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56488U - 滑板车 - Google Patents

滑板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56488U
CN219056488U CN202223201100.XU CN202223201100U CN219056488U CN 219056488 U CN219056488 U CN 219056488U CN 202223201100 U CN202223201100 U CN 202223201100U CN 219056488 U CN219056488 U CN 2190564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ooter
push rod
pedal
connecting rod
rotational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0110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传浩
尤志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odbaby Child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odbaby Child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odbaby Child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odbaby Child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0110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564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564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564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滑板车,滑板车包括推杆与踏板,踏板具有分设于自身厚度方向相异两侧的踏面与底面,滑板车还包括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第一连杆的一端部与推杆转动连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部与踏板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的一端部与推杆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部与踏板转动连接。滑板车具有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当滑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踏面朝上,底面朝下;当滑板车处于折叠状态下,推杆与踏板相互收拢,底面位于朝向推杆的一侧。该滑板车结构新颖,折叠后推杆与踏板相互收拢,可以实现折叠自立,方便收纳又不会弄脏其他地方。

Description

滑板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儿童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滑板车。
背景技术
滑板车是一种广受儿童欢迎的户外玩具,其小巧轻便,可以携带外出,也可以存放在家中。目前,为了便于搬运和存储,许多滑板车都具有折叠功能,常用的结构是将前方的推杆与下方的踏板设置为枢轴连接,从而不适用时能够将推杆向后翻转,并与踏板的上表面收拢在一起。上述结构的滑板车折叠后,实际只有推杆改变了位置,从“竖直”变为“平躺”,而其底部的踏板仍旧平放于地面上,前后轮一前一后设置,因此折叠后的滑板车也只能平放于地面上,占地面积没有变化,难以达到减小占用空间的目的。如果使用者需要将该折叠后的滑板车竖直摆放,就需要借助外力支撑,且一组车轮会位于上方,容易将墙壁或其他外部支撑弄脏。此外,现有的滑板车折叠后,也不便于人将其拖行或搬运,一方面其缺少人手能够握持的地方,另一方面人的手或衣物也容易被提起的车轮弄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新颖、折叠后体积更小且能够自立的滑板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滑板车,所述滑板车包括推杆与踏板,所述踏板具有分设于自身厚度方向相异两侧的踏面与底面,所述滑板车还包括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部与所述推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踏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部与所述推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踏板转动连接;所述滑板车具有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当所述滑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踏面朝上,所述底面朝下;当所述滑板车处于折叠状态下,所述推杆与所述踏板相互收拢,所述底面位于朝向所述推杆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滑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杆位于所述第二连杆的上方,沿所述推杆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推杆的转动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推杆的转动连接处的上方,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踏板的转动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踏板的转动连接处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滑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踏板的转动连接处位于所述底面的下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推杆绕第一轴心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踏板绕第二轴心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推杆绕第三轴心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踏板绕第四轴心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轴心线、第二轴心线、第三轴心线、第四轴心线相互平行且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轴心线位于所述第三轴心线的上方,所述第二轴心线位于所述第四轴心线的前上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杆具有第一段与第二段,当所述滑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段自前向后逐渐向下倾斜延伸,所述第二段自所述第一段的后端部向后水平延伸,所述第一段的前端部与所述推杆转动连接,所述踏板的底部具有向下凸起的连接部,所述第二段的后端部与所述连接部转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滑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杆自前向后逐渐向下倾斜延伸,所述踏板的前部具有安装口,所述第一连杆的前端部与所述推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后端部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口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杆具有分设于所述推杆左右两侧的两根,每根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部与所述推杆的对应一侧转动连接,每根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踏板的底部转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踏板具有分设于自身长度方向相异两侧的第一侧部与第二侧部,当所述滑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踏板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侧部位于所述第二侧部的前侧,所述推杆位于所述踏板的前侧;当所述滑板车处于折叠状态下,所述踏板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侧部位于所述第二侧部的上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滑板车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推杆底部的前轮组件、设置在所述踏板后部的后轮组件,当所述滑板车处于折叠状态下,所述前轮组件与所述后轮组件能够支撑于同一水平面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滑板车还包括握杆,所述握杆的顶部具有握把,所述握杆能够沿所述推杆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对滑动地与所述推杆连接,当所述滑板车处于折叠状态下,所述握杆与所述推杆相互收拢,所述踏板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握把位于所述踏板的上方。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滑板车,车架结构新颖,其通过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将推杆与踏板相连接,具有与现有滑板车截然不同的折叠原理。该滑板车展开时结构稳定,折叠后推杆与所述踏板相互收拢,体积减小,且该滑板车可以驱使踏板朝向推杆收拢,而不是推杆朝向踏板收拢,折叠后踏板可以立起,底面朝向推杆,踏板与推杆的底部可以共同支撑于水平面上,实现折叠自立,无需外力支撑,方便收纳又不会弄脏其他地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例中滑板车展开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施例中滑板车展开状态下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施例中滑板车折叠过程中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施例中滑板车折叠状态下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施例中滑板车折叠状态下且被拖行的侧视示意图;
其中:10、推杆;11、凸起;20、踏板;201、踏面;202、底面;203、第一侧部;204、第二侧部;21、连接部;22、安装口;30、第一连杆;40、第二连杆;41、第一段;42、第二段;50、握杆;51、握把;60、前轮组件;61、前支座;70、后轮组件;1001、第一轴心线;1002、第二轴心线;1003、第三轴心线;1004、第四轴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左右方向”、“高度方向”、“前后方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儿童正常站立在该滑板车上推行时,儿童所观察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仅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见图1至图5所示,一种具有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的滑板车,包括推杆10、踏板20、第一连杆30及第二连杆40等。其中,踏板20具有分设于自身厚度方向相异两侧的踏面201与底面202;第一连杆30的一端部与推杆10转动连接,另一端部与踏板20转动连接;第二连杆40的一端部与推杆10转动连接,另一端部与踏板20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该滑板车还包括设置在推杆10底部的前轮组件60、设置在踏板20后部的后轮组件70,踏板20还具有分设于自身长度方向相异两侧的第一侧部203与第二侧部204。
参见图1及图2所示,当滑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踏板20沿前后方向延伸,推杆10沿上下方向延伸,踏面201朝上,底面202朝下,第一侧部203位于第二侧部204的前侧,推杆10位于踏板20的前侧,且推杆10的底部略高于踏面201。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当滑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第一连杆30位于第二连杆40的上方。沿推杆10的延伸方向,第一连杆30与推杆10的转动连接处位于第二连杆40与推杆10的转动连接处的上方;第一连杆30与踏板20的转动连接处位于第二连杆40与踏板20的转动连接处的上方。具体地,第一连杆30与推杆10绕第一轴心线1001转动连接,第一连杆30与踏板20绕第二轴心线1002转动连接;第二连杆40与推杆10绕第三轴心线1003转动连接,第二连杆40与踏板20绕第四轴心线1004转动连接。上述第一轴心线1001、第二轴心线1002、第三轴心线1003、第四轴心线1004四者相互平行且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其中第一轴心线1001位于第三轴心线1003的上方,第二轴心线1002位于第四轴心线1004的上方,本实施例中,第一轴心线1001进一步位于第三轴心线1003的后方,第二轴心线1002进一步位于第四轴心线1004的前方。如此,相互连接的推杆10、踏板20、第一连杆30及第二连杆40就构成了一组四连杆机构,能够实现整个滑板车的联动收折与展开。
参见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当滑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第二连杆40与踏板20的转动连接处位于底面202的下方。具体地,踏板20的底部具有向下突出的连接部21。第二连杆40具有第一段41与第二段42,当滑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第一段41自前向后逐渐向下倾斜延伸,第二段42自第一段41的后端部向后水平延伸,从而第一段41的前端部与推杆10转动连接,第二段42的后端部与连接部21转动连接。如此,第二段42能够支撑于踏板20的下方,使得踏板20的第一侧部203能够保持水平与稳定,不会局部翘起。
进一步地,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杆40具有分设于推杆10左右两侧的两根,每根第二连杆40的一端部均与推杆10的对应一侧转动连接,每根第二连杆40的另一端部与踏板20的底部转动连接。左右对称设置的第二连杆40有助于提高该滑板车的结构强度与稳定性。
参见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当滑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第一连杆30自前向后逐渐向下倾斜延伸,第一连杆30的延伸方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第二连杆40的第一段41的延伸方向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第一连杆30的后端部与第一段41的后端部高度相近,而第一连杆30的前端部显著高于第一段41的前端部。推杆10的后侧具有向后突出的凸起11,踏板20的前部具有安装口22,安装口22具体开设于第一侧部203的正中间位置。如此,第一连杆30的前端部与推杆10转动连接,具体是与凸起11转动连接,第一连杆30的后端部转动连接于安装口22中。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杆30仅设有一根,该第一连杆30沿左右方向设置在两根第二连杆40之间,从而第一连杆30与第二连杆40相对运动时不会发生干涉,能够更好、更紧凑地收拢在一起,有助于减小滑板车的折叠体积。
参见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该滑板车还包括握杆50,握杆50的顶部具有握把51,握杆50能够沿推杆10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对滑动地与推杆10连接。具体地,握把51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杆,可供儿童使用该滑板车时握持和控制方向。握杆50的延伸方向与推杆10相同,推杆10具有中空的杆腔,从而握杆50能够相对滑动地插设于推杆10中,实现握把51高度的调节。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的滑板车还包括前支座61,前支座61固设于推杆10的底部,前轮组件60具有分设于前支座61左右两侧的两组,而后轮组件70具有设于踏板20后部的一组,从而该滑板车在确保使用稳定性、安全性的同时兼顾了轻便性。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滑板车还包括用于将其锁定在展开状态下的锁定机构,锁定机构可以设置在上述任意两个可转动连接的部件之间,其具体结构可采用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
参见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当使用者需要将该滑板车由展开状态转换为折叠状态时,只需要首先将锁定机构解锁,然后保持推杆10的位置不变,将踏板20的第一侧部203向上提起,便能够带动第一连杆30及第二连杆40分别绕各自的轴心线转动收拢。第一侧部203上提的过程中,第二轴心线1002向上运动至第一轴心线1001的上方,第四轴心线1004向上运动至第三轴心线1003的上方,同时第一连杆30及第二连杆40均逐渐转变为沿上下方向延伸,踏板20的底面202朝向推杆10靠拢,实现滑板车前后方向上的收折。
上述过程中,使用者还可以驱使握杆50向下滑动,使其收缩入推杆10的杆腔中,实现滑板车高度方向上的收折。由于握把51的宽度大于推杆10的杆腔内径,因此握把51会留在推杆10上方,可供使用者搬运时握持。
参见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当滑板车处于折叠状态下,踏板20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侧部203位于第二侧部204的上侧。握杆50与推杆10相互收拢,推杆10与踏板20相互收拢,底面202位于朝向推杆10的一侧,握把51位于踏板20的上方,前轮组件60与后轮组件70能够支撑于同一水平面上。此时,第一连杆30与两根第二连杆40紧凑收拢,第二连杆40的第二段42与底面202平行延伸或相互贴合,前轮组件60与后轮组件70在前后方向上部分重叠。如此,本滑板车折叠后,前后长度显著缩小,同时使得前轮组件60与后轮组件70仍然位于整车的底部,可以实现自立,无需借助于其他支撑结构。
参见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处于折叠状态下的滑板车进一步可以被拖行移动。使用者只需要握持上方的握把51,使得车身朝向前轮组件60的一侧倾斜,就可以依靠前轮组件60在地面上滚动,将滑板车朝前拖动。拖行过程中的滑板车可以随时停下,恢复到竖直状态下,就能稳定自立。
反之,当使用者需要将该滑板车由折叠状态转换为展开状态时,只需要反向操作上述步骤,保持推杆10的位置不变,将踏板20的第二侧部204向后拖出,就能够在第一连杆30及第二连杆40的联动作用下实现整车的展开,操作方便,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滑板车,结构新颖,各部件之间能够实现联动折叠与展开,折叠后整车体积扁平,占地面积小,且能够实现自立,还能够被拖行移动,大大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滑板车,所述滑板车包括推杆与踏板,所述踏板具有分设于自身厚度方向相异两侧的踏面与底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车还包括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部与所述推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踏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部与所述推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踏板转动连接;所述滑板车具有展开状态与折叠状态,当所述滑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踏面朝上,所述底面朝下;当所述滑板车处于折叠状态下,所述推杆与所述踏板相互收拢,所述底面位于朝向所述推杆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滑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杆位于所述第二连杆的上方,沿所述推杆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推杆的转动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推杆的转动连接处的上方,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踏板的转动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踏板的转动连接处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滑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踏板的转动连接处位于所述底面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推杆绕第一轴心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踏板绕第二轴心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推杆绕第三轴心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踏板绕第四轴心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轴心线、第二轴心线、第三轴心线、第四轴心线相互平行且分别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轴心线位于所述第三轴心线的上方,所述第二轴心线位于所述第四轴心线的前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具有第一段与第二段,当所述滑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段自前向后逐渐向下倾斜延伸,所述第二段自所述第一段的后端部向后水平延伸,所述第一段的前端部与所述推杆转动连接,所述踏板的底部具有向下凸起的连接部,所述第二段的后端部与所述连接部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滑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杆自前向后逐渐向下倾斜延伸,所述踏板的前部具有安装口,所述第一连杆的前端部与所述推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后端部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口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具有分设于所述推杆左右两侧的两根,每根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部与所述推杆的对应一侧转动连接,每根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部与所述踏板的底部转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具有分设于自身长度方向相异两侧的第一侧部与第二侧部,当所述滑板车处于展开状态下,所述踏板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侧部位于所述第二侧部的前侧,所述推杆位于所述踏板的前侧;当所述滑板车处于折叠状态下,所述踏板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侧部位于所述第二侧部的上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车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推杆底部的前轮组件、设置在所述踏板后部的后轮组件,当所述滑板车处于折叠状态下,所述前轮组件与所述后轮组件能够支撑于同一水平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板车还包括握杆,所述握杆的顶部具有握把,所述握杆能够沿所述推杆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对滑动地与所述推杆连接,当所述滑板车处于折叠状态下,所述握杆与所述推杆相互收拢,所述踏板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握把位于所述踏板的上方。
CN202223201100.XU 2022-11-30 2022-11-30 滑板车 Active CN2190564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01100.XU CN219056488U (zh) 2022-11-30 2022-11-30 滑板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01100.XU CN219056488U (zh) 2022-11-30 2022-11-30 滑板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56488U true CN219056488U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42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01100.XU Active CN219056488U (zh) 2022-11-30 2022-11-30 滑板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564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757226U (zh) 一种推车车架
CN210680883U (zh) 折叠儿童推车
CN107985380B (zh) 儿童推车
CN106627721A (zh) 推车
CN110723191A (zh) 折叠儿童推车
CN111391908B (zh) 一种儿童推车
CN219056488U (zh) 滑板车
CN207790807U (zh) 一种儿童三轮车
CN216636593U (zh) 儿童推车
CN206734372U (zh) 儿童推车
CN208585300U (zh) 儿童推车
CN208585304U (zh) 一种儿童推车
CN208344304U (zh) 双向折叠推车
CN207208164U (zh) 一种童车车架
CN112026968A (zh) 儿童三轮车
CN218558941U (zh) 一种儿童推车
CN218400687U (zh) 一种儿童推车
CN219056338U (zh) 儿童推车
CN219056334U (zh) 一种儿童推车
CN112660281B (zh) 一种儿童电动车
CN218400682U (zh) 一种儿童车
CN220363380U (zh) 一种儿童推车
CN219728297U (zh) 推车
CN212401329U (zh) 一种儿童车
CN219056354U (zh) 一种儿童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