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25926U - 电源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源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725926U CN201725926U CN2010202196004U CN201020219600U CN201725926U CN 201725926 U CN201725926 U CN 201725926U CN 2010202196004 U CN2010202196004 U CN 2010202196004U CN 201020219600 U CN201020219600 U CN 201020219600U CN 201725926 U CN201725926 U CN 20172592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ducting terminal
- power connector
- terminal
- connector
- dit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9/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 H02H9/001—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limiting speed of change of electric quantities, e.g. soft switching on or off
- H02H9/004—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limiting excess current or voltage without disconnection limiting speed of change of electric quantities, e.g. soft switching on or off in connection with live-insertion of plug-in unit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Direct Current Feeding And Distribution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Power Source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Protection Of Stat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源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该电源连接器至少包括:本体;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以及第三导电端子,分别设置于本体且彼此间以非平行方式排列;以及绝缘隔离装置,设置于本体且位于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及第三导电端子之间,以架构于隔离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及第三导电端子的至少任两个。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可符合高电压电源输配与供应架构下的电气安全要求与规范,且易于制造与生产。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使电源连接器间容易且稳固地组接,并且于组接过程不会损坏其导电端子结构。再则,本实用新型具有检测功能,其可避免电弧产生、提升系统的电气安全性、利于系统的电源分配与管理以及避免系统设备的损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电源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电源连接器(Power connector)已广泛地应用于电力网络、电源传输系统、电源分配系统、电源供应系统、电子设备中,以作为电源传输与连接的接口。举例而言,电源供应器与电源传输线间通常会通过两电源连接器的组合,也即电源插头与电源插座的组合,以达到电性连接与传输电源的目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节能与降低能量损耗的要求已逐渐地被重视与规范,为达此目的,应用于大型数据处理设备,例如数据中心(Data Center),的各种电源输配与供应架构已被发展出来。高压直流(HVDC)电源输配与供应架构因具有较低损耗、较稳定电源供应以及较低设备成本的优势而逐渐地被推广与应用。然而,于高压直流电源输配与供应架构下,传统的电源连接器结构已不符电气安全规范以及要求,甚而可能因电气安全问题而造成系统设备的损坏。此外,在前述的电源输配与供应的架构中,当两电源连接器进行插接或抽拔的瞬间都可能会导致电弧的产生,因而造成系统设备的损坏。因此,实有必要发展一种适于高电压电源输配与供应架构下的电源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以期达到所需的电气安全要求与规范。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以符合高电压电源输配与供应架构下的电气安全要求与规范,且易于制造与生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以使电源连接器间可以容易且稳固地组接,并且于组接过程不会损坏其导电端子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其具有检测功能,可避免电弧产生、提升系统的电气安全性、利于系统的电源分配与管理以及避免系统设备的损坏。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较广义实施方式为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至少包括:本体;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以及第三导电端子,分别设置于本体且彼此间以非平行方式排列;以及绝缘隔离装置,设置于本体且位于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及第三导电端子之间,以架构于隔离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及第三导电端子的至少任两个。
如上述电源连接器的一种较优实施方式,其中,该电源连接器为一特定高电压的电源插座或电源插头,其中该特定高电压介于220V至400V之间。
如上述电源连接器的一种较优实施方式,其中,该本体包括一容置槽,该绝缘隔离装置设置于该容置槽中,该第一导电端子、该第二导电端子及该第三导电端子的一部分设置于该容置槽中且通过该绝缘隔离装置的多个延伸壁将该第一导电端子、该第二导电端子及该第三导电端子的至少任两个隔离以及增加该任两个间的电气爬电距离。
如上述电源连接器的一种较优实施方式,其中,该绝缘隔离装置为一Y字体结构的绝缘隔板,该绝缘隔板包括一中心部、一第一延伸壁、一第二延伸壁及一第三延伸壁,且该第一、第二及第三延伸壁由该中心部以辐射状向外延伸;以及其中该第一延伸壁介于该第一导电端子与该第三导电端子之间,该第二延伸壁介于该第二导电端子与该第三导电端子之间,以及该第三延伸壁介于该第一导电端子与该第二导电端子之间。
如上述电源连接器的一种较优实施方式,其中,该绝缘隔离装置为一V字体结构的绝缘隔板,该绝缘隔板包括一中心部、一第一延伸壁及一第二延伸壁,且该第一及第二延伸壁由该中心部向外延伸;以及其中该第一延伸壁介于该第一导电端子与该第三导电端子之间,以及该第二延伸壁介于该第二导电端子与该第三导电端子之间。
如上述电源连接器的一种较优实施方式,其中,该第一导电端子、该第二导电端子及该第三导电端子的一自由端分别具有一倾斜的导角。
如上述电源连接器的一种较优实施方式,其中,该第一导电端子及该第二导电端子分别为正电位及负电位的导电端子,且该第三导电端子为接地端子;以及其中该第一导电端子与该第二导电端子所形成的一第一夹角介于100~120度间,该第一导电端子与该第三导电端子所形成的一第二夹角以及该第二导电端子与该第三导电端子所形成的一第三夹角分别介于30~40度间。
如上述电源连接器的一种较优实施方式,其中,该第一导电端子与该第二导电端子对称排列于该第三导电端子的一中心点的一轴线的两相对侧。
如上述电源连接器的一种较优实施方式,其中,该本体包括一插接部,该绝缘隔离装置设置于该本体的该插接部中,该本体的该插接部更具有一第一插槽、一第二插槽以及一第三插槽以分别容设对应的该第一导电端子、该第二导电端子以及该第三导电端子,通过该绝缘隔离装置的多个延伸沟以将该第一导电端子、该第二导电端子及该第三导电端子的至少任两个隔离以及增加任两个间的电气爬电距离。
如上述电源连接器的一种较优实施方式,其中,该绝缘隔离装置为一Y字体结构的绝缘隔离凹槽,该绝缘隔离凹槽包括一中心凹部、一第一延伸沟、一第二延伸沟及一第三延伸沟,且该第一、第二及第三延伸沟由该中心凹部以辐射状向外延伸;以及其中该第一延伸沟介于该第一导电端子与该第三导电端子之间,该第二延伸沟介于该第二导电端子与该第三导电端子之间,以及该第三延伸沟介于该第一导电端子与该第二导电端子之间。
如上述电源连接器的一种较优实施方式,其中,该绝缘隔离装置为一V字体结构的绝缘隔离凹槽,该绝缘隔离凹槽包括一中心凹部、一第一延伸沟及一第二延伸沟,且该第一及第二延伸沟由该中心凹部向外延伸;以及其中该第一延伸沟介于该第一导电端子与该第三导电端子之间,以及该第二延伸沟介于该第二导电端子与该第三导电端子之间。
如上述电源连接器的一种较优实施方式,其中,还包括一检测信号端子,设置于该绝缘隔离装置的一侧壁,且该检测信号端子的一接触部相对内缩于该第一导电端子、该第二导电端子以及该第三导电端子的一自由端。
如上述电源连接器的一种较优实施方式,其中,该本体还包括一导块或导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广义实施方式为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组合,至少包括:第一电源连接器,包括第一本体、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及第三导电端子,其中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以及第三导电端子分别设置于第一本体且彼此间以非平行方式排列,以及第一本体具有第一绝缘隔离装置,以使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及第三导电端子的至少任两个彼此相互隔离;以及第二电源连接器,其架构于与第一电源连接器相组接,且包括第二本体、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及第三导电端子,其中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以及第三导电端子分别设置于第二本体且彼此间以非平行方式排列,以及第二本体具有第二绝缘隔离装置,以使第一导电端子、第二导电端子及第三导电端子的至少任两个彼此相互隔离。其中,第一绝缘隔离装置与第二绝缘隔离装置相互匹配,以导引第一电源连接器与第二电源连接器相组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其可符合高电压电源输配与供应架构下的电气安全要求与规范,且易于制造与生产。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可使电源连接器间容易且稳固地组接,并且于组接过程不会损坏其导电端子结构。再则,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更可具有检测功能,其可避免电弧产生、提升系统的电气安全性、利于系统的电源分配与管理以及避免系统设备的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2A为图1所示的第一电源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B为图2A所示结构的背侧面示意图。
图2C为图2A所示结构于AA截面的示意图。
图3A为图1所示的第二电源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图3A所示结构于BB截面的示意图。
图4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电源连接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电源连接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B为图5A所示结构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第一电源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的第二电源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第一电源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所示的第二电源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的第一电源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2所示的第二电源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连接器组合应用于一数据处理系统的电源输配与供应的架构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2、3、4:电源连接器组合
11、21、31、41:第一电源连接器
12、22、32、42:第二电源连接器
111、211、311、411:第一本体
112、122、312、322:第一导电端子
113、123、313、323:第二导电端子
114、124、314、324:第三导电端子
115、315:第一绝缘隔离装置
116:第一检测信号端子
111a、223、311a、423:容置槽
111b、121b:第一隔离区域
111c、121c:第二隔离区域
111d、121d:第三隔离区域
111e:外侧
112a、113a、114a、122a、123a、124a:第一自由端
112b、113b、114b:第二自由端
114c、124c:中心点
115a:第一自由端部
115b:第二自由端部
1151、3151:中心部
1152、3152:第一延伸壁
1153、3153:第二延伸壁
1154:第三延伸壁
116a:接触部
116b:连接部
12:第二电源连接器
121、221、321、421:第二本体
121a、212、221a、321a、412、421a:插接部
1211:第一插槽
1212:第二插槽
1213:第三插槽
125、325:第二绝缘隔离装置
1251、3251:中心凹部
1252、3252:第一延伸沟
1253、3253:第二延伸沟
1254:第三延伸沟
126:第二检测信号端子
126a:接触部
221b、421b:侧壁
224、424:导槽
316:导块
326:导轨
5:数据处理系统
50:数据处理设备
51:电源供应器
52:电源传输线
53:配电单元
θ1、α1:第一夹角
θ2、α2:第二夹角
θ3、α2:第三夹角
L1、L2:轴线
P1、P2、F1、F2、D、Q1、Q2、R1、R2、S: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组合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连接器组合1包括第一电源连接器11以及第二电源连接器12。其中,第一电源连接器11可为例如设置于电源供应器上的电源插座,第二电源连接器12可为例如设置于电源传输线端部的电源插头,该第二电源连接器12具有与第一电源连接器11可相互匹配组合的结构,借此第一电源连接器11及第二电源连接器12可以彼此结构与电性地组接,使构成电源连接器组合1。
请参阅图2A、B与C,其中图2A为图1所示的第一电源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B为图2A所示结构的背侧面示意图;以及图2C为图2A所示结构于AA截面的示意图。如图2A、B与C所示,第一电源连接器11包括第一本体111以及多个导电端子,其中多个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导电端子112、第二导电端子113以及第三导电端子114,其分别设置于第一本体111中且任两个间都以非平行方式排列。第一本体111包括容置槽111a以及第一绝缘隔离装置115,其中该容置槽111a用于容收第二电源连接器12(如图1所示)的至少部分,该第一绝缘隔离装置115设置于第一本体111的容置槽111a中,以使容置槽111a形成多个隔离区域,例如第一隔离区域111b、第二隔离区域111c以及第三隔离区域111d。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端子112、第二导电端子113及第三导电端子114的一部分设置于容置槽111a中,且分别位于第一隔离区域111b、第二隔离区域111c及第三隔离区域111d,以通过第一绝缘隔离装置115将第一导电端子112、第二导电端子113及第三导电端子114的至少任两个隔离,且可增加导电端子间的电气爬电距离。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源连接器11的第一导电端子112及第二导电端子113分别为正电位及负电位的导电端子,反之亦可。第三导电端子114可为接地端子。第一导电端子112、第二导电端子113及第三导电端子114分别由长方体金属板所构成。第一导电端子112、第二导电端子113及第三导电端子114部分地嵌设于第一本体111,且第一导电端子112、第二导电端子113及第三导电端子114的第一自由端112a、113a、114a设置于第一本体111的容置槽111a内,并由容置槽111a的底部向容置槽111a的开口方向延伸。第一导电端子112、第二导电端子113及第三导电端子114的第一自由端112a、113a、114a大体上位于同一平面以构成一插接面。第一导电端子112、第二导电端子113及第三导电端子114的第二自由端112b、113b、114b由第一本体111的一外侧111e向外延伸凸出,且分别具有一连接部件,例如插孔,其中该外侧111e较佳为容置槽111a开口的相对侧。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隔离装置115较佳为绝缘隔板。第一绝缘隔离装置15具有一第一自由端部115a以及一第二自由端部115b,该第一自由端部115a由容置槽111a的底部向容置槽111a的开口方向延伸且大体上设置于容置槽111a的中心区域,该第二自由端部115b由第一本体111的外侧111e向外延伸凸出。第一绝缘隔离装置115具有中心部1151以及多个延伸壁,例如第一延伸壁1152、第二延伸壁1153、第三延伸壁1154,且该多个延伸壁1152、1153、1154由中心部1151以辐射状向外延伸,以使容置槽111a大体上形成多个隔离区域,其中第一延伸壁1152与第三延伸壁1154之间定义形成第一隔离区域111b,第二延伸壁1153与第三延伸壁1154之间定义形成第二隔离区域111c,及第一延伸壁1152与第二延伸壁1153之间定义形成第三隔离区域111d。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绝缘隔离装置115以Y字体结构的绝缘隔板为较佳。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隔离装置115的第一自由端部115a的外缘较第一导电端子112、第二导电端子113及第三导电端子114的第一自由端112a、113a、114a所构成的插接面更接近容置槽111a的开口。当然,于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端子112、第二导电端子113及第三导电端子114的第一自由端112a、113a、114a所构成的插接面也可较第一绝缘隔离装置115的第一自由端部115a的外缘更接近容置槽111a的开口。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端子112、第二导电端子113及第三导电端子114的第一自由端112a、113a、114a具有一倾斜的导角,也即其端部形成一渐缩结构,该导角可减少两电源连接器连接时的尖端部位磨损。于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C所示,在该AA截面所截取的轮廓中,第一导电端子112及第二导电端子113可为例如2×5mm的长方形金属端子,且不以此为限,此外,第三导电端子114可为例如2×6mm的长方形金属端子,且不以此为限。于本实施例中,如图2C所示,第一导电端子112、第二导电端子113与第三导电端子114间为非平行方式排列,换言之,于忽略第一绝缘隔离装置115的情况下,在任一平行于容置槽111a的开口的截面所截取的轮廓中,第一导电端子112、第二导电端子113各自沿着长度方向的延伸线所交集构成的第一夹角θ1介于100~120度间,且于相同截面上,对第三导电端子114所截取的轮廓中,由其长度方向朝两侧向外延伸,可分别与第一导电端子112与第二导电端子113的长度方向的延伸线交集,其所构成的第二夹角θ2与第三夹角θ3分别介于30~40度间,借此使第一导电端子112、第二导电端子113与第三导电端子114于此截面所截取的轮廓中,可构成一三角形架构。
请再参阅图2C,由该截面观之,第一导电端子112与第二导电端子113以第三导电端子114中心点114c的垂直轴线L1为对称轴,且彼此对称地排列于该轴线L1的两相对侧,其中第一导电端子112与第二导电端子113各自与第三导电端子114间的最短距离P1、P2介于5.5~6mm之间。第一导电端子112与第二导电端子113分别与该轴线L1的最短距离F1、F2介于3.75~4mm之间,且第一导电端子112与第二导电端子113间的最短距离D为介于7.5~8mm之间。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隔离装置115的第一延伸壁1152、第二延伸壁1153以及第三延伸壁1154分别介于第一导电端子112与第三导电端子114、第二导电端子113与第三导电端子114以及第一导电端子112与第二导电端子113之间,因此可增加第一导电端子112、第二导电端子113及第三导电端子114间的电气爬电距离或电气沿面距离。此外,第一绝缘隔离装置115更具有导块与防呆的功能,可以辅助与导引电源连接器间的插拔以及避免误插,且可以防止直接以导电端子作为导轨所可能造成的导电端子的损坏。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电源连接器11的结构符合高电压电源输配与供应系统所要求的电气安全规范,例如符合UL及IEC60950的电气安全规范。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电源连接器11可为适用于例如220V~400V的电源接头,且不以此为限。
请参阅图3A、B与C,其中图3A为图1所示的第二电源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3B为图3A所示结构于BB截面的示意图。如图3A与B所示,第二电源连接器12包括第二本体121以及多个导电端子,其中多个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导电端子122、第二导电端子123以及第三导电端子124,其分别设置于第一本体121中且任两个间都以非平行方式排列。第二本体121包括一插接部121a以及第二绝缘隔离装置125,其中该插接部121a为凸块结构且至少部分地容收于第一电源连接器11(如图1所示)的对应容置槽中,该第二绝缘隔离装置125设置于第二本体121的插接部121a中,以使该插接部121a形成多个隔离区域,例如第一隔离区域121b、第二隔离区域121c以及第三隔离区域121d。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本体121的插接部121a更具有多个插槽,例如第一插槽1211、第二插槽1212以及第三插槽1213,其中第一插槽1211、第二插槽1212以及第三插槽1213分别容设对应的第一导电端子122、第二导电端子123以及第三导电端子124,且分别位于第一隔离区域121b、第二隔离区域121c及第三隔离区域121d,以通过绝缘隔离装置125将第一导电端子122、第二导电端子123及第三导电端子124的至少任两个隔离,且可增加导电端子间的电气爬电距离。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源连接器12的第一导电端子122及第二导电端子123分别为正电位及负电位的导电端子,反之亦可。第三导电端子124可为接地端子。第一导电端子122、第二导电端子123及第三导电端子124嵌设于第二本体121,且第一导电端子122、第二导电端子123及第三导电端子124的第一自由端122a、123a、124a设置于第二本体121的插接部121a的第一插槽1211、第二插槽1212与第三插槽1213内,借此可避免导电端子外露而导致触电的危险。于本实施例中,第二绝缘隔离装置125较佳为绝缘隔离凹槽。第二绝缘隔离装置125具有中心凹部1251以及多个延伸沟,例如第一延伸沟1252、第二延伸沟1253、第三延伸沟1254,且该多个延伸沟1252、1253、1254由中心凹部1251以辐射状向外延伸,以使插接部121a大体上形成多个隔离区域,其中第一延伸沟1252与第三延伸沟1254之间定义形成第一隔离区域121b,第二延伸沟1253与第三延伸沟1254之间定义形成第二隔离区域121c,及第一延伸沟1252与第二延伸沟1253之间定义形成第三隔离区域121d。于此实施例中,第二绝缘隔离装置125以Y字体结构的绝缘隔离凹槽为较佳,借此可增加导电端子间的电气爬电距离。
于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B所示,第一导电端子122、第二导电端子123与第三导电端子124间为非平行方式排列,换言之,于忽略第二绝缘隔离装置125的情况下,在任一平行于插接部121a的外侧面的截面所截取的轮廓中,第一导电端子122、第二导电端子123所容设的第一插槽1211、第二插槽1212各自沿着长度方向的延伸线所交集构成的第一夹角α1介于100~120度间,且于相同截面上,对第三导电端子124所对应的第三插槽1213所截取的轮廓中,由其长度方向朝两侧向外延伸,可分别与第一插槽1211与第二插槽1212的长度方向的延伸线交集,其所构成的第二夹角α2与第三夹角α2分别介于30~40度间,借此使第一导电端子122、第二导电端子123与第三导电端子124所容设的第一插槽1211、第二插槽1212以及第三插槽1213于此截面所截取的轮廓中,可构成一三角形架构。
请再参阅图3B,由该截面观之,第一导电端子122与第二导电端子123以第三导电端子124中心点124c的垂直轴线L2为对称轴,且彼此对称地排列于该轴线L2的两相对侧,其中第一导电端子122与第二导电端子123的第一插槽1211与第二插槽1212的中心各自与第三导电端子124的第三插槽1213的中心间的最短距离Q1、Q2介于7~7.5mm之间。第一导电端子122与第二导电端子123的第一插槽1211与第二插槽1212的中心分别与该轴线L2的最短距离R1、R2介于3.8~4.2mm之间,且第一导电端子112与第二导电端子113的第一插槽1211与第二插槽1212的中心间的最短距离S为介于7.6~8.4mm之间。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绝缘隔离装置125的第一延伸沟1252、第二延伸沟1253以及第三延伸沟1254分别介于第一导电端子122与第三导电端子124、第二导电端子123与第三导电端子124以及第一导电端子122与第二导电端子123之间,因此可增加第一导电端子122、第二导电端子123及第三导电端子124间的电气爬电距离或电气沿面距离。此外,第二绝缘隔离装置125更具有导轨与防呆的功能,可以辅助或导引电源连接器间的插拔以及避免误插,且可以防止直接以导电端子作为导轨所可能造成的导电端子的损坏。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电源连接器12的结构符合高电压电源输配与供应系统所要求的电气安全规范,例如符合UL及IEC60950的电气安全规范。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电源连接器可为适用于例如220V~400V的电源接头,且不以此为限。
请再参阅图1~图3,当第一电源连接器11与第二电源连接器12相组接时,第一电源连接器11的第一绝缘隔离装置115,也即绝缘隔板,与第二电源连接器12的第二绝缘隔离装置125,也即绝缘隔离凹槽,因具有相互匹配的结构,因此可以导引第一电源连接器11与第二电源连接器12相组合,并使第一电源连接器11的第一导电端子112、第二导电端子113及第三导电端子114分别与第二电源连接器12的第一导电端子122、第二导电端子123及第三导电端子124相导接。
图4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电源连接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5A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电源连接器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5B为图5A所示结构的主视图。于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与图5A及B所示,其中第一电源连接器11以及第二电源连接器12更可分别具有一第一检测信号端子116以及一第二检测信号端子126,以分别用于形成兼具检测功能的电源连接器,以利系统的电源分配与管理以及避免电弧的产生。其中,第一检测信号端子116可设置于第一绝缘隔离装置115,第二检测信号端子126可设置于第二绝缘隔离装置125且对应于第一电源连接器11的第一检测信号端子116的位置,借此使第一检测信号端子116与第二信号检测端子126得以在第一电源连接器11与第二电源连接器12组合时对应接触。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源连接器11的第一检测信号端子116至少部分地嵌设于第一本体111,且第一检测信号端子116具有接触部116a以及连接部(未图示),其中该接触部116a设置于该第一绝缘隔离装置115的一壁面上,例如中心部1151的壁面,且由该壁面向外延伸设置。连接部(未图示)设置于第一本体111的侧面111e(如图2B所示的侧面),且于该侧面111e的第一绝缘隔离装置115的一壁面向外延伸设置。第二电源连接器12的第二检测信号端子126嵌设于第二本体121,且具有一接触部126a,该接触部126设置于第二绝缘隔离装置125,也即绝缘隔离凹槽,的一内壁面。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源连接器11的第一导电端子112、第二导电端子113以及第三导电端子114的第一自由端112a、113a、114a与容置槽111a的开口的距离小于第一检测信号端子116的接触部116a至容置槽111a的开口的距离,第二电源连接器12的第一导电端子122、第二导电端子123以及第三导电端子124的第一自由端122a、123a、124a与各自容置的第一插槽1211、第二插槽1212与第三插槽1213的开口的距离小于第二检测信号端子126的接触部126a至第二绝缘隔离装置125,也即绝缘隔离凹槽,的开口的距离,借此第一电源连接器11的第一检测信号端子116可与第二电源连接器12的第二检测信号端子126相配合,以利用检测信号端子后接触先脱离的方式,以利用检测信号的触发避免电弧产生以及利于系统的电源分配与管理。举例而言,当第一电源连接器11与第二电源连接器12进行组接时,第一电源连接器11与第二电源连接器12的对应导电端子间的接触会早于检测信号端子间的接触,因此待第一电源连接器11与第二电源连接器12的对应导电端子完全接触后,系统或电源供应装置才会通过检测信号的触发进行电源的供应与输配,如此便可避免电弧的产生以及利于系统的电源分配与管理。另一方面,当第一电源连接器11与第二电源连接器12因非预期的状况而脱离时,第一电源连接器11与第二电源连接器12的检测信号端子间会先行分离,之后,第一电源连接器11与第二电源连接器12的导电端子间才会分离,因此于第一电源连接器11与第二电源连接器12相互脱离的瞬间,系统或电源供应装置会通过检测信号的触发在早于第一电源连接器11与第二电源连接器12的导电端子相互脱离前先停止电源的供应与输配,如此便可避免电弧的产生以及利于系统的电源分配与管理,并可避免系统设备的损坏。
请参阅图6、图7以及图8,其中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组合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的第一电源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8为图6所示的第二电源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图7及图8所示,电源连接器组合2包括第一电源连接器21以及第二电源连接器22。其中,第一电源连接器21可为例如设置于电源传输线端部的电源插头,第二电源连接器22可为例如设置于配电单元(Power Distribution Unit,PDU)上的电源插座,该第二电源连接器22具有与第一电源连接器21可相互匹配组合的结构,借此第一电源连接器21及第二电源连接器22可以彼此结构与电性地组接,使构成电源连接器组合2。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电源连接器21与第二电源连接器22的架构与原理分别与图1~图5所示实施例的第一电源连接器11以及第二电源连接器12的结构相似,于此不再赘述,其差异在于第一电源连接器21架构为电源插头的形式而非如第一电源连接器11的电源插座形式,且其第一本体211更具有一插接部212。第二电源连接器22架构为电源插座的形式而非如第二电源连接器12的电源插头的形式,且第二本体221更具有一容置槽223,该容置槽223可容置插接部221a,并使第二本体221的侧壁221b与插接部221a间定义形成一导槽224。当第一电源连接器21与第二电源连接器22相组接时,第一电源连接器21的插接部212会容设于第二电源连接器22的对应导槽224中,其他部分的结构与原理与图1~图5所示实施例的结构与原理相似,于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9、图10以及图11,其中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组合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的第一电源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11为图9所示的第二电源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图10及图11所示,电源连接器组合3包括第一电源连接器31以及第二电源连接器32。其中,第一电源连接器31可为例如设置于电源供应器上的电源插座,第二电源连接器32可为例如设置于电源传输线端部的电源插头,该第二电源连接器32具有与第一电源连接器31可相互匹配组合的结构,借此第一电源连接器31及第二电源连接器32可以彼此结构与电性地组接,使构成电源连接器组合3。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电源连接器31与第二电源连接器32的架构与原理分别与图1~图5所示实施例的第一电源连接器11以及第二电源连接器12的结构相似,于此不再赘述,其差异在于第一电源连接器31的第一绝缘隔离装置315为V字体结构的绝缘隔板,且第一本体311的容置槽311a的侧壁中更具有一导块316。第二电源连接器32的第二绝缘隔离装置325为V字体结构的绝缘隔离凹槽,且其插接部321a的侧壁上具有一导轨326,其中该导轨326与第一电源连接器31的导块316相对应,因此当第一电源连接器31与第二电源连接器32相组接时,第一电源连接器31的导块316可容设于第二电源连接器32的对应导轨326中。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电源连接器31的第一绝缘隔离装置315为一V字体结构的绝缘隔板,该绝缘隔板包括中心部3151、第一延伸壁3152及第二延伸壁3153,该第一延伸壁3152及第二延伸壁3153由中心部3151向外延伸。其中,第一延伸壁3152介于第一导电端子312与该第三导电端子314之间,以及第二延伸壁3153介于第二导电端子313与第三导电端子314之间。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源连接器32的第二绝缘隔离装置325为一V字体结构的绝缘隔离凹槽,该绝缘隔离凹槽包括中心凹部3251、第一延伸沟3252及第二延伸沟3253,该第一延伸沟3252及第二延伸沟3253由中心凹部3251向外延伸。其中,第一延伸沟3252介于第一导电端子322与第三导电端子324之间,以及第二延伸沟3253介于第二导电端子323与第三导电端子324之间。第一电源连接器31以及第二电源连接器32的其他部分的结构与原理与图1~图5所示实施例的结构与原理相似,于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组合3可适用于例如227V的电源接头,且不以此为限。
请参阅图12、图13以及图14,其中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电源连接器组合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所示的第一电源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14为图12所示的第二电源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图13及图14所示,电源连接器组合4包括第一电源连接器41以及第二电源连接器42。其中,第一电源连接器41可为例如设置于电源传输线端部的电源插头,第二电源连接器42可为例如设置于配电单元(PowerDistribution Unit,PDU)上的电源插座,该第二电源连接器42具有与第一电源连接器41可相互匹配组合的结构,借此第一电源连接器41及第二电源连接器42可以彼此结构与电性地组接,使构成电源连接器组合4。
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电源连接器41与第二电源连接器42的架构与原理分别与图9、图10与图11所示实施例的第一电源连接器31以及第二电源连接器32的结构相似,于此不再赘述,其差异在于第一电源连接器41架构为电源插头的形式而非如第一电源连接器31的电源插座形式,且其第一本体411更具有一插接部412。第二电源连接器42架构为电源插座的形式而非如第二电源连接器32的电源插头的形式,且第二本体421更具有一容置槽423,该容置槽423可容置插接部421a,并使第二本体421的侧壁421b与插接部421a间定义形成一导槽424。当第一电源连接器41与第二电源连接器42相组接时,第一电源连接器41的插接部412会容设于第二电源连接器42的对应导槽424中,其他部分的结构与原理与图9~图11所示实施例的结构与原理相似,于此不再赘述。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连接器组合可相互搭配地应用于一数据处理系统,例如数据中心,的电源输配与供应的架构中。如图15所示,数据处理系统5包括一个或多个数据处理设备50,每一数据处理设备50电连接于一个或多个电源供应器51且由该一个或多个电源供应器51供电。该电源供应器51可通过一电源传输线52与一配电单元53电连接。该电源供应器51可包含如图1~图5所示的第一电源连接器11,该电源传输线52的一端部可包含第二电源连接器12,通过第一电源连接器11与第二电源连接器12的组合,可使电源传输线52与电源供应器51电连接。电源传输线52的另一端部可包括如图6~图8所示的第一电源连接器21,配电单元53则可包含第二电源连接器22,通过第一电源连接器21与第二电源连接器22的组合,可使电源传输线52与配电单元53电连接。此外,利用电源连接器组合的检测信号端子的设计更可避免电弧的产生以及利于系统的电源分配与管理,且可避免系统设备的损坏。相似地,电源连接器组合3以及电源连接器组合4也可依相似结构与原理应用于相似的电源输配与供应架构中,于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源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其可符合高电压电源输配与供应架构下的电气安全要求与规范,且易于制造与生产。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可使电源连接器间容易且稳固地组接,并且于组接过程不会损坏其导电端子结构。再则,本实用新型的电源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更可具有检测功能,其可避免电弧产生、提升系统的电气安全性、利于系统的电源分配与管理以及避免系统设备的损坏。
本实用新型得由本领域技术人员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都不脱如附权利要求所欲保护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
一本体;
一第一导电端子、一第二导电端子以及一第三导电端子,分别设置于该本体且彼此间以非平行方式排列;以及
一绝缘隔离装置,设置于该本体且位于该第一导电端子、该第二导电端子及该第三导电端子之间,以架构于隔离该第一导电端子、该第二导电端子及该第三导电端子的至少任两个。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源连接器为一特定高电压的电源插座或电源插头,其中该特定高电压介于220V至400V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本体包括一容置槽,该绝缘隔离装置设置于该容置槽中,该第一导电端子、该第二导电端子及该第三导电端子的一部分设置于该容置槽中且通过该绝缘隔离装置的多个延伸壁将该第一导电端子、该第二导电端子及该第三导电端子的至少任两个隔离以及增加该任两个间的电气爬电距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隔离装置为一Y字体结构的绝缘隔板,该绝缘隔板包括一中心部、一第一延伸壁、一第二延伸壁及一第三延伸壁,且该第一、第二及第三延伸壁由该中心部以辐射状向外延伸;以及其中该第一延伸壁介于该第一导电端子与该第三导电端子之间,该第二延伸壁介于该第二导电端子与该第三导电端子之间,以及该第三延伸壁介于该第一导电端子与该第二导电端子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隔离装置为一V字体结构的绝缘隔板,该绝缘隔板包括一中心部、一第一延伸壁及一第二延伸壁,且该第一及第二延伸壁由该中心部向外延伸;以及其中该第一延伸壁介于该第一导电端子与该第三导电端子之间,以及该第二延伸壁介于该第二导电端子与该第三导电端子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端子、该第二导电端子及该第三导电端子的一自由端分别具有一倾斜的导角。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端子及该第二导电端子分别为正电位及负电位的导电端子,且该第三导电端子为接地端子;以及其中该第一导电端子与该第二导电端子所形成的一第一夹角介于100~120度间,该第一导电端子与该第三导电端子所形成的一第二夹角以及该第二导电端子与该第三导电端子所形成的一第三夹角分别介于30~40度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端子与该第二导电端子对称排列于该第三导电端子的一中心点的一轴线的两相对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本体包括一插接部,该绝缘隔离装置设置于该本体的该插接部中,该本体的该插接部更具有一第一插槽、一第二插槽以及一第三插槽以分别容设对应的该第一导电端子、该第二导电端子以及该第三导电端子,通过该绝缘隔离装置的多个延伸沟以将该第一导电端子、该第二导电端子及该第三导电端子的至少任两个隔离以及增加任两个间的电气爬电距离。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隔离装置为一Y字体结构的绝缘隔离凹槽,该绝缘隔离凹槽包括一中心凹部、一第一延伸沟、一第二延伸沟及一第三延伸沟,且该第一、第二及第三延伸沟由该中心凹部以辐射状向外延伸;以及其中该第一延伸沟介于该第一导电端子与该第三导电端子之间,该第二延伸沟介于该第二导电端子与该第三导电端子之间,以及该第三延伸沟介于该第一导电端子与该第二导电端子之间。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隔离装置为一V字体结构的绝缘隔离凹槽,该绝缘隔离凹槽包括一中心凹部、一第一延伸沟及一第二延伸沟,且该第一及第二延伸沟由该中心凹部向外延伸;以及其中该第一延伸沟介于该第一导电端子与该第三导电端子之间,以及该第二延伸沟介于该第二导电端子与该第三导电端子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检测信号端子,设置于该绝缘隔离装置的一侧壁,且该检测信号端子的一接触部相对内缩于该第一导电端子、该第二导电端子以及该第三导电端子的一自由端。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本体还包括一导块或导轨。
14.一种电源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
一第一电源连接器,包括一第一本体、一第一导电端子、一第二导电端子及一第三导电端子,其中该第一导电端子、该第二导电端子以及该第三导电端子分别设置于该第一本体且彼此间以非平行方式排列,以及该第一本体具有一第一绝缘隔离装置,以使该第一导电端子、该第二导电端子及该第三导电端子的至少任两个彼此相互隔离;以及
一第二电源连接器,其架构于与该第一电源连接器相组接,且包括一第二本体、一第一导电端子、一第二导电端子及一第三导电端子,其中该第一导电端子、该第二导电端子以及该第三导电端子分别设置于该第二本体且彼此间以非平行方式排列,以及该第二本体具有一第二绝缘隔离装置,以使该第一导电端子、该第二导电端子及该第三导电端子的至少任两个彼此相互隔离;
其中,该第一绝缘隔离装置与该第二绝缘隔离装置相互匹配,以导引该第一电源连接器与该第二电源连接器相组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6389509P | 2009-11-24 | 2009-11-24 | |
US61/263,895 | 2009-11-24 | ||
US26662709P | 2009-12-04 | 2009-12-04 | |
US61/266,627 | 2009-12-04 | ||
US12/713,764 US8441151B2 (en) | 2009-11-24 | 2010-02-26 | Power supply with arc flash protection mechanism and data-processing system employing same |
US12/713,764 | 2010-02-26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725926U true CN201725926U (zh) | 2011-01-26 |
Family
ID=43494276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20219600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725926U (zh) | 2009-11-24 | 2010-06-02 | 电源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 |
CN201310372824.7A Active CN103427645B (zh) | 2009-11-24 | 2010-08-11 | 电源供应器、电源连接器组合及数据处理系统 |
CN201010254684.XA Active CN102075090B (zh) | 2009-11-24 | 2010-08-11 | 电源供应器、电源连接器组合及数据处理系统 |
CN201010284965XA Active CN102075081B (zh) | 2009-11-24 | 2010-09-16 | 电源供应器及电源供应系统 |
CN201310364145.5A Active CN103472740B (zh) | 2009-11-24 | 2010-09-16 | 电源供应器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4)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372824.7A Active CN103427645B (zh) | 2009-11-24 | 2010-08-11 | 电源供应器、电源连接器组合及数据处理系统 |
CN201010254684.XA Active CN102075090B (zh) | 2009-11-24 | 2010-08-11 | 电源供应器、电源连接器组合及数据处理系统 |
CN201010284965XA Active CN102075081B (zh) | 2009-11-24 | 2010-09-16 | 电源供应器及电源供应系统 |
CN201310364145.5A Active CN103472740B (zh) | 2009-11-24 | 2010-09-16 | 电源供应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441151B2 (zh) |
EP (1) | EP2325967B1 (zh) |
CN (5) | CN201725926U (zh) |
TW (3) | TWM389983U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24669A (zh) * | 2011-08-05 | 2012-01-18 | 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两芯高压电连接器 |
CN102810005A (zh) * | 2011-06-03 | 2012-12-05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电源状态检测系统及方法 |
CN103117467A (zh) * | 2013-03-18 | 2013-05-22 | 张腾 | 传输直流电能的器具耦合器 |
CN103138087A (zh) * | 2011-11-22 | 2013-06-05 | 鸿富锦精密工业(武汉)有限公司 | 连接器插头 |
CN103633468A (zh) * | 2012-08-27 | 2014-03-12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插头装置以及应用该插头装置的电连接器与电子装置 |
CN110692168A (zh) * | 2018-01-19 | 2020-01-14 | 株式会社Lg化学 | 可分离高压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CN111864459A (zh) * | 2020-07-24 | 2020-10-30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一种高原车用D-sub连接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619395B2 (en) | 2010-03-12 | 2013-12-31 | Arc Suppression Technologies, Llc | Two terminal arc suppressor |
TWI505576B (zh) * | 2012-03-16 | 2015-10-21 | Quanta Comp Inc | Electronic device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combination |
AU2012101768B4 (en) * | 2012-04-25 | 2013-05-16 | Apple Inc. | Techniques for detecting removal of a connector |
US8891216B2 (en) | 2012-04-25 | 2014-11-18 | Apple Inc. | Techniques for detecting removal of a connector |
US8724281B2 (en) | 2012-04-25 | 2014-05-13 | Apple Inc. | Techniques for detecting removal of a connector |
EP2672601A1 (fr) * | 2012-06-05 | 2013-12-11 | Siemens SAS | Réseau d'alimentation électrique lié à un système de transport |
DE102012217949A1 (de) * | 2012-10-01 | 2014-04-03 | Robert Bosch Gmbh | Steckverbinder |
TWI460965B (zh) * | 2012-10-09 | 2014-11-11 | Land San Electric Co Ltd | 隔離式備援電力控制系統 |
CN104103970B (zh) * | 2013-04-03 | 2018-01-23 | 施耐德电气It公司 | 一种电连接器及电路的通断路控制方法 |
DE102013210707A1 (de) * | 2013-06-07 | 2014-12-11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Stromloses Ziehen eines Ladesteckers |
US9236729B2 (en) * | 2013-08-15 | 2016-01-12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Anti-arcing circuit |
WO2015065432A1 (en) | 2013-10-31 | 2015-05-07 |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 Connector with a termination module |
KR101412679B1 (ko) * | 2013-11-08 | 2014-06-27 | (주)에스피에스 | 마그네틱 커넥터를 구비한 전원공급시스템 |
WO2015116120A1 (en) | 2014-01-30 | 2015-08-06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Rack control module |
US10386905B2 (en) * | 2014-03-19 | 2019-08-20 | Sony Corporation | Electronic apparatus, power supply reception method in electronic apparatus, power supply method i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cable |
US9666977B2 (en) | 2015-07-29 | 2017-05-30 | Abb Schweiz Ag | Direct current socket with direct current arc protection |
US10483693B2 (en) | 2015-09-24 | 2019-11-19 | Abb Schweiz Ag | Sliding contact assembly for accelerating relative separation speed between plug contacts and socket outlet contacts |
DE102016105747A1 (de) * | 2016-03-30 | 2017-10-05 | Beckhoff Automation Gmbh | Konzept zum Detektieren eines Entkoppelns eines ersten Steckerteils eines elektrischen Steckverbinders von einem zweiten Steckerteil des elektrischen Steckverbinders |
CN105977725A (zh) * | 2016-05-24 | 2016-09-28 | 郭森明 | 一种安全插座 |
CN113206413A (zh) * | 2016-12-27 | 2021-08-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直流连接器、交直流输入设备和交直流输入系统 |
JP6931539B2 (ja) * | 2017-02-27 | 2021-09-08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 |
US11063435B2 (en) | 2017-08-07 | 2021-07-13 | Raytheon Company | Energy-based adaptive stability control system |
CN108879649B (zh) * | 2018-07-02 | 2019-12-0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及其插拔保护装置 |
CN109017626B (zh) * | 2018-09-30 | 2024-01-30 | 合肥一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车载局部网络系统 |
CN109532890A (zh) * | 2018-11-26 | 2019-03-29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一种轨道车辆及其安全导向控制系统 |
US11349292B2 (en) | 2019-04-09 | 2022-05-31 | Raytheon Company | Arc flash protection of power systems |
CN112397948A (zh) * | 2019-08-13 | 2021-02-23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Type-C母座、Type-C插头系统和电子系统 |
TWI723595B (zh) * | 2019-10-24 | 2021-04-01 |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電源供應裝置 |
CN112612357B (zh) * | 2020-12-22 | 2022-11-18 | 山东海量信息技术研究院 | 整机柜服务器中子节点的异常断电保护系统、方法及设备 |
US11509130B2 (en) | 2021-02-10 | 2022-11-2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isconnection arc prevention in cable-supplied power connection |
US11411382B1 (en) | 2022-01-26 | 2022-08-09 | Arc Suppression Technologies | Arc flash suppressor, system, and method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034172A (en) * | 1976-03-19 | 1977-07-05 | Amp Incorporated | High voltage connector with crow bar |
US5336934A (en) * | 1992-12-17 | 1994-08-09 | Ford Motor Company | Electrical connection and interlock circuit system for vehicle electric drive |
JPH0946564A (ja) * | 1995-08-02 | 1997-02-14 | Sony Corp | 液晶モニタ付きビデオカメラ装置 |
JPH1050395A (ja) * | 1996-08-02 | 1998-02-20 |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 機器モジュール結合システム |
JP3406215B2 (ja) * | 1998-02-06 | 2003-05-12 | 富士通アクセス株式会社 | リモートセンス式電源供給装置 |
US5952741A (en) * | 1998-07-15 | 1999-09-14 | Cisco Technology, Inc. | External A/C adapter protecting user against hazardous voltage |
WO2001003247A1 (en) * | 1999-07-02 | 2001-01-11 | General Dynamics Information Systems, Inc. | Impedance-controlled connector |
CN1148073C (zh) * | 1999-11-18 | 2004-04-2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可实现交换机单板热插拔的单板 |
DE10049196A1 (de) * | 2000-10-05 | 2002-04-11 | Xcellsis Gmbh | Mobile Vorrichtung mit einer Einrichtung zur Erzeugung elektrischer Energie und mit elektrischen Verbrauchen, die in einem mit der Einrichtung zur Erzeugung elektrischer Energie verbundenen Energieverteilungsnetz angeordnet sind |
EP1445839B1 (en) * | 2001-10-11 | 2006-10-04 | Lear Automotive (EEDS) Spain, S.L. | System of preventing electric arcs in connectors that supply power charges |
CN1437089B (zh) * | 2002-02-05 | 2012-01-25 | 劲永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用于usb介面的连接装置及其储存器储存装置 |
JP2004254388A (ja) * | 2003-02-19 | 2004-09-09 | Orion Denki Kk | 電源検出回路 |
TWM249238U (en) * | 2003-07-11 | 2004-11-0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
CN1691475A (zh) * | 2004-04-23 | 2005-11-02 | 天宇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电压准位显示的可变换直流输出电压配接装置 |
CN2711938Y (zh) * | 2004-05-14 | 2005-07-20 | 万国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具侦测信号装置的usb连接器及其应用系统 |
TWM265785U (en) * | 2004-11-12 | 2005-05-21 | Sinbon Electronics Company Ltd | Power supply connector |
JP2006353016A (ja) * | 2005-06-16 | 2006-12-28 | Ntt Docomo Inc | 電池電源装置 |
JP2008065364A (ja) * | 2006-09-04 | 2008-03-21 | Fuji Xerox Co Ltd | 拡張システム、アドインカード及び外部装置 |
CN101034778A (zh) * | 2007-03-07 | 2007-09-12 |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连接器结构改良 |
US7621786B2 (en) * | 2007-05-15 | 2009-11-24 | Sealco Commerical Vehicle Products, Inc. | Electrical connectors and mating connector assemblies |
US20080309160A1 (en) * | 2007-06-14 | 2008-12-18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 P. | Modular blade enclosure power subsystem disign |
JP2009094623A (ja) * | 2007-10-04 | 2009-04-30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いて実行される制御方法 |
US8030890B2 (en) * | 2008-02-15 | 2011-10-04 |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 Automatic disconnect of an AC source from a converter |
US7960648B2 (en) * | 2008-05-27 | 2011-06-14 | Voltstar Technologies, Inc. | Energy saving cable assemblies |
TWM364897U (en) * | 2009-04-10 | 2009-09-11 | Top Victory Invest Ltd | Power supply |
-
2010
- 2010-02-26 US US12/713,764 patent/US8441151B2/en active Active
- 2010-05-28 TW TW099210219U patent/TWM389983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0-06-02 CN CN2010202196004U patent/CN20172592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10-08-06 TW TW099126401A patent/TWI414934B/zh active
- 2010-08-11 CN CN201310372824.7A patent/CN103427645B/zh active Active
- 2010-08-11 CN CN201010254684.XA patent/CN102075090B/zh active Active
- 2010-09-10 TW TW099130790A patent/TWI506409B/zh active
- 2010-09-16 CN CN201010284965XA patent/CN102075081B/zh active Active
- 2010-09-16 CN CN201310364145.5A patent/CN103472740B/zh active Active
- 2010-11-23 EP EP10014883.2A patent/EP2325967B1/en active Active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810005A (zh) * | 2011-06-03 | 2012-12-05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电源状态检测系统及方法 |
CN102324669A (zh) * | 2011-08-05 | 2012-01-18 | 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两芯高压电连接器 |
CN103138087A (zh) * | 2011-11-22 | 2013-06-05 | 鸿富锦精密工业(武汉)有限公司 | 连接器插头 |
CN103633468A (zh) * | 2012-08-27 | 2014-03-12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插头装置以及应用该插头装置的电连接器与电子装置 |
CN103633468B (zh) * | 2012-08-27 | 2017-04-12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插头装置以及应用该插头装置的电连接器与电子装置 |
CN103117467A (zh) * | 2013-03-18 | 2013-05-22 | 张腾 | 传输直流电能的器具耦合器 |
CN110692168A (zh) * | 2018-01-19 | 2020-01-14 | 株式会社Lg化学 | 可分离高压连接器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
US11527852B2 (en) | 2018-01-19 | 2022-12-13 | Lg Energy Solution, Ltd. | Separable high-voltage connector assembl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
CN111864459A (zh) * | 2020-07-24 | 2020-10-30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一种高原车用D-sub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72740B (zh) | 2016-05-25 |
EP2325967A2 (en) | 2011-05-25 |
CN102075081A (zh) | 2011-05-25 |
TW201124831A (en) | 2011-07-16 |
TWI414934B (zh) | 2013-11-11 |
US20110122663A1 (en) | 2011-05-26 |
CN102075090A (zh) | 2011-05-25 |
CN103427645A (zh) | 2013-12-04 |
CN103472740A (zh) | 2013-12-25 |
CN103427645B (zh) | 2016-07-06 |
CN102075081B (zh) | 2013-11-06 |
US8441151B2 (en) | 2013-05-14 |
EP2325967B1 (en) | 2019-12-25 |
TWI506409B (zh) | 2015-11-01 |
TWM389983U (en) | 2010-10-01 |
CN102075090B (zh) | 2014-03-26 |
TW201118549A (en) | 2011-06-01 |
EP2325967A3 (en) | 2017-08-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725926U (zh) | 电源连接器及其组合结构 | |
US20220059896A1 (en) | Stacking Power Supply Cabinet | |
WO2014039810A3 (en) | High voltage connector system and method | |
US20170066343A1 (en) | Voltage monitoring system | |
CN104917018B (zh) | 一种方向可选的高压大电流连接器 | |
CN207338783U (zh) | 一种连接器 | |
EP4387401A1 (en) | Circuit board assembly, circuit board stack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204030068U (zh) | 电气插接连接器 | |
CN217562984U (zh) | 可扩展pob电子连接头和可扩展pob电子连接器 | |
CN211150988U (zh) |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及整车动力系统 | |
CN201717472U (zh) | 一种连接器 | |
CN106207675B (zh) | 电缆公头、电缆母头及盾构机用电缆连接器 | |
CN206041017U (zh) | 一种接线端子 | |
CN209987870U (zh) | 一种电动汽车高压分线盒及电动汽车 | |
CN210296817U (zh) | 电池包连接组件、电池包模组以及电池包 | |
CN106898930A (zh) | 一种模块电源的插头及连接器 | |
CN104991092B (zh) | 二次保护试验端子排转接器 | |
CN109449698B (zh) | 直流插头、直流插座及用电设备 | |
EP4027446A3 (en) | Busbar and battery module including same | |
CN203932399U (zh) | 一种连接器端子及电池导电连接器 | |
CN106654738B (zh) | 防打火功率型通讯电插接件 | |
CN218632338U (zh) | 电池模组、电池包及车辆 | |
CN102354836B (zh) | 电源插座连接器 | |
CN206806660U (zh) | 一种模块电源的插头及连接器 | |
CN100440642C (zh) | 用于保护电路系统的电池连接器及电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26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