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疗效确切、安全可靠、服用方便的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主要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途径来实现的:
一种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药物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制何首乌30-40份、黄芪30-40份、丹参25-35份、葛根25-35份、银杏叶25-35份、川芎25-35份、泽泻25-35份、天麻20-30份、钩藤20-30份。
优选的,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制何首乌35份、黄芪35份、丹参30份、葛根30份、银杏叶30份、川芎30份、泽泻30份、天麻25份、钩藤25份。
脑动脉硬化症是脑动脉的退化性病变,其发病与心、肝、脾、肾等脏器功能的衰减有关,病位在脑,病机主要表现为肾虚精亏,髓海失充,痰瘀阻滞,脑络不通。“虚”是发病的基础,正如张仲景所云“无虚不作眩”;“瘀”是本病的病理基础,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说:“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若脏腑气衰,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临床观察,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瘀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普遍升高,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也多数偏高,血液呈浓粘聚凝状态。“痰”是本病的病理实质,脑动脉硬化症患者年老体虚气弱,水津不化,精微不生,湿浊内停,每易致痰浊内停。痰浊乃有形阴质,随血流无处不到,其粘滞之性既可滞于脉管壁,阻塞管腔,又可使血液稠着凝滞,进而产生瘀血。由此可见,脑动脉硬化症的病机可概括为虚、瘀、痰。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正虚为精血亏损,邪实乃血瘀痰阻;由于血瘀痰阻,脑络不通,血流不畅,髓海失养,故出现头晕、头痛、健忘、不寐等症状。因此,正虚、血瘀、痰阻是脑动脉硬化症发病的基本病机,血瘀痰阻,脑络不通是其病理的关键。
脑动脉硬化症是在全身动脉硬化的基础上以脑动脉硬化为主要病理病变,以眩晕、头痛、记忆障碍及睡眠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本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不寐,健忘等病的范畴。在本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上,可分为肝肾精亏、气血亏虚、肝阳上亢、脾虚痰阻、痰瘀阻络等多个证型,但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报道和临床实践表明,以痰瘀阻络证发病率最高,预后危害性最大。本发明正是根据这一发病特点,以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借鉴现代医学对本病生理病理的认识,总结近十几年来中医药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现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结合临床实践组成的方剂,采用“益气活血,养精填髓,消浊化痰”立法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本发明药物具有抗脑缺血、降低血脂、抑制主动脉动脉硬化斑块形成、降低全血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镇痛等作用。经临床验证,本发明药物不但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各项生理病理指标得到了显著的纠正,达到了标本兼治的效果。
脑动脉硬化症病机是以肾虚精亏,脑失所养为本,以痰浊血瘀、脑络不通为标,是为本虚标实之症。治宜标本兼顾,方得其要。本方从“益气活血、养精填髓、消浊化痰”立法。方中以制何首乌、黄芪、两味为君药。制何首乌味甘性温,入肝肾,善补肝肾,益精血,且微温而不燥,补而不腻,是治疗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的要药,黄芪性甘温,功能补中益气,补气生血,补血行滞。黄芪为补气圣药,《本草逢原》谓“黄芪能补五脏俱虚”,“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补气能生血,而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黄芪益气通络,走而不守,以气帅血,血能得气而动,因此以制首乌与黄芪为君,既可以补其肾虚精亏、诸脏虚损之本,又可以引血运行;方中臣以丹参、银杏叶、川芎、葛根。以上四味皆为活血化瘀之药,银杏叶活血止痛;丹参活血祛瘀而不伤正,血因之能通达四方;川芎活血行气,《本经》中记载:本品“主中风入脑”,川芎能活血祛瘀,兼有行气作用,性善走散,可增强行血散瘀的作用,并能通达气血补而不滞;葛根味甘辛性凉,即可清阳升散、又可破血化瘀,与川芎等合用能通脑络,升清阳,醒清窍,使药性行之有向。以上四味相互配伍,活血化瘀行气,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大脑缺血缺氧;佐以泽泻、天麻、钩藤,泽泻气平,味甘而淡,《本草纲目》谓其“渗湿热,行痰饮,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而目昏耳鸣,泽泻渗去其湿,则热亦除去,而土气得令,清气上升,天气明爽,故泽泻有养五脏、益气力、治头眩、聪明耳目之功”,在本方中起消浊化痰的作用。天麻性甘味平,钩藤味甘微寒,二者均有息肝风,平肝阳的功能,为治眩晕、头痛之要药,且功效显著,在本方中起到缓解临床症状的作用。
纵观全方,诸药配伍,通补兼施,祛瘀而不伤正,扶正不留瘀,共凑益气活血、养精填髓、消浊化痰之效。使瘀血去,痰浊消,气血充,脑络畅,髓海得养,则诸症愈。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制何首乌有降血脂和抗动脉硬化的作用。黄芪具有强心、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及营养状况等作用。银杏叶的提取物可改善脑缺血,减轻缺血性脑损伤,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抑制血栓形成,降血脂。丹参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加速改善脑微循环的作用。川芎能改善脑膜和外周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并能增加颅内中心动脉的顺应性,降低脑血管的特殊阻力;抗血脂的作用。葛根提取物可改善脑循环和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性和抗血栓形成,降血脂的作用。泽泻有较好地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同时可抗动脉硬化,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天麻和钩藤均有增加脑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综上所述,以上诸药的配伍应用,既有以传统及现代的中医理论为指导,又有其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研究成果实践的支持。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加入制备不同剂型时所需的各种常规辅料,例如崩解剂、润滑剂、黏合剂等,以常规的中药制剂方法可制备成任何一种适宜的口服制剂,例如可以是口服液、丸剂、胶囊剂、片剂、散剂或颗粒剂等,优选为片剂。
优选的,一种制备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药物组合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下述重量份称取各原料:
制何首乌30-40份、黄芪30-40份、丹参25-35份、葛根25-35份、银杏叶25-35份、川芎25-35份、泽泻25-35份、天麻20-30份、钩藤20-30份;
(2)制何首乌、丹参、葛根、银杏叶、泽泻分别用乙醇回流提取,合并提取液,滤过,减压回收得浸膏A;剩余的药渣备用;
(3)川芎提取挥发油,收取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得干燥包合物备用;剩余的药渣备用;
(4)将步骤(2)和(3)剩余的药渣以及黄芪、天麻、钩藤加水煎煮;滤过,滤液减压浓缩后再加乙醇沉淀,静置,滤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得浸膏B;
(5)将浸膏A、浸膏B与干燥包合物合并,加入辅料,喷雾干燥,经制剂成型工艺制成成品。
上述制备方法中,步骤(2)中优选将制何首乌、丹参、葛根、银杏叶、泽泻用75%乙醇回流提取2次,第一次回流加药材8倍重量的乙醇,回流提取2小时,第二次回流加6倍重量的乙醇,回流提取1.5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温度为80℃测定时相对密度为1.10的醇浸膏A;步骤(3)提取川芎挥发油时,优选将川芎加水浸渍30分钟,加水量为川芎的8倍重量,提取时间为4小时;将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时,β-环糊精加入量优选为挥发油的6倍重量、优选包合时间为40分钟、包合温度为40℃;步骤(4)中将步骤(2)和(3)剩余的药渣以及黄芪、天麻、钩藤加水煎煮时,优选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煎煮加药材10倍重量的水,煎煮2小时,第二次煎煮加8倍重量的水,煎煮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温度为80℃测定时相对密度为1.15的水浸膏,再用65%乙醇进行醇沉,静置48小时,滤过,滤液加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温度为80℃测定时相对密度为1.10的浸膏B。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再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由本发明药物组合物所制备的片剂的质量控制标准。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再一个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途径来实现的: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所制备片剂的质量控制标准,该片剂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
制何首乌30-40份、黄芪30-40份、丹参25-35份、葛根25-35份、银杏叶25-35份、川芎25-35份、泽泻25-35份、天麻20-30份、钩藤20-30份;
包括以下内容:
(1)性状: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薄膜衣后显黄棕色;味微苦,涩;
(2)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黄芪、葛根、川芎、丹参进行薄层鉴别;
(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含量,每片含制何首乌以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计,不得少于0.40mg。
本发明质量标准中对黄芪、葛根、川芎、丹参药材进行了薄层鉴别,经考察方法分离度好,图谱清晰,斑点明显,重现性好。
本发明药物中制何首乌为君药,因此对制何首乌药材中所含有效成分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进行含量测定。测定方法选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其方法参照了《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何首乌药材含量测定方法,经对提取、分离、测定条件的考察,确定了供试品溶液及对照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含量的方法,并进行了线性关系的考察、方法稳定性试验、精密度试验、重现性实验、回收率试验等。结果表明,该含量测定方法精密度、重现性好,方法稳定,经对10批样品20检测数据的考察,确定含量限度为每片含制何首乌以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计,不得少于0.40mg。
在制何首乌药材质量标准中增加了含量测定项,测定制首乌药材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含量,并对其提取转移率进行考察。
用法与用量:本发明药物的用药量取决于具体剂型,病人的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等因素。作为指导:片剂:每次服3片,每日3次。每片规格0.5g,每片含生药量2.7g,每次服生药量8.1g,每日服生药量24.3g。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发明,应该理解的是,这些实施例仅用于例证的目的,决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片剂的制备
按下述重量份称取各原料:
制何首乌350g、黄芪350g、丹参300g、葛根300g、银杏叶300g、川芎300g、泽泻300g、天麻250g、钩藤250g;
以上九味,酌予碎断,取制何首乌、丹参、葛根、银杏叶及泽泻用8倍重量75%的乙醇加热回流2小时,收集提取液,残渣加6倍重量75%的乙醇加热回流1.5小时,收集提取液,合并两次提取液,滤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10(80℃)的清膏,备用;取川芎加8倍重量的水,水蒸汽蒸镏提取挥发油,收集的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备用;乙醇提取及挥发油提取后的残渣与黄芪、天麻、钩藤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10倍重量水,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8倍重量水,煎煮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15(80℃)的清膏,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5%,搅拌均匀,静置48小时,滤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10(80℃)的清膏,将醇提取膏与水提取膏混匀,加2%糊精,混匀,喷雾干燥,加淀粉约180g,混匀,制成颗粒,60~80℃干燥,加入挥发油包合物,混匀,加入硬脂酸镁,混匀,压制成1000片,包薄膜衣,即得。
[实施例2]片剂的制备
按下述重量份称取各原料:
制何首乌350g、黄芪350g、丹参300g、葛根300g、银杏叶300g、川芎300g、泽泻300g、天麻250g、钩藤250g;
以上九味,酌予碎断,取制何首乌、丹参、葛根、银杏叶及泽泻用乙醇加热回流,收集提取液,残渣加乙醇加热回流,收集提取液,合并两次提取液,滤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成清膏,备用;取川芎水蒸汽蒸镏提取挥发油,收集的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备用;乙醇提取及挥发油提取后的残渣与黄芪、天麻、钩藤加水煎煮,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清膏,加乙醇,搅拌均匀,静置,滤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清膏,将醇提取膏与水提取膏混匀,加2%糊精,混匀,喷雾干燥,加淀粉约180g,混匀,制成颗粒,60~80℃干燥,加入挥发油包合物,混匀,加入硬脂酸镁,混匀,压制成1000片,包薄膜衣,即得。
[实施例3]胶囊剂的制备
按下述重量份称取各原料:
制何首乌300g、黄芪300g、丹参250g、葛根250g、银杏叶250g、川芎250g、泽泻250g、天麻200g、钩藤200g;
以上九味,酌予碎断,取制何首乌、丹参、葛根、银杏叶及泽泻用8倍量75%的乙醇加热回流2小时,收集提取液,残渣加6倍量75%的乙醇加热回流1.5小时,收集提取液,合并两次提取液,滤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10(80℃)的清膏,备用;取川芎加8倍量的水,水蒸汽蒸镏提取挥发油,收集的挥发油用β-环糊精包合,备用;乙醇提取及挥发油提取后的残渣与黄芪等3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10倍量水,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15(80℃)的清膏,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5%,搅拌均匀,静置48小时,滤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10(80℃)的清膏,将醇提取膏与水提取膏混匀,加2%糊精,混匀,喷雾干燥,加微晶纤维素适量,混匀,加入挥发油包合物,混匀,装入胶囊,制成1000粒,即得。
[实施例4]口服液的制备
按下述重量份称取各原料:
制何首乌400g、黄芪400g、丹参350g、葛根350g、银杏叶350g、川芎350g、泽泻350g、天麻300g、钩藤300g;
以上九味,酌予碎断,取制何首乌、丹参、葛根、银杏叶及泽泻用8倍量75%的乙醇加热回流2小时,收集提取液,残渣加6倍量75%的乙醇加热回流1.5小时,收集提取液,合并两次提取液,滤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10(80℃)的清膏,备用;取川芎加8倍量的水,水蒸汽蒸镏提取挥发油,收集的挥发油加乳化剂乳化,备用;乙醇提取及挥发油提取后的残渣与黄芪等3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10倍量水,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15(80℃)的清膏,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5%,搅拌均匀,静置48小时,滤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10(80℃)的清膏,将醇提取膏与水提取膏混匀,与乳化的挥发油合并,加入食用香精1.5ml,加甜味剂1.5g,加水调节总量至3000ml,搅匀,滤过,即得。
[试验例1]本发明药物片剂的质量检验
供试品:本发明实施例1和2所制备的片剂,随机分成10批样品,分别编号为020701、020702、020801、020802、020803、020901、020902、021001、021002、021003。
检验内容:
一、性状:为薄膜衣片,除去薄膜衣后显黄棕色;味微苦,涩。
二、鉴别
1、黄芪的薄层鉴别: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供试品5片,除去薄膜衣,研细,加甲醇溶液3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20ml使溶解,用乙醚萃取2次,每次30ml,水层通过已处理好的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柱(内径1cm,高15cm)上,用水50ml洗脱,弃去水洗脱液,用10%乙醇50ml洗脱,弃去10%乙醇洗脱液,继用水50ml洗脱,弃去水洗脱液,再用1%氢氧化钠50ml洗脱,弃去氢氧化钠洗脱液,继用水洗脱至洗脱液呈中性,用40%乙醇30ml洗脱,弃去40%乙醇洗脱液,用70%乙醇50ml洗脱,收集70%乙醇洗脱液,蒸干,残渣用甲醇2ml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黄芪甲苷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阴性对照液的制备: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不含黄芪药材的阴性对照液。
固定相:硅胶G薄层板
展开剂:氯仿-甲醇-水(13∶7∶2)下层。
点样量: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品溶液2μl,
显色剂:10%硫酸乙醇溶液,105℃烘至斑点显色清晰。
检视:日光及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
结果: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日光下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再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阴性对照无相同的斑点,经对10批样品进行检测,该方法专属性,重现性好,结果见图1。
2、丹参的薄层鉴别: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5片,除去薄膜衣,研细,加乙醚30ml,浸渍30分钟,超声处理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丹参酮IIA对照品适量,加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阴性对照液的制备:制备不含丹参药材的样品,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阴性对照液。
固定相:硅胶G薄层板
展开剂:以甲苯-醋酸乙酯(19∶1)为展开剂
点样量:供试品溶液、对照品溶液各2~5μl
检视:日光下检视
结果: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颜色的斑点。阴性对照无相同的斑点,经对10批样品进行检测,该方法专属性,重现性好,结果见图2。
3、葛根的薄层鉴别: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4片,除去薄膜衣,研细,加甲醇2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20ml使溶解,用乙醚萃取2次,每次20ml,弃去乙醚提取液,水层用醋酸乙酯萃取2次,每次20ml,合并醋酸乙酯提取液,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葛根素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阴性对照液的制备:制备不含葛根药材的样品,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阴性对照液。
固定相: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
展开剂:氯仿-甲醇-水(28∶10∶1)
点样量: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品溶液2μl,
检视: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
结果: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阴性对照无相同的斑点,经对10批样品进行检测,该方法专属性,重现性好,结果见图3。
4、川芎的薄层鉴别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5片,除去薄膜衣,研细,加乙醚20ml,超声处理5分钟,滤过,滤液挥干,加无水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10g,研细,加乙醇30ml,加热回流2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使溶解,用正丁醇萃取2次,每次20ml,正丁醇提取液经水洗后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对照药材溶液的制备:取川芎对照药材1g,加乙醚10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阴性对照液的制备:制备不含川芎药材的样品,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阴性对照液。
固定相:硅胶G薄层板
展开剂:正己烷-醋酸乙酯(9∶1)
点样量:供试品溶液、对照药材溶液各5μl
检视: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
结果: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亮蓝色荧光斑点。阴性对照无相同的斑点,经对10批样品进行检测,该方法专属性,重现性好,结果见图4。
三、检查
按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VI D片剂项下要求进行检查。
1、重量差异
按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VI D片剂项下【重量差异】检查法,对十批供试样品进行检查。结果见表1:
表1 重量差异检查
序号 |
标准规定 |
批号 |
平均片重 |
结果 |
12345678910 |
±5%±5%±5%±5%±5%±5%±5%±5%±5%±5% |
020701020702020801020802020803020901020902021001021002021003 |
0.5117g0.5059g0.5095g0.5017g0.5097g0.5130g0.5073g0.4983g0.4996g0.5029g |
合格合格合格合格合格合格合格合格合格合格 |
2、崩解时限
按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XII A崩解时限检查法,对十批样品进行检查。结果见表2:
表2 崩解时限检查
序号 |
标准规定 |
批号 |
崩解时限 |
结果 |
12345678910 |
<1h<1h<1h<1h<1h<1h<1h<1h<1h<1h |
020701020702020801020802020803020901020902021001021002021003 |
29分钟24分钟25分钟31分钟28分钟27分钟27分钟25分钟26分钟25分钟 |
符合规定符合规定符合规定符合规定符合规定符合规定符合规定符合规定符合规定符合规定 |
3、微生物限度检查
按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XIII C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对十批样品进行检查。微生物限度标准细菌数≤100个/g、霉菌及酵母菌数≤100个/g,大肠杆菌不得检出,活螨不得检出。经对十批样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均符合标准规定,结果见表3:
表3 微生物限度检查
项目批号 |
细菌数标准规定 ≤1000个/g |
霉菌、酵母数≤100个/g |
大肠杆菌不得检出 |
活螨不得检出 |
020701020702020801020802020803020901020902021001021002021003 |
50个/g45个/g55个/g55个/g65个/g50个/g55个/g50个/g45个/g40个/g |
<10个/g10个/g<10个/g10个/g<10个/g10个/g10个/g<10个/g10个/g10个/g |
未检出未检出未检出未检出未检出未检出未检出未检出未检出未检出 |
未检出未检出未检出未检出未检出未检出未检出未检出未检出未检出 |
四、含量测定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方中制何首乌为君药之一,收载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其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C20H22O9)为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活性作用。制备工艺中先用75%乙醇回流提取,再用水提取,能较好提取有效成分。选择测定制何首乌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对该品内在质量进行控制。
《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收载的何首乌药材含量测定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含量,制何首乌为何首乌的炮制加工品,在何首乌含量测定方法基础上,根据本品特点,其质量标准含量测定项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含量,并对方法学进行考察,结果如下:
1、仪器、试剂试药
高效液相色谱仪:岛津SPD-10A紫外检测器,LC-10AT泵,日本岛津(无锡)公司生产。
超声波振荡器:AS-3120型,AUTOSCIENCE。
分析天平:AE-240型,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生产。
2、试剂及试药
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对照品:购于中国药品生物检定所。
乙腈:色谱纯试剂,批号2002年1月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天津协和医学科技公司生产。
乙醇:化学纯试剂,批号20011110,哈尔滨化学试剂厂生产。
3、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
色谱柱: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VP-ODS,Shim-Paok,5μm,150×4.6mm I.D.)。
流动相:在《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何首乌含量测定项中流动相基础上,变换不同乙腈与水比例,最后确定流动相为乙腈-水(15∶85),对样品的分离符合要求。
检测波长:320nm。
理论板数按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峰计算应不小于2000。
4、样品的制备
1)阳性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对照品适量,加稀乙醇制成每1ml含30μg的溶液,即得。
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选用L4(23)正交试验考察不同溶媒及不同超声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因素水平考察表见表4:
表4 供试品溶液制备提取因素水平设计表
因素水平 |
A超声提取时间 |
B溶媒种类 |
12 |
20分钟15分钟 |
稀乙醇50%甲醇 |
取本品20片,除去薄膜衣,精密称定,研细,取0.5g,4份,分别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按试验设计条件分别精密加入溶媒25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放冷,再分别称定重量,用稀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含量,计算。结果见表5、6:
表5 L4(23)正交试验供试品溶液制备考察结果
表6 方差分析
方差来源 |
离差平方和 |
自由度 |
均方 |
F |
P值 |
AB误差 |
0.000010.006670.00002 |
111 |
0.000010.006670.00002 |
0.5334F1-0.05(1,1)=161 |
>0.05<0.05F1-0.01(1,1)=4052 |
从表中看出,提取溶媒为主要因素(P<0.05),应取好水平B1,超声处理时间为次要因素(P>0.05),对提取效果影响不显著,而且两水平间差异较小,选择A1,最佳提取条件为用稀乙醇为溶媒,超声处理15分钟制备供试品溶液。
3)阴性对照液的制备
制备不含制何首乌的样品,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阴性对照液。
5、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阳性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及阴性对照液各10~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高效液相色谱图见图6~8。
阳性对照品色谱图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峰保留时间约在20分钟;供试品色谱图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峰保留时间也约在20分钟,并且与其他峰能够较好地分离,符合高效液相含量测定的要求;阴性对照液色谱图中,于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峰相对应的保留时间处无吸收峰,表明该方法进行含量测定无干扰。
6、建立标准曲线
取浓度为0.048mg/ml的对照品溶液分别吸取1μl、2μl、4μl、8μl、12μl、16μl注入液相测谱仪,测定,计算。以含量Y为横坐标,峰面积X为纵坐标建立标准曲线方程。结果见表7:
表7 标准曲线的建立
序号 |
进样量 |
含量 |
峰面积 |
线性方程 |
123456 |
1μl2μl4μl8μl12μl16μl |
0.048μg0.096μg0.192μg0.384μg0.576μg0.762μg |
46991.69998380.898196800.000382021.813565162.375730501.699 |
a=-9.2936×10-3b=1.0495×10-6r=0.9996Y=1.0495×10-6-9.2936×10-3线性范围:0.048~0.768μg |
7、精密度试验
分别精密吸取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对照品溶液(0.024mg/ml)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连续5次进样,记录峰面积,结果见表8:
表8 精密度试验结果
序号 |
峰面积 |
X±SD |
RSD |
12345 |
136299.406134389.297133711.953133136.297132506.203 | 134007.631±1457.313 | 1.087% |
8、重现性试验
取同一批号样品,除去薄膜衣,分别取5份,每份约2g,精密称定,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样品溶液,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计算。结果见表9:
表9 重现性试验结果
序号 |
1 |
2 |
3 |
4 |
5 |
含量(mg/片) |
0.4871 |
0.4988 |
0.4921 |
0.4902 |
0.50474 |
X±SD |
0.4952±0.0070 |
RSD |
1.4058% |
9、稳定性试验
分别取3份样品各20片,除去薄膜衣,精密称定,分别取约0.5g,精密称定,分别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每个样品分别于0小时、4小时、8小时注入液相测谱仪,测定,计算。结果见表10:
表10 稳定性试验结果
含量序号 |
0小时(mg/片) |
4小时(mg/片) |
8小时(mg/片) | X±SD | RSD |
1 |
0.4951 |
0.5107 |
0.5013 |
0.5024±0.0079 |
1.564% |
2 |
0.4902 |
0.4994 |
0.4961 |
0.4952±0.0047 |
0.941% |
3 |
0.5047 |
0.5110 |
0.5115 |
0.5091±0.0038 |
0.744% |
10、回收率试验
取同一批样品,除去薄膜衣,分别取6份,每份约0.5g精密称定,其中1份精密加入甲醇25ml,作为原样品溶液;其余5份分别精密加入0.02736mg/ml的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对照品溶液13ml,甲醇7ml,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样品溶液,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计算。结果见表11:
表11 回收率试验结果
序号 |
取样量(g) |
实际测定值(mg/25ml) |
原样品含量(mg/25ml) |
标准品加入量(mg/25ml) |
回收率(%) |
12345 |
0.52490.46410.50060.50430.4734 |
0.900220.822950.872900.875660.83856 |
0.545640.482440.520380.524230.49211 |
0.355680.355680.355680.355680.35568 |
99.6995.7399.1198.8197.40 |
X±SD |
98.15±1.59% |
RSD |
1.62% |
11、十批样品检测数据
取十批样品分别按上述方法及条件制备对照品溶液及供试品溶液,并测定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含量。
表12 十批样品含量测定结果
序号 | 批号 |
含量(mg/片) |
含量(mg/片) |
平均含量(mg/片) |
X±SD(mg/片) |
RSD(%) |
12345678910 |
020701020702020801020802020803020901020902021001021002021003 |
0.42210.46760.44490.49510.49910.50640.50630.51300.50220.5031 |
0.42750.47110.44070.49020.49330.50380.51090.51110.49830.4934 |
0.42480.46940.44280.49270.49620.50510.50860.51210.50030.4983 |
0.4850±0.0297 |
6.12 |
根据上述十批样品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含量测定结果,暂定本品每片含制何首乌以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C20H22O9)计不得少于0.40mg。
[试验例1]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药效学试验
药效学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药理作用:
1、具有明显对抗实验性动脉硬化家兔脑动脉硬化形成、主动脉硬化形成及颈总动脉硬化形成的作用,能够明显减小主动脉硬化斑块面积,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可明显抑制脑动脉硬化所致脑组织血管及神经损害,明显抑制主动脉及颈总动脉内膜增厚、泡沫细胞沉积脂质浸润等动脉硬化引起的血管损伤。
2、具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可显著降低高脂模型家兔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有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的趋势。
3、具有一定抑制实验性动脉硬化家兔脂质在肝脏中沉积的作用。
4、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可降低高脂模型家兔全血粘度,加快红细胞电泳时间,可明显抑制大鼠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
5、具有抗脑缺血作用:可明显减轻大鼠脑缺血所致脑组织重量增加及脑水肿的程度,可明显延长断头小鼠呼吸时间、明显增加呼吸次数,对脑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6、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可明显减少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次数。
[试验例2]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毒理学研究试验
一、急性毒性试验
将实施例1所制备的本发明药物的片剂以60%最大浓度(g/ml)、最大容积(0.8ml/20g体重)、24小时内二次灌胃给予小鼠,每日观察一次,连续观察7日,雌雄各10只小鼠均状态良好,未出现任何不适现象,皮毛光亮、色泽正常,行为活动、饮食饮水、二便及颜色、肤色、呼吸均未见异常,亦无异常分泌物,给药后7日内无小鼠死亡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小鼠口服本发明药物未测出LD50,最大耐受量(MTD)大于48g/kg,相当于25.92g生药/kg,相当于成人临床每日用量的533倍以上。表明本发明药物口服给药是安全的。
二、长期毒性试验结果
将实施例1所制备的本发明药物的片剂以9g/kg/日(相当于临床成人用药量的100倍)、4.5g/kg/日(相当于临床成人用药量的50倍)、1.2g/kg/日(相当于临床成人用药量的13.4倍)剂量连续90天灌胃给予大鼠及停药2周后,各试验组外观体征、行为活动、尿液颜色、粪便性状等均未见异常,摄食量、体重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各给药组大鼠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血液学指标及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氮(BUN)、肌酐(Crea)、血糖(GLU)、总蛋白(TP)、总胆红素(T-BIL)、总胆固醇(TCHO)、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等血液生化学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大鼠进行大体解剖,全面肉眼尸检,各给药组大鼠心、肝、脾、肺、肾、脑、胃、肠、胸腺、肾上腺、甲状腺、前列腺、睾丸、子宫、卵巢等重要器官未见异常改变,各给药组大鼠主要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给药后及恢复期对大鼠心、肝、脾、肺、肾、脑、胃、肠、胸腺、肾上腺、甲状腺、前列腺、睾丸、子宫、卵巢重要脏器进行病理组织形态学检查,各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未见与药物有关的病理改变。表明长期口服本发明药物无明显毒性反应。
[试验例3]本发明药物组合物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试验
一、一般资料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具有益气活血、养精填髓、消浊化痰的功能。用于痰瘀互阻所致的眩晕头痛,失眠健忘或嗜睡,沉重昏胀,表情淡漠,胸脘痞闷,肢体麻木,脑动脉硬化见上述证候者。
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要求,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脑动脉硬化痰瘀互阻证”设计,并进行临床观察。在临床观察期间,将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患者按性别、年龄、病例来源、病情及病程等因素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临床观察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其中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者46岁,分组情况请见表13:
表13 自然分组情况
组别 |
例数 |
性别 |
年龄(岁)X±SD |
病程(年)X±SD |
男 |
女 |
治疗组对照组 |
3130 |
2018 |
1112 |
61.3±6.259.7±8.4 |
6.6±2.96.1±3.2 |
两组比较 |
(X2检验)P>0.05 |
(t检验)P>0.05 |
(t检验)P>0.05 |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有可比性。
二、病例选择标准
1 纳入病例标准
1.1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内科学》《实用中医老年病学》)。
1.1.1主症
①眩晕。
②头痛。
③失眠或嗜睡。
④健忘。
1.1.2次证
①沉重昏胀。
②表情淡漠。
③胸脘痞闷。
④肢体麻木。
①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
②苔白腻。
③脉弦滑。
具备主症2项,次证至少具备2项以上者即可确诊。
1.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81年全国第3届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修订的试行标准)
轻度脑动脉硬化症: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头部发胀、发麻,常伴有紧缩感和压迫感,耳鸣,疲乏,嗜睡或失眠多梦,四肢发麻,情绪不稳定,判断能力减退,有时焦虑、紧张、恐惧、多疑,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
1.2.1年龄一般在45岁以上。
1.2.2初发高级神经活动不稳定的症状及/或脑弥漫性损害症状。
1.2.3眼底动脉硬化II级以上
1.2.4主动脉弓增宽
1.2.5颈动脉或桡动脉触及较硬,冠心病等全身动脉硬化的旁证。
1.2.6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深反射不对称,掌颏反射阳性及/或吸吮反射阳性。
1.2.7血清胆固醇增高。
1.2.8排除其他脑部疾病。
具备上述8项中5项即可诊断。
1.3纳入病例标准
1.3.1符合痰瘀互阻中医辨证标准,并符合轻度脑动脉硬化症西医诊断标准者;
1.3.2年龄在40~75步之间;
1.3.3志愿受试,并签署进入研究知情通知书者;
1.3.4未参加其它临床试验者。
1.4排除病例标准
1.4.1不符合中医辨证属痰瘀互阻证或不符合西医诊断为轻度脑动脉硬化症者;
1.4.2年龄在40岁以下或75岁以上者;
1.4.3过敏体质及对本药过敏者;
1.4.4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1.4.5中、重度脑动脉硬化症,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者;
1.4.6半年内曾患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严重创伤或重大手术后患者。
1.4.7参加其它临床试验者。
1.5剔除病例标准
1.5.1未按试验方案规定用药,服药依从性差。
1.5.2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者。
三、试验观察分组方法
1.病例来源及数量
试验病例选择门诊病例,并应严格控制可变因素。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
2.观察病例分组
将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病人,遵循随机的原则,采用简单随机方法,按先后顺序及病情等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除用药不同外,其他对于治疗结果可能由影响的因素,如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要尽可能地一致,使其具有可比性。观察期间不得使用任何与本病有关的中西药物。
3.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本发明实施例1所制备的片剂;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片,一日3次;规格:每片重0.5g。
对照组:服用脑得生片,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疏通经络,醒脑开窍。用于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中风及脑出血后遗症等。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片,一日3次。
疗程:30天为一个疗程。
四、观测指标
1.安全性观测
1.1一般体检项目。
1.2血、尿、便常规检查。
1.3心、肝、肾功能检查。
1.4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相关检测指标。
2.疗效性指标观测
2.1主要相关症状
眩晕头痛、失眠健忘或嗜睡、沉重昏胀、表情淡漠、胸脘痞闷、肢体麻木等其他相关证候表现,每周观察其变化。
2.2主要相关体征
舌苔、脉象、血压、心率每周观察其变化。
2.3相关的理化检查指标
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检测、眼底检查、脑血流图、血液流变学,试验开始、结束各测1次。
根据症状及体征等制定证候性观察指标计分标准,请见表14:
表14 脑动脉硬化痰瘀互阻证症状分级量化表及证候性观察指标计分表
观察项目 |
正常(0分) |
轻度(1分) |
中度(2分) |
重度(3分) |
眩晕 |
无眩晕 |
头晕眼花,时作时止 |
视物旋转,不能行走 |
眩晕欲仆,不能站立 |
头痛 |
无头痛 |
轻微头痛,时作时止 |
头痛可忍,持续不止 |
头痛难忍,上冲额顶 |
失眠 |
无失眠 |
睡眠稍有减少,易醒 |
时见失眠,入睡困难 |
不能入睡 |
或嗜睡 |
无嗜睡 |
睡眠多于每日10小时,呼之能醒 |
睡眠多于每日15小时,呼之能醒 |
睡眠多于每日10小时,呼之能醒,醒而复睡 |
健忘 |
无健忘 |
偶尔忘事,尚可忆起 |
时而忘事,不易忆起 |
转瞬即遗忘,不能回忆 |
沉重昏胀 |
无沉重昏胀 |
微觉昏胀,上楼时觉下肢沉重 |
昏胀时重时轻,步履平地时下肢困重 |
昏胀显著,举步抬腿时下肢困重明显 |
表情淡漠 |
无表情淡漠 |
感触而发,症状轻,自行缓解快 |
有无感触均可出现,或间断出现时轻时重 |
无感触而发,持续时间长,症状重 |
胸脘痞闷 |
无胸脘痞闷 |
胸脘隐隐痞闷 |
感觉明显,时作时止 |
感觉显著,持续不止 |
肢体麻木 |
无肢体麻木 |
偶有麻木,程度轻微 |
麻木可忍,时作时止 |
麻木难忍,持续不止 |
舌象 |
舌淡红,苔薄白 |
舌暗红,苔白腻 |
舌暗红,有瘀点瘀斑,苔白腻 | |
脉象 |
常脉 |
脉弦滑 | | |
五、疗效判定标准
1主要症状的疗效评价(单独症状眩晕、头痛、失眠健忘或嗜睡、沉重昏胀、表情淡漠、胸脘痞闷、肢体麻木)。
1.1临床控制:疗程结束后,症状消失。
1.2显效:疗程结束后,症状分级减少2级。
1.3有效:疗程结束后,症状分级减少1级。
1.4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者。
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2.1临床治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2.2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2.3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2.4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3相关的理化检查指标
根据治疗前后主要理化检查指标变化分析其意义。
六、临床观察结果
在临床观察期间,记录用药后的症状、舌象、脉象等变化情况。观察结束后,进行全面、准确的总结,计数数据用Ridit及X2检验,计量数据用T检验。对药物的作用方法、剂量、适应症及不良反应要详细记录,并作出正确评价。疗效评定要有两名以上主治医师参加,并写出观察小结。
1. 疗效性观察结果
1.1 临床治疗脑动脉硬化痰瘀互阻证疗效分析请见表15:
表15 中医症候疗效分析
组别 |
例数 |
临床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治疗组对照组 |
3130 |
5(16.1)3(10.0) |
11(35.5)8(26.7) |
13(41.9)14(46.7) |
2(6.45)5(16.7) |
93.5%83.3% |
两组比较Ridit检验 P>0.05 |
1.2 治疗前后两组主要症状变化情况见表16:
表16 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变化情况
组别 | 症状 | 眩晕 | 头痛 |
失眠嗜睡 |
沉重昏胀 |
表情淡漠 |
胸腕痞闷 | 健忘 |
肢体麻木 |
治疗组 |
例数 |
30 |
31 |
28 |
28 |
26 |
29 |
31 |
25 |
临床控制 |
9 |
9 |
8 |
10 |
11 |
11 |
8 |
10 |
显效 |
8 |
10 |
5 |
6 |
4 |
10 |
9 |
3 |
有效 |
11 |
9 |
13 |
10 |
10 |
6 |
11 |
11 |
无效 |
2 |
3 |
2 |
2 |
1 |
2 |
3 |
1 |
有效率(%) |
93.3 |
90.3 |
92.3 |
92.3 |
96.2 |
93.1 |
90.3 |
96.0 |
对照组 |
例数 |
29 |
30 |
26 |
26 |
28 |
27 |
30 |
21 |
临床控制 |
6 |
7 |
3 |
5 |
9 |
8 |
6 |
6 |
显效 |
8 |
6 |
4 |
5 |
5 |
7 |
4 |
2 |
有效 |
12 |
13 |
16 |
11 |
12 |
7 |
16 |
10 |
无效 |
3 |
4 |
3 |
5 |
2 |
5 |
4 |
3 |
有效率(%) |
89.7 |
86.7 |
88.5 |
80.8 |
89.3 |
81.5 |
86.7 |
85.7 |
两组比较(X2检验P)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1.3 舌象、脉象的影响请见表17:
表17 舌象、脉象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组别 |
例数 |
舌象 |
脉象 |
改善 |
未改善 |
有效率 |
恢复 |
未恢复 |
有效率 |
治疗组 |
31 |
21 |
10 |
67.7% |
26 |
5 |
83.9% |
对照组 |
30 |
18 |
12 |
60.0% |
22 |
8 |
73.3% |
两组比较X2检验 P>0.05 P>0.05 |
1.4 治疗前后对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压、脑血流图及眼底检查的影响见表18、19、20、21:
表18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
组别 |
胆固醇 |
甘油三酯 |
疗前 |
疗后 |
前后比较 |
疗前 |
疗后 |
前后比较 |
异常 |
正常 |
改善 |
未改善 |
异常 |
正常 |
改善 |
未改善 |
治疗组 |
26 |
13 |
12 |
1 |
P<0.01 |
29 |
15 |
13 |
1 |
P<0.01 |
对照组 |
22 |
6 |
13 |
3 |
P<0.01 |
25 |
9 |
14 |
2 |
P<0.01 |
两组比较(X2检验) P>0.05 P>0.05 |
表19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
组别 |
治疗组 |
对照组 |
项目 |
疗前 |
疗后 |
前后比较 |
疗前 |
疗后 |
前后比较 |
异常 |
正常 |
改善 |
未改善 |
异常 |
正常 |
改善 |
未改善 |
全血粘度 | | | | | | | | | | |
低切 |
30 |
17 |
12 |
1 |
P<0.01 |
29 |
10 |
15 |
4 |
P<0.01 |
高切 |
30 |
10 |
13 |
1 |
P<0.01 |
29 |
6 |
18 |
5 |
P<0.01 |
|
两组比较(X2检验) P>0.05 |
血浆粘度 |
27 |
10 |
15 |
2 |
P<0.01 |
25 |
6 |
15 |
4 |
P<0.01 |
|
两组比较(X2检验) P>0.05 |
表20 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
项目 | |
治疗组 |
对照组 |
两组比较 |
收缩压(mmHg) |
疗前 |
164.5±14.3 |
161.7±13.9 |
P>0.05 |
疗后 |
142.7±12.2 |
150.1±10.8 |
P>0.05 |
治疗前后比较 P<0.01 P<0.01 |
舒张压(mmHg) |
疗前 |
97.9±14.1 |
96.9±13.4 |
P>0.05 |
疗后 |
88.7±11.6 |
89.8±10.7 |
P<0.05 |
治疗前后比较 P<0.01 P<0.01 |
表21 治疗前后脑血流图、眼底检查及心电图变化情况
组别 |
治疗组 |
对照组 |
两组比较 |
项目 |
例数 |
改善 |
未改善 |
改善率 |
例数 |
改善 |
未改善 |
改善率 |
脑血流图 |
30 |
23 |
7 |
76.7% |
28 |
14 |
14 |
50.0% |
P<0.05 |
眼底检 |
29 |
19 |
10 |
65.5% |
26 |
10 |
16 |
38.5% |
P<0.05 |
心电图 |
14 |
9 |
5 |
64.3% |
12 |
7 |
5 |
58.3% |
P>0.05 |
1.5 治疗组与对照组起效时间的比较请见表22:
表22 治疗组与对照组起效时间的比较
组别 |
例数 |
平均起效时间(天) |
两组比较(t检验) |
治疗组 |
29 |
7.21±2.6 |
P<0.05 |
对照组 |
25 |
10.5±3.4 |
由上述结果可见,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对治疗脑动脉硬化痰瘀互阻证有较好的疗效,对其眩晕头痛、失眠健忘或嗜睡、沉重昏胀、表情淡漠、胸脘痞闷、肢体麻木等症状及舌象、脉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明显降低血脂、血压,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脑血流图及眼底动脉硬化程度,改善心电图。治疗组效优于对照组脑得生片,起效时间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脑血流图改善及眼底动脉硬化减轻程度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项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安全性观测结果
治疗前后对治疗组部分观察病例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检查,未见异常。结果见表23:
表23 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变化情况
项目 |
例数 |
疗前正常 |
异常 |
疗后正常 |
异常 |
血常规 RBC(1012)HGB(g/L)WBC(109)S(%)L(%)尿常规 白细胞红细胞GLU(mg/dl)PRO(mg/dl)BLD(mg/dl)KET(mg/dl)BIL(mg/dl)URO(mg/dl)肝功 ALT(U/L)AST(U/L)肾功 BUN(mmol/L)Cr(g/L) |
2727272727272727272727272716162323 |
2727272727272727272727272716162323 |
00000000000000000 |
2727272727272727272727272716162323 |
00000000000000000 |
在临床观察期间,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病例未发现不良反应。
观察结论:本发明药物组合物是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并结合现代中医中药研究成果研制而成,具有益气活血、养精填髓、消浊化痰的功效,用于脑动脉硬化症的治疗。在2003年10~12月期间,对发明药物组合物治疗脑动脉硬化痰瘀互阻证进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并与脑得生片作对照。临床共观察符合病例选择标准脑动脉硬化痰瘀互阻的患者61例,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临床控制率为16.1%,显效率为35.5%,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临床控制率为10.0%,显效率为26.7%,总有效率为83.3%。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对眩晕头痛、失眠健忘或嗜睡、沉重昏胀、表情淡漠、胸脘痞闷、肢体麻木等症状及舌象、脉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明显降低血脂、血压,改善血液流表学指标、脑血流图及眼底动脉硬化程度,改善心电图。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脑得生片,起效时间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脑血流图改善及眼底动脉硬化减轻程度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项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治疗前后对部分观察患者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临床观察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药物组合物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临床应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