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65061A - 电线终端电路和方法以及电线中继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线终端电路和方法以及电线中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65061A
CN1765061A CNA2004800081588A CN200480008158A CN1765061A CN 1765061 A CN1765061 A CN 1765061A CN A2004800081588 A CNA2004800081588 A CN A2004800081588A CN 200480008158 A CN200480008158 A CN 200480008158A CN 1765061 A CN1765061 A CN 17650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uctor
electric wire
resistor
electronic equipment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8000815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铃木满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7650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650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38Impedance-matching networks
    • H03H7/40Automatic matching of load impedance to source impedanc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38Impedance-match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46Monitoring; Tes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54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 H04B3/56Circuits for coupling, blocking, or by-passing of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54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 H04B3/58Repeater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2203/54Aspects of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not already covered by H04B3/54 and its subgroups
    • H04B2203/5462Systems for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s
    • H04B2203/5491Systems for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s using filtering and bypass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307/00Electrical transmission or interconnection systems
    • Y10S307/01Data transmitted over power l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够不依赖连接设备而将阻抗匹配,使室内电线成为适合通信的状态,并减小从电子设备到电线的噪声的电线终端电路和方法以及电线中继装置。由设于连接端(35A、35B)间的电容器(33)和设于室内电线(1A)的终端(32A)和连接端(35A)之间的电感器(34),构成在高于电源电压的频率且低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串联谐振点的串联谐振电路,同时与电感器(34)并联地设置与室内电线(1A、1B)的特性阻抗相当的电阻值的电阻器(31)。不管有无负载(电子设备(5))或种类,电线终端电路(30U)的输入阻抗在通信频带上一定,可防止因电线终端部上的阻抗不匹配而产生的反射,因此可维持电线通信的通信质量。

Description

电线终端电路和方法以及电线中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交流电源电压和通信频带的高频信号重叠的室内电线的电线终端电路和方法以及在这种室内电线的终端部和电子设备之间中继连接的电线中继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由于计算机的周边设备的共有化、文字/静态图像/动态图像等信息的共有化、游戏、互联网等的目的,家庭内的信息通信需求越来越高。因此,不仅办公室需要通信网络,而且一般家庭也需要通信网络。
最近,作为建立家庭内的通信网络时使用的通信技术,电线通信技术受人们关注,且其开发也得到进展。该电线通信技术使用室内电线作为信号的传输通路,例如利用如图12所示的室内电线实现。
如图12所示,在一对室内电线1A、1B的终端连接的万能插口等的连接部(以下称为引出口(outlet))2A上插入连接发送机3的电源插头3A,而在另一引出口4A上插入连接接收机4的电源插头4A。发送机3和接收机4可分别从室内电线1A、1B接受商用电源的供电而动作,同时具备电线通信用的调制解调器。进行电线通信时,发送机3通过内置的调制解调器利用比商用电源频率足够高的频率的载波将发送信号调制为高频的通信信号,将该通信信号与室内电线1A、1B上的交流电压重叠后发送给接收机4。
采用该技术,例如,通过将具有通信功能的多个通信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或带有通信功能的家电产品等)连接到设于宅内各房间的引出口,能够进行各通信装置之间的通信。另外,最近开发出更高波段的高速通信技术,希望采用该高速通信技术和电线通信技术的家庭内通信网络的实用化。
但是,室内电线本来开不是为通信线路而布置的,因此并不构成适合通信的环境。例如,图12中,用以在室内电线1A、1B上连接电子设备的引出口2C、2D上未连接电子设备时,分别包含引出口2C、2D的分支部分B1、B2成为所谓的开路短线(open-stub)状态,对通信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即,引出口2C、2D成为开放端(高阻抗),这里产生高频信号的反射,因此通信信号劣化。
并且,在引出口2C上连接电子设备5的电源插头5A的状态下,该电子设备5的输入阻抗与室内电线1A、1B的特性阻抗不同时,该引出口2C的局部依然发生高频信号的反射,使通信信号劣化。
基于这样的理由,例如在特开2002-217797号公报中,提出了在室内电线1A、1B和电子设备5之间设置阻抗匹配(matching)电路,同时在室内电线1A、1B和电子设备5之间设置用以阻止信号和噪声通过的电感器的电线终端电路。
该特开2002-217797号公报所记载的终端电路130,如图13所示,设有在一对室内电线1A、1B之间串联的电阻器131和电容器133,以及在电阻器131的一端侧(室内电线1A、1B的连接侧)和成为负载的电子设备5之间连接的电感器(线圈)134。电阻器131的电阻值设定为与室内电线1A、1B的特性阻抗基本相等。一对端子135A、135B是电子设备5的电源插头5A插入连接的插座端子,经由该端子,商用交流电供给电子设备5。电阻器131两端成为用于通信的高频信号的输入输出部。电容器5B是设于与端子135A、135B连接的电子设备5的输入端的线路滤波器的电容器,或者为电子设备5内的布线的线间电容。
该特开2002-217797号公报中记载了通过配置具有与室内电线1A、1B的特性阻抗相等大小的电阻值的电阻器131,取得室内电线1A、1B的特性阻抗和电子设备5的输入阻抗的匹配,从而能够防止伴随高频信号的反射的衰减。
另外,虽然与上述的电线通信技术领域无直接关系,但公开有例如下述特公平1-24448号公报的可除去脉宽小且能量密度高的噪声的噪声滤波器。该噪声滤波器如图14所示,设有在输入端201和输出端202之间串联配置的第一线圈(电感器)203和第二线圈204;与第二线圈204并联的电阻器205;以及在输出端202和地之间连接的电容器206。该特公平1-24448号公报中,能够用由电阻器205和电容器206构成的CR低通滤波器除去窄脉宽的噪声,而令不含噪声的电源电压和信号直接通过后供给与输出端202连接的装置(未图示)。
但是,在上述特开2002-217797号公报记载的技术中,在终端电路130上连接了一般的电子设备时依然存在问题。其原因在于,如上所述,在一般的电子设备中,往往装入输入级上使用电容器的线路滤波器,这种情况下,分支部分B1、B2(图12)会成为所谓的短路短线(short-stub)状态。即,因电子设备侧的线路滤波器中的电容器5B和终端电路中的电感器134而产生串联谐振,因此该谐振频率为通信频带内时,终端电路的输入阻抗小于电线的特性阻抗,结果在电线终端部发生反射,从而使通信信号劣化。
另外,电子设备5的输入级上未设置线路滤波器的电容器时,如上述图13所示,由于存在连接的电子设备内布线的线间电容,可能发生同样的问题。
采用这种电路结构时,为了不受线路滤波器的电容器和电子设备内布线的线间电容的影响,考虑了将电感器134设成非常大的值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有使终端电路大型化的不良情况。
另一方面,在特公平1-24448号公报记载的噪声滤波器中,由于装入了与电阻器205串联的第二线圈(电感器)204,当信号的频率增加时,该噪声滤波器的输入阻抗也增加,不能将它保持一定。因而,只将该噪声滤波器用于电线的终端时,可能得不到高频信号的阻抗匹配而发生反射。
不管怎样,在传统的技术中难以实现适合电线通信的电线终端电路。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构思而成,其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不依赖所连接的设备而改善阻抗匹配相关的问题,并以小型结构可令室内电线维持适合通信的状态的电线终端电路和方法以及电线中继装置。另外,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从电线上连接的电子设备中可有效减小对电线的噪声的影响的电线终端电路和方法以及电线中继装置。
本发明的电线终端电路是设于交流电源电压和通信频带的高频信号重叠的一对室内电线的终端部上的电线终端电路,其中设有:在一对室内电线的线之间设置,并抑制该室内电线的终端部上连接的电子设备的电容负载的变动的第一电容器;设于室内电线上,并与第一电容器一起构成串联谐振电路的电感器;以及与电感器并联设置,并具有与室内电线的特性阻抗相当的电阻值的电阻器,串联谐振电路在高于交流电源电压的频率且低于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串联谐振点。这里,“串联谐振电路在高于交流电源电压的频率且低于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串联谐振点”指的是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高于交流电源电压的频率,且低于通信频带。以下也相同。
本发明的电线终端方法是将交流电源电压和通信频带的高频信号重叠的一对室内电线终端的方法,在一对室内电线的线之间,设置用以抑制该室内电线的终端部上连接的电子设备中的电容负载的变动的第一电容器,且在室内电线上设有与第一电容器一起构成串联谐振电路的电感器,且与电感器并联地设置具有与室内电线的特性阻抗相当的电阻值的电阻器,串联谐振电路在高于交流电源电压的频率且低于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串联谐振点。
在本发明的电线终端电路或电线终端方法中,由第一电容器和电感器构成串联谐振电路。该串联谐振电路在高于交流电源电压的频率且低于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串联谐振点,因此通信频带中的电线终端电路的输入阻抗与跟电感器并联设置的电阻器的电阻值相等。该电阻器的电阻值预先设定为室内电线的特性阻抗相当的值,因此在通信频带中电线终端电路的输入阻抗与室内电线的特性阻抗相等。因此,在室内电线的终端部中通信频带的高频通信信号不会反射。
在本发明的电线终端电路或电线终端方法中,通信频带的下限频率中的电感器的阻抗最好为电阻器的电阻值的2倍以上。这是为了使与电感器并联设置的电阻器确实对高频信号具有旁路功能。
另外,在本发明的电线终端电路或电线终端方法中,可只对一对室内电线中的任意一方设置电感器形成不平衡型(非对称型)。这时,最好还设置与电阻器串联设置的电感器一起构成并联谐振电路的第二电容器,并使该并联谐振电路在高于串联谐振点且低于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并联谐振点。由第二电容器和电感器构成的并联谐振电路的谐振点高于由第一电容器和电感器构成的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点且在低于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并联谐振点,因此电线终端电路的输入阻抗达到一定值(电阻器的电阻值)的频率向更低的值转移,其结果使不引起反射的频带扩大。
最好在本发明的电线终端电路或电线终端方法中,电感器包含一对室内电线上分别设置的第一和第二电感器,且电阻器包含与第一电感器并联设置的第一电阻器和与第二电感器并联设置的第二电阻器,构成平衡型(对称型)的电路,第一和第二电阻器的电阻值之和与室内电线的特性阻抗相当,第一和第二电感器与第一电容器一起构成串联谐振电路。这是因为发射噪声少。还有,最好第一和第二电感器具有彼此相等大小的电感,且第一和第二电阻器彼此具有相等大小的电阻值。由于电线终端电路成为完全平衡型,发射噪声会进一步减少。此外,最好与第一电阻器串联设置与第一电感器一起构成第一并联谐振电路的第三电容器,同时与第二电阻器串联设置与第二电感器一起构成第二并联谐振电路的第四电容器,该第一和第二并联谐振电路分别在高于串联谐振电路的串联谐振点且低于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并联谐振点。与在上述不平衡型的电线终端电路上增加第二电容器时同样,电线终端电路的输入阻抗达到一定值的频率向更低的值转移的结果反而使不引起反射的频带扩大。
本发明的电线中继装置是在交流电源电压和通信频带的高频信号重叠的一对室内电线的终端部和接受来自室内电线的供电的电子设备之间进行中继的电线中继装置,其中设有:与一对室内电线的终端部连接的一对连接插头;插入电子设备的电源插头的一对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设于一对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之间,并抑制电子设备中的电容负载的变动的第一电容器;设有连接插头和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之间,并与第一电容器构成串联谐振电路的电感器;以及与电感器并联设置,并具有与室内电线的特性阻抗相当的电阻值的电阻器,串联谐振电路在高于交流电源电压的频率且低于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串联谐振点。
在本发明的电线中继装置中,通过与上述电线终端电路的作用相同的作用,通信频带中,电线终端电路的输入阻抗与室内电线的特性阻抗相等,室内电线的终端部中通信频带的高频通信信号不会反射。而且,将本发明的电线中继装置作为适配器,在现有的室内电线的终端部和电子设备之间配置,从而能够产生与上述电线终端电路的作用相同的作用。
本发明的电线中继装置中,最好使通信频带的下限频率中的电感器的阻抗为电阻器的电阻值的2倍以上。并且,电感器只可设在连接插头的一方和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的一方之间或连接插头的另一方和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的另一方之间。这时,最好还设置与电阻器串联设置并与电感器一起构成并联谐振电路的第二电容器,且该并联谐振电路在高于串联谐振点且低于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并联谐振点。其原因与对上述电线终端电路进行描述的各种理由相同。
另外,在本发明的电线中继装置中,最好电感器包含设于连接插头的一方和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的一方之间的第一电感器和设于连接插头的另一方和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的另一方之间的第二电感器,电阻器包含与第一电感器并联设置的第一电阻器和与第二电感器并联设置的第二电阻器,且第一和第二电阻器的电阻值之和与室内电线的特性阻抗相当,第一和第二电感器与第一电容器一起构成串联谐振电路。这时,特别是,最好第一和第二电感器具有彼此相等大小的电感,且第一和第二电阻器具有彼此相等大小的电阻值。此外,若与第一电阻器串联地设置与第一电感器一起构成第一并联谐振电路的第三电容器,且与第二电阻器串联地设置与第二电感器一起构成第二并联谐振电路的第四电容器,该第一和第二并联谐振电路分别在高于串联谐振电路的串联谐振点且低于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并联谐振点则更好。其原因与对上述电线终端电路进行描述的各种理由相同。
另外,在本发明的电线中继装置中,可设有与一对室内电线的终端部直接连接并插入通信设备的电源插头的至少一对通信设备用连接插座。这时,在一个电线终端部上除电子设备外还可连接通信设备。另外,还可具备与一对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并联设置且插入电子设备的电源插头的至少一对电子设备用附加连接插座。这时,在一个电线终端部可以连接通信设备和多个电子设备。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的电线终端电路的结构的电路图。
图2是表示在改变图1的电线终端电路上连接的负载时的输入频率和输入阻抗的关系的特性图。
图3比较表示图1的电线终端电路的开路短线措施前后的频率与衰减量的关系的特性图。
图4比较表示图1的电线终端电路的短路短线措施前后的频率与衰减量的关系的特性图。
图5A和图5B是实施例1中的变形例1的电线中继装置的结构的外观结构图和电路图。
图6A和图6B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变形例2的电线中继装置的结构的外观结构图和电路图。
图7A和图7B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变形例3的电线中继装置的结构的外观结构图和电路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电线终端电路的结构的电路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3的电线终端电路的结构的电路图。
图10是将图1的电线终端电路和图9的电线终端电路的频率对阻抗特性比较表示的特性图。
图11是表示实施例3的变形例的电线终端电路的结构的电路图。
图12是一般住宅的室内电线布线状态的示图。
图13是传统的电线终端电路的结构的示图。
图14是表示传统的噪声滤波器的结构的电路图。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首先,参照图1,就本发明实施例1的电线终端电路进行说明。
另外,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线终端方法通过本实施例的电线终端电路来实现,因此在下面一并进行说明。
图1表示本实施例的电线终端电路的电路结构。该电线终端电路30U适合例如图12所示的一般家庭的室内布线,内置于室内壁上设置的引出口(例如,图12的分支部分B1、B2中的引出口2C、2D)内。如图1所示,电线终端电路30U设于一对室内电线1A、1B的终端32A、32B和一对连接端35A、35B之间。这时,终端32A、32B是壁万能插口内部的布线端子,一对连接端35A、35B是电子设备5的电源插头5A(图12)插入连接的插座端子。经由该插座端子,从室内电线1A、1B向电子设备5供给商用交流电。
电子设备5是一般的家电产品例如电子领域或电视受像机等,不是设想进行电线通信(或不具有电线通信功能)的。电容器5B是例如设于电子设备5的输入级的线路滤波器的电容器,或者是电子设备5内的布线的线间电容。
一对室内电线1A、1B例如向电子设备5等供给50Hz或60Hz的商用交流电压(AC100V)。室内电线1A、1B中还叠加由图12的引出口2A上连接的发送机3发送的通信频带的高频信号,并传送给引出口2B上连接的接收机4(图12)。
发送机3和接收机4各自具备电线用的调制解调器,可从室内电线1A、1B接受商用电源的供电而动作。进行通信时,发送机3利用足够高于商用电源频率(50Hz或60Hz)的通信频带(例如4MHz~21MHz)的载波,通过内置的调制解调器将发送信号调制成高频的通信信号,且叠加到室内电线1A、1B上后发送给接收机4。接收机4接收在室内电线1A、1B上传送的高频的通信信号,并通过内置的调制解调器解调为接收信号。另外,作为调制方式例如采用OFDM(正交频分复用)等。
电线终端电路30U中设有:设于一对连接端35A、35B之间的电容器33、设于一根室内电线1A的终端32A和一个连接端35A之间的电感器34以及与该电感器34并联的电阻器31。这里,电容器33与本发明的“第一电容器”的一个具体例对应。
电阻器31具有与室内电线1A、1B的特性阻抗Z相当的电阻值R。电容器33抑制电子设备5中的电容负载的变动。对此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电感器34与电容器33一起构成串联谐振电路。该串联谐振电路在高于交流电源电压的频率(这里为例如商用电源频率50Hz或60Hz)且低于高频的通信频带(这里为例如4MHz~21MHz)的频带上具有串联谐振点。通信频带的下限频率(这里为例如4MHz)中的电感器34的阻抗最好为电阻器31的电阻值的2倍以上。
以下,就上述结构的电线终端电路30U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电子设备5的供电动作进行说明。由于在商用电源频率(50Hz或60Hz)下,电感器34的阻抗为非常小的值,电流几乎不通过电阻器31,而通过电感器34。另外,电容器33的阻抗非常大,因此电容器33上也几乎不流过电流。因而,经由该电线终端电路30U,在室内电线1A、1B上连接电子设备5时,可顺利向电子设备5供电。
接着,说明利用室内电线1A、1B进行图12的发送机3和接收机4之间的电线通信时的动作。
在电线终端电路30U上未连接电子设备5的状态下,在发送机3和接收机4之间进行电线通信时,室内电线1A、1B上传送通信频带的高频信号(通信信号),但这样高的频带上,电感器34的阻抗变大,因此电流几乎都通过电阻器31。这时,电容器33的阻抗非常小,因此通过电阻器31的电流再通过电容器33。因而,室内电线1A、1B之间,近似于与电线的特性阻抗Z相等的电阻器31的电阻值R,且电线终端电路30U中的通信信号的反射被抑制。即,可有效避免因开路短线造成的通信质量的劣化。
另外,通信频带上,电流几乎都通过电阻器31,因此最好电感器34的阻抗尽量大,如上所述,至少通信频带的下限频率(这里为例如4MHz)中的电感器34的阻抗为电阻器31的电阻值的2倍以上才理想。这是由于使与电感器34并联设置的电阻器31具有对通信频带的高频信号可靠旁路的功能。
通信频带中,与电线终端电路30U连接的电子设备5上无电流流过是指通信信号未对该电子设备5造成影响。这意味着电子设备5中发生的噪声被抑制加载到室内电线1A、1B,即室内电线上设备噪声衰减。该噪声衰减量大于上述特开2002-217797号公报的场合,其噪声降低效果明显。这是因为截止频率附近的滤波特性上,特开2002-217797号公报的频率特性成为一次滤波的特性,而本电线终端电路成为二次滤波的特性。
另一方面,在电线终端电路30U上连接电子设备5的状态下,电子设备5内的电容器5B与电容器33并联连接。以这种状态在发送机3和接收机4之间进行电线通信,在室内电线1A、1B上传送通信频带的高频信号(通信信号)时,由两个电容器5B、33的合成电容和电感器34构成的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点(谐振频率)上产生反射。但是,与电容器5B单独和电感器34构成串联谐振电路的场合相比,该谐振点以电容器33存在的量向低频侧偏移。因而,通过适当地设定电容器33的值,可使串联谐振电路的谐振点与通信频带完全分离,这种情况下,至少在通信频带上不会产生电线终端电路30U中的反射。即,通信信号不会受因电子设备5的存在而造成的短路短线的影响,避免通信质量的劣化。
图2表示在改变电线终端电路30U上连接的负载(电子设备5)时,电线终端电路30U的输入频率和输入阻抗的关系。横轴表示频率,纵轴表示阻抗。实线L0表示无负载的场合,虚线L1表示负载为10μF(微法)的电容的场合,点划线L2表示负载为10μF的电容和10Ω(欧姆)的电阻并联连接的场合。本例中,设室内电线1A、1B的特性阻抗Z为100Ω。另外,图2是一个按如下的值设定图1所示的电路常数时的例子。
电感器34的电感=20μH(微亨)
电容器33的电容=0.1μF
电阻器31的电阻值=100Ω
由图2可知,本例中,在4MHz以上的频带上,电线终端电路30U的输入阻抗不会因负载的有无和种类而变动,保持与特性阻抗Z相同的一定值(这里为100Ω)。因而,通信波段为4MHz以上时,不会在电线终端电路30U上产生反射。
图3和图4表示在室内电线1A、1B上传送的信号的频率和衰减量的关系。这里,图3将于室内电线1A、1B的分支部分B1、B2上未连接电子设备时(引出口2C、2D成为开路端时)开路短线措施前后的信号特性比较并加以显示。图4将于室内电线1A、1B的分支部分B1、B2上连接电子设备时(引出口2C、2D不为开路端时)短路短线措施前后的信号特性比较并加以显示。这些图中横轴表示频率[MHz]、纵轴表示衰减量[dB]。另外,这里所称的开路短线措施和短路短线措施指的是在室内电线1A、1B的分支部分B1、B2(图12)上设置电线终端电路30U。
未作开路短线措施时,即,在室内电线1A、1B的分支部分B1、B2(图12)上未设置电线终端电路30U时,如图3的虚线D1所示,因在分支部分B1、B2的终端部(引出口2A、2B)上的反射而在通信频带的一部分上产生又窄又深的衰减极A1、A2。结果,通信质量劣化。
另一方面,进行了开路短线措施时,即,在室内电线1A、1B的分支部分B1、B2(图12)上设置电线终端电路30U时,如图3的实线S1所示,在分支部分B1、B2的终端部(引出口2A、2B)上不产生反射,因此在整个通信频带上不会产生衰减极。结果,避免通信质量的劣化。
另外,不作短路短线措施时,即,在室内电线1A、1B的分支部分B1、B2(图12)上未设置电线终端电路30U时,如图4的虚线D2所示,因在分支部分B1、B2的终端部(引出口2A、2B)上的反射而在通信频带的中央部产生又大又深的衰减极A3。结果,通信质量劣化。
一方面,进行了短路短线措施时,即,在室内电线1A、1B的分支部分B1、B2(图12)上设置电线终端电路30U时,如图4的实线S2所示,因分支部分B1、B2的终端部(引出口2A、2B)上的反射而导致衰减极A4向低于通信频带的频带偏移,因此不会影响通信质量。
如上所述,依据本实施例,通过设于一对连接端35A、35B之间的电容器33和设于一根室内电线1A的终端32A和一个连接端35A之间的电感器34,构成具有高于交流电源电压的频率且低于高频的通信频带的串联谐振点的串联谐振电路,同时与电感器34并联地设置具有与室内电线1A、1B的特性阻抗相当的电阻值的电阻器31,因此能够抑制通信频带上的电容负载变动。即,不管有无负载(电子设备5)或种类,都能将电线终端电路30U的输入阻抗相对通信频带中保持一定。因而,不管在室内电线1A、1B上是否连接了通信设备(发送机3和接收机4)以外的一般电子设备5等,或者连接了何种电子设备,都能防止在通信波段上因电线终端电路30U的阻抗不匹配而发生反射的情况,并能有效地避免通信质量的下降。
另外,依据本实施例的电线终端电路,使室内电线1A、1B上的通信信号不会影响电子设备5,因此能够抑制电子设备5等上产生的噪声加载到室内电线1A、1B上,可实现抗设备噪声的电线通信。
以下,就本实施例的几个变形例进行说明。
上述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电线终端电路30U内置到一般家庭的室内壁的引出口的场合,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以下的如图5A和图5B~图7A和图7B所示,可以对不具有这样的电线终端电路的引出口能够插拔的适配器型的电线中继装置的方式构成。还有,在这些图中,与图1所示的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采用同一符号,并适当省略说明。
变形例1
图5A和图5B表示上述实施例的变形例1的电线中继装置,是输入对输出为1对1时的一个例子。这里,图5A表示外观结构,图5B表示电路结构。
该电线中继装置40中继从室内电线1A、1B的现有的引出口(例如,图12的引出口2C)到电子设备5的供电。这里,“现有的引出口”不是预先设想电线通信而设置的,而是传统的用于一般家庭的通常的引出口。
如图5A和图5B所示,该电线中继装置40中设有具有输入部IN的功能的一对连接插头41A、41B;具有输出端子OUT的功能的一对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42A、42B;容纳图5B所示的结构的电线终端电路的箱体43。还有,图5B的电线终端电路实质上与图1所示的相同。
连接插头41A、41B分别插入到引出口2C等(图12)中的一对连接插座(未图示)并进行连接。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42A、42B上分别插入电子设备5的一对电源插头5A(图12)进行连接。另外,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42A、42B分别与图1中的连接端35A、35B对应。
经由该电线中继装置40将电子设备5连接到室内电线1A、1B的引出口2C等,从而室内电线1A、1B的终端上形成电线终端电路,结果,发挥与上述实施例同样的功能。即,能够防止在通信波段上因电线终端上的阻抗不匹配而产生反射。
依据本变形例,每当将电子设备5等连接到引出口2C等时,将电线中继装置40作为适配器使用,从而能够将现有的(并未设想电线通信)室内电线1A、1B变更到适合电线通信的通信路径。即,利用现有的设备可极容易地建立电线通信系统,而无需特别的施工。
变形例2
图6A和图6B表示上述实施例的变形例2的电线中继装置,是输入对输出为1对2时的一例子。这里,图6A表示外观结构,图6B表示电路结构。另外,该图中,与图5A和图5B所示的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采用同一符号,并适当省略说明。
该电线中继装置50中继从室内电线1A、1B的终端部即例如引出口2A(图12)到通信设备(发送机3、接收机4等)和电子设备5的供电,同时用以中继该通信设备与室内电线1A、1B之间的通信信号。
该电线中继装置50除了具备作为第一输出端子OUT1功能的一对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42A、42B外,还具备作为第二输出端子OUT2功能的一对通信设备用连接插座44A、44B。另外,代替箱体43(图5A),具备容纳图6B所示的结构的电线终端电路的箱体45。图6B所示的电线终端电路除了作为第二输出端子OUT2的通信设备用连接插座44A、44B与作为输入部IN的一对连接插头41A、41B直接连接外,实质上与图5B所示的相同。
在第一输出端子OUT1即一对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42A、42B上,电子设备5的一对电源插头5A(图12)插入连接,在第二输出端子OUT2即一对通信设备用连接插座44A、44B上,通信设备的电源插头(发送机3的电源插头3A或接收机4的电源插头4A)插入连接。另外,当发送机等不内置调制解调器时,设于室内电线1A、1B和发送机等之间的外装电线通信调制解调器的电源插头插入通信设备用连接插座44A、44B。
利用该电线中继装置50的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42A、42B,将电子设备5与室内电线1A、1B连接,从而在室内电线1A、1B的终端部(引出口2A等)上形成电线终端电路,结果,能够防止通信波段上因连接电子设备5的电线终端上的阻抗不匹配而产生的反射。
另一方面,利用电线中继装置50的通信设备用连接插座44A、44B,将发送机3等的通信设备与室内电线1A、1B连接,从而能够建立适合与通信设备间的电线通信的通信路径。
即,依据本变形例,即便现有的室内电线1A、1B,通过利用电线中继装置50,也不会招致通信质量的下降,能够将电子设备5和通信设备连接在相同的引出口2A。
变形例3
图7A和图7B表示本实施例的变形例3的电线中继装置,是输入对输出为1对4时的一个例子。这里,图7A表示外观结构,图7B表示电路结构。另外,该图中,与图6所示的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采用同一符号,并适当省略说明。
该电线中继装置60中继从室内电线1A、1B的终端部即例如引出口2A(图12)到通信设备(发送机3、接收机4等)和多个电子设备的供电,同时用以中继该通信设备和室内电线1A、1B之间的通信信号。
该电线中继装置60中设有容纳图7B所示的电线终端电路46C的箱体46、容纳由图7B所示的第一~第四输出端子OUT1~OUT4构成的输出电路47C的箱体47以及将电线终端电路46C和输出电路47C连接的电缆48。一对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42A、42B具有第一输出端子OUT1的功能,一对通信设备用连接插座44A、44B具有第二输出端子OUT2的功能。电子设备用附加连接插座52A、52B具有第三输出端子OUT3的功能,电子设备用附加连接插座53A、53B具有第四输出端子OUT4的功能。
第一输出端子OUT1和第三、第四输出端子OUT3、OUT4分别与电子设备5等的电源插头连接,第二输出端子OUT2与发送机3、接收机4或电线通信调制解调器等的通信设备的电源插头连接。
依据本变形例,利用电线中继装置60的输出端子OUT2,将通信设备与室内电线1A、1B连接,同时能够利用输出端子OUT1、OUT3和OUT4将多个(这里最多为3台)电子设备连接到室内电线1A、1B。这种情况下,在室内电线1A、1B的终端部(输出端子OUT1、OUT3和OUT4)也会形成与图1同样的电线终端电路46C,因而能够防止通信频带上的通信信号的反射,能够容易构筑适合通信设备间的电线通信的通信路径。
实施例2
接着,就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电线终端电路进行说明。
图8表示本实施例的电线终端电路的结构。该图中,与图1所示的构成要素实质上相同的部分采用同一符号,并适当省略其说明。
上述实施例1中,就仅在一对室内电线1A、1B的一方配置电感器和电阻器的、所谓不平衡型(Unbalanced)的电线终端电路30U进行说明。然而,本实施例的电线终端电路30B,如图8所示,成为对应于一对室内电线1A、1B分别配置电感器和电阻器的、所谓的平衡型(Balanced)的结构。
该电线终端电路30B中设有:设于一对连接端35A、35B之间的电容器33;设于一根室内电线1A的终端32A和一个连接端35A之间的第一电感器34A;与该第一电感器34A并联设置的第一电阻器31A;设于另一室内电线1B的终端32B和另一连接端35B之间的第二电感器34B;以及与该第二电感器34B并联设置的第二电阻器31B。
第一电阻器31A和第二电阻器31B均具有图1的电阻器31的电阻值R的1/2大小的电阻值(即,室内电线的特性阻抗Z的1/2电阻值),它们之和与室内电线的特性阻抗Z相等。
第一电感器34A和第二电感器34B均具有图1所示的电感器34所具有的电感的1/2,与电容器33一起构成串联谐振电路。该串联谐振电路在高于交流电源电压的频率且低于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串联谐振点。
其它结构和连接关系与图1的情况相同。
依据本实施例的电线终端电路30B,将上述实施例1(图1)的电感器34分为相同电感的两个电感器34A、34B,将一对室内电线1A、1B分别均等地分为两个部分后配置,因此由两个电感器34A、34B和电容器33构成的串联谐振电路成为平衡型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1相比,能够减少放射(辐射)噪声。
另外,如上所述,最好电阻器31A、31B具有同一电阻值,两个电感器34A、34B具有同一电感,即,电路常数最好完全对称,但完全对称不是必需的,也可以彼此不同。但是,考虑到降低发射噪声,最好将对称性的偏差抑制在大致30%左右以下。
实施例3
接着,就本发明实施例3的电线终端电路进行说明。
图9表示本实施例的电线终端电路的结构。该图中,与图1所示的构成要素实质上相同的部分采用同一符号,并适当省略其说明。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电线终端电路30UC除了具备上述实施例1(图1)的电线终端电路30U外,还具备与电阻器31串联连接的第二电容器36。该电容器36与电感器34一起构成并联谐振电路。这种情况下,电容器36的电容使上述并联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具有高于由电容器33和第一、第二电感器34A、电感器34B构成的串联谐振电路的串联谐振点,且在低于通信频带的频带具有并联谐振点。具体地说,最好将并联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设定为较低于通信频率的下限(例如,4MHz)。其它结构和连接关系与图1的场合相同。
图10与上述实施例1的场合(无第二电容器36的场合:图1)对比地表示图9所示的电线终端电路30UC(有第二电容器36的场合)的输入频率和输入阻抗的关系。横轴表示频率,纵轴表示阻抗。实线L0和虚线L3分别表示在图1和图9的情况下均不具有负载的场合(未连接电子设备的场合)。另外,室内电线1A、1B的特性阻抗R设为100Ω。还有图10是将图1和图9所示的电路常数设定为如下值时的一例子。
电感器34的电感=20μH
电容器33的电容=0.1μF
电容器36的电容=4nF(纳法)
电阻器31的电阻值=100Ω
由图10可知:与图1的电线终端电路30U的场合相比,图9的电线终端电路30UC的场合能以较低的频率的点达到所期望的输入阻抗(室内电线1A、1B的特性阻抗Z=100Ω)。图10所示的例中,输入阻抗达到100Ω的频率在图1的场合为约4MHz,而在图9的场合为约800kHz。即,可通信频率的下限从4MHz移到约800kHz,可用于通信的频带扩大。
变形例4
上述实施例3(图9)在实施例1的不平衡型的电线终端电路30U(图1)中与电阻器31串联地设置第二电容器36,此外,可在实施例2的平衡型的电线终端电路30B(图8)中与电阻器31A、31B分别串联地设置第三和第四电容器36A、36B,构成如图11所示的电线终端电路30BC。这种情况下,由第一电感器34A和第三电容器36A构成第一并联谐振电路,同时由第二电感器34B和第四电容器36B构成第二并联谐振电路。这些第一和第二并联谐振电路分别具有高于由电容器33和第一、第二电感器34A、电感器34B构成的串联谐振电路的串联谐振点,且在低于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并联谐振点。具体地说,第一和第二电阻器31A、31B的电阻值和第一和第二电感器34A、34B的电感均与图8中说明的值分别相等,而第三和第四电容器36A、36B均可设为图9中说明的第二电容器36的2倍的电容。依据本变形例,能够同时达成通信频率的扩大和发射噪声的降低。
以上,举了几个实施例和变形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在这些实施例和变形例,可作各种变形。例如,在上述各实施例(图1、图8、图9)或变形例1(图5A和图5B)中,将电线终端电路装入壁侧的引出口内,或装入引出口和电子设备之间作为适配器配置的电线中继装置内,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在电子设备的内部的输入级上设置。
另外,上述各实施例和变形例中,将电阻器31或电阻器31A、31B作为固定电阻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采用可根据室内电线1A、1B的特性阻抗改变电阻值的可变电阻器。
另外,上述的变形例1~3中,利用图1所示的电线终端电路30U构成图5A和图5B~图7A和图7B所示的电线中继装置,但并不以此为限,例如,可以利用图8、图9或图11所示的结构的电线终端电路,构成如图5A和图5B~图7A和图7B所示的电线中继装置。
另外,上述变形例1(图5A和图5B)中,例示了设有一对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的电线中继装置,但可具备二对以上的通信设备用连接插座。
另外,上述变形例2和3(图6A和图6B、图7A和图7B)中,例示了设有一对通信设备用连接插座的电线中继装置,但可以具备二对以上的通信设备用连接插座。
另外,上述变形例3(图7A和图7B)中,例示了设有三对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的电线中继装置,但可以具备二对或四对以上的通信设备用连接插座。
另外,上述变形例3(图7A和图7B)中,采用使容纳电线终端电路46C的箱体46和容纳设备连接用的插座(由第一~第四输出端子OUT1~OUT4构成的输出电路47C)的箱体47分离,两者间用电缆48进行连接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可将两者一体化成一个箱体。
另外,上述各实施例所示的电路常数的值或室内电线的特性阻抗的值等仅为例示,并不限定于此。
如以上说明,依据本发明的电线终端电路或电线中继方法,在一对室内电线的线之间,设有抑制连接到该室内电线的终端部的电子设备的电容负载的变动的第一电容器,在室内电线上设有与第一电容器一起构成串联谐振电路的电感器,与电感器并联设置具有与室内电线的特性阻抗相当的电阻值的电阻器,串联谐振电路在高于交流电源电压的频率且低于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串联谐振点,因此,能够抑制通信频带上的反射,能够维持电线通信的通信质量。
特别是,当通信频带的下限频率的电感器的阻抗为电阻器的电阻值的2倍以上时,与电感器并联设置的电阻器确实对高频信号具有旁路的功能,输入阻抗的匹配更加良好,因此进一步抑制了反射,且通信质量更加良好。
另外,仅对一对室内电线中任一方设置电感器,同时与电阻器串联设置与电感器一起构成并联谐振电路的第二电容器,该并联谐振电路在高于串联谐振电路的串联谐振点且低于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并联谐振点时,电线终端电路的输入阻抗达到一定值(电阻器的电阻值)的频率更加变低,因此扩大不引起反射的频带。
另外,在一对室内电线上分别设有第一和第二电感器,同时与第一和第二电感器分别并联设置第一和第二电阻器,使第一和第二电阻器的电阻值之和与室内电线的特性阻抗相等,并使第一和第二电感器与第一电容器一起构成串联谐振电路时,能够抑制通信频带上的反射,并能维持电线通信的通信质量。这里,还使第一和第二电感器具有互相相等大小的电感,当第一和第二电阻器具有互相相等大小的电阻值时,电线终端电路成为平衡型,因此发射噪声变少,且通信质量进一步提高。此外,与第一电阻器串联设有与第一电感器一起构成并联谐振电路的第三电容器,同时与第二电阻器串联设有与第二电感器一起构成并联谐振电路的第四电容器,这些并联谐振电路分别在高于串联谐振电路的串联谐振点且低于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并联谐振点,这时电线终端电路的输入阻抗达到一定值的频率移到更加低的频率,因此扩大不引起反射的频带。
依据本发明的电线中继装置,其中设有:与一对室内电线的终端部连接的一对连接插头;电子设备的电源插头插入的一对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设于一对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之间并抑制电子设备中的电容负载的变动的第一电容器;设于连接插头和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之间并与第一电容器一起构成串联谐振电路的电感器;以及与电感器并联设置,并具有与室内电线的特性阻抗相当的电阻值的电阻器。串联谐振电路在高于交流电源电压的频率且低于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串联谐振点,因此仅将这种结构的电线中继装置在现有的室内电线的终端部和电子设备之间作为适配器配置,就能抑制室内电线的终端部上的通信频带的高频通信信号的反射。即,不需要特别的施工,能够极容易地将现有的室内电线变更为适合电线通信的通信路径。
权利要求书
(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补正后)一种电线终端电路,设于交流电源电压和通信频带的高频信号重叠的一对室内电线的终端部上,其中设有:
在所述一对室内电线的线之间设置,并抑制该室内电线的终端部上连接的电子设备的电容负载的变动的第一电容器;
设于所述室内电线上,并与所述第一电容器一起构成串联谐振电路的电感器;以及
与所述电感器并联设置的电阻器,
所述串联谐振电路在高于所述交流电源电压的频率且低于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串联谐振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终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频带的下限频率中的所述电感器的阻抗为所述电阻器的电阻值的2倍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终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器仅在所述一对室内电线中的任一根电线上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线终端电路,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与所述电阻器串联设置并与所述电感器一起构成并联谐振电路的第二电容器,
所述并联谐振电路在高于所述串联谐振点且低于所述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并联谐振点。
5.(补正后)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终端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感器包含所述一对室内电线上分别设置的第一和第二电感器,
所述电阻器包含与所述第一电感器并联设置的第一电阻器和与所述第二电感器并联设置的第二电阻器,
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感器与所述第一电容器一起构成串联谐振电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线终端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感器具有彼此相等大小的电感,
所述第一和第二电阻器具有彼此相等大小的电阻值。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线终端电路,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第一电阻器串联设置,并与所述第一电感器一起构成第一并联谐振电路的第三电容器,以及
与所述第二电阻器串联设置,并与第二电感器一起构成第二并联谐振电路的第四电容器,
所述第一和第二并联谐振电路分别在高于所述串联谐振电路的串联谐振点且低于所述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并联谐振点。
8.(补正后)一种电线中继装置,在交流电源电压和通信频带的高频信号重叠的一对室内电线的终端部和接受来自所述室内电线的供电的电子设备之间进行中继,其中设有:
与所述一对室内电线的终端部连接的一对连接插头;
插入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源插头的一对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
设于所述一对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之间,并抑制所述电子设备中的电容负载的变动的第一电容器;
设于所述连接插头和所述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之间,并与所述第一电容器一起构成串联谐振电路的电感器;以及
与所述电感器并联设置的电阻器,
所述串联谐振电路在高于所述交流电源电压的频率且低于所述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串联谐振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线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频带的下限频率中的所述电感器的阻抗为所述电阻器的电阻值的2倍以上。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线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器只设在所述连接插头的一方和所述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的一方之间或所述连接插头的另一方和所述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的另一方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线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与所述电阻器串联设置并与所述电感器一起构成并联谐振电路的第二电容器,
所述并联谐振电路在高于串联谐振点且低于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并联谐振点。
12.(补正后)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线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感器包含设于所述连接插头的一方和所述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的一方之间的第一电感器和设于所述连接插头的另一方和所述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的另一方之间的第二电感器,
所述电阻器包含与所述第一电感器并联设置的第一电阻器和与所述第二电感器并联设置的第二电阻器,
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感器与所述第一电容器一起构成所述串联谐振电路。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线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感器具有彼此相等大小的电感,
所述第一和第二电阻器具有彼此相等大小的电阻值。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线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与所述第一电阻器串联设置,并与所述第一电感器一起构成第一并联谐振电路的第三电容器,以及
与所述第二电阻器串联设置,并与所述第二电感器一起构成第二并联谐振电路的第四电容器,
所述第一和第二并联谐振电路分别在高于所述串联谐振电路的串联谐振点且低于所述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并联谐振点。
15.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线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与所述一对室内电线的终端部直接连接并插入通信设备的电源插头的至少一对通信设备用连接插座。
16.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线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与所述一对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并联设置,并插入电子设备的电源插头的至少一对电子设备用附加连接插座。
17.(补正后)一种电线终端方法,将交流电源电压和通信频带的高频信号重叠的一对室内电线作为终端,其中:
在所述一对室内电线的线之间,设置用以抑制该室内电线的终端部上连接的电子设备中的电容负载的变动的第一电容器,
在所述室内电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电容器一起构成串联谐振电路的电感器,
与所述电感器并联设置的电阻器,
所述串联谐振电路在高于交流电源电压的频率且低于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串联谐振点。
18.(增加)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终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器具有与所述室内电线的特性阻抗相当的电阻值。
19.(增加)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线终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电阻器的电阻值之和与所述室内电线的特性阻抗相当。
20.(增加)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线终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器具有与所述室内电线的特性阻抗相当的电阻值。
21.(增加)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线终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电阻器的电阻值之和与所述室内电线的特性阻抗相当。
22.(增加)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线终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器具有与所述室内电线的特性阻抗相当的电阻值。

Claims (17)

1.一种电线终端电路,设于交流电源电压和通信频带的高频信号重叠的一对室内电线的终端部上,其中设有:
在所述一对室内电线的线之间设置,并抑制该室内电线的终端部上连接的电子设备的电容负载的变动的第一电容器;
设于所述室内电线上,并与所述第一电容器一起构成串联谐振电路的电感器;以及
与所述电感器并联设置,并具有与所述室内电线的特性阻抗相当的电阻值的电阻器,
所述串联谐振电路在高于所述交流电源电压的频率且低于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串联谐振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终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频带的下限频率中的所述电感器的阻抗为所述电阻器的电阻值的2倍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终端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器仅在所述一对室内电线中的任一根电线上设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线终端电路,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与所述电阻器串联设置并与所述电感器一起构成并联谐振电路的第二电容器,
所述并联谐振电路在高于所述串联谐振点且低于所述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并联谐振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线终端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感器包含所述一对室内电线上分别设置的第一和第二电感器,
所述电阻器包含与所述第一电感器并联设置的第一电阻器和与所述第二电感器并联设置的第二电阻器,
所述第一和第二电阻器的电阻值之和与所述室内电线的特性阻抗相当,
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感器与所述第一电容器一起构成串联谐振电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线终端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感器具有彼此相等大小的电感,
所述第一和第二电阻器具有彼此相等大小的电阻值。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线终端电路,其特征在于:
具备与所述第一电阻器串联设置,并与所述第一电感器一起构成第一并联谐振电路的第三电容器,以及
与所述第二电阻器串联设置,并与第二电感器一起构成第二并联谐振电路的第四电容器,
所述第一和第二并联谐振电路分别在高于所述串联谐振电路的串联谐振点且低于所述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并联谐振点。
8.一种电线中继装置,在交流电源电压和通信频带的高频信号重叠的一对室内电线的终端部和接受来自所述室内电线的供电的电子设备之间进行中继,其中设有:
与所述一对室内电线的终端部连接的一对连接插头;
插入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源插头的一对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
设于所述一对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之间,并抑制所述电子设备中的电容负载的变动的第一电容器;
设于所述连接插头和所述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之间,并与所述第一电容器一起构成串联谐振电路的电感器;以及
与所述电感器并联设置,并具有与所述室内电线的特性阻抗相当的电阻值的电阻器,
所述串联谐振电路在高于所述交流电源电压的频率且低于所述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串联谐振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线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频带的下限频率中的所述电感器的阻抗为所述电阻器的电阻值的2倍以上。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线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感器只设在所述连接插头的一方和所述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的一方之间或所述连接插头的另一方和所述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的另一方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线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设有与所述电阻器串联设置并与所述电感器一起构成并联谐振电路的第二电容器,
所述并联谐振电路在高于串联谐振点且低于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并联谐振点。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线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感器包含设于所述连接插头的一方和所述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的一方之间的第一电感器和设于所述连接插头的另一方和所述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的另一方之间的第二电感器,
所述电阻器包含与所述第一电感器并联设置的第一电阻器和与所述第二电感器并联设置的第二电阻器,
所述第一和第二电阻器的电阻值之和与所述室内电线的特性阻抗相当,
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感器与所述第一电容器一起构成所述串联谐振电路。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线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感器具有彼此相等大小的电感,
所述第一和第二电阻器具有彼此相等大小的电阻值。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线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与所述第一电阻器串联设置,并与所述第一电感器一起构成第一并联谐振电路的第三电容器,以及
与所述第二电阻器串联设置,并与所述第二电感器一起构成第二并联谐振电路的第四电容器,
所述第一和第二并联谐振电路分别在高于所述串联谐振电路的串联谐振点且低于所述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并联谐振点。
15.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线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与所述一对室内电线的终端部直接连接并插入通信设备的电源插头的至少一对通信设备用连接插座。
16.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线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与所述一对电子设备用连接插座并联设置,并插入电子设备的电源插头的至少一对电子设备用附加连接插座。
17.一种电线终端方法,将交流电源电压和通信频带的高频信号重叠的一对室内电线作为终端,其中:
在所述一对室内电线的线之间,设置用以抑制该室内电线的终端部上连接的电子设备中的电容负载的变动的第一电容器,
在所述室内电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电容器一起构成串联谐振电路的电感器,
与所述电感器并联设置具有与所述室内电线的特性阻抗相当的电阻值的电阻器,
所述串联谐振电路在高于交流电源电压的频率且低于通信频带的频带上具有串联谐振点。
CNA2004800081588A 2003-03-28 2004-03-26 电线终端电路和方法以及电线中继装置 Pending CN176506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092843A JP4271474B2 (ja) 2003-03-28 2003-03-28 電力線終端回路および方法、ならびに電力線中継装置
JP92843/2003 2003-03-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65061A true CN1765061A (zh) 2006-04-26

Family

ID=331273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4800081588A Pending CN1765061A (zh) 2003-03-28 2004-03-26 电线终端电路和方法以及电线中继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456516B2 (zh)
JP (1) JP4271474B2 (zh)
KR (1) KR100719829B1 (zh)
CN (1) CN1765061A (zh)
WO (1) WO2004088872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71699A (zh) * 2007-10-16 2009-07-01 法国电信公司 电力线传输
CN102075159A (zh) * 2009-11-10 2011-05-25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带有一致的阶高的阻抗校准电路
CN105071835A (zh) * 2015-07-29 2015-11-18 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宽带载波通信衰减电路和耦合电路
CN108633123A (zh) * 2017-03-17 2018-10-09 朗德万斯公司 滤波缓冲电路、具有其的照明装置和用于照明装置的电源
CN108957168A (zh) * 2018-05-22 2018-12-07 南昌华勤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Usb接口电路及包含其的电子设备
WO2023045545A1 (zh) * 2021-09-27 2023-03-30 深圳飞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双讯器电路及功率放大器发射模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5008050B4 (de) * 2005-02-22 2009-08-27 Siemens Ag Verfahren zum Austausch von Informationsdaten zwischen einem elektrischen Verbraucher und einem Betriebsmittel
US8040235B2 (en) * 2005-04-08 2011-10-18 Panasonic Corporation Relay apparatus and electric appliance
JPWO2007046438A1 (ja) 2005-10-19 2009-04-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力アウトレット装置
JP4712521B2 (ja) * 2005-10-26 2011-06-2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終端装置
JP2007221358A (ja) * 2006-02-15 2007-08-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力線通信用ケーブル接続器
ES2302607B1 (es) * 2006-03-23 2009-05-20 Diseño De Sistemas En Silicio S.A. Dispositivo de comunicaciones a traves de la red electrica con salida auxiliar de potencia filtrada.
JP2007329736A (ja) * 2006-06-08 2007-12-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力線通信用通信線路改善装置
JP4729455B2 (ja) * 2006-08-16 2011-07-20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フィルタ回路
KR100819561B1 (ko) * 2007-01-12 2008-04-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장치 및 이 장치의 신호 종단 방법
KR100965701B1 (ko) * 2007-06-08 2010-06-24 파나소닉 전공 주식회사 전력선 반송 통신 시스템
JP4603069B2 (ja) 2008-03-17 2010-12-22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受信装置
EP2313036A1 (en) 2008-05-02 2011-04-27 Dymedix Corporation Agitator to stimulate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102089990B (zh) * 2008-07-14 2015-01-21 报知机株式会社 传输系统
US20100048986A1 (en) * 2008-08-22 2010-02-25 Dymedix Corporation Dosage optimization for a closed loop neuromodulator
WO2010033849A1 (en) * 2008-09-19 2010-03-25 Dymedix Corporation Pyro/piezo sensor and stimulator hybrid circuit
JP5313941B2 (ja) * 2010-02-19 2013-10-09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電力線通信システム
EP2560294A4 (en) * 2010-04-12 2016-08-03 Panasonic Ip Man Co Ltd IMPEDANCE STABILIZATION DEVICE
JP5102862B2 (ja) * 2010-06-02 2012-12-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屋内配線終端状態判定装置、plcアダプタ、屋内配線終端状態判定方法
JP5632788B2 (ja) * 2011-04-12 2014-11-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コンセントおよび接続装置
JP5931864B2 (ja) 2011-06-21 2016-06-08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装置
WO2013008903A1 (ja) * 2011-07-13 2013-01-17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装置
JP6039665B2 (ja) * 2011-07-13 2016-12-07 エーエスエムエル ネザーランズ ビー.ブイ. 放電生成プラズマeuv源のための電源装置
WO2013008921A1 (ja) 2011-07-13 2013-01-17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装置
CN103187858B (zh) * 2011-12-30 2016-06-08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逻辑输入装置
FR2985867B1 (fr) * 2012-01-16 2014-10-31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Systeme de communication par courants porteurs hautes frequences plc sur une ligne pilote
DE102014204155A1 (de) * 2014-03-06 2015-09-10 Dr. Johannes Heidenhain Gmbh Vorrichtung zur Signalübertragung
WO2017163948A1 (ja) * 2016-03-25 2017-09-28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車載処理装置及び車載システム
KR20180013088A (ko) * 2016-07-28 2018-02-0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송신기 및 무선 전력 수신기
JP2019176304A (ja) * 2018-03-28 2019-10-10 株式会社ダイヘン バイパス回路
CN112640186A (zh) * 2018-08-29 2021-04-09 新唐科技日本株式会社 单元监视电路以及管理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7788Y2 (ja) * 1976-05-24 1984-03-09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インピ−ダンスアツパ−装置
JPS5566459U (zh) * 1978-10-31 1980-05-08
JPS60120151A (ja) 1983-12-01 1985-06-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空調制御回路
JPS61278221A (ja) * 1985-06-03 1986-12-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搬送通信回路の接続用コンセント
JPS6424448A (en) 1987-07-20 1989-01-26 Fujitsu Ltd Liquid cooling module
JPH01135836A (ja) 1987-11-20 1989-05-29 Nitto Denko Corp ポリイミドフィルム成形品
JP2505226Y2 (ja) * 1988-03-09 1996-07-24 株式会社 トーキン コンセント型ノイズフイルタ
US6177849B1 (en) * 1998-11-18 2001-01-23 Oneline Ag Non-saturating, flux cancelling diplex filter for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s
FR2795943B1 (fr) 1999-07-05 2001-10-05 Satelec Sa Soc Pour La Concept Dispositif d'asservissement d'une piece a main dentaire a vibration ultrasonore
JP2002217797A (ja) 2001-01-12 2002-08-02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電源線を用いた通信線路
JP3713477B2 (ja) * 2001-11-19 2005-11-09 Tdk株式会社 電力線通信システム
JP3717860B2 (ja) 2002-03-08 2005-11-16 東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電力線搬送通信用終端装置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71699A (zh) * 2007-10-16 2009-07-01 法国电信公司 电力线传输
CN102075159A (zh) * 2009-11-10 2011-05-25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带有一致的阶高的阻抗校准电路
CN102075159B (zh) * 2009-11-10 2014-05-14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带有一致的阶高的阻抗校准电路
CN105071835A (zh) * 2015-07-29 2015-11-18 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宽带载波通信衰减电路和耦合电路
CN105071835B (zh) * 2015-07-29 2018-06-01 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宽带载波通信衰减电路和耦合电路
CN108633123A (zh) * 2017-03-17 2018-10-09 朗德万斯公司 滤波缓冲电路、具有其的照明装置和用于照明装置的电源
CN108633123B (zh) * 2017-03-17 2020-11-24 朗德万斯公司 滤波缓冲电路、具有其的照明装置和用于照明装置的电源
CN108957168A (zh) * 2018-05-22 2018-12-07 南昌华勤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Usb接口电路及包含其的电子设备
WO2023045545A1 (zh) * 2021-09-27 2023-03-30 深圳飞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线双讯器电路及功率放大器发射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271474B2 (ja) 2009-06-03
JP2004304365A (ja) 2004-10-28
WO2004088872A1 (ja) 2004-10-14
KR100719829B1 (ko) 2007-05-18
US20060214507A1 (en) 2006-09-28
KR20050115322A (ko) 2005-12-07
US7456516B2 (en) 2008-1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65061A (zh) 电线终端电路和方法以及电线中继装置
CN1088286C (zh) 振荡器和频率合成器以及采用该振荡器的通信设备
CN1250261A (zh) 天线阻抗调整器
CN1165109C (zh) 高频滤波装置和发送接收天线共用滤波装置
EP2712275A1 (en) LED Fluorescent Lamp
US20130069842A1 (en) Antenna apparatus for portable terminal
CN1557037A (zh) 天线器件和移动射频通信终端
CN1841877A (zh) 噪声抑制电路
CN1190008C (zh) 弹性表面波滤波器装置、通信装置
CN1650475A (zh) 小型多模天线及使用它的高频模块
CN1496021A (zh) 高频部件及高频模块以及使用它们的通信机
CN1898879A (zh) 高频复合器件
CN1951097A (zh) 用于在布线上传送基于无线的信号的系统和方法
CN1494771A (zh) 高频复合开关模块和用它的通信终端
CN1929198A (zh) 天线装置和无线电通信终端
CN1848826A (zh) 家庭网关设备
CN1208870C (zh) 无线信息用户电子装置
CN1286208C (zh) 并行多级带通滤波器
CN1706105A (zh) 匹配装置和使用它的接收装置
CN1619952A (zh) 滤波器中交叉耦合的设计与制备方法
CN1476161A (zh) 振荡器、锁相环电路、通讯设备和振荡方法
CN1871780A (zh) 多频带多模式通信引擎
CN106464279A (zh) 独立多波段调谐
CN1385959A (zh) 叠层滤波器、集成器件和通信设备
CN1295885C (zh) 高频开关、无线电通信装置和高频转换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6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