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90043A -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制备治疗或预防乙型肝炎药物中的用途 - Google Patents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制备治疗或预防乙型肝炎药物中的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90043A
CN1990043A CNA2006101671102A CN200610167110A CN1990043A CN 1990043 A CN1990043 A CN 1990043A CN A2006101671102 A CNA2006101671102 A CN A2006101671102A CN 200610167110 A CN200610167110 A CN 200610167110A CN 1990043 A CN1990043 A CN 19900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ccine
group
hepatitis
cell
genetic engine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6711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90043B (zh
Inventor
周兴军
宋欣
李立敏
王惠欣
董爱华
王世聪
贺建功
谢德娟
封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rth-China Pharmaceutical Jintan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CPC New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CPC New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NCPC New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61016711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990043B/zh
Publication of CN19900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900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900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900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Antibodies Or Antigens For Use As Internal Diagnostic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制备治疗或预防乙型肝炎药物中的用途,包括同时或先后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用于预防或治疗乙型肝炎。

Description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制备治疗或预防乙型肝炎药物中的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具体涉及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制备抗乙型肝炎药物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乙型肝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0年世界范围内已有4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我国人群乙型肝炎带毒率高达10%左右,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措施。
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包括哺乳动物细胞(如:CHO细胞)来源和酵母来源(如:啤酒酵母细胞),是一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亚单位疫苗,它系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乙型肝炎病毒表达表面抗原的基因进行质粒构建,克隆进入CHO细胞或啤酒酵母细胞中,通过培养这种基因工程细胞来表达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亚单位。这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亚单位具有原料易得、产量大、安全、高效等特点,在我国乃至世界的乙型肝炎计划免疫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主要疫苗之一。目前使用的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均以铝佐剂作为常规佐剂。铝佐剂虽然能增强Th2类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但对Th1类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有抑制作用,这也可能是部分人群对现有乙型肝炎疫苗反应低下或无反应的因素之一(Gupta R K,Siber G.R,Adjuvants for humanvaccines-current status,problems and future prospects[J].Vaccine,1995,13(14):1263-1276.)。而且,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免疫病理学的研究表明,细胞免疫应答在机体清除HBV的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周康凤,毛子安,钱汶,等.含CpG基序的寡聚脱氧核苷酸佐剂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4,No.2:第86-90页)。因而,提高Th1类免疫应答和增强细胞免疫从而研究出治疗乙型肝炎的药物一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着力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作用于造血祖细胞,促进其增殖和分化,其重要作用是刺激粒、单核巨噬细胞成熟,促进成熟细胞向外周血释放,并能促进巨噬细胞及噬酸性细胞的多种功能。作为一种具有多种潜能的造血生长因子,可治疗各种粒细胞减少症及恶性肿瘤化疗、放疗后的白细胞减少、骨髓移植、白血病、抗感染、再生障碍贫血、骨髓异常综合症等。因为它不仅能够促进造血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成熟,而且可以通过多种机制诱导分化、增殖和激活机体的T细胞、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免疫活性细胞等,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由于Th1细胞主要分泌IL-2、IFN-γ和TNF-β等细胞因子,参与激活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并促进IgG2a和IgG2b产生,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5、IL-6以及IL-10等细胞因子,参与激活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并促进IgG1和IgE的合成(《核酸疫苗》孙树汉,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上海2000,第105页),所以,在应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机体时,若能辅以某种佐剂,使之诱导机体产生以Th1型反应为主的细胞免疫应答,将有助于有效预防及治疗HBV感染。
本发明的发明人采用了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不同的联合使用方式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考察其对小鼠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在细胞免疫应答中,通过脾细胞增殖反应实验、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测定、细胞因子测定和抗体IgG1、IgG2a亚型滴度测定;在体液免疫应答中,通过抗体滴度测定、肝组织切片并对结果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同时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可以促进机体的体液免疫,与单独使用乙型肝炎疫苗相比,抗体产生的速度增加,抗体滴度提高,而对肝组织无损伤,这样可以提高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的免疫效果,从而达到预防乙型肝炎的目的;提前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再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可以刺激动物产生细胞免疫,加快T淋巴细胞的转化,可刺激Th1细胞主要分泌IFN-γ等细胞因子,促进IgG2a类型抗体产生,增加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从而达到治疗乙型肝炎的效果。
发明人经过实验证实,提前3~7天连续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20μg/只/天)后,再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1~4μg/只),与单纯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相比,可以刺激动物产生细胞免疫,加快T淋巴细胞的转化,可刺激Th1细胞主要分泌IFN-γ等细胞因子,促进IgG2a类型抗体产生,增加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从而达到治疗乙型肝炎的目的。与单纯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相比,同时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20μg/只)和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1~2μg/只)可以促进机体的体液免疫,增加抗体产生的速度,提高抗体滴度,而对肝组织无损伤,提高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的免疫效果,从而达到预防乙型肝炎的目的。并且,各种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疫苗、汉逊酵母疫苗、啤酒酵母疫苗)与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组合治疗或预防乙型肝炎的对比实验表明,基因工程CHO细胞乙型肝炎疫苗与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组合治疗或预防乙型肝炎的效果最好。
具体地,本发明公开了:
(1)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的组合在制备治疗或预防乙型肝炎药物中的用途。
(2)根据项(1)的用途,其中乙型肝炎为慢性乙型肝炎。
(3)根据项(1)或(2)的用途,其中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为CHO细胞表达的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
(4)根据项(1)-(3)任一用途,其中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同时给药。
(5)根据项(1)-(3)任一用途,其中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给药前给药。
(6)根据项(1)-(5)任一用途,其中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与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用量的质量配比为1∶0.8-60。
附图说明
附图1:实验例2实验方法2二次免疫后血清抗体滴度结果图。
附图2:实验例2实验方法3挑战实验(免疫记忆)后血清抗体滴度结果图。
附图3:实验例2实验方法4肝组织HE染色图(100×)。其中,图3a为空白对照组肝组织HE染色图,图3b为GM+疫苗组肝组织HE染色图。
附图4:实验例4实验方法2二次免疫后血清抗体滴度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实验例将对本发明做更详细的说明,它们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除非特别说明,本发明实验例中的实验数据均为各组中每只小鼠得到的数值的平均值。
实验例1: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协同诱导小鼠细胞免疫应答材料与仪器:
实验动物:BALB/C小鼠,SPF级,雌性,体重16~18g,购于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
实验材料:基因工程(CHO细胞)乙型肝炎疫苗[Recombinant Hepatitis BVaccine(CHO)],10μg/1.0ml,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forInjection](以后简称rhGm-csf),300μg/支,CHO表达的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原液(HBsAg原液)均由华北制药集团金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主要试剂和仪器:RPMI 1640培养液(Sigma公司);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生物公司);IL-2、IFN-γ、和IL-5的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上海雄森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抗-HBs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酶联免疫法诊断试剂盒”(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MTT、SDS、HRP标记羊抗鼠IgG1、IgG2a均购自Sigma公司;其它试剂如果没有说明,均为市售。
酶联检测仪(Model450,BIO-RAD)、离心机(Labofuge 400R,Heraeus)、倒置显微镜(XDS-1B,重庆光学仪器厂);
检测方法:
1.脾细胞增殖实验检测方法:
①制备脾细胞:无菌方法取小鼠脾脏,在无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中制备细胞悬液,3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加0.75%NH4Cl 2ml,充分混合4min,加无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至10ml,1500r/min离心7min,弃上清,加RPMI1640培养液5ml混悬后,3000r/min离心5分钟,用含2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2ml,记数并调整细胞密度为1×107/ml。
②取上述悬液加入96孔板中,每孔100μl,每份细胞悬液分装6个孔,其中3孔为对照组,加100μl无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另3孔为实验组,每孔加入100μl CHO表达的HBsAg 10μg/ml,混匀后,置37℃,5%CO2孵箱中培养72小时后,每孔加入MTT 20μl,继续培养6小时,每孔再加入10%SDS100μl,置37℃,湿盒中过夜,用酶联检测仪在570nm/630nm波长下读取各孔OD值,以OD值高低判定淋巴细胞增殖程度。
2.细胞因子IFN-γ、IL-5含量测定方法:
①同上述检测方法1中“①制备脾细胞”,将细胞悬液加入24孔细胞培养板中,每孔500μl,每份细胞悬液分装4个孔,其中2孔为对照组,加500μl无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另2孔为实验组,每孔加入500μl CHO表达的HBsAg10μg/ml,混匀后,置37℃,5%CO2孵箱中培养72小时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20℃保存备用。
②取细胞培养上清,按IFN-γ、IL-5检测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操作。
3.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测定方法——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核酸疫苗》孙树汉,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上海2000,第108页):
①靶细胞制备:取培养24~48小时的靶细胞YAC-1(GDC001购自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洗涤2次,用RPMI 1640完全培养液调整细胞浓度至3×106/ml。
②效应细胞制备:同检测方法1中“①制备脾细胞”,用RPMI 1640完全培养液调整细胞浓度至1×107/ml。
③效、靶细胞作用:按表1依次加样(如E/T=100∶1)于96孔板中,每份标本设3复孔,置37℃,5%CO2孵箱中培养4小时。
表1:乳酸脱氢酶LDH释放试验各组成份
  空白组(ml)   实验组(ml)   自然释放组(ml)   最大释放组(ml)
靶细胞效应细胞1%NP-401640配养液   0.10.1   0.10.1   0.10.1   0.10.1
④酶促反应:取出培养板,吸取各孔上清0.1ml,加于另一培养板中,置37℃预温10分钟,每孔加入新鲜配制的底物溶液0.1ml,室温避光反应10~15分钟,每孔加入1mol/L柠檬酸终止液30μl,终止酶促反应。
⑤用酶联检测仪(Model 450,BIO-RAD)在570nm波长下读取各孔OD值。
⑥以OD值计算LDH释放率结果计算:
Figure A20061016711000091
4.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测定方法——MTT法:
将上述检测方法3中“④酶促反应”中取上清后的培养板中,每孔加入20μlMTT(5mg/ml),继续培养4小时后,每孔加入100μl 10%SDS,置37℃,湿盒中过夜,用酶联检测仪(Model 450,BIO-RAD)在570nm/630nm波长下读取各孔OD值(何春艳,刘庆良。包裹天然骨架CpG ODN和HBsAg的非磷脂脂质体疫苗的免疫效果[J]现代免疫学2004,1:第43-47页)、(贾茜,周兴军,等。MTT法测定三种基因工程细胞因子生物学活性方法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0,No.1:第8-11页),以OD值计算LDH释放率。计算公式:
Figure A20061016711000092
5.抗体IgG1、IgG2a亚型滴度检测方法:
先将CHO表达的HBsAg原液2μg/ml,每孔100μl包被在酶标板上,4℃湿盒中过夜;次日,洗涤后加入按一定比例稀释的小鼠血清,37℃培养1小时,洗板,然后每孔分别加入1∶4000稀释的HRP标记羊抗鼠IgG1、IgG2a,37℃培养1小时,洗板,加显色剂,37℃静置10~15min,加入1mol/L的H2SO4终止,用酶标仪测各孔的OD值。以空白对照作为阴性对照,样品OD值/阴性对照OD值>2.1判为阳性,阴性对照OD值<0.05按0.05计算,高于0.05按实际OD值计算,以出现阳性最高稀释度作为该样品的滴度。
实验方法:
1.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分别为:原液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原液2μg/只;疫苗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2μg/只;混合疫苗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2μg/只,同时给予rhGm-csf20μg/只;GM+疫苗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2μg/只)前三天,连续三天给予rhGm-csf,20μg/只/天。分别在第0、14天皮下注射(二次免疫),并在第21天放血处死,用CHO表达的HBsAg 10μg/ml,作抗原刺激物,检测脾细胞增殖情况,以及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含量(见检测方法1、2)。
2.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分别为:原液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原液2μg/只;疫苗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2μg/只;混合疫苗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2μg/只,同时给予rhGm-csf20μg/只;GM+疫苗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2μg/只)前三天,连续三天给予rhGm-csf,20μg/只。分别在第0、14天皮下注射(二次免疫),每只小鼠免疫的抗原量相当为2μg的HBsAg,并在第21天放血处死,测定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见检测方法3、4)。
3.将“实验方法1中:放血处死”的小鼠血清收集到离心管中,3000rpm离心15分钟,分离血清,抗体IgG1、IgG2a亚型滴度检测(见检测方法5)。
统计分析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用t检验判断有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结果:
1.脾细胞增殖反应实验:
二次免疫后7天,GM+疫苗组小鼠脾细胞增殖速度最快,比疫苗组高出21.8%,见表2。
表2不同实验组小鼠脾细胞增殖情况
分组     OD值
原液组疫苗组混合疫苗组GM+疫苗组     0.151±0.0300.174±0.0300.183±0.0170.212±0.041
2.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测定:
(1)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
在四个效应细胞(E)与靶细胞(T)配比(5∶1、10∶1、50∶1、100∶1)中,GM+疫苗组小鼠脾细胞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均高于其他组,其中E∶T=100∶1的GM+疫苗组有显著性差异,说明GM+疫苗组小鼠脾细胞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明显高于其他组。见表3。
                 表3不同实验组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X±S)
分  组  5∶1  10∶1  50∶1  100∶1
原液组疫苗组混合疫苗组GM+疫苗组  2.239±1.0422.971±1.6182.142±1.4953.192±0.257  3.486±1.8754.124±2.0154.689±0.9086.042±1.314  9.907±4.46310.740±4.88613.963±2.12516.857±4.330  17.605±3.57619.449±3.38720.617±5.65128.519±3.500**
**与疫苗组相比P<0.01
(2)MTT法:
通过对活细胞的分析,在四个效应细胞(E)与靶细胞(T)配比(5∶1、10∶1、50∶1、100∶1)中,GM+疫苗组小鼠脾细胞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均高于其他组,其中除E∶T=50∶1外,另外三个配比中GM+疫苗组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GM+疫苗组小鼠脾细胞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均明显高于其他组。见表4。
                    表4不同实验组小鼠脾细胞对靶细胞杀伤率(%)(X±S)
分  组  5∶1  10∶1  50∶1  100∶1
原液组疫苗组混合疫苗组GM+疫苗组  30.928±3.10432.239±10.48235.208±6.90146.927±5.764**  20.521±5.90226.415±12.74326.850±16.62147.981±7.823**  30.420±16.48045.663±22.60648.437±24.34765.124±18.453  30.406±13.23538.328±15.13239.232±21.13478.61 8±14.948**
**与疫苗组相比P<0.01
3.细胞因子:
(1)IFN-γ:
GM+疫苗组脾细胞培养上清IFN-γ含量较多,GM+疫苗组明显高于疫苗组。说明GM+疫苗组可刺激Th1细胞主要分泌IFN-γ等细胞因子,参与激活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核酸疫苗》孙树汉,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上海2000,第105页),见表5。
表5不同实验组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含量(X±S)
分  组     IFN-γ含量(pg/ml)
原液组疫苗组混合疫苗组GM+疫苗组     014.025±2.28816.462±9.50432.501±11.713*
*与疫苗组相比P<0.05
(2)IL-5:
混合疫苗组脾细胞培养上清IL-5含量较多,故活化的Th2型T细胞,分泌IL-5细胞因子,参与激活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核酸疫苗》孙树汉,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上海2000,第105页),见表6。
表6不同实验组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5含量(X±S)
分  组     IL-5含量(pg/ml)
原液组疫苗组混合疫苗组GM+疫苗组     9.067±0.14614.133±0.27816.133±0.23113.367±0.155
4.抗体IgG1、IgG2a亚型滴度:
GM+疫苗组小鼠血清抗体中IgG2a占优势,混合疫苗组小鼠血清抗体中以IgG1为主。提示GM+疫苗组可刺激Th1细胞,参与激活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促进IgG2a类型抗体产生;混合疫苗组可刺激Th2细胞,参与激活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并促进IgG1类型抗体合成(《核酸疫苗》孙树汉,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上海2000,第105页),见表7。
表7抗体IgG1、IgG2a亚型滴度
分  组     IgG1     IgG2a
原液组疫苗组混合疫苗组GM+疫苗组     2016340093505040     2200217060478000
实验例2: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协同诱导小鼠体液免疫应答
材料与仪器:
实验动物、材料、主要试剂和仪器同实验例1。
检测方法:
1.血清抗体滴度测定方法:
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酶联免疫法诊断试剂盒”,样品的OD值/阴性对照的OD值≥2.1判为阳性(阴性对照的OD值不足0.05,以0.05计算),具体操作见说明书。
2.肝组织切片检查方法(HE染色法):
小鼠处死后,用剪刀剪开腹腔,观察肝组织,剪下肝组织中叶,立即投入生理盐水清洗,以除去外周血液;然后浸在10%甲醛溶液中固定(《实用组织学技术》杜卓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页);经较长时间流速适中的流水冲洗,去掉固定后组织所附的固定液,将组织从70%酒精中开始脱水,然后转入95%酒精及无水酒精,各换2~3次,进行脱水,再放入二甲苯中对组织最后脱水处理;用石蜡包埋(《实用组织学技术》杜卓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2~28页);用石蜡切片常规化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染色,在染蓝色核后,经伊红复染,最后用95%酒精分色。(《实用组织学技术》杜卓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9页)。
实验方法:
1.单次免疫:
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疫苗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1μg/只;GM+疫苗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1μg/只)前三天,连续三天给予rhGm-csf,20μg/只;混合疫苗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1μg/只)同时给予rhGm-csf,20μg/只;疫苗+GM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1μg/只)后,连续三天给予rhGm-csf,20μg/只;分别于初次免疫后0天、7天、14天、21天、28天、35天,眼眶采血约200ul,3000rpm离心15分钟,分离血清,检测抗体滴度(见检测方法1)。
2.二次免疫:
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为:空白组:给予生理盐水0.1ml/只;疫苗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1μg/只;GM+疫苗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1μg/只)前三天,连续三天给予rhGm-csf,20μg/只;混合疫苗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1μg/只)同时给予rhGm-csf,20μg/只;疫苗+GM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1μg/只)后,连续三天给予rhGm-csf,20μg/只;初次免疫后21天,同样免疫方法进行加强免疫一次;期间每周眼眶采血一次,每次采血约200ul,3000rpm离心15分钟,分离血清,检测抗体滴度(见检测方法1),结果见附图1。
3.挑战实验(免疫记忆):
初次病原体感染后,患者通过获得性免疫应答得到康复。当再次感染相同病原体,多数感染性疾病可避免,因有保护性免疫存在。再感染发生在初感痊愈后较长时间,数年甚至数十年,宿主体却仍然不发生感染。这种远期的保护性免疫主要依赖免疫记忆应答。[《免疫学原理》周光炎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P247]。故小鼠二次免疫后,待到抗体量极低时,用乙型肝炎疫苗原液进行挑战。挑战实验是将每只小鼠皮下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原液1μg/只,每周眼眶采血一次,每次采血约200ul,3000rpm离心15分钟,分离血清,检测抗体滴度(见检测方法1),见附图2。
4.肝组织切片检查:
挑战实验小鼠血清抗体达到峰值回落后,将小鼠处死,做肝组织切片检查(见检测方法2)。
统计分析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血清抗-HBsAg抗体的几何均数用t检验判断有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结果:
1.抗体滴度:
(1)单次免疫后7天,疫苗组的10只小鼠,有4只血清中抗HBsAg抗体呈阳性,6只为阴性,阳性率为40%;GM+疫苗组有7只血清中抗HBsAg抗体呈阳性,3只为阴性,阳性率为70%;混合疫苗组有9只血清中抗HBsAg抗体呈阳性,1只为阴性,阳性率为90%;疫苗+GM组有7只血清中抗HBsAg抗体呈阳性,7只为阴性,阳性率为70%;经卡方检验,混合疫苗组与疫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8。
                        表8单次免疫后7天小鼠血清抗体情况
分  组   阳性数(只)   阴性数(只)   阳性率(%)    卡方检验
疫苗组GM+疫苗组混合疫苗组疫苗+GM组   4797   6313   40709070 卡方值:1.82 P=0.18卡方值:5.49 P=0.02卡方值:1.82 P=0.18
(2)单次免疫后14天,疫苗组的10只小鼠,有6只血清中抗HBsAg抗体呈阳性,4只为阴性,阳性率为60%;GM+疫苗组有9只血清中抗HBsAg抗体呈阳性,1只为阴性,阳性率为90%;混合疫苗组有10只血清中抗HBsAg抗体呈阳性,0只为阴性,阳性率为100%;疫苗+GM组有8只血清中抗HBsAg抗体呈阳性,2只为阴性,阳性率为80%;经卡方检验,混合疫苗组与疫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9。
                                   表9单次免疫后14天小鼠血清抗体情况
分  组     阳性数(只)   阴性数(只)   阳性率(%)     卡方检验
疫苗组GM+疫苗组混合疫苗组疫苗+GM组     69108   4102   609010080 卡方值:2.40 P=0.12卡方值:5.00 P=0.03卡方值:0.95 P=0.33
(3)单次免疫后28天,4个实验组的小鼠血清抗体均为阳性,以混合疫苗组为最高,GM+疫苗组的血清抗体滴度比较高,紧随其次。可见混合疫苗组促进小鼠的体液免疫功能,见表10。
表10单次免疫后28天血清中抗体滴度(X±S)
分  组     抗体量(iu/ml)
疫苗组GM+疫苗组混合疫苗组疫苗+GM组     0.733±0.3912.410±0.772*8.031±1.320**1.394±0.549
与疫苗组相比*P<0.05,**P<0.01
(4)二次免疫14天后血清中抗体的含量结果如下,其中混合疫苗组与疫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1。
表11二次免疫后14天血清中抗体滴度(X±S)
分  组     抗体量(iu/ml)
空白组疫苗组GM+疫苗组混合疫苗组疫苗+GM组     02.754±1.5724.438±1.4079.509±2.477**3.119±2.266
与疫苗组相比**P<0.01
(5)二次免疫后血清中抗体持续增加,GM+疫苗组、混合疫苗组和疫苗+GM组血清中抗体滴度都先后达到峰值,然后维持较高的水平:第10周疫苗+GM组血清中抗体滴度达到峰值,约为疫苗组8.0倍;第14周混合疫苗组血清中抗体滴度达到峰值,约为疫苗组9.7倍;第23周GM+疫苗组血清中抗体滴度达到峰值,约为疫苗组10.2倍,见附图1。
(6)免疫记忆:小鼠血清中抗体在33周以后,基本达到稳定状态。挑战3周后检测抗体滴度,抗体滴度达到较高水平,随后开始回落;挑战实验抗体最高值分别为挑战前的:8.9倍、5.3倍、12.9倍、4.8倍,见附图2。
2.肝组织切片(HE染色),证明肝细胞正常,肝组织未受到损伤,见附图3。
实验例3: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三种来源的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协同诱导小鼠细胞免疫应答的比较
材料与仪器:
实验动物、主要试剂和仪器同实验例1。
实验材料:基因工程(CHO细胞)乙型肝炎疫苗[Recombinant Hepatitis BVaccine(CHO)],10μg/1.0ml,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forInjection](以后简称rhGm-csf),300μg/支,CHO表达的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原液(HBsAg原液)均由华北制药集团金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重组(汉逊酵母)乙型肝炎疫苗[Recombinant Hepatitis B Vaccine(Yeast)](2005030306),10μg/0.5ml,由大连汉信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Recombinant Hepatitis B Vaccine(Yeast)](2005010104),10μg/1.0ml,由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检测方法:
1.脾细胞增殖实验检测方法同实验例1。
2.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测定方法——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同实验例1。
3.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测定方法——MTT法同实验例1。
4.抗体IgG1、IgG2a亚型滴度检测方法同实验例1。
实验方法:
1.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连续四天给予生理盐水0.2ml/只;CHO细胞疫苗组:连续三天给予rhGm-csf(10μg/只/天)后,给予华北制药集团金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CHO细胞表达乙型肝炎疫苗(2μg/只);汉逊酵母疫苗组:连续三天给予rhGm-csf(10μg/只/天)后,给予大连汉信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汉逊酵母表达乙型肝炎疫苗(2μg/只);啤酒酵母疫苗组:连续三天给予rhGm-csf(10μg/只/天)后,给予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公司生产的酵母表达乙型肝炎疫苗(2μg/只)。14天后同样方法加强免疫一次,并在二次免疫后7天放血处死,用CHO表达的HBsAg 10μg/ml,作抗原刺激物,检测脾细胞增殖情况(见检测方法1)。
2.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连续四天给予生理盐水0.2ml/只;CHO细胞疫苗组:连续三天给予rhGm-csf(10μg/只/天)后,给予华北制药集团金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CHO细胞表达乙型肝炎疫苗(2μg/只);汉逊酵母疫苗组:连续三天给予rhGm-csf(10μg/只/天)后,给予大连汉信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汉逊酵母表达乙型肝炎疫苗(2μg/只);啤酒酵母疫苗组:连续三天给予rhGm-csf(10μg/只/天)后,给予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公司生产的酵母表达乙型肝炎疫苗(2μg/只)。14天后同样方法加强免疫一次,并在二次免疫后7天放血处死,测定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见检测方法2、3)。
3.将“实验方法1中:放血处死”的小鼠血清收集到离心管中,3000rpm离心15分钟,分离血清,抗体IgG1、IgG2a亚型滴度检测(见检测方法4)。
统计分析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用t检验判断有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结果:
1.脾细胞增殖反应实验:
二次免疫后7天,三个实验组小鼠的脾细胞增殖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而CHO细胞疫苗组小鼠的脾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啤酒酵母疫苗组和汉逊酵母疫苗组,见表10。
表10不同实验组小鼠脾细胞增殖情况
分  组     特异性增殖率(%)
空白对照组CHO细胞疫苗组啤酒酵母疫苗组汉逊酵母疫苗组     8.551.429.6**24.9**
**与CHO细胞疫苗组P<0.01
2.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测定
(1)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
在三个效应细胞(E)与靶细胞(T)配比(20∶1、50∶1、100∶1)中,三个实验组小鼠的脾细胞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均高于空白对照组,而CHO细胞疫苗组和啤酒酵母疫苗组小鼠的脾细胞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明显高于汉逊酵母疫苗组,说明CHO细胞疫苗组和啤酒酵母疫苗组小鼠的脾细胞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均明显高于汉逊酵母疫苗组,见表11。
表11不同实验组小鼠脾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X±S)
分  组  20∶1  50∶1   100∶1
空白对照组CHO细胞疫苗组啤酒酵母疫苗组汉逊酵母疫苗组  4.383±0.8386.496±0.7976.965±2.6864.806±2.099  6.575±1.30712.054±2.60112.426±5.2129.354±3.455   8.384±1.76519.556±2.278**18.921±1.660**14.484±2.400
**与汉逊酵母疫苗组P<0.01
(2)MTT法
通过对活细胞的分析,在三个效应细胞(E)与靶细胞(T)配比(20∶1、50∶1、100∶1)中,三个实验组小鼠的脾细胞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均高于空白对照组,见表12。
            表12不同实验组小鼠脾细胞对靶细胞杀伤率(%)(X±S)
分  组     20∶1     50∶1   100∶1
空白对照组CHO细胞疫苗组啤酒酵母疫苗组汉逊酵母疫苗组     6.187±1.76115.853±1.79315.215±2.61014.345±0.912   7.436±1.23923.760±2.85921.941±4.46420.113±2.169   10.474±2.36731.363±4.20430.065±2.97228.215±2.207
3.抗体IgG1、IgG2a亚型滴度:
CHO细胞疫苗IgG1含量是啤酒酵母疫苗的1.4倍,是汉逊酵母疫苗的5.2倍;CHO疫苗IgG2a含量是啤酒酵母疫苗的9.7倍,是汉逊酵母疫苗的565.6倍;见表13。
             表13抗体IgG1、IgG2a亚型滴度
分  组   IgG1   IgG2a
空白对照组CHO细胞疫苗组啤酒酵母疫苗组汉逊酵母疫苗组   045434.1±52098.833344.0±41951.38686.1±23690.9   0452.5±482.946.6±514.20.8±0.9
实验例4: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三种来源的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协同诱导小鼠体液免疫应答的比较
材料与仪器:
实验动物、主要试剂和仪器同实验例1。
实验材料同实验例3。
检测方法:
1.血清抗体滴度测定方法同实验例2。
实验方法:
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CHO细胞疫苗组:皮下给予华北制药集团金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CHO细胞表达乙型肝炎疫苗(1μg/只),同时给予10μg/只rhGm-csf;汉逊酵母疫苗组:皮下给予大连汉信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汉逊酵母表达的乙型肝炎疫苗(1μg/只),同时给予10μg/只rhGm-csf;啤酒酵母疫苗组:皮下给予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公司生产的啤酒酵母表达的乙型肝炎疫苗(1μg/只),同时给予10μg/只rhGm-csf。分别在第0、14天皮下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分别于初次免疫后,每周眼眶采血约200ul,3000rpm离心15分钟,分离血清,检测抗体滴度(见检测方法1)。
统计分析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小鼠血清抗-HBsAg抗体的几何均数用t检验判断有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结果:
1.初次免疫后7天
CHO细胞疫苗组的10只小鼠,有9只血清中抗HBsAg抗体呈阳性,1只为阴性,阳性率为90%;汉逊酵母疫苗组的10只小鼠,仅有1只血清中抗HBsAg抗体呈阳性,9只为阴性,阳性率为10%;啤酒酵母疫苗组的10只小鼠,没有1只血清中抗HBsAg抗体呈阳性,10只均为阴性,阳性率为0;经卡方检验,CHO细胞疫苗组与汉逊酵母疫苗组和啤酒酵母疫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4。
                          表14初次免疫后7天血清中抗体情况
分  组   阳性数(只)   阴性数(只)   阳性率(%)     卡方检验
CHO细胞疫苗组汉逊酵母疫苗组啤酒酵母疫苗组   910   1910   90100 卡方值:12.80 P=3.47E-04卡方值:16.36 P=5.23E-05
2.初次免疫后14天
CHO细胞疫苗组的10只小鼠,有10只血清中抗HBsAg抗体呈阳性,阳性率为100%;汉逊酵母疫苗组的10只小鼠,有4只血清中抗HBsAg抗体呈阳性,6只为阴性,阳性率为40%;啤酒酵母疫苗组的10只小鼠,有4只血清中抗HBsAg抗体呈阳性,6只为阴性,阳性率为40%;经卡方检验,CHO细胞疫苗组与汉逊酵母疫苗组和啤酒酵母疫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5。
                          表15初次免疫后14天血清中抗体情况
分  组   阳性数(只)   阴性数(只)   阳性率(%)     卡方检验
CHO细胞疫苗组汉逊酵母疫苗组啤酒酵母疫苗组   1066   044   1006060 卡方值:6.76 P=9.30E-03卡方值:6.76 P=9.30E-03
3.二次免疫后7天
三个实验组小鼠血清中抗HBsAg抗体均呈阳性,阳性率为100%,见表16;三个实验组小鼠血清抗体滴度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7。
            表16二次免疫后7天血清中抗体情况
  分  组     阳性数(只)   阴性数(只)   阳性率(%)
  CHO细胞疫苗组汉逊酵母疫苗组啤酒酵母疫苗组     101010   000   100100100
     表17二次免疫后7天血清中抗体滴度
    分  组     miu/ml
    CHO细胞疫苗组汉逊酵母疫苗组啤酒酵母疫苗组     3719.131±8020.3043745.281±5857.6282713.725±4331.869
4.二次免疫后,三个实验组小鼠血清中抗体持续增加,第12周CHO细胞疫苗组的达到峰值,分别为汉逊酵母疫苗组和啤酒酵母疫苗组的2.5倍和2.2倍,见附图4。
实验例5: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不同注射次数与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协同诱导小鼠细胞免疫应答的比较
材料与仪器:
实验动物、实验材料、主要试剂和仪器同实验例1。
检测方法:
1.脾细胞增殖实验检测方法同实验例1。
2.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测定方法——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同实验例1。
3.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测定方法——MTT法同实验例1。
4.抗体IgG1、IgG2a亚型滴度检测方法同实验例1。
实验方法:
1.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疫苗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2μg/只;GM高剂量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2μg/只)前七天,连续七天给予rhGm-csf,20μg/只/天;GM中剂量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2μg/只)前三天,连续三天给予rhGm-csf,20μg/只/天;GM低剂量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2μg/只)前一天,给予rhGm-csf,20μg/只/天;初次免疫14天后,加强免疫1次。并在二次免疫后14天放血处死,用CHO表达的HBsAg 10μg/ml,作抗原刺激物,检测脾细胞增殖情况(见检测方法1)。
2.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疫苗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2μg/只;GM高剂量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2μg/只)前七天,连续七天给予rhGm-csf,20μg/只/天;GM中剂量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2μg/只)前三天,连续三天给予rhGm-csf,20μg/只/天;GM低剂量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2μg/只)前一天,给予rhGm-csf,20μg/只/天;初次免疫14天后,加强免疫1次。并在二次免疫后14天放血处死,测定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见检测方法2、3)。
3.将“实验方法1中:放血处死”的小鼠血清收集到离心管中,3000rpm离心15分钟,分离血清,抗体IgG1、IgG2a亚型滴度检测(见检测方法4)。
统计分析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用t检验判断有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结果:
1.脾细胞增殖反应实验:
二次免疫后14天,三个不同剂量GM+疫苗组小鼠的脾细胞增殖率均高于疫苗组,且与剂量相关,见表18。
表18不同实验组小鼠脾细胞增殖情况
分  组     特异性增殖率(%)
疫苗组GM高剂量组GM中剂量组GM低剂量组     70.4153.9**115.2**95.2
**与疫苗组相比P<0.01
2.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测定
(1)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
在三个效应细胞(E)与靶细胞(T)配比(20∶1、50∶1、100∶1)中,三个不同剂量GM+疫苗组小鼠的脾细胞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均高于疫苗组,且与剂量相关,见表19。
表19不同实验组小鼠脾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X±S)
分  组     20∶1     50∶1     100∶1
疫苗组GM高剂量组GM中剂量组GM低剂量组     2.639±0.7847.203±1.095**5.630±0.846**4.498±1.219*     7.940±1.98320.423±5.135**16.835±3.001**8.138±2.456*     9.278±1.61746.090±1.585**30.820±7.182**17.925±2.780*
*与疫苗组相比P<0.05,**与疫苗组相比P<0.01
(2)MTT法
通过对活细胞的分析,在三个效应细胞(E)与靶细胞(T)配比(20∶1、50∶1、100∶1)中,三个不同剂量GM+疫苗组小鼠的脾细胞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均高于疫苗组,见表20。
           表20不同实验组小鼠脾细胞对靶细胞杀伤率(%)(X±S)
分  组   20∶1   50∶1     100∶1
疫苗组GM高剂量组GM中剂量组GM低剂量组   19.902±2.10135.078±3.379**31.283±9.273*28.328±11.184*   26.845±12.02142.386±10.533*44.332±7.770**39.945±9.843     51.889±5.16760.105±8.020*61.645±9.072*54.716±14.473
*与疫苗组相比P<0.05,**与疫苗组相比P<0.01
3.抗体IgG1、IgG2a亚型滴度:
三个不同剂量GM+疫苗组小鼠的抗体IgG2a亚型滴度均高于疫苗组,其中GM高剂量组显著高于疫苗组,是疫苗组的4.3倍;见表21。
              表21抗体IgG1、IgG2a亚型滴度
分  组   IgG1     IgG2a
疫苗组GM高剂量组GM中剂量组GM低剂量组   160000.0±122202.054719.2±24440.4148530.8±126996.1117889.0±40265.8     1269.9±1385.65515.4±739.0**1871.4±3041.41485.3±3240.1
**与疫苗组相比P<0.01
实验例6: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不同剂量的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协同诱导小鼠细胞免疫应答的比较
材料与仪器:
实验动物、实验材料、主要试剂和仪器同实验例1。
检测方法:
1.脾细胞增殖实验检测方法同实验例1。
2.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测定方法——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同实验例1。
3.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测定方法——MTT法同实验例1。
4.抗体IgG1、IgG2a亚型滴度检测方法同实验例1。
实验方法:
1.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疫苗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2μg/只;GM+疫苗高剂量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4μg/只)前三天,连续三天给予rhGm-csf,20μg/只/天;GM+疫苗中剂量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2μg/只)前三天,连续三天给予rhGm-csf,20μg/只/天;GM+疫苗低剂量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1μg/只)前三天,连续三天给予rhGm-csf,20μg/只/天;初次免疫14天后,加强免疫1次。并在二次免疫后14天放血处死,用CHO表达的HBsAg 10μg/ml,作抗原刺激物,检测脾细胞增殖情况(见检测方法1)。
2.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疫苗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2μg/只;GM+疫苗高剂量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4μg/只)前三天,连续三天给予rhGm-csf,20μg/只/天;GM+疫苗中剂量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2μg/只)前三天,连续三天给予rhGm-csf,20μg/只/天;GM+疫苗低剂量组: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1μg/只)前三天,连续三天给予rhGm-csf,20μg/只/天;初次免疫14天后,加强免疫1次。并在二次免疫后14天放血处死,测定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见检测方法2、3)。
3.将“实验方法1中:放血处死”的小鼠血清收集到离心管中,3000rpm离心15分钟,分离血清,抗体IgG1、IgG2a亚型滴度检测(见检测方法4)。
统计分析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用t检验判断有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结果:
1.脾细胞增殖反应实验:
二次免疫后14天,GM+不同剂量疫苗的三个实验组小鼠的脾细胞增殖率均高于疫苗组,且与剂量相关,见表22。
表22不同实验组小鼠脾细胞增殖情况
分  组     特异性增殖率(%)
疫苗组GM+疫苗高剂量组GM+疫苗中剂量组GM+疫苗低剂量组     45.786.8**74.6*68.7**
*与疫苗组相比P<0.05,**与疫苗组相比P<0.01
2.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测定
(1)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
在三个效应细胞(E)与靶细胞(T)配比(20∶1、50∶1、100∶1)中,GM+三个不同剂量疫苗的实验组小鼠的脾细胞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均高于疫苗组,且与剂量相关,见表23。
          表23不同实验组小鼠脾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X±S)
分  组     20∶1     50∶1     100∶1
疫苗组GM+疫苗高剂量组GM+疫苗中剂量组GM+疫苗低剂量组     3.386±2.1158.981±3.227**6.679±1.295**5.292±0.968     7.968±2.34112.274±3.327**10.461±2.1888.600±1.787     8.510±2.44618.248±4.759**13.579±2.801**11.892±2.960
**与疫苗组相比P<0.01
(2)MTT法
通过对活细胞的分析,在三个效应细胞(E)与靶细胞(T)配比(20∶1、50∶1、100∶1)中,GM+三个不同剂量疫苗的实验组小鼠的脾细胞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均高于疫苗组,见表24。
             表24不同实验组小鼠脾细胞对靶细胞杀伤率(%)(X±S)
分  组     20∶1     50∶1   100∶1
疫苗组GM+疫苗高剂量组GM+疫苗中剂量组GM+疫苗低剂量组     21.490±9.21935.183±12.88134.361±12.89229.779±6.580     23.651±5.38647.766±11.690**44.001±12.832**39.977±20.607   33.776±9.66057.679±7.045**53.004±14.382*46.933±12.388
*与疫苗组相比P<0.05,**与疫苗组相比P<0.01
3.抗体IgG1、IgG2a亚型滴度:
GM+三个不同剂量疫苗的实验组小鼠的血清抗体IgG2a亚型滴度均高于疫苗组,其中GM高剂量组显著高于疫苗组,是疫苗组的4.0倍;见表25。
                表25抗体IgG1、IgG2a亚型滴度
分  组     IgG1     IgG2a
疫苗组GM+疫苗高剂量组GM+疫苗中剂量组GM+疫苗低剂量组     812749.0±295603.31625499.0±591206.71024000.0±782092.9322540.0±147801.7     8063.5±5542.632253.9±14780.2*20318.7±7390.110159.0±11085.1
*与疫苗组相比P<0.05
实验结论: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得到以下结论:GM+疫苗组,初次免疫后7天开始,血清抗体滴度比较高,血清抗体中IgG2a占优势,小鼠脾细胞增殖速度最快,比疫苗组高出21.8%;在四个效应细胞(脾细胞)与靶细胞配比中,细胞毒T细胞(CTL)功能均高于其他组,其中E∶T=100∶1的GM+疫苗组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提前给予rhGm-csf,再给予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可以刺激动物产生细胞免疫,同时可以提高体内血清中抗体滴度。
混合疫苗组,初次免疫后7天开始,小鼠血清抗体滴度为最高,直至免疫后35天混合疫苗组仍为最高;二次免疫14天后血清中抗体的含量与其他组相比有显著性提高。结果表明,同时给予rhGm-csf和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可以促进机体的体液免疫,增加抗体产生。

Claims (7)

1.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的组合在制备治疗或预防乙型肝炎药物中的用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中乙型肝炎为慢性乙型肝炎。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途,其中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为CHO细胞表达的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用途,其中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同时给药。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用途,其中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给药前给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途,其中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给药前1-7天给药。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用途,其中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与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用量的质量配比为1∶0.8-60。
CN2006101671102A 2005-12-12 2006-12-08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制备治疗或预防乙型肝炎药物中的用途 Active CN19900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6101671102A CN1990043B (zh) 2005-12-12 2006-12-08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制备治疗或预防乙型肝炎药物中的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510048176 2005-12-12
CN200510048176.5 2005-12-12
CN2006101671102A CN1990043B (zh) 2005-12-12 2006-12-08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制备治疗或预防乙型肝炎药物中的用途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90043A true CN1990043A (zh) 2007-07-04
CN1990043B CN1990043B (zh) 2011-12-21

Family

ID=382127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671102A Active CN1990043B (zh) 2005-12-12 2006-12-08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制备治疗或预防乙型肝炎药物中的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99004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88976A (zh) * 2012-12-18 2013-03-27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dna复合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WO2015010450A1 (zh) 2013-07-26 2015-01-29 复旦大学 一种病毒免疫治疗药物复合物及其用途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88976A (zh) * 2012-12-18 2013-03-27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dna复合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WO2015010450A1 (zh) 2013-07-26 2015-01-29 复旦大学 一种病毒免疫治疗药物复合物及其用途
CN104338132A (zh) * 2013-07-26 2015-02-11 复旦大学 一种病毒免疫治疗药物复合物及其用途
JP2016525523A (ja) * 2013-07-26 2016-08-25 フダン ユニバーシティ ウイルス免疫療法用の医薬組成物およびその使用
US10086067B2 (en) 2013-07-26 2018-10-02 Fudan University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for viral immunotherapy and uses thereof
CN110859961A (zh) * 2013-07-26 2020-03-06 复旦大学 病毒免疫治疗药物复合物在制备治疗hbv感染药物中的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90043B (zh) 2011-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87029B (zh) 一种乙型肝炎疫苗及其制备工艺
CN1939532A (zh) 真菌免疫调节蛋白之用途
CN1858059A (zh) 激发人体抗结核杆菌的保护性免疫反应的抗原表位及其用途
CN1579553A (zh) Ii型猪圆环病毒核酸疫苗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458973A (zh) 前脂肪细胞系
CN1079166A (zh) 用白细胞介素-10抑制移植物抗宿主病
CN1192799C (zh) 佐剂组合制剂
CN1840177A (zh) 胸腺肽α1注射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10859961A (zh) 病毒免疫治疗药物复合物在制备治疗hbv感染药物中的应用
CN1990043A (zh)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制备治疗或预防乙型肝炎药物中的用途
CN104232661A (zh) 重组dna序列、酵母菌、乙肝表面抗原制备方法及疫苗
CN101036784A (zh) 一种乙型肝炎治疗性细胞毒性t细胞表位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CN1528783A (zh) 一种法氏囊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疾病治疗和免疫中的应用
CN101584861A (zh) 增强抗原免疫原性以及天然和获得性免疫的用途
CN1824325A (zh) 人乳头病毒dna嵌合疫苗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71636C (zh) 一种乙型肝炎dna疫苗
CN1557487A (zh) 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免疫原性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96472C (zh) 一种菌类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CN1235909C (zh) 重组人干扰素α8多肽编码cDNA序列、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98840C (zh) 人类乳头瘤病毒11l1-e7重组蛋白及其应用
CN1289146C (zh) 一种新型预防和治疗乙肝病毒感染的核酸疫苗及制备方法
CN1300315C (zh) 奶牛之犊牛前胸腺素基因及其克隆方法与应用
CN103602634A (zh) Dc细胞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制备抗肿瘤细胞制剂中的应用
CN1513555A (zh) 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及其冻干制剂
CN1596978A (zh) 甲型、乙型肝炎联合疫苗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070704

Assignee: North-China Pharmaceutical Jintan Biotechnology Co., Ltd.

Assignor: Ncpc New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4130000019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Use of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macrophag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in preparation of drug for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hepatitis B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221

License type: Exclusive License

Record date: 20140317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ORTH-CHINA PHARMACEUTICAL JINTAN BIOTECHNOLOGY CO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CPC NEW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72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EC01 Cancellation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North-China Pharmaceutical Jintan Biotechnology Co., Ltd.

Assignor: Ncpc New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4130000019

Date of cancellation: 20150626

LICC Enforcement, change and cancellation of record of contracts on the licence for exploitation of a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728

Address after: 050035 No. 106 Tianshan Avenue, Shijiazhuang hi tech Development Zone, Hebei, China

Patentee after: North-China Pharmaceutical Jintan Bio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050015 Heping East Road, Hebei, Shijiazhuang, No. 388

Patentee before: Ncpc New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