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082155Y - 内窥镜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082155Y
CN201082155Y CNU2007201425150U CN200720142515U CN201082155Y CN 201082155 Y CN201082155 Y CN 201082155Y CN U2007201425150 U CNU2007201425150 U CN U2007201425150U CN 200720142515 U CN200720142515 U CN 200720142515U CN 201082155 Y CN201082155 Y CN 201082155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eatment instrument
seat
lifts
endoscope
seal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14251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北野诚二
木村英伸
依田光太郎
宫城隆康
海谷晴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082155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082155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12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passag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B1/018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passag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for receiving instru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8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characterised by distal tip features
    • A61B1/00098Deflecting means for inserted tool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内窥镜,该内窥镜具有:处置器械抬起座,其具有与处置器械抵接的抵接面,并可自由转动地设置在前端部中,通过抵接面的抵接使处置器械抬起;抵接部,其设置在前端部中,并被设置成在该处置器械抬起座抬起的情况下可与处置器械抵接;第1引导部,其设置在处置器械抬起座的抵接面上,用于伴随处置器械抬起座的转动动作而将处置器械引导到抵接面的预定位置;保持单元,其设置在抵接面和抵接部上,为了将由第1引导部引导的直到预定大小的直径为止的处置器械夹持在抵接面与抵接部之间而具有预定量大小的把持面;以及第2引导部,其设置在抵接部上,将超过保持单元的把持面大小的处置器械向离开保持单元的方向引导并对其进行保持。

Description

内窥镜
本申请主张2006年5月1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6-138302号公报以及2006年8月3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6-234520号公报的优先权,通过引用而结合其内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窥镜,特别地涉及适合于在胰胆管系统的内窥镜检查以及内窥镜下进行的手术中,利用导丝进行更换处置器械的作业的内窥镜。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对消化系统和胰胆管系统内的疾患进行的处置中,使用内窥镜进行内窥镜处置的情况不断增加。在利用现有的内窥镜的胰胆管系统的处置中,除了利用内窥镜进行胆管或胰管的造影的诊断处置之外,还有通过球囊或把持处置器械等对存在于总胆管等中的胆结石进行回收的治疗处置等。
此外,在利用内窥镜进行胰管、胆管以及肝管等的内窥镜处置的情况下,通常,手术者一般按如下进行:将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部插入到十二指肠乳头附近后,从该处起,在X射线的透视下,以导丝作为向导,将导管(catheter)等处置器械选择性地插入到胰管或胆管中。
在这样的胰胆管系统的内窥镜检查以及内窥镜下进行的手术中,在使用内窥镜对胰胆管系统进行观察/处置时,在将导管等处置器械贯穿到内窥镜的处置器械贯穿用通道中进行使用的情况下,导丝被插入到处置器械的内部。
因此,当使处置器械相对于内窥镜移动时,导丝也同时移动,因此,例如,在导丝的前端插入乳头后的状态下,在将导丝作为向导更换处置器械时,为了保持导丝的前端插入乳头的状态,必须在插入部的前端部内保持导丝。
因此,鉴于这样的要求,在现有技术中,例如,在日本特开2002-034905号公报中已公开有这样的内窥镜:在插入部中设置有导丝固定单元,该导丝固定单元将导丝以可卡止和脱离的方式卡止。
该日本特开2002-034905号公报的内窥镜构成为,具有:操作部,其连接到插入部的靠身边侧的端部;处置器械抬起座,其设置在插入部的前端部内,通过操作部的操作可进行操作;在上述处置器械抬起座的引导面顶部设置有作为导丝固定单元的切口,通过利用操作部操作该处置器械抬起座而使导丝抬起,从而该切口可只将导丝卡止。
在这样的结构的内窥镜装置中,在使用该内窥镜对胰胆管系统进行观察/处置的情况下,通过使处置器械抬起座抬起而利用插入乳头后的导丝自身的反力,从而导丝被按压并卡合在设置于处置器械抬起座底部的大致V字形状的切口(丝卡止槽)中,并且,通过按压在硬质的前端部主体的大致平面形状的上面侧,由此被机械地固定。
此外,在前端部具有处置器械抬起座的内窥镜中,为了不产生突出的导丝等处置器械被抬起丝等挂住那样的不良情况,例如,存在如日本特开2005-304586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通过设置在前端部的侧面侧内部的驱动臂使处置器械抬起座抬起的内窥镜。
但是,在上述日本特开2002-034905号公报中所述的现有的内窥镜中,具有如下的结构:仅利用该导丝的自身的反力将导丝按压并卡合在处置器械抬起座底部的大致V字形状的切口(丝卡止槽)中,并且,通过按压在前端部主体的大致平面形状的上面侧而进行固定,因此,如果使用外径较细的导丝,则该导丝的自身的反力就变小,同时,在处置器械抬起座的切口与前端部主体的上表面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导丝的保持力变小,存在不能完全地固定导丝这一问题点。
此外,如上所述的保持结构主要依靠导丝自身的反力,因此,在外力通过插入部的移动等施加到导丝的情况下,也与上述相同,导丝的保持力变小,也有可能从切口脱离出来,从而存在不能完全地固定导丝这一问题点。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内窥镜:该内窥镜具有处置器械保持机构,所述处置器械保持机构即使在施加了外力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导丝等处置器械定位并固定在处置器械抬起座的适当的位置。
此外,在日本特开2005-304586号公报的内窥镜中,由于设置在前端部侧内部的驱动臂是细的部件,因此,由于向驱动臂施力,驱动臂的耐久性有可能降低。此外,当不能限制驱动臂的转动范围时,在导丝等处置器械与处置器械抬起座抵接的状态下过度地牵引抬起丝时,会对连接驱动臂和处置器械抬起座的轴部件施力,与上述相同,轴部分的耐久性有可能降低。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提供这样的内窥镜:可以限制驱动臂的可动范围,从而可以使驱动臂的耐久性提高。
本实用新型第1方面的内窥镜具有:插入部,其在前端侧具有前端部,并用于插入体腔内;处置器械贯穿用通道,其被配设在所述插入部内,并连通到所述前端部;处置器械抬起座,其具有与贯穿到所述处置器械贯穿用通道内的所述处置器械抵接的抵接面,并且可自由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前端部中,用于根据操作部的操作,通过所述抵接面的抵接,使所述处置器械抬起;抵接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前端部中,并且被设置成在所述处置器械抬起座抬起的情况下可与所述处置器械抵接;第1引导部,其设置在所述处置器械抬起座的所述抵接面上,用于伴随所述处置器械抬起座的转动动作,将所述处置器械引导到所述抵接面的预定位置;保持单元,其设置在所述抵接面和所述抵接部上,为了将由所述第1引导部引导的直到预定大小的直径为止的所述处置器械夹持在所述抵接面与所述抵接部之间,而具有预定量大小的把持面;以及第2引导部,其设置在所述抵接部上,用于将超过所述保持单元的把持面大小的所述处置器械向离开所述保持单元的方向引导并对其进行保持。
本实用新型第2方面的内窥镜具有:插入部,其在前端侧具有前端部,并用于插入体腔内;处置器械贯穿用通道,其被配设在所述插入部内,并连通到所述前端部;处置器械抬起座,其具有与贯穿到所述处置器械贯穿用通道内的所述处置器械抵接的抵接面,并且可自由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前端部中,用于根据操作部的操作,通过所述抵接面的抵接,使所述处置器械抬起;抵接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前端部中,并且被设置成在所述处置器械抬起座抬起的情况下可与所述处置器械抵接;引导部,其用于伴随所述处置器械抬起座的转动动作,将所述处置器械引导到所述抵接部的预定位置;以及保持固定单元,其设置在所述抵接面和所述抵接部上,并具有把持面,该把持面用于将由所述引导部引导的直到预定大小直径为止的所述处置器械夹持在所述抵接面与所述抵接部之间。
本实用新型第3方面的内窥镜具有:插入部,其在前端侧具有前端部,并用于插入体腔内;处置器械贯穿用通道,其被配设在所述插入部内,并连通到所述前端部;处置器械抬起座,其可自由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前端部中,根据操作部的操作,使贯穿到所述处置器械贯穿用通道内的第1处置器械或第2处置器械抬起;固定部件,其配设在所述前端部中,成为在使所述处置器械抬起座动作以使所述第1或第2处置器械的方向变位时的支点;第1处置器械保持部,其设置在所述处置器械抬起座上,将贯穿到所述处置器械贯穿用通道内的所述第1处置器械保持在第1位置;第2处置器械保持部,其设置在所述处置器械抬起座上,将贯穿到所述处置器械贯穿用通道内的所述第2处置器械保持在与第1位置不同的第2位置;保持固定单元,其分别设置在所述处置器械抬起座和所述固定部件上,用于将被该处置器械抬起座抬起的所述第1处置器械夹持在该处置器械抬起座与该固定部件之间;以及引导部,其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件上,不将伴随所述处置器械抬起座的转动动作而抬起的所述第2处置器械向所述保持固定单元引导,而将伴随所述处置器械抬起座的转动动作而抬起的所述第1处置器械向该固定部件的所述保持固定单元引导。
在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中,通过处置器械保持机构,即使在施加了外力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导丝等处置器械定位并固定在处置器械抬起座和抵接部的适当的位置。
从以下参照附图的描述中将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上及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将内窥镜与各种外部装置组装后的内窥镜装置的系统整体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中的插入部的前端部的内部结构的要部的纵剖面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具有处置器械保持机构的前端部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设置在前端部内的处置器械抬起座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设置在前端部内的抵接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丝通过抬起动作时的处置器械抬起座与抵接部的夹持而固定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5的抵接部的保持固定部的具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8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的图,是表示导丝被插入前端部主体中且处置器械抬起座进行抬起动作前的状态的前端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9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的图,是表示使处置器械抬起座从图8所示的状态抬起并通过处置器械抬起座的第1引导部将导丝引导到固定位置的状态的前端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0是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的图,另外,是表示通过处置器械抬起座的抬起动作使导丝进一步从图9所示的状态移动到固定位置并固定后的状态的前端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通过处置器械抬起座的抬起动作,由抵接部的第2引导部将包含导管等处置器械的粗径处置器械引导到最大抬起位置并固定后的状态的前端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丝通过处置器械抬起座的保持部与抵接部的保持固定部的端部的夹持而被把持后的状态下的图10中的前端部沿插入轴方向的剖面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导丝通过处置器械抬起座的保持部与抵接部的保持固定部的面的夹持而被把持后的状态下的图10中的前端部沿插入轴方向的剖面图。
图14涉及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是用于说明从图8所示的状态到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状态的作用的作用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窥镜的前端部的驱动臂转动后的状态下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置器械抬起座放倒状态下的内窥镜的前端部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17涉及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的第3实施方式,是表示从正面方向观察图16的内窥镜的前端部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置器械抬起座处于抬起的状态下的前端部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置器械抬起座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0涉及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的第3实施方式,是图19的处置器械抬起座的正面图。
图2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置器械抬起座以及被安装的驱动臂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装配有驱动臂后的处置器械抬起座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置器械抬起座与驱动臂的转动轴的装配状态的局部剖面图。
图2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表示驱动臂的状态下的内窥镜的前端部的立体图。
图25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是表示处置器械抬起座与驱动臂的转动轴的装配状态的局部剖面图。
图26是供现有的操作丝贯穿的保护管以及盘管的剖面图。
图27是在图26的盘管产生破损时的供操作丝贯穿的保护管以及盘管的剖面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供操作丝贯穿的保护管以及盘管的剖面图。
图29涉及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的第3实施方式,是在图28的盘管产生破损时的供操作丝贯穿的保护管以及盘管的剖面图。
图3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绝缘块的立体图。
图31涉及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的第3实施方式,是表示从与图30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绝缘块的立体图。
图3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在前端硬质部装配处置器械抬起座与绝缘块后的状态下的前端部的正面图。
图3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在前端硬质部装配处置器械抬起座与绝缘块后的状态下的前端部的俯视图。
图34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的图,是表示导丝被插入到前端部主体中并且处置器械抬起座进行抬起动作前的状态的图。
图35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的图,是表示从与图34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处置器械抬起座进行抬起动作前的状态的图。
图36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的图,是表示导丝被处置器械抬起座的引导面引导到导丝保持部51b的初始状态的图。
图37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的图,是表示处置器械抬起座进一步抬起且导丝被引导到处置器械保持部后的状态的图。
图38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的图,是表示进一步抬起后的处置器械抬起座的壁部进入绝缘块的壁部避让槽后的状态的图。
图39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的图,是表示导丝被处置器械抬起座和绝缘块夹持固定后的状态的图。
图40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的图,是表示基于绝缘块的导丝引导部的导丝的引导状态的图。
图41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的图,是表示与图39不同角度的导丝被处置器械抬起座和绝缘块夹持固定后的状态的图。
图42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的图,是只表示在导丝被处置器械抬起座和绝缘块夹持固定后的状态下的处置器械抬起座和导丝的图。
图43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的图,是只表示在导丝被处置器械抬起座和绝缘块夹持固定后的状态下的绝缘块和导丝的图。
图44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的图,是用于说明抬起粗径处置器械时的该处置器械抬起座的图。
图45是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的图,是图44的处置器械抬起座的正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从图1到图14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将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与各种外部装置组装后的内窥镜装置的系统整体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内窥镜中的插入部的前端部的内部结构的要部的纵剖面图,图3是表示具有处置器械保持机构的前端部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例如与作为外部装置的光源装置2、图像处理装置3、监视器4、输入用键盘5、吸引泵装置6、送水瓶7等设备组组合起来,构成为内窥镜系统。并且,这些设备被设置在带搬运轮(career)8的台架9上。
内窥镜1构成为具有:插入到体腔内的细长的插入部10;连接到该插入部10的基端部的靠身边侧的操作部11;基端部连接到该操作部11的通用塞绳(universal cord)12。
插入部10构成为具有:具有挠性的细长的挠性管部13;连接到该挠性管部13的前端的弯曲部14;与该弯曲部14连设并配置在插入部10的最前端位置的硬质的前端部15。
此外,在连接到操作部11的通用塞绳12的前端部设置有连接器12a。在该连接器12a上设置有光导管连接器部以及电接点部。并且,该连接器12a连接到作为外部装置的光源装置2。
此外,该连接器12a通过与内部的信号线连接的信号电缆16a连接到图像处理装置3。
在内窥镜1的前端部15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侧面侧被切口的凹陷状的切口部15a。并且,在该切口部15a的一侧部侧,配置有通道开口部15A(参照图2)。另外,如图3所示,在该通道开口部15A的旁边,并列配设有照明光学系统的照明透镜(照明窗)24a以及观察光学系统的物镜(观察窗)24b。
此外,在前端部15的切口部15a的后端壁面15b上,突出设置送气送水用的喷嘴24c。该喷嘴24c将水或空气等流体喷到物镜24b的外表面上,进行该透镜面的清洁。
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在照明透镜24a上连接有作为光传输通路的光导管。在物镜24b的内侧,配置有构成观察光学系统的作为摄像元件的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该CCD连接到用于提取图像信号的电路基板上。
并且,上述没有图示的光导管、CCD以及电路基板被配置在形成于前端硬质部24的收纳部中,该前端硬质部24构成前端部15内的前端部主体。
在内窥镜1的操作部11上分别设置有:弯曲操作部17,其用于使插入部10的弯曲部14沿上下或左右方向弯曲;送气送水按钮18;以及吸引操作按钮19。此外,在操作部11的基端部,配设有连通到处置器械贯穿用通道26(参照图2)的插入口部21。
并且,手术者通过操作送气送水按钮18,可以选择性地使前端部15的喷嘴24c喷出气体和液体。此外,手术者通过操作吸引操作按钮19,可以通过处置器械贯穿用通道26使前端部15的通道开口部15A选择地作用吸引力,从而可以回收体腔内的粘液等。
此外,虽然没有图示,但在操作部11的内部,内置有抬起座动作机构(未图示),其用于操作连接到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抬起丝30。在该抬起座动作机构(未图示)中,设置有未图示的连杆部件等连接部件,通过该连杆部件等连接部件,将抬起丝30的基端部与设置在操作部11上的抬起操作旋钮16连接起来。
由此,通过由手术者进行的对操作部11的抬起操作旋钮16的操作,经由上述的构成抬起座动作机构的连杆部件等连接部件,对抬起丝30进行牵引操作,从而处置器械抬起座23以抬起座转动支点28为中心进行抬起动作。由此,通过使处置器械抬起座23抬起,从而贯穿到处置器械贯穿用通道26内并从通道开口部15A向外部侧导出的导向导管以及导丝33自身就被抬起。
其次,一边参照图2一边对插入部10的前端部15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前端部15构成为具有: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的作为前端部主体的前端硬质部24;以及由树脂等非导电性材质形成为覆盖前端硬质部24的周围的前端罩25。
另外,该前端罩25通过粘接等固定在前端硬质部24上,并且以相对于前端硬质部24绝缘、确保气密状态等为目的安装在前端硬质部24上。此外,该前端罩25也可以是构成为可装卸的一次性的部件。
此外,在前端硬质部24中,形成有将处置器械等的导入向前端侧进行导向的导入导向通路27。该导入导向通路27形成为,与配设在内窥镜1的插入部10内的作为处置器械贯穿用导向通路的处置器械贯穿用通道(贯穿孔)26连通。
在导入导向通路27的前端侧形成有容纳室22,该容纳室22是由前端硬质部24和前端罩25形成的空间部。并且,通过该容纳室22的开口部,形成构成处置器械贯穿用通道26的前端开口部的通道开口部15A。
在容纳室22内配设有:导丝33,其通过处置器械贯穿用通道26内被导入;以及处置器械抬起座23,其用于将导向导管等处置器械向期望的位置抬起。该处置器械抬起座23被一端设置在前端硬质部24上的抬起座转动支点28轴支承为可以转动。
该抬起座转动支点28被配置在导入导向通路27的前端开口部分的下侧部位。并且,处置器械抬起座23被安装成能够以如下方式自由地进行抬起动作:以该抬起座转动支点28为中心,在容纳室22内,从图2中用实线表示的待机位置转动到该图中用假想线表示的处置器械抬起位置。
此外,抬起丝30的前端部固定在处置器械抬起座23上。该抬起丝30通过贯穿插入部10内的导向管31、导向套管32引导到操作部11侧,并连接到上述的未图示的抬起座动作机构。并且,处置器械抬起座23构成为,伴随抬起丝30的牵引操作,以抬起座转动支点28为中心进行抬起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中可改进为:即使在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导丝等处置器械定位并固定在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适当的位置。
一边参照图2至图7,一边对这样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另外,图4是表示设置在前端部内的处置器械抬起座的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设置在前端部内的抵接部的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导丝通过抬起动作时的处置器械抬起座与抵接部的夹持而固定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图5的抵接部的保持固定部的具体结构的俯视图。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处置器械抬起座23上形成有与导丝33以及导向导管等处置器械抵接的抵接面23a。该抵接面23a由相对于导入导向通路27的导入轴倾斜的倾斜面等形成。
并且,在该抵接面23a的上部形成有第1引导部23b,该第1引导部23b伴随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转动动作(抬起动作),一边与导丝33等处置器械接触对其进行导向,一边对其进行引导。
该第1引导部23b构成处置器械保持机构的一部分,详细地讲,如图4所示,从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抵接面23a的、例如上部朝向物镜24b侧的端部成为倾斜面或曲面。
并且,该第1引导部23b的倾斜量或曲面的弯曲量(R量)只要能将所接触的导丝33顺畅地向后述的构成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保持固定部的保持部23c引导即可,并不特别地加以限定。
并且,在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第1引导部23b上以至少与该第1引导部23b连设的方式设置有用于夹持和固定导丝33的保持部23c。并且,该保持部23c形成为上述第1引导部23b的一部分。
如图4所示,该保持部23c形成为与后述的抵接部34一起夹持和保持被第1引导部23b引导的直到预定直径为止的导丝33所需的预定大小的把持面。
并且,所谓直到预定直径为止的导丝33是在通常处置中使用的部件,相当于直径例如从约0.508mm到约1.016mm(从约0.02英寸到约0.04英寸)的导丝33。此外,也并不仅限于这样直径的导丝33。
此外,为了提高对导丝33的保持力,保持部23c的把持面的形状例如可以以与该导丝33的圆弧形状对应的方式形成为圆弧形状,或者,也可以形成为大致V字状的槽形状。此外,把持面也可以形成为相对于导丝33的接触面积变大的形状。即,无论把持面是怎样的形状,保持部23c都形成为对导丝33的保持力变大。
在这种结构的处置器械抬起座23被安装成可自由转动的前端硬质部24中,如图2和图3所示,以朝向容纳室22的内侧突出的方式设置有构成处置器械保持机构的一部分的抵接部34。
该抵接部34例如用绝缘部件来构成,如图3和图5所示,例如,在物镜24b侧的下部,形成有保持固定部34a,该保持固定部34a用于与容纳在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保持部23c中的导丝33抵接并将其固定。
该保持固定部34a形成为,位于在处置器械抬起座23抬起时与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保持部23c面对的位置,并且,向该保持部23c侧突出。
图7是表示抵接部34的保持固定部34a的在水平方向上的截面,如图7所示,该保持固定部34a具有保持有效部34a1,该保持有效部34a1具有可靠地与直到上述预定直径为止的导丝33(具体地讲,直径例如约0.508mm(0.02英寸)的细径的导丝33)抵接并将其固定所需的宽度。
在此情况下,保持固定部34a的宽度L优选形成为比包含上述导管等处置器械的粗径处置器械33A的半径G(参照图14)小。此外,保持固定部34a的保持有效部34a1的宽度O优选与细径的导丝33的直径基本相同,或者至少形成为大于等于导丝33的直径。
此外,为了将比导丝33的直径粗的包含导管等处置器械的粗径处置器械33A容易地向后述的第2引导部34b引导,从保持有效部34a1到后述的第2引导部34b的角部40a例如形成为圆弧形状(参照图7)。
并且,该角部40a的形状不限于这样的圆弧形状,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圆锥状。即,角部40a的形状只要是能将包含导管等处置器械的粗径处置器械33A顺畅地向第2引导部34b引导的那种形状即可。
此外,在抵接部34的上部形成有第2引导部34b,伴随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转动动作(抬起动作),该第2引导部34b一边将超过保持部23c的把持面的大小的、包含导管等处置器械的粗径处置器械33A向离开保持固定部34a的方向进行导向(离开物镜24b的方向),一边对其进行引导。
并且,所谓超过上述保持部23c的把持面的大小的、包含导管等处置器械的粗径处置器械33A是直径例如约为1.016mm(0.04英寸)以上的处置器械。
第2引导部34b构成处置器械保持机构的一部分,详细地讲,如图5以及图7所示,形成为从保持固定部34a的角部40a到与物镜24b相反方向的端部成为倾斜面或曲面。
并且,该第2引导部34b的倾斜量或曲面的弯曲量(R量)只要能将所接触的包含导管等处置器械的粗径处置器械33A顺畅地向后述的保持固定部34d引导即可,并不特别地加以限定。
此外,在形成第2引导部34b的一部分并远离保持固定部34a预定距离的部分形成有保持固定部34d,该保持固定部34d通过与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抵接面23a进行夹持,来对包含导管等处置器械的粗径处置器械33A进行保持固定。并且,该保持固定部34d相对于第2引导部34b,设置在与保持固定部34a成为相反侧的位置。
关于该保持固定部34d的把持面的形状,与上述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保持部23c同样,例如,也可以以与包含导管等处置器械的粗径处置器械33A的圆弧形状对应的方式形成为圆弧形状,或者,也可以形成为大致V字状的槽形状。此外,把持面也可以形成为相对于包含导管等处置器械的粗径处置器械33A的接触面积变大的形状。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抵接部34的第2引导部34b上设置了保持固定部34d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不设置保持固定部34d,而利用第2引导部34b的一部分与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抵接面23a,对包含导管等处置器械的粗径处置器械33A进行保持固定。
此外,在抵接部34的第2引导部34b的基端部形成有避让槽34c,该避让槽34c用于使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抵接面23a的端部嵌入而在抵接部34的方向避让。由此,处置器械抬起座23与抵接部34就能够以获得预定的保持力的方式夹持导丝33或包含导管等处置器械的粗径处置器械33A并对其进行保持固定。
并且,图6表示通过这样构成处置器械保持机构的处置器械抬起座23以及前端硬质部24的抵接部34来夹持细径的导丝33并对其进行保持固定的状态。即,导丝33通过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保持部23c与抵接部34的保持固定部34a的把持面定位并且牢固地把持固定。
此外,在使用包含导管等处置器械的粗径处置器械33A的情况下,该包含导管等处置器械的粗径处置器械33A经由抵接部34的保持固定部34a被第2引导部34b导向后,通过该第2引导部34b上的保持固定部34d以及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抵接面23a进行定位。
其次,一边参照图8至图14,一边对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的作用进行说明。
并且,图8至图14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的、表示与各阶段对应的前端部的外观的立体图,图8表示导丝被插入前端部主体中且处置器械抬起座进行抬起动作前的状态,图9表示使处置器械抬起座从图8所示的状态抬起并通过处置器械抬起座的第1引导部将导丝引导到固定位置的状态,图10表示通过处置器械抬起座的抬起动作使导丝进一步从图9所示的状态移动到固定位置并固定后的状态,图11表示通过处置器械抬起座的抬起动作,由抵接部的第2引导部将包含导管等处置器械的粗径处置器械引导到最大抬起位置并固定后的状态。并且,图12是导丝通过处置器械抬起座的保持部与抵接部的保持固定部的端部的夹持而被把持后的状态下的图10中的前端部沿插入轴方向的剖面图,图13是导丝通过处置器械抬起座的保持部与抵接部的保持固定部的面的夹持而被把持后的状态下的图10中的前端部沿插入轴方向的剖面图。图14是用于说明从图8所示的状态到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状态的作用的作用图。并且,图9到图11所示的箭头A、B、C以及D方向作为与图14中所示的箭头A、B、C以及D的方向对应的方向进行说明。
现在,假定手术者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对胰胆管进行观察或处置。在该情况下,手术者将导向导管从内窥镜1的操作部11的插入口部21插入到处置器械贯穿用通道26内。
进而,手术者使该导向导管从通道开口部15A向外部侧突出,经由乳头插入胰/胆管(未图示)内。然后,手术者将正在使用中的导向导管更换为接着要使用的处置器械。
在该情况下,手术者首先通过导向导管的基端侧的接头插入导丝33。进而,在X射线的透视下,对该导丝33的前端部已插入到胰/胆管内部进行确认,用手把持导丝33的基端侧。
接着,手术者在该状态下进行抽出导向导管的操作,利用观察图像确认到导向导管已从乳头拔出之后,进而,将导向导管向身边侧拔出。
并且,手术者在导向导管的前端被收纳到通道开口部15A中的状态下,操作操作部11的抬起操作旋钮16。另外,图8表示在操作该抬起操作旋钮16之前,处置器械抬起座23抬起之前的状态。即,如图8所示,从通道开口部15A突出的导丝33借助于其自身的反力,与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抵接面23a或其一部分抵接。
进而,在该状态下,伴随抬起操作旋钮16的操作,抬起丝30被牵引操作,从而处置器械抬起座23以抬起座转动支点28为中心转动,如图2中假想线(或图6中的实线)所示那样抬起。
图8表示伴随此时的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最初的抬起动作的导丝33的状态。即,如图8所示,当处置器械抬起座23从图8所示的状态开始抬起动作(向图9中所示的箭头A方向抬起的动作)时,导丝33通过所抵接的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抵接面23a,一边与第1引导部23b接触,一边被向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保持部23c导向,同时被引导。
若对该情况下的作用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则如图14所示,当处置器械抬起座23向图14中所示的箭头A方向开始进行抬起动作时,导丝33一边与第1引导部23b接触,一边被向图14中所示的箭头B方向引导。即,导丝33被第1引导部23b向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保持部23c引导。
另外,在使用包含导管等处置器械的粗径处置器械33A的情况下,同样,包含导管等处置器械的粗径处置器械33A借助于反力通过所抵接的抵接面23a、第1引导部23b,如图14所示,被向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保持部23c引导。
并且,通过进一步使处置器械抬起座23沿图9所示的箭头A方向抬起,从而导丝33如图10以及图14所示,一边被向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第1引导部23b的基端部(图10中所示的箭头C方向)引导,一边与该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保持部23c抵接。当处置器械抬起座23进一步被抬起时,导丝33一边保持与该保持部23c抵接的状态,一边向图14中所示的箭头C1方向移动,然后,抵接并按压在设置于前端硬质部24的抵接部34上的保持固定部34a上(参照图14)。
在该情况下,由于从硬质的导丝33作用有要保持直线的反力,因此,导丝33借助于该反力被按压在保持部23c内,从而被牢固地卡止(係止)。同时,在该状态下,导丝33如图10、图12以及图14所示,一边被保持部23c与抵接部34的保持固定部34a夹持,一边通过与保持固定部34a的抵接而定位在预定的固定位置、即保持部23c上,在该状态下,导丝33被牢固地机械固定起来。并且,图10、图12以及图13表示导丝33通过抵接部34的保持固定部34a牢固地固定在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保持部23c的预定位置上。
即,随着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抬起,如图12所示,导丝33被保持固定部34a的端部与保持部23c把持固定,进而,如图13所示,被保持固定部34a的面和保持部23c把持固定。这可以通过未图示的操作部的操作量进行调整。此外,也可以通过导丝33自身的硬度的不同来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在使用包含导管等处置器械的粗径处置器械33A的情况下,包含导管等处置器械的粗径处置器械33A与导丝33同样,被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第1引导部23b向该第1引导部23b的基端部(图14中所示的箭头C方向)引导,但此后的作用不同。
即,对于包含导管等处置器械的粗径处置器械33A,由于其大小超过保持部23c的把持面的大小(例如宽度L:参照图7、图14),因此,借助于伴随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转动动作(抬起动作)而施加的力,被经由保持固定部34a的保持有效部34a1(参照图7)以及角部40a向抵接部34的第2引导部34b(图11以及图14中所示的箭头D方向)引导。即,包含导管等处置器械的粗径处置器械33A并不卡止于抵接部34的保持固定部34a。
然后,伴随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抬起,包含导管等处置器械的粗径处置器械33A一边被抵接面23a按压,一边被抵接部34的第2引导部34b向从上述保持固定部34a离开的方向(就是从物镜24b离开的方向,图11以及图14中所示的箭头D方向)导向并被引导。
然后,当处置器械抬起座23进一步被抬起时,在包含导管等处置器械的粗径处置器械33A被引导到第2引导部34b的一部分、或者被引导到设置在第2引导部34b上的保持固定部34d之后,就抵接并按压在该第2引导部34b、或者设置在第2引导部34b上的保持固定部34d上(参照图14)。
进而,手术者进一步确认到导丝33已被固定之后,从内窥镜1的操作部11侧将导向导管完全地拔出到处置器械贯穿用通道26的外部。然后,手术者将接着要使用的处置器械从导丝33的基端部侧插入。
在该情况下,手术者在将导丝33作为向导的状态下,将处置器械贯穿到处置器械贯穿用通道26中。进而,手术者通过在处置器械前端碰触到处置器械抬起座23时操作抬起操作旋钮16,将处置器械抬起座23放倒。由此,在处置器械通过处置器械抬起座23时,导丝33通过此时处置器械的压入力从保持部23c顶出,从而解除导丝33的固定状态。进而,手术者进一步将处置器械插入胰/胆管内。
从而,根据第1实施方式,利用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保持部23c和抵接部34的保持固定部34a夹持作为处置器械的导丝33来进行机械固定。因此,即使在因插入部的移动等对导丝33施加外力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也可以将导丝33牢固地固定并保持在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保持部23c内的适当的位置。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具有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第1引导部23b以及抵接部34的第2引导部34b,由此,在使用包含导管等处置器械的粗径处置器械33A的情况下,只通过使处置器械抬起座23抬起,就可以利用第2引导部34b将包含导管等处置器械的粗径处置器械33A顺畅地向预定的最大抬起位置引导。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可以防止处置器械的纵弯曲。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通过将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保持部23c与抵接部34的保持固定部34a的把持面形成为圆形状或槽形状,从而,即使相对于外径微妙不同的导丝33,也可以稳定且牢固地卡止于该保持部23c。
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中,对于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第1引导部23b和保持部23c,以及抵接部34的保持固定部34a和第2引导部34b的配置,被配设为将导丝33固定在物镜24b侧附近,但并不仅限于此。
即,如果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进行配设的话,可以通过内窥镜图像可靠地确认被固定保持在前端部15内的导丝33的固定状态等。此外,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反,如果将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第1引导部23b和保持部23c,以及抵接部34的保持固定部34a和第2引导部34b配设为将导丝33固定在物镜24b的相反侧的话,由于包含被固定的导丝33而可以扩大视野范围,因此,还可以得到能提高处置性这一效果。
(第2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5对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所涉及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5涉及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的第2实施方式,是内窥镜的前端部的驱动臂转动后的状态下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并且,图15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赋予同一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只对不同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的前端硬质部24中,设置有用于使处置器械抬起座23进行转动动作的驱动臂42。该驱动臂42以通过遥控操作可进行转动的方式被配置在凹部40内,该凹部40从前端硬质部24的形成为圆弧状的(绕轴线的方向为圆弧状的)截面形状的外周部分凹陷而形成。凹部40的表面通过盖部件41堵塞。
该盖部件41用于密封凹部40的开口部,以使得驱动臂42不会因体内污液而引起动作不良。此外,盖部件41通过粘接力低的粘接剂进行粘接、或者涂敷密封剂后用小螺钉固定等方法,可装拆地安装在前端硬质部24上。
用于使驱动臂42转动的操作丝36通过操作部11的抬起操作旋钮16进行进退操作。固定在该操作丝36的前端的丝连接部件42a可自由转动地安装在形成于驱动臂42的前端附近的丝连通孔42b中。
并且,虽然没有图示,但在驱动臂42上,在基端侧,一体地构成有朝向直角方向的连接轴部,该连接轴部可自由旋转地轴支承在前端硬质部24中。此外,在该连接轴部的前端部分形成的角轴部嵌装在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轴孔中。
通过这样的结构,当对操作丝36进行进退操作时,驱动臂42通过连接轴部(未图示)连接,所以处置器械抬起座23与驱动臂42一起,以转动轴(抬起座转动支点)28(参照图2)为中心进行转动。
并且,在驱动臂42上,设置有第1倒角部42c以及第2倒角部42c,它们用于防止因驱动臂42或凹部40的加工公差的偏差等引起的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端硬质部24的凹部40的靠身边侧,设置有限制驱动臂42向操作部11方向的转动的第1限制部43,此外,在上述凹部40的前端侧设置有限制驱动臂42向插入方向的转动的第2限制部44。
第1限制部43以及第2限制部44具有抵接面,是以形成凹部40的壁厚部分分别向驱动臂42的方向突出预定量的方式而形成的。即,通过使驱动臂42分别与第1、第2限制部43、44抵接,从而可以限制转动的驱动臂42的转动范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使相对于驱动臂42的耐久性不会降低的单元,设置有限定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转动动作的第3限制部25a或25b。
该第3限制部25a或25b例如如图2或图15所示,被设置在前端罩25的内侧的预定位置。即,这些第3限制部25a或25b具有抵接面,以向内部方向突出预定量的方式形成。即,通过使处置器械抬起座23抵接在第3限制部25a或25b上,来限制该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转动动作,其结果是,对于与该处置器械抬起座23连接的驱动臂42,也可以限制其转动范围。
对于其它结构以及作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从而,根据本实施方式,除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之外,由于可以限制驱动臂42的可动范围,因此,其结果是,可以得到能使驱动臂42的耐久性提高这一效果。
并且,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设置第1至第3限制部43、44、25a(25b)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全都设置,至少设置1个的结构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此外,第1至第3限制部43、44、25a(25b)不限于凹部40的壁厚部以及前端罩25底面上的突出部形状,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使用销等来限制驱动臂42或处置器械抬起座23的可动范围。
(第3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6~图33对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所涉及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6~图33涉及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的第3实施方式,图16是表示处置器械抬起座放倒状态下的内窥镜的前端部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17是从正面方向观察图16的内窥镜的前端部的立体图,图18是表示处置器械抬起座处于抬起的状态下的前端部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19是表示处置器械抬起座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0是图19的处置器械抬起座的正面图,图21是表示处置器械抬起座以及被安装的驱动臂的分解立体图,图22是表示装配有驱动臂后的处置器械抬起座的立体图,图23是表示处置器械抬起座与驱动臂的转动轴的装配状态的局部剖面图,图24是表示示出了驱动臂的状态的内窥镜的前端部的立体图,图25表示变形例,是表示处置器械抬起座与驱动臂的转动轴的装配状态的局部剖面图,图26是供现有的操作丝贯穿的保护管以及盘管的剖面图,图27是在图26的盘管产生破损时的供操作丝贯穿的保护管以及盘管的剖面图,图28是本实施方式的供操作丝贯穿的保护管以及盘管的剖面图,图29是在图28的盘管产生破损时的供操作丝贯穿的保护管以及盘管的剖面图,图30是表示绝缘块的立体图,图31是表示从与图30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绝缘块的立体图,图32是表示在前端硬质部装配处置器械抬起座与绝缘块后的状态下的前端部的正面图,图33是表示在前端硬质部装配处置器械抬起座与绝缘块后的状态下的前端部的俯视图。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第1、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赋予同一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只对不同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的前端部15中,配设有处置器械抬起座51以及作为抵接部的绝缘块61。放倒状态的处置器械抬起座51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成为容纳到容纳室22内的状态。此外,处置器械抬起座51通过朝向绝缘块61转动,从而如图18所示,成为抬起状态,在该状态下,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通过绝缘块61夹持固定上述的导丝33、或者导管、作为高频烧灼处置器械的例如乳头切开刀(papillotomy knife)等处置器械。
如图19以及图2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抬起座51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在一个面上形成有与导丝33或各种处置器械抵接的抵接面51a。该抵接面51a就成为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抵接面23a(参照图4)同样的结构。
并且,在该抵接面51a的上部形成有处置器械保持部(以下,称为导丝保持部)51b,该处置器械保持部51b具有引导面51d,该引导面51d兼用作第1引导部,用于伴随处置器械抬起座51的转动动作(抬起动作),与细径的导丝33接触对其进行导向,同时对其进行引导。本实施方式的导丝保持部51b构成处置器械保持机构的一部分,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引导部23b同样的结构。
并且,该导丝保持部51b的倾斜量或曲面的弯曲量(R量)只要能将所接触的细径的导丝33顺畅地向后述的导丝固定部51c引导并对其进行保持即可,并不特别地加以限定。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抬起座51具有壁部52,该壁部52从形成抵接面51a的一面的导丝保持部51b的侧部、图20中朝向纸面的右侧部向上方突起。该壁部52形成导丝保持部51b的侧面,并且,向成为基端方向的后述的导丝固定部51c的方向延伸设置,该导丝固定部51c构成处置器械抬起座51的保持固定部。
如图20所示,当从正面观察处置器械抬起座51时,该壁部52形成为与引导并保持导丝33等的导丝保持部51b的曲面形成连续的大致U字状,并且离开预定间隔而覆盖在导丝保持部51b的上方侧。由此,壁部52将被导丝保持部51b引导的导丝33钩住并保持在导丝保持部51b上。
并且,从处置器械抬起座51的导丝保持部51b朝向基端方向的上述一面上,以与导丝保持部51b连设的方式设置有导丝固定部51c,该导丝固定部51c成为保持固定部,用于夹持和固定细径的导丝33。并且,该导丝固定部51c形成为导丝保持部51b的一部分,成为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保持部23c同样的结构。
如图19所示,该导丝固定部51c形成为与后述的绝缘块61一起夹持并保持由导丝保持部51b引导并保持的直到预定外径为止的细径的导丝33所需的预定量大小的把持面。
并且,所谓直到预定直径为止的细径的导丝33是在通常的处置中使用的,相当于直径例如从约0.508mm到约1.016mm(约0.02英寸到约0.04英寸)的导丝。此外,也不限于这样的直径的导丝33。
此外,导丝固定部51c的把持面的形状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为了提高对所夹持的细径的导丝33等处置器械的保持力,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圆弧形状,或者也可以形成为大致V字状的槽形状。此外,导丝固定部51c的把持面形成为使得所夹持的处置器械等的接触面积变大那样的形状,形成为在任意的形状中,都可以提高对处置器械等的保持力。
对于具有如上结构的处置器械抬起座51,如图21所示,在从基部向基端方向延伸设置的转动支承部53中穿设有连接孔部54,该连接孔部54用于插设驱动臂42的抬起座驱动轴45。该连接孔部54形成具有矩形状的孔面的立方形状,被设定为与驱动臂42的抬起座驱动轴45大致相同的尺寸。此外,从连接孔部54的一边的大致中央向转动支承部53的侧面方向穿设有螺纹孔55,该螺纹孔55在上述孔面的对角线上(相对于形成孔面的一边,大约为45度)。
在该螺纹孔55中旋合固定螺钉56,将抬起座驱动轴45固定在转动支承部53的连接孔部54内。这样,如图22所示,驱动臂42被连接固定到处置器械抬起座51的转动支承部53上。并且,在驱动臂42上设置有凸缘部46,当抬起座驱动轴45被安装在处置器械抬起座51上时,该凸缘部46与转动支承部53的一面抵接而限制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固定螺钉56抵靠在抬起座驱动轴45的一边的角部,在此处,抵靠在纸面的左斜下部的角部,将抬起座驱动轴45固定保持在转动支承部53的连接孔部54内。在该状态下,抬起座驱动轴45抵靠在形成连接孔部54的转动支承部53的2个面上,所述2个面是构成图23中的圆形虚线α的角部的2个面所抵接的面,此处是构成纸面的右斜上部的角部的2个面所抵接的面。
因此,处置器械抬起座51的转动支承部53与抬起座驱动轴45被可靠地固定,从而可以防止装配时引起的松动。由此,可以确保处置器械抬起座51与驱动臂42的固定力,成为可以始终稳定地进行处置器械抬起座51的抬起角度操作的结构。
另外,如图24所示,驱动臂42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被容纳在从前端部15的外周部分形成为凹状的凹部40内。通过操作丝36的牵引松弛使处置器械抬起座51转动,从而使处置器械抬起座51运动到抬起放倒状态。
此外,固定螺钉56可以构成为与该抬起座驱动轴45抵接的抵接面形成为斜面,也可以如下构成:当拧紧时,与形成抬起座驱动轴45的上述角部的上述2个面以及形成连接孔部54的上述2个面可靠地抵靠。
并且,如图25所示,抬起座驱动轴45也可以具有将固定螺钉56所抵接的部分做成平面后而形成的抵接面45a。由此,可以使固定螺钉56与抬起座驱动轴45可靠地抵接,可以更加确保处置器械抬起座51与驱动臂42的固定力。此外,在装配时,由于抬起座驱动轴45向连接孔部54的安装方向被限定,因此,可以防止驱动臂42向处置器械抬起座51的误安装。
但是,用于牵引松弛驱动臂42而将处置器械抬起座51操作为抬起放倒状态的操作丝36从内窥镜1的插入部10内到操作部11为止,利用盘管和特氟隆(注册商标)导管这两层保护管包覆。这是为了防止在导管因某种原因而破损时,因该盘管的破损断面而在形成弯曲部14的外皮的弯曲部橡胶等产生损伤,将特氟隆(注册商标)导管作为最外部外皮进行包覆。
在现有的结构中,如图26所示,成为特氟隆(注册商标)导管的保护管37与金属制的盘管38并没有紧密接触,而存在间隙S。因此,在盘管38因某种原因而破损(切断等)的情况下,图27所示的破损部B的断裂面因弯曲部14的弯曲操作而相对于保护管37进退移动,或者上下振动,从而损伤保护管37的内表面,最终,上述破损部B刺破保护管37,有时会使弯曲部14的弯曲部橡胶破损。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8所示,形成为保护管37与盘管38紧密接触的结构。该保护管37是热缩管,通过热处理而成为与盘管38的外周部紧密接触的结构。
通过形成为这样的结构,如图29所示,在盘管38因某种原因而破损(切断等)的情况下,由于即使在弯曲部14进行弯曲操作时,保护管37也始终与盘管38的外周部紧密接触,所以盘管38不会自由移动,因此,不会因破损部B的断裂面而损伤保护管37的内表面。
其结果是,盘管38的破损部B不会刺破保护管37,从而不会使弯曲部14的弯曲部橡胶破损。
接着,利用图30以及图31对本实施方式的绝缘块61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绝缘块61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中的抵接部34,其具有:对细径的导丝33进行固定的导丝保持固定部61a;作为将细径的导丝33向导丝保持固定部61a引导的曲面状的斜面的导丝引导部61b;供处置器械抬起座51的抵接面51a的端部嵌入的避让槽61c;以及供处置器械抬起座51的壁部52嵌入的壁部避让槽61d。
导丝保持固定部61a的靠壁部避让槽61d侧的角部通过倒角而形成为曲面状,导丝保持固定部61a成为细径的导丝33所抵接的抵接面。此外,导丝引导部61b形成为,进一步从下部侧将靠壁部避让槽61d侧的角部比起导丝保持固定部61a,进一步倒角为曲面状。
并且,标号62是与第1实施方式具有相同结构、作用以及效果的粗径处置器械用的保持固定部,省略对该保持固定部62的详细说明。
如图32以及图33所示,如以上说明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抬起座51与绝缘块61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被装配到前端部15的前端硬质部24中。
在该装配状态下,处置器械抬起座51的导丝固定部51c与绝缘块61的导丝保持固定部61a大致配置在同一直线上。详细地讲,图32以及图33中的点划线L1、L2表示当处置器械抬起座51通过转动而抬起时,导丝固定部51c因移动而形成的轨迹通过的面。
处置器械抬起座51的导丝固定部51c与绝缘块61的导丝保持固定部61a位于包含点划线L1、L2这两条线的面内。即,绝缘块61的导丝保持固定部61a位于包含处置器械抬起座51的导丝固定部51c因移动而形成的轨迹面的平面内。
由此,被处置器械抬起座51的导丝固定部51c保持的细径的导丝33伴随处置器械抬起座51的抬起动作,在上述平面内移动,被高效地向绝缘块61的导丝保持固定部61a引导,并被处置器械抬起座51和绝缘块61可靠地夹持固定。
接着,一边参照图34至图45,一边对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的作用进行说明。
并且,图34至图42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的、表示对应于各阶段的处置器械抬起座、绝缘块以及细径的导丝的立体图,图34是表示导丝被插入到前端部主体中并且处置器械抬起座进行抬起动作前的状态的图,图35是表示从与图34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处置器械抬起座进行抬起动作前的状态的图,图36是表示导丝被处置器械抬起座的引导面引导到导丝保持部51b的初始状态的图,图37是表示处置器械抬起座进一步抬起且导丝被引导到处置器械保持部后的状态的图,图38是表示进一步抬起后的处置器械抬起座的壁部进入绝缘块的壁部避让槽后的状态的图,图39是表示导丝被处置器械抬起座和绝缘块夹持固定后的状态的图,图40是表示基于绝缘块的导丝引导部的导丝的引导状态的图,图41是表示与图39不同角度的导丝被处置器械抬起座和绝缘块夹持固定后的状态的图,图42是只表示在导丝被处置器械抬起座和绝缘块夹持固定后的状态下的处置器械抬起座和导丝的图,图43是只表示在导丝被处置器械抬起座和绝缘块夹持固定后的状态下的绝缘块和导丝的图,图44是用于说明抬起粗径处置器械时的该处置器械抬起座的图,图45是图44的处置器械抬起座的正面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假定手术者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使用内窥镜1,对胰胆管进行观察或处置。在此处的说明中,只对导丝33被本实施方式的处置器械抬起座51和绝缘块61夹持的状态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其它动作中,设其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手术者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将导向导管经由乳头插入胰/胆管(未图示)内,从导向导管的基端侧的接头插入导丝33。进而,在X射线的透视下,对该导丝33的前端部已插入到胰/胆管内部进行确认,用手把持导丝33的基端侧。
接着,手术者进行抽出导向导管的操作,通过观察图像,确认到导向导管已从乳头拔出之后,进而,将导向导管向身边侧拔出。进而,手术者对操作部11的抬起操作旋钮16进行操作。
当对操作部11的抬起操作旋钮16进行操作时,图34以及图35所示的放倒状态的处置器械抬起座51开始抬起。进而,伴随处置器械抬起座51的抬起,导丝33借助于自身的反力与图35所示的引导面51d接触,从而如图36所示,被向导丝保持部51b引导。
进而,当处置器械抬起座51抬起时,导丝33在被形成导丝保持部51b的一侧面部的壁部52钩住的状态下,保持在导丝保持部51b上。如图37所示,处置器械抬起座51一边保持通过壁部52将导丝33钩住在保持部51b上的状态,一边向绝缘块61侧转动,进一步抬起。此时,由于导丝33作用有要保持直线的反力,因此,通过按压在处置器械抬起座51的导丝固定部51c内,被牢固地卡止。
进而,对于进一步抬起后的处置器械抬起座51,如图38以及图39所示,壁部52进入绝缘块61的壁部避让槽61d内。此时,导丝33一边被导丝保持部51b保持,一边如图40所示,与成为绝缘块61的导丝引导部61b的表面的引导面接触,被向导丝保持固定部61a(图中的箭头M方向)导向并被引导。
进而,如图39、图41~图43所示,导丝33通过处置器械抬起座51的导丝固定部51c和绝缘块61的导丝保持固定部61a牢固地夹持起来。
另一方面,在包含导管等处置器械的粗径处置器械33A中,如图44所示,通过处置器械抬起座51的抵接面51a的导丝保持部51b,被向导丝固定部51c侧引导,但不是通过与壁部52抵接而进入该导丝固定部51c,不是被导丝固定部51c保持。即,如图45所示,导丝33通过处置器械抬起座51的壁部52,被导丝保持部51b引导,在进入导丝固定部51c的第1位置被钩住,成为被保持的状态,但粗径处置器械33A并不通过壁部52而进入导丝固定部51c,而是成为保持在被挂在抵接面51a上的第2位置的状态。
换言之,处置器械抬起座51通过抬起,利用形成在与导丝33或各种粗径处置器械33A抵接并对其进行保持的抵接面51a上的导丝保持部51b,在导丝33的情况下,向成为第1位置的导丝固定部51c引导,在预定直径以上的粗径处置器械33A的情况下,抵接并保持在成为第2位置的抵接面51a上。即,导丝保持部51b构成抬起座侧引导部,该抬起座侧引导部伴随处置器械抬起座51的抬起,引导导丝33或各种粗径处置器械33A。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处置器械抬起座51的壁部52进行如下的尺寸设定,包含导管等处置器械的、例如直径1.016mm(0.04英寸)以上的粗径处置器械33A不会进入导丝保持部51b。并且,对于将粗径处置器械33A在处置器械抬起座51的抬起状态下的保持固定,由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中,可以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并且,通过在处置器械抬起座51上设置成为导丝保持部51b的侧壁的壁部52,可以将在钩住导丝33或粗径处置器械33A的状态下进行抬起时、导丝33或粗径处置器械33A向左右摆动那样的不必要的动作的发生抑制在最小限度内。因此,对于手术者,可以防止在监视器4的屏幕上放映出的导丝33或粗径处置器械33A的不必要的动作所引起的操作性和目视性的降低,同时,可以降低屏幕上的不协调感。
以上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该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除此之外,在实施阶段中,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可以实施种种变形。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包含着各种阶段的实用新型,通过所公开的多个结构要件的适当组合,可以提取出各种实用新型。
例如,即使从实施方式所示的所有结构要件中删除几个结构要素,在可以解决在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一栏中所述的课题并可以得到在实用新型的效果中所述的效果的情况下,该结构要件被删除后的结构也可以作为实用新型被提出。
虽然参照附图描述了的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应理解到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精确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对此进行各种变更和修改。

Claims (15)

1.一种内窥镜,该内窥镜包括:
插入部,其在前端侧具有前端部,并用于插入体腔内;
处置器械贯穿用通道,其被配设在所述插入部内,并连通到所述前端部;
处置器械抬起座,其具有与贯穿到所述处置器械贯穿用通道内的所述处置器械抵接的抵接面,并且可自由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前端部中,用于根据操作部的操作,通过所述抵接面的抵接,使所述处置器械抬起;
抵接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前端部中,并且被设置成在所述处置器械抬起座抬起的情况下可与所述处置器械抵接;
第1引导部,其设置在所述处置器械抬起座的所述抵接面上,用于伴随所述处置器械抬起座的转动动作,将所述处置器械引导到所述抵接面的预定位置;
保持单元,其设置在所述抵接面和所述抵接部上,为了将由所述第1引导部引导的直到预定大小的直径为止的所述处置器械夹持在所述抵接面与所述抵接部之间,而具有预定量大小的把持面;以及
第2引导部,其设置在所述抵接部上,用于将超过所述保持单元的把持面大小的所述处置器械向离开所述保持单元的方向引导并对其进行保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引导部构成为将所述处置器械引导到所述处置器械抬起座的所述抵接面的端部的斜面或曲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单元构成为,当所述处置器械抬起座抬起时,所述把持面配置在所述抵接面的端部。
4.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引导部构成为将所述处置器械引导到预定的固定位置的斜面或曲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置器械是导丝。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丝的直径是至少0.508mm到1.016mm。
7.一种内窥镜,该内窥镜包括:
插入部,其在前端侧具有前端部,并用于插入体腔内;
处置器械贯穿用通道,其被配设在所述插入部内,并连通到所述前端部;
处置器械抬起座,其具有与贯穿到所述处置器械贯穿用通道内的所述处置器械抵接的抵接面,并且可自由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前端部中,用于根据操作部的操作,通过所述抵接面的抵接,使所述处置器械抬起;
抵接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前端部中,并且被设置成在所述处置器械抬起座抬起的情况下可与所述处置器械抵接;
引导部,其用于伴随所述处置器械抬起座的转动动作,将所述处置器械引导到所述抵接部的预定位置;以及
保持固定单元,其设置在所述抵接面和所述抵接部上,并具有把持面,该把持面用于将由所述引导部引导的直到预定大小直径为止的所述处置器械夹持在所述抵接面与所述抵接部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是斜面或曲面。
9.一种内窥镜,该内窥镜包括:
插入部,其在前端侧具有前端部,并用于插入体腔内;
处置器械贯穿用通道,其被配设在所述插入部内,并连通到所述前端部;
处置器械抬起座,其可自由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前端部中,根据操作部的操作,使贯穿到所述处置器械贯穿用通道内的第1处置器械或第2处置器械抬起;
固定部件,其配设在所述前端部中,成为在使所述处置器械抬起座动作以使所述第1或第2处置器械的方向变位时的支点;
第1处置器械保持部,其设置在所述处置器械抬起座上,将贯穿到所述处置器械贯穿用通道内的所述第1处置器械保持在第1位置;
第2处置器械保持部,其设置在所述处置器械抬起座上,将贯穿到所述处置器械贯穿用通道内的所述第2处置器械保持在与所述第1位置不同的第2位置;
保持固定单元,其分别设置在所述处置器械抬起座和所述固定部件上,用于将被该处置器械抬起座抬起的所述第1处置器械夹持在该处置器械抬起座与该固定部件之间;以及
引导部,其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件上,不将伴随所述处置器械抬起座的转动动作而抬起的所述第2处置器械向所述保持固定单元引导,而将伴随所述处置器械抬起座的转动动作而抬起的所述第1处置器械向该固定部件的所述保持固定单元引导。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的所述保持固定单元被配置在如下的平面内:包含所述第1处置器械保持部伴随所述处置器械抬起座的转动动作而移动的轨迹面的平面内。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是形成在所述固定部件上的斜面或曲面。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是形成在所述固定部件上的斜面或曲面。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处置器械是外径为预定直径以下的导丝,
所述第2处置器械是外径比所述预定直径大的处置器械。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置器械抬起座具有与贯穿到所述处置器械贯穿用通道内的所述第1或第2处置器械抵接的抵接面,
在该抵接面上形成有抬起座侧引导部,该抬起座侧引导部伴随所述处置器械抬起座的转动动作,以将所述第1处置器械抵接保持在所述第1位置、将所述第2处置器械抵接保持在所述第2位置的方式进行引导。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处置器械保持部具有用于将所述第1处置器械钩住的壁部。
CNU2007201425150U 2006-05-17 2007-05-14 内窥镜 Expired - Lifetime CN201082155Y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38302 2006-05-17
JP2006138302 2006-05-17
JP2006234520 2006-08-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082155Y true CN201082155Y (zh) 2008-07-09

Family

ID=3897488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142515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082155Y (zh) 2006-05-17 2007-05-14 内窥镜
CNB2007101074604A Active CN100515319C (zh) 2006-05-17 2007-05-14 内窥镜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1074604A Active CN100515319C (zh) 2006-05-17 2007-05-14 内窥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01082155Y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20724A (zh) * 2015-09-02 2018-04-17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内窥镜及处置器具立起机构
CN109715035A (zh) * 2016-10-14 2019-05-03 Hoya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盖子、内窥镜以及内窥镜用盖子的拆卸方法
CN111511262A (zh) * 2017-12-27 2020-08-07 Hoya株式会社 抬起器与内窥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48894A1 (ja) * 2010-05-28 2011-12-01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2012090949A (ja) * 2010-09-27 2012-05-17 Terumo Corp 内視鏡用ガイドワイヤ
CN105813539B (zh) * 2014-04-23 2018-05-2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用于内窥镜用引导部件的保持机构和内窥镜
JP6612221B2 (ja) * 2014-05-26 2019-11-27 Hoya株式会社 起上台を備える内視鏡
EP3184019A4 (en) * 2014-08-19 2018-04-25 Olympus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mechanism, raising device, and insertion equipment
CN104224092B (zh) * 2014-09-19 2016-08-17 珠海普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内窥镜先端部结构
JP6357115B2 (ja) 2015-01-15 2018-07-11 Hoya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6307464B2 (ja) * 2015-03-20 2018-04-0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
JP6138404B2 (ja) * 2015-06-10 2017-05-3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CN106999007B (zh) * 2015-07-15 2018-12-28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的前端罩和内窥镜
JP6495801B2 (ja) * 2015-10-23 2019-04-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
US11116385B2 (en) 2016-07-19 2021-09-14 Hoya Corporation Endoscope cap
DE112017003642T5 (de) * 2016-07-19 2019-04-11 Hoya Corporation Endoskopkappe, Endoskop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Endoskopkappe
US11439295B2 (en) * 2016-10-14 2022-09-13 Hoya Corporation Endoscope cap, endoscope and method of detaching endoscope cap
CN106691361B (zh) * 2017-01-19 2020-10-23 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内窥镜头座与内窥镜
JP6730954B2 (ja) * 2017-03-31 2020-07-2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
WO2018180554A1 (ja) * 2017-03-31 2018-10-0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先端カバーおよびこれを成型する成型用金型
WO2019032404A1 (en) * 2017-08-07 2019-02-14 Boston Scientific Scimed, Inc. MEDICAL SYSTEMS, DEVICES, AND ASSOCIATED METHODS
CN111132597B (zh) * 2017-10-18 2022-06-14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插入辅助系统
CN110013208A (zh) * 2019-05-13 2019-07-16 杭州好克光电仪器有限公司 一种超广角内窥镜结构
CN110179431A (zh) * 2019-06-24 2019-08-30 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内窥镜抬钳器、内窥镜头端和十二指肠镜系统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20724A (zh) * 2015-09-02 2018-04-17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内窥镜及处置器具立起机构
US10980558B2 (en) 2015-09-02 2021-04-20 Fujifilm Corporation Endoscope and treatment tool-standing mechanism
CN109715035A (zh) * 2016-10-14 2019-05-03 Hoya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盖子、内窥镜以及内窥镜用盖子的拆卸方法
CN109715035B (zh) * 2016-10-14 2022-10-04 Hoya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盖子、内窥镜以及内窥镜用盖子的拆卸方法
CN111511262A (zh) * 2017-12-27 2020-08-07 Hoya株式会社 抬起器与内窥镜
CN111511262B (zh) * 2017-12-27 2023-05-16 Hoya株式会社 抬起器与内窥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15319C (zh) 2009-07-22
CN101073492A (zh) 2007-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082155Y (zh) 内窥镜
EP1857039B1 (en) Endoscope with a treatment instrument exchanging device
US20220110507A1 (en) Elevator for directing medical tool
JP4928860B2 (ja) 挿管支援装置
KR101269067B1 (ko) 삽관 지원장치
EP2404541B1 (en) ENDOSCOPE with cable winding element
EP1880660A1 (en) Endoscope
EP2720745B1 (en) Medical device for conducting a medical examination and/or intervention within a human or animal body
US9398843B2 (en) Ultrasonic endoscope
JP2009061185A (ja) 内視鏡
JP5612452B2 (ja) 内視鏡
EP3432042B1 (en) Optical fiber holder and fusion splicer equipped with optical fiber holder
EP1381338B1 (en) Lacrimal duct endoscopy unit
CN219265657U (zh) 一种用于内窥镜检测的光纤镜及电子镜于一体的检测主机
JP6266173B2 (ja) 携帯型内視鏡
CN218074955U (zh) 一种便于拆卸的插管喉镜
EP2422685A1 (en) Rigid endoscope
CN219422762U (zh) 电子内窥镜的前端头组件、电子内窥镜及医疗设备
CN219613804U (zh) 一种用于乳管和泪道检测的超细光纤内窥镜
JPH11253386A (ja) 斜視内視鏡の観察ユニット取付構造
JP2005027902A (ja) 内視鏡の手元操作部
JPH11151199A (ja) 内視鏡のライトガイドケーブル用吊り下げ具
JP2002209846A (ja) 内視鏡用コネクタ装置
JP3065406B2 (ja) 内視鏡の鏡胴位置調整機構
CN102958423A (zh) 内窥镜的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70514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