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85122A - 液晶显示器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85122A
CN1885122A CNA2006100908623A CN200610090862A CN1885122A CN 1885122 A CN1885122 A CN 1885122A CN A2006100908623 A CNA2006100908623 A CN A2006100908623A CN 200610090862 A CN200610090862 A CN 200610090862A CN 1885122 A CN1885122 A CN 18851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cd
reflective polarizer
display panel
absorptive polariz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9086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宰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851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851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2Illuminating devices providing polarized light, e.g. by converting a polarisation component into another on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G02F1/133541Circular polaris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3/00Function characteristic
    • G02F2203/01Function characteristic transmissiv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3/00Function characteristic
    • G02F2203/09Function characteristic transflective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器。在所述LCD中,在吸收偏振器和背光单元之间提供反射偏振器和光延迟器。这一结构重复利用在常规LCD中通常通过吸收去除的光,以用于显示,因此可以提高LCD的光效率和显示亮度。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器(LCD)。
背景技术
通常,LCD包括一对在其内表面均具有电极的屏板,和在所述屏板之间插入的介电各向异性液晶(LC)层。在LCD中,电场生成电极之间的电势差的变化,即由所述电极生成的电场的强度的变化,改变了光穿过LCD的透射率,从而通过控制所述电极之间的电势差而获得预期的图像。
根据图像显示所采用的光源的类型,将LCD划分为三种类型:透射型、反射型和透射反射型。在透射型LCD中,采用背光从后面照亮像素。在反射型LCD中,采用来自周围环境的入射光从前面照亮像素。透射反射型LCD结合了透射型特征和反射型特征。在诸如室内环境的中等光条件下,或者在彻底黑暗的条件下,LCD以透射模式工作,而在非常亮的条件下,例如室外环境下,其以反射模式工作。
和反射型LCD相比,由于透射型LCD和透射反射型LCD具有较高的显示亮度,因此经常得到使用。
但是,在这两种类型的LCD中,附着在LCD的下表面的偏振器对背光发出的光吸收50%左右,因此仅剩下50%用于显示。因此,LCD的光效率和显示亮度都称不上最优。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通过降低从LCD的背光单元发出的光的吸收损耗,提高了LCD的显示亮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LCD,其包括:显示屏板;在所述显示屏板之下提供的反射偏振器,其透射沿第一方向线偏振的光,反射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线偏振的光;在所述反射偏振器之下提供的光延迟器;以及在所述光延迟器之下提供的背光单元,所述背光单元包括向所述显示屏板提供光的光源。
所述LCD可以进一步包括在所述显示屏板和反射偏振器之间提供的第一吸收偏振器,所述第一吸收偏振器的透射轴可以位于第一方向。
所述LCD可以进一步包括附着于所述显示屏板的上表面的第二吸收偏振器,所述第二吸收偏振器的透射轴可以位于第二方向。
所述光延迟器具有慢轴和快轴,所述的两个轴之间的相差可以是四分之一波长,用于将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或者将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可以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的±45°角处形成所述光延迟器的所述快轴或慢轴。
所述反射偏振器包括基板和在所述基板的表面上形成的多个金属线,两个相邻的金属线之间的间距可以比所述背光单元提供的可见光的波长窄。
所述反射偏振器的金属线可以沿第二方向相互平行。
所述背光单元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将光朝向在所述背光单元之上提供的显示屏板反射的反射板。
根据另一方面,提供了另一种LCD,其包括:显示屏板;在所述显示屏板之下提供的反射偏振器,其透射沿第一方向线偏振的光,反射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线偏振的光;以及在所述反射偏振器之下提供的背光单元,所述背光单元包括向所述显示屏板提供光的光源。
在这一结构中,所述反射偏振器包括基板、多个金属线、和在所述金属线下形成的光延迟膜。所述反射偏振器的金属线沿第二方向相互平行,两个相邻的所述金属线之间的间距比所述背光单元提供的可见光的波长窄。
所述LCD可以进一步包括在所述显示屏板和反射偏振器之间提供的第一吸收偏振器,所述第一吸收偏振器的透射轴可以位于第一方向。
所述LCD可以进一步包括附着于所述显示屏板的上表面的第二吸收偏振器,所述第二吸收偏振器的透射轴可以位于第二方向。
所述光延迟膜具有慢轴和快轴,所述的两个轴之间的相差可以是四分之一波长,从而将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或者将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可以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的±45°角处形成所述光延迟膜的所述快轴或慢轴。
可以在所述多个金属线之上或者在所述光延迟膜之下布置所述反射偏振器的基板。
可以通过固化液晶获得光延迟膜。
所述背光单元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将光朝向在所述背光单元之上提供的显示屏板反射的反射板。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予以说明,本发明将变得更为清晰。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LCD的TFT阵列板的布局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LCD的公共电极板的布局图。
图3是包含图1的TFT阵列板和图2的公共电极板的LCD的布局图。
图4是沿图3的IV-IV’线切割得到的横截面图。
图5是分别沿图3的V-V’线和V’-V”线切割得到的横截面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LCD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7是比较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LCD中,具有和不具有反射偏振器和光延迟器的部分之间的光效率和光路径的图示。
图8示出了图6的LCD中的光偏振态。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LCD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图10示出了图9的LCD中的光偏振态。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反射偏振器的透视图。
图12和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改进型反射偏振器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示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更充分的说明。但是,可以此不同的形式体现本发明,不应认定其仅限于文中所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在于使公开充分彻底,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发明的范围。
在附图中,为了清晰起见,放大了层、膜和区域的厚度。始终采用类似的附图标记标示类似的元件。应当理解,在称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板的元件位于另一元件上时,其可以能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
下面将参照图1到图5对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LCD予以详细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LCD的TFT阵列板的布局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LCD的公共电极板的布局图,图3是包含图1的TFT阵列板和图2的公共电极板的LCD的布局图,图4是沿图3的IV-IV’线切割得到的横截面图,图5是分别沿图3的V-V’线和V’-V”线切割得到的横截面图。
参照图1到图5,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LCD包括彼此面对的TFT阵列板100和公共电极板200,和介于其间的LC层3。
首先,在下文中参照图1、图3和图5对TFT阵列板100的基础结构予以说明。
在包含透明玻璃或塑料的绝缘基板110上形成多个栅极线121和多个存储电极线131。
用于传送栅极信号的栅极线121基本沿水平方向延伸(如图1所示)。每一栅极线121包括向下突出的多个栅电极124和用于与不同层或外部器件连接的具有较大表面积的末端部分129。可以在附着于基板110的柔性印刷电路膜(未示出)上安装用于生成栅极信号的栅极驱动器(未示出),或者将其直接安装在基板110上。或者,可以将栅极驱动器集成到基板110当中。在这一情况下,栅极线121直接连接至栅极驱动器。
存储电极线131接收预定电压。每一存储电极线131包括基本上平行于栅极线121的主干线(stemline)和从所述主干线基本上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多对存储电极133a和133b。在两个相邻的栅极线121之间提供每一存储电极线131。在这一实施例中,存储电极线131的主干线位于靠近两个相邻的栅极线121中位于下部的栅极线的位置,在所述两个相邻的栅极线121之间具有存储电极线131。每一存储电极133a具有连接至主干线之一的固定端和自由端。每一存储电极133b具有连接至主干线之一的宽度较大的固定端和包含直自由端和弯自由端的两个自由端。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改变存储电极线131的形式和布置。
栅极线121和存储电极线131优选包括诸如Al和Al合金的含有铝(Al)的金属、诸如Ag和Ag合金的含有银(Ag)的金属、诸如Cu和Cu合金的含有铜(Cu)的金属、诸如Mo和Mo合金的含有钼(Mo)的金属、铬(Cr)、钛(Ti)或钽(Ta)。可以将栅极线121和存储电极线配置为多层结构,所述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具有不同物理特性的导电层(未示出)。在这样的结构中,所述两个导电层中的一个包括低电阻率的金属,例如含有Al的金属,含有Ag的金属,含有Cu的金属等,以降低栅极线121和存储电极线131内的信号延迟或电压降。另一导电层包括具有预期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与其他材料的电接触特性的材料,例如氧化铟锡(ITO)和氧化铟锌(IZO)。可以采用,例如,含有Mo的金属、Cr、Ta、Ti等形成所述导电层。所述多层结构的适当实例包括下部Cr层和上部Al(或Al合金)层,下部Al(或Al合金)层和上部Mo(或Mo合金)层。除了上述材料以外,可以采用各种其他金属、导体及其组合形成栅极线121和存储电极线131。
栅极线121和存储电极线131的所有侧面优选相对于基板110的表面形成大约30°到约80°的角。
在栅极线121和存储电极线131上形成包含氮化硅(SiNx)和氧化硅(SiO2)的栅极绝缘层140。
在栅极绝缘层140上形成多个包含加氢无定形硅(a-Si)或多晶硅的线状半导体151。每一线状半导体151基本上沿垂直方向延伸,其包括沿相应的栅电极124延伸的多个突起154。线状半导体151在栅极线121和存储电极线131的附近扩大,从而提供用来与栅极线121和存储电极线131相交叠的大表面积。
在线状半导体151上形成多个线性欧姆接触161和岛状欧姆接触165。欧姆接触161和165可以包括采用诸如磷(P)的N型杂质高度掺杂的N+氢化非晶硅或者硅化物。线性欧姆接触161包括多个突起163。在半导体151的突起154上布置一组突起163和岛状欧姆接触165。
线状半导体151和欧姆接触161和165的所有侧面优选相对于基板110的表面形成处于大约30°到80°的角。
多个数据线171和多个漏电极175形成于欧姆接触161、165和栅极绝缘层140上。
用于传输数据信号的数据线171基本上沿垂直方向延伸,从而与栅极线121和存储电极线131的主干线交叉。在这一实施例中,在两个相邻的数据线171之间提供每对存储电极133a和133b。每一数据线171包括多个朝相应的栅电极124延伸的源电极173和用于连接不同层或外部装置的具有较大表面积的末端部分179。可以将用于生成数据信号的数据驱动器(未示出)安装在附着于基板110上的柔性印刷电路膜(未示出)上,或者将其直接安装在基板110上。或者,可以将数据驱动器集成到基板110内。在这种情况下,数据线171直接连接至栅极驱动器。
与数据线171隔开的漏电极175位于与源电极173相对的位置,并且处于栅电极124的中央。每一漏电极175包括具有较大宽度的放大部分和受到弯曲源电极173的部分围绕的条状末端部分。
栅电极124、源电极173、漏电极175和半导体151的突起154形成了薄膜晶体管(TFT)。TFT沟道形成于在源电极173和漏电极175之间提供的突起154内。
数据线171和漏电极175优选包括诸如Mo、Cr、Ta、Ti或其合金的耐高温金属,并且可以将其配置成多层结构,其包括难熔金属层(未示出)和低电阻率导电层(未示出)。多层结构的一个实例包括包含Cr、Mo、和Mo合金之一的下层和包含Al或Al合金的上层。另一个实例为包含Mo、或Mo合金的下层,包含Al或Al合金的中间层,以及包含Mo或Mo合金的上层。除了上述材料以外,可以采用各种其他金属、导体及其组合形成数据线171和漏电极175。
数据线171和漏电极175的所有横向侧面优选相对于基板110的表面形成处于大约30°到80°之间的角度。
欧姆接触161和165只存在于下层半导体151和覆盖数据线171之间,以及覆盖漏电极175和下层半导体151之间,以降低其间的接触电阻。所形成的大多数线状半导体151都比数据线171窄,但是,如上所述,其局部部分在与栅极线121或存储电极线131的相交区域的附近扩大,以防止数据线171被短路。在未被数据线171和漏电极175覆盖的区域,以及在源电极173和漏电极175之间,部分暴露线状半导体151。
在数据线171、漏电极175和半导体151的暴露部分上形成钝化层180。钝化层180的上表面基本上可以是平的。可以将钝化层180配置为包括诸如SiNx或SiO2的无机绝缘体或者有机绝缘体的单层。在这种情况下,用于钝化层180的可取有机绝缘体具有介电常数低于4.0的低介电常数和/或光敏性。还可以将钝化层180配置为包括下部无机绝缘体层和上部有机绝缘体层的双层结构。这一结构具有突出的绝缘性能,防止对半导体151的暴露部分造成损害。
为钝化层180提供多个接触孔182和185,数据线171的末端部分179和漏电极175的扩大部分分别通过所述接触孔露出。在钝化层180和栅极绝缘层140内形成多个接触孔181,通过其暴露栅极线121的末端部分129。
在钝化层180上形成多个像素电极191、多个跨路83和多个接触辅助部分81和82。像素电极191、跨路83和接触辅助部分81和82可以包括诸如ITO或IZO的透明导电体或者诸如Al、Ag、Cr或其合金的反射金属。
像素电极191通过接触孔185物理连接并电连接至漏电极175,以接收来自漏电极175的数据电压。施加了数据电压的像素电极191与滤色器屏板200的公共电极270一起生成电场,由此决定插入到两个电极191和270之间的LC层3中的液晶分子的取向。通过改变LC分子的指向控制通过LC层3的光的偏振。每一组像素电极191、相应的公共电极270和位于其间的LC层3形成了能够在TFT截止之后存储外加电压的LC电容器。
为了提高LC电容器的电容量,进一步提供了存储电容器。像素电极191和通过接触孔182和185连接至像素电极191的漏电极175的扩大部分与存储电极133a和133b、以及存储电极线131的主干线相交叠。使像素电极191、以及与之电连接的漏电极175与存储电极线131交叠建立了存储电容器。
通过接触孔181和182将接触辅助部分81和82分别连接至栅极线121的末端部分129和数据线171的末端部分179。接触辅助部分81和82在暴露的末端部分129和179与外部设备之间增添粘附力,并对其予以保护。
跨路83跨越栅极线121,并且包括向上延伸的第一部分和向下延伸的第二部分。跨路83的第一部分通过接触孔183a连接至存储电极线131的暴露主干线,跨路83的第二部分通过接触孔183b连接至存储电极133b的暴露的直自由端。跨路83和具有存储电极133a和133b的存储电极线131可以用于修正由栅极线121和/或数据线171引起的任何缺陷。
下面将参照图2和图4对滤色器屏板200的基础结构予以说明。
在包括透明玻璃或塑料的绝缘基板210上提供被称为“黑色矩阵”的光阻挡部件220。光阻挡部件220包括相应于栅极线121、数据线171和TFT的部分,从而防止光通过像素电极191之间的壁垒(barrier)泄漏。
在具有光阻挡部件220的基板210上形成多个滤色器230。将它们中的大多数布置在通过光阻挡部件220分隔的开口区域内。滤色器230可以在垂直方向上沿像素电极191延伸。每一滤色器230可以显示红色、绿色和蓝色。
在光阻挡部件220和滤色器230上形成覆层250,以防止暴露滤色器230,并提供基本上为平面的表面。覆层250可以包括有机绝缘体。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省略覆层250。
在覆层250上形成包括诸如ITO或IZO的透明导体的公共电极270。
分别在屏板100和200的内表面上涂覆配向层11和21。配向层11和21可以包括垂直配向层。
分别在屏板100和200的外表面上提供偏振器12和22。由其透射轴的指向形成相互之间的直角。在这一实施例中,所述透射轴之一优选平行于栅极线121。
LC层3中的LC分子具有负介电各向异性。在没有电场的情况下,其基本上垂直于两个屏板100和200的表面配向。在这种情况下,入射光不能穿过偏振器12和22,因为偏振器12和22的偏振方向成直角。
在向公共电极270提供公共电压,向像素电极191提供数据电压时,在LC层3中生成垂直于两个屏板100和200的表面的电场。在响应电场的过程中,LC层3中的LC分子开始改变其指向,从而与电场的方向垂直。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LCD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在这一实施例中,偏振器12包括吸收偏振器12,LCD除了包括图1到图5所示的TFT阵列板100、公共电极板200和LC层3之外,还进一步包括反射偏振器13、光延迟器14和背光单元500。
参照图6,吸收偏振器12附着于TFT阵列板100的下表面,按该顺序将反射偏振器13和光延迟器14布置在吸收偏振器12之下。在光延迟器14之下布置背光单元500,在背光单元500的下表面提供反射板510。
如图7所示,反射偏振器13透射沿X方向()线偏振的入射光,反射沿垂直于X方向()的Y方向(⊙)线偏振的入射光。图11示出了反射偏振器13的结构,并且在下文中将对其予以更为详细的说明。此外,吸收偏振器12透射沿X方向()线偏振的入射光,吸收沿Y方向(⊙)线偏振的入射光。据此,穿过反射偏振器13的光也能够穿过吸收偏振器12。
布置在反射偏振器13之下的光延迟器14具有慢轴和快轴。据此,穿过快轴的光获得了比穿过慢轴的光更快的相位。在这一实施例中,两个轴之间的相差为四分之一波长,从而将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或将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在这一实施例中,两轴优选相互垂直,并且分别形成于相对于偏振器12、22和13的透射轴的±45°处。
图7是比较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LCD中,具有和不具有反射偏振器和光延迟器的部分之间的光效率和光路径的图示。
图7的左半部分示出了只具有吸收偏振器12,而不具有反射偏振器13和光延迟器14的LCD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沿X方向()的光能够用于显示。然而,如图7的右半部分所示,在偏振器12、13和光延迟器14均提供于屏板100和背光单元500之间的情况下,通过光重复利用过程,Y方向(⊙)的光也能够与X方向()的光结合用于显示。
图8示出了图6的LCD的光的偏振态。这一附图仅示出了对光的偏振造成影响的主要分量,从而使背光单元500发出的光入射到TFT阵列板100。
参照图8,从背光单元500发出的光(T)入射到光延迟器14上。这一光(T)是非偏振的,并且包括所有分量。光延迟器14透射不具有偏振的所有入射光(T)。之后,所述光入射到反射偏振器13上。反射偏振器13仅透射入射光(T)的X方向()分量,反射光(T)的Y方向(⊙)分量。在下文中,将分别说明穿过反射偏振器13的光(T1)和由反射偏振器13反射的光(T2)的连续路径。
透射光(T1)入射到吸收偏振器12上。由于偏振器12的透射轴沿X方向(),所以这一透射光(T1)穿过偏振器12。之后,光(T1)入射到TFT阵列板100上。
另一方面,反射偏振器13反射的光(T2)再次入射到光延迟器上。之后,光(T2)穿过光延迟器14。这时,通过光延迟器14将光(T2)转换为逆时针(left-handed)圆偏振光。逆时针圆偏振光入射到背光单元500的反射板510上,之后受到反射板510的反射。通过反射,将逆时针圆偏振光转换为顺时针(right-handed)圆偏振光。之后,顺时针圆偏振光穿过光延迟器14。随着顺时针圆偏振光穿过光延迟器14,将顺时针圆偏振光转换为沿X轴方向()的线偏振光。
由于采用这种方式将反射光(T2)转换成了沿X轴方向的线偏振光,所以反射光(T2)能够穿过反射偏振器13和吸收偏振器12,从而入射到TFT阵列板100上。采用这种方式,对在常规LCD中通常通过吸收去除的光进行了重复利用,以用于显示,由此提高了LCD的光效率和显示亮度。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LCD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在这一实施例中,省略了图6的吸收偏振器12。由于反射偏振器13和吸收偏振器12的透射轴处于相同方向(),因此这一点是有可能的。因此,两个偏振器12和13起着类似的作用。
如下所述,不具有吸收偏振器12的LCD可以具有某些优点和缺点。
通常,吸收偏振器比反射偏振器示出了更高的偏振效率。因此,与不具有吸收偏振器12的LCD相比,包含吸收偏振器12的LCD能够更为清晰地显示图像。但是,省略吸收偏振器12能够简化制造过程,降低制造成本。
因此,可以优选在要求更高显示质量的LCD中采用吸收偏振器12,在要求较低制造成本的LCD中省略吸收偏振器12。
图10示出了图9的LCD的光的偏振态。图10所示的光的偏振态与图8中的光的偏振态相同,除省略了吸收偏振器12之外。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示范性反射偏振器的透视图。
参照图11,反射偏振器13包括基板13-1和在所述基板13-1的表面上形成的基本上相互平行的多个金属线13-2。两个相邻的金属线13-2之间的间距明显小于背光单元500发出的可见光的波长。在这种情况下,反射偏振器13反射平行于金属线13-2的光(即沿Y方向的光),透射垂直于金属线的光(即沿X方向的光)。基板13-1包含玻璃或塑料,金属线13-2包含诸如Al的反射金属。
在这一实施例中,在反射偏振器13之下布置光延迟器14,尽管在图11中没有示出。或者,如图12和图13所示,可以整体形成反射偏振器和光延迟器。
图12和图13是根据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改进型反射偏振器的横截面图。
参照图12,反射偏振器15包括基板15-1,在所述基板15-1的表面上形成的多个金属线15-2,以及在所述金属线15-2上形成的光延迟膜15-3。在这一结构中,优选采用相同的图案构造金属线15-2和光延迟膜15-3。在这一实例中,可以在单个步骤中对金属线15-2和光延迟膜15-3同时构图,从而简化制造过程。可以通过固化LC分子得到光延迟膜15-3。可以在基板15-1上涂覆光敏配向层,之后对其曝光,以形成配向轴。在形成配向轴之后,在其上涂覆LC分子,并使其固化,从而在反射偏振器上完成光延迟膜15-3的制作。于是,形成了厚度不超过1μm的光延迟膜15-3。与膜15-3相比,如图9所示的分离的光延迟器14的厚度处于60μm到80μm的范围内,其包括所采用的粘合剂的厚度。因此,光延迟膜15-3可以明显薄于光延迟器14。光延迟膜15-3具有慢轴和快轴。在这一实施例中,优选在与金属线15-2成±45°角的位置形成两个轴中的任意一个。
图13示出了另一反射偏振器15。这一反射偏振器15包括基板15-1,在所述基板15-1的表面上形成的光延迟膜15-3,以及在所述光延迟膜15-3上形成的多个金属线15-2。
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在公共电极屏板200内形成公共电极270。但是,本发明也适用于在同一屏板内形成公共电极和像素电极的其他实施例。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在吸收偏振器和背光单元之间提供反射偏振器和光延迟器。这一结构能够重复利用在常规LCD中通常通过吸收偏振器吸收的光,从而用来显示。因此,可以提高LCD的光效率和显示亮度。
不应认为本发明仅限于上述具体实例,应当将本发明理解为覆盖了如附加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所有特征。对于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看过了所述简短说明之后,针对本发明的各种修改、等效处理以及各种结构是显而易见的。
本发明要求于2005年6月24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相应韩国专利申请No.10-2005-0054848的优先权,在此将其全文引入以供参考。

Claims (18)

1.一种液晶显示器,其包括:
显示屏板;
在所述显示屏板之下提供的反射偏振器,其透射沿第一方向线偏振的光,反射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线偏振的光;
在所述反射偏振器之下提供的光延迟器;以及
在所述光延迟器之下提供的背光单元,所述背光单元包括用于向所述显示屏板提供光的光源,其中,所述反射偏振器包括基板和在所述基板的表面上形成的多个金属线,两个相邻的所述金属线之间的间距比所述背光单元提供的可见光的波长窄,并且
所述反射偏振器的所述金属线沿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平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进一步包括在所述显示屏板和反射偏振器之间提供的第一吸收偏振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第一吸收偏振器的透射轴位于第一方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进一步包括与所述显示屏板的上表面耦合的第二吸收偏振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第二吸收偏振器的透射轴位于第二方向。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光延迟器具有慢轴和快轴,所述的两个轴之间的相差为四分之一波长,用于将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或者将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的±45°角处形成所述光延迟器的所述快轴或慢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背光单元包括将光朝显示屏板反射的反射板。
9.一种液晶显示器,其包括:
显示屏板;
在所述显示屏板之下提供的反射偏振器,其透射沿第一方向线偏振的光,反射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线偏振的光;以及
在所述反射偏振器之下提供的背光单元,所述背光单元包括向所述显示屏板提供光的光源,
其中,所述反射偏振器包括基板,多个金属线,和在所述金属线下形成的光延迟膜,并且
其中,所述金属线沿第二方向相互平行,两个相邻的所述金属线之间的间距比所述背光单元提供的可见光的波长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进一步包括在所述显示屏板和反射偏振器之间提供的第一吸收偏振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第一吸收偏振器的透射轴位于第一方向。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进一步包括与所述显示屏板的上表面耦合的第二吸收偏振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第二吸收偏振器的透射轴位于第二方向。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光延迟膜具有慢轴和快轴,所述的两个轴之间的相差为四分之一波长,用于将圆偏振光转换为线偏振光,或者将线偏振光转换为圆偏振光。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的±45°角处形成所述光延迟膜的所述快轴或慢轴。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在所述多个金属线之上或者在所述光延迟膜之下布置所述反射偏振器的基板。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通过固化液晶获得所述光延迟膜。
18.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中,所述背光单元进一步包括将光朝显示屏板反射的反射板。
CNA2006100908623A 2005-06-24 2006-06-26 液晶显示器 Pending CN18851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54848/05 2005-06-24
KR1020050054848A KR20060135153A (ko) 2005-06-24 2005-06-24 액정 표시 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85122A true CN1885122A (zh) 2006-12-27

Family

ID=37566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100908623A Pending CN1885122A (zh) 2005-06-24 2006-06-26 液晶显示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750995B2 (zh)
JP (1) JP2007004174A (zh)
KR (1) KR20060135153A (zh)
CN (1) CN1885122A (zh)
TW (1) TW20070082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4624A (zh) * 2015-06-19 2015-09-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光结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50873B1 (ko) * 2007-03-08 2014-01-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KR101978721B1 (ko) * 2012-10-08 2019-05-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편광판,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KR20140089769A (ko) 2013-01-07 2014-07-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JP2015118272A (ja) * 2013-12-18 2015-06-25 株式会社 オルタステクノロジー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用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US10386670B2 (en) * 2014-12-26 2019-08-2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27822A (ja) * 1995-05-26 1996-12-13 Nippon Oil Co Ltd 液晶表示素子用補償フィルムおよび該補償フィルムを組み込んだocbモード液晶表示装置
US6088067A (en) 1995-06-26 2000-07-11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rojection system using multilayer optical film polarizers
JPH09218407A (ja) * 1995-12-05 1997-08-19 Canon Inc 照明装置、及び該照明装置を備えた液晶装置
EP0922243A1 (en) 1997-05-30 1999-06-16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provided with a reflective polarizer, and a reflective polarizer
US6108131A (en) 1998-05-14 2000-08-22 Moxtek Polarize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a generally polarized beam of light
US5986730A (en) * 1998-12-01 1999-11-16 Moxtek Dual mode reflective/transmiss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JP3407707B2 (ja) * 1999-12-20 2003-05-19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垂直配向型マルチドメイ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1188126A (ja) * 2000-01-05 2001-07-1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偏光分離プリズムシートおよび照明装置
KR100682356B1 (ko) * 2000-06-14 2007-02-15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투과 반사형 액정표시장치
EP1347315A1 (en) * 2000-12-28 2003-09-24 Fuji Electric Co., Ltd. Light guiding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the light guiding plate
JP2003121642A (ja) 2001-10-10 2003-04-23 Nitto Denko Corp 広視角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271459C (zh) 2002-08-09 2006-08-23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平面光源装置及以其作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器
CN1508595A (zh) 2002-12-20 2004-06-3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器
CN100434995C (zh) * 2004-04-15 2008-11-19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透反射型lcd显示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4624A (zh) * 2015-06-19 2015-09-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光结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WO2016201887A1 (zh) * 2015-06-19 2016-12-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结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9897741B2 (en) 2015-06-19 2018-02-20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Light guide structur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750995B2 (en) 2010-07-06
TW200700821A (en) 2007-01-01
KR20060135153A (ko) 2006-12-29
US20060290846A1 (en) 2006-12-28
JP2007004174A (ja) 2007-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29096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885121A (zh) 液晶显示器
KR101163622B1 (ko) 박막 트랜지스터 표시판
KR102416573B1 (ko)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5317399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752804A (zh) 各个彩色像素均具有子像素的液晶显示器
CN1825170A (zh) 四色液晶显示器
US924431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7011355A (ja) 偏光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CN100523967C (zh) 透射反射型液晶显示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885122A (zh) 液晶显示器
CN1866096A (zh) 液晶显示器
CN1866099A (zh) 显示屏板、其制造方法及液晶显示器
JPWO2010116433A1 (ja) 表示装置
CN1752813A (zh) 滤色器面板及包括该滤色器面板的液晶显示器
CN1854848A (zh) 滤色器屏板及其制造方法和透射反射型液晶显示器
CN100580524C (zh) 显示器件
CN1869798A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薄膜晶体管阵列面板的制造方法
CN1888963A (zh) 透射反射型液晶显示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746752A (zh) 液晶显示器和用于其的显示板
JP2008225469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866114A (zh) 显示装置
JP2007004171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20070064167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ethod of repairing bad pixels
KR101398641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61227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