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15779B - 部件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部件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15779B
CN1915779B CN2006101159186A CN200610115918A CN1915779B CN 1915779 B CN1915779 B CN 1915779B CN 2006101159186 A CN2006101159186 A CN 2006101159186A CN 200610115918 A CN200610115918 A CN 200610115918A CN 1915779 B CN1915779 B CN 19157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tape
mentioned
discharge
carrier belt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1591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15779A (zh
Inventor
笹本宪一
篠崎雅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23747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631929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157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157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9157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1577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部件供给装置,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可有效防止覆盖带在排出路径上产生阻塞。上述装置从保持在预定位置的卷筒依次送出卷绕在该卷筒上的运载带,并向下游侧输送,从到达剥离位置的运载带的带主体揭去覆盖带,使收容于带主体的凹部中的部件露出,然后向下游侧的拾取位置供给该部件,把揭去的覆盖带卷绕在设于预定位置的旋转体上,通过使该旋转体与运载带的送出同步地旋转,来对该覆盖带施加张力并同时送出覆盖带,然后通过排出路径向下游侧排出,在该装置中,把分别形成有第一主面导向部和第二主面导向部的排出导向件配置在沿上述排出路径排出的覆盖带的各主面侧,其中上述第一和第二主面导向部从旋转体附近沿排出方向间隔逐渐增大。

Description

部件供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部件供给装置,该部件供给装置通过依次送出收容有很多电子部件的运载带,来把该部件提供至预定位置。
背景技术
以往,运载带具有在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凹部的长条状的带主体,在该凹部中分别收容有部件,而且形成有粘贴部(粘合面)的覆盖带粘贴在带主体的上表面,以遮盖该凹部。另外,带式送料器是这样使用的:预先把运载带缠绕在卷筒上,并且从卷筒依次送出并输送上述运载带,同时,在从运载带的带主体揭去覆盖带之后,在预定位置通过吸附单元取出凹部内露出的部件。
这种部件供给装置在安装装置上并排放置多个进行使用,因此希望尽量减小其宽度。于是,公知有这样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即,使从输送到预定位置上的运载带上剥离的覆盖带以非粘贴面朝下侧的方式向与运载带的输送方向相反的一侧移动,然后使上述覆盖带在剥离位置的上游将移动方向改变为朝向下方,并与上述运载带交叉,并且对该覆盖带施加大致90°的扭转,在覆盖带的表面在交叉位置变成与运载带的侧端平行之后,使扭转复原,把覆盖带向装置下方排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这种部件供给装置通过包括例如以下几个部分而得以实现:变更单元,其用于使从带主体剥离的覆盖带在剥离位置的上游将移动方向变为朝向下方;扭转单元,其用于在该覆盖带与运载带交叉之前对覆盖带施加大致90°的扭转;复原单元,其用于在覆盖带与运载带的交叉位置的下游侧使施加在覆盖带上的扭转复原;以及旋转体,其通过一边牵引因扭转复原而使表面朝向原来方向的覆盖带一边进行旋转,来把该覆盖带向排出方向送出。
在上述部件供给装置中,为了实现循环生产,如上所述,在通过位于下游侧的旋转体来排出与运载带交叉的覆盖带时,需要把覆盖带畅通无阻地从排出路径送出。这一点与不使覆盖带与运载带交叉就排出覆盖带的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相同。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2519589号说明书
然而,在覆盖带的粘贴性很强的情况下,当从旋转体排出的覆盖带与装置主体的架体或相邻的其他部件供给装置接触时,则该覆盖带会粘在与其接触的部位,其结果会引起阻塞,因而成为覆盖带不易排出的原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曾经考虑过如上所述那样在部件供给装置的排出路径上涂覆非粘贴性涂料的方案。
但是,以往的非粘贴性涂料以氟或硅酮为基体,形成主要添加玻璃珠等球体的凹凸结构,以减小粘贴面积,从而,相对于玻璃胶带(セロハンテ一プ)等粘贴物,具有非粘贴性,因此,凹凸成为阻碍,覆盖带不能容易地排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防止覆盖带在排出路径上产生阻塞的部件供给装置。
本发明从保持在预定位置的卷筒依次送出预先卷绕在该卷筒上的运载带,并向下游侧输送该运载带,然后从到达剥离位置的运载带的带主体上揭去覆盖带,接着在使收容于带主体的凹部中的部件露出之后,向下游侧的拾取位置供给该部件,并且将揭去的上述覆盖带卷绕在配置于预定位置的旋转体上,通过使该旋转体与上述运载带的送出同步地旋转,来对该覆盖带施加张力并同时送出覆盖带。然后通过上述旋转体出侧的排出路径向下游侧排出上述覆盖带,在该部件供给装置中,把分别形成有主面导向部的排出导向件配置在沿上述排出路径排出的覆盖带的各主面(粘贴面和非粘贴面)侧,其中,上述主面导向部从上述旋转体附近沿排出方向间隔逐渐增大,由此来解决上述课题。
在本发明中,上述排出导向件在所排出的覆盖带的各侧端侧具有以分别靠近各侧端的间隔配置的侧端导向部,并且可以对上述主面导向部和该侧端导向部实施表面处理,另外,上述排出导向件的排出终端位置也可以延伸到装置主体末端或其外侧。
另外,在本发明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导向路径:即,使从上述带主体剥离的覆盖带在上述剥离位置的上游侧将输送方向改变成与上述运载带交叉的方向,并且对该覆盖带施加扭转使其通过运载带的侧端,并在交叉位置的下游侧使扭转复原,然后使覆盖带卷绕在上述旋转体上。
另外,本发明的上述表面处理涂敷这样的非粘贴性涂料:即,分散调和有米糠陶瓷、具有硅酮树脂基的树脂与反应性硅酮,并且不含球体。
在本发明中,通过朝向排出方向间隔逐渐变大的、对置配置的主面导向部,来引导沿排出路径排出的覆盖带的各主面,因此,覆盖带自身的薄膜强度的作用也协同作用,能够将该带呈波纹状送出。所以,能够防止因所送出的覆盖带自身接触而通过粘合剂导致阻塞,其结果,能够使覆盖带连续地排出,而不会在途中阻塞。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部件送料器的主要部分的局部侧视图。
图2为放大表示运载带的特征的局部立体图。
图3为从D方向观察到的、表示上述部件送料器所具有的覆盖带导向机构的说明图。
图4为从E方向观察到的、表示上述部件送料器所具有的覆盖带导向机构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排出送料器的示意纵剖面图。
图6为相当于图5中的A-A线位置的横剖面图。
图7为本发明使用的非粘贴性涂料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0:部件送料器;20:架体;21:输送路径;40:覆盖带进给机构;41:进给辊子;41A:橡胶;42:卷绕用辊子;50:覆盖带导向机构;51:第一辊子;52:第二辊子;53:第三辊子;54:第四辊子;55:覆盖带导向件;60:排出导向件;61:第一主面导向部;62:第二主面导向部;63:内导向件;64:外导向件;65:排出端部;200:RBC覆膜;202:RBC中含有的树脂;204:硅酮成分;C:覆盖带;T:运载带;T′:带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部件送料器(部件供给装置)的一部分的示意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部件送料器10,通过将卡合凸起11插入到未图示的电子部件安装装置所具有的送料器库的卡合孔中,而安装在上述送料器库上,而且是同样地并列安装多台部件送料器10进行使用。图1示出安装在送料器库上的部件送料器10的前端侧的一部分。
该部件送料器10从保持在后端侧上的卷筒(未图示),依次送出预先缠绕在该卷筒上的运载带T,并且沿着形成于架体20的输送路径21向前端侧进行输送。如图2中的局部放大图所示,该运载带T形成为:在沿着带主体T′的长度方向等间隔设置的凹部中收容有电子部件M,并且通过粘贴在该运载带T上侧的长条状的覆盖带C来进行封闭。
本实施方式的部件送料器10包括:输送机构30,其沿着输送路径21输送运载带T;覆盖带进给机构40,其向预定方向输送从所输送的运载带T的主体T′上剥离的覆盖带C;覆盖带导向机构50,其沿着架体20的从上部向下部延伸的路径引导覆盖带C。
该部件送料器10的整体形状呈平板状,并且该部件送料器10以这样的状态安装在上述送料器库上:其长度方向与图中的Y轴方向一致,其厚度方向(与架体20的平板面垂直的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
下面,对上述各种机构部进行详细的说明。
上述输送机构30包括:输送轮31,其可旋转地设置在架体20的前端侧上部;进给部件32,其具有与输送轮31的进给齿卡合的爪部件36;摆动部件33,其被从外部赋予摆动驱动力;连接连杆34,其连接摆动部件33和进给部件32;以及传动连杆35,其将摆动部件33的摆动驱动力传递给覆盖带进给机构40。
上述输送轮31在外周等间隔地形成有与输送用孔(图2中省略)卡合的进给齿,所述输送用孔在运载带T上沿着其长度方向等间隔地形成。该输送轮31通过被旋转驱动,来将运载带T输送到前端侧,并且将在剥离位置H剥离了覆盖带C、然后在拾取位置S从凹部中取出了电子部件之后的运载带主体T’输送到架体20的下方。
摆动部件33形成为大致L字形,其一端部从架体20的前端下部向前端侧突出,并且该摆动部件33在其折曲部可摆动地支承在架体20上。另外,在摆动部件33的另一端部连接有传动连杆35的一端部,在摆动部件33的比另一端部更靠近支点的位置,连接有连接连杆34的一端部。
在部件送料器10安装在送料器库上的状态下,从架体20突出的摆动部件33的一端部配置成位于工作用凸起105的上方,所述工作用凸起105设置在该送料器库上,并向上方进行突出动作,由此,通过工作用凸起105的突出动作,摆动部件33的一端部被上推,从而摆动部件33被摆动驱动。另外,通过电子部件安装装置的控制单元,该工作用凸起105被控制成在输送运载带T时进行突出动作。
进给部件32的一端部在与输送轮31的中心相同的位置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架体20上,而在进给部件32的另一端部上,以可摆动的方式支承有爪部件36。该进给部件32和爪部件36构成所谓的锁定机构,在进给部件32向一个方向摆动时,爪部件36的末端部与输送轮31的外周啮合,使该输送轮31旋转。另外,在进给部件32向另一方向摆动时,爪部件36向使末端部离开输送轮31的方向摆动,从而对该输送轮31不施加旋转力。
并且,在摆动部件33通过工作用凸起105的推压而摆动时,进给部件32通过连接连杆34向使输送轮31旋转的方向摆动。即,通过工作用凸起105的突出动作,输送轮31被旋转驱动,从而运载带被输送相当于凹部的一个间隔的量。
传动连杆35被支承为其长度方向大致沿着Y轴方向,由于摆动部件33通过工作用凸起105的推压而摆动,因此该传动连杆35沿着其长度方向向部件送料器10的后端部侧移动。该传动连杆35的另一端部与后述的覆盖带进给机构40的进给输入杆44连接,并且还与牵引弹簧37连接,该牵引弹簧37用于沿前进方向推回上述传动连杆35。
从而,当摆动部件33通过工作用凸起105的推压而摆动时,传动连杆35使进给输入杆44向后方移动。
并且当工作用凸起105退回下方时,传动连杆35通过牵引弹簧37而前进移动,从而使摆动部件33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上述覆盖带导向机构50,将在架体20的剥离位置H从运载带T的主体T′剥离并向后方折返的覆盖带C,以与沿着输送路径21被引导到拾取位置S的运载带T交叉的方式,从架体20的上端面导向覆盖带进给机构40的方向。
该覆盖带导向机构50具有引导覆盖带C的第一至第四四个辊子51至54,并构成导向路径,这四个辊子51至54沿着朝向下后方的方向配置在架体20上,即相对于被沿着架体20的上端面引导的运载带T,沿着斜下方大致并排地配置在架体20上。
第一至第四的各个辊子51至54构成为:将该覆盖带C导向架体20的下方,并通过将覆盖带C架设成使其平面扭转,来避免该覆盖带C在与沿着架体20的上端面输送的运载带T交叉时产生相互干涉,而且避免从架体20的厚度方向(X方向)上的两端面突出。
图3中表示在从上述图1中的箭头D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第一至第四辊子51至54的位置关系,图4表示从上述图1中的箭头E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上述第一至第四辊子51至54的位置关系。另外,箭头D方向为垂直于这样的平面的方向:即,与最上方的第一辊子51的旋转中心和作为第二的第二辊子52的旋转中心这两个方向平行,箭头E方向为与第一辊子51的旋转中心垂直、并且与这样的平面平行的方向:即,与第一辊子51的旋转中心和第二辊子52的旋转中心这两个方向平行。
并且,图中的标号W表示部件送料器10的架体20在X轴方向上的宽度,所有辊子51至54都被收容在该宽度W的范围内,并且由这些辊子51至54引导的覆盖带C也在上述范围内行进,而不会向外侧探出。
第一辊子51配置在沿着架体20的上端面输送的运载带T的上方,其相对于在架体20的上端面进行输送的运载带T靠上方,将大致沿着Y轴方向向后方输送的覆盖带C的前进路径变更为朝向斜下方,使所述路径沿着第一至第四辊子51至54的排列方向。
并且,为了将覆盖带C在避免与处于下方的运载带T产生干涉的情况下导向下方,第一辊子51对覆盖带C的前进路径进行修正,使覆盖带C的前进路径靠近X轴方向的一侧(在图3中为上侧,在图4中为左侧)。因此,第一辊子51被支承为:其旋转中心相对于X轴方向朝向与上述前进路径的修正相适的方向倾斜。
第二辊子52配置在沿着架体20的上端面输送的运载带T的距离很近的下方。并且,辊子52被支承为其旋转中心接近与Y轴方向平行的状态,以使覆盖带C在到达最上方的辊子51之前,以该覆盖带C的宽度方向与X轴方向大致平行的状态被输送,而在到达第二辊子52之前,覆盖带C的宽度方向接近Y轴方向。
由此,覆盖带C通过运载带T的旁边,因此能够使覆盖带C在不与运载带T产生干涉的情况下与其交叉,并通过架体20的内壁与运载带T之间的微小的间隙。
作为从上面数第三个辊子的第三辊子53配置在作为第二的第二辊子52的距离很近的下方。并且,第三辊子53被支承为:其旋转中心线为大致沿着Y轴方向与Z轴方向的中间的倾斜方向(大致垂直于X轴方向)的状态,以使覆盖带C在到达作为第二的第二辊子52及作为第三的第三辊子53的状态下,以覆盖带C的宽度方向与大致Y轴方向大致平行的状态被输送,而在覆盖带C在到达最下方的第四辊子54之前,覆盖带C的宽度方向变成沿着X轴方向的状态。
通过把第三辊子53设定成这样的方向,在下一辊子54上,能够使覆盖带C顺利地返回到宽度方向沿着X轴方向的状态。即,通过第二辊子52和第三辊子53构成扭转覆盖带C的表面的扭转单元,第四辊子54作为使扭转恢复的恢复单元起作用。
并且,覆盖带C被架设成:相对于第二辊子52,从第二辊子52的周面的X轴方向上的一侧(在图3中为上侧,在图4中为左侧)与第二辊子52接触并通过,而相对于第三辊子53,上述覆盖带C从第三辊子53的周面的X轴方向上的相反侧(在图3中为下侧,在图4中为右侧)与第三辊子53接触并通过。从而,覆盖带C更加紧密地与各个辊子52、53的周面接触并通过,从而能够抑制滑动等的产生,稳定地进行输送。
位于最下方的第四辊子(导向辊子)54配置在后述的覆盖带进给机构40的进给辊子41的上游侧,并且其配置被设定成:辊子54的下部位置比进给辊子41的上部低。由此,通过从第四辊子54的下侧将覆盖带C导向进给辊子41的上侧地输送覆盖带C,在该辊子54,将到达该辊子54之前朝向下方的覆盖带C的前进路径变成稍微朝向上方,从而能够使覆盖带C紧贴在辊子54的周面上,可以更平稳地进行输送。
如上所述,该第四辊子54,由于通过第二辊子52和第三辊子53,以在X轴方向上从彼此相反的一侧与覆盖带C接触的方式进行输送,因此覆盖带C的从辊子52到辊子53的前进路径在X轴方向上向一方(在图3中为下侧,图4中为右侧)倾斜。
从而,为了跟随第二辊子52和第三辊子53之间的前进路径,第四辊子54也配置成相对于第三辊子53在X轴方向上靠近一方(在图3中为下侧,在图4中为右侧)。因此,能够在不使覆盖带C的前进路径变化很大的情况下,将从第二辊子52过渡至第三辊子53的覆盖带C从该辊子53导向第四辊子54,并且能够平稳地输送覆盖带C。
另外,位于第一辊子51之上的标号55是板状的覆盖带导向件,其在上侧沿着从剥离位置H到该辊子51的覆盖带C输送路径延伸设置。
上述覆盖带进给机构40设置在从架体20的上端面到下端面在X轴方向上的厚度形成得较薄的区域,在该区域中,将由覆盖带导向机构50引导的覆盖带C向架体20的下端面侧送出。
该覆盖带进给机构40包括:进给辊子(旋转体)41,其外周卷绕安装有作为弹性件的橡胶;回绕用辊子42,其使覆盖带回绕在进给辊子41的外周的一部分上;摆动部件43,其与进给辊子41同心,且可摆动地支承在架体20上;进给输入杆44,其与传动连杆35连接,并被赋予沿着Y轴方向的进退运动。另外,图中的45是防止覆盖带C粘贴在进给辊子41上的剥离用爪部件,46是防止覆盖带C粘贴在回绕用辊子42上的剥离用爪部件。
进给输入杆44的一端部与输送机构30的传动连杆35的另一端部连接,在输送机构30的摆动部件33被上述工作用凸起105上推而进行摆动时,进给输入杆44与传动连杆35一起,沿着大致Y轴方向朝向后方进行移动动作。
摆动部件43的一端部与进给输入杆44连接,在该输入杆44向后方移动时,上述摆动部件43向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摆动。
摆动部件43和进给辊子41之间设有未图示的锁定机构,只有在摆动部件43向上述逆时针方向摆动时,才可对进给辊子41传递相同方向的旋转力。即,通过该旋转力的传递,覆盖带C通过进给辊子41进行输送。
另外,在借助于输送机构30的牵引弹簧37、摆动部件43通过传动连杆35以及进给输入杆44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回到原位置时,锁定机构空转而不会对进给辊子41传递旋转力。
图5是表示适用于本实施方式的部件送料器10的排出导向件的示意纵剖面图,图6表示相当于沿A-A线的剖面的示意横剖面图。
该排出导向件60配设在用大致三角形的形状表示的排出路径上,所述三角形以从进给辊子41送出覆盖带C的位置的附近作为一个顶点,相当于三角形的对置的两个边的、图中的位于下侧的第一主面导向部61和位于上侧的第二主面导向部62配置成,分别与覆盖带C的两个主面Ca、Cb(粘贴面和非粘贴面)对置。另外,该第一主面导向部61具有这样的结构:即,以上述剥离用爪部件45为基体而载置在该剥离用爪部件45上。
对置配置的这些主面导向部61、62之间的间隔沿排出方向逐渐增加,随着远离进给辊子41,开口部分逐渐变大。
另外,如图6所示,该排出导向件60通过从接近进给辊子41的位置伸出的内导向件63与外导向件64形成侧端导向部,两个导向件63和64以整体比覆盖带C的宽度稍大的间隔,一直配置到送料器架体20的架体端部(装置主体末端)20A,并分别引导该覆盖带C的两侧端边缘。
在由具有上述特征的平板状的箱体构成的排出导向件60中,两个主面导向部61、62具有随着远离进给辊子41开口部在纵向上逐渐变大的扩展结构,从而,如图5所示,硬度大的(薄膜强度高)的覆盖带C以排列成波纹状的状态从架体20向外部排出。
这样,通过能够把覆盖带C以排列的状态送出,即使涂覆有粘合剂的覆盖带C与排出导向件60的内壁部分接触,覆盖带C也能够在保持排列状态的情况下排出,从而能够防止因该覆盖带C粘在内壁部分上而导致产生阻塞。
并且,在该排出导向件60上,以与覆盖带C的宽度大致相同程度的间隔形成有内导向件63和外导向件64,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呈波纹状排列地排出的覆盖带C扭转或倾倒。在没有该内导向件63和外导向件64的情况下,即使覆盖带C以排列状态排出,覆盖带C也会扭转或倾倒,因而粘在架体20的内壁上,容易产生阻塞。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覆盖带导向机构50,来使覆盖带C与运载带T交叉并向斜下方送出,因此能够把该覆盖带C向架体20的下方排出。因此,由于使该排出导向件60的导向方向也与排出方向一致向斜下方倾斜,所以能够利用重力使覆盖带C移动,与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顺利地排出覆盖带C。另外,在使排出导向件60朝向正下方时,不能使覆盖带C以排列的方式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排出导向件60的内壁面、即在第一主面导向部61、第二主面导向部62、内导向件63以及外导向件64的内表面实施表面处理,以便能够获得非粘贴性(剥离性)和低摩擦性,或者内壁面的材质也可以选择非粘贴性和低摩擦性的含有氧化铝的薄膜或经过所谓的使表面粗糙的加工的材料。
另外,对该排出导向件60的内壁面(第一、第二主面导向部61、62及侧端导向部(内导向件63和外导向件64的总称)的内表面)实施的表面处理,优选利用含有RBC(rice buran ceramic:米糠陶瓷)的非粘贴性涂料进行。含有RBC的非粘贴性涂料是除去以往使用的玻璃珠、而在丙稀酸硅酮类树脂中分散有RBC的涂料。当在母材上形成该覆膜时,能够获得兼具有RBC的耐磨性、滑动性和导电性(防止带电性),以及丙稀酸硅酮的非粘贴性的表面。
并且,通过分散调和RBC、硅酮树脂基(例如,丙稀酸硅酮)和反应性硅酮,就可以利用如图7所示的结构,能够在RBC的覆膜200上形成硅酮成分204,因此能够具有非粘贴性。即,在反应性硅酮中例如有链末端二醇改性硅酮(片末端じオ一ル変性シリコ一ン),该链末端二醇改性硅酮是容易与在RBC分型剂中使用的树脂202反应结合的物质。例如,作为双液性非粘贴性涂料,在含有RBC分型剂、链末端改性硅酮和固体成分的主剂上涂覆加入有硬化剂的物质、或者在大气温度下发生反应而相结合的物质,以使它们发生反应相结合,其中,上述RBC分型剂含有RBC和硅酮树脂基,从而能够进一步发挥硅酮的特性。从而,除了作为RBC分型剂的特征的耐磨性之外,还能够赋予分型性(非粘贴性),所以不添加玻璃珠等添加物,就能够制造出具有以往所没有的耐磨性的非粘贴性涂料。
由此,在排出导向件60的内部,在硬度大的覆盖带C以排列的方式排出时,由于该覆盖带C呈波纹状重叠,因此始终产生要向外侧扩展的推压力,而即使所有内壁面都受到该推压力而在与覆盖带C之间产生滑动阻力,也能够减小滑动阻力。假设:如果是在滑动阻力比较大的状态,则覆盖带C的排出阻力增大,进给辊子41难以进行排出动作。
另外,该排出导向件60的排出端部65延伸设置到架体端部20A,以使覆盖带C不会粘在架体20上,从而能够把覆盖带C向部件送料器10的外部排出。但是由于相邻的其他部件送料器(未图示)的机型不同,因此在上述架体端部20A的位置,架体端部20A可能与覆盖带C接触,在以上等情况下,该排出端部65也可以延伸到不与相邻的送料器接触的位置。
根据以上详细说明的本实施方式,排出导向件60的形状为第一主面导向部61和第二主面导向部62逐渐扩展的扩展形状,其中上述第一主面导向部61和第二主面导向部62从进给辊子41的送出位置朝向排出端部65的方向限制排出开口部的纵向宽度,从而能够使覆盖带C排列成波纹状排出,能够有效地防止阻塞。
用于限制排出开口部的横向宽度的内导向件63和外导向件64,彼此之间相隔与覆盖带C的宽度大致相同程度的间隔,而且覆盖所排出的覆盖带C,由此能够防止排列的覆盖带C扭转或倾倒。
并且通过使用非粘贴性、低摩擦性材料来形成排出导向件60的有覆盖带C滑动的内壁面,能够减小覆盖带C的排出阻力,从而能够获得稳定的排出特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把排出导向件60的排出端部65设在任意位置上,能够在不会因覆盖带C粘在本机的架体20或相邻的送料器上而产生阻塞的位置,使覆盖带C向送料器外部排出。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使覆盖带C向送料器外部排出的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不向送料器外部排出,而是收容于回收箱内的结构,并且,在该情况下,上述回收箱可以是相对于排出端部65可装卸的盒式回收箱。
使覆盖带C排出的旋转体在周向上的表面形状并不限定于圆形,可以是齿轮形状,并且并不限定于旋转体或卷绕安装有橡胶的进给辊子,只要能够保持并牵引覆盖带,则其材质可以任意选择。

Claims (5)

1.一种部件供给装置,所述部件供给装置从保持在预定位置的卷筒上,依次送出预先卷绕在该卷筒上的运载带,并向下游侧输送该运载带,从到达剥离位置的运载带的带主体揭去覆盖带,使收容于带主体的凹部中的部件露出,然后向下游侧的拾取位置供给该部件,
并且把揭去的上述覆盖带卷绕在配置于预定位置的旋转体上,通过使该旋转体与上述运载带的送出同步地旋转,来对该覆盖带施加张力并同时送出该覆盖带,然后通过上述旋转体出侧的排出路径向下游侧排出上述覆盖带,
上述部件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沿上述排出路径排出的覆盖带的各主面侧,配设有分别形成有主面导向部的排出导向件,其中,上述主面导向部从上述旋转体附近沿排出方向其间隔逐渐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排出导向件在所排出的覆盖带的各侧端侧具有以分别靠近各侧端的间隔配置的侧端导向部,而且上述主面导向部和该侧端导向部被实施了表面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排出导向件的排出终端位置延伸到装置主体末端或其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有这样的导向路径:即,使从上述带主体剥离的覆盖带在上述剥离位置的上游侧将输送方向改变成与上述运载带交叉的方向,并且对该覆盖带施加扭转使其通过运载带的侧端,在交叉位置的下游侧使扭转复原,然后将上述覆盖带卷绕在上述旋转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表面处理,是涂敷这样的非粘贴性涂料:分散调和有米糠陶瓷、具有硅酮树脂基的树脂和反应性硅酮,并且不含球体。
CN2006101159186A 2005-08-18 2006-08-18 部件供给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157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37478 2005-08-18
JP2005237478 2005-08-18
JP2005237478A JP2006319299A (ja) 2005-04-14 2005-08-18 部品供給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15779A CN1915779A (zh) 2007-02-21
CN1915779B true CN1915779B (zh) 2010-06-09

Family

ID=37736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15918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915779B (zh) 2005-08-18 2006-08-18 部件供给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9157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09119B2 (ja) * 2007-02-22 2012-04-04 Juki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
US11375649B2 (en) * 2017-08-01 2022-06-28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and component mounting machine using the same
JP7149048B2 (ja) * 2019-03-26 2022-10-06 株式会社Fuji テープ案内部材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テープフィーダ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19589B2 (ja) * 1989-12-12 1996-07-3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テ―プフィ―ダのカバ―テ―プ処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19589B2 (ja) * 1989-12-12 1996-07-3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テ―プフィ―ダのカバ―テ―プ処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15779A (zh) 2007-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15779B (zh) 部件供给装置
JP2008525223A5 (zh)
EP2104604A1 (en) Device for forming sleeve-like foil envelopes from a continuous flat strip of foil material
CN100508720C (zh) 电子器件供给装置
RU2008146521A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нанесения этикеток, в частности самоклеющихся этикеток, на предметы
US20060205326A1 (en) Particle blast system with synchronized feeder and particle generator
CN1849057B (zh) 部件供给装置
JP2009523679A (ja) 板状物品前方移動変更用搬送装置
US20070065270A1 (en) Stacking device
CN105540241A (zh) 自动上料装置及具有其的自动上料机
CA2541254A1 (en) Improved adhesive-spreading unit, in particular for bonding machines
JP2012228794A (ja) ゴムストリップの貼付装置
JP2006319299A (ja) 部品供給装置
CN110476494A (zh) 料带排出引导结构体、元件供应装置及元件安装机
US9815627B2 (en) High-angle conveyor system
CN105173620A (zh) 用于矿砂输送的装置
JP4171545B2 (ja) 搬送装置
CN2720187Y (zh) 下球库
CN208292098U (zh) 一种防爆瓶输送装置
CN111038995A (zh) 一种棒材供料结构
CN215973408U (zh) 双向输送管带机
CN215554513U (zh) 一种针管储料装置
JP7176747B2 (ja) 物品搬送装置
CN212711504U (zh) 一种机床的上下料输送机构
CN210709593U (zh) 一种复合送料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09

Termination date: 201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