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76662A - 吸收体以及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体以及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76662A
CN1976662A CN200580021613.2A CN200580021613A CN1976662A CN 1976662 A CN1976662 A CN 1976662A CN 200580021613 A CN200580021613 A CN 200580021613A CN 1976662 A CN1976662 A CN 19766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assembly
absorber
sheet material
superabsorbent polymer
fi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58002161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76662B (zh
Inventor
花生裕之
久保平
宫下义治
松井智嗣
深江晃礼
前田敏和
矢野广幸
古土井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o Pap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io Pape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1948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5839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19485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5364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19485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6804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34095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47747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43447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5370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03166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9028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1038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9029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o Paper Corp filed Critical Daio Paper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5/01186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6006395A1/ja
Publication of CN19766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76662A/zh
Publication of CN19766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76662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在不增加重量、厚度和成本的情况下提高了从包装状态复原的复原性的吸收体。在具有纤维集合体(21)的吸收体(50)中,使用由纤维构成的丝束作成的集合体作为纤维集合体(21),而且压缩回弹率(RC)为45~60%。

Description

吸收体以及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纸尿布或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以及用于该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
背景技术
以往,内置于体液吸收性物品中的吸收体,一般是在纸浆短纤维的积纤体中分散保持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吸收体。并且,这种体液吸收性物品被用乙烯塑料包装起来出售,特别是在纸尿布的领域中,为了在一个包装内收纳更多体液吸收性物品,或者为了能以紧凑的状态进行搬运,而以压缩状态包装。在使用时,从包装内取出所需数量的物品。由此,体液吸收性物品从压缩状态展开。
但是,上述现有的吸收体在从压缩状态展开时的复原性方面仍有改善的余地。如果吸收体的复原性不好,则不能完全发挥期望的吸收性能,而且,即便不会影响到吸收性能,也会使使用者对吸收性能不放心,从而不理想。
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将称作缓冲件或泡沫件的复原专用部件安装在体液吸收性物品上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但在这种情况下,会有重量或厚度、或是成本会增加的问题。
专利文献1:特开2000-3169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课题在于,在不导致重量或厚度或者成本的增加的情况下,提高从包装状态复原的复原性。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如下所述。
【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
一种吸收体,具有纤维集合体,使用由纤维构成的丝束所作成的集合体作为所述纤维集合体,而且压缩回弹率RC为45~60%。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
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吸收体,基于KES试验测得的压缩能量WC为4.0~7.0gf·cm/cm2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
如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吸收体,使用厚度为10mm时的纤维密度为0.0075g/cm3以下的集合体作为所述纤维集合体。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
如技术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所述纤维集合体的目付(日本织物的单位面积重量)为0.0075g/cm2以下。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
如技术方案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纤维集合体的质量为1~15g。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
如技术方案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平面投影面积为400cm2以上,而且厚度为0.1~1cm。
【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在顶部片材和背部片材之间具备技术方案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
【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
如技术方案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在所述吸收体的背面侧设有保持片材。
【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
如技术方案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所述保持片材为无纺布,其基于KES试验测得的压缩能量WC为0.01~10.00gf·cm/cm2,而且压缩回弹率RC为10~100%。
【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
如技术方案8或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所述的丝束作成的纤维集合体的构成纤维是醋酸纤维素的纤维。
(主要的作用效果)
(1)如果使用压缩回弹率RC为45~60%的特定的“由丝束作成的纤维集合体”,则吸收体本身具有足够的复原性。因此,可以不使用复原专用的部件,从而能在不增加重量、厚度和成本的情况下,提高从包装状态复原的复原性。
(2)如果压缩能量WC为4.0~7.0gf·cm/cm2,则包装时能压缩到与以往相同的程度或是比以往更紧凑的程度。
(3)尽管还受到纤维集合体的纤度或材质、纤维彼此间接合的程度影响,但通常情况下,如果厚度为10mm时的纤维密度为0.0075g/cm3以下,则在复原性及压缩容易性方面是有利的。
(4)尽管还受到纤维集合体的纤度、材质以及纤维彼此间接合的程度影响,但通常情况下,如果纤维目付为0.0075g/cm2以下,则在复原性及压缩容易性方面、以及抑制重量增加和成本增加方面有利。
(5)即便纤维集合体的质量超过15g,也由于不使用复原专用的部件而具有效果,自身仍具有抑制重量增加以及成本增加的效果。但是,如果达到该质量,则复原专用部件的质量对总质量的影响减小,使用复原力高的特定纤维集合体来构成吸收体的意义就不大了。因而,从这一观点考虑,优选纤维集合体的质量为15g以下。
(6)如果吸收体的尺寸为,平面投影面积是400cm2以上,而且厚度为0.1~1cm,则利用上述各本发明的特征构成,在不导致重量、厚度以及成本增加而提高复原性的方面,极为有利。
(7)在将丝束开纤而形成的纤维集合体中包含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情况下,当接触到产品背面时,从纤维集合体脱落下来的或是纤维集合体下部的SAP粒子群的凹凸会造成刷拉刷拉的不适感,从而使产品的价值降低。相对于此,如果在吸收体的背面侧设置保持片材,则在从产品背面接触时,能减轻刷拉刷拉的不适感或是不会产生该不适感。
根据本发明,能在不导致重量、厚度或者成本增加的情况下,提高从包装状态复原的复原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短裤型尿布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展开状态的短裤型尿布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展开状态的短裤型尿布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吸收体的第1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吸收体的第2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吸收体的第3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吸收体的第4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吸收体的第5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吸收体的第6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吸收体的第7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吸收体的第7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吸收体的第7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吸收体的第7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吸收体的第7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吸收体的方向的概要图。
图16是表示吸收体的第8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吸收体的第9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8是概略表示吸收体的配置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吸收体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吸收体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吸收体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展开状态下的带式尿布的俯视图。
图23是图22的4-4线剖视图。
图24是表示吸收体的制造设备的例子的概要图。
图25是表示开纤装置的例子的概要图。
图26是表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散布形态的概要图。
图27是用于说明吸收体的方向的概要图。
图28是表示试验装置的说明图。
图29是概略表示尿布状态下的加压下吸收量的测定方法的俯视图。
图30是概略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吸收体制造设备的例子的俯视图。
图31是概略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制造设备的例子的正视图。
图32是概略表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制造设备的例子中的、另外的上游侧辊的例子的俯视图。
图33是表示吸收体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流程的概略图。
图34是概略表示向片材上涂敷粘接剂的例子的俯视图。
图35是概略表示向片材上涂敷粘接剂的例子的纵剖视图。
图36是向片材上涂敷粘接剂的例子的概略图。
图37是切割辊部的放大图。
图38是吸收体的纵剖面概略图。
图39是展开状态的纸尿布的例子的俯视图。
图40是图39的II-II剖视图。
图41是展开状态的纸尿布的俯视图。
图42是图41的II-II剖视图。
图43是另一纸尿布例子的俯视图。
图44是另一纸尿布例子的俯视图。
图45是另一纸尿布例子的俯视图。
图46是另一纸尿布例子的俯视图。
图47是另一纸尿布例子的俯视图。
图48是表示压缩加工得到的槽的例子的俯视图。
图49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固装式纸尿布的俯视图。
图50是图49的II-II剖视图。
图51是表示纤维集合体层的层叠形态的概略图。
图52是另一实施方式的体液吸收性物品的剖面概略图。
图53是另一实施方式的体液吸收性物品的剖面概略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短裤型一次性尿布
10A带式一次性尿布
12外置片材
12A背部片材
20吸收性主体
30顶部片材
40中间片材
50吸收体
52长丝
52X面纱
52Y丝束
52Z纤维集合体
54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
56吸收芯
58包覆片材
60、60A阻挡封套
64阻挡片材
70不透体液性片材
72第2不透体液性片材
80保持片材
130搭扣片
E凹部
Z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散布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所示的纸尿布及其制造设备,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例子>
在图1中,示出了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的例子。该短裤型一次性尿布10具备外表面(背面)侧的外置片材12、和内表面(正面)侧的吸收性主体20,在外置片材12上固定有吸收性主体20。吸收性主体20是承接并吸收保持尿或软便等体液(后述生理用卫生巾的情况下,则是承接经血)的部分。外置片材12是用于戴在穿戴者身上的部分。
外置片材12如图示那样,为砂漏形状,两侧收细,这里是穿戴者伸入腿的部位。吸收性主体20可以采用任意形状,在图示实施方式中是长方形。
外置片材12,如图2所示,在将吸收性主体20设置并固定在预定位置上后,前后折叠,并通过热熔接等将外置片材12的前身片12F以及后身片12B的两侧部的接合区域12A接合。由此,可以得到图1所示结构的、具有腰部开口部WO和一对腿部开口部LO的短裤型一次性尿布。
示出了对于图示吸收性主体20的长度方向(即图2的上下方向,也是产品的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分的宽度比连结外置片12的收细部分的宽度短的形态。该宽度关系也可以相反,还可以是同一宽度。
希望外置片材12由两张例如疏水性无纺布片材构成,并希望是在这两张片材之间夹设弹性伸缩部件并借助其收缩力而贴合在穿戴者身上的形态。作为该弹性伸缩部件,可以使用橡胶丝或弹性发泡体的带状物等,但希望使用多条橡胶丝。在图示的形态中,橡胶丝12C、12C...在腰部区域W中沿宽度方向连续设置,在腰下区域U中仅设置在两侧部分,在腿下区域L中则没有设置。通过将橡胶丝12C、12C...设置在腰部区域W以及腰下区域U这两个区域中,即便橡胶丝12C自身的收缩力较弱,整体上来说,在腰下区域U也能贴在穿戴者身上,所以产品能很舒适地贴合穿戴者。
(吸收性主体)
如图3所示,实施方式的吸收性主体20具备:使体液透过的例如由无纺布等构成的顶部片材30、中间片材(第二片材)40、和包含吸收芯56的吸收体50。另外,在吸收体50的背面侧,设置有由塑料片材等构成的不透体液性片材(也叫做背部片材)70。在该不透体液性片材70的背面侧,设有外置片材12。进而,在两侧具备阻挡封套60、60。
(顶部片材)
顶部片材30具有使体液透过的性质。因此,顶部片材30的材料只要显示出该体液透过性即可,例如,可以例示出有孔或者无孔的无纺布、或者多孔性塑料片材等。另外,其中,对无纺布为何种原料纤维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例示出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类、聚酯类、聚酰胺类等合成纤维、人造丝或铜铵丝等再生纤维、绵等天然纤维等、或使用从这些材料中选出的两种以上材料的混合纤维等。进而,无纺布可以是通过任何加工制得的无纺布。作为加工方法,可以例示出公知的方法,例如射流喷网法、纺粘法、热粘法、熔喷法、针刺法等。例如,如果追求柔软性、悬垂性,则优选射流喷网法,如果追求膨松性、柔软性,则优选热粘法。
另外,顶部片材30既可以是由一张片材构成,也可以是由贴合两张以上片材而得到的层叠片材构成。同样,在平面方向上,顶部片材30既可以由一张片材构成,也可以由两张以上片材构成。
(中间片材)
为了使透过顶部片材30的体液迅速向吸收体转移,可以设置体液透过速度比顶部片材30快的、通常称作“第二片材”的中间片材40。该中间片材不仅能使体液迅速向吸收体转移而提高吸收体的吸收性能,而且能防止所吸收的体液从吸收体倒流的“回流(逆戻り)”现象,可以使顶部片材30上始终处于干燥状态。
中间片材(第二片材)40夹设在顶部片材30和包覆片材58之间。如图20所示,也可以使用不设置中间片材(第二片材)40的形态。
图示形态的中间片材40既可以比吸收芯56的宽度窄地配置在中央,也可以设置在整个宽度范围内。中间片材40的长度方向长度可以与吸收芯56的长度相同,也可以仅处于以吸收体液的区域为中心的长度较短的范围内。中间片材40的代表性材料是体液透过性优良的无纺布。
作为中间片材40,可以例示出与顶部片材30同样的材料、或射流喷网无纺布、纸浆无纺布、纸浆和人造丝的混合片材、点粘合或者皱纹纸。特别是以气穿成网无纺布以及纺粘无纺布为宜。
中间片材在产品前后方向上的硬挺度(腰度)为0.05~0.75g·cm2/cm,这对于减轻或者消除从产品正面侧接触时产生的刷拉刷拉的不适感来说比较理想。这里,“产品前后方向上的硬挺度”是指,借助纯弯曲试验机(KATO TECH公司制“KES-FB2”)使裁成长度200mm、宽度200mm的样品在DFE灵敏度20、曲率范围0.0cm-1~0.5cm-1的范围内弯曲时得到的值。对于包覆片材也是同样的。
(吸收体)
吸收体50具有:吸收芯56,具有将丝束开纤得到的纤维集合体以及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包覆片材58,包覆该吸收芯56的至少背面以及侧面。进而,在吸收芯56和包覆片材58的背面侧部位(下侧的部分)之间设有保持片材80。
(吸收体的第1实施方式)
图4表示吸收体的第1实施方式,该吸收体50具有:吸收芯56,具有纤维集合体21以及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包覆片材58,包覆该吸收芯56的至少背面以及侧面,包覆片材58中至少设置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部分的整个面或者大致整个面上,以连续面状涂敷有粘接剂24。所谓“大致整个面”是指设置高吸收性聚合物的部分的80%。
更加详细地说,在包覆片材58的内表面上经由粘接剂24设有由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构成的层,在其上进一步经由粘接剂25设有由纤维集合体21构成的层,进而,在纤维集合体21上经由粘接剂26粘接有包覆片材58。图示例的包覆片材58在两侧部折回,从而以包覆纤维集合体21以及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的方式构成,但是也可以采用由上下两张片材夹着包装的形态。作为该包覆片材58,如后所述,优选采用皱纹纸或无纺布等吸收性片材。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构成为,在包覆片材58的至少设置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部分的整个面或者大致整个面上,设置有涂敷着粘接剂的部分、和由涂敷粘接剂的部分包围的多个没有粘接剂的部分,具有借助涂敷粘接剂的部分粘接在包覆片材58上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和存在于没有粘接剂的部分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
在以连续面状涂敷粘接剂24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幕涂或辊涂。另外,在设置有涂敷粘接剂的部分、和由涂敷粘接剂的部分包围的多个没有粘接剂的部分的场合,可以采用旋涂。作为粘接剂24,可以优选地采用能用作后述纤维集合体的粘合剂的热塑性树脂。
在该第1吸收体的例子中,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的大部分借助粘接剂24粘接在包覆片材58上,或者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的一部分借助粘接剂24粘接在包覆片材58上,并且,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的大部分被限制在由涂敷粘接剂的部分包围的、没有粘接剂的闭合空间内。另外,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借助粘接剂25粘接在纤维集合体21上。从而,能有效防止刷拉刷拉的触感、以及吸收特性的非期望的分布不均。附图标记26表示粘接纤维集合体21的聚合物侧面和相反侧面与包覆片材58的粘接剂。
(吸收体的第2实施方式)
图5表示吸收体的第2实施方式,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来说在下述一点上不同:在纤维集合体21内也保持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
(吸收体的第3实施方式)
图6表示吸收体的第3实施方式,相对于仅在纤维集合体21的单侧(下侧)设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的第1实施方式来说,不同点在于:在纤维集合体21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这种情况下,位于纤维集合体21上侧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可以借助粘接剂28粘接在纤维集合体21上。
(吸收体的第4实施方式)
图7表示吸收体的第4实施方式,在第3实施方式中,进而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在纤维集合体21内也保持有高吸收性聚合物54。
(吸收体的第5实施方式)
图8表示吸收体的第5实施方式,省略了第2实施方式中的包覆片材58上粘接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以及用于其粘接的粘接剂25,仅在纤维集合体21内保持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
(吸收体的第6实施方式)
图9表示吸收体的第6实施方式,相对于第5实施方式来说,在保持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的纤维集合体21上另外设置着仅有纤维集合体(没有保持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的层21B,并且,借助粘接剂26B粘接保持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的纤维集合体21、和仅有纤维集合体的层21B。
(吸收体的第7实施方式)
图10以及图11表示吸收体50的第6实施方式。该吸收体50具有:吸收芯56,具有由纤维构成的丝束制成的纤维集合体以及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以及包覆片材58,包覆这些部分;其特征在于,设置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量相对较多和相对较少的部分。该量的多少在图中用点的密疏表示。通过这样构成,能根据期望实现吸收特性、特别是吸收量的偏置。
特别是如图示的例子那样,优选地,使纤维集合体的宽度方向中间部50C上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量比纤维集合体的长度方向两侧部50S上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量多。这种情况下,若与宽度方向一致地使用吸收性物品(图示的例子中是纸尿布DP),则能确保被供给较多体液的宽度方向中间部50C的吸收量较多。
另外,如图12所示,下述实施方式也是优选方式,即,使纤维集合体的长度方向中间部50M上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量比纤维集合体的长度方向前后部50E上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量多。这种情况下,若是与长度方向一致地使用吸收性物品(图示的例子中为纸尿布DP),则可以确保被供给较多液体的长度方向中间部50M的吸收量较多。
另外,在长度方向两端的切断部50e上不设置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方式也是优选的。在制造时,能防止切断刀寿命缩短。这种实施方式的吸收体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制造:分三级(多/少/无)设定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添加量,反复由少/多/少/无构成的周期。
另一方面,根据情况的不同,也可以设计成,长度方向两端部50E、50E上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量比长度方向中间部50M上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量多。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将吸收体50沿长度方向区分成中间部以及两端部三个部分,但是也可以区分成两个或者四个以上部分,使高吸收性粒子的量在各部分分别不同,还可以使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量在吸收体50的长度方向上连续变化。
在吸收体50中,既可以将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保持在纤维集合体内,也可以保持在纤维集合体表面上,还可以保持在这两个部位。进而,还可以将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保持在纤维集合体表面中的仅一部分上,而在纤维集合体内则是整体保持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
但是,希望至少在吸收体液的区域中,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SAP粒子)相对于纤维集合体基本上分散在厚度方向的整个范围内。这种基本上分散在厚度方向整个范围内的状态示意性地表示在图13的主要部分放大图中。图13中的附图标记52表示纤维集合体的构成纤维(长丝)。
在吸收芯56的上部、下部以及中间部没有SAP粒子的情况下,不能说是“分散在厚度方向整个范围内”。因此,所谓“分散在厚度方向整个范围内”,除了相对于纤维集合体“均匀”分散在厚度方向整个范围内的实施方式之外,还包括尽管“偏置”于上部、下部以及或者中间部,但仍然是分散在上部、下部以及中间部各个部分中的实施方式。另外,下述实施方式也不排除在外,即,一部分SAP粒子不进入纤维集合体中而是残存在其表面上的实施方式,或一部分SAP粒子穿透纤维集合体而存在于包覆片材58上的实施方式,或如图14所示那样存在于保持片材80上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不考虑结块(ゲルブロツキング,gel blocking)的情况下,即使仅偏置于上部或者仅偏置于中间部也是可以的,而在不考虑回流的情况下,即使仅偏置于中间部或者仅偏置于下部也是可以的。
该第7实施方式中,在产品的宽度方向、长度方向以及厚度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各部分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量(以下称作分散密度)有大小差别,但作为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即,在产品的宽度方向、长度方向以及厚度方向的所有方向上,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量均是均匀的。
若对“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分散密度有大小差别”的实施方式进行归纳,则如下所述。如图15所示,关于吸收芯56,将产品的宽度方向设为X,将长度方向设为Y,将厚度方向设为Z,如表1所示,将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分散密度设定得比其他区域大(高)的情况定义为“偏靠”,将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分散密度相同的情况定义为“均匀”,各实施方式的特有效果示于表2~表4中。当然,各条件可以组合使用。
【表1】
 X(宽度方向)   偏靠中央   均匀   偏靠边缘
 Y(长度方向)   偏靠腹部   偏靠中央   均匀   偏靠背部
 Z(厚度方向)   偏靠中央   均匀   肌肤面   内衣面
【表2】
在X方向上,如果是“偏靠中央”,则可以有效地将SAP配置在必要部位,能够以较低费用制造,而且制造时SAP浪费少。
  X   Y   Z   特有效果
  偏靠中央   偏靠腹部   偏靠中央   对男孩有利。SAP不适感较轻。   (1)
  均匀   对男孩有利。吸收性能的平衡良好。   (2)
  贴身面   对男孩有利。回流良好。   (3)
  贴衣面   对男孩有利。吸收速度快。   (4)
  偏靠中央   偏靠中央   对女孩有利。SAP不适感较轻。   (5)
  均匀   对女孩有利。吸收性能的平衡良好。   (6)
  贴身面   对女孩有利。回流良好。   (7)
  贴衣面   对女孩有利。吸收速度快。   (8)
  均匀   偏靠中央   有利于男女兼用。SAP不适感较轻。   (9)
  均匀   有利于男女兼用。吸收性能的平衡良好。   (10)
  贴身面   有利于男女兼用。回流良好。   (11)
  贴衣面   有利于男女兼用。吸收速度快。   (12)
  偏靠背部   偏靠中央   有利于新生儿等低月儿。SAP不适感较轻。   (13)
  均匀   有利于新生儿等低月儿。吸收性能的平衡良好。   (14)
  贴身面   有利于新生儿等低月儿。回流良好。   (15)
  贴衣面   有利于新生儿等低月儿。吸收速度快。   (16)
【表3】
在X方向上,若是“均匀”的,则能减轻SAP造成的不适感,使用过程中SAP的移动较少。
  X   Y   Z   特有效果
  均匀   偏靠腹部   偏靠中央   对男孩有利。SAP不适感较轻。   (17)
  均匀   对男孩有利。吸收性能的平衡良好。   (18)
  贴身面   对男孩有利。回流良好。   (19)
  贴衣面   对男孩有利。吸收速度快。   (20)
  偏靠中央   偏靠中央   对女孩有利。SAP不适感较轻。   (21)
  均匀   对女孩有利。吸收性能的平衡良好。   (22)
  贴身面   对女孩有利。回流良好。   (23)
  贴衣面   对女孩有利。吸收速度快。   (24)
  均匀   偏靠中央   有利于男女兼用。SAP不适感较轻。   (25)
  均匀   -   (26)
  贴身面   有利于男女兼用。回流良好。   (27)
  贴衣面   -   (28)
  偏靠背部   偏靠中央   有利于新生儿等低月儿。SAP不适感较轻。   (29)
  均匀   有利于新生儿等低月儿。吸收性能的平衡良好。   (30)
  贴身面   有利于新生儿等低月儿。回流良好。   (31)
  贴衣面   有利于新生儿等低月儿。吸收速度快。   (32)
【表4】
在X方向上,若“偏靠边缘”,则对减轻顺腿泄漏或减轻侧漏来说有效。特别是在与内衬并用方面优异。
  X   Y   Z   特有效果
  偏靠边缘   偏靠腹部   偏靠中央   对男孩有利。SAP不适感较轻。   (33)
  均匀   对男孩有利。吸收性能的平衡良好。   (34)
  贴身面   对男孩有利。回流良好。   (35)
  贴衣面   对男孩有利。吸收速度快。   (36)
  偏靠中央   偏靠中央   对女孩有利。SAP不适感较轻。   (37)
  均匀   对女孩有利。吸收性能的平衡良好。   (38)
  贴身面   对女孩有利。回流良好。   (39)
  贴衣面   对女孩有利。吸收速度快。   (40)
  均匀   偏靠中央   有利于男女兼用。SAP不适感较轻。   (41)
  均匀   有利于男女兼用。吸收性能的平衡良好。   (42)
  贴身面   有利于男女兼用。回流良好。   (43)
  贴衣面   有利于男女兼用。吸收速度快。   (44)
  偏靠背部   偏靠中央   有利于新生儿等低月儿。SAP不适感较轻。   (45)
  均匀   有利于新生儿等低月儿。吸收性能的平衡良好。   (46)
  贴身面   有利于新生儿等低月儿。回流良好。   (47)
  贴衣面   有利于新生儿等低月儿。吸收速度快。   (48)
(吸收体的第8实施方式)
下面,在图16中表示吸收体的第8实施方式。该吸收体50具有:吸收芯56,包括纤维集合体以及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以及包覆片材58,包覆这些部分;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纤维集合体上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密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和相对较低的部分。该密度的高低在图中用灰度表示。这样,如果设置纤维集合体上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密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和相对较低的部分,则能根据希望使吸收特性、特别是吸收速度偏置。
特别是,如图示的例子那样,使宽度方向中间部50C上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密度比宽度方向两侧部50S上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密度高,是优选的实施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具有下述吸收特性:宽度方向中间部50C的吸收速度较慢,而宽度方向两侧部50S的吸收速度较快。从而,在与宽度方向一致地用在吸收性物品上的情况下,能向宽度方向中间部50C的长度方向中间部供给较多液体,并从该处向周围良好地扩散,所以能将较大面积用于吸收,并且由于宽度方向两侧部50S的吸收速度较快,所以能防止所谓侧漏。
(吸收体的第9实施方式)
下面,图17表示吸收体的第9实施方式。该吸收体50具有:包括纤维集合体以及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吸收芯56、以及包覆这些部分的包覆片材58,其特征在于,设置有纤维集合体的纤维密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和相对较低的部分。在图中,用线的疏密表示该纤维密度的高低。由丝束构成的纤维集合体具有使液体沿着纤维的连续方向扩散的性质,而且密度越高则该倾向越明显。从而,即便设置纤维集合体的纤维密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和相对较低的部分,也能根据希望使吸收体50的吸收特性偏置。
这种纤维密度的高低,可以通过在制造纤维集合体时进行偏置的开纤,即局部较强地进行开纤等,或者通过在局部将多根丝束束扎起来等方式来实现。
特别是如图示的例子那样,宽度方向中间部50C的纤维密度比宽度方向两侧部50S的纤维密度高,是优选的实施方式。纤维集合体具有下述特性:纤维密度越低,则体液保持性越好,但另一方面,纤维密度越高,则体液扩散性越好。因此,如果设计这种密度差异,则在宽度方向中间部50C,体液能迅速扩散,而在不需要有迅速的扩散性的两侧部50S,则可以提高体液保持性,从而能对各部位赋予优选的特性。更加具体地说,由于宽度方向中间部50C的体液扩散性比宽度方向两侧部50S的体液扩散性高,所以在与宽度方向一致地用于体液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在被供给更多液体的宽度方向中间部50C,体液容易扩散,能将更大面积用于吸收,并且,在宽度方向两侧部50S,体液难以扩散,从而能有效防止所谓侧漏。
另外,无论如何设计宽度方向两侧部50S以及宽度方向中间部50C的纤维密度之差,都优选将两侧部50S的纤维密度设为10~100g/m3,更优选设为20~70g/m3,特别优选设为30~50g/m3。如果两侧部50S的纤维密度过低,则纤维集合体有可能向宽度方向偏靠。而另一方面,如果两侧端部的纤维密度过高,则有可能给穿戴者带来不适感。
(吸收体的配置)
在将吸收体50用于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无论将哪侧作为体液承接侧都是可以的,但特别是在第1实施方式等中,优选以下述方式使用,即,纤维集合体21侧(图中上侧)为体液承接侧。
另外,图18表示在纸尿布DP或生理用卫生巾NP上配置吸收体的例子。将丝束开纤后的纤维集合体具有下述特性:体液容易在纤维的连续方向(流动方向)上扩散,但是难以在与纤维的连续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扩散。因此,如图18(a)、(b)所示,希望吸收体60能够设置成,纤维(表现为多根线)的连续方向顺沿于物品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但也可以如图18(c)、(d)那样设置成,纤维连续方向顺沿于物品的宽度方向。如果纤维的连续方向成为物品的长度方向,则体液在长度方向上也会迅速扩散,从而能有效利用吸收体50的整个面。
(纤维集合体)
纤维集合体通过对基本上可看作连续纤维的长丝的束、即丝束(纤维束)进行开纤而形成,也就是长丝的集合体。作为丝束构成纤维,可以使用例如多糖类或者其衍生物(纤维素、纤维素酯、几丁质、脱乙酰壳多糖等)、合成高分子(聚乙烯、聚丙烯、聚酰胺、聚酯、乳酰胺、聚乙烯醋酸酯等)等,特别优选采用纤维素酯以及纤维素。
作为纤维素,可以使用绵、棉绒、木材浆料等由植物体得到的纤维素或细菌纤维素等,也可以是人造丝等再生纤维素,再生纤维素也可以是纺纱得到的纤维。
作为可以优选地采用的纤维素酯,例如,可以采用醋酸纤维素、丁酸纤维素、丙酸纤维素等有机酸酯;醋酸丙酸纤维素、醋酸丁酸纤维素、醋酸对苯二甲酸纤维素、硝酸醋酸纤维素等混酸酯;以及聚己丙酰胺接枝化纤维素酯等纤维素酯衍生物等。这些纤维素酯可以单独使用或者混合两种以上使用。纤维素酯的粘度平均重合度例如为50~900,优选为200~800左右。纤维素酯的平均置换度为例如1.5~3.0(例如2~3)左右。
纤维素酯的平均重合度例如可以设为10~1000,优选设为50~900,更加优选为200~800左右,纤维素酯的平均置换度例如可以设为1~3左右,优选设为1~2.15,更加优选地设为1.1~2.0左右。纤维素酯的平均置换度可以从提高生物分解性等观点出发法进行选择。
作为纤维素酯,优选采用有机酸酯(例如,碳数为2~4左右的有机酸的酯),特别优选采用醋酸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的乙酰化程度大多为43~62%左右,特别是如果为30~50%左右,则在生物分解性方面也比较优异。特别优选的是纤维素酯是二醋酸纤维素。
丝束构成纤维也可以含有各种添加剂,例如含有热稳定化剂、着色剂、油剂、产率提高剂、白色度改善剂等。
丝束构成纤维的纤度例如可以设成1~16旦尼尔,优选设为1~10旦尼尔,更优选设为2~8旦尼尔左右。丝束构成纤维可以是非卷缩纤维,但优选卷缩纤维。卷缩纤维的卷缩度例如可以设为每英寸5~75个,优选设为10~50个,更优选设为15~50个左右。另外,大多采用均匀卷缩了的卷缩纤维。如果使用卷缩纤维,则可以制造膨松且轻质的吸收芯,并且能容易地制造由于纤维间的缠绕从而一体性较高的丝束。丝束构成纤维的截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异形(例如Y字形、X字形、I字形、R字形等)或中空状等中的任何一种。丝束构成纤维能以下述丝束(纤维束)的形态使用,所述丝束通过将例如3000~1000000根、优选5000~1000000根左右的单纤维聚束而形成。纤维束优选通过将3000~1000000根左右的连续纤维聚束而构成。
丝束的纤维间缠绕力较弱,所以主要出于维持形状的目的,可以使用具有将纤维的接触部分粘接或者熔接的作用的粘合剂。作为粘合剂,除了三乙酸甘油酯、三乙烯乙二醇二醋酸酯、三乙烯乙二醇二丙酸酯、邻苯二甲酸丁二酯、二甲氧基乙基钛酸酯、柠檬酸三乙酯等聚酯类可塑剂之外,还可以使用各种树脂粘接剂、特别是热塑性树脂。
用作粘合剂的热塑性树脂是借助熔融/固化而显现粘接力的树脂,包括不溶水性或者难溶水性的树脂以及水溶性树脂。不溶水性或者难溶水性树脂与水溶性树脂根据需要可以同时使用。
作为不溶水性或者难溶水性的树脂,例如可以使用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等烯烃类的单独或者共聚物、聚醋酸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与苯乙烯类单体的共聚物等丙烯酸树脂、聚氯乙稀、醋酸乙烯-氯乙烯共聚物、聚苯乙烯、苯乙烯类单体与(甲基)丙烯酸类单体的共聚物等苯乙烯类聚合物、以及即便改性也无妨的聚酯、尼龙11、尼龙12、尼龙610、尼龙612等聚酰胺、松脂衍生物(例如松香酯等)、碳化氢树脂(例如萜烯树脂、双环戊二烯树脂、石油树脂等)、加氢碳化氢树脂等。这些热塑性树脂可以使用一种或者两种以上。
作为水溶性树脂,可以使用各种水溶性高分子,例如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醚、乙烯单体与羧基、磺酸基或者具有它们的盐的共聚性单体的共聚物等乙烯类水溶性树脂、丙烯类水溶性树脂、聚亚烷基氧化物、水溶性聚酯、水溶性聚酰胺等。这些水溶性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起来使用。
也可以在热塑性树脂中,添加防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等稳定剂、填充剂、塑性剂、防腐剂、防菌剂等各种添加剂。
但是,要尽可能避免使用妨碍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进入的粘合剂成分。最好不使用妨碍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进入的粘合剂成分。
丝束可以通过公知的方法制得,所以不进行详细说明。可以优选地用于吸收体50的二醋酸纤维素的丝束的面纱,在市场上有Celanese公司和Daicel化学工业等出售。作为二醋酸纤维素的丝束的面纱,其密度为大约0.5g/cm3,总重量为400~600kg。
从该面纱抽取丝束,并按期望的尺寸及膨松程度开纤成宽的带状。丝束的开纤宽度任意,例如可以为宽度100~2000mm,优选产品的吸收芯宽度为100~300mm左右。另外,通过调整丝束的开纤程度,可以调整吸收芯的密度。
作为纤维集合体,将厚度设成10mm时的纤维密度为0.0075g/cm3以下,特别是0.0060~0.0070g/cm3较为优选。如果纤维密度过高,则使用将丝束开纤而形成的纤维集合体这一措施的优点就变小了,例如难以实现轻质化和薄型化。另外,纤维集合体的目付为30~300g/m2,特别是30~90g/m2比较理想。纤维目付可以通过作为卷筒材料的丝束的选择、或者其制造条件来加以调整。
作为丝束的开纤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将丝束架设在多个开纤辊上、随着丝束的行进而逐渐扩大丝束宽度从而进行开纤的方法;反复进行丝束的张紧(伸长)和松弛(收缩)而进行开纤的方法;以及使用压缩空气来扩展宽度并开纤的方法等。
(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
所谓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意味着除“粒子”之外还包括“粉体”。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粒径可以直接采用该种吸收性物品中采用的粒径,例如,优选采用20~850μm的粒径。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具有下述特性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
平均粒子直径:大约350μm
粒度分布
850μm  on:0%
500μm  on:12.2%
250μm  on:75.7%
180μm  on:8.8%
106μm  on:2.4%
106μm  pass:0.9%
一次粒子直径:110-120μm
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材料,并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采用吸水量为50g/g以上的材料。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有淀粉类、纤维素类或合成聚合物类等,可以采用淀粉-丙烯酸(盐)接枝共聚物、淀粉-丙稀腈共聚物的皂化物、羧甲基纤维素钠的交联物或丙烯酸(盐)聚合物等。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形状,优选为通常采用的粉粒体状,但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优选采用吸水速度为45秒以下的粒子。如果吸水速度超过45秒,则供给到吸收体内的体液容易倒流到吸收体外,即容易产生所谓的回流。
另外,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优选采用凝胶强度为900Pa以上的粒子。由此,即便通过采用丝束而得到膨松的吸收芯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抑制吸收体液后发黏的感觉。
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目付量可以对应于该吸收体的用途所要求的吸收量而适当确定。因此,不能一概而论,但可以设为例如400g/m2以下。如果聚合物的目付量过小,则不能保证吸收性能,相反如果过大的话,则不仅效果饱和,而且会由于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过剩而导致上述刷拉刷拉的不适感。
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对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在吸收芯56的平面方向上的散布密度或者散布量进行调整。例如,可以使体液排泄部位的散布量比其他部位多。若考虑男女之别,则男用物品可以增大前侧的散布密度(量),而女用物品则可以增大中央部的散布密度(量)。另外,也可以在吸收芯56的平面方向上局部(例如点状)地设置不存在聚合物的部分。
根据需要,可以准备粒径分布不同的多种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在厚度方向上依次散布/投射。例如,沿多条直线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后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散布机构90,首先散布/投射粒径分布较小的粒子,然后散布/投射粒径分布较大的粒子,由此可以将粒径分布较小的粒子分布在吸收芯56内的下侧,将粒径分布较大的粒子分布在上侧。这种实施方式有助于粒径分布较小的粒子较深地进入到纤维集合体内。
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和纤维集合体的比例左右着吸收特性。希望设计成,作为吸收芯56上直接承接体液的区域中的5cm×5cm的平面面积内的重量比,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长丝重量为1~14,特别是以3~9为宜。
(吸收芯的尺寸/重量)
另一方面,吸收芯56的尺寸优选为,平面投影面积为250cm2以上,厚度为0.5~10mm,特别优选为1~5mm。如果吸收芯的尺寸处在该范围内,则在不导致重量或厚度、成本增加而提高复原性的方面极为有利。另外,优选吸收芯的质量为25g以下,特别是以10~20g为宜。如果吸收芯的质量处在该范围内,则不必使用专用部件这一优点显现得尤为明显。
(吸收芯的压缩特性)
吸收芯56的压缩回弹率RC优选为40~60%,特别优选为50~60%。由此,吸收芯本身就能发挥足够的复原性。
进而,如果吸收芯56的压缩能量WC为4.0~10.0gf·cm/cm2,则在包装时能以和以往相同的程度压缩或比以往更紧凑地压缩,所以优选。
可以通过借助开纤等实现的纤维集合体的纤维密度调整、纤维材料的选择、可塑剂等粘合剂的种类的选择/处理程度的调整、或者这些措施的组合等,来调整上面所述的那些压缩特性。
这里,压缩能量(WC)是指,对裁成长度200mm、宽度50mm的样片的中央部进行按压直到50g时(实施例是此时的厚度)的能量消耗量。
该压缩能量可以利用轻便压缩试验机(KES-G5、KATO TECH公司制造)进行测定。该试验机的测定条件为,SENS:2,测力计的种类:1kg,SPEED RANGE:STD,DEF灵敏度:20,加压面积:2cm2,取入间隔:0.1(标准),STROKE SET:5.0,上限载荷:50gf/cm2
另一方面,所谓压缩回弹率(RC)是表示纤维被压缩后的复原性的参数。因此,如果复原性好,则压缩回弹率高。该压缩回弹率可以用轻便压缩试验机(KES-G5、KATO TECH公司制造)进行测定。该试验机的测定条件和测定上述压缩能量时一样。
(包覆片材)
作为包覆片材58,可以使用薄纸,特别是皱纹纸、无纺布、聚苧麻无纺布、开设有小孔的片材等。其中,希望是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不会脱出的片材。在使用无纺布代替皱纹纸的情况下,亲水性的SMMS(纺粘/熔喷/熔喷/纺粘)无纺布特别理想,其材质可以使用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希望目付为8~20g/m2,特别希望为10~15g/m2
该包覆片材58,除了如图3所示包覆纤维集合体以及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的层的整体的形态外,还可以是例如如图19所示,仅包覆该层的背面以及侧面。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是仅吸收芯56的上表面以及侧面用皱纹纸或无纺布覆盖、而下表面则用聚乙烯等不透体液性片材包覆的方式,以及用皱纹纸或无纺布覆盖吸收芯56上表面、用聚乙烯等不透体液性片材覆盖侧面以及下表面的方式,也是可以的(这些材料成为包覆片材的构成要素)。如果需要也可以采用以上下两层片材夹住纤维集合体以及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的层的实施方式,或是仅配置在上表面/下表面的实施方式,但是,由于这些实施方式难以防止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移动,所以并不是理想的实施方式。
(保持片材)
可以在保持片材80和吸收芯56上表面之间,通过散布等方式夹设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有时会在向纤维集合体散布/投射时或者其后的工序中,或者在消费者使用之前的流通过程中,穿透过纤维集合体。穿透过了纤维集合体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群所形成的凹凸会在消费者使用而用手接触时造成刷拉刷拉的不适感。鉴于此,在吸收芯56和包覆片材58之间夹设具有保持吸收性聚合物的性能的保持片材80。该保持片材80对仅靠薄纸(皱纹纸)等包覆片材58显得不够的硬挺度进行加强,从而减轻或者防止消费者使用而用手接触时产生的不适感。
另外,在图14中,示意性地示出了下述情况:在吸收芯56的下方设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情况,或者吸收芯56中所包含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在从制造到消费者使用之前这一阶段中从纤维集合体脱出并聚集在保持片材80上。
保持片材80的材料并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具有保持吸收性聚合物的性能的材料即可。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例示出无纺布、卷缩纸浆、低吸收性的棉纤维(例如未脱脂的棉纤维、脱脂后的棉纤维、用防水剂或疏水剂对人造丝纤维进行处理而得到的纤维等)、聚乙烯纤维、聚酯纤维、丙烯酸纤维、聚丙烯纤维、绢、棉、麻、尼龙、聚氨酯、醋酸纤维等。
在保持片材80采用无纺布的情况下,该保持片材80以基于KES试验测得的压缩能量为0.01~10.00gfcm/cm2、优选0.01~1.00gfcm/cm2、且压缩回弹率为10~100%、优选70~100%的无纺布为宜。另外,若保持片材80在产品前后方向上的硬挺度为0.05~0.75g·cm2/cm,则能减轻或消除因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导致的刷拉刷拉的不适感,从而优选。这里,所谓“产品前后方向上的硬挺度”是指,借助纯弯曲试验机(KATO-TECH公司制“KES-FB2”)使裁成长度200mm、宽度200mm的样品在DFE灵敏度20、曲率范围0.0cm-1~0.5cm-1的范围内弯曲时得到的值。
如先前也已提到的那样,设置保持片材80的理由在于,对例如从吸收芯56脱落(脱出)到下方的吸收性聚合物进行保持。因此,使用者是经由包覆片材58和保持片材80接触脱出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所以不会给使用者造成刷拉刷拉的不适感。特别是如果采用压缩能量以及压缩回弹率如上所述的无纺布,则能充分发挥作为保持片材的功能。
另外,脱出的吸收性聚合物由保持片材80保持,不会在包覆片材58上移动,所以不会产生吸收能力的分布不均。特别是,为了防止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在保持片材80上移动,可以预先在保持片材80上涂敷具有粘接性的热熔粘接剂等。另外,也可以通过将保持片材80的上表面(朝向使用面一侧的面)作成粗糙面,而防止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在保持片材80上移动。作为出于此目的的粗糙面化或者打毛方法,可以列举出在制造无纺布时形成不是网状面的非网状面、进行花纹加工、以针刺法进行加工、进行刷涂加工等。
保持片材80既可以如图3等所示那样仅设置在吸收芯56下方,也可以如图14所示那样通过吸收芯56的侧面而卷起并延伸到吸收芯56的上表面。另外,还可以重叠多张保持片材80使用。
上述例子是在吸收芯56和包覆片材58的背面侧部位之间设置保持片材80的例子,但是保持片材80也可以设置在包覆片材58的背面侧(该实施方式并未图示),还可以不另外设置保持片材80而使包覆片材58自身起到保持片材的作用,总之,只要将保持片材80设置在吸收芯56的背面侧,就能减轻或者消除从产品背面接触时的刷拉刷拉的不适感。
(不透体液性片材)
不透体液性片材70仅指配置在吸收芯56背面侧的片材,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与顶部片材30之间夹设吸收芯56的片材。因此,该不透体液性片材的材料并没有特别限制。具体地说,可以例示出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类树脂、或是在聚乙烯片材等上层叠无纺布而成的层压无纺布、通过夹设防水膜而基本上确保不透液体性的无纺布(这种情况下,不透体液性片材由防水膜和无纺布构成)等。当然,除此之外,还可以例举出近年来为了防止闷热感的角度出发而优选使用的、具有不透液体性及透湿性的材料。作为具有该不透液体性并具有透湿性的材料的片材,例如可以例示出这样的片材,即,在聚乙烯或聚丙烯等烯烃类树脂中混炼无机填充剂而成型为片材之后,使其在单轴或者双轴方向上延伸而得到的多细孔性片材。
通过使不透体液性片材70以所谓卷边的形态在使用面上延伸(未图示),可以防止体液的侧漏,但是在实施方式中,是通过在形成阻挡封套60的两层阻挡片材64之间夹设第二不透体液性片材72,来防止体液的侧漏。根据该实施方式,第二不透体液性片材72延伸到阻挡封套60的立起部,所以还具有下述优点,即,能防止经顶部片材30横向扩散的体液或阻挡封套60、60间的软便侧漏。
(阻挡封套)
设置在产品两侧的阻挡封套60、60是为了阻止经顶部片材30上而沿横向移动的尿或软便、防止侧漏而设置的,是附加要素。
图示的阻挡封套60是通过将阻挡片材层叠两层而形成的,形成为对吸收芯56的从背面侧折入顶部片材30下方的部分进行覆盖,并突出到正面侧。为了阻止经顶部片材30上沿横向移动的尿,特别是不透体液性片材70的侧部插入到在两层无纺布片之间,并延伸到突出至正面侧的阻挡封套60的中途。
另外,阻挡封套60自身的形状可以适当设计,但在图示的例子中,在阻挡封套60的突出部的末端部以及中间部以伸长状态固定有弹性伸缩部件,例如橡胶丝62,在使用状态下,借助其收缩力,阻挡封套60立起。中间部的橡胶丝62比末端部的橡胶丝62、62更靠中央侧而固定在顶部片材30的前后端部上,在这种关系下,如图3所示,成为下述形态:阻挡封套60的基部侧向中央侧倾斜立起,末端部比中间部更向外侧倾斜地立起。
作为阻挡封套的材料,既可以是具有透过体液的性质的材料,也可以是呈不透体液性质的材料,其种类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与作为顶部片材30或不透体液性片材70而例示的材料同样的材料。其中,从肌肤触感或防止因摩擦引起破裂等角度出发,优选为无纺布,如果是气穿成网无纺布等那样膨松的无纺布则更加理想。
另外,可以对应于所重视的功能,分别单独或是组合使用防水性无纺布或者亲水性无纺布。例如,如果重视防止体液浸透或是改善肌肤触感等,则优选采用防水性无纺布,例如涂敷有硅酮类、石蜡类、烷基正铬氯(アルキルクロミツククロリド)类防水剂等的防水处理无纺布。另一方面,如果重视吸收体液的性质,则除了采用亲水性无纺布,例如由亲水性的天然纤维、合成纤维、再生纤维等构成的无纺布之外,还可以采用利用亲水剂对非亲水性纤维进行了亲水处理的无纺布。
(弹性伸缩部件)
作为弹性伸缩部件,只要具有伸缩性即可,其种类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例示出伸缩热熔材料、伸缩膜、橡胶丝、扁平橡胶等。另外,作为材料,例如可以例示出苯乙烯类、烯烃类、氨基甲酸乙酯类、酯类橡胶,或聚氨酯、聚乙烯、聚苯乙烯、苯乙烯丁二烯、硅酮、聚酯等发泡体等。
(压花加工)
可以从顶部片材30的正面侧沿厚度方向形成通过压花得到的凹部E。这种情况下,除了仅在顶部片材30上形成通过压花得到的凹部E外,还可以如图21(a)所示,在顶部片材30和中间片材40两者上形成通过压花得到的凹部E,或如图21(b)所示,以从顶部片材30的正面侧到达吸收芯56的厚度方向上的一部分或者大致整体的方式形成通过压花得到的凹部E,或如图21(c)所示,以从顶部片材30的正面侧到达保持片材80的方式形成通过压花得到的凹部E。为了在顶部片材30和中间片材40这两者上形成通过压花得到的凹部E,若将中间片材40设成坪量(日本织物的单位面积重量)为8~40g/m2,厚度为0.2~1.5mm,将顶部片材30设成坪量为15~80g/m2,厚度为0.2~3.5mm的范围,则能在不妨碍液体透过性的条件下充分进行压花加工,从而优选。
另外,也可以不在顶部片材30上形成凹部,而仅在中间片材40上形成通过压花得到的凹部,进而,也可以不在顶部片材30以及中间片材40上形成凹部,而仅在吸收芯56上形成通过压花得到的凹部,另外,还可以不在顶部片材30、中间片材40以及包覆片材58上形成凹部,而仅在吸收芯56上形成通过压花得到的凹部。
凹部E具有在该凹部延伸的方向上对体液进行引导而使其扩散的效果。从而,如果使凹部E基本上呈槽状连续(包括多个凹部隔开间隔地成列而形成一个槽的情况),则体液在到达吸收芯之前经正面侧层的凹部E扩散,可以将吸收芯的更大范围部分用于吸收。从而,产品整体的吸收容量增大,能够得到不易发生由于吸收容量不足而导致的侧漏或回流的吸收性物品。
另一方面,由丝束构成的吸收芯56与以往的纸浆制品相比刚性容易降低,但是如果在吸收芯56上形成通过压花得到的凹部,则可以提高刚性,所以优选。尽管未图示,但为了提高吸收体50的刚性,从吸收芯56的背面侧(与顶部片材30侧相反的一侧)沿厚度方向形成通过压花得到的凹部,这也是优选实施方式。为了形成该背面侧的凹部,可以从保持片材80、包覆片材58、不透体液性片材70或者外置片材12的背面侧起,以到达吸收芯56的方式一体地实施压花加工。另外,优选地,这种背面侧的凹部与正面侧的凹部E一起形成,但是也可以不形成正面侧的凹部E,而仅形成背面侧的凹部。若在正反两侧设置凹部,则既可以使正反两侧的凹部形态相同,也可以设计成正反不同。
通过压花得到的凹部具有在其延伸方向上引导体液并使其扩散的效果。另外,还有提高刚性的效果。从而,希望考虑这些效果来决定由压花得到的凹部的形态。例如,凹部除了基本上呈槽状连续的形态(包括多个凹部隔开间隔地成列而形成一个槽的情况)之外,也可以是多个凹部隔开间隔而配置成点状的形态。另外,作为平面图案,槽状或者点状的凹部可以采用顺沿于产品长度方向、宽度方向或组合了这两个方向的格子状、在宽度方向上往复的锯齿状(曲折状)、或者不规则配置的形态等。进而,可以采用销状、富士山状、蜿蜒状等适当形态。
(其他)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吸收性主体20的各构成部件可以借助热熔粘接剂等通过实涂、微珠涂敷或者旋涂等而彼此固定。在涂敷粘接剂的情况下,可以在粘接面上有意设置涂敷部分和不涂敷的部分。另外,粘接剂可以通过幕涂、旋涂、长孔涂、控制缝涂(欧米加字形涂敷)、微珠涂敷等方式进行涂敷。
(带式一次性尿布的例子)
另一方面,图22以及图23例示了带式一次性尿布的例子。图23是图22的4-4线向视图,但对吸收性主体20稍微放大来加以图示。
带式一次性尿布10A是下述形式的尿布:具有安装在尿布的背部侧两侧端部的搭扣片,在该搭扣片的固装面上具有钩部件,并且,将构成尿布背面的背部片材设为无纺布层叠体,在穿戴尿布时,能将搭扣片的钩部件卡合在背部片材的正面的任意部位上。
吸收性主体20在顶部片材30和不透体液性片材70之间夹设有吸收芯56。该吸收芯56整体由薄纸制成的包覆片材58包覆,俯视呈长方形。在吸收芯56和包覆片材58之间设有保持片材80。
进而,在顶部片材30和吸收芯56之间夹设有中间片材40。不透体液性片材70呈比吸收芯56的宽度宽的长方形,在其外侧设有砂漏形状的由无纺布做成的背部片材12A。
顶部片材30呈比吸收芯56的宽度宽的长方形,比吸收芯56的侧缘稍向外侧延伸,借助热熔粘接剂等而与不透体液性片材70固定。
在尿布的两侧部,形成有突出到使用面一侧的阻挡封套60A,该阻挡封套60A由阻挡片材64和橡胶丝62构成,所述阻挡片材64基本上在宽度方向上连续,由无纺布作成,而橡胶丝62作为弹性伸缩部件、例如由橡胶丝构成的一根或者多根腿围用弹性伸缩部件。130是由面搭扣作成的搭扣片。
在阻挡片材64的内表面上,在与顶部片材30的侧缘分离的位置上具有固定起始端,从该固定起始端到不透体液性片材70的延伸边缘,宽度方向外侧部分借助热熔粘接剂等固定。阻挡片材64的外表面在其下表面处借助热熔粘接剂等固定在背部片材12A上。进而,设有衬垫封套用弹性伸缩部件,例如橡胶丝66。
阻挡封套64的内表面的向不透体液性片材70上固定的固定起始端形成阻挡封套60A的立起端。在腿围的部分,该立起端的内侧是不固定在产品主体上的自由部分,该自由部分借助橡胶丝62的收缩力而立起。
在本例中,通过使用面搭扣作为搭扣片130,能以机械方式相对于背部片材12A进行固装。因此,可以省略所谓的目标带,而且可以自由选择搭扣片130的固装位置。
搭扣片130的由塑料、聚苧麻无纺布、纸等制成的搭扣基材的基部例如借助粘接剂接合在背部片材12A上,在末端侧具有钩部件130A。钩部件130A借助粘接剂接合在搭扣基材上。钩部件130A在其外表面侧具有多个卡合片。在较钩部件130A更靠末端侧处,具有临时固定粘接剂部130B。在产品的组装最后阶段,通过将临时固定粘接剂部130B粘接在阻挡封套64上,防止搭扣片130的末端侧剥离。在使用时,克服该粘接力而剥离,将搭扣片130的末端侧带入到前身片。比临时固定粘接剂部130B更靠末端侧,露出搭扣基材而成为捏持片部。
在前身片的开口部侧,于背部片材12A的内表面侧设有作为装饰片材的目标印刷片材74,其上进行了目标印刷,即,印刷了图样,作为与搭扣片130的钩部件130A进行搭接的位置的基准,可以从外部透过背部片材12A进行目视辨认。
在穿戴尿布时,尿布呈船形穿戴在身体上,而且作用有橡胶丝62的收缩力,所以在腿围部分,阻挡封套60A借助橡胶丝62的收缩力而立起。
被立起部围起来的空间形成将尿或软便封起来的封入空间。如果将尿排到该空间内,则该尿透过顶部片材30而被吸收到吸收芯56内,并且,对于软便中的固体成分,由于阻挡封套60A的立起部成为屏障,所以能防止其越过。万一有越过立起部的立起远侧边缘而沿侧向漏出的尿,可以借助平面抵接部的阻挡功能防止其侧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各立起封套的阻挡片材64希望是非透液性的、基本上不透液性(也可以是半透液性)的材料。另外,也可以借助硅酮处理等使阻挡片材64具有排斥液体的性质。无论采取哪一种措施,都优选阻挡片材64以及背部片材12A均为透气性的,而且阻挡片材64以及背部片材12A均是耐水压力为100mmH2O以上的片材。由此,在产品的宽度方向侧部显现出透气性,能够防止穿戴者受闷热之扰。
对于其他方面,例如各部分使用的材料等,与前述短裤型纸尿布的情况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制造设备的实施方式)
下面,对吸收体的制造设备的例子进行说明。图24表示吸收体的制造设备的例子,被供以开纤成希望的宽度/密度且呈连续带状的纤维集合体52Z。在开纤时,例如如图25所示,从丝束面纱52X依次输出丝束52Y,在其输送过程中,使其依次通过使用压缩空气的扩宽开纤机构120、和将越往下游侧的辊圆周速度越快的多个开纤夹辊126A、126B、126C组合得到的开纤部,从而扩宽、开纤,之后,通过粘合剂添加箱140,赋予粘接剂140b(例如使甘油三醋酸酯的雾气充满箱中),可以得到由希望的宽度/密度的丝束制成的纤维集合体52Z。可以设计成,将该开纤生产线与图24的吸收体生产线直接连结,将制得的纤维集合体52Z直接送入到吸收体生产线中。
在供给到吸收体生产线的纤维集合体52Z上,可以在赋予高吸收性聚合物之前,涂敷粘接剂。因此,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输送生产线中聚合物散布位置的上游侧,配置有粘接剂涂敷装置114。作为粘接剂,可以优选地使用热塑性树脂(具体而言如前所述)构成的粘接剂。粘接剂除了使用幕涂或辊涂方式呈连续面状涂敷之外,还可以设置使用旋涂方法涂敷了粘接剂的部分、和由涂敷了粘接剂的部分包围的多个没有粘接剂的部分。粘接剂的涂敷量适当设定即可,通常优选设为1g/m2以上。但是,如果过多地涂敷,则会妨碍高吸收性聚合物的移动,所以优选在1~10g/m2的范围内确定。
在涂敷粘接剂时,如果使用压缩空气的开纤机构110、120接近粘接剂涂敷装置114的上游侧设置,则漏出的压缩空气AR可能会沿着纤维集合体52Z而流入到粘接剂涂敷装置114中,从而扰乱粘接剂的供给,或是使粘接剂干燥。因而,优选地,在粘接剂涂敷装置114的上游侧设置屏蔽板113,以隔断压缩空气AR。该屏蔽板113优选至少设置在纤维集合体52Z的粘接剂涂敷装置114侧。
接着,借助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散布机构在涂敷了粘接剂的纤维集合体52Z的上表面上散布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该散布例如可以通过仅靠自重使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落到纤维集合体52Z上等措施来进行。
此时,根据需要,可以周期性改变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的散布量。具体而言,下述方法是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法:交替重复散布状态和非散布状态,从而在输送方向上交替设置附加了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的部分和没有附加该粒子的部分(在输送方向上间歇地附加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这种情况下,如图26所示,特别优选的是,在后切断的切断部位C上几乎不散布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具体来说,特别优选的是,隔开比一个吸收体的长度稍短的适当长度L1、例如输送方向上10~30cm的间隔而确定出切断部位C,以该切断部位C为中心在包括足够切断余量的长度L2、例如5~20mm左右且在宽度方向整个范围内基本上不设置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在该状态(目付不足0.01g/cm2)下进行切断。通过这样使施加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的工序和切断工序同步,如可从后述实施例明了的那样,与在具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的部分切断的情况相比,切断刀的寿命显著延长。
也可以利用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的散布量的周期性变化,来设置散布量多的部分和散布量少的部分。另外,还可以使散布量连续增减,这种情况下,例如可以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在切断部位不散布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而且,随着接近切断部位之间的输送方向中央部,而逐渐增加散布量。
接着,紧借助旋转辊的旋转,就能将散布了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的纤维集合体52Z输送到后一工序,但优选地,借助真空辊106,在旋转的同时进行吸引。该真空辊106在外周壁上具有吸气孔,在其圆周方向规定范围(在图示的例子中是大致左半部分的范围)内,从内侧借助未图示的吸引泵进行吸引。散布了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的纤维集合体边与真空辊106的外周面接触边被引导。并且,在该过程中,通过从真空辊106的吸气孔进行吸引,环境气体从施加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的一侧通过纤维集合体52Z内部而向相反侧(真空辊106侧)通过,借助该气体的通过力,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移动到纤维集合体52Z内。
在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纤维集合体52Z上散布了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后,进一步在其上覆盖包覆片材58等片材。这种情况下,在真空辊106处,从纤维集合体的覆盖有片材58的面的相反侧面进行吸引。这样,如果在吸引时覆盖有片材58,则与没有覆盖任何东西的情况相比,有更强的吸引力作用在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上,能使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更有效地向纤维集合体52Z内部移动/分散。作为该片材,可以采用折绉纸、无纺布、开孔片材等透液性片材、聚乙烯制薄膜等不透液性片材。在图示的例子中,该片材仅是包覆片材58,而在设置前述保持片材80的情况下,尽管未图示,却可与包覆片材58一起供给保持片材,在将这些片材和纤维集合体52Z重叠的状态下进行吸引。
为了将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固定在纤维集合体52Z上,除了在附加高吸收性聚合物之前在纤维集合体52Z上涂敷粘接剂之外,尽管未图示,但也可以在附加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之后,使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移动到纤维集合体52Z内之前,在纤维集合体52Z上涂敷粘接剂,即,如果对图示的例子加以说明,则是可以在从散布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之后开始到进入真空辊106之前的阶段内,在纤维集合体52Z上涂敷粘接剂。
另外,若是在纤维集合体52Z上散布了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之后,进一步在其上覆盖保持片材80或包覆片材58等片材,则可以在相对于真空辊106供给片材的路径上设置粘接剂涂敷装置115,向片材58的纤维集合体52Z侧的面上预先供给粘接剂。如果采用这种实施方式,则露出到纤维集合体52Z表面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经由粘接剂固定在片材58上,未粘接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借助后面的吸引而向纤维集合体52Z内部移动。但是,有可能导致在下游侧设备中因为粘接剂的附着而引起的问题,如粘接剂附着在真空辊106上而引起堵塞等,因此,优选不在片材58上涂敷粘接剂。
进而,可以在真空辊106下游侧的纤维集合体52Z的露出侧面(与片材58侧相反的面,在图中是上表面)设置粘接剂涂敷装置116,在进行吸引后,即,在使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移动后,对纤维集合体52Z供给粘接剂。如果采用这种实施方式,则可以将所附加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中移动到纤维集合体52Z的聚合物附加侧的相反侧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固定在纤维集合体52Z上。另外,如果在纤维集合体52Z的露出侧面上覆盖另外的片材,或者如前所述,将包覆片材58的两侧部在纤维集合体52Z的两端迂回折返而进行覆盖的话,则可以将移动到纤维集合体52Z的露出侧面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固定在该片材58上。
可以采用这些粘接剂的供给方法中的任一种或将两种以上组合起来使用。作为粘接剂,可以优选地采用由热塑性树脂(具体的例子如前所述)构成的粘接剂。
另外,这样附加了高吸收性聚合物54的纤维集合体52Z例如通过覆盖另外的片材,或者如图示那样,由塞勒锥将片材58的两侧部在纤维集合体10的两端迂回折返而进行包覆之后,切断成规定长度,而做成单个吸收体50。
另一方面,对于纤维集合体52Z上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量的分布、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密度分布、纤维密度分布,若是以普通应用为目的,则优选是均匀的,但如果以发挥特别的吸收性能为目的,则优选根据该目的设置相对来说较多的部分/较少的部分,或者较高的部分/较低的部分。
具体来说,在散布聚合物时,可以在平面方向上设置散布量相对较多的部分和相对较少的部分。特别是对吸收性物品来说,大多要求增大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吸收量,这种情况下,在散布聚合物时,可以以下述方式散布高吸收性聚合物,即,使得纤维集合体52Z的宽度方向中间部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量比纤维集合体52Z的宽度方向两侧部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量多。
另外,在散布聚合物时,也可以如下述这样散布高吸收性聚合物,即,使得纤维集合体52Z的长度方向中间部(成为单个吸收体的部分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量,比纤维集合体52Z的长度方向前后的高吸收性聚合物量多。这种散布可以通过使上述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的散布量周期性变化而实现。
另外,通过在真空辊106中设置吸引力高的部分和吸引力低的部分,从而使得吸引力越高的位置上有越多量的高吸收性聚合物位于真空辊106侧,所以,可以在纤维集合体中设置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密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和相对较低的部分。例如,通过将真空辊106的吸引力设计成,对纤维集合体52Z的宽度方向中间部作用比纤维集合体52Z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大的力(或者,也可以延长吸引时间),可以如前述第8实施方式那样,使得纤维集合体52Z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高吸收性聚合物密度比宽度方向两侧部的密度高。在这样的结构中,纤维集合体52Z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吸收速度较低,而宽度方向两侧部的吸收速度较高,所以在用于吸收性物品的情况下,液体容易扩散到整个吸收体,即,能提高扩散性。
进而,由于液体容易沿着纤维的连续方向流动,所以通过设置纤维密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和相对较低的部分,能赋予由丝束构成的纤维集合体52Z特别的吸收特性。这可以通过在制造纤维集合体52Z时局部较强地开纤,或者局部将多个丝束束扎起来使用等方法来实现。作为具体的例子,下述方式优选,即,如前述第9实施方式那样,使得由丝束构成的纤维集合体52Z的宽度方向中间部的纤维密度比宽度方向两侧部的纤维密度高。在由丝束构成的纤维集合体52Z中,由于液体容易沿着纤维的连续方向流动,所以在纤维集合体52Z的宽度方向中间部,有更多的液体沿着纤维的连续方向流动。
另外,也可以不进行利用气体的通过力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的移动。这样的实施方式如图24所示,能够通过在真空辊106的下游侧对纤维集合体附加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或者省略真空辊106的吸引而实现。
另外,也可以在真空辊106的上游侧附加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并且在真空辊106的下游侧也对纤维集合体52Z附加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真空辊106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这两个位置对成为一个吸收体的整个部分附加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而且,还可以在真空辊106的上游侧对成为一个吸收体的部分中的一部分附加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而在真空辊106的下游侧对其他部分附加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
进而,若是在真空辊106的下游侧对纤维集合体52Z附加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等情况,则根据需要,可以在真空辊106的下游侧,特别是在真空辊106下游侧施加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54时该施加位置以后的大致整条输送生产线或者一部分生产线上,从下方经由片材58以及纤维集合体52Z进行吸引,以促进聚合物向纤维集合体10内部等处移动。
(吸收体等的其他制造例子)
下面,针对使用了用图25所示设备得到的纤维集合体的本发明吸收体的制造设备的例子进行说明。图30以及图3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制造设备的例子,被供以希望宽度/密度的由丝束构成的连续带状的纤维集合体52Z。因此,能够将该生产线与前述纤维集合体生产线直接连结,将制得的纤维集合体52Z直接送入到生产线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相对于纤维集合体52Z的宽度方向端部沿长度方向施加了拉伸力的状态下,在宽度方向端部设置切缝。因此,在图示设备的例子中,对连续供给的纤维集合体52Z的宽度方向端部进行夹持的上游侧夹辊151、152分别设置在纤维集合体52Z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并且,在其下游侧,设置有对纤维集合体52Z的宽度方向整个范围进行夹持的下游侧夹辊153,借助上游侧夹辊的夹持压力,上游侧夹辊与下游侧夹辊之间的纤维集合体的宽度方向端部的输送速度比宽度方向中间部慢。由于该速度差的存在,对纤维集合体52Z的宽度方向端部沿长度方向施加拉伸力。
对纤维集合体52Z的宽度方向端部施加的拉伸力可以通过调整上游侧辊的夹持压力而适当设定,在通常情况下,如果将宽度方向中间部设为100%,则优选设为大于100%而小于300%,特别是以设为200%以下为宜。
为了形成例如V字形、U字形等那样越接近两端切缝宽度越宽的凹部10u,优选地,以越接近宽度方向端缘变得越大的方式施加拉伸力。因此,沿生产线输送方向设置多级的上游侧辊(在图示的例子中,设有附图标记151、152表示的夹辊级、以及附图标记154、155表示的夹辊级),并且构成为,越接近纤维集合体52Z的宽度方向端缘,利用越多的夹辊进行夹持。另外,如图32所示,作为上游侧辊,还可以采用弹性夹辊158、159,其形状为,越接近纤维集合体52Z的宽度方向端部,外径变得越大。
进而,在上游侧夹辊151、152与下游侧夹辊153之间,分别设有切断机构156、157。该切断机构156、157包括:沿宽度方向相对于纤维集合体52Z的宽度方向端部设置切缝的切断刀156n、157n,以及未图示的切断刀驱动机构。更加详细地说,在生产线(纤维集合体)的两侧分别设有顺沿于MD方向的旋转轴156x、157x,以向各旋转轴156x、157x的放射方向突出的方式设有切断刀156n、157n,借助未图示的驱动装置,两旋转轴156x、157x旋转,随之,旋转的各切断刀156n、157n从上向下穿过纤维集合体52Z的宽度方向端部而进行切断。切断刀156n、157n的数量可以适当设定,但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旋转方向上以等间隔设置有多个。另外,旋转速度可以对应于输送速度以及切断位置的间隔适当调整。
在制造时,在相对于通过上游侧夹辊151、152以及下游侧夹辊153之间的纤维集合体52Z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施加了对应于上游侧夹辊151、152的夹持压力的拉伸力的状态下,借助切断机构154、155,相对于纤维集合体52Z的宽度方向端部作出顺沿于宽度方向的切缝。通过该切缝,使得施加在纤维集合体52Z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拉伸力得到释放,切出切缝的部分在长度方向上收缩而彼此分离,在纤维集合体52Z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别形成向宽度方向中央侧凹陷的凹部10u。这样,即便是由丝束构成的纤维集合体52Z,也能极为容易地形成顺沿于腿围位置的凹部10u。
这样形成了凹部10u的纤维集合体52Z例如如图33所示那样作成单个吸收体之后,被供给到未图示的产品组装线,可以作为尿布或生理用卫生巾的吸收体而装入。
即,在图33所示的例子中,形成了凹部10u的纤维集合体52Z首先通过聚合物散布箱91,在上表面上散布高吸收性聚合物。高吸收性聚合物的散布量(目付量)可以如上所述对应于该吸收体的用途所要求的吸收量而适当设定。
在优选实施方式中,此后,将散布有高吸收性聚合物的纤维集合体52Z送入到吸引滚筒32。该吸引滚筒32在外周壁上具有吸气孔,在其圆周方向规定范围(在图示的例子中是大致左半部分的范围)内从内侧借助未图示的吸引泵而进行吸引。散布了聚合物的纤维集合体52Z边通过吸引滚筒32接触于外周面边被引导。并且,在该过程中,通过从吸引滚筒32的吸气孔进行吸引,环境气体从施加高吸收性聚合物的一侧穿过纤维集合体内部而向相反侧通过,借助其通过力,高吸收性聚合物移动到纤维集合体内。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用片材包覆纤维集合体,并且,在片材内表面的切断部位涂敷粘接剂。在纤维集合体52Z上散布了高吸收性聚合物之后,进而在其上覆盖包覆片材58。在不进行吸引的情况下,还可以采用下述简单方法:在片材上载置纤维集合体,进而在其上散布高吸收性聚合物。作为该包覆片材58,可以使用皱纹纸、无纺布、开孔片材等透液性片材、聚乙烯制薄膜等不透液体的片材。
另外,在对纤维集合体52Z供给片材的片材供给路径上,设置有粘接剂涂敷装置114,包覆片材58在借助粘接剂涂敷装置114在纤维集合体52Z侧的面上涂敷了粘接剂之后,叠合在纤维集合体52Z的上表面上。作为该粘接剂,可以优选地使用热塑性树脂(具体和前述情况同样)构成的粘接剂。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该粘接剂至少涂敷在包括用于将吸收体单体化而进行切断的部位(预定切断部位)的范围中。为了提高后述压接的可靠性,将该涂敷量设为2g/m2以上,优选设为5g/m2以上。粘接剂既可以仅在包括预定切断部位的一部分上,即,在MD方向上间歇地进行涂敷,也可以呈连续面状地涂敷。这种情况下,露出到纤维集合体52Z正面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经由粘接剂固定在包覆片材58上。从压接的可靠性以及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固定考虑,优选如图34以及图35所示,在MD方向上连续涂敷粘接剂10b,并且仅在切断部位10c增加涂敷量。在图中,该粘接剂的增量部分标注了附图标记10d。这种情况下,可以使一个涂敷装置114的涂敷量变化,但优选的是同时设置连续涂敷用的涂敷装置以及间歇涂敷用的涂敷装置,借助前者连续涂敷用于固定高吸收性聚合物的粘接剂,利用后者对预定切断部位进行间歇涂敷。
另外,关于预定切断部位10c上的粘接剂10d的涂敷,下述方式也是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6(a)所示,以与确保最低限度的纤维集合体52Z的设计宽度相同的涂敷宽度,将粘接剂10d涂敷在包覆片材58内表面的预定切断部位上,将开纤成该涂敷宽度以上的宽度的纤维集合体52Z经由粘接剂10d粘接到包覆片材58内表面上。这种情况下,在粘接后,如图36(b)所示,纤维集合体52Z虽然有收缩的趋势,但由于粘接剂10d的约束作用,不会收缩到小于粘接剂10d的涂敷宽度。从而,纤维集合体52Z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稳定性得到提高。
另外,在图36所示的例子中,该粘接剂10d附加在包覆片材58内表面中与纤维集合体52Z的厚度方向两侧相对置的面上,但是也可以仅在成为纤维集合体52Z的宽度方向一侧的面上附加粘接剂。
另一方面,经由粘接剂10b、10d粘接在包覆片材58内表面上的纤维集合体52Z,例如通过下述方式作成规定长度的单个吸收体50,即,通过覆盖另外的片材,或者如图示那样,由塞勒锥(セ一ラ一)将包覆片材58的两侧部在纤维集合体52Z的两端迂回折返,来进行包装,之后,在预定切断部位依次切断。
在进行该切断时,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是,与切断同时,对由切断形成的端部进行压接。如果想象进行生产线上的连续处理的情况,则具体而言,优选使用下述压接切断机构,所述压接切断机构如图33以及图37所示具备:切断辊41,突出设有沿着辊宽度方向延伸的刀尖42,而且,刀尖42的旋转方向前表面与后表面所成的角度θ为90度以上;砧辊43,与刀尖接触。当使由包覆片材58包覆的纤维集合体52Z通过这些切断辊41和砧辊43之间时,借助切断辊41的刀尖42进行切断,形成单体化了的吸收体50的下游侧端与接下来单体化的吸收体的上游侧端。并且,与该切断同时,单体化了的吸收体50的下游侧端部be以及接下来单体化的吸收体的上游侧端部fe被刀尖42的旋转方向前表面42F以及后表面42B压接。
这样,如图38所示,制造下述结构的吸收体50:通过切断形成长度方向两端,而且,长度方向两端部fe、be的纤维集合体52Z被包覆片材58夹持,并且它们使用粘接剂10d而压接密封。
图39和图40表示将包括纤维集合体52Z的吸收体50用于纸尿布的例子,在位于使用者肌肤侧的透液性的透液性顶部片材30、与位于产品外侧且基本上不透液体的不透液性片材例如由聚乙烯等制成的完全不透液体的不透液性背部片材12A之间,夹设有本发明的吸收体50。
吸收体50具备纤维的连续方向沿长度方向设置的、由丝束构成的纤维集合体52Z。纤维集合体由皱纹纸等透液性片材58包装,在该包装片材58的内侧封入高吸收性聚合物。高吸收性聚合物可以存在于纤维集合体52Z与包覆片材58之间、以及纤维集合体52Z中。在纤维集合体的长度方向中间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形成有向宽度方向中央侧凹陷的凹部10u。这样的纤维集合体52Z可以借助前述的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进行制造。纤维集合体52Z的凹部10u除了图示例子那样的U字形之外,还可以设成V字形等适当形状。该凹部形状可以通过使用前述的本发明的制造方法适当设定拉伸力来进行调整。
背部片材12A呈宽度比吸收部件宽的长方形,在其外侧设有砂漏形状的由无纺布制成的外置片材12。另一方面,透液性顶部片材30呈宽度比吸收部件宽的长方形,比吸收部件的侧缘稍向外侧延伸,通过热熔粘接剂等固定在背部片材12A上(包括该固定部分在内,将本实施方式的固定部分用符号*表示)。
在尿布的两侧部,形成有向使用面侧突出的腿围用阻挡封套60A。该立起封套60A,包括:基本上沿宽度方向连续的由无纺布构成的侧部片材64,以及弹性伸缩部件、例如由橡胶丝构成的一根或者图示那样的多根腿围用弹性伸缩部件62。侧部片材64希望是非透液性的、基本上不透液体(也可以是半透液性)的材料,例如,也可以借助硅酮处理等使无纺布具有排斥液体的性质。
在穿戴尿布时,尿布呈船形穿戴在身体上,而且作用有各弹性伸缩部件62、62...的收缩力,所以在腿围部分,阻挡封套60A借助各弹性伸缩部件62、62...的收缩力而立起。被阻挡封套60A的立起部围起来的空间形成将尿等体液封闭起来的封入空间。如果将体液排到该空间内,则该体液透过顶部片材30而被吸收到吸收体50内,此时,阻挡封套60A的立起部成为屏障,防止体液从两侧漏出。
图示实施方式的纸尿布是所谓带固装式纸尿布,即,具有腹部侧部分以及背部侧部分,在腹部侧部分以及背部侧部分中的某一个(图示的例子中是背部侧)部分的两侧端部上分别具有固装片130,通过将一个部分的固装片130固装在另一个部分(在图示的例子中是腹部侧的目标带74)上,从而形成腰围开口部以及一对腿围开口部。但是,当然也可以应用在预先将腹部侧和背部侧的两侧端部结合起来的短裤型纸尿布及其他体液吸收性物品中。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图18(a)、(b)所示实施方式同样,希望将纤维集合体设计成其丝束的纤维连续方向顺沿于物品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但也可以如图18(c)、(d)所示实施方式那样设计成,丝束的纤维连续方向顺沿于物品的宽度方向。
(用于提高液体扩散性的改进)
如图41以及图42所示,为了提高液体扩散性,可以在设置于吸收芯56正面侧的层,即顶部片材30、中间片材40以及包覆片材58中的某一个或者两个以上、或者所有片材上,设置连续线状的槽31。如果在顶部片材30上设置槽31,则在能够使体液更迅速扩散这一点上有利。另外,如果在中间片材40或包覆片材58上设置槽,则可以在距肌肤较远的位置上使液体扩散,所以在获得柔和的穿戴感觉方面有利。如果考虑制造的容易性与效果的平衡,则优选仅在顶部片材30或者中间片材40上,或者在两个片材30、40上设置槽31。
作为槽31的实施方式,可以主要考虑体液的扩散方向来适当确定,例如,可以采用下述实施方式。
(1)如图41所示,沿物品前后方向设置槽31。
(2)如图43所示,沿物品宽度方向设置槽31。
(3)如图41或图42所示,隔开适当间隔设置多列槽31。
(4)如图44所示,使多列顺沿于物品前后方向的槽31与多列顺沿于物品宽度方向的槽31交叉地进行设置(即,将槽31设置成格子状)。
(5)如图45所示,沿物品前后方向设置多列槽31,并且,仅在物品前后侧部分设置顺沿于物品宽度方向的槽31。
(6)如图46所示,以包围排泄位置的方式环状设置槽31。
设置槽31的范围可以考虑体液的扩散范围而适当设定,例如,可以采用下述这样的实施方式。
(a)整个或者大致整个对象片材(例如面积率为80%以上)。
(b)如图47所示,仅设置在对象片材的一部分上,例如仅设置在物品前后方向或者宽度方向的中间部或者两端部。
(c)如图41等所示,至少与吸收体3重合的范围。
槽31的数量可以适当设定,虽然也可以是一条,但优选设置多条,特别是设置三条以上,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是设置三条以上顺沿于物品前后方向的槽。
槽31的长度、宽度、深度以及设置多条槽的情况下的间隔可以适当设定。这些尺寸不能一概而论,但在纸尿布或生理用卫生巾的通常形态下,优选将槽31的长度设为50mm~1000mm,特别优选设为70mm~700mm。另外,槽31的宽度优选设为0.5mm~50mm,特别优选设为1mm~20mm。另外,槽31的深度优选设为0.05mm~10mm,特别优选设为0.1mm~5mm。进而,槽31的间隔优选设为0.5mm~150mm,特别优选设为1mm~50mm。
槽31也可以通过以具有槽31的方式制造材料本身(例如制造成截面波纹状)来形成,但优选地,通过用适当的制造工序在对象部件上实施压花加工等压缩加工来形成。这种情况下,除了通过连续线状的图案形成槽31外,还可以采用下述方法,即,如图48所示那样,采用将许多个点状压缩部31a相连的图案,通过使压缩部31a相互接近而形成连续线状的槽31。
在多个片材上设置槽31的情况下,可以使槽31的形态不同。例如,可以设计成,在顶部片材30上,槽31沿物品前后方向延伸,而在中间片材40上,槽31沿宽度方向延伸。
(其他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向带固装式纸尿布中应用的例子对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当然,本发明也可以应用在短裤型纸尿布、生理用卫生巾等其他体液吸收性物品中。
图49和图50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应用对象的固装式纸尿布10A。该纸尿布10A在位于使用者肌肤侧的透液性正面(顶部)片材30和位于产品外侧且实质上不透液体的不透液性背部片材70之间,设置有例如长方形或者优选为砂漏形的具有一定程度的刚性的吸收体50。
背部片材70呈宽度比吸收体50宽的方形。在其外表面上,为了改善肌肤接触感觉,可以设置由无纺布等构成的外装片材。背部片材70可以用聚乙烯膜等塑料膜形成。
另一方面,正面片材30呈宽度比吸收体50宽的方形,比吸收体50的侧缘50s更向外侧延伸,借助热熔粘接剂等而与背部片材70粘接。正面片材30除了纺粘无纺布、气穿成网无纺布、SMS无纺布、点粘无纺布等各种无纺布之外,还可以采用聚乙烯膜等塑料膜、或将塑料膜和无纺布层压得到的层压无纺布。另外,还可以使用对尼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的丝线进行平织而得到的网状材料。
在正面片材30和吸收体50之间,出于使通过正面片材30后的体液迅速扩散到广阔的范围内、或者使其迅速转移到吸收体50中等目的,设置有第二(中间)片材40U。在本实施方式的体液吸收性物品中,该第二片材40U由丝束制成的纤维集合体构成(以下,也将作为该第二片材的纤维集合体称作第2纤维集合体)。该第2纤维集合体配置成,连续纤维方向为顺沿于体液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的方向,经由正面片材30而到达第二片材40U的体液借助该第二片材40U而沿体液吸收性物品10A的宽度方向扩散并向吸收体50转移。
吸收体50在吸收芯56的正面片材30侧以叠层方式配置有不同于前述第二片材40U的另一纤维集合体40D(以下,构成吸收体的纤维集合体还称作第1纤维集合体),它们由具有透液性的片材58例如皱纹纸、无纺布、开孔片材等透液性片材包住而形成。前述第1纤维集合体40D不同于第二片材(第2纤维集合体)40U,在吸收芯56上配置成连续纤维方向为体液吸收性物品10A的前后方向。因此,经由第二片材40U以及皱纹纸58等到达第1纤维集合体40D的体液在体液吸收性物品10A的前后方向上扩散并转移到吸收芯56上而被吸收保持。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体液吸收性物品10A中,在正面片材30和吸收芯56之间,第2纤维集合体40U和第1纤维集合体40D呈层叠构造,而且,配置成,第2纤维集合体层40U的纤维连续方向成为顺沿于体液吸收性物品10A的宽度方向的方向,前述第1纤维集合体层40D的纤维连续方向成为顺沿于体液吸收性物品10A的前后方向的方向。因此,经由正面片材30而承接到体液吸收性物品内的体液首先在第二片材40U中沿体液吸收性物品10A的宽度方向扩散,之后,浸透在皱纹纸58中,进而在第1纤维集合体40D中向前后方向扩散而到达吸收芯56。因此,可以在吸收芯56的宽广范围的部分中承接体液,不会出现由于体液被吸收芯56的特定部位集中吸收而引起的吸收性的降低。另外,直到吸收芯56的角部,都可以毫无浪费地吸收体液。
在此,作为第二片的第2纤维集合体40U与作为前述吸收体构成物的第1纤维集合体40D可以是相同结构的纤维集合体,也可以是纤维直径或开纤程度等不同的纤维集合体。这些可以适当地加以设计。
另一方面,前述吸收芯56内置有吸收性聚合物。另外,高吸收性聚合物也可以不存在于第1纤维集合体40D内。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可以优选地采用羧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酸及其盐类、丙烯酸盐聚合物交联物、淀粉-丙烯酸接枝共聚物、淀粉-丙稀腈接枝共聚物的加水分解物、聚氧乙烯交联物、羧甲基纤维素交联物、将聚环氧乙烷、聚丙烯酰胺等水膨润性聚合物部分交联得到的物质、或者异丁烯与马来酸的共聚物等。为了抑制由于产品吸湿而导致的结块性质,也可以使用添加了防结块剂的材料。另外,作为高吸收性聚合物,有粉体状、粒子状、颗粒状、小球状、溶胶状、悬浮液状、凝胶状、膜状、无纺布状等各种形态,这些均可以用在本发明中,特别是可以优选地采用粒子状形态。
另外,尽管未图示,但当然也可以采用下述技术,即,将固装式纸尿布等吸收性物品中使用的橡胶丝等弹性伸缩部件配置在各处。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体液吸收性物品10A是叠层配置的物品,第二片材(第2纤维集合体)40U以及吸收体构成物(第1纤维集合体)40D的各连续纤维方向与前后、宽度方向大致正交,但是,在本发明中,各层的连续纤维方向不必要正交。总之,只要在透液性正面片材和吸收芯之间具备两层以上纤维集合体层,它们的连续纤维方向不同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如下层叠各纤维集合体的形态,即,如图51所示,第二片材等的第2纤维集合体40U配置成其连续纤维方向(图中的单点划线)具有相对于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大致向左倾斜45度的角度,而吸收体构成物等第1纤维集合体40D配置成其连续纤维方向(图中的双点划线)具有相对于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大致向右倾斜45度的角度。另外,前面的实施方式是在透液性正面片材30和吸收芯56之间具备第二片材(第2纤维集合体)40U以及第1纤维集合体40D这两层纤维集合体层的体液吸收性物品的形态,但是,也可以设成在透液性正面片材30和吸收芯56之间具备三层或者四层纤维集合体层的形态。
进而,前面的实施方式在吸收体构成物40D以及第二片材40U上使用纤维集合体而构成两层纤维集合体层,但也可以是下述实施方式,即,如图52的剖视图所示,在吸收体50和透液性正面片材30之间具备层叠配置有连续纤维方向不同的纤维集合体40U1、40U2的第二片材40U。
如图53所示,也可以采用下述实施方式:在吸收芯56的透液性正面片材30侧具备层叠配置有连续纤维方向不同的纤维集合体40D1、40D2的吸收体50。在这种实施方式中,尽管未图示,但可以另外设置第二片材,这种情况下的第二片材,除了纤维集合体之外,还可以采用无孔或者开孔的无纺布、短纤维或者长纤维无纺布、网状的膜等。在使用无纺布的情况下,可以在无纺布中包含人造丝或纤维素衍生物等保水性纤维,或是添加亲水剂。在使用无纺布的情况下,优选采用纤维密度比正面片材1的纤维密度小的无纺布,例如可以使用纤度超过2.1dtex的无纺布,特别是大于2.1dtex且11.0dtex以下的无纺布。作为这种形态的第二片材所用无纺布的材质,可以举出聚丙烯、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胺、尼龙、人造丝、维尼纶、丙烯酸等,在利用直接法的情况下,可优选采用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尼龙纤维构成的材料。短纤维的接合可以举出利用湿式法、干式法(气流成网法或梳理法)、射流喷网法等,借助热量或粘接剂而以点粘接、水流或针刺等方式缠绕的方式。还可以举出芯/鞘、并排结构的复合纤维构成的无纺布,作为这种复合纤维,可以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等。
下面,对以上的纤维集合体进行说明。以上的纤维集合体由丝束形成,作为构成由该丝束形成的纤维集合体的纤维(以下,简单称作丝束构成纤维),例如可以使用多糖类或者其衍生物(纤维素、纤维素酯、几丁质、脱乙酰壳多糖等)、合成高分子(聚乙烯、聚丙烯、聚酰胺、聚酯、乳酰胺、聚乙烯醋酸酯等)等,特别优选采用纤维素酯以及纤维素。
作为纤维素,可以使用绵、棉绒、木材浆料等由植物体得到的纤维素或细菌纤维素等,也可以是人造丝等再生纤维素,再生纤维素也可以是纺纱得到的纤维。对于纤维素的形状和大小,可以从基本上可以看作无限长的连续纤维到长径为数毫米~数厘米(例如1mm~5cm)左右的纤维素、及粒径为数微米(例如1~100μm)左右的微细粉末状纤维素中,选择各种大小的纤维素。纤维素也可以如破碎纸浆等那样原纤化。
作为纤维素酯,例如可以采用醋酸纤维素、丁酸纤维素、丙酸纤维素等有机酸酯;纤维素醋酸丙酸酯、纤维素醋酸丁酸酯、纤维素醋酸对苯二甲酸酯、纤维素硝酸醋酸酯等混酸酯;以及聚己丙酰胺接枝化纤维素酯等纤维素酯衍生物等。这些纤维素酯可以单独使用或者混合两种以上使用。纤维素酯的粘度平均重合度例如为50~900,优选为200~800左右。纤维素酯的平均置换度为例如1.5~3.0(例如2~3)左右。
纤维素酯的平均重合度例如可以设为10~1000,优选设为50~900,更加优选为200~800左右,纤维素酯的平均置换度例如可以设为1~3左右,优选设为1~2.15,更加优选地设为1.1~2.0左右。纤维素酯的平均置换度可以从提高生物分解性等观点出发来进行选择。
作为纤维素酯,优选采用有机酸酯(例如,碳数为2~4左右的有机酸的酯),特别优选采用醋酸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的乙酰化度大多为43~62%左右,特别是如果为30~50%左右,则在生物分解性方面也比较优异,所以特别优选。
丝束构成纤维也可以含有各种添加剂,例如含有热稳定化剂、着色剂、油剂、产率提高剂、白色度改善剂等。
丝束构成纤维的纤度例如可以设成1~16旦尼尔,优选设为1~10旦尼尔,更优选设为2~8旦尼尔左右。丝束构成纤维可以是非卷缩纤维,但优选的是卷缩纤维。卷缩纤维的卷缩度例如可以设为每英寸5~75个,优选10~50个,更优选为15~50个左右。另外,大多采用均匀卷缩了的卷缩纤维。如果使用卷缩纤维,则可以制造膨松且轻质的吸收体,并且能通过纤维间的缠绕容易地制造一体性较高的丝束。丝束构成纤维的截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异形(例如Y字形、X字形、I字形、R字形等)或中空状等中的任何一种。丝束构成纤维能以下述的丝束(纤维束)的形态使用,所述丝束通过将例如3000~1000000根、优选5000~1000000根左右单纤维聚束而形成。纤维束优选通过将3000~1000000根左右连续纤维聚束而构成。
由于丝束的纤维间缠绕力较弱,所以主要出于维持形状的目的,可以使用具有将纤维的接触部分粘接或者熔接的作用的粘合剂。作为粘合剂,除了三乙酸甘油酯、三乙烯乙二醇二醋酸酯、三乙烯乙二醇二丙酸酯、邻苯二甲酸丁二酯、二甲氧基乙基钛酸酯、柠檬酸三乙酯等酯类可塑剂之外,还可以使用各种树脂粘接剂、特别是热塑性树脂。
热塑性树脂是通过熔融/固化而显现粘接力的树脂,包括不溶水性或者难溶水性的树脂以及水溶性树脂。不溶水性的树脂或者难溶水性的树脂与水溶性树脂根据需要可以同时使用。
作为不溶水性或者难溶水性的树脂,例如可以使用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等烯烃类的单独或者共聚物、聚醋酸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酯共聚物、(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与苯乙烯类单体的共聚物等丙烯酸树脂、聚氯乙稀、醋酸乙烯-氯乙烯共聚物、聚苯乙烯、苯乙烯类单体与(甲基)丙烯酸类单体的共聚物等苯乙烯等聚合物、以及即便改性也无妨的聚酯、尼龙11、尼龙12、尼龙610、尼龙612等聚酰胺、松脂衍生物(例如松香酯等)、碳化氢树脂(例如萜烯树脂、双环戊二烯树脂、石油树脂等)、加氢碳化氢树脂等。这些热塑性树脂可以使用一种或者两种以上。
作为水溶性树脂,可以使用各种水溶性高分子,例如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乙烯醚、乙烯单体与羧基、磺酸基或者具有它们的盐的共聚性单体的共聚物等乙烯类水溶性树脂、丙烯类水溶性树脂、聚亚烷基氧化物、水溶性聚酯、水溶性聚酰胺等。这些水溶性树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种以上组合起来使用。
也可以在热塑性树脂中添加防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等稳定剂、填充剂、可塑剂、防腐剂、防菌剂等各种添加剂。
另外,以上由丝束构成的纤维集合体可以用公知的方法制造,此时,在本发明中,开纤成希望的尺寸和蓬松度。丝束的开纤宽度任意,例如,宽度可以设成100~2000mm,优选设成150~1500mm左右。如果将丝束开纤,则容易内设高吸收性聚合物,从而优选。通过调整丝束的开纤程度,可以调整纤维集合体10的密度。作为以上的纤维集合体,优选地,厚度为10mm时的纤维密度为0.0075g/cm3以下,特别优选为0.0060~0.0070g/cm3。如果纤维密度过高,则利用由丝束构成的纤维集合体所具有的优点变少,例如,难以实现轻量化和薄型化。另外,优选地,本发明的纤维集合体10的目付为0.0075g/cm2以下,特别优选为0.0060~0.0070g/cm2。纤维目付可以通过作为卷筒材料的丝束的选择或者其制造条件来进行调整。
作为丝束的开纤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将丝束架设在多个开纤辊上而随着丝束的前进来逐渐扩大丝束的宽度以进行开纤的方法、反复进行丝束的张紧(伸长)和松弛(收缩)而进行开纤的方法、使用压缩空气进行扩宽/开纤的方法等。
实施例
<实验1>
使用不含高吸收性聚合物(目付为0.000g/cm2)的纤维集合体和含有0.020g/cm2的高吸收性聚合物的纤维集合体,反复进行切断,直到切断器的刀刃破坏。结果可知,通过在完全不含或者几乎不含高吸收性聚合物的部位进行切断,可以将切断刀的寿命延长最多30%左右。
<实验2>
使用将二醋酸纤维素纤维的丝束开纤得到的纤维集合体来制造吸收体,对具备该吸收体的短裤型纸尿布(实施例和比较例)和使用纸浆短纤维的一般吸收体以及产品(现有例)进行下述测定,将结果表示在表5和表6中。
对于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SAP)的目付,如图27所示将作为对象的吸收体的俯视观看时的面积沿宽度方向三等分并沿长度方向三等分,总共分成9个区域,将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重量与各区域面积的比作为分散密度。
另外,该表中的试验方法如下所述。
(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吸水量的测定)
在放入有转子的1升烧杯中加入500.00±0.10g的0.9%氯化钠水溶液(将9.00g试剂特级氯化钠溶解在991.0g离子交换水中调制而成),一边用电磁式搅拌器搅拌液体一边加入2.0000±0.0002g样品,用SaranWrap膜盖住并搅拌1小时。
使用标准滤网(38μm、200mm×45mm)过滤烧杯内容物,用特氟隆板沥去残留在滤网上的凝胶物的水,放置15分钟。测定残留在滤网上的凝胶物的重量A,用下式算出吸水量。
C=A/S...(1)
其中,C:生理吸水量(g/g),A:残留在滤网上的凝胶物的重量(g),S:样品重量(g)。
(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在加压条件下的吸收量的测定)
如图28所示,在支承台201中央的上下贯通孔中与中心一致地立设丙烯酸树脂制圆筒203(内径2cm、高度5cm、在底面上安装有75μm的尼龙网201N),在该圆筒203中放入0.100±0.0002g的样品200,在样品200上放置圆柱状配重202(直径1.9cm,重量120g)。
将量管204的排出口通过导管206与支承台201的贯通孔的下侧开口连接,读出打开阀V1、V2之前的刻度值以及30分钟后的刻度值。
利用下式算出加压条件下的吸收量。
C=(A-B)/S...(3)
其中,C:加压条件下的吸收量(ml/g),A:开始吸水后30分钟的刻度值(ml),B:吸水前的刻度值(ml),S:样品重量(g)。
(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凝胶强度的测定)
将20.0g尿素、8.0g氯化钠、0.3g氯化钙、0.8g硫酸镁、970.9g离子交换水、0.25g硫酸亚铁混合,整体上调制成1升人工尿(铁离子50ppm)。
将49±0.1g含有50ppm铁离子的人工尿加入到放入有转子的100毫升烧杯中,使用电磁式搅拌器搅拌。量取1.0000±0.0002g试样,投入到烧杯内的漩涡中后,进行搅拌,直到漩涡消失,液面变成水平。
将生成的凝胶物在40℃×60%RH的恒温恒湿机内放置3小时。
在25℃的恒温水槽内浸渍5分钟后,用强度计(ネオカ一ドメ一タ一)测定凝胶强度。用下式对该测定值进行单位换算,算出凝胶强度(Pa)。
C=A×0.1...(4)
其中,C:凝胶强度(Pa),A:从强度计得到的凝胶强度(dyne/cm2),0.1:常数。
(尿布状态下的回流量的测定)
在切成100mm×300mm的吸收体上载置顶部片材,将四侧密封而制成样品。
将内径27mm的圆筒器具(支承部150mm×150mm)放置在样品中央。圆筒器具根据需要而加重。
以10分钟的间隔分3次滴下50cc的量的人工尿。
在第3次滴下十分钟后,放置滤纸(ADVANTEC No.2、10cm×10cm、重叠30张),以5kg的重量施加10秒钟的载荷,之后,测定层叠滤纸(キツチンペ一パ一)的重量,减去预先测定的未吸收的层叠滤纸的重量,算出移动到层叠滤纸中的人工尿量,得到回流量(g)。
(尿布状态下的吸收速度的测定)
使用U字形器具,其由推测从大腿到臀部的部分而形成的U字形板构成,在最下方位置的宽度方向中央形成有注入口。
在作为样品的尿布的吸收体的长度方向中央位置上标注印记,使该印记位置与注入口吻合,将样品固定在U字形器具的外表面上。
将固定有样品的U字形器具载置在吊床上,使其不倾斜。
将在中央具有贯通孔的配重(1kg、10cm×10cm)载置在U字形器具上。此时,使配重的贯通孔与U字形器具的注入口吻合。
相对于样品,经由配重的贯通孔以及U字形器具的注入口而注入100cc人工尿(前述物质),测定吸收全部量所需的时间,作为吸收速度(秒)。
(复原性的感观评价)
使用各吸收体制造纸尿布样品,这些样品除了吸收体外是通用的。准备在制造后没有压缩的样品和在通用的状态下压缩并包装后解开包装得到的样品,由20名实验者通过目视和手触来评价复原性。结果得到下述评价,即,如果以现有例为基准,则与其相比较,复原性较高,并且富有柔软性(在表中以○的评价表示)。
(吸收性能的评价)
准备L尺寸用的假人(男性假人和女性假人),在仰卧和俯卧的各状态下,将100cc的人工尿以12.5cc/分的注入速度注入,测定这种情况下直到产生渗漏为止的翻身次数。
【表5】
  比较例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实施例6   实施例7   实施例8   实施例9   实施例10   现有例1   现有例2
  高吸收性聚合物   SAP使用量(g)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21   11   11
  吸水量   52   52   52   52   52   52   52   52   52   52   52   53   53
  吸水速度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45   45
  加压条件下的吸水量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凝胶强度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700   700
  纤维集合体   种类   醋酯丝束   醋酯丝束   醋酯丝束   醋酯丝束   醋酯丝束   醋酯丝束   醋酯丝束   醋酯丝束   醋酯丝束   醋酯丝束   醋酯丝束   纸浆   纸浆
  纤维使用量(g)   3.1   3.1   3.1   3.1   3.1   3.1   3.1   3.1   3.1   3.1   3.1   9   3.9
  吸收体   面积(m2)   0.0553   0.0553   0.0553   0.0553   0.0553   0.0553   0.0553   0.0553   0.0553   0.0553   0.0553   0.0553   0.0553
  厚度(mm)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1.5   3.5   1.5
  纤维目付(g/m2)   56   56   56   56   56   56   56   56   56   56   56   163   70
  SAP目付(g/m2)
  区域1   199   278   159   159   199   199   199   159   159   159   380   199   199
  区域2   199   278   159   159   199   199   199   159   159   159   380   199   199
  区域3   199   278   159   159   199   199   199   159   159   159   380   199   199
  区域4   199   159   278   159   199   199   199   278   278   278   380   199   199
  区域5   199   159   278   159   199   199   199   278   278   278   380   199   199
  区域6   199   159   278   159   199   199   199   278   278   278   380   199   199
  区域7   199   159   159   278   199   199   199   159   159   159   380   199   199
  区域8   199   159   159   278   199   199   199   159   159   159   380   199   199
  区域9   199   159   159   278   199   199   199   159   159   159   380   199   199
  平均   199   199   199   199   199   199   199   199   199   199   380   199   199
  SAP的Z方向位置   均匀   均匀   均匀   均匀   偏肌肤面   偏背面   中间   均匀   均匀   均匀   均匀   均匀   均匀
【表6】
  比较例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实施例6   实施例7   实施例8   实施例9   实施例10   现有例1  现有例2
  包覆片材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保持片材   有,硬挺度大   有,硬挺度小
  中间片材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无   有   有   有
吸收性能   男性假体仰卧(次) 4 4 4 5 4 4 4 4 4 4 5 4 3
  男性假体俯卧(次) 2 3 2 1 2 2 2 2 2 2 3 2 1
  女性假体仰卧(次) 3 2 4 4 3 3 3 4 4 4 4 3 2
  女性假体俯卧(次) 3 4 4 2 3 3 3 4 4 4 4 3 2
  回流量(g)   3.0   4.0   2.2   4.0   2.0   3.5   3.3   2.1   2.4   2.2   1.9   7.0   7.3
  吸收速度(sec) 263 295 231 292 261 199 268 222 241 332 202 238 328
  刷拉刷拉感   感官   ◎   ◎   ◎   ◎   ◎   ◎   ◎   ◎   ○   △   △   ◎   ×
  复原性(柔软度)   感官   ◎   ◎   ◎   ◎   ◎   ◎   ◎   △   ○   △   ○   ×   ×
包覆片材:所有都为皱纹纸20gsm;
有保持片材以及有中间片材:使用气穿成网无纺布(30gsmPE/PET 2.2dtex纤维长度44mm偏芯50%耐久亲水性,PE/PET2.8dtex纤维长度51mm偏芯中空50%耐久亲水,フクロン公司制造),(硬挺度B 0.300gfcm2/cm);
实施例7的保持片材:使用气穿成网无纺布(50gsm PE/PP 5.6dtex卷缩纤维长度51m防水フクロン公司制造),(硬挺度B0.850gfcm2/cm);
实施例8的保持片材:使用TSI公司制造的13gsm PP100%SMMS(硬挺度B 0.03gfcm2/cm);
假人试验使用的是L尺寸的假人;
“硬挺度大”是指硬挺度过大,“硬挺度小”是指硬挺度过小。
上面使用了表7所示的由醋酸纤维素纤维的丝束构成的纤维集合体的本发明吸收体(实施例)、使用短纤维纸浆的一般吸收体(现有例)、以及由醋酸纤维素纤维的丝束构成的纤维集合体,但对不满足本发明条件的吸收体(比较例)进行下述测定。将评价结果也一并记入表7中。
另外,该表中的试验方法如下所述。
(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吸水量的测定)
在放入有转子的1升烧杯中加500.00±0.10g的0.9%氯化钠水溶液(将9.00g试剂特级氯化钠溶解在991.0g离子交换水中调制而成),一边用电磁式搅拌器搅拌液体一边加入2.0000±0.0002g样品,用SaranWrap膜盖住并搅拌1小时。
使用标准滤网(38μm、200mm×45mm)过滤烧杯内容物,用特氟隆板沥去残留在滤网上的凝胶物的水,放置15分钟。测定残留在滤网上的重量A,用下式算出吸水量。
C=A/S...(1)
其中,C:生理吸水量(g/g),A:残留在滤网上的凝胶物的重量(g),S:样品重量(g)。
(高吸收性聚合物的保水量的测定)
在不锈钢容器中,放入大约8成0.9%氯化钠水溶液。
精确称取2.0000±0.0002g样品,放入棉袋(メンブロ一ド60号100mm×200mm)内,之后,使大约100ml的0.9%氯化钠水溶液流入到棉袋内,同时,将整体浸渍在不锈钢容器内的水溶液中。
将棉袋的上部用橡胶圈系住,浸渍15分钟后,用脱水机(167G)脱水1分钟,测定棉袋和凝胶物的重量。
在不放入试样的情况下,进行同样的操作,测定空棉袋湿润时的重量。
用下式计算保水量。
C=(A-B)/S...(2)
其中,C:保水量(g/g),A:棉袋以及凝胶物的重量(g),B:空棉袋湿润时的重量(g),S:样品重量(g)。
(高吸收性聚合物的吸水速度的测定)
在放入有转子的100毫升烧杯中加入50.00±0.01g的0.9%氯化钠水溶液,在恒温水槽内恒定保持在25±0.2℃的温度下。
使用电磁式搅拌器以及旋转体测定器,以600±10rpm的旋转速度进行搅拌。
称取2.0000±0.0002g的试样,投入到烧杯的漩涡中,同时开始利用秒表进行测量。记录直到漩涡消失从而液面变成水平位置的时间(秒),作为吸收速度。
(高吸收性聚合物在加压条件下的吸收量的测定)
如图28所示,在支承台201中央的上下贯通孔中与中心一致地立设丙烯酸树脂制圆筒203(内径2cm、高度5cm、在底面上安装有75μm的尼龙网201N),在该圆筒203中放入0.100±0.0002g的样品200,在样品200上放置圆柱状配重202(直径1.9cm,重量120g)。
将量管204的排出口通过导管206与支承台201的贯通孔的下侧开口连接,读出打开阀V1、V2之前的刻度值以及30分钟后的刻度值。
利用下式算出加压条件下的吸收量。
C=(A-B)/S...(3)
其中,C:加压条件下的吸收量(ml/g),A:开始吸水30分钟后的刻度值(ml),B:吸水前的刻度值(ml),S:样品重量(g)。
(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凝胶强度的测定)
将20.0g尿素、8.0g氯化钠、0.3g氯化钙、0.8g硫酸镁、970.9g离子交换水、0.25g硫酸亚铁混合,整体上调制成1升人工尿(铁离子50ppm)。
将49±0.1g的含有50ppm铁离子的人工尿加入到放入有转子的100毫升烧杯中,使用电磁式搅拌器搅拌。量取1.0000±0.0002g试样,投入到烧杯内的漩涡中后,进行搅拌,直到漩涡消失,液面变成水平。
将生成的凝胶在40℃×60%RH的恒温恒湿机内放置3小时。
在25℃的恒温水槽内浸渍5分钟后,用强度计测定凝胶强度。用下式对该测定值进行单位换算,算出凝胶强度(Pa)。
C=A×0.1...(4)
其中,C:凝胶强度(Pa),A:从强度计得到的凝胶强度(dyne/cm2),0.1:常数。
(尿布状态下的加压条件下吸收量的测定)
首先,测定未吸收的样品的重量。
其次,如图29所示,在样品尿布100上的借助橡胶丝等而收缩的部分上,例如在腰部部分101、或腿围部分102、收拢部分103上,如虚线所示那样以2cm的间隔作出切缝,尿布非强制性地(自然地)变得平坦。
以使用面(内表面)为上,将样品平坦夹持在丙烯板和金属板之间,在丙烯板上载置配重(10kg),在保持为37℃的人工尿(前述物质)中浸渍30分钟。
30分钟后,从人工尿中提起样品,卸去配重、丙烯板后,将样品折三折,载置在秤上来测定重量。
从吸收后的样品重量减去未吸收的样品重量,算出加压条件下的吸收量(g)。
(尿布状态下的吸收速度的测定)
使用U字形器具,其由推测从大腿到臀部的部分而形成的U字形板构成,在最下方位置的宽度方向中央形成有注入口。
在作为样品的尿布的吸收体的长度方向中央位置上标注印记,使该印记位置与注入口吻合,将样品固定在U字形器具的外表面上。
将固定有样品的U字形器具载置在吊床上,使其不倾斜。
将在中央具有贯通孔的配重(1kg、10cm×10cm)载置在U字形器具上。此时,使配重的贯通孔与U字形器具的注入口吻合。
相对于样品,经由配重的贯通孔以及U字形器具的注入口而注入100cc人工尿(前述物质),测定吸收全部量所需的时间,作为吸收速度(秒)。
(尿布状态下的回流量的测定)
在切成100mm×300mm的吸收体上载置顶部片材,将四侧密封而制成样品。
将内径27mm的圆筒器具(支承部150mm×150mm)放置在样品中央。圆筒器具根据需要而加重。
以10分钟的间隔分3次滴下50cc的量的人工尿。
在第3次滴下十分钟后,放置滤纸(ADVANTEC No.2、10cm×10cm、重叠30张),以5kg的重量施加10秒钟的载荷,之后,测定层叠滤纸的重量,减去预先测定的未吸收的层叠滤纸的重量,算出移动到层叠滤纸中的人工尿量,得到回流量(g)。
(压缩回弹率RC/压缩能量WC的测定)
使用KATO TECH株式会社制的压缩试验机,在速度为0.01cm/sec、压缩面积为2cm2、灵敏度为2(测力计200g/10v)、压缩载荷为50gf/cm2的条件下,对样品进行压缩,从压力和变形量的相关图算出压缩回弹率RC以及压缩能量WC。压缩回弹率RC值越大,则表示压缩后的复原性越高,压缩能量WC的值越大,则表示越容易压缩。
(复原性的感观评价)
使用各吸收体,制造纸尿布样品,这些样品除了吸收体外是通用的。准备在制造后没有压缩的样品和在通用的状态下压缩并包装后解开包装得到的样品,由20名实验者通过目视和手触来评价复原性。进行下述评价,即,以现有例为基准,与其相比较,若几乎感觉不到改变,则表示为△,若复原性较高,并且富有柔软性,则表示为○。
【表7】
  实施例   现有例   比较例
  高吸收性聚合物   SAP使用量(g)   11   11   12
  SAP目付(g/cm2)   0.02   0.0200   0.0312
  吸水量(g/g)   60   53   54
  保水量(g/g)   40   34   35
  吸水速度(秒)   40   45   75
  加压条件下的吸收量(ml/g)   33   33   31
  凝胶强度(Pa)   1000   700   400
  纤维集合体   纤维使用量(g)   3.0   9.0   3.0
  纤维密度/厚度10mm(g/cm3)   0.006   0.016   0.008
  纤维密度/厚度2mm(g/cm3)   0.028   0.082   0.039
  纤维目付(g/cm2)   0.006   0.0164   0.0078
  吸收体   吸收体面积(cm2)   539   550   385
  吸收体厚度(cm)   1   1   1.1
  吸收体重量(g)   14   20   16
  尿布状态下的吸收性能   加压条件下的吸收量(g)   480   520   1.5
  吸收速度(秒)   450   238   1560
  回流量(g)   9.0   7.0   400
  吸收体的压缩特性   压缩能量WC(fg·cm/cm2)   4.0~7.0   2.5   8.1
  压缩回弹率RC(%)   46   43   36
  压缩复原性的感观评价   ○   -   △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对于纸尿布、生理用卫生巾、失禁垫片、兼用作尿布罩的吸收垫片等吸收性物品中的吸收体的制造来说是适合的。

Claims (10)

1.一种吸收体,具有纤维集合体,其特征在于:使用由纤维构成的丝束所作成的集合体作为所述纤维集合体,而且压缩回弹率RC为45~6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基于KES试验测得的压缩能量WC为4.0~7.0gf·cm/cm2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使用厚度为10mm时的纤维密度为0.0075g/cm3以下的集合体作为所述纤维集合体。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集合体的目付为0.0075g/cm2以下。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纤维集合体的质量为1~15g。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其特征在于:平面投影面积为400cm2以上,而且厚度为0.1~1cm。
7.一种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在顶部片材和背部片材之间具备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吸收体的背面侧设有保持片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片材为基于KES试验测得的压缩能量WC为0.01~10.00gf·cm/cm2、且压缩回弹率RC为10~100%的无纺布。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丝束作成的纤维集合体的构成纤维是醋酸纤维素的纤维。
CN2005800216132A 2004-06-28 2005-06-28 吸收性物品 Active CN19766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90411/2004 2004-06-28
JP2004190411A JP4790233B2 (ja) 2004-06-28 2004-06-28 吸収体
JP2004194852A JP4568040B2 (ja) 2004-06-30 2004-06-30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設備
JP194854/2004 2004-06-30
JP194852/2004 2004-06-30
JP2004194854A JP4558390B2 (ja) 2004-06-30 2004-06-30 吸収性物品
JP2004194851A JP4553646B2 (ja) 2004-06-30 2004-06-30 吸収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設備、ならびに吸収体
JP194851/2004 2004-06-30
JP2004340951A JP4477477B2 (ja) 2004-11-25 2004-11-25 体液吸収性物品
JP340951/2004 2004-11-25
JP2004344715A JP4553700B2 (ja) 2004-11-29 2004-11-29 吸収性物品及び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JP344715/2004 2004-11-29
JP2005031662A JP4790281B2 (ja) 2005-02-08 2005-02-08 吸収性物品
JP031662/2005 2005-02-08
JP103856/2005 2005-03-31
JP2005103856A JP4790296B2 (ja) 2005-03-31 2005-03-31 吸収性物品
PCT/JP2005/011863 WO2006006395A1 (ja) 2004-06-28 2005-06-28 吸収体及び吸収性物品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56620.6A Division CN101849876B (zh) 2004-06-28 2005-06-28 吸收性物品及吸收体的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76662A true CN1976662A (zh) 2007-06-06
CN1976662B CN1976662B (zh) 2010-05-12

Family

ID=35774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216132A Active CN1976662B (zh) 2004-06-28 2005-06-28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790233B2 (zh)
CN (1) CN197666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92784A (zh) * 2013-12-18 2016-07-20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体的制造方法
CN105963081A (zh) * 2016-07-13 2016-09-28 嘉兴学院 一种婴儿纸尿裤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20184A (zh) * 2016-11-30 2017-02-22 广东茵茵股份有限公司 吸湿用品的复合吸收芯体和一次性吸湿用品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38181B2 (ja) * 2006-01-19 2011-08-03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501294B2 (ja) * 2014-12-22 2019-04-17 日本製紙クレシア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436533B2 (ja) * 2015-02-20 2018-12-12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アセテートトウベールが梱包材で非密封状態に梱包された梱包体の製造方法
JP7019893B2 (ja) * 2017-09-28 2022-02-16 日本製紙クレシア株式会社 吸収体及び該吸収体を備えた吸収性物品
JP6758332B2 (ja) * 2018-01-10 2020-09-23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85265A (ja) * 1988-05-12 1989-11-16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
US5972505A (en) * 1989-04-04 1999-10-26 Eastman Chemical Company Fibers capable of spontaneously transporting fluids
JP3016367B2 (ja) * 1996-12-13 2000-03-06 株式会社日本吸収体技術研究所 高吸水性三次元複合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852637B2 (ja) * 1997-09-08 2006-12-06 チッソ株式会社 短繊維不織布
US6068620A (en) * 1998-03-30 2000-05-30 Paragon Trade Brands Absorbent laminate
JP2000015093A (ja) * 1998-06-29 2000-01-18 Sanyo Chem Ind Ltd 吸収性物品用吸水剤および吸収性物品
JP4124938B2 (ja) * 2000-02-01 2008-07-23 株式会社日本吸収体技術研究所 水崩壊性高吸水性複合体及び吸収体物品
JP2003192732A (ja) * 2001-08-09 2003-07-09 San-Dia Polymer Ltd 吸水性樹脂及びこれを用いてなる吸収性物品
JP3892260B2 (ja) * 2001-09-18 2007-03-14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パンツ型紙おむつ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92784A (zh) * 2013-12-18 2016-07-20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体的制造方法
CN105792784B (zh) * 2013-12-18 2019-07-23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体的制造方法
CN105963081A (zh) * 2016-07-13 2016-09-28 嘉兴学院 一种婴儿纸尿裤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63081B (zh) * 2016-07-13 2019-06-25 嘉兴学院 一种婴儿纸尿裤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20184A (zh) * 2016-11-30 2017-02-22 广东茵茵股份有限公司 吸湿用品的复合吸收芯体和一次性吸湿用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790233B2 (ja) 2011-10-12
CN1976662B (zh) 2010-05-12
JP2006006743A (ja) 2006-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76662A (zh) 吸收体以及吸收性物品
CN1223324C (zh) 吸收性物品
CN1976663A (zh) 吸收体的制造设备、吸收体以及吸收性物品
CN1279097C (zh) 高吸收性复合组合物,该组合物制备的吸收性片材,和它们的制备方法
CN1130174C (zh) 吸收性片材及其制法和用其制得的吸收性制品
CN1278662C (zh) 高吸水性片材及其制造方法
CN1976660A (zh) 体液吸收物品及其制造方法
CN1099297C (zh) 吸收性片材及其制备方法,和吸收性物品
CN1023189C (zh) 组合一体式卫生巾
CN101849876B (zh) 吸收性物品及吸收体的制造方法
CN1282447C (zh) 用于加热足部的产热体
CN1309427C (zh) 增塑的超强吸收性聚合物片材及其在卫生制品中的应用
CN1736355A (zh) 吸收性物品
CN1254223C (zh) 吸收体以及使用所述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
CN1347299A (zh) 包含纤维微粒和自由流动颗粒的吸收制品
CN1252829A (zh) 混合床离子交换可形成水凝胶的聚合物组合物以及含相对高浓度这些组合物的吸收性部件
CN1293555A (zh) 波纹状复合材料的生产方法
CN1976664A (zh) 吸收体以及吸收性物品
CN1491271A (zh) 发热组合物、使用其的发热体和制备发热体的方法
CN1229808A (zh) 吸水剂及其制造方法和应用
CN1207665A (zh) 降低了表面潮湿性的一次性吸湿用品
CN1148395A (zh) 超吸收性聚合物及其制品
CN1708271A (zh) 具有液体不渗透性表面薄片的吸收体产品
CN1976665A (zh) 体液吸收性物品
CN1255844A (zh) 使粘弹性流体受控定位的贴身制品用的稳定的吸湿材料与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