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95425U - 光漫射板及直下型点光源背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漫射板及直下型点光源背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795425U
CN201795425U CN2009201785687U CN200920178568U CN201795425U CN 201795425 U CN201795425 U CN 201795425U CN 2009201785687 U CN2009201785687 U CN 2009201785687U CN 200920178568 U CN200920178568 U CN 200920178568U CN 201795425 U CN201795425 U CN 2017954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ffusing board
light diffusing
spot light
l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17856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前川知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ahi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sahi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ahi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ahi Chemical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7954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795425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光漫射板及直下型点光源背光装置,所述漫射板,在所希望的背光厚度且配置有用现有技术不能实现的个数少的点光源的背光中,可以同时实现优异的亮度及亮度均匀性。一种点光源用光漫射板,表面具有多个凹部,其中,该凹部为近似倒多角锥或近似倒多角锥台形状,该凹部的至少一个内侧面在开口边缘部成为曲率中心位于凹部的深度方向一侧的曲面。

Description

光漫射板及直下型点光源背光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漫射板,尤其是涉及适于对配置有点光源的背光使用的光漫射板及具备其的背光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作为液晶显示器用的背光,有:被称为边缘照明型背光和直下型背光的2种方式,但对大型的显示装置而言,大多使用廉价且可以实现高亮度的直下型背光。作为直下型背光,以往以冷阴极管那样的线状光源为基础进行设计,采取使用漫射板或光学膜进行面发光的方式。 
但是,近年来,从环境问题或光源的寿命、发光效率、或画质提高的观点考虑,强烈期望向LED的光源转换来取代冷阴极管。相对于冷阴极管为线光源而言,LED为点光源,因此,寻求在漫射板或光学膜中将点光源变换为面光源的技术。另一方面,近年来,强烈要求液晶显示器节能(光源数减少)、薄型化,对背光而言,要求减少光源、且以短的距离使光从光源漫射至漫射板的技术。 
目前,作为点光源用的光漫射技术,提出了一种直下型背光装置,其具备在漫射板上具有聚光性的光学片,所述漫射板在与光源的中间点的直上对应的漫射板上的位置中的、相对背光出光面长度方向为垂直方向的光漫射板上的配光特性满足特定的条件。另外,作为漫射板的形状,提出了以亮度提高为目的而设有角锥状及角锥台状的凸部或与其同形状的凹部的形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提出了一种点光源直下型背光装置,其中,将在背光出光 面长度方向配置有垂直的多个棱纹状凸部的漫射板和相对背光出光面长度方向平行地配置有多个棱纹状凸部的漫射板重叠来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另外,公开有如下方法:通过将总光线透射率高的带透镜漫射板和总光线透射率低的漫射板2张重叠,改善LED光源的亮度均匀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9111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33518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2007-3290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即使使用专利文献1所述的具有角锥状或角锥台状的凸部或凹部的光漫射板作为光漫射板,亮度提高效果也不充分,在组合使用的背光中需要许多点光源。而且,也存在如下问题:如果使用所述漫射板,则在漫射板的上部配置有光学膜时,由于输送时的振动,漫射板和光学膜磨损,产生大量粉末。 
另外,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在使用专利文献2、3的技术时,为了以所希望的背光厚度保持亮度均匀性,需要多个点光源,从而难以廉价地制造背光。而且,也存在如下问题:由于重叠2张漫射板,因此,成本升高,背光的厚度也变厚。 
如上所述,在迄今为止的现有技术中,为了以所希望的背光厚度显现优异的亮度和亮度均匀性,需要配置多个点光源。 
本发明是解决所述课题的发明,其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漫射板及使用所述漫射板的背光装置,所述漫射板,在所希望的背光厚度且配置有通过现有技术不能实现的个数少的点光源的背光中,可以同 时实现优异的亮度及亮度均匀性。另外,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漫射板,所述漫射板在上部配置光学膜,在用作背光装置时,由振动引起的摩擦难以产生粉末。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所述课题,进行了潜心研究,结果发现,在具有倒多角锥或倒多角锥台形状的凹部的光漫射板中,使凹部的内侧面的开口侧的一部分为曲面,表面不含有角部时,亮度不均减少效果优异,且亮度提高效果显著强化,另外,由与配置在该漫射板的上部的光学膜的摩擦引起的粉末产生量大幅度减少,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另外发现,除了所述凹部形状,将从所述光漫射板的光源相反面一侧入射的光的总光线透射率(A)和从光源面一侧入射的光的总光线透射率(B)调节为特定的范围时,亮度不均减少效果、亮度提高效果、尤其是亮度不均减少效果显著优异,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如下所述。 
一种点光源用光漫射板,表面具有多个凹部,其中, 
该凹部为近似倒多角锥或近似倒多角锥台形状, 
该凹部的至少一个内侧面在开口边缘部成为曲率中心位于凹部的深度方向一侧的曲面。 
如果使用本发明的光漫射板,则即使使用点光源数少的光源作为背光,也能够实现良好的亮度及亮度均匀性。 
一种直下型点光源背光装置,具备:配置有点光源的光源部和上述的光漫射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背光中的LED的配置的一例(格子状配置)的图。 
图2是表示背光中的LED的配置的一例(锯齿状配置)的图。 
图3是在实施例1的光漫射板的光源相反面一侧表面上赋形而成的凹部的三维概略图(立体图)。 
图4是在实施例1的光漫射板的光源相反面一侧表面上赋形而成的凹部的三维剖面图(立体图)。 
图5是在光漫射板光源相反面一侧表面上赋形而成的凹部纵剖面图(二维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点光源背光装置的一例的纵剖面图。 
图7是表示在实施例中使用的背光的LED的配置(LED配置方法1)的图(平面图)。 
图8是表示在实施例中使用的背光的LED的配置(LED配置方法3)的图(平面图)。 
图9是朗伯型LED出光分布图。 
图10是广角型LED出光分布图。 
图11是在实施例15的光漫射板的光源相反面一侧表面上赋形而成的凹部的三维概略图(立体图)。 
图12是在比较例4的光漫射板的光源相反面一侧表面上赋形而成的凸部的三维概略图(立体图)。 
图13是LED配置方法(格子状配置)和亮度不均测定线。 
图14是LED配置方法(锯齿状配置)和亮度不均测定线。 
图15是在比较例14的光漫射板的光源相反面一侧表面上赋形而成的凹部的三维概略图(立体图)。 
符号说明 
m1:背光横向的LED间距离(格子状配置) 
m2:背光纵向的LED间距离(格子状配置) 
n1:背光横向的LED间距离(锯齿状配置) 
n2:背光纵向的LED间距离(锯齿状配置) 
O:光漫射板凹部的开口的边缘(倾斜面最上部) 
Q:光漫射板凹部的近似倒四角锥的顶点(倾斜面最下部) 
P1:直线部的最上点 
P2:直线部的最下点 
a1:将直线部(P1-P2间)投影到水平线方向时的长度 
a2:将相当于内侧面的部分(O-Q间)投影到水平线方向时的长度 
h1:LED最上部与光漫射板下表面的距离 
h2:反射板上部与光漫射板下表面的距离 
e1~e3:穿过距监测中心最近的LED直上的3根纵线 
f1~f3:穿过距监测中心最近的LED直上的3根横线 
1:漫射板 
2:LED 
3:反射板 
4:PCB 
x:画面(光漫射板的水平面)横(长度)方向 
y:画面(光漫射板的水平面)纵(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 
首先,对可以与本发明的光漫射板组合使用的背光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光漫射板对任何背光都可以适宜使用。尤其是如果与本发明的光漫射板组合使用,则即使为配置有个数少的点光源的光源,也可以实现良好的亮度,因此,与这种背光组合时,本发明的光漫射板的特征被有效利用。 
作为配置有个数少的点光源的背光,可列举例如:当设点光源最上部与漫射板的平均距离为X、相邻的点光源的平均距离为Y时满足Y/X≥1.5的背光。在此,点光源最上部与漫射板的平均距离X,是指测定安装在背光上的全部点光源最上部至漫射板的距离(单位mm),取其平均值。另外,所谓相邻的点光源的平均距离Y,是指背光平面的面积(单位mm2)除以点光源的个数所得的值的平方根值。 
使用现有的光漫射板时,为了保持亮度均匀性,背光的X、Y需 要以Y/X≤1的方式设计,如果在Y/X≥1.5下可以进行设计,则在相同厚度的背光中,点光源的个数为1/2以下,经济效果显著增大。 
接着,对本发明的光漫射板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光漫射板在表面具有多个近似倒多角锥或近似倒多角锥台形状的凹部,该凹部的至少一个内侧面在凹部的开口边缘部成为曲率中心位于凹部的深度方向一侧的曲面。 
即,本发明的光漫射板中的凹部,从其开口附近为曲面的观点出发,不是倒多角锥或倒多角锥台形状,而是近似倒多角锥或近似倒多角锥台形状。 
在此,所谓开口边缘部,是指凹部内侧面的从凹部的开口的边缘在深度方向上扩展的部分。 
含有曲率中心位于凹部的深度方向一侧的曲面的内侧面,由平面部和曲面部构成,从亮度提高、亮度均匀性及与光学膜的摩擦引起的粉末产生的观点考虑,优选直线部的比例(C)为30%~95%,并且曲线部的比例(D)为5%~70%,更优选(C)为50%~92%,(D)为8%~50%,最优选(C)为60%~85%,且(D)为15%~40%。 
尤其在(C)为85%的前后亮度变化大,因此,从亮度提高的观点考虑,优选30~85%,更优选50~85%,进一步优选60~85%。 
在此,直线部的比例(C)、曲线部的比例(D)如以下所示。 
(C)=a1/a2×100(%) 
(D)=(a2-a1)/a2×100(%) 
上述a1为将光漫射板在用垂直于光漫射板的水平面的面(纵剖面)将内侧面以垂直横切的方式切断时出现的剖面中,直线部投影到水平 线方向上的投影线的长度,所述内侧面穿过倒多角锥形状凹部的顶点或倒多角锥台形状凹部的底面,且在所述开口边缘部成为曲率中心位于凹部的深度方向一侧的曲面,a2表示在所述剖面中,与内侧面相当的部分投影到水平线方向上的投影线的长度(参照图5)。 
在上述剖面中,从亮度均匀性的观点考虑,直线部和相对于漫射板的表面为水平的水平线所成的交叉角(E)优选为38~55度。尤其在48~52度的范围内,亮度不均显著降低。 
另外,从亮度均匀性的观点考虑,也优选使用交叉角(E)在38~55度的范围内具有不同的多个直线部的具有内侧面形状的凹部。 
在此,如图5所示,交叉角(E)是指,将光漫射板在用垂直于光漫射板的水平面的面(纵剖面)将内侧面以垂直横切的方式切断并观察剖面形状,求出剖面形状中的直线部(内侧面平面部)和与光漫射板的表面水平的线所成的角,将其设定为交叉角(E),所述内侧面穿过倒多角锥形状凹部的顶点或倒多角锥台形状凹部的底面,且在上述开口边缘部成为曲率中心位于凹部的深度方向一侧的曲面(参照图5)。 
近似倒多角锥或近似倒多角锥台形状的凹部,在光漫射板的2个表面中与光源组合使用时,优选仅在位于距光源远的一方(光源的相反侧)的面上形成。 
另外,下面,在本说明书中,在与光源组合使用时,将距光源近的面定义为光源面、将距光源远的面(光源的相反侧)定义为光源相反面。 
近似倒多角锥或近似倒多角锥台形状的凹部在光漫射板的表面设有多个。多个凹部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关于配置的形态,也没有限定,从亮度均匀性及光漫射板的生产率的观点考虑,优选周 期性地配置相同形状的凹部。 
周期性配置相同形状的凹部时,从亮度均匀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其排列间距(最接近的相同形状的凹部间距离、例如凹部的最下部间的距离或最上部间的距离)在光漫射板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同时为10~1000μm,更优选为100~500μm。 
另外,凹部为近似倒四角锥或近似倒四角锥台时,可以使凹部的开口的1边的长度和排列间距相等(即,连续设置凹部)。 
凹部的形状为近似倒多角锥或近似倒多角锥台即可,也可以为任意角锥,从容易制造、容易重复规则地配置多个的方面考虑,优选使用近似倒三角锥、近似倒三角锥台或近似倒四角锥、近似倒四角锥台。另外,从亮度均匀性的观点考虑,近似倒多角锥或近似倒多角锥台优选为近似倒正多角锥或近似倒正多角锥台。 
为了提高亮度均匀性,倒多角锥或倒多角锥台形状的凹部优选在该光漫射板的光源相反面内具有至少一组相对于画面的纵向或横向、即光漫射板的宽度方向或长度方向对称的内侧面,进一步优选具有二组以上。 
凹部的深度只要小于光漫射板的厚度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约5μm~1000μm。对凹部的开口部的1边的长度也没有限定,例如为约10μm~1000μm。 
作为本发明的光漫射板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一例,可列举:以凹部的开口的1边的长度和排列间距相等的方式将具有近似正四角锥形状的相同形状的凹部周期性地形成为格子状。 
从刚性、光学特性(亮度、亮度均匀性)及背光厚度的观点考虑,本 发明的光漫射板的厚度优选为500~3000μm,更优选为750~2500μm,最优选为1000~2000μm。 
从背光的亮度均匀性的观点考虑,本发明的光漫射板优选根据JISK-7361测定的从光源相反面一侧或形成有凹部的面一侧入射的光的总光线透射率(A)为65~100%,更优选为70~95%。总光线透射率(A)低于65%时,有时光源和光源之间变暗,亮度均匀性降低。 
另外,从亮度及亮度均匀性的观点考虑,本发明的光漫射板优选根据JIS K-7361测定的从光源面一侧或与形成有凹部的面相反侧的面入射的光的总光线透射率(B)为30~80%,更优选为40~70%,最优选为45~65%。总光线透射率(B)低于30%时,亮度倾向于降低,当其高于80%时,光源和光源之间变暗,亮度均匀性倾向于降低。 
在本发明的光漫射板中,从亮度提高、亮度均匀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将总光线透射率(A)和总光线透射率(B)控制在上述特定范围。 
构成本发明的光漫射板的材料没有限定,可以使用例如光透射性高的树脂。作为具体例,可以列举: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树脂及它们的共聚物;聚丙烯、聚甲基戊烯、脂环式聚烯烃等聚烯烃树脂;聚苯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α-甲基苯乙烯共聚物等苯乙烯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乙酯等丙烯酸类树脂;甲基丙烯酸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 
其中,从背光的亮度均匀性的观点考虑,优选折射率为1.55~1.65的光透射性高的树脂,而且,从耐热性、光透射性的观点考虑,最优选使用聚苯乙烯树脂、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及聚碳酸酯树脂。 
作为将上述总光线透射率(A)调节为上述范围的方法,可列举:漫射板光源相反面形状的最优化、漫射板光源面形状的最优化、向构成漫射板的材料添加光漫射成分、及漫射板的层构成的最优化等。 
向构成光漫射板的材料添加光漫射成分时,优选以最佳粒径使具有与构成光漫射板的材料中的主要成分(含量(重量%)最多的成分)的折射率不同的折射率的光漫射剂成分进行最佳量分散。 
作为光漫射剂,可列举例如:丙烯酸类交联微粒、苯乙烯类交联微粒、有机硅类交联微粒、氟类微粒、玻璃微粒、二氧化硅微粒、碳酸钙、硫酸钡、氧化钛、氧化铝、滑石、云母等,这些光漫射剂可以单独使用或并用。作为光漫射剂的添加量,相对于构成光漫射板的材料(例如树脂组合物)整体,优选为0.001~30重量%,更优选为0.01~10重量%,最优选为0.02~1重量%。 
光漫射剂的粒径优选为平均粒径0.01μm~100μm的范围,最优选为0.1μm~30μm的范围。在此,所谓平均粒径,是指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来计测在3000倍的图像中观察的光漫射剂的粒径总量时的平均值。另外,所谓粒径,是指双轴平均直径即短径和长径的平均值。在此,所谓短径、长径,分别为与粒子外切的面积为最小的外切长方形的短边、长边。 
另外,作为光漫射剂的形状,可列举:正球状、椭圆状、不定形状、针状、板状、中空状、柱状、锥状等形状。 
另一方面,为了将上述总光线透射率(B)调节为上述范围,漫射板的光源相反面一侧的赋形形状及光漫射剂的最优化为重要的因素。 
在本发明的光漫射板中可以配合各种添加剂。作为这种添加剂, 可列举例如:有机或无机的染料或颜料、消光剂、热稳定剂、阻燃剂、抗静电剂、消泡剂、正色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晶核剂、增白剂、杂质的捕捉剂、增稠剂、表面调节材料等。 
本发明的光漫射板根据需要可以设定为单层结构或层压结构。层压结构的情况下,其层压构成优选根据用途、目的而适当选择。 
作为层构成的例子,将由含有光透射性高的树脂的树脂组合物构成的基材层设定为A、由其它树脂组合物构成的层设定为B、C、D、E时,可列举:AB的2层、ABA或BAB、ABC的3层、ABAB、ABAC、ABCA、ABCB、ABCD、BACD等4层、ABCBA、ABCDE等5层等。 
另外,也可以连续层压多个由相同的树脂组合物构成的层,此时,将连续层压而成的多个层计数为1层。 
另外,也可以层压5层以上,但从制造的容易程度考虑时,优选为5层以下。 
作为采用层压结构时的具体的例子,可列举:为了对光漫射板赋予冲击特性,在基材层A的外侧、尤其是形成倒多角锥或倒多角锥台形状的面一侧形成冲击性高的树脂层的情况;为了赋予耐紫外线特性或抗静电特性,在基材层A的外侧形成含有耐紫外线吸收剂或抗静电材料的树脂层的情况等。 
从亮度均匀性及与安装在背光上的指示针的磨擦性的观点考虑,本发明的光漫射板优选在与形成有近似倒多角锥或近似倒多角锥台形状的凹部的面相反侧的面、即与光源组合使用时的优选的方式中成为光源面(光源一侧的面)的面上设置凹凸形状。 
具体而言,根据JIS B0601测定的上述凹凸形状的算术平均粗糙度 优选为1~150μm,更优选为5~100μm。 
作为本发明的光漫射板的制造方法,可列举:将构成光漫射板的材料、例如含有光透射性高的树脂的树脂组合物在熔融状态下由喷嘴挤出并使用加工成所希望的形状的辊进行成型的熔融成型法;在将树脂组合物溶解于溶剂的状态下由喷嘴挤出并使用加工成所希望的形状的辊进行成型的溶液浇铸法;熔融成型法;在由可以用溶液浇铸法进行表面赋形的1种以上的树脂组合物构成的固体膜上层压熔融树脂的挤出层压法或层压固体膜之间的干层压法;在熔融状态下使用由喷嘴挤出的板和加工成所希望的形状的加压模具来进行热压成型的方法;以及使用加工成所希望的形状的模具进行注射成型的方法等。其中,从生产率、环境适合性的观点考虑,熔融成型法为最优选的成型法。 
在本发明的背光装置的一个形态中,具备:配置有点光源的光源部、反射板、本发明的光漫射板及具有聚光性的光学片。 
上述具有聚光性的光学片,是指具有将入射到片材上的光在片材直上方向立起的功能的片材,优选为在将550nm的单色光以入射角60度入射到片材上时、用变角光度计(例如日本电色工业者制GC5000L)测定的出光分布的主峰值角为50度以下的片材。更优选主峰值角为35度~45度的片材。 
作为具体例,可列举市售的棱镜片、漫射片及透镜片等。 
作为具有聚光性的光学片,优选使用3张以上。 
其中,最优选使用:在光漫射板的光源相反面一侧配置2张将550nm的单色光以入射角60度入射时用变角光度计测定的出光分布的主峰值角为35度~45度的光学片、再在其上配置棱镜片的配设方式;或在光漫射板的光源相反面一侧配置1张将550nm的单色光以入射角 60度入射时用变角光度计测定的出光分布的主峰值角为35度~45度的光学片、再在其上配置棱镜片、进一步在其上配置1张将550nm的单色光以入射角60度入射时用变角光度计测定的出光分布的主峰值角为35度~45度的光学片的配设方式;或在光漫射板的光源相反面一侧配置3张将550nm的单色光以入射角60度入射时用变角光度计测定的出光分布的主峰值角为35度~45度的光学片的配设方式。 
光源部、反射板及光漫射板优选以反射板、光源部、光漫射板的顺序层压,光漫射板优选以形成有近似倒多角锥或近似倒多角锥台状的凹部的面为光源相反面的方式进行层压。 
作为安装在背光上的点光源,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使用LED光源。作为LED光源的种类,可列举:由蓝色LED激发黄色荧光体的类型或由蓝色LED激发绿色、红色荧光体的单片型的模拟白色LED、将红色/绿色/蓝色LED组合而制作白色光的多片型、进而将近似紫外LED和红色/绿色/蓝色荧光体组合的单片型的模拟白色LED等。 
作为点光源的出光分布,为了同时实现亮度和亮度均匀性,优选使用以广角出光的类型的光源。具体而言,优选使用:具有光的峰值角为0度、且半值角为60°的朗伯型出光分布的LED光源;或具有光的峰值角比0度宽的出光分布的LED光源。其中,尤其在减少LED光源数的观点方面,进一步优选使用光的峰值角度为20°~80°的广角LED光源。 
配置在背光上的点光源,优选尽可能均匀地配置各点光源间距离。具体而言,优选使用:将点光源在画面纵向和横向上分别以等间隔配置成格子状的排列方法(参照图1);或将点光源在画面纵向和横向上分别以等间隔配置成锯齿(格子)状(三角格子状)的排列方法等(参照图2)。在此,所谓锯齿(格子)状(三角格子状),是指以相邻的等边三角形的边和顶点一致的方式用等边三角形填补平面时的等边三角形的各顶点的 配置。 
配置成格子状时,m1/m2优选为0.5~2的范围,更优选为0.8~1.2的范围,最优选为0.9~1.1的范围。另外,配置成锯齿状时,n1/n2优选为0.26~3.87,更优选为0.35~2.82,进一步优选为0.46~0.83或1.20~2.18,最优选为0.51~0.66或1.52~1.96。 
在此,m1、m2分别为配置成格子状的点光源的背光横向(长度方向)、纵向(宽度方向)的中心间距离(mm),n1、n2分别为配置成锯齿状的点光源的背光横向、纵向的中心间距离(mm)。 
另外,将点光源以格子状、锯齿状的排列方法配置时,在表面所形成的倒多角锥或倒多角锥台形状的凹部与具有一组以上相对于光漫射板的水平面的纵向或横向对称的内侧面的光漫射板组合时,背光的亮度均匀性特别优异。 
另外,在本发明的光漫射板中,其理由不清楚,与配置成格子状的点光源相比,和配置成锯齿状的点光源组合时,显著地产生亮度不均效果。因此,可以大幅度地(例如,将在42英寸的显示器用的背光(523mm×930mm)中配置有LED时需要的LED个数设为421个以下)减少点光源的个数。 
本发明的光漫射板通过适当调节近似倒多角锥或近似倒多角锥台形状的凹部的内侧面的形状或光线透射率(A)及(B),在用作点光源直下型背光用的光漫射板时,对亮度提高、亮度不均的消除显现效果。因此,如果使用本发明的光漫射板,则在直下型背光中,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大幅度地减少点光源个数,经济效果也大。 
实施例 
下面,基于具体的实施例及比较例进行说明。 
另外,以下的实施例中的主要测定值用以下的方法进行测定。 
1.光漫射板光源相反面的凹部的形状 
1-1凹部的形状 
用基恩士(キ一エンス)制的激光显微镜Generation II VK-9700观察光漫射板的光源相反面一侧,确认凹部的形状。 
1-2直线的比例(C) 
与1-1同样地操作,用激光显微镜对光漫射板的光源相反面一侧进行剖面观察,按照以下的式子求出凹部的直线部的比例(C)。 
(C)=a1/a2×100(%) 
另外,对凸部也用同样的方法求出。 
1-3曲线部的比例(D) 
与1-1同样地操作,用激光显微镜对光漫射板的光源相反面一侧进行剖面观察,按照以下的式子求出凹部的曲线部的比例(D)。 
(D)=(a2-a1)/a2×100(%) 
1-4凹部的内侧面的平面部与光漫射板的水平面的交叉角(E) 
与1-2同样地操作,进行光漫射板的光源相反面一侧的剖面观察,测定交叉角(E)。 
1-5棱线方向的旋转角(F) 
在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光漫射板的形成有凹部的面时,求出连接的凹形状的棱线相对于画面横向倾斜几度,将其设定为棱线方向的旋转角(F)。将上述棱线方向右倾升高的情况设定为+方向、右倾下降的情况设定为-方向的倾斜。 
例如,凹部为近似倒四角锥或近似倒四角锥台形状时,如果旋转 角(F)为0度、90度或±45度,则具有两组相对于画面纵向或横向对称的内侧面。另一方面,旋转角(F)为30度或60度时,相对于画面纵向或横向对称的内侧面一组也不具有。 
2.总光线透射率 
2-1总光线透射率(A) 
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浊度仪NDH2000,从光漫射板的光源相反面一侧使光入射,测定根据JIS K7136的总光线透射率,求出总光线透射率(A)。 
2-2总光线透射率(B) 
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浊度仪NDH2000,从光漫射板的光源面一侧使光入射,测定根据JIS K7136的总光线透射率,求出总光线透射率(B)。 
3.平均LED间隔Y 
用LED光源背光的监测面积除以安装的LED数,将该值的平方根设定为平均LED间隔Y。 
4.LED最上部与光漫射板的平均距离X 
对所有安装有LED光源背光安装的LED的最上部至光漫射板1的距离为h1(参照图6)的LED2进行测量,将其平均值设定为LED最上部与光漫射板的平均距离X。 
5.平均亮度 
在LED光源背光上配置光漫射板及规定的光学膜,使LED点亮,使用莎益博(サィバ一ネット)公司的Prometric测定亮度。 
本实施例、比较例中使用的LED光源背光的画面部尺寸为320mm×320mm,作为亮度测定部位,对其中心部200mm×200mm部分,以 纵横300×300分辨率测定亮度。将这样测定的亮度的平均值设定为平均亮度。 
6.亮度不均 
使用5.中测定的上述200mm×200mm部分的亮度数据,计算亮度不均。具体而言,如图13、14中记载的那样,关于穿过LED背光的LED直上的监测纵线上e1、e2、e3(距监测中心最近的3根线上)及监测横线上f1、f2、f3(距监测中心最近的3根线上)的亮度数据,各线分别求出亮度比(亮度/亮度的移动平均值)的标准偏差,将求出的标准偏差值的平均值设定为亮度不均。 
在此,移动平均值是指特定区间的平均值,具体而言,是指连结相邻的LED的线上的平均亮度。例如,将上述穿过LED直上的e1上的亮度的数据设定为A、B、C、D、E、F、G、H、I、J、K、L、M、N时,LED直上的亮度数据为A、E、I、N。该情况下,C点中的移动平均值为A~E(相邻的LED存在的间隔)的亮度平均值Cav,D点中的移动平均值为B~F的平均值Dav。以上述要领求出在各点的移动平均。接着,求出在各点的亮度比(亮度/亮度的移动平均值)、例如C/Cav、B/Bav、...,进一步求出上述亮度比的标准偏差。这样求出的标准偏差为与e1上亮度数据有关的亮度比的标准偏差。以以上要领在其它e2、e3、f1、f2、f3中也同样地求出标准偏差,最后计算上述求出的标准偏差的平均值,设定为亮度不均值。 
<亮度不均评价> 
◎:亮度不均值≤0.0035 
→目视完全看不到亮度不均的水平 
○:0.0036≤亮度不均值≤0.0049 
→目视稍微看到亮度不均的水平 
△:0.0050≤亮度不均值≤0.0100 
→目视看到亮度不均的水平 
×:0.0100≤亮度不均值 
目视清楚地看到亮度不均的水平 
7.42”换算LED个数 
将以平均LED间隔X在42英寸的背光上配置有LED时的需要的LED个数设定为42”换算LED个数。具体而言,将用42英寸的背光面积523mm×930mm除以平均LED间隔X(mm)的2倍而得到的值设定为42”换算LED个数。 
8.振动试验 
在LED背光上配设有漫射板和光学膜的状态下,在500往复/分钟、±100mm/往复的条件下进行振动试验,在漫射板和光学膜之间观察粉末的产生情况。将目视看不到粉末的情况设定为○,将看到粉末的情况设定为×,将看到大量粉末的情况设定为××。 
接着,对制造本实施例、比较例中的光漫射板时使用的热压原板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1.加压原板1 
将聚苯乙烯树脂(PS日本公司制造、G9504)99.97重量份和平均粒径10μm的滑石0.03重量份用亨舍尔混合机混合,用双螺杆挤出机(东芝机械公司制造TEM-58)在树脂温度250℃的条件下进行熔融混炼,进行制粒。将上述颗粒用TEX-90单螺杆挤出机再次进行熔融混炼,由1000mm宽度T模具挤出,制作厚度1.6mm片材。 
2.加压原板2 
将聚苯乙烯树脂(PS日本公司制造、G9504)99.87重量份、平均粒径10μm的滑石0.03重量份和平均粒径3.5μm的有机硅粉末(折射率=1.43)0.10重量份用亨舍尔混合机混合,用双螺杆挤出机(东芝机械公司制造TEM-58)在树脂温度250℃的条件下进行熔融混炼,进行制粒。将 上述颗粒用TEX-90单螺杆挤出机再次进行熔融混炼,由1000mm宽度T模具挤出,制作厚度1.6mm片材。 
3.加压原板3 
将聚苯乙烯树脂、滑石及有机硅粉末的混合比分别设定为99.77重量份、0.03重量份、0.20重量份,除此之外,用与加压原板2同样的方法制作加压原板3。 
4.加压原板4 
将聚苯乙烯树脂、滑石及有机硅粉末的混合比分别设定为99.62重量份、0.03重量份、0.35重量份,除此之外,用与加压原板2同样的方法制作加压原板4。 
5.加压原板5 
将聚苯乙烯树脂、滑石及有机硅粉末的混合比分别设定为99.47重量份、0.03重量份、0.50重量份,除此之外,用与加压原板2同样的方法制作加压原板5。 
6.加压原板6 
将聚苯乙烯树脂、滑石及有机硅粉末的混合比分别设定为99.27重量份、0.03重量份、0.70重量份,除此之外,用与加压原板2同样的方法制作加压原板6。 
接着,对在本实施例、比较例中与光漫射板组合使用的LED光源背光的光源部中的LED的配置方法进行说明。 
1.LED配置方法1 
如图1、7所示,将格力(Gree)公司制造的出光分布为朗伯型(参照图9)的白色LED(LM6-EWN1-03-N3)与LED间隔m1、m2一起,以30.0mm的格子状配置来安装100个(m1/m2=1(参照图1)),制作画面尺 寸320mm×320mm的LED光源背光评价装置。 
在安装的LED基体(PCB4)上用双面胶粘贴作为反射膜的路米拉(ルミラ一)E6SV(东丽公司制造)。以使从LED最上部至光漫射板的距离h1为18mm的方式进行固定,将从反射板3至最上部的距离“h2-h1”以1.8mm保持为一定的距离(参照图6)。背光是在1个LED间施加15V的电压,使20mA的电流流过,而使其点亮。亮度及亮度不均的测定在LED照明后、将背光成熟1小时后进行。 
2.LED配置方法2 
如图1所示,将白色LED与LED间隔m1、m2同时变更为32mm(m1/m2=1),除此之外,与LED配置方法1同样地操作,制作背光评价装置。 
3.LED配置方法3 
如图2及8所示,以LED间隔为n2:55.8mm、n1:32.2mm的锯齿状配置(n1/n2=0.58(参照图2))安装104个格力(Gree)公司制造的白色LED(LM6-EWN1-03-N3),除此之外,与LED配置方法1同样地操作,制作背光评价装置。 
4.LED配置方法4 
如图2所示,以作为LED间隔的纵向63.3mm、横向36.5mm(n1/n2=0.58)安装85个白色LED,除此之外,与LED配置方法3同样地操作,制作背光评价装置。 
5.LED配置方法5 
如图2所示,以作为LED间隔的纵向67.0mm、横向38.7mm(n1/n2=0.58)安装77个白色LED,除此之外,与LED配置方法3同样地操作,制作背光评价装置。 
6.LED配置方法6 
如图2所示,以作为LED间隔的纵向36.5mm、横向63.3mm(n1/n2=1.73)安装85个白色LED,除此之外,与LED配置方法3同样地操作,制作背光评价装置。 
7.LED配置方法7 
如图2所示,以作为LED间隔的纵向3 8.7mm、横向67.0mm(n1/n2=1.73)安装77个白色LED,除此之外,与LED配置方法3同样地操作,制作背光评价装置。 
8.LED配置方法8 
如图2所示,以作为LED间隔的纵向60mm、横向30mm(n1/n 2=0.50)安装105个白色LED,除此之外,与LED配置方法3同样地操作,制作背光评价装置。 
9.LED配置方法9 
如图2所示,以作为LED间隔的纵向64mm、横向32mm(n1/n 2=0.50)安装95个白色LED,除此之外,与LED配置方法3同样地操作,制作背光评价装置。 
10.LED配置方法10 
如图2所示,以LED间隔的纵向46.5mm、横向3 8.7mm(n1/n2=0.83)安装105个白色LED,除此之外,与LED配置方法3同样地操作,制作背光评价装置。 
11.LED配置方法11 
如图2所示,以作为LED间隔的纵向49.6mm、横向41.3mm(n1/n2=0.83)配置98个白色LED,除此之外,与LED配置方法3同样地操作,制作背光评价装置。 
12.LED配置方法12 
如图1所示,以纵横LED间隔为25.0mm(m1/m2=1)配置169个白色LED,除此之外,与LED配置方法1同样地操作,制作背光评价装置。 
13.LED配置方法13 
如图1所示,以纵横LED间隔为20.0mm(m1/m2=1)配置256个白色LED,除此之外,与LED配置方法1同样地操作,制作背光评价装置。 
14.LED配置方法14 
如图1所示,以纵横LED间隔为18.0mm(m1/m2=1)配置324个白色LED,除此之外,与LED配置方法1同样地操作,制作背光评价装置。 
15.LED配置方法15 
如图1所示,以纵横LED间隔为23.0mm(m1/m2=1)配置196个白色LED,除此之外,与LED配置方法1同样地操作,制作背光评价装置。 
16.LED配置方法16 
如图2所示,以LED间隔为n2:83.8mm、n1:48.3mm的锯齿状配置(n1/n2=0.58(参照图2))安装56个飞利浦流明(フィリップス·ルミレッズ)公司制造的出光分布为峰值角40度(参照图10)的白色LED(LXHL-BW02),除此之外,与LED配置方法3同样地操作,制作背光评价装置。 
17.LED配置方法17 
如图2所示,以作为LED间隔的纵向46.0mm、横向39.1mm(n1/n2=0.85)安装111个白色LED,除此之外,与LED配置方法3同样地操作,制作背光评价装置。
18.LED配置方法18 
如图2所示,以作为LED间隔的纵向53.0mm、横向38.7mm(n1/n2=0.73)安装94个白色LED,除此之外,与LED配置方法3同样地操作,制作背光评价装置。 
19.LED配置方法19 
如图2所示,以作为LED间隔的纵向56.3mm、横向41.1mm(n1/n2=0.73)安装88个白色LED,除此之外,与LED配置方法3同样地操作,制作背光评价装置。 
20.LED配置方法20 
如图2所示,以作为LED间隔的纵向59.6mm、横向38.8mm(n1/n2=0.65)安装83个白色LED,除此之外,与LED配置方法3同样地操作,制作背光评价装置。 
21.LED配置方法21 
如图2所示,以作为LED间隔的纵向66.7mm、横向34.7mm(n1/n2=0.52)安装86个白色LED,除此之外,与LED配置方法3同样地操作,制作背光评价装置。 
22.LED配置方法22 
如图2所示,以作为LED间隔的纵向56.9mm、横向25.6mm(n1/n2=0.45)安装138个白色LED,除此之外,与LED配置方法3同样地操作,制作背光评价装置。 
23.LED配置方法23 
如图2所示,以作为LED间隔的纵向63.3mm、横向28.5mm(n1/n2=0.45)安装108个白色LED,除此之外,与LED配置方法3同样地操作,制作背光评价装置。 
24.LED配置方法24 
如图2所示,以作为LED间隔的纵向66.5mm、横向21.9mm(n1/n2=0.33)安装135个白色LED,除此之外,与LED配置方法3同样地操作,制作背光评价装置。 
接着,对在本实施例、比较例中使用的光学膜进行说明。 
1.光学膜1 
漫射片:BS-912(惠和株式会社) 
 使用变角光度仪(日本电色工业公司制造GC5000L)测定以入射角度60度使550nm的单色光入射时的出光分布的主峰值角度,结果为38度。
2.光学膜2
透镜片:PTR733(新和光学(シンファィンタ一テック)公司制造)
使用变角光度仪(日本电色工业公司制造GC5000L)测定以入射角度60度使550nm的单色光入射时的出光分布的主峰值角度,结果为42度。
3.光学膜3
BEF:BEFIII(住友3M公司制造)
使用变角光度仪(日本电色工业公司制造GC5000L)测定以入射角度60度使550nm的单色光入射时的出光分布的主峰值角度,结果为27度。
4.光学膜4
DBEF:DBEF-D400(住友3M公司制造)
[实施例1]
将加压原板2插入赋形为规定形状的加压模具,投入加压机中,在加压板温度180℃、面压100kg/cm2的条件下加压30分钟后,将插入有加压原板2的加压模具更换为进行了水冷却的加压机,冷却10分钟。冷却后,从加压模具中取出赋形为规定的形状的厚度1.5mm的光漫射板。 
得到的光漫射板为光源面一侧的表面具有算术平均粗糙度为12μm的凹凸形状的粗糙形状,在光源相反面一侧的表面上近似正四角锥形状的凹部周期性地形成为格子状。图3及图4表示实施例1的光漫射板的概略图。另外,在图3、4中,x及y分别表示画面(光漫射板的水平面)横(长度)方向、画面(光漫射板的水平面)纵(宽度)方向。 
另外,该光漫射板的凹部的直线的比例(C)为81%,凹部的内侧面的平面部与光漫射板的水平面的交叉角(E)为38度,凹部的排列间距为300μm。 
此外,对该光漫射板从光源面及光源相反面测定总光线透射率(A)及(B),结果(A)为88%,(B)为66%。 
将如上述那样制成的光漫射板安装在LED背光1上,在该光漫射板上重叠漫射片2张、BEFIIIz1张、DBEFD1张,测定亮度及亮度不均,结果亮度为5240cd/cm2,亮度不均为0.0044,显示良好的结果。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2~4、12、13] 
变更加压模具,变更交叉角(E),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光漫射板,与实施例1同样地测定背光的亮度、亮度不均。各实施例的光漫射板的亮度、亮度不均都显示良好的结果。尤其实施例3、4及12的亮度不均得到显著优异的结果。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5] 
在光漫射板制作中使用加压原板1,除此之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操作,制作光漫射板,测定背光的亮度、亮度不均,结果亮度为5190cd/cm2,亮度不均为0.0042,显示良好的结果。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6] 
在光漫射板制作中使用加压原板3,除此之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操作,制作光漫射板,测定背光的亮度、亮度不均,结果亮度为5230cd/cm2,亮度不均为0.0019,亮度不均显示特别优异的结果。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7] 
在光漫射板制作中使用加压原板4,除此之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操作,制作光漫射板,测定背光的亮度、亮度不均,结果亮度为5250cd/cm2,亮度不均为0.0041,显示良好的结果。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8~11、33] 
变更加压模具,变更直线的比例(C),除此之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操作,制作光漫射板,测定背光的亮度、亮度不均。各实施例的光漫射板的亮度、亮度不均都显示良好的结果,尤其实施例8、9、33,的亮度不均得到显著优异的结果。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14] 
将在测定背光的亮度、亮度不均时使用的光学膜变更为透镜片的3张重叠,除此之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操作,制作光漫射板,测定背光的亮度、亮度不均。亮度为5200cd/cm2,亮度不均为0.0024,显示显著优异的结果。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比较实施例1] 
与实施例4同样地操作,制作光漫射板,在其上重叠透镜片2张、 DBEFD1张,测定亮度及亮度不均。亮度为4830cd/cm2,亮度不均为0.0096,可以同时实现降低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但与实施例4相比,显示亮度低、亮度不均值大的结果。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比较实施例2] 
与实施例4同样地操作,制作光漫射板,在其上依次重叠透镜片、BEFIII、DBEFD各1张,测定亮度及亮度不均。亮度为5310cd/cm2,亮度不均为0.0083,可以同时实现降低亮度不均和提高亮度,但与实施例4相比,显示亮度不均大的值。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15] 
变更加压模具,在光源相反面一侧的表面将图11所示的近似正三角锥形状的凹部形成为格子状。此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光漫射板。另外,在图11中,x及y分别表示画面(光漫射板的水平面)横向、画面(光漫射板的水平面)纵向。 
该光漫射板的直线的比例(C)为60%,凹部的内侧面的平面部与光漫射板的水平面的交叉角(E)为50度,近似正六角锥形状的凹部的排列间距为300μm。 
亮度为5220cd/cm2,亮度不均为0.0016,显示特别优异的性能。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1] 
将加压原板6插入赋形为规定形状的加压模具,投入加压机中,在加压板温度180℃、面压100kg/cm2的条件下加压30分钟后,将插入有加压原板6的加压模具更换为进行了水冷却的加压机,冷却10分钟。冷却后,从加压模具中取出赋形为规定的形状的厚度1.5mm的光漫射板。 
得到的光漫射板的形状为光源面一侧、光源相反面一侧都具有算术平均粗糙度为12μm的凹凸形状的粗糙形状(但是,近似倒多角锥或近似倒多角锥台形状的凹部不存在)。 
另外,对上述光漫射板从光源面及光源相反面测定总光线透射率(A)及(B),结果(A)为57%,(B)为57%。 
将如上所述制成的光漫射板安装在LED背光1上,在该光漫射板上重叠漫射片2张、BEFIII 1张、DBEFD1张,测定亮度及亮度不均,结果亮度为5230cd/cm2,亮度不均为0.0113,亮度不均很大。 
[比较例2] 
将直线的比例(C)设定为100%(去掉凹部的曲面,将其形状设定为倒正四角锥),除此之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操作,制作光漫射板,测定背光的亮度及亮度不均,结果亮度为4690cd/cm2,亮度不均为0.0034,亮度显示低值。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3] 
变更加压模具,将交叉角(E)变更为45度,除此之外,与比较例2同样地操作,制作光漫射板,测定背光的亮度、亮度不均。其结果亮度为4660cd/cm2,亮度不均为0.0038,与比较例2同样,亮度显示低值。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4] 
变更加压模具,在光源相反面一侧的表面将图12所示的凸部形成为格子状,除此之外,与比较例3同样地操作,制作光漫射板,测定背光的亮度及亮度不均。其结果亮度为4490cd/cm2,亮度不均为0.0064,显示亮度低、亮度不均值也大的值。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另外,在图12中,x及y分别表示画面(光漫射板的水平面)横向、画面(光漫射板的水平面)纵向。 
另外,上述凸部的交叉角(E)为45度,直线的比例(C)为100%。 
[比较例14] 
变更加压模具,在光源相反面一侧的表面形成图15所示的三角柱状的棱纹状凸部,除此之外,与比较例3同样地操作,制作光漫射板,测定背光的亮度及亮度不均。其结果亮度为5200cd/cm2,亮度不均为0.0167,亮度不均值很大。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另外,在图15中,x及y分别表示画面(光漫射板的水平面)横向、画面(光漫射板的水平面)纵向。 
另外,上述凸部的交叉角(E)为50度,直线的比例(C)为76%。 
[比较实施例5] 
在光漫射板的制作中使用加压原板5,除此之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操作,制作光漫射板,测定背光的亮度及亮度不均。其结果亮度为5180cd/cm2,亮度不均为0.0067,亮度优异,但亮度不均值显示稍微大的值。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比较实施例6、7] 
变更加压模具,如表1所示变更凹部的交叉角(E),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光漫射板,并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测定背光的亮度及亮度不均。其结果比较实施例6、7的光漫射板亮度均优异,但亮度不均值显示稍微大的值。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比较实施例8] 
变更加压模具,将凹部的直线的比例(C)变更为27%,除此之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操作,制作光漫射板,测定背光的亮度及亮度不均。其结果亮度为5230cd/cm2,亮度不均为0.0066,亮度优异,但亮度不均值显示稍微大的值。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16~26、34~41] 
如表2所示变更LED配置方法,除此之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操作,制作光漫射板,测定背光的亮度及亮度不均。具体而言,实施例4和16、实施例17~19、实施例20和21、实施例22和23、实施例24和25、实施例35和36、以及实施例39和40分别为LED的配置形状相同(相似形)、LED间隔采取不同的配置的关系,对是否任一种LED配置形状均保持良好的亮度不均、且最可以减少LED个数进行评价。其结果,以n1/n2=0.52、0.58、0.65、1.73的锯齿格子形状配置LED时,为最可以减少LED个数的结果。将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9~11] 
如表2所示变更LED配置方法,除此之外,与比较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光漫射板,测定背光的亮度及亮度不均。以LED配置12~14的格子状LED配置形状进行评价,但使用由比较例1制成的光漫射板时,得到缩小LED间隔、配置多个LED后降低亮度不均的结果。将评价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12、13] 
如表2所示变更LED配置方法,除此之外,与比较例4同样地操作,制作光漫射板,测定背光的亮度及亮度不均。以LED配置12、15的格子状LED配置形状进行评价,但使用由比较例4制成的光漫射板时,得到缩小LED间隔、配置多个LED后降低亮度不均的结果。将评价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27~29] 
变更漫射板光源相反面一侧的凹部棱线方向的旋转角(F),除此之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操作,制作光漫射板,测定背光的亮度及亮度不均。其结果,各实施例的光漫射板均显示良好的亮度及亮度不均值,特别是实施例29与实施例4同样,显示显著优异的亮度不均值。将评 价结果示于表3。 
[实施例30~32] 
变更漫射板光源相反面一侧的凹部棱线方向的旋转角(F),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 7同样地操作,制作光漫射板,测定背光的亮度及亮度不均。其结果,各实施例的光漫射板均显示良好的亮度及亮度不均值,特别是实施例32与实施例17同样,显示显著优异的亮度不均值。将评价结果示于表3。 
表1 
Figure 162106DEST_PATH_GSB00000250352500081
*光学膜配设#1:漫射板/漫射片/漫射片/BEF/DBEFD 
光学膜配设#2:漫射板/透镜片/透镜片/透镜片 
光学膜配设#3:漫射板/透镜片/透镜片/DBEFD 
光学膜配设#4:漫射板/透镜片/BEF/DBEFD 
·漫射板:BS-912(惠和株式会社) 
·透镜片:PTR733(新和光学公司制造) 
·BEF:BEFIII(住友3M公司制造)
·DBEFD:DBEF-D400(住友3M公司制造) 
表2 
Figure G2009201785687D00341
表3 
Figure G2009201785687D00351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光漫射板在所希望的背光厚度、且配置有个数少的点光源的背光装置中可以优选使用,例如,对LED光源液晶电视机、LED光源广告牌、LED光源照明等广泛的用途是有用的。 

Claims (20)

1.一种点光源用光漫射板,表面具有多个凹部,其中,
该凹部为近似倒多角锥或近似倒多角锥台形状,
该凹部的至少一个内侧面在开口边缘部成为曲率中心位于凹部的深度方向一侧的曲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光源用光漫射板,其中,所述凹部具有一组以上在光漫射板的水平面的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上对称的内侧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光源用光漫射板,其中,根据JIS K-7361测定的从光源相反面一侧入射的光的总光线透射率A为65~10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点光源用光漫射板,其中,根据JIS K-7361测定的从光源面一侧入射的光的总光线透射率B为30~8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点光源用光漫射板,其中,所述总光线透射率A为70~95%,并且总光线透射率B为45~65%。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点光源用光漫射板,其中,如下定义的交叉角E为38~55度:
交叉角E是指,在用垂直于光漫射板的水平面的面即纵剖面将内侧面以垂直横切的方式切断时出现的剖面中,直线部和与光漫射板的表面水平的线所成的角,所述内侧面穿过倒多角锥形状凹部的顶点或倒多角锥台形状凹部的底面,且在所述开口边缘部成为曲率中心位于凹部的深度方向一侧的曲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点光源用光漫射板,其中,所述交叉角E为48~52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点光源用光漫射板,其中,由下式(1)表示的直线部的比例C为30%~95%,并且由下式(2)表示的曲线部的比例D为5%~70%,
C=a1/a2×100(%)            ...(1)
D=(a2-a1)/a2×100(%)       ...(2)
式中,a1为在用垂直于光漫射板的水平面的面即纵剖面将内侧面以垂直横切的方式切断时出现的剖面中,直线部投影到光漫射板的水平线方向上的投影线的长度,所述内侧面穿过倒多角锥形状凹部的顶点或倒多角锥台形状凹部的底面,且在所述开口边缘部成为曲率中心位于凹部的深度方向一侧的曲面,
a2表示在所述剖面中,与内侧面相当的部分投影到光漫射板的水平线方向上的投影线的长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点光源用光漫射板,其中,所述凹部仅在一面上形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点光源用光漫射板,其中,所述凹部周期性地形成,光漫射板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排列间距均为10~1000μm。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点光源用光漫射板,其中,与形成有所述凹部的面相反一侧的面的算术平均粗度为1~150μm。
12.一种直下型点光源背光装置,具备:配置有点光源的光源部和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漫射板。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直下型点光源背光装置,其中,所述点光源配置成格子状或锯齿状。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直下型点光源背光装置,其中,所述点光源配置成锯齿状。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直下型点光源背光装置,其中,所述点光源是光的峰值角为20°~80°的广角LED光源。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直下型点光源背光装置,其中,当设长度方向的点光源间距为m1、宽度方向的点光源间距为m2时,m1/m2为0.5~2。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直下型点光源背光装置,其中,当设长度方向的点光源间距为n1、宽度方向的点光源间距为n2时,n1/n2为0.26~3.87。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直下型点光源背光装置,其中,所述n1/n2为0.46~0.83或1.20~2.18。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直下型点光源背光装置,其中,点光源配置成锯齿状,所述n1/n2为0.51~0.66或1.52~1.96。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直下型点光源背光装置,其中,还具备:
反射板;和
3片以上具有聚光性的光学片。 
CN2009201785687U 2008-10-16 2009-10-16 光漫射板及直下型点光源背光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9542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67714 2008-10-16
JP2008-267714 2008-10-16
JP2009-209674 2009-09-10
JP2009209674A JP2010117707A (ja) 2008-10-16 2009-09-10 光拡散板及び直下型点光源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795425U true CN201795425U (zh) 2011-04-13

Family

ID=42305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178568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95425U (zh) 2008-10-16 2009-10-16 光漫射板及直下型点光源背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2) JP2010117707A (zh)
CN (1) CN201795425U (zh)
TW (1) TWM388660U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54553A (zh) * 2011-06-29 2013-01-02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多重反射结构以及光电元件
WO2013033936A1 (zh) * 2011-09-08 2013-03-1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led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TWI451131B (zh) * 2011-10-21 2014-09-01
CN104728671A (zh) * 2015-02-09 2015-06-24 中南民族大学 一种led点阵背光装置及其背光产生方法
CN105891934A (zh) * 2014-09-15 2016-08-24 博昱科技(丹阳)有限公司 导光片、背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TWI654449B (zh) 2017-07-19 2019-03-21 大陸商瑞儀(廣州)光電子器件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CN113325494A (zh) * 2021-01-25 2021-08-31 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反射的光学膜片及应用其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086623A1 (ja) * 2010-12-24 2012-06-28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
JP2013225058A (ja) * 2012-04-23 2013-10-31 Asahi Kasei E-Materials Corp 光学板及び直下型点光源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6676872B2 (ja) * 2014-09-10 2020-04-08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El素子、照明装置、ディスプレイ装置、およ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6665690B2 (ja) * 2016-05-31 2020-03-13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US11287693B2 (en) 2017-10-06 2022-03-29 Dexerials Corporation Optical body,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ptical body, light-emitting apparatus, and display apparatus for amusement equipment
JP7436369B2 (ja) 2018-01-30 2024-02-21 ブライト ヴュ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インク ランバート分布を有する光をバットウィング分布に変換するマイクロ構造
CN110018535A (zh) * 2019-03-31 2019-07-16 湖南凯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的光扩散板
CN111435205A (zh) * 2019-06-28 2020-07-21 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四棱锥增亮膜及其制备方法
US11822158B2 (en) 2019-09-11 2023-11-21 Brightview Technologies, Inc. Back light unit for backlit displays
JP6843400B1 (ja) * 2019-10-18 2021-03-17 大塚テクノ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構造体
US11531232B2 (en) 2020-01-24 2022-12-20 Brightview Technologies, Inc. Optical film for back light unit and back light unit including same
JP7368430B2 (ja) * 2020-12-01 2023-10-24 恵和株式会社 光拡散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情報機器、及び光拡散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EP4246192A4 (en) 2020-12-01 2024-05-29 Keiwa Incorporated LIGHT DIFFUSION SHEET, BACKLIGHT UNIT,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FORM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 DIFFUSION SHEET
KR20240021986A (ko) * 2021-07-06 2024-02-19 케이와 인코포레이티드 광학 시트 적층체, 백라이트 유닛, 액정 표시 장치, 정보기기, 및 백라이트 유닛의 제조방법
JP7506640B2 (ja) * 2021-07-06 2024-06-26 恵和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積層体、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情報機器、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TW202335830A (zh) 2021-11-02 2023-09-16 日商惠和股份有限公司 光擴散片、背光單元、液晶顯示裝置、資訊機器以及光擴散片的製造方法
JP7503091B2 (ja) * 2021-11-02 2024-06-19 恵和株式会社 光拡散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情報機器、及び光拡散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7389296B1 (ja) * 2022-05-27 2023-11-29 恵和株式会社 光拡散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情報機器、及び光拡散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16312279B (zh) * 2023-05-22 2023-10-3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灯板及显示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14467U (zh) * 1990-03-09 1991-11-25
CN1942788A (zh) * 2004-02-26 2007-04-04 他喜龙株式会社 光扩散片和使用该光扩散片的背光单元
US7699503B2 (en) * 2004-03-03 2010-04-20 Kimoto Co., Ltd. Light control film and backlight unit using the same
JP4425164B2 (ja) * 2004-04-12 2010-03-03 株式会社クラレ 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JP3875247B2 (ja) * 2004-09-27 2007-01-31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発光装置、面光源装置、表示装置及び光束制御部材
JP4650085B2 (ja) * 2005-04-27 2011-03-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3114467U (ja) * 2005-07-07 2005-10-27 科橋電子股▲ふん▼有限公司 直下型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のライトガイド構造
KR20090014261A (ko) * 2006-03-31 2009-02-09 니폰 제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직하형 백라이트 장치
KR20090075666A (ko) * 2006-08-29 2009-07-08 다키론가부시키가이샤 광 확산 시트 및 백라이트 유닛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54553A (zh) * 2011-06-29 2013-01-02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多重反射结构以及光电元件
US8919974B2 (en) 2011-06-29 2014-12-30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ulti-reflection structure and photo-electric device
CN102854553B (zh) * 2011-06-29 2015-10-28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多重反射结构以及光电元件
WO2013033936A1 (zh) * 2011-09-08 2013-03-1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led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TWI451131B (zh) * 2011-10-21 2014-09-01
CN105891934A (zh) * 2014-09-15 2016-08-24 博昱科技(丹阳)有限公司 导光片、背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4728671A (zh) * 2015-02-09 2015-06-24 中南民族大学 一种led点阵背光装置及其背光产生方法
TWI654449B (zh) 2017-07-19 2019-03-21 大陸商瑞儀(廣州)光電子器件有限公司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CN113325494A (zh) * 2021-01-25 2021-08-31 深圳市隆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反射的光学膜片及应用其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0117707A (ja) 2010-05-27
JP2011076115A (ja) 2011-04-14
TWM388660U (en) 2010-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795425U (zh) 光漫射板及直下型点光源背光装置
CN102597819B (zh) 点光源用光扩散板及直下型点光源背光灯装置
KR101040552B1 (ko) 광학 필름,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표시장치
KR100977321B1 (ko) 광 투과성 수지판
CN101208557B (zh) 光扩散板及使用该板的照明装置
WO2006129418A1 (ja) 液晶表示装置、光学シ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光学シート
KR20100032767A (ko) 마이크로렌즈 패턴과 엠보 패턴을 구비하는 확산필름 및 그제조방법
CN101718887A (zh) 导光板
JP2013225058A (ja) 光学板及び直下型点光源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WO2010010840A1 (ja) 光拡散板、光拡散板の製造方法、面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KR20080032208A (ko) 도광판
JP5546319B2 (ja) 面発光ユニット
CN203224639U (zh) 一种使用寿命长的导光板
CN101556000A (zh) Led线光源及背光源装置
JP2010287546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CN203224640U (zh) 一种导光性能优的导光板
JP4992280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WO2009078439A1 (ja) 光学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CN203224641U (zh) 一种耐热性好的导光板
JP2008134290A (ja) 光拡散シート
KR101137622B1 (ko) 패턴 확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어셈블리
KR101077398B1 (ko) 광 확산판 및 직하형 점광원 백라이트 장치
KR20110082134A (ko) 광학시트 및 당해 광학시트의 제조방법, 및 당해 광학시트를 포함하는 광원장치, 표시장치
JP5791386B2 (ja) 直下型点光源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CN105549135B (zh) 增亮膜、其制备方法与包括其的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13

Termination date: 201610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