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29215A - 荧光管的安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荧光管的安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29215A
CN1929215A CNA2006101261589A CN200610126158A CN1929215A CN 1929215 A CN1929215 A CN 1929215A CN A2006101261589 A CNA2006101261589 A CN A2006101261589A CN 200610126158 A CN200610126158 A CN 200610126158A CN 1929215 A CN1929215 A CN 19292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fluorescent tube
flexure strip
mounting structure
conta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2615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44133C (zh
Inventor
宫园克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ST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ST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ST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ST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292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292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4413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44133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19/00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 F21V19/0075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of tubular light sources, e.g. ring-shaped fluorescent light sources
    • F21V19/008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of tubular light sources, e.g. ring-shaped fluorescent light sources of straight tubular light sources, e.g. straight fluorescent tubes, soffit lamps
    • F21V19/009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of tubular light sources, e.g. ring-shaped fluorescent light sources of straight tubular light sources, e.g. straight fluorescent tubes, soffit lamps the support means engaging the vessel of the sour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5/00Details relating to vessels or to leading-in conductors common to two or more basic types of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01J5/50Means forming part of the tube or lamps for the purpose of provid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19/00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11End pieces or tapping pieces for wir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and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11End pieces or tapping pieces for wir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and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 H01R11/22End pieces terminating in a spring cli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1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having a circular transverse 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3/00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apparatus and having one part acting as a holder providing support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via a counterpart which i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apparatus, e.g. lamp holders; Separate parts thereof
    • H01R33/02Single-pole devices, e.g. holder for supporting one end of a tubular incandescent or neon lamp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4Direct backlight with lam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3/00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apparatus and having one part acting as a holder providing support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via a counterpart which i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apparatus, e.g. lamp holders; Separate parts thereof
    • H01R33/05Two-pole devices
    • H01R33/06Two-pole devices with two current-carrying pins, blades or analogous contacts, having their axes parallel to each other
    • H01R33/08Two-pole devices with two current-carrying pins, blades or analogous contacts, having their axes parallel to each other for supporting tubular fluorescent lamp
    • H01R33/0827Two-pole devices with two current-carrying pins, blades or analogous contacts, having their axes parallel to each other for supporting tubular fluorescent lamp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3/00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apparatus and having one part acting as a holder providing support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via a counterpart which i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apparatus, e.g. lamp holders; Separate parts thereof
    • H01R33/05Two-pole devices
    • H01R33/06Two-pole devices with two current-carrying pins, blades or analogous contacts, having their axes parallel to each other
    • H01R33/08Two-pole devices with two current-carrying pins, blades or analogous contacts, having their axes parallel to each other for supporting tubular fluorescent lamp
    • H01R33/0836Two-pole devices with two current-carrying pins, blades or analogous contacts, having their axes parallel to each other for supporting tubular fluorescent lamp characterised by the lamp hold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necting Device With Holders (AREA)
  • Fastening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安装荧光管(5;5A)的结构,具有基板(4)、由基板(4)支承的保持部(13)及一对接触器(15)。保持部(13)限制荧光管(5;5A)向径向的移动并保持荧光管(5;5A)的中间部。所述一对接触器(15)分别能够沿相当于荧光管(5;5A)的径向的安装方向(D1)安装荧光管(5;5A)的一对端部(9A)的端子(10;10A)。各接触器(15)包括相互相对的一对弹性片部(30、31)。所述一对弹性片部具有沿所述安装方向(D1)大致直线状地延伸且相互相对的一对直线状部(41)。在一对直线状部(41)形成一对接触部(42),其用于在相互之间夹持荧光管(5;5A)的对应的端子(10;10A)。

Description

荧光管的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长荧光管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例如用作液晶显示式电视机或监视器的背光的冷阴极管(CCFL: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冷阴极荧光灯)等荧光管的端子的连接结构,提出了下述文献1、2。
文献1:日本特开2001-250605号公报(公开日:2001年9月14日)
文献2:日本特开2004-259645号公报(公开日:2004年9月16日)
在文献1、2中,将被固定在电线的一端的连接件软钎焊于冷阴极管的端子(电极)。电线的另一端,经由连接器与反相电路连接。来自反相电路的电能经由连接器以及电源被供给到冷阴极管。
然而,在上述文献1、2中,存在因软钎焊不良而引起在端子与连接件之间产生导通不良的顾虑。并且,软钎焊作业非常麻烦。尤其是因为冷阴极管呈直径为数mm左右的很细的形状,至于端子则呈更细的形状,因而在处理时需要注意非常细心。因此软钎焊作业要耗费很大的功夫。
同样的问题并非只限于冷阴极管,也存在于采用外部电极荧光管(EEFL:External Electrode Fluorescent Lamp)等其它荧光管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与荧光管的电连接的荧光管的安装结构。
本发明的优选方式提供一种荧光管的安装结构,其用于安装荧光管,所述荧光管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并具有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一对端部、和所述一对端部间的中间部,在各所述端部设置有端子。所述安装结构具有:基板;保持部,其由所述基板支承,限制荧光管向径向的移动并保持所述荧光管的所述中间部;和一对接触器,其由上述基板支承,分别能够沿着相当于荧光管的径向的安装方向安装所述荧光管的所述一对端部的端子。所述一对接触器分别包括: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延伸设置并相互相对的一对弹性片部。各所述弹性片部形成为具有基端部及前端部的悬臂状。各接触器的所述一对弹性片部的前端部之间的间隔比所述一对弹性片部的基端部之间的间隔窄。各所述弹性片部包括沿所述安装方向大致直线状地延伸的直线状部,各接触器的所述一对弹性片部的直线状部相互相对。在各接触器的各所述直线状部形成接触部,在所述一对直线状部的接触部之间夹持荧光管的端子。
根据本方式,在一对弹性片部的直线状部的接触部之间弹性地夹持荧光管的端子。其结果是,接触部以规定的接触压力和端子接触,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接触器和端子的电连接。
另外,将荧光管的端子插入到沿着荧光管的安装方向延伸的一对直线状部之间,通过这样的简易动作,能够容易地进行接触器和端子之间的电连接。
进而,由于荧光管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被保持部支承,因此与仅支承荧光管的两端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施加于荧光管的端部的端子的负荷。另外,能够缩短支承荧光管的跨距的结果是,能够稳定地支承荧光管。荧光管不会产生振动等。
另外,由于一对直线状部沿着荧光管的安装方向延伸,因此存在下述优点。即,即使假设保持部或荧光管存在尺寸误差的偏差,通过荧光管的端子沿直线状部移位,就不会对荧光管的端子施加多余的力,可调整荧光管的端子的安装方向的位置。由此,可消除上述的尺寸误差的偏差。能够尽可能地防止在荧光管和保持部之间产生位置偏差,能够利用保持部可靠地保持荧光管。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荧光管的安装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构成的示意剖面图;
图2是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沿图3的IV-IV线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5是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断立体图、表示从电路基板的第二面侧观察的状态;
图6A是接触器的主视图,图6B是图6A的接触器的右侧视图;
图7A是沿图3的VIIA-VIIA线的剖面图,图7B是沿图7A的VIIB-VIIB线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8是沿图2的VIII-VIII线的剖面图、图示的是接触器被扩开的状态;
图9是沿图2的VIII-VIII线的剖面图、图示的是接触器的扩开被解除的状态;
图10A是沿图8的XA-XA线的剖面图,图10B是沿图9的XB-XB线的剖面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荧光管的安装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开立体图;
图12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荧光管的安装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开立体图;
图13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面立体图;
图14A以及图14B为顺次表示图13的电连接器的使用工序的模式图;
图15A以及图15B为接着图14B来顺次表示电连接器的使用工序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具有荧光管的安装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剖面图。参照图1,液晶显示装置1被用作例如电视机或个人计算机的监视器。
液晶显示装置1,具有:框体2、液晶面板3、电路基板4、多个作为荧光管的冷阴极管5、电连接器6(以下仅称作连接器)、和反相电路7。
液晶面板3是非自发光式的显示面板,被安装于框体2的正面的开口。液晶面板3的表面3a朝向框体2的前方,背面3b朝向框体2的后方。
电路基板4,是与液晶面板3大致平行地配置并被固定于框体2的板状部件,包括:与液晶面板3的背面3b相对的第一面4a、和在第一面4a的相反侧的第二面4b。
冷阴极管5是液晶面板3的背光,在液晶面板3的背面3b与电路基板4的第一面4a之间设置有多个(在图1中图示两个冷阴极管5)。冷阴极管5的数量例如是液晶面板3的每一英寸大小有两根。
如图2所示,各冷阴极管5的长度方向L沿着X方向(相当于框体2的左右方向:在图1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参照图1,各冷阴极管5沿着Y方向(相当于框体2的上下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各冷阴极管5与液晶面板3的背面3b平行。各冷阴极管5与液晶面板3在Z方向(相当于框体2的前后方向)上间隔规定的距离。各冷阴极管5,从后方向液晶面板3照射光。
电连接器6用于实现冷阴极管5与电路基板4(甚至反相电路7)之间的电连接。在液晶面板3的背面3b与电路基板4的第一面4a之间,在各冷阴极管5的一对端部分别安装有该连接器6。各连接器6被安装于电路基板4。
反相电路7用于向冷阴极管5供给驱动电能,被安装于电路基板4的第二面4b。反相电路7与各冷阴极管5,经由电路基板4以及对应的连接器6而被电连接。
另外,由于与各冷阴极管5相关的安装结构各自都相同,因此以下主要针对一个冷阴极管5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
参照图2,冷阴极管5包括:沿着X方向笔直地延伸的筒状的主体部8;和在主体部8的一对端部9、9分别设置的一对作为端子的外部引线(outer lead)10、10(电极)。作为各个端子的外部引线10,从主体部8的对应的端部9沿着长度方向L突出。
主体部8是例如直径为数mm~十几mm左右的玻璃制部件。一对外部引线10、10,是软铁等金属制的轴状的导电部件,分别从对应的端部9向X方向露出。这些外部引线10的直径为例如1mm左右,长度为数mm左右。
设置有用于保持冷阴极管5并支承该冷阴极管5的自量的夹紧部件11。夹紧部件11按每个冷阴极管5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一个)。根据冷阴极管5的长度来适当决定夹紧部件11的数量。夹紧部件11被配置在冷阴极管5在X方向上的主体部8的中间部。
该夹紧部件11例如是合成树脂成形品,包括支柱12和圆弧形状的保持部13。支柱12被固定在电路基板4的第一面4a上,并在Z方向上延伸。保持部13,保持冷阴极管5的主体部8的中间部、同时限制冷阴极管5向径方向(在图2中为Y方向和Z方向)的移动。
该保持部13呈圆弧状,可以围绕比冷阴极管5的主体部8的在圆周方向的一半稍长的一部分。在保持部13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形成有用于插入冷阴极管5的主体部8的开口部13a。
在开口部13a,沿着作为相当于冷阴极管5的直径方向的、向连接器6安装的安装方向的第一方向D1,插入并保持冷阴极管5的主体部8的在长度方向L的中间部。开口部13a在第一方向D1的相反方向即第二方向D2(相当于从连接器6卸下冷阴极管5的卸下方向)开放。
如上所述,连接器6被设置于冷阴极管5的主体部8的一对端部9、9的每一个处。由于各连接器6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主要针对一个连接器6进行说明。
参照图2以及图3,连接器6在X、Y、Z方向的长度分别为10~15mm左右,包括:外壳14、由该外壳14所保持的接触器(contact)15、和用于操作该接触器15的操作部件16。
外壳14是合成树脂制的一体成形品,具有:主体部17、从主体部17延伸设置的底座部18。
主体部17大致呈盒状。在电路基板4中的配置有连接器6的部位形成有贯通孔,主体部17插通该贯通孔而从第一面4a向液晶面板3的背面3b(参照图1)突出。
再次参照图2以及图3,在主体部17的在第二方向D2的端部,形成有剖面为U字形形状或者剖面呈槽形形状的导入槽19。可以向导入槽19导入冷阴极管5的对应的端部9。被导入到导入槽19的冷阴极管5的端部9,被导入槽19的内面保护在被包围了的状态下。
参照图3以及图4,在主体部17的在第二方向D2的端部,设置有插入凹部20。在插入凹部20,沿着作为上述安装方向的第一方向D1插入冷阴极管5的作为端子的外部引线10。
插入凹部20由周壁21和底壁22来划分,呈剖面矩形状,并作为收容外部引线10的收容空穴来发挥作用。周壁21包括在X方向上相对置的一对第一侧部23a、23b;和在Y方向上相对置的一对第二侧部24a、24b。
一方的第一侧部23a,与导入槽19邻接,将导入槽19与插入凹部20之间隔开。在上述一方的第一侧部23a,在Y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缺口槽25。在缺口槽25可以通过对应的外部引线10。
在第二侧部24a、24b分别形成有贯通孔27。这些贯通孔27沿着Z方向延伸,并插入操作部件16的后述的第一以及第二凸部53、58。
底座部18,是被设置于主体部17的在第一方向D1上的端部17a的一对凸缘部分。底座部18被分别配置于主体部17的在Y方向上的一对端部,并在X方向上纵向地延伸。参照图5,各底座部18与电路基板4的第二面4b接触并由其承载。由此实现外壳14相对于电路基板4在Z方向上的定位。并且,安装于外壳14的主体部17的金属制的增强部件70,被固定于电路基板4的第二面4b。
参照图2、图6A以及图6B,接触器15是例如金属及其它导电部件。具体来说,接触器15是一种板金部件。接触器15与沿着第一方向D1安装的冷阴极管5的外部引线10电连接。通过接触器15实现外部引线10与电路基板4之间的电连接。
参照图6A、图6B、图7A以及图7B,接触器15呈在Y方向上对称的形状,具有主体部28、引线(lead)29、和一对相对置的弹性片部30、31。主体部28在Z方向上纵向地延伸,并具有第一部分28a和第二部分28b。
第一部分28a的与Z方向正交的剖面呈U字形形状,U字的相对置的一对的部分成为凸缘部32。第一部分28a中的被凸缘部32所夹持的部分成为中间部33。
第二部分28b从第一部分28a的中间部33向第二方向D2侧延伸,形成在Y方向上相对较长、在Z方向上相对较短的近似矩形形状。第二部分28b相对于第一部分28a在Y方向的两侧方突出。在第二部分28b的在Y方向的一对端缘分别设置有用于压入卡合外壳14的突起26。
主体部28被压入固定于在外壳14的主体部17形成的插通孔34。插通孔34在Z方向上,从外壳14的主体部17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端部17a朝向插入凹部20延伸。利用插通孔34的周面包围接触器15的主体部28。
在插通孔34的周面形成有分别与一对凸缘部32卡合的一对卡合槽35、35。卡合槽35在Z方向上延伸,沿着该卡合槽35可以插入接触器15的主体部28的第一部分28a。如图4所示,这一对卡合槽35在插入凹部20的近前中断,主体部28的第一部分28a没有突出到插入凹部20。
再次参照图6A、图6B、图7A以及图7B,第二部分28b被插入到插通孔34,通过插通孔34的周面与第二部分28b的各突起26之间的压接,实现主体部28向外壳14的压入固定。第二部分28b由插通孔34的段部36承载,由此接触器15相对于外壳14在Z方向上被定位。
参照图5、图6A以及图6B,引线29与电路基板4的第二面4b接触并用于实现该电路基板4与接触器15之间的电连接。该引线29被设置于主体部28的在第二方向D2上的第二部分28b的前端部,并向X方向的一方延伸,与第二面4b平行。引线29与电路基板4的第二面4b相互接触。引线29被软钎焊于电路基板4,经由电路基板4与反相电路连接。
参照图4以及图6A,一对弹性片部30、31分别实现与对应的外部引线10的电连接。一对弹性片部30、31在Y方向上相对置。一对弹性片部30、31分别相对于对应的凸缘部32而被配置在第二方向D2侧,以向插入凹部20突出的方式延伸,几乎全部露出于插入凹部20。
另外,也可以只是一对弹性片部30、31的一部分露出于插入凹部20。这一对弹性片部30、31,以各自的基端部37为支点产生弯曲变形,其结果为,一对弹性片部30、31的前端部38、38可以相互弹性地靠近、分离。
各弹性片部30、31呈具有上述基端部37以及前端部38的悬臂状。在自由状态(没有外力作用的状态)下,在沿着X方向观察这一对弹性片部30、31时,各弹性片部30、31相对于上述第一方向D1倾斜。其结果为,一对弹性片部30、31的前端部38之间的间隔比基端部37之间的间隔更窄。
各弹性片部30、31具有:引导部39、挤压部40、和用于在规定的夹持方向D3(相当于外部引线10的直径方向)夹持外部引线10的直线状部41。直线状部41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成直线状。
一对引导部39被分别设置于对应的前端部38的一侧面(内侧面)。这一对引导部39用于引导外部引线10的安装,相对于一对挤压部40被设置于一对直线状部41的相反侧。这一对引导部39形成为平滑弯曲的形状,随着朝向第一方向D1相互的间隔变窄。
一对挤压部40用于防止对应的外部引线10不经意地从一对直线状部41向第二方向D2拔出。这一对挤压部40相对于一对引导部39被设置于第一方向D1侧,并且相对于一对直线状部41被设置于第一方向D1的相反侧(第二方向D2侧)。
这一对挤压部40之间的间隔比一对引导部39之间的间隔更窄,并且比一对直线状部41之间的间隔还窄。在一对弹性片部30、31相互接近时,一对挤压部40之间的间隔变得比外部引线10的直径更窄。
一对直线状部41用于实现对应的外部引线10与接触器15的电连接,并且允许对应的外部引线10向第一以及第二方向D1、D2(Z方向)的相对移动。各直线状部41被设置于对应的弹性片部30、31的前端部38,相对于对应的挤压部40而位于第一方向D1侧。各直线状部41在自由状态下沿着Z方向(第一方向D1)延伸,且相互平行地相对。
参照图9,各直线状部41中的与外部引线10接触的接触部分形成接触部42。一对接触部42,在Y方向上相对置,相互之间在径方向弹性夹持外部引线10。接触部42被配置在液晶面板3的背面3b与电路基板4的第一面4a(参照图1)之间。
参照图8,操作部件16是用于操作通过一对直线状部41夹持外部引线10、以及该夹持的解除的部件。操作部件16被嵌入外壳14的插入凹部20,在第一以及第二方向D1、D2上可相对移动。在图8中,图示出了处于扩开位置的操作部件16,在图9中,图示出了处于扩开解除位置的操作部件16。操作部件16向外壳14的安装,既可以在将外壳14安装于电路基板之前进行,也可以在其之后进行。
参照图2以及图8,操作部件16是呈在Y方向上对称的形状的树脂成形品,与Z方向正交的剖面呈槽形形状。操作部件16具有:在Y方向上留有间隔而相对置的一对部分43、44;连结这一对部分43、44之间的连结部45、和设置于连结部45的扩开操作部46。
一对部分43、44,在插入凹部20内被配置于隔着一对弹性片部30、31的两侧。一方的部分43被配置在一方的弹性片部30、与周壁21的另一方的第二侧部24b之间。另一方的部分44被配置在另一方的弹性片部31、和周壁21的一方的第二侧部24a之间。一对部分43、44分别在Z方向上纵向地延伸。
一对部分43、44的外侧面49(在图8中仅图示出了一方的外侧面49)各自的第二方向D2侧的前端,相对于插入凹部20的开口的周缘50向Y方向的外侧突出,该突出的部分成为捏手部51。操作者通过捏住捏手部51就可以在第一以及第二方向D1、D2上操作操作部件16。
参照图8以及图10A,一对外侧面49(在图10A中仅图示出了一方的外侧面49)中的未设置捏手部51的部分成为在Z方向上延伸的直线部52。在各直线部52设置有第一凸部53。这一对第一凸部53用于防止操作部件16不经意地从插入凹部20拔出,且被配置在各直线部52的在第一方向D1上的前端。
各第一凸部53被嵌入到周壁21的对应的贯通孔27,通过被该对应的贯通孔27的周缘承载,从而防止操作部件16从插入凹部20拔出。
各第一凸部53的在第一方向D1侧的前端呈倾斜状。由此,在将操作部件16嵌入插入凹部20时,该倾斜状的部分可以平滑地与周壁21的开口的周缘50卡合。
参照图10A以及图10B,在连接器6设置有第一以及第二保持机构55、56。
参照图10A,第一保持机构55将操作部件16保持在扩开位置。第一保持机构55包括:设置于操作部件16的各直线部52的第一凹部54、和分别设置于周壁21的一对第二侧部24并与对应的第一凹部54卡合的卡合部57。
第一凹部54在第一凸部53与第二凸部58之间被划分。第二凸部58,被设置于各直线部52并沿着第二方向D2与对应的第一凸部53并排。卡合部57,分别在周壁21的一对第二侧壁24,包括相对于贯通孔27被配置在第二方向D2侧的部分,在扩开位置被嵌入第一凹部54。
参照图10B,第二保持机构56将操作部件16保持在扩开解除位置。第二保持机构56包括:被设置于操作部件16的各直线部52的第二凹部59、和分别设置于周壁21的一对第二侧部24并与对应的第二凹部59卡合的卡合部57。即,卡合部57,构成第一保持机构55的一部分,同时构成第二保持机构56的一部分。
第二凹部59在第二凸部58和捏手部51中朝向周壁21侧的段部60之间被划分。卡合部57在扩开解除位置被嵌入到第二凹部59。
参照图8,一对部分43、44的内侧面61在Y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相对置,并夹着接触器15的一对弹性片部30、31。这一对部分43、44的内侧面61的在第一方向D1的前端形成为倾斜状的凸轮面,随着朝向第一方向D1相互的间隔变宽。
由该倾斜状凸轮面构成加压部62。一对加压部62,可以对在一对弹性片部30、31的对应的基端部37的一侧面(外侧面)设置的被加压部63(在图8中,仅图示出了一方的被加压部63)进行加压。
在如图9所示的操作部件16的扩开解除位置,通过一对加压部62抵接于对应的被加压部63而对其进行加压,由此一对直线状部41之间的间隔变窄,其结果是,可以增加由这些直线状部41对外部引线10施加的夹持力。另外,可以防止因一对弹性片部30、31的沉降而引起的夹持力的降低。
在操作部件16从图8所示的扩开位置沿着第一方向D1向图9所示的扩开解除位置移位时,一对加压部62抵接于对应的被加压部63并对其进行加压。由此,向第一方向D1挤压对应的被加压部63的力被变换成与第一方向D1正交的Y方向的力。由此,一对弹性片部30、31相互接近。
连结部45形成为板状,并连结着一对部分43、44的在X方向上的一端彼此。
参照图8,在与Z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剖断了操作部件16中的未设置捏手部51的部分之后得到的剖面的外形,与从第一方向D1观察到的插入凹部20的开口的周缘50的形状大致一致。由此,插入凹部20成为用于沿着第一以及第二方向D1、D2,将操作部件16引导到扩开位置和扩开解除位置的引导槽。
通过连结部45的内侧面66以及一对部分43、44的内侧面61,对可收容一对弹性片部30、31的空间67(一对部分43、44之间的空间)进行划分。
该空间67的在第一方向D1的前端以及在第二方向D2的前端分别向外部开放,这些开放的部位成为一对开放部68、69。通过开放部68向第二方向D2开放空间67,由此就可以从外部看到空间67。并且,可以从开放部68将对应的外部引线10向空间67内插入。
参照图8以及图9,扩开操作部46,是通过与一对弹性部件30、31的对应的直线状部41卡合,用于将这些直线状部41之间的间隔扩大的部件,并且是由向连结部45的内侧面66突出设置的小片构成的。扩开操作部46在Y方向上被一对加压部62夹持,并被插通于接触器15的一对弹性片部30、31之间。
在操作部件16处于扩开位置时,扩开操作部46分别与一对直线状部41接触,由此,这一对直线状部41以及一对挤压部40之间的间隔,比外部引线10的直径更宽。
扩开操作部46的朝向第二方向D2的一侧面,与对应的外部引线10在Z方向上相对,成为用于承载该外部引线10的承载部71。在操作部件16处于扩开位置时,承载部71在与一对直线状部41对应的位置承载对应的外部引线10。
扩开操作部46包括在Y方向上相对置的一对侧面(在图9中仅图示出了一方的侧面),各侧面包括相对于第一方向D1倾斜的倾斜状凸轮面72。
这一对倾斜状凸轮面72,在沿着第一方向D1将操作部件16嵌入插入凹部20内时,发挥扩大一对挤压部40的间隔的作用。一对倾斜状凸轮面72,随着朝向第一方向D1相互的间隔变窄。在沿着第一方向D1将操作部件16嵌入插入凹部20内时,一对倾斜状凸轮面72与一对挤压部40平滑地卡合,由此,可以顺利地扩大这一对挤压部40之间的间隔。
参照图3,周壁21的一方的第一侧部23a包括限制部73。限制部73用于对一对弹性片部30、31分别在X方向(冷阴极管5的长度方向L:沿着外部引线10的轴方向的方向)上的移位进行限制。限制部73被设置于一方的第一侧部23a的一侧面(朝向插入凹部20的内侧面),与各弹性片部30、31的基端部37相对置。限制部73对各弹性片部30、31向X方向的一方(配置有冷阴极管的一侧)的移动进行限制。
参照图8以及图9,所谓操作部件16的扩开位置,可以定位为:为了在没有插入力的作用下能够将外部引线10插入一对直线状部41之间,而用于通过扩开操作部46扩大这一对直线状部41之间的间隔的位置,扩开解除位置,可以定义为用于解除上述扩开的位置。
参照图2以及图4,在具有以上概略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冷阴极管5(外部引线10)的安装是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的。即,首先,将操作部件16保持在扩开位置。由此,操作部件16的扩开操作部46,与一对弹性部件30、31的各直线状部41卡合,扩大一对弹性片部30、31之间的间隔。这时,一对直线状部41之间的间隔比外部引线10的直径更宽,并且一对挤压部40之间的间隔比外部引线10的直径更宽。
在该状态下,用手等(没有图示)把持对应的冷阴极管5,使冷阴极管5的外部引线10与操作部件16在Z方向上相对。然后,使冷阴极管5向第一方向D1移动,使冷阴极管5的中间部与夹紧部件11的保持部13咬合。由此,便通过夹紧部件11保持冷阴极管5的中间部。
这时,如图8所示,冷阴极管5的对应的外部引线10,沿着箭头E1向插入凹部20内移动,通过一对引导部39之间以及一对挤压部40之间被配置在一对直线状部41之间。被配置在一对直线状部41之间的外部引线10,由扩开操作部46的承载部承载,实现相对于一对直线状部41在Z方向上的定位。
接着,如图9所示,向第一方向D1推动操作部件16,使操作部件16从扩开位置向扩开解除位置移位。由此,解除由扩开操作部46实施的一对直线状部41之间的扩开,并且解除由承载部71对对应的外部引线10的支承。其结果为,利用一对弹性片部30、31的弹性复原力,在这一对弹性片部30、31的直线状部41的接触部42之间夹持对应的外部引线10。由此,实现接触器15与对应的外部引线10之间的电连接。另外,一对挤压部40之间的间隔比对应的外部引线10的直径变窄。
另外,通过操作部件16向扩开解除位置移位,如箭头F1所示,一对加压部62按压对应的被加压部63,使这些被加压部63在Y方向上移动以相互接近。由此,一对弹性片部30、31的基端部37之间的间隔变窄,其结果为,对一对弹性片部30、31作用加压力,以使一对直线状部41之间的距离变窄。由此,使由一对直线状部41对对应的外部引线10施加的夹持力提高。
另一方面,为了从接触器15取出外部引线10,首先如图8所示,使操作部件16从扩开解除位置沿着第二方向D2向扩开位置移位。由此,解除由一对加压部62对一对被加压部63的加压。
如果使操作部件16移位至扩开位置,则扩开操作部46进入一对直线状部41之间,由此扩大这一对直线状部41之间的间隔。其结果为,解除一对直线状部41与对应的外部引线10的电连接。
接着,如图2以及图4所示,用手等把持冷阴极管5并从夹紧部件11的保持部13卸下冷阴极管5,使之向第二方向D2移动。由此,冷阴极管5的对应的外部引线10,从一对直线状部41之间通过一对挤压部40之间以及一对引导部39之间,被从插入凹部20取出。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一对弹性片部30、31的直线状部41的接触部42之间,弹性地夹持冷阴极管5的外部引线10。其结果是,由于接触部42以规定的接触压力和外部引线10接触,因此能够可靠地进行接触器15和外部引线10的电连接。
另外,将冷阴极管5的外部引线10插入到沿着冷阴极管5的安装方向即第一方向D1延伸的一对直线状部41之间,通过这样的简易动作,就能够容易地进行接触器15和外部引线10的电连接。
进而,由于冷阴极管5的长度方向L的中间部由保持部13支承,所以与仅支承冷阴极管5的两端部9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施加于冷阴极管5的端部9的外部引线10的负荷。另外,能够缩短支承冷阴极管5的跨距(span)的结果是,能够稳定地支承冷阴极管5。冷阴极管5不会产生振动等。
另外,由于一对直线状部41沿着冷阴极管5的安装方向即第一方向D1延伸,因此存在下述优点。即,即使假设保持部13或冷阴极管5存在尺寸误差的偏差,通过外部引线10沿直线状部41移位,就不会对外部引线10施加多余的力,可调整外部引线10的安装方向即第一方向D1的位置。由此,可消除上述的尺寸误差的偏差。能够尽可能地防止在冷阴极管5和保持部13之间产生位置偏差,能够利用保持部13可靠地保持冷阴极管5。
进而,由于在一对弹性片部30、31设置有一对挤压部40,因此存在下述的优点。即,由一对直线状部41夹持的外部引线10向第二方向D2移动等时,能够通过一对挤压部40承载外部引线10。由此,可防止外部引线10不经意地从一对直线状部41向第二方向D2拔出。
另外,由于在一对弹性片部30、31设置有一对引导部39,因此在向一对直线状部41之间插入外部引线10时,能够由引导部39引导外部引线10的插入。因此,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外部引线10向直线状部41的安装。
进而,以夹紧部件11的保持部13的开口部13a的开放方向作为第二方向D2。由此,能够使冷阴极管5向接触器15的安装方向、和冷阴极管5向保持部13的安装方向一致,从而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冷阴极管5的安装。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实施方式的内容。
例如,如图11所示,也可以采用外部电极荧光管(EEFL)5A来代替冷阴极管5。在这种情况下,在外部电极荧光管5A的主体部8A的一对端部9A(在图11中仅图示出了一方的端部9A)的周面分别覆盖有作为端子的电极层10A。
此时,用很轻的力便可以容易地将电极层10A插入一对直线状部41之间,可以防止对电极层10A作用多余的力。可以防止电极层10A与一对弹性片部30、31摩擦而损伤。
另外,也可以没有一对加压部62以及对应的一对被加压部63。进而,既可以没有一对引导部39,也可以没有一对挤压部40,还可以没有扩开操作部46的承载部71。
进而,也可以采用如图12所示的操作部件16A来代替操作部件16。操作部件16A具有一对部分43、44之间的空间67没有向第二方向D2开放的开放阻止部74。
开放阻止部74是采用单一的部件与一对部分43、44一体化而形成的。该开放阻止部74连结着一对部分43、44各自在第二方向D2的前端部彼此。通过设置开放阻止部74,可以防止异物侵入到一对部分43、44之间的空间67。
另外,只要开放阻止部74的部分是由透明的材料形成的,就可以从外部看到一对部分43、44之间的空间67。另外,开放阻止部74,也可以与一对部分43、44分开形成,经由铰链机构而连结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打开开放阻止部74便可以看到一对部分43、44之间的空间67。
图13、图14A、图14B、图15A以及图15B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参考图13以及图14A,本实施方式与图8以及图9的实施方式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利用接触器15A来代替接触器15的这一点,以及利用操作部件16B来代替操作部件16的这一点。
操作部件16B在具有开放阻止部74的这一点上与图12的操作部件16A是共通的。另外,操作部件16B在取消了扩开操作部46的这一点上与图12的操作部件16A不同。另外,操作部件16B在具有第一加压部62A以及第二加压部62B的这一点上,与图12的操作部件16A不同。
操作部件16B可沿着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移位地被保持于外壳14。操作部件16B在:不拘束一对弹性片部30A、31A而使一对弹性片部30A、31A自由的非加压位置(参考图3、图14A以及图14B)、和完成对一对弹性片部30A、31A的加压的最终加压位置(参考图15B)之间移位。
上述接触器15A具有一对弹性片部30A、31A。一对弹性片部30A、31A分别具有:第一片部81、第二片部82、第三片部83、第四片部84、第五片部85。
各第一片部81大致沿着端子10的卸下方向即第二方向D2直线状地延伸。各第一片部81被各自对应的倾斜状的第四片部84支承,各第四片部84被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的第五片部85支承。
各第二片部82从各自对应的第一片部81延伸设置,并被各自对应的第一片部81支承为悬臂状。各第三片部83从各自对应的第二片部82延伸设置。
各弹性片部30A、31A的第一片部81具有前端部81a和基端部81b。各弹性片部30A、31A的第一片部81具有作为夹持部的直线状部86,所述直线状部86从第一片部81的前端部81a朝向基端部81b,沿着端子10的安装方向即第一方向D1以规定长度延伸。
在如图14A所示的非加压位置,在被配置于操作部件16B且端子10没有被导入弹性片部30A、31A之间时,弹性片部30A的直线状部86和弹性片部31A的直线状部86之间的宽度,被设定成稍微小于端子10的直径。其结果是,被导入到一对弹性片部30A、31A的直线状部86之间的端子10,在承受微小的摩擦阻力的状态下能够沿着第一方向D1顺利地移动。
另外,如图14B所示,在各直线状部86的在第一方向D1上的中间部设置有接触部87,所述接触部87用于在第一方向D1上对端子10进行定位并保持,且用于确保和被保持的端子10的电接触。各直线状部86的接触部87构成为:与被保持的端子1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大致匹配的圆弧状面。
参考图13,各弹性片部30A、31A的第二片部82,从各自对应的第一片部81经由弯曲部88朝向外侧方倾斜状地折回。利用弯曲部88的一部分,构成引导端子10向两直线状部86之间的导入的引导部89。
参考图14A,一对弹性片部30A、31A的第二片部82的基端部82a之间的距离,比一对弹性片部30A、31A的第二片部82的前端部82b之间的距离窄。利用各第二片部82的外侧面的至少一部分,构成第一被加压部63A。
各弹性片部30A、31A的第三片部83,朝向各自对应的第二片部82的逆方向倾斜地弯曲。利用在各弹性片部30A、31A的第二片部82和第三片部83之间形成的顶部,形成第二被加压部63B。
如图14B所示,在端子10被夹持在一对弹性片部30A、31A的接触部87之间而被保持的状态下,使操作部件16B移位到如图15B所示的最终加压位置。在操作部件16B移位到最终加压位置的过程中,首先,操作部件16B的倾斜状的各第一加压部62A,如图15A所示,对各自对应的倾斜状的第二片部82的第一被加压部88进行加压。由此,各第二片部82弹性地弯曲变形,其结果是,提高了在两接触部87之间的对端子10的夹持力。
在操作部件16B到达如图15B所示的最终加压位置时,操作部件16B的各第二加压部62对对应的弹性部件30A、31A的第二被加压部63B进行加压。由此,各第二片部82以足够的变形量弹性地弯曲变形,其结果是,提高了在两接触部87之间的对端子10的夹持力。
进而,也可以没有限制部73。并且,设置于一根冷阴极管5的夹紧部件11的根数也可以是两根以上。并且,也可以将连接器6应用于边光(edgelight)型的液晶显示装置。
另外,也可以将本发明的连接器应用于与荧光管以外的轴状端子之间的连接。例如,可以用于与含有多根绞合电缆的多级电缆的端子之间的连接。在多级电缆的情况下,端子的直径很大,需要充分确保与接触器之间的接触压力。因此,采用本发明的连接器的效果很好,即,可充分确保接触压力、并且在没有插入力的作用下也可以安装于接触器。
以上,虽然通过具体的形式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但理解了上述内容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也许会容易地想到其变更、改变以及等价物。因此,本发明应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和与其等价的范围内。
本申请与2005年8月29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特愿2005-248119号对应,该申请的所有公开为在此通过引用而加入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荧光管的安装结构,其用于安装荧光管,所述荧光管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并具有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一对端部、和所述一对端部之间的中间部,在各所述端部设置有端子,所述荧光管的安装结构的特征在于,
具有:
基板;
保持部,其由所述基板支承,限制荧光管向径向的移动并保持所述荧光管的所述中间部;和
一对接触器,其由上述基板支承,分别能够沿着相当于荧光管的径向的安装方向安装所述荧光管的所述一对端部的端子,
所述一对接触器分别包括: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延伸设置并相互相对的一对弹性片部,
各所述弹性片部形成为具有基端部及前端部的悬臂状,
各接触器的所述一对弹性片部的前端部之间的间隔比所述一对弹性片部的基端部之间的间隔窄,
各所述弹性片部包括沿所述安装方向大致直线状地延伸的直线状部,
各接触器的所述一对弹性片部的直线状部相互相对,
在各所述直线状部形成有接触部,
在各接触器的所述一对直线状部的接触部之间夹持荧光管的端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管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弹性片部具有挤压部,
所述一对弹性片部的挤压部之间的间隔比所述一对直线状部之间的间隔窄,
各所述直线状部相对于对应的挤压部而被配置于所述安装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管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弹性片部的前端部包括用于引导所述端子的安装的引导部,
所述一对弹性片部的引导部之间的间隔,随着朝向所述安装方向而逐渐变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管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呈形成用于插入荧光管的开口部的U字形形状,
所述开口部的开放方向是所述安装方向的相反的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管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荧光管包括冷阴极管,
所述端子包括从冷阴极管的端部露出的外部引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荧光管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荧光管包括外部电极荧光管,
所述端子包括被覆盖于外部电极荧光管的端部的周面的电极层。
7.根据权利要求1~6的任一项所述的荧光管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包括电路基板,
所述一对接触器分别被安装于所述电路基板的对应的电连接器支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荧光管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荧光管被用作与液晶面板的背面相对的背光,
在所述电路基板设置有用于向所述荧光管供给电力的反相电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荧光管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接触器分别包括连接于所述反相电路的引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荧光管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基板包括与液晶面板的背面相对的第一面、和第一面的相反侧的第二面,
所述引线沿所述电路基板的所述第二面配置。
CNB2006101261589A 2005-08-29 2006-08-28 荧光管的安装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413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48119 2005-08-29
JP2005248119 2005-08-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29215A true CN1929215A (zh) 2007-03-14
CN100544133C CN100544133C (zh) 2009-09-23

Family

ID=37461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2615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4133C (zh) 2005-08-29 2006-08-28 荧光管的安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070046171A1 (zh)
EP (1) EP1760395B1 (zh)
KR (1) KR101257512B1 (zh)
CN (1) CN100544133C (zh)
DE (1) DE602006013240D1 (zh)
TW (1) TW20073162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00263A (zh) * 2014-10-10 2015-01-21 江门市江海区汇聪电器厂 一种弹卡式快速接线灯座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09054B2 (ja) * 2006-03-20 2010-07-21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複合コネクタ、複合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ホルダ、回路基板への蛍光管の端子の接続構造、および回路基板への蛍光管の端子の接続方法
KR101235290B1 (ko) * 2006-10-31 2013-02-2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램프 소켓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 장치
KR101192801B1 (ko) * 2007-01-16 2012-10-1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램프 접속용 소켓과 이를 이용한 백 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표시장치
KR100904633B1 (ko) * 2007-08-21 2009-06-25 주식회사 필룩스 형광램프장치
WO2010032563A1 (ja) * 2008-09-17 2010-03-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中継コネクタ、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201927740U (zh) * 2010-06-14 2011-08-10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灯管连接器
GB2495355B (en) * 2012-07-02 2013-08-28 Gew Ec Ltd Ink cur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577145A (en) * 1943-01-14 1946-05-07 British Thomson Houston Co Ltd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electric lamp bases and sockets
US3851295A (en) * 1973-03-12 1974-11-26 Bruce Ind Inc Self-locking lampholder
JPS5120381U (zh) * 1974-08-01 1976-02-14
JPS6185840U (zh) * 1984-11-09 1986-06-05
JPS63225482A (ja) * 1986-10-24 1988-09-20 株式会社 ハイベック ライン状ランプ装置
DE4405966A1 (de) * 1994-02-24 1995-08-31 Broekelmann Jaeger & Busse Elektrischer Kontakt
JP3118699B2 (ja) * 1997-04-16 2000-12-1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液晶用バックライトソケット
US6558020B1 (en) * 1999-01-31 2003-05-06 Walter Holzer Flat reflector lamp for fluorescent tubes
JP2001076529A (ja) * 1999-09-01 2001-03-23 Sharp Corp バックライト電源供給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用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DE19955979A1 (de) * 1999-11-20 2001-05-23 Ist Metz Gmbh Anschlußanordnung für eine stabförmige zweiendige Entladungslampe
KR100731304B1 (ko) * 2001-12-19 2007-06-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냉음극선관 방식 램프, 이를 갖는 수납용기 및 이를 갖는액정표시장치
KR20040000776A (ko) * 2002-06-25 2004-01-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램프 고정 홀더 및 이를 갖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KR100840261B1 (ko) * 2002-09-11 2008-06-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램프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JP3803926B2 (ja) * 2002-09-26 2006-08-02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心線結線装置
JP2004349040A (ja) * 2003-05-21 2004-12-09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255945B (en) * 2003-06-18 2006-06-01 Innolux Display Corp Backlight system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20060019654A (ko) * 2004-08-28 2006-03-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US7059888B2 (en) * 2004-08-31 2006-06-13 Osram Sylvania Inc. High temperature lamp connector and socket for double-ended lamp
KR100718320B1 (ko) * 2005-06-01 2007-05-15 최귀송 장탈착 가능한 램프 전원공급장치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의백라이트 유닛
JP2006344602A (ja) * 2005-06-09 2006-12-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ランプ、ランプホルダー、電源供給モジュール、それを有する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及び表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00263A (zh) * 2014-10-10 2015-01-21 江门市江海区汇聪电器厂 一种弹卡式快速接线灯座
CN104300263B (zh) * 2014-10-10 2017-03-29 江门市江海区汇聪电器厂 一种弹卡式快速接线灯座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44133C (zh) 2009-09-23
DE602006013240D1 (de) 2010-05-12
TW200731623A (en) 2007-08-16
EP1760395A1 (en) 2007-03-07
KR101257512B1 (ko) 2013-04-23
KR20070026042A (ko) 2007-03-08
TWI380538B (zh) 2012-12-21
US20070046171A1 (en) 2007-03-01
EP1760395B1 (en) 2010-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25225A (zh) 电连接器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913232A (zh) 荧光管的安装结构
CN1929215A (zh) 荧光管的安装结构
CN1913233A (zh) 电连接器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912714A (zh) 灯座,具有该灯座的灯组件、背光组件和显示装置
TWI335697B (en) Connecting member and connector each having a slider adapted to displace contact portions
CN101777720B (zh) 灯座
US7810943B2 (en) Lamp support unit resiliently fixing a lamp, and backlight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cluding the lamp support unit
US7637765B2 (en) Lamp socket, backlight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TWI416213B (zh) 燈座、具有該燈座之背光總成及具有該燈座之顯示裝置
CN1348211A (zh) 半导体装置和使用它的液晶模块以及液晶模块的制造方法
CN1816269A (zh) 显示装置
CN101042492A (zh) 显示装置
CN1767269A (zh) 连接器
CN101075037A (zh) 显示装置
US8142039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US7980724B2 (en) Lamp guide frame, connecting module having the same, backlight assembly having the lamp guide fram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backlight assembly
US8279367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747082A (zh) 漏磁变压器
CN1624540A (zh) 表面光源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
EP2086067A1 (en) Lamp socket,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lamp
US20230131247A1 (en) Supporting backplan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backplane
JP2007263999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01055961A (zh) 连接器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背光灯组合体
US8079859B2 (en) Lamp socket for a backlight assemb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23

Termination date: 2015082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