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06149A -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06149A
CN1606149A CNA2004100899593A CN200410089959A CN1606149A CN 1606149 A CN1606149 A CN 1606149A CN A2004100899593 A CNA2004100899593 A CN A2004100899593A CN 200410089959 A CN200410089959 A CN 200410089959A CN 1606149 A CN1606149 A CN 16061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lectric film
semiconductor wafer
nitrogen
plasma treatment
cop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8995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16594C (zh
Inventor
大村光广
片野真希子
伊藤彰子
松下贵哉
金子尚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6061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061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1659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1659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 H01L21/76838Applying interconnections to be used for carrying current between separate components within a device comprising conductors and dielect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the after-treatment of the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1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form insulating layers thereon, e.g. for masking or by using photolithographic techniques; After treatment of these lay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se layers
    • H01L21/3105After-treatment
    • H01L21/311Etching the insulating layers by chemical or physical means
    • H01L21/31105Etching inorganic layers
    • H01L21/31111Etching inorganic layers by chemical means
    • H01L21/31116Etching inorganic layers by chemical means by dry-etch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041Cleaning
    • H01L21/02043Cleaning before device manufacture, i.e. Begin-Of-Line process
    • H01L21/02046Dry cleaning on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利用碳氟化合物气体对半导体晶片进行干蚀刻,该半导体晶片包括形成于半导体衬底上并被绝缘膜覆盖的铜层,以便部分除去该绝缘膜,从而至少局部暴露该铜层的表面。对至少局部暴露其表面的铜层进行氮等离子体处理。将具有氮等离子体处理的铜层的半导体晶片暴露于大气中,并接着对该半导体晶片进行表面处理。

Description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2003年10月8日申请的现有日本专利申请No.2003-349540的优先权,在此引入其全部内容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简化布线工艺并提高布线的合格率和可靠性,已将镶嵌方法用作半导体器件的布线技术。此外,为了降低布线电阻,已将铜用作布线材料。
例如,为了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多层铜布线,首先在形成于半导体衬底上的层间绝缘膜中形成布线沟槽。然后,填充该布线沟槽以形成铜布线材料层。接着通过化学机械抛光(CMP)平整铜布线材料层,以形成第一铜镶嵌布线层。然后,淀积阻挡/蚀刻停止绝缘层,覆盖第一铜镶嵌布线层。然后在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上形成第二层间绝缘膜。接着,利用光刻技术、干蚀刻技术和灰化技术,依次形成穿过第二层间绝缘膜以露出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的通孔和在其中形成第二铜镶嵌布线层的沟槽。通过利用碳氟化合物气体的干蚀刻除去该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以暴露第一铜镶嵌布线层的表面。接着,在通孔和沟槽中淀积铜布线层,以形成互连栓塞和第二铜镶嵌布线层。例如在美国专利No.6,323,121B1中说明了这种形成铜镶嵌布线层的方法。
通过利用碳氟化合物气体的干蚀刻除去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之后并在淀积铜之前,例如经常通过湿式处理清洗半导体晶片的表面。为了进行这样的表面处理,在干蚀刻完成之后将半导体晶片从干蚀刻装置取出,并且转移到表面处理步骤。据此,当从干蚀刻装置取出半导体晶片时,半导体晶片的铜镶嵌布线层的暴露表面被暴露于大气中。
本领域公知,铜金属是不可能在其表面上形成这种稳定和致密的氧化膜的材料,该氧化膜可以作为保护该层不受腐蚀的保护膜。这样,当铜镶嵌布线层的表面暴露于大气时,会发生腐蚀,并难以停止腐蚀反应。此外,在利用碳氟化合物蚀刻气体的干蚀刻中,通常进行过蚀刻,以使铜镶嵌层暴露于碳氟化合物蚀刻气体的等离子体中。结果,碳氟化合物淀积物聚集在铜镶嵌布线层上,使氟附着于铜表面。在存在具有高电负性的如氟的卤素的情况下,由于与空气中的潮气反应,希望铜的腐蚀反应(氧化反应)进一步加速进行。
由腐蚀形成的铜氧化物增加了铜镶嵌布线层的体积,同时减少了铜镶嵌布线层中的金属铜。结果,当掩埋铜或钨时,会产生有缺陷的埋层或接触,引起铜镶嵌布线层变形。此外,当随后通过清洗处理除去铜氧化物时,会形成孔隙,即使在掩埋了掩埋的布线材料之后这些孔隙也会保留下来,导致产生有缺陷的接触。这样会断开电路或增加接触电阻。这些现象降低了器件的合格率和可靠性。
存在的另一个原因是氟与铜镶嵌布线层的接触不同于在铜镶嵌布线层表面上的碳氟化合物淀积物。即,当通过利用碳氟化合物气体的干蚀刻部分除去铜镶嵌布线层上的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时,碳氟化合物淀积物附着于在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上形成的层间绝缘膜的整个表面上。当该层间绝缘膜暴露于大气时,氟从其表面释放。氟可能再附着于铜镶嵌布线层,从而腐蚀铜。此外,尤其当在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上形成的层间绝缘膜由含氟的二氧化硅构成时,还可以从该膜解吸出氟,以进一步加速腐蚀。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利用碳氟化合物气体对半导体晶片进行干蚀刻,该半导体晶片包括形成于半导体衬底上并被绝缘膜覆盖的铜层,以便部分除去该绝缘膜,从而至少局部暴露该铜层的表面;对至少局部暴露其表面的铜层进行氮等离子体处理;将具有氮等离子体处理的铜层的半导体晶片暴露于大气中,并接着对该半导体晶片进行表面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提供了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利用碳氟化合物气体对半导体晶片进行干蚀刻,该半导体晶片包括在半导体衬底上并被第一绝缘膜和形成于该第一绝缘膜上的第二绝缘膜覆盖的导电层,该第二绝缘膜具有局部暴露第一绝缘膜表面的开口,以除去在该开口处露出的第一绝缘膜的那部分,从而至少部分暴露该导电层的表面;对第二绝缘膜的表面进行氮等离子体处理;将具有进行了氮等离子体处理的第二绝缘膜的半导体晶片暴露于大气中,并接着对该半导体晶片进行表面处理。
附图说明
图1A至1D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双镶嵌布线层的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的截面示意图;
图2A至2E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具有镶嵌布线层的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表示当在利用碳氟化合物气体的干蚀刻之后、通过利用来自各种等离子体产生气体的等离子体的处理形成铜镶嵌布线层时出现的通路链电阻值变化的曲线图,以及当在利用碳氟化合物气体的干蚀刻之后不进行等离子体处理时出现的通路链电阻值变化的曲线图;
图4是表示当在利用碳氟化合物气体的干蚀刻之后、在各个硅氧化物绝缘膜上进行氮等离子体处理时以及当在利用碳氟化合物气体的干蚀刻之后不进行等离子体处理时释放的氟的量的曲线图;以及
图5是在利用碳氟化合物气体的干蚀刻之后进行了氮等离子体处理的含氟二氧化硅膜表面的N1s能谱。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一个方案中,本发明人发现,如果利用碳氟化合物气体进行干蚀刻,以部分除去覆盖如铜镶嵌布线层或互连栓塞的导电层的如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的绝缘膜,以露出该导电层的表面,当该导电层与大气接触时,在该导电层的暴露表面上进行的氮等离子体处理能够抑制由氟引起的对导电层的腐蚀,所述氟来自在导电层上聚集的含碳氟化合物的淀积物。具体地说,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在进行表面处理之前将半导体晶片暴露于大气中之前,在如铜镶嵌布线层或互连栓塞的导电层上进行氮等离子体处理。
通常,利用形成于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上、具有局部露出该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的开口(通孔、布线凹槽(沟槽)等)的如层间绝缘膜的第二绝缘膜作为掩模,进行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的局部去除。随后,在另一方案中,也在第二绝缘膜的表面上进行氮等离子体处理。然而,本发明人发现,在第二绝缘膜的表面上进行的氮等离子体处理阻止了氟再附着到导电层的表面上,所述氟来自暴露于碳氟化合物气体的等离子体的第二绝缘膜,由此抑制了当该导电层接触大气时出现的导电层的腐蚀。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在进行表面处理之前将半导体晶片暴露于大气中之前,对如层间绝缘膜的第二绝缘膜的表面进行氮等离子体处理。
下面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A至1D是按照步骤顺序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双镶嵌布线层的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的截面示意图。
如图1A所示,制备半导体晶片,该半导体晶片包括在第一层间绝缘膜12中形成的铜镶嵌布线层13,所述第一层间绝缘膜12被设置于在其上形成有各种半导体元件(未示出)的如硅衬底的半导体衬底11上。通过常规的淀积铜布线材料的方法(使用溅射和/或电镀技术)和常规的CMP技术,可以在第一层间绝缘膜12中的沟槽(布线凹槽)121中形成铜镶嵌布线层13。通常,铜镶嵌布线层13通过互连栓塞(未示出)与半导体衬底11上的半导体元件电连接。此外,作为普通常识,通过防止铜扩散的阻挡金属材料(未示出)将铜布线材料掩埋在沟槽12中,并且这些常识适用于下面说明的步骤。
在第一层间绝缘膜12和铜镶嵌布线层13的表面上形成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14。在一个实施例中,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14例如可以由氮化硅构成。该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14例如可以具有20至100nm的厚度。在阻挡/蚀刻停止绝缘层14上形成第二层间绝缘膜15。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层间绝缘膜15可以由二氧化硅、含氟的二氧化硅(FSG)、低k材料或四乙氧基硅烷(TEOS)或它们的叠层构成。第二层间绝缘膜15例如可以具有800至1200nm的厚度。
通过常规的光刻技术、干蚀刻技术和灰化技术,在第二层间绝缘膜15中形成通孔151,以穿透第二层间绝缘膜15,部分露出阻挡/蚀刻停止膜14的表面。
接着,如图1B所示,通过常规的光刻技术、干蚀刻技术和灰化技术,在第二层间绝缘膜15的上部形成沟槽(布线凹槽)152。形成该沟槽152,使其与通孔151连通并且在第二层间绝缘膜15的表面开口。图1B示出了一个沟槽152,但是可以同时形成多个沟槽。
然后,如图1C所示,通过利用如CF4或CHF3的碳氟化合物气体的干蚀刻技术在阻挡/蚀刻停止膜14中形成开口141,部分露出铜镶嵌布线层13的表面。
接着,对铜镶嵌布线层13的露出表面进行氮等离子体处理。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利用叠加两个频率的平行板RIE装置进行氮等离子体处理,以在4.0至6.5Pa的压力、400至600W的高频功率、80至120W的低频功率和180至260sccm的氮气体流速条件下,由含氮气的等离子体产生气体产生氮等离子体。该等离子体产生气体可以由单独的氮气或氮气和如氩气的稀有气体的混合物构成。例如,可以在40至60sccm的流速下使用如氩气的该稀有气体。通常将氮气源和如氩气的稀有气体源连接到干蚀刻装置,由此不对装置添加新的成本。
在不将半导体晶片结构暴露于大气中的情况下进行氮等离子体处理,该半导体晶片结构具有露出的铜镶嵌布线层13,如图1C所示。为了实现这些,可以在与用于处理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14(以便形成开口141)相同的室中、在其内保持真空的情况下进行氮等离子体处理。然而,在半导体晶片不暴露于大气中的情况下,通过真空转移或利用如氮气的惰性气体吹气以抑制潮气污染的同时将图1C所示具有暴露的铜镶嵌布线层13的半导体晶片结构转移到不同的室中,并且在不同的室中进行氮等离子体处理。在用于处理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14(以形成开口141)的室的内壁上,粘附了各种产物,包括用于处理的碳氟化合物的淀积物。当在该室中产生氮等离子体时,该等离子体会攻击例如在室内壁上的碳氟化合物淀积物,从而在铜镶嵌布线层13上淀积相当大量的碳。因此,在铜表面的等离子体处理期间来自室内壁的负面影响会使铜表面的等离子体处理进行得不稳定。因此,希望在与用于处理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14(以便形成开口141)的室不同的(清洗)室中进行氮等离子体处理。
即使后来将半导体晶片暴露于大气中,这种氮等离子体处理也抑制了铜镶嵌布线层的腐蚀。尽管该机理的细节不清楚,但是期望氮与在利用碳氟化合物气体进行过蚀刻之后附着于铜镶嵌布线层上的碳氟化合物淀积物中的碳反应,由此形成非常薄的具有C-N键的产物,或者氮和铜彼此反应,由此形成具有Cu-N键的产物,从而阻止由氟和大气中的潮气引起的铜的腐蚀反应。此外,如后面说明的例1所示,利用使用氧/氩混合气体的等离子体处理代替氮等离子体处理,不能抑制腐蚀。此外,期望如果进行使用氢气的等离子体处理以代替氮等离子体处理,可以除去铜表面上的碳氟化合物膜以露出纯铜,并且在该铜表面上不能形成保护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据推断不能抑制大气中的腐蚀。因此,希望氮等离子体产生气体不含有氧气和/或氢气。此外,当使用由氮气和稀有气体构成的等离子体产生气体时,稀有气体不会引起任何化学反应,而是仅溅射铜镶嵌布线层的表面。因此能够控制预期将形成的Cu-N产物和C-N产物的量。
将如此进行了氮等离子体处理的图1C所示的半导体晶片结构取出氮等离子体处理装置,放到大气中。然后将该半导体晶片结构转移到表面处理部分(未示出),在此进行表面处理。通常,该表面处理例如通过使用湿试剂的湿蚀刻来实现半导体晶片的表面清洗,其中湿试剂例如是稀释的氢氟酸、稀释的硫酸或磷酸,所述半导体晶片包含进行了氮等离子体处理的铜镶嵌布线层的表面。
在如此进行了表面处理的半导体晶片上,使用常规的溅射技术和/或电镀技术以及常规的CMP进行铜布线材料的淀积,以在通孔151中连续形成通路栓塞(互连栓塞)161和在沟槽152中形成第二镶嵌布线层162。形成通路栓塞161,使其通过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14中的开口141与铜镶嵌布线层13连接。因此,可以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该半导体器件具有由集成在一起的通路栓塞161和镶嵌布线层162构成的铜双镶嵌布线层16。
图2A至2E是按照步骤顺序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具有多层镶嵌布线结构的半导体器件制造方法的截面示意图。
如图2A所示,制备半导体晶片,该晶片包括掩埋在形成于第一层间绝缘膜22中的沟槽(布线凹槽)221中的铜镶嵌布线层23,该第一层间绝缘膜22类似于图1A所示的第一层间绝缘膜12并被设置在半导体衬底21上,半导体衬底21类似于图1A所示的半导体衬底11。在第一层间绝缘膜22和铜镶嵌布线层23的表面上形成与图1A所示的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14类似的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24。在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24上形成第二层间绝缘膜25。可以与图1A所示的第二层间绝缘膜15相同的方式形成该第二层间绝缘膜25。该第二层间绝缘膜25例如可以具有400至600nm的厚度。以与图1A所示的通孔151相同的方式在第二层间绝缘膜25中形成穿透第二层间绝缘膜25以露出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24的通孔251。
然后,以与图1C所示的开口141相同的方式在第一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24中形成开口241。如果需要,以与施加给图1C所示的铜镶嵌布线层13类似的处理方式对该铜镶嵌布线层23进行氮等离子体处理、暴露于大气中和表面清洗处理。接着,利用常规的溅射技术和/或电镀技术淀积主要包含铜的导电栓塞材料,并利用常规的CMP技术在通孔251中形成通路栓塞26(图2B)。
接着,在第二层间绝缘膜25和通路栓塞26上依次淀积第二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27和第三层间绝缘膜28。可以与第一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24和第二层间绝缘膜25相同的方式形成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27和第三层间绝缘膜28。该第三层间绝缘膜28例如可以具有400至600nm的厚度。然后,利用光刻技术、干蚀刻技术和灰化技术在第三层间绝缘膜28内形成部分露出第二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27表面的沟槽(布线凹槽)281(图2C)。图2C仅示出了一个沟槽281,但是可以同时形成多个沟槽。
接着,通过利用如CF4或CHF3的气体的干蚀刻技术在第二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27中形成开口271。形成开口271,使其暴露通路栓塞26的整个表面和位于通路栓塞26周边附近的第二层间绝缘膜25的那部分表面(图2D)。
然后,在如上所述进行了氮等离子体处理、暴露于大气和表面清洗处理之后,通过溅射技术和/或电镀技术在第三层间绝缘膜28的表面上形成填充沟槽281的铜布线材料。然后,利用常规CMP技术抛光铜布线材料层,形成铜单镶嵌布线层29。由此提供铜多层布线(图2E)。
参考图1A至1D和图2A至2E说明了将氮等离子体处理应用于铜镶嵌布线表面或通路栓塞表面。然而,当通过利用碳氟化合物气体的干蚀刻分别在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14或27中形成开口141或271时,已经在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14或27上形成具有开口(通孔151或沟槽281)的层间绝缘膜15或28,该开口局部露出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14或27。据此,包含通孔151或沟槽281内表面的层间绝缘膜15或28的暴露表面被暴露于使用碳氟化合物气体的干蚀刻气氛中,并也经历氮等离子体处理。
当通过利用碳氟化合物气体的干蚀刻部分除去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14或27时,碳氟化合物淀积物聚集到层间绝缘膜15或28的整个暴露表面上。当该层间绝缘膜15或28暴露于大气中时,从其表面释放出氟,该氟可以再淀积到铜镶嵌布线层上,引起铜的腐蚀。然而,层间绝缘膜15或28的暴露表面通过在层间绝缘膜15或28的暴露表面上进行的氮等离子体处理而氮化。这样显著抑制了氟的释放,进一步抑制了铜的腐蚀。此外,当层间绝缘膜15或28由含氟二氧化硅构成时,通过进行氮等离子体处理以氮化该层间绝缘膜15或28的表面,甚至能够抑制从该膜解吸氟。这在抑制铜腐蚀方面非常有效。通过利用稀释的含氟的酸在氮等离子体处理之后进行表面清洗处理,能够除去形成在层间绝缘膜15或28表面上的非常薄的氮化物层。这样避免影响内部布线电容。
例1
在该例子中,进行试验,以确认通过氮等离子体处理铜表面能够抑制铜的腐蚀。
制备具有图1B所示结构的晶片。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14由氮化硅构成,并且具有70nm的厚度。第二层间绝缘膜15由含氟二氧化硅构成,并且具有大约1000nm的厚度。通过利用CF4气体的干蚀刻过蚀刻并部分除去该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14,局部露出铜镶嵌布线层13。然后,在如表1所示改变等离子体产生气体的同时在相同的室中进行等离子体处理。然后将该晶片暴露于大气中几天。接着,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铜镶嵌布线层13表面的氧化状态,以评估形成的氧化铜的量(腐蚀等级)。结果示于表1。表1还示出了其中没有进行等离子体处理的例子。
表1
等离子体处理 没有 氧/氩混合气体   氮气 氮/氩混合气体
形成的氧化铜的量   小
表1所示的结果表明,当通过利用CF4气体的干蚀刻除去阻挡/蚀刻停止绝缘膜14以露出铜镶嵌布线层、然后在不对其进行任何等离子体处理的情况下将该镶嵌布线层留在大气中时,铜明显被腐蚀。此外,该结果还表明,甚至通过利用氧/氩混合气体对通过干蚀刻暴露的铜镶嵌布线层进行等离子体处理,并接着将处理了的铜镶嵌布线层暴露于大气中,也不能抑制铜的腐蚀。相反,该结果表明,当对通过干蚀刻暴露的铜镶嵌布线层进行利用氮或氮/氩混合气体的等离子体处理时,通过暴露于空气抑制了铜的腐蚀。
此外,对于利用不同的等离子体产生气体在其上进行等离子体处理或在其上没有进行等离子体处理的半导体晶片来说,形成铜镶嵌布线层,并测量通路链(via-chain)电阻值的变化。结果示于图3。该结果表明,在其上没有进行等离子体处理和利用氧/氩(O2/Ar)混合气体在其上进行等离子体处理的晶片中,通路链电阻值显著变化,而利用氮气(N2)或氮/氩(N2/Ar)混合气体在其上进行等离子体处理的晶片中,通路链电阻值的变化很小。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评估的结果清楚地表明,由大气中铜的腐蚀引起电阻值变化的差异。
例2
作为试验样品,在各个硅衬底上形成大约500至1000nm厚的含氟二氧化硅(下文称为“FSG”)膜和不含氟的二氧化硅(下文称为“SiO2”)膜。利用CF4气体对这些硅氧化物膜的表面进行干蚀刻处理。干蚀刻之后不将这些膜暴露于大气中。然后,对FSG膜之一和SiO2膜之一进行氮等离子体处理。另一方面,其它的FSG膜和其它的SiO2膜不进行氮等离子体处理。此后,将所有的膜都暴露于大气中,并且测量从硅氧化物膜表面释放的氟的量。结果示于图4。在图4中,线a表示不进行氮等离子体处理的FSG的结果。线b表示不进行氮等离子体处理的SiO2的结果。线c表示利用氮等离子体处理的FSG的结果,线d表示氮等离子体处理的SiO2的结果。
图4清楚地示出了对于FSG和SiO2来说,当在膜上不进行氮等离子体处理时,在暴露于大气期间释放了大量的氟。在暴露于大气的最初时期释放了更大量的氟(线a和b)。对于SiO2来说,认为释放了通过利用碳氟化合物气体的干蚀刻附着于该膜上的氟。对于FSG来说,也可以释放最初包含在FSG中的氟。相反,对于进行氮等离子体处理的情况来说,结果表明氟的释放几乎很好地被抑制(线c和d)。很显然,氮等离子体处理能够抑制通过利用碳氟化合物气体的干蚀刻附着于硅氧化物膜上的氟和在硅氧化物膜中包含的氟释放到大气中。
此外,图5示出了在使用碳氟化合物气体的干蚀刻之后、利用氮等离子体处理的FSG表面的分析结果。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进行分析。
从图5可以看出,在该N1s能谱中确认了Si-N键的存在,表明氮化了硅氧化物的表面。因此,认为氟释放的抑制来自该表面上的氮化层。

Claims (20)

1.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利用碳氟化合物气体对半导体晶片进行干蚀刻,该半导体晶片包括形成于半导体衬底上并被绝缘膜覆盖的铜层,以便部分除去该绝缘膜,从而至少局部暴露该铜层的表面;对至少局部暴露其表面的铜层进行氮等离子体处理;将具有氮等离子体处理的铜层的半导体晶片暴露于大气中,并接着对该半导体晶片进行表面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由包含氮气的等离子体产生气体产生该氮等离子体。
3.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该等离子体产生气体不含氢气。
4.根据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中该等离子体产生气体包括单独的氮气或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混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在相同的室中进行干蚀刻和氮等离子体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在第一室中进行干蚀刻,然后在不将半导体晶片暴露于大气中的情况下,将该半导体晶片转移到与所述第一室不同的第二室中,并在该第二室中进行氮等离子体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碳氟化合物气体包括CF4或CHF3
8.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表面处理是湿式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表面处理是使用稀释的氢氟酸、稀释的硫酸或磷酸的表面清洗处理。
10.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利用碳氟化合物气体,对半导体晶片进行干蚀刻,该半导体晶片包括在半导体衬底上并被第一绝缘膜和形成于该第一绝缘膜上的第二绝缘膜覆盖的导电层,该第二绝缘膜具有局部暴露第一绝缘膜表面的开口,以除去在该开口处露出的第一绝缘膜的那部分,从而至少部分暴露该导电层的表面;对第二绝缘膜的表面进行氮等离子体处理;将具有进行了氮等离子体处理的第二绝缘膜的半导体晶片暴露于大气中,并接着对该半导体晶片进行表面处理。
11.根据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中导电层包括铜。
12.根据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中通过氮等离子体处理氮化第二绝缘膜的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中第二绝缘膜包括含氟的硅氧化物膜。
14.根据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中由包含氮气的等离子体产生气体产生该氮等离子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方法,其中该等离子体产生气体不含氢气。
16.根据权利要求14的方法,其中该等离子体产生气体包括单独的氮气或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混合物。
17.根据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中在相同的室中进行干蚀刻和氮等离子体处理。
18.根据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中在第一室中进行干蚀刻,然后在不将半导体晶片暴露于大气中的情况下,将该半导体晶片转移到与所述第一室不同的第二室中,并在该第二室中进行氮等离子体处理。
19.根据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中碳氟化合物气体包括CF4或CHF3
20.根据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中表面处理是湿式处理。
CNB2004100899593A 2003-10-08 2004-10-08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1659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49540/2003 2003-10-08
JP2003349540A JP2005116801A (ja) 2003-10-08 2003-10-08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06149A true CN1606149A (zh) 2005-04-13
CN1316594C CN1316594C (zh) 2007-05-16

Family

ID=345413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8995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16594C (zh) 2003-10-08 2004-10-08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232763B2 (zh)
JP (1) JP2005116801A (zh)
CN (1) CN1316594C (zh)
TW (1) TWI257644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1968B (zh) * 2007-01-26 2010-11-17 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镶嵌内连线结构与双镶嵌工艺
CN101764059B (zh) * 2008-12-25 2012-05-23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双镶嵌结构的形成方法及沟槽形成方法
CN105977167A (zh) * 2016-05-11 2016-09-28 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晶圆制程的金属连线工艺
CN107924842A (zh) * 2015-08-31 2018-04-17 乔治洛德方法研究和开发液化空气有限公司 用于蚀刻半导体结构的含氮化合物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87659B1 (ko) * 2003-12-31 2006-06-08 동부일렉트로닉스 주식회사 듀얼 다마신 공정 중 구리 산화 방지 방법
KR100552855B1 (ko) * 2003-12-31 2006-02-22 동부아남반도체 주식회사 반도체 소자의 듀얼 다마신 배선 형성 방법
US20070054482A1 (en) * 2004-08-10 2007-03-08 Takahito Nakajima Semiconductor device fabrication method
US20060234441A1 (en) * 2005-04-13 2006-10-19 Promos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preparing a deep trench
WO2006137384A1 (ja) * 2005-06-20 2006-12-28 Tohoku University 層間絶縁膜および配線構造と、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KR100734665B1 (ko) * 2005-12-20 2007-07-02 동부일렉트로닉스 주식회사 반도체소자의 구리배선 형성 방법
JP4550786B2 (ja) * 2006-08-21 2010-09-22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135905B2 (ja) * 2007-06-19 2013-02-06 富士通セミコンダクタ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106313B2 (ja) * 2008-08-13 2012-12-26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C12a7エレクトライドからなる導電性素子材料表面に対するオーミック接合形成方法
JP2010177262A (ja) * 2009-01-27 2010-08-12 Panasonic Corp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465897B2 (ja) * 2009-03-05 2014-04-09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09272A (ja) 1997-01-16 1998-08-07 Sony Corp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783488B2 (ja) 1999-10-18 2006-06-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6271136B1 (en) * 2000-04-04 2001-08-07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Multi-step plasma process for forming TiSiN barrier
US6323121B1 (en) * 2000-05-12 2001-11-27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Fully dry post-via-etch cleaning method for a damascene process
US6787462B2 (en) * 2001-03-28 2004-09-0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buried metal wiring
JP2003142579A (ja) * 2001-11-07 2003-05-16 Hitachi Ltd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半導体装置
US6677247B2 (en) * 2002-01-07 2004-01-13 Applied Materials Inc. Method of increasing the etch selectivity of a contact sidewall to a preclean etchant
JP2003224185A (ja) 2002-01-28 2003-08-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3282571A (ja) * 2002-03-25 2003-10-03 Toshiba Corp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6569777B1 (en) * 2002-10-02 2003-05-27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Plasma etching method to form dual damascene with improved via profile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31968B (zh) * 2007-01-26 2010-11-17 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镶嵌内连线结构与双镶嵌工艺
CN101764059B (zh) * 2008-12-25 2012-05-23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双镶嵌结构的形成方法及沟槽形成方法
CN107924842A (zh) * 2015-08-31 2018-04-17 乔治洛德方法研究和开发液化空气有限公司 用于蚀刻半导体结构的含氮化合物
CN107924842B (zh) * 2015-08-31 2022-09-06 乔治洛德方法研究和开发液化空气有限公司 用于蚀刻半导体结构的含氮化合物
CN105977167A (zh) * 2016-05-11 2016-09-28 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晶圆制程的金属连线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5116801A (ja) 2005-04-28
TWI257644B (en) 2006-07-01
US7232763B2 (en) 2007-06-19
CN1316594C (zh) 2007-05-16
US20050106866A1 (en) 2005-05-19
TW200525583A (en) 2005-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63705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US7462565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316594C (zh) 半导体器件的制造方法
JP5392628B2 (ja) 層間絶縁膜および配線構造と、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US6809028B2 (en) Chemistry for liner removal in a dual damascene process
TW200421542A (en) A method for depositing a metal layer on a semiconductor interconnect structure
JP2006510195A (ja) キャップ層を有する半導体相互接続構造上に金属層を堆積させる方法
JP4260764B2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100311240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060175705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01055421A (zh) 双镶嵌结构的形成方法
KR20080015931A (ko) 구리 박리 방지된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7186640B2 (en) Silicon-rich oxide for copper damascene interconnect incorporating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dielectrics
US6555465B2 (en) Multi-layer wiring stru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and manufacture of multi-layer wiring
US7781339B2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semiconductor interconnections
JP3768480B2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172965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US7687394B2 (en) Method for forming inter-layer dielectric of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method for forming copper wiring using the same
JPWO2007142172A1 (ja) 多層配線製造方法と多層配線構造と多層配線製造装置
CN100336200C (zh)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KR100515370B1 (ko) 반도체 소자의 플러그 제조 방법
JP2003209169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KR100453956B1 (ko) 반도체 장치의 금속 배선 제조 방법
KR20040089306A (ko) 반도체소자의 콘택홀 형성방법
JP2000277611A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516

Termination date: 2009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