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59224A - 圆筒锁 - Google Patents

圆筒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59224A
CN1759224A CNA200380110206XA CN200380110206A CN1759224A CN 1759224 A CN1759224 A CN 1759224A CN A200380110206X A CNA200380110206X A CN A200380110206XA CN 200380110206 A CN200380110206 A CN 200380110206A CN 1759224 A CN1759224 A CN 17592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seouts
boss
cylinder lock
subtend
cylindrical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38011020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59224B (zh
Inventor
G·巴伦伯格
M·勒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f Huelsbeck and Fuerst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Huf Huelsbeck and Fuerst GmbH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f Huelsbeck and Fuerst GmbH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Huf Huelsbeck and Fuerst GmbH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7592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592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7592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59224B/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29/00Cylinder locks and other locks with plate tumblers which are set by pushing the key i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9/00Lock casings or latch-mechanism casings ; Fastening locks or fasteners or parts thereof to the wing
    • E05B9/08Fastening locks or fasteners or parts thereof, e.g. the casings of latch-bolt locks or cylinder locks to the wing
    • E05B9/084Fastening of lock cylinders, plugs or cores
    • E05B9/086Fastening of rotors, plugs or cores to an outer stator
    • E05B9/088Means for preventing loss of tumblers during mounting or remov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0/00Locks
    • Y10T70/70Operating mechanism
    • Y10T70/7441Key
    • Y10T70/7486Single key
    • Y10T70/7508Tumbler type
    • Y10T70/7559Cylinder type
    • Y10T70/7588Rotary plug
    • Y10T70/7593Sliding tumblers
    • Y10T70/7599Transverse of plu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Molds, Core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Thereof (AREA)
  • Refuge Islands, Traffic Blockers, Or Guard Fence (AREA)

Abstract

圆筒锁由一个圆筒外壳(10.1)和一个支承在其中的圆筒芯体(20.1)组成,该圆筒芯体容纳了受弹簧载荷的板状的封堵件(31.1),该封堵件可在其中纵向移动。封堵件的板状纵向棱边(30.1,30.2)则在圆筒芯体(20.1)里的导向面(21.1,22.1)上导向。封堵件(31.1)具有布置在规定高度(45)上的控制棱边(41.1)。为了保证圆筒锁不仅能防盗,而且也保证可靠地防丢失,首先建议:或者在封堵件(31.1)的板纵向棱边(30.1)上、或者在圆筒芯体里的向着该棱边的导向面上设有一个凸台(36.1),该凸台具有至少一个侧面对(37.1,38.1)。此外还建议:或者在圆筒芯体(20.1)上在其用于封堵件(31.1)的孔座(23.1)旁、或者封堵件本身在其向着凸台的板纵向棱边上设有一个开口(26.1),该开口具有至少一对对向侧面(27.1,28.1)并与凸台侧的侧面(37.1,38.1)迎对着。所述侧面和对向侧面(27.1,37.1)起挡块和对向挡块的作用,用于遮掩住控制棱边的实际位置。至少一个侧面和对向侧面(27.1,37.1)同时用于一个防丢失机构,该防丢失机构用于保证由受到弹簧载荷(13.1)的封堵件(31.1)和圆筒芯体(20.1)装配起来的结构单元组装起来,即使该单元位于圆筒外壳(10.1)之外。

Description

圆筒锁
本发明涉及在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中所述类型的一种圆筒锁(Schliesszylinder)。该圆筒锁由一个圆筒外壳(Zylinder-gehaeuse)和一个可转动地支承在其中的圆筒芯体(Zylinderkern)组成。圆筒锁配置有一个具有限定的钥匙纵向轮廓的钥匙,该钥匙可以插入到圆筒芯体中用来进行转动操作。在圆筒芯体里在轴向排列上设有一组直径上的井道,在该井道中装有板状封堵件(Zuhaltung)并且可以利用其板纵向棱边在其中纵向移动。所述封堵件在其两个移动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受到弹簧载荷,并在规定的高度上具有按钥匙纵向轮廓设计的控制棱边。在静止位置中、也就是当钥匙已拔出时,封堵件就嵌入到圆筒外壳的一个制动通道里。当插入和拔出钥匙时,封堵件可以暂时地在直径地对置于制动通道的、圆筒外壳的一个偏移通道里进行偏移。
所述锁系统的安全性取决于:是否可以用探测工具来求出在各个封堵件里的控制棱边的各自位置。在没有特殊的辅助措施的情况下就可以直接地在钥匙通道里按照封堵件的静止位置来探测所述控制棱边的各自高度,或者间接地进行,如果求出封堵件克服弹簧载荷的各自的复位运动的大小的话;此处通过一个工具使各个封堵件一前一后地克服其弹簧载荷而压回至偏移通道里。在成功的情况下则可以由未经许可者确定出配置的钥匙纵向轮廓,并根据该认识制出一把私配钥匙。
为了阻止这种情况,人们努力一方面通过封堵件上的挡块、另一方面通过圆筒外壳上的对向挡块来遮掩在封堵件上控制棱边的实际位置。在已知的这种类型的圆筒锁(DE 28 15 380 C2)中为此在制动通道里以及在圆筒外壳的偏移通道里已设置了一个轴向平行的纵筋,而且封堵件在其板端棱边棱上设有不同开口深度的开口。该开口深度例如这样来选择,使这布置在不同高度上的封堵件控制棱边在静止时到达了相同的高度线。所述统一的控制棱边的高度位置也已使用在间接的探测方法中,此处借助于一个偷盗工具使封堵件克服其弹簧载荷而压回到偏移通道里。
因此虽然可以对各个封堵件来说实现控制棱边位置的遮掩,但是如果没有附加措施的话,那么圆筒锁的装配由于以下原因而变困难了。如果圆筒芯体位于圆筒外壳之外的话,那么弹簧载荷就力图将封堵件从圆筒芯体里的井道里压出来,或者甚至于在不注意时弹射出来。为了阻止这种情况,必须力求有一种附加的“防丢失机构”。
这样一种防丢失机构的任务是,在插入之后使封堵件暂时地克服其弹簧载荷地保持在圆筒芯体里的它们的井道中。在另外一种已知的圆筒锁中,为此在井道的一个导向棱边上成型有一个指向到井道内部中的齿,该齿具有一个陡的制动侧面和一个平缓的侧面,并且在封堵件的对应的板纵向棱边上设有一个自由冲削部分,它以一个台阶终止。所述齿的陡侧面与封堵件的纵向棱边上的台阶共同作用作为防丢失机构。在封堵件上有自由冲削部分的台阶位置必须选择得与控制棱边的高度位置相谐调,如果人们也对控制棱边位置的遮掩感兴趣的话。
为了在装配圆筒芯体时既实现对控制棱边位置的遮掩、又实现封堵件的一种防丢失机构,在所述已知的圆筒锁中必须要有双倍的措施。已知的挡块和对向挡块用于遮掩控制棱边的位置都设置在封堵件和圆筒外壳之间,而用于防丢失的机构则在封堵件和圆筒芯体之间起作用。
本发明的任务是开发一种在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中所述类型的、简单而价廉的圆筒锁,该圆筒锁通过遮掩住控制棱边的位置不仅可以防偷盗,而且其特征也在于一种可靠的防丢失机构。这按照发明通过在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可选择的方案来实现,它们具有以下特别的意义。
在封堵件的所述一个板纵向棱边和配置于该封堵件的井道的所配置的导向面之间一方面设有一个伸入到井道内部中的突起,另一方面则是一个容纳该突起的一个开口。凸台具有两个沿着纵向方向指向的侧面,而开口具有两个相互对置的对向侧面。所述凸台和开口首先具有一个双重功能。凸台的一个侧面也就是起挡块的作用,开口的一个内表面则起到对向挡块的作用,以此实现对封堵件里的控制棱边的实际位置的遮掩。与背景技术不同,圆筒外壳并不参与对控制棱边位置的遮掩;所有这些在本发明中都发生在圆筒芯体和封堵件之间。在本发明中,圆筒外壳可以是易谐调的。所述封堵件由于侧面和对向侧面受限定地只能移入制动通道或偏移通道里某一个尺寸。
所述沿着弹簧载荷方向指向的凸台侧面和与之反向的开口对向侧面同时也实现了防丢失机构的功能。虽然有其弹簧载荷,但插入在圆筒芯体里的封堵件也固定在圆筒外壳之外。封堵件和圆筒芯体构成一个可以预先装配的结构单元。为此本发明建议两种可选择的方案,其中之一在权利要求1的特征中、另一个在权利要求9的特征中列举出。第一种方案在以下的说明中联系图1.1a至2.2b在一个实施例中详加说明,而另一种方案则在按图3.1a至8.4b的三个实施例中详加说明。
本发明的其它措施和优点可以由从属权利要求、以下的说明和附图中得出。在附图中如上所述一共表示了本发明的四个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中表示了通过按本发明的圆筒锁的四个不同的横截面示图。附图所示为:
图1.1a-2.2a:在四个封堵件部位处通过处于其静止位置中的圆筒锁的横截面图,所述封堵件的控制棱边相互位于不同高度位置上;
图1.1b-2.2b:当封堵件在偏移通道里位于其最大复位位置时,相同圆筒锁的相同的截面图。
第二实施例在两个通过一个修改的第二种圆筒锁的横截面中示出。附图所示为:
图3.1a+3.2a:类似于图1a和图2a,在两个封堵件部位处通过处于静止位置中的该第二种圆筒锁的两个横截面图,所述封堵件的控制棱边位于不同高度位置上。
第三实施例在通过一个相对于前面两种情况已经修改过的第三种圆筒锁的六个横截面中示出。附图所示为:
图4.1a-5.3a:类似于图1.1a至2.2a,在六个具有布置在相互不同高度上的控制棱边的封堵件部位里通过一个第三种处于静止位置中的圆筒锁的横截面图;
图4.1b-5.3b:与图1.1b至2.2b相一致,如在图4.1a至5.3a中的该第三种圆筒锁的相同的截面图,其中封堵件在偏移通道的方向上进行最大的复位。
以下的附图表示了一种与前面所述情况相比已经修改过的第四种圆筒锁的第四实施例,附图表示如下:
图6:特别放大的立体视图表示的一个可以插入到未详细示出的第四种圆筒锁的圆筒芯体里的、具有两个其控制棱边位于相同高度上的封堵件的梳形件;
图7.1a-8.4a:又类似于图1.1a至2.2a,在八个其控制棱边部分地位于不同高度的封堵件的部位中通过一个位于其静止位置的第四种圆筒锁的八个横截面视图;最后
图7.1b-8.4b:当类似于图1.1b至2.2b,封堵件具有一个最大的复位位置时,该第四种圆筒锁的相应的截面图。
图1.1a至2.2a中所示的圆筒锁有一个圆筒外壳10.1,该圆筒外壳具有一个用于一个圆筒芯体20.1的支承孔11。圆筒芯体20.1具有一组一前一后布置的直径上的井道23.1,在这些井道中分别装入四个不同的板状封堵件31.1至34.1中的一个。此处以特殊方式形成异形轮廓的板纵向棱边30.1,30.2在井道23.1的对应导向面21.1,21.2上导向,这些导向面位于井道31.1的内部细长侧面上。每个井道23.1通常设有一个扩展部分24.1,在该扩展部分里布置了一个压力弹簧15.1。压力弹簧15.1的一个端部支承在扩展部分24.1的一个端面25上,而其对置的端部则托住一个凸起35.1,该凸起突出于那里的板纵向棱边30.2并伸入到井道扩展部分24.1里。因此使封堵件31.1至34.1在由力箭头13.1所表示的移动方向上受到弹簧载荷。
封堵件31.1至34.1具有控制棱边41.1至44.1,它们-相对于用40表示的、各个封堵件31.1至34.1的在图1.1a至2.2a中用点划线画出的高度中线40.1来说-可以占据四个不同的高度位置45至48。在图1.1a中控制棱边41.1位于一个第一台阶高度45上。在图2.1a中的控制棱边42.1位于一个第二高度台阶46上,而图2.2a中的控制棱边43.1则位于一个第三台阶47上。最后图2.2a中的控制棱边44.1则位于一个第四台阶高度48上。控制棱边41.1至44.1在本实施例中位于一个舌板69上,该舌板伸入到各个封堵件31.1至34.1的一个窗口70里,更确切地说该舌板69的各个指向弹簧载荷方向13.1的那个棱边就用作为控制棱边41.1至44.1。
配置的未详细示出的钥匙具有一种扁平轮廓,它对应于封堵件31.1里的上述窗口70的净宽度。上述控制棱边这样设计的原因在于:扁平钥匙在其一个扁平侧面上或者在其两个扁平侧面上具有其类似的对向控制棱边。钥匙的侧面控制轨道上的所述对向控制棱边确定其特殊的纵向轮廓。在还需要详细叙述的将封堵件31.1至34.1装入到圆筒芯体20.1的重叠着的井道23.1里时,则按照所配属钥匙的纵向轮廓里的对向控制棱边来选出并顺序排列封堵件31.1至34.1。
如果没有按照本发明的要被命名的特殊措施,在静止位置上、也就是当钥匙已拔出,封堵件31.1至34.1就由于其弹簧载荷13.1而同样远地可以移入到一个设于圆筒外壳10.1里的制动通道12.1中。该移入深度在其余的背景技术中则例如通过弹簧凸起35.1碰到圆筒外壳10.1的支承孔11上来确定。但是也可以通过一个进入到钥匙通道里一直至封堵件31.1至34.1的各个窗口70的探头来探测控制棱边41.1至44.1的各自位置,并利用这种认识来未经许可地制造私配钥匙。因而可能就危害了圆筒锁的安全性。
如果有人通过一个插入到各个不同的封堵件31.4至34.4的窗口70里的偷盗工具将控制棱边41.1至44.1一直向下压,直到各自的封堵件用其板端棱边39碰到一个偏移通道16.1的一个底面14上,那就可能发生另一种类似的未经许可的探测。偏移通道16.1布置在圆筒外壳10.1里直径上位于制动通道12.1的对面。偏移通道16.1正常情况下用于在钥匙插入运动时使封堵件31.1至34.1有一个偏移运动。利用所述偷盗工具可以在这种情况下确定各个封堵件的各自复位运动的大小,由此就可以推断出各个封堵件31.1至34.1里的控制棱边41.1至44.1的高度。这可以被利用来未经许可地制造私配钥匙。所有这些在本发明中由于以下原因都被阻止了。
在所有封堵件的一个板纵向棱边30.1上设有一个凸台36.1。若不考虑所述突出的弹簧凸起35.1,那么正如按图2.1a所示那样,封堵件在凸台部位处具有一个由图2.1a可见的封堵件宽度19,它大于井道23.1的净宽度29地构成。凸台36.1也突出于板纵向棱边30.1。然而在圆筒芯体里有一个开口26.1配置于此凸台36.1,凸台就伸入到此开口中里。
在静止情况下、也就是钥匙已拔出时,那么如图2.1a所示,凸台36.1用其沿着弹簧载荷13.1的方向指向的一个侧面37.1支承在开口26.1的与之反向的一个对向侧面27.1上。在本发明中这种支承完成了三种不同的功能,如由以下说明中可得出的。
这三种功能基于在所述的凸台侧面37.1和开口对向侧面27.1之间的一种止挡作用。因此每个封堵件的本身可能的进一步从圆筒芯体20.1里向外的移出运动被限制住了。第一种功能在于:所有其余的在背景技术中通常的止挡限位部位对于所述封堵件的移出运动来说都是无效的。属于此类的例如在弹簧凸起35.1和圆筒外壳10.1里的支承孔11之间没有止挡作用。此外,如由图2.1a或2.2a可见的那样,在静止位置上在各个封堵件31.1或31.4的上部板端棱边49和制动通道12.1的底面17之间有一个或多或少大小的间隙。
上述止挡作用的第二功能在于:它被用于来遮掩控制棱边42.1或44.1的实际位置。如通过比较图2.1a和2.2a可见,控制棱边42.1和44.1位于同一个由辅助线50.2标出的高度位置上,尽管它们相对于各自封堵件32.1或34.1的高度中线40.1来说,一方面位于第二台阶高度46上、另一方面位于第四台阶高度48上。如果有人要想借助于一个探测工具来求出控制棱边的高度,那么就不能确定,是封堵件32.1还是34.1位于圆筒锁里的这个位置上,以及控制棱边42.1或44.1位于哪一个实际高度位置46或48上。
所述的对控制棱边位置的遮掩简单地按如下方法来实现:在图2.1a中凸台36.1位于图2.2a的封堵件30.2上比相应的凸台36.1位于图2.2a所示的封堵件30.4上更深。凸台侧面37.1在图2.1a中基本与高度中线40.1重合,与此相反在图2.2a中封堵件34.1的对应的凸台侧面38.1位于一个相对于那里的高度中线40.1的高度偏移18处。在本实施例中高度偏移18大致相应于在其两个侧面37.1,38.2之间的凸台高度。
通过一个类似的高度偏移可以使在图1.1a和1.2a中所示的另外的封堵件31.1或32.1的控制棱边41.1或43.1也到达图2.1a和2.2a的上述高度位置50.2上。但是出于结构方面的原因,如果在静止状态下将控制棱边41.1,43.1定位于一个高度位置50.1上,这个位置与上面所述的图2.1a和2.2a所示的高度位置50.2不同,那就更简单并且对于遮掩来说也足够了。针对此处情况下总是布置在相同高度上的圆筒芯体20.1里的开口-对向侧面27.1,在静止情况下控制棱边44.1和42.1位于与它们各自的对向侧面27.1一致的高度距离50.2上,如由图2.2a和2.1a可见那样。按照图1.1a和1.2a,另外两个封堵件30.1或30.3的控制棱边41.1和43.1的高度位置50.1位于一个较小的距离51上。
凸台侧面37.1和开口对向侧面27.1之间的上述止挡作用的第三主要功能在于一个所谓“防丢失机构”。如果圆筒芯体20.1连同其受到弹簧载荷的封堵件30.1至34.1位于圆筒外壳10.1之外的话,那么上述的止挡作用仍然还保持。就是说圆筒芯体20.1里的井道23.1两侧都是敞开的,因此,如果不设置按照本发明的在37.1,27.1处的止挡作用的话,所述处于弹簧载荷13.1下的封堵件31.1至34.1就会从圆筒芯体20.1里弹射出去。这种止挡作用的优点在于:在圆筒芯体20.1和其各个不同的封堵件31.1至34.1之间的集合被保证了,这与圆筒外壳10.1无关。封堵件31.1至34.1永远不能再次移出,当起到挡块作用的侧面27.1和所述配置的起对向挡块作用的对向侧面27.1有效时。由于这个原因在本发明中可以预先装配一个结构单元,该结构单元由圆筒芯体20.1和所有封堵件31.1至34.1包括它们的弹簧15.1组成。这样的结构单元可以没有问题地储存和运输,以便然后根据需要装在一个圆筒外壳10.1的各自孔11里。通过更换各自的结构单元就可以方便地修理失效的圆筒锁。
虽然如按图2.1a所述那样,封堵件31.1至34.1在凸台36.1部位里具有一个超出井道净宽度29的宽度19,但通过一个以后要详述的倾斜的插入装配可以使该封堵件放入到圆筒芯体20.1里。如由图1.2a可见,凸台36.1位于该封堵件的一个桥形接片53上,该桥形接片在其纵向延伸部分的方向上有异形结构。相对于板纵向棱边30.1来说,封堵件33.1在凸台36.1的根部具有两个缺口54,55,它们使桥形接片53变得更窄。凸台36.1布置在这两个缺口54,55之间。这些缺口54,54允许使每个封堵件分别通过围绕圆筒芯体20.1的井道开孔的棱边中的一个所进行的“旋转-插入运动”而能够摆动入井道23.1里。为了使这种摆动运动在插入装配时更加容易,弹簧凸起35.1设有一个由图2.2a可见的适合的轮廓56。最后当插入装配时可以利用封堵件桥形接片53的一定的固有弹性。为此利用桥形接片53里有适合的减弱或者异形结构。所述缺口54,55就已足够满足此要求。在所述插入装配时,由于封堵件桥形接片53的弹性使得位于桥形接片上的凸台36.1嵌入到圆筒芯体开口26.1里,并在那里被捕获。那么就出现了所希望的防丢失机构。
如已在附图说明时所述那样,图1.1b至2.2b虽然表示了如所述类似的图1.1a至2.2a相同的横截面,但它们处于一个最大的由一个未详细示出的偷盗工具所引起的复位位置上。即使在该复位位置上所述封堵件31.1至34.1的偏移运动也限制在圆筒外壳10.1的偏移通道16.1里。在凸台36.1和圆筒芯体开口26.1之间的止挡作用就用于此作用。但在复位位置上所述侧面38.1和开口26.1的对向侧面28.1则参与此功能。因此得出如下结果。
通过所述止挡作用,如图1.1b和2.1b所示,控制棱边41.1或43.1在复位位置上就移到一个一致的、由线60.1标记的在圆筒芯体20.1的井道23.1里的高度位置上。又形成了对于这些控制棱边41.1或43.1相对于封堵件31.1或33.1的各自高度中线40.1的实际高度位置45或47的遮掩。在按图2.1b和2.2b的另外两个封堵件32.1和34.1中类似地有这种情况。配置的控制棱边42.1,44.1现在位于圆筒芯体20.1里的一个用线60.2标示的高度位置上,因此同样也实现了对实际高度位置46或48的遮掩。
在本实施例中所有不同的封堵件31.1至34.1的凸台36.1都设计成相同形状。相应地也适合于开口26.1,其在圆筒芯体20.1里的侧面27.1和28.1彼此轴向对齐。相对于其凸台36.1的定位来说,封堵件31.1至34.1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可以分类成两组。一个组由在图1.1a和2.1a中所示的封堵件31.1和32.1来确定。其中如已所述的那样,凸台36.1用其沿着弹簧载荷13.1方向指向的侧面37.1与这两个封堵件的各自的高度中线40.1对齐。另一个组由封堵件33.1和34.1构成,如由图1.2a和2.2a可见到的那样。这里已经指出的是,凸台36.1分别用其侧面38.1与这些封堵件的高度中线40.1对齐。
为了提高防止借助于偷盗工具进行偷盗的安全性,按本发明的圆筒锁如由图2.2b可见到那样,设有齿形57,58和59。齿形57设于所述两个板纵向棱边30.1,30.2的端部。与之共同作用的对向齿形58,59则一方面位于制动通道12.1的侧面上,而另一方面在偏移通道16.1的侧面上。当在封堵件31.1至34.1处操纵时就使齿形57分别钩住在各自的对向齿形58或59上。
图3.1a和3.2a表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此时为表示类似的构件虽然也应用了如前面第一实施例中同样的附图标记,但为了与之区别,不用“.1”而用“.2”来标注。只关注到区别之处就足够了。而其余的方面则参见以前的说明。
如由图3.1a可见,圆筒芯体20.2除了其井道23.2之外还具有一个径向通孔61.2。在结构单元装配的第一阶段,首先对应于钥匙码将板状封堵件31.2,33.2推入到各自井道23.2里,这在压力弹簧15.2事先被插入各个井道扩展部分24.2中之后进行。
在所述装配的下一个阶段里,通过一个被径向推入到通孔61.2里的装入件62.2使封堵件31.2的插入位置固定住。装入件62.2插入的深度应使它用其内端部64.2可以伸入到井道23.2里。所述内端部上的伸入部分随后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地称为“凸台”并用36.2标识。这个凸台36.2也具有两个沿着封堵件31.2的纵向移动方向指向的侧面37.2,38.2。
构成凸台36.2因此是可能的,因为所配置的按图3.2a详细叙述的封堵件33.2在其面对凸台36.2的板纵向棱边30.2上具有一个开口26.2,此开口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那样,具有两个相对指向的对向侧面27.2,28.2。装入件62.2的外端部63.2设计成与圆筒芯体20.2的圆柱形轮廓65对齐,如由图3.1a可见的那样。
利用这些措施,如按图3.1a和3.2a所示那样,可以实现对按照图31a和3.2a的实际控制棱边位置41.2,43.2的遮掩。由装入件62.2所构成的凸台36.2的侧面37.2,38.2在此时情况下在所有井道23.2里占据了圆筒锁20.2中的同样的高度位置。各个通孔61.2和待插入到其中的装入件62.2形状相同地构成。在当前实施例中对于所有板状封堵件31.2,33.2来说,所述在图3.2a中开口26.2的用66.2标注的长度也相同。但是取决于各自的控制棱边41.2或43.2,所述开口26.2在各自的封堵件31.2或33.2里占据不同的纵向位置。这是所实现的“遮掩”的基础。
在图3.1a和3.2a中,如同在上述实施例中那样,封堵件31.2或33.2中的高度中线40.2用点划线示出。相对于该中线40.2来说,所述起挡块作用的、开口26.2在图3.2a中画出的对向侧面27.2取决于控制棱边位置41.2或43.2地降下一个距离67.1或67.3,这既可由图3.1a又可由图3.2a见到。对向侧面27.2的这种偏置的选择可以使得在静止情况下,按照图3.1a和3.2a,封堵件31.2’,33.2的控制棱边41.2,43.2在圆筒锁中占据同样的高度位置50.3。因此与第一实施例有类似的效果。
另一个作用在于已在第一实施例中很详细叙述过的“防丢失机构”。在图3.1a和3.2a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也可以预先安装由封堵件31.2,33.2、弹簧15.2、装入件62.2和圆筒芯体20.2组装成的一个结构单元。该结构单元则又可以根据需要装入在一个易谐调的圆筒锁10.2里或者拆卸下来,而不必担心所述受弹簧载荷的封堵件31.2,33.2有损失。
但是也可以以一种类似于按图3.1a的第二种实施例的方式来修改按图1.1a至2.2b的第一种实施例的措施。也就是说可以在圆筒芯体20.1的一个径向通孔里布置一个填充块,该填充块向着封堵件井道23.1是敞开的并在那里有一个具有规定轮廓的开口,该开口替代了所述在第一实施例中应用的开口26.1。因此通过不同轮廓的填充块就可以方便而快速地改变圆筒芯体20.1里已修改的开口26.1的对向侧面26.1和28.1的位置。
按图4.1a至5.3b所示的第三实施例按同样原理工作,如同前面所述的按图3.1a,3.2a的第二实施例那样。因此应该采用如同在两个前面所述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类似的构件,但是应该使用带下标“.3”的附图标记进行称谓来与之区别。此处只讨论与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其余方面首先适用于以前的说明。
在第三种实施例中采用了一个装入件62.3,它在其由图4.1a可见到的内端部64.3上具有一个凸台36.3,该凸台在径向方向上以特别的方式作成凸起的异形。有多个相互高度不同的侧面对位于那里的封堵件31.3的纵向移动位置上。在此情况下产生两个侧面对,它们相对于凸台最大值应该被称为内侧面对37.3i,38.3i以及称为外侧面对37.3a,38.3a。所有装入件62.3虽然在其内端部64.3上具有相同的凸台轮廓并且也位于圆筒芯体20.3的一致的通孔61.3里,但它们在那里定位于两个相互为镜像的位置上,如按其轮廓可了解的那样。
图4.1a至5.3b中的点划线标志出一个通过圆筒轴线的横交平面71.3,它横向于弹簧载荷13.3的作用方向。上述的凸台最大值的中点位于那里。所述内侧面对37.3i,38.3i相对于横交平面71.3为对称布置并具有基本上平行于该横交平面71.3延伸的侧面。外侧面对37.3a,38.3a与横交平面71.3不对称构成,并与此相对具有一个倾斜位置。此外所述外侧面37.3a的长度比另外的侧面38.3a要短。
这种成型造成了得到这样所产生的挡块的不同的位置,如果如已述的那样,在镜像位置上的装入件62.3位于圆筒芯体20.3里的话。这在对比图4.1a和4.3a时可见到。在图4.1a中该装入件位于一个正常的位置62.3上,它允许其称作为“正常装入件”。那里具有其短的侧面长度的侧面37.3a沿着弹簧载荷13.3的方向进行定向。与此相反,在图4.3a中存在同样的装入件的一个镜像位置62.3’,因此这个位置就允许称这为“镜像装入件”。因此上述的内、外侧面相互交换;具有短侧面长度的侧面37.3a在图4.3a中与弹簧载荷13.3方向相反。由于其已被镜像的位置,所述配置的凸台应用36.3’标识并称为“反向凸台”。凸台轮廓36.3,36.3’相对于横交平面71.3已进行了镜像。
在第三实施例中所述开口如在第二实施例中那样设置在封堵件31.3至34.3的部位里,并且甚至相互作成相似的。如由图4.1b至5.3b可见,各个开口取决于配置的控制棱边41.3至44.3的位置而相互设计成不同尺寸,而且也不同地定位在其高度位置上。但一致的是:开口26.3设计成双台阶,并且在不同的开口深度上具有两个相互不同的对向侧面对。在开口26.3的下台阶上,如由图4.1b可见,在相对着指向的筒面上有一个内对向侧面对37.3i和38.3i。上台阶的开口26.3的筒面有一个外对向侧面对27.3a和28.3a。按对于凸台来说所述的类似的方式,内对向侧面27.3i,28.3i相对于外对向侧面对27.3a,28.3a也设计成不同的。所述内对向侧面27.3i,28.3i也就是说基本平行于圆筒芯体20.3的上面已述的横交平面21.3,而外侧面37.3a,38.3a则与之相比有一个倾斜位置。在此处情况下两个外对向侧面37.3a,38.3a相互基本设计成镜像相同的。利用该措施产生以下作用。
如已所述那样,图4.1a至5.3a表示了当钥匙拔出后圆筒锁的静止位置。因此,如已经在前面在第一种和第二种实施例中已述的那样,它们通过正常装入件62.3和镜像装入件62.3’的挡块36.3或36.3’与封堵件侧开口26.3的对向侧面的对向挡块随后接触。所述封堵件31.3,32.3和33.3的各个控制棱边按图4.1a至4.3a所示位于高度位置50.4上,如果装入件62.3和镜像装入件62.3’以所示的方式定位在圆筒芯体20.3里这些封堵件的位置上的话。按照图4.1a通过封堵件31.3的内对向侧面28.3i(参见图4.1b)与正常凸台36.3的侧面38.3i的交替作用而产生了挡块-对向挡块的作用。相反在按图4.3a所示的封堵件32.3时,由于那里有镜像装入件62.3’的反向凸台36.3’,所以外对向侧面28.3a贴靠在现在反向于弹簧载荷13.3的外侧面37.3a上。在图4.2a中的封堵件33.3时也类似。
如由图5.2a和5.3a可见,所述两个最后提到的封堵件32.3和33.3也可以定位在另一个高度位置50.5上,该位置与第四封堵件34.3的控制棱边42.3相一致地对齐。这种情况是因为在图5.2a和5.3a中所述正常装入件62.3插入到圆筒芯体20.3里,而在图5.1a所示封堵件34.3时则应用一个镜像装入件62.3’。因此在图5.2a和5.3a中另外的侧面和对向侧面、也就是说38.3a和28.3a相接触。相反在图5.1a中封堵件34.3的内对向侧面28.3i则位于镜像装入件62.3’的内侧面37.3i上。
如前所述,如果通过一个偷盗工具实现封堵件31.3至34.3的最大复位的话,那么图4.1b至5.3b就表示了如第三种实施例的图4.1a至5.3a那样类似的位置。所述工具将封堵件31.3至34.3克服其弹簧作用13.3地压回去。然后挡块又起作用,这取决于,在所述位置上是存在一个正常装入件62.3还是存在一个镜像装入件62.3’,这些装入件将配置的控制棱边41.3至44.3或转送至高度位置60.3或者60.4上。一方面是在图4.2b和5.2b中以及另一方面在图4.3b和5.3b中,用于33.3和32.3的不同位置又根据如下而形成:那里是使用了一个镜像装入件62.3’还是一个正常装入件62.3。在这些情况下相互不同的侧面和对向侧面起作用。
在第二实施例的圆筒芯体20.2里插入各种不同的装入件62.2、以及在第三实施例的圆筒芯体20.3里插入62.3或62.3’也可以如下来进行:这些插入件局部相互轴向地连接起来,这最好在各自外端部63.2或63.3的部位里进行。这可以以特别形象的方式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图6来加以说明,其凸台和开口按照一种类似的结构原理来设计。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使用所述相应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类似的构件,当然其区别在于:最后的下标主要用“.4”标记。只需要讨论其区别。其余的可参见以前的说明。
图6以立体图表示了它们在其外端部63.4部位处相互牢固连接起来、并因此在一个以后应该简称为“梳形件”的梳形物体68上构成尖齿。在第四实施例中也涉及到装入件,它们虽然具有产生凸台36.4的、一致异形轮廓的内端部64.4;但这些装入件这里也布置在梳形件68里的两个相互镜像形成的位置上,也就是说以一个相互交替的顺序作为正常装入件62.4或者作为镜像装入件62.4’。对于镜像装入件62.4’来说,凸台36.4占据一个镜像形成的位置36.4’并应该又称为“反向凸台”。梳形件68则可以在装入件62.4,62.4’插入时作为整体进行操作。所述配置的、由图7.1a至8.1a可见的、在圆筒芯体20.4里的径向通孔61.4设计成相同形状。
如在图7.1a和7.2a之间进行比较可见,正常凸台36.4和反向凸台36.4’的最大值布置在一个离开点划线标出的、已经联系到第三种实施例所描述的横交平面71.4的高度距离72或72’处,更确切地说,由于交替的正常位置和反向位置,如由图6可见的那样,所述正常凸台36.4和反向凸台36.4’或者定位在各自装入件62.4,62.4’的上部高度端73处,或者定位在其下部高度端73’处。如上所述那样,在正常凸台36.4或反向凸台36.4’里存在一个统一的侧面轮廓,也就是说一种唯一的侧面对的形式,但该轮廓取决于:是一个正常装入件62.4还是一个镜像装入件62.4’占据一个高度偏置的位置。分别沿着封堵件的弹簧载荷13.4的作用方向看,对于正常凸台36.4来说存在一个上部外侧面37.4和一个上部内侧面38.4,而对于反向凸台36.4’来说则存在一个下部外侧面37.4’和一个下部内侧面38.4’。
在此处情况下这两个侧面有不同的形状。如由图7.3a可见,上部内侧面38.4基本平行于圆筒芯体20.4的横交面31.7延伸,而上部外侧面37.4则具有倾斜的走向。这不仅适合于正常装入件62.4,而且也以类似方式适合于按图8.2a所示的、关系到对应的下部外侧面37.4’和内侧面38.4’的镜像装入件62.4’。
在第四种实施例中,开口26.4也布置在封堵件31.4至34.4里并在这种情况下具有一个很简单的对称构造。在开口26.4中间分别有一个中断板条74.1至74.4,它们虽然基本上位于缺口中间,但沿着弹簧力作用方向来看,则取决于各自控制棱边41.4至44.4的位置而按不同情况具有相互不同的板条长度。除此之外也因此实现了轮廓的简化,这是因为中断板条74.1和74.4的板条长度对于具有最低控制棱边41.1的封堵件31.4来说与对于具有最高控制棱边44.4的封堵件34.4来说是相同的。对于这两个封堵件32.4和33.4的中断板条74.2和74.3来说,所述板条长度类似地设计成相同的,该封堵件在这两个中间的相互不同的高度位置上具有控制棱边42.4和43.4。所述轮廓的第二种变型在于:开口26.4的下端部相对于四个不同的封堵件31.4至34.4的各自纵向中点75.1至75.4以一个不同的距离76.1至76.4开始,如由图7.1a,7.3a,7.4a和8.1a可见的那样。
如由图8.3a在具有中断板条74.2的封堵件32.4中可见的那样,在开口里分别布置两个对向侧面对。一个侧面对27.4i,28.4i在中断板条74.2的两个端棱边上形成,也就是在板条侧边形成,并应该称为“内对向侧面对”。另一个对向侧面对27.4a和28.4a由开口26.4的两个筒面棱边构成,这应称作为“外对向侧面对”。所述内对向侧面27.4i和28.4i相互离开地指向,而外对向侧面对27.4a和28.4a相互面对。在这种情况下内对向侧面27.4i和28.4i基本上也平行于横交平面71.4延伸,而外侧面27.4a和28.4a则具有倾斜的延伸部分,并且设计成基本上是相互镜像形成的。
在图7.1a至8.4a里表示了静止情形中的情况。在图7.1a至7.4a里,封堵件31.4,32.4和33.4以其控制棱边41.4,42.4和43.4在圆筒外壳10.4里占据一个一致的、用线50.4标出的高度位置。这首先适合于那些将一个正常装入件62.4插在圆筒芯体20.4里的各个位置。但在应用一个按图7.2a所示的镜像装入件62.4时,封堵件31.4以其控制棱边41.4也保持在该高度位置50.4上。这就实现了对控制棱边41.4至44.4的位置的最佳遮掩。
如果在圆筒芯体20.4里装入镜像装入件42.4的话,那么按照图8.2a至8.4a,相对应的也适合于封堵件32.4,33.4和34.4。那么所述配置的控制棱边42.4,43.4和44.4位于用50.5标识的高度位置上。按照图8.1a但在应用一种正常装入件62.4时封堵件34.4以其控制棱边44.4也处于所述高度50.5上。对于未经许可者则看不到,所述四个可能的封堵件31.1至34.1中的哪些封堵件布置在圆筒外壳10.4里的哪些位置上。仿制钥匙对于未经许可者是不可能的。
同样在第四实施例中,类似于图4.b至5.3b,在图7.1b至8.4b中表示了在封堵件31.4至44.4被未详细示出的偷盗工具最大地向着其弹簧载荷13.4方向移动退回时的各种情况。类似于图7.1a至7.4a,那么控制棱边41.4,42.4和43.4在封堵件31.4,32.4和33.4退回时位于按照图7.1b至7.4b的一致的高度位置60.5上。相对应的也适合于按照图8.1b至8.4b所示封堵件32.4,33.4和34.4退回的情况,此时得出控制棱边44.4,42.4,43.4的高度位置60.6。在这种情况下退回的封堵件一方面为31.4、另一方面为34.4分别在相同高度60.5或60.6上,不管是一个正常装入件62.4还是一个镜像装入件62.4’插入到圆筒芯体20.4里。无论如何都实现了对四个封堵件31.4至34.4实际位置41.4至44.4的最佳的遮掩。
按照所述第四实施例,许多一致的圆筒芯体配有一组不同的按图6所示的梳形件68,它们的由装入件62.2或62.3所形成的尖齿具有相互不同的凸台轮廓。也就是说这样就提高了圆筒锁的变型多样性,其方法是在这些不同的梳形件里选出一个梳形件,并插入到这些圆筒芯体20.2或20.4中的一个之中。这也适合于在第四实施例中所说明的简单情况,此时有相互为镜像的62.4或62.4’的相同凸台轮廓的尖齿的梳形件都以不同的次序布置在梳形件68里。如前所述,在用一个镜像装入件62.4’更换时,将一个正常装入件62.4按图4布置在梳形件68里就可以了。如果按此布置原则在梳形件68里应用偶数数量的尖齿,那就取决于:用梳形件68的两个端部中的哪一端插入到圆筒锁20.4里。如按图7.1a至8.4a所述的那样,那么对于所述四个不同的封堵件34.1至34.4来说可以得到一致的高度位置50.4或50.5。在费用最小和结构形式最简单的情况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圆筒外壳10.4里的控制棱边41.1至41.4的实际位置进行遮掩。
                   附图标记列表
10.1    圆筒外壳(图1.1a至2.2b)
10.2    圆筒外壳(图3.1a至3.2a)
10.3    圆筒外壳(图4.1a至5.3b)
10.4    圆筒外壳(图7.1a至8.4a)
11      10.1里的支承孔(图1.1a)
12.1    10.11的制动通道(图1.1a)
12.2    10.2里的制动通道(图3.1a)
13.1    弹簧载荷的力箭头(图1.1a)
13.2    弹簧载荷的力箭头(图3.1a)
13.3    弹簧载荷的力箭头(图4.1a)
13.4    弹簧载荷的力箭头(图7.1a)
14      16.1的底面(图1.1a)
15.1    压力弹簧(图1.1a)
15.2    压力弹簧(图3.1a)
15.3    压力弹簧(图4.1a)
15.4    压力弹簧(图7.1a)
16.1    10.1里的偏移通道
16.2    10.21的偏移通道
17      12.1的底面(图2.2a)
18      在30.2和30.4之间的31.1的高度偏移(图2.2a)
19      36.1的封堵件宽度(图2.1a)
20.1    圆筒芯体(图1.1a至2.2b)
20.2    圆筒芯体(图3.1a至3.2a)
20.3    圆筒芯体(图4.1a至5.3b)
20.4    圆筒芯体(图7.1a至8.4a)
21.1    用于30.1的凸台侧的导向面(图1.1a)
21.2    用于30.2的凸台侧的导向面(图3.1a)
22.2    用于30.1的对置的导向面(图1.1a)
22.2    用于30.2的对置的导向面(图3.1a)
23.1    20.1里的井道(图2.1a)
23.2    20.21的井道(图3.1a)
24.1    23.1的扩展部分
24.2    23.2的扩展部分
25      24.1的端面(图1.1a)
26.1    20.1里的开口
26.2    31.2,33.2里的开口
26.3    在31.3至34.3里的开口
26.4    在31.4至34.4里的开口
27.1    36.1的第一对向侧面(图1.1a至2.2b)
27.2    36.2的第一对向侧面(图3.1a至3.2b)
27.3a   36.3的外对向侧面(图4.1a至5.3b)
27.3i   36.3的内对向侧面(图4.1a至5.3b)
27.4a   36.4的外对向侧面(图7.1a至8.4a)
27.4i   36.4的内对向侧面(图7.1a至8.4a)
28.1    36.1的第二对向侧面(图1.1a至2.2b)
28.2    36.2的第二对向侧面(图3.1a至3.2b)
28.3a   36.3的外对向侧面(图4.1a至5.3b)
28.3i   36.3的内对向侧面(图4.1a至5.3b)
28.4a   36.4的外对向侧面(图7.1a至8.4a)
28.4i   36.4的内对向侧面(图7.1a至8.4a)
29      23.1的井道净宽度(图2.1a)
30.1    31.1,30.3的凸台侧的板纵向棱边(图1.1a,3.1a)
30.2    31.1,32.2的背离的板纵向棱边(图1.1a,3.1a)
31.1    用于20.1的具有41.1的封堵件
31.2    用于20.2的具有41.2的封堵件
31.3    用于20.3的具有41.3的封堵件
31.4    用于20.4的具有41.4的封堵件
32.1    用于20.1的具有42.1的封堵件
32.3    用于20.3的具有42.3的封堵件
32.4    用于20.4的具有42.4的封堵件
33.1    用于20.1的具有43.1的封堵件
33.2    用于20.2的具有43.2的封堵件
33.3    用于20.3的具有43.3的封堵件
33.4    用于20.4的具有43.4的封堵件
34.1    用于20.1的具有44.1的封堵件
34.3    用于20.3的具有44.3的封堵件
34.4    用于20.4的具有44.4的封堵件
35.1    在31.1至34.1上的弹簧凸起(图1.1a)
35.2    在31.2,33.2上的弹簧凸起(图3.1a)
36.1    在30.1至34.1上的凸台(图1.1a至2.2b)
36.2    在62.3上的凸台(图4.1a)
36.3    在62.3上的正常凸台(图4.1a)
36.3’  在62.3’上的反向凸台,62.3的反向位置(图4.3a)
36.4    在62.4上的正常凸台(图7.1a)
36.4‘  在62.4’上的反向凸台,62.4的反向位置(图7.2a)
37.1    36.1的第一侧面(图1.1a至2.2b)
37.2    36.2的第一侧面(图3.1a至3.2a)
37.3a   36.3或36.3’的第一外侧面(图4.1a至5.3b)
37.3i   36.3或36.3’的第一内侧面(图4.1a至5.3b)
37.4    36.4或36.4’的上部外侧面(图6至8.4b)
37.4’  36.4’的下部外侧面(图6至8.4b)
38.1    36.1的第二侧面(图1.1a至2.2b)
38.2    36.2的第二侧面(图3.1a至3.2a)
38.3a   36.3或36.3’的第二外侧面(图4.1a至5.3b)
38.3i   36.3或36.3’处的第二内侧面(图4.1a至5.3b)
38.4    36.4的上部内侧面(图6至8.4b)
38.4’  36.4’处的下部内侧面(图6至8.4b)
39      31.1的下部板端棱边(图1.1)
40.1    31.1至34.1的高度中线
40.2    31.2至33.2的高度中线
41.1    31.1的控制棱边
41.2    31.2的控制棱边
41.3    31.3的控制棱边
41.4    31.4的控制棱边
42.1    32.1的控制棱边
42.3    32.3的控制棱边
42.4    32.4的控制棱边
43.1    33.1的控制棱边
43.2    33.2的控制棱边
43.3    33.3的控制棱边
43.4    33.4的控制棱边
44.1    34.1的控制棱边
44.3    34.3的控制棱边
44.4    34.4的控制棱边
45      第一台阶高度,41.1至41.4的高度位置
46      第二台阶高度,42.1至42.4的高度位置
47      第三台阶高度,43.1至43.4的高度位置
48      第四台阶高度,44.1至44.4的高度位置
49      34.1的上部板棱边(图2.2a)
50.1    30.1,30.3的高度位置(图1.1a,2.2a)
50.2    32.1,32.4的高度位置(图2.1a,2.2a)
50.3    31.2,33.2的高度位置(图3.1a,3.2a)
50.4    31.4,32.4,33.4的高度位置(图7.1a至7.4a)
50.5    34.2,34.3,34.4的高度位置(图8.1a至8.4a)
51      50.1相对于27.1的距离(图1.2a)
52      高度偏移,50.2相对于27.1的距离(图2.2a)
53      33.1的封堵件桥形接片(图1.2)
54      53里的第一缺口(图1.2)
55      53里的第二缺口(图1.2)
56      35的轮廓(图1.2)
57      34.1的端部中的齿形(图2.2b)
58      用于57的在12里的对向齿形(图2.2b)
59      用于57的在16里的对向齿形(图2.2b)
60.1    31.1,33.1的高度位置(图1.1b,1.2b)
60.2    32.1,34.1的高度位置(图2.1b,2.2b)
60.3    31.3,32.3,33.3的高度位置(图4.1b至4.3b)
60.4    32.3,33.3,34.3的高度位置(图5.1b至5.3b)
60.5    31.4,32.4,33.4的高度位置(图7.1b至7.4b)
60.6    32.4,33.4,34.4的高度位置(图8.1b至8.4b)
61.2    20.2里的径向通孔
61.3    20.3里的径向通孔
61.4    20.4里的径向通孔
62.2    61.2里的装入件(图3.1a,3.2a)
62.3    61.3里的正常装入件(图4.1a)
62.3’  61.3里的镜像装入件,62.3的反向位置(图4.3a)
62.4    61.4里的正常装入件(图7.1a)
62.4’  61.3里的镜像装入件,62.3的反向位置(图7.2a)
63.2    62.2的外端部
63.3    62.3的外端部(图4.2a)
63.4    62.4的外端部(图6)
64.2    62.2的内端部
64.3    62.3的内端部
64.4    62.4的内端部
65      20.2的轮廓(图3.1a)
66.2    26.2的长度(图3.2a)
67.1    27.2相对于40.2的降低(图3.1a)
67.3    27.2相对于40.2的降低(图3.2a)
68      梳形件(图6)
69      在31.1至34.1上的舌板(图1.1a至2.2a)
70      在31.1至34.1里的窗口(图1.1a至2.2a)
71.3    20.3的横交平面(图4.2a)
71.4    20.4的横交平面(图7.1a,7.1b)
72      36.4相对于71.4的高度距离(图7.1a)
72’    36.4’相对于71.4的高度距离(图7.2a)
73      62.4或62.4’的上部高度端(图6)
73’    62.4或62.4’的下部高度端(图6)
74.1    31.4处的中断板条(图7.1a)
74.2    32.4处的中断板条(图7.4a)
74.3    33.4处的中断板条(图7.3a)
74.4    34.4处的中断板条(图8.1a)
75.1    31.4的纵向中点(图7.1a)
75.2    32.4的纵向中点(图7.4a)
75.3    33.4的纵向中点(图7.3a)
75.4    34.4的纵向中点(图8.1a)
76.1    31.4处的26.4相对于75.1的高度距离(图7.1a)
76.2    32.4处的26.4相对于75.2的高度距离(图7.4a)
76.3    33.4处的26.4相对于75.3的高度距离(图7.3a)
76.4    34.4处的26.4相对于75.4的高度距离(图8.1a)。

Claims (44)

1.由一个圆筒外壳(10.1;10.2)和一个可旋转地支承在其中(11.1)的圆筒芯体(20.1;20.2)组成的圆筒锁,
该圆筒锁配有一个设有规定的纵向轮廓的钥匙;
该圆筒锁具有一组直径上的、成轴向排列布置在圆筒芯体(20.1;20.2)里的井道(23.1;23.2),
其中装有板状的封堵件(31.1至34.1;31.2,33.2),利用其板纵向棱边(30.1;30.2)纵向可移动地在井道(23.1;23.2)的纵向侧导向面(21.1;21.2)上导向,并在两个移动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受到弹簧载荷(13.1;13.2),
其中封堵件(31.1至34.1;31.2,33.2)分别具有布置在规定高度(45至48)上的、按照钥匙纵向轮廓的控制棱边(41.1至44.1;41.2,43.2),
并在封堵件(31.1至34.1;31.2;33.2)上具有挡块,为了遮掩在静止位置上时其控制棱边(41.1至44.1;32.2,33.2)的位置,该挡块在钥匙抽出后支承在对向挡块上,
其特征在于,
在封堵件(31.1至34.1)的一个板纵向棱边(30.1)上或在井道(23.2)的指向该棱边的导向面(21.2)上突出有一个凸台(36.1;36.2),该凸台具有至少一对(侧面对)在纵向移动方向上相互背离指向的侧面(37.1,38.1;37.2,38.2);
圆筒芯体(20.1;20.2)在井道(23.1)里的封堵件(31.1至34.1)旁边、或者封堵件(31.2,33.2)在其指向凸台(36.2)的板纵向棱边(30.2)上具有一个开口(26.1;26.2),该开口具有至少一对(对向侧面对)对向侧面对(27.1,28.1或27.2,28.2),而且凸台(36.1或36.2)在装配时嵌入在该开口(26.1或26.2)里;
所述凸台(36.1或36.2)的侧面对的其中一个侧面(37.1或37.2)用作挡块,所述开口(26.1或26.2)的一个对向侧面(27.1或27.2)用作为用来遮掩封堵件(31.1至34.1或31.2,33.2)的控制棱边(41.1至44.1或41.2,43.2)位置的对向挡块;
凸台(36.1或36.2)的侧面对的指向弹簧载荷方向(13.1或13.2)的侧面(37.1或37.2)以及开口(26.1或26.2)的对向侧面对的与之反向的一个对向侧面(27.1或27.2)同时实现一种防丢失机构,
该防丢失机构用于使一个由受到弹簧载荷的(13.1或13.2)的封堵件(31.1至34.1;31.2,33.2)和圆筒芯体(20.1或20.2)装配组成的结构单元在圆筒外壳(10.1;10.2)之外进行组装。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
凸台(36.1)位于封堵件(33.1)的一个桥形接片(53)上,该桥形接片在纵向移动的方向上延伸;
而且该桥形接片(53)在凸台(36.1)的底部有一个缺口(54,55),该缺口允许封堵件(31.1至34.1)倾斜地插入安装到圆筒芯体(20.1)里。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筒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桥形接片(53)具有两个缺口(54,55),凸台(36.1)位于它们之间。
4.按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桥形接片(53)具有一个异形轮廓,该轮廓允许封堵件(31.1至34.1)在其插入安装到圆筒芯体(20.2)中时有一种弹性的变形。
5.按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有一个弹簧凸起(35.1)位于封堵件(31.1至34.1)的位于凸台(36.1)对面的板纵向棱边(30.2)上,
该弹簧凸起在装配情况下嵌入到圆筒芯体(20.1)的井道(23.1)的一个侧面扩展部分(24.1)里,并用于与一个位于扩展部分(24.1)中的压力弹簧(15.1)接触;
所述扩展部分(24.1)布置在圆筒芯体(20.1)的井道(23.1)中的位于开口(26.1)对面的导向面(22.1)上;
而且,弹簧凸起(35.1)具有一种外形轮廓,该轮廓使封堵件(31.1至34.1)更容易地倾斜插入安装在圆筒芯体(20.1)里。
6.按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虽然在圆筒芯体(20.1)里的开口(26.1)中的两个对向侧面(27.1,28.1)中的至少一个侧面相互对齐;
但至少一些封堵件(32.1,34.1)的凸台(36.1)的所述配置侧面(37.1)以不同位置的控制棱边(42.1,44.1)相互高度偏移地(52)布置。
7.按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所有封堵件(31.1至34.1)的凸台(36.1)形状相同地构成,即使凸台(36.1)的侧面(37.1,38.1)根据情况在具有不同位置的控制棱边(41.1,44.1)的封堵件(31.1,34.1)中进行相互高度偏置(52)。
8.按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圆筒芯体除了其井道以外还具有一个用于一个装入件的径向通孔;
该装入件向着井道敞开着,并构成圆筒芯体的开口,
其中该开口具有对向侧面对,该侧面对有两个相互对指的对向侧面。
9.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芯体(20.2)除了其井道(23.2)之外还有一个用于一个装入件(62.2)的径向通孔(61.2);
在装入件(62.2)插入之后虽然并不以其外端部(63.2)超出圆筒芯体(20.2)的外形轮廓(65),
但利用其内端部(64.2)形成伸入到井道(23.2)里的凸台(36.1)。
10.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在装配结构单元时首先将封堵件(31.3,33.2)装在其井道(23.2)里,并将弹簧(13.2)装在其井道扩展部分(24.2)里;
而且然后才将装入件(62.2)插入到圆筒芯体(20.2)的通孔(61.2)里,因此由它们所形成的突起(36.2)产生了防丢失机构。
11.按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在各个井道(23.2)处的通孔(61.2)和/或装入件(62.2)至少局部地相互轴向连接起来。
12.按权利要求11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各个装入件(62.3,62.3’;62.4,62.4’)在其外端部(63.3;63.4)的部位里相互牢固连接,并形成一个梳形物体(梳形件68)的尖齿;
而且在装入件(62.3,62.3’;62.4,62.4’)插入时,该梳形件(68)可以作为整体操纵至圆筒芯体(20.3;20.4)的相同形状的通孔(61.3;61.4)里。
13.按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许多一致的圆筒芯体(20.4)配置有一组不同的梳形件(68),
该梳形件的尖齿配置带有相互不同的凸台轮廓的装入件(62.4,62.4’),
和/或它们的尖齿在根据选择换向的位置上具有相同的凸台轮廓(36.4,36.4’),和/或以不同的顺序布置在梳形件(68)里,
其中为了提高圆筒锁的变型多样性,在这些不同的梳形件(68)中选出一个,并将其插入在一个统一类型的圆筒芯体(20.4)里。
14.按权利要求9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展部分(24.2)布置在圆筒芯体(20.2;20.4)里在装入件(62.2;62.4)对面的导向面(22.2)上用来安放压力弹簧(15.2)。
15.按权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虽然所有凸台(36.2)的至少一个侧面(37.2,38.2)在圆筒芯体(20.2)里相互对齐;
但所有开口(26.2)的所配置的另外的侧面(27.2,28.2)在一些具有不同位置的控制棱边(41.2,43.2)的封堵件(31.2,33.2)的情况下则相互高度偏移布置。
16.按权利要求10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所有装入件(62.2;62.3,62.3’;62.4,62.4’)的凸台(36.2;36.3,36.3’;36.4,36.4’)相互形状相同地构成,
尽管开口(26.2;26.3;26.4)的对向侧面(27.2,28.2;27.3a至28.3i;27.4a至28.4i)根据情况在具有不同位置的控制棱边(41.2,43.2;41.3至44.3;41.4至44.4)的封堵件(31.2,33.2;31.3至34.3;31.4至34.4)时相互高度偏置。
17.按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在将结构单元装入到圆筒芯体(10.1;10.2)之后和在封堵件(31.1至34.1;31.2,33.2)的静止位置上,所述一个凸台侧面(37.1;37.2)在对向侧面(27.1;27.2)上的接触同时确定了封堵件(31.1至34.1;31.2,33.2)进入到圆筒外壳(10.1;10.2)的制动通道(12.1;12.2)里的最大进入深度。
18.按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共同作用的挡块和对向挡块布置在凸台(36.1;36.2)和开口(26.1;26.2)之间,
从而在静止位置上,当钥匙拔出后,至少两个封堵件(31.1至34.1;31.2,33.2)的控制棱边(41.1至44.1;41.2,43.2)位于相对于圆筒轴线来说相同的高度(50.1,50.2;50.3)上,用来遮掩所述位置。
19.按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共同作用的挡块和对向挡块布置在凸台(36.2)和开口(26.2)之间,
从而当封堵件(31.2,33.2)克服其弹簧载荷(13.2)实现最大移动时,至少两个位于相对于圆筒轴线来说相同的高度(60.1,60.2)上。
20.按权利要求9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装入件(62.3,62.3’;62.4,62.4’)在其内端部(64.3;64.4)上具有一个在径向方向上凸起的异形构造的凸台(36.3,36.3’;36.4,36.4’),该凸台具有至少两个在纵向移动方向上相互高度不同的侧面对(37.3i,38.3i;37.3a,38.3a;37.4,38.4;37.4’,38.4’);
在封堵件(31.3至34.3;31.4至34.4)里的开口(26.3;26.4)在径向方向上本身成凹形地构造,并局部地形成至少两个在纵向移动方向上相互高度偏置的对向侧面对(27.3i,28.3i;27.3a,28.3a;27.4i,28.4i;27.4a,28.4a);
凸台(36.3)的某一个侧面对(37.3i,38.3i;37.3a,38.3a;37.4,38.4;37.4’,38.4’)与开口(26.3;26.4)的一个配置于它的对向侧面对(27.3i,28.3i;27.3a,28.3a;27.4i,28.4i;28.4a,28.4a)的对向侧面共同作用,并确定一个挡块-对向挡块对;
而且,至少两个封堵件(31.3至34.3;31.4至34.4)和配置的开口(26.3;26.4)的挡块-对向挡块对布置在一个这样的相对于圆筒轴线来说不同的高度距离上;
为了遮掩其位置,控制棱边(41.3至44.3;41.4至44.4)在多于两个封堵件的圆筒锁的圆柱锁静止位置上位于同样高度上(50.3;50.4,50.5)。
21.按权利要求20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挡块-和对向挡块对这样来布置,
使得为了遮掩控制棱边(41.3至44.3;41.4至44.4)的位置,在通过偷盗工具使封堵件(31.3至34.3;31.4至34.4)最大地克服弹簧载荷(13.3;13.4)而退回时布置在相同高度(60.3;60.4,60.5)上。
22.按权利要求1至21中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所有装入件(62.3;62.3’;62.4,62.4’)虽然在其内端部(64.3;64.4)上基本上具有相同的凸出的凸台轮廓(36.3,36.3’;36.4,36.4’),但在圆筒芯体的一致的通孔(61.3;61.4)里定位在两个相互镜像的位置上,
其中装入件,取决于其正常位置或者其反向位置,形成一个正常装入件(62.3;62.4)或一个镜像装入件(62.3’;62.4’);
而且正常凸台(36.3,36.4)的侧面对(37.3i,38.3i,37.3a,38.3a;37.4,38.4)与反向凸台(36.3’;36.4’)的那些侧面对(38.3i,37.3i,38.3a,37.3a;47.4’,38.4’)镜像地相同地延伸。
23.按权利要求22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正常凸台(36.3;36.4)相对于一个横交平面(71.3;71.4)为镜像的,该横交平面直径地在轴线部位处穿过圆筒芯体(20.3;20.4),并横向于封堵件(31.3至34.3;31.4至34.4)的弹簧载荷(13.3;13.4)延伸。
24.按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定位于圆筒芯体(20.3;20.4)里的凸台(36.3,36.3’;36.4,36.4’)的最大值基本布置在圆筒芯体(20.3;20.4)的横交平面(71.3;71.4)里。
25.按权利要求24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凸台轮廓(36.3;36.3’)具有两个侧面对(37.3a至38.3i),也就是一个相对于圆筒芯体(20.3)的横交平面(71.3)邻接的内侧面对(37.3i,38.3i)和一个远离该横交平面(71.3)的外侧面对(37.3a,38.3a)。
26.按权利要求25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内侧面对具有对称于圆筒芯体(20.3)的横交平面(71.3)延伸的内侧面(37.3i,38.3i),
而外侧面对的外侧面(37.3a,38.3a)则相对于横交平面(71.3)来说不对称地构成。
27.按权利要求24至26中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面对具有平行于横交平面(71.3)延伸的内侧面(37.3i,38.3i),
而外侧面对具有倾斜于横交平面(71.3)定位的外侧面(37.3a,38.3a)。
28.按权利要求27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外侧面(37.3a,38.3a)具有一个基本上相互镜像地相同的倾斜位置。
29.按权利要求28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外侧面(37.3a)相对于另一个外侧面(38.3a)具有一个不同的侧面长度。
30.按权利要求1和22或23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凸台(36.4,36.4’)的最大值布置在到圆筒芯体(20.4)的横交平面(71.4)的高度距离上。
31.按权利要求30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凸台(36.4,36.4’)定位于装入件(62.4,62.4’)的一个高度端(73,73’)上。
32.按权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固筒锁,其特征在于,正常装入件(62.4)的凸起的凸台轮廓(36.4)相对于镜像装入件(62.4’)的那个凸台轮廓(36.4’)在封堵件(41.4至44.4)的纵向移动方向上镜像地相同。
33.按权利要求30至32中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凸台(36.4,36.4’)虽然只有一个侧面对(37.4,38.4;37.4’,38.4’),但所述一个侧面(37.4,37.4’)相对于另一个侧面(38.4,38.4’)具有不同的形状。
34.按权利要求33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侧面(38.4,38.4’)基本上平行于圆筒芯体(20.4)的横交平面(71.4)延伸,而另一个侧面(47.4,47.4’)则具有一种倾斜走向。
35.按权利要求22至34中任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正常装入件(62.4)和镜像装入件(62.4’)以相互交替的顺序布置在圆筒芯体(20.4)的相互紧随着的井道里。
36.按权利要求12和35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正常装入件(62.4)和镜像装入件(62.4’)作为尖齿属于一个梳形件(68),它具有偶数的尖齿;
而且梳形件(68)可以有选择地插入到在圆筒芯体(20.4)里的两个相互反向的位置上,
其中在所述一个位置上该梳形件(68)以一个正常装入件(62.4)开始,而在另一个位置上一个镜像装入件(62.4’)在梳形件(68)里位于前面。
37.按权利要求1和22或23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开口(26.3;26.4)在各个封堵件(31.3至34.3;31.4至34.4)里虽然作成相似类似的,但是根据其控制棱边(41.3至44.3;44.1至44.4)的高度位置(45至48)而是相互尺寸不同的。
38.按权利要求37和20或21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26.3)设计成二级的,并且在不同的深度上形成两个对向侧面对(27.3a至28.3i),
也就是一个在开口(26.3)的下台阶上的内对向侧面对(27.3i,28.3i)和一个在上台阶上的外侧面对(27.3a,28.3a)。
39.按权利要求37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26.4)具有一个中断板条(74.1至74.4);
而且根据在配置的封堵件(31.4至44.4)里的控制棱边(41.4至44.4)的高度位置,开口(26.4)的长度或位置(76.1至76.4)和/或开口里的板条(74.1至74.4)的位置和/或板条长度都相互不同地构成。
40.按权利要求39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中断板条(74.1至74.4)基本位于开口(26.4)的纵向中点(75.1至75.4)上。
41.按权利要求39或40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开口(26.4)具有两个对向侧面对(27.4a至28.4i),
其中所述一个对向侧面对(27.4i,28.4i)由中断板条(74.1至74.4)的两个端棱边构成,并且产生了一个相互背离指向的内对向侧面对(27.4i,28.4i),
而另一个对向侧面对(27.4a,28.4a)则由开口(26.4)的两个筒面棱边构成,而且这两个筒面棱边产生了相互指向的外对向侧面对(27.4a,28.4a)。
42.按权利要求38或41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对向侧面(27.4i,28.4i)相对于外对向侧面(27.4a,28.4a)不同地构成。
43.按权利要求42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对向侧面(27.4i,28.4i)基本平行于圆筒芯体(20.4)的横交平面(71.4)地延伸,而外对向侧面(27.4a,28.4a)则具有一种倾斜于横交平面(71.4)的位置。
44.按权利要求43所述的圆筒锁,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外对向侧面(27.4a,28.4a)基本上相互镜像地相同地构成。
CN200380110206XA 2003-03-24 2003-10-28 圆筒锁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592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2003113125 DE10313125A1 (de) 2003-03-24 2003-03-24 Schließzylinder
DE10313125.6 2003-03-24
PCT/EP2003/011941 WO2004085772A1 (de) 2003-03-24 2003-10-28 Schliesszylind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59224A true CN1759224A (zh) 2006-04-12
CN1759224B CN1759224B (zh) 2010-11-10

Family

ID=32980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38011020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59224B (zh) 2003-03-24 2003-10-28 圆筒锁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070006623A1 (zh)
EP (1) EP1606483B1 (zh)
CN (1) CN1759224B (zh)
AT (1) ATE435349T1 (zh)
DE (2) DE10313125A1 (zh)
WO (1) WO2004085772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9275B (zh) * 2009-06-23 2014-08-20 Abus·奥古斯特·布莱梅克·索恩有限股份两合公司 具有可止动的片式制动栓的片式锁柱
CN104246096A (zh) * 2012-04-25 2014-12-24 本田制锁有限公司 圆柱锁
CN105909068A (zh) * 2016-05-24 2016-08-31 王彩龙 一种基于曲线钥匙的防盗锁
CN109906296A (zh) * 2016-11-04 2019-06-18 胡夫·许尔斯贝克和福斯特有限及两合公司 锁闭装置
CN113882757A (zh) * 2020-07-01 2022-01-04 葛广成 一种插片式空转叶片锁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0517568D0 (en) * 2005-08-26 2005-10-05 C E Marshall Ltd Cylinder tumbler lock mechanism
DE202006003869U1 (de) * 2006-01-05 2006-06-01 EVVA-WERK SPEZIALERZEUGUNG von Zylinder- und Sicherheitsschlössern Gesellschaft m.b.H. & Co. KG Zylinderschloss und Flachschlüssel
JP5014914B2 (ja) * 2007-08-08 2012-08-29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シリンダ錠装置
DE202008000911U1 (de) * 2008-01-22 2008-03-27 D. la Porte Söhne GmbH Zylinderschloß mit Plättchenzuhaltungen und Schlüssel für das Schloß
WO2009124571A1 (de) * 2008-04-10 2009-10-15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Schliessvorrichtung mit einem schlüssel und einem schliesszylinder
DE102008001627A1 (de) 2008-05-07 2009-11-12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Schließzylinderbauteil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08032303A1 (de) 2008-07-09 2010-01-14 Volkswagen Ag Schließzylinder und Verfahren zur Montage
CZ304492B6 (cs) * 2009-03-09 2014-05-28 Fab, S.R.O. Kombinace válcového zámku a klíče
DE102010033904A1 (de) 2010-08-10 2012-02-16 Volkswagen Ag Schließvorrichtung
CN106030008A (zh) * 2013-12-11 2016-10-12 沃尔沃建造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作业车辆的非驾驶部分的公用锁定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406574A (en) * 1921-02-26 1922-02-14 Chicago Cabinet Lock Co Cylinder lock
US1965889A (en) * 1933-11-03 1934-07-10 Briggs & Stratton Corp Lock
GB461025A (en) * 1935-10-25 1937-02-09 Josiah Parkes And Sons Ltd Improvements in lock mechanism in which there is a rotatable plug secured by transversely slidable plates or tumblers
US2123940A (en) * 1936-02-29 1938-07-19 Raymond K Gray Cylinder lock
US3035433A (en) * 1959-10-30 1962-05-22 Eagle Lock Corp Lock mechanism
FR1569025A (zh) * 1968-03-28 1969-05-30
FR2033437A5 (zh) * 1969-02-25 1970-12-04 Neiman Sa
DE1955108A1 (de) * 1969-11-03 1971-05-13 Sievers Fa Carl Schliesszylinder mit plattenfoermigen Zuhaltungen
FR2393906A1 (fr) * 1977-06-06 1979-01-05 Rhone Isere Perfectionnement aux serrures de securite a paillettes
DE2815380C2 (de) * 1978-04-10 1983-11-10 Daimler-Benz Ag, 7000 Stuttgart Schließzylinder mit Plättchenzuhaltungen
SE422480B (sv) * 1979-07-10 1982-03-08 Gkn Stenman Ab Cylinderlas nyckel till detta samt sett att tillverka nyckeln
AT369485B (de) * 1980-07-29 1983-01-10 Delwing Dieter Zylinderschloss
US4376382A (en) * 1980-12-01 1983-03-15 James W. Raymond Resettable lock assembly
AT370188B (de) * 1981-04-06 1983-03-10 Delwing Dieter Zylinderschloss
JPS62194374A (ja) * 1986-02-19 1987-08-26 株式会社クローバー 錠装置
JPH0645013Y2 (ja) * 1988-01-22 1994-11-1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錠
US4966021A (en) * 1988-11-04 1990-10-30 Masco Building Products Corp. Reprogrammable lock and keys therefor
US5088305A (en) * 1991-03-18 1992-02-18 Fort Lock Corporation Snap-in self holding disc tumbler construction
US5475998A (en) * 1994-05-27 1995-12-19 Sargent Manufacturing Company Lock assembly with locking bar
US5438856A (en) * 1994-06-03 1995-08-08 Strattec Security Corporation Cylinder assembly for plate tumbler lock
AU672303B2 (en) * 1994-07-01 1996-09-26 Brian Arthur Cook A key operable locking mechanism
US5600981A (en) * 1995-02-03 1997-02-11 Strattec Security Corporation Snap-in tumbler
US5540071A (en) * 1995-02-16 1996-07-30 Huf-North America Automotive Parts Manufacturing Corp. Lock cylinder with a body having integral spring retainer
FR2763624B1 (fr) * 1997-05-22 1999-06-25 Valeo Securite Habitacle Verrou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une barrette perfectionnee de retenue des paillettes
CN1101887C (zh) * 1998-10-30 2003-02-19 泷源制造株式会社 盘片拨动器型锁装置
AT409019B (de) * 1999-05-26 2002-05-27 Evva Werke Flachschlüssel und zylinderschloss
DE19953684C2 (de) * 1999-11-09 2002-01-10 Huf Huelsbeck & Fuerst Gmbh Schliessvorrichtung mit einem federbelastete Zuhaltungen aufweisenden Rotor in einem Stator, insbesondere für Fahrzeuge
KR200179707Y1 (ko) * 1999-12-10 2000-04-15 김정규 자물쇠의 구조
US6978647B2 (en) * 2001-07-02 2005-12-27 Master Lock Company Pick-resistant wafer tumbler lock with sidebars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9275B (zh) * 2009-06-23 2014-08-20 Abus·奥古斯特·布莱梅克·索恩有限股份两合公司 具有可止动的片式制动栓的片式锁柱
CN104246096A (zh) * 2012-04-25 2014-12-24 本田制锁有限公司 圆柱锁
CN105909068A (zh) * 2016-05-24 2016-08-31 王彩龙 一种基于曲线钥匙的防盗锁
CN109906296A (zh) * 2016-11-04 2019-06-18 胡夫·许尔斯贝克和福斯特有限及两合公司 锁闭装置
CN113882757A (zh) * 2020-07-01 2022-01-04 葛广成 一种插片式空转叶片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59224B (zh) 2010-11-10
ATE435349T1 (de) 2009-07-15
WO2004085772A1 (de) 2004-10-07
DE10313125A1 (de) 2004-10-14
EP1606483B1 (de) 2009-07-01
DE50311675D1 (de) 2009-08-13
EP1606483A1 (de) 2005-12-21
US20070006623A1 (en) 2007-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59224A (zh) 圆筒锁
CN1933252A (zh)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CN1095940C (zh) 涡旋压缩机
CN1244749C (zh) 钥匙和锁设备
CN101069002A (zh) 建筑机械的冷却构造
CN1496100A (zh) 电子水印嵌入装置、电子水印检测装置、及其方法和记录媒体
CN1694315A (zh) 连接器及其装配/分解方法
CN1280073C (zh) 切割器盒和切割装置
CN1653238A (zh) 有边缘的嵌板和铺设辅助器
CN1932208A (zh) 由硬地板块构成的地板以及制造这种地板块的方法
CN101080716A (zh) 物品的辅助设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489259A (zh) 车辆用交流发电机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CN1535119A (zh) 投影仪升降器
CN1714212A (zh) 具有电缆通道的镶嵌板
CN1678021A (zh) 图像处理设备和方法、记录媒体和程序
CN101067844A (zh) 二维条形码、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和程序
CN1941517A (zh) 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1175444C (zh) 紧急断路按钮
CN1024288C (zh) 门的开关装置
CN1648517A (zh) 照明装置
CN1220227C (zh) 急停按钮系统
CN1224139C (zh) 连接器及其装配方法
CN1705850A (zh) 无弯角通风管和其制造方法及通风管成形机
CN1623056A (zh) 用于细长材料的容纳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920824A (zh) 一种数据库密文查询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1110

Termination date: 202110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