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92417A - 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92417A
CN1992417A CNA2006101566638A CN200610156663A CN1992417A CN 1992417 A CN1992417 A CN 1992417A CN A2006101566638 A CNA2006101566638 A CN A2006101566638A CN 200610156663 A CN200610156663 A CN 200610156663A CN 1992417 A CN1992417 A CN 19924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ion secondary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cylinder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5666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92417B (zh
Inventor
张锡均
李雄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SD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SD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SD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SD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924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924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924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924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7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wou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wound positive electrodes, wou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wou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7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9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cells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具有芯的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在注入电解液之后,所述芯插入电极组件中,以增加电解液的注入。所述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壳体,用于容纳所述电极组件;芯,插入所述电极组件的中间;帽组件,用于将所述壳体的上端开口密封;上绝缘板,介于所述电极组件和所述帽组件之间。所述上绝缘板具有形成在其中间的通孔,所述芯可穿过所述通孔,所述通孔具有芯分离防止单元,当所述芯穿过所述通孔时,所述芯分离防止单元仅向着所述电极组件弯曲。

Description

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
本申请要求于2005年12月29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第2005-134545号韩国专利申请的利益,该申请的内容通过引用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各方面涉及一种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更具体地讲,涉及这样一种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在该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中,芯(center pin)分离防止部分形成在上绝缘板的通孔中,最好向着电极组件弯曲,从而在注入电解液之后能够使芯插入,以提高电解液的注入。
                       背景技术
近来,已积极开发和生产了紧凑轻巧的电设备和电子设备,例如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和可携式摄像机。通常,电池包安装在所述便携式电设备和电子设备中,从而使所述便携式电设备和电子设备可在不提供或者不可用另外电源的场所工作。内置电池包包括至少一个电池以输出电平均匀的电压,从而在预定一段时间驱动所述便携式电设备和电子设备。
近来开始使用的经济型电池包是可充电和放电的二次电池。二次电池的类型包括Ni-Cd电池(镍-镉电池)、Ni-H电池(镍-氢电池)、Ni-MH电池(镍金属氢化物电池)和锂离子二次电池,例如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
具体地讲,通常,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工作电压是3.6V,所述工作电压高于如今广泛用作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电源的Ni-Cd电池和Ni-MH电池的工作电压的三倍。由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每单位重量的能量密度也较高,所以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使用也在快速增长。
在锂离子二次电池中,锂基氧化物(lithium based oxide)用作正极活性材料,碳材料用作负极活性材料。通常,锂离子二次电池根据其使用的电解液分成液体电解液电池和聚合物电解液电池。使用液体电解液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称为锂离子电池,使用聚合物电解液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称为锂聚合物电池。将锂离子二次电池制造成具有各种形状,适当地将其制造成圆柱式、多角式或者袋式。
通常,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通过将各种组件缠绕成圆柱体而获得的电极组件。极板群(element)包括:正极板,涂覆有正极活性材料;负极板,涂覆有负极活性材料;隔离件,位于正极板和负极板之间,用于防止正极板和负极板短路并仅使锂离子运动;圆筒形壳体,用于容纳电极组件和电解液;帽组件,用于使所述圆筒形壳体密封。
通过下面的方法制造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首先,涂覆有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板连接到正极接线片,涂覆有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板连接到负极接线片。接着,涂覆的正极板和涂覆的负极板以及隔离件互相层叠。之后,层叠的正极板和负极板以及隔离件被按照圆柱形缠绕以制造成电极组件。然后,按照圆柱形缠绕的电极组件容纳在圆筒式(或形)壳体中,使得电极组件容纳在所述壳体内,将电解液注入所述圆筒式壳体中,通过帽组件将圆筒式壳体密封起来,从而完成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
为了通过下绝缘板使电极组件和圆筒式壳体互相绝缘,在将电极组件插入圆筒式壳体中之前,将下绝缘板插入。为了通过上绝缘板使电极组件和帽组件互相绝缘,在将电极组件插入到圆筒式壳体之后将圆筒式壳体密封起来之前,将上绝缘板插入。同时,芯被插入到缠绕的电极组件的中间区域,以防止电极组件从圆筒式壳体脱离,并当在电池中产生气体时,其用作放电路径。通常,在将芯插入到电极组件的中间区域中之后,注入电解液。通过芯的插入,电极组件通过芯更加紧密地压住壳体,并且电极组件的各层自身也受到压迫。由于电解液的注入速率随着芯的插入而降低,所以在注入电解液之后插入芯比较有利,从而提高电极组件中电解液的注入。
在多角式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壳体中,还包括其它元件。这些元件包括用于支撑帽组件并将端子板和电极组件互相绝缘的绝缘壳体。
然而,现有技术的上绝缘板被构造成在上绝缘板中形成的通孔的直径小于芯的外直径。当振动、摇晃或者撞击施于电池上时,例如当电池掉落时,所述构造防止芯与电极组件分离。因此,不能在注入电解液之后插入芯。此外,虽然可将在上绝缘板中形成的通孔的直径增大,使其大于芯的外直径,从而能够在注入电解液之后插入芯,但是当外部振动或者撞击施于锂离子二次电池上时,芯可能向上脱离,而与上绝缘板分离,从而冲撞帽组件的安全气孔的下侧。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各方面包括一种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在该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中,芯分离防止部分形成在上绝缘板的通孔中,以仅向着电极组件弯曲,从而在注入电解液之后能够使芯插入,因而提高了电解液的注入,即使当外部振动施于电池时,也可防止芯向着帽组件的分离,从而确保安全。
根据本发明的各方面,一种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壳体,用于容纳所述电极组件;芯,插入所述电极组件的中间;帽组件,用于将所述壳体的上端开口密封;上绝缘板,介于所述电极组件和所述帽组件之间,所述上绝缘板具有形成在其中间的通孔,所述芯可穿过所述通孔。所述通孔具有芯分离防止单元,当所述芯穿过所述通孔时,所述芯分离防止单元仅向着所述电极组件有效地弯曲。在这种情况下,在所述芯插入到所述通孔中之后,所述芯分离防止单元可恢复成与所述上绝缘板的表面平行。
此外,所述芯分离防止单元呈箭形。并具有多个芯分离防止单元。
所述芯分离防止单元包括:变形部分,连接到所述通孔,并当所述芯插入时,可向着所述电极组件弯曲;旋转部分,连接到所述变形部分的端部,并当所述芯插入时,绕着所述变形部分向着所述电极组件旋转预定角度。所述变形部分最好设置为低于沿着所述上绝缘板的厚度方向的上绝缘板的中间部分。
此外,所述变形部分沿着所述上绝缘板的厚度方向具有矩形横截面并可由弹性材料制成。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弹性材料可以是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PE)、聚丙烯(PP)和聚酰亚胺(PI)的组中选择的任何一种。所述旋转部分具有直角三角形横截面。所述直角三角形包括作为其底边的与所述上绝缘板的厚度方向垂直的边和作为其直角边的与所述上绝缘板的厚度方向平行的边,所述直角边连接到所述变形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变形部分的长度最好比所述旋转部分的底边的长度短。所述底边最好通过斜边连接到所述直角边的端部,并且所述斜边与所述直角边按照预定角度倾斜地形成。
此外,所述上绝缘板包括多个凹进。所述凹进沿着所述上绝缘板的径向从所述通孔的附近至所述上绝缘板的最外圆周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各方面,一种与芯和电接线片一起使用的电池的绝缘板包括:第一穿孔,具有至少一个锁,用于使所述芯仅单向通过;第二穿孔,用于使所述电接线片穿过。
根据本发明的各方面,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芯;绝缘板,其中,所述绝缘板包括通孔和芯限制件,所述芯限制件仅向着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内部充分地弯曲,以使所述芯沿着第一方向穿过所述通孔。
根据本发明的各方面,一种形成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电极组件插入到电池壳体中;将上绝缘板插入电池壳体中,位于电极组件的之上;通过上绝缘板将电解液注入电极组件中;在注入电解液之后,通过上绝缘板将芯插入电极组件中。
将在接下来的描述中部分阐述本发明另外的方面和/或优点,还有一部分通过描述将是清楚的,或者可以经过本发明的实施而得知。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各方面进行的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和/或其它方面和优点将会变得清楚和更易于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透视图;
图2是沿着图1中的A-A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上绝缘板的俯视图;
图4A是沿着图3的B-B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4B是图4A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5A是示出当芯开始插入时芯分离防止单元发生变形的剖视图;
图5B是示出在芯插入之后芯分离防止单元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对本发明的各方面进行详细的描述,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其中,相同的标号始终表示相同元件。下面通过参照附图对各方面进行描述以解释本发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透视图,图2是沿着图1中的A-A线截取的剖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圆柱式(或形)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包括:电极组件200;圆筒式(或形)壳体300,用于容纳电极组件200和电解液;帽组件400,装配(或附着)到圆筒式壳体300的上侧,用于使圆筒式壳体300密封,并使从电极组件200产生的电流流向外部装置。
如图2所示,通过将正极板210、负极板220和隔离件230按照凝胶卷(jelly-roll)形式缠绕而形成电极组件200,其中,正极板210的正极集流体涂覆有正极活性材料,负极板220的负极集流体涂覆有负极活性材料,隔离件230位于正极板210和负极板220之间,用于使正极板210和负极板220之间电绝缘。
正极板210可包括正极集流体。正极集流体可由具有高或者良好导电性的薄金属板制成。其非限制性示例可以是铝(A1)。此外,正极活性材料涂覆于正极集流体的表面上。其非限制性示例可以是锂氧化物,例如LiCoO2、LiMn2O4、LiNiO2和LiMnO2或者它们的任何组合。正极板210的侧端上是正极集流体的区域,在所述正极板210的侧端上不涂覆或者不形成正极活性材料层。也就是说,正极非涂覆部分形成在正极板210上。正极接线片215连接到正极非涂覆部分的端部。将正极接线片215制造成从电极组件200的上侧突出预定长度。在非限制性的一方面,正极接线片215由铝(Al)制成。应该理解正极接线片215可由任何导电材料形成,包括金属或者导电聚合物。
负极板220可包括负极集流体。负极集流体可由导电薄金属板制成。其非限制性示例可以是铜(Cu)和/或镍(Ni)金属片。此外,负极活性材料涂覆于负极集流体的表面上。负极板220的侧端上是负极集流体的区域,在所述负极板220的侧端上不涂覆或者不形成负极活性材料层。也就是说,负极非涂覆部分形成在负极板220上。负极接线片225连接到负极非涂覆部分的端部。将负极接线片225制造成从电极组件200的下侧突出预定长度。在非限制性的一方面,负极接线片225由镍(Ni)制成。应该理解负极接线片225可由任何导电材料形成,包括金属或者导电聚合物。此外,绝缘板241和245可设置在电极组件200的上侧和下侧,用于防止电极组件200接触帽组件400或者圆筒式壳体300。
如图2所示,圆筒式(形)壳体300包括:圆筒式(形)侧板310,具有预定直径,从而在其中形成预定空间,在所述空间中容纳圆柱式(形)电极组件200;底板320,将圆筒式侧板310的下部密封起来。圆筒式侧板310的上部可被打开,从而可将电极组件200插入。电极组件200的负极接线片225可连接到圆筒式壳体300的底板320的中间,使得圆筒式壳体300可用作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100的负极。在非限制性的一方面,圆筒式壳体300可由铝(Al)、钢(Fe)或者上述金属的合金形成。
如图2所示,圆筒式壳体300还包括向内弯曲或者卷曲的弯曲单元(弯曲或者卷曲部分)330。弯曲单元330形成为压迫帽组件400的上部。圆筒式壳体300还包括向内凹进(或者凸起)的卷边单元340。卷边单元340形成为压迫帽组件400的下部,卷边单元340形成在与弯曲单元330隔开与帽组件400的厚度对应的距离的位置。
如图2所示,帽组件400可包括安全气孔410、电流截断单元420、二次保护装置480和帽上端(或帽顶)490。向下突出的突起可形成在板形安全气孔410的中间。所述突起设置成向着帽组件400的下部突出,从而通过在二次电池中产生的压力可使所述突起向上变形(或推动)。正极接线片215焊接到安全气孔410的底端的预定位置上。正极接线片215从电极组件200突出。正极接线片215附于或者焊接到安全气孔410的底端的预定位置,以将安全气孔410和电极组件200的正极板210电连接。类似地,负极接线片225从电极组件200突出以接触所述壳体300,并电连接到负极板220。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上绝缘板的俯视图,图4A是沿着图3的B-B线截取的剖视图,图4B是图4A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如图2所示,上绝缘板241位于帽组件400和电极组件200的上侧之间。具体地讲,上绝缘板241位于安全气孔410和电极组件200的上侧之间。上绝缘板241防止帽组件400和电极组件200之间可能产生的短路。如图所示,安全气孔410和电极组件200之间通过正极接线片215电连接。
如图3所示,上绝缘板241的非限制方面包括径向凹进250、正极接线片孔252、通孔254以及芯(center pin)分离防止单元256。径向凹进250用作电解液通过其被注入以填充电极组件200的路径。正极接线片孔252用作正极接线片215穿过其的路径。通孔254能够使芯270穿过其而插入,并且接触(或者压迫)芯270的一端。
如图3所示,径向孔(或者凹进)250形成为从通孔254附近至上绝缘板241的最外圆周,并形成为呈车轮上的轮辐。多个径向凹进250使电解液稳定地注入。只要径向凹进250能够使上绝缘板241防止电极组件200的上侧和帽组件400之间发生短路,径向凹进250的尺寸、形状和数量不受限制。最后,芯分离防止单元256(也称为芯锁或者方向偏移锁)形成在上绝缘板241上,用于在上绝缘板241安装在所述壳体300中之后,使芯270穿过通孔254插入,而且其防止芯270通过通孔254撤离或者脱离。
在图3中示出的非限制性示例中,芯分离防止单元256被构造成最好向着电池的下侧(向着电极组件200)弯曲,而不是向着电池的上侧(向着帽组件400)弯曲。因此,芯分离防止单元256沿着其弯曲方向偏移(或者偏置),以形成芯的单向路径。(这与将在计算机主体内使用的多个线缆紧紧地捆绑的缆索连接(cable tie)类似或者相似。在计算机中,缆索连接使用仅在一个表面上具有凹进或者齿的扁平线构造。当扁平线被推入具有铰链的三角形孔中时,铰链变形,并且扁平线被插入其中。当扁平线试图撤离时,铰链不变形,而是适当地锁定。因此,铰链与形成在扁平线中的凹进接合,从而线不会撤离。)
换句话说,在芯穿过通孔254被插入之后,芯分离防止单元256恢复到与上绝缘板241的表面平行地对齐。在图3中所示的非限制性的一方面,芯分离防止单元256呈箭形。此外,多个芯分离防止单元256围绕通孔254形成,以防止插入的芯270撤离。
在图4A和图4B中所示的非限制性的一方面,芯分离防止单元256包括旋转部分258(或者头部)和变形部分260(或者颈部)。变形部分260连接到通孔254,并且所述变形部分260是当芯270通过通孔254被插入时向着电极组件200弯曲的部分。旋转部分258连接到变形部分260的端部。当芯270被插入时,旋转部分258绕着变形部分260向着电极组件200旋转。
在所示的非限制性的一方面,变形部分260可以是具有矩形横截面的杆,旋转部分258可以是具有直角三角形横截面的楔形元件。为了进一步描述直角三角形旋转部分258,其与上绝缘板241的厚度方向垂直的边是直角三角形的底边,其与上绝缘板241的厚度方向平行的边是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如图所示,直角边连接到变形部分260。
在非限制性的一方面,变形部分260最好设置成低于沿着上绝缘板241的厚度方向的中间位置。换句话说,变形部分260在旋转部分258的最靠近直角部分的点附于旋转部分258。如果变形部分260设置在沿着上绝缘板241的厚度方向的中间位置而不是附于低于中间位置,则当变形部分260向着电池的上侧变形形成的角度将与当变形部分260向着电池的下侧变形形成的角度类似。换句话说,虽然不必要,但是如果变形部分260设置在中间位置,则芯分离防止单元256将不发生偏移或者偏置以有利于向着电池的下侧弯曲,并且将不防止芯撤离。
另一方面,随着变形部分260沿着上绝缘板241的厚度方向向着旋转部分258的下侧(直角边)移动,如图4B所示,变形部分260可向着电池的上侧(向着帽组件400)变形的可能的角度逐渐变小。换句话说,如图4B所示,(在间隙Y中)没有足够的空间使旋转部分258旋转到达通孔254的壁之前使芯脱离或者撤离。因此,旋转部分258的向上旋转将使通孔254的内圆周与旋转部分258的上角碰撞,从而防止旋转部分258进一步向着电池的上侧旋转。
另一方面,如图4B所示,(在间隙X中)存在足够空间使旋转部分258旋转到达通孔254的壁之前使芯通过通孔254被插入。因此,旋转部分258的向下旋转将不使通孔254的内圆周与旋转部分258的下角碰撞而防止旋转部分258进一步向着电池的下侧旋转。
在非限制性方面,变形部分260的长度最好比旋转部分258的下侧的长度短,但这不是必要的。如上所述,因为通孔254的内圆周与旋转部分258的上角碰撞,所以旋转部分258不会向着电池的上侧旋转太多。为了获得最好的效果,变形部分260的长度最好相对较短。此外,变形部分260的长度应该足以响应旋转部分258的旋转而使变形部分发生变形。
由于当芯270通过通孔254被插入时变形部分260发生变形,所以在芯插入之后,变形部分260必须恢复到其初始形状以将芯270锁定。因此,变形部分260的材料是弹性材料。在非限制性的一方面,弹性材料可以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酰亚胺(PI)等材料中的任何一种或者它们的任何组合。在非限制性方面,弹性材料可以是与上绝缘板241的材料相同的材料,但这不是必须的。因此,上绝缘板的材料不限于上述材料。
应该理解变形部分260的横截面的形状不必要是矩形的,其可以是任何形状,例如圆形或者不规则形状。应该理解旋转部分258不必要是三角形的,其可以是任何形状,例如桨状或者不规则形状。
图5A是示出当芯270被插入时芯分离防止单元256(图3中所示)发生变形的剖视图,图5B是示出当芯270通过形成有芯分离防止单元256的通孔254(3图中所示)被完全插入之后的芯270的剖视图。
参照图5A,通孔254的外直径大于芯270的外直径,一旦上绝缘板241安装在电池中,芯270就能够被插入。当芯270被插入通孔254中时,芯270的侧端首先接触旋转部分258的斜边(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从而使芯270易于向下滑动。因此,在插入期间,施加于旋转部分258的力使变形部分260向着电池的下侧变形、旋转或者倾斜。为此,旋转部分258向着电池的下侧旋转,芯270插入形成在电极组件200中的空间中。
如图5B所示,一旦芯270插入电池中,由于旋转部分258抑制芯270的端部,所以芯270就不能向着电池的上侧突出、脱离或者撤离回去。如上所述,变形部分260的反变形(旋转或者倾斜)受到旋转部分258的限制。因此,即使当外部振动(或者摇晃或者撞击)施于电池时,例如当电池跌落或者掉落时,也可防止芯270从电极组件200中突出或者脱离。因此,防止芯撞击安全气孔410,反过来说,防止安全气孔410变形和/或损坏。
在示出的一方面,示出的芯270具有逐渐变细的端部,但这不是必要的。在另一方面,芯270可以不具有逐渐变细的端部,或者其在最靠近旋转部分258的端部上可具有突出环,以增加锁定效果。在非限制性方面,其一端可以是逐渐变细的,而其另一端不是。其各种组合都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在现有技术的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在上绝缘板插入壳体中之前,芯插入到电极组件的中心,并在卷边形成在所述壳体的侧板上之后注入电解液,从而将上绝缘板和电极组件200固定。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各方面,在注入电解液之后,可将芯270插入电极组件200的中心。因此,将压缩力施加于电极组件200以减小电极板210、220和隔离板230之间的注入了电解液的空间。根据本发明的各方面,本发明的上绝缘板241能够在注入电解液之后将芯270插入,降低或者防止由于芯270的插入而使注入的电解液减少。
在各方面,上绝缘板、芯和所述壳体可以形成为各种形状。因此,通孔和凹进可适合芯的各种形状而形成。在另一方面,芯分离防止单元也不需要分开地形成,其可形成为由于芯的插入而分离的单个零件。在这种情况下,可形成凹口,以帮助所述单个零件分开成单独的单元。此外,其它类型的电池也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根据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芯分离防止部分形成在上绝缘板的通孔中,以仅向着电极组件弯曲,从而能够在注入电解液之后插入芯。因此,不管芯如何应用,均能够保持电解液均匀地注入,解决了当在芯插入之后注入电解液时产生的差的注入,从而减少了整个工艺时间,并提高了生产率。此外,当施加外部振动时,能够防止安全气孔由于芯的撞击而被损坏。
虽然已经表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些方面,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其范围的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这些方面进行变化。

Claims (24)

1、一种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
电极组件;
壳体,用于容纳所述电极组件,并具有上端开口;
芯,插入所述电极组件的中间;
帽组件,用于将所述壳体的上端开口密封;
上绝缘板,介于所述电极组件和所述帽组件之间,
其中,所述上绝缘板具有形成在其中间的通孔,所述芯可穿过所述通孔,所述通孔具有芯分离防止单元,当所述芯穿过所述通孔时,所述芯分离防止单元仅向着所述电极组件有效地弯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在所述芯完成插入到所述通孔中之后,所述芯分离防止单元与所述上绝缘板的表面平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芯分离防止单元呈箭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通孔含有多个芯分离防止单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芯分离防止单元包括:
变形部分,连接到所述通孔,并当所述芯插入时,可向着所述电极组件弯曲;
旋转部分,连接到所述变形部分的端部,并当所述芯插入时,绕着所述变形部分向着所述电极组件旋转预定角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变形部分设置为低于沿着所述上绝缘板的厚度方向的上绝缘板的中间部分。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变形部分沿着所述上绝缘板的厚度方向具有矩形横截面。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变形部分由弹性材料制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弹性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聚丙烯和聚酰亚胺中的至少一种。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旋转部分沿着所述上绝缘板的径向具有直角三角形横截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直角三角形包括作为其底边的与所述上绝缘板的厚度方向垂直的边和作为其直角边的与所述上绝缘板的厚度方向平行的边,所述直角边连接到所述变形部分。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变形部分的长度比所述旋转部分的底边的长度短。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底边通过斜边连接到所述直角边的端部,所述斜边与所述直角边按照预定角度倾斜地形成。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上绝缘板包括多个凹进。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凹进沿着所述上绝缘板的径向从所述通孔的附近至所述上绝缘板的最外圆周形成。
16、一种与芯和电接线片一起使用的电池的绝缘板,包括:
第一穿孔,具有至少一个锁,用于使所述芯仅单向通过;
第二穿孔,用于使所述电接线片穿过。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绝缘板,其中,所述锁包括头部和颈部,所述颈部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到所述绝缘板,所述第二端连接到所述头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绝缘板,其中,所述颈部连接到所述绝缘板,所述头部位于所述绝缘板的偏心位置。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绝缘板,其中,所述电池是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
20、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
芯;
绝缘板,其中,所述绝缘板包括通孔和芯限制件,所述芯限制件仅向着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内部充分地弯曲,以使所述芯沿着第一方向穿过所述通孔。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芯限制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横截面面积大于第二部分的横截面面积。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第二部分比所述第一部分短。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当所述芯穿过所述通孔时,在所述第一部分上推动所述芯。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芯限制件向着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外部的弯曲受到所述芯限制件与所述绝缘板的接触的限制,从而使所述芯不能沿着第二方向穿过所述通孔。
CN2006101566638A 2005-12-29 2006-12-29 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 Active CN19924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50134545A KR100719730B1 (ko) 2005-12-29 2005-12-29 원통형 리튬 이차전지
KR10-2005-0134545 2005-12-29
KR1020050134545 2005-12-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92417A true CN1992417A (zh) 2007-07-04
CN1992417B CN1992417B (zh) 2010-05-19

Family

ID=37831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566638A Active CN1992417B (zh) 2005-12-29 2006-12-29 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808905B2 (zh)
EP (1) EP1804311B1 (zh)
JP (1) JP4537361B2 (zh)
KR (1) KR100719730B1 (zh)
CN (1) CN1992417B (zh)
DE (1) DE602006001725D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17116A (zh) * 2008-11-21 2011-10-12 江森自控帅福得先进能源动力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电化学电池的集电器
CN101609903B (zh) * 2008-06-20 2012-02-15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可充电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73862B2 (ja) * 2005-01-13 2012-02-0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075304B1 (ko) * 2009-10-09 2011-10-1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팩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8871373B2 (en) * 2009-12-01 2014-10-28 A123 Systems Llc Electrical insulator for electrochemical cell
TWI450432B (zh) 2011-03-29 2014-08-21 Ind Tech Res Inst 電池端蓋組
TWI419395B (zh) 2011-04-19 2013-12-11 Ind Tech Res Inst 二次電池結構
CN107833991B (zh) * 2017-10-19 2023-12-22 东莞超霸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断路的防爆锌锰电池
CN111740048B (zh) * 2020-05-12 2022-05-13 深圳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锂离子二次电池
KR20220070762A (ko) * 2020-11-23 2022-05-3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WO2023210590A1 (ja) * 2022-04-28 2023-11-02 パナソニック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円筒形電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08204A (ja) 1997-05-08 1998-11-17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非水有機電解液電池用の電気絶縁板
JP2001210384A (ja) 2000-01-26 2001-08-03 Sony Corp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JP3351416B2 (ja) 2000-03-28 2002-11-2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円筒形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2511007Y (zh) * 2001-12-10 2002-09-11 张兆谟 一种圆柱型锂离子电芯
JP3935749B2 (ja) * 2002-03-13 2007-06-2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JP4207451B2 (ja) 2002-04-19 2009-01-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円筒型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4362870A (ja) 2003-06-03 2004-12-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円筒形電池
CN2717037Y (zh) * 2004-06-11 2005-08-1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
US7579105B2 (en) * 2005-02-18 2009-08-25 The Gillette Company End cap assembly and vent for high power cells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09903B (zh) * 2008-06-20 2012-02-15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可充电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US8703327B2 (en) 2008-06-20 2014-04-22 Samsung Sdi Co., Ltd. Rechargeable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2217116A (zh) * 2008-11-21 2011-10-12 江森自控帅福得先进能源动力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电化学电池的集电器
CN102217116B (zh) * 2008-11-21 2015-03-18 江森自控帅福得先进能源动力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电化学电池的集电器
US9496557B2 (en) 2008-11-21 2016-11-15 Johnson Controls -Saft Advanced Power Solutions Llc Current collector for an electrochemical cel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804311A1 (en) 2007-07-04
CN1992417B (zh) 2010-05-19
DE602006001725D1 (de) 2008-08-21
US20070105016A1 (en) 2007-05-10
JP2007184233A (ja) 2007-07-19
KR100719730B1 (ko) 2007-05-17
US8808905B2 (en) 2014-08-19
JP4537361B2 (ja) 2010-09-01
EP1804311B1 (en) 2008-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92417B (zh) 圆柱式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11418082B (zh) 二次电池
CN100340028C (zh) 可再充电电池
CN1314139C (zh) 包括盖组件的二次电池和用于二次电池的插塞
US9203059B2 (en) Battery with insulating member including bus bar fixing section
US8815426B2 (en) Prismatic sealed secondary cel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564278B2 (ja) 二次電池
US8609272B2 (en) Secondary battery with finishing tapes
CN103094511B (zh) 可再充电电池和用于制造可再充电电池的方法
CN1874027A (zh) 电池
CN1767252A (zh) 圆柱形锂二次电池
CN1758474A (zh) 二次电池
CN1618140A (zh) 电池及电池组
US20220255204A1 (en) Secondary battery
CN1716660A (zh) 二次电池
CN1753230A (zh) 具有胶卷型电极组件的可再充电电池
JP5564338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CN101248544A (zh) 电池组
CN1700495A (zh) 集电板和使用其的蓄电池
US10388936B2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3738230B2 (ja) 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783567A (zh) 圆柱形锂充电电池
JP3811617B2 (ja) 電池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832242A (zh) 可充电电池及其装配方法
US20230231284A1 (en) Secondary batte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