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87938A - 拖拉机 - Google Patents

拖拉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87938A
CN1787938A CN 03826648 CN03826648A CN1787938A CN 1787938 A CN1787938 A CN 1787938A CN 03826648 CN03826648 CN 03826648 CN 03826648 A CN03826648 A CN 03826648A CN 1787938 A CN1787938 A CN 17879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gearshift
axle
sheet
air compress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03826648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72714C (zh
Inventor
山口达夫
山本昇
林惠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879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879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7271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7271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7/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ower brake system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60T8/00, B60T13/00 or B60T15/00, or presenting other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 B60T17/02Arrangements of pumps or compressors, or control device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rangement Of Transmissions (AREA)
  • Arrangement And Driving Of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Braking Systems And Boos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规格变更时不需要针对搭载的每个发动机更换空气压缩机的麻烦,并实现成本的降低。因此,在本发明中,在被牵引车辆的行走部上设置有空气制动器机构,另一方面,在变速箱部上联动连接设置有空气压缩机,从该空气压缩机将压缩空气供给到空气制动器机构,使该空气制动器机构成为能够制动。这样一来,因为通过使空气压缩机联动连接设置于变速箱部,所以,不像现有技术那样,在规格变更时不需要针对搭载的每个发动机更换空气压缩机的麻烦,从而可以实现成本的降低。

Description

拖拉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拖拉机。
背景技术
现阶段,作为车辆的制动器装置的一种方式,主要采用液压制动器装置与空气制动器装置,液压制动器装置具有响应性优良、结构简单、设计自由度高等优点(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开平5-139284号公报)。
另一方面,空气制动器装置仅靠制动器阀的开闭操作就能够控制,以很小的踏力就可以得到很大的制动力,此外,因为空气具有压缩性,所以即使从配管系统有一些空气泄漏,制动力也不会明显降低,存在着还可以克服严酷的使用条件这样的特点。
而且,对于空气制动器装置来说,因为不需要液压制动器装置的分解·组装中所必要的制动液的更换·排气等作业,所以作业性好,存在着最适于作为进行连接·解除连接的连接车辆用的制动器装置等优点。
因此,空气制动器装置被应用于大型拖拉机、公共汽车、拖拉机与拖斗的连接车辆等中。
而且,对于现有技术的空气制动器装置来说,其被安装在安装齿轮泵等的发动机的定时齿轮室(timing gear room),使得产生压缩空气的空气压缩机与离合器操作无关而始终被驱动。
可是,例如,虽然在拖拉机等农用机械中,为了通过液压使装设于行走部的作业机升降,采用在发动机的定时齿轮室上安装液压泵的结构,但是,如果采用将空气制动器装置用的空气压缩机也安装于定时齿轮室的结构,则该定时齿轮室的形状成为特殊的,存在着成为发动机通用性上欠缺、连带着成本上升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拖拉机,使变速箱部联动连接于原动机部,通过该变速箱部而分别将动力传递至前车轮与后车轮来使行走成为可能,并且经由连接机构来连接被牵引车辆,能够牵引该被牵引车辆,其特征在于:在被牵引车辆的行走部上设置有空气制动器机构,另一方面,在变速箱部上联动连接设置有空气压缩机,从该空气压缩机将压缩空气供给至空气制动器机构,使该空气制动器机构成为能够制动。
此外,本发明,还在以下的构成中具有特征。
(1)空气压缩机联动连接设置于在变速箱部的一侧壁处、且从侧面看位于前车轮与后车轮之间的部分,在该空气压缩机上设置有动作操作用的操作部。
(2)空气压缩机被配置于从侧面看在前车轮与后车轮之间所配设的升降用阶梯部的附近。
(3)空气压缩机被配置于在变速箱部上所配设的驾驶部的地板部上面的下方。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拖拉机的侧视图。
图2是离合器部与变速箱部的侧视图。
图3是变速箱部的截面主视图。
图4是空气压缩机与空气制动器机构的空气配管的说明图。
图5是该离合器部与变速箱部的截面侧视说明图。
图6是该离合器部的截面侧视说明图。
图7是主换挡部的截面侧视说明图。
图8是该主换挡部的截面后视说明图。
图9是该主换挡部的上部的放大截面后视说明图。
图10是副换挡部和PTO换挡部的截面侧视说明图。
图11是差速机构的截面俯视说明图。
图12是PTO换挡部的后视图。
图13是该PTO换挡部的局部剖切后视图。
图14是单离合器规格的离合器部的截面侧视说明图。
图15是空气压缩机的切换操作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的拖拉机,使变速箱部联动连接于原动机部,由该变速箱部而分别将动力传递到前车轮与后车轮来使行走成为可能,并且经由连接机构连接被牵引车辆,能够牵引该被牵引车辆,在被牵引车辆的行走部上设置有空气制动器机构,另一方面,在变速箱部上联动连接设置有空气压缩机,从该空气压缩机将压缩空气供给到空气制动器机构,使该空气制动器机构成为能够制动。
而且,空气压缩机联动连接设置于在变速箱部的一侧壁处、且从侧面看位于前车轮与后车轮之间的部分,在该空气压缩机上设置有动作操作用的操作部。
而且,空气压缩机配置于从侧面看配置在前车轮与后车轮之间的升降用阶梯部的附近,并且空气压缩机配置于配设在变速箱部上的驾驶部的地板部上面的下方。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在图1中所示的A是本发明的拖拉机,该拖拉机A在其后方经由连接机构C而连接着作为被牵引车辆的拖斗B,能够牵引该拖斗B。
对于拖拉机A来说,如图1和图2中所示,在机架1上设置有原动机部2,在该原动机部2上经由离合器部3而联动连接设置有变速箱部4,在该变速箱部4上配置有驾驶部5,并且在该变速箱部4的后部装卸自如地联动连接有PTO换挡部6,在上述机架1的下方经由前轴箱(未画出)而联动连接有左右一对前车轮7、7,另一方面,在上述变速箱部4上经由后轴箱8、8(参照图3和图11)而联动连接有左右一对后车轮9、9。
对于拖斗B来说,如图1中所示,在车架301上形成货箱302,另一方面,在该车架301的前部经由前车轮支撑体303而安装有左右一对前车轮304、304,并且在后部经由后车轮支撑体305而安装有左右一对后车轮306、306,306、306而形成行走部307。
对于连接机构C来说,如图1中所示,由从拖拉机A的变速箱部4的后端部向后延伸而形成的拖拉机侧连接片308,从拖斗B的前车轮支撑体303向前延伸而形成的拖斗侧连接片309,以及铰支·连接两连接片308、309的前端部彼此的连接销310来构成。
在上述这种构成中,本发明的要点是,如图1~图4中所示,在形成拖斗B的行走部307的一部分的后车轮支撑体305上设置有空气制动器机构311,另一方面,在变速箱部4上联动连接设置有空气压缩机312,从该空气压缩机312将压缩空气供给到空气制动器机构311,通过该空气制动器机构311而能够制动器制动左右一对后车轮306、306。其中,向变速箱部4的空气压缩机312的联动连接设置结构的说明,在后述的变速箱部4的结构说明中进行。
这样一来,通过在变速箱部4上联动连接设置空气压缩机312,而不使后述发动机15的定时齿轮室的形状成为特殊,使具有通用性的发动机15的使用成为可能,可以实现成本的降低。
而且,空气压缩机312在变速箱部4的一侧壁(在本实施例中是左侧壁),而且,在左侧视图中联动连接于位于前车轮7与后车轮9之间的部分,在该空气压缩机312上设有作为动作操作用的操作部的操作手柄313。
这样一来,因为在变速箱部4的左侧壁,而且将空气压缩机312联动连接于在左侧视图中位于前车轮7与后车轮9之间的部分,所以可以良好地确保设置在该空气压缩机312上的操作手柄313的操作性。
而且,空气压缩机312配置于在左侧视图中在前车轮7与后车轮9之间所配设的升降用阶梯部314的附近。
这样一来,因为将空气压缩机312配置于在左侧视图中在前车轮7与后车轮9之间所配设的升降用阶梯部314的附近,所以,对经由升降用阶梯部314而上下的操作者,可以就近且高效率地连续进行升降用阶梯部314的升降动作、与经由空气压缩机312的操作手柄313的操作。
而且,配置于在变速箱部4上所配置的驾驶部5的左侧的地板部315的上面的下方。
这样一来,因为将空气压缩机312配置于在变速箱部4上所配设的驾驶部5的左侧的地板部315的上面的下方,所以,可以不在该地板部315上设置凹凸地来配置空气压缩机312,从而可以良好地确保该地板部315上的操作者的居住性。
这里,对于驾驶部5来说,如图1~图3中所示,在变速箱部4上,将仪表板316连接设置于原动机部2的后端部,在该仪表板316上经由手柄支轴317而安装有手柄318,将驾驶座319配置于该手柄318的后方位置,在变速箱部4的左右侧壁的上部,连接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形成为矩形板状的左右一对地板部315、315的内侧缘部,使得各地板部315、315成为向外侧方大致水平地伸出的状态。
而且,在各地板部315、315的外侧缘部的前部与离合器部3的左右侧壁下部之间夹设有前部支撑体320、320,此外,在各地板部315、315的外侧缘部的中途部与变速箱部4的左右侧壁下部之间夹设有中途部支撑体321、321,此外,在各地板部315、315的外侧缘部的后部与变速箱部4的左右侧壁下部之间夹设有后部支撑体322、322。
而且,在各地板部315、315的前半部的外侧缘部上竖直设置有升降用阶梯部314、314,并且在各地板部315、315的后半部的外侧缘部上竖立设置着后车轮挡泥板323、323。
此外,对于升降用阶梯部314来说,如图2和图3中所示,在地板部315的外侧缘部的下面,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而安装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前后一对阶梯支撑片324、324的上端部,在两个阶梯支撑片324、324的下端之间,架设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阶梯片325。
而且,在所述升降用阶梯部314的内方(机体侧),而且,在升降用阶梯部314的上下宽度内配置有空气压缩机312,以保护该空气压缩机312免遭障碍物之害。
而且,在由形成左侧的升降用阶梯部314的前后一对阶梯支撑片324、324,与架设于两个阶梯支撑片324、324的下端之间的阶梯片325,以及左侧的地板部315所形成的空间326内,配置空气压缩机312的操作手柄313,从而良好地确保该操作手柄313的操作性。
此外,如图1~图3中所示,在空气压缩机312的后方位置上,配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气罐327,该气罐327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的周壁328,与连接设置于该周壁328的前后端缘部的前·后壁329、330来形成,经由连接支撑片331、331而连接·支撑于上述中途部支撑体321与后部支撑体322。
而且,如图4中所示,在空气压缩机312上经由第一空气配管332而连通连接气罐327,在该气罐327上经由第二空气配管333而连通连接阀334,在该阀334上经由第三空气配管335而连通连接上述空气制动器机构311,在该阀334上设置阀开闭杠杆336,在该阀开闭杠杆336上经由连接杆337而联动连接在驾驶部5上设置的制动器踏板338。
其中,气罐327的配置位置,并不限于本实施例的情况,例如也可以配置于作为与空气压缩机312对峙侧的机体的右侧部,此外,也可以配置于驾驶席319的后方位置。
而且,气罐327也可以被分割而形成多个,也可以考虑到机体重量平衡而配置于想要的部位。
对于制动器踏板338来说,经由凸台部339而支撑于踏板支轴340,在该凸台部339上突出设置有联动臂341,在该联动臂341与上述阀开闭杠杆336之间夹设有连接杆337,并且在凸台部339上竖直设置有制动器动作臂342,在该制动器动作臂342与后述制动器部191的制动器操作杆198(参照图3和图11)之间夹设有制动器动作连接杆343。
这样一来,在使拖拉机A行走前,预先对操作手柄313进行操作而使空气压缩机312动作,如果在行走中操作者踏下制动器踏板338而操作该拖拉机A,则该制动器踏板338的转动操作力传递到凸台部339→制动器动作臂342→制动器动作连接杆343→制动器操作杆198,可以制动器制动制动器部191的行走用制动器192,并且制动器踏板338的转动操作力传递到凸台部339→联动臂341→连接杆337→阀开闭杠杆336,阀334被打开动作。
结果,压缩空气从空气压缩机312压送到第一空气配管332→气罐327→第二空气配管333→阀334→第三空气配管335→空气制动器机构311,由该空气制动器机构311制动器制动设置在拖斗B上的左右一对后车轮306、306。
因而,通过踏下操作拖拉机A的制动器踏板338,拖拉机A也可以制动器制动原本连接于其后方的拖斗B,可以提高行走上的安全性。
接下来,就上述拖拉机A的原动机部2与离合器部3与变速箱部4的结构,在以下顺序具体地进行说明。
对于原动机部2来说,如图1中所示,在机架1上搭载发动机15等,由发动机罩16开闭自如地覆盖该发动机15等。
对于离合器部3来说,如图2~图4中所示,在离合器箱17内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内外侧双重驱动轴体18,该内外侧双重驱动轴体18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内侧驱动轴19、与转动自如地配合于该内侧驱动轴19的外周的筒状的外侧驱动轴20所形成。
而且,一方的内侧驱动轴19的基端部(前端部)经由行走用离合器21而联动连接于上述发动机15,并且该内侧驱动轴19的顶端部(后端部)联动连接于后述行走系统传动机构51,而且,另一方的外侧驱动轴20的基端部(前端部)经由PTO用离合器22而联动连接于上述发动机15,并且该外侧驱动轴20的顶端部(后端部)联动连接于后述的PTO系统传动机构52。
这里,在离合器箱17的后端缘部上,装卸自如地连接着后述变速箱部4的主换挡箱53的前端缘部,上述内外侧双重驱动轴体18将顶端部铰支于配置在离合器箱17内的前部的轴承24上,另一方面,将后端部铰支于配置在主换挡箱53的前部的轴承25上。
而且,在离合器箱17的后端内周缘部上形成在中央部具有开口部26的后壁27,将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筒状支撑体28插通开口部26中而安装于该后壁27,由该筒状支撑体28支撑上述内外侧双重驱动轴体18的中途部外周面。
而且,筒状支撑体28缩颈状地形成位于离合器箱17内的前部28a,另一方面,扩径状地形成位于主换挡箱53内的后部28b,在该后部28b的外周面上形成安装用法兰片28c,使该安装用法兰片28c从后方接触于离合器箱17的后壁27的后面,并且由安装用螺栓29安装。
此外,内侧驱动轴19分割成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与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而形成,并且在外侧驱动轴20内联动连接两个分割驱动轴段30、31彼此,将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与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的分割位置(联动连接位置)配置于离合器箱17与主换挡箱53的连接部附近,也就是配置于筒状支撑体28的后部28b内。
而且,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的顶端部与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的基端部套筒嵌合而装卸自如地联动连接。
也就是说,在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的顶端面上向后突出设置有配合用突段30a,另一方面,在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的基端面上形成基端侧配合用凹部31a,将上述配合用突段30a套筒嵌合于该基端侧配合用凹部31a中,并且在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的顶端部外周面上形成的花键槽30b、与在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的基端部外周面上形成的花键槽31b上,花键配合在轴线向前后方向的筒状连接体32。
外侧驱动轴20沿着内侧驱动轴19的外周面小直径地形成前部20a,另一方面,沿着上述筒状连接体32的外周面大直径地形成后部20b,在该后部20b的外周面与筒状支撑体28的后部28b的内周面之间夹设有轴承33、34。
而且,外侧驱动轴20的顶端部从筒状支撑体28的后端向后延伸设置,在外周面上一体形成PTO驱动齿轮20c。35是PTO驱动齿轮支撑轴承。
这样一来,因为将内侧驱动轴19分割形成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与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并且在外侧驱动轴20内联动连接两个分割驱动轴段30、31,因此,与现有技术、也就是将内侧驱动轴的顶端部延伸设置到外侧驱动轴的顶端部的后方位置、经由筒状的联轴节形成对接于PTO系统输入轴的基端部的状态而在同一轴线上联动连接的现有技术相比,在前后方向上连接离合器箱17与主换挡箱53,即使在将内外侧双重驱动轴体18插通这些离合器箱17和主换挡箱53内时也可以消除主换挡箱53在前后方向上变长这样的问题。
而且,使离合器箱17与主换挡箱53作为套件(assembly)而连接时的组装作业,或者解除连接而进行的维修作业等变得容易。
而且,因为将内侧驱动轴19的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与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的分割位置配置于离合器箱17与主换挡箱53的连接部附近,所以,使主换挡箱53在前后方向上缩短,可以实现机体的紧凑化,并且使主换挡箱53的组装单元在前后方向上缩短,可以实现组装单元的物流成本的降低,结果,向外订货后可以一次进货多个单元。
此时,因为将在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的顶端部上形成的配合用突段30a套筒嵌合于在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的基端部上形成的基端侧配合用凹部31a中而装卸自如地联动连接,所以,可以高精度地组装联动连接分割形成的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与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
此外,跨越外侧驱动轴20的外周面与筒状支撑体28的外周面而前后滑动自如地配合行走用筒状动作体36,在该行走用筒状动作体36的后部联动连接行走用离合器作用杆37的基端部,另一方面,在该行走用筒状动作体36的前端缘部上设有离合器作用片36a,对着行走用离合器21的从动臂21a接近配置该离合器作用片36a。38是杆支轴。
这样一来,如果转动操作行走用离合器作用杆37,则行走用筒状动作体36向前滑动,离合器作用片36a推压从动臂21a,该从动臂21a转动而行走用离合器21进行动力切断动作。
此外,在行走用筒状动作体36的外周面上前后滑动自如地配合PTO用筒状动作体39,在该PTO用筒状动作体39的后部联动连接PTO用离合器作用杆40的基端部,另一方面,在该PTO用筒状动作体39的前端缘部上设置有离合器作用片39a,对着PTO用离合器22的从动臂22a接近配置该离合器作用片39a。41是杆支轴。
这样一来,如果转动操作PTO用离合器作用杆40,则PTO用筒状动作体39向前滑动,离合器作用片39a推压从动臂22a,该从动臂22a转动而PTO用离合器22进行动力切断动作。
对于变速箱部4来说,如图2和图3中所示,在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而筒状地形成的变速箱45内,从前向后依次配置主换挡机构46与副换挡机构47与差速机构48,并且在该变速箱45中装卸自如地安装爬行(creep)换挡部49,将设置在该爬行换挡部49上的爬行换挡机构50联动连接于上述副换挡机构47,形成主换挡、副换挡、和爬行挡所进行的行走系统传动机构51,此外,在上述外侧驱动轴20与后述的PTO换挡部6之间夹设有PTO系统传动机构52。
而且,变速箱45一分为二形成为内置有主换挡机构46的主换挡箱53、和内置有副换挡机构47与差速机构48的箱主体54,主换挡箱53由连接螺栓56a而将前端缘部装卸自如地连接于上述离合器箱17的后端缘部,并且箱主体54由连接螺栓56b经由支撑壁形成体55而装卸自如地连接于主换挡箱53的后端缘部。
因此,下面,按此顺序说明主换挡箱53、主换挡机构46、箱主体54、副换挡机构47,以及差速机构48的构成。
〔主换挡箱〕
对于主换挡箱53来说,如图5和图6中所示,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筒状,在前部内周面上形成内部支撑壁57,在该内部支撑壁57与上述支撑壁形成体55之间夹设有主换挡机构46,通过该主换挡机构46进行多挡(在本实施例中5挡)的前进换挡操作、和倒挡操作。
〔主换挡机构〕
对于主换挡机构46来说,如图5和图6中所示,在内部支撑壁57的中央部经由上述轴承25支撑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的顶端部(后端部),在位于该轴承25的后方的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的前端部外周面上一体形成第五挡齿轮31c,并且在该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的后端面上形成顶端侧配合用凹部31d,在该顶端侧配合用凹部31d中绕其轴线转动自如地配合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主换挡主轴58的基端面(前端面)向前突出形成的配合用突段58a,另一方面,经由轴承59将该主换挡主轴58的顶端部(后端部)绕其轴线转动自如地支撑于支撑壁形成体55的中央部。
而且,在主换挡主轴58上,从基端部侧向着顶端部侧依次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同轴地、且绕着主换挡主轴58的外周面旋转自如地安装着第四·第三·第二·第一挡齿轮60、61、62、63和倒挡齿轮64。
此外,在主换挡主轴58上,安装着配置于第五挡齿轮31c与第四挡齿轮60之间的第三换挡体65,配置于第三挡齿轮61与第二挡齿轮62之间的第二换挡体66,以及配置于第一挡齿轮63与倒挡齿轮64之间的第一换挡体67。
这里,各换挡体65、66、67具备联动连接于主换挡主轴58的轴侧联动连接片65a、66a、67a,联动连接于前后邻接的各齿轮的前·后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5b、65c、66b、66c、67b、67c,以及在各轴侧联动连接片65a、66a、67a与各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5b、65c、66b、66c、67b、67e之间在轴线方向滑动自如地花键配合的滑动连接片65d、66d、67d。
而且,各滑动连接片65d、66d、67d能够滑动操作到位于各轴侧联动连接片65a、66a、67a上的中立位置,滑动位于各轴侧联动连接片65a、66a、67a与前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5b、66b、67b之间而联动连接两者的前方滑动换挡位置,以及滑动位于各轴侧联动连接片65a、66a、67a与后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5c、66c、67c之间而联动连接两者的后方滑动换挡位置中的某一个。
此外,在内部支撑壁57与上述支撑壁形成体55之间,经由前·后部轴承68、69而支撑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主换挡副轴70,在该主换挡副轴70的外周面上同轴地且旋转自如地安装第一·二·三挡齿轮体71、72、73。
而且,在第一挡齿轮体71上一体形成的前部齿轮71a与后部齿轮71b,分别与第五挡齿轮31c与第二挡齿轮60啮合,此外,在第二挡齿轮体72上一体形成的前部齿轮72a与后部齿轮72b,分别与第三挡齿轮61与第二挡齿轮62啮合,此外,在第三挡齿轮体73上一体形成的前部齿轮73a啮合于第一挡齿轮63,另一方面,在该第三挡齿轮体73上一体形成的后部齿轮73b经由铰支于支撑壁形成体55的反转齿轮74而啮合于倒挡齿轮64。75是反转齿轮支轴,76是设在主换挡箱53内的轴支撑体。
而且,在内部支撑壁57与上述支撑壁形成体55之间,如图5~图7中所示,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滑动体支轴80前后滑动自如地架设于上述主换挡主轴58的正上方位置处,并且将前后方向延伸的杠杆联动轴81平行而前后滑动自如地架设于上述滑动体支轴80的右侧方位置,使从该杠杆联动轴81的前部向左侧突出设置的接合片82的顶端部配合于设在滑动体支轴80的前部的被接合片83,另一方面,在延伸设置到壳体主体54内的杠杆联动轴81的后端部设置作用承受片84,使在主换挡杆85的下端部上形成的作用片85a接合于该作用承受片84。97是作用承受片安装销。
而且,如图2中所示,在壳体主体54的顶棚部54c上设置有摆动支撑体86,如图6中所示,将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主换挡杆85的下端部铰支于设在该摆动支撑体86上的摆动支撑片87,使该主换挡杆85成为在前后左右方向上摆动操作自如,将在该主换挡杆85的下端部上形成的作用片85a的下端插通在顶棚部54c上形成的杠杆插通孔88中,使之配合于上述作用承受片84。89是杠杆中立复位用弹簧。
此外,如图5和图7中所示,在滑动体支轴80的中途部,具有侧方开口部90而配合在后视图中形成C字形的滑动限制体91,并且从滑动体支轴80在半径方向上通过侧方开口部90中而使滑动作用片92突出。
而且,在滑动体支轴80上,从后向前依次在轴线方向上滑动自如地安装第一·第二·第三滑动体95、94、93,并且第三滑动体93配置于滑动限制体91的前方,另一方面,第一·第二滑动体95、94配置于滑动限制体91的后方。
而且,各滑动体95、94、93具备滑动自如地配合于滑动体支轴80的凸台部95a、94a、93a,从各凸台部95a、94a、93a向左右侧下方延伸而形成的拨挡叉(shift fork)95b、94b、93b,以及从各凸台部95a、94a、93a向滑动限制体91延伸而形成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5c、94c、93c。
而且,第一·第二·第三滑动体95、94、93的各拨挡叉95b、94b、93b分别联动连接于上述第一·第二·第三换挡体67、66、65的滑动连接片67d、66d、65d。
此外,第一·第二·第三滑动体95、94、93的各滑动作用承受片95c、94c、93c通过使滑动体支轴80绕轴线转动而滑动作用片92与滑动限制体91在想要的方向上转动,从而使滑动作用片92配合于想要的一个滑动作用承受片,使该滑动作用承受片联动于滑动体支轴80的前后滑动而进行滑动动作,并且使在滑动限制体91上突出设置的限制片91a、91b的至少一方接合于其他两个滑动作用承受片,两个滑动作用承受片可以限制联动于滑动体支轴80的前后滑动的滑动动作。96是用于限制滑动限制体91的轴线方向的动作而在壳体主体54的顶棚部54c上下竖直设置的限制用突段。
主换挡机构46是如上所述而构成的,在以下,就该主换挡机构46的挡操作(第一挡操作~第五挡操作和倒挡操作)进行说明。
(第一挡操作)
在使主换挡杆85大致垂直立起的状态下向后转动操作,使其转动操作力传递到在主换挡杆85的下端部上形成的作用片85a→作用承受片84→杠杆联动轴81→接合片82→被接合片83→滑动体支轴80,使该滑动体支轴80向前滑动。
于是,滑动体支轴80的向前的滑动力传递到滑动作用片92→第一滑动体95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5c→凸台部95a→拨挡叉95b,联动连接于该拨挡叉95b的第一换挡体67的滑动连接片67d从中立位置滑动到前方滑动换挡位置,轴侧联动连接片67a与前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7b成为联动连接的状态。
结果,从发动机15传递到内侧驱动轴19的动力,传递到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第五挡齿轮31c→第三挡齿轮体71的前部齿轮71a→主换挡副轴70→第一挡齿轮体73的前部齿轮73a→第一挡齿轮63→第一换挡体67的前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7b→滑动连接片67d→轴侧联动连接片67a→主换挡主轴58,成为第一挡。
此时,滑动作用片92接合于第一滑动体95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5c,并且滑动限制体91的限制片91a、91b接合于第二·第三滑动体94、93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4c、93c,两个滑动体94、93的动作受到限制。
(第二挡操作)
向右侧转动操作主换挡杆85,使在主换挡杆85的下端部上形成的作用片85a以摆动支撑片87为支点向左侧转动,使其转动力传递到作用承受片84→杠杆联动轴81→接合片82→被接合片83→滑动体支轴80,使该滑动体支轴80,在图7的后视图中,顺时针转动,并且经由滑动作用片92滑动限制体91也顺时针转动。
接着,进一步向前转动操作向右侧转动操作的主换挡杆85,使滑动体支轴80向后滑动。
于是,滑动体支轴80的向后的滑动力传递到滑动作用片92→第二滑动体94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4c→凸台部94a→拨挡叉94b,使联动连接于该拨挡叉94b的第二换挡体66的滑动连接片66d从中立位置滑动到后方滑动换挡位置,轴侧联动连接片66a与后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6c成为联动连接的状态。
结果,从发动机15传递到内侧驱动轴19的动力,传递到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第五挡齿轮31c→第三挡齿轮体71的前部齿轮71a→主换挡副轴70→第二挡齿轮体72的后部齿轮72b→第二挡齿轮62→第二换挡体66的后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6c→滑动连接片66d→轴侧联动连接片66a→主换挡主轴58,成为第二挡。
此时,滑动作用片92接合于第二滑动体94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4c,并且滑动限制体91的限制片91b接合于第一·第三滑动体95、93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5c、93c,两个滑动体95、93的动作受到限制。
(第三挡操作)
向右侧转动操作并且向后转动操作主换挡杆85,使滑动体支轴80向前滑动。
于是,滑动体支轴80的向前滑动力传递到滑动作用片92→第二滑动体94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4c→凸台部94a→拨挡叉94b,使联动连接于该拨挡叉94b的第二换挡体66的滑动连接片66d从中立位置滑动到前方滑动换挡位置,轴侧联动连接片66a与前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6b成为联动连接的状态。
结果,从发动机15传递到内侧驱动轴19的动力,传递到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第五挡齿轮31c→第一挡齿轮体71的前部齿轮71a→主换挡副轴70→第二挡齿轮体72的前部齿轮72a→第三挡齿轮61→第二换挡体66的前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6b→滑动连接片66d→轴侧联动连接片66a→主换挡主轴58,成为第三挡。
此时,滑动作用片92接合于第二滑动体94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4c,并且滑动限制体91的限制片91b接合于第一·第三滑动体95、93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5c、93c,两个滑动体95、93的动作受到限制。
(第四挡操作)
向左方转动操作主换挡杆85,以摆动支撑片87为支点使在主换挡杆85的下端部上形成的作用片85a向右侧转动,将其转动力传递到作用承受片84→杠杆联动轴81→接合片82→被接合片83→滑动体支轴80,使该滑动体支轴80在图7的后视图中,逆时针转动,并且经由滑动作用片92使滑动限制体91也逆时针转动。
接着,进一步向前转动操作向右侧转动操作的主换挡杆85,使滑动体支轴80向后滑动。
于是,滑动体支轴80的向后的滑动力传递到滑动作用片92→第三滑动体93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3c→凸台部93a→拨挡叉93b,使联动连接于该拨挡叉93b的第三换挡体65的滑动连接片65d从中立位置滑动到后方滑动换挡位置,轴侧联动连接片65a与后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5c成为联动连接的状态。
结果,从发动机15传递到内侧驱动轴19的动力,传递到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第五挡齿轮31c→第三挡齿轮体71的后部齿轮71b→第四挡齿轮62→第三换挡体65的后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5c→滑动连接片65d→轴侧联动连接片65a→主换挡主轴58,成为第四挡。
此时,滑动作用片92接合于第三滑动体93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3c,并且滑动限制体91的限制片91a结合于第一·第二滑动体95、94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5c、94c,两个滑动体95、94的动作受到限制。
(第五挡操作)
向左侧转动操作并且向后转动操作主换挡杆85,使滑动体支轴80向前滑动。
于是,滑动体支轴80的向前的滑动力传递到滑动作用片92→第三滑动体95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5c→凸台部95a→拨挡叉95b,使联动连接于该拨挡叉95b的第三换挡体67的滑动连接片67d从中立位置滑动到前方滑动换挡位置,轴侧联动连接片67a与前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7b成为联动连接的状态。
结果,从发动机15传递到内侧驱动轴19的动力,传递到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第五挡齿轮31c→第三挡齿轮体67的前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5b→滑动连接片67d→轴侧联动连接片65a→主换挡主轴58,成为第五挡。
此时,滑动作用片92接合于第三滑动体93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3c,并且滑动限制体91的限制片91a接合于第一·第二滑动体95、94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5c、94c,两个滑动体95、94的动作受到限制。
(倒挡操作)
在大致垂直地立起的状态下向前操作主换挡杆85,使其转动操作力传递到在主换挡杆85的下端部上形成的作用片85a→作用承受片84→杠杆联动轴81→接合片82→被接合片83→滑动体支轴80,使该滑动体支轴80向后滑动。
于是,滑动体支轴80的向后滑动力传递到滑动作用片92→第一滑动体95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5c→凸台部95a→拨挡叉95b,使联动连接于该拨挡叉95b的第三换挡体67的滑动连接片67d从中立位置滑动到后方滑动换挡位置,轴侧联动连接片67a与后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7c成为联动连接的状态。
结果,从发动机15传递到内侧驱动轴19的动力,传递到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第五挡齿轮31c→第三挡齿轮体71的前部齿轮71a→主换挡副轴70→第一挡齿轮体73的后部齿轮73b→反转齿轮74→倒挡齿轮64→第三换挡体67的后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7c→滑动连接片67d→轴侧联动连接片67a→主换挡主轴58,该主换挡主轴58反转,成为倒挡。
此时,滑动作用片92结合于第一滑动体95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5c,并且滑动限制体91的限制片91a、91b接合于第二·第三滑动体94、93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4c、93c,两个滑动体94、93的动作受到限制。
〔壳体主体〕
对于壳体主体54来说,如图2、图8和图11中所示,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筒状,在内周面中途部上形成轴支撑壁100,在该壳体主体54内,在上述轴支撑壁100的前方位置上配置副换挡机构47,并且在该轴支撑壁100的后方位置上配置着差速机构。
而且,在位于轴支撑壁100的前方位置的壳体主体54上,在右侧壁54b上形成开口部101,经由该开口部101装卸自如地安装着后述的爬行换挡部49,并且在底部54d上形成开口部102,经由该开口部102安装着后述的前车轮驱动用动力取出部103,这些爬行换挡部49与前车轮驱动用动力取出部103分别联动连接于副换挡机构47。
此外,在位于轴支撑壁100后方的壳体主体54上,如图9中所示,在左右侧壁54a、54b上分别形成开口部104、104,经由各开口部104、104而连通连设后轴箱8、8,在各后轴箱8、8中插通并且转动自如地支撑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后车轴105、105,各后车轴105、105联动连接于差速机构48。
而且,在位于轴支撑壁100后方的壳体主体54上,如图8中所示,在顶棚部上形成维修用的开口部106,由装卸自如的盖体107盖住该开口部106,在该盖体107的后部上向上鼓出地形成举升臂支撑体108,在该举升臂支撑体108的上部上插通并且转动自如地支撑轴线向左右方向的举升臂支轴109,在该举升臂支轴109的左右侧端部上安装着左右一对举升臂110、110的基端部。
而且,如图8中所示,在壳体主体54的后端上形成的开口部111上安装着PTO换挡部6。
此外,如图2和图8中所示,在壳体主体54的左右侧壁的后下部上,向外侧突出设置下连杆连接销112、112,将左右一对下连杆13、13的前端部经由下连杆连接销112、112而转动自如地支撑于壳体主体54。
〔副换挡机构〕
对于副换挡机构47来说,如图8中所示,经由行星齿轮机构115而将副换挡轴116联动连接于上述主换挡主轴58的顶端部(后端部)而构成,主换挡主轴58的顶端部向后延伸而成为构成行星齿轮机构115的一部分的太阳齿轮117,另一方面,副换挡轴116配置于与主换挡主轴58同一轴线上、并且使中途部经由轴承119而支撑于设在壳体主体54内的轴支撑体118,而且,经由轴承120使顶端部(后端部)支撑于上述轴支撑壁100。
行星齿轮机构115,在上述支撑壁形成体55上,由轴线向前后方向的安装螺栓123安装形成为环状而配置于太阳齿轮117的外周的前后一对内齿轮支撑体121、122,在两个内齿轮支撑体121、122间两点支撑内齿轮(inner gear)124,在该内齿轮124的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多个行星齿轮125,并且使各行星齿轮125啮合于内齿轮124与太阳齿轮117双方,另一方面,在前后一对内齿轮支撑体121、122的内周缘部间经由前后一对轴承126、127安装行星齿轮架128,在该行星齿轮架128上一体地联动连接多个行星齿轮125而构成。
而且,行星齿轮架128,将后端缘部向后侧的轴承127后方延伸设置而形成筒状的齿轮形成片129,在该齿轮形成片129的内周面上形成内齿130,并且在该齿轮形成片129的外周面上形成作为爬行驱动齿轮的外齿131。
而且,在太阳齿轮117的外周面与副换挡轴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的外周面之间,在轴线方向上移动自如地花键配合筒状的移动齿轮支撑体132,在该移动齿轮支撑体132的前部外周面上一体成形前部移动齿轮133,并且在后部外周面上一体成形后部移动齿轮134。
而且,如图10和图11中所示,在壳体主体54内的右侧,配置轴线向前后方向的叉支轴135,在该叉支轴135上前后滑动自如地安装着拨挡叉136的基端部137,并且使该拨挡叉136的顶端部138接合于移动齿轮支撑体132。
此外,在构成后述的爬行换挡部49的一部分的盖体139上,形成轴线向左右方向的凸台部140,在该凸台部140中插通杆支轴141,在该杆支轴141的外侧端部上安装着副换挡杆142的基端部,并且在该杆支轴141的内侧端部上安装着联动臂143的基端部,经由垫片144将上述拨挡叉136的基端部137连接于该联动臂143的顶端部。
这样一来,通过将副换挡杆142在前后方向上转动操作,而使移动齿轮支撑体132在前后方向上换挡动作,进行副换挡操作。
也就是说,如果向后转动副换挡杆142,则经由杆支轴141联动臂143向前转动,经由垫片(冠盘(coma))144连接于该联动臂143的顶端部的拨挡叉136向前滑动,接合于该拨挡叉136的移动齿轮支撑体132向前移动。
此时,移动齿轮支撑体132在跨越太阳齿轮117的外周面与副换挡轴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的外周面之间的状态下被移动,经由该移动齿轮支撑体132,太阳齿轮117与副换挡轴116成为联动连接的状态(主换挡主轴58与副换挡轴116直接结合的状态)。
因而,在该移动位置处,动力从在主换挡主轴58上一体成形的太阳齿轮117经由移动齿轮支撑体132而传递到副换挡轴116。
此外,如果使副换挡杆142向前转动,则经由杆支轴114,联动臂143向后转动,经由垫片144连接于该联动臂143的顶端部的拨挡叉136向后滑动,接合于该拨挡叉136的移动齿轮支撑体132向后移动。
而且,移动齿轮支撑体132从太阳齿轮117的外周面脱离,移动到副换挡轴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的外周面上,并且前部移动齿轮133啮合于在齿轮形成片129的内周面上形成的内齿130。
因而,在该移动位置处,在主换挡主轴58上一体成形的太阳齿轮117的转动力,传递到啮合于该太阳齿轮117的行星齿轮125→行星齿轮架128→在该行星齿轮架128上一体成形的齿轮形成片129的内齿130→移动齿轮支撑体132的前部移动齿轮133→移动齿轮支撑体132→副换挡轴116的基端部114。
此时,经由行星齿轮机构115被减速的动力从主换挡主轴58传递到副换挡轴116,进行副换挡。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果使副换挡杆142进一步向前转动,则由爬行换挡部49进行爬行挡(超低速挡)。
这里,对爬行换挡部49进行说明,该爬行换挡部49,如图8、图10和图11中所示,在上述壳体主体54的右侧壁上形成的开口部101上,由安装螺栓145装卸自如地盖住盖体139,并且在该盖体139的内面上装卸自如地安装爬行换挡机构146而构成。
而且,爬行换挡机构146,在突出设置于盖体139的内面上的前后一对轴支撑片147、148间而装卸自如地架设轴线向前后方向的齿轮支轴149,经由轴承150将爬行挡齿轮体151转动自如地安装于该齿轮支轴149,在该爬行挡齿轮体151的前部与后部一体成形大直径的输入齿轮152与小直径的输出齿轮153而构成。
而且,输入齿轮152装卸自如地啮合于在齿轮形成片129的外周面上形成的作为爬行驱动齿轮的外齿131,并且输出齿轮153装卸自如地啮合于经由轴承154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副换挡轴116的爬行传动齿轮155,在该爬行传动齿轮155的前面上,形成在移动齿轮支撑体132的后部外周面上一体成形的后部移动齿轮134所插入并啮合的插入啮合齿轮156。
这样一来,如果使副换挡杆142最大限度地向前转动,则经由杆支轴141联动臂143向后转动,经由垫片144连接于该联动臂143的顶端部的拨挡叉136向后滑动,接合于该拨挡叉136的移动齿轮支撑体132最大限度地向后移动。
而且,移动齿轮支撑体132从太阳齿轮117的外周面脱离,移动到副换挡轴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的外周面上,并且后部移动齿轮134插入并啮合于在爬行传动齿轮155的前面上形成的插入啮合齿轮156。
因而,在该移动位置处,在主换挡主轴58上一体成形的太阳齿轮117的转动力,传递到啮合于该太阳齿轮117的行星齿轮125→行星齿轮架128→在该行星齿轮架128上一体成形的齿轮形成片129的外齿131→爬行挡齿轮体151的输入齿轮152→爬行挡齿轮体151的输出齿轮153→爬行传动齿轮155→插入啮合齿轮156→在移动齿轮支撑体132的后部外周面上一体成形的后部移动齿轮134→移动齿轮支撑体132→副换挡轴116的基端部114。
此时,经由行星齿轮机构115与爬行换挡机构146而减速成超低速的动力从主换挡主轴58传递到副换挡轴116,成为爬行挡。
这里,因为在作为爬行驱动齿轮一体成形于行星齿轮架128的齿轮形成片129的外齿131上,装卸自如地啮合着爬行挡齿轮体151的输入齿轮152,因此,可以将爬行换挡机构146紧凑地配置于行星齿轮机构115的周缘部,可以避免变速箱部4的加长。
而且,因为也可以在行星齿轮机构115的轴线方向上直线地进行爬行挡操作,因此可以实现换挡操作机构的简化。
而且,因为在盖体139上安装爬行换挡机构146而构成爬行换挡部49,并且该爬行换挡部49,将盖体139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并盖住在壳体主体54上形成的开口部101,所以可以使该爬行换挡部49的组装性良好。
而且,在不需要爬行规格时,通过在从盖体139取下爬行换挡机构146的状态下,将该盖体139安装于壳体主体54的开口部101,可以简单地从有爬行规格变更规格成无爬行规格。
此外,在需要爬行规格时,只要将爬行换挡机构146安装于盖体139就可以,可以容易地进行有·无爬行的规格设定。
前车轮驱动用动力取出部103,如图2和图8中所示,由安装螺栓161将取出部箱160安装于壳体主体54的底部上形成的开口部102,在该取出部箱160内经由前后一对轴承162、163架设轴线向前后方向的前车轮驱动轴164,在该前车轮驱动轴164的中途部安装输入齿轮165,在该输入齿轮165与安装于副换挡轴116的后部的输出齿轮166之间夹设第一·第二中间齿轮167、168而构成。
这里,第一中间齿轮167经由轴承170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后述的PTO系统传动轴169,并且第二中间齿轮168,将齿轮支轴173架设于向壳体主体54内突出地形成的前后一对齿轮支撑片171、172,经由轴承174旋转自如地安装于该齿轮支轴173。
而且,使输出齿轮166、第一中间齿轮167、第二中间齿轮168和输入齿轮165串联地啮合而联动连接。
此外,前车轮驱动轴164,使顶端部175向取出部箱160的前方突出,使该顶端部175经由传动轴等联动连接于设在前轴箱上的输入轴(未画出)。
这样一来,副换挡轴116的转动力传递到安装于该副换挡轴116的输出齿轮166→第一中间齿轮167→第二中间齿轮168→输入齿轮165→前车轮驱动轴164→传动轴等→输入轴→前车轴→前车轮7、7,进行四轮驱动行走。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输入齿轮165花键配合于前车轮驱动轴164的中途部,能够移动到啮合于第二中间齿轮168的位置与解除啮合的位置,并且由移动操作机构(未画出)从取出部箱160的外部进行该输入齿轮165的移动操作。
这样一来,如果进行使输入齿轮165啮合于第二中间齿轮168的移动操作,则如前所述可以进行四轮驱动行走,另一方面,如果进行使输入齿轮165从第二中间齿轮168解除啮合的移动操作,则可以进行仅后轮驱动的两轮驱动行走,根据作业条件进行四轮驱动行走与两轮驱动行走的切换操作,高效率地进行作业。
〔差速机构〕
对于差速机构48来说,如图8和图9中所示,夹设于上述副换挡轴116与左右一对后车轮105、105之间,在向轴支撑壁100的后方延伸的副换挡轴116的顶端部(后端部)上,一体地形成输出用伞齿轮180,另一方面,在各后车轴105、105的基端部上安装着后车轴输入齿轮181、181,使输出用伞齿轮180经由差速机构48联动连接于各后车轴输入齿轮181、181。
也就是说,对于差速机构48来说,在差速器壳182的外周面上,安装着啮合于上述输出用伞齿轮180的大减速齿轮183,另一方面,在差速器壳182内,经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小差动齿轮支轴184旋转自如地安装着前后一对小差动齿轮185、185,并且经由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大差动齿轮支轴186、186安装着左右一对大差动齿轮187、187,使各大差动齿轮187、187啮合于两个小差动齿轮185、185。
而且,在一体成形于差速器壳182的左右侧部的筒状连通连接片188、188上,装卸自如地配合轴线向左右方向的左右一对筒状轴支撑体189、189而成为能够连通连接,通过各筒状连通连接片188、188中而在各筒状轴支撑体189、189中,插通并且支撑上述大差动齿轮支轴186、186,在从各大差动齿轮支轴186、186的筒状轴支撑体189、189突出的部分上,分别安装与上述后车轴输入齿轮181、181啮合的传动齿轮190、190,进而,各大差动齿轮支轴186、186的顶端部,装卸自如地连接于后述的制动器部191、191的行走用制动器192、192。
这样一来,传递到副换挡轴116的转动力,传递到一体地形成于该副换挡轴116的顶端部(后端部)的输出用伞齿轮180→大减速齿轮183→差速器壳182→小差动齿轮支轴184→各小差动齿轮185、185→各大差动齿轮187、187→各大差动齿轮186、186→各传动齿轮190、190→各后车轴输入齿轮181、181→各后车轴105、105→各后车轮9、9。
此外,左右一对筒状轴支撑体189、189,从外侧方配合于壳体主体54的左右侧壁54a、54b上形成的安装用开口部194、194,并且由安装螺栓195、195装卸自如地安装,差速器壳182装卸自如地架设于两个筒状轴支撑体189、189间。
而且,各筒状轴支撑体189、189,在取下安装螺栓195、195后,通过从安装用开口部194、194向外侧方拉出,而可以从壳体主体54取下,此时,各大差动齿轮支轴186、186也可以与各筒状轴支撑体189、189一体地从差速器壳182拔脱而取下。
因而,装卸自如地架设于两个筒状轴支撑体189、189间的差速器壳182,在取下各筒状轴支撑体189、189后,可以从在壳体主体54的顶棚部上形成的维修用的开口部106取出。
此外,对于制动器部191来说,在制动器壳196内配置行走用制动器192,可以经由制动器作用片197由制动器操作杆198来制动器制动·解除操作该行走用制动器192。199是铰支于制动器壳196的制动器杆支轴。
而且,制动器壳196以跨越状态而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壳体主体54的侧壁与后轴箱8的外周面基部之间,通过从这些取下该制动器壳196,而可以与该制动器壳196一体地从大差动齿轮支轴186的顶端部取下行走用制动器192。
这样一来,对于差速机构48来说,可以有选择地采用如图9(a)中所示的、使大减速齿轮183从右侧方啮合于输出用伞齿轮180而安装的状态,与如图9(b)中所示的、将差速机构48形成为上下翻转左右调换的状态,使大减速齿轮183从左侧方啮合于输出用伞齿轮180而安装的状态。
因此,可以根据连接于拖拉机A的作业机或者作业方式,通过选择差速机构48的安装方式,简单地变更该拖拉机A的前进方向(主要的作业方向)。
接下来,参照图8、图10和图11就PTO换挡部6的构成进行说明。
即,对于PTO换挡部6来说,如图8、图10和图11中所示,将PTO箱200装卸自如地安装于在壳体主体54的后端上形成的开口部111,在该PTO箱200内配置PTO换挡机构201。
而且,PTO箱200由以收容于壳体主体54内的状态而配置的前部箱形成体202、和以从壳体主体54向后鼓出的状态而配置的后部箱形成体203来形成,在后部箱形成体203的前端周缘部上一体成形法兰状的安装片204,使该安装片204从后方接触于壳体主体54的后端缘部,并且由轴线向前后方向的安装螺栓205来安装。
这样一来,因为在形成于壳体主体54的后端的开口部111上装卸自如地安装PTO箱200,所以可以容易地进行收容于该PTO箱200内的PTO换挡机构201的组装作业或维修作业。
这里,在上述举升臂支撑体108的后部与壳体主体54的后端缘部的上部之间,安装着用来铰支·连接上连杆12的前端部的上连杆支架206,该上连杆支架206由举升臂支撑体108的后部与面接触于壳体主体54的后端缘部的上部而由安装螺栓210安装的板状的安装座207,和从该安装座207的后面向后突出设置的左右一对板状的铰支·连接片208、208来形成。209是连接孔。
而且,安装座207的下部从后方接触于后部箱形成体203的安装片204而成为重合状态,并且由安装螺栓205一并紧固地安装于壳体主体54的后端缘部。
此外,在后部箱形成体203的左右侧壁上,向外侧方突出设置作为举升臂安装部的举升缸支轴211、211,在各举升缸支轴211、211与上述举升臂110、110的中途部之间夹设在上下方向上伸缩动作的举升缸212、212。213是举升缸连接销,214是举升缸铰支连接片。
这样一来,因为在后部箱形成体203的左右侧方位置上,配置在上下方向上伸缩动作的左右一对举升缸212、212,并且经由举升缸支轴211、211使各举升缸212、212的下端部支撑于后部箱形成体203,因此,使两个举升缸212、212成为竖直或大致竖直地配置的姿势变得容易,可以缩短各举升缸212、212的行程,可以实现各举升缸212、212的小型化,还可以减小功率损失。
而且,因为各举升缸212、212的下端部经由举升缸支轴211、211而支撑于后部箱形成体203,所以可以牢固地支撑各举升缸212、212。
此外,例如,通过减小后部箱形成体203的左右宽度,将左右一对举升缸212、212配置于后部箱形成体203的左右侧方位置,并且配置于壳体主体54的左右宽度内,可以增大升降连杆机构向该壳体主体54的安装位置的自由度。
接下来,对PTO换挡机构201进行说明,对于该PTO换挡机构201来说,如图8中所示,在PTO箱200内,分别经由轴承223、224、225、226、227、228而转动自如地支撑轴线向前后方向的输入轴220与换挡轴221与PTO轴222,输入轴220使顶端部240从在PTO箱200的前壁上形成的输入轴突出部239向前突出,另一方面,PTO轴222使顶端部242从在PTO箱200的后壁上形成的PTO轴突出部241向后突出。
而且,在输入轴220上设置输出齿轮229,另一方面,在换挡轴221上同轴地安装大直径输入齿轮230与第一挡齿轮231与第二挡齿轮232,使上述大直径输入齿轮230啮合于上述输出齿轮229。
此外,在PTO轴222上,在轴线方向上滑动移动自如地花键配合移动齿轮体233,并且经由轴承234旋转自如地安装输入齿轮235,在移动齿轮体233上设置大直径移动齿轮236与小直径移动齿轮237,另一方面,在输入齿轮235的前面上形成上述小直径移动齿轮237所插入并啮合的插入啮合齿轮238。
这样一来,由未图示的PTO换挡操作机构使移动齿轮体233进行使大直径移动齿轮236啮合于上述第一挡齿轮231的第一PTO换挡操作,和使小直径移动齿轮237插入·啮合于插入啮合齿轮238的第二PTO换挡操作。
此外,输入轴220的顶端部240,如图3中所示,经由PTO系统传动轴169而联动连接于上述外侧驱动轴20而构成PTO系统传动机构52,PTO系统传动轴169在变速箱45内从前部到后部轴线向前后方向地配置。
也就是说,PTO系统传动轴169,如图3中所示,在前后方向上连接第一~第四分割传动轴245、246、247、248而形成。
而且,第一分割传动轴245,如图3和图5中所示,经由轴承249、250而转动自如地架设于离合器箱17的后壁27与上述内部支撑壁57之间,在该第一分割传动轴245的中途部上设置输入齿轮244,使该输入齿轮244啮合于PTO驱动齿轮20c。
此外,第二分割传动轴246,如图3和图5中所示,经由轴承251而将中途部转动自如地支撑于上述支撑壁形成体55,并且将前端部经由第一筒状连接体252而连接于上述第一分割传动轴245。
第三分割传动轴247,如图3和图8中所示,经由轴承253而将中途部转动自如地支撑于轴支撑体118,并且将前端部经由第二筒状连接体254而连接于上述第二分割传动轴246。
第四分割传动轴248,如图3和图8中所示,将前端部经由单向离合器255而连接于上述第三分割传动轴247的后端部,并且使后端部经由第三筒状连接体256而连接于上述输入轴220的顶端部240。
这里,单向离合器255由安装于第三分割传动轴247的后端部的前部离合器形成体257,与安装于第四分割传动轴248的前端部的后部离合器形成体258来形成,使在前部离合器形成体257的后面上突出设置的啮合片259,与在后部离合器形成体258的前面上突出设置的啮合片260啮合成前后相对状态,在正转时两个啮合片259、260接合而第三·第四分割传动轴247、248一体地在正转方向上转动,另一方面,在逆转时两个啮合片259、260不接合。
这样一来,从发动机15传递到外侧驱动轴20的动力,传递到一体成形于该外侧驱动轴20的PTO驱动齿轮20c→输入齿轮244→第一分割传动轴245→第一筒状连接体252→第二分割传动轴246→第二筒状连接体251→第三分割传动轴247→单向离合器255→第四分割传动轴248→第三筒状连接体256→输入轴220。
而且,在PTO换挡机构201被第一PTO换挡操作时,传递到输入轴220的动力,传递到输出齿轮229→大直径输入齿轮230→换挡轴221→第一挡齿轮231→移动齿轮体233的大直径移动齿轮236→PTO轴222,可以由该PTO轴222取出动力而驱动各种作业机。
此外,在PTO换挡机构201被第二PTO换挡操作时,传递到输入轴220的动力,传递到输出齿轮229→大直径输入齿轮230→换挡轴221→第二挡齿轮232→输入齿轮235→移动齿轮体233的小直径移动齿轮237→PTO轴222,可以由该PTO轴222取出动力而驱动各种作业机。
此时,即使受到来自各种作业机的负载而PTO轴222逆转,其动力传递到输入轴220→第三筒状连接体256→第四分割传动轴248,也因为在该第四分割传动轴248与第三分割传动轴247之间夹设了单向离合器255,故动力不从第四分割传动轴248传递到第三分割传动轴247。
因而,可以防止通过动力从PTO轴222逆流地传递到以主换挡机构46为首的行走系统传动机构51,该行走系统传动机构51被损伤等问题的发生。
特别是,如图12中所示,在单离合器规格的离合器部3中,因为使设在第一分割传动轴245上的输入齿轮244啮合于设在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上的PTO驱动齿轮300,故可以通过单向离合器255来可靠地防止动力逆流地传递到该第一分割传动轴245→输入齿轮244→PTO驱动齿轮300→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主换挡主轴58。
而且,通过在壳体主体54内设置单向离合器255,在进行图8中所示的行走用离合器21与PTO用离合器22的双离合器规格,与图12中所示的仅行走用离合器21的单离合器规格的相互规格的变更之际,变速箱45内作为共同部分维持原样,仅靠更换离合器部3,就可以简单地进行规格的变更。
此外,如图2、图3、图5和图7中所示,在变速箱部4的左侧前部设置动力取出部350,该动力取出部350,在主换挡箱53的左侧壁前部,经由安装螺栓360装卸自如地安装向外鼓出而形成的动力取出箱351,在该动力取出箱351内经由轴承352绕其轴线旋转自如地安装轴线向前后方向的动力取出轴353,在该动力取出轴353上安装动力取出用输入齿轮354,使该动力取出用输入齿轮354经由中间齿轮355啮合于设在上述第一分割传动轴245的中途部的输入齿轮244。356是中间齿轮支轴,357是轴承。
而且,还如图15中所示,在动力取出轴353的前端部使被啮合片358向前突出,另一方面在空气压缩机312的输入轴361上在轴线方向上滑动自如地花键配合滑动体362,在该滑动体362的后端部上向后突出设置啮合片359,使该啮合片359能够啮合于上述被啮合片358,把前后转动自如地安装于空气压缩机312的操作手柄313的基端部经由拨挡叉363联动连接于滑动体362,联动于该操作手柄313的转动操作而使啮合片359进退动作。
此外,在图15中,364是啮合加载弹簧,由该啮合加载弹簧364在使啮合片359啮合于被啮合片358的方向上加载。365是手柄导向体,把操作手柄313导向到啮合操作位置(イ)与啮合解除操作位置(ロ),并且在啮合解除操作位置(ロ)处可以把操作手柄313接合·保持于该位置。
这样一来,通过向下转动操作手柄313而操作到啮合操作位置(イ),使啮合片359后退移动而啮合于被啮合片358,使空气压缩机312动作。
另一方面,通过向上转动操作手柄313而操作到啮合解除操作位置(ロ),使啮合片359前进移动而解除与被啮合片358的啮合,可以使空气压缩机312解除动作。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备有切断行走系统动力的行走用离合器21,和切断PTO系统动力的PTO用离合器22(所谓双离合器机构)的变速箱部4中,因为把空气压缩机312联动连接于PTO系统传动机构52,故即使切断行走用离合器21而制动器制动行走用制动器192,也不切断对空气压缩机312的动力传递。因而,像现有技术那样,可以得到与把空气压缩机312安装于发动机15的定时齿轮室的场合同样的效果。
而且,在不把空气压缩机312装设(联动连接)于动力取出部350的场合,适当把扫雪机等前作业机联动连接于该动力取出部350,可以把该动力取出部350作为中间PTO来利用。
工业实用性
(1)在第一方面所述的本发明中,在被牵引车辆的行走部上设置空气制动器机构,另一方面,在变速箱部上联动连接设置有空气压缩机,从该空气压缩机将压缩空气供给到空气制动器机构,使该空气制动器机构成为能够制动。
这样一来,通过将空气压缩机联动连接设置于变速箱部,不使发动机的定时齿轮室的形状成为特殊的,从而使得具有通用性的发动机的使用成为可能,可以实现成本的降低。
(2)在第二方面所述的本发明中,空气压缩机联动连接设置于在变速箱部的一侧壁处、且从侧面看位于前车轮与后车轮之间的部分,在该空气压缩机上设置有动作操作用的操作部。
这样一来,因为空气压缩机联动连接设置于在变速箱部的一侧壁处、且从侧面看位于前车轮与后车轮之间的部分,因此,可以良好地确保设在该空气压缩机上的动作操作用的操作部的操作性。
(3)在第三方面所述的本发明中,空气压缩机配置于从侧面看配设在前车轮与后车轮之间的升降用阶梯部的附近。
这样一来,因为将空气压缩机配置于从侧面看配设在前车轮与后车轮之间的升降用阶梯部的附近,所以,由通过该升降用阶梯部上下的操作者,便可以就近连续且高效率地进行升降用阶梯部的上下动作,与经由空气压缩机的操作部的操作。
(4)在第四方面所述的本发明中,空气压缩机配置于在变速箱部上所配设的驾驶部的地板部上面的下方。
这样一来,因为将空气压缩机配置于在变速箱部上所配设的驾驶部的地板部上面的下方,所以,可以在该地板部上不设置凹凸地来配置空气压缩机,可以良好地确保该地板部上的操作者的居住性。

Claims (4)

1.一种拖拉机,其特征在于:
使变速箱部联动连接于原动机部,通过该变速箱部而分别将动力传递到前车轮与后车轮而使行走成为可能,并且经由连接机构来连接被牵引车辆,能够牵引该被牵引车辆,其中,
在被牵引车辆的行走部上设置有空气制动器机构,另一方面,在变速箱部上联动连接设置有空气压缩机,从该空气压缩机将压缩空气供给到空气制动器机构,使该空气制动器机构成为能够制动。
2.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拉机,其特征在于:
空气压缩机联动连接设置于在变速箱部的一侧壁处、且从侧面看位于前车轮与后车轮之间的部分,在该空气压缩机上设置有动作操作用的操作部。
3.权利要求2所述的拖拉机,其特征在于:
空气压缩机配置于从侧面看在前车轮与后车轮之间所配置的升降用阶梯部的附近。
4.权利要求1~3中的任何一项中所述的拖拉机,其特征在于:
空气压缩机配置于在变速箱部上所设置的驾驶部的地板部上面的下方。
CNB038266482A 2003-06-17 2003-07-17 拖拉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271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72054A JP2005007964A (ja) 2003-06-17 2003-06-17 トラクタ
JP172054/2003 2003-06-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87938A true CN1787938A (zh) 2006-06-14
CN100372714C CN100372714C (zh) 2008-03-05

Family

ID=335346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2664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2714C (zh) 2003-06-17 2003-07-17 拖拉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05007964A (zh)
CN (1) CN100372714C (zh)
AU (1) AU2003255140A1 (zh)
WO (1) WO200411314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17507A (zh) * 2013-08-21 2015-03-18 石荣斌 一种较安全平稳的六轮折腰拖拉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2523B2 (zh) * 1972-08-02 1977-01-22
JPH01301452A (ja) * 1988-05-30 1989-12-05 Fuji Heavy Ind Ltd 負圧作動装置の負圧源切換装置
JP3042696B2 (ja) * 1990-08-09 2000-05-1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連結車用エアブレーキ装置
CN2281932Y (zh) * 1996-05-25 1998-05-20 余强 一种多用途小四轮拖拉机
JP5008109B2 (ja) * 2001-09-07 2012-08-22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田植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17507A (zh) * 2013-08-21 2015-03-18 石荣斌 一种较安全平稳的六轮折腰拖拉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03255140A1 (en) 2005-01-04
WO2004113144A1 (ja) 2004-12-29
CN100372714C (zh) 2008-03-05
JP2005007964A (ja) 2005-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714893Y (zh) 传动装置
CN1170702C (zh) 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CN1500048A (zh) 履带拖拉机
CN1273001C (zh) 步行式的工作机
CN1584366A (zh) 自动变速器
CN1625647A (zh) 发动机
CN1514148A (zh) 可无级调节变速比的带或不带功率分支及电机的变速装置
CN1751555A (zh) 水田作业车
CN1815051A (zh) 齿轮式变速器的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CN1418297A (zh) 用于地面车辆尤其是机动车的传动装置
CN1940344A (zh) 减速器、减速器的制造方法、滚子轴承以及曲轴的制造方法
CN1541859A (zh) 位置判断装置、位置判断方法及其程序
CN1426513A (zh) 离合器组
CN1973597A (zh) 联合收割机
CN101063478A (zh) 多级变速行星齿轮系
CN1854560A (zh) 用于牵引车的变速器
CN1771147A (zh) 拖拉机
CN2820598Y (zh) 拖拉机
CN100351115C (zh) 拖拉机
CN1787938A (zh) 拖拉机
CN1734125A (zh) 自动变速装置的六速动力系
CN2898461Y (zh) 拖拉机
CN1100192C (zh) 气缸
CN1771146A (zh) 拖拉机
CN1871465A (zh) 轮轴内部润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305

Termination date: 201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