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698316U - 一种可变形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变形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698316U
CN201698316U CN2010202790810U CN201020279081U CN201698316U CN 201698316 U CN201698316 U CN 201698316U CN 2010202790810 U CN2010202790810 U CN 2010202790810U CN 201020279081 U CN201020279081 U CN 201020279081U CN 201698316 U CN201698316 U CN 2016983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ing fin
fin group
bottom base
groove
hea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27908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梓荣
张毅
张礼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VARK TECHNOLOGY Inc
Original Assignee
NOVARK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VARK TECHNOLOGY Inc filed Critical NOVARK TECHNOLOGY Inc
Priority to CN20102027908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6983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6983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69831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两用的变形散热装置,其包括下基座及其固定部件、热管、散热翅片组、散热风扇及其支架,通过下基座上开设有贯穿两端的凹槽,并设置所述热管呈L形,将所述安装主散热翅片组的热管的加热部焊接在下基座上,所述安装副散热翅片组的热管的加热部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基本的凹槽中,从而可以方便的实现不同的变形组合形式,分别用于CPU、GPU等的散热,提高散热模组的应用灵活性,最大限度避免了产品更新所带来的浪费;并同时提高了散热模组的可玩性,满足电子玩家的DIY心理。

Description

一种可变形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装置,尤其涉及一种CPU(中央处理器)和GPU(图像处理器)两用的可变形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晶体管的集成度越来越高,芯片的发热量越日俱增,特别是显卡的发热芯片GPU。例如,NVIDIA的高端单核显卡GTX260+的功耗为180W,而双核心的GTX295的功率到达了惊人的290W。而AMD的4870的功耗为180W,而双核心的4870X2的功率则达到280W。
对此,电子玩家在升级显卡时,时常会遇到要更换散热器的情况,而目前的散热器基于传统的焊接和紧配加工工艺,缺乏活动部件导致无法进行合理的改装再加以循环利用。比如,目前的GPU散热器就不可以通过改装,使用在发热工况相对较低的CPU平台上。因为常规GPU散热器要求是符合显卡外型的扁长薄特征的板式散热器,而CPU散热器则需符合主板一侧外扩展的要求,一般为塔式结构。所以CPU和GPU两个平台的散热器并不能通用。如果待更换的GPU散热器可以改装为CPU散热器,将大大提高散热模组的应用灵活性,最大限度避免了产品更新所带来的浪费。另外散热模组可以根据电子玩家需要自行组合结构,提高了散热模组的可玩性,满足电子玩家的DIY心理。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CPU和GPU两用的可变形散热模组,其散热效果好,结构灵活,可玩性强,适用于目前DIY市场各类板卡类产品的散热。该变形散热模组包括:下基座及其固定部件、热管、散热翅片组、散热风扇及其支架,所述支架上安装所述散热风扇,并固定在所述散热翅片组上,所述下基座通过其固定部件固定于散热对象上,所述散热翅片组包括主散热翅片组和副散热翅片组,分别穿插安装在所述热管上,所述下基座上开设有贯穿两端的凹槽,所述热管呈L形,L形的水平段为加热部,竖直段为冷凝部,所述安装主散热翅片组的热管的加热部焊接在下基座上,所述安装副散热翅片组的热管的加热部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基本的凹槽中。
优选的,所述安装副散热翅片组的热管的加热部以镶嵌方式安装在所述基本的凹槽中。
再优选的,还包括与所述下基座配合使用的上基座,两者间固定连接,所述上基座上也开设有凹槽,并与所述下基座上的凹槽相对应。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下基座和上基座上的凹槽分别是相互平行的四个,其中中间两个为半圆槽,两边的两个是扁平槽。
还优选的,所述的固定部件是一对扣具,分别扣合安装在所述上基座上的两个相对的端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将所述散热翅片组设置成为主散热翅片组和副散热翅片组,分别穿插安装在所述热管上,所述下基座上开设有贯穿两端的凹槽,所述热管呈L形,L形的水平段为加热部,竖直段为冷凝部,所述安装主散热翅片组的热管的加热部焊接在下基座上,所述安装副散热翅片组的热管的加热部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基本的凹槽中,以上的各结构设计方式,可以方便的实现不同形式的组合,以上适用于不同的散热对象,提高散热器的应用灵活性,最大限度避免了产品更新所带来的浪费;并同时提高了散热模组的可玩性,满足电子玩家的DIY心理。
另外,该设计在组合成CPU散热模组时保持了与传统CPU散热器相似的结构,保证了散热模组的性能稳定性;而当组合成为GPU散热模组时,其充分利用显卡外侧的空间,通过热管的延伸,扩展出充沛的散热空间,热管工质在重力回流作用下运转,有利于热管在高发热工况下工作,从而也大大提高了GPU散热模组的能力。在实际的主板或者显卡上安装时也不会存在干涉问题。
热管的加热部以镶嵌方式安装,方便拆装。
通过使用与所述下基座配合使用的开有凹槽的上基座,只需拆下上基座即可方便的对热管进行拆装。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例的可变形两用散热模组组装为CPU散热模组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散热模组组装为GPU散热模组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CPU散热模组的爆炸图;
图4是图2的GPU散热模组的爆炸图;
图5是下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上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该CPU散热模组包括:四根热管1,三个独立的散热翅片组3,散热风扇5,风扇支架4,用于镶嵌热管1的加热部的下基座2和扣具7。所述散热翅片组3包括主散热翅片组31和两个副散热翅片组32、33,各散热翅片组上均开有若干个螺丝孔,并与风扇支架4的螺丝孔相互匹配。此实施例的散热模组还包括下基座21。所述上、下基座22、21分别开有用于镶嵌热管1从而固定散热翅片组3的凹槽结构,凹槽结构贯穿上、下基座22、21的两端,如图5所示,上、下基座22、21分别开有四个凹槽,中间两个为半圆槽,两侧为扁平槽。风扇支架4在其相对的两个端部折弯,并在折弯部位开设多个螺丝孔,分别通过螺钉6与主散热翅片组31连接,同时,还通过开设在四个角附近的孔与散热风扇5相连接。所述的四根热管1中,与主散热翅片组31连接的两根热管11、12呈对称“L”型立体结构,其加热部111焊接在下基座21上,而冷凝部112则垂直于下基座21,穿插于主散热翅片组31上形成一个独立的散热模块。该散热模块将作为该变形散热模组的基准结构。与副散热翅片组32、33相连接的热管同样呈“L”型立体结构,它们镶嵌于下基座的加热部呈与下基座21的凹槽结构相配合的扁状,并在穿插散热翅片组32、33的管段上各增加了一个U形结构,用于加固副散热翅片组32、33与热管1的配合强度。热管13、14是分别穿插于各自的散热翅片组32、33组合成两个独立的散热模块,它们作为该变形散热模组的活动结构。
前述的基准结构和活动结构分布于下基座21的两侧;风扇支架4成四方形边框结构,只装配在基准结构的散热模块上,用于固定一个散热风扇5;活动结构的散热模块上并不装配风扇5;此时的上基座22与下基座21对应设有用于将两者相互固定的螺丝孔211,最后通过螺丝6把上基座22、下基座21和CPU扣具7装配起来,同时,活动结构的两个散热模块也通过镶嵌在下基座21上的凹槽结构固定起来(热管1与凹槽会加入导热硅脂来减少接触热阻),如图所示。当该CPU散热模组安放到主板的CPU上时,CPU芯片所产生的热量将通过下基座21均匀地传递到热管1的加热部,热管1则通过内部工质在多孔毛细结构的内部蒸发冷凝循环把热量传递到与之相配合的散热翅片组31、32、33上,而散热翅片组31、32、33上的热量则由风扇5强制对流而带走。
实施例2
如图2、4所示,该GPU散热模组,其主要的结构组成与实施例1的CPU散热模组相同,包括四根热管1,三个独立的散热翅片组3,散热风扇5,风扇支架4,用于镶嵌热管1的加热部的下基座21和扣具7。其与CPU散热模组的不同之处在于:两个活动结构的散热模块被旋转到与基准结构(的散热模块)处于同一侧,上基座22设置在GPU孔位相对应处,还同时作为均温块,用于直接与GPU芯片接触,提高散热能力,风扇支架4改换成长方形的边框结构,装配在各散热模块上,并同时固定两个散热风扇5,以提供足够的风量;此时的上基座22开有与GPU芯片相对应的螺丝孔221,下基座21设有与所述螺丝孔221对应的螺丝孔211,最后通过螺丝6把上基座22和下基座21装配起来。同时,散热模块2、3也通过镶嵌在下基座21上的凹槽固定起来(热管与凹槽会加入导热硅脂来减少接触热阻)。如图2所示为该GPU变形散热模组的装配方式,其与常规的GPU散热器装配方式不一样(常规装配方法是散热器与显卡平行,散热器倒置,热管一般为反重力工作),其充分利用显卡外侧的空间,通过热管的延伸,扩展出充沛的散热空间,热管此时在重力回流作用下工作,这样的设计将大大提高GPU散热模组的能力。
此实施例中的上基座22并不局限于和实施例1中完全相同,其上面的凹槽结构也可设置成一端不贯穿的形式,同样也可使用,因所有散热模块在此实施例中是安装在下基座的同一侧。
以上实施例1、2中的变形散热模组的设计与一般的散热模组相比,具有以下的特点:
(1)散热模组完全是由相同的主要部件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变形而成,设计通过在上、下基座22、21上设置贯穿的凹槽,使两个独立的散热模块可以自由变化穿插方向,从而组合成CPU散热模组或者GPU散热模组,具有结构灵活的特点。
(2)该设计在组合成CPU散热模组时保持了与传统CPU散热器相似的结构,保证了散热模组的性能;而当组合成为GPU散热模组时,其充分利用显卡外侧的空间,通过热管的延伸,扩展出充沛的散热空间,热管工质在重力回流作用下运转,有利于热管在高发热工况下工作,从而也大大提高了GPU散热模组的能力,在实际的主板或者显卡上安装时也不会存在干涉问题。(本设计在组合成显卡散热器时,热管是在重力的正方向上工作,而重力作用则有利于管内工质的冷凝回流至加热部,所以热管性能,稳定性有效提高,从而以热管作为核心部件的散热模组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3)散热模组可以根据电子玩家需要自行组合结构,提高了散热模组的可玩性,满足电子玩家的DIY心理。
同时,实施例1、2中的散热翅片组3并不局限于三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以上的多个。相应的,热管1和风扇5也是对应的个数,上、下基座22、21上所设的凹槽个数也相互适应。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可变形散热装置,包括下基座及其固定部件、热管、散热翅片组、散热风扇及其支架,所述支架上安装所述散热风扇,并固定在所述散热翅片组上,所述下基座通过其固定部件固定于散热对象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片组包括主散热翅片组和副散热翅片组,分别穿插安装在所述热管上,所述下基座上开设有贯穿两端的凹槽,所述热管呈L形,L形的水平段为加热部,竖直段为冷凝部,所述安装主散热翅片组的热管的加热部焊接在下基座上,所述安装副散热翅片组的热管的加热部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基本的凹槽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用可变形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副散热翅片组的热管的加热部以镶嵌方式安装在所述基本的凹槽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用可变形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下基座配合使用的上基座,两者间固定连接,所述上基座上也开设有凹槽,并与所述下基座上的凹槽相对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用可变形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基座和上基座上的凹槽分别是相互平行的四个,其中中间两个为半圆槽、两边的两个是扁平槽。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两用可变形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部件是一对扣具,分别扣合安装在所述上基座上的两个相对的端部。
CN2010202790810U 2010-08-02 2010-08-02 一种可变形散热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16983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790810U CN201698316U (zh) 2010-08-02 2010-08-02 一种可变形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790810U CN201698316U (zh) 2010-08-02 2010-08-02 一种可变形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698316U true CN201698316U (zh) 2011-01-05

Family

ID=43399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279081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698316U (zh) 2010-08-02 2010-08-02 一种可变形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698316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7612A (zh) * 2012-06-25 2014-01-15 富瑞精密组件(昆山)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
CN103517613A (zh) * 2012-06-25 2014-01-15 富瑞精密组件(昆山)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
CN103822515A (zh) * 2014-03-10 2014-05-28 吴鸿平 插管式流体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5517424A (zh) * 2016-01-28 2016-04-20 浙江大学 双向互补电子器件基板防失效热管均温散热装置及其方法
CN107577321A (zh) * 2017-10-26 2018-01-12 航天特种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所 一种基于相变材料的散热器
CN110708927A (zh) * 2019-09-06 2020-01-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器的新型散热结构、安装基板、驱动器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7612A (zh) * 2012-06-25 2014-01-15 富瑞精密组件(昆山)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
CN103517613A (zh) * 2012-06-25 2014-01-15 富瑞精密组件(昆山)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
CN103517612B (zh) * 2012-06-25 2017-06-13 富瑞精密组件(昆山)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
CN103822515A (zh) * 2014-03-10 2014-05-28 吴鸿平 插管式流体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5517424A (zh) * 2016-01-28 2016-04-20 浙江大学 双向互补电子器件基板防失效热管均温散热装置及其方法
CN107577321A (zh) * 2017-10-26 2018-01-12 航天特种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所 一种基于相变材料的散热器
CN107577321B (zh) * 2017-10-26 2023-09-29 航天特种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所 一种基于相变材料的散热器
CN110708927A (zh) * 2019-09-06 2020-01-1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器的新型散热结构、安装基板、驱动器
CN110708927B (zh) * 2019-09-06 2020-09-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器的新型散热结构、安装基板、驱动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698316U (zh) 一种可变形散热装置
US20060108105A1 (en) Modularized cooler
CN102238844A (zh) 散热装置
CN204669236U (zh) 一种逆变器
CN107219907A (zh) 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风冷水冷散热器
CN102215658B (zh) 散热装置组合及使用该散热装置组合的电子装置
CN201749411U (zh) 一种变形散热模组
CN205750705U (zh) 一种水冷风冷一体化的显卡
US8462503B2 (en) Airflow guide memb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01660734A (zh) 路灯的灯源散热模组及其散热片
TW201215306A (en) Heat dissipating apparatus
CN205670907U (zh) 一种双基板散热器
CN102270026B (zh) 具有独立风流通道的多风扇散热装置
CN201294702Y (zh) 散热模组结构
CN210119749U (zh) 散热装置及笔记本电脑
CN101325859B (zh) 散热装置
CN201557358U (zh) 散热装置及其电子运算系统
CN2599641Y (zh) 真空导热管式电脑散热器
CN104156046B (zh) 散热器及显卡
CN2930228Y (zh) 一种散热器
CN201054350Y (zh) Cpu散热构造
CN201252710Y (zh) 散热装置
CN214852538U (zh) 一种新型板式穿孔散热片
CN201904325U (zh) 一种紧固装置及散热装置
CN204029791U (zh) 一种多边形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05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