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54369A - 缝纫机的拉引装置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的拉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54369A
CN1854369A CNA2006100770308A CN200610077030A CN1854369A CN 1854369 A CN1854369 A CN 1854369A CN A2006100770308 A CNA2006100770308 A CN A2006100770308A CN 200610077030 A CN200610077030 A CN 200610077030A CN 1854369 A CN1854369 A CN 18543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ust plate
clutch sleeve
sewing machines
pulling device
thru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7703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54369B (zh
Inventor
河本修
石川孝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13183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62536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543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543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543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543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的拉引装置,其可以使缝纫机稳定的高速运转。在具有内置单向超越离合器的离合器套筒(53a、53b)与间隔部件(54)的拉引装置(100)中,在离合器套筒(53a)与间隔部件(54)的相对的端面,分别设有由磷青铜构成的两片第一止推板(56a、56b),在该两片第一止推板之间设有由钢材构成的一片第二止推板(57)。各第一止推板分别卡合于离合器套筒(53a)与间隔部件的相对的端面并可以与其绕轴方向一体转动。另外在离合器套筒(53a)上形成有供油路径(55),在各第一止推板以及第二止推板上形成有贯通孔。在第二止推板的端面设有引导润滑脂的引导槽(A、B、C),可以从供油路径供给润滑脂。

Description

缝纫机的拉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缝纫机的拉引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对布等被缝制物施加朝向送布方向的下游侧的拉引力的缝纫机的拉引装置中,通过将在送布方向上的缝制位置即落针位置的下游侧上下相对配置的上辊与下辊的至少一方作为驱动轮旋转,使在两者的间隙之间被夹持的布被顺次输送到下游侧。而且,公知的缝纫机的拉引装置具备内置了离合机构的上辊,所述离合机构将从通过缝纫机电机而被旋转的主轴经由凸轮机构或连杆机构而得到的臂的摆动运动,转换成一方向的间歇的旋转运动(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所述缝纫机的拉引装置的上辊具有筒状的辊部,在该辊部的内侧,设置有被设置于该辊部的轴线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并且可以与辊部一体旋转地被固定的离合器间隔件。另外,在离合器间隔件的旋转轴的轴线方向,在夹着该离合器间隔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内置上述的离合机构(单向超越离合器)的离合器套筒,一方的离合器套筒与进行上述的摆动运动的臂连结。
而且,如果随着缝纫机电机的驱动上述臂摆动,则上述的离合器套筒转动,经由被内置于该离合器套筒的单向超越离合器得到一方向的旋转运动的离合器轴间歇地旋转,与该离合器轴连结的离合器间隔件以及辊部间歇地旋转,由此来输送布。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53388号公报
但是,随着近年来的缝纫机动作的高速化,通过由铝系的材料形成转动的离合器套筒,实现了该离合器套筒的惯性力的下降。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现有的缝纫机的拉引装置中,在辊部的内侧转动的离合器套筒、和与辊部一体旋转的离合器间隔件之间设置有用于降低两者的滑动部的摩擦的滑动性良好的止推板,该止推板与离合器套筒的接触面也构成允许滑动的结构。因此,在高速运转的停止等时、止推板与离合器间隔件在该接触面滑动,从而有在由耐磨损性低的铝系的材料构成的离合器套筒侧的接触面上产生发热、磨损的担心,就有并不一定能够确保缝纫机动作的稳定性或装置的耐久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缝纫机稳定地高速运转的缝纫机的拉引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发明是一种缝纫机的拉引装置,其在送布方向上的缝制位置的下游侧,向送布方向下游侧对被缝制物施加拉引力,其特征在于,具有:与所述被缝制物相接的辊;内置了施加转动驱动力并将所述转动驱动力转换成一方向的旋转运动而进行传递的单向超越离合器的离合器套筒;邻接于所述离合器套筒、并且将通过所述单向超越离合器传递的一方向的旋转运动传递给所述辊的间隔部件,设置有分别面对所述离合器套筒与所述间隔部件的相对的端面而配置的两片第一止推板,并且在所述两片第一止推板之间设置有一片第二止推板,所述各第一止推板被设置成可以与分别面对的所述离合器套筒或者所述间隔部件一体旋转。
第二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所述的缝纫机的拉引装置中,所述第一止推板与所述第二止推板的各材料,由在相互的滑动中具有耐磨损性的材料的组合而形成。
第三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缝纫机的拉引装置中,所述第一止推板与所述第二止推板各自的材料,其中任意的一方由磷青铜形成,且另一方由钢材形成。
第四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所述的缝纫机的拉引装置中,在所述离合器套筒或间隔部件上形成有可以从外部向所述第一止推板与所述第二止推板之间供给润滑剂的供油路径。
第五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方面所述的缝纫机的拉引装置中,在所述两片第一止推板与所述第二止推板的各自的相对面内,在相互相对的至少一方的面上,沿着其半径方向形成有润滑脂扩散用的引导槽。
第六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方面所述的缝纫机的拉引装置中,在与所述润滑脂的供油路径相面对的第一止推板上,形成有在使润滑酯贯穿其表里的贯通孔。
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在缝纫机驱动时,能够使间隔部件及离合器套筒和与它们两者接触的第一止推板分别一体地旋转/转动,能够防止间隔部件及离合器套筒的相对的端面彼此间直接滑动。由此,能够防止在间隔部件以及离合器套筒与止推板之间产生发热或磨损。
另外,通过形成间隔部件以及离合器套筒不直接磨损的结构,能够提高缝纫机的耐久性,另外还能够不必考虑耐磨损性而选择间隔部件或者离合器套筒的材料。即,能够例如以铝等较轻的材料来形成间隔部件或者离合器套筒,其结果是,能够大幅度地降低该间隔部件或者离合器套筒的惯性力。因此,能够防止缝纫机从高速运转到停止时等的拉引装置的超限运动,能够实现缝纫机的稳定的缝制动作以及稳定的高速运转。
另一方面,由于第一止推板为板状,所以对上辊的重量的影响小,因此,该第一止推板能够选择考虑了耐磨损性的材料。
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的发明,由于第一止推板与第二止推板,通过在相互的滑动中具有耐磨损性的材料的组合而形成,所以相互的摩擦阻力低,滑动性良好,能够降低该缝纫机的拉引装置动作时的负载。
另外,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提高缝纫机的耐久性,从而能够实现该缝纫机的稳定的缝制动作以及稳定的高速运转。
根据第三方面所述的发明,由于第一止推板与第二止推板的滑动面是由磷青铜与钢材的组合而形成,所以能够使第一止推板与第二止推板的滑动性良好。
根据第四方面所述的发明,能够通过形成于离合器套筒、第一止推板以及第二止推板的供油路径,从外部向第一止推板与第二止推板之间供给润滑剂。由此,能够对在覆盖离合器套筒的端面的第一止推板、和覆盖与其面对的间隔部件的端面的止推板之间配置的第二止推板的两面进行润滑。因此,能够得到第一止推板以及第二止推板的滑动面的保护、冷却效果,从而能够防止磨损以及发热,能够进行缝纫机的稳定的高速运转。
根据第五方面所述的发明,通过在两片第一止推板与第二止推板的各自相对的面之中,在相互相对的至少一方的面上,沿半径方向形成的润滑脂扩散用的引导槽,能够在从各止推板的内周到外周的范围,引导并使润滑脂流动。
根据第六方面所述的发明,在与润滑脂的供油路径相面对的第一止推板上形成有贯通孔,能够将从一方的端面侧、即从供油路径侧供给的润滑脂引导到另一方的端面侧,即使从一方供油,也能够充分地润滑各止推板的两面。因此,能够降低摩擦,防止发热、磨损,可以实现缝纫机的稳定的缝制动作以及高速运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缝纫机的拉引装置100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上辊50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上辊50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止推板的端面形状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上辊50的放大图。
符号说明:
1:缝纫机
2:本体架
3:底板部
4:机身部
5:机头部
7:针杆
8:机针
9:针板
10:上辊驱动机构
15:杆
17:连杆
18:销
19:送布杆
20:支承机构
21:轴拱座部件
21a:支承孔
22:轴
23:门形架
26:轴拱座
27:螺旋弹簧
28:操作杆
40:下辊
50:上辊
51:上辊轴
52:上辊体
53a、53b:离合器套筒
54:间隔部件
55、65:供油路径
55a、65a:供油口
55b、65b:排出口
56a、56b:第一止推板(磷青铜)
57:第二止推板(钢)
58:离合器张力弹簧
60a、60b、60c:切口部
70a、70b、70c:卡合部
80、81、82、83:贯通孔
100:拉引装置
A、B、C:引导槽
D:输送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输送机构配备缝纫机的拉引装置100,其在送布方向的缝制位置的下游侧,对布施加朝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拉引力。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机针8进行上下动作的方向作为Z轴方向(上下方向),将与其正交的一个方向(被缝制物的输送方向)作为X轴方向(前后方向),将与X轴方向与Z轴方向的两者正交的方向作为Y轴方向(左右方向)来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被缝制物的布被输送向X轴方向、即、图1中的箭头D方向,将图1的里侧作为上游侧,另外将外侧作为下游侧。
(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的拉引装置100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缝纫机1的拉引装置100(以下,称为拉引装置100)被安装于缝纫机1的机头部5,配备有从下方侧与被缝制物相接的下辊40、从上方侧与被缝制物相接的上辊50、以及向上辊50传递旋转驱动力的上辊驱动机构10,由这些部件构成了主要部分。
(本体架)
本体架2配有:被与X-Y平面平行设置、并在一端部的上表面具有机针9的底板部3;从底板部3的另一端部侧立起设置的纵机身部4;以及从纵机身部4的上端向与底板部3相同的方向延伸出的机头部5,整体上大致形成为“コ”字状。
在机头部5的前端内置有没有图示的针驱动机构。在该针驱动机构上具备针杆7,针杆7从机头部5的前端向下方侧突出。另外在针杆7的下端支承有机针8。而且,通过针驱动机构使针杆7沿着上下方向即Z轴方向往复动作,机针8相对于在底板部3的针板9上形成的针孔进行落针。
(下辊)
下辊40被设置于:在底板3的一端其周面的上端与后述的上辊50的周面的下端相对的位置(参考图1)。
下辊40经由沿Y轴方向的下辊轴,被转动自如地支承在底板部3上(参考图1、图5)。即,下辊在与作为驱动轮的后述的上辊50相对的下方侧位置上,作为通过接触在两者的间隙中被输送的被缝制物而旋转的从动轮而被设置。而且,下辊40的Y轴方向的宽度被形成得与上辊50大致相等。
(上辊驱动机构)
上辊驱动机构10,如图1所示,被配置于从上述的落针位置的下游侧的机头部5的侧面到机头部5的前端的下方侧。该上辊驱动机构10从通过没有图示的缝纫机电机旋转驱动的没有图示的上轴(主轴)得到驱动力,作为将送布动作传递给上辊50的传递机构而被设置。
即,上辊驱动机构10,从沿着机头部5的内部的长度方向即Y轴方向延伸的上轴,经由偏心凸轮、连杆等,对送布杆19的一端(上端)赋予往复摆动运动。而且,在送布杆19的另一端(下端)侧连结有后述的上辊50的旋转轴即上辊轴(离合器轴)51。
(上辊)
上辊50被配置于上述的落针位置的下游侧,其轴线与Y轴方向平行即与输送方向正交,并且周面的下端的高度与底板部3的上表面大致相同。该上辊50,如图1所示,通过支承机构20被悬挂于机头部5的前端的下方侧。
支承机构20,从成为上述落针位置的下游侧的机头部5的前端侧侧面部直至下方侧地被设置,并配有在机头部5的前端侧侧面部固定的引导部件21。在引导部件21的上下形成有引导孔21a(另一侧图示略),在这些引导孔21a插通有轴22,该轴22可以在轴向(上下方向)上滑动升降。在轴22的下端固定支承有门形架23。从门形架23的Y轴方向的两端朝向下方侧分别延伸设置有臂,在各臂的下端侧支承有上辊轴51,该上辊轴51支承上辊50。上辊轴51与单向超越离合器连结,可以接受基于上述的上辊驱动机构10进行的往复转动动作,而使上辊50只向一方向间歇地旋转。由此,本实施方式中的上辊50,在通过没有图示的缝纫机电机的旋转而上下驱动的机针8位于上下动作的下方侧时,即在机针8已刺入被缝制物的状态下不进行输送动作,在机针8位于上下动作的上方侧时,即在机针8从被缝制物拔出时进行输送动作,从而能够减轻作用于机针8的负载。
另外,在轴22的中间部固定安装有轴拱座26,在从轴拱座26的上表面直至引导部件21的轴22的中间部夹装有螺旋弹簧27。螺旋弹簧27在与自然长度相比被压缩的状态下被安装,经由轴拱座26以及轴22,门形架23以及上辊50一直被向下方侧即上述的下辊40侧推压。
另外,通过经由连杆机构或凸轮机构与轴22连结的操作杆28,使上辊50在该上辊50的周面的下端处于从底板部3的上表面高度离接的状态的上位置、和上辊50的周面的下端处于底板部3的高度即对于后述的下辊40的周面可以具有推压力而接触的状态下的下位置升降,并且可在各上下位置保持。
此处,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上辊50的内部结构进行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如图2、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上辊50具备:从上方侧与被缝制物相接的上辊体52;内置了被赋予往返的转动驱动力并将该转动驱动力转换成一方向的旋转运动而传递的单向超越离合器的离合器套筒53a、53b;位于离合器套筒53a、53b之间并将通过单向超越离合器传递的一方向的旋转运动传递给上述的上辊体52的间隔部件54。
上述离合器套筒53a、间隔部件54、离合器套筒53b,都是形成为具有大致相同外径的筒状的部件,以接近于上述的送布杆19的顺序,按上述序号来设置。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离合器套筒53a与间隔部件54的相对的端面上,设置有分别面向各端面而配置的由磷青铜构成的作为第一止推板的两片止推板56a、56b,在该两片第一止推板56a、56b之间,设置有由钢材构成的作为第二止推板的一片止推板57。另外,在间隔部件54与离合器套筒53b之间,设置有由磷青铜构成的一片止推板56c。这些止推板56a、56b、56c、57都具有与上述的离合器套筒53a等大致相同的外形,并且都是在中央部具有贯通孔的薄的圆盘状(环状)的部件。
另外,上辊50具有贯通上述离合器套筒53a、53b;间隔部件54;以及各止推板56a、56b、56c、57全部的上辊轴51。
在上辊轴51上固定安装有用于限制其推进方向的E环。另外,上辊轴51的另一端(图2中的左侧)通过螺栓固定卡止送布杆19的下部以及后述的离合器弹簧58。
即,上述的离合器套筒53a、53b;间隔部件54;以及各止推板56a、56b、56c、57,经由上辊轴51而互相连结,并通过能够由上述螺栓的固定状况来调节的离合器弹簧58的推压力而被互相地压接。由此离合器套筒53a、53b;间隔部件54;以及各止推板56a、56b、56c、57,邻接的彼此的端面被互相按压而接触。(参考图5)。
离合器套筒53a是具有沿着Y轴方向的旋转轴的近似圆筒状的部件,一侧的端面与上述的上辊驱动机构10的送布杆19的下端连结。另外,在离合器套筒53a的另一侧的端面的外缘的一部分形成有卡止第一止推板56a的切口部60a。
另外,在离合器套筒53a的周面,在送布杆19侧的端部附近设置有用于注入(供给)作为润滑剂的润滑脂的供油口55a,在另一方的端面即送布杆19的相反侧的端面形成有排出口55b。即,在离合器套筒53a的内部形成有从供油口55a连通于间隔部件54侧的端面的供油路径55。而且,将排出口55b设置成离离合器套筒53a的中心为半径R的距离。
并且,该供油口55a在安装上辊体52时位于该上辊体52的外侧,被配置成不被上辊体52覆盖(参考图5)。
离合器套筒53a的内周部,通过上述的单向超越离合器,只可以向规定的一方向即图2所示的箭头II的方向旋转。而且,在该离合器套筒53a的内周部插通有上述的上辊轴51,并且该上辊轴51可以与该内周部一同旋转。
第一止推板56a的一端面接触离合器套筒53a的排出口55b侧的端面。
第一止推板56a具有切入其外周的一部分并弯折向离合器套筒53a侧而形成的凸状的卡合部70a,该卡合部70a卡合于上述的离合器套筒53a的切口部60a。由此,止推板56a在绕其轴的方向移动时可以与离合器套筒53a一体地转动。另外,在第一止推板56a的、与上述的排出口55a相对应的位置上,在与排出口55b的直径大致相同的半径R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80。第二止推板57的一端面接触第一止推板56a的另一端面。
第二止推板57由钢材形成,其表面实施了表面处理或者热处理。在第二止推板57的离合器套筒53a侧的端面,如图4(a)所示,从中心部到外周,即沿着半径方向,在大致互相垂直的位置形成有四条引导槽A。另外,在该端面上,形成有半径R的大致圆形的引导槽B。各引导槽A与引导槽B交叉,另外在该引导槽B上、在上述的各引导槽A之间的位置上贯穿设置有贯通该第二止推板57的四个贯通孔81。
另外,在第二止推板57的另一端面即间隔部件54侧的端面,如图4(b)所示,通过上述贯通孔81,从中心部到外周部(圆周部),即沿着半径方向呈放射状地形成有四条引导槽C。
即,通过连通上述供油路径55、第一止推板56a的贯通孔80、第二止推板57的贯通孔81以及引导槽A、B、C,从外部(上述供油口55a)供给(注入)的润滑脂等润滑剂被导向由钢材构成的第二止推板57的两侧的端面的整体。
第二止推板57的另一端面与第一止推板56b的一端面接触。该第一止推板56b与上述第一止推板56a、第二止推板57同样地,在与这些贯通孔80、81相对应的半径R的位置,形成有一个贯通孔82。另外,在该第一止推板56b的外缘的一部分形成有切口部,该切口部成为被弯折向间隔部件54侧的卡合部70b。
在间隔部件54上,通过压入或者烧焊等连结方法,在其外周上固定安装有上辊体52。另外,从间隔部件54的外周到内周设置有螺栓孔,间隔部件54与上辊轴51用螺栓固定,在绕轴的方向移动时这些上辊体52、间隔部件54以及上辊轴51可以一体旋转。另外,在间隔部件54的送布杆19侧的一端面的外缘,在与邻接设置于该间隔部件54的上述的第一止推板56b的卡合部70b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挂止第一止推板56b的切口部60b。通过将卡合部70b卡合于该切口部60b,第一止推板56b与间隔部件54在绕其轴的方向移动时可以一体旋转。另外,在间隔部件54的另一端面接触有第一止推板56c。
在该第一止推板56c的外缘,形成有将切入部向离合器套筒53b侧弯折的卡合部70c,该卡合部70c与在离合器套筒53b的一端面的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的切口部60c相卡合。另外,第一止推板56c在半径R的位置设置有贯通孔83。
此外,在离合器套筒53b的中心孔,可以一体旋转地插通有上辊轴51的另一端侧。即,通过单向超越离合器,离合器套筒53b的内周部只可以向图2所示的箭头II的方向旋转。
由此,离合器套筒53a、53b的旋转方向都被限制为,经由上辊轴51只能向相同的方向即、相对于图2所示的箭头II的方向,只能向一方向旋转。
另外,在离合器套筒53b的周面上,在该离合器套筒53b的另一端面的附近位置,与上述的离合器套筒53a同样地,设置有用于注入作为润滑剂的润滑脂的供油口65a,在上述离合器套筒53b的一方的端面形成有排出口65b。即,在离合器套筒53b形成有从供油口65a通向间隔部件54侧的端面的供油路径65。
各第一止推板56a、56b、56c与第二止推板57,是磷青铜与钢材的组合,是互相的滑动中具有耐磨损性的材料的组合。
接着,参考附图,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拉引装置100的作用进行详细的说明。
首先,在缝制动作开始前,上辊50以及下辊40都停止,上辊50被支承机构20保持于下位置。
然后,在缝制动作开始时,在底板部3上通过公知的送布机构(图示省略)送来作为被缝制物的布,布的前端被上辊50以及下辊40夹持。
此处,参考图2、图4,对于本实施方式中的上辊50的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止推板56a经由卡合部70a而卡合于离合器套筒53a的端面,贯通孔80与排出口55b的位置相吻合。另外,经由第二止推板57,位于离合器套筒53a的相反侧的第一止推板56b与间隔部件54的端面(离合器套筒53a侧的端面),经由卡合部70b卡合,从而相对于绕轴方向能够一体旋转。
另外,在间隔部件54与离合器套筒53b之间配置的第一止推板56c,经由卡合部70c与离合器套筒53b卡合,从而在绕轴方向移动时能够一体旋转。
接着,随着缝纫机动作的开始,驱动缝纫机电机,通过上辊驱动机构10对送布杆19赋予以上辊轴51为中心的往复摆动运动。随此,对于在送布杆19的下端连结的离合器套筒53a赋予以上辊轴51为中心的往复转动动作。
离合器套筒53a、53b,由于内置了将往复运动转换成一方向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图2中的箭头II方向的旋转的单向超越离合器,所以如果离合器套筒53a转动,则上辊轴51向箭头II方向间歇地旋转。
由此,被螺栓固定于上辊轴51的间隔部件54以及上辊体52向箭头II方向间歇地旋转。其结果是被夹持在该上辊50与下辊40之间的布被输送到箭头D方向即输送方向的下游侧。
卡合于离合器套筒53a的端面的第一止推板56a与离合器套筒53a一起进行往复转动。因此,在夹持第二止推板57并接触于两侧的各第一止推板56a、56b,和止推板57的两面之间产生滑动。
第二止推板57,由于被转动自如地安装于上辊轴51,所以逐渐地向箭头D方向旋转。
此处,由于各第一止推板56a、56b与第二止推板57,分别由磷青铜、经过了表面处理或者热处理的钢材而形成,所以滑动性良好,由于互相滑动时摩擦阻力小,所以在互相的滑动面上可以顺畅地进行滑动动作。
另外,离合器套筒53a的端面与间隔部件54的端面分别被第一止推板56a、56b覆盖,所以各第一止推板56a、56b起到作为对滑动的保护部件的作用。因此,防止了离合器套筒53a的端面以及间隔部件54的端面的、由在各端面上的滑动引起的摩擦的产生或发热、磨损。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向上辊50的供油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缝制开始前,向在离合器套筒53a、53b上设置的供油口55a、65a注入润滑剂即润滑脂,关闭盖。
从供油口55a注入的润滑脂通过供油路径55内并从排出口55b排出,通过与该排出口55b相面对的第一止推板56a的贯通孔80。
第二止推板57,由于随着缝纫机1的驱动其旋转位置发生变化,所以从排出口55b排出的润滑脂沿着在止推板57的表面设置的引导槽B被引导向第二止推板57的单面的周向。
另外,被引导向第二止推板57的单面的周向的润滑脂通过贯通孔81,被引导到第一止推板56b侧的端面,并且进一步顺着引导槽B由引导槽A被引导向该第二止推板57的单面的半径方向。由此,将润滑脂供给到第二止推板57上的与第一止推板56a侧相面对的一方的端面的整体。
另外,通过了第二止推板57的贯通孔81的润滑脂,被引导槽C引导,并在第二止推板57的另一方的单面上被导向半径方向。由此,将润滑脂供给到该止推板57的与第一止推板56b相面对的一侧的端面的整体。
另外,从供油口65a注入的润滑脂通过供油路径65内,并从排出口65b排出,通过贯通孔83。通过了贯通孔83的润滑脂被供给到第一止推板56c与间隔部件54相接触的接触面的整体。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拉引装置100,在缝纫机1驱动时,能够分别使间隔部件54、离合器套筒53a、及与它们两者接触的各第一止推板56a、56b一体地旋转/转动,能够防止在间隔部件54以及离合器套筒53a的相对的端面上直接产生滑动。由此,能够防止在间隔部件54以及离合器套筒53a与各第一止推板56a、56b之间产生的发热或磨损。
另外,通过形成在间隔部件54或者离合器套筒53a、53b难以产生磨损的结构,能够提高缝纫机1的耐久性,另外还能够不必考虑耐磨损性而选择间隔部件54或者离合器套筒53a、53b的材料,例如,通过以铝等较轻的材料来形成该间隔部件54或者离合器套筒53a、53b,能够大幅度地降低惯性力。因此,能够防止缝纫机1从高速运转中停止时等的拉引装置100的超限运转,能够实现缝纫机1的稳定的缝制动作以及稳定的高速运转。
另一方面,由于各第一止推板56为板状,所以对上辊50的重量的影响小,因此,该各第一止推板56能够从考虑了耐磨损性的材料选择。
另外,由于各第一止推板56a、56b与第二止推板57,通过具有耐磨损性的材料的组合而形成,所以相互的摩擦阻力低,滑动性良好,能够降低该缝纫机1的拉引装置100动作时的负载。另外,能够进一步提高缝纫机1的耐久性,从而能够实现稳定的缝制动作以及稳定的高速运转。
另外,由于第一止推板56与第二止推板57的滑动面形成磷青铜与钢材的组合,所以能够确保良好的滑动性。另外,由于在钢材的表面上实施了表面处理或者热处理,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钢材表面的耐磨损性,能够进一步提高缝纫机1的拉引装置100的耐久性。
另外,能够经由供油路径55、贯通孔80、81,从外部向各第一止推板56a、56b与第二止推板57之间供给作为润滑剂的润滑脂。由此,能够向被配置于各第一止推板56a、56b之间的第二止推板57的两端面引导润滑脂。因此,能够得到第一止推板56以及第二止推板57的滑动面的保护、冷却效果,从而能够防止磨损以及发热,其结果是能够进行缝纫机1的稳定的高速运转。
另外,在各第一止推板56a、56b与第二止推板57的各自相对的面上,通过沿半径方向形成的润滑脂扩散用的引导槽A、C,能够在从各第一止推板56a、56b与第二止推板57的内周到外周的范围引导润滑脂,能够使润滑脂遍及端面的几乎整个区域。
另外,在第一止推板56a上形成有贯通孔80,能够将从一方的端面侧、即从供油路径55侧供给的润滑脂引导到另一方的端面侧。因此,即使从一方供油,也能够充分地润滑各第一止推板56a、56b以及第二止推板57的两面。其结果是,能够降低在各第一止推板56a、56b以及第二止推板57之间的滑动时的摩擦,能够防止各第一止推板56a、56b以及第二止推板57间的发热、磨损,可以实现缝纫机的稳定的缝制动作以及高速运转。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从在现有的缝纫机的拉引装置的使用状况下的经验规则出发,为了通过送布杆19施加往复转动力,特别是在严格的条件下,在离合器间隔件54与离合器套筒53a之间设置了由磷青铜构成的两片止推板56a、56b,在这两片的止推板56、56之间设置了由钢材构成的一片止推板57,但是也可以形成如下的结构:在离合器间隔件54与离合器套筒53b的间隙也设置上述结构即由磷青铜构成的两片第一止推板56、56,在这两片止推板56、56之间设置由钢材构成的第二止推板5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了在由磷青铜构成的两片第一止推板56、56之间夹持由钢材构成的一片止推板57的结构,但是配置的顺序并不一定限于此。即、优选为:第一止推板与第二止推板的任意一方由磷青铜形成,且,另一方由通过硬铬或离子氮化膜进行了表面加工处理的钢材来形成,例如,可以形成这样的结构:在两片由钢材构成的止推板57、57之间夹持由磷青铜构成的一片止推板56。
另外,由于在钢材的表面实施了由硬铬或离子氮化膜进行的表面加工处理,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二止推板57的表面的耐磨损性,能够进一步提高缝纫机1的拉引装置100的耐久性。
另外,在止推板57上形成的引导槽A、B以及C,并不限定于如图4(a)、(b)所示的形状,只要是能够将从一方的端面侧供给的润滑脂等润滑剂,通过旋转而到达两侧的端面的几乎整个区域的形状就可以。即,例如,从中心到外周,可以不是沿着半径方向的直线状,而是形成为曲线状。
另外,在第二止推板57上贯穿设置的贯通孔81并不限定于四个,可以是一至三个,或者五个以上。
另外,上述各卡合部70并不限定于在各第一止推板56上各形成于一个部位,例如,也可以在各第一止推板56上分别形成两个以上的卡合部,另外,只要在与离合器套筒53a、53b以及离合器间隔部件54的上述各第一止推板56相对的端面上,形成于至少与这些各卡合部70相对应的位置上即可。
另外,卡合的方法并不限于切口,例如,也可以是螺纹、销固定、粘接等,只要能将各第一止推板56固定于端面即可。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将上辊50作为驱动轮、将下辊40作为从动轮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在将下辊40作为驱动轮的情况下也能适用本发明,另外,即使将上辊50、下辊40双方作为驱动轮也可。

Claims (6)

1.一种缝纫机的拉引装置,其在送布方向上的缝制位置的下游侧,向送布方向下游侧对被缝制物施加拉引力,其特征在于,
具有:
与所述被缝制物相接的辊;
内置了被施加转动驱动力并将所述转动驱动力转换成一方向的旋转运动而传递的单向超越离合器的离合器套筒;
邻接于所述离合器套筒、并且将通过所述单向超越离合器传递的一方向的旋转运动传递给所述辊的间隔部件,
设置有分别面对所述离合器套筒与所述间隔部件的相对的端面而配置的两片第一止推板,并且在所述两片第一止推板之间设置有一片第二止推板,
所述各第一止推板被设置成可以与分别面对的所述离合器套筒或者所述间隔部件一体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拉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止推板与所述第二止推板各自的材料,由在相互的滑动中具有耐磨损性的材料的组合而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的拉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止推板与所述第二止推板的各自的材料,任意的一方由磷青铜形成,且另一方由钢材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拉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离合器套筒或间隔部件上形成有可以从外部向所述第一止推板与所述第二止推板之间供给润滑剂的供油路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纫机的拉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两片第一止推板与所述第二止推板的各自的相对面内,在相互相对的至少一方的面上,沿着其半径方向形成有润滑脂扩散用的引导槽。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纫机的拉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润滑脂的供油路径相面对的第一止推板上,形成有使润滑脂在其表里间流通的贯通孔。
CN2006100770308A 2005-04-28 2006-04-26 缝纫机的拉引装置 Active CN18543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31838 2005-04-28
JP2005-131811 2005-04-28
JP2005131811A JP4625362B2 (ja) 2005-04-28 2005-04-28 ミシンのプーラー装置
JP2005131838A JP4625363B2 (ja) 2005-04-28 2005-04-28 ミシンのプーラー装置
JP2005131838 2005-04-28
JP2005131811 2005-04-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54369A true CN1854369A (zh) 2006-11-01
CN1854369B CN1854369B (zh) 2012-01-25

Family

ID=37194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770308A Active CN1854369B (zh) 2005-04-28 2006-04-26 缝纫机的拉引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625362B2 (zh)
CN (1) CN185436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05072A (zh) * 2019-01-14 2019-03-22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缝纫机的送布机构及缝纫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505072A (en) * 1938-11-07 1939-05-04 Singer Mfg Co Feeding mechanism for sewing machines
IT1092520B (it) * 1978-01-20 1985-07-12 Rockwell Rimoldi Spa Dispositivo perfezionato di avanzamento a rulli controrotanti
JPS5852676B2 (ja) * 1980-12-08 1983-11-24 兼三 宮本 ミシンの布送り装置
US5152237A (en) * 1990-04-27 1992-10-06 Joseph Galkin Corporation Sewing machine top feed system with conveyor
JPS63139593A (ja) * 1986-11-29 1988-06-11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ワ−ク送り装置
DE8704418U1 (zh) * 1987-03-25 1987-09-17 Shieh, Ruey Hwa, Taipeh/T'ai-Pei, Tw
JP4363750B2 (ja) * 2000-06-14 2009-11-11 株式会社森本製作所 ミシンにおける後プーラー昇降操作装置
JP2003079982A (ja) * 2001-09-17 2003-03-18 Yamato Sewing Mach Co Ltd ミシン
JP2004065844A (ja) * 2002-08-09 2004-03-04 Hashima:Kk 縫製機におけるエキセントリック機構
JP2004329289A (ja) * 2003-04-30 2004-11-25 Pegasus Sewing Mach Mfg Co Ltd 細筒ミシンの送り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05072A (zh) * 2019-01-14 2019-03-22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缝纫机的送布机构及缝纫机
CN109505072B (zh) * 2019-01-14 2021-04-06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缝纫机的送布机构及缝纫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54369B (zh) 2012-01-25
JP2006305085A (ja) 2006-11-09
JP4625362B2 (ja) 2011-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420C (zh) 薄板圆盘形工件的两面磨削装置
CN1209476A (zh) 具有纱线供给装置的横向编织机
CN1205058A (zh) 滚珠连接体及利用它的直线导向装置和滚珠丝杠装置
CN1105830C (zh) 旋转式压缩机
CN1782334A (zh) 用于内燃机的可变气门操作设备
CN1934374A (zh) 带式无级变速器、具有该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动力单元、装有该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车辆和用于无级变速器的带轮
CN1374463A (zh) 滚柱轴承和装有滚柱轴承的滚子链
CN1718497A (zh) 动力单元
CN101058252A (zh) 振动辊的滚动轴承和辊子的振动方法
CN1445464A (zh) 圆筒滚子轴承
CN1067488A (zh) 消除轴承中摩擦的系统
CN1369357A (zh) 食用肉切片机
CN101037832A (zh) 图案缝缝纫机的送料装置
CN1066988C (zh) 金属罐成型设备
CN1776066A (zh) 双针缝纫机的针杆机构
CN1103392C (zh) 缝纫机的针杆冲程调整装置
CN1854369A (zh) 缝纫机的拉引装置
CN1479021A (zh) 往复式压缩机
CN1691886A (zh) 电子器件供给装置
CN1495119A (zh) 介质分发机的介质拾取装置
CN1924142A (zh) 圆头锁眼缝纫机
CN1861874A (zh) 纽扣搬送装置
CN1926350A (zh) 等速万向节
CN203270255U (zh) 缝纫机
CN1746364A (zh) 缝纫机的上送布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