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76605A - 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技术方案 - Google Patents

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技术方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76605A
CN1776605A CN 200510119815 CN200510119815A CN1776605A CN 1776605 A CN1776605 A CN 1776605A CN 200510119815 CN200510119815 CN 200510119815 CN 200510119815 A CN200510119815 A CN 200510119815A CN 1776605 A CN1776605 A CN 17766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uting
carry
logic
register
comm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11981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76605B (zh
Inventor
李志中
徐菊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 200410094538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619486A/zh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51011981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776605B/zh
Publication of CN17766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766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7766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7660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数字工程方法和计算机领域,提出又一种新的数字工程方法,显著提高运算速度,而且大大降低笔算的出错率。本发明采用“偏Q进制、进位行方法”:将参与加减运算的K个普通Q进制数转换成K或K或2K个偏Q进制数。然后对K或K或2K个数进行偏Q进制求和。从最低位开始或各位同时“按位加”,和数记入下一运算层;同时所得“偏Q进位”,则存放到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经过如此反复运算,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仅获得一个数为止。则最后所得数,即为所求偏Q进制加法和数。本发明同时提供了偏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技术方案。

Description

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技术方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字工程方法和计算机领域,特别是计算机的运算器
背景技术
数字工程包括数控机床、大中型数字化设备和数字系统工程等等。本发明中“数字工程”是专指“数字计算系统工程”。它不是解决一个个具体的算题、或定理证明、或几何问题、或某种数学思想,而是解决四则运算法则等计算系统本身的数字工程实现技术方案。它与具体的计算工具密切相关。众所周知,“计算”有好多种,除“近似计算”、“模拟计算”及“无工具计算”(心算、指算、口算算,包括相应的口诀、速算、估算)外,则为“采用工具的数字计算”。“采用工具的数字计算”历史上包括笔算、珠算、机械算、电算,以及筹算等。现代仅剩下三种,这就是数字电算、珠算、笔算。与此相应的数字计算系统工程也就仅有三种:数字计算机;算盘;采用笔和纸进行笔算的数字计算系统工程,简称为“笔算工程”。
四则运算是数的最基本运算。正如恩格斯所说:“四则(一切数学的要素)。”.加法又是四则运算的最基本的运算。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应当对四则运算,尤其是对加法运算给予特别的关注。当前数字工程方法中的四则运算,首先是加法,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为运算速度慢;在减法中,未能充分利用负数的作用,而且,不能“连减”。尤其在加减联合运算中,不能一步到位;在乘法中,加法的缺点更加扩大严重;在除法中,上述缺点依旧。总之,在最小的数体——有理数体中,四则运算情况并不满意。
    式一                            式二
在笔算数字工程中,对运算的解剖,表明存在一些隐含的操作程序,以至产生“隐患”。以“二数相加”为例,算式如式一。[文中凡未标明数制的数,均指普通十进制数。下同。]其中,十位上的和数3,解剖一下。其微程序操作是:
Figure A20051011981500082
个位上来的进位(见标志) 十位上5、7二数字与低位进位相加,即(5+7+1)。取其和的个位。 上列(5+7+1)和的进位送到高位(见标志)。其余各位情况类似。又如例二,设三数求和,算式如式二78+297+259=634。如图可见,上述情况更为加重。显然,存在下列缺点:
a.进位标示困难。若用小数字表明,则易混淆且字面积受限。特别是表456789时就更烦人;若以“.”符写在数字间,则易与小数点混淆且表示456789也不便;若以手指数数,则速度慢且不方便;若心算,则费脑力且易错。总之,比较讨厌,易出错。
b.一般二数相加时,每一位上要有三个数相加求和。于是,需三重运算。三及三以上个数相加求和时,则更不方便。
c.验算困难。一般采用重做一遍,费时费力。
减法比加法麻烦。而且不能在同一竖式中“连减”,必须断开。特别在加减联合运算时,不能一步到位。乘除法中,这类情况更为严重。而且,加减乘除运算格式不统一,除法时另起炉灶。
另一方面,在电子计算机数字工程中,同样有大量的数值运算。这些数一般均采用普通二进制数来表示。其负数常以原码、反码、补码、移码之类来表示。在现有计算机中运算均以二个数运算,而无法实现“多重运算”。所谓“多重运算”,是指多于二个数同时进行加减。
在采用其他普通Q进制等普通数制的电子计算机中,存在相应的许多复杂性。[Q为自然数。]
此外,在算盘数字工程中,同样有大量的数值运算。这些数一般采用普通二进制与普通五进制的“联合Q进制”数。因此,运算口诀繁杂,而且存在相应的一些复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的数字工程方法,显著提高运算速度;同时加强运算正确性的保障,在“笔算工程”中,大大降低笔算的出错率。
本发明同时提出了,采用上述“混数进制、进位行方法”的计算机技术方案。在现有研制技术的基础上,在设备量相近的情况下,显著提高计算机,特别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采用“偏Q进制”数,以“混数进制、进位行方法”运算。混数进制运算可为下列方案之一;方案一:(适于计算机、笔算工程中)①普通Q进制数编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②混数进制运算(“对冲”、“划Q”、“累加”);③混数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普通Q进制数;方案二:(适于计算机、算盘中;也可用于笔算工程,也可不用;)①普通Q进制数编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混数进制数编码为“编码全一进制数”;②“编码全一进制”运算(“对冲”、“划Q”、“累加”);③“编码全一进制数”译码为混数进制数;混数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普通Q进制数;方案三:(适于计算机中)①普通Q进制数编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混数进制数编码或另行转换为{0,±1}二进制(其特况为普通二进制)数;②{0,±1}二进制运算(“对冲”、“划Q”、“累加”);③{0,±1}二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混数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普通Q进制数;方案四:(适于计算机中)①普通Q进制数编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混数进制数编码或另行转换为“编码{0,±1}二进制数”;②“编码{0,±1}二进制”运算(“对冲”、“划Q”、“累加”);③“编码{0,±1}二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混数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普通Q进制数;本发明中,采用方案一、方案二来展示。包括以下第一种步骤:
第1步,设K个普通Q进制数参予加减运算,K为≥2的整数,Q为自然数;将这些数转换成K或2K个偏Q进制数;(本发明中,均采用2K个偏Q进制数来展示);
第2步,对K或2K个数中的二个数,进行偏Q进制的求和运算;从最低位开始或各位同时按位相加,即在某一位上,取这二个数按位相加;采用“对冲”、“划Q”、累加,得到这二个数该位“按位加”和数;将此和数记入下一运算层,作为“部份和”数;同时所得“偏Q进位”,则存放到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
第3步,在上述某位的相邻高位上,重复第2步的运算;如此反复,直至二数最高位也已运算为止;当采用并行运算时,二数各位同时进行第2步及第3步运算,则本步可跳越过去;当采用串并行运算时,则类似处理;
第4步,取K或2K个数中的另二个数,进行第2步及第3步运算;如此反复,直至K或2K个数或运算层中全部数均取完为止;当仅剩下一个数时,则直接移至下一运算层作为“部份和”数;
第5步,在下一个运算层中,将上述“按位和”数及“进位”数进行前述第2步、第3步、第4步求和运算;如此反复,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仅获得一个数为止;则最后所得偏Q进制加法运算和数,即为所求K个普通Q进制数加减运算结果;
或者,采用以下第二种步骤:
第1步,设K个普通Q进制数参予加减运算,K为≥2的整数,Q为自然数;将这些数转换成K或2K个偏Q进制数;(本发明中,均采用2K个偏Q进制数来展示);
第2步,从最低位开始,即在某一位上,取二数、K或2K个数同时相加;采用“对冲”、“划Q”、累加;即在二数时,得到二个数该位“按位加”和数;将此和数记入下一运算层,作为“部份和”数;同时所得“偏Q进位”,则存放到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
第3步,在上述某位上,取K或2K个数中的另二个数,重复第2步的运算;如此反复,直至K或2K个数或运算层中全部数均取完为止;当仅剩下一个数时,则直接移至下一运算层作为“部份和”数;
当采用同一位上各数同时运算时,同时进行第2步及第3步运算,则本步可跳越过去;这时在同一位上,对n个和为0的数先进行“对冲”;然后,对n个和为mQ的数进行“划Q”;n为≥2的整数,m为整数;所得“偏Q进位”,则存放到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同一位上,余下各数进行“累加”,或者直接移至下一运算层;累加采用≥2的“多数累加”;当采用普通二数“累加”时,则顺序串行累加;
第4步,在上述某位的相邻高位上,重复第2步及第3步的运算;如此反复,直至K或2K个数最高位也已运算为止;
第5步,在下一个运算层中,对上述“按位和”数及“进位”数进行前述第2步、第3步、第4步求和运算;如此反复,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仅获得一个数为止:则最后所得偏Q进制加法运算和数,即为所求K个普通Q进制数加减运算结果;
或者,采用以下第三种步骤:
第1步,设K个普通Q进制数参予加减运算,K为≥2的整数,Q为自然数;将这些数转换成K或2K个偏Q进制数;(本发明中,均采用2K个偏Q进制数来展示);
第2步,采用所谓“二维运算”;即,在K或2K个数的各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并且同时对每一位上,n个和为0的数进行“对冲”;n为≥2的整数;
第3步,采用所谓“二维运算”;即,在K或2K个数的各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并且同时对每一位上,n个和为mQ的数进行“划Q”;n为≥2的整数,m为整数;所得“偏Q进位”,则存放到下一运算层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
第4步,采用所谓“二维运算”;即,在K或2K个数的各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并且同时对每一位上,余下各数进行“累加”,或者直接移至下一运算层;累加采用≥2的“多数累加”;当采用普通二数“累加”时,则顺序串行累加;
第5步,在下一个运算层中,将上述“按位和”数及“进位”数进行前述第2步、第3步、第4步求和运算;如此反复,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仅获得一个数为止;则最后所得偏Q进制加法运算和数,即为所求K个普通Q进制数加减运算结果。
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其运算为“偏Q进制”运算;其中,{0,±1,…,±(Q/2-1),Q/2}Q进制,Q为正偶数,称为“含0偏对称偏Q进制”;{±1,…,±(Q一1)/2,(Q+1)/2}Q进制,Q为正奇数,称为“不含0偏对称偏Q进制”;当不致误解时,“偏Q进制”即指“含0偏对称偏Q进制”。
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其运算采用“进位行方法”;即在运算过程中,将产生的进位存放在相邻高位“进位行”中,然后与“按位和”一起进行运算。
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对2K个数中的n个数进行求和运算时,如果在某一位上,其中n个运算数的“按位和”为零,但产生进位m(与n个数的和数符号一致);n为≥2的整数,m为整数;进位放入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然后,将n个运算数的某位均以逻辑方式置“0”,不再参加以后的运算;这称为“划Q”;“划Q”中m=0时,称为“对冲”;或者,不采用“对冲”及“划Q”。
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所述运算数是偏Q进制数,Q为自然数。可以不编码;可以混数进制数编码;也可以全一码来编码,即将各个偏Q进制数的每一位数S,都以|S|个1从最低位顺序至高位排列来对应,其余高位均为0,总位数则为Q/2或(Q+1)/2位;同时,将S的数符,即表示该位的数为正或负,作为相应全一码中每一位上的数符;(参见第三部分增Q进制及全一码)当采用全一码来编码偏Q进制数时,n个数加法仅为n个数中1或1的不重复排列;其全一码编译可以定码长或变码长。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偏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包括输入逻辑,2K重运算器,输出转换逻辑及控制器组成;本发明中,均采用2K个偏Q进制数来展示。其中,2K重运算器及控制器组成偏Q运算控制逻辑;偏Q进制数经移位寄存器输入逻辑至2K重运算器;2K重运算器中,偏Q进制数经2K重运算获得偏Q进制数的结果,经由编码器输出转换逻辑以偏Q进制数或普通Q进制数、或普通十进制数通过输出逻辑输出,控制器协调控制整个运算控制的逻辑;混数进制运算可为前述方案之一;本发明计算机中,采用方案二来展示;“2K重运算器”由累加器∑i和寄存器网、对冲网、划Q网组成;i为序数;当用于计算机,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运算器中时,数字工程方法可采用前述第一种或第二种或第三种步骤。这里,采用第三种步骤来展示。
2K重运算器中,为每个寄存器及其相应的累加器∑i的每一位分配一个符号位,该符号位为普通二态触发器;2K个寄存器存放输入的2K个偏Q数。2K重运算器中采用所谓“二维运算”。即,在数的各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并且每一位上各数,亦同时进行先“对冲”、后“划Q”、再“累加”。当下一个运算层指令到达时,将进位数与“按位和”数再进行相加;如此重复,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仅获得一个数为止。最后,再经累加器∑i输出所求和数。上述“2K重运算器”当2K值较大时,可以进行分级、分组放大。
对2K个数中的n个数进行求和运算时,如果在某一位上,其中n个运算数的“按位和”为零,但产生进位m(与n个数的和数符号一致);n为≥2的整数,m为整数;进位放入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然后,将n个运算数的某位均以逻辑方式置“0”,不再参加以后的运算;这称为“划Q”;“划Q”中m=0时,称为“对冲”;或者,不采用“对冲”及“划Q”。
计算机中所述运算数是偏Q进制数,Q为自然数。可用全一码编码;或以混数进制数编码;或不编码。以全一码来编码时,即将各个偏Q进制数的每一位数S,都以|S|个1从最低位顺序至高位排列来对应,其余高位均为0,总位数则为Q/2或(Q+1)/2位;同时,将S的数符,即表示该位的数为正或负,作为相应全一码中每一位上的数符;当采用全一码来编码偏Q进制数时,n个数加法仅为n个数中1或1的不重复排列;其全一码编译可以定码长或变码长;本发明计算机中,采用定码长来展示。当采用全一码编码时,2K重运算器中的累加器,可以省略为全一码移位寄存器。该寄存器专门存放结果和数,又称为“和数寄存器”。这时,如采用上述“二维运算”,则称为“三维运算”。相应的运算器,则称为“三维运算器”。
计算机中所采用的元器件为P值元器件,P是数元集的基数,P为>1的整数;或者常取二值元器件;或者取三值元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偏Q进制计算机总逻辑框图。
图2是偏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运算控制)逻辑框图;
图3是2K重运算器第I位的逻辑框图;
图4是对冲逻辑(对冲器)的逻辑框图;
图5是划Q逻辑(划Q器)的逻辑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部分  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
1.《进位行方法》
1.1进位与《进位行方法》
在电子计算机等数值运算中,运算速度提高的关键之一,就在于“进位”。进位的获得,进位的存贮以及进位的参予运算都是至关重要的。“进位”就是争“速度”。在笔算工程中,还直接影响到“出错率”。本部分以笔算工程为例。
所谓《进位行方法》就是,在运算过程中,将产生的进位存放在参予运算与“按位和”数同等的位置上,然后与“按位和”一起进行运算。通常同运算层中二数相加时,将各位上的进位排列成一行,称为“进位行”。(运算层的概念,见下节。)举例如下,设二普通十进制数求和,算式以竖式求和。如式三。
Figure A20051011981500141
  式三                                     式四                            式五个位运算(6+8)=14,其进位1写于下一行的高一位上。依此类推。式中二数相加时,各位上不计进位的求和,称为“按位加”。其和称为“按位和”。按位和的数据行,称为“行”。行与进位行组成“运算层”。式中一些“+”号已省去。以后可以知道,在混数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混进方法HJF》中,除第0运算层外,各个“运算层”只存在一种运算,这就是“+”。故可以不必在这些运算层中写出“+”号。
1.2《进位行方法》分析
1.2.1二数求和的分析
采用《进位行方法》的加法运算由上节可知:
①二数相加时,每一位上只有二个数相加;在进位行中直接标示进位,不存在任何困难;
②验算十分方便。
[引理一]二数相加时,任意位上要么有进位记为1,要么无进位记为0;
[引理二]二数相加时,任意位上的和可为0~9之一。但是,当该位上有向高位进位时,该位上的和只能为0~8之一,而不能为9。
由[引理一]和[引理二]可得:
[定理一]二数相加时,当且仅当某位上没有向高位进位时,该位上的和才可能出现9。
1.2.2层次概念及运算层
设二数求和。算式为式四、式五。由式四可见,运算是分层次进行的。运算层将一个运算解剖成子运算。每一运算层中,又将子运算解剖成微运算。微运算仅完成一项简单运算。这就是运算的“层次”概念。“层次”概念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进位行方法》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以往的加法运算方法,本质上也隐含“层次”概念。因此,《进位行方法》中的“层次”,从总体上看并未增加运算的复杂性。反之,以往的方法由于隐含了“层次”,反而进一步增加了运算的复杂性。这一点,也进一步造成运算速度被降低。二者对比,就会一清二楚。
在《进位行方法》中,二数相加的各个运算层,除第0运算层外,可以合并为一个运算层。如式五。进一步分析如下。
1.2.3唯一的运算层
二数相加时,特别情况下会出现多次运算层。各层有如下关系成立。
[引理三]二数相加时,当某位前一运算层上有进位时,其后各运算层上均不可能出现进位。(由引理一、二得)
[引理四]二数相加时,当某位后一运算层上有进位时,其前各运算层上必无进位。(由引理一、二得)
[定理二]二数相加时,同一位各运算层上,要么都无进位,要么只能有一个进位。(由引理三、四得)
[推论]二数相加时,可以将全部各层进位行合并为一个进位行;除第0运算层外,可以将各运算层合并为一个运算层。
1.2.4三数及三数以上求和分析
设三数求和,算式为231+786+989=2006(见式六)。又,设六数求和。算式为786+666+575+321+699+999=4046(见式七)。操作要点:
①“划Q”的运用;所谓“划Q”,即Q进制的n个数在某位上相加时,其按位加和为零,但该位上产生进位m(与n个数的和数符号一致)。n为≥2的整数,m为整数。进位放入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同时在某位上,该n个数均不再参加运算。即,同一位上n个数和为mQ时,可将n个数均划去,然后在高位空位或0位处补m。在十进制时Q=10,划Q即为“划十”。
      式六                   式七
②多个数相加,可出现二个及二个以上的运算层。为了减少运算层数,同一位上的同一运算层空位或0位中,进位及和数可以任意占位;一个运算层中某位上的进位,可以放入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
③尽量减少运算层。a、较小的数,直接合并算;b、尽量在“配对”中进位;c、尽量减少在第一运算层上相加数的个数,尽量使第二及二以上运算层不出现。
④同一位上,各数进行“累加”,或者直接移至下一运算层;累加采用≥2的“多数累加”;当采用普通二数“累加”时,则顺序串行累加;“相同数”、“连续数”等,可直接得“部分和”。
2.混数及混数进制
2.1《数制理论SZLL》
2.1.1按同一种规则记录数,便于用来在一个数系统中进行运算的数的制度,称为“记数系统的制度”。简称为“数制”。一个数的质,首先就是由其所属的数制来决定的。恩格思指出:“单个的数在记数法中已经得到了某种质,而且质是依照这种记数法来决定的。”“一切数的定律都取决于所采用的记数法,而且被这个记数法所决定。”数制是数的属性。不存在没有所属数制的数,也不存在没有所属数的数制。
《数制理论SZLL》就是研究数制的生成、分类、分析、比较、变换、计算等的科学。它也是研究数制在数论、群论、集合论、博弈论等数学其他分支;及其在多值逻辑、Wa1sh函数、《狭义及广义模随论MSL》等各邻近学科;特别是在数字工程领域的计算机、笔算工程及算盘中应用的科学。它是数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数学科学,即“数”的科学。“数”的基本为“数制”。因此,《数制理论SZLL》是“数论”的基础,是“核心数学”的“核心”之一。
2.1.2位值制数制
设,构造一个数系,其中的数以各不相同位置上的“数符”来表示。“数符”又称“数字”。数字通常从右向左水平排列。对于每个数位上的全部数字均给定一个单位值(又称“位值”),其值由低(小)到高(大)。以此表示整个数系中每一个数的数制,称为“位值制数制”。我们以下讨论的数制,都是“位值制数制”。在不致误解时,也直接简称为“数制”。
2.1.3数制的三大要素:数位I,数元集Zi和权Li。
a、数位I表示数制中数的各位数字的位置。I为序数,各位从右自左来表示。即,i=1,2,3,…表示该数的第1,2,3,…位。
b、数元集Zi,表示第I位上的“数元”组成的集合。同一数制系统中,各个数同一位上不同符号的全体,组成一个该位上的数符集。该数符集中的元素,称为“数的元素”。简称为“数元”。因此,该数符集称为“数元集Z”。数元集Zi可以随着i的取值不同而不同,也可以相同。当各位上的Zi均为相同的Z时,相应的数制称为“单一集数制”或“单一数制”;当各位上的Zi不全相同时,相应的数制称为“联合集数制”或“联合数制”。
数元集Zi中的数元可为复数或其他多种多样符号。在《数制理论》中,以aj来表示数元(a1,a2,a3,…),j为自然数。以iaj表示第i位上数元aj。约定,aj=-A(A为复数)时,可表示为aj= A。数元集Zi以集合{a1,…,aj,…}来表示,即Zi={a1,…,aj,…};或者,Z i以文字表明其特征。为便于计算,通常取数元aj为整数,以阿拉伯数字来表示。
数元集Zi的基数Pi(Pi为自然数),表示了集的元素总数。恩格思指出:它“不但决定它自己的质,而且也决定其他一切数的质。”Pi的取值不同,标示了数元集Zi的变化。各位上的Pi为相同的P,则称为“单一基数”;否则,称为“联合基数”。
在《数制理论》的“位值制数制”中,定义数中的“空位”表示“无”,其位值为0,称为“空位0”。“空位0”是0的一种,是0的一种表达形式,是一种隐含的0。通常不加以标明;在数元集中,“空位”是一种特殊的数元,称为“空位元”。简称为“空元”。“空元”是每一个“位值制数制”数元集均有的数元,其在数元集中的表示即为“空位”。通常不加以标明。“空元”是数元集中,唯一通常不计入数元aj,也不计个数,即个数为0的数元;另一方面,在特别情况下,为统一表述,则将其计入数元,其个数计为1。
c、权Li,表示第i位上的位值大小。特称此位值为“权Li”。Li为实数。为便于计算,通常取权Li为整数,特别是自然数,以阿拉伯数字来表示。不同的Li,就决定了不同的位值。在“编码理论”中,“编码”的主要特征就在于权Li。
实际中常见的权Li采用所谓“幂权”。即,令Li=Qi(i-1),Qi为实数。为便于计算,通常取Qi为自然数。Qi可以阿拉伯数字来表示,也可以中文小写数字来表示。常见各位Li均为幂权,而且成等比Q的数制。Q称为数制幂权的“底数”或数制的“底数”。底数Q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Li,从而决定了不同的位值。Qi可以随着i的取值不同而不同,也可以相同。当各位上的数制幂权Qi,其底数均为相同的Q时,相应的数制称为“单一Q进制”。简称为“Q进制”或“进制”。当各位上的数制幂权Qi,其底数不全相同时,相应的数制称为“联合Q进制”。另一种常用的权Li采用“等权”,即各位上的权L相同。
根据上述数制的三大要素,数制可以有无穷无尽的种类。
2.2混数及混数进制
当数元集Zi中,含数元0时,该相应数制被称为“含0数制”。对于进制,则称为“含0进制”;当数元集Zi中,不含数元0时,该相应数制被称为“不含0数制”。对于进制,则称为“不含0进制”。
当数元集Zi中,既有正数元,又有负数元时,相应数制被称为“混数数制”。对于进制,则称为“混数进制”;混数数制中的数,称为“混数”。“混数”中既有正数元又有负数元的数,称“纯混数”。当数元集Zi中,正负数元是相反数时,相应数制称为“对称数制”。对于进制,则称为“对称进制”。
当数元集Zi中,全部数元为连续整数成为“整数段”时,该相应数制被称为“整数段数制”。对于进制,则称为“整数段进制”恩格斯指出:“零比其他一切数都有更丰富的内容。”鉴于“0”的这种特殊重要性,在《数制理论》中,含0整数段去掉0时,仍作为一种特殊的整数段。
2.3偏Q进制{Q’}
在《数制理论》中建立了“代数数制系统”。一个数制的名称采用“Zi Li”。
对Q进制,则为ZiQi;单一数制时,则为ZLi;单一数制中联合Q进制时,则为ZQi。单一数制中Q进制时,则为ZQ。其中,Q以中文小写数来表示。
对于含0的普通Q进制,Z={0,1,…,(Q-1)}。故ZQ={0,1,…,(Q-1)}Q,Q为>1的整数,称为“含0普通Q进制”。符号表示为{含0,Q};对于不含0的{1,2,…,Q}Q,Q为自然数,称为“不含0普通Q进制”。符号表示为{不含0,Q}。
含0和不含0的普通Q进制,合起来统称为“普通Q进制”,Q为自然数。符号表示为{Q}。当不致误解时,“含0普通Q进制”亦可称为“普通Q进制”,亦以符号{Q}来表示。故可以符号{二}及{十}来表示普通二进制及普通十进制。
在任一个具有整数段数元集的Q进制数制中,当P=Q时,自然数在该数制中可以连续唯一的形态表达,称为“连续数制”,又称“普通数制”:
当P>Q时,自然数在该数制中可以连续,但有时以多种形态表达,称为“重复数制”,或“增强数制”。对于Q进制,又称为“增强Q进制”,简称为“增Q进制”;
当P<Q时,自然数在该数制中只能断续的形态表达,称为“断续数制”,或“减弱数制”。对于Q进制,又称为“减弱Q进制”,简称为“减Q进制”。
本文中的混数进制主要为以下几类。
对于含0的{0,±1,…,±(Q/2-1),Q/2}Q进制,Q为正偶数,称为“含0偏Q进制”。符号表示为{含0,Q’}:对于不含0的{±1,±2,…,±(Q-1)/2,(Q+1)/2}Q,Q为正奇数,称为“不含0偏Q进制”。符号表示为{不含0,Q’}。含0和不含0的偏Q进制,合起来统称为“偏Q进制”,Q为自然数。符号表示为{Q’}。当不致误解时,“含0偏Q进制”亦可称为“偏Q进制”,亦以符号{Q’}来表示。故可以符号{十’}及{二’}来表示“偏十进制”及“偏二进制”。在《数制理论》中,{十’}的名称是:“单一基数P=10,含0,整数段,偏对称的十进制”。可写为{十,含0,整数段,偏对称}十进制,或者写为{0,±1,±2,…,±4,5}十进制。一般情况下,进一步符号表示为{十’},称为“偏十进制”:{二’}的名称是:“单一基数P=2,含0,整数段,偏对称的二进制”。可写为{二,含0,整数段,偏对称}二进制,或者写为{0,1}二进制。一般情况下,进一步符号表示为{二’},称为“偏二进制”。
2.4混数编码
当A进制数元以B进制数等来编码时,A进制数按位排列成相应的B进制数等。这称为“以B进制数等编码的A进制数”,简称为“B编码的A数”,或“编码B数”,或“编码数”。例,{十}328={二}101001000;其“编码{二}数”为0011,0010,1000。如上述“编码{0,±1}二进制数”,即指以{0,±1}二进制(其特况为普通二进制)数来编码的“编码数”。所谓“编码B数”的运算,即为“编码B进制”运算。这时,A进制数的位与位间为A进制运算,但每位中则为B进制运算。A进制数元以B进制数等来编码时,所需B进制数的最多位数,称为“码长”。固定的“码长”,称为“定码长”;如最高位0不加以标明,使之成为“空位0”时,相应“码长”是变化的,称为“变码长”。
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所述运算数是偏Q进制数,Q为自然数。可以不编码;可以混数进制数编码;也可以全一码来编码,即将各个偏Q进制数的每一位数S,都以|S|个1从最低位顺序至高位排列来对应,其余高位均为0,总位数则为Q/2或(Q+1)/2位;同时,将S的数符,即表示该位的数为正或负,作为相应全一码中每一位上的数符;当采用全一码来编码偏Q进制数时,n个数加法仅为n个数中1或1的不重复排列;其全一码编译可以定码长或变码长;本发明计算机中,采用定码长来展示。
3.《偏进方法PJF》及其偏十进制{十’}四则运算。
采用混数进制和《进位行方法》来进行有理数运算的方法,称为《混数进制、进位行方法》,简称为《混进方法HJF》。采用偏Q进制和《进位行方法》来进行有理数运算的方法,称为《偏Q进制、进位行方法》;简称为《偏进方法PJF》。当用于算盘或笔算数字工程,采用的是{十’}偏十进制等的《偏进方法PJF》。当用于计算机,特别是电子计算机中时,采用的是{二’}偏二进制及{十’}偏十进制等的《偏进方法PJF》。设K个普通Q进制数参予加减运算,K为≥2的整数,Q为自然数;将这些数转换成K或2K个偏Q进制数;混数进制运算可为前述方案之一;本发明中,《混进方法HJF》采用方案一,以笔算工程来展示;可采用前述第一种或第二种步骤。这里,采用第二种步骤。
首先,将K个{Q}数转换为K或2K个{Q’}数。
(一)以含0的{Q}→{Q’}数转换为例:
{Q}={0,1,…,(Q-1)}Q,Q为>1的整数……①
{Q’}={0,±1,…,±(Q/2-1),Q/2}Q。Q为正偶数……②
由①及②可知,Q为≥2的偶数。
Q≥2,2Q≥2+Q,Q≥Q/2+1,∴(Q-1)≥Q/2
当Q=2时,(Q-1)=Q/2,即以绝对值而言,{二}最大数元所表示{二}数,等于{二’}最大数元所表示{二}数;当Q为>2的偶数时,(Q-1)>Q/2,即以绝对值而言,{Q}最大数元所表示{Q}数,总是大于{Q’}最大数元所表示{Q}数。这时{Q}数元(Q-1)={Q’}11。即,{Q}数元(Q-1)转换成相应的{Q’}数,为两位数11。其中,高位实质是“进位”。
由此可知,一个{Q}数转换成相应的{Q’}数,当Q=2时,仍为一个{Q’}数;当Q为>2的偶数时,可统一成为二个{Q’}数之和。其中一个{Q’}数,即为“进位行”数。K个{Q}数转换成相应的{Q’}数,当Q=2时,仍为K个{Q’}数:当Q为>2的偶数时,可统一成为2K个{Q’}数之和。
(二)对于不含0的情况,Q为正奇数。可以证明,有类似的结论。
(三)如已经将一个(Q)数,另行转换为一个{Q’}数,则K个{Q}数转换为K个{Q’}数。
本发明中,均采用2K个偏Q进制数来展示。
3.1{十’}的加法
例:1 23+344-43 3    (见式八)
式中求得和为43 3。当需要转化为普通十进制{十}数时,和为427。一般来说,所求和43 3不必转化(特别是作为计算过程中间结果时)。确需转化时,方法见4.1转换法则。
Figure A20051011981500211
     式八                       式九                   式十
3.2{十’}的减法
3.2.1例1 23-344=1 23+ 3 4 4= 34 1
例112+1 4 4-32-1 25+1 3 3-5 4=1 32(见式九)
首先减法化为加法来运算。这一来实际计算中,加减就合并为加法了。这就消除了通常连加减的困难,这是由于混数的特性所决定。
3.2.2“约混”。这是指同一位上的n个数求和时,若和数为零,则这n个数可以消去。“约混”也可称为“对消”或“对冲”。即,“划Q”中m=0时,称为“对冲”。在算式中,该位上的这n个数,可以斜线划去,不再参加以后的运算。在实际运算中,采用先“对冲”、后“划Q”、再“累加”,来获得偏Q数的结果。
3.3{十’}的乘法
例2 42×1 31=11502  (式十)
3.4{十’}的除法
Figure A20051011981500221
         式十一                      式十二
例1 4 33 2÷23=25 1……1
要点:①式十一采用原普通除法,现采用四则统一算式。如式十二。
②式十二中由于采用混数,可使除法中的“减”过程变为“加”过程。
为了去掉“减”过程的思路,进一步还可以令被除数变号。然后,整个“减”过程完全变成“加”过程。这可使整个运算的复杂性进一步降低。以后,除法就以此来进行。应该注意,此时若出现余数,则要将该余数变号后,才是最终运算结果的余数。
3.5四则运算的特点
①加减法合并为加法。
②乘除方法简单;除法中的“减”过程可变为“加”过程;除法中的试商过程,可变为予先设定的迭代过程。
③四则运算加减乘除,均可全面地显著提高运算速度。
④加强运算正确性的保障,在“笔算工程”中,大大降低笔算的出错率。
4.《偏十进制》{十’}与《普通十进制》{十}的关系。
4.1{十’}与{十}数的转换法
这里指整数的情况,例如{十’}222 32 4={十}221716(式十三)。{十}数需经表一转换成为{十’}数。
{十’}数转换成{十}数。方法有几种:一种是将{十’}数变为一正一负的二个{十}数求和。这有好多方式。其中,典型的是将该{十’}数中各正数字位及0位作为一正{十}数,而将各负数字位作为一负{十}数。例{十’}222 32 4={十}222020-304=221716。再一种是在该数的各位上,使正数不变:负数变为其绝对值对10取“补”数,同时在相邻的高位减1(即加 1)。另一种方法是:在该数的各位上,连续正数字(或0)的数字段照写不变。如222×2×。但,当其不在{十’}数末尾(个位)时,则最低位加 1;连续负数字的数字段,则使负数字变为其绝对值对9取“补”数,如×××6×5。然后,在其最低位加1。这样,求得结果为221716,即为相应{十}数。
当需转换的{十’}数首位为负,即该数为负数时,则将该数的相反数转换成{十}数,然后取此{十}数的符号为负即可。
4.2{十’}与{十}对照表及其说明(见表一)
说明:表一中相应这种无重复数的数制称为偏Q进制{Q’},Q=10的情况。
… 10   9   8   7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10--{十}
 … 10  11  12  13  14  15   4  3  2  1   0   1   2   3   4   5   1 4  1 3  1 2  1 1  1 0--{十’}
表一 {十’}与{十}数对照表
4.3{十’}与{十}关系分析
4.3.1{十}数与{十’}数的关系是“一一对应”关系。{十’}数转换为{十}数,只能化为相应唯一的一个数。这是因为,{十’}数可经{十}数加减直接获得,而{十}数加减运算后的结果是唯一的。反之,{十}数也只能化为相应唯一的{十’}数。
4.3.2由此,可建立一种{十’}数与{十}数的互为映射关系。对于运算系统来说,{十}与{十’}数系统“同构”。相应{十}数的各种基本运算性质,亦在{十’}数系统中成立。
4.3.3{十’}中P=Q,因而在该数制中,自然数是连续唯一形态表达。它没有多样性,也缺少了相应的灵活性。
4.3.4应当指出,显然,上述对{十}与{十’}的分析,完全相应于{Q}与{Q’}的分析,因为{十}与{Q}同构。由此可知:①{Q}数与{Q’}数的关系是“一一对应”。②{Q}与{Q’}数系统“同构”。相应{Q}数系统的各种基本运算性质,亦在{Q’}数系统中成立。
5.综合上述,可有如下简明结论:
偏Q进制{Q’}及《偏进方法PJF》在数字工程中,可显著提高运算速度,而且大大降低笔算的出错率。它正是钱学森指出的数学第三尽次“直接应用的工程技术”。这种“工程技术”与数字计算工程紧密结合的方法,称为“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
第二部分  偏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
四则运算是一切运算的基础,显然也是计算机,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基础。图1为本发明计算机相应的偏Q进制计算机总逻辑框图。由输入逻辑101、CPU中央计算机102、外存103、输出逻辑104、控制台105、输出转换逻辑108、{Q}→{Q’}转换逻辑109组成。中央计算机102由内存106、偏Q运算控制逻辑107组成。这些部件的连接关系是本领域公知的。其中,普通Q进制数经过{Q}→{Q’}转换逻辑109,编码转换成偏Q进制数。偏Q进制数通过输入逻辑101输入中央计算机102。并通过偏Q运算控制逻辑107进行偏Q运算,运算结果连接输出转换逻辑108。结果以偏Q进制数、或普通Q进制数、或普通十进制数通过输出逻辑104输出。内存106及外存103与运算控制逻辑107交换数据,执行原有普通Q进制的程序。总操作由控制台105按既定程序控制,以时钟脉冲来实现。
图2为偏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运算控制)逻辑框图,由输入逻辑101,2K重运算器202,输出转换逻辑108及控制器201组成。本发明中,均采用2K个偏Q进制数来展示。其中,控制器201和2K重运算器202组成偏Q运算控制逻辑107。普通Q进制数经过{Q}→{Q’}转换逻辑109,编码转换成偏Q进制数。偏Q进制数通过输入逻辑101输入中央计算机102。当采用全一码编码时,只要将这些全一码编码{Q}数的正负符号,分配到相应这些数全一码的每一位上去。然后,经过{Q}→{Q’}转换逻辑109,编码转换成全一码的偏Q进制数。输入逻辑101为全一码移位寄存器。偏Q进制数送至2K重运算器202。2K重运算器202中,偏Q进制数经2K重运算获得偏Q进制数的结果,经由译码器输出转换逻辑108以偏Q进制数、或普通Q进制数、或普通十进制数通过输出逻辑104输出。控制器201协调控制整个运算控制器的逻辑。
图3为2K重运算器第I位的逻辑框图,I为序数;混数进制运算可为前述方案之一;本发明计算机中,采用方案二来展示;“2K重运算器”202由累加器∑i304和寄存器网311、对冲网312、划Q网313组成;i为序数;当用于计算机,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运算器中时,数字工程方法可采用前述第一种或第二种或第三种步骤。这里,采用第三种步骤来展示。
其中寄存器网311由1寄存器1i301、2寄存器2i302、2K寄存器2Ki303等组成;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2K个寄存器存放输入的2K个偏Q数;累加器∑i304为与2Ki寄存器303相应的累加器,用来存放累加和数。每个寄存器及累加器∑i304每一位分配一个符号位,该符号位为普通二态触发器;符号位也可以放置在专用的符号位寄存器中,在运算时为存放偏Q数的寄存器或累加器的每一位分配一个符号。
在运算指令的控制下,2K重运算器202中采用所谓“二维运算”。即,在数的各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并且每一位上各数,亦同时进行运算。然后,“部份和”数送至寄存器网311中,替换原存数;进位送至寄存器网311中的相邻高位,替换原存数。当下一个运算层指令到达时,将进位数与“按位和”数再进行相加;如此重复,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仅获得一个数为止。最后,再经累加器∑i304输出所求和数。
本发明计算机相应的计算机运算器中,除采用一般的累加器运算外,为了加速运算,可以采用“对冲”及“划Q”逻辑。对2K个数中的n个数进行求和运算时,如果在某一位上,其中n个运算数的“按位和”为零,但产生进位m(与n个数的和数符号一致);n为≥2的整数,m为整数;进位放入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然后,将n个运算数的某位均以逻辑方式置“0”,不再参加以后的运算;这称为“划Q”;“划Q”中m=0时,称为“对冲”;或者,不采用“对冲”及“划Q”。“对冲”及“划Q”逻辑线路在技术上是简单成熟的。其中,“对冲”、“划Q”采用n=2、Q,m=0、±1时的“划Q”;计算机中元器件采用二值元器件。
“对冲”及“划Q”可采用对冲网312和划Q网313。对冲网312由一个对冲逻辑305巡检;或由K(2K-1)个对冲逻辑305、对冲逻辑306、…、对冲逻辑307与寄存器网311中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组成;或由分级、分组的对冲逻辑组成。划Q网313由一个划Q逻辑308巡检;或由K(2K-1)个划Q逻辑308、划Q逻辑309、…、划Q逻辑310与寄存器网311中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组成;或由分级、分组的划Q逻辑组成。
采用“对冲”及“划Q”时,由控制器或程序发出的指令,对各个运算数的每一位实施先“对冲”、后“划Q”运算。划Q产生的“进位”(与运算和数同符号),送至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即,“进位”送至2K重运算器202中任一寄存器的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置“1”端。然后,进行累加运算。累加采用≥2的“多数累加器”;当采用普通二数“累加器”时,则顺序串行累加。当采用全一码编码时,2K重运算器202中的累加器∑i304可省略为全一码移位寄存器。该寄存器专门存放结果和数,又称为“和数寄存器”。这时,如采用上述“二维运算”,则称为“三维运算”。相应的运算器,则称为“三维运算器”。
上述“2K重运算器”当2K值较大时,可加以分级、分组放大处理。
图4为对冲逻辑(对冲器)的逻辑框图。其中的对冲逻辑典型组合,由1寄存器的第1i位301,2寄存器的第2i位302,同逻辑403,异逻辑404及与门405组成;1寄存器的第1i位301及2寄存器的第2i位302,其前附有符号位,为普通二态触发器;当采用全一码来编码并采用二值元器件时,对冲采用n=2,m=0;1寄存器的第1i位301,全一编码为1i1位401、1i2、…;2寄存器的第2i位302,全一编码为2i1位402、2i2、…;K寄存器的第Ki位303,全一编码为Ki1、Ki2、…;从1i1、1i2、…及2i1、2i2、…,直至Ki1、Ki2、…,全一码编码的全体中,任取二个形成组合;例取此中一个典型组合如下述:1寄存器的第1i1位401,其“1”端连接同逻辑403的输入,1i1符的“二1”端连接异逻辑404输入;2寄存器的第2i1位402,其“1”端连接同逻辑403的输入,2i1符的“1”端连接异逻辑404的输入:同逻辑403的输出连接与门405输入;异逻辑404的输出连接与门405输入;与门405的输出,连接1寄存器的第1i1位401及2寄存器第2i1位402的置“0”端;
图5为划Q逻辑(划Q器)的逻辑框图。其中的划Q逻辑典型组合,由1寄存器的第1i位301,2寄存器的第2i位302,Q值判定逻辑501,同逻辑502及与门503组成;1寄存器的第1i位301及2寄存器的第2i位302,其前附有符号位,为普通二态触发器;当采用全一码来编码并采用二值元器件时,划Q采用n=Q,m=±1;1寄存器的第1i位301,全一编码为1i1位401、1i2、…:2寄存器的第2i位302,全一编码为2i1位402、2i2、…;K寄存器的第Ki位303,全一编码为Ki1、Ki2、…;从1i1、1i2、…及2i1、2i2、…,直至Ki1、Ki2、…,全一码编码的全体中,任取Q个形成组合;例取此中一个典型组合如下述:1i1位401的“1”端连接Q值判定逻辑501的输入,1i符的“1”端连接同逻辑502的输入;2i1位402的“1”端连接Q值判定逻辑501的输入;2i符的“1”端连接同逻辑502的输入;如此连接共Q个;Q值判定逻辑501接受共Q个输入;Q值判定逻辑501的输出连接与门503的输入:同逻辑502接受共Q个输入;同逻辑502的输出连接与门503输入;与门503输出进位(同符号),送至K重运算器中任一进位行寄存器的相邻高位置“1”端,并置该高位数符与1i符相同;同时,与门503输出进位,连接1寄存器的第1i1位401、2寄存器第2i1位402及组合内共Q个置“0”端。
偏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其中所述运算数是偏Q进制数,Q为自然数。以全一码编码来表示;或者,以混数进制数编码;或者,不编码;以全一码来编码时,即将各个偏Q进制数的每一位数S,都以|S|个1从最低位顺序至高位排列来对应,其余高位均为0,总位数则为Q/2或(Q+i)/2位;同时,将S的数符,即表示该位的数为正或负,作为相应全一码中每一位上的数符;当采用全一码来编码偏Q进制数时,n个数加法仅为n个数中1或 1的不重复排列;其全一码编译可以定码长或变码长;本发明计算机中,采用定码长来展示。
计算机中所采用的元器件为P值元器件,P是数元集的基数,P为>1的整数:或者常取二值元器件;或者取三值元器件。当采用{Q’}运算,并且以全一码编码时(其他混数进制类似),在运算及其控制中采用{ 1,0,1}三态进行。故计算机中元器件,采用三值元器件。当采用二值元器件时,其中 1、1的正负号以一位{二}数表示,其权为0。即,以二位{二}数编码{ 1,0,1}三态。这时,2K重运算器202中的累加器∑i304可以省略为普通寄存器。
当采用{Q’}运算时,运算器的输入需要将{Q}数译码转换为{Q’}。另一方面,运算器的输出在一般中间过程,不必要将{Q’}数转换为{Q}数。只有在需要输出最终结果时,才将{Q’}数转换为{Q}数(实质是仅将纯{Q’}数转换为{Q}数)。这时,本发明计算机相应的计算机,在“运算”数字的输出界面上,只需加上{Q’}转换到{Q}译码器即可。原则上,本发明计算机相应的计算机,其外存及输入输出端,与现有{Q}电子计算机完全一样(包括程序在内)。
本发明计算机相应的计算机系统中,采用“多重运算器”。例如,采用“八重运算器”。所谓“八重运算器”,即将8个数放入8个寄存器中,一次性完成加减运算。设多重数为2K,则2K=2t可能较合适(t为自然数)。故2K=2、4、8、…。其中,较实用的是2K=8、16、256、1024、4096等。同时,乘法本质上原来就是连续加法,除法本质上原来就是连续减法。因此,在乘除中,本发明计算机相应的计算机亦可运用多重加减来处理。
特别是当采用全一码编码时,在{Q’}电子计算机中,仅仅只需先“对冲”、后“划Q”,就能获得{Q’}数运算结果。当最终结果需要输出时,才将{Q’}数转换成{Q}数,或者转换成{十}数输出。
小结:
一、本发明计算机相应的计算机是偏Q进制{Q’}的电子计算机,是《偏进方法PJF》电子计算机。
二、偏Q进制{Q’}的电子计算机使现代以及未来基于其他原理上的各种电子计算机,包括“超导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的运算速度大大提高。以八重运算器为例,粗略地估算将使运算速度提高五倍。也就是说,原20万次/s的提高到100万次/s左右;原20亿次/s的提高到100亿次/s左右。当2K增大时,则运算速度还将进一步提高。
第三部分          增Q进制及全一码
1.增Q进制
1.1定义及符号
在一个Q进制数制中,凡P>Q的进制,特别是P=Q+1>Q的进制,称为“增强Q进制”。Q为自然数。简称为“增Q进制”。其中,含0整数段、不对称增Q进制称为“含0不对称增Q进制”。显然,{0,1,2}二进制,即为“含0不对称增二进制”;{ 1,0,1}二进制即为“含0对称增二进制”。此外,还有其他增二进制。
1.2{0,1}一进制及其运算
增Q进制中,当Q=1时,即为增一进制。增一进制中,主要有二种。其一是{0,1}一进制,它可表示全部非负整数。其元器件为二态器件。其二是{ 1,1}一进制,它可表示全部整数。其元器件亦为二态器件。本文下面所称“增一进制”,除特别注明外,均指{0,1}一进制。
{0,1}一进制的运算。这里列出加法运算,例如{十}4+3+2=9={0,1}一进制110101+1011+101=11001100010101011=…。
1.3{0,1}一进制与{Q}的关系。
1.3.1{0,1}一进制数与{Q}数的转换法。
{0,1}一进制数转换成{Q}数,可以将{0,1}一进制数中的各位数字1,以{Q}计数即可。所得{Q}计数和,即为相应的{Q}数。这就是说,{0,1}一进制数中有几个1,则相应的{Q}数即为几。显然,这是十分简单的法则。(表二}
{Q)数转换成{0,1}一进制数,可将{Q}数各位均乘以各位上的权,然后将这些积以同样个数的1,分别在所要表达的{0,1}一进制数位置上,以不重复的方式列出即可。这就是说,{Q}数为几,则{0,1}一进制数中就有几个1。显然,这也是十分简单的法则。(见表三)
1.3.2{0,1}一进制数与{Q}数对照表及其说明
Figure A20051011981500292
表二                                                    表三
Figure A20051011981500293
           表四
说明:①{0,1}一进制数可表示全部{Q}数
②有较多的重复数,以4位{0,1}一进制数为例,除0及4唯一外,其余均有重复数。其中,1有4个;2有6个;3有4个。于是,从0~4的重复数分别为1,4,6,4,1个。这与二项式展开系数C2Kn是一致的。位数n为自然数,2K为0~n。(表四扬辉三角形。)
③表中 表示形式为“连续非负整数个0”的全体的缩写。即
Figure A20051011981500295
,可为0个0,可为1个0,可为00,可为000,…等形式。这种形式表示的集合,称为“连集”。显然,“连集”为无限集。设E为整数,则E为E的“连集”,简称为“连E”。读作“E点”。以“连集”形式表示的一组无穷个数,称为“连集数组”或“连集组数”。
1.3.3{0,1}一进制与{Q}关系分析。
(1)Q1,Q为自然数;1为最小的自然数,也是最基本的自然数单元。Q真包含1,这使得相应的{Q}与{0,1}一进制之间存在自然的联系。
(2){Q}数与{0,1}一进制数的关系是“一多对应”关系,而不是“一一对应”关系。{0,1}一进制中P=Q+1>Q,因而在该数制中,自然数有时会出现多种形态表达,这正是该数制灵活性所在。也可以说,{0,1}一进制是以多样性来换取了灵活性。{{Q}中P=Q,因而在该类数中,自然数是连续唯一形态表达。它没有这种多样性,也缺少了这种相应的灵活性。
(3){0,1}一进制数转换为{Q}数,只能化为相应唯一的一个数。这是因为,{0,1}一进制数可经{Q}数加减直接获得,而{Q}数加减运算后的结果是唯一的。反之,{Q}数也只能化为相应唯一的一组{0,1}一进制“连集组数”。所以,这种{Q}数的“一”与{0,1}一进制“连集组数”的“一”组,二者是“一一对应”关系。由此,可建立一种{0,1}一进制数与{Q}数的互为映射关系。对于运算系统来说,{Q}与{0,1}一进制数系统“同构”。相应{Q}数的各种基本运算性质,亦在{0,1}一进制数系统中成立。
1.4{0,1}一进制的应用
{0,1}一进制由于以么元1配以0构造数,而且权为1,故其“运算”常以“传送”来实现。这是{0,1}一进制数运算快速原因之一。{0,1}一进制数运算中的“进位”,也以二数当前位的按位加和为0,而进位为Q的“划Q”逻辑实现。这种“传送”及“划Q”的逻辑实现,结构简单,速度却快。这是{0,1}一进制数运算快速原因之二。当{0,1}一进制数与各种混数进制数结合运算时,又补充了“对冲”这一结构更为简单、速度更为快速的逻辑。这是{0,1}一进制数运算快速原因之三。
上述{0,1}一进制与各种混数进制相结合,使得功能更加增强。考虑到{0,1}一进制→{Q}→各种混数进制,这其中有着内在的联系。显然,这一切均在预料之中。
2.全一进制及全一编码
2.1全一进制和全一数
{0,1}一进制数的多样性就获得了多样处理的灵活性。但是,由于{0,1}一进制数“连集”形式有且仅有一种 而且具有极端的多样,在同一个数中可出现一次以上的“连集”形式。由此造成同一个数的形式过于多样,难以把握,不便于控制,势必增加设备并且影响运算速度。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有必要对{0,1}一进制数加以某种约束条件。这就产生了“全一进制”。
在{0,1}一进制的正整数中,限定每一组“连集组数”只选取自个位开始,从右向左连续排列么元1的唯一的一种形态表达;高位上均为0,或以空位表示。例如:{十}数3={0,1}一进制数111/111
Figure A20051011981500311
/11
Figure A20051011981500312
1/…(“/”表“或者”),限定为{十}3={0,1}一进制111。这样,每一组“连集组数”中的重复数均被删除,只剩下一个全是1的唯一形态,我们称为“全一数”。表达“全一数”的进制称之为“全一进制”。表三中,{0,1}一进制数最左边的形态,即为“全一进制”数。因此,“全一进制”可以是加特定约束条件的{0,1}一进制。
在《数制理论》的“位值制数制”中,定义数中的空位表示具有隐含的“空位0”;在其数元集中,“空位”是一种特殊的数元,称为“空位元”。简称为“空元”。因此,“全一进制”可以从不含0普通Q进制{不含0,Q}中的{1}一进制获得;故可以定义“全一进制”为{1}一进制,以符号{一}来表示。当考虑到正负整数时,可以将该全一进制数的正负符号,分配到该数的各位上去,从而构造各位均带相同符号的全一进制数。本发明中除特别注明外,均指此种“全一进制”,亦以符号{一}来表示。
“全一进制”也可以从不含0增一进制中的“{ 1,1}一进制”,加约束条件获得。约束条件为该进制数,必须各位上符号均相同;此外,还可以从其它混数进制获得。
2.2全一码
  —位全—码   {二}
  01   01
  九位全—码   {十}
  00…000…100…11111111111   0129
        表五                               表六
全一进制显然具有如下优缺点。优点:①运算速度快。“传送”代替了“翻转”。②多重运算时,不需要二二求和,只需要先“对冲”后“划Q”即可得结果。这就大大加快了总体运算速度。③与{Q}转换方便;缺点:①“字长”太长,位数多。(当取可变字长时,其平均字长仅为一半。)②荷载信息量较小。因此,根据全一进制的优缺点,扬长避短,以全一进制数来编码各种混数进制数是合适的。以“全一进制”数来编码,称为“全一编码”。“全一编码”中采用的“全一数”,称为“全一码”。表五显示出全一码一位,编码{二}数元的情况。由表五可见,全一码一位编码的{二}数,即为{二}数本身。表六,显示出以全一码九位,编码{十}数元的情况。由表六可见,全一码九位编码的{十}数,码长增加至9倍。(当取可变码长时,其平均码长仅为5倍。)例如:{十}23=全一码=≡。对于各种混数进制数,均可以全一码来编码。
2.3全一码的计算。
全一码的计算非常简单。n个数加法仅为n个数中1或 1的不重复排列,称为“排1”。以二数加法为例,如11+111=11111。特别是,在各种混数进制的数字工程中,仅仅只需先“对冲”后“划Q”,就能获得各种混数进制数的运算结果。当最终结果需要输出时,才将以全一码编码的各种混数进制数,转换成{Q}或{十}数输出。
2.4全一码的应用。
全一码主要应用于对{Q}数及各种混数进制数进行编码。特别是,
①采用全一码九位编码{十}数,可以实现普通十进制{十}、全一码、进位行计算机和笔算工程及算盘。
②采用全一码五位编码{十’}数,可以实现偏十进制{十’}、全一码、进位行计算机和笔算工程及算盘。
③采用全一码编码各种混数进制数,可以实现各种混数进制、全一码、进位行计算机和笔算工程及算盘。
④采用全一码来编码{十}或{十’}数或各种混数进制数,再以“正负码”来二次编码,可以实现又一种算盘的新技术方案。
第四部分  偏十进制{十’}、全一码、进位行计算机
(一)人类历史中,{十}计算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均是其他数制所不能比拟的。人类长期历史文化的底蕴与沉积,使得{十}具有牢不可破的至尊地位。因此,偏十进制{十’}计算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本部分将偏十进制{十’}、全一码、进位行计算机特别列出。
(二)该计算机的运算采用偏十进制{十’}的《偏进方法PJF》。混数进制运算可为前述方案之一;本发明计算机中,采用方案二来展示;当用于计算机,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运算器中时,数字工程方法可采用前述第一种或第二种或第三种步骤;这里,采用第三种步骤来展示。
(三)偏十进制{十’}、全一码、进位行计算机,是全一码五位来编码的{十’}计算机。其全一码编译可以定码长或变码长;本发明计算机中,采用定码长来展示。这时,在运算及其控制中采用{ 1,0,1}三态进行。计算机中所采用的元器件为三值元器件;或者常取二值元器件。当采用二值元器件时,其中 1、1的正负号以一位{二}数表示,其权为0。即,以二位{二}数编码{ 1,0,1}三态。
(四)偏十进制{十’}、全一码、进位行电子计算机总逻辑框图,如图1所示。偏十进制{十’}、全一码、进位行电子计算机中,{十’}数以全一码五位来编码输入及最终输出转换为普通十进制数。当采用{十’}运算时,运算器的输入需要将{十}数转换为{十’}数。本发明中,均采用2K个偏Q进制数来展示。当采用全一码编码时,只要将这些{十’}数的正负符号,分配到相应这些数全一码的每一位上去。另一方面,在运算器的输出,一般中间过程不必要将{十’}数转换为{十}数。只有在需要输出最终结果时,才将{十’}数转换为{十}数(实质是仅将纯{十’}数转换为{十}数)。这时,本发明的计算机在“运算”的输出界面上,只需加上特别简单的全一码编码的{十’}转换到{十}的译码器即可。这一点在技术上不存在任何困难。原则上,本发明计算机相应的计算机,其外存及输入输出端与现有{十}电子计算机完全一样(包括程序在内)。
(五)偏十进制{十’}、全一码、进位行电子计算机系统中,采用“多重运算器”。例如,采用“八重运算器”。所谓“八重运算器”,即将8个数放入8个寄存器中,一次性完成加减运算。设多重数为2K,则2K=2t可能较合适(t为正整数)。其中,较实用的可能是2K=8、16、256、1024、4096等。同时,乘法本质上原来就是连续加法,除法本质上原来就是连续减法。因此,在乘除中,本发明的计算机亦可运用多重加减来处理。
(六)偏十进制{十’}、全一码、进位行电子计算机采用“对冲”及“划十”逻辑。其对2K个数中的n个数进行求和运算时,如果在某一位上,其中n个运算数的“按位和”为零,但产生进位m(与n个数的和数符号一致);n为≥2的整数,m为整数;进位放入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然后,将n个运算数的某位均以逻辑方式置“0”,不再参加以后的运算;这称为“划Q”;“划Q”中m=0时,称为“对冲”;或者,不采用“对冲”及“划Q”。“对冲”及“划十”逻辑线路在技术上是简单成熟的。见图4和图5。
2K重运算器中采用所谓“二维运算”。即,在数的各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并且每一位上各数,亦同时进行先“对冲”、后“划Q”、再“累加”。当下一个运算层指令到达时,将进位数与“按位和”数再进行相加;如此重复,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仅获得一个数为止。最后,再经累加器∑i输出所求和数;当采用全一码编码时,如采用上述“二维运算”,则称为“三维运算”。相应的运算器,则称为“三维运算器”。特别是,在{十’}全一码、进位行电子计算机中,仅仅只需先“对冲”、后“划十”,就能获得运算结果。当最终结果需要输出时,才将全一码编码的{十’}数转换成{十}数输出。
小结:
一、偏十进制{十’}全一码、进位行计算机,是偏十进制{十’}计算机,是《偏进方法PJF》计算机。
二、本发明的偏十进制{十’}全一码、进位行计算机,其相应的电子计算机,使现代以及未来基于其他原理上的各种电子计算机,包括“超导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的运算速度大大提高。以八重运算器为例,粗略地估算将使运算速度提高五倍以上。也就是说,原20万次/s的提高到100万次/s左右;原20亿次/s的提高到100亿次/s左右。当2K增大时,则运算速度还将进一步提高。

Claims (10)

1.一种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技术方案,采用Q进制数,以Q进制运算;Q为自然数;其特征在于,采用“偏Q进制”数,以“混数进制、进位行方法”运算。
2.如权利要求1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混数进制、进位行方法”运算可为下列方案之一;方案一:(适于计算机、笔算工程中)①普通Q进制数编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②混数进制运算(“对冲”、“划Q”、“累加”);③混数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普通Q进制数;方案二:(适于计算机、算盘中;也可用于笔算工程,也可不用;)①普通Q进制数编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混数进制数编码为“编码全一进制数”;②“编码全一进制数”运算(“对冲”、“划Q”、“累加”);③“编码全一进制数”译码为混数进制数;混数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普通Q进制数;方案三:(适于计算机中)①普通Q进制数编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混数进制数编码或另行转换为{0,±1}二进制数(其特况为“普通二进制数”);②{0,±1}二进制运算(“对冲”、“划Q”、“累加”);③{0,±1}二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混数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普通Q进制数;方案四:(适于计算机中)①普通Q进制数编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混数进制数编码或另行转换为“编码{0,±1}二进制数”(其特况为“编码普通二进制数”);②“编码{0,±1}二进制数”运算(“对冲”、“划Q”、“累加”);③“编码{0,±1}二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混数进制数;混数进制数译码或另行转换为普通Q进制数;本发明中,采用方案一、方案二来展示。
3.如权利要求1-2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混数进制、进位行方法”包括以下第一种步骤:
第1步,设K个普通Q进制数参予加减运算,K为≥2的整数,Q为自然数;将这些数转换成K或2K个偏Q进制数;(本发明中,均采用2K个偏Q进制数来展示);
第2步,对K或2K个数中的二个数,进行偏Q进制的求和运算;从最低位开始或各位同时按位相加,即在某一位上,取这二个数按位相加;采用“对冲”、“划Q”、累加,得到这二个数该位“按位加”和数;将此和数记入下一运算层,作为“部份和”数;同时所得“偏Q进位”,则存放到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
第3步,在上述某位的相邻高位上,重复第2步的运算;如此反复,直至二数最高位也已运算为止;当采用并行运算时,二数各位同时进行第2步及第3步运算,则本步可跳越过去;当采用串并行运算时,则类似处理;
第4步,取K或2K个数中的另二个数,进行第2步及第3步运算;如此反复,直至K或2K个数或运算层中全部数均取完为止;当仅剩下一个数时,则直接移至下一运算层作为“部份和”数;
第5步,在下一个运算层中,将上述“按位和”数及“进位”数进行前述第2步、第3步、第4步求和运算;如此反复,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仅获得一个数为止;则最后所得偏Q进制加法运算和数,即为所求K个普通Q进制数加减运算结果;
或者,采用以下第二种步骤:
第1步,设K个普通Q进制数参予加减运算,K为≥2的整数,Q为自然数;将这些数转换成K或2K个偏Q进制数;(本发明中,均采用2K个偏Q进制数来展示);
第2步,从最低位开始,即在某一位上,取二数、K或2K个数同时相加;采用“对冲”、“划Q”、累加;即在二数时,得到二个数该位“按位加”和数;将此和数记入下一运算层,作为“部份和”数;同时所得“偏Q进位”,则存放到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
第3步,在上述某位上,取K或2K个数中的另二个数,重复第2步的运算;如此反复,直至K或2K个数或运算层中全部数均取完为止;当仅剩下一个数时,则直接移至下一运算层作为“部份和”数;
当采用同一位上各数同时运算时,同时进行第2步及第3步运算,则本步可跳越过去;这时在同一位上,对n个和为0的数先进行“对冲”;然后,对n个和为mQ的数进行“划Q”;n为≥2的整数,m为整数;所得“偏Q进位”,则存放到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同一位上,余下各数进行“累加”,或者直接移至下一运算层;累加采用≥2的“多数累加”;当采用普通二数“累加”时,则顺序串行累加;
第4步,在上述某位的相邻高位上,重复第2步及第3步的运算;如此反复,直至K或2K个数最高位也已运算为止;
第5步,在下一个运算层中,对上述“按位和”数及“进位”数进行前述第2步、第3步、第4步求和运算;如此反复,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仅获得一个数为止;则最后所得偏Q进制加法运算和数,即为所求K个普通Q进制数加减运算结果;
或者,采用以下第三种步骤:
第1步,设K个普通Q进制数参予加减运算,K为≥2的整数,Q为自然数;将这些数转换成K或2K个偏Q进制数;(本发明中,均采用2K个偏Q进制数来展示);
第2步,采用所谓“二维运算”;即,在K或2K个数的各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并且同时对每一位上,n个和为0的数进行“对冲”;n为≥2的整数;
第3步,采用所谓“二维运算”;即,在K或2K个数的各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并且同时对每一位上,n个和为mQ的数进行“划Q”:n为≥2的整数,m为整数;所得“偏Q进位”,则存放到下一运算层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
第4步,采用所谓“二维运算”;即,在K或2K个数的各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并且同时对每一位上,余下各数进行“累加”,或者直接移至下一运算层;累加采用≥2的“多数累加”;当采用普通二数“累加”时,则顺序串行累加;
第5步,在下一个运算层中,将上述“按位和”数及“进位”数进行前述第2步、第3步、第4步求和运算;如此反复,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仅获得一个数为止;则最后所得偏Q进制加法运算和数,即为所求K个普通Q进制数加减运算结果。
4.如权利要求1-3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混数进制、进位行方法”对2K个偏Q进制数中的n个数进行求和运算时,如果在某一位上,其中n个运算数的“按位和”为零,但产生进位m(与n个数该位上的和数符号一致);n为≥2的整数,m为整数;进位放入下一运算层或本运算层尚未运算过的,任一数据行相邻高位的空位或0位处;然后,将n个运算数的某位均以逻辑方式置“0”,不再参加以后的运算;这称为“划Q”;“划Q”中m=0时,称为“对冲”;或者,不采用“对冲”及“划Q”。
5.如权利要求1-4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混数进制、进位行方法”其中所述运算数是偏Q进制数,Q为自然数;其特征在于,可以不编码;可以混数进制数编码;也可以全一码来编码,即将各个偏Q进制数的每一位数S,都以|S|个1从最低位顺序至高位排列来对应,其余高位均为0,总位数则为Q/2或(Q-1)/2位;同时,将S的数符,即表示该位的数为正或负,作为相应全一码中每一位上的数符;当采用全一码来编码偏Q进制数时,n个数加法仅为n个数中1或1的不重复排列;其全一码编译可以定码长或变码长。
6.如权利要求1-5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包括:输入逻辑(101),2K重运算器(202),输出转换逻辑(108)及控制器(201)组成;其中,2K重运算器(202)及控制器(201)组成偏Q运算控制逻辑(107);其特征在于,设K个普通Q进制数参予加减运算,K为≥2的整数,Q为自然数;将这些数转换成K或2K个偏Q进制数;(本发明中,均采用2K个偏Q进制数来展示);普通Q进制数输入{Q}→{Q’}转换逻辑(109)获得偏Q进制数;偏Q进制数经移位寄存器输入逻辑(101)至2K重运算器(202);2K重运算器(202)中,偏Q进制数经2K重运算获得偏Q进制数的结果;然后,输出转换逻辑(108)以偏Q进制数、或普通Q进制数、或普通十进制数通过输出逻辑(104)输出;控制器(201)协调控制整个运算控制器的逻辑。
7.如权利要求1-6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采用“偏Q进制、进位行方法”运算,Q为自然数;混数进制运算可为前述方案之一;本发明计算机中,采用方案二来展示;进一步包含:“2K重运算器”(202)由累加器∑i(304)和寄存器网(311)、对冲网(312)、划Q网(313)组成;i为序数;或者,不采用对冲网(312)和划Q网(313);
当用于计算机,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运算器中时,数字工程方法可采用前述第一种或第二种或第三种步骤;这里,采用第三种步骤来展示;
2K重运算器(202)中采用“二维运算”;即,在数的各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并且每一位上各数,亦同时进行先“对冲”、后“划Q”、再“累加”;当下一个运算层指令到达时,将进位数与“按位和”数再进行相加;如此重复,直至运算层中,运算后仅获得一个数为止;最后,再经累加器∑i(304)输出所求和数;当采用全一码编码时,上述“二维运算”则为“三维运算”;
当采用“对冲”及“划Q”时,由控制器或程序发出的指令,在数的各位上同时进行运算;并且每一位上各数,亦同时进行先“对冲”、后“划Q”、再“累加”;累加采用≥2的“多数累加器”;当采用普通二数“累加器”时,则顺序串行累加;其中累加器∑i(304)为每一位带有一个符号位的,与2Ki寄存器(303)相应的累加器;当采用全一码编码时,2K重运算器(202)中的累加器∑i(304)可以省略为全一码移位寄存器;
上述“2K重运算器”当2K值较大时,可以进行分级、分组放大。
8.如权利要求1-7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其中寄存器网(311)由1寄存器1i(301)、2寄存器2i(302)、2K寄存器2Ki(303)等组成;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其中,为2K个寄存器中的每个寄存器及其相应的累加器∑i(304)的每一位分配一个符号位,该符号位为普通二态触发器;2K个寄存器存放输入的2K个偏Q数;其中的对冲网(312)由一个对冲逻辑(305)巡检;或由K(2K-1)个对冲逻辑(305、306、…、307)与寄存器网(311)中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组成;或由分级、分组的对冲逻辑组成;其中的划Q网(313)由一个划Q逻辑(308)巡检;或由K(2K-1)个划Q逻辑(308、309、…、310)与寄存器网(311)中各个寄存器二二相连组成;或由分级、分组的划Q逻辑组成。
9.如权利要求1-8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其中的对冲逻辑典型组合,由1寄存器的第1i位(301),2寄存器的第2i位(302),同逻辑(403),异逻辑(404)及与门(405)组成;1寄存器的第1i位(301)及2寄存器的第2i位(302),其前附有符号位,为普通二态触发器;当采用全一码来编码并采用二值元器件时,1寄存器的第1i位(301),全一编码为1i1(401)、1i2、…;2寄存器的第2i位(302),全一编码为2i1(402)、2i2、…;K寄存器的第Ki位(303),全一编码为Ki1、Ki2、…;从1i1、1i2、…及2i1、2i2、…,直至Ki1、Ki2、…,全一码编码的全体中,任取二个形成组合;例取此中一个典型组合如下述:1寄存器的第1i1位(401),其“1”端连接同逻辑(403)的输入,1i1符的“1”端连接异逻辑(404)输入;2寄存器的第2i1位(402),其“1”端连接同逻辑(403)的输入,2i1符的“1”端连接异逻辑(404)的输入;同逻辑(403)的输出连接与门(405)输入;异逻辑(404)的输出连接与门(405)输入;与门(405)的输出,连接1寄存器的第1i1位(401)及2寄存器第2i1位(402)的置“0”端;
其中的划Q逻辑典型组合,由1寄存器的第1i位(301),2寄存器的第2i位(302),Q值判定逻辑(501),同逻辑(502)及与门(503)组成;1寄存器的第1i位(301)及2寄存器的第2i位(302),其前附有符号位,为普通二态触发器;当采用全一码来编码并采用二值元器件时,1寄存器的第1i位(301),全一编码为1i1(401)、1i2、…;2寄存器的第2i位(302),全一编码为2i1(402)、2i2、…;K寄存器的第Ki位(303),全一编码为Ki1、Ki2、…;从1i1、1i2、…及2i1、2i2、…,直至Ki1、Ki2、…,全一码编码的全体中,任取Q个形成组合;例取此中一个典型组合如下述:1i1(401)的“1”端连接Q值判定逻辑(501)的输入,1i符的“1”端连接同逻辑(502)的输入;2i1(402)的“1”端连接Q值判定逻辑(501)的输入;2i符的“1”端连接同逻辑(502)的输入;如此连接共Q个;Q值判定逻辑(501)接受共Q个输入;Q值判定逻辑(501)的输出连接与门(503)的输入;同逻辑(502)接受共Q个输入;同逻辑(502)的输出连接与门(503)输入;与门(503)输出进位(同符号),送至K重运算器中任一进位行寄存器的相邻高位置“1”端,并置该高位数符与1i符相同;同时,与门(503)输出进位,连接1寄存器的第1i1位(401)、2寄存器第2i1位(402)及组合内共Q个置“0”端。
10.如权利要求1-9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采用的元器件为P值元器件,P是数元集的基数,P为>1的整数;或者常取二值元器件;或者取三值元器件。
CN200510119815.2A 2004-11-08 2005-11-07 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偏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766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510119815.2A CN1776605B (zh) 2004-11-08 2005-11-07 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偏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410094538.X 2004-11-08
CN 200410094538 CN1619486A (zh) 2004-11-08 2004-11-08 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处理器
CN200510119815.2A CN1776605B (zh) 2004-11-08 2005-11-07 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偏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76605A true CN1776605A (zh) 2006-05-24
CN1776605B CN1776605B (zh) 2014-08-27

Family

ID=36766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10119815.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76605B (zh) 2004-11-08 2005-11-07 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偏q进制、进位行计算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776605B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76605B (zh) 2014-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9496C (zh) 自适应视频信号运算处理装置
Molahosseini et al. Efficient Reverse Converter Designs for the New 4-Moduli Sets $\{2^{n}-1, 2^{n}, 2^{n}+ 1, 2^{2n+ 1}-1\} $ and $\{2^{n}-1, 2^{n}+ 1, 2^{2n}, 2^{2n}+ 1\} $ Based on New CRTs
CN1702613A (zh) 蒙哥马利模乘法器
CN1630204A (zh) 具有矩阵转换技术的循环冗余码计算方法及系统
CN1838024A (zh) 对数处理系统和方法
CN1516381A (zh) 处理单元和处理方法
CN1296813C (zh) 浮点存储方法及浮点运算装置
CN1306390C (zh) 使用带符号的数位表示的乘法器
CN1684058A (zh) 处理器
CN1659785A (zh) 信号多速率点阵矢量量化的方法和系统
CN1021004C (zh) 在剩余数系统中用于编码和译码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577250A (zh) 用于实现2的幂的浮点估计的系统与方法
CN1142683C (zh) 无转置行列分离二维离散余弦正反变换电路及其方法
CN101046396A (zh) 绝对编码器
CN1752923A (zh) 混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技术方案
CN1301363A (zh) 数字信号处理器
CN1776605A (zh) 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技术方案
CN1782986A (zh) 混数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技术方案
CN1776606A (zh) 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计算机技术方案
CN1886739A (zh) 分布式存储器类型的信息处理系统
CN1890629A (zh) 使用按比例调整的整数的浮点运算
CN1619485A (zh) 增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处理器
CN1619487A (zh) 称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处理器
CN1760824A (zh) 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的笔算工程技术方案
CN1619486A (zh) 偏q进制、进位行数字工程方法和处理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7

Termination date: 2019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