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23367A - 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23367A
CN1723367A CNA2004800020391A CN200480002039A CN1723367A CN 1723367 A CN1723367 A CN 1723367A CN A2004800020391 A CNA2004800020391 A CN A2004800020391A CN 200480002039 A CN200480002039 A CN 200480002039A CN 1723367 A CN1723367 A CN 17233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low
pressure switch
flow pressure
switch rod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8000203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井户本晋
信江等隆
吉野浩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233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233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4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with heat radiated directly from the heating el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16Shelves, racks or trays inside ovens; Support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22Reflectors for radiation 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15/00Details
    • F24C15/34Elements and arrangements for heat storage or insu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40Heating elements having the shape of rods or tub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热烹调器,它能在加热物品与棒状加热器之间设置表面部件,可使整个物品上形成均匀的烤斑,利用单件棒状加热器使成本低廉。用于加热处理加热腔(51)的安装底板上的物品的加热烹调器(100),包括至少一个沿在加热腔外侧形成加热腔(51)的表面部件布置的单件棒状加热器;及一个沿棒状加热器的纵向设置在加热腔(51)外部的棒状加热器与表面部件(53a)之间的热屏蔽部件。

Description

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烹调器,它用于加热以处理放置在加热腔内的安装底板上的待加热物品,特别是涉及一种当使用单件的杆状加热器时纠正温度分布不均匀的改进技术,以使加热腔的加热温度分布均匀。
背景技术
在背景技术中,有一种用于通过加热来烹调加热物品的加热烹调器,它能进行高频加热和加热器加热。按照这种加热烹调器,尽管由于加热烹调器设有高频加热和加热器加热两种功能而带来方便性,但同时也存在由于增加构成部件而增加制造成本的缺陷。因此,必须设计出能利用数量较少的构成部件来进行优良的加热烹调的装置。例如,在利用加热器烹调的情况下,即使单件杆状加热器设置在加热腔的上部和下部,也需要均匀地加热物品。
涉及本申请的发明背景文件的信息如下。
(专利文件1)JP-11-1159770
如图12所示,公开在专利文件1中的上述加热烹调器1设有石英管加热器7和9,它们位于加热腔的上部和下部,并从加热腔3内部的转台的旋转轴5向后延伸;以及一烘烤网15,它具有安装在加热腔3的平底板11上的腿部13,并且当通过使加热腔3的左右方向与烘烤网15的长边平行而烘烤网15包含在加热腔后边时,烘烤网15的短边长度由被加热物品(要烘烤的面包)17可设定在能被石英管加热器7,9均匀加热的位置的长度来构成。
因此,按照上述加热烹调器1,可预料到,通过使石英管加热器7,9和面包17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可使烘烤的烤斑总是大体上保持相同。
但是,按照背景技术的上述加热烹调器,烘烤网15的短边长度可这样调整:当框架金属丝部件19与作为加热腔3的表面部件的后板21接触时,石英管加热器7和9的位置可大体上处于面包17的中心,因此,尽管各加热器7,9和面包17之间的距离总是保持恒定,但由于棒状加热器沿其左右方向横贯面包17的中心部分,所以热量集中在加热器正上方的面包的中心部分。所以,在加热腔的深度方向上的加热温度分布变得不均匀,并且存在如下情况,即物品的中心部分被加热过度,而物品的前缘部分和后缘部分加热不足,而且整个物品上不能均匀地形成烤斑。
在具有例如不设有底板11、物品直接由下加热器加热以解决这种缺陷的结构的加热烹调器中,有一种已知的加热烹调器,其中国棒的直径约为3-4mm,并沿加热器插置在下加热器和物品之间,以抑制下加热器的热被直接传递给物品。但按照使用这种插置部件的圆棒的结构,圆棒本身的热容量很大,因而,圆棒本身就要散失热,这就不能有效地实现增大加热器的加热作用,实际上也不能均匀地对物品进行烘烤。
本发明按照上述情况已进行实现,以提供能在整个物品上产生均匀烤斑的加热烹调器,由于在加热烹调器中使用单件棒状加热器,并在物品与棒状加热器之间插置了一表面部件,所以使成本低廉。
发明内容
按照本发明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加热烹调器的特征在于,一种通过加热来处理放置在加热腔内的安装底板上的物品(object)的加热烹调器,该加热烹调器包括至少一个沿在加热腔外侧上形成加热腔的表面部件布置的单件棒状加热器;和一沿棒状加热器的纵向设置在棒状加热器与表面部件之间的热屏蔽部件。
按照这种加热烹调器,从棒状加热器传递到靠近加热腔的外侧上的表面部件部分的热量能被热屏蔽部件适当地抑制,并可对表面部件均匀加热。也就是说,按照这种加热烹调器,表面部件临时由棒状加热器的热量进行加热,并且物品由受热的表面部件进行二次加热。因此,在设有棒状加热器例如棒状加热器的纵向与开口方向一致的加热腔中,使在深度方向上的加热温度分布均匀,并且在现有技术中易于被过度加热的物品中部以及不容易被充分加热的物品的前端部和后端部都能受到等同的加热。
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从属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热屏蔽部件包括平板材料。
按照这种加热烹调器,热屏蔽部件包括平板材料,因而其热容量要比包括圆棒的热屏蔽部件的热容量小。这样就减小了由热屏蔽部件本身散发的热量,达到更大的散热效果,并使在加热腔深度方向上的加热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烹调器从属于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热屏蔽部件通过将平板材料折成弯曲而构成,并设有一向棒状加热器方向凸起的凸起形状的部分。
按照这种加热烹调器,通过在棒状加热正上方设置向棒状加热器凸起的凸起形状(例如V字形断面)的热屏蔽部件的部分,将从棒状加热器向上流动的加热空气从凸起部分的前端分成两股,并沿加热腔的深度方向分配到前侧和后侧,以提高表面部件前侧和表面部件后侧的加热效果。另外,将一对倾斜表面放置在热屏蔽部件的凸起部分的前端,可使棒状加热器的辐射热反射到棒状加热器的下前侧和下后侧。所以,按照在棒状加热器的下侧上提供的具有V形断面的反射板的结构,反射辐射热还通过反射板向表面部件的前侧和表面部件的后侧辐射,以提高加热部件前侧和部件后侧的加热效果。
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烹调器从属于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热屏蔽部件的热屏蔽区在热屏蔽部件的纵向上的中心部分较大,而在纵向的端部较小。
按照这种加热烹调器,热屏蔽部件的热屏蔽区在棒状加热器的纵向上的中心部分较大,热屏蔽部件的热屏蔽区在棒状加热器的纵向上的端部较小,从棒状加热器传递到表面部件的热量在棒状加热器的纵向上是均匀的。因此,在棒状加热器的纵向与开口方向一致安排的加热腔中,在开口方向上的加热温度分布是均匀的,并且在现有技术中易于过度受热的物品的中心部分和容易受热不足的物品的左端部和右端部都将均匀受热。
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烹调器从属于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热屏蔽部件包括一开口孔,并且热屏蔽区根据开口孔的开口面积的大小来设定。
按照这种加热烹调器,热屏蔽区由形成在热屏蔽部件上的开口孔来设定,不管该该热屏蔽区的形状如何(例如,热屏蔽部件的宽度),都可对热屏蔽区进行调节。这样就提高了设计具有反射功能和热屏蔽功能的热屏蔽部件的自由度。另外,开口区的大小可通过调节单个开口孔的尺寸来进行、或通过增加或减少多个开口孔的数量来进行,或通过调节多个开口孔的间距来进行等等。
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烹调器从属于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热屏蔽部件在垂直于纵向的方向上的宽度沿纵向被改变,从而设定热屏蔽区。
按照这种加热烹调器,热屏蔽区通过改变热屏蔽部件的宽度设定。也就是说,宽度尺寸在棒状加热器的中心部分设定得大,以确保一较大的屏蔽区,而宽度尺寸在棒状加热器的端部设定得小,以减小屏蔽区。因而,热屏蔽区可通过热屏蔽部件的简单形状来控制。
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烹调器从属于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热屏蔽部件在垂直于纵向的方向上的宽度至少基本上等于棒状加热器的直径。
按照这种加热烹调器,热屏蔽部件的宽度至少基本上等于棒状加热器的直径,从而屏蔽从棒状加热器向表面部件的直接辐射。
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烹调器从属于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与棒状加热器相对的加热腔的表面部件至少设有一个具有下凹形状的下凹部分或一个具有凸起形状的凸起部分,该凸起部分与棒状加热器的纵向基本上平行地沿该棒状加热器形成。
按照这种加热烹调器,与棒状加热器相对的加热腔的表面部件形成一具有下凹形状的下凹部分,或一基本上与棒状加热器的纵向平行地沿该棒状加热器形成的凸起部分,并且可实现距离调节操作(通过表面部分与加热器之间的距离调节由表面部件接收的热量的效果)或类似的在平表面部件的情况下不能实现的操作。
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烹调器从属于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加热腔的表面部件包括一对设置棒状加热器的两侧上的凸起部分。
按照这种加热烹调器,表面部件形成有一对凸起部分,该凸起部分靠近加热腔内的物品,并构成加热腔的下凹外侧。因此,利用距离调节操作或类似操作,在加热腔内部促进加热在加热腔深度方向上的前侧和后侧。
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热烹调器从属于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加热腔的表面部件包括与棒状加热器相对的下凹部分。
按照这种加热烹调器,下凹部分形成在与棒状加热器相对的表面部件的部分上,并且该下凹部分远离加热腔内部的物品。所以,加热腔深度方向上的中心部分的加热受到抑制,利用调节加热腔内的距离的调节操作,减小了从棒状加热器传递的热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从前侧看的加热烹调器在门处于开启状态时的透视图;
图2是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其中图2(a)是沿图1所示的加热烹调器的A-A线的视图,图2(b)是沿图1的B-B线的视图。
图3是安装底板的透视图;
图4是表示加热腔下侧的下部加热结构的透视图;
图5是热屏蔽部件的平面视图;
图6是图5的热屏蔽部件沿C-C线的剖视图;
图7是下部加热结构的工作示意图;
图8(a),8(b)是屏蔽率与棒状加热器的热量分布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
图9(a)至9(e)是热屏蔽部件的变型实例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在下部加热结构、底板和物品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1(a),11(b)是表示形成在底板上的下凹部分和凸出部分的实例的示意图;
图12是现有技术的加热烹调器的垂直剖视图。
另外,在附图中,附图标记51表示加热腔,53表示表面部件,53a表示底板(表面部件),53b表示侧板(表面部件),53c表示后板(表面部件),53d表示顶板(表面部件),65,81表示棒状加热器,73表示安装底板,83表示热屏蔽部件,87表示开口孔,93表示下凹部分,95表示凸出部分,100表示加热烹调器,101表示物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加热烹调器的优选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从前侧看的加热烹调器在门处于开启状态时的透视图,图2是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其中图2(a)是沿图1所示的加热烹调器的A-A线的视图,图2(b)是沿图1的B-B线的视图,图3是安装底板的透视图。
在该实施例的加热烹调器100中,开口部分33由例如长方体形的主体31的前表面构成,开口部分与具有窗35、并通过枢轴38(参照图2)打开和关闭的门37固定在一起,枢轴38设置在门的下部。门37的开启受到止动器39的限制使门大体上打开到水平状态。锁定爪41从门37的内表面上伸出,并且锁定爪41通过将门运动到设置在主体31的锁定孔43内而使门37锁定在关闭状态。另外,一关闭检测凸起45从门37的内表面伸出,并且该关闭检测凸起45运动到设置在主体31的检测孔47内,以检测关闭门37的状态。另外,在后面将提到的磁控管的安全止动控制或类似控制中,利用了关闭检测信号。
由主体31的外板49覆盖的加热腔51设置在主体31内,加热腔51被开口部分33敞开,并由门37打开和关闭。加热腔51是一个前面敞开的箱形,它由构成表面部件53的底板53a、侧板53b、后板53c和顶板53d构成。作为表面部件53,最好采用例如具有自清洁功能的自清洁层的钢板,这种钢板涂有氟化物涂层,它能使钢板或类似物的表面具有优良的抗污染能力。
电设备腔55设置在主体31的一端(右端),并且电设备腔55安装有后面将提到的磁控管或类似装置。操作板57固定在电设备腔55的前表面,该操作板57包括一用于显示加热时间周期等的显示部分(未示出)、一用于选择高频加热或加热器加热的选择按钮(未示出)、一用于输入加热时间周期等加热状态的输入按钮(未示出)。
如图2所示,主体31包括一位于加热腔51上侧的上加热部分59和位于加热腔51下侧的下加热部分61。上加热部分59包括一形成在顶板53d上的加热器腔63,棒状加热器(石英加热器或类似加热器)设置在该加热器腔63内;一与电设备腔55相连的波导管67;及开口开在顶板53d上的波导管67的波导孔69。
加热器腔63的断面为梯形,它的下凹部分的内表面构成棒状加热器65的反射板。如图2(b)所示,波导管67形成一根L形的管道,其一端作为波导孔69通向加热腔51,另一端连接到设置在电设备腔55的磁控管71。磁控管71利用高压变压器(未示出)提供驱动力来振荡微波,以从导管孔69通过波导管67向加热腔51内发射微波。另外,磁控管71及类似装置由冷却风扇(未示出)进行冷却,冷却风扇设置在驱动磁控管71的电设备腔55内。
在加热腔51内,安装底板73设置在底板53a上。安装底板73的面积与底板53a的面积大体相同,并能够插入加热腔51内。如图3所示,安装底板73包括一块铝或类似金属的金属板,它设有绝缘体制成的位于其四个角上的帽形腿部75,该金属板设置在底板53a的上侧,并在金属板放置在底板53a上时,它与底板之间相隔预定间隔。多个例如椭圆形的孔77钻孔在安装底板73上,孔77有助于使从顶板53d辐射的热通过该孔,并提高漫反射微波的效果。也就是说,安装底板73具有格栅的功能和搅动微波的功能。
图4是表示加热腔下侧的下部加热结构的透视图,图5是热屏蔽部件的平面视图,图6是图5的热屏蔽部件沿C-C线取的剖视图。
加热烹调器100加热处理放置在加热腔51内的安装底板73上的物品。因此,靠近物品的下加热部分61的加热温度分布的均匀性需要比上加热部分59的加热温度分布的均匀性高。
下加热部分61包括设置在加热腔51的外侧并沿底板(表面部件)53a布置的单件棒状加热器(石英加热器或类似加热器)。下加热部分61设有热屏蔽部件83和反射板85,而不是底板53a和棒状加热器81。热屏蔽部件83为细长形,并沿棒状加热器81的纵向设置在棒状加热器81和底板53a之间。
热屏蔽部件83包括一块镀铝的钢板或类似金属板的平板材料。另外,使用大约1至2mm较薄厚度的热屏蔽部件83,以减小它的热容量。也就是说,热屏蔽部件83的热容量小于现有技术;包括由具有较薄厚度的平板部件构成的圆棒;的热屏蔽部件的热容量。因而,由热屏蔽部件83本身吸收的热量减小了,并达到散发大量热的作用,同时使在加热腔51深度方向上的加热温度分布变得更加均匀。
另外,热屏蔽部件83包括两个平行倾斜的表面83a和83b,它们由向棒状加热器81方向凸起的V形部分构成,该V形部分通过将平板材料弯折形成,该平板材料以纵向中心线为边界。因而,从棒状加热器81发出的热量以较低的方向被反射。由热屏蔽部件83反射的热量最终由反射板85向上反射到底板53a上。虽然在该实施例中热屏蔽部件83形成为V字形,但热屏蔽部件83也可由半圆或类似形状的凸曲面构成。
设置在棒状加热器81的正上方的热屏蔽部件83的断面这样构成,它具有向棒状加热器81方向凸起的凸起形状(V形断面),从棒状加热器81向上流动的加热空气流从凸起部分的前端分成两部分,并分配到加热腔51深度方向上的前侧和后侧,以提高底板53a的前侧和后侧加热作用。另外,从棒状加热器81辐射的热量,可通过位于热屏蔽部件83的凸起部分前端的一对倾斜表面83a和83b反射到棒状加热器81的下前侧和下后侧。因此,按照在棒状加热器81下侧的设有V形断面的反射板85的结构,反射的辐射热还进一步通过反射板85辐射到底板53a的前侧和后侧,以提高底板53a的前侧和后侧的加热作用。
这里,热屏蔽部件83的热屏蔽面积在热屏蔽部件83的纵向的中心部分较大,而在纵向的端部较小。也就是说,从棒状加热器81传递给底板53a的热量在棒状加热器81的纵向上是均匀的。因此,按照本实施例,在使棒状加热器81的纵向与开口部分33的开口方向(图1中的左向和右向)相一致的方式设置的加热腔51中,加热温度分布在开口方向上也是均匀的。
另外,热屏蔽部件83包括开口孔87,并且上述热屏蔽面积由开口孔87的开口面积的大小采确定。按照该实施例,通过使中心部分的5个开口孔87小,使两端侧的各2个开口孔87大,而使中心部分L1的热屏蔽面积比端部L2和L3的热屏蔽面积大。
以由形成在热屏蔽部件83上的开口孔87设定热屏蔽面积的方式,不管热屏蔽面积的形状(例如热屏蔽部件83的宽度)如何,都可对热屏蔽的面积进行调节。这样,就提高了设计具有反射功能和热屏蔽功能的热屏蔽部件83的自由度。另外,开口区的大小可通过调节单个开口孔87的尺寸来进行、或通过增加或减少多个开口孔的数量来进行,或通过调节多个开口孔的间距大小来进行等等。
另外,按照该实施例,设定热屏蔽部件83在垂直于纵向的方向上的宽度基本上等于棒状加热器81的直径。也就是说,从棒状加热器81的中心部分向底板53a的直接辐射受到屏蔽。因此,热屏蔽部件83可通过将必要的宽度减至最小来形成,其优点在于减小了材料成本并使结构紧凑。另外,热屏蔽部件83的宽度不受限制,但作为后面对热屏蔽部件83的一个变型的解释,不存在由于加大比棒状加热器的直径更宽的宽度部分而造成的问题。
反射板85的断面由设置在前侧的倾斜板85a和设置在后侧的倾斜板85b构成V字形,棒状加热器81设置在反射板85的中心部位。此外,倾斜板85a和倾斜板85b由尖屋顶状部分88连接。该尖屋顶状部分88将棒状加热器81的热量反射到前侧和后侧。
图7是下部加热结构的工作示意图。
按照具有这种结构的下部加热结构61,从棒状加热器81传递到上侧的热量被热屏蔽部件83的倾斜表面83a和83b反射到下侧,反射到下侧的辐射热被倾斜板85a和倾斜板85反射到底板53a的前侧和后侧。
从棒状加热器81传递到上侧的热量的一部分通过热屏蔽部件83的开口孔87直接传递到底板53a。也就是说,传递到棒状加热器81正上方的底板53a中部的热量受到适当地抑制,以防止底板53a被过度加热。
另外,从棒状加热器81以水平方向和较低方向传递的热量被加热板85的倾斜板85a和倾斜板85b直接反射,以将热传递给底板53a的前侧和后侧。
这样,由于热屏蔽部件83和反射板85的共同作用,从棒状加热器81发出的热量减轻了在加热腔51深度方向上的加热不均匀。
图8是表示屏蔽率与棒状加热器的热量分布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
另外,虽然按照不设有热屏蔽部件83的现有技术的结构,按照上述方式,通过改变在热屏蔽部件83的纵向的中部和端部的开口孔87的尺寸,使由图8(a)中的粗线所示的热量分布在纵向上的中部变得较高,从棒状加热器81发出的热量的屏蔽率在中部变得较高,如图8(b)所示。这样有利于使从棒状加热器81传递到底板53a的热量在棒状加热器81的纵向上变得均匀,使开口方向上的加热温度分布接近于图8(a)的虚线所示的均匀的目标加热量分布,并且在现有技术中易于过度受热的物品的中部和易于加热不足的物品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均受到同等的加热。
图9中的图9(a)至9(e)表示热屏蔽部件的变型实例的示意图。
除上述结构之外,热屏蔽部件83如下。
即,如图9(a)所示,热屏蔽部件83可形成一矩形开口孔87a,它朝具有V形断面的弯折板89的中部方向逐渐减小开口宽度W1,W2,W3,W4.。如图9(b)所示,热屏蔽部件83可形成一槽缝形的单开口孔87(b),它在具有V形断面的弯折板89的中部形成较窄的宽度W5。如图9(c)所示,热屏蔽部件83可在具有V形断面的弯折板89的中部形成小开口面积的圆形或类似形状的开口孔87(c),在两端部形成大开口面积的圆形或类似形状的开口孔87d。如图9(d)所示,热屏蔽部件83可在平条形板91的中部形成具有小开口面积的矩形开口孔87e,在两端部形成具有大开口面积的矩形开口孔87f,该平条形板91的中部宽度放大到比端部的宽度W6宽的宽度W7。如图9(e)所示,热屏蔽部件83可由平条形板92构成,它通过在垂直于纵向的方向上改变宽度W8来设定热屏蔽区,并且沿纵向不形成开口孔87。
特别是,按照如图9(e)所示的热屏蔽部件83,通过适当地改变宽度W8,可很容易设定热屏蔽面积。也就是说,设定的宽度尺寸在棒状加热器81的中部大,以确保较大的热屏蔽面积,设定的宽度尺寸在棒状加热器81的端部小,以减小屏蔽面积。因此,热屏蔽面积通过构成简单形状的热屏蔽部件83来进行控制。
另外,最好热屏幕部件83在垂直于纵向的方向上的宽度基本上至少等于热屏幕部件的纵向中部处的棒状加热器81的直径。在这种情况下,在加热量最大的棒状加热器81的中部,热屏幕部件83的宽度等于或大于棒状加热器81的直径,以屏蔽从棒状加热器中部到表面部件的直接辐射。
图10是表示下部加热结构、底板和物品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在下加热部分61中,与棒状加热器81相对的加热腔51的底板53a至少包括具有凹形断面的下凹部分93或具有凸起形状断面的凸起部分95中的一部分,它们基本上沿棒状加热器81的纵向平行形成。按照该实施例,底板53a设有下凹部分93和凸起部分95。
通过在与棒状加热器81相对并基本上与之平行的底板53a上形成下凹部分93和凸起部分95,使下加热部分61实现调节距离的操作,而该距离的调节是在现有技术结构中的平底板的情况下所不能实现的。因此,距离调节操作意味着设置靠近物品101的底板53a的特定部分,或利用下凹部分93或凸起部分95设置远离物品101的操作。
底板53a包括设置在棒状加热器81两侧上的一对凸起部分95(加热腔51的前侧、后侧)。凸起部分95由向加热腔51内部凸起的半圆柱形的凸曲面构成。凸起部分95,95靠近加热腔51内部的物品101并构成加热腔51外部的下凹部。因此,在加热腔51的内部,通过距离调节操作,增加了在加热腔51深度方向上的前侧和后侧的加热。
另外,底板53a包括在与棒状加热器81相对的位置、即在深度方向的中部的开口方向的位置处的下凹部分93。下凹部分93使底板53a远离加热腔51内的物品。所以,在加热腔51内,在加热腔51深度方向的中部的加热受到距离调节操作的限制,因而,从棒状加热器81向物品101传递的热量减少了。
另外,除了上述的结构实例外,还可采用下面所示的方式,
图11中的图11(a)和11(b)是表示形成在底板上的下凹部分和凸出部分的实例的示意图。
通过在底板53a上只设置一对凸起部分95,95可使下加热部分61实现上述各操作和效果,或在底板53a上只设置下凹部分93,如图11(b)所示,可使下加热部分61实现上述各操作和效果。
下面将对以这种方式构成的加热烹调器100的使用方法进行解释。
在上述结构中,当物品101受到高频加热时,首先,打开门37,将物品101放置在安装底板73上。然后,在关闭门37后,操作操作面板57上的输入按钮,输入加热时间或类似的加热条件,同时在显示部分上确证加热条件。随后,操作加热起动按钮,开始加热。这样,磁控管71受到驱动,将微波辐射到物品101上并进行加热烹调。在预定时间过去后,磁控管71停止驱动,从而完成加热烹调。与此同时,发出烹调完成警报,并通知用户加热烹调已完成。
另外,在利用棒状加热器65和81加热烹调的情况下,首先,打开门37,并且例如烘烤放置在安装底板73上的物品101。然后,在关闭门37后,通过操作操作面板57的输入按钮选择烘烤烹调,并操作烹调起动按钮。从而开始烘烤烹调,并连续地向棒状加热器65和81供电,在预定的加热烹调时间周期过去后,停止向棒状加热器65和81供电,从而完成加热烹调。与此同时,发出烹调完成警报,并通知用户加热烹调已完成。
按照加热烹调器100,从棒状加热器81传递给靠近底板53a部分的热量受到加热腔51外侧上的热屏蔽部件83的适当限制,并使底板53a能均匀受热。也就是说,按照加热烹调器100,底板53a被棒状加热器81的热量临时加热,物品101由受热的底板53a二次加热。所以,在加热腔51中这样设置棒状加热器81,即纵向与开口方向一致,在深度方向上的加热温度分布是均匀的,在现有技术中易于被过度加热的物品101的中部和容易加热不足的前端部分和后端部都被均等的加热。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解释了在不设置转盘机构的情况的一个实例,但加热烹调器100可设有包括转盘、转盘旋转电机或类似装置在内的转盘机构。通过给加热烹调器100设置转盘,即使可能在进行集中加热,但由于物品101的位置被改变,所以可进行更均匀的加热。对于高频加热来说,该实施例不受转盘机构的限制,而是还可由搅动器叶片搅动无线电波的结构构成。
另外,虽然按照上述实施例,以棒状加热器65和81设置在顶板53d和底板53a的下侧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解释,但棒状加热器65和81的安装位置不受限制,而是也可将棒状加热器65和81设置在侧板53b或后板53c上。
此外,虽然按照上述实施例,以热屏蔽部件83和反射板85只设置在下侧的棒状加热器81上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解释,但热屏蔽部件83和反射板85可设置到上侧的棒状加热器65上,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上述距离调节操作或类似操作,也可使加热腔51的加热量分布达到有效均匀的效果。
虽然上面已参照特定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是很显然,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进和变换。
本申请基于2003年2月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3-028390,并且该文献作为本申请的参考文献。
工业实用性
如上面所详细说明的那样,按照本发明的加热烹调器,沿形成加热腔的表面部件设置的至少一个单件棒状加热器、和在棒状加热器与表面部件之间沿纵向设置的热屏蔽部件设置在加热腔的外侧,因而,从棒状加热器向靠近表面部件的部分传递的热量可受到热屏蔽部件的适当限制,并且表面部件可均匀地受热。此外,在设有棒状加热器的加热腔中,棒状部件的纵向与开口方向一致,在深度方向上的加热温度分布是均匀的,在现有技术中易于被过度加热的物品101的中部和容易加热不足的前端部分和后端部分都受到均等的加热。因此,在物品与棒状加热器之间设置表面部件的加热烹调器中,可使整个物品上形成均匀的烤斑,利用单件棒状加热器使成本低廉。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加热以处理放置在加热腔内的安装底板上的物品的加热烹调器,所述加热烹调器包括:
至少一个沿在加热腔外侧上形成加热腔的表面部件布置的单件棒状加热器;及
一沿棒状加热器的纵向设置在棒状加热器与表面部件之间的热屏蔽部件。
2.按照权利要求1的加热烹调器,其中热屏蔽部件包括平板材料。
3.按照权利要求2的加热烹调器,其中热屏蔽部件通过将平板材料折成弯曲而构成,并设有一向棒状加热器方向凸起的凸起形状的部分。
4.按照权利要求1至3的任何一项的加热烹调器,其中设定热屏蔽部件的热屏蔽区在热屏蔽部件的纵向上的中心部分较大,而在纵向的端部分较小。
5按照权利要求4的加热烹调器,其中热屏蔽部件包括一开口孔,并且热屏蔽区根据开口孔的开口面积的大小来设定。
6.按照权利要求4或5的加热烹调器,其中热屏蔽部件在垂直于纵向的方向上的宽度沿纵向被改变,从而设定热屏蔽区。
7.按照权利要求6的加热烹调器,其中热屏蔽部件在垂直于纵向的方向上的宽度至少基本上等于棒状加热器的直径。
8.按照权利要求1至7的任何一项的加热烹调器,其中与棒状加热器相对的加热腔的表面部件至少设有一个具有下凹形状的下凹部分或一个具有凸起形状的凸起部分,该凸起部分与棒状加热器的纵向基本上平行地沿该棒状加热器形成。
9.按照权利要求8的加热烹调器,其中加热腔的表面部件包括一对设置棒状加热器的两侧上的凸起部分。
10.按照权利要求8或9的加热烹调器,其中加热腔的表面部件包括与棒状加热器相对的下凹部分。
CNA2004800020391A 2003-02-05 2004-02-05 加热烹调器 Pending CN172336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028390A JP2004263884A (ja) 2003-02-05 2003-02-05 加熱調理器
JP28390/2003 2003-02-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23367A true CN1723367A (zh) 2006-01-18

Family

ID=32844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4800020391A Pending CN1723367A (zh) 2003-02-05 2004-02-05 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312423B2 (zh)
EP (1) EP1598598A1 (zh)
JP (1) JP2004263884A (zh)
KR (1) KR100715747B1 (zh)
CN (1) CN1723367A (zh)
WO (1) WO2004070276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46615A (zh) * 2016-04-22 2016-07-13 柳州蓓蒂芬科技有限公司 食品烘焙装置
CN112425612A (zh) * 2020-10-28 2021-03-02 广州复雅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螺旋赛道式烤炉
CN112842091A (zh) * 2019-11-27 2021-05-28 漳州灿坤实业有限公司 加热装置及食物加热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23241B2 (en) * 2006-09-12 2008-09-09 Wolf Appliance, Inc. Heating element for oven
US20110209694A1 (en) * 2008-07-28 2011-09-01 Dae-Bong Yang Reflector and gas oven range comprising the same
JP2010051409A (ja) * 2008-08-26 2010-03-11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暖房便座
JP5812667B2 (ja) * 2011-04-26 2015-11-17 株式会社アイホー 加熱調理装置
KR101276498B1 (ko) * 2011-07-21 2013-06-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드로워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 오븐
US9993110B2 (en) 2012-04-04 2018-06-12 Spectrum Brands, Inc. Heating appliance
CN104605759A (zh) * 2015-03-01 2015-05-13 熊秋红 一种家用烤馒头机
CN110167403A (zh) 2016-09-02 2019-08-23 品谱公司 用于面包烤箱的热量分布构件和通气口
US11554902B2 (en) * 2018-05-08 2023-01-17 A. J. Antunes & Co. Energy conservation damper mechanisms for use in conjunction with food preparation or food storage equipment
EP3800401B1 (en) 2019-10-01 2023-04-12 Arçelik Anonim Sirketi A cook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93538A (en) * 1970-11-19 1972-09-26 Gen Electric Electric oven toaster construction
JPS6134709Y2 (zh) * 1980-02-28 1986-10-08
JPS6134709A (ja) 1984-07-26 1986-02-19 Akai Electric Co Ltd 垂直記録再生用磁気ヘッド
GB8615201D0 (en) * 1986-06-21 1986-07-23 Thorn Emi Appliances Grilling/browning food
JPH0380205U (zh) * 1989-12-04 1991-08-16
JPH03191211A (ja) 1989-12-20 1991-08-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オーブントースタ
JP3092399B2 (ja) * 1993-07-13 2000-09-2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オーブントースター
US5390588A (en) * 1994-01-07 1995-02-21 Black & Decker Inc. Toasting cavity for an electric toaster
US5782230A (en) * 1996-10-09 1998-07-21 The Coleman Company, Inc. Combination stove and barbecue grill
JPH11159770A (ja) 1997-11-27 1999-06-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加熱調理器
JP2001074249A (ja) * 1999-09-03 2001-03-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オーブントースター
US6337466B1 (en) * 2000-04-18 2002-01-08 Hp Intellectual Corp. Toaster oven with lowered support rack and reflector diffuser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46615A (zh) * 2016-04-22 2016-07-13 柳州蓓蒂芬科技有限公司 食品烘焙装置
CN112842091A (zh) * 2019-11-27 2021-05-28 漳州灿坤实业有限公司 加热装置及食物加热机
CN112425612A (zh) * 2020-10-28 2021-03-02 广州复雅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螺旋赛道式烤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60070615A1 (en) 2006-04-06
JP2004263884A (ja) 2004-09-24
KR20050087879A (ko) 2005-08-31
WO2004070276A1 (ja) 2004-08-19
US7312423B2 (en) 2007-12-25
EP1598598A1 (en) 2005-11-23
KR100715747B1 (ko) 2007-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23367A (zh) 加热烹调器
CN101910731B (zh) 炊具
CN1256537C (zh) 高频加热烹调器
KR100677739B1 (ko) 주사형 광파 오븐 및 이를 동작시키는 방법
CN1179151C (zh) 微波炉
JP5116260B2 (ja) 高周波加熱装置
EP3104083B1 (en) Heat cooker
CN101910733A (zh) 烹调装置
CN209450357U (zh) 烤箱
CN1046836C (zh) 加热烹调装置
CN1152210C (zh) 微波炉
CN1683270A (zh) 微波焙烧炉
JP2009129844A5 (zh)
CN1736128A (zh) 微波加热装置
WO2009133681A1 (ja) 加熱装置
CN101210692A (zh) 微波炉
CN108209614A (zh) 空气炸锅
CN1243197C (zh) 高频加热装置
JP5217237B2 (ja)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JP5028821B2 (ja)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CN1811277A (zh) 高频加热烹调器
CN1699829A (zh) 微波炉烤箱
CN1888641A (zh) 对流微波炉的去潮方法
CN1888576A (zh) 微波炉的加热器底座安装结构
CN2669029Y (zh) 带多重光波加热的多功能微波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60118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