CN201873468U - 一种起重机及其回转支承 - Google Patents

一种起重机及其回转支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873468U
CN201873468U CN2010206387848U CN201020638784U CN201873468U CN 201873468 U CN201873468 U CN 201873468U CN 2010206387848 U CN2010206387848 U CN 2010206387848U CN 201020638784 U CN201020638784 U CN 201020638784U CN 201873468 U CN201873468 U CN 2018734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outer casing
pivoting support
casing part
turnt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63878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进军
彭铎
孙影
李召富
彭方
陈卫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Original Assignee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filed Critical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Priority to CN20102063878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8734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8734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87346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ib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回转支承,包括与转台连接的外套部件和与车架连接的内嵌部件;所述内嵌部件嵌套于所述外套部件,且其轴向段从所述外套部件的圆环形开口中伸出;所述内嵌部件的径向段与所述外套部件的上下内壁之间分别设置有两圈上滚柱和两圈下滚柱,所述径向段的外周面与所述外套部件的外周内侧壁之间设置有外圈中滚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段的内周面与所述外套部件的内周内侧壁之间设置有内圈中滚柱,且所述外圈中滚柱与所述内圈中滚柱设置在同一平面内。能够减小径向摩擦,降低回转阻力矩,改善力的传递均匀性,进而提高回转支承的径向承载能力。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回转支承的起重机。

Description

一种起重机及其回转支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起重机及其回转支承。
背景技术
起重机作为一种大型起重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的建设中。
回转支承作为起重机等起重设备的核心部件,用于连接转台和车架,使转台能够相对于车架转动,并且也能够传递工作过程中的拉压力和扭矩。
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现有技术中回转支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五排滚柱回转支承的径向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现有技术中,回转支承03的主体结构可分为两部分,包括外套部件05和内嵌部件06,外套部件05能够相对于内嵌部件06转动;其中外套部件05通常通过螺栓组与法兰盘02连接,法兰盘02通过销轴与转台01连接;内嵌部件06通过螺栓组与车架04连接。这样回转支承03将转台01与车架04连接起来,从而实现转台01相对于车架04的转动,并实现力的传递。
在现有技术的五排滚柱回转支承03中,外套部件05通常由上部环形体051和下部环形体052连接而成,下部环形体052上开设有圆环形开口;嵌套于上部环形体051和下部环形体052中的内嵌部件06通常包括径向段062和轴向段061,并且其轴向段061从下部环形体052上的圆环形开口中伸出后与车架04连接。
内嵌部件06的径向段062与外套部件05的上下内壁之间,分别设置有两圈上滚柱07和两圈下滚柱08,具体地,径向段062的上端面与上部环形体051的上部内壁之间设置有两圈上滚柱07,径向段062的下端面与下部环形体052的下部内壁之间设置有两圈下滚柱08。径向段062的外周面与外套部件05的外周内侧壁之间设置有一排中滚柱09。
采用五排滚柱设置方式的回转支承03,当回转支承03存在径向力时,外套部件05传递来的力,在外套部件05的外周内侧壁与内嵌部件06的外周面之间有中滚柱09传递给内嵌部件06,在外套部件05的内周内侧壁与内嵌部件06的内周面之间,则由外套部件05直接传递给内嵌部件06。由于外套部件05传递来的力,由外套部件05的内周内侧壁直接传递给内嵌部件06的内周面,导致径向摩擦大,进而回转阻力矩大,仅有单排中滚柱09承受和传递径向力,力的传递不均匀,整个回转支承03的径向承载能力弱。
此外,上部环形体051上设置有两圈盲孔,上部环形体051通过插装于该两圈盲孔中的螺栓组与法兰盘02连接。螺栓组插装于盲孔内,在安装时容易产生侧向力,导致螺栓组的承载能力减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为提供一种回转支承,能够减小径向摩擦,降低回转阻力矩,改善力的传递均匀性,进而提高回转支承的径向承载能力。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为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回转支承的起重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回转支承,包括与转台连接的外套部件和与车架连接的内嵌部件;所述内嵌部件嵌套于所述外套部件,且其轴向段从所述外套部件的圆环形开口中伸出;所述内嵌部件的径向段与所述外套部件的上下内壁之间分别设置有两圈上滚柱和两圈下滚柱,所述径向段的外周面与所述外套部件的外周内侧壁之间设置有外圈中滚柱,所述径向段的内周面与所述外套部件的内周内侧壁之间设置有内圈中滚柱,且所述外圈中滚柱与所述内圈中滚柱设置在同一平面内。
优选地,所述外套部件具体为相互连接的上部环形体和下部环形体;所述上部环形体分体设置为上部内环体和上部外环体,所述下部环形体上设置有所述圆环形开口。
优选地,在径向横截面内,所述内嵌部件内外对称,所述外套部件的与所述内嵌部件相配合的结构关于所述内嵌部件的对称中心线对称。
优选地,所述外周内侧壁和所述内周内侧壁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外圈中滚柱与所述内圈中滚柱分别嵌置于相应所述凹槽。
优选地,所述外套部件上设置有两圈通孔,所述外套部件通过插装于所述通孔的螺栓组与转台连接。
优选地,所述轴向段设置有两圈盲孔,且内圈所述盲孔与外圈所述盲孔沿周向交错布置,所述轴向段通过插装于所述盲孔的螺栓组与车架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法兰盘,所述外套部件通过所述法兰盘与转台连接。
优选地,所述外套部件通过螺栓组与所述法兰盘连接,所述法兰盘通过销轴与转台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起重机,包括转台、车架和用于连接所述转台与所述车架的回转支承,所述回转支承为以上所述的回转支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支承,在内嵌部件的径向段的内周面与外套部件的内周内侧壁之间增加设置内圈中滚柱,且外圈中滚柱与内圈中滚柱设置在同一平面内。
当回转支承存在径向力时,在外套部件的外周内侧壁与径向段的外周面之间,外套部件传递来的力先传递给外圈中滚柱,再由外圈中滚柱传递给内嵌部件;在外套部件的内周内侧壁与径向段的内周面之间,外套部件传递来的力先传递给内圈中滚柱,再由内圈中滚柱传递给内嵌部件;径向力由外圈中滚柱和内圈中滚柱共同传递与承载,相对于单圈中滚柱而言,能够增强回转支承的径向承载能力;而且,内圈中滚柱能够减小径向段的内周面与外套部件的内周内侧壁之间的径向摩擦,进而减小回转阻力矩;外圈中滚柱与内圈中滚柱设置在同一平面内,能够使力的传递更加均匀,此外也能够减小摩擦。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支承能够提高回转支承的径向承载能力。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支承,外套部件具体为相互连接的上部环形体和下部环形体;上部环形体分体设置为上部内环体和上部外环体,下部环形体上设置有圆环形开口。将外套部件的上部环形体分体设置为两个分部件,能够降低加工难度、提高加工精度,也便于对各环形体进行热处理,具有较好的加工工艺性。
在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支承,外套部件上设置有两圈通孔,外套部件通过插装于该两圈通孔的螺栓组与转台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外套部件上的盲孔改为通孔,能够避免螺栓组在安装过程中产生侧向力,也便于对螺栓组预紧时的伸长量进行监测与控制,使其伸长量处于适宜的状态,进而能够改善螺栓组的受力状态,从而提高整机的实际承载能力。
在再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支承,将内嵌部件的轴向段的盲孔由单圈改为两圈,且内圈盲孔与外圈盲孔沿周向交错布置,由于内嵌部件的轴向段安装空间有限,不能无限制地增加盲孔的圈数,在此条件下,通过交错布置的方式,增加设置一圈盲孔,由于两圈盲孔交错布置,与单圈盲孔相比,占用空间增加不大,在现有的空间条件下能够实现。这样设置能够增加螺栓的安装个数,进而能够减小单个螺栓的承载应力,从而能够增强整机的抗倾覆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回转支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五排滚柱回转支承的径向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支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径向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插装螺栓组的螺栓孔的分布示意图;
图6为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起重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核心为提供一种回转支承,能够减小径向摩擦,降低回转阻力矩,改善力的传递均匀性,进而提高回转支承的径向承载能力。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核心为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回转支承的起重机。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3和图4,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支承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径向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支承,包括与转台连接的外套部件1和与车架连接的内嵌部件2;内嵌部件2嵌套于外套部件1,且其轴向段21从外套部件1的圆环形开口中伸出并与车架(图中未示出)连接;内嵌部件2的径向段22与外套部件1的上下内壁之间分别设置有两圈上滚柱3和两圈下滚柱4,径向段22的外周面与外套部件1的外周内侧壁之间设置有外圈中滚柱5,径向段22的内周面与外套部件1的内周内侧壁之间设置有内圈中滚柱6,且外圈中滚柱5与内圈中滚柱6设置在同一平面内。
当回转支承存在径向力时,在外套部件1的外周内侧壁与径向段22的外周面之间,外套部件1传递来的力先传递给外圈中滚柱5,再由外圈中滚柱5传递给内嵌部件2;在外套部件1的内周内侧壁与径向段22的内周面之间,外套部件1传递来的力先传递给内圈中滚柱6,再由内圈中滚柱6传递给内嵌部件2;径向力由外圈中滚柱5和内圈中滚柱6共同传递与承载,相对于单圈中滚柱而言,能够增强回转支承的径向承载能力;而且,内圈中滚柱6能够减小径向段22的内周面与外套部件1的内周内侧壁之间的径向摩擦,进而减小回转阻力矩;外圈中滚柱5与内圈中滚柱6设置在同一平面内,能够使力的传递更加均匀,此外也能够减小摩擦。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支承能够提高回转支承的径向承载能力。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外套部件1可以具体为相互连接的上部环形体11和下部环形体12;上部环形体11可以分体设置为上部内环体111和上部外环体112,下部环形体12上可以设置有圆环形开口,该圆环形开口将下部环形体12分体为相对独立的下部内环体和下部外环体两部分,内嵌部件2的轴向段21可以从该圆环形开口中伸出,并可以与车架连接。
安装时,需先将内嵌部件2嵌套于上部内环体111、上部外环体112、下部内环体和下部外环体中,并将其轴向段21从下部内环体与下部外环体之间的圆环形开口中伸出,然后将上部内环体111与下部内环体连接,将上部外环体112与下部外环体连接。
将外套部件1的上部环形体11分体设置为两个分部件,能够降低加工难度、提高加工精度,也便于对各环形体进行热处理,具有较好的加工工艺性。
在径向横截面内,内嵌部件2可以内外对称,外套部件1的与所述内嵌部件2相配合的结构可以关于内嵌部件2的对称中心线对称。此处所指的内外,是相对于环形体的圆心而言的内与外,距离圆心近者称为“内”,距离圆心远者称为“外”。
对称设置回转支承的主体结构,更加便于设置滚柱的位置,能够使力的承载和传递更加均匀与合理,进而改善整个回转支承的径向承载能力。
在径向横截面内,在回转支承的主体结构对称设置的情况下,内圈中滚柱6与外圈中滚柱5的位置,亦相应内外对称。内圈中滚柱6与外圈中滚柱5可以沿径向一一对应设置,外圈中滚柱5的数目也可以多于内圈中滚柱6的数目。外圈中滚柱5与内圈中滚柱6的轴线通常均与回转支承的轴线平行。
同理,在径向横截面内,在回转支承的主体结构对称设置的情况下,两圈上滚柱3的位置,亦相应内外对称。其中,内圈上滚柱3与外圈上滚柱3可以沿径向一一对应设置,外圈上滚柱3的数目也可以多于内圈上滚柱3的数目。两圈上滚柱3的轴线通常均与回转支承的轴线垂直。两圈下滚柱4的设置方式与两圈上滚柱3的设置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外套部件1的外周内侧壁和内周内侧壁可以均开设有凹槽,外圈中滚柱5与内圈中滚柱6可以分别嵌置于相应的凹槽内。设置凹槽便于外圈中滚柱5与内圈中滚柱6的定位,此外也使结构更加紧凑。
请进一步参考图5,图5为图3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插装螺栓组的螺栓孔的分布示意图。
在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外套部件1上可以设置有两圈通孔13,外套部件1可以通过插装于该两圈通孔13的螺栓组与转台连接。该两圈通孔13的轴线可以与回转支承的回转中心轴线平行,两圈通孔13中的外圈通孔13和内圈通孔13的位置,可以相对于内嵌部件2对称设置,这样设置能够使回转支承的承载更加均匀,进而能够提高回转支承的实际承载能力。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支承,将外套部件1上的盲孔23改为通孔13,能够避免螺栓组在安装过程中产生侧向力,也便于对螺栓组预紧时的伸长量进行监测与控制,使其伸长量处于适宜的状态,进而能够改善螺栓组的受力状态,从而提高整机的实际承载能力。
在再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内嵌部件2的轴向段21可以设置有两圈盲孔23,且内圈盲孔23与外圈盲孔23可以沿周向交错布置,轴向段21可以通过插装于该两圈盲孔23的螺栓组与车架连接。
现有技术中,轴向段21上设置有一圈盲孔23,连接回转支承与车架的螺栓组,是插装在该一圈盲孔23中的。由于螺栓组需传递巨大的力和扭矩,单圈螺栓承载力低,抗倾覆力矩差,但轴向段21安装空间有限,很难增设螺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支承,将内嵌部件2的轴向段21的盲孔23由单圈改为两圈,且内圈盲孔23与外圈盲孔23沿周向交错布置,由于内嵌部件2的轴向段21安装空间有限,不能无限制地增加盲孔23的圈数,在此条件下,通过交错布置的方式,增加设置一圈盲孔23,由于两圈盲孔23交错布置,与单圈盲孔23相比,占用空间增加不大,在现有的空间条件下能够实现。
这样设置能够增加螺栓的安装个数,进而能够降低单个螺栓的承载应力,从而能够增强整机的抗倾覆性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回转支承,还可以包括法兰盘7,外套部件1可以通过法兰盘7与转台连接。设置法兰盘能够使力的传递更加合理。
外套部件1可以通过螺栓组与法兰盘7连接,法兰盘7可以通过销轴8与转台连接。
回转支承安装时可以首先利用内外两圈通孔13将回转支承与法兰盘7紧固为一体,然后通过销轴8将法兰盘7与转台相连,避免螺栓组直接与转台相连,能够有效减小安装和加工误差对螺栓组产生的有害原始侧向力,使连接转台的螺栓组处于较为理想的受力状态中,同时也减小了安装螺栓时对螺牙产生的破坏,使得螺栓拆装更为顺畅。
请参见图6,该图示出一本实施方式所述起重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该起重机包括转台、车架和用于连接转台与车架的回转支承,该回转支承为以上所述的回转支承。由于该起重机中包括以上所述的回转支承,其也相应具有上述回转支承的相应技术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该起重机的其他部分的技术特征,可以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所述回转支承还可以适用于履带式起重机或者其他上车相对于下车回转的工程机械,而不局限于图中所示的轮式起重机。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回转支承,包括与转台连接的外套部件(1)和与车架连接的内嵌部件(2);所述内嵌部件(2)嵌套于所述外套部件(1),且其轴向段(21)从所述外套部件(1)的圆环形开口中伸出;所述内嵌部件(2)的径向段(22)与所述外套部件(1)的上下内壁之间分别设置有两圈上滚柱(3)和两圈下滚柱(4),所述径向段(22)的外周面与所述外套部件(1)的外周内侧壁之间设置有外圈中滚柱(5),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段(22)的内周面与所述外套部件(1)的内周内侧壁之间设置有内圈中滚柱(6),且所述外圈中滚柱(5)与所述内圈中滚柱(6)设置在同一平面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部件(1)具体为相互连接的上部环形体(11)和下部环形体(12);所述上部环形体(11)分体设置为上部内环体(111)和上部外环体(112),所述下部环形体(12)上设置有所述圆环形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在径向横截面内,所述内嵌部件(2)内外对称,所述外套部件(1)的与所述内嵌部件(2)相配合的结构关于所述内嵌部件(2)的对称中心线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周内侧壁和所述内周内侧壁均开设有凹槽,所述外圈中滚柱(5)与所述内圈中滚柱(6)分别嵌置于相应所述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部件(1)上设置有两圈通孔(13),所述外套部件(1)通过插装于所述通孔(13)的螺栓组与转台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段(21)设置有两圈盲孔(23),且内圈所述盲孔(23)与外圈所述盲孔(23)沿周向交错布置,所述轴向段(21)通过插装于所述盲孔(23)的螺栓组与车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法兰盘(7),所述外套部件(1)通过所述法兰盘(7)与转台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部件(1)通过螺栓组与所述法兰盘(7)连接,所述法兰盘(7)通过销轴(8)与转台连接。
9.一种起重机,包括转台、车架和用于连接所述转台与所述车架的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支承为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回转支承。
CN2010206387848U 2010-12-02 2010-12-02 一种起重机及其回转支承 Expired - Lifetime CN2018734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6387848U CN201873468U (zh) 2010-12-02 2010-12-02 一种起重机及其回转支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6387848U CN201873468U (zh) 2010-12-02 2010-12-02 一种起重机及其回转支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873468U true CN201873468U (zh) 2011-06-22

Family

ID=441613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638784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873468U (zh) 2010-12-02 2010-12-02 一种起重机及其回转支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87346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85633A (zh) * 2010-12-02 2012-06-06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建设机械分公司 一种起重机及其回转支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85633A (zh) * 2010-12-02 2012-06-06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建设机械分公司 一种起重机及其回转支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05965A (zh) 超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用滚柱式转盘轴承
CN201999626U (zh) 一种用于翻转特大型转盘轴承的吊装装置
CN102485633A (zh) 一种起重机及其回转支承
CN205275165U (zh) 工业齿轮箱旋转装配工作台
CN207161537U (zh) 一种径向安装的回转支承轴承
CN201873468U (zh) 一种起重机及其回转支承
CN101787999A (zh) 一种防止呈环形布置螺纹连接件松动的方法
CN202017702U (zh) 一种双回转支承
CN102785992A (zh) 一种用于对圆柱状物体进行翻转的吊具
CN203051528U (zh) 球铰式万向联轴器
CN202808159U (zh) 一种用于对圆柱状物体进行翻转的吊具
CN105465215B (zh) 一种湿式双离合器
CN204805175U (zh) 一种连接轮毂与轴的锥形自锁紧装置
CN201648923U (zh) 一种振动压路机可拆分式凸块轮机构
CN205087832U (zh) 一种起重机旋转座结构
CN204310729U (zh) 一种绕桩式起重机新型回转支承装置
CN207344086U (zh) 压簧旋转到位检测机构
CN202579912U (zh) 一种三筒烘干机传动装置的销轮
CN204434078U (zh) 塔机吊钩结构
CN104295624B (zh) 十字轴式万向联轴器
CN104150379A (zh) 超大型履带起重机轮组式支承小车装置
CN212098279U (zh) 一种重型万向轮
CN204150982U (zh) 双联高度限位器
CN204057765U (zh) 浮吊定滑轮球铰系统
CN202744240U (zh) 快速拆装式六排滚柱回转支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