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75495A - 摄像透镜 - Google Patents

摄像透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75495A
CN1975495A CNA2006101468974A CN200610146897A CN1975495A CN 1975495 A CN1975495 A CN 1975495A CN A2006101468974 A CNA2006101468974 A CN A2006101468974A CN 200610146897 A CN200610146897 A CN 200610146897A CN 1975495 A CN1975495 A CN 19754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formula
satisfied
lens system
ima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4689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75495B (zh
Inventor
齐藤共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npla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npla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nplas Corp filed Critical Enpla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754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754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754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7549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at least one element being a compound optical element, e.g. cemented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wo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0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wo components only
    • G02B9/06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wo components only two + compon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充分响应对小型轻量化及光学性能的进一步提高的要求并能够提高制造性的摄像透镜。从物体一侧配置可变光阑、做成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正凹凸透镜的第一透镜、做成凸面朝向成像面一侧的正透镜的第二透镜,并满足1.25≥L/fl≥0.8、1≥f1/f2≥0.2、1.8≥f1/fl≥1、4≥f2/fl≥1.5、0.5>d2/d1≥0.2、0.35≥d1/fl≥0.1、0.27≥d3/fl≥0.1(其中,L:透镜系统的总长、fl:透镜系统整体的焦距、f1:第一透镜的焦距、f2:第二透镜的焦距、d1: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d2:光轴上的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距离、d3: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

Description

摄像透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透镜,尤其涉及用于在便携式计算机、电视电话、移动电话等上安装的CCD、CMOS等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面上成像风景或人物等的物体的像的摄像装置上,并可实现小型轻量化、提高光学性能及提高制造性的两片透镜结构的摄像透镜。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利用用于在移动电话、便携式计算机或电视电话等上安装的CCD、CMOS等固体摄像元件的相机的需求显著高涨。由于这种相机需要在限定的设置空间内进行安装,因而要求小型且轻量。
为此,也同样要求用于这种相机上的摄像透镜小型轻量,作为这种相机,历来是采用使用一片透镜的一片结构的透镜系统。
这种一片结构的透镜系统当应用在称之为CIF的大约具有11万个像素的析像度的固体摄像元件上时,虽然能够充分应对,但近年来开始研究称之为VGA的大约具有30万个像素的高析像度的固体摄像元件的利用,为充分发挥这种高析像度的固体摄像元件的析像能力,会存在着用历来的一片结构的透镜系统无法应对的问题。
为此,迄今为止,提出有光学性能优于一片结构的透镜系统的两片结构的透镜系统或三片结构的透镜系统的各种方案。
由于在这种情况下,三片结构的透镜系统能够矫正关系到光学性能降低的各个像差,因而可获得极高的光学性能,但在三片结构的透镜系统中,由于零部件件数较多,因而不容易实现小型轻量化,而且对各个构成零部件要求有较高的精度,因此,会产生制造成本也增高的问题。
对此,在两片结构的透镜系统中,虽然不能希望三片结构的透镜系统那种程度的光学性能,但能够获得比一片结构的透镜系统高的光学性能,可谓最适合于小型且高析像度的固体摄像元件。
而且作为这种两片结构的透镜系统,迄今为止,提出有称之为反远距型的组合了凹透镜和凸透镜的多个透镜系统。但在这种反远距型的透镜体系中,虽然通过减少零部件的件数可实现低成本化,但后焦距变长,因此,从其结构来看,实现与一片结构的透镜系统大致相同的小型轻量化,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还有,其他的作为两片结构的透镜系统,称之为远距型的组合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透镜系统。但这种远距型的透镜系统本来是为了用于银盐胶片而开发的,因而后焦距过短,而且具有远心性,因此,作为固体摄像元件用的摄像透镜原封不动地应用是困难的。
再有,一直以来,在两片结构或三片结构的透镜系统中,在沿光轴方向相互邻接的两片透镜之间配置可变光阑的结构成了主流(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特开2004-163850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4-170460号公报)。
然而,近年来,在这种摄像透镜中,在小型轻量化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提高光学性能的要求在日益高涨,然而如专利文献1及2所记载的摄像透镜那样在两片透镜之间配置可变光阑的结构中,很难同时实现小型轻量化与光学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并且,具有难以与传感器的特性(对传感器的入射角度)相结合的问题点。
于是,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充分响应对小型轻量化及光学性能的进一步提高的要求并进一步能够提高制造性的摄像透镜。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制造性除了包括大量生产摄像透镜时的制造性(例如,通过注射模塑成型大量生产摄像透镜时的成型性或成本等)以外,还包括用于制造摄像透镜的设备的加工、制作等的容易性(例如,用于注射模塑成型的模具的加工容易性等)。
发明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涉及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摄像透镜的特征在于,用于在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面上成像物体的像的摄像透镜,从物体一侧朝向成像面一侧顺序配置有可变光阑、做成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具有正焦度的凹凸透镜的第一透镜及做成凸面朝向成像面一侧的具有正焦度的透镜的第二透镜,并满足下面(1)~(6)的各个条件式,
1.25≥L/fl≥0.8            (1)
1≥f1/f2≥0.2             (2)
1.8≥f1/fl≥1               (3)
0.5>d2/d1≥0.2        (4)
0.35≥d1/fl≥0.1         (5)
0.27≥d3/fl≥0.1         (6)
其中:
L:透镜系统的总长;
fl:透镜系统整体的焦距;
f1:第一透镜的焦距;
f2:第二透镜的焦距;
d1: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
d2:光轴上的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距离;
d3: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
而且,根据涉及该第一方案的发明,通过将可变光阑配置在最靠物体一侧,可确保较高的远心性,并能够缓和光线对固体摄像元件的传感器的入射角度。
还有,在本发明中,将可变光阑配置在最靠物体一侧,不妨碍将可变光阑配置在与第一透镜的物体一侧的面(凸面)的光轴上的点为在光轴上相同的位置上,或者不妨碍第一透镜的物体一侧的面的光轴近旁部通过可变光阑而位于比可变光阑更靠近物体一侧。由于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可谓作为物理上的配置,可变光阑位于比第一透镜整体更靠近物体的一侧上,因此,不有悖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容。
还有,根据涉及第一方案的发明,通过将第一透镜做成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具有正焦度的凹凸透镜且将第二透镜做成具有正焦度的透镜,进而,如(1)~(6)的各个条件式那样规定各个透镜的正焦度,不仅能够实现小型轻量化还能提高制造性。
还有,涉及第二方案的摄像透镜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案中,上述第二透镜形成为凹凸透镜。
于是,根据涉及该第二方案的发明,可进一步对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的形状不加负担地提高周边部的光学性能,并且,可进一步有效地利用入射到固体摄像元件的周边部的光线。
再有,涉及第三方案的摄像透镜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案中,上述第二透镜的物体一侧的面做成在光轴近旁部向物体一侧凸出,且形成为具有拐点的非球面。
于是,根据涉及该第三方案的发明,可进一步减轻对各个透镜的形状的负担并进一步提高周边部的光学性能,并且,可进一步有效地利用入射到固体摄像元件的周边部的光线。
再有,涉及第四方案的摄像透镜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方案中,上述第二透镜的物体一侧的面上的有效址径的外端部位位于比该第二透镜的物体一侧的面上的光轴上的点更靠近物体一侧。
于是,根据涉及该第四方案的发明,可进一步提高周边部的光学性能。还有,不仅操作透镜时有益处,而且在将透镜装配在镜筒上并单元化时也有组装上的益处。
还有,涉及第五方案的摄像透镜的特征在于,在第一~第四方案中的任意一项中,进一步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10≥f2/fl≥1.5        (7)
于是,根据涉及该第五方案的发明,通过进一步满足(7)的条件式,在适当地确保必要的后焦距的同时,可进一步提高制造性。
再有,涉及第六方案的摄像透镜的特征在于,在第一~第五方案中的任意一项中,上述可变光阑进一步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0.2≥S                (8)
其中:
S:光轴上的上述可变光阑与最靠近物体一侧的光学面之间的距离。
于是,根据涉及该第六方案的发明,通过进一步满足(8)的条件式,进一步有效地确保远心性,并且可实现更进一步的小型轻量化。
还有,涉及第七方案的摄像透镜的特征在于,在第一~第六方案中的任意一项中,进一步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0.8≥Bfl/fl≥0.4        (9)
其中:
Bfl:后焦距(从透镜的最终面到摄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空气换算长度))。
于是,根据涉及该第七方案的发明,通过进一步满足(9)的条件式,可更有效地实现小型轻量化,并且可进一步提高制造性及组装上的操作便利性。
还有,涉及第八方案的摄像透镜的特征在于,在第一~第七方案中的任意一项中,进一步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2.5≥Bfl≥0.8           (10)
于是,根据涉及该第八方案的发明,通过进一步满足(10)的条件式,可更有效地实现小型轻量化,并且可进一步提高制造性及组装上的操作便利性。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涉及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摄像透镜,能够实现小型轻量、光学性能优异并制造性良好的摄像透镜。
另外,根据涉及第二方案的摄像透镜,在第一方案的摄像透镜的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能够实现能够在良好地维持制造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光学性能且能够有效地利用入射到固体摄像元件的周边部的光线的小型的摄像透镜。
进一步地,根据涉及第三方案的摄像透镜,在第一方案的摄像透镜的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能够实现能够在良好地维持制造性的同时发挥更良好的光学性能且可更有效地利用入射到固体摄像元件的周边部的光线的小型的摄像透镜。
再进一步地,根据涉及第四方案的摄像透镜,在第三方案的摄像透镜的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能够实现在维持良好的制造性的同时光学性能进一步优异且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入射到固体摄像元件的周边部的光线的小型的摄像透镜。
另外,根据涉及第五方案的摄像透镜,在第一至第四方案的摄像透镜的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能够实现制造性更优异的摄像透镜。
进一步地,根据涉及第六方案的摄像透镜,在第一至第五方案的摄像透镜的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能够实现能够更有效地确保远心性并适于更进一步的小型轻量化的摄像透镜。
再有,根据涉及第七方案的摄像透镜,在第一至第六方案的摄像透镜的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能够实现更小型轻量且制造性优异的摄像透镜。
还有,根据涉及第八方案的摄像透镜,在第一至第七方案的摄像透镜的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能够实现更进一步的小型轻量化及适于提高制造性的摄像透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的一个实施例的简图。
图2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的第一实施例的简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摄像透镜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的第二实施例的简图。
图5是表示图4所示摄像透镜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的第三实施例的简图。
图7是表示图6所示摄像透镜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的第四实施例的简图。
图9是表示图8所示摄像透镜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的第五实施例的简图。
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摄像透镜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的第六实施例的简图。
图13是表示图12所示摄像透镜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的第七实施例的简图。
图15是表示图14所示摄像透镜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的第八实施例的简图。
图17是表示图16所示摄像透镜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的第九实施例的简图。
图19是表示图18所示摄像透镜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的说明图。
图20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的第十实施例的简图。
图21是表示图20所示摄像透镜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的说明图。
图22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的第十一实施例的简图。
图23是表示图22所示摄像透镜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的说明图。
图24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的第十二实施例的简图。
图25是表示图24所示摄像透镜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的说明图。
图26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的第十三实施例的简图。
图27是表示图26所示摄像透镜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的说明图。
图28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的第十四实施例的简图。
图29是表示图28所示摄像透镜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的说明图。
图30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的第十五实施例的简图。
图31是表示图30所示摄像透镜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
1-摄像透镜、2-可变光阑、3-第一透镜、4-第二透镜、6-滤光片、7-摄像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对涉及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摄像透镜1从物体一侧朝向成像面一侧依次具有可变光阑2、做成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具有正焦度(正のパワ一)的凹凸透镜的树脂制品第一透镜3及做成凸面朝向成像面一侧的具有正焦度的透镜的树脂制品第二透镜4。
下面将第一透镜3及第二透镜4中的物体一侧及成像面一侧的各个透镜面分别称作第一面、第二面。
还有,在第二透镜4的第二面一侧上,分别配置有盖玻片、IR截止过滤器、低通滤波器等的各种过滤器6及CCD或CMOS等的摄像元件的受光面即摄像面7。另外,各种过滤器6根据需要也可省略。
这里,若可变光阑2的位置越靠近成像面,出射光瞳的位置也越靠近成像面一侧。使得确保远心性较困难且从摄像透镜1射出的轴外光线对固体摄像元件的传感器倾斜地入射。
对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可变光阑2配置在最靠近物体的一侧,能够将出射光瞳位置设在远离固体摄像元件的传感器面(摄像面)的位置上。
由此,在本实施例中,可确保较高的远心性,并能够缓和光线对固体摄像元件的传感器的入射角度。
还有,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透镜3的物体一侧配置可变光阑2,并且,将第一透镜3做成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凹凸透镜形状,能够有效地利用第一透镜3的第二面。
再有,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透镜4的第二面的形状做成朝向成像面一侧凸出,能够确保较高的远心性并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对固体摄像元件的传感器的入射角度。再有,第二透镜4的第二面的形状以做成曲率随离开光轴8渐渐增大的非球面为宜。这样一来,能够确保更高的远心性并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对固体摄像元件的传感器的入射角度。
再有,在本实施例中,做成摄像透镜1满足下面的(1)~(6)所示各种条件式。
1.25≥L/fl≥0.8          (1)
1≥f1/f2≥0.2           (2)
1.8≥f1/fl≥1             (3)
0.5>d2/d1≥0.2      (4)
0.35≥d1/fl≥0.1      (5)
0.27≥d3/fl≥0.1       (6)
其中,在(1)式中的L是透镜系统的总长,即从物理上最靠近物体一侧的面到摄像面之间的光学上的距离。更详细地讲,当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光轴8近旁部位于比可变光阑2更靠近成像面一侧的位置上时,从可变光阑2到摄像面之间的距离成为L。一方面,如上所述,当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光轴8近旁部通过可变光阑2而位于比可变光阑2更靠近物体一侧的位置上时,不是从可变光阑2而是从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到摄像面的距离成为L。还有,将可变光阑2配置在与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光轴8上的点为在光轴8方向上相同的位置上时,从可变光阑2及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到摄像面之间的距离成为L。还有,(1)、(3)、(5)及(6)式中的fl是透镜系统整体的焦距。再有,(2)及(3)式中的f1是第一透镜3的焦距。还有,(2)及(4)式中的f2是第二透镜4的焦距。还有,(4)及(5)式中的d1是第一透镜3的中心厚度。再有,(4)式中的d2是光轴8上的第一透镜3与第二透镜4之间的距离。再有,(6)式中的d3是第二透镜4的中心厚度。
这里,若L/fl的值超过(1)式所示的值(1.25)并变得较大,则使得光学系统整体大型化,有悖于小型轻量化的先决条件。一方面,若L/fl的值变得比(1)式所示的值(0.8)还小,则由于光学系统小型化,而制造性降低,维持光学性能比较困难。再有,确保必要的后焦距比较困难。
于是,根据本实施例,通过使L/fl的值满足(1)的条件式,在确保必要的后焦距的同时,也可使光学系统充分地小型化,并且,可维持良好的光学性能,并可进一步提高制造性。
另外,该L和fl之间的关系以满足1.2≥L/fl≥1.05为更好。
还有,若f1/f2的值超过(2)式所示的值(1)并变得较大,则第二透镜4的焦度过强使得制造性降低,进而使得后焦距过长导致小型轻量化困难。一方面,若f1/f2的值变得比(2)式所示的值(0.2)还小,则第一透镜3的制造性降低,进而确保必要的后焦距比较困难。
于是,根据本实施例,通过进一步使f1/f2的值满足(2)的条件式,可进一步提高制造性,并且,在更有效地确保必要的后焦距的同时,可使光学系统整体进一步小型化轻量化。
另外,该f1和f2之间的关系以满足0.9≥f1/f2≥0.55为更好。
再有,若f1/fl的值超过(3)式所示的值(1.8)并变得较大,则后焦距过长使得小型轻量化困难。一方面,若f1/fl的值变得比(3)式所示的值(1)还小,则第一透镜3的制造性降低。
于是,根据本实施例,通过进一步使f1/fl的值满足(3)的条件式,可实现更进一步的小型轻量化及制造性的提高。
另外,该f1和fl之间的关系以满足1.6≥f1/fl≥1.1为更好。
再有,若d2/d1的值超过(4)式所示的值(0.5),则必须加大第一透镜3及第二透镜4的焦度,使得各个透镜3、4的制造困难。还有,由于通过第二透镜4的成像面一侧的面的光线高度变高,因而非球面的焦度增大,并使得制造更困难。一方面,若d2/d1的值变得比(4)式所示的值(0.2)还小,则由于第一透镜3的中心厚度相对地增厚,使得确保后焦距困难,进而,使得插入有效地限制光量的可变光阑变得困难。
于是,根据本实施例,通过进一步使d2/d1的值满足(4)的条件式,可进一步提高制造性,并可更适当地确保必要的后焦距,进而,可进一步良好地维持光学性能。
另外,该d2和/d1之间的关系以满足0.5>d2/d1≥0.3为更好。
还有,若d1/fl的值超过(5)式所示的值(0.35)并变得较大,则光学系统的总长过长,使得小型轻量化困难。一方面,若d1/fl的值变得比(5)式所示的值(0.1)还小,则制造第一透镜3困难。
于是,根据本实施例,进一步通过使d1/fl的值满足(5)的条件式,可实现更进一步的小型轻量化及制造性的提高。
另外,该d1和f1之间的关系以满足0.25≥d1/fl≥0.15为更好。
再有,若d3/fl的值超过(6)式所示的值(0.27)并变得较大,则光学系统的总长过长,使得小型轻量化困难。一方面,若d3/fl的值变得比(6)式所示的值(0.1)还小,则制造第二透镜4困难。
于是,根据本实施例,进一步通过使d3/fl的值满足(6)的条件式,可使光学系统整体更小型轻量化,并且,可进一步提高制造性。
另外,该d3和fl之间的关系以满足0.25≥d3/fl≥0.15为更好。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二透镜4以形成为凹凸透镜为宜。
这样一来,可不对第一透镜3及第二透镜4的形状增加负担地提高周边部的光学性能,并且,可进一步有效地利用入射到固体摄像元件的周边部的光线。
还有,进一步地第二透镜4的第一面也可以形成为其光轴8近旁部是朝向物体一侧的凸面而且是具有拐点的非球面。
这里,所谓第二透镜4的第一面所具有的拐点是在以包括光轴8的截面剖切第二透镜4的截面上,与第二透镜4的第一面的曲线(截面上的曲线)相切的切线使其斜率改变符号的点。
因此,如上所述,当第二透镜4的第一面上的中心一侧的部位是朝向物体一侧的凸面时,包围该第一面上的中心一侧的部位的周边一侧的部位变化成其面形状以拐点为分界点朝向物体一侧的凹面。
这样一来,进一步可不增加因各个透镜3、4的形状所产生的负担,进一步提高周边部的光学性能,并且,可进一步有效地利用通过透镜3、4的各个周边部的光线。
另外,以从光轴8朝向周边一侧依次出现多个拐点的方式形成第二透镜4的第一面的面形状亦可。在这种情况下,可良好地修正诸多像差。
再有,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二透镜4的第一面上的有效直径的外端部位以位于比该第二透镜4的第一面上的光轴8上的点还靠近物体一侧的位置上为宜。
这样一来,可进一步提高周边部的光学性能。还有,不仅操作透镜时有益处,而且在将透镜装配在镜筒上并单元化时也有组装上的益处。
还有,在上述结构基础上,以进一步满足下面的(7)示所示的条件式为宜。
10≥f2/fl≥1.5        (7)
这里,若f2/fl的值超过(7)式所示的值(10)并变得较大,则第一透镜3的制造性降低,再有,确保必要的后焦距较困难。一方面,若f2/fl的值变得比(7)式所示的值(1.5)还小,则由于第二透镜4的焦度过强,使得制造性降低。
于是,根据本实施例,通过进一步使f2/fl的值满足(7)式的条件式,在更适宜地确保必要的后焦距的同时,可进一步提高制造性。
另外,更理想的是,该f2和fl之间的关系满足6≥f2/fl≥1.5。
再有,在上述结构基础上,可变光阑2以进一步满足下面的(8)式所示的条件式为宜。
其中,(8)式中的S是光轴8上的可变光阑2和最靠近物体一侧的光学面之间的距离,即光轴8上的可变光阑2和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之间的距离。还有,S为物理上的距离,且可变光阑2在比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光轴8上的点更靠物体一侧、成像面一侧的任意一侧上都可。
0.2≥S        (8)
另外,当S=0时,可变光阑2在光轴8方向上的位置和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在光轴8上的点重合。
这样一来,可进一步有效地确保远心性,并且可实现更进一步的小型轻量化。
还有,更理想的是,该S满足0.15≥S。
还有,在上述结构基础上,以进一步满足下面的(9)式所示的条件式为宜。
0.8≥Bfl/fl≥0.4        (9)
这样一来,可进一步更有效地实现小型轻量化,并且可进一步提高制造性及组装上的操作便利性。
再有,更理想的是,该Bfl和fl之间的关系满足0.7≥Bfl/fl≥0.5。
再有,在上述结构基础上,以进一步满足下面的(10)式所示的条件式为宜。
2.5≥Bfl≥0.8        (10)
这样一来,可进一步更有效地实现小型轻量化,并且可进一步提高制造性及组装上的操作便利性。
另外,更理想的是,该Bfl满足2.0≥Bfl≥1.0。
还有,在上述结构基础上,fl以进一步满足5≥fl≥1(更理想的是,3.5≥fl≥1.5)为宜。
这样一来,可做成更适于安装到移动终端等上的相机模块用的透镜的结构。
再有,用于成型第一透镜3及第二透镜4的树脂材料虽然只要是丙烯酸、聚碳酸酯、非晶聚烯烃树脂等用于光学部件的成型的具有透明性的材料,则该材料无论具有何种组成也无关紧要,但从制造效率的进一步的提高及制造成本的进一步的低廉化的角度来看,以将两透镜3、4的树脂材料统一为同一树脂材料为宜。
下面参照图2至图31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这里,在本实施例中,Fno表示F序号,r表示光学面的曲率半径(在透镜情况下表示中心曲率半径)。还有,d表示到下一个光学面为止的距离。还有,nd表示照射d线(黄色)时的各个光学系统的折射率,同样地υd表示照射d线时的各个光学系统的色散系数。
k、A、B、C、D表示下面的(11)式中的各个系数。即,在将光轴8方向定为Z轴,将与光轴8正交的方向定为X轴,并将光的传播方向定为正方向,且将k设为圆锥系数,将A、B、C、D设为非球面系数,r设为曲率半径的情况下,由下式表示透镜的非球面的形状。
Z(X)=r-1X2/[1+{1-(k+1)r-2X2}1/2]+AX4+BX6+CX8+DX10    (11)
还有,在下面的实施例中,用于表示圆锥系数及非球面系数的数值上的记号E表示其后面的数值为以10为底的幂指数,并表示该以10为底的幂指数表示的数值与E的前面的数值相乘。例如,-1.48E-1表示-1.48×10-1
<第一实施例>
图2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与图1所示结构的摄像透镜1相同地在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物体一侧配置可变光阑2,并在第二透镜4的第二面和摄像面7之间配置作为过滤器6的盖玻片。还有,可变光阑2配置于与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光轴8上的点为在光轴8方向上相同的位置上。
该第一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由以下条件设定。
透镜数据
L=4.34mm、fl=3.85mm、f1=5.18mm、f2=8.42mm、d1=0.9mm、d2=0.44mm、d3=0.8mm、Fno=4.0
面序号               r          d       nd       υd
(部件)
1(可变光阑)          0.000      0.00
2(第一透镜第一面)    1.270      0.90    1.531    56.0
3(第一透镜第二面)    1.778      0.44
4(第二透镜第一面)    -57.143    0.80    1.531    56.0
5(第二透镜第二面)    -4.167     0.00
6(盖玻片第一面)      0.000      0.30    1.516    64.0
7(盖玻片第二面)      0.000
(成像面)
面序号   k           A           B           C           D
2        -1.48E-1    2.52E-2     -1.56E-3    -2.11E-1    5.05E-1
3        -1.90       7.03E-2     8.47E-2     9.66E-2     -1.61E-2
4        -2.43E+5    -2.31E-1    2.82E-1     -3.96E-1    0
5        -3.89E-1    -3.44E-2    -7.73E-2    8.63E-2     -4.31E-2
在这种情况下,L/fl=1.13,满足了(1)式。还有,f1/f2=0.62满足了(2)式。再有,f1/fl=1.35,满足了(3)式。再有,d2/d1=0.49,满足了(4)式。还有,d1/fl=0.23,满足了(5)式。再有,d3/fl=0.21,满足了(6)式。再有,f2/fl=2.19,满足了(7)式。还有,S=0mm,满足了(8)式。再有,Bfl/fl=0.57,满足了(9)式。再有,Bfl=2.2mm,满足了(10)式。
将该第一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表示在图3上。
根据该结果,可知无论是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中的哪一个均为大致能够满足要求的结果,并能实现充分的光学特性。
<第二实施例>
图4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与图1所示结构的摄像透镜1相同地在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物体一侧配置可变光阑2,并在第二透镜4的第二面和摄像面7之间配置作为过滤器6的盖玻片。还有,可变光阑2配置于与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光轴8上的点为在光轴8方向上相同的位置上。
该第二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由以下条件设定。
透镜数据
L=2.19mm、fl=1.94mm、f1=2.7mm、f2=3.91mm、d1=0.48mm、d2=0.2mm、d3=0.4mm、Fno=4.0
面序号               r          d       nd       υd
(部件)
1(可变光阑)          0.000      0.00
2(第一透镜第一面)    0.645      0.48    1.531    56.0
3(第一透镜第二面)    0.870      0.20
4(第二透镜第一面)    -50.000    0.40    1.531    56.0
5(第二透镜第二面)    -2.000    0.00
6(盖玻片第一面)      0.000     0.30    1.516    64.0
7(盖玻片第二面)      0.000
(成像面)
面序号   k           A            B           C           D
2        -1.48E-1    1.80E-1      -4.24E-1    -2.97E+1    2.78E+2
3        -2.20       5.19E-1      2.43        1.23E+1     -8.24
4        -2.43E+5    -1.80        8.68        -5.13E+1    0
5        -1.47       -2.57E-1     -2.36       1.10E+1     -2.27E+1
在这种情况下,L/fl=1.13,满足了(1)式。还有,f1/f2=0.69满足了(2)式。再有,f1/fl=1.39,满足了(3)式。再有,d2/d1=0.42,满足了(4)式。还有,d1/fl=0.25,满足了(5)式。再有,d3/fl=0.21,满足了(6)式。再有,f2/fl=2.02,满足了(7)式。还有,S=0mm,满足了(8)式。再有,Bfl/fl=0.57,满足了(9)式。再有,Bfl=1.11mm,满足了(10)式。
将该第二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表示在图5上。
根据该结果,可知无论是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中的哪一个均为大致能够满足要求的结果,并能实现充分的光学特性。
<第三实施例>
图6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与图1所示结构的摄像透镜1相同地在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物体一侧配置可变光阑2,并在第二透镜4的第二面和摄像面7之间配置作为过滤器6的盖玻片。还有,可变光阑2配置于与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光轴8上的点为在光轴8方向上相同的位置上。
该第三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由以下条件设定。
透镜数据
L=2.09mm、fl=1.86mm、f1=2.37mm、f2=4.55mm、d1=0.5mm、d2=0.18mm、d3=0.4mm、Fno=4.0
面序号    r       d       nd       υd
(部件)
1(可变光阑)          0.000      0.00
2(第一透镜第一面)    0.625      0.50    1.525    56.0
3(第一透镜第二面)    0.909      0.18
4(第二透镜第一面)    -20.000    0.40    1.525    56.0
5(第二透镜第二面)    -2.151     0.00
6(盖玻片第一面)      0.000      0.30    1.516    64.0
7(盖玻片第二面)      0.000
(成像面)
面序号   k            A            B            C           D
2        -1.48E-1     1.81E-1      -2.67E-1     -2.74E+1    3.22E+2
3        -1.72        5.93E-1      2.97         1.23E+1     -8.24
4        -2.43E+5     -1.86        7.95         -5.31E+1    0
5        7.93E-1      -2.85E-1     -2.43        1.05E+1     -2.38E+1
在这种情况下,L/fl=1.12,满足了(1)式。还有,f1/f2=0.52满足了(2)式。再有,f1/fl=1.27,满足了(3)式。再有,d2/d1=0.36,满足了(4)式。还有,d1/fl=0.27,满足了(5)式。再有,d3/fl=0.22,满足了(6)式。再有,f2/fl=2.45,满足了(7)式。还有,S=0mm,满足了(8)式。再有,Bfl/fl=0.54,满足了(9)式。再有,Bfl=1.01mm,满足了(10)式。
将该第三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表示在图7上。
根据该结果,可知无论是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中的哪一个均为大致能够满足要求的结果,并能实现充分的光学特性。
<第四实施例>
图8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与图1所示结构的摄像透镜1相同地在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物体一侧配置可变光阑2,并在第二透镜4的第二面和摄像面7之间配置作为过滤器6的盖玻片。还有,可变光阑2配置于与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光轴8上的点为在光轴8方向上相同的位置上。
该第四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由以下条件设定。
透镜数据
L=2.32mm、fl=2.06mm、f1=2.74mm、f2=4.63mm、d1=0.55mm、d2=0.16mm、d3=0.45mm、Fno=4.0
面序号               r          d       nd       υd
(部件)
1(可变光阑)          0.000      0.00
2(第一透镜第一面)    0.699      0.55    1.531    56.0
3(第一透镜第二面)    0.980      0.16
4(第二透镜第一面)    -33.333    0.45    1.531    56.0
5(第二透镜第二面)    -2.299     0.00
6(盖玻片第一面)      0.000      0.30    1.516    64.0
7(盖玻片第二面)      0.000
(成像面)
面序号   k            A              B            C            D
2        -1.48E-1     1.36E-1        -1.66E-1     -1.41E+1     1.36E+2
3        -1.72        4.45E-1        1.85         6.34         -3.49
4        -2.43E+5     -1.40          4.93         -2.72E+1     0
5        7.93E-1      -2.14E-1       -1.51        5.39         -1.01E+1
在这种情况下,L/fl=1.13,满足了(1)式。还有,f1/f2=0.59满足了(2)式。再有,f1/fl=1.33,满足了(3)式。再有,d2/d1=0.29,满足了(4)式。还有,d1/fl=0.27,满足了(5)式。再有,d3/fl=0.22,满足了(6)式。再有,f2/fl=2.25,满足了(7)式。还有,S=0mm,满足了(8)式。再有,Bfl/fl=0.56,满足了(9)式。再有,Bfl=1.16mm,满足了(10)式。
将该第四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表示在图9上。
根据该结果,可知无论是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中的哪一个均为大致能够满足要求的结果,并能实现充分的光学特性。
<第五实施例>
图10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与图1所示结构的摄像透镜1相同地在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物体一侧配置可变光阑2,并在第二透镜4的第二面和摄像面7之间配置作为过滤器6的盖玻片。还有,可变光阑2配置于与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光轴8上的点为在光轴8方向上相同的位置上。
该第五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由以下条件设定。
透镜数据
L=2.31mm、fl=2.05mm、f1=2.72mm、f2=4.61mm、d1=0.55mm、d2=0.15mm、d3=0.45mm、Fno=4.0
面序号               r          d       nd       υd
(部件)
1(可变光阑)          0.000      0.00
2(第一透镜第一面)    0.698      0.55    1.531    56.0
3(第一透镜第二面)    0.978      0.15
4(第二透镜第一面)    -31.429    0.45    1.531    56.0
5(第二透镜第二面)    -2.292     0.00
6(盖玻片第一面)      0.000      0.30    1.518    64.0
7(盖玻片第二面)      0.000
(成像面)
面序号   k            A           B           C           D
2        -1.48E-1     1.43E-1     -1.26E-1    -1.38E+1    1.38E+2
3        -1.73        4.44E-1     1.86        6.34        -3.49
4        -2.43E+5     -1.41       4.79        -2.81E+1    0
5        -8.26E-1     -1.94E-1    -1.49       5.34        -1.02E+1
在这种情况下,L/fl=1.13,满足了(1)式。还有,f1/f2=0.59满足了(2)式。再有,f1/fl=1.33,满足了(3)式。再有,d2/d1=0.29,满足了(4)式。还有,d1/fl=0.27,满足了(5)式。再有,d3/fl=0.22,满足了(6)式。再有,f2/fl=2.25,满足了(7)式。还有,S=0mm,满足了(8)式。再有,Bfl/fl=0.57,满足了(9)式。再有,Bfl=1.16mm,满足了(10)式。
将该第五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表示在图11上。
根据该结果,可知无论是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中的哪一个均为大致能够满足要求的结果,并能实现充分的光学特性。
<第六实施例>
图12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与图1所示结构的摄像透镜1相同地在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物体一侧配置可变光阑2,并在第二透镜4的第二面和摄像面7之间配置作为过滤器6的盖玻片。还有,可变光阑2配置于与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光轴8上的点为在光轴8方向上相同的位置上。
该第六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由以下条件设定。
透镜数据
L=2.26mm、fl=1.99mm、f1=2.59mm、f2=4.68mm、d1=0.55mm、d2=0.15mm、d3=0.45mm、Fno=4.0
面序号               r          d       nd       υd
(部件)
1(可变光阑)          0.000      0.00
2(第一透镜第一面)    0.690      0.55    1.531    56.0
3(第一透镜第二面)    1.000      0.15
4(第二透镜第一面)    -33.333    0.45    1.531    56.0
5(第二透镜第二面)    -2.326     0.00
6(盖玻片第一面)      0.000      0.30    1.516    64.0
7(盖玻片第二面)      0.000
(成像面)
面序号   k            A          B           C           D
2        -1.48E-1     1.47E-1    -1.49E-1    -1.40E+1    1.38E+2
3        -1.71        4.46E-1    1.86        6.34        -3.49
4        -2.43E+5     -1.44      4.59        -3.00E+1    0
5        -5.22E-1     -1.97E-1   -1.50       5.30        -1.00E+1
在这种情况下,L/fl=1.14,满足了(1)式。还有,f1/f2=0.55满足了(2)式。再有,f1/fl=1.30,满足了(3)式。再有,d2/d1=0.27,满足了(4)式。还有,d1/fl=0.28,满足了(5)式。再有,d3/fl=0.23,满足了(6)式。再有,f2/fl=2.35,满足了(7)式。还有,S=0mm,满足了(8)式。再有,Bfl/fl=0.56,满足了(9)式。再有,Bfl=1.11mm,满足了(10)式。
将该第六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表示在图13上。
根据该结果,可知无论是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中的哪一个均为大致能够满足要求的结果,并能实现充分的光学特性。
<第七实施例>
图14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与图1所示结构的摄像透镜1相同地在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物体一侧配置可变光阑2,并在第二透镜4的第二面和摄像面7之间配置作为过滤器6的盖玻片。还有,可变光阑2配置于与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光轴8上的点为在光轴8方向上相同的位置上。
该第七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由以下条件设定。
透镜数据
L=2.22mm、fl=2.02mm、f1=2.8mm、f2=4.56mm、d1=0.5mm、d2=0.13mm、d3=0.3mm、Fno=4.0
面序号               r          d       nd       υd
(部件)
1(可变光阑)          0.000      0.00
2(第一透镜第一面)    0.697      0.50    1.531    56.0
3(第一透镜第二面)    0.980      0.13
4(第二透镜第一面)    -33.333    0.30    1.531    56.0
5(第二透镜第二面)    -2.273     0.00
6                    0.000
(成像面)
面序号   k           A           B           C           D
2        -1.48E-1    8.29E-1     -2.16E+1    -6.43E+1    2.49E+3
3        7.25        -4.40E-1    -1.75E+1    6.34        -3.49
4        -2.43E+5    -2.07       1.55E+1     -2.28E+2    0
5        9.31        -7.29E-1    4.49        -3.47E+1    4.31E+1
在这种情况下,L/fl=1.10,满足了(1)式。还有,f1/f2=0.61满足了(2)式。再有,f1/fl=1.39,满足了(3)式。再有,d2/d1=0.26,满足了(4)式。还有,d1/fl=0.25,满足了(5)式。再有,d3/fl=0.15,满足了(6)式。再有,f2/fl=2.26,满足了(7)式。还有,S=0mm,满足了(8)式。再有,Bfl/fl=0.64,满足了(9)式。再有,Bfl=1.29mm,满足了(10)式。
将该第七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表示在图15上。
根据该结果,可知无论是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中的哪一个均为大致能够满足要求的结果,并能实现充分的光学特性。
<第八实施例>
图16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与图1所示结构的摄像透镜1相同地在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物体一侧配置可变光阑2,并在第二透镜4的第二面和摄像面7之间配置作为过滤器6的盖玻片。还有,可变光阑2配置于与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光轴8上的点为在光轴8方向上相同的位置上。
该第八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由以下条件设定。
透镜数据
L=3.41mm、fl=2.9mm、f1=4.36mm、f2=5.6mm、d1=0.65mm、d2=0.32mm、d3=0.75mm、Fno=4.0
面序号                 r         d       nd       υd
(部件)
1(可变光阑)            0.000     0.00
2(第一透镜第一面)      1.087     0.65    1.531    56.0
3(第一透镜第二面)      1.622     0.32
4(第二透镜第一面)      7.906     0.75    1.531    56.0
5(第二透镜第二面)      -4.613    0.30
6(盖玻片第一面)        0.000     0.30    1.516    64.0
7(盖玻片第二面)        0.000
(成像面)
面序号   k        A          B          C           D
2        -1.83    8.88E-2    5.02E-1    -9.42E-1    1.01
3    -3.19E-1    1.64E-2     4.04E-1     -1.56       3.03
4    -7.93       -1.92E-1    2.08E-1     -2.01       6.02
5    -4.97E-2    -2.50E-2    -1.14E-2    -5.94E-2    7.13E-2
在这种情况下,L/fl=1.18,满足了(1)式。还有,f1/f2=0.78满足了(2)式。再有,f1/fl=1.50,满足了(3)式。再有,d2/d1=0.49,满足了(4)式。还有,d1/fl=0.22,满足了(5)式。再有,d3/fl=0.26,满足了(6)式。再有,f2/fl=1.93,满足了(7)式。还有,S=0mm,满足了(8)式。再有,Bfl/fl=0.58,满足了(9)式。再有,Bfl=1.69mm,满足了(10)式。
将该第八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表示在图17上。
根据该结果,可知无论是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中的哪一个均为大致能够满足要求的结果,并能实现充分的光学特性。
<第九实施例>
图18表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与图1所示结构的摄像透镜1相同地在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物体一侧配置可变光阑2,并在第二透镜4的第二面和摄像面7之间配置作为过滤器6的盖玻片。还有,可变光阑2配置于与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光轴8上的点为在光轴8方向上相同的位置上。
该第九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由以下条件设定。
透镜数据
L=3.70mm、fl=3.39mm、f1=4.36mm、f2=10.44mm、d1=0.65mm、d2=0.32mm、d3=0.75mm、Fno=4.0
面序号               r          d       nd       υd
(部件)
1(可变光阑)          0.000      0.00
2(第一透镜第一面)    1.087      0.65    1.531    56.0
3(第一透镜第二面)    1.622      0.32
4(第二透镜第一面)    7.906      0.75    1.531    56.0
5(第二透镜第二面)    -17.929    0.00
6(盖玻片第一面)      0.000      0.00    1.516    64.0
7(盖玻片第二面)    0.000
(成像面)
面序号   k            A           B           C            D
2        -7.77E-1     -1.52E-3    1.52E-1     4.39E-2      3.82E-2
3        -3.42        7.39E-2     -1.69E-1    -5.66E-1     1.18
4        -1.36E+1     -1.60E-1    -2.72E-1    -1.53        6.99
5        1.01E-1      -4.35E-2    -2.01E-2    8.25E-2      -1.98E-1
在这种情况下,L/fl=1.09,满足了(1)式。还有,f1/f2=0.42满足了(2)式。再有,f1/fl=1.29,满足了(3)式。再有,d2/d1=0.49,满足了(4)式。还有,d1/fl=0.19,满足了(5)式。再有,d3/fl=0.22,满足了(6)式。再有,f2/fl=3.08,满足了(7)式。还有,S=0mm,满足了(8)式。再有,Bfl/fl=0.58,满足了(9)式。再有,Bfl=1.98mm,满足了(10)式。
将该第九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表示在图19上。
根据该结果,可知无论是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中的哪一个均为大致能够满足要求的结果,并能实现充分的光学特性。
<第十实施例>
图20表示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与图1所示结构的摄像透镜1相同地在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物体一侧配置可变光阑2,并在第二透镜4的第二面和摄像面7之间配置作为过滤器6的盖玻片。还有,可变光阑2配置于与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光轴8上的点为在光轴8方向上相同的位置上。
该第十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由以下条件设定。
透镜数据
L=2.33mm、fl=2.15mm、f1=2.83mm、f2=6.42mm、d1=0.4mm、d2=0.17mm、d3=0.4mm、Fno=4.0
面序号               r        d       nd       υd
(部件)
1(可变光阑)          0.000    0.00
2(第一透镜第一面)    1.425    0.40    1.531    56.0
3(第一透镜第二面)    0.950     0.10
4(第二透镜第一面)    0.195     0.40    1.531    56.0
5(第二透镜第二面)    -0.100    0.30
6(盖玻片第一面)      0.000     0.30    1.516    64.0
7(盖玻片第二面)      0.000
(成像面)
面序号   k           A            B          C           D
2        -1.97       -2.97E-1     2.21E+1    -3.05E+2    1.51E+3
3        -1.03E+1    -4.44E-1     2.01       -1.47E+2    3.51E+2
4        0.00        -1.54        -2.67      -3.03E+2    4.35E+3
5        0.00        -3.28E-1     -1.31      6.96        -4.50E+1
在这种情况下,L/fl=1.08,满足了(1)式。还有,f1/f2=0.44满足了(2)式。再有,f1/fl=1.32,满足了(3)式。再有,d2/d1=0.43,满足了(4)式。还有,d1/fl=0.19,满足了(5)式。再有,d3/fl=0.19,满足了(6)式。再有,f2/fl=2.99,满足了(7)式。还有,S=0mm,满足了(8)式。再有,Bfl/fl=0.63,满足了(9)式。再有,Bfl=1.355mm,满足了(10)式。
将该第十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表示在图21上。
根据该结果,可知无论是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中的哪一个均为大致能够满足要求的结果,并能实现充分的光学特性。
<第十一实施例>
图22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与图1所示结构的摄像透镜1相同地在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物体一侧配置可变光阑2,并在第二透镜4的第二面和摄像面7之间配置作为过滤器6的盖玻片。还有,可变光阑2配置于与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光轴8上的点为在光轴8方向上相同的位置上。
该第十一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由以下条件设定。
透镜数据
L=2.21mm、fl=2.06mm、f1=2.71mm、f2=6.09mm、d1=0.4mm、d2=0.15mm、d3=0.35mm、Fno=4.0
面序号               r         d       nd       υd
(部件)
1(可变光阑)          0.000     0.00
2(第一透镜第一面)    1.475     0.40    1.531    56.0
3(第一透镜第二面)    0.985     0.15
4(第二透镜第一面)    0.225     0.35    1.531    56.0
5(第二透镜第二面)    -0.085    0.30
6(盖玻片第一面)      0.000     0.30    1.516    64.0
7(盖玻片第二面)      0.000
(成像面)
面序号   k        A           B          C           D
2        -3.26    -4.59E-2    3.25E+1    -4.90E+2    2.64E+3
3        -4.38    -1.55       1.35E+1    -2.67E+2    5.62E+2
4        0.00     -2.65       2.91E+1    -1.10E+3    1.35E+4
5        0.00     -6.51E-1    4.86E-1    -6.60E-1    -5.10E+1
在这种情况下,L/fl=1.07,满足了(1)式。还有,f1/f2=0.44满足了(2)式。再有,f1/fl=1.32,满足了(3)式。再有,d2/d1=0.38,满足了(4)式。还有,d1/fl=0.19,满足了(5)式。再有,d3/fl=0.17,满足了(6)式。再有,f2/fl=2.96,满足了(7)式。还有,S=0mm,满足了(8)式。再有,Bfl/fl=0.63,满足了(9)式。再有,Bfl=1.305mm,满足了(10)式。
将该第十一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表示在图23上。
根据该结果,可知无论是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中的哪一个均为大致能够满足要求的结果,并能实现充分的光学特性。
<第十二实施例>
图24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与图1所示结构的摄像透镜1相同地在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物体一侧配置可变光阑2,并在第二透镜4的第二面和摄像面7之间配置作为过滤器6的盖玻片。还有,可变光阑2配置于与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光轴8上的点为在光轴8方向上相同的位置上。
该第十二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由以下条件设定。
透镜数据
L=2.23mm、fl=2.05mm、f1=2.4mm、f2=8.4mm、d1=0.4213mm、d2=0.2015mm、d3=0.3272mm、Fno=4.0
面序号               r         d       nd       υd
(部件)
1(可变光阑)          0.000     0.00
2(第一透镜第一面)    1.215     0.42    1.531    56.0
3(第一透镜第二面)    0.394     0.20
4(第二透镜第一面)    0.015     0.32    1.531    56.0
5(第二透镜第二面)    -0.020    0.30
6(盖玻片第一面)      0.000     0.30    1.516    64.0
7(盖玻片第二面)      0.000
(成像面)
面序号   k           A           B           C           D
2        -1.51       -7.61E-1    2.04E+1     -2.64E+2    9.09E+2
3        2.24E+1     -2.30       -1.92       -1.10E+2    1.54E+2
4        0.00        -3.40       2.11E+1     -8.31E+2    9.36E+3
5        0.00        -1.03       1.95        -1.41E+1    1.44E+1
在这种情况下,L/fl=1.09,满足了(1)式。还有,f1/f2=0.29满足了(2)式。再有,f1/fl=1.17,满足了(3)式。再有,d2/d1=0.48,满足了(4)式。还有,d1/fl=0.21,满足了(5)式。再有,d3/fl=0.16,满足了(6)式。再有,f2/fl=4.10,满足了(7)式。还有,S=0mm,满足了(8)式。再有,Bfl/fl=0.62,满足了(9)式。再有,Bfl=1.278mm,满足了(10)式。
将该第十二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表示在图25上。
根据该结果,可知无论是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中的哪一个均为大致能够满足要求的结果,并能实现充分的光学特性。
<第十三实施例>
图26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与图1所示结构的摄像透镜1相同地在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物体一侧配置可变光阑2,并在第二透镜4的第二面和摄像面7之间配置作为过滤器6的盖玻片。还有,可变光阑2配置于与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光轴8上的点为在光轴8方向上相同的位置上。
该第十三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由以下条件设定。
透镜数据
L=2.17mm、fl=1.91mm、f1=2.23mm、f2=8.82mm、d1=0.42mm、d2=0.2mm、d3=0.4mm、Fno=4.0
面序号               r         d       nd       υd
(部件)
1(可变光阑)          0.000     0.00
2(第一透镜第一面)    1.230     0.42    1.531    56.0
3(第一透镜第二面)    0.468     0.20
4(第二透镜第一面)    0.100     0.40    1.531    56.0
5(第二透镜第二面)    -0.115    0.30
6(盖玻片第一面)      0.000     0.30    1.516    64.0
7(盖玻片第二面)      0.000
(成像面)
面序号   k          A            B           C           D
2        -2.06      -9.89E-1     4.78E+1     -8.61E+2    5.42E+3
3        2.83E+1    -2.01        3.37        -1.39E+2    2.91E+2
4        0.00       -1.79        -1.20       -2.76E+2    3.79E+3
5        0.00       -3.04E-1     -2.07       1.22E+1     -4.80E+1
在这种情况下,L/fl=1.14,满足了(1)式。还有,f1/f2=0.25满足了(2)式。再有,f1/fl=1.17,满足了(3)式。再有,d2/d1=0.48,满足了(4)式。还有,d1/fl=0.22,满足了(5)式。再有,d3/fl=0.21,满足了(6)式。再有,f2/fl=4.62,满足了(7)式。还有,S=0mm,满足了(8)式。再有,Bfl/fl=0.60,满足了(9)式。再有,Bfl=1.15mm,满足了(10)式。
将该第十三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表示在图27上。
根据该结果,可知无论是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中的哪一个均为大致能够满足要求的结果,并能实现充分的光学特性。
<第十四实施例>
图28表示本发明的第十四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与图1所示结构的摄像透镜1相同地在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物体一侧配置可变光阑2,并在第二透镜4的第二面和摄像面7之间配置作为过滤器6的盖玻片。还有,可变光阑2配置于与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光轴8上的点为在光轴8方向上相同的位置上。
该第十四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由以下条件设定。
透镜数据
L=2.28mm、fl=2.03mm、f1=2.33mm、f2=10.05mm、d1=0.42mm、d2=0.2mm、d3=0.4mm、Fno=4.0
面序号               r         d       nd       υd
(部件)
1(可变光阑)          0.000     0.00
2(第一透镜第一面)    1.200     0.42    1.531    56.0
3(第一透镜第二面)    0.475     0.20
4(第二透镜第一面)    0.080     0.40    1.531    56.0
5(第二透镜第二面)    -0.100    0.00
6(盖玻片第一面)      0.000     0.00    1.516    64.0
7(盖玻片第二面)      0.000
(成像面)
面序号   k           A           B           C           D
2        -1.45       -1.02       3.63E+1     -5.83E+2    3.14E+3
3        2.29E+1     -2.03       3.05E-1     -1.17E+2    2.41E+2
4        0.00        -1.48       -1.21E+1    -1.38E+2    2.76E+3
5        0.00        -2.31E-1    -2.43       1.04E+1     -3.96E+1
在这种情况下,L/fl=1.12,满足了(1)式。还有,f1/f2=0.23满足了(2)式。再有,f1/fl=1.15,满足了(3)式。再有,d2/d1=0.48,满足了(4)式。还有,d1/fl=0.21,满足了(5)式。再有,d3/fl=0.20,满足了(6)式。再有,f2/fl=4.95,满足了(7)式。还有,8=0mm,满足了(8)式。再有,Bfl/fl=0.62,满足了(9)式。再有,Bfl=1.255mm,满足了(10)式。
将该第十四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中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表示在图29上。
根据该结果,可知无论是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中的哪一个均为大致能够满足要求的结果,并能实现充分的光学特性。
<第十五实施例>
图30表示本发明的第十五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与图1所示结构的摄像透镜1相同地在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物体一侧配置可变光阑2,并在第二透镜4的第二面和摄像面7之间配置作为过滤器6的盖玻片。还有,可变光阑2配置于与第一透镜3的第一面的光轴8上的点为在光轴8方向上相同的位置上。
该第十五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由以下条件设定。
透镜数据
L=2.40mm、fl=2.16mm、f1=2.44mm、f2=11.76mm、d1=0.42mm、d2=0.2mm、d3=0.4mm、Fno=4.0
面序号               r         d       nd       υd
(部件)
1(可变光阑)          0.000     0.00
2(第一透镜第一面)    1.200     0.42    1.531    56.0
3(第一透镜第二面)    0.520     0.20
4(第二透镜第一面)    -0.005    0.40    1.531    56.0
5(第二透镜第二面)    -0.165    0.30
6(盖玻片第一面)      0.000     0.30    1.516    64.0
7(盖玻片第二面)      0.000
(成像面)
面序号   k           A           B          C           D
2        -1.42E-1    -8.30E-1    1.65E+1    -2.33E+2    1.00E+3
3    1.87E+1     -1.19       -3.22      -7.96E+1    6.24E+1
4    0.00        -2.04       7.05       -4.34E+2    4.71E+3
5    0.00        -4.30E-1    4.66E+1    -8.18       1.24E+1
在这种情况下,L/fl=1.11,满足了(1)式。还有,f1/f2=0.21满足了(2)式。再有,f1/fl=1.13,满足了(3)式。再有,d2/d1=0.48,满足了(4)式。再有,d3/fl=0.19,满足了(6)式。再有,f2/fl=5.44,满足了(7)式。还有,S=0mm,满足了(8)式。再有,Bfl/fl=0.64,满足了(9)式。再有,Bfl=1.375mm,满足了(10)式。
将该第十五实施例的摄像透镜1中的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表示在图31上。
根据该结果,可知无论是球面像差、像散及畸变中的哪一个均为大致能够满足要求的结果,并能实现充分的光学特性。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根据需要可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根据需要在第一透镜3的第二面和第二透镜4的第一面之间也可设置光量限制片。

Claims (8)

1.一种摄像透镜,用于在固体摄像元件的摄像面上成像物体的像,其特征在于,
从物体一侧朝向成像面一侧顺序配置有可变光阑、做成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具有正焦度的凹凸透镜的第一透镜及做成凸面朝向成像面一侧的具有正焦度的透镜的第二透镜,并满足下面(1)~(6)式的各个条件式,
1.25≥L/fl≥0.8               (1)
1≥f1/f2≥0.2               (2)
1.8≥f1/fl≥1                (3)
0.5>d2/d1≥0.2             (4)
0.35≥d1/fl≥0.1             (5)
0.27≥d3/fl≥0.1             (6)
其中:
L:透镜系统的总长;
fl:透镜系统整体的焦距;
f1:第一透镜的焦距;
f2:第二透镜的焦距;
d1:第一透镜的中心厚度;
d2:光轴上的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的距离;
d3:第二透镜的中心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透镜形成为凹凸透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透镜的物体一侧的面做成在光轴近旁部向物体一侧凸出,且形成为具有拐点的非球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透镜的物体一侧的面上的有效直径的外端部位位于比该第二透镜的物体一侧的面上的光轴上的点更靠近物体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10≥f2/fl≥1.5               (7)。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上述可变光阑进一步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0.2≥S                       (8)
其中:
S:光轴上的上述可变光阑与最靠近物体一侧的光学面之间的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0.8≥Bfl/fl≥0.4             (9)
其中:
Bfl:后焦距(从透镜的最终面到摄像面为止的光轴上的距离(空气换算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2.5≥Bfl≥0.8                (10)。
CN2006101468974A 2005-11-30 2006-11-29 摄像透镜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754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46844 2005-11-30
JP2005346844A JP4856938B2 (ja) 2005-11-30 2005-11-30 撮像レンズ
JP2005346844 2005-11-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75495A true CN1975495A (zh) 2007-06-06
CN1975495B CN1975495B (zh) 2010-11-03

Family

ID=376861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4689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75495B (zh) 2005-11-30 2006-11-29 摄像透镜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372644B2 (zh)
EP (1) EP1793252B1 (zh)
JP (1) JP4856938B2 (zh)
CN (1) CN1975495B (zh)
AT (1) ATE405859T1 (zh)
DE (1) DE602006002348D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96348B2 (en) 2007-08-22 2010-09-14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Wide angle lens module and vehicle vision system
WO2012040911A1 (en) * 2010-09-28 2012-04-05 Ether Precision, Inc. Lens module for image capture
CN102478702A (zh) * 2010-11-24 2012-05-30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薄型光学系统
CN101458390B (zh) * 2007-12-12 2012-09-26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单元以及摄像机模块
CN103299228A (zh) * 2010-09-28 2013-09-11 亚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成像的镜头模块
CN108700728A (zh) * 2016-02-15 2018-10-23 集光者 广角透镜及包括广角透镜的广角相机
CN113009675A (zh) * 2021-03-24 2021-06-22 天津欧菲光电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11812B (zh) * 2006-03-31 2013-10-11 Hitachi Maxell Camera lens assembly
CN101726830B (zh) * 2008-10-13 2011-07-20 一品光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小型短后焦二镜片光学取像镜头
JP4902700B2 (ja) 2009-07-14 2012-03-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撮像モジュール
JP5059065B2 (ja) 2009-08-07 2012-10-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撮像モジュール、結像レンズ、およびコード読取方法
JP2011090018A (ja) * 2009-09-24 2011-05-06 Sharp Corp 撮像レンズ、撮像モジュール、撮像レンズ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撮像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4886016B2 (ja) 2009-10-08 2012-02-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モジュール、撮像レンズ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撮像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TW201122716A (en) * 2009-12-23 2011-07-01 Asia Optical Co Inc Compact image pickup lens.
JP4943518B2 (ja) * 2010-01-14 2012-05-3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携帯情報機器
JP5043146B2 (ja) 2010-04-12 2012-10-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モジュール
JP2012002897A (ja) 2010-06-15 2012-01-05 Fujifilm Corp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ならびに情報端末機器
TW201222056A (en) 2010-11-16 2012-06-01 E Pin Optical Industry Co Ltd Imaging lens system with two lenses
TW201222057A (en) 2010-11-16 2012-06-01 E Pin Optical Industry Co Ltd Imaging lens system with two lenses
JP2012220590A (ja) 2011-04-05 2012-11-12 Sharp Corp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モジュール
JPWO2012173026A1 (ja) * 2011-06-15 2015-02-2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用の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16109A (ja) * 1989-09-29 1991-05-17 Hoya Corp 2群2枚構成の非球面レンズ系
JP3444453B2 (ja) 1995-04-04 2003-09-08 富士写真光機株式会社 カメラ用広角レンズ
JPH08320517A (ja) * 1995-05-26 1996-12-03 Konica Corp 2焦点式カメラ、及び前置絞りレンズ
US5739965A (en) * 1995-05-31 1998-04-14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Wide angle lens system for camera
JPH10161020A (ja) * 1996-12-02 1998-06-19 Olympus Optical Co Ltd 回折光学素子を用いた撮影光学系
JP2004163850A (ja) 2002-07-30 2004-06-10 Minolta Co Ltd 撮像レンズ
JP4269334B2 (ja) * 2002-10-28 2009-05-2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ユニット及び携帯端末
JP2004170460A (ja) 2002-11-15 2004-06-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撮像光学系、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ディ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ビデオカメラ及びモバイル機器
JP2004170681A (ja) * 2002-11-20 2004-06-17 Olympus Corp 撮像光学系及びこの撮像光学系を備えた携帯型装置
JP2004177628A (ja) * 2002-11-27 2004-06-24 Optech:Kk 広角撮影レンズ
KR20040049794A (ko) * 2002-12-06 2004-06-12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엔프라스 촬상렌즈
JP4442184B2 (ja) * 2003-10-14 2010-03-3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CN1323306C (zh) * 2004-06-16 2007-06-27 清华大学 微型摄像镜头系统
JP3753184B1 (ja) * 2004-10-19 2006-03-08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撮像レンズ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96348B2 (en) 2007-08-22 2010-09-14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Wide angle lens module and vehicle vision system
CN101373261B (zh) * 2007-08-22 2010-09-2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及使用该广角镜头的车辆装置
CN101458390B (zh) * 2007-12-12 2012-09-26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摄像透镜单元以及摄像机模块
WO2012040911A1 (en) * 2010-09-28 2012-04-05 Ether Precision, Inc. Lens module for image capture
CN103299228A (zh) * 2010-09-28 2013-09-11 亚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成像的镜头模块
CN103299228B (zh) * 2010-09-28 2016-02-10 亚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成像的镜头模块
US9354424B2 (en) 2010-09-28 2016-05-31 AO Ether Corporation Lens module for image capture
CN102478702A (zh) * 2010-11-24 2012-05-30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薄型光学系统
CN102478702B (zh) * 2010-11-24 2013-11-27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薄型光学系统
CN108700728A (zh) * 2016-02-15 2018-10-23 集光者 广角透镜及包括广角透镜的广角相机
CN113009675A (zh) * 2021-03-24 2021-06-22 天津欧菲光电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009675B (zh) * 2021-03-24 2022-05-13 天津欧菲光电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02006002348D1 (de) 2008-10-02
ATE405859T1 (de) 2008-09-15
CN1975495B (zh) 2010-11-03
EP1793252B1 (en) 2008-08-20
JP2007155821A (ja) 2007-06-21
EP1793252A1 (en) 2007-06-06
US7372644B2 (en) 2008-05-13
US20070133108A1 (en) 2007-06-14
JP4856938B2 (ja) 2012-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75495A (zh) 摄像透镜
CN1975496A (zh) 摄像透镜
CN1975497A (zh) 摄像透镜
CN1149419C (zh) 变焦透镜系统
CN101055345A (zh) 摄像镜头,以及备有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和便携终端
CN101034200A (zh) 摄像透镜
CN1202427C (zh) 高性能投影电视透镜系统
CN1122864C (zh) 投影透镜和使用投影透镜的图像放大投影系统、投影仪和多画面系统
CN1573407A (zh) 小型成像透镜和成像装置
CN1673793A (zh) 具有三个透镜组件的摄影镜头
CN1945372A (zh) 摄像镜头
CN1596376A (zh) 可变焦距透镜及利用它的摄像机
CN1690757A (zh) 摄像透镜
CN1864087A (zh)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01046551A (zh) 可变放大率光学系统
CN1834717A (zh) 摄影透镜、摄影装置和具备该摄影装置的携带终端
CN1721904A (zh) 内窥镜的物镜系统
CN1153082C (zh) 头戴式显示装置以及该装置所使用的显示光学系统
CN1258853A (zh) 摄像透镜系统
CN1165791C (zh) 变焦透镜系统
CN1808203A (zh) 摄像镜头
CN1576939A (zh) 摄像透镜、摄像单元以及具备此摄像单元的便携终端
CN1758083A (zh) 变焦透镜系统和包括变焦透镜系统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940629A (zh) 变焦透镜系统
CN1667446A (zh) 变焦透镜及具有该变焦透镜的图像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03

Termination date: 2017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