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05853U - 阻尼缓冲器 - Google Patents

阻尼缓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705853U
CN201705853U CN2010202414545U CN201020241454U CN201705853U CN 201705853 U CN201705853 U CN 201705853U CN 2010202414545 U CN2010202414545 U CN 2010202414545U CN 201020241454 U CN201020241454 U CN 201020241454U CN 201705853 U CN201705853 U CN 2017058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ston
cavity
hole
oil cylinder
sp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24145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沈秋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02024145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7058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7058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70585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阻尼缓冲器,包括油缸,油缸具有一个腔体,腔体内装有活塞以及一端固定在活塞上的活塞杆,活塞杆的另一端自油缸的第一轴向端伸出,腔体在油缸的第二轴向端内设有弹簧,其中,活塞包括一个具有活塞腔的壳体,一个可在活塞腔内沿轴向往复移动的阀芯,阀芯上开设有轴向设置的液体流道,壳体在轴向上的两个端面上各设有至少一个连通活塞腔内外的通孔,壳体内设有一个可与阀芯阀面贴合的连接部,连接部的贴合面上设有与通孔连通的导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阻尼缓冲器生产成本较低,便于阻尼缓冲器的大规模生产。

Description

阻尼缓冲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缓冲器,尤其是一种用于门或抽屉上的阻尼缓冲器。
背景技术
门或抽屉等在启闭至两个极限位置的过程中往往由于惯性过大、速度较快,容易夹伤手部,对人体造成损伤,在某些需要安静的场所,人们也不希望有启闭门窗、抽屉时产生的噪音,另一应回避噪音的场合是影院内折叠椅面的使用。因此,往往在门窗、抽屉或折叠椅上安装一个阻尼缓冲器以减少关闭时的惯性并减慢其速度,防止夹伤或噪音的产生。
现有一种阻尼缓冲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阻尼缓冲器具有一个圆柱形的油缸,油缸具有一个壳体10,壳体10围成一个上端敞口的腔体,在腔体内设有密封组件11、活塞组件20以及弹簧17,其中密封组件11位于图1示腔体的上端,活塞组件20位于腔体中部,弹簧17置于活塞组件20下端与壳体10的底壁之间,为图面扩大起见,图1中略去了壳体10的下段一部分。
密封组件11具有一个密封塞12,其位于腔体的上端,用于密封油缸的腔体。密封塞12的下方设有一个海绵架13,海绵架13内固定有海绵14,海绵14用于吸附油缸内的油,防止油泄漏出去。
活塞组件20具有一个阀芯21,阀芯21由阀芯帽28以及自阀芯帽28向下延伸的杆部24组成。阀芯帽28上端的中部开设有连接孔,活塞杆16的下端插入该连接孔中,以此实现活塞杆16与阀芯21的固定连接。活塞杆16从阀芯21的连接孔处向上延伸,并穿过密封组件11延伸到油缸外。活塞杆16的外伸端在轴向冲击力的作用下沿油缸的轴线上下滑动,活塞组件20随活塞杆16的滑动而上下滑动。密封组件11不随活塞杆16的滑动而滑动,而是固定在油缸腔体的上端。
阀芯帽28的周壁与壳体10之间具有间隙26,间隙26为液体流道,油缸内的油可经间隙26在阀芯帽28上下两侧流动。
活塞组件20还包括在阀芯帽28下方设置的两个活塞,分别是第一活塞22与第二活塞23,第一活塞22的下端面与第二活塞23的上端面对接。第一活塞22与第二活塞23的中部均设有通孔,且阀芯21的延伸段24穿过第一活塞22以及第二活塞23中部的通孔。并且,两通孔与杆部24之间具有间隙,油缸内的油可流经该间隙,即油可在第一活塞22上方与第二活塞23下方之间流动。
第一活塞22的上端面具有连通其中部通孔的导槽18,油可从阀芯帽28的下端面与第一活塞22上端面之间的间隙流进导槽18,再从导槽18流进通孔。
第二活塞23下方设有弹簧座25,弹簧座25的中部为贯穿弹簧座25上下两端面的通孔27,杆部24的下端插入通孔27中并与通孔27过盈配合,因此弹簧座25可随阀芯21上下滑动。
弹簧座25下方为弹簧17,弹簧17的上端抵接在弹簧座25下端,弹簧17的下端抵接在油缸壳体10的底壁。如图1所示的状态,弹簧17处于自由状态,不具有势能。
活塞杆16的外伸端可顶接在门窗或抽屉等的挡片上,门窗或抽屉启闭时可推动活塞杆16缩回油缸腔体内。此时,活塞杆16向下滑动,阀芯21也随之向下滑动,第一活塞22、第二活塞23以及弹簧座25也随之向下滑动,这样弹簧17被压缩,蓄积势能,油缸内的油从活塞组件20的下方流向活塞组件20的上方。
油从弹簧座25的下方经弹簧座25与壳体10之间的间隙29流到弹簧座25的上方,然后经第二活塞23、第一活塞22的通孔流到第一活塞22的上方,再经导槽18、阀芯帽28与壳体10的间隙26流到阀芯帽28的上方。
当施加在活塞杆16外伸端顶部的力消失后,弹簧17在恢复力的作用下回复至初始位置,弹簧座25随之沿油缸轴线向上滑动,从而带动活塞组件20沿油缸轴线向上滑动。
此时,油从阀芯帽28的上方经间隙26流到第一活塞22的上方,然后导槽18、经第一活塞22、第二活塞23的通孔流到弹簧座25的上方,再经弹簧座25与壳体10之间的间隙29流到弹簧座25的下方。由于油流经上述狭窄曲折通道时会产生较大的阻尼力,弹簧17的蓄积的弹性势能不能迅速释放,弹簧17在恢复力只能缓释,因此,活塞组件20不能迅速地向上滑动,从而避免活塞杆16迅速回复至初始位置,可防止门或抽屉等迅速关闭,避免夹伤手指或产生噪音。
但是,由于活塞杆16向下滑动后将占据油缸腔体的体积,油在腔体内所占据的体积变小,油产生的压力随之变大,不利于活塞杆16的滑动。同时,该阻尼缓冲器设置的海绵结构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容易使气体混入油缸的腔体中,导致活塞组件20滑动过程中油的阻尼作用不稳定。
并且,在第一活塞22的上端面开设导槽18加工工艺难度较大,导致阻尼缓冲器的生产成本较高。
此外,活塞杆16越往下滑动,虽然阻尼力不变,但弹簧17的恢复力是增大的,而活塞杆16向下滑动时所承受的反作用力是弹簧恢复力与油的阻尼力之和。通常,在门户或抽屉开启至较大位置时,人们不希望阻尼缓冲器产生过大的反作用力,以便门户或抽屉能迅速地开启至极限位置。但是,此时活塞杆16承受的反作用力不断增大,人们往往需要费较大力气才能将门户或抽屉开启至极限位置,给人们的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工工艺难度较低的阻尼缓冲器。
为实现上述的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阻尼缓冲器具有油缸,油缸具有一个腔体,腔体内装有活塞以及一端固定在活塞上的活塞杆,活塞杆的另一端自油缸的第一轴向端伸出,腔体在油缸的第二轴向端内设有弹簧,其中,活塞包括一个具有活塞腔的壳体,一个可在活塞腔内沿轴向往复移动的阀芯,阀芯上开设有轴向设置的液体流道,壳体在轴向上的两个端面上各设有至少一个连通活塞腔内外的通孔,壳体内设有一个可与阀芯阀面贴合的连接部,连接部的贴合面上设有与通孔连通的导槽。
由上述方案可见,连接部的贴合面上开设导槽,即使活塞滑动过程中连接部与阀芯端面贴紧,油仍能从导槽中流过,避免油路的中断,确保阻尼缓冲器正常工作。同时,在连接部上开设导槽工艺比在第一活塞上开设导槽的工艺简单,可降低阻尼缓冲器的生产成本。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连接部包括一个凸台以及固定在凸台上的连接片,导槽位于连接片可与阀芯的阀面贴合的端面上。
由此可见,加工活塞壳体的本体时不需要在加工导槽,而是将导槽加工在连接片上,然后将连接片固定在凸台上。这样,活塞壳体加工难度降低,有利于阻尼缓冲器的大规模生产。
进一步的方案是,连接片的中部还设有一固定孔,连接件中部设有与固定孔对应的固定柱,固定孔与固定柱过盈配合。
这样,连接片与凸台通过简单的轴孔配合固定在凸台上,加工、组装简单方便,可降低阻尼缓冲器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一种阻尼缓冲器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3是图2示第一实施例略去壳体后的结构分解放大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中密封塞、密封圈与气囊的结构放大图。
图5是第一实施例中弹簧处于松弛状态下的剖视放大图。
图6是第一实施例中弹簧处于压缩过程中的剖视放大图。
图7是第一实施例中弹簧处于压缩极限状态时的剖视放大图。
图8是第一实施例中活塞与活塞杆的放大图。
图9是第一实施例中活塞的结构分解放大图。
图10是第一实施例中活塞本体与连接片另一视角的结构放大图。
图11是第二实施例略去壳体后的结构分解放大图。
图12是第二实施例活塞的结构分解放大图。
图13是第二实施例中活塞阀芯的结构放大图。
图14是第二实施例中油缸壳体的结构放大图。
图15是第二实施例中弹簧处于松弛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16是第二实施例中弹簧处于压缩过程中第一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17是第二实施例中弹簧处于压缩过程中第二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18是第二实施例中弹簧处于压缩极限状态下的剖视图。
以下结合各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参见图2,阻尼缓冲器具有一个油缸,油缸具有一个壳体30,壳体30围成一个上端敞口的腔体,腔体的上端由密封塞33密封。本实施例还具有一根自油缸向上伸出的活塞杆31,活塞杆31可沿油缸的轴向相对壳体30滑动。
参见图3,油缸的壳体内设有密封组件32、活塞50以及弹簧68,密封组件32位于油缸40的上方,活塞50位于密封组件32的下方,弹簧68则位于活塞50的下方。
参见图4与图5,密封组件32由密封塞33、密封圈34以及气囊组成,其中气囊由一个刚性的骨架35及包裹在骨架35外的弹性囊40组成。活塞杆31穿过密封组件32,并且活塞杆31可油密地相对密封组件32上下滑动,工作过程中,活塞杆31沿油缸轴向滑动,密封组件32则固定在壳体30敞口端。
密封塞33位于油缸腔体的上端,用于将油缸腔体内与外界间密封分隔,防止油缸内的油泄露出去。密封圈34位于密封塞33内,其中部是一个紧密密封活塞杆31的通孔。
气囊位于密封塞33的下方,其为一个上端敞口的囊体,气囊的敞口由密封塞33密封。气囊的骨架35由刚性材料,如金属或塑料制成,其具有圆环部36,圆环部36与油缸的壳体10过盈配合,因此气囊相对壳体30固定。
圆环部36的下方为上支承圈37,上支承圈37的外径小于圆环部36的外径。上支承圈37的下方设有下支承圈38,上支承圈37与下支承圈38之间连接有四根筋条39,相邻的两根筋条39之间形成开口。
气囊的弹性囊40包裹在骨架35外,弹性囊40由柔性材料,如柔性塑料片制成,其可向骨架35内凹陷。弹性囊40的上缘41包裹在骨架35的上支承圈37外,弹性囊40的本体42包裹在筋条39外,其由筋条39支撑。弹性囊40的最下端具有一个折弯部43,折弯部43包裹下支承圈38内外表面,其折弯部43与活塞杆31的外壁密封连接。这样,弹性囊40内为空气,弹性囊40外充满油,因此弹性囊40以外的油缸腔体部分为油腔。
由图5可见,骨架36的上支承圈37的外径大于下支承圈38的外径,因此气囊上端面的外径大于下端面的外径,弹性囊40的下端与壳体30之间具有间隙,油缸内的油可流进该间隙。
气囊的弹性囊40内部为空气,其可吸收生产过程中穿过密封塞33的空气,避免空气混入油中,确保活塞杆31滑动过程中阻尼力稳定。
参见图6与图7,活塞杆31受冲击力沿油缸的轴线向下滑动时,活塞杆31缩回油缸的腔体内,并占据油缸腔体的体积,此时油的压力增大,进而挤压弹性囊40。如图7所示的,活塞杆31缩回油缸后,弹性囊40在油压力下向内凹陷,油所占据的体积增大,油的压力也随之减小,从而确保油缸内油压的稳定。
由于弹性囊40具有刚性材料支撑的骨架35支撑,因此弹性囊40在油压作用下只会发生弹性形变,而不会受损。当施加在活塞杆31外伸端的力消失后,活塞杆31向上滑动,油压减小,弹性囊40恢复如图5所示的初始状态。
参见图8与图9,活塞50有一个本体51及与本体51固定连接的盖65,其中本体51下端敞口,盖65固定在敞口上。本体51与盖65围成一个腔体,腔体内设有连接片58以及阀芯62。
本体51由筒形的周壁53以及位于周壁53上方的连接部52构成,连接部52的中部设有一个固定孔55,活塞杆31的下端固定在固定孔55内,因此,活塞杆31随活塞50沿油缸轴向滑动。
结合图6及图9,连接部52的下端设有向下延伸的凸台56,在凸台56的中部设有向下延伸的固定柱57。连接片58为圆形片状体,其中部开设有与固定柱57相配合的固定孔59,固定柱57与固定孔59过盈配合,以此将连接片58固定在凸台56上。
参见图9,周壁53的上端设有两个相对的通孔54,周壁53内的油可通过通孔54在周壁53内外两侧之间流动。
阀芯62为圆柱体,其上端面为阀面64,阀芯62的中部设有作为液体流道的通孔63。在阻尼缓冲器工作过程中,阀芯62可在活塞腔内轴向往复滑动,如图6、图7所示,油可经通孔63在阀芯62上下两侧流动。并且,活塞杆31缩回油缸腔体内的过程中,阀芯62与连接片58的相对面对接。
盖65的中部沿轴向设有贯穿的通孔66,并且通孔66与阀芯62的通孔63共轴线,且阀芯63的通孔正对盖65的通孔66。
参见图10,连接片58的下端面,即贴合面上开设有一条导槽60,导槽60贯穿连接片57的周壁。
如图6所示,活塞杆31受冲击力快速向下滑动时,活塞50下部腔体内的油受压并使阀芯62的阀面64与连接片58下端面贴合,同时,弹簧68受活塞50的压缩,盖65下方的油依次流经盖65的通孔66、阀芯62的通孔63及导槽60,最后,经活塞本体51的通孔54流到活塞50上部的腔体内,到达如图7示的状态,这一过程中,由于导槽60狭隘,使油从活塞50一侧流动到另一侧的过程将对冲击力产生缓冲,即阻尼。
这样,即使阀芯62上端面与连接片贴紧,如图7所示,油仍能经导槽60流向活塞腔,可避免液体流道的中断,确保阻尼缓冲器的正常工作。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阻尼缓冲器具有油缸,油缸包括壳体,壳体围成一个腔体,腔体内设有密封组件、活塞及弹簧等。参图11,密封组件75包括密封塞76、位于密封塞76内的密封圈(图11中不可见)以及气囊,气囊包括骨架77以及弹性囊78,且弹性囊78由柔性材料制成。活塞杆71穿过密封组件75并伸出油缸外,当活塞杆71缩回油缸时,弹性囊78向内凹陷,以补偿活塞杆71所占据的体积,这些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再赘述。
活塞80位于密封组件75的下方,弹簧74则位于活塞80的下方。参见图12,活塞80有一个本体81及一个与本体81固定连接的盖96,本体81与盖96围成活塞腔,活塞腔内设有连接片85,并且还设有一个阀芯90。盖96的中部设有一个轴向通孔97。
本体81由一体成型的周壁83以及连接部82构成,周壁83上端设有两个相对的通孔84,连接部82上设有固定孔(图12中不可见),活塞杆71的下端固定在固定孔中。这样,活塞杆71随活塞80一道在腔体内沿轴向滑动。
连接片85的中部开设有固定孔87,而连接部82的下端具有凸台,凸台上设有与固定孔87过盈配合的固定柱。同时,连接片85下表面设有导槽87。
参见图12与图13,阀芯90由一体成型的阀芯帽91以及自阀芯帽91向下延伸的杆部93构成,阀芯帽91的上端面为阀面95,阀面95的横截面半径大于阀芯帽91下端面的横截面半径,阀芯帽91的中部有通孔92,杆部93的上端开设有四个导孔94,且各导孔94与通孔92连通。通孔92与各导孔94构成本实施例液体流道的一部分。并且,杆部94可伸入盖96的通孔97内,且两者间有足够大的间隙。
参见图14与图15,油缸壳体70的底壁72设有一根向上延伸的顶杆73,顶杆73偏离油缸的轴线,并且顶杆73与阀芯90的杆部93在底壁72上的投影部分地重叠,即活塞80向下滑动时,杆部93将与顶杆73接触并因受力而使整个阀芯90在轴向倾斜。
杆部93从盖96的通孔97穿过后,杆部93与通孔97之间具有间隙,油可从间隙中流过。并且,盖96的通孔97的孔径大于杆部93最大横截面直径与顶杆73的厚度之和。
参见图15至图18,活塞杆71受冲击力向下滑动并缩回油缸内的过程中,活塞80也随之向下滑动,当杆部93与顶杆73接触后,杆部93发生倾斜,从而使阀芯90整体在轴向发生倾斜,阀芯90的轴线与油缸的轴线产生交角,此时,由导槽87(参见图12)与阀芯帽91上表面构成的狭隘通道99立刻扩大,阻尼锐减。
从狭隘通道99扩大时起,至活塞80继续下滑,到达如图18所示的极限位置这一过程中,阻尼缓冲器处于低阻尼工作行程。可见,当活塞杆71下滑至接近极限位置时,阀芯90发生倾斜,油能迅速地从间隙99中流过,位于活塞80下方的油得以快速泄放,活塞杆71承受的反作用力变小,便于活塞杆71滑动至极限位置。
这样,活塞杆71自受冲击力开始向下滑动时,顶杆73未与杆部93接触,阀芯90与油缸共轴线,如图15与图16所示的,油流进活塞腔后可经活塞本体81的通孔84流出活塞80,实现从活塞80一侧的腔体流向另一侧的腔体。
当外界冲击力消失后,活塞杆71在弹簧84恢复力作用下向上滑动,顶杆73与杆部93分离,阀芯90恢复初始状态,同时阀芯帽91与连接片85也分离,确保液体流道的畅通。
当然,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案,实际应用时还可以有更多的变化,例如,气囊骨架上支承圈与下支承圈外径相等;或者,活塞本体内不另设一个连接片,而直接在凸台下端面设导槽等,这些改变同样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气囊形状的改变、阀芯形状的改变等变化也应该包括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阻尼缓冲器,包括
油缸,所述油缸具有一个腔体,所述腔体内装有活塞及一端固定在所述活塞上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另一端自所述油缸的第一轴向端伸出,所述腔体在所述油缸的第二轴向端内设有弹簧;
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塞包括一个具有活塞腔的壳体,一个可在所述活塞腔内沿轴向往复移动的阀芯,所述阀芯上设有轴向设置的液体流道;
所述壳体在轴向上的两个端面上各设有至少一个连通所述活塞腔内外的通孔,所述壳体内设有一个可与所述阀芯阀面贴合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贴合面上设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导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包括一个凸台以及固定在所述凸台上的连接片,所述导槽位于所述连接片可与所述阀芯的阀面贴合的端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槽贯穿所述连接片的周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片的中部还设有一固定孔,所述连接件中部设有与所述固定孔对应的固定柱,所述固定孔与所述固定柱过盈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阻尼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塞壳体由一敞口本体以及固定在所述本体敞口上的盖组成,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本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尼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芯具有位于所述活塞腔体内的阀芯帽以及自所述阀芯帽向下延伸的杆部,所述阀芯帽具有一个阀面。
CN2010202414545U 2010-06-29 2010-06-29 阻尼缓冲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058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414545U CN201705853U (zh) 2010-06-29 2010-06-29 阻尼缓冲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414545U CN201705853U (zh) 2010-06-29 2010-06-29 阻尼缓冲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705853U true CN201705853U (zh) 2011-01-12

Family

ID=43443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241454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05853U (zh) 2010-06-29 2010-06-29 阻尼缓冲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705853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84779A (zh) * 2011-02-21 2013-11-06 株式会社利富高 缓冲器
CN104653686A (zh) * 2015-02-06 2015-05-27 伍志勇 一种可控制缓冲力的缓冲器
EP3434929A1 (en) * 2017-07-24 2019-01-30 Industrias Auxiliares, S.A. Double-sealed gasket for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for use in self-closers in furniture
CN114908823A (zh) * 2022-07-06 2022-08-16 徐州徐工矿业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缓冲装置、缓冲方法,工作装置及正铲挖掘机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84779A (zh) * 2011-02-21 2013-11-06 株式会社利富高 缓冲器
CN103384779B (zh) * 2011-02-21 2015-08-12 株式会社利富高 缓冲器
CN104653686A (zh) * 2015-02-06 2015-05-27 伍志勇 一种可控制缓冲力的缓冲器
EP3434929A1 (en) * 2017-07-24 2019-01-30 Industrias Auxiliares, S.A. Double-sealed gasket for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for use in self-closers in furniture
CN114908823A (zh) * 2022-07-06 2022-08-16 徐州徐工矿业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缓冲装置、缓冲方法,工作装置及正铲挖掘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693409B1 (ko) 가구가동부용 댐핑장치
CN201705853U (zh) 阻尼缓冲器
CN103375528B (zh) 液压缓冲器
EP3290311B1 (en) Adjustable seat tube structure
CN201827283U (zh) 阻尼缓冲器
CN106460997B (zh) 缓冲器
CN104937304A (zh) 缓冲装置
US20120175830A1 (en) Buffer
CN202418394U (zh) 双气室连通型实体阀式减振器
CN201705851U (zh) 阻尼缓冲器
CN202831960U (zh) 阻尼缓冲器
US20120091641A1 (en) Air pressure buffer
CN201027889Y (zh) 一种家具的阻尼器
JP2007303077A (ja) 折り戸の開閉装置
CN201963799U (zh) 阻尼缓冲器
KR101689320B1 (ko) 액티베이팅 밸브가 구비된 유압버퍼
CN109715975A (zh) 减震器
CN102477829A (zh) 液压变力缓冲器
CN107461103A (zh) 家具铰链及其阻尼装置
KR200435106Y1 (ko) 도어용 충격 완화장치
US7344147B2 (en) Locking device of a front fork with shock absorber and releasing pressure structure therewith
WO2012081060A1 (ja) 液体貯蔵容器のポンプ
CN210178815U (zh) 阻尼器
CN217106618U (zh) 一款适用于移门的气弹簧和缓冲器
KR20120092883A (ko) 소형 유압 댐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12

Termination date: 201806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