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71681A - 无线接收装置、移动台装置、基站装置及无线接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接收装置、移动台装置、基站装置及无线接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71681A
CN1771681A CNA2004800092900A CN200480009290A CN1771681A CN 1771681 A CN1771681 A CN 1771681A CN A2004800092900 A CNA2004800092900 A CN A2004800092900A CN 200480009290 A CN200480009290 A CN 200480009290A CN 1771681 A CN1771681 A CN 17716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antenna
phase place
radio receiver
antenn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8000929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松元淳志
三好宪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716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716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 H04B7/080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Equal gain combining, only phase adjust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91Space-time diversity
    • H04B7/0894Space-time diversity using different delays between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Channel estimation of frequency respon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需增加处理负荷,就可以消减装置整体的电路规模,减小装置体积并降低成本的无线接收装置、无线接收方法及具有此无线接收装置的移动台装置和基站装置。相位控制器(290)具有由第二天线的采样时机相对第一天线的采样时机的延时引起的各副载波信号的相位旋转量,此相位旋转量根据无线接收装置的接收天线数量及副载波的频率而事先决定出。并且相位控制器(290)对于与第二天线对应的FFT(240-2)输出的N个副载波信号,分别使其相位旋转所持有的相位旋转量。

Description

无线接收装置、移动台装置、基站装置及无线接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接收装置、移动台装置、基站装置及无线接收方法,特别是涉及具有多个用于分集接收和自适应阵列接收的接收天线的无线接收装置及无线接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一直在研究将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x,正交频分复用)技术运用在无线通信系统中。OFDM是将信号重叠在频率互相正交的多个副载波上来传输的技术,具有可以提高频率利用率,抗多路径干扰能力强的优点。OFDM主要用于数字电视播放或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无线局域网)中,其将来的运用范围将更为广泛。
如上所述,OFDM的频率利用率高,抗多路径干扰能力强。如将其与分集接收或自适应阵列接收组合起来的话,就可以降低衰落的影响,而实现一种精度更高的无线通信方式。
一般来说,进行分集接收或自适应陈列接收的无线接收装置具有多个接收天线。这种无线接收装置的每个接收天线都分别具有对接收的无线频率(R F:Radio Frequency)信号进行上变频或A/D(Analogue/Digital,模拟/数字)变换等无线接收处理的接收RF电路。因此,接收天线越多相应地接收RF电路的数量也就增加,那么无线接收装置的含有接收天线及接收RF电路的接收器整体的电路规模就增大。
在以往的无线接收装置中,为了消减接收器的电路规模,多个接收天线与一个接收RF电路的连接通过开关来切换,通过一个接收RF电路对由所有的接收天线接收的信号进行时间序列的无线接收处理(例如,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001-127678的图1)。
此无线接收装置,将经过无线接收处理后的信号,再次通过开关分别分配给每个接收天线,并通过分别对被分配的信号进行LPF(Low PassFilter,低通滤波)等过滤处理来进行插值,并合成插值后得到的信号以得到接收数据。
然而,上述以往的无线接收装置虽然可以消减含有接收天线及接收RF电路的接收器整体的电路规模,但却具有需要另外与各接收天线对应地设置插值电路等其它电路的问题。
由此,上述以往的无线接收装置虽然消减了接收器整体的电路规模,却增大了接收器以外的电路规模。电路规模的增大结果是导致装置体积变大且成本增加。
再者,上述的插值电路为了将插值精度保持在一定水准以上,就需要扩大通过LPF等进行的过滤处理的处理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接收装置、无线接收方法以及具有该无线接收装置的移动台装置和基站装置,无需增加处理负荷就能够消减装置整体的电路规模,就能够减小装置体积且降低成本。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无线接收装置具有:多个天线,分别以不同的接收时机接收同一个含有多个频率互不相同的副载波信号;接收部件,对所述多个天线的接收信号分别以时间序列进行无线接收处理;变换部件,对所述以时间序列进行无线接收处理后的信号进行正交变换,以得出分别含在所述多个天线的接收信号中的多个副载波信号;控制部件,根据由所述多个天线的接收时机的差异而引起的相位旋转,使至少一个天线的接收信号中含有的多个副载波信号的相位分别旋转。
优选地,所述无线接收装置的所述控制部件含有估计由所述信号的传输路径环境引起的振幅变化及相位旋转的信道估计器,并根据估计出的相位旋转及由所述多个天线的接收时机的差异而引起的相位旋转,使所述多个副载波信号的相位旋转。
优选地,所述无线接收装置的所述控制部件,根据相对所述多个天线中最初接收所述信号的第一天线的接收时机的接收时机延时,使与所述第一天线以外的天线对应的所述多个副载波信号的相位旋转。
优选地,所述无线接收装置的所述控制部件,预先持有根据所述多个副载波信号的频率而决定的相位旋转量。
优选地,所述无线接收装置的所述接收部件具有:第一开关,用于切换所述多个天线;无线接收处理器,对由所述第一开关输出的信号依次进行无线接收处理;第二开关,将经过无线接收处理后的信号分别对应地分配给接收了信号的天线。
优选地,所述无线接收装置还具有:合成部件,将相位旋转之后相同频率的副载波信号合成;解扩部件,用与通信对方台所使用的扩频码相同的扩频码对合成而得的信号进行解扩。
优选地,所述无线接收装置还具有:选择部件,选择相位旋转之后的所述多个天线中接收状态最佳的天线对应的副载波信号;解扩部件,用与通信对方台所使用的扩频码相同的扩频码对选择出的信号进行解扩。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移动台装置具有所述无线接收装置。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基站装置具有所述无线接收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无线接收方法,适用于具有多个天线的无线接收装置,其包括:对于含有频率互相不同的多个副载波信号的同一信号,所述多个天线分别以不同的接收时机接收的步骤;对所述多个天线分别接收的信号以时间序列进行无线接收处理的步骤;对以时间序列进行了无线接收处理后的信号进行正交变换,以得到所述多个天线分别接收的信号中含有的多个副载波信号的步骤;与由所述多个天线的接收时机的差异而引起的相位旋转相对应地,分别使至少一个天线的接收信号中含有的多个副载波信号的相位旋转的步骤。
附图说明
图1A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原理的图;
图1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原理的图;
图2是示意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无线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示意实施方式1涉及的无线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4是示意实施方式2涉及的无线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5是示意实施方式3中使用的无线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6是示意实施方式3涉及的无线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发明人着眼于,在频率互相正交的多个副载波上将信号重叠并传输的OFDM技术中,由于对接收信号进行FFT正交变换(Fast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或者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立叶变换)等,所以以时间序列(即在时间轴上)进行采样的接收信号在频率轴上被重新排列。
并且发现,在将由多个接收天线分别接收的接收信号的采样时机错开的情况下,经过FFT之后该采样时机的错位表现为各频率的副载波的相位旋转,而得出了本发明。
也就是说,本发明的主旨在于,将多个接收天线的采样时机错开,就可以通过一个接收RF电路对各接收天线中的接收信号进行无线接收处理,并且无线接收处理后的信号在经过傅立叶变换的基础上,将因采样时机的错位而产生的相位旋转复原。
以下,参照图1A及图1B对本发明的原理进行说明。在此首先对接收天线为两根时的情况进行说明。
一般来说,在OFDM技术中,使用N个互相正交的副载波1-N来发送信号时,如图1所示,若各副载波1-N的频率间隔为Δf的话,OFDM信号的带宽就为Δf×N。接着,无线接收装置接收此OFDM信号时,若接收天线为1根,就将1/(Δf×N)当作采样周期来接收。也就是说,每隔1/(Δf×N)对OFDM信号进行采样。
另外,对多个接收天线进行切换来接收时,1根接收天线以上述的采样周期对OFDN信号进行采样,而其它的接收天线则分别以延迟了预定时间的时机来对OFDM信号进行采样。
在此,由于接收天线为两根,若其中一方的天线相对另一方天线的延时为τ的话,τ就是上述采样周期的一半,可以用下面的数式来表示:
τ=1/(2Δf×N)···(式1)
另外,在OFDM技术中,在发送端对与多个副载波对应的数据进行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以作为将数据配置在时间轴上的OFDM信号的形式发送,接收端则对OFDM信号在时间轴上进行采样并进行FFT,而使数据再次在频率轴上重新排列。这种FFT及IFFT可以用下面式2来表示:
f(t)F(ω)···(式2)
在式2中从左向右为FFT变换,反之从右向左就为IFFT变换。另外,ω为角频率,与频率f的关系如式3所示:
ω=2πf···(式3)
接收天线为两根时如上所述,其中一方的天线相对另一方的天线延迟时间τ来对OFDM信号进行采样。此时,式2可表示成式4:
f(t-τ)F(ω)e-jωτ···(式4)
在式4中,j为虚数单位。对式2和式4进行比较就会发现,进行FFT变换后延时τ被变换成相位旋转量e-jωτ。将此相位旋转量e-jωτ代入式1及式3中就得出下面的式5:
e-jωτ=exp[-j×2πf×1/(2Δf×N)]···(式5)
式5中等号的右边部分,除频率f以外均为常数,所以由采样时机延时引起的相位旋转量,随OFDM信号的每个副载波而不同,并且只与各副载波1-N的频率有关。
具体来说,将副载波1的频率设为Δf,以下副载波2的频率为2Δf,副载波3的频率为3Δf,…,副载波N的频率为NΔf,那么各副载波1-N的相位旋转量就分别为exp[-jπ/N]、exp[-j2π/N]、exp[-j3π/N]、…·、exp[-jπ]。
由此,在即使将多个接收天线的采样时机错开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将因采样时机错位而产生的相位旋转,按每个副载波复原已知的相位旋转量,而可以当作是在各接收天线中同时进行采样。
另外,接收天线为L根时也如图1B所示,1根天线的采样周期为上述的1/(Δf×N),当接收天线为L根时,就分别使各接收天线的采样时机延时将此采样周期L等分的1/(LΔf×N)。
具体来说,第二根接收天线进行采样的时机,为相对第一根接收天线的采样时机延时1/(LΔf×N),第m根接收天线进行采样的时机,就为相对第一根接收天线的采样时机延时(m-1)/(LΔf×N)。
由此,以与接收天线为两根时相同的理论,第m根接收天线中的由采样时机延时引起的相位旋转e-jωτ可以用下面的式6来表示:
e-jωτ=exp[-j×2πf×(m-1)/(LΔf×N)]…(式6)
从式6可以看出,即使接收天线为L根,由于有关各接收天线的各副载波相位旋转量是已知的,所以可以在接收端将因FFT而得出的各副载波的相位旋转复原,而得到与在各接收天线中同时进行采样相同的效果。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1)
图2是示意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使用的无线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图2所示的无线发送装置具有:编码器100,调制器110,S/P(Serial/Parallel,串行/并行)变换器120,IFFT130,GI(Guard Interval,保护间隔)添加器140及无线发送器150。
发送数据由编码器100进行纠错编码,并由调制器110进行调制。接着,经过调制的数据经S/P变换器120进行S/P变换后,输出N序列的并行数据。
N序列的并行数据经IFFT130的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后,在互相正交的N个副载波上,分别与其对应的各序列的数据被重叠。接着,由GI添加器140加入防止码间干扰用的保护间隔,而生成OFDM信号。
生成的OFDM信号,由无线发送器150进行规定的无线发送处理(D/A变换,上变频),并通过发送天线进行发送。
图3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图3所示的无线接收装置具有:开关200,无线接收器210,开关220,GI消除器230-1、230-2,FFT240-1、240-2,信道估计器250-1、250-2,P/S变换器260,解调器270,解码器280及相位控制器290。然而,虽然此图所示的无线接收装置的结构为具有两根接收天线,不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接收天线也可以为三或三根以上。在以下的说明中,分别将两根接收天线称为“第一接收天线”和“第二接收天线”。另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接收装置,安装在构成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站装置或基站装置上来使用。
开关200切换两根接收天线,并将由各接收天线接收的信号向无线接收器210输出。然而,如上所述接收天线各自的采样周期是OFDM信号带宽的倒数,开关200每半个该采样周期的时间进行一次接收天线的切换。换而言之,开关200使第二天线的采样时机相对第一天线的采样时机延迟半个采样周期的时间。
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是两根接收天线,因而开关200的切换每隔半个采样周期的时间进行,当接收天线为L根(L是3或3以上的整数)时,开关200的切换就每隔1/L个采样周期进行。
无线接收器210含有接收RF电路,对从开关200输出的信号进行规定的无线接收处理(下变频,A/D变换等)。
开关220与开关200同步进行切换,将无线接收处理后的信号向与第一天线对应的GI消除器230-1或与第二天线对应的GI消除器230-2输出。
GI消除器230-1、230-2将由开关220输出的信号中的保护间隔消除。
FFT240-1、240-2通过对消除了保护间隔的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输出与N个副载波对应的信号(以下称为“副载波信号”)。
信道估计器250-1、250-2对于分别由第一天线及第二天线接收的信号进行信道估计,此信道估计是指估计副载波信号各自传输路径的影响造成的信号失真,并算出各副载波信号的信道估计值。
P/S变换器260对合成了第一天线及第二天线分别对应的副载波信号而得到的N序列信号进行P/S变换,输出串行数据。
解调器270对从P/S变换器260输出的串行数据进行解调。
解码器280对解调后的信号进行纠错解码,输出接收数据。
相位控制器290持有由第二天线的采样时机相对第一天线的采样时机的延时引起的各副载波信号的相位旋转量,此相位旋转量是根据无线接收装置的接收天线数量及副载波的频率而事先决定出的相位旋转量。并且相位控制器290,对于与第二天线对应的FFT240-2输出的N个副载波信号,分别使其相位旋转所持有的相位旋转量。
相位控制器290使N个副载波信号的相位旋转,就能够通过开关200的切换消除第二天线的采样时机相对第一天线的采样时机的延时的影响,从而得到与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同时进行采样时相同的效果。
接着,对具有上述结构的无线接收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开关200及开关220均与第一天线端相连接,从第一天线接收的信号,由无线接收器210进行规定的无线接收处理。另一方面,开关200及开关220与第一天线端连接并经过半个采样周期的时间之后,开关200及开关220均被切换成与第二天线端相连接。接着,从第二天线接收的信号,由无线接收器210进行规定的无线接收处理。
如此,对两根接收天线进行切换,虽然会使第二天线的采样时机相对第一天线的采样时机延迟半个采样周期的时间,但是由于只需一个含有接收RF电路的无线接收器210就足够,从而可以使装置体积减小且降低成本。
从第一天线接收的信号,由GI消除器230-1将保护间隔部分消除,消除了保护间隔后的N个采样信号由FFT240-1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输出N个副载波信号。
接着,由信道估计器250-1分别算出各副载波的信道估计值,各副载波信号乘以算出的信道估计值。这样就可以消除传输路径环境的影响。
另一方面,从第二天线接收的信号,由GI消除器230-2将保护间隔部分消除,消除了保护间隔后的N个采样信号由FFT240-2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输出N个副载波信号。通过此快速傅立叶变换,第二天线的采样时机的延时变换成各副载波信号的相位旋转。
从FFT240-2输出的副载波信号分别乘以相位控制器290持有的与N个副载波对应的相位旋转量。此相位旋转量如上所述,由于只与接收天线的数量和N个副载波的频率有关,所以可以事先算出。通过使副载波乘以这样已知的相位旋转量,由第二天线的采样时机延时引起的相位旋转就可以复原,也就可以视为第一天线与第二天线是同时进行采样的。
另外,由于与过滤等处理相比相位旋转的处理量要小,只进行简单的基带处理,因而不会增大电路规模且处理负荷也较小。
接着,由信道估计器250-2分别算出相位旋转后的副载波信号的信道估计值,各副载波信号乘以算出的信道估计值。这样就可以消除传输路径环境的影响。
估计完信道之后,第一天线及第二天线分别对应的副载波信号被合成。其结果是,得到的N序列的并行信号,由P/S变换器260进行P/S变换,输出串行数据。
输出的串行数据,由解调器270解调并由解码器280纠错解码,而得到接收数据。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切换多个接收天线来进行接收信号的采样,由一个无线接收器进行无线接收处理,对接收天线分别接收的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并使得到的多个副载波信号的相位旋转已知的相位旋转量,所以可以消除因切换接收天线而产生的各天线的采样延时的影响,且在对于多个接收天线只设置一个无线接收器的情况下,不增加处理负荷就可以消减装置整体的电路规模,使装置的体积减小还降低成本。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根据最初接收信号的天线的接收时机延时时间,相应地使其它的天线对应的副载波信号的相位旋转,从而可以准确地补偿每个天线接收时机的错位。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事先持有根据多个副载波信号的频率而决定的相位旋转量,而可以减小进行相位旋转的处理负荷。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切换多个天线并依次对输出的信号进行无线接收处理,且将无线接收处理后的信号再次分配给每个天线,所以不仅可以很精确地控制多个天线的接收时机,而且相对多个天线进行无线接收处理的处理器只需一个就足够。
(实施方式2)
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特点是同时进行由采样时机的错位引起的相位旋转与信道估计的相位旋转。
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无线发送装置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图4是示意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然而,在该图所示的无线接收装置中,对与图3所示的无线接收装置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且省略其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接收装置,搭载在构成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站装置或基站装置上来使用。
图4所示的无线接收装置具有:开关200,无线接收器210,开关220,GI消除器230-1、230-2,FFT240-1、240-2,信道估计器250-1,P/S变换器260,解调器270,解码器280及信道估计器300。然而,虽然该图所示无线接收装置的结构为具有两根接收天线,不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具有三根或三根以上的接收天线。
信道估计器300,对于从第二天线接收的信号,同时计算出由副载波信号各自的传输路径环境引起的信道变化(即振幅变化及相位旋转)和由相对第一天线的采样时机延时引起的相位旋转量。
一般来说,信道估计用于补偿由传输路径环境引起的振幅变化及相位旋转。本实施方式的信道估计器300是用于算出可以同时对由信道估计估计出的传输路径上的相位旋转,和采样时机的延时引起的相位旋转进行补偿的信道估计值。
接下来,对上述结构的无线接收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与实施方式1相同,开关200及开关220均与第一天线端相连接,从第一天线接收的信号,由无线接收器210进行规定的无线接收处理。另一方面,开关200及开关220与第一天线端连接并经过半个采样周期之后,开关200及开关220均被切换成与第二天线端相连接。接着,从第二天线接收的信号,由无线接收器210进行规定的无线接收处理。
如此,对两根接收天线进行切换,虽然会使第二天线的采样时机相对第一天线的采样时机延迟半个采样周期的时间,但是由于只需一个含有接收RF电路的无线接收器210就足够,从而可以使装置体积减小且降低成本。
从第一天线接收的信号,由GI消除器230-1将保护间隔消除,消除了保护间隔后的N个采样信号由FFT240-1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输出N个副载波信号。接着,由信道估计器250-1分别算出各副载波信号的信道估计值,各副载波信号乘以算出的信道估计值。这样就可以消除传输路径环境的影响。
另一方面,从第二天线接收的信号,由GI消除器230-2将保护间隔消除,消除了保护间隔后的N个采样信号由FFT240-2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输出N个副载波信号。通过此快速傅立叶变换,第二天线的采样时机的延时变换成各副载波信号的相位旋转。
接着,通过信道估计器300算出副载波信号各自的信道估计值,各副载波信号乘以算出的信道估计值。在此,算出的估计值为用于补偿振幅变化及相位变化的数值,其中关于相位旋转,由信道估计器300算出可以对由传输路径环境引起的相位旋转和由采样时机的延时引起的相位旋转双方进行补偿的信道估计值。
具体来说,例如在由通常的信道估计求出的因传输路径环境引起的相位旋转中,加入因采样时机的延时引起的各副载波信号的相位旋转,而算出每个副载波信号的信道估计值。
这样,不同于实施方式1,就不需要只用于控制因采样时机的延时引起的相位旋转的电路,该相位旋转在通常的信道估计的同时被补偿。由此,与实施方式1相比可以进一步消减电路规模。
接着,估计完信道之后,与第一天线及第二天线分别对应的副载波信号被合成。结果得到的N序列的并行信号,由P/S变换器260进行P/S变换,输出串行数据。
输出的串行数据,由解调器270解调并由解码器280纠错解码后,得到接收数据。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切换多个接收天线来进行接收信号的采样,由一个无线接收器进行无线接收处理,对接收天线分别接收的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并在进行信道估计的同时使得到的多个副载波信号的相位旋转已知的相位旋转量,所以可以消除因切换接收天线而产生的各天线的采样延时的影响,且在对于多个接收天线只设置一个无线接收器的情况下,不增加处理负荷就可以进一步消减装置整体的电路规模,使装置的体积减小还降低成本。
(实施方式3)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特点是在使用CDMA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本发明的无线接收装置。
图5是示意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无线发送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然而该图所示的无线发送装置中与图2所示的无线发送装置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且省略其说明。图5所示的无线发送装置具有:编码器100,调制器110,扩频器400,S/P变换器120,IFFT130,GI添加器140及无线发送器150。
由编码器100进行纠错编码且经调制器110调制后的发送数据,由扩频器400使用规定的扩频码进行扩频。接着,扩频数据由S/P变换器120进行S/P变换,输出N序列的并行数据。
N序列的并行数据由IFFT130进行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并由GI添加器140加入保护间隔,而生成OFDM信号。
生成的OFDM信号,由无线发送器150进行规定的无线发送处理(D/A变换,上变频等),并通过发送天线发送。
图6是示意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接收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该图所示的无线接收装置中与图3、图4所示的无线接收装置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且省略其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无线接收装置搭载在构成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台装置或基站装置上来使用。
图6所示的无线接收装置具有:开关200,无线接收器210,开关220,GI消除器230-1、230-2,FFT240-1、240-2,信道估计器250-1,P/S变换器260,解调器270,解码器280,信道估计器300及解扩器500。虽然该图所示的无线接收装置是具有两根接收天线的结构,不过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具有三根或三根以上的接收天线。
解扩器500使用与图5所示的无线发送装置的扩频器400所使用的扩频码相同的扩频码,对P/S变换后的串行数据进行解扩。
下面,对具有上述结构的无线接收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与实施方式1相同,开关200及开关220均与第一天线端相连接,从第一天线接收的信号,由无线接收器210进行规定的无线接收处理。另一方面,开关200及开关220与第一天线端连接并经过半个采样周期之后,开关200及开关220两者均被切换成与第二天线端连接着,从第二天线接收的信号,由无线接收器210进行规定的无线接收处理。
如此,对两根接收天线进行切换,虽然会使第二天线的采样时机相对第一天线的采样时机延迟半个采样周期的时间,但是由于只需一个含有接收RF电路的无线接收器210就足够,从而可以使装置体积减小且降低成本。
从第一天线接收的信号,由GI消除器230-1将保护间隔消除,消除了保护间隔后的N个采样信号由FFT240-1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输出N个副载波信号。接着,由信道估计器250-1分别算出各副载波信号的信道估计值,各副载波信号乘以算出的信道估计值。这样就可以消除传输路径环境的影响。
另一方面,从第二天线接收的信号,由GI消除器230-2将保护间隔消除,消除了保护间隔后的N个采样信号由FFT240-2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输出N个副载波信号。通过此快速傅立叶变换,第二天线的采样时机的延时变换成各副载波信号的相位旋转。
接着,通过信道估计器300算出副载波信号各自的信道估计值,各副载波信号乘以算出的信道估计值。在此,算出的估计值为用于补偿振幅变化及相位变化的数值,其中关于相位旋转,由信道估计器300算出可以对由传输环境引起的相位旋转和由采样时机的延时引起的相位旋转双方进行补偿的信道估计值。
接着,在信道估计之后,与第一天线及第二天线分别对应的副载波信号被合成。由此得到的N序列并行信号,经P/S变换器260进行P/S变换后输出串行数据。
输出的串行数据,由解扩器500进行解扩且由解调器270进行解调,再由解码器280进行纠错解码而得到接收数据。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切换多个接收天线来对以规定的扩频码扩频后的接收信号进行采样,由一个无线接收器进行无线接收处理后,对从接收天线分别接收的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并在进行信道估计的同时使得到的多个副载波信号的相位旋转已知的相位旋转量,且用与发送端所使用的扩频码相同的扩频码进行解扩,所以即使在使用CDMA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也可以消除由于切换接收天线而产生的各天线的采样时机延时的影响,且在对于多个接收天线只设置一个无线接收器的情况下,不增加处理负荷就能够进一步消减装置整体的电路规模,使装置体积减小还降低成本。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相位旋转后相同频率的副载波信号被合成,并使用与通信对方台所使用的扩频码相同的扩频码进行解扩,所以可以增大各副载波信号的功率,还减少解调的错误。
然而,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结构虽然为在信道估计之后分别合成与两根接收天线对应的副载波信号,也可以是例如通过测定接收电平来选择接收状态最佳的接收天线对应的副载波信号,并进行P/S变换的结构。这样的话,由于在相位旋转之后从多个天线中选择接收状态最佳的天线对应的副载波信号,使用与通信对方台所使用的扩频码相同的扩频码进行解扩,所以不仅可以消除由接收状态恶劣的天线接收的副载波信号的影响来减少解调的错误,而且即使在使用CDMA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中,无需增加处理负荷就可以消减装置整体的电路规模,减小装置的体积并降低成本。
另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结构虽然为在信道估计之后分别合成与两根接收天线对应的副载波信号,也可以是对合成前的各副载波信号进行加权之后再进行合成的结构。
再者,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虽然为发送装置具有编码器,接收装置具有解码器的结构,也可以是不具有这些编码器及解码器的结构。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3的结构为,分别合成与两根接收天线对应的副载波信号之后进行解扩,也可以是对两根接收天线分别对应的副载波信号进行解扩之后,合成解扩后的信号的结构。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无需增加处理负荷就可以消减装置整体的电路规模,减小装置体积并降低成本。
本说明书基于2003年4月1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号为2003-108306的申请。其全部内容都包含于此。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适用于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台装置或基站装置等。

Claims (10)

1.一种无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多个天线,分别以不同的时机接收同一个含有多个频率互不相同的副载波信号;
接收部件,对所述多个天线各自的接收信号以时间序列进行无线接收处理;
变换部件,对所述以时间序列进行无线接收处理后的信号进行正交变换,以得出分别含在所述多个天线的接收信号中的多个副载波信号;以及
控制部件,根据由所述多个天线的接收时机的差异引起的相位旋转,使至少一个天线的接收信号中含有的多个副载波信号的相位分别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件含有估计由所述信号的传输路径环境引起的振幅变化及相位旋转的信道估计器,并根据估计出的相位旋转及由所述多个天线的接收时机的差异而引起的相位旋转,使所述多个副载波信号的相位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件根据相对所述多个天线中最初接收所述信号的第一天线的接收时机的接收时机延时时间,使与所述第一天线以外的天线对应的所述多个副载波信号的相位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件预先持有根据所述多个副载波信号的频率而决定的相位旋转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部件具有:
第一开关,用于切换所述多个天线;
无线接收处理器,对由所述第一开关输出的信号依次进行无线接收处理;
第二开关,将经过无线接收处理后的信号分别对应地分配给接收了信号的天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合成部件,将相位旋转后相同频率的副载波信号合成;
解扩部件,用与通信对方台所使用的扩频码相同的扩频码对合成而得的信号进行解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选择部件,选择相位旋转之后的所述多个天线中接收状态最佳的天线对应的副载波信号;
解扩部件,用与通信对方台所使用的扩频码相同的扩频码对选择出的信号进行解扩。
8.一种移动台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个所述的无线接收装置。
9.一种基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根据要求1至7中任意一个所述的无线接收装置。
10.一种无线接收方法,适用于具有多个天线的无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于含有频率互相不同的多个副载波信号的同一个信号,由所述多个天线分别以不同的接收时机接收的步骤;
对所述多个天线分别接收的信号以时间序列进行无线接收处理的步骤;
对以时间序列进行了无线接收处理后的信号进行正交变换,以得到所述多个天线分别接收的信号中含有的多个副载波信号的步骤;
根据由所述多个天线的接收时机的差异而引起的相位旋转,分别使至少一个天线的接收信号中含有的多个副载波信号的相位旋转的步骤。
CNA2004800092900A 2003-04-11 2004-04-09 无线接收装置、移动台装置、基站装置及无线接收方法 Pending CN177168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08306/2003 2003-04-11
JP2003108306A JP2004320168A (ja) 2003-04-11 2003-04-11 無線受信装置および無線受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71681A true CN1771681A (zh) 2006-05-10

Family

ID=33295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4800092900A Pending CN1771681A (zh) 2003-04-11 2004-04-09 无线接收装置、移动台装置、基站装置及无线接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60274854A1 (zh)
EP (1) EP1615364A1 (zh)
JP (1) JP2004320168A (zh)
CN (1) CN1771681A (zh)
WO (1) WO200409336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38271A (zh) * 2014-05-16 2014-09-10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基于ofdm技术的机载两副天线同时通信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29014B2 (en) * 2005-03-11 2012-07-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Fast fourier transform processing in an OFDM system
US8266196B2 (en) 2005-03-11 2012-09-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Fast Fourier transform twiddle multiplication
US7894818B2 (en) * 2005-06-15 2011-02-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ultiplexing broadcast and unicast traffic in a multi-carrier wireless network
JP4477067B2 (ja) * 2005-09-01 2010-06-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信制御方法
JP4847963B2 (ja) * 2005-10-05 2011-12-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マルチキャリア受信装置
ATE500658T1 (de) * 2005-10-31 2011-03-15 Sharp Kk Endgerätevorrichtung, basisstationsvorrichtung und kommunikationssystem
CN102324956B (zh) * 2005-10-31 2015-01-14 夏普株式会社 无线发射机、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发送方法
US8224263B2 (en) * 2005-12-20 2012-07-1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ransmitter for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1346904B (zh) * 2005-12-26 2013-07-10 夏普株式会社 无线发射机及无线发射方法
JP2007221596A (ja) * 2006-02-17 2007-08-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高速フーリエ変換装置、ofdm通信装置、及びofdm通信のサブキャリア割当方法
EP2045942B1 (en) 2006-07-20 2017-04-2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Multicarrier signal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multicarrier signal transmitting apparatus
FR2905814A1 (fr) * 2006-09-13 2008-03-14 France Telecom Procede de reception de signaux modules en amrf et dispositif de reception mettant en oeuvre ce procede.
JP4869142B2 (ja) * 2006-12-06 2012-02-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アダプティブアンテナ
DE102011003601A1 (de) 2011-02-03 2012-08-09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Weichenantriebs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Umstellen einer Weiche
CN105099975B (zh) * 2014-04-24 2019-04-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信道均衡和跟踪装置、方法以及接收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09993B2 (ja) * 1989-01-20 1995-11-2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同相合成スペースダイバシティ受信装置
JP3377361B2 (ja) * 1996-04-12 2003-02-17 日本放送協会 ダイバーシチ受信装置
JP2000036801A (ja) * 1998-07-21 2000-02-02 Nec Corp ダイバーシティ受信機
JP3678944B2 (ja) * 1999-07-02 2005-08-0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3550326B2 (ja) * 1999-09-10 2004-08-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機
ES2242560T3 (es) * 2000-04-18 2005-11-16 Sony Deutschland Gmbh Diversidad de transmision ofdm.
JP2001308762A (ja) * 2000-04-21 2001-11-02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デジタル放送用受信機
JP2001345780A (ja) * 2000-06-06 2001-12-14 Sony Corp 最大比合成ダイバーシティを用いたofdm受信装置
JP2001358613A (ja) * 2000-06-14 2001-12-26 Fujitsu Ltd Cdma受信装置
US20030002471A1 (en) * 2001-03-06 2003-01-02 Crawford James A. Method for estimating carrier-to-noise-plus-interference ratio (CNIR) for OFDM waveforms and the use thereof for diversity antenna branch selection
GB0115015D0 (en) * 2001-06-20 2001-08-08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Method of, and receiver for, minimising carrier phase rotation due to signal adjustments and enhancements
JP2003032226A (ja) * 2001-07-17 2003-01-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38271A (zh) * 2014-05-16 2014-09-10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基于ofdm技术的机载两副天线同时通信方法
CN104038271B (zh) * 2014-05-16 2018-02-09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 基于ofdm技术的机载两副天线同时通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60274854A1 (en) 2006-12-07
WO2004093360A1 (ja) 2004-10-28
EP1615364A1 (en) 2006-01-11
JP2004320168A (ja) 2004-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71681A (zh) 无线接收装置、移动台装置、基站装置及无线接收方法
CN1187919C (zh) 正交频分复用通信装置及传播路径估计方法
CN1256818C (zh) 正交频分复用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CN1235435C (zh) 无线基站装置和通信终端装置
CN1233119C (zh)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222130C (zh) Ofdm通信装置及检波方法
CN1084974C (zh) 扩展频谱无线传送数字移动通信机
CN1941657A (zh) 处理无线通信的方法及系统
CN100340122C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传播路径推断方法
CN1175595C (zh)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716956A (zh) 在含有传统设备的网络中传输宽带宽信号的方法及装置
CN1129246C (zh) 自适应方向性发送装置及自适应方向性发送方法
CN1162990C (zh) 无线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893310A (zh) 多流循环移位延迟发射器及其发射基带处理模块
CN1523769A (zh) 用于频谱高效高速传输的迭代软干扰消除和滤波
CN1188349A (zh) 多级干扰消除器
CN1494773A (zh) 无线基站系统及指向性控制方法
CN1668039A (zh) 使用不同协议的无线台之间无线通信的方法及系统
CN101068233A (zh) 一种降低信号峰均比的方法和装置
CN101057421A (zh) 无线电设备、发送控制方法和发送控制程序
CN1148903C (zh) 正交频分复用通信装置及正交频分复用通信方法
CN1201508C (zh) 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的cdma接收设备和接收信号功率测量设备
CN1389022A (zh) 直接变换接收装置
CN1364360A (zh) 数据传输装置和数据传输方法
CN1303767C (zh) 估算响应特性的方法和装置,及其接收方法和接收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6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