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47826A - 用于冷却工具件的冷却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冷却工具件的冷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47826A
CN1747826A CNA2004800037706A CN200480003770A CN1747826A CN 1747826 A CN1747826 A CN 1747826A CN A2004800037706 A CNA2004800037706 A CN A2004800037706A CN 200480003770 A CN200480003770 A CN 200480003770A CN 1747826 A CN1747826 A CN 17478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connecting line
line
distributing pipe
cool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8000377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罗森哈姆
C·瓦格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HT Mold and Hotrunner Technology AG
Original Assignee
MHT Mold and Hotrunner Technology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HT Mold and Hotrunner Technology AG filed Critical MHT Mold and Hotrunner Technology AG
Publication of CN17478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478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72Heating or cooling
    • B29C45/7207Heating or cooling of the moulded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72Heating or cooling
    • B29C45/73Heating or cooling of the mou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3/00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9C33/02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incorporated heating or cooling means
    • B29C33/04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incorporated heating or cooling means using liquids, gas or steam
    • B29C2033/042Meander or zig-zag shaped cooling channels, i.e. continuous cooling channels whereby a plurality of cooling channel sections are oriented in a substantial parallel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17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5/72Heating or cooling
    • B29C45/7207Heating or cooling of the moulded articles
    • B29C2045/7214Preform carriers for cooling preforms
    • B29C2045/725Cooling circuits within the preform carri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9/00Blow-moulding, i.e. blowing a preform or parison to a desired shape within a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9/4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9/64Heating or cooling preforms, parisons or blown articles
    • B29C49/6409Thermal conditioning of preforms
    • B29C49/6427Cooling of prefor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Auxiliary Device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一种用于冷却工具件(1)的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借助于从一流体入口(2)穿过连接管线(7,8)流到一流体出口(3)的流体进行所述冷却,工具件(1)藉此通流连接于与流体入口(2)连接的至少一条连接管线(7,8)和与流体出口(3)连接的至少一条连接管线。根据本发明,也可以较高的效率在形成凹腔的套筒之外冷却其它工具件,并增加流体湍流,藉此,至少一条附加连接管线(10-12)连接在与流体入口(2)连接的至少一条连接管线(7)和与之流体连通的、与流体出口(3)连接的至少一条连接管线(8)之间,其中连接成流体在其流动路径上顺次地流过至少两个工具件(1)。

Description

用于冷却工具件的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冷却工具件(tool part)的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借助于从流体入口穿过连接管线引导到流体出口的流体进行所述冷却,且所述工具件沿通流方向连接在与流体入口连接的至少一条连接管线和与流体出口连接的至少一条连接管线之间。
背景技术
EP-B2-0 283 644揭示了一种注射模塑机,它具有一设有凹腔的注射模塑板和一设有凸伸芯子的芯板,芯子的数量与凹腔的数量相应。当模塑板(一个方面)和芯板(另一方面)朝向彼此移动时,芯子接合在凹腔中,并且在闭合位置其间形成注射型腔,通过注射模塑过程可在该注射型腔中形成一合成材料的中空型坯。之后,通过吹塑来将这些型坯、特别是用PET(PET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的型坯制造人们所知的PET瓶。在注射模塑之后,必须对型坯进行冷却,以能在注射模塑过程之后对它们进行加工而不会损坏它们。
在已知的注射模塑机上,冷却是在固定于承板的管子上进行的,流体、特别是冷却流体穿过这些管子流动,从而冷却它们。
因此,可以冷却大量的工具件(例如管子或芯子),同时为了尽可能地压缩机器的体积,人们已研制出其上固定有多个管子、且流体管线在其中穿过的承板。对于整个承板,将冷却水以平行的方式且或多或少同时地从流体入口引导到管子,且冷却水将这些管子作为相关工具件而流过它们。之后,再将已被加热到一定程度的冷却水穿过流体出口而引导出去。
已知的冷却系统具有开头所提及的特征,在主权项1的前序部分中也重复了这些特征。
不过,已知的冷却系统存在着相当大的缺点。尽管各个工具件(例如芯子)中的冷却管线各自的横截面较小,但当要同时流过的大量芯子时,各个管线的横截面合计起来就相当大了。如果我们举个例子,已知的流体入口直径为2.54cm,那么入口表面面积可有大约2000mm2。对于流体出口也是这样。另一方面,在48x芯板的情况中,穿过其流动的相应横截面的总表面面积为3770mm2。仅为该大的消耗表面面积在流体入口处提供上述的小横截面面积。因而提供给芯子的该表面面积大致为冷却流体可获得的入流表面面积的两倍。这就意味着从流体入口到流体出口压力有急剧的下降,并且,因为由此造成流体的流率较低,所以在芯子的区域中几乎没有任何的湍流。然而,当没有湍流时,冷却效果也急剧下降。与此同时,如果芯板包含连接管线,则因为流体管线中流率低压力低而造成杂质沉积并无法被冲走,所以芯板可能不利地发生堵塞。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之间的热传递减少,成为另一缺点。
对于凹腔板,人们在工作中所用的结构中通过阻断来将流体流过的可能性阻止到某一程度,从而尝试减少这些缺点并增加流体湍流。这就将先前的单条管线分成两条,因而从原先的单条流动路径形成为两条流动路径。不过,这较早的解决上述缺陷的尝试涉及特定形状的模具板,其中通过在单独的连接管线中设置阻断件、堵塞块或阻挡来将冷却系统分成完整的诸部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重新配置具有开头所提及的特征的已知冷却系统,以致除了形成凹腔的管子之外,还可以冷却其它工具件,且冷却的效率相对较高,流体的湍流水平也增加。
本发明通过如下的方法实现了这个目的,在一方面是与流体入口连接的至少一条连接管线和另一方面是与流体出口连接的至少一条连接管线之间,其间设置至少一条附加连接管线和与之流体连通工具件,以使流体在其流动路径上先后流过至少两个工具件。根据本发明,术语“工具件”用来指冷却流体穿过其流动的元件,例如是管子或芯子。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固定在板上的那些工具件或芯子,例如固定在芯板上的芯子。这里还假设水为冷却流体,并将其从入口通过连接管线引导到出口。连接管线连接于工具件。在已知冷却系统的情况中,流体流出入口穿过连接管线,然后穿过一工具件、或实际上通常是穿过一系列工具件,流到另一连接管线,并从那里直接流到出口。所述一条连接管线连接于流体入口,所述另一条连接管线则连接于流体出口。工具件位于所述一条连接管线与所述另一条连接管线之间。
如果根据本发明,在已知冷却系统的两条连接管线之间附加地设置一连接管线(也可称作中间管线),那么就可能在中间设置附加的一工具件、或实际上同样是一系列或一组附加的工具件,以使冷却流体在其从入口到出口的流动路径上首先流过所述一组工具件,然后(借助于附加连接管线)流过所述的另一组工具件。根据本发明,如果想要增强已具有n个工具件的已知冷却系统,则可以通过重新配置现有管线,以使水两次以冷却方式流过n/2个工具件,来形成这些三组连接管线;或者,当翻倍到2n个工具件时,冷却水首先流过n个工具件,然后再流过另外n个工具件。结果,可以更好地利用用来冷却的流体、特别是水;可以产生更高水平的湍流;改善了热耗散性能;并且发生淤积(soiling)的风险明显地减小,也就是说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管线的堵塞。
在迄今为止所知的冷却系统中,仅有连接于流体入口的连接管线(为了方便起见,这里简称为入口连接管线,并且为了说起来简单一些,仅提到单条入口连接管线),且在出口侧也是相同的结构,也就是说一条或多条连接管线连接于流体出口。在这些管线之间作为流体连通中的部件的是工具件,这些工具件例如可以是芯子、管子或流体穿过其流动的其它元件。从流体的流动路径来考虑,这意味着流体流出所述一条连接管线、穿过工具件、并流入所述另一条连接管线。在已知的情况中,没有将n分成两个n/2,或例如将2n分成n+n(如果我们想像有一组n个的工具件)。入流的冷却流体总是寻找从所述一条连接管线到所述另一条连接管线阻力最小的路径。因此,仅在流动阻力足够小的那些工具件中才发生通流和冷却。由于已知冷却系统中(例如在已知承板中)的污物沉积,将逐渐形成越来越高的流动阻力,从而不能继续以所想要的方式穿过所有的工具件流动,以获得冷却效果。
如果根据本发明,不是所有n个工具件都是平行连接的,例如仅在单个部分中,由于中间管线,冷却流体必须首先流过n/2工具件,之后再流过另外的n/2个工具件,则可有利地迫使流体流过两倍数量的工具件,而且还带来上述的其它优点:湍流水平更高,冷却效果更好,并减少淤积的风险。
在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实施例中,流体入口/流体出口各连接于一分配管。该分配管可以多次复制所述的状况,也就是将如上作为原理所述的所述一条连接管线多次复制,以设置多条连接管线。相应的分配管可具有较大的直径,并且,即使在不是一条连接管线、而是有具有相应连接的多个系列的工具件的多条连接管线从该分配管引导而来或引导到该分配管线(在流体出口的情况中)的情况下,该分配管对流动液体的阻力也较小。因而,根据本发明设置的中间管线、也就是设置在中间的附加连接管线不会阻碍冷却效果的成倍提高。
如果根据本发明,附加连接管线(中间管线)还设有两个封闭端,并在流入侧和流出侧都连接到工具件,则是尤为有利的。根据本发明的该冷却系统的特别有利之处在用于相应工具件的承板的情况中尤为显著。各条管线在这种类型的承板中较佳的是以孔的方式进行引导。可以理解的是,即使直孔在一端或在本情况中在两端封闭,也可以尤为简单的方式制作出直孔。因而这种类型的附加连接管线的定位和构造是易于实现的,而且从承板中体积和空间的观点看也是可不困难地施行的。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如果附加连接管线分成一流入管线分支和一流出管线分支、并通过一分配管连接两分支,则是有利的。根据在各个情况中承板的尺寸和构造来确定在承板的各个区域中可布置多少分配管,且该管线具有大直径。例如,可有利地在板的一端处布置一条分配管和在板的另一端布置另一条分配管,以致在中间可以布置相应较长的连接管线和附加连接管线。在这种情况下,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们会从刚刚所教授的内容中认识到,可以在承板中在流体入口处的一侧上布置一相对较短的分配管,并且类似地,可以流体出口处布置一相对较短的分配管,以致承板的一个端部以合理的程度被这两条分配管所充装或占据,其结果是在承板的另一侧可留出用于另一分配管的空间。这样,附加连接管线就可令人惊奇地构造成:每一管线分成两个分支,且这两个分支通过最后所述的分配管相连接。已经证实,这种引导管线的方式从制造角度看是有利于承板的结构的,因为可以通过引导附加连接管线分支的该第二分配管输送大量的流体。
根据本发明,分配管还可以是笔直的并在承板中平行且彼此间隔开地延伸。这种形式的有利之处从制造的角度看是显而易见的。笔直的管道可以是孔的形式,例如在承板中横向或纵向制成的深孔。沿一直线延伸的分配管甚至还可分成两段部分管,也就是说两个部分孔。这种分隔可以通过制作两个盲孔而在几何形状上来实现,或者可在单个深孔中插入一塞子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这种结构使分配管可做成笔直的,并在板中先后并彼此间隔开地沿一直线延伸。
有利的是,本发明还可构造成设置多条带有相应连接的工具件(1)的、平行且彼此间隔开地延伸的附加连接管线。然而,在各情况中具有相对较大直径的分配管通常设置成它们在承板的宽度上延伸,附加连接管线(根据本发明而这样称作)或中间管线大体沿着这种类型的承板、较佳的是在板一端处的所述一或一组分配管与板另一端处的所述另一或另一组分配管之间延伸。这些附加连接管线一般大致垂直于分配管延伸,并且实际上,它们的直径比分配管的直径小。连接管线的直径必须足够大,以使有足够的流体能流过所有连接的工具件。为了保证较高的冷却能力或增加根据本发明的冷却系统所要冷却的工具件数量,有利的是平行且彼此间隔开地布置多根连接管线。那些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们会理解,设置附加连接管线意味着可以使流体流过并因而冷却相应较大数量的附加工具件。如果对上述的推荐管线布置作考察(observe),可见在传统的承板中也可实现这种类型的管线结构。
在两基本系统之间可加以区分。在所述的一个基本系统A中,附加连接管线或中间管线有两个封闭端部,并在流入侧和流出侧都连接于工具件。
所述另一基本系统B设置成将附加连接管线(中间管线)分成一方面是一流入管线分支和另一方面是一流出管线分支,且通过所述分配管连接两管线分支。
两个基本系统流过的冷却流体相继地首先流过所述一工具件、之后再流过所述另一工具件,或者首先流过所述一组工具件、之后再流过所述另一组工具件。这种的结果是,可以更好地利用冷却流体,并带来所述的优点。
以上述的方式,成倍提高冷却效果或成倍增加所冷却的工具件数量的所述一种方式不在于根据相应的基本系统连接一条附加连接管线,而在于平行地连接两条或相应较大数量的附加连接管线。所述一组的流出管线用作下一组的流入管线。
根据本发明,冷却效果的其它改善和成倍提高使得在基本系统(A或B)的叠合系统中,流体相继流过的工具件的数量翻倍。应予理解的是,基本系统也可以翻四倍或合适地多次复制,以从而使所冷却的工具件的数量成倍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当使用笔直的分配管时,就可有利的采用适当地制成更宽的承板。
考虑到承板的较大表面面积,在各个情况中希望将总表面面积做得较小,并允许增加板的高度。这就给出了其它许多在相应的承板中设置较长或更多连接管线和分配管的方式。因此,根据本发明,附加连接管线(中间管线)可有利地布置在板中与连接于入口/出口的连接管线的高度不同的高度处。这种有利的解决方案令人惊奇地解决了承板中的空间问题。换言之,如果将管线布置在不同高度处,则在高度稍大的板中就可以容纳多很多的连接管线。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工具件是用于注射模塑合成材料型坯的注射模具的管形模芯。以众所周知的方式,合成材料注射模塑到这种类型模芯上,并通过合适地滑套的管子而被脱出以形成型坯。为了冷却合成材料,必须冷却模芯。为此,对冷却水加压使其穿过相应的冷却系统,即从入口、穿过模芯的壳体并在其表面下方、流至出口。在注射模塑过程之后,冷却水带走热能,并想要尽可能地利用水的冷却能力。如果使用根据本发明中所要实现的冷却系统,就可尤为成功地利用水的冷却能力。以这种方式,可以生产出有效的新型注射模塑,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还可以重新配置和改进现有的注射模具。
有利的是,本发明还构造成:由以流体密封的方式插入的至少一个塞子来将分配管分成至少两个独立的段。由所述塞子阻断分配管中原有的流体连通。对那些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们来说将会清楚的是,连接管线可以在几乎任何所想要的部位处设置塞子,就向分配管可以在任何所想要的位置设置塞子那样。塞子提供可被称为是100%或接近100%的阻挡或堵塞。塞子可以具有不同的结构,例如用弹性体材料制成,或者仅部分地用弹性体材料制成,并带有诸如钢之类的硬质耐蚀材料。在根据本发明设置塞子的情况下,尽管也有完全用金属制成的塞子,这样的塞子也可以与已知的承板一起使用,以堵塞由于其制造而开口的一端,但较佳的是使用钢或橡胶、或者两种组合的塞子。流动横截面的尺寸不是重要的。连接管线和分配管都可设有合适的塞子。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结合附图的描述中会显现出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特征和可能的应用。
在诸附图中: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冷却系统的基本系统A的第一实施例;
图2示出冷却系统的第二实施例,其中将基本系统A作为基础,并设置了多条彼此平行且间隔开的附加连接管线;
图3示意地示出了与图1至2所示的冷却系统实施例相似的一第二基本系统B,在该系统中附加连接管线分别通向一分配管或从其供应而来;
图4示意地示出根据基本系统A、并混合(叠合)有系统B的冷却系统的另一实施例;
图5以略为具体的方式、但同时大部分仍以概要的形式示出根据第二基本系统B的冷却系统的说明图,在该系统中,塞子分隔分配管;
图6以更加具体的方式示出了具有下述冷却系统的承板的结构,所述冷却系统以孔的形式建立,并使用第二基本系统B;该图的左半部分是四行冷却,右半部分是两行冷却;
图7示出如沿着从板的一端至另一端的纵向所见的、图6所示承板的侧视图;
图8示出采用第一基本系统A、且为四行冷却的另一具体实施例;以及
图9示出两行冷却、且使用第二基本系统B的冷却系统的另一不同的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以概要的方式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冷却系统的第一基本系统A,所示的箭头代表工具件1,这些工具件1例如是安装在一承板、亦即芯板14上的芯子(合成材料的型坯(未示出)注射模塑在这些芯子上,然后必须被冷却)。出于这个原因,冷却水(流体)必须流过这些工具件1。冷却流体(水)在一个部位处流入工具件(芯子)1,并在已经变热到某一程度之后在另一部位离开工具件,所述另一部位例如在各情况中所示的箭头的头部处。在附图中,流体入口标示为2,而流体出口则标示为3。流体入口连接于一流入分配管5,流体出口3则连接于一流出分配管6。分配管5和6之间设有连接管线7、8及9,亦即连接于流体入口2的连接管线,且该管线可称为一流入管线7。连接于流体出口3的连接管线也可称为一流出管线8。这些连接管线7和8之间设有一附加连接管线9,该管线也可称为一中间管线9。在图1至5中,以虚线示出该中间管线9。
在根据图4的实施例(基本系统(A+B))中,可借助于一流入管线分支10和一流出管线分支11来连接中间管线9,且对这些分支来说借助于一中间分配管12来连接这些分支,并用实线示出这些分支。图4还示出了基本系统A和B组合起来(如将在下文说明的那样)的具体结构特征。
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示出了多次复制式的图1所示基本实施例A。这里,不是仅设置一条流入管线7(如图1),而是设置了从流入分配管5引出的多条流入管线7(在本情况中为三条)7、7′以及7″。这些流入管线7、7′、7″中的每一条供应一系列或一组工具件1,在各情况中只示出了这些工具件1中的两个。在各情况中工具件的流出端(箭头的头部)通向中间管线9,亦即设置在中间的附加连接管线9、或9′或9″。接着,这又在各情况中供应另一组工具件1,该组工具件则通向相应的流出管线8、8′及8″(在箭头的头部处)。这些流出管线8、8′及8″连接到流出分配管6,而分配管6又连接到流体出口3。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流入分配管5以直线的形状位于左上部,并与流出分配管6在一直线上,该流出分配管6布置在流入分配管5沿流动方向的下游并与其间隔开。这里,两分配管或是在几何形状上彼此分隔,例如制成板的实心材料中的盲孔,或者是由连续深孔内的塞子来实现分隔,该连续深孔被塞子分成两个部分,亦即流入部分5和流出部分6。这种类似的塞子在图5中标示为13、13′及13″。
根据示出基本系统B的图3,流入管线7从流入分配管5引出,并在下游端封闭。一组工具件1从多个部位处引离,冷却流体流入工具件1,并流动离开进入附加连接管线(总的标示为9)的流入管线分支10。因为该流入分支10是附加连接管线9的一部分,所以用虚线标示。连接管线9连接于设置在中间的分配管12,在该基本系统B中,分配管12在其左侧接受冷却流体,而在右侧排出它。后者由流出管线分支11示出,该分支11也用虚线表示,并也在其流出端封闭。从该流出管线分支11也引出一整系列的工具件1,这些工具件1的下游端(箭头头部)通向流出管线8。在上游端处,流出管线8也封闭,并在下游端处通向流出分配管6。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类似于如图1所示的第一基本实施例A的情况,冷却流体流出流体出口2,进入流入分配管5,并从那里进入流入管线7,该流入管线7又在下游端处封闭。由该流入管线7向一整系列的工具件1供应冷却流体,冷却流体流出这些工具件1进入中间管线(附加连接管线)9,该中间管线9以虚线示出且其两端都是封闭的。中间管线9也连接到一系列工具件,冷却流体流过这些工具件,并藉此来冷却它们。相应的箭头头部表示工具件1的下游端,冷却流体从这些下游端流出,进入流入管线分支10,并从那里穿过设置在中间的分配管12,流入流出管线分支11,可参考到图3中基本系统B的状态。
不过,如果将图4中点划线左侧的流入管线分支10看作流出管线,即将冷却流体引入一流出分配管6(如果哪里有流出部位的话)的流出管线,图4也可被认为是与基本系统A相关的。不过,实际上,冷却流体连续地流入设置在中间的该分配管12,以使流出分支11从分配管12相对于图4中的点划分隔线的右侧一半供应而来,也就是说他从分配管12供应而来。该管线分支11因而可被认为是基本系统A的流入管线7。基本系统A布置在图4中点划线的右侧,但仅是与左半部分成镜像。
不过,人们将会认同的是,图4中示出了基本系统A和B的叠合。在图4的实施例中,冷却流体相继地穿过的工具件1的数目实际上是图1中所示的两倍。
与采用这种叠合无关,仍可应用根据图2的多次复制的布置,其中不是设置一条流入管线7,而是可以使用三条流入管线7、7′、7″等。按照这些原理来多次复制冷却系统的有利的可能性是显然的。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该图比图1至4的示意图要稍微具体一些。例如,外侧的点划线表示在空间中倾斜设置的一平面。该平面例如可以代表一承板14。可以想像,工具件1可以是竖直向上并垂直于该平面的模芯,它们的冷却流体的流入部例如在外侧、位于承板14的一上平面中,而它们的流出端部则位于同一平面的更内侧。类似地,在图5中,代表的工具件1(用实现或虚线表示)所示为在各情况中连接两条管线的一箭头,以表示冷却流体沿箭头的方向从一条管线流入另一条管线。这使所述原理对阅读者表达得更清楚,而且穿过注射模塑的模芯的流动与该冷却系统的原理相同。实线示出(更靠左侧)在承板14下部高度(lower level)处的一管线系统,而虚线表示的相对的另一管线系统则被表示为布置在上部高度(upper level)处。这样,流入分配管5、5a以及流出分配管6、6a位于下部高度处,而流入管线分支10和10a则位于上部高度处,就像流出管线分支11和11a那样。类似地,布置在中间的分配管12和12a位于上部高度处,分配管12和12a一条接在另一条之后地成一直线地延伸,并由一塞子13″将彼此分隔。在另一侧上(图5中的左上部),塞子13将流入分配管5从流出分配管6分隔开。该流出分配管6并入下一段的流入分配管5a,并由塞子13′沿着该分配管5a延伸的方向、在分配管5a的下游将其与流出分配管6a分隔开。因为冷却系统中的分配管和管线是由承板14中的深孔制成的,所以分配管5、6、12是笔直的,并在承板14中平行且彼此间隔开地延伸。
此外,以实线示出的分配管在承板14的下部高度处延伸,且其截面一个接在另一个之后地成一直线,并由一塞子13、13′或由承板14自身的材料(如果相应分配管构造成就是一盲孔的话)彼此间隔开。
连接管线、亦即流入管线7和7a大致垂直于分配管延伸的方向地延伸(在下部高度处或在下部平面上)。流出管线8和8a设置在下部高度处平行于流入管线7和7a。
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谓的附加连接管线或中间管线9分成一流入分支10和一流出分支11,它们通过分配管12连接。设有以虚线示出的管线和分配管,它们位于承板14的上部高度处。因此,这构成基本系统B。此外,设有基本系统B的一个叠合,使图3所示的回路复制,以致穿过其相继地流动的工具件1或模芯的数量翻倍。两行冷却就变成了四行冷却。
跟踪冷却流体从流体入口2(图5中的左上部)开始的流动路径,流体流过流入分配管5进入流入管线7,穿过第一组工具件1进入流入管线分支10,然后从那里(现在位于上部高度处)进入中间分配管12。流体离开该分配管12穿过流出管线分支11,并从流出管线分支11其流动作用在第二组工具件1上,以使冷却流体流过流出管线8进入流出分配管6。流出分配管6的延伸部分发展成流入分配管5a、亦即第二塞子13′的上游,并通过流入管线7a离开该分配管5a,穿过第三组工具件1,并进入流入管线分支10a。中间分配管12a从这里接受流体,并通过流出管线分支11a排出它,使其流入第四也是最后一组工具件1。然后,流体流过第四组工具件1,进入流出管线8a、流出分配管6a,并通过流体出口3流出。
图6和7以呈更为具体的形式的实施例来示出模芯形式的承板。图6在左半部分示出四行冷却的平面图,在右半部分示出两行冷却的平面图,不过在两个半部中孔的数量是相同的。差别在于,在为两行冷却的右半部分仅在板14中、底部右侧分配管6中居中地设置单个塞子13;而在顶部右侧(上部高度)分配管5、6中设置两个塞子。
请参照图6,将首先说明在点划中心线15右侧的双层冷却的实施例。这涉及如图3所示的第二基本系统B,但所见为其镜像。流动只穿过两组模芯形式的工具件1。
冷却流体从流体入口2流入布置在底部的流入分配管5,在从该流入分配管5供应也位于底部的流入管线7。在这些管线7与布置在它们上方的流入管线分支10之间设有模芯形式的第一组工具件1,在图6中,这些工具件1竖直向上朝向看图者、与看图的方向相反地凸伸。这些模芯或工具件1的接纳器可所见为圆圈(在图3中,看图者通过面向沿箭头方向的箭头头部而朝向工具件1观看)。冷却流体离开流入管线分支10穿过未被分隔的中间分配管12,该流体从下部四条管线分支10流入这些中间分配管12,穿过示于图6中顶部处的四条流出管线分支11,并同样地流出到右侧(仍在上部高度处)。
如图3示意地所示,流体流出上部流出管线分支11,穿过工具件1,并进入平行布置并位于下方的流出管线8。该流出管线8在右侧上连接于右侧下部分配管的上部、亦即连接于流出分配管6,冷却流体从流出分配管6通过流体出口3离开承板14。
在图6所示承板14的左半部分(图7中以剖面图示出带有两个不同高度的空间)中,设置了更多的塞子,这些塞子以与图5所示相似的方式设置,在上部分配管12中设有一塞子13″,并且相反地并在左侧上、几乎在板14下部高度中的边缘处,在分配管5、6中设有两个塞子13和13′。与右半部分的实施例相比,工具件1的行或组的数量翻倍,在右侧上流过两组或两行工具件1,而现在左侧上则有四组或四行工具件1。在这里可利用图5来进行定向。
流体入口2布置在左边上,并通向形成在承板14下部高度处的流入分配管5。流体从那里流过流入管线7(尽管有两条平行的流入管线,但这里仅使用单根流入管线),在该流入管线7的上方钻孔钻出布置在上部高度的流入管线分支10。在这些管线之间,同样设有工具件1行或组,冷却流体在其从流入管线7到流入管线分支10之间的路径上穿过这些工具件1。流体流出并进入中间分配管12,在图6中该中间分配管12向上延伸,与右半部分的实施例相类似,但区别是该中间分配管12沿向上方向终止于塞子13″处。冷却流体可同样地穿过位于上部高度处的流出管线分支11,然后在穿过工具件组1和位于下方的流出管线8。管线8在承板14的左侧端部处通向流出分配管6。该分配管6接受冷却流体,并在其下游的流出部分(该半部的)中并入流入管线5a。这最终终止于在上部塞子13′处,并因而被认为是一流入部分,因为它允许向右流入流入管线7a。然后,冷却流体穿过工具件1进入布置在流入管线7a上方的流入管线10a,并向右离开,进入中间分配管12a,该中间分配管12a与分配管12一直线地延伸并由塞子13″将其与分配管12分隔开(在底部处)。最后,流体流出该分配管12a,穿过流出管线分支11a,穿过工具件1,进入流出管线8a,穿过流出分配管6a,并穿过流体出口3流出。同样,从图5的示意图可更容易地定向自身。
图8中以承板14更加具体的形式示出了再一实施例。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中,可使用第一基本系统A的图示来进行定向,换言之,即在原理上采用图2的方式。大致在图8中以平面图示出的承板的中心处,在连接管线(在图8中从左向右地延伸)中有阴影区域,并且在右侧的分配管的大致中心处还有一中间区域。这些阴影区域表示在适当的位置上留下材料,从而由这些材料形成像塞子那样的堵块或阻挡。图8所示实施例涉及根据基本系统A+B的四行冷却,类似于图4中所示的系统。流体从流体入口2流入位于顶部的流入分配管5,并从那里往下流,向左(下部高度)流入三条平行的流入管线7。附加连接管线9(中间管线)布置在这些管线上方的上部高度处。同样,工具件1所示为位于流入管线7和中间管线9之间,连接于通流并呈多次复制形式的回路。模芯形式的一系列这些工具件1包括六个模芯,并且一次同时穿过三行地进行流动。因此,平行地连接十八个模芯。阻挡(在图8中为了简单起见标示为与塞子一样的标号13)仅位于流入管线7的下部高度处,而在中间管线9的上部高度处冷却流体可以流到下一组三倍的六个工具件1上。然后冷却流体穿过这些工具件1流动,并首先穿过被称作流入管线分支10的分支而被引导离开,且供应到中间分配管12。顶部的三条连接管线9进给到设置在顶部的分配管12中,如图4的左半部分中沿着虚线示意地所示。如果在图4中冷却流体由于在中间分配管12中继续流动而超过(overshoot)该管线,则流体将进入另一半,也就是说首先是下部高度处的流出管线分支11,并流出这些分支11穿过工具件1,流到上部高度和附加连接管线或中间管线9,并且在图8中为流入板14的右半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流体已经在该阶段以冷却的方式流过第三组工具件。根据图8,流体现在在承板14的右下四分之一部分中流动,穿过第四也是最后一组工具件1,并进入在下部高度处的流出管线8,以从那里向右流入流出分配管6,并从流出分配管6穿过流体出口3流出。在需要之处,可利用图4来定向,以补全冷却流体的流动路径。
图9示出了与图8承板的结构类似的一承板14,但可以将设置在图8中心处的阻挡或塞子13想像为消失了,以致从下部高度处的流入分配管5向右流出的冷却流体流入相应的流入管线7,该流入管线在承板14的大部分长度之上从左向右地延伸,并连接到十二个工具件1。穿过该第一组工具件1的流动在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是平行的。冷却流体离开这些在上部高度处的工具件1(它们呈模芯的形式),穿过附加连接管线(中间管线)9,这些管线9在右侧通向中间分配管12。中间分配管12接纳来自图9中各情况的十二个工具件1的底部两行的流体,并以与图3中示意所示的方式类似方式向上引导流体,同样将流体排放到流出管线分支11中。流出管线分支11是附加连接管线(中间管线)9的一部分,并且,就像上述的、进给分配管12的中间管线9一样,它也是一流入管线分支10。一旦冷却流体离开流出管线分支11,它随后就流入第二也是最后一组工具件1,并籍助于流出管线8和流出分配管6、穿过流体出口3离开承板14。示意的图3可用以说明该第二基本系统B的定向。
标号列表:
1          工具件
2          流体入口
3          流体出口
4          芯板(=承板)
5,5a      流入分配管
6,6a      流出分配管
7,7a      连接管线-流入管线
8,8a      连接管线-流出管线
9,9a      中间管线(附加连接管线)
10,10a    中间管线9的流入管线分支
11,11a    中间管线9的流出管线分支
12,12a    中间分配管线
13         塞子
13′       塞子
13″       塞子
14         承板
15         中心线

Claims (11)

1.一种用于冷却工具件(1)的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借助于从一流体入口(2)穿过连接管线(7,8,9)引导到一流体出口(3)的流体进行所述冷却,且工具件(1)沿通流方向连接在与流体入口(2)连接的至少一条连接管线(7,8,9)和与流体出口(3)连接的至少一条连接管线(7,8,9)之间,其特征在于,在一方面是与流体入口(2)连接的至少一条连接管线(7)和另一方面是与流体出口(3)连接的至少一条连接管线(8)之间,其间设置至少一条附加连接管线(9;10-12)和与之流体连通工具件(1),以使流体在其流动路径上先后流过至少两个工具件(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流体入口(2)和/或流入出口(3)各连接于一分配管(5和/或6)。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附加连接管线(9)有两个封闭端,并在流入侧和流出侧都连接到工具件(1)。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附加连接管线(9)分成一流入管线分支(10)和一流出管线分支(11),并通过一分配管(12)连接该两分支。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分配管(5,6,12)是笔直的,并在板(14)中平行且彼此间隔开地延伸。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分配管(5,6,12)是笔直的,并在板(14)中先后并彼此间隔开地沿一直线延伸。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多条带有相应连接的工具件(1)的、平行且彼此间隔开地延伸的附加连接管线(7′,7″,8′,8″,9′,9″)。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基本系统(A或B)的叠合系统中,流体相继流过的工具件(1)的数量翻倍。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附加连接管线(9)布置在板(14)中与连接于入口(2)/出口(3)的连接管线的高度不同的高度处。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工具件(1)是用于注射模塑合成材料型坯的注射模具的管形模芯。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由以流体密封的方式插入的至少一个塞子(13,13′,13″)来将分配管(5,6,12)分成至少两个独立的段(5,6)。
CNA2004800037706A 2003-02-12 2004-02-10 用于冷却工具件的冷却系统 Pending CN174782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305669.6 2003-02-12
DE10305669A DE10305669A1 (de) 2003-02-12 2003-02-12 Kühlsystem zum Kühlen von Werkzeugteilen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47826A true CN1747826A (zh) 2006-03-15

Family

ID=32747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4800037706A Pending CN1747826A (zh) 2003-02-12 2004-02-10 用于冷却工具件的冷却系统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7517213B2 (zh)
EP (1) EP1592542B1 (zh)
CN (1) CN1747826A (zh)
AT (1) ATE470552T1 (zh)
BR (1) BRPI0407396A (zh)
CA (1) CA2513211C (zh)
DE (2) DE10305669A1 (zh)
MX (1) MXPA05008337A (zh)
WO (1) WO200407174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98246A (zh) * 2016-03-10 2016-07-27 安徽鑫旭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亮无氧铜扁型材结晶器
CN111712365A (zh) * 2018-03-01 2020-09-25 依视路国际公司 具有在嵌件后冷却技术的模具及相关方法
CN111730833A (zh) * 2020-05-14 2020-10-02 德玛克(长兴)注塑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瓶坯模腔板冷却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2102266A1 (de) * 2012-03-16 2013-09-19 Mht Mold & Hotrunner Technology Ag Spritzgießwerkzeugplatte sowie Spritzgießwerkzeug mit einer solchen
US10052804B2 (en) 2015-03-20 2018-08-21 Athena Automation Ltd. Cooling plate assembly for an injection molding machine
WO2019049970A1 (ja) 2017-09-08 2019-03-14 日精エー・エス・ビー機械株式会社 金型
CN110480966A (zh) * 2018-05-15 2019-11-22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注塑模具冷却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42263A (en) * 1947-01-31 1951-02-20 Clearing Machine Corp Plastic molding
JPS5939510A (ja) * 1982-08-31 1984-03-03 Katashi Aoki 型温調整方法
FR2558407B1 (fr) * 1984-01-20 1986-07-11 Chausson Usines Sa Moule ou matrice a temperature reglable pour le travail de produits divers
US4721452A (en) 1987-03-23 1988-01-26 Husky Injection Molding Systems Lt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hollow plastic articles
DE3811112A1 (de) * 1988-03-31 1989-10-12 Fritz Mueller Spritzgussverfahren fuer kunststoffe und spritzgussform
DE4000766A1 (de) * 1990-01-12 1991-07-18 Agfa Gevaert Ag Verfahren zur kuehlung eines spritzgiesswerkzeugs
US5423670A (en) * 1993-10-08 1995-06-13 Hamel; Julio E. Enhanced thermal transfer injection molding apparatus
US6143215A (en) * 1996-09-18 2000-11-07 Vec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lding composite articles
JP2000108170A (ja) 1998-10-08 2000-04-1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成形品取出装置
US6398537B2 (en) * 1999-04-02 2002-06-04 Mold-Masters Limited Shuttle system for an apparatus for injection molding
CH695332A5 (de) * 2000-12-22 2006-04-13 Netstal Ag Maschf Giesserei Nachkühler für hülsenförmige Spritzgiessteile, sowie die Verwendung des Nachkühlers.
DE10210456A1 (de) 2002-03-09 2003-09-18 Mht Mold & Hotrunner Tech Ag System zum Kühlen von an einer Trägerplatte befestigten Hülsen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98246A (zh) * 2016-03-10 2016-07-27 安徽鑫旭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亮无氧铜扁型材结晶器
CN111712365A (zh) * 2018-03-01 2020-09-25 依视路国际公司 具有在嵌件后冷却技术的模具及相关方法
CN111730833A (zh) * 2020-05-14 2020-10-02 德玛克(长兴)注塑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瓶坯模腔板冷却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592542A1 (de) 2005-11-09
DE10305669A1 (de) 2004-08-26
MXPA05008337A (es) 2005-11-04
US20060263466A1 (en) 2006-11-23
EP1592542B1 (de) 2010-06-09
CA2513211A1 (en) 2004-08-26
BRPI0407396A (pt) 2006-02-07
US7517213B2 (en) 2009-04-14
WO2004071743A1 (de) 2004-08-26
CA2513211C (en) 2012-08-14
DE502004011262D1 (de) 2010-07-22
ATE470552T1 (de) 2010-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951C (zh) 注模装置的阀元件驱动机构
CN100526048C (zh) 连续制造带管接头的复壁管的方法、复壁管和实施该方法和制造该复壁管的装置
CN1225718A (zh) 机动车带有室分隔件的热交换器汇集箱
CN1299091C (zh) 传热板、板组件和板式热交换器
CN1280564C (zh) 多路阀
CN1747826A (zh) 用于冷却工具件的冷却系统
CN1662406A (zh) 用于汽车和其它应用场合的多射流装置
CA2729527A1 (en) Laminated synthetic resin bottle, injection molding device, and process for molding a laminated preform
WO2006071304A2 (en) Apparatus for separating entrained air from a liquid
CN2774751Y (zh) 吹塑机的三层共挤装置
CN100351565C (zh) 汇流阀
CN101045380A (zh) 喷墨头
CN101990601A (zh) 用于液压活塞机的流动优化的缸筒
CN1122626C (zh) 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用于液体容器制造方法的金属模具
CN104696203B (zh) 复合阻流体无阀压电泵
CN106079358A (zh) 一种快速冷却式海洋养殖网箱踏板主体生产模具
CN101062618A (zh) 流体喷出装置
CN205364504U (zh) 单储料缸式多层共挤塑料中空成型模头
CN1356455A (zh) 发动机的冷却构造
CN1638942A (zh) 用于冷却固定至承板的套管的系统
CN110470155A (zh) 换热管组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CN1253036A (zh) 微型喷射装置
CN206913656U (zh) 一种一出四双层结构聚烯烃管材生产线
CN201102193Y (zh) 磨削液储存装置
CN201544439U (zh) 一种低中心三层共挤模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6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