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419720Y - 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 - Google Patents

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419720Y
CN201419720Y CN2009201451559U CN200920145155U CN201419720Y CN 201419720 Y CN201419720 Y CN 201419720Y CN 2009201451559 U CN2009201451559 U CN 2009201451559U CN 200920145155 U CN200920145155 U CN 200920145155U CN 201419720 Y CN201419720 Y CN 201419720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sulky vehicle
pipe
framework construction
side f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145155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子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20145155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419720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riority to BRPI1000729 priority patent/BRPI1000729A2/pt
Publication of CN201419720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419720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其包括一配置有外管的基架,可被固定在两轮车辆底部;一内管可转动自如的收容在该外管内;该内管两端分别枢接有支架,和一个可使支架回到初始位置的弹性件,能避免夹伤人脚;至少一支架为伸缩支架,在一外力操作其中一支架时,通过内管连结,使支架能带动另一支架运动,以共同支撑在该两轮车辆的两边。所述支架在可同步运动的条件下,具有可适用于不同车种或地面高度等作用。

Description

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两轮车辆部件,特别是一种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
背景技术
供人员简易操作,达到两轮车辆停驻的目的,例如机车(摩托车)或自行车,系已为公知技艺;通常,这些交通工具都配置有支撑架,以便两轮车辆在驻车或非使用状态时,支撑这些两轮车辆不会倾倒。例如,中国台湾申请号第091205962号「机车支撑架」、第079208353号「机车支架」专利案等,系提供了典型的实施例。
公知的支撑架也包含一种辅助支架,特别适于人员简便操作斜推该支架,即可支撑该两轮车辆在非使用时,两轮车辆成略微倾斜的型态静置或临时停车。就像那些熟知此技艺的人士所知悉,相较于上述的支撑架,这辅助支架在实务操作上,因为具有较省力和简便的作用,因此颇受骑乘人员倚赖和使用。但基本上它也存在一些风险,例如它比较容易因为疏忽或不当的外力,而使静置的两轮车辆向没有配置辅助支架的另一边倾倒。例如今年(2007年)也曾发生儿重坐在略倾斜的静置机车上时,机车向另一边倾倒,导致意外事故的事例。
公知技艺也已提供一种辅助支架,系分别配置在机车的两边,特别是配置在那些用于载货的机车上;不过,这类支架在设计上,需要人员个别操作,在结构设计上仍然不够理想。
代表性的来说,这些参考资料揭示了辅助支架应用在两轮车辆方面的先前技术。如果重行设计考量该辅助支架,并且使其构造不同于惯用者,将可改变它的使用或操作形态,而有别于旧法。例如,使它的结构设计在具有可同步运动的条件下,同时具备有可适用于不同车种或地面高度等作用;而这些课题在上述的参考资料中均未被显示或揭露。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所述支架在可同步运动的条件下,具备有可适用于不同车种或地面高度等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配置有外管的基架,固定在两轮车辆底部;
一内管,可转动地收容在该外管内;
内管两端分别枢接有可经该内管传动而同步运动的支架,且至少一支架为伸缩支架;一用以使支架可回到初始位置的弹性件,配置在该基架上。
其中,该弹性件至少一端具有环首螺杆,其通过一形成在外管上的缺口,而枢接在该内管中。
其中,伸缩支架的一部份可移动地配装在一套管内,该套管的固定端枢接在该内管上,其另一端为开口端,且该套管的一侧具供固定器穿过的槽道。
其中,该支架至少有一部份具有向外扩张的形状。
其中,该内管的两端配置有枢接部,分别枢接该支架,且该枢接部具有挡块。
其中,支架一端具有供脚架一端螺杆旋入的螺孔,于该螺杆上设有一用以调整脚架伸缩位置的高度调整器。
其中,伸缩支架进一步包括外接式的伸缩支架,其被焊固接合于两轮车辆的至少一支架上,该外接式伸缩支架包括一槽型固定体、一部枢设于固定体内的拨杆、一端与拨杆枢合的连杆、一端与连杆另一端枢合的支柱,该支柱的另一端与固定体内的导套相滑合连接。
一种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配置有至少一凹部的基架,固定在两轮车辆底部;
一内管,可转动地收容在该至少一凹部内;
内管两端分别枢接有可经该内管传动而同步运动的支架,且至少一支架为伸缩支架;一用以使支架可回到初始位置的弹性件,配置在该基架上。
其中,该凹部设置在两轮车辆底部车架下加厚的底板上。
据此,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在一外力操作其中一支架时,系可同步带动另一支架运动的共同支撑在该两轮车辆的两边,提供了更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新颖性、特点,及其他目的与功效,将在下文中配合所附图式予以详加说明;如图所示: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翻转180度后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作动实施例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配装在两轮车辆上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实施例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配装在机车上的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配装在机车上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9: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10: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11:本实用新型配装在机车上的又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12:本实用新型配装在脚踏车上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13:是图12的局部放大实施例示意图。
图14:本实用新型支架的另一结构。
图15:本实用新型外接式伸缩支架的立体图。
图16:本实用新型外接式伸缩支架与一支架固合的动作示意图。
图17:本实用新型外接式伸缩支架又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在所采的实施例中,包括一可被配装或固定在两轮车辆底部的基架10;基架10包含一中空型态的外管11,在外管11任一位置上具有一个缺口12(图示缺口在中央的位置)。一内管13和弹簧14,可被收容在该外管11内转动自如;一弹性件20具有两端,分别固定在基架10和该内管13上。详细来说,弹性件20一端环首螺丝21通过该外管缺口12,而枢接或固定在该内管13的中央位置上,配合缺口12控制支架30的摆动角度;弹性件20可辅助内管13回到初始位置或角度(这部份在下文中还会予以叙述)。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一枢接部31设置在内管13的两端,分别枢接有一支架30为伸缩支架;因此,图3-图5特别显示出,在一个以机车为说明的实施例中,当一外力操作其中一支架30向图中下方运动(例如图3假想线部份所显示的情形)时,经该内管13传动,可同步带动另一支架30向图中下方转动,而共同支撑在该两轮车辆χ的两边,例如图6所描绘的情形。当人员企图解除该支架30的支撑状态时,只需扶正两轮车辆χ,让支架30处在悬空的状态下,即可配合上述弹性件20的能量,轻易回推该支架30回到图1或图3实线部份所显示的初始位置。
图4、图5也特别显示出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支架30向图中下方运动(例如图5箭头部份所显示的情形)时,支架30的移动范围可由该枢接部31的一个壁或挡块32配合决定或限制;所述的壁或挡块32容许支架30的移动可以超过图中所显示的垂直参考轴的位置,或使支架30与两轮车辆χ底部的夹角α略大于90度。在可行的考量中,这支架30构造也可设置一定位装置(例如凹穴与定位凸肋的配合形成卡制作用;或如脚踏车侧向支杆的弹性卡制装置等类似机构),来辅助固定移动后的支架30。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至少一支架30有一部份或全部,可配装在一套管40内移动自如;图1、图2特别显示出,该套管40具有一固定端41可枢接在该内管13上。套管40也包含有一开口端42和一槽道43,使支架30可经该开口端42进入套管40,并且沿着该槽道43相对套管40移动调整长度或距离位置;以及一固定器50,可经该槽道43固定支架30和套管40。
所述支架30和套管40、槽道43等的结构配合设计,系共同建立了该支架30可调整长度或位置的作用,这有助于该基架10和支架30被应用在具有不同高度的两轮车辆上;甚至在某些应用的情形中,例如骑乘人员企图将两轮车辆暂时停置在凹凸不平或低洼的地面时,它也提供了简便的操作手段,让人员可机动的调整固定该支架10和套管40之间的长度或位置,以适应那些特殊的地面或地点。(如图6)
在一个较佳的考量中,沿着槽道43两边,在套管40的表面,具有粗糙部44;在本实用新型所采的实施例中,系形成类似凹凸组织排列的型态。所述的粗糙部44可增加固定器50(如翼形螺杆)和套管40、支架30之间的固定作用。
请参考图7,揭示了本实用新型支架60的另一个实施例;该支架60包含有一头端61,配合一固定器51用以和基架10的内管13枢接。图8也显示了在一个较佳的实施例中,一具有槽孔71的连接部70可设置在内管13两端;槽孔71系一长方形的型态,提供支架60可配合槽孔71相对移动调整长度或距离位置,然后经固定器51固定支架60和连接部70。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架60也可以是像上文提到的实施例一样,配合套管的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支架60至少有一部份可形成向外扩张的形状,以建立一个较大的底面积,而共同支撑在该两轮车辆χ的两边,例如图8所描绘的情形。
图9揭示了本实用新型支架构造一个可行的实施例,包括一配置有内管81的基架80,可被固定在两轮车辆底部;基架80具有凹部82,用以固定该内管81,但容许内管81转动。所述内管81两端分别连接有支架83,和一个可使支架83回到初始位置的弹性件20;弹性件2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基架80和该内管81上,辅助支架83回到初始位置或角度。第9图的假想线部份显示了在两支架83间可设置支柱84,来增加这支架构造的强度。
图10揭示了本实用新型支架构造另一个可行的实施例,包括一内管81和凹部85,所述凹部85用以将内管81固定在两轮车辆底部,但容许内管81转动。内管81两端分别连接有支架86,和一个可使支架86回到初始位置的弹性件20;弹性件2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轮车辆底部和该内管81上,辅助支架86回到初始位置或角度。第10图的假想线部份显示了在两支架86上可设置支柱87,来增加这支架构造的强度。
可了解的是,例如图11所描绘的情形,在一外力操作其中一支架86向下方运动时,经该内管81传动,可同步带动另一支架86向下方转动,而共同支撑在该两轮车辆χ的两边。图11也显示了在一个较佳的情形中,如果支架86的垂直长度约等于两轮车辆底部到地面的距离;可使左、右两支架86与两轮车辆χ前、后轮四个支点支在地面上。
图12、图13揭示了本实用新型支架构造又一个可行的实施例,包括一内管91和凹部92,所述凹部92用以将内管91固定在该脚踏车的底部车架y下的加厚底板90上,但容许内管91转动。内管91两端分别连接有支架93,和一个可使支架93回到初始位置的弹性件20;弹性件2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底部车架y和该内管91上,辅助支架93回到初始位置或角度。
在上列的实施例中,支架83、86、93的移动范围可被一个设置在凹部82、85、92上的壁或挡块88、89、94配合决定或限制。在可衍生的实施例中,壁或挡块88、89、94也可以设置在该支架构造或两轮车辆χ的其他位置。
请参阅图14,图中揭示于两轮车辆的至少支架30一端具螺孔301,供脚架33一端的螺杆331旋入,该脚架33的底端具较大的支撑柱脚,做为支架高度的微调,于该螺杆331上设一高度调整器332,以调整脚架33的伸缩位置。
请同时参阅图15、图16,图中揭示伸缩支架进一步包括外接式伸缩支架,其被焊固接合于两轮车辆的至少一支架93上,该外接式伸缩支架包括一槽型固定体95、一部枢设于固定体95内的拨杆96、一端与拨杆枢合的连杆97、一端与连杆96另一端枢合的支柱98,该支柱98的另一端与固定体95内的导套951滑合,且该支柱98的底端具较大的支撑柱脚99。利用脚拨动拨杆95向上,使支柱98下降(如虚线所示);反之,拨动拨杆95向下,使支柱98上升;视地形需求作调整,避免两轮车辆于崎岖不平处发生侧倾或侧倒的情事。
请参阅图17,并与图16对照,可发现其间的差异在于支柱98的底部具螺孔981,可供支撑柱脚99上部的螺杆991螺入,能小幅微调支架93的伸缩位置,让两轮车辆停驻更平稳。
代表性地来说,这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让操作者可简单轻便的同步驱动配置在两轮车辆χ两边的支架30、60、83、86;它也允许人员可简便的操作调整支架30、60与套管40、槽道43(或连接部70、槽孔71)之间的长度或距离位置,以便于应用在不同的两轮车辆上或机动地适应那些特殊的地面或地点。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有效的改良,其空间型态不同于公知者,且具有旧法中所未有的机能。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行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所含盖。

Claims (9)

1.一种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配置有外管的基架,固定在两轮车辆底部;
一内管,可转动地收容在该外管内;
内管两端分别枢接有可经该内管传动而同步运动的支架,且至少一支架为伸缩支架;一用以使支架可回到初始位置的弹性件,配置在该基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至少一端具有环首螺杆,其通过一形成在外管上的缺口,而枢接在该内管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其特征在于,伸缩支架的一部份可移动地配装在一套管内,该套管的固定端枢接在该内管上,其另一端为开口端,且该套管的一侧具供固定器穿过的槽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其特征在于,该支架至少有一部份具有向外扩张的形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内管的两端配置有枢接部,分别枢接该支架,且该枢接部具有挡块。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其特征在
于,支架一端具有供脚架一端螺杆旋入的螺孔,于该螺杆上设有一用以调整脚架伸缩位置的高度调整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其特征在于,伸缩支架进一步包括外接式的伸缩支架,其被焊固接合于两轮车辆的至少一支架上,该外接式伸缩支架包括一槽型固定体、一部枢设于固定体内的拨杆、一端与拨杆枢合的连杆、一端与连杆另一端枢合的支柱,该支柱的另一端与固定体内的导套相滑合连接。
9.一种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配置有至少一凹部的基架,固定在两轮车辆底部;
一内管,可转动地收容在该至少一凹部内;
内管两端分别枢接有可经该内管传动而同步运动的支架,且至少一支架为伸缩支架;一用以使支架可回到初始位置的弹性件,配置在该基架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凹部设置在两轮车辆底部车架下加厚的底板上。
CN2009201451559U 2009-03-10 2009-03-10 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419720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1451559U CN201419720Y (zh) 2009-03-10 2009-03-10 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
BRPI1000729 BRPI1000729A2 (pt) 2009-03-10 2010-03-10 estrutura de suporte anti-tombamento para uso quando um veìculo de duas rodas está em estado estacionário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201451559U CN201419720Y (zh) 2009-03-10 2009-03-10 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419720Y true CN201419720Y (zh) 2010-03-10

Family

ID=41806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145155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419720Y (zh) 2009-03-10 2009-03-10 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1419720Y (zh)
BR (1) BRPI1000729A2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0167B (zh) * 2017-11-10 2018-07-21 寶昌金屬工業有限公司 用於機車的架高工具
CN111252172A (zh) * 2020-03-27 2020-06-09 杭州思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车支架及应用其的电动车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0167B (zh) * 2017-11-10 2018-07-21 寶昌金屬工業有限公司 用於機車的架高工具
CN111252172A (zh) * 2020-03-27 2020-06-09 杭州思旦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车支架及应用其的电动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PI1000729A2 (pt) 2011-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095995U (zh) 一种可折叠自行车的折叠机构
KR100998713B1 (ko) 자전거 주차대
CN201419720Y (zh) 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
CN204567896U (zh) 自平衡电动双轮车及其连接踏板
CN212022651U (zh) 一种轨道客车的可折叠行李架
WO2016082399A1 (zh) 小型折叠车
CN2500591Y (zh) 双用型电动休闲车
CN207955115U (zh) 一种工程设计绘图用装置
CN201136559Y (zh) 用于两轮车辆静态时防侧倒支架构造
CN210310656U (zh) 一种支撑稳定的摩托车驻车架
CN211032826U (zh) 一种使用方便的摩托车后轮驻车架
CN204077752U (zh) 一种可滑动折叠收合的童车
CN221167568U (zh) 一种公路施工用警示装置
CN208544355U (zh) 一种自行车停车架
CN110329399B (zh) 一种使用方便的摩托车后轮驻车架
CN201703409U (zh) 一种婴儿推车骨架
CN204527479U (zh) 一种箱式可收合伸展电动自行车
CN110194132A (zh) 一种自动侧方停车器
CN219056488U (zh) 滑板车
CN218463635U (zh) 一种便于消防车辆停靠的自动摆正装置
CN205469555U (zh) 一种电动车或者自行车折叠车架
CN213322902U (zh) 一种可伸缩折叠的脚踏板装置
CN205440624U (zh) 壁挂式自行车停车架
CN201026906Y (zh) 可收合手推车
CN210478885U (zh) 一种电动摩托车的侧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310

Termination date: 2012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