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19485A - 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处理器 - Google Patents

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处理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19485A
CN1619485A CN 200410094537 CN200410094537A CN1619485A CN 1619485 A CN1619485 A CN 1619485A CN 200410094537 CN200410094537 CN 200410094537 CN 200410094537 A CN200410094537 A CN 200410094537A CN 1619485 A CN1619485 A CN 16194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gic
carry
register
input
compu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41009453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志中
徐菊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041009453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619485A/zh
Publication of CN16194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19485A/zh
Priority to US11/667,211 priority patent/US8341203B2/en
Priority to JP2007539443A priority patent/JP5133693B2/ja
Priority to PCT/CN2005/001838 priority patent/WO2006047952A2/zh
Priority to CN200510119816.7A priority patent/CN1776606B/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lex Calcul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数字工程方法和处理器领域,提出又一种新的数字工程方法,显著提高运算速度,而且大大降低笔算的出错率。本发明采用“增Q进制”“进位行方法”:将参与运算的K个普通Q进制数转换成增Q进制数。然后对K个数一起进行增Q进制的求和。从最低位开始或各位同时“按位加”,和数记入下一运算层,同时所得“增Q进位”,则存放到下一运算层的任一进位行中与该位相邻的高位处。经过如此反复运算,直至不产生“增Q进位”为止。则最后一次“按位加”所得和数,即为所求增Q进制加法结果。本发明同时提供了数字工程领域的增Q进制、进位行处理器。

Description

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处理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字工程方法和处理器领域,特别是处理器的运算器
背景技术
数字工程包括数控机床、大中型数字化设备和数字系统工程等等。本发明中“数字工程”是专指“数字计算系统工程”。它不是解决一个个具体的算题、或定理证明、或几何问题、或某种数学思想,而是解决四则运算法则等计算系统本身的数字工程实现技术方案。它与具体的计算工具密切相关。众所周知,“计算”有好多种,除“近似计算”、“模拟计算”及“无工具计算”(心算、指算、口算,包括口诀、速算、估算)外,则为“采用工具的数字计算”。“采用工具的数字计算”历史上包括笔算、珠算、机械算、电算,以及筹算等。现代仅剩下三种,这就是数字电算、珠算、笔算。与此相应的数字计算系统工程也就仅有三种:数字计算机;算盘;采用笔和纸进行笔算的数字计算系统工程,简称为“笔算工程”。
四则运算是数的最基本运算。正如恩格斯所说:“四则(一切数学的要素)。”加法又是四则运算的最基本的运算。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应当对四则运算,尤其是对加法运算给予特别的关注。当前数字工程方法中的四则运算,首先是加法,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为运算速度慢;在减法中,未能充分利用负数的作用,而且,不能“连减”。尤其在加减联合运算中,不能一步到位;在乘法中,加法的缺点更加扩大严重;在除法中,上述缺点依旧。总之,在最小的数体——有理数体中,四则运算情况并不满意。
在笔算数字工程中,对运算的解剖,表明存在一些隐含的操作程
序,以至产生“隐患”。以加法为例,例一“两数相加”,算式如式一。[文中凡未标明数制的数,均指普通十进制数。下同。]其中,十位上的和数3,解剖一下,其微程序操作是:
Figure A20041009453700062
个位上来的进位(见标志) 十位上5、7两数字与低位进位相加,即(5+7+1)。取其和的个位。 上列(5+7+1)和的进位送到高位(见标志)。其余各位情况类似。又如例二,设三数求和,算式如式二78+297+259=634。如图可见,上述情况更为加重。
显然,存在下列缺点:
a.进位标示困难。若用小数字表明,则易混淆且字面积受限。特别是表456789时就更烦人;若以“.”字写在数字间,则易与小数点混淆且表示456789也不便;若以手指数数,则速度慢且不方便;若心算,则费脑力且易错。总之,比较讨厌,易出错。
b.一般两数相加时,每一位上要有三个数相加求和。于是,需三重运算。三及三以上个数相加求和时,则更不方便。
c.验算困难。一般采用重做一遍,费时费力。
减法比加法麻烦。而且不能在同一竖式中“连减”,必须断开。特别在加减联合运算时,不能一步到位。乘除法中,这类情况更为严重。而且,加减乘除运算格式不统一,除法时另起炉灶。
另一方面,在电子计算机的数字工程中,同样有大量的数值运算。这些数一般均采用普通二进制数制来表示。其负数常以原码、反码、补码、移码之类来表示。在现有计算机中运算均以二个数运算,而无法实现“多重运算”。所谓“多重运算”,是指多于二个数同时进行加减。
在采用其他普通Q进制等普通数制的电子计算机中,存在相应的许多复杂性。[Q为自然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又一种新的数字工程方法,显著提高运算速度;同时加强运算正确性的保障,在“笔算工程”中,大大降低笔算的出错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又一种新的处理器,在现有研制技术的基础上,在设备量相近的情况下,显著提高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采用“增Q进制”  的“进位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1步,设K个普通Q进制数参予运算,K为≥2的正整数,Q为自然数;将这些数转换成增Q进制数;
第2步,对K个数同时进行增Q进制的求和运算,从最低位开始或各位同时按位相加,即在某一位上,取K个数中的二个数按位相加,得到“按位和”为该位这二个数相加的和数,将此和数记入下一运算层,作为“部份和”数;同时所得“增Q进位”,则存放到下一运算层的任一进位行中与该位相邻的高位处;
第3步,在该位上取K个数中的另二个数,进行第2步的运算,如此反复,直至K个数均取完为止;当K个数中仅剩下一个数时,则直接移至下一运算层的同一位上作为“部份和”数;
第4步,在上述某位的相邻高位上,重复第2步及第3步的运算,直至K个运算数的每一位都已全部操作;当K个数的各位同时进行第2步及第3步运算时,则本步可跳越过去;
第5步,在下一个运算层中,将上述“按位和”数与进位行中的“进位数”进行前述第2步、第3步、第4步求和运算;
第6步,重复第2步至第5步的运算,直至不产生“增Q进位”为止,则最后一次“按位加”所得和数,即为所求增Q进制加法运算结果。
上述增Q进制数可以不编码;或以普通二进制数编码;或以正负码等来编码;或以全一码来编码,即将各个增Q进制数的每一位数S,都以|S|个1从最低位顺序至高位排列来对应,其余高位均为0,总位数则为Q/2位;同时,将增Q进制数中该位的数符,即表示该位为正为负,作为相应全一码中每一位上的数符。全一码编码增Q进制数时,二数加法仅为二数中1的不重复排列,称为“排1”。
上述运算数是增Q进制数,Q为自然数;或者是普通对称Q进制数,Q为>1的整数;或者是混数数制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增Q进制、进位行处理器,包括:输入逻辑,K重运算器,输出转换逻辑及控制器组成;其中,K重运算器及控制器组成增Q运算控制逻辑;增Q进制数经全一码编码移位寄存器输入逻辑至K重运算器;K重运算器中,增Q进制数经K重运算获得增Q进制数的结果,经由编码器输出转换逻辑以增Q进制数或普通Q进制数、或普通十进制数通过输出逻辑输出,控制器协调控制整个运算控制的逻辑;其中,为K个寄存器中的每个寄存器的每一位分配一个符号位,该符号位为普通二态触发器;K个寄存器存放输入的K个增Q数。
在运算过程中,两个输入寄存器的某位数,经累加器累加得到该位的和与高位进位,此“部份和”数送至其中一个输入寄存器中,替换原存数;此进位送至其中另一个寄存器的相邻高位,替换原存数;当下一个运算指令到达时,将进位数与“按位和”数送入累加器再进行相加;如此重复,最后再经累加器获得所求和数。
处理器中所述运算数用全一码编码来表示;或者,以普通二进制数8421码等来编码;或者,不编码。
上述“K重运算器”当K值较大时,可以进行分级放大。当采用全一码编码时,K重运算器中的累加器可以省略;
处理器中运算数是增Q进制数,Q为自然数;或者是普通对称Q进制数,Q为>1的整数;或者是混数数制数。处理器中元器件为二值元器件;或者三值元器件;或者三值以上元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增Q进制计算机总逻辑框图。
图2是增Q进制、进位行处理器(运算控制)逻辑框图;
图3是K重运算器一位的逻辑框图;
图4是对冲逻辑(对冲器)的逻辑框图;
图5是划Q逻辑(划Q器)的逻辑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部分  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
1.《进位行方法》
1.1进位与《进位行方法》
在电子计算机中,运算速度提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进位”。进位的获得,进位的存贮以及进位的参予运算都是至关重要的。“进位”就是争“速度”。在笔算工程中,还直接影响到“出错率”。
所谓《进位行方法》就是,在运算过程中,将产生的进位存放在参予运算与“按位和”数同等的位置上,然后与“按位和”一起进行运算。通常将同运算层中两数相加时,各位上的进位排列成一行,称为“进位行”。(运算层的概念,见下节)
举例如下,设两普通十进制数求和,算式以竖式求和。如式三:
为简化起见,这里将横竖式合写。个位运算(6+8)=14,其进位1
123456+345678=469134
式三写于下一行的高一位上。依此类推。式中二数相加时,各位上不计进位的求和,称为“按位加”。其和称为“按位和”。按位和的运算行,称为“行”。
各进位排成的行,称为“进位行”。由行与进位行组成“运算层”。
式中一些“+”号已省去。以后可以知道,在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增进方法ZJF》中,各个“运算层”只存在一种运算,这就是“+”。故可以不必在运算层中写出“+”号。
1.2《进位行方法》分析
1.2.1二数求和的分析
采用《进位行方法》的加法运算由上节可知:
①两数相加时,每一位上只有二个数相加;
Figure A20041009453700101
  式四                               式五
②在进位行中直接标示进位,不存在任何困难;
③验算十分方便。
[引理一]两数相加时,任意位上要么有进位记为1,要么无进位记为0;
[引理二]两数相加时,任意位上的和可为0~9之一。但是,当该位上有向高位进位时,该位上的和只能为0~8之一,而不能为9。
由[引理一]和[引理二]可得:
[定理一]两数相加时,当且仅当某位上没有向高位进位时,该位上的和才可能出现9。
1.2.2层次概念及运算层
设两数求和。算式为式四、式五
由式四可见,运算是分层次进行的。运算层将一个运算解剖成微运算、子运算。每一运算层,仅完成一项简单运算。这就是运算的“层次”概念。“层次”概念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进位行方法》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以往的加法运算方法,本质上也隐含“层次”概念。因此,《进位行方法》中的“层次”从总体上看,并未增加运算的复杂性。反之,以往的方法由于隐含了“层次”,反而进一步增加了运算的复杂性。这一点,也进一步造成运算速度被降低。两者对比,就会一清二楚。
在《进位行方法》中,两数相加的各个运算层,可以合并为一个运算层。如式五。请见进一步分析。
1.2.3唯一的运算层
两数相加时,特别情况下会出现多次运算层。各层有如下关系成立。[引理三]二数相加,当某位前一运算层上有进位时,其后各运算
Figure A20041009453700111
    式六                     式七
层上均不可能出现进位。(由引理一、二得)
[引理四]二数相加,当某位后一运算层上有进位时,其前各运算层上必无进位。(由引理一、二得)
[定理二]二数相加时,同一位各运算层上,要么都无进位,要么只能有一个进位。(由引理三、四得)
[推论]可以将全部各层进位行合并为一个进位行,各运算层合并为一个运算层。
1.2.4三数及三数以上求和分析
设三数求和,算式为231+786+989=2006(见式六)
操作要点:①“划Q”的运用;
所谓“划Q”,即Q进位的两数在某位上相加时,其按位加和为零,但该位上产生进位(与两数符号一致)。进位放入进位行;同时,在某位上,该两数均不再参加运算。在十进制时即为“划十”。
a、同一位上两数和为“十”时,可在算式中将两数字以斜线划去,然后在高位上补1。
b、同一位上几数和为20、30、40……等时,可将几数字均划去,然后在高位上补2、3、4……等。
又,设六数求和。算式为786+666+575+321+699+999=2046(见式七)。
②多个数相加,会出现二个及二个以上的运算层。为了减少运算层数,同一位上的同一运算层空位中,进位及和数可以任意占位。
③尽量减少运算层。a、较小的数,直接合并算;b、尽量在“配对”中进位;c、尽量减少在第一运算层上相加数的个数,尽量使第二及二以上运算层不出现。
④同一位上,“相同数”、“连续数”等可直接获得“部分和”。
2.混数及混数数制
2 1《数制理论》
2.1.1按同一种规则记录数,便于用来在一个数系统中进行运算的数的制度,称为“记数系统的制度”。简称为“数制”。一个数的质,首先就是由其所属的数制来决定的。恩格思指出:“单个的数在记数法中已经得到了某种质,而且质是依照这种记数法来决定的。”“一切数的定律都取决于所采用的记数法,而且被这个记数法所决定。”
《数制理论》就是研究数制的生成、分类、分析、比较、变换等以及数制在各邻近学科与实践中应用的科学。它是数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数学科学,即“数”的科学。“数”的基本为“数制”。因此,“数制理论”是“数论”的基础,是“核心数学”的“核心”之一。
数制是数的属性。不存在没有所属数制的数,也不存在没有所属数的数制。
2.1.2位值制数制
设,构造一个数系,其中的数以各不相同位置上的“数符”来表示。“数符”又称“数字”。数字通常从右向左水平排列,对于每个数位上的全部数字均给定一个单位值(又称“位值”),其值由低(小)到高(大)。以此表示整个数系中每一个数的数制,称为“位值制数制”。我们以下讨论的数制,都是“位值制数制”。简称为“数制”。所讨论的数除特别注明的外,均约定为整数。
2.1.3数制的三大要素:数位I,数元集Zi和权Li。
a、数位I,表示数制中数的各位数字的位置。以I(序数)从右自左来表示。即,i=1,2,3,……表示该数的第1,2,3,……位。
b、数元集Zi,表示第I位上的“数元”组成的集合。同一数制系统中,各个数同一位上不同符号的全体,组成一个该位上的数符集。该数符集中的元素,称为“数的元素”。简称为“数元”。因此,该数符集称为“数元集”。数元集Zi可以随着i的取值不同而不同,也可以相同。当各位上的Zi均为相同的Z时,相应的数制称为“单一数制”;当各位上的Zi不全相同时,相应的数制称为“联合数制”。单一数制为Q进制时,称为“单一进制”;联合数制均属Q进制时,称为“联合进制”。(Q进制定义见本节后述。)
数元集Zi中的数元可为复数或其他多种多样符号。在《数制理论》中,以aj来表示数元(a1,a2,a3,……),j为自然数。以iaj表示第i位上数元aj。约定,aj=-A(A为实数)时,可表示为aj= A。数元集Zi以集合{a1,…,aj,…}来表示,即Zi={a1,…,aj,…}。或者Zi以文字表明其特征。
数元集Zi的基数Pi(Pi为自然数)表示了集的元素总数。恩格思指出:它“不但决定它自己的质,而且也决定其他一切数的质。”Pi的取值不同,标示了数元集Zi的变化。各位上的Pi为相同的P,则称为“单一基数”;否则,称为“联合基数”。
在《数制理论》的“位值制数制”中,定义数中的空位表示0,具有隐含的“空位0”;在数元集中,“空位”是一种特殊的数元,称为“空位元”。简称为“空元”。“空元”是每一个“位值制数制”数元集均有的数元,其在数元集中的表示即为“空位”。另一方面,“空元”是数元集中唯一通常不计入数元aj,也不计个数,即个数为0的数元;在特别情况下,则对“空元”加以注明将其计入数元,其个数计为1。
c、权Li,表示第i位上的位值大小。特称此位值为“权Li”。
Li为实数(由于复数集非有序体,故不采用)。不同的Li,就决定了不同的位值。在“编码理论”中,“编码”的主要特征就在于权Li。
实际中常见的权Li采用所谓“幂权”。即,令Li=Qi (i-1),Qi为实数。为便于计算,通常取Qi为自然数。常见各位Li均为幂权,而且成等比Q的数制。Q称为数制幂权的“底数”或数制的“底数”。底数Q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Li,从而决定了不同的位值。这种数制称为“Q进制”。简称为“进制”。Qi可以阿拉伯数字来表示,也可以中文小写数字来表示。当Q=2,3,10等时,相应的进制就被称为“二进制”、“三进制”、“十进制”等。
另一种常用的权Li采用“等权”,即各位上的权L相同。
在任一个Q进制数制中,当P=Q时,自然数在该数制中可以连续唯一的形态表达,称为“连续数制”,又称“普通数制”;
当P>Q时,自然数在该数制中可以连续,但有时以多种形态表达,称为“重复数制”;
当P<Q时,自然数在该数制中只能断续的形态表达,称为“断续数制”。
根据上述数制的三大要素,数制可以有无穷无尽的种类。
2.2混数及混数数制
当数元集Zi中,含数元0时,该相应数制被称为“含0数制”;当数元集Zi中,不含数元0时,该相应数制被称为“不含0数制”。
当数元集Zi中,既有正数元,又有负数元时,相应数制被称为“混数数制”;混数数制中的数,称为“混数”。“混数”中既有正数元又有负数元的数,称“纯混数”。在{QΔ}数中,既有正数元又有负数元的数,称为“纯{QΔ}数”。({QΔ}定义见下一节。)
当数元集Zi中,全部数元为连续整数成为“整数段”时,该相应数制被称为“整数段数制”;恩格斯指出:“零比其他一切数都有更丰富的内容。”鉴于“0”的这种特殊重要性,在《数制理论》中,含0整数段去掉0时,仍作为一种特殊的整数段。
当数元集Zi中,正负数元是相反数时,相应数制称为“对称数制”;显然,“对称数制”是“混数数制”的一种。
2.3增Q进制{QΔ}
在《数制理论》中,建立了“代数数制”。一个数制的名称采用“Zi Li”。对Q进制,则为ZiQi;单一进制时,则为ZQ。其中,Qi以中文小写数来表示。例如{0,1,2}三进制。
对于含0的普通Q进制,Z={0,1,…,(Q-1)}。故ZQ={0,1,…,(Q-1)}Q,Q为>1的整数,称为“含0普通Q进制”。符号表示为{含0,Q};对于不含0的{1,2,…,Q}Q,Q为自然数,称为“不含0普通Q进制”。符号表示为{不含0,Q}。
含0和不含0的普通Q进制,合起来统称为“普通Q进制”,Q为自然数。符号表示为{Q}。当不致误解时,“含0普通Q进制”亦可称为“普通Q进制”,亦以符号{Q}来表示。故可以符号{二}及{十}来表示普通二进制及普通十进制。
本文中的混数数制主要为以下几类。
对于含0的{0,±1,…,±Q/2}Q进制,Q为正偶数,称为“含0增Q进制”。符号表示为{含0,QΔ};对于不含0的{±1,±2,…,±(Q+1)/2}Q进制,Q为正奇数,称为“不含0增Q进制”。符号表示为{不含0,QΔ}。
含0和不含0的增Q进制,合起来统称为“增Q进制”,Q为自然数。符号表示为{QΔ}。当不致误解时,“含0增Q进制”亦可称为“增Q进制”,亦以符号{QΔ}来表示。故可以符号{十Δ}及{二Δ}来表示“增十进制”及“增二进制”。在《数制理论》中,{十Δ}的名称是:“单一基数P=11,含0,整数段,对称的十进制”。可写为{十一,含0,整数段,对称}十进制,或者写为{0,±1,±2,…,±5}十进制。一般情况下,进一步符号表示为{十Δ},称为《增十进制》;{二Δ}的名称是:“单一基数P=3,含0,整数段,对称的二进制”。可写为{三,含0,整数段,对称}二进制,或者写为{0,±1}二进制。一般情况下,进一步符号表示为{二Δ},称为《增二进制》。
在混数数制中,另一类为普通对称含0的{0,±1,…,±(Q-1)/2}Q进制,Q为>1的奇数,称为“含0普通对称Q进制”。符号表示为{含0,称Q};对不含0的{±1,…,±Q/2}Q进制,Q为正偶数,称为“不含0普通对称Q进制”。符号表示为{不含0,称Q}。
含0和不含0的普通对称Q进制,合起来统称为“普通对称Q进制”。Q为>1的整数。符号表示为{称Q}。当不致误解时,“含0普通对称Q进制”,亦可称为“普通对称Q进制”,亦以符号{称Q}来表示。
3.《增进方法ZJF》及其增十进制{十Δ}四则运算。
采用增Q进制和《进位行方法》来进行有理数运算的方法,称为《增Q进制、进位行方法》,简称为《增进方法ZJF》。当用于算盘或笔算数字工程,采用的是{十Δ}增十进制等的《增进方法ZJF》。当用于电子计算机等之中时,采用的是{二Δ}增二进制以及{十Δ}增十进制等的《增进方法ZJF》。
3.1{十Δ}的加法
例:1 23+344=43 3        (见式八)
式八
式中求得和为43 3。当需要转化为普通十进制{十}数时,和为427。一般来说,所求和43 3不必转化(特别是作为计算过程中间结果时)。确需转化时,方法见4.1转换法则。
3.2{十Δ}的减法
3.2.1例1 23-344=1 23+ 3  4  4= 34 1
例112+1 4  4-32-1 25+1 3  3-5 4=1 32(见式九)
首先减法化为加法来运算,这是由于混数的特性所决定。这一来,实际计算中,加减就合并为加法了。这就消除了通常连加减的困难。
3.2.2约混。这是指二数求和时,同一位上的相反数可以消去,也可称为“对消”或“对冲”。在算式中,可以斜线划去。也就是说,所谓“对冲”,即两相反数,其和为零。该位上的两数不再参加以后的运算。在实际运算中,采用先“对冲”后“划Q”来获得增Q数的结果。
     式九                   式十
3.3{十Δ}的乘法
例2 42×1 31=11502  (见式十)
3.4{十Δ}的除法
Figure A20041009453700162
      式十一                      式十二
Figure A20041009453700163
     式十三例1 4  33 2÷23=25 1……1
要点:①式十一采用原普通除法,现采用四则统一算式如式十二。
②式十二中由于采用混数可使除法中的“减”过程变为“加”的过程。其余同此。
我们为了去掉“减”过程的思路,可以令被除数变号,然后,整个“减”过程完全变成“加”过程。这可使整个运算的复杂性进一步降低。以后,我们的除法就以此来进行。应该注意,此时若出现余数,则要将该余数变号后,才是最终运算结果的余数。
4.《增十进制》{十Δ}与《普通十进制》{十}的关系。
4.1{十Δ}与{十}数的转换法
这里指整数的情况,例如{十Δ}222 32 4={十}221716(式十三)。
4.1.1{十}数需经表一转换成为{十Δ}数。
4.1.2{十Δ}数转换成{十}。方法有几种:一种是将{十Δ}数变为一正一负的两个{十}数求和。这有好多方式。其中,典型的是将该{十Δ}数中各正数字位及0位作为一正{十}数,而将各负数字位作为一负{十}数。例{十Δ}222 32 4={十}222020-304=221716
再一种是在该数的各位上,使正数不变;负数变为其绝对值对10取“补”数,同时在相邻的高位减1(即加 1)。
… 10   9   8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十}… 10   11  12  13  14  5  4  3  2  1 0 1 2 3 4 5 1 4 1 3 1 2 1 1 1 0…{十Δ}15                          1 5
              表一{十Δ}与{十}数对照表
另一种方法是:式十四{十Δ}数中,连续正数字(或0)的数字段照写不变。如222×2×。但,当其不在{十Δ}数末尾(个位)时,则最低位加 1;连续负数字的数字段,则使负数字变为其绝对值对9取“补”  数,如×××6×5。然后,在其最低位加1。
这样,求得结果为221716,即为相应{十}数。
4.2{十Δ}与{十}对照表及其说明(对照表见表一)
说明:
①{十}数相应的{十Δ}数可有重复数,也可没有;
②凡{十Δ}数中有数字5(正或负)出现时,则相应的{十}数有重复的{十Δ}数。此时,该相应的{十}数中可有数字5,也可没有。实质上,由于{十Δ}的数元集中既含有5,又含有 5才产生相应的重复数。换句话说,只要{十Δ}的数元集中去掉5或 5,则不会产生重复数。这时,相应这种无重复数的数制称为偏Q进制{Q’},Q=10的情况。
③{十Δ}数对{十}数的重复数,以5=1 5及 5= 15为“主重复”,即其余重复数均可由此推出。
4.3{十Δ}与{十}关系分析
4.3.1{十}数与{十Δ}数的关系是部分“一多对应”关系,而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正由于此,{十Δ}就获得了部分多样处理的灵活性。这是{十Δ}运算中部分多样性、快速性的原因。从这一点来说,{十Δ}具有较强的功能。
4.3.2{十Δ}数转换为{十}数,只能化为相应唯一的一个数。这是因为,{十Δ}数可经{十}数加减直接获得,而{十}数加减运算后的结果是唯一的。反之,{十}数也只能化为相应唯一的一组{十Δ}数。所以,这种{十}数的“一”与{十Δ}数的“一”组,两者是“一一对应”关系。
由此,可建立一种{十Δ}数与{十}数的互为映射关系。对于运算系统来说,{十}与{十Δ}数系统“同构”。相应{十}数的各种基本运算性质,亦在{十Δ}数系统中成立。
4.3.3{十Δ}中P>Q,因而在该数制中自然数有时会出现多种形态表达。这正是该数制灵活性所在,它使运算得以简便快捷。也可以说{十Δ}是以部分多样性来换取了部分灵活性。{十}中P=Q,因而在该数制中,自然数是连续唯一形态表达。它没有这种多样性,也缺少了这种相应的灵活性。有了它,才有了《增进方法ZJF》,才有了“笔算工程”的又一个新技术方案。有了它,也才有了处理器及其相应电子计算机的又一个新技术方案。
4.3.4应当指出,显然,上述对{十}与{十Δ}的分析,完全相应于{Q}与{QΔ}的分析,因为{十}与{Q}是同构的。由此可知,①{Q}数与{QΔ}数的关系是部分“一多对应”,而不是“一一对应”。②同时,{Q}中的“一”个数与相应的{QΔ}中的“一”组数,两者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③{Q}与{QΔ}数系统“同构”。相应{Q}数系统的各种基本运算性质,亦在{QΔ}数系统中成立。
5.综合上述,可有如下简明结论:
增Q进制{QΔ}及《增进方法ZJF》在数字工程中,可显著提高运算速度,而且大大降低笔算的出错率。它正是钱学森指出的数学第三层次“直接应用的工程技术”。这种“工程技术”与数字计算工程紧密结合的方法,称为“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
        第二部分  增Q进制、进位行处理器
四则运算是一切运算的基础,显然也是电子计算机的基础。图1为本发明处理器相应的增Q进制计算机总逻辑框图。由{Q}→{QΔ}转换逻辑109,输入逻辑101、CPU中央处理器102、外存103、输出逻辑104、控制台105、输出转换逻辑108组成。中央处理器102由内存106、增Q运算控制逻辑107组成。这些部件的连接关系是本领域公知的。其中,普通Q进制数经过{Q}→{QΔ}转换逻辑109,按{Q}与{QΔ}对照表编码转换成增Q进制数,增Q进制数通过输入逻辑101输入中央处理器102,并通过增Q运算控制逻辑107进行增Q运算,运算结果连接输出转换逻辑108。结果以增Q进制数、或普通Q进制数、或普通十进制数通过输出逻辑104输出。内存106及外存103与运算控制逻辑107交换数据,执行原有普通Q进制的程序。总操作由控制台105按既定程序控制,以时钟脉冲来实现。
图2为增Q进制、进位行处理器(运算控制)逻辑框图,由输入逻辑101,K重运算器202,输出转换逻辑108及控制器201组成。其中,控制器201和K重运算器202组成增Q运算控制逻辑107。
输入逻辑101当采用全一码编码时,为全一码编码移位寄存器。通过输入逻辑101,普通Q进制数每一位上被分配到相应数符。然后全一码编码的增Q进制数,送至K重运算器202;K重运算器202中,增Q进制数经K重运算获得增Q进制数的结果,经由译码器输出转换逻辑108以增Q进制数、或普通Q进制数、或普通十进制数通过输出逻辑104输出。控制器201协调控制整个运算控制器的逻辑。
图3为K重运算器一位的逻辑框图,由第I位上的寄存器网311、对冲网312、划Q网313及累加器304组成。其中,累加器304为每一位带有一个正负符号位的普通累加器,寄存器网311由A寄存器301、B寄存器302、……、2K寄存器303组成。对冲网312由一个对冲逻辑305巡检;或由K(2K-1)个对冲逻辑305、对冲逻辑306、……、对冲逻辑307与寄存器网311中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组成;或由分组、分级的对冲逻辑组成。划Q网313由一个划Q逻辑308巡检;或由K(2K-1)个划Q逻辑308、划Q逻辑309、…、划Q逻辑310与寄存器网311中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组成;或由分组、分级的划Q逻辑组成。
上述“K重运算器”当K值较大时,可加以分级放大处理。
K个寄存器存放输入的K个增Q数。各个寄存器以及累加器的每位前附有符号位,该符号位为普通二态触发器。符号位也可以放置在专用的符号位寄存器中,在运算时为存放增Q数的寄存器或累加器的每一位分配一个符号。累加器仅为一个,它用来存放累加和数。
在运算指令的控制下,K个增Q进制数同时进行求和运算。首先,取其中二个数各位同时在累加器中按位相加。所得按位和及进位数替换原来存放于寄存器中的这二个数。如此反复,直至K个数均取完为止;当K个数中仅剩下一个时,则直接进入下一运算层。当下一个运算指令到达时,重复上述操作,直至不产生“增Q进位”为止。最后再经累加器获得所求和数。
为了加快运算速度,可采用对冲网和划Q网,由控制器或程序发出的指令,实施先“对冲”后“划Q”运算,然后进行累加运算。
当采用全一码编码时,K重运算器202中的累加器304可以省略。
划Q产生的“进位”(与运算数同符号)送至K重运算器中任一寄存器的相邻高位置“1”端。
图4为对冲逻辑(对冲器)的逻辑框图,由A寄存器的第i位401,B寄存器的第i位402,同逻辑403,异逻辑404及与门405组成。其中:A寄存器的第i位401,其前附有符号位,为普通二态触发器。Ai的“1”端连接同逻辑403的输入、Ai符的“1”端连接异逻辑404输入。
B寄存器的第i位402,其前附有符号位,为普通二态触发器。其Bi的“1”端连接同逻辑403的输入,Bi符的“1”端连接异逻辑404的输入。同逻辑403的输出连接与门405输入;异逻辑404的输出连接与门405输入;与门405的输出连接A寄存器的第i位401的置“0”端及B寄存器第i位402的置“0”端。
图5为划Q逻辑(划Q器)的逻辑框图,由A寄存器的第i位501,B寄存器的第i位502,Q值判定逻辑503,同逻辑504及与门505组成,其中:A寄存器的第i位501,其前附有符号位,为普通二态触发器。Ai的“1”端连接Q值判定逻辑503的输入,Ai符的“1”端连接同逻辑504的输入。
B寄存器的第i位502,其前附有符号位,为普通二态触发器。其Bi的“1”端连接Q值判定逻辑503的输入;Bi符的“1”端连接同逻辑504的输入;Q值判定逻辑503的输出连接与门505的输入;同逻辑504的输出连接与门505输入;与门505输出进位(与运算数同符号)送K重运算器中任一进位行寄存器的相邻高位置“1”端,同时连接A寄存器的第i位501置“0”端及B寄存器第i位502的置“0”端。
当采用{QΔ}运算,并且以全一码编码时(其他混数数制类似),在运算及其控制中采用{ 1,0,1}三态进行。其中, 1、1的正负号以一位{二}符号表示,其权为0。
当采用{QΔ}运算时,运算器的输入需要将{Q}数转换为{QΔ}数。另一方面,运算器的输出在一般中间过程不必要将{QΔ}数转换为{Q}数。只有在需要输出最终结果时,才将{QΔ}数转换为{Q}数(实质是仅将纯{QΔ}数转换为{Q}数)。这时,本发明处理器相应的计算机在“运算”数字的输出界面上,只需加上特别简单的{QΔ}转换到{Q}译码器即可。这一点在技术上不存在任何困难。原则上,本发明处理器相应的计算机其外存及输入输出端,与现有{Q}电子计算机完全一样(包括程序在内)。
本发明处理器相应的计算机系统中,采用“多重运算器”。例如,采用“八重运算器”。所谓“八重运算器”,即将8个数放入8个寄存器中,一次性完成加减运算。设多重数为K,则K=2n可能较合适(n为自然数)。故K=2、4、8、…。其中,较实用的是K=8、16、256、1024、4096等。同时,乘法本质上原来就是连续加法,除法本质上原来就是连续减法。因此,在乘除中,本发明处理器相应的计算机亦可运用多重加减来处理。
本发明处理器相应的计算机除采用一般的累加器运算外,为了加速运算可以采用“对冲”及“划Q”逻辑。所谓“对冲”,即两相反数相加,其和为零。所谓某位上的“划Q”,即Q进制的两数相加时,其某位上按位加和为零,但产生进位(其符号与两数符号一致)。“对冲”及“划Q”逻辑线路在技术上是简单成熟的。见图4和图5。
特别是,在{QΔ}电子计算机中,仅仅只需先“对冲”后“划Q”就能获得{QΔ}数运算结果。当最终结果需要输出时,才将{QΔ}数转换成{Q}数,或者转换成{十}数输出。当采用全一码编码时,K重运算器中的累加器可以省略。
小结:
一、本发明处理器相应的计算机是增Q进制{QΔ}的电子计算机,是《增进方法ZJF》电子计算机。
二、增Q进制{QΔ}的电子计算机使现代以及未来基于其他原理上的各种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大大提高。以八重运算器为例,粗略地估算将使运算速度提高五倍。也就是说,原20万次/s的提高到100万次/s左右;原20亿次/s的提高到100亿次/s左右。当K增大时,则运算速度还将进一步提高。
         第三部分   增Q进制{QΔ}及全一码
1. 增Q进制{QΔ}
1.1定义及符号
在一个Q进制数制中,凡P=Q+1>Q的进制,称为“增强型Q进制”。Q为自然数。简称为“增Q进制”,以符号{QΔ}来表示。增Q进制{QΔ}有很多种。其中对称的即为前述增Q进制,此外,还有不对称的增Q进制{QΔ}。
1.2增一进制{一Δ}及其运算
增Q进制{QΔ}中,当Q=1时,即为增一进制{一Δ}。增一进制{一Δ}中,主要有二种。其一是{0,1}一进制,其元器件为二态器件。其二是{ 1,1}一进制,其元器件亦为二态器件,它亦可表示全部整数。本文下面所称“增一进制{一Δ}”,除特别注明外,均指{0,1}一进制。
增一进制{一Δ}的运算。这里列出加法运算,例如{+}4+3+2=9={一Δ}110101+1011+101=11001100010101011。
1.3增一进制{一Δ}与{Q}的关系。
1.3.1{一Δ}数与{Q}数的转换法。{一Δ}数转换成{Q}数,可以将{一Δ}数中的各位数字1,以{Q}计数即可。所得{Q}计数和,即为相应的{Q}数。这就是说,{一Δ}数中有几个1,则相应的{Q}数即为几。显然,这是十分简单的法则。(见表二)
{Q}数转换成{一Δ}数,可将{Q}数各位均乘以各位上的权,
{一Δ}  {二} {十} {十} {二}    {一Δ}
000      0    0    0   000   0…00000000= =0
001      1    1    1   001   0…00000001=1=
010      1    1    2   010   0…00000011=11=
011      10   2    3   011   0…00000111=111=
100      1    1    4   100   0…00001111=1111=
Figure A20041009453700235
101      10   2    5   101   0…00011111=11111=
Figure A20041009453700236
110      10   2    6   110   0…00111111=111111=
111      11   3    7   111   0…01111111=1111111=
Figure A20041009453700237
                                 
   表二                            表三
    
   」 1       杨
  1  2  1     辉
1 3   3   1   三1  4  6  4   1  角           形
 表四
然后将这些积以同样个数的1,分别在所要表达的{一Δ}数位置上,以不重复的方式列出即可。这就是说,{Q}数为几,则{一Δ}数中就有几个1。显然,这也是十分简单的法则。(见表三)
1.3.2{一Δ}数与{Q}数对照表及其说明
说明:①{一Δ}数可表示全部{Q}数
②有较多的重复数,以4位{一Δ}数为例,除0及4唯一外,其余均有重复数。其中,1有4个  2有6个;3有4个。于是,从0~4的重复数分别为1,4,6,4,1个。这与二项式展开系数CK n是一致的。(位数n为自然数,K为0~n。)(见表四扬辉三角形。)
③表中 表示为任意非负整数位连续的0,称为“无限延数”
Figure A20041009453700239
{一Δ}数中,无限延数有且仅有一个,即为
Figure A200410094537002310
1.3.3{一Δ}与{Q}关系分析。
(1)Q1,Q为自然数;1为最小的自然数,也是最基本的自然数单元。Q真包含1,这使得相应的{Q}及{一Δ}之间存在自然的联系。
(2){Q}数与{一Δ}数的关系是“一多对应””关系,而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正由于此,{一Δ}就获得了多样处理的灵活性。这是{一Δ}运算中快速性的原因之一。从这一点来说,{一Δ}具有较强的功能。
(3){一Δ}数转换为{Q}数,只能化为相应唯一的一个数。这是因为,{一Δ}数可经{Q}加减直接获得,而{Q}数加减运算后的结果是唯一的。反之,{Q}也只能化为相应唯一的一组{一Δ}无限延数。所以,这种{Q}数的“一”与{一Δ}无限延数的“一”组两者是“一一对应”关系。由此,可建立一种{一Δ}数与{Q}数的互为映射关系。对于运算系统来说,{Q}与{一Δ}数系统是“同构”。相应{Q}数的各种基本运算性质,亦在{一Δ}数系统中成立。
(4){一Δ}中P=Q+1>Q,因而在该数制中,自然数有时会出现多种形态表达,这正是该数制灵活性所在,它使得运算得以简便快捷。也可以说,{一Δ}是以多样性来换取了灵活性。
{Q}中P=Q,因而在该类数中,自然数是连续唯一形态表达。它没有这种多样性,也缺少了这种相应的灵活性。
(5)上述{一Δ}与{QΔ}相结合,使得功能更加增强。考虑到{一Δ}→{Q}→{QΔ},这其中有着内在的联系。显然,这一切均在预料之中。
1.4增一进制{一Δ}的应用
1.4.1增一进制{一Δ}的运算是一种优异的运算。由于它以么元1配以0构造数,而且权为1,故其“运算”常以“传送”来实现。这是{一Δ}数运算中快速性原因之一。{一Δ}数运算中的“进位”,也以二数当前位的按位加和为0,而进位为Q的“划Q”逻辑实现。这种“传送”及“划Q”的逻辑实现,结构特别简单,速度特别快。这是{一Δ}数运算中快速性原因之二。
当{一Δ}数与{QΔ}数结合运算时,又补充了“对冲”这一结构更为简单、速度更为快速的逻辑。这是{一Δ}数运算快速性原因之三。
1.4.2{一Δ}与{QΔ}结合可作为多种新一代超高速电子计算机的技术方案。[例见第四部分。]
2.全一进制、全一数及全一码
2.1全一进制和全一数
增一进制{一Δ}数的多样性是{一Δ}数运算快速的原因之一。但是,由于{一Δ}数具有极端的多样,在同一个数中可出现一次以上的无限延数,常造成数的表达形式难以把握。由此造成运算数过于分散,不便于控制,势必增加设备并且影响运算速度。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有必要对{一Δ}数加以某种约束条件。这就产生了“全一进制”。
在增一进制{一Δ}的正整数中,限定每一组无限延数。只选取自个位开始,从右向左连续排列么元1的唯一的一种形态表达;高位上均为0,以空位表示。例如:{+}数3={一Δ}数111/1110/1101/…(“/”表“或者”),限定为{+}3={一Δ} 这样,每一组无限延数中的重复数均被删除,只剩下一个全是1的唯一形态,我们称为“全一数”。表达“全一数”的进制称之为“全一进制”。表三中,{一Δ}数最左边的形态,即为“全一进制”数。当考虑到正负整数时,可以将该全一进制数的正负符号,分配到该数的各位上去,从而构造带符号的全一进制。下述“全一进制”均为此种带符号的全一进制。
因此,“全一进制”可以是加特定约束条件的增一进制{一Δ}。
在《数制理论》的“位值制数制”中,定义数中的空位表示0,具有隐含的“空位0”;在其数元集中,“空位”是一种特殊的数元,称为“空位元”。简称为“空元”。因此,“全一进制”可以从不含0普通Q进制{不含0,Q}中的{1}一进制加符号位获得;“全一进制”还可以从不含0增一进制{不含0,一Δ}中的“{ 1,1}一进制”加约束条件获得,约束条件为该进制数必须各位上符号均相同;此外,还有多种方法可以获得。
2.2全一码
全一进制显然具有如下优缺点。优点:①运算速度快。“传送”代替了“翻转”。②多重运算时,不需要二、二求和,只需要先“对冲”及后“划Q”即可得结果。这就大大加快了总体运算速度。③与{Q}转换方便。缺点:①“字长”太长,位数多。(当取可变字长时,其平均字长仅为一半。)②荷载信息量较小。因此,根据全一进制的优缺点,扬长避短,以全一进制来编码{QΔ}是合适的。以“全一进制”来编码,称为“全一编码”。“全一编码”中采用的“全一数”,称为“全一码”。由上述全一进制是带符号的可知,全一码也是带符号的。表五,显示出全一码一位,编码{二}数元的情况。由表五可见,全一码一位编码的{二}数,即为{二}数本身。表六,显示出以全一码九位,编码{十}数元的情况。由表六可见,全一码九位编码的{十},字长增加至9倍。(当取可变字长时,其平均字长仅为5倍。)例如:{十}23=全一码=≡。
一位全一码     {二}     九位全一码         {十}
     0          0         00…0              0
     1          1         00…1              1
                          00…11             2
                                       
表五                     11111111            9
                      表六
对于增Q进制{QΔ},也可以全一码来编码。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全一码一位编码的{二Δ}数,即为{二Δ}数本身;这里{十Δ}数,则以五位全一码来编码。
2.3全一码的计算。
全一码的计算非常简单。以二数加法为例,仅为二数中1的不重复排列,称为“排1”。如11+111=11111。特别是,在{QΔ}数字工程中,仅仅只需先“对冲”后“划Q”就能获得{QΔ}数运算结果。当最终结果需要输出时,才将以全一码编码的{QΔ}数转换成{十}数输出。
2.4全一码的应用。
全一码主要应用于对{Q}及{QΔ}数进行编码。特别是,
①采用全一码九位编码{十}数,可以实现普通十进制{十}、全一码、进位行处理器。
②采用全一码五位编码{十Δ}数,可以实现增十进制{十Δ}、全一码、进位行处理器。
③采用全一码编码{QΔ}数,可以实现增Q进制{QΔ}、全一码、进位行处理器。
④采用全一码五位编码{十}或{十Δ}数,再以“正负码”来二次编码(即,以相应的正负数对来编码),可以实现又一种算盘的新技术方案。
⑤采用全一码五位编码{十}或{十Δ}数,再以“正负码”来二次编码(即,以相应的正负数对来编码),可以实现又一种笔算工程的新技术方案。
第四部分增十进制{十Δ}、全一码、进位行电子计算机
(一)人类历史中,{十}计算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均是其他进制所不能比拟的。人类长期历史文化的底蕴与沉积,使得{十}具有牢不可破的至尊地位。因此,增十进制{十Δ}电子计算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本部分将增十进制{十Δ}、全一码、进位行电子计算机特别列出。
(二)该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采用《增进方法ZJF》。即,增十进制{十Δ}的《增进方法ZJF》。
(三)增十进制{十Δ}、全一码、进位行电子计算机,是全一码五位来编码的{十Δ}电子计算机。
(四)增十进制{十Δ}、全一码、进位行电子计算机总逻辑框图,如图1所示。
增十进制{十Δ}、全一码、进位行电子计算机中,{十Δ}数以全一码五位来编码输入及最终输出转换为普通十进制数。
当采用{十Δ}运算时,运算器的输入需要将{十}数转换为{十Δ}数。当采用全一码编码时,只要将这些增十进制数的各位正负符号,分配到相应这些编码数的每一位上去。另一方面,在运算器的输出,一般中间过程不必要将{十Δ}数转换为{十}数。只有在需要输出最终结果时,才将{十Δ}数转换为{十}数(实质是仅将纯{十Δ}数转换为{十}数)。这时,本发明的计算机在“运算”的输出界面上,只需加上特别简单的全一码编码的{十Δ}转换到{十}的译码器即可。这一点在技术上不存在任何困难。原则上,本发明处理器相应的计算机,其外存及输入输出端,与现有{Q}电子计算机完全一样(包括程序在内)。
(五)增十进制{十Δ}、全一码、进位行电子计算机系统中,采用“多重运算器”。例如,采用“八重运算器”。所谓“八重运算器”,即将8个数放入8个寄存器中,一次性完成加减运算。设多重数为K,则K=2n可能较合适(n为正整数)。故K=2、4、8、…。其中,较实用的可能是K=8、16、256、1024、4096等。同时,乘法本质上原来就是连续加法,除法本质上原来就是连续减法。因此,在乘除中,本发明的计算机亦可运用多重加减来处理。
(六)增十进制{十Δ}、全一码、进位行电子计算机采用“对冲”及“划十”逻辑。所谓“对冲”,即两相反数相加,其和为零。所谓某位上的“划十”,即十进制的两数相加时,其某位上按位加和为零,但产生进位(其符号与两数符号一致)。“对冲”及“划十”逻辑线路在技术上是简单成熟的。见图4和图5。
特别是,在{十Δ}全一码、进位行电子计算机中,仅仅只需先“对冲”、后“划十”,就能获得运算结果。当最终结果需要输出时,才将全一码编码的{十Δ}数转换成{十}数输出。
(七)小结:
一、增十进制{十Δ}全一码、进位行电子计算机是增十进制{十Δ}的电子计算机,是《增进方法ZJF》电子计算机。
二、本发明的增十进制{十Δ}全一码、进位行电子计算机使现代以及未来基于其他原理上的各种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大大提高。以八重运算器为例,粗略地估算将使运算速度提高五倍以上。也就是说,原20万次/s的提高到100万次/s左右;原20亿次/s的提高到100亿次/s左右。当K增大时,则运算速度还将进一步提高。

Claims (10)

1.一种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1步,设K个普通Q进制数参予运算,K为≥2的正整数,Q为自然数;将这些数转换成增Q进制数;
第2步,对K个数同时进行增Q进制的求和运算,从最低位开始或各位同时按位相加,即在某一位上,取K个数中的二个数按位相加,得到“按位和”为该位这二个数相加的和数,将此和数记入下一运算层,作为“部份和”数;同时所得“增Q进位”,则存放到下一运算层的任一进位行中与该位相邻的高位处;
第3步,在该位上取K个数中的另二个数,进行第2步的运算,如此反复,直至K个数均取完为止;当K个数中仅剩下一个数时,则直接移至下一运算层的同一位上作为“部份和”数;
第4步,在上述某位的相邻高位上,重复第2步及第3步的运算,直至K个运算数的每一位都已全部操作;当K个数的各位同时进行第2步及第3步运算时,则本步可跳越过去;
第5步,在下一个运算层中,将上述“按位和”数与进位行中的“进位数”进行前述第2步、第3步、第4步求和运算;
第6步,重复第2步至第5步的运算,直至不产生“增Q进位”为止,则最后一次“按位加”所得和数,即为所求增Q进制加法运算结果。
2.如权利要求1的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某一位上,对K个数中的二个数进行求和运算时,如果其中两个运算数的该位为相反数,则该位和为零,然后将该两个运算数的某位均以逻辑方式置“0”,不再参加以后的运算,这称为“对冲”;如果在某一位上,对K个数中的二个数进行求和运算时,其中两个运算数的按位加和为零,但产生进位,则将其进位放入任一进位行中的相邻高位,然后将该两个运算数的某位均以逻辑方式置“0”,不再参加以后的运算,这称为“划Q”;或者,不采用“对冲”及“划Q”。
3.如权利要求1-2任一个的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其特征在于:增Q进制数可以不编码;或以普通二进制数编码;或以正负码等来编码;或以全一码来编码,即将各个增Q进制数的每一位数S,都以|S|个1从最低位顺序至高位排列来对应,其余高位均为0,总位数则为Q/2位;同时,将增Q进制数中该位的数符,即表示该位的数为正或负,作为相应全一码中每一位上的数符。
4.一种增Q进制、进位行处理器,包括:输入逻辑(101),K重运算器(202),输出转换逻辑(108)及控制器(201)组成;其中,K重运算器(202)及控制器(201)组成增Q运算控制逻辑(107);增Q进制数输入经全一码编码移位寄存器输入逻辑(101)至K重运算器(202);K重运算器(202)中,增Q进制数经K重运算获得增Q进制数的结果,经由编码器输出转换逻辑(108)以增Q进制数、或普通Q进制数、或普通十进制数通过输出逻辑(104)输出,控制器(201)协调控制整个运算控制器的逻辑;其中,为K个寄存器中的每个寄存器以及累加器的每一位分配一个符号位,该符号位为普通二态触发器;K个寄存器存放输入的K个增Q数;
在运算过程中,两个输入寄存器的某位数,经累加器累加得到该位的和与高位进位,此“部份和”数送至其中一个输入寄存器中,替换原存数;此进位送至其中另一个寄存器的相邻高位,替换原存数;当下一个运算指令到达时,将进位数与“按位和”数送入累加器再进行相加;如此重复,最后再经累加器获得所求和数。
上述“K重运算器”当K值较大时,可以进行分级放大。
5.如权利要求4的增Q进制、进位行处理器,进一步包含:对冲网(312)和划Q网(313)与寄存器网(311)中,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组成;或者,不采用对冲网(312)和划Q网(313)  当采用“对冲”及“划Q”时,由控制器或程序发出的指令,先对某位上运算数的各个数实施“对冲”及“划Q”运算,然后进行累加运算,其中累加器(304)为每一位带有一个符号位的普通累加器;当采用全一码编码时,K重运算器(202)中的累加器(304)可以省略;
6.如权利要求5的增Q进制、进位行处理器,其中的对冲网(312)由一个对冲逻辑(305)巡检;或由K(2K-1)个对冲逻辑(305、306、……、307)与寄存器网(311)中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组成;或由分组、分级的对冲逻辑组成;
其中的划Q网(313)由一个划Q逻辑(308)巡检;或由K(2K-1)个划Q逻辑(308、309、…、310)与寄存器网(311)中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组成;或由分组、分级的划Q逻辑组成;
7.如权利要求6的增Q进制、进位行处理器,其中的对冲逻辑由A寄存器的第i位(401),B寄存器的第i位(402),同逻辑(403),异逻辑(404)及与门(405)组成;其中:A寄存器的第i位(401),其前附有符号位,为普通二态触发器;其Ai的“1”端连接同逻辑(403)的输入、Ai符的“1”端连接异逻辑(404)输入;B寄存器的第i位(402),其前附有符号位,为普通二态触发器;其Bi的“1”端连接同逻辑(403)的输入,Bi符的“1”端连接异逻辑(404)的输入;同逻辑(403)的输出连接与门(405)输入;异逻辑(404)的输出连接与门(405)输入;与门(405)的输出连接A寄存器的第i位(401)的置“0”端及B寄存器第i位(402)的置“0”端;
其中的划Q逻辑由A寄存器的第i位(501),B寄存器的第i位(502),Q值判定逻辑(503),同逻辑(504)及与门(505)组成;A寄存器的第i位(501),其前附有符号位,为普通二态触发器;其Ai的“1”端连接Q值判定逻辑(503)的输入,Ai符的“1”端连接同逻辑(504)的输入;B寄存器的第i位(502),其前附有符号位,为普通二态触发器;其Bi的“1”端连接Q值判定逻辑(503)的输入;Bi符的“1”端连接同逻辑(504)的输入;Q值判定逻辑(503)的输出连接与门(505)的输入;同逻辑504的输出连接与门(505)输入;与门(505)输出进位(同符号)送至K重运算器中任一进位行寄存器的相邻高位置“1”端,同时连接A寄存器的第i位(501)置“0”端及B寄存器第i位(502)的置“0”端。
8.如权利要求4的增Q进制、进位行处理器,其中所述运算数用全一码编码来表示;或者,以普通二进制数8421码等来编码;或者,不编码。
当采用全一码编码时,K重运算器(202)中的累加器(304)可以省略;
9.如权利要求4的增Q进制、进位行处理器,其中所述运算数是增Q进制数,Q为自然数;或者是普通对称Q进制数,Q为>1的整数;或者是混数数制数。
10.如权利要求4的称Q进制、进位行处理器,其中所采用的元器件为二值元器件;或者三值元器件;或者三值以上元器件。
CN 200410094537 2004-11-08 2004-11-08 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处理器 Pending CN16194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410094537 CN1619485A (zh) 2004-11-08 2004-11-08 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处理器
US11/667,211 US8341203B2 (en) 2004-11-08 2005-11-03 Computer technical solution of the digital engineering method of hybrid numeral carry system and carry line
JP2007539443A JP5133693B2 (ja) 2004-11-08 2005-11-03 ハイブリッド数字繰上げ方式および繰上げラインのデジタル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方法のコンピュータ技術的解法
PCT/CN2005/001838 WO2006047952A2 (fr) 2004-11-08 2005-11-03 Schema technique informatique d'echelle mixte et procede de conception numerique de ligne de transport
CN200510119816.7A CN1776606B (zh) 2004-11-08 2005-11-07 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增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410094537 CN1619485A (zh) 2004-11-08 2004-11-08 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处理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19485A true CN1619485A (zh) 2005-05-25

Family

ID=34766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410094537 Pending CN1619485A (zh) 2004-11-08 2004-11-08 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处理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61948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2923B (zh) * 2005-10-14 2010-12-15 李志中 混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混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
CN106445463A (zh) * 2015-08-13 2017-02-22 李志中 负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和负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2923B (zh) * 2005-10-14 2010-12-15 李志中 混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混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
CN106445463A (zh) * 2015-08-13 2017-02-22 李志中 负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和负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9496C (zh) 自适应视频信号运算处理装置
CN1702613A (zh) 蒙哥马利模乘法器
CN1296813C (zh) 浮点存储方法及浮点运算装置
CN1059413A (zh) 执行算术,逻辑与有关运算的方法及数值算术单元
CN1684058A (zh) 处理器
CN1040276A (zh) 简繁字根汉字输入技术及其键盘
CN1159666C (zh) 基于笔划中心线技术的曲线字形的还原显示方法
CN1630204A (zh) 具有矩阵转换技术的循环冗余码计算方法及系统
CN1577250A (zh) 用于实现2的幂的浮点估计的系统与方法
CN1862486A (zh) 数字信号处理器
CN1279435C (zh) 数字信号处理器
CN1619485A (zh) 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处理器
CN1752923A (zh) 混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技术方案
CN1886739A (zh) 分布式存储器类型的信息处理系统
CN1619486A (zh) 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处理器
CN1619487A (zh) 称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处理器
CN1782986A (zh) 混数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技术方案
CN1614552A (zh) 增/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增/偏q算盘
CN1619483A (zh) 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笔算工程
CN1776606A (zh) 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技术方案
CN1624652A (zh) 混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混q算盘
CN1776605A (zh) 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技术方案
CN1272910C (zh) 半导体集成电路
CN1227607C (zh) 表面计算机及使用表面计算机的计算方法
CN1624651A (zh) 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笔算工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