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92017A - 车辆用动力头起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动力头起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892017A CN1892017A CNA2006100940845A CN200610094084A CN1892017A CN 1892017 A CN1892017 A CN 1892017A CN A2006100940845 A CNA2006100940845 A CN A2006100940845A CN 200610094084 A CN200610094084 A CN 200610094084A CN 1892017 A CN1892017 A CN 189201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xle
- aforementioned
- recoil
- vehicle
- bent ax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uxiliary Drives, Propulsion Controls, And Safety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动力头起动装置,其隔着向变速装置输出旋转驱动力的曲轴,配置在驱动轴的相反侧。所述动力头具有装载在自动三轮车(1)上、通过平行于连接后轮(4L、4R)的后轮轴(33)配设的曲轴(26)输出旋转驱动力的发动机(19)和将曲轴(26)的旋转驱动力通过平行于后轮轴(33)配设的副轴(34)传输给后轮轴(33)的变速装置(37);所述起动装置由平行于曲轴(26)的反冲轴(49)和配设在该反冲轴(49)前端的反冲臂(50)构成;具有通过踩出反冲臂(50),使反冲轴(49)旋转,将反冲轴(49)的旋转传输给曲轴(26)使发动机起动的反冲起动机构(28)。反冲轴(49)隔着曲轴(26)配置在后轮轴(33)的相反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三轮车等小型车辆上装载的车辆用动力头起动装置,所述车辆用动力头具备内燃机以及变速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关于自动二轮车及自动三轮车等小型车辆,起动发动机的起动装置相对于曲轴而言配置在驱动轮方向(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05091号公报
但是,当起动装置配置在驱动轮侧即后轮侧时,在起动时就必须移动到车辆的后方位置。特别是在自动三轮车的情况下,由于后轮的位置在动力头的左右两侧,所以起动装置的操作范围(操作空间)就会受后轮限制,这也是一个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构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动力头起动装置,其隔着向变速装置输出旋转驱动力的曲轴配设于驱动轴的相反侧。
为解决前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动力头的起动装置(譬如:在实施形态中的反冲起动机构28),其设于车辆用动力头,所述车辆用动力头具有装在车辆(譬如:在实施形态中的自动三轮车1)上的、通过平行于连接有驱动轮(譬如:在实施形态中的后轮4L、4R)的驱动轴配设的曲轴输出旋转驱动力的内燃机(譬如:在实施形态中的发动机19)、和将曲轴的旋转驱动力通过平行于驱动轴配设的副轴传输给驱动轴的变速装置,所述起动装置由平行于曲轴配设的反冲轴和配设在该反冲轴前端(顶端)的反冲臂构成,通过反冲臂蹦出,使反冲轴旋转,起动装置将该反冲轴的旋转传输给曲轴,使内燃机起动,反冲轴隔着曲轴配置在驱动轴的相反侧。
此时,理想的是车辆的驱动轮由左驱动轮和右驱动轮构成。
另外,本发明的起动装置理想的是具有,相对于反冲轴与曲轴平行配置,且隔着曲轴配置在驱动轴的相反侧,并将反冲轴的旋转传输给曲轴的反冲空转轴,从侧面看,反冲轴和反冲空转轴的某一方配置在曲轴的上方,另一方就配置在曲轴的下方。此时,内燃机具有将气体排出外部的排气管,该排气管在反冲轴和反冲空转轴的前方呈上下延伸配置。
本发明的车辆用动力头起动装置按上述构成,则可将构成起动装置的反冲臂靠近车体的中心配置,搭乘者不必向车辆的后方移动就可起动内燃机(发动机),因而,提高了该起动装置的操作性。特别是在作为驱动轮具有左右后轮的自动三轮车的情况下,通过使起动装置离开驱动轮,并保持驱动轮到反冲臂的距离适当,可确保操作空间,因而,提高了起动装置的操作性。
还有,通过在起动装置设置反冲空转轴,可获得反冲比,提高内燃机的起动性能,同时由于反冲轴和反冲空转轴相对于曲轴上下分开配置,可防止反冲轴向前方鼓出。另外,由于在反冲轴和反冲空转轴的前方呈上下延伸配置了排气管,起动装置和排气管可紧凑地收于汽缸侧的无用空间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了本发明的动力头的自动三轮车的右侧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动力头的右侧面图;
图3是上述自动三轮车的后部以及动力头的平面图;
图4是动力头的右侧面图;
图5是构成发动机箱的前箱半体图,(a)是正面图、(b)是左侧面图;
图6是构成发动机箱的后箱半体图,(a)是正面图、(b)是左侧面图;
图7是变速器箱的左侧面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剖面图;
图9是图2的IX-IX剖面图。
符号说明
1:自动三轮车(车辆)
4L:左后轮(驱动轮)
4R:右后轮(驱动轮)
6:车辆用动力头
19:发动机(内燃机)
26:曲轴
28:反冲起动机构(起动装置)
33:后轮轴(驱动轴)
34:副轴
37:变速装置
49:反冲轴
50:反冲杆
55:排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形态进行说明。首先,使用图1说明装有本发明的车辆用动力头(以下简称动力头)的自动三轮车1。自动三轮车1具有1个前轮3和2个后轮4L、4R,从侧面看,具有形成U字状的车架2,该车架2的前端通过掌舵机构5支承前轮3,车架2的后部设置了驱动左、右后轮4L、4R的动力头6。另外,在车架2后端的上部安装了车座14,动力头6用发动机罩15罩住。
掌舵机构5安装在车架2的前部,具有呈上下延伸的头管7,在该头管7中安装图中没显示出的旋转自如的转向轴。而且,在转向轴的下端安装前叉8,该前叉8下端支承有前轮3。另一方面,手把柱9安装在转向轴上端,且,手把10安装在该手把柱9上端,操纵手把10就能操控前轮3。
在车架2下部的后端安装有向下方延伸的摆动部件11,其相对于车架2可沿前后方向在规定角度范围内摆动。另外,在该摆动部件11的下端安装有向后方延伸的吊架部件12,其相对于该摆动部件11沿上下方向摆动自如。
吊架部件12由一端与摆动部件枢轴连结的前构件12a和插入该前构件12a的另一端且能以向后方延伸的轴为中心相对前构件12a旋转的后构件12b以及连结后构件12b和动力头6的下部的连结构件12c构成。另外,所述吊架部件12由一端与车架2的后部枢轴连结、另一端与吊架部件12的前构件12a枢轴连结的缓冲器13支承。
下面,用图2~图8对动力头6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以图2的箭头F的方向为前方、以箭头U的方向为上方进行说明。动力头6由汽缸盖20以及发动机外壳21构成的发动机19和装在变速器箱22内的变速装置37构成。
发动机外壳21由外壳前半部21a和外壳后半部21b组合而成。在外壳前半部21a的前部,被前后方向延伸嵌入的汽缸套23包围形成汽缸室23a.汽缸室23a内配设了沿前后方向滑动自如的活塞24。另外,活塞24通过连杆25和被相对发动机外壳21旋转自如地保持的曲轴26连接。而且,汽缸套23、汽缸盖20及活塞24形成的燃烧室27与形成于汽缸盖20的吸气口和排气口连通。
向左右方向延伸安装在发动机外壳21内的曲轴26由左曲轴半体26L和右曲轴半体26R构成,通过连结两曲轴半体26L和26R配设的曲轴销30与连杆25连接。另外,曲轴26配设在外壳前半部21a和外壳后半部21b的结合部,两曲轴半体26L和26R分别通过左右轴承31、32保持于外壳前后半部21a和21b。
在发动机外壳21左侧侧部安装有变速器箱22,左曲轴半体26L的轴颈部位突出于变速器箱22内而配置。在变速器箱22内曲轴26的后方位置和曲轴26平行延伸,安装有旋转自如地保持在变速器箱22的后轮轴33,并且,在其后方和曲轴26平行延伸,安装有旋转自如地保持在变速器箱22的副轴34。
在变速器箱22的左侧侧面安装左罩件35,在由该变速器箱22和左罩件35围成的变速器室36内,装有变速装置37。变速装置37由安装在延伸进变速器室36内的左曲轴半体26L的轴颈部位和曲轴26一体旋转的主动轮38、安装在副轴34的左端并相对副轴34相对旋转的从动轮39、安装在副轴34的中央部使从动轮39和副轴34离合的离合器40以及卷设在主动轮38和从动轮39将主动轮38的转动传输给从动轮39的变速器皮带41构成。
主动轮38由安装在左曲轴半体26L的轴颈部位并可与其一体旋转的固定皮带轮半体38a和相对该固定皮带轮半体38a能在轴向相对移动且能和左曲轴半体26L成一体旋转的可动皮带轮半体38b构成,变速器皮带41被固定及可动皮带轮半体38a、38b夹持。另一方面,从动轮39由能相对旋转地安装在副轴34的固定皮带轮半体39a和相对该固定皮带轮半体39a能在轴向相对移动且相对副轴34能相对旋转的可动皮带轮半体39b构成,变速器皮带41被固定及可动皮带轮半体39a、39b夹持。因此,通过可变设定主动轮38以及从动轮39的皮带轮宽度,可连续改变变速器皮带41相对两皮带轮38、39的卷绕半径,可无级(连续地)控制变速比。
在副轴34以及后轮轴33之间,与这些轴34、33大致平行延伸安装有空转轴42,利用曲轴26的旋转,使主动轮38旋转,其旋转由变速器皮带41传输给从动轮39,进而,从离合器40传输给副轴34。然后,副轴34的转动通过副轴34、空转轴42以及配设于后轮轴33的齿轮组传输给后轮轴33,驱动安装在后轮轴33的左右后轮4L、4R转动。
还有,后轮轴33由左端连接于左后轮4L的左轴33L和右端连接于右后轮4R的右轴33R构成,这些轴33L、33R连接于配设在变速器箱22右侧的差动机构43。差动机构43由在和后轮轴33能相对旋转配置在同轴上的差动支架44、贯通和后轮轴33正交的方向而被支承在差动支架44的内部的小齿轮轴45、安装在小齿轮轴45两端的一对小齿轮46、以及和两小齿轮46啮合的左右一对侧齿47构成,左、右轴33L、33R分别与左、右侧齿47连接。并且,通过空转轴42从副轴34传输的旋转输入差动机构43的差动支架44、通过小齿轮轴45以及两小齿轮46传输给侧齿47,分配传输给左、右轴33L、33R。
在变速器箱22的右侧侧面安装覆盖该右侧侧面的右罩件48,副轴34、空转轴42、右轴33R以及差动机构43通过轴承由变速器箱22以及右罩件48保持,左轴33L通过轴承被变速器箱22以及左罩件35保持。
如前所述,后轮轴33位于连接了变速装置37的曲轴26和副轴34之间,由此可使曲轴26以及变速装置37邻接后轮轴33而配置,从侧面看,曲轴26位于后轮4(4L、4R)外形的内侧,缩短了动力头6的前后长度,可使动力头6小型化。另外,在平面看,相对自动三轮车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心线,变速装置37配置于动力头6的左侧,差动机构43配置于右侧,由此即使使曲轴26和副轴34接近后轮轴33,变速装置37的主动轮38以及从动轮39和差动机构43也不会发生干涉,可减少变速器箱22内的无用空间,使动力头6小型化。
另外,如图2所示,从侧面看,通过使后轮轴33位于变速器皮带41的闭合回路内,可使动力头6更加小型化。
在变速器箱22的前部,设置起动发动机19的反冲起动机构28。反冲起动机构28由反冲轴49、反冲杆50、反冲连接轴52以及反冲空转轴53构成。
在变速器箱22的前部、动力头6的前方,安装和曲轴26平行的反冲轴49,其旋转自如地被变速器箱22和左罩件35保持,该反冲轴49的左端从左罩件35突出于外部,其前端安装有反冲杆50。弹簧51卷挂于该反冲轴49,在通常状态下,保持反冲杆50在上方摆动。
另外,在曲轴26的左侧、且在曲轴26的同轴上配设有反冲连接轴52。该反冲连接轴52的左端螺纹式拧进左罩件35而被保持,通过旋转向右方移动构成和左曲轴半体26L的左端卡合。并且,在反冲轴49和曲轴26(反冲连接轴52)之间平行于轴26、49配设反冲空转轴53,其被旋转自如地保持在变速器箱22和左罩件35,然后利用在反冲轴49、反冲空转轴53及反冲连接轴52之间配设的齿轮组将反冲轴49的旋转通过反冲空转轴53传输给反冲连接轴52。
在将设于反冲杆50的前端的脚蹬踏板50a向下方踩出时,反冲轴49就抵抗弹簧51的靠压力而旋转,此旋转由设置于反冲轴49和反冲空转轴53的齿轮组传输给反冲空转轴53。然后,反冲空转轴53的旋转由设置于反冲空转轴53和反冲连接轴52之间的齿轮组传输给反冲连接轴52,反冲连接轴52在旋转的同时向右移动与左曲轴半体26L卡合,将旋转传输给曲轴26。相反,脚一离开脚蹬踏板50a,弹簧51就使反冲轴49反向旋转,反冲杆50退回到上方的位置,与此同时,使反冲连接轴52反向旋转,解除与曲轴26的卡合。
即,通过将脚蹬踏板50a向下方踩出,使曲轴26旋转,使活塞24前后滑动,向燃烧室27供给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气经活塞24压缩而点火,从而可使动力头6(发动机19)起动。
安装于反冲轴49且将反冲轴49的旋转传输给反冲空转轴53的反冲齿轮54为如图2所示的扇形。这是为了限定由于脚蹬踏板50a的反冲而旋转的反冲轴49旋转的角度,通过消除反冲齿轮54的不需要的部分,可缩短变速器箱22的前后长度,使变速器箱22小型化。
另外,从侧面看,反冲轴49的旋转轴配置在曲轴26的旋转轴前方且下方,反冲空转轴53的旋转轴配置在曲轴26的旋转轴前方且上方。即,相对通过曲轴26和副轴34的中心的线段L上下配置。通过设置反冲空转轴53将反冲轴49的旋转传输给曲轴26,可获得反冲比,提高动力头6的起动性能,同时由于反冲轴49和反冲空转轴53相对于曲轴26上下分开配置,可防止反冲轴49向前方突出,可使变速器箱22小型化。
而且,如上所述,当防止了反冲轴49向前方突出时,由于在变速器箱22的前方且在汽缸盖20的左侧侧部形成空间,例如如图2所示,从汽缸盖20延伸出的排气管55可配设于该空间,所以可使动力头6整体小型化。
还有,通过使反冲轴49配置于相对曲轴26的前方,使反冲杆50位于左后轮4L的前方,所以,可使反冲杆50接近于车体的中心。即,搭乘者在座14的附近就可不考虑左后轮4L而操作反冲杆50(将脚蹬踏板50a踩出)时,所以提高了起动时反冲杆50的操作性。
在汽缸盖20的内部形成水冷套(无图示),其围绕燃烧室27而形成,通过使冷却水在内部流动进行冷却,从形成于发动机外壳21的冷却水供给口56供给向该水冷套的冷却水。还有,在水冷套内流动且冷却汽缸盖20的冷却水通过冷却水通路57流入发动机外壳21内,然后从冷却水排出口58被排出外部。
在汽缸盖20的左侧侧部设有用于向汽缸盖20供给冷却水的冷却水泵59,从该冷却水泵59吐出的冷却水通过第一导管60从发动机外壳21的冷却水供给口56供给。然后,通过汽缸盖20的水冷套被加热了的冷却水通过发动机外壳21的排出口58排出并通过第二导管61流入散热器63。该冷却水通过散热器63被散热、并通过第三导管62流入冷却水泵59,在汽缸盖20和散热器63之间循环。
在发动机外壳21的右侧部位,形成被右方开口的壁部21c包围的冷却风扇室64,右曲轴半体26R的轴颈部位延伸进该冷却风扇室64内。而且,在该冷却风扇室64内,在右曲轴半体26R的轴颈部位配设ACG65,在其更靠前的部位配设冷却风扇66。
壁部21c的右侧开口部用发动机盖15覆盖。发动机盖15如图3所示,其具有:覆盖右侧开口部形成冷却风扇室64的冷却盖部15a和形成有在发动机盖15的前方形成的从前方开口部15b连结到冷却盖部15a的通气通路15c的通气通路部15d,在冷却盖部15a的右侧部,在和冷却风扇66相对的位置形成贯通孔15e,连通通气通路15c和冷却风扇室64。
另外,如图5(a)所示,在发动机外壳21的前面的右端侧朝前方(为了散热使通过空气的放热面朝向前方)安装上述散热器63,在安装了发动机盖15的状态,构成该散热器63的后面覆盖于发动机盖15的前方开口部15b,为此,在自动三轮车1行驶时,行驶风直接打在散热器63上,可有效地进行冷却水的散热,而且,通过散热器63的空气取道发动机盖15的通气通道15c从贯通孔15e被引导到冷却风扇66,由于该冷却风扇66向前后以及上下方向输送,动力头6内部可得到有效冷却。
这样,通过在发动机外壳21的前部且右侧侧部配置散热器63,能有效利用右后轮4R前方的空间,可使自动三轮车1小型化。另外,因为散热器63配置在被供给冷却水的发动机外壳21以及汽缸盖20的近旁,所以缩短了连结它们的冷却配管(第1~第3导管60~62))的管路长度。另外,在覆盖了散热器63的后部的发动机盖15上形成通气通路15c且引导到冷却风扇66,可不使冷却构造复杂,而有效利用行驶风,同时由冷却风扇66冷却散热器63。
还有,散热器63的前面也被发动机盖15覆盖,而在发动机盖15与散热器63相对的部分,形成向左右延伸而开口的沿上下方向并排的多个通气口。该通气口将从前方向后方流动的行驶风对着散热器63从斜下方吹向斜上方,能有效利用行驶风冷却流过散热器63的冷却水。
接着,用图9说明如上所述构成的动力头6和吊架部件12的安装构造。动力头6下部如图4所示形成向下方突出的吊架安装部67~68,两个连结部件12c从左右夹持吊架安装部67~68,该连结部件12c对位于2个连结部件12c之间的后端部件12b用2套螺栓70a、71a和螺母70b、71b紧固。另外,动力头6下部对连结部件12c和吊架安装部67~68用2根螺栓72a、73a贯通并用螺母72b、73b紧固。
位于前方的第1吊架安装部67,如图5所示形成于前半体外壳21a下部。另外,位于后方的第2吊架安装部68以及第3吊架安装部69中,第2吊架安装部68如图6所示形成于后半体外壳21b下部,第3吊架安装部69如图7及图8所示形成于变速器箱22的下部。如上所述,变速器箱22安装在发动机外壳21的左侧侧部,第2吊架安装部68和第3吊架安装部69左右排列,并用1组螺栓73a和螺母73b与连结部件12c紧固。还有,由图6~图9显然明白,为使两个连结部件12c左右方向间隔相等,第1安装部67的左右方向宽与第2安装部68和第3安装部69的左右方向宽加在一起的宽度大致相同,形成第1安装部67的左端比第2安装部68的左端向左方突出。
如上所述,通过第2以及第3安装部68、69紧固于连结部件12c,动力头6紧固于吊架部件12,同时,可使发动机外壳21和变速器箱22紧固,因此,向吊架部件12的安装和变速器箱22对发动机外壳21的固定可用1套螺栓73a和螺母73b进行,可消减装配工时和部件个数。另外,对动力头6,由于用两个连结部件12c从左右挟持紧固,可提高吊架部件12和动力头6的结合力,同时来自驱动轮(后轮4L、4R)的反力能有效地传到车体侧(车架两侧),提高了搭乘者的乘车舒服度。
还有,发动机外壳21的下部,在内部形成有积存供给汽缸盖等的润滑油的油盘74,从图9可知,左右配置的连结部件12c和在其之间螺旋紧固的后端部件12b位于发动机外壳21的下部,因此,发动机外壳21的下部可由这些吊架部件12保护。
Claims (4)
1、一种车辆用动力头起动装置,其设于车辆用动力头,所述车辆用动力头搭载于车辆上,具有从与连接驱动轮的驱动轴平行配置的曲轴输出旋转驱动力的内燃机和通过与前述驱动轴平行配置的副轴将前述曲轴的前述旋转驱动力传输给前述驱动轴的变速装置;
所述起动装置由与前述曲轴平行配置的反冲轴和在前述反冲轴的前端配置的反冲杆构成,通过踩出前述反冲杆,使前述反冲轴旋转,将前述反冲轴的旋转传输给前述曲轴,使内燃机起动,其特征在于,
前述反冲轴隔着前述曲轴配置在前述驱动轴的相反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动力头起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车辆的前述驱动轮由左驱动轮和右驱动轮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动力头起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反冲起动机构具有反冲空转轴,所述反冲空转轴与前述反冲轴以及前述曲轴平行配置,且隔着前述曲轴配置在前述驱动轴的相反侧,将前述反冲轴的旋转传输给前述曲轴,
从侧面看,前述反冲轴以及前述反冲空转轴其中某一个配置在前述曲轴的上方,另一个配置在前述曲轴的下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动力头起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内燃机具有向外排出废气的排气管;前述排气管在前述反冲轴以及前述反冲空转轴的前方沿上下方向延伸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186178 | 2005-06-27 | ||
JP2005186178A JP4318181B2 (ja) | 2005-06-27 | 2005-06-27 | 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の始動装置 |
JP2005186178 | 2005-06-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92017A true CN1892017A (zh) | 2007-01-10 |
CN1892017B CN1892017B (zh) | 2010-06-16 |
Family
ID=37597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10094084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92017B (zh) | 2005-06-27 | 2006-06-26 | 车辆用动力头起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318181B2 (zh) |
CN (1) | CN1892017B (zh) |
IT (1) | ITTO20060414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73725A (zh) * | 2011-03-14 | 2012-09-1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162400B2 (ja) * | 2008-09-30 | 2013-03-1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 |
JP5650608B2 (ja) * | 2011-08-08 | 2015-01-0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小型車両用内燃機関のキック始動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120511A (ja) * | 1998-10-16 | 2000-04-25 | Honda Motor Co Ltd | 内燃機関の始動装置 |
JP4036409B2 (ja) * | 1999-01-14 | 2008-01-2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イング式パワーユニット |
CN2474751Y (zh) * | 2001-01-18 | 2002-01-30 | 周海龙 | 一种卧式摩托车发动机起动机构 |
JP2005105825A (ja) * | 2003-09-26 | 2005-04-21 | Honda Motor Co Ltd | 内燃機関 |
-
2005
- 2005-06-27 JP JP2005186178A patent/JP431818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6-08 IT IT000414A patent/ITTO20060414A1/it unknown
- 2006-06-26 CN CN2006100940845A patent/CN189201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73725A (zh) * | 2011-03-14 | 2012-09-1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 |
CN102673725B (zh) * | 2011-03-14 | 2013-11-27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跨骑型车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7002798A (ja) | 2007-01-11 |
ITTO20060414A1 (it) | 2006-12-28 |
JP4318181B2 (ja) | 2009-08-19 |
CN1892017B (zh) | 2010-06-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01072C (zh) | 车辆用散热装置 | |
US10875595B2 (en) | Three-wheeled straddle-seat vehicle | |
US8002653B2 (en) | Power unit having engine and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thereof,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 |
US7665561B2 (en) | Power unit for a motorcycle, and motorcycle incorporating same | |
US7610987B2 (en) | Power unit and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provided with the power unit | |
US10906602B2 (en) | Family of three-wheeled straddle-seat vehicles | |
CN1738160A (zh) | 电动车辆的电动机冷却结构 | |
EP3408165B1 (en) | Three-wheeled straddle-seat vehicle | |
CA2438495C (en) | Engine lubrication system | |
CN1892017A (zh) | 车辆用动力头起动装置 | |
JP4318924B2 (ja) | 自動二、三輪車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 |
JP2009162202A (ja) | 内燃機関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 |
CN1242160C (zh) | 车辆用散热装置 | |
JP2005153877A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3159742U (ja) | 内燃機関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 |
CN1806106A (zh) | 具有内置无级变速器的发动机 | |
CN1891564A (zh) | 车辆用动力单元 | |
CN1796737A (zh) | 发动机 | |
JP2007106348A (ja) | スクータ型車両 | |
JP2013177870A (ja) | 水冷式内燃機関の支持構造 | |
CN1470409A (zh) | 两轮摩托车的动力单元的支撑构造 | |
TWI240041B (en) | Oil circulation construction in an engine for a motorcycle and a three-wheeled vehicle | |
JP2010236451A (ja) | 小型車両用内燃機関 | |
JP4509919B2 (ja) | 車両用パワーユニット | |
JP4105057B2 (ja) | スタータモータを備えた内燃機関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16 Termination date: 20170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