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67376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67376A CN1967376A CN 200610138032 CN200610138032A CN1967376A CN 1967376 A CN1967376 A CN 1967376A CN 200610138032 CN200610138032 CN 200610138032 CN 200610138032 A CN200610138032 A CN 200610138032A CN 1967376 A CN1967376 A CN 196737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age forming
- forming medium
- photographic paper
- imaging
- im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jection-Type Copiers In General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Controlling Rewinding, Feeding, Winding, Or Abnormalities Of Webs (AREA)
Abstract
上游侧输送部17的输送单元6设置成从供应部1的垂直方向偏上位置沿水平方向输送相纸P,且使相纸P在供应部1和曝光装置7之间向下方松弛形成环圈部Pa,并在上游侧输送部17的下方设置用于容纳所述环圈部Pa的环圈部容纳空间W。当相纸P未被相纸刀具5切断从而在供应部1与曝光装置7之间处于相连接的状态下,对相纸P的乳剂面形成图像时,相纸P在供应部1与曝光装置7之间向下方松弛形成环圈部。由于成像介质在供应部与成像部之间形成环圈部,因此由切割装置切断成像介质时,即使停止从供应部供应成像介质,也不会将因停止供应成像介质或切割成像介质而产生的负荷变化传递到在成像部处于成像过程的成像介质上。从而能够得到高画质的图像。由于形成环圈部,因此可缩短供应部与成像部之间的距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涉及一边输送成像介质,一边在成像介质的成像面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关于用于冲洗照片等的图像形成装置,在日本专利第3597342号公报中已公开了利用激光对由感光材料制成的相纸(例如,印图纸等成像介质)进行图像曝光的装置。该装置读取形成于已显影底片上的帧图像信息或存储于各种存储媒体上的图像数据,并根据这些图像数据在相纸的乳剂面(成像面)上进行图像的洗相曝光。该装置包括供应部,用于供应相纸(通常设有相纸暗匣装填部,该相纸暗匣装填部中装填有容纳相纸的容器(相纸暗匣));上游侧输送部,用于输送从供应部供应的相纸;成像部,在由上游侧输送部输送来的相纸的乳剂面上形成图像;下游侧输送部,设置在该成像部的下游侧,并且输送由成像部输出的相纸。成像部内设有以一定速度输送相纸的输送单元或激光单元,激光单元内设有特开平5-134199中所记载的发射激光的激光光源,以及沿相纸的宽度方向对相纸的乳剂面进行激光扫描所需的多角镜。而且,对由输送机构输送的相纸的乳剂面,沿与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相纸的宽度方向)进行激光扫描,使潜影图像形成于乳剂面上。已形成该潜影图像的相纸,送往显影处理部进行显影处理。经过这些工序,在相纸的乳剂面上形成照片图像等想要得到的图像。
然而,为了从如上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获得没有斑点的高画质图像,就必须在利用激光形成图像时,高精度地输送相纸。为此,在成像部中有必要防止将负荷变化传递到相纸的成像部分(曝光部分)。尤其当在供应部与上游侧输送部之间设有按规定长度切断相纸的切割装置时,如果操作该切割装置就会向成像部分传递负荷变化,从而给画质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方案,即在成像位置的上游侧或下游侧,利用相纸的输送路径来设置不使负荷变化传递到相纸成像部分所需的缓冲部分。
但是,若采取利用相纸的输送路径设置缓冲部分的方法,则处理相纸的长度越长则输送路径也变得越长,其结果是,难以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和降低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能够实现装置小型化的同时获得高画质图像。
为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把上游侧输送部的输送机构设置成,将成像介质从供应部的垂直方向偏上位置沿水平方向输送的同时,使成像介质在供应部和成像部之间向下方松弛形成环圈部,并在上游侧输送部的下侧,设置了用于容纳已呈松弛状态的形成环圈部的成像介质的环圈部容纳空间。
本发明提出的第1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供应部,上游侧输送部,成像部,下游侧输送部和控制部。供应部,用于供应成像介质。上游侧输送部,包括将从供应部的垂直方向偏上位置所供应的成像介质沿水平方向输送的第一输送机构。成像部,一边沿水平方向输送从第一输送机构输送来的成像介质,一边在成像介质的成像面上形成图像。下游侧输送部,设置在成像部的下游侧侧方并沿垂直方向延伸,并且输送从成像部输送来的成像介质。还有,在供应部和上游侧输送部之间,设有按规定长度切断所述成像介质的切断装置。并且,当成像介质在切断部未被切断从而在供应部和成像部之间处于相连接的状态下,在成像部对成像介质的成像面形成图像时,由控制部控制上游侧输送部以使成像介质在供应部和成像部之间向下方松弛形成上游侧环圈部。在上游侧输送部的下侧,设有用于容纳环圈部的环圈部容纳空间。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成像介质在供应部与成像部之间形成环圈部,因此由切割装置切断成像介质时,即使停止从供应部供应成像介质,也不会将因停止供应成像介质或切割成像介质而产生的负荷变化传递到在成像部进行成像过程中的成像介质上。所以能够得到高画质的图像。而且,由于形成环圈部,因此可缩短供应部与成像部之间的距离。再加上由于下游侧输送部向垂直方向延伸,能够缩短供应部与成像部之间的距离,因此可缩短装置在水平方向的长度。并且,由于上游侧输送部的输送机构在所述供应部的垂直方向偏上位置沿水平方向输送成像介质,因此在上游侧输送部的下方存在与供应部的下部相对应的空间,在该空间内容易形成环圈部容纳空间。同时,如果将下游侧输送部的下端位置设置成与供应部或环圈部容纳空间的下端位置大体相同,可实现垂直方向上装置的小型化。因此,可在实现装置小型化的同时,获得高画质图像。
本发明提出的第2种图像形成装置,供应部包括多个装填部,该装填部中装填容纳有卷成圆筒形的成像介质的容器。而且,该图像形成装置设置成,从被装填在所述多个装填部的任意一个容器中,选择性地供应成像介质。在供应部中,多个装填部并列配置在垂直方向。
根据上述构成,可预先在装置内安装不同宽度的多种成像介质,因此节省了每次更换成像介质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对应于装填部的数量供应部的体积会相应变大,但由于多个装填部在垂直方向并列配置,装置的高度会变高,但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不会变长。一旦供应部的高度变高,可在垂直方向上使环圈部容纳空间的空间增大,可确实防止向成像介质的成像部分传递负荷变化。同时,如果与供应部相对应的下游侧输送部也在垂直方向上变长,则在下游侧输送部内也容易形成用于防止向成像介质的成像部分传递负荷变化的缓冲,特别是在采用下面所述的第6种发明结构时非常有利。
本发明提出的第3种图像形成装置为,在第1种或第2中装置中,成像部包括输送单元,光源单元和导光路单元。输送单元,以一定的速度输送由所述上游侧输送部的第一输送机构输送来的成像介质。光源单元,其内部含有光源,用于发射在所述成像介质的成像面上形成图像所需的光,并且从光射出口向外部出射自所述光源被射出的光。导光路单元,把从所述光源单元的所述光射出口所射出的光引向由所述输送单元输送的成像介质的成像面上。而且,与光源单元相邻的位置上,设有冷却所述光源单元的冷却部。
光源单元的光源会成为发热源,为此光源单元内温度会上升。特别是,如果成像介质的宽度尺寸较大(例如,约600mm),则在成像介质的成像面上的光扫描时间变得相当长,光源的发热会变得更加激烈。因此会对光源的特性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对于常用于激光光源的半导体激光,则因温度变化会产生模式跳变。但本发明中,由于在光源单元相邻的位置上设置了冷却光源单元的冷却部,因此可以抑制光源单元内部温度的上升,保持良好的光源特性,从而能够保证成像面上形成高画质的图像。另一方面,冷却部的空间也成为问题,但是,特别是如第2种发明所述的供应部的高度变高时,在上游侧输送部的上侧也可设置与下侧同等大小的空间。依据该构成,不需要再提高装置的高度,可在上游侧输送部的上侧设置光源单元和冷却部。
本发明提出的第4种图像形成装置,成像部的光源单元,设置在上游侧输送部的上侧,冷却部,设置在所述光源单元与所述上游侧输送部之间。
根据上述构成,可在光源单元和上游侧输送部之间设置冷却部,能够在有效地冷却光源单元的同时,可尽可能地抑制装置的高度。
本发明提出的第5种图像形成装置,下游侧输送部包括卷绕机构和抽取输送机构。卷绕机构用于夹持从成像部送出的成像介质的前端部并进行卷绕。抽取输送机构用于以成像介质的后端为先头,从卷绕机构抽取由卷绕机构卷绕后的成像介质并输送。
根据该构成,形成图像后的成像介质一旦由卷绕机构卷绕后,就以后端为先头从卷绕机构被抽出,由输送机构送往显影处理部等下一个处理部。由于卷绕并暂时容纳形成图像的成像介质,与直接送往下一处理部的工序不同,可抑制向成像介质的成像部分传递负荷变化。也就是说,如果由切割装置切断后的成像介质的长度,比成像部与下一处理部之间的输送长度长,则对成像介质形成图像时,成像介质的前端会进入下一处理部,因此,在该下一处理部内的处理而产生的震动或负荷变化会传到成像介质的成像部分。但是,像本发明这样暂时卷绕并容纳成像介质,则不会发生所述震动或负荷变化传递到成像介质的成像部分的现象。因此,不需在成像部的下游侧设置缓冲用的大的空间或长的输送路径,进而可缩小下游侧输送部的空间。
本发明提出的第6种图像形成装置,下游侧输送部还包括,使所述卷绕机构在第一高度位置和第二高度位置之间移动的卷绕移动机构,其中第一高度位置为成像介质在所述成像部中的高度,第二高度位置位于第一高度位置的下侧且远离成像介质的位置,当所述卷绕机构开始卷绕成像介质后,所述卷绕移动机构将所述卷绕机构从第一高度位置移动到第二高度位置。
根据该构成,通过由卷绕移动机构将卷绕机构从第一高度位置移动到第二高度位置,可使成像介质在卷绕机构和成像部之间的部分产生松弛,从而可防止因卷绕作业产生的震动或负荷变化传递到成像介质的成像部分。
本发明提出的第7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供应部,成像部,切割装置和环圈部。供应部,用于供应成像介质。成像部,在从供应部输送来的成像介质的成像面上形成图像。切割装置,设置在供应部与成像部之间,并按规定长度切断成像介质。环圈部,当成像介质在切断部未被切断从而在供应部与成像部之间处于相连接的状态下,在成像部对成像介质的成像面形成图像时,成像介质在切割装置和成像部之间向下方形成松弛部分。
根据该构成,即使停止从供应部供应成像介质,也可在环圈部吸收因该停止供应成像介质而产生的负荷变化,在成像部中可防止因停止供应成像介质而产生的负荷变化传递到成像介质的成像部分。同时,也可同样地防止因由切断成像介质自身所产生的负荷变化传到成像介质的成像部分。其结果是,可防止产生曝光阴影等,从而获得高画质图像。
本发明提出的第8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供应部,第二输送机构,第三输送机构,成像部和切割装置。供应部,容纳卷绕成圆筒状的长条形成像介质。第二输送机构,从供应部抽取成像介质,并往下游方向输送。第三输送机构,接受从第二输送机构输送来的成像介质,并往规定方向输送。成像部,在由第三输送机构输送来的成像介质的成像面上形成图像。切割装置,设置在供应部与第二输送机构之间,并按规定长度切断成像介质。而且,调整第一输送机构与第二输送机构的输送速度差,以使横跨第二输送机构和第三输送机构的成像介质部分形成环圈部。
在此,调整第二输送机构与第三输送机构的输送速度差,例如将第三输送机构的输送速度设置成比第二输送机构的输送速度慢,或停止第三输送机构的输送等,可在横跨第二输送机构和第三输送机构的成像介质的部分形成环圈部。
根据该构成,对超过规定长度的成像介质在成像部形成图像时,也就是说对在切断部未切断成像介质,从而在介于供应部和成像部之间的处于相连接状态的成像介质形成图像时,会在切割装置与成像部之间形成环圈部。由于该环圈部能够吸收因供应部停止供应成像介质等原因而产生的负荷变化,因此在成像部中可防止该负荷变化传递到成像介质的成像部分。同时,同样也可以防止伴随着切断成像介质自身所产生的负荷变化传到成像介质的成像部分。
而且,在成像部对比规定长度短的成像介质形成图像时,成像介质则处于由切割装置切断的状态。因此,成像介质不会横跨第二输送机构和第三输送机构,成像介质中也不会形成环圈部。其结果,可防止产生曝光阴影等,从而获得高画质图像。
本发明提出的第9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成像部,卷绕机构,抽取输送机构和显影处理部。成像部,用于在成像介质的成像面上形成图像。卷绕机构将夹持从成像部送出的成像介质的前端部,并卷绕成像介质。抽取输送机构将以成像介质的后端为先头从卷绕机构抽取由卷绕机构卷绕后的成像介质并输送。显影处理部将对通过抽取输送机构被传递来的成像介质进行显影处理。
根据该构成,形成图像后的成像介质,由卷绕机构卷绕后,以后端为先头从卷绕机构被抽出,由输送机构被送往下一个处理部,即显影处理部。在此由于卷绕并暂时容纳形成图像的成像介质,与直接送往下一处理部时相比,可抑制向成像介质的成像部分传递负荷变化。通常由切割装置切断后的成像介质的长度比成像部与下一处理部之间的输送长度长时,对成像介质形成图像时,成像介质的前端会进入下一处理部,因此,该下一处理部内的处理所产生的震动或负荷变化,会传到成像介质的成像部分。但是,如本发明所述,暂时卷绕并容纳成像介质,则不会发生所述震动或负荷变化传递到成像介质的成像部分的现象。
本发明提出的第10种图像形成装置,在卷绕机构中,夹持成像介质的前端部的夹持部是由弹性材料制成。在此,作为夹持成像介质的前端部的夹持部的材料,例如可采用聚氨酯泡沫(尿烷合成橡胶)等弹性材料。
根据上述构成,在夹持成像介质的前端时夹持部会发生弹性变形,可以防止夹持过程中给成像介质带来振动或给成像介质施加负荷。其结果是,可防止因施加给成像介质的负荷或振动所产生的曝光阴影。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提出的图像形成装置,把上游侧输送部的输送机构设置成,将成像介质从供应部的垂直方向偏上位置沿水平方向输送的同时,使成像介质在供应部和成像部之间向下方松弛形成环圈部,并在上游侧输送部的下侧,设置了用于容纳环圈部中已松弛的成像介质的环圈部容纳空间。根据该构成,可缩小装置的水平及垂直方向的体积,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同时,在成像部中防止负荷变化传递至成像中成像介质的成像部分,从而能够获得高画质图像。
附图说明
图1为具有本发明实施状态相关的图像形成装置A的照片处理系统整体构成的部分剖面图;
图2为容纳空间部构成示意图;
图3为卷绕机构构成的详细侧视图;
图4A为移动压接辊的凸轮机构剖视图,其中凸轮连接轴与第一壁面相接触;
图4B为移动压接辊的凸轮机构剖视图,其中凸轮连接轴与第二避免相接触;
图5为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模块构成的示意图;
图6A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作业流程图(前半部分);
图6B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作业流程图(后半部分);
图7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作业(其1)的示意图;
图8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作业(其2)的示意图;
图9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作业(其3)的示意图;
图10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作业(其4)的示意图;
图11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作业(其5)的示意图;
图12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作业(其6)的示意图;
图13为激光单元的构成示意图;
图14为相纸在供应部和曝光装置之间向下方松弛成环圈部状态的图。
符号说明
A 成像介质
P 相纸(成像介质)
Pa 环圈部
W 环圈部收容空间
1 供应部
1a 相纸暗匣装填部
3 相纸暗匣(容器)
4 前置辊单元(第二输送机构)
5 裁纸器(切割装置)
6 输送单元(第一输送机构,第三输送机构)
7 曝光装置(成像部)
8 卷绕机构
9 曝光输送辊(成像部输送单元)
9a 上游侧曝光输送辊
9b 下游侧曝光输送辊
11 第一输送单元
12 第二输送单元(抽取输送机构)
13 卷绕移动机构
17 上游侧输送部
18 下游侧输送部
63 导光路单元
65 冷却部
71 激光单元(光源单元)
71a 光射出口
72R,72G,72B 激光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状态进行说明。而且,下面的最佳实施状态的说明,只不过是列举本发明的本质,并不限制本发明的其他应用品或其他用途。
照片处理系统的整体构成
图1为照片处理系统整体构成的部分剖面图。图1所示的照片处理系统,包括本发明实施状态的图像形成装置A,其具有:获得图像数据,并根据该图像数据在由感光材料制成的印图纸等相纸P(相当于成像介质)的乳剂面(相当于成像面)上进行图像的洗相曝光,并具有打印照片的功能。该照片处理系统包括胶片扫描器(图中省略)和媒体读取部(图中省略)。胶片扫描器用于扫描显影处理后的照相胶片上的帧图像并获得图像数据,媒体读取部用于读取储存在数码相机的存储媒体或其他存储介质中的图像数据。
在图1中,在图像形成装置A水平方向的一端部(图1的右侧端部)设有供应相纸P的供应部1。该供应部1包括2个相纸暗匣装填部1a,分别装填有作为容器的相纸暗匣3。所述2个相纸暗匣装填部1a并列配置在供应部1的垂直方向。因此,供应部1在垂直方向呈长条状。以乳剂面为外侧卷绕成圆筒形的长条状相纸P的滚筒R被设置于相纸暗匣3内,容纳有所述滚筒R的相纸暗匣3,可装卸地装填在各自的相纸暗匣装填部1a内。而且,按照打印尺寸等来选择被装填在相纸暗匣装填部1a中的2个相纸暗匣3的一个,并从被选择的相纸暗匣3供应相纸P。所述相纸P在下面描述的上游侧输送部17等内,沿规定的输送路径输送。从2个相纸暗匣3的一个被抽取的相纸P,通过前置辊单元4等转变输送方向,并在乳剂面朝上的状态下以大致水平方向从供应部1输出。
从供应部1输出的相纸P,通过设置在上游侧输送部17上的输送单元6(相当于上游侧输送部的输送机构)送往位于下游侧的曝光装置7(相当于成像部)。该输送单元6设置成,在供应部1的垂直方向偏上位置(在本实施状态中为,2个相纸暗匣装填部1a之间的位置),沿大致水平方向可往返移动,在上游侧输送部17的上游端(图1的右侧端),通过一对滚轮6a夹持并接受从供应部1输出的相纸P的前端部,同时在由一对滚轮6a夹持相纸P前端部的状态下向下游侧(图1的左侧)移动。也就是说,在供应部1垂直方向的偏上位置,沿大致水平方向输送相纸P。而且,输送单元6到达上游侧输送部17的下游端时,如下面所述,在供应部1与曝光装置7之间形成相纸P的环圈部Pa(参照图14),然后启动滚轮6a向曝光装置7输出相纸P。
曝光装置7内设有上游侧曝光输送辊9a以及下游侧曝光输送辊9b(这些相当于成像部输送单元,不区别两者时,称作曝光输送辊9)。这些上游侧以及下游侧曝光输送辊9a、9b,沿水平方向(图1中箭头D方向)直接输送由输送单元6输送来的相纸P。因此,相纸P在曝光装置7中与在上游侧输送部时一样,在乳剂面朝上的状态下,沿大致水平方向输送。
上游侧和下游侧曝光输送辊9a、9b之间设有曝光位置,利用激光对通过两个曝光输送辊9a、9b沿大致水平方向被输送来的相纸P进行曝光处理。上游侧曝光输送辊9a的上游侧设有相纸检测传感器10,当相纸P被送入时检测其先端(前端)部分并输出信号。该相纸检测传感器10,由输出红外线的发光元件和接受所述红外线的受光元件构成。通过相纸检测传感器10检测相纸P的位置,可决定曝光位置上的曝光开始时间。
在曝光装置7内的曝光输送辊9的上方位置,设有大致矩形盒状的激光单元71(相当于光源单元),所述激光单元包括分别发射激光的3个激光光源72R、72G、72B(参照图13),利用所述激光在相纸P的乳剂面上形成潜影图像。该激光单元71,覆盖上游侧输送部的上侧,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而且该激光单元71如下文中详细所述,根据图像数据对分别从激光光源72R、72G、72B输出的激光进行光调节,并通过将已调节的激光照射于相纸P的乳剂面上,进行图像曝光。如此进行图像曝光时,相纸P则在被上游侧和下游侧曝光输送辊9a、9b夹持的状态下按规定速度(一定速度)输送。由于激光是在与相纸P的输送方向(副扫描方向:图1的箭头D方向)正交的主扫描方向进行扫描,因此在相纸P的乳剂面上一行一行的进行图像(潜影)的洗相曝光。
在供应部1和上游侧输送部17之间,设有作为切割装置的相纸刀具5,该切割装置,按预先设定的打印尺寸的规定长度切断相纸P。通常,由所述相纸刀具5切断后的相纸P的长度,比曝光位置和相纸刀具5之间的直线距离还要长。因此,在进行一段图像曝光后,运转相纸刀具5切断相纸P。进行该切断时,停止从供应部1供应相纸P。在曝光装置7中,有必要防止因该停止供应相纸所引起的负荷变化传递到曝光位置,即防止负荷变化传递到图像形成中的相纸P的成像部分。作为对策,在本实施状态中,当输送单元6到达上游侧输送部17的下游端时,相纸P在供应部1与曝光装置7之间向下方松弛形成环圈部Pa(参照图14)。在这里,例如由控制部可以采用使输送单元6暂时停止向下游侧的曝光装置7输送相纸P的方法来形成环圈部Pa。在相纸P出现松弛形成环圈部Pa后,启动滚轮6a、6a向曝光装置7输出相纸P。其结果,如图14所示,相纸P未被相纸刀具5切断从而在供应部1与曝光装置7之间处于相连接的状态下,对相纸P的成像面形成图像时,相纸P在供应部1与曝光装置7之间向下方松弛形成环圈部Pa。通过形成这样的环圈部Pa,即使在由曝光输送辊9输送相纸P并形成潜影图像的状态下,从供应部1停止供应相纸P,也不会向相纸P的曝光位置传递因该停止供应相纸引起的负荷变化,同时也不会向相纸P的曝光位置传递因切断而引起的负荷变化。而且,当输送单元6到达上游侧输送部的下游端时,通过在控制部停止输送单元的状态下继续从供应部1供应相纸P,能够容易形成环圈部Pa。
在本实施状态中,在上游侧输送部17的下侧设有用于容纳环圈部Pa的环圈部容纳空间W。由于上游侧输送部17位于供应部1垂直方向偏上位置,因此在供应部1下侧容易形成所述环圈部容纳空间。
在曝光装置7中一边对相纸P进行如上所述的图像曝光,一边通过下游侧曝光输送辊将相纸P送往比曝光位置更下游的一侧(图1的左侧)。曝光装置7的输送下游侧侧方,设有将从曝光装置7输出的相纸P送往显影处理部的下游侧输送部18。所述下游侧输送部18,如朝垂直方向延伸的长条状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A供应部1的相反一侧的端部(图1的左侧端部)。该下游侧输送部18的下端位置,位于与供应部1的下端相同高度上,即位于装置内的底面上。下游输送部18的上端位置,也位于与供应部1的上端位置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上。
在下游侧输送部18中的曝光位置附近,设有第一输送单元11。第一输送单元11设置成可围绕规定旋转轴心旋转,同时具有把由下游侧曝光输送辊9b传递来的相纸P进一步向第二输送单元12传递的功能。关于第一输送单元,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说明。第二输送单元12包括沿输送路径设置的多个输送辊对12a和形成输送路径所需的导引板12b,输送辊对12a则设置成,通过图中未示的驱动机构被驱动。通过该第二输送单元12,相纸P送往显影处理部(图中省略)。
在下游侧输送部18,还设有用于暂时容纳相纸P的容纳空间S。通常,一旦相纸P的长度比从曝光位置到显影处理部位置之间的距离长,在曝光过程中相纸P会进入显影处理部。此时,因显影处理部内的处理而产生的震动则会被传递到相纸P的曝光位置,会成为曝光阴影的原因。在此,通过在容纳空间S内容纳相纸P,来防止曝光阴影的发生。
如下文中详细说明,根据相纸P的输送方向长度不同,容纳空间S内的容纳方法也不同。下面的实施状态中,说明有关相纸P的输送方向长度大于规定值(例如,594.1mm)时的情况。
在容纳空间部S内设有用于卷绕相纸P的卷筒20和用于在所述卷筒20(夹持元件之一)的外周面上压接并保存相纸P的压接滚21(夹持元件之一)。如下文中详细说明,这些卷筒20与压接滚21,在夹持相纸P输送方向前端侧的同时,也发挥其作为卷绕机构的功效。
在容纳空间部S内卷筒20的下方,设有用于检测被容纳在容纳空间部S内的相纸P的松弛量的松弛检测传感器22。所述松弛检测传感器22是由发光元件22a和受光元件22b构成,一旦从发光元件22a照射出的光被相纸P遮断,就被判定为松弛量大于规定量。在这里,如图2所示,连接发光元件22a和受光元件22b的线,设置成相对于水平线呈倾斜状态。
在激光单元71下侧的附近,设有用于冷却激光单元71的冷却部65。所述冷却部65是由图中未示出的风扇送来的冷风所穿过的部分。而且,凭借该冷风,激光单元71的下方被冷却,由此可抑制激光单元71内温度的上升,并防止激光光源72R、72G、72B发生特性变化(模式跳变等)。
激光单元的构成
下面,根据图13说明激光单元71的构成。设置在激光单元71内的激光光源72R是由半导体激光(LD)构成,将发射例如波长为680nm的红色激光。激光光源72G是由二次谐波发生器(SHG)构成,将半导体激光和从所述半导体激光发射的激光转换为例如532nm的绿色激光。激光光源72B是由二次谐波发生器(SHG)构成,将半导体激光和从所述半导体激光发射的激光转换为例如473nm的蓝色激光。
在激光单元71内,位于光源72R、72G、72B的输出侧,相对应地设有调制激光强度的声光调制元件(以下,称为AOM)73R、73G、73B,并依次设有镜子74R、74G、74B,用于反射从74R、74G、74B过来的激光的反射镜75,以及在规定范围内向箭头B方向扫描从74R、74G、74B过来的激光的多角镜76。AOM73R、73G、73B,在0~100%范围内分别调整从激光光源72R、72G、72B发出的一定强度的激光。镜子74R为全反射镜,镜子74G、74B为半反射镜。而且通过利用镜子74R将从AOM73R过来的激光全部反射,利用镜子74G合成从AOM73G过来的激光,再利用镜子74B合成从AOM73B过来的激光,以此合成3色激光。被合成的激光,通过反射镜75反射,入射到多角镜76上。
由曝光输送辊9沿箭头D方向(参照图1)输送相纸P时,通过以一定的角速度沿箭头C方向旋转多角镜76,沿箭头B方向从相纸宽幅方向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扫描入射的激光。而且,激光单元71内,在多角镜76和相纸P之间设有fθ镜片77,将通过多角镜76进行扫描的激光在相纸乳剂面上保持一定的移动速度(扫描速度)。透过该fθ镜片77的激光,从设置在激光单元71下面的光出射口71a向激光单元71外部出射。
参见图1和图13,激光单元71的下面设有向下方突出的导光路单元63。所述导光路单元63是由剖面为大致矩形状的筒状元件构成,与光出射口71a相连接的同时,从激光单元71的下方延伸至位于激光单元71下侧的曝光输送辊9的附近位置。根据该构成,导光路单元63将从光出射口71a发射的激光导向由上游侧及下游侧曝光输送辊9a、9b输送来的相纸P的乳剂面上。而且,导光路单元63的下方(光出射面)是由玻璃构成,防止尘埃进入导光路单元63内部。由于激光单元71位于曝光位置和上游侧输送部17的上侧,可使导光路单元63的光射面朝下,因此在所述光射面上难于附着尘埃。
容纳空间部的构成
下面,根据图2说明容纳空间部S内的构成。下游侧曝光输送辊9b(参照图1)的更下游侧,设有包括一对输送辊11a和导引板11b的第一输送单元11。所述一对输送辊11a的高度方向的位置设定在与曝光输送辊9相同高度,同时在导引板11b的上游侧端部形成有开口部11c,因此容易接受相纸P。
第一输送单元11设置成,可围绕规定的旋转轴心旋转90°(参照图12),在旋转到90°的状态下,可向第二输送单元12传递相纸P。如图12所示,第二输送单元12包括多个输送辊对12a和导引板12b,并用于将从第一输送单元11接受的相纸P送入图中未示出的显影处理部。
卷筒20设置成,可围绕旋转轴心20a(参照图1)旋转。在由卷筒20开始卷绕相纸P之前,卷筒20的外周面和压接辊21的表面相离形成缝隙。通过该构成,可容易地将输送来的相纸P插入到卷筒20与压接辊21之间的缝隙中。
在此,由卷筒20接受相纸P的高度设定在与曝光输送辊输送面的高度,或启动第一输送单元11之前的输送面的高度相同。通过该构成,可在卷筒20侧顺利地接受由曝光输送辊输出的相纸P。而且在图2所示的状态中,压接辊21的轴心位于卷筒20的轴心的正上方。
容纳空间S内还设有用于使卷绕机构8在垂直方向上移动的卷绕移动机构13,同时所述卷绕移动机构13设置成,使卷绕机构整体在第一高度(图2的位置)与第二高度(图9的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高度位置为相纸P在曝光装置中的高度,所述第二高度位置位于第一高度位置的下侧并远离相纸P的位置。即卷绕机构8开始卷绕相纸P后,卷绕移动机构8从第一高度位置移动到第二高度位置。而且,也可以说第二高度位置相比第一高度位置接近曝光位置。
具体而言,卷绕移动机构13包括垂直方向延伸的导引件13a和用于使卷绕机构8沿导引件13a移动的同步带13b,所述同步带13b上固定有用于支撑卷绕机构8的支撑体,并通过图中未示出的电动机等驱动同步带13b可使卷绕机构8上下移动。而且,支撑体15上装载有用于旋转驱动卷筒20的筒驱动装置(电动机或减速机构等)。
在这里,容纳空间部S与显影处理部相邻,并由壁面14相隔开。但是在卷筒20上卷绕相纸P的状态下上下移动时,最好避免相纸P与壁面14发生摩擦。对此如果扩大容纳空间部S,即可解决壁面14与相纸P之间的摩擦,但会产生装置整体变大的问题。因此,如图2所示,将卷绕移动机构设置成,使卷绕机构8向斜下方移动。具体而言,卷绕移动机构13设置成,卷绕机构8越向下方下降越远离壁面14的方向移动。根据该构成,避免相纸P与壁面14发生摩擦的同时,卷绕机构8可向容纳空间S内的下方移动。
而且,利用卷绕移动机构13使卷绕机构8向下方移动后,在相纸P上形成的松弛量大于规定值时,由卷绕机构8卷绕相纸P。这样,通过使相纸P拥有一定程度的松弛量,防止在卷绕相纸P时将大的震动或负荷变化传递至被曝光的相纸P部分,同时可以防止曝光阴影等的发生。具体内容,在下文中说明。
通过设置如上构成的容纳空间部S或卷绕机构8,可取得如下效果。在现有技术中,通常一边由曝光输送辊9按规定速度输送相纸P一边利用曝光装置7进行图像曝光,但是进行扫描曝光时,如果在输送方向的前端侧进行显影处理等,会因对相纸P产生大的震动或负荷变化,或因无法确保进行潜影的充分的时间,从而降低形成于相纸P上的图像画质。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到曝光完成为止将由曝光输送辊输出的相纸P暂时容纳在容纳空间部S内,可防止对相纸P产生大的震动或负荷变化的同时,也可充分确保用于进行潜影的时间。
此外,如果欲将输送长度长的长条形相纸容纳在容纳空间S内,则需要大的容纳空间,但通过设置如上所述的卷绕机构8卷绕相纸P可缩小容纳空间部S的空间,也可防止装置整体的大型化。
卷绕机构的构成
下面,根据图3详细说明构成卷绕机构的卷筒20及压接辊21的详细构成。有关用于使压接辊向压接方向移动的凸轮机构(相当于辊间隔变更装置),如图4所示。
卷筒20设置成,可围绕固定轴200旋转。卷筒20是由树脂制成,在其外周面上可卷绕相纸P。卷筒20的轴向的两端部设有圆周槽202,用于钩挂向压接方向施力于压接辊的线圈弹簧24。在卷筒20的轴方向两端部中的一侧端部的圆周槽202的端侧,设有旋转卷筒20所需的连接齿轮201。
压接辊21包括,相对卷筒20的轴线大致平行设置的辊支轴210、位于所述辊支轴210的外周面且在轴方向并列设置的多个由树脂制成的支轴211、以及分别安装在每一支轴211表面上的压接件212、(相当于外周部)。还有,在辊支轴210上嵌合有弹性挡圈213,用于防止支轴211向沿辊支轴210的轴方向移动。
辊支轴210的轴向两端部上形成有用于钩挂线圈弹簧24的槽部214。还有,在辊支轴210的轴方向两端部比槽部214更接近轴方向的内侧分别设有凸轮连接轴215。通过使凸轮连接轴215相应于下面所述凸轮机构凸轮面203a的形状上下移动,可使压接辊21向压接方向或非压接方向移动。依据图3所示机构,当卷筒20开始旋转,与其相连动的压接辊21也可沿卷筒20的外周方向旋转移动(围绕固定轴200的周围旋转移动)。而且压接辊21本身以辊支轴210为旋转中心,可自由旋转地被支撑着。
下面,根据图4A,4B说明用于使压接辊向压接方向移动的凸轮机构。图4A,4B为,将图3所示的卷绕机构8在凸轮部以垂直于固定轴200的面所切的剖面图。如图4A,4B所示,凸轮件203通过离合器204与固定轴200相连接。凸轮件203包括凸轮面203a,通过如上所述的线圈弹簧24的施力,凸轮连接轴215的前端215a始终与凸轮面203a相接触。
如图4B所示,由于凸轮面203a形成在凸轮件203外周面上的θ=210°范围内,因此凸轮连接轴215相对凸轮件203可旋转移动的范围也是210°。而且该凸轮面203a的周向两端形成有第1壁面203b以及第2壁面203c,一旦凸轮连接轴215相对凸轮面203a移动,凸轮连接轴215则与上述壁面203b、203c相接触并被定位。
图4A为压接辊21与卷筒20之间形成缝隙初期状态的示意图,图4B为压接辊21旋转210°并利用压接辊21压接相纸P状态的示意图。虽然一旦使卷筒20旋转210°就呈图4B的状态,但如果进一步使卷筒20旋转,则凸轮连接轴215与第2壁面203c接触,并强制地使凸轮件203一同围绕固定轴200的周围旋转。此时,离合器204内处于摩擦状态。也就是说,通过设置离合器204,可以使压接辊21在由凸轮件203所限定的范围(210°)之外旋转。
压接件
下面,将对本发明的特征之一的压接件212的材质进行详细说明。即,压接件212是由如海绵等具有弹性的泡沫件(例如,聚氨酯泡沫)构成,在与卷筒20的外周面之间夹持相纸P时,容易产生弹性变形。根据该构成,在卷筒20和压接辊21之间夹持相纸P时可防止向相纸P施加大的震动或负荷变化。因此,即使在曝光处理过程中,利用卷筒20和压接辊21夹持相纸P输送方向的前端侧,也可以防止因向相纸P施加大的震动或负荷变化而产生曝光阴影等的现象。
在这里,通过悬挂于轴方向两端的线圈弹簧24的施力压接辊21与卷筒20相抵触,轴方向的中部不受压接方向的力成悬浮状态,压接辊21会产生弓状变形。对此,如果利用上述的泡沫材料构成压接辊21,则只在压接辊21轴方向的两端部产生大的弹性变形,在轴方向的中部不会浮起,还可在卷筒20和压接辊21之间夹持相纸P。根据该构成,在卷筒20与压接辊21之间夹持相纸P时,可防止在相纸P上产生皱褶与负荷变化,可以防止曝光阴影的发生。
此外,在上述场合卷筒20与压接辊21之间的压接力在轴方向上的分布各不相同,但是由于在本实施状态中在卷筒20与压接辊21之间仅用于夹持相纸P,而不是利用卷筒20与压接辊21输送相纸P,因此不会发生因压接力的不均衡而导致相纸P偏离轨道等现象。
压接件212不仅限于泡沫件,也可以采用例如橡胶材料等,只要在夹持相纸P时不给相纸P施加震动或负荷变化且发生弹性变形的材料即可。
同时,为减少在压接件212的外周面与卷筒20之间夹持相纸P时的阻力,压接件212的外周面以低摩擦状态为佳。根据该构成,在卷筒20与压接辊21之间夹持相纸P时,压接辊21与相纸P之间的摩擦阻力会变小,因此可有效地降低给相纸P施加的震动或负荷变化。
在这里,低摩擦状态是指对相纸P的摩擦系数低于0.5。该摩擦系数的值是在气氛温度25℃的大气中,在相纸P上沿大致水平方向滑动由与压接件21同等材料构成的直方体状元件时所产生的最大摩擦力和垂直阻力的相关关系来求出。具体而言,先分别计量出变更垂直阻力时的最大摩擦力,再对这些数据进行平均从而算出摩擦系数。
控制模块图
下面根据图5说明图像形成装置A的控制模块的构成。所述图5中,相纸前端检测装置30是,利用从相纸检测传感器10输出的输出信号检测相纸P的先端(前端),并检测出相纸P已到达。同时,根据相纸P的前端被检测出的时刻,能够判断现在相纸P在下游侧所处的位置。滚轮驱动装置31是由驱动曝光输送辊9所需的驱动机构或驱动电路等构成。而且,输送量检测装置32设置成通过检曝测光输送辊9的旋转量来检测相纸P的输送量。即,控制曝光输送辊使其按一定的速度旋转,因此能够利用编码装置监测输送量。
输送单元控制装置60用于控制输送单元6所进行的输送相纸的过程。例如,通过控制输送单元6使其暂时停止向下游输送相纸P,可达到在相纸P出现松弛形成环圈部Pa的目的。
相纸位置检测部33根据由相纸前端检测装置30检测到的相纸P的前端位置和由输送量检测装置32检测到的相纸P的输送量,计算出相纸P的位置。具体而言,相纸位置检测部33包括,曝光开始时刻检测装置33a、相纸后端脱离检测装置33b以及插入检测装置33c。
曝光开始时刻检测装置33a设置成,根据由相纸前端检测装置30检测出的相纸P的前端位置,检测激光曝光开始时刻。即因为从设计上规定了相纸检测传感器10的位置以及激光曝光位置,所以只要知道相纸P的前端位置,就可利用曝光开始时刻检测装置33a计算曝光位置中的曝光开始时刻。相纸后端脱离检测装置33b用于检测完成图像洗像曝光的相纸P的后端是否已从曝光位置脱离。插入检测装置33c用于检测相纸P的前端是否已插入卷筒20与压接辊21之间的缝隙里。通常,向该缝隙里的插入量为20mm左右,但也可适当地设定所述插入量。
曝光控制部34设置成,根据由曝光开始时刻检测装置33a计算出的曝光时刻的计算结果,开始用激光进行图像曝光,并将根据图像数据调节后的激光对相纸的乳剂面进行扫描,可由此在相纸的乳剂面上形成潜影图像。
第一输送单元驱动部35包括,用于驱动第一输送单元的机构。具体而言,第一输送单元驱动部35包括,用于将一对输送辊11a切换成压接状态和非压接状态的压接驱动装置35a,用于将第一输送单元11整体旋转90°并且切换成水平状态和垂直状态的单元旋转装置35b和用于旋转驱动一对输送辊11a的第一滚轮驱动装置35c。在这里,当通过曝光装置进行图像曝光时,压接驱动装置35a把一对输送辊11a切换到非压接状态,以避免负荷作用于相纸P。
第二输送单元驱动部36包括,用于驱动第二输送单元12的机构,包括用于旋转驱动一对输送辊12a的第二滚轮驱动装置36a。
输送单元驱动控制装置37用于驱动控制第一输送单元11和第二输送单元12。例如,一旦由相纸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相纸P的后端已从曝光位置脱离时,则把一对输送辊11a切换至压接状态。
打印尺寸设定装置40内设定存储进行图像曝光的相纸P的打印尺寸数据。并根据存储在所述打印尺寸设定装置40内的打印尺寸数据控制卷绕移动机构13或卷筒20。例如,相纸P的长度比规定长度(本实施状态中为430.1mm)短时,不需利用卷绕机构8对相纸P进行压接。
松弛量检测装置41设置成,根据松弛检测传感器22的输出信号,检测松弛量是否超过规定量。滚筒驱动装置42包括,用于旋转驱动卷筒20的机构。旋转量检测装置43设置成,能够检测卷筒20的旋转量。例如,通过与卷筒20同步旋转的编码装置,可监测旋转量。
滚筒旋转控制装置44具有,旋转驱动控制卷筒20的功能。所述滚筒旋转控制装置是,根据由插入检测装置33c检测到的相纸P的前端插入,或根据设定存储在打印尺寸设定装置40内的打印尺寸数据等,控制卷筒20的旋转和停止。
卷绕控制装置45驱动控制卷绕移动机构13。例如,一旦由旋转量检测装置43检测出已完成压接辊21(θ=120°旋转)的压接作业,则将控制卷筒20从第一高度位置移动到第二高度位置。当相纸P的长度短时,由于不需由卷绕机构8进行卷绕作业,因此将卷筒20退避到最低的第二高度位置。还有当相纸P的长度为中等长度时,虽然进行通过卷绕机构8对相纸P压接的工序,但不进行由松弛检测传感器检测松弛量的工序,因此控制卷筒20移动到第一高度位置和第二高度位制的中间位置(第三位置)。如上所述,卷绕控制装置45设置成,根据相纸P输送方向的长度,改变对卷绕移动机构的控制,而且关于相纸P的长度尺寸信息,可从打印尺寸设定装置40获得。
在这里,可利用计算机软件或硬件功能构筑图5所的示控制模块。而且,可按照相纸处理能力等来适当地确定哪些功能利用软件实现,那些功能利用硬件实现。
卷绕机构的操作
下面,根据图6A、6B的流程图以及图2、图7~图12说明从对相纸P进行图像曝光开始到向显影处理部输出为止的操作。而且,打印尺寸设定装置40内,设定了使卷绕机构8降低至第二高度位置所需的打印尺寸。
首先,由相纸检测传感器10以及相纸前端检测装置30检测被切割成规定打印尺寸的相纸P的前端(步骤ST1)。从检测到相纸P的前端起经过规定时间,由曝光开始时刻检测装置33a检测出曝光开始时间后,通过曝光控制部34对相纸P的乳剂面进行激光扫描曝光,在相纸P的乳剂面上形成图像(步骤ST2)。
一边利用激光进行扫描曝光,一边由曝光输送辊9将相纸P送往下游侧,并且,相纸P的前端通过第一输送单元11的导引板11b。此时,由于第一输送单元11的一对输送辊11a处于解除压接的状态,因此不会对相纸P带来大的负荷,相纸P即可通过第一输送单元11的位置。
因为卷筒20被预先设定在如图2所示的第一高度位置,所以如上所述地通过了第一输送单元的相纸P,将直接被送往卷筒20与压接辊21之间的缝隙中。而且,根据相纸检测传感器10的检测结果和相纸P的输送量由相纸位置检测部33计算出相纸P的前端位置,并由插入检测装置33c从该计算结果判断相纸P的前端是否被插入到卷筒20与压接辊21之间的缝隙中(步骤ST3)。
由插入检测装置33c检测出相纸P的前端已被插入卷筒20与压接辊21之间的缝隙内时(步骤ST3中YES时),开始旋转卷筒20(步骤ST4)。图2示出了相纸P的前端刚被插入缝隙内的状态。而且,图2中卷筒20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同时,压接辊21也同样地围绕旋转轴心20a旋转。之后,凭借上述凸轮机构压接辊21与卷同20之间的缝隙逐渐变窄,压接辊21向压接方向移动。
此时,在相纸P的输送方向后侧,则进行激光扫描曝光。即处于曝光过程中的相纸P的输送方向前端侧被夹持在卷筒20与压接辊21之间。这样即使在曝光过程中,通过夹持长条状相纸P的输送方向前方侧,在狭小空间内也可容易变换相纸P的输送方向,或将相纸P卷绕在卷筒20上,因此不必按照相纸P的长度扩大容纳空间部S也能确保可靠地防止发生曝光阴影的曝光后缓冲(曝光位置下游侧的缓冲)。因此,在防止装置整体大型化的同时,能够进行长尺寸的打印。
然后,判断卷筒20是否已旋转规定量(例图中为210°)(步骤ST5),当判定已旋转规定量时(步骤ST5中YES时),停止旋转卷筒20(步骤ST6)。该旋转量的检测是由旋转量检测装置43来进行的。图7所示,刚停止旋转卷筒20的状态。在这里,卷筒20的旋转速度设定成,使其旋转速度大致等于由曝光输送辊9输送相纸P的速度。通过这样设定卷筒的旋转速度,不会对相纸P产生大的负荷变动,同时可尽可能地快速卷绕相纸P。还有,如果卷筒的旋转速度比相纸P的输送速度略慢,则可保持部分松弛并进行卷绕,因此可以更加确保防止对相纸P产生负荷变化。
在步骤ST6中,停止旋转卷筒20后,由卷绕控制装置45驱动卷绕移动机构13,使卷绕机构8从第一高度位置下降至第二高度位置(步骤ST7)。而且,关于步骤ST6、步骤ST7,也可大致同时进行。例如,也可在即将停止卷筒20之前,开始向下方移动卷绕机构8。在这里,如上所述的向下方移动卷绕机构8速度设定成,比传向容纳空间S内的相纸P的速度慢为佳。这样,不会对相纸P施加大的负荷变化。图8所示,卷筒20移动到第一高度位置和第二高度位置的中间位置(第三位置)的状态。在图8中,由于卷筒20的下降速度慢,因此卷筒20与第一输送单元11之间的相纸P,开始形成松弛。图9所示,卷筒20下降到第二高度位置的状态。
如上所述停止旋转卷筒20并将卷筒20移动到第二高度位置后,由输送辊向容纳空间S内输送相纸P。此时,由相纸后端脱离检测装置33b判断相纸P的后端是否已到达第一输送单元11(步骤ST8)。一旦判定相纸P的后端已到达第一输送单元11(步骤ST8中YES时),则移到步骤ST15。另一方面,一旦在步骤ST8中判定后端没有到达(NO时),则被输送来的相纸P松弛量将逐渐变大,所以如图10所示,从发光元件22a发出的光被相纸P的松弛隔断的状态(步骤ST9)。此时即使松弛变大,但是由于卷筒20沿斜下方向从壁面14远离的方向移动,因此相纸P在不与壁面14发生摩擦的状态下形成松弛。
在这里,相纸P的后端到达第一输送单元11的状态定义为,当相纸P的后端比一对输送辊11a更略微向上游侧突出的状态。有关所述突出量,可适当设定。
一旦达到图10的状态,松弛量检测装置41就判定已形成规定量以上的松弛(步骤ST9中YES时),重新旋转卷筒20(步骤ST10)。所述卷筒20的旋转,比先前步骤4中的旋转驱动更快速地进行。这是为了尽快消除过大的松弛。通过卷筒20的旋转,解除发光元件22a的光的隔断状态,一旦判定松弛量达到规定量以下时(步骤ST11中YES时),重新使卷筒20停止(步骤ST12)。之后,回到步骤ST8,判断相纸P的后端是否已到达第一输送单元11。
当松弛量不在规定量以下时(步骤ST11中NO时),一旦移到步骤ST13,则进行与步骤ST8相同的判定。如果相纸后端未到达第一输送单元(步骤ST13中NO时),则回到步骤ST11,重新进行松弛量的监测。另一方面,如果相纸后端已刭达第一输送单元(步骤ST13中YES时),则停止卷筒20的旋转(步骤ST14)。图11示出了比图10的状态进一步旋转卷筒20的状态,但是由于压接辊21旋转了210°以上,因此离合器214处于滑动状态。
如上所述控制卷筒20的旋转及停止是由滚筒旋转控制装置44的功能来进行。而且,通过由松弛检测传感器22检测松弛量,并根据该松弛量旋转控制卷筒,重复进行旋转和停止卷筒的间歇驱动控制。由打印尺寸决定重复几次该旋转和停止。
一旦相纸P的后端到达第一输送单元11并且停止卷筒20的旋转,则由压接驱动装置35a将第一输送单元11的一对输送辊11a从非压接状态切换至压接状态(步骤ST15)。而且,如图12所示,通过单元旋转装置35b使第一输送单元11旋转90°成垂直状态(步骤ST16)。此时,第一输送单元11的输送面与第二输送单元12的输送面处于排成一列的状态。接下来,旋转驱动一对输送辊11a,向第二输送单元12输送、传递相纸P(步骤ST17)。此时,反转(顺时针方向)卷筒20。
第二输送单元构成输送机构,用以将相纸P的后端为先头从卷绕机构8抽取由卷绕机构8卷绕后的相纸P并输送。其结果是,在由卷绕机构8卷绕相纸P之前和在由第二输送单元12输送相纸P时,相纸P在输送方向上的前端侧与后端侧被更换。而且,由第二输送单元12的一对输送辊12a所夹持的相纸P则被送往上方,输送至图中未示的显影处理部进行显影处理。
一旦完成上述向第二输送单元12传递相纸P的工序,则回到接受下一个相纸P的初始状态。即,将卷绕机构8从第二高度位置提升到第一高度位置的同时,压接辊21也复原到初始位置,处于能够接受下一相纸P的状态。还有,将第一输送单元11恢复至水平状态的同时,将一对输送压接辊11a设置为非压接状态。
以上说明了当相纸P的输送方向打印尺寸在规定长度(例如594.1mm,第一长度)以上时的输送方法,当相纸P的长度在规定值以下时,按照其长度进行如下两种操作。
当相纸P的输送方向上的长度比规定长度还短时(例如比430.1mm还要短时,第二长度),因不需要在卷筒20上卷绕相纸P,一开始将卷绕机构8移动到第二高度位置。由此,通过曝光装置7图像曝光的相纸P,直接由第一输送单元变换其方向,往第二输送单元传递(ST18)。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地减少施加在相纸P上的负荷。
另一方面,当相纸P的长度为第一长度与第二长度之间的第三长度(本实施状态例中为430.1~594.1mm)时,只进行利用卷绕机构的卷绕作业,并往第一高度位置和第二高度位置的中间位置(第三位置)移动卷绕机构。即图6A的步骤ST7,使卷筒降低至中间位置。此时,第三长度的相纸P因不需要由松弛检测传感器检测松弛量,所以不进行松弛量检测。因此,在图6A、图6B中,进行有关松弛量检测步骤之外的作业。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状态,当相纸P未被相纸刀具5切断从而在供应部1与曝光装置7之间处于相连接的状态下,对相纸P的乳剂面形成图像时,相纸P在供应部1与曝光装置7之间向下方松弛形成环圈部。因此,即使停止从供应部1供应相纸P,在环圈部Pa中能够吸收由于所述停止引起的负荷变化,在曝光装置7中可避免向图像形成中(曝光中)的相纸P部分传递该负荷变化。同样地也可防止因由切断成像介质自身所产生的负荷变化,传到成像介质的成像部分。因此,不需要曝光前缓冲(曝光位置上游侧的缓冲)用的长输送路,可缩短上游侧输送部17的长度,即供应部1与曝光位置之间的距离。同时,由于供应部1和下游侧输送部18为长条状,加上缩短上游侧输送部17的长度,因此,可缩短图像形成装置左右方向的长度。根据该构成,可缩小图像形成装置的安装空间。而且,由于上游侧输送部17位于供应部1垂直方向偏上的高度位置,且下游侧输送部18的容纳空间S从曝光装置7内相纸P的同一高度位置延伸至供应部1下端位置的同一高度位置,因此,上游侧输送部17的下侧形成仅与供应部1及下游侧输送部18的下部相对应的空间,在该空间内容易形成环圈部容纳空间W。因此,从垂直方向上也可实现图像形成装置A的小型化。从而,在实现图像形成装置A的小型化的同时,获得高画质图像。
还有,依据本实施状态,通过在下游侧输送部18设置卷绕相纸P的卷绕机构,不需设置曝光后缓冲用的大的空间或长输送路,因此,在能够实现装置整体小型化的同时,可以确保可靠地防止曝光阴影的曝光后缓冲。而且,由卷筒20和压接辊21构成卷绕机构,并使曝光中的相纸P的输送方向前端侧夹持在卷筒与压接辊之间,因此进行长条状尺寸(例如430.1mm以上)的打印时,也可在更狭小的空间内利用卷筒20卷绕长条状相纸P。因此,不需装置整体的大型化,就能够进行长条状尺寸的打印。
还有,由于开始卷绕相纸P后,将卷绕机构8从第一高度位置移动到第二高度位置,因此相纸P可在卷绕机构8和曝光位置之间产生松弛,可防止因卷绕作业引起的震动或负荷比变化传递到相纸P的成像部分。
同时,由泡沫材料等弹性材料制成压接辊21,则在压接辊21和卷筒20之间夹持相纸P时,压接辊21产生弹性变形,可减轻施加给相纸P的震动或负荷变化。特别是,由聚氨酯泡沫等泡沫材料制成压接辊21,该材料易于产生弹性变形,且可以减轻压接辊21的重量,因此压接辊21不会对输送来的相纸P产生大的阻力,可减轻施加给相纸P的震动或负荷变化。
而且,将压接辊表面制作成低摩擦,则进一步减少压接辊对输送来的相纸P的阻力,因此,可进一步减轻施加给相纸P的震动或负荷变化,更能防止产生曝光阴影。
其他实施状态
本发明的构成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状态,还可包括其他各种构成。例如,在上述实施状态中,供应部1内设置了两个相纸暗匣装填部1a,但也可设置1个或3个以上的相纸暗匣装填部。
此外,在上述实施状态中,当相纸为长条状时,把装置设置成通过由卷筒20和压接辊21构成的卷绕机构8卷绕曝光后的相纸P。但不局限于这种结构,也可设置成,在卷筒20和压接辊21之间夹持相纸P输送方向的前端侧,并只改变相纸P的输送方向。
而且,在上述实施状态中,设置成由卷筒20和压接辊2夹持相纸P输送方向的前端侧,但不局限于此,只要能在曝光过程中夹持相纸P输送方向的前端侧,则滚轮之外的其他元件也可。
还有,在上述实施状态中,插入检测装置33c是根据相纸检测传感器10的输出信号检测相纸P的前端是否已插入卷筒20和压接辊21之间的缝隙中,但不局限于此,还可在插入位置的附近设置用于检测相纸P插入状况的专用传感器。同时,为了检测相纸P的后端是否已到达第一输送单元11,也可在第一输送单元11设置专用传感器。
而且,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不仅局限于如上述实施状态的用于照片处理系统的照片图像形成装置(照片处理装置),只要是包括用于供应成像介质供应部,用于输送从供应部供应的成像介质的上游侧输送部,从上游侧输送部输送来的成像介质的成像面上形成图像的成像部,设置在成像部的下游侧,并输送从成像部输送来的成像介质的下游侧输送部的任意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均能够应用本发明。
产业上可利用性
本发明装置可用于一边输送成像介质一边在成像介质的成像面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尤其是,可用于通过照射激光等的光,在由感光材料构成的成像介质的成像面上形成潜影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照片处理装置)。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供应部,用于供应成像介质;
上游侧输送部,包括第一输送机构,将从供应部的垂直方向偏上位置所供应的成像介质沿水平方向输送;
成像部,一边沿水平方向输送从第一输送机构输送来的成像介质,一边在成像介质的成像面上形成图像;
下游侧输送部,设置在成像部的下游侧侧方并沿垂直方向延伸;输送从成像部输送来的成像介质;
切断装置,设置在供应部和上游侧输送部之间,按规定长度切断成像介质;
其特征在于:
当成像介质在切断部未被切断从而在供应部和成像部之间处于相连接的状态下,在成像部对成像介质的成像面形成图像时,由控制部使成像介质在供应部和成像部之间向下方松弛形成上游侧环圈部;
还包括环圈部容纳空间,设在上游侧输送部的下方,用于容纳上游侧环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应部包括在垂直方向并列配置的多个装填部,分别装填内部容纳有卷成圆筒形的成像介质的容器;
所述供应部从被装填在所述多个装填部的任意一个容器中,选择性地供应成像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
所述成像部,包括成像部输送单元,以一定的速度输送由第一输送机构输送来的成像介质;光源单元,其内部含有光源,用于发出在所述成像介质的成像面上形成图像所需的光,并且从光射出口向外部出射自所述光源发出的光;导光路单元,用于将从所述光源单元的从所述光射出口射出的光引向通过所述输送单元被输送的成像介质的成像面上;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光源单元相邻的位置上,设有冷却所述光源单元的冷却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成像部的光源单元,设置成覆盖所述上游侧输送部的上侧,所述冷却部,设置在所述光源单元与所述上游侧输送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侧输送部,包括
卷绕机构,用于夹持通过所述成像部被送出的所述成像介质的前端部,并卷绕所述成像介质;
抽取输送机构,以所述成像介质的后端为先头,从所述卷绕机构抽取由所述卷绕机构卷绕后的所述成像介质并输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侧输送部,还包括
卷绕移动机构,用于使所述卷绕机构在第一高度位置和第二高度位置之间移动,其中第一高度位置为成像介质在所述成像部中的高度,第二高度位置位于第一高度位置的下侧并远离成像介质的位置,
当所述卷绕机构开始卷绕成像介质后,所述卷绕移动机构将所述卷绕机构从第一高度位置移动到第二高度位置。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供应部,用于供应成像介质;
成像部,在由所述供应部输送来的所述成像介质的成像面上形成图像;
切割装置,设置在所述供应部与所述成像部之间,并按规定长度切断所述成像介质;其特征在于:
当成像介质在切断部未被切断从而在供应部与成像部之间处于相连接的状态下,在成像部在成像介质的成像面形成图像时,成像介质在切割装置和成像部之间向下方形成松弛部分。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供应部,容纳卷绕成圆筒状的长条形成像介质;
第二输送机构,从所述供应部抽取所述成像介质,并往下游方向输送;
第三输送机构,接受从所述第二输送机构输送来的所述成像介质,并往规定方向输送;
成像部,在由所述第三输送机构输送来的所述成像介质的成像面上形成图像;
切割装置,设置在所述供应部与所述第二输送机构之间,并按规定长度切断所述成像介质;其特征在于:
调整所述第二输送机构与第三输送机构的输送速度差,以使所述成像介质的一部分形成环圈部。
9、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成像部,用于在所述成像介质的成像面上形成图像;
卷绕机构,用于夹持由所述成像部送出的所述成像介质的前端部,并卷绕所述成像介质;
抽取输送机构,以所述成像介质的后端为先头,从所述卷绕机构抽取由所述卷绕机构卷绕后的所述成像介质并输送;
显影处理部,对通过所述抽取输送机构传送来的所述成像介质进行显影处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卷绕机构包括用于夹持所述成像介质的所述前端部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是由弹性材料所制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330359 | 2005-11-15 | ||
JP2005330359A JP2007139887A (ja) | 2005-11-15 | 2005-11-15 | 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67376A true CN1967376A (zh) | 2007-05-23 |
CN100535743C CN100535743C (zh) | 2009-09-02 |
Family
ID=38076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13803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5743C (zh) | 2005-11-15 | 2006-11-02 | 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07139887A (zh) |
CN (1) | CN100535743C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08715B (zh) * | 2007-10-09 | 2010-06-02 | 诺日士钢机株式会社 | 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输送装置的照片处理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636959B2 (ja) * | 1990-09-28 | 1997-08-0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4204930A (ja) * | 1990-11-30 | 1992-07-27 | Sharp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031841B2 (ja) * | 1995-09-05 | 2008-01-09 | 株式会社コダックデジタルプロダクトセンター | デジタルカメラ |
JP2000155402A (ja) * | 1998-09-18 | 2000-06-06 | Noritsu Koki Co Ltd | 写真処理装置及び感光材料の搬送方法 |
JP2001092032A (ja) * | 1999-09-21 | 2001-04-06 | Noritsu Koki Co Ltd | 写真処理装置 |
CN2392195Y (zh) * | 1999-09-23 | 2000-08-16 | 董良骏 | 集两种印相方式于一体的印相设备 |
JP2001100324A (ja) * | 1999-09-30 | 2001-04-13 | Konica Corp | デジタルプリンタ |
JP2002062601A (ja) * | 2000-08-22 | 2002-02-28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画像記録装置 |
-
2005
- 2005-11-15 JP JP2005330359A patent/JP2007139887A/ja active Pending
-
2006
- 2006-11-02 CN CNB2006101380323A patent/CN10053574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08715B (zh) * | 2007-10-09 | 2010-06-02 | 诺日士钢机株式会社 | 输送装置以及具备该输送装置的照片处理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0535743C (zh) | 2009-09-02 |
JP2007139887A (ja) | 2007-06-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784984Y (zh) | 记录介质进给装置及成像设备 | |
CN1945451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993652A (zh) | 校准对齐部分的方法、具有校准对齐部分的绘图装置和传送装置 | |
CN2694323Y (zh) | 成像装置 | |
CN1861505A (zh) | 成像设备 | |
CN1066827C (zh) | 图象印相机 | |
CN101075108A (zh) | 成像装置 | |
CN1591208A (zh) | 处理盒、其定位机构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
CN1534399A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CN1264072C (zh) | 成像设备 | |
CN1677258A (zh) | 记录介质进给装置及成像设备 | |
CN1161669C (zh) |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 |
CN1866072A (zh) | 光扫描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837980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244484C (zh) | 纸张进给装置和图像成形设备 | |
CN1139842C (zh) | 自动摄影处理装置 | |
CN1598707A (zh) | 光写入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764226A (zh) | 文件读取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 |
CN1841225A (zh) | 图像形成装置的供纸结构 | |
CN1967376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221870C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896794A (zh) | 调整装置,光扫描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470448A (zh) | 纸件馈送和传送装置 | |
CN101052089A (zh) | 图像读取装置 | |
CN1119284A (zh) | 照片印相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02 Termination date: 2011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