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24732A - 梭口形成机构、三位织造系统及配备该系统的织机 - Google Patents
梭口形成机构、三位织造系统及配备该系统的织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24732A CN1724732A CN 200510085205 CN200510085205A CN1724732A CN 1724732 A CN1724732 A CN 1724732A CN 200510085205 CN200510085205 CN 200510085205 CN 200510085205 A CN200510085205 A CN 200510085205A CN 1724732 A CN1724732 A CN 172473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ok
- fixed bar
- pair
- nose
- b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3/00—Jacquards
- D03C3/12—Multiple-shed jacquards, i.e. jacquards which move warp threads to several different heights, e.g. for weaving pile fabrics
-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C—SHEDDING MECHANISMS; PATTERN CARDS OR CHAINS; PUNCHING OF CARDS; DESIGNING PATTERNS
- D03C3/00—Jacquards
- D03C3/20—Electrically-operated jacqua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梭口形成机构、三位织造系统及配备该系统的织机。这种机构包括两个叠置的电磁体(4,5)和两对成对设置并设有用于固定属于一对钩子中的可移动钩子(11,12,11′,12′)的鼻状部(214,214′,224,224′)的枢转固定杆。在同一对中,第一可移动钩子(11,11′)包括要简单地抵靠在提刀(13′)上的本体(111)和要与固定杆(21,21′)相互作用的挠性刀片(113,113′),而第二可移动钩子(12,12′)包括要简单地抵靠在所述第一钩子(11,11′)的本体(111)上的本体(121)和要与同一对固定杆中的另一固定杆(22,22′)相互作用的挠性刀片(123,123′)。各刀片以可能的间隙(F3)固定在对应的本体上,各固定杆的固定鼻状部设在固定杆的与相关电磁体相对的那一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梭口形成机构、一种三位织造系统及配备该织造系统的织机。
背景技术
配备有包括能产生经纱的三个位置的织造系统的织机通常用于制造特种织物,例如特别是丝绒或毛毯。
EP-A-0839937公开了一种三位织造系统,在该系统中设有通过系统的提刀/提刀而成对移动的可移动钩子,每对钩子中的一个钩子简单地抵靠在该对钩子中的第二个上。所述两个钩子通过索状元件与另两个钩子结合并且这些钩子与多个适合于以随这四个钩子的位置变化的不同方式相互隔开的滑轮相关联。
从EP-A-0839937还知道,在用于三位织造系统的选针装置中设有设置在叠加的电磁体两侧的两对枢转杆,每对枢转杆中的枢转杆能够受一个电磁体控制而且每个枢转杆安装有用于使属于一个叠加在另一个上且通过提刀一起移动的一对钩子的可移动钩子固定的鼻状部。这个装置能正确地起作用但是制造相对复杂,因为在铰接轴线的各侧延伸的一个枢转杆具有复杂的形状,这就相应地增加了成本价格。另外,在各枢转杆与用作控制枢转杆的电磁体的邻近部分之间的区域聚集的毛屑风险最后将导致选针错误,而这导致在制造过程中在丝绒或毛毯产生“疵点”。
在该已知的装置中,这两个可移动钩子在它们路径的上止点附近穿过固定杆的鼻状部之间,实践中这些可移动钩子由塑性材料制成而且具有随制造公差变化的宽度,可移动钩子的宽度的不同能够导致一个或另一个枢转固定杆不适当的定位,在制造过程中这就再一次存在丝绒或毛毯上出现“疵点”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个较具体的目的是通过提供一种用于三位织造系统中的梭口形成机构来克服这些缺点,该梭口形成机构比现有技术的织造系统中的那些机构更易于制造和使用,而且它的操作可靠性也得到了提高。
在这种精神下,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提花织机的三位织造系统的梭口形成机构,该机构包括至少两个叠置并适于被选择性地触发的电磁体和两对枢转固定杆,同一对固定杆设置在所述电磁体的相同侧,每一固定杆设置有适合与所述电磁体中的一个电磁体相协作的金属电枢和用于固定属于一对适于被一提刀连带移动的钩子中的可移动钩子的鼻状部。该机构的特征在于,在同一对可移动钩子中,第一钩子包括要简单地抵靠在所述提刀上的本体和要与固定杆中的一个固定杆相互作用的挠性刀片(blade),而第二钩子包括要简单地抵靠在第一钩子的本体上的本体和要与同一对固定杆中的另一固定杆相互作用的挠性刀片;每一刀片以可能的间隙固定在对应的本体上;每一固定杆的固定鼻状部设在所述固定杆的与相关电磁体相对的那一侧,同一对固定杆中的固定杆的固定鼻状部在平行于相关可移动钩子的移动方向的方向上和垂直于该移动方向的方向上相互偏置一距离;当第二可移动钩子的本体抵靠在第一可移动钩子的本体上时,挠性刀片的那些要与所述固定鼻状部相互作用的部分之间在所述方向上具有基本相同的偏置距离。
由于本发明,固定到各可移动钩子的本体上的挠性刀片用于与一对固定杆中的一个固定杆相互作用,因为刀片的制造公差可以非常精确,所以其几何形状能被清楚地限定。另一方面,优选以合成材料制成的各钩子的本体因为较结实,所以可以非常坚固。刀片的挠性用于允许其相对于各钩子本体的间隙,从而不管是在枢转杆的校准过程中或者是用于将钩子固定在其路径的顶部位置邻近,允许刀片与相应的固定杆有效地接合。因为用于使同一对固定杆的两个固定杆固定的鼻状部在相同的方向上定向,所以由弹性刀片施加到固定杆上的校准作用力在两个固定杆之间非常相当,相反,由各固定杆的鼻状部施加到同一对钩子的两个钩子的固定作用力非常相当。另外,电磁体、它们各自的控制装置以及相关的固定杆可以基本相同,这有助于织机的安装,改进可靠性,降低成本价格并使得机构更紧凑。这一点是重要的,因为一个织造系统可有总计10000多个这种机构。
根据本发明优选但非必须的方面,这种机构可以技术上可行的任何组合包括下列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
同一对钩子的所述刀片在校准操作过程中适合于朝向所述固定杆的各自固定鼻状部而与所述固定杆进入抵靠并且适合于朝向电磁体作用这些固定杆。
各固定杆绕相对于所述机构的机架固定的轴线铰接并且相对于该轴线——实质上是垂直于该轴线的方向并且在轴线的一侧——延伸。由此,这种固定杆比EP-A-0899367的上部杆更紧凑和更耐用。
同一对固定杆中的两个固定杆基本相同,这能够在制造过程中节约并且有利于备件的库存管理。
各固定杆设有至少一个偏导器(deflector),该偏导器适合于使容积随固定杆的角位置变化的腔室与外界隔离。这避免短绒在这种腔室中的堆积并限制出现故障的风险。
第一钩子的本体在其第一侧上设有适合于简单抵靠在相应提刀上的鼻状部,在与该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设有适合于以简单的抵靠方式容纳第二钩子的本体的部分的后跟部。由此,在不需要由这些本体中的每个本体支承的柔性刀片的拉紧的情况下,作用力在一对钩子中的第一和第二钩子之间的力传递就能发生,这些刀片的机械特性能够根据它们各自在固定杆上的校准和/或钩住功能而被优化。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钩子的本体的所述鼻状部和后跟部优选地在固定到该本体上的挠性刀片的各侧延伸。
同一对可移动钩子的挠性刀片具有不同的长度并且被引导一距离从而使它们可在相似条件下弯曲,从而使得能够在校准过程中在相关的固定杆上施加基本相同的作用力。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提花织机的三位织造系统,它包括至少一个上文描述的选针机构。该系统比现有技术中的那些系统更可靠、更经济。
最后,本发明涉及一种配备有上文中提到的织造系统的织机,该织机比现有技术中的织机更可靠,也更容易使用。
附图说明
根据仅作为举例给出的织机、织造系统和选针机构的原理而进行的描述并且参照附图,本发明将更容易理解且其优点也显得更清楚,其中:
图1是通过根据本发明第一种构造的梭口形成机构的一部分的纵向剖视图;
图1A是沿图1中箭头A的方向以更大比例显示的可移动钩子和固定杆之间相互作用区域的详细视图;
图2是当该机构为第二种构造时对应于图1的右侧部分的半剖视图;以及
图3是当该机构为第三种构造时类似于图2的半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3所示的梭口形成机构用于结合到安装于制造毛毯的织机上的三位织造系统中。它能够控制悬吊一个或多个综片的通丝(harness cord)的下端钩子或钩扣的位置。根据EP-A-0839937的技术教导,图中所示的机构的部件与多个叠置的滑轮相关联,这些滑轮的相对位置能够控制上面提到的端部钩子或钩扣的高度。为了控制这些滑轮—其中两个以标记P1和P2示意性地仅示于图1中,呈绳索形式的两个索状元件1和2分别连接两个外部可移动钩子11、11′和两个内部可移动钩子12和12′。钩子11和12以及钩子11′和12′设置成通过提刀13或13′一起移动,在这种情况下每对钩子中的内部钩子简单地抵靠在该对钩子中的外部钩子上,这同样地是根据EP-0-839937的技术教导。
机构M还包括平行于轴线Z-Z′方向的两个叠置的电磁体,在图1中轴线Z-Z′基本上是垂直的而且对应于滑轮P1和P2的移动方向。电磁体4和5可以通过一(未示出的)控制模块有选择地致动。
在电磁体4和5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对杆21和21′,22和22′。杆21,21′,22和22′的结构相同并且每个杆被安装成分别绕轴211,211′,221和221′枢转,而轴211,211′,221和221′的几何轴线X211,X211′,X221和X221′相对于相对织机结构固定不动的机构的机架6固定。轴线X211及等效轴线总体上垂直于轴线Z-Z′。杆21包括其内设有用于轴211穿过的开口的上孔眼212,且在图1中该杆21基本上在轴211下延伸,例如在实际中沿总体上平行于轴线Z-Z′的方向向下。杆21包括基本上相对电磁体4设置的沿总体上平行于轴线Z-Z′和垂直于轴线X211的方向延伸的金属电枢213。杆21设有可以钩住可移动钩子11的一部分的鼻状部214,从下面的说明这一点将更明显。
杆21还支承有偏导器215,该偏导器215能够使容积随杆21绕轴线X211的角位置变化的腔室C21与外界隔离。实际上,如双箭头F1所示,杆21被安装成绕轴线X211枢转,腔室C21由分别设置在杆21和电磁体4上的两个极化接触面限定。杆21的角位置可以通过电磁体4和置于杆21与机架6的中心部分6A之间的压缩弹簧14控制。弹簧14在杆21上施加一趋向于使鼻状部214离开轴线Z-Z′的弹性作用力E4。
杆21′,22和22′在结构上与杆21是相同的而且每个设有金属电枢213′,223和223′以及固定鼻状部214′,224和224′及偏导器215′,225和225′并且受到弹簧14′,15和15′的作用。
同样,每个杆21′,22和22′关于轴线X211′,X221和X221′沿总体上平行于轴线Z-Z′的方向延伸。这些杆被安装成绕它们各自的轴线枢转,由箭头F′1,F2和F′2所示,而且它们的位置可以通过电磁体4或5和弹簧14及等效弹簧控制。
轴线X211和X221平行于轴线Z-Z′偏置一大于杆21的长度的距离d1。这些轴线还在垂直于轴线Z-Z′的Y-Y′方向上相对于轴线X211及X221偏置一距离d2,轴线X211比轴线X221更远离轴线Z-Z′。由于杆21和22相同,鼻状部214和224也平行于或垂直于轴线Z-Z′偏置距离d1和d2。
固定杆仅在它们各自的铰接轴线一侧延伸的事实,能够相当容易地实现对它们几何形状的良好限定,这对确定机构M的操作可靠性非常重要。特别是,这些杆在转动中的惯性较低,这样能够采用可施加低强度回动作用力E4或等效力的回动弹簧14和等效物以及功率较低并因此紧凑的电磁体4和5。
钩子11为两部分,包括由较结实的合成材料制成的本体111,在该本体111中模制有用于与杆21相互作用的一挠性金属刀片113的端部112。这种两部分结构可以与EP-A-1413657所描述的用于两位织造系统中的结构相比较。然而,由于存在适用于三位织造系统的特殊结构,本发明的机构与现有技术存在很大差异。
在刀片113离本体111最远的端部114的附近设置有用于容纳杆21的鼻状部214的开口115。这样,如图1的右侧所示,钩子11可在其路径的上止点附近由杆21固定在适当的位置。
同样,钩子12包括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本体121,在该本体121中模制有用于与杆22相互作用的一挠性金属刀片123的下端122。在其上端124的附近,该刀片设有用于容纳杆22的鼻状部224的开口。
应注意地是,对应于可移动钩子11和12在它们路径的上止点附近的固定位置处时,本体111和鼻状部214之间的距离充分大于本体121和鼻状部224之间的距离的事实,刀片113充分长于刀片123。
考虑到它们的挠性,刀片113和123相对于它们在本体111和121上的安装区域可存在角间隙,如由箭头F3所表示的。
刀片113和123分别在由机架6形成并向上延伸到杆21或22附近的滑道116或126中导向。滑道116和126在离鼻状部214和224相同的距离d6处以离开轴线Z-Z′并朝鼻状部上升的方式变宽,以允许刀片113和123在它们各自上端114和124附近的相同高度范围内的弯曲。这样,即使刀片113和123具有不同的长度,它们也在相似的条件下弯曲,这意味着施加到杆21和22上的校准作用力是基本相同的。
当钩子12抵靠在钩子11上时,刀片113和123的端部114和124,尤其是它们的开口115和等同开口具有与鼻状部214和224相同的空间偏置量。换句话说,端部114和124平行于Z-Z′偏置距离d1和平行于Y-Y′偏置距离d2,这允许它们同时与鼻状部214和224相互作用。
可移动钩子11′和12′的结构分别和钩子11和12的结构相同。
应当注意地是,相对于杆21和22的主要部分,鼻状部214和224对着电磁体4和5定向。同样,鼻状部214′和224′也对着电磁体定向。这样,刀片113,123以及可移动钩子11′和12′的相应的刀片113′和123′在相对于电磁体4和5的外侧与杆21,22,21′和22′相接触,这在固定杆的校准过程中尤其有利,也就是在图1中左侧所示位置当提刀13′移动钩子11′从而导致刀片113′和123′的上端114′和124′在电磁体4和5的方向上推杆21′和22′时。如果电磁体4或5中的一个然后由控制模块致动,那么杆21′和/或杆22′充分地抵靠在电磁体上而有效地固定在适当的位置,这样允许当提刀13′开始其向下的行程时钩子11′和可能的钩子12′再次降下而抵靠在提刀13′上。
这种构造示于图2的右侧并且对应于如图1左侧所示完成校准后的提刀13降下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电磁体5未被触发而电磁体4已被触发,结果是由弹簧15推压的杆22的鼻状部224将刀片123并且因此钩子组件12固定在适当位置,同时考虑到电磁体4的触发,杆21的鼻状部214已从刀片113的路径收回,这样允许钩子11降下而抵靠在提刀13上。
与刀片113和123一样,刀片113′和123′在轨道中滑动,从而确保施加在杆21′和22′的校准作用力的等同性。
在图3的构造中,电磁体4和5已经被触发,结果是在校准后杆21和22的鼻状部214和224从刀片113和123的降下路径中收回。在这种情况下,钩子11和12随着提刀13下降并抵靠在提刀13上。
本体111包括在钩子11移动过程中要与提刀13进入抵靠的鼻状部111A和位于相对于提刀113本体111的与鼻状部111A相对的那一侧的后跟部111B,该后跟部111B用于以简单抵靠方式容纳由本体121形成的后跟部121B,尤其是在图1和图3的构造中。这样,钩子11和12的本体111和121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影响这些钩子用于固定它们在顶部位置的那一部分,而这种结构是由EP-A-0839937和EP-A-0899367所知的设备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织造系统包括多个上文中描述和图中所示的机构,在实践中一个这种机构对应着其位置要被控制的一个或一组综片。
根据本发明设有上文中提到的一种织造系统的织机可以用于织造特种的织物,例如丝绒或地毯。这种织机的购买和工作更加经济,而且降低了出现织疵的风险。
所示的本发明具有两个设置在杆21,21′,22和22′之间的电磁体4和5。在该实施例中,也可以应用四个电磁体,一个电磁体配一个杆。
此外,刀片113,113′,123和123′不一定是金属的。它们可以由具有适合于它们功能的机械特性的合成材料制成,例如碳纤维或纤维增强塑性材料。
Claims (10)
1、用于提花织机的三位织造系统的梭口形成机构,所述机构包括至少两个叠置并适于被选择性地触发的电磁体和两对枢转固定杆,同一对固定杆设置在所述电磁体的相同侧,每一固定杆设置有适合与所述电磁体中的一个电磁体相协作的金属电枢和用于固定属于一对适于被一提刀连带移动的钩子中的可移动钩子的鼻状部,其特征在于,在同一对可移动钩子(11,12,11′,12′)中,第一钩子(11,11′)包括要简单地抵靠在所述提刀(13,13′)上的本体(111)和要与固定杆(21,21′)相互作用的挠性刀片(113,113′),而第二钩子(12,12′)包括要简单地抵靠在所述第一钩子的本体上的本体(121)和要与同一对固定杆中的另一固定杆(22,22′)相互作用的挠性刀片(123,123′);每一刀片以可能的间隙(F3)固定在对应的本体上;每一固定杆(21,21′,22,22′)的固定鼻状部(214,214′,224,224′)设在所述固定杆的与相关电磁体(4,5)相对的那一侧;同一对固定杆中的固定杆的固定鼻状部在平行于相关可移动钩子的移动方向的方向(Z-Z′)上和垂直于所述移动方向的方向(Y-Y′)上相互偏置距离(d1,d2);并且当第二可移动钩子(12,12′)的本体抵靠在第一可移动钩子(11,11′)的本体上时,挠性刀片(113,123,113′,123′)的那些要与所述固定鼻状部相互作用的部分(114,115,124)之间在所述方向上具有基本相同的偏置距离(d1,d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同一对钩子(11,12,11′,12′)的所述刀片(113,123,113′,123′)适合于朝向所述固定杆(21,21′,22,22′)的各自固定鼻状部(214,214′,224,224′)而与所述固定杆(21,21′,22,22′)进入抵靠并且适合于朝向所述电磁体作用所述固定杆。
3、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各固定杆(21,21′,22,22′)绕相对于所述机构(M)的机架(6)固定的轴线(X21,X21′,X22,X22′)铰接并且在该轴线的一侧沿基本垂直于所述轴线的方向(Z-Z′)相对于所述轴线延伸。
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同一对固定杆中的两个固定杆(21,22,21′,22′)基本相同。
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各固定杆(21,21′,22,22′)设有至少一个偏导器(215,215′,225,225′),所述偏导器适合于使容积随所述固定杆的角位置(F1,F′1,F2,F′2)变化的腔室(C21)与外界隔离。
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钩子(11,11′)的本体(111)在其第一侧上设有适合于简单抵靠在所述提刀(13,13′)上的鼻状部(111A),在与该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上设有适合于以简单的抵靠方式容纳所述第二钩子(12,12′)的本体(121)的部分(121B)的后跟部(111B)。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钩子(11,11′)的本体(111)的所述鼻状部(111A)和所述后跟部(111B)在固定到所述本体上的挠性刀片(113,113′)的两侧延伸。
8、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同一对钩子中的可移动钩子(11,12,11′,12′)的挠性刀片(113,123,113′,123′)具有不同的长度并且被引导(116,116′)一距离(d6)从而使它们可在相似条件下弯曲(F3)。
9、提花织机的包括至少一个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选针机构(M)的三位织造系统。
10、配备有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织造系统的提花织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FR0407980 | 2004-07-19 | ||
FR0407980A FR2873131B1 (fr) | 2004-07-19 | 2004-07-19 | Mecanisme de formation de la foule, mecanique d'armure a trois positions et metier a tisser equipe d'une telle mecaniqu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24732A true CN1724732A (zh) | 2006-01-25 |
CN1724732B CN1724732B (zh) | 2010-12-15 |
Family
ID=34947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510085205 Active CN1724732B (zh) | 2004-07-19 | 2005-07-19 | 梭口形成机构、三位织造系统及配备该系统的织机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1619279B1 (zh) |
CN (1) | CN1724732B (zh) |
DE (1) | DE602005004958T2 (zh) |
FR (1) | FR2873131B1 (zh) |
RU (1) | RU2363782C2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70228A (zh) * | 2019-11-22 | 2020-01-10 | 浙江慧林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高集成电子提花选针机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3037601B1 (fr) | 2015-06-22 | 2018-06-22 | Staubli Lyon | Lame d'entrainement de crochets appartenant a une mecanique jacquard et mecanique jacquard comprenant une telle lame |
FR3118070B1 (fr) | 2020-12-21 | 2022-12-23 | Staubli Lyon | Mecanisme de formation de la foule et metier a tisser de type jacquard |
FR3118069B1 (fr) | 2020-12-21 | 2024-01-12 | Staubli Lyon | Mecanisme de formation de la foule et metier a tisser de type jacquard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8827141D0 (en) * | 1988-11-21 | 1988-12-29 | Bonas Machine Co | Heald control device |
GB8902849D0 (en) * | 1989-02-09 | 1989-03-30 | Bonas Machine Co | Heald rod retention system for use with an electronic jacquard system |
DE4101778C1 (zh) * | 1991-01-18 | 1992-04-02 | Fa. Oskar Schleicher, 4050 Moenchengladbach, De | |
FR2754277B1 (fr) * | 1996-10-04 | 1998-12-18 | Staubli Lyon | Mecanique d'armure a trois positions et metier a tisser de type jacquard equipe d'une telle mecanique |
FR2756574B1 (fr) * | 1996-11-29 | 1999-01-08 | Staubli Lyon | Dispositif de selection, mecanique d'armure a trois positions et metier a tisser equipe d'une telle mecanique d'armure |
FR2767843B1 (fr) | 1997-09-01 | 1999-10-22 | Staubli Lyon | Dispositif de selection, mecanique d'armure a trois positions et metier a tisser equipe d'une telle mecanique d'armure |
FR2846343B1 (fr) | 2002-10-25 | 2004-12-17 | Staubli Lyon | Mecanisme de formation de la foule et metier a tisser equipe d'un tel mecanisme |
-
2004
- 2004-07-19 FR FR0407980A patent/FR2873131B1/fr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7-18 EP EP20050356124 patent/EP1619279B1/fr active Active
- 2005-07-18 RU RU2005122726/12A patent/RU2363782C2/ru active
- 2005-07-18 DE DE200560004958 patent/DE602005004958T2/de active Active
- 2005-07-19 CN CN 200510085205 patent/CN1724732B/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70228A (zh) * | 2019-11-22 | 2020-01-10 | 浙江慧林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高集成电子提花选针机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FR2873131A1 (fr) | 2006-01-20 |
DE602005004958T2 (de) | 2009-03-12 |
EP1619279A1 (fr) | 2006-01-25 |
DE602005004958D1 (de) | 2008-04-10 |
RU2363782C2 (ru) | 2009-08-10 |
EP1619279B1 (fr) | 2008-02-27 |
FR2873131B1 (fr) | 2006-09-08 |
CN1724732B (zh) | 2010-12-15 |
RU2005122726A (ru) | 2007-01-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4809C (zh) | 开口机构可动竖钩的选择方法和装置以及提花型织机 | |
CN1724732A (zh) | 梭口形成机构、三位织造系统及配备该系统的织机 | |
JP2007107128A (ja) | 織機における耳糸開口装置 | |
CN1054408C (zh) | 纺织机械用的开口装置 | |
CN1705778B (zh) | 片梭织机的给料片梭 | |
RU2264486C2 (ru) | Зево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ый механизм и ткацкий станок, оборудованный таким механизмом | |
KR100427017B1 (ko) | 직기에서경사의횡방향진동움직임을선택적으로제어하기위한장치 | |
CN1751146A (zh) | 用于制造平纹和纱罗组织织物的方法以及用于实施该方法的织机 | |
US7490633B2 (en) | Shed-forming mechanism, a loom fitted with such a mechanism, and a method of selecting moving hooks in such a mechanism | |
CN101522971B (zh) | 用于织机、尤其是织带机的梭口形成装置 | |
US3865148A (en) | Jacquard machine | |
CN1026713C (zh) | 用于织机的经纱控制设备 | |
EP1411161B1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fabric and an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a fabric | |
JPH03185148A (ja) | 織布側縁部のからみ織り装置 | |
US6386241B1 (en) | Leno weaving | |
EP4065758A1 (en) | A circular loom for manufacturing doup fabric and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t | |
CN109554808B (zh) | 一种引纬机构及编织机 | |
CN1653218A (zh) | 无绳纱线控制装置 | |
CN214218981U (zh) | 开口装置和引纬系统的联动结构 | |
KR100462961B1 (ko) | 경사개구장치 | |
EP0368402B1 (en) | Device for forming selvedges on cloths | |
US6494237B1 (en) | Shed forming device for the textile industry | |
KR20100014356A (ko) | 방직기의 경사의 횡방향 이동 제어장치 | |
KR100913613B1 (ko) | 종광 | |
CZ20032887A3 (cs) | Zařízení k ovládání osnovních nití na tkacím stroji pro výrobu perlinkových tkani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