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95253A - 电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滤色片基板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滤色片基板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95253A
CN1595253A CNA2004100743975A CN200410074397A CN1595253A CN 1595253 A CN1595253 A CN 1595253A CN A2004100743975 A CNA2004100743975 A CN A2004100743975A CN 200410074397 A CN200410074397 A CN 200410074397A CN 1595253 A CN1595253 A CN 15952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ayer
dyed layer
zone
electr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7439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83631C (zh
Inventor
中野智之
泷泽圭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BOE Technology HK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952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952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8363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83631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4Colour filt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53Reflecting elements
    • G02F1/133555Transfle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色平衡优良的半透射反射型液晶装置。一种半透射反射型液晶装置,其具有与多个点部100D对应设置的多种颜色的着色层25R(红)、25B(绿)、25B(蓝)、和在平面上与着色层重叠的反射层;在多个点部100D中设有透明的堤岸层23、和以将由该堤岸层23区划的区域埋设的方式配置的着色层;各点部100D中的堤岸层的形成面积不同。

Description

电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滤色片基板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光装置、滤色片基板、电光装置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作为兼备反射型和透射型特征的电光装置的半透射反射型液晶装置中,能根据周围环境的亮度在反射显示或透射显示中的任意一种显示方式之间进行转换。在这种液晶装置中,在每个像素上都设有由用来反射外界光的反射部和由反射膜的开口等形成的透射部构成的反射层。此外,在点亮照明装置时,照明光通过反射层的透射部实现透射显示;在关灭照明装置时,外界光由反射层的反射部反射实现反射显示。
在上述半透射反射型液晶装置中,为了实现彩色显示,在上述的反射层的观看侧(外界光入射侧)采用了配置有R、G、B等的着色层的滤色片基板。着色层是采用例如:喷墨方式形成的(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2-221319号公报([0031]~[0051]段、图1)。
在如上所述的半透射反射型液晶装置中,与在透射显示中,透射各像素的透射部的照明光仅通过着色层1次不同,在反射显示中,外界光由各像素的反射部反射的反射光却往返共计2次通过着色层。这样,在由反射显示和透射显示二者使用同一着色层的场合,存在所谓各显示中的显示图像的色度和亮度不足的问题。即:为了在反射显示中获得最佳的色度而采用色素浓度低的着色层时,在透射显示中显示图像的色度却不饱满。另一方面,为了在透射显示中获得最佳的色度而采用色素浓度高的着色层时,在反射显示中显示图像的亮度则不足。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反射显示及透射显示中的任意一种显示方式中皆可实现色平衡优良的彩色显示的半透射反射型液晶装置。
用来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电光装置为,具有与多个点部对应设置的多种颜色的着色层、和与上述着色层在平面上重合的反射层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多个点部设有透明层和以将由该透明层区划的区域埋设的方式配置的上述着色层,为使与每种颜色对应的上述各多个点部中的上述着色层的形成面积不同,使上述各点部中的上述透明层的形成面积不同。
如采用本发明的这种构成,通过设置透明层能获得明亮的反射显示。此外,通过使与着色层的每种颜色对应的透明层的形成面积不同,能使反射显示中的色平衡任意变化。因此,在反射显示中,能以使各颜色分别达到各自的最佳亮度的方式进行调整,从而能获得具有白平衡优良的显示特性的电光装置。
再有,其特征在于,上述着色层由液滴材料形成。
这样,能采用由液滴材料形成的喷墨法形成着色层,通过设置透明层可防止相邻的不同颜色的着色层之间混色。
再有,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每个点部上都有透射部和形成上述反射层的反射部,在上述透射部的上述着色层与在上述反射部的上述透明层和上述着色层对应配置。
这样,就能适用于半透射反射型电光装置、并能获得具有白平衡优良的反射显示特性的电光装置。
再有,其特征在于,上述着色层被着色成红色、绿色和蓝色,在上述各点部中,上述透明层的形成面积比为红色∶绿色∶蓝色=1.1~1.3∶1.3~2.5∶1。
这样,通过设定透明层的形成面积比,能获得具有色度特性优良的反射显示特性的电光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电光装置,是具有,与多个点部对应设置的多种颜色的着色层、与上述着色层平面重叠的反射层、以及在上述每个点部形成有透射部和上述反射层的反射部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点部具有设有上述着色层的着色层区域和未设上述着色层的无着色区域;在上述点部中,在上述透射部的上述着色层区域与在上述反射部的上述无着色区域和上述着色层区域对应配置,而且使在上述各点部中与各个上述着色层的每种颜色对应的上述无着色区域的面积不同。
如采用本发明的这种构成,通过使上述点部中与各个着色层的每种颜色对应的无着色区域的面积不同,能使反射显示中的色平衡任意变化。因此,在反射显示中,能以使各颜色分别达到各自的最佳亮度的方式进行调整,从而能获得具有白平衡优良的显示特性的电光装置。
再有,其特征在于,与各个上述着色层的每种颜色对应的上述透射部的面积不同。
如采用这种构成,通过使与每种颜色对应的透射部的面积不同,在透射显示中,就能按每种颜色调整来自设置在电光装置中的光源的光通量,并能使透射显示中的色平衡变化。因此,在反射显示和透射显示中最佳色平衡不同的场合下,使反射显示和透射显示的色平衡分别变化,能任意设定以便在两种显示中达到最佳的色平衡,从而能获得具有所期望的色显示特性的电光装置。
再有,其特征在于,上述着色层被着色成红色、绿色和蓝色,上述透射部的面积比为红色∶绿色∶蓝色=1.1~1.2∶1∶1~1.5。
这样,通过按每种颜色设定透射部的面积比,能得到具有色特性优良的透射显示特性的电光装置。
本发明的滤色片基板为,具有与多个点部对应设置的多种颜色的着色层、和与上述着色层平面重叠的反射层的滤色片基板;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多个点部,设有透明层、和以将由该透明层划分的区域埋设的方式配置的上述着色层,为使与每种颜色对应的上述各点部中的上述着色层的形成面积不同,使上述各点部中的上述透明层的形成面积不同。
在配备有本发明的这种构成的滤色片基板的电光装置中,通过设置透明层能获得明亮的反射显示。此外,由于使与着色层的每种颜色对应的透明层的形成面积不同,能使反射显示中的色平衡任意变化。因此,在反射显示中,能以使各颜色分别达到各自的最佳亮度的方式进行调整,从而能获得具有白平衡优良的显示特性的电光装置。
再有,其特征在于,还有与上述着色层平面重叠的反射层。
这样,就能适用于半透射反射型电光装置、并能获得具有白平衡优良的反射显示特性的电光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种滤色片基板为,具有与多个点部对应设置的多种颜色的着色层、与上述着色层在平面上重叠的反射层、以及在上述每个点部形成有透射部和上述反射层的反射部的滤色片基板;其特征在于,上述点部具有,设有上述着色层的着色层区域、和未设上述着色层的无着色区域;在上述点部中,在上述透射部的上述着色层区域,与在上述反射部的上述无着色区域和上述着色层区域对应配置,并使在上述各点部中的与上述着色层的每种颜色相对应的上述无着色区域的面积不同。
在配备有本发明的这种构成的滤色片基板的电光装置中,由于使点部中的与各个着色层的每种颜色相对应的无着色区域的面积不同,从而能使反射显示中的色平衡任意变化。因此,在反射显示中,能以使各颜色分别达到各自的最佳亮度的方式进行调整,从而能获得具有白平衡优良的显示特性的电光装置。本发明的电光装置的制造方法为,具备与多个点部对应设置的多种颜色的着色层的电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在基板上以按每种颜色使上述多个点部中的该面积不同的方式、形成将上述点部的至少一部分划分的透明层的工序,和在由上述透明层划分的各区域形成上述着色层的工序。
在采用本发明的这种制造方法制造的电光装置中,通过设置透明层能获得明亮的反射显示。此外,由于使与着色层的每种颜色对应的透明层的形成面积不同,能使反射显示中的色平衡任意变化。因此,在反射显示中,能以使各颜色分别达到各自的最佳亮度的方式进行调整,从而能获得具有白平衡优良的显示特性的电光装置。此外,通过设置透明层能采用喷墨法使着色层形成。
再有,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在上述基板上、与上述各点部对应形成有透射部和反射部的反射层的工序,并以使与每种颜色相对应的上述透射部的平面面积不同的方式形成上述反射层。
这样,能在与形成有着色层的基板的同一基板上形成具有半透射反射功能的反射层。再有,如果采用这种制造方法制造的电光装置,由于是以使与每种颜色相对应的透射部的平面面积不同的方式制造的,因此,在透射显示中,能按每种颜色调整来自设置在电光装置中的光源的光通量,并能使透射显示中的色平衡变化。因此,在反射显示和透射显示中最佳色平衡不同的场合下,使反射显示和透射显示的色平衡各自变化,能为在两种显示中达到最佳色平衡而任意设定,从而能获得具有所期望的色显示特性的电光装置。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是以具备以上描述的电光装置为特征的。作为电子设备,可列举移动电话、便携式信息终端和电子手表等为例。
如上所述,若采用本发明,通过使反射部中的与每个着色层对应的透明层的平面面积不同,能使反射显示中的色平衡任意变化,并在反射显示中,能够为使各颜色分别达到各自的最佳亮度而进行调整,从而能得到具有白平衡优良的显示特性的电光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液晶装置的剖视简图。
图2为实施例1的滤色片基板的部分的平面简图。
图3为同一实施例中对应1像素的平面图和剖视图。
图4为实施例2的滤色片基板的部分的平面简图。
图5为同一实施例中对应1像素的平面图和剖视图。
图6为实施例3的滤色片基板的部分的平面简图。
图7为同一实施例中对应1像素的平面图和剖视图。
图8为实施例4中对应1像素的平面图和剖视图。
图9为实施例5中对应1像素的平面图和剖视图。
图10为实施例1的滤色片基板的制造工艺流程(之一)图。
图11为实施例1的滤色片基板的制造工艺流程(之二)图。
图12为表示本发明的电子设备的构成的构成框图。
图13为表示个人计算机和移动式电话的外观的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
20、220、320、420、520…滤色片基板;
22、222、322、422、522…反射层;
22a、222a、322a、422a、522a…透射部;
22b、222b、322b、422b、522b…反射部;
25R、225R、325R、425R、525R…红色着色层;
25G、225G、325G、425G、525G…绿色着色层;
25B、225B、325B、425B、525B…蓝色着色层;
31a、231a、331a、431a…堤岸层区域;
31b、231b、331b、431b…着色层区域;
73…液滴材料;100…液晶装置;
100D、200D、300D、400D、500D…点部;
531a…无着色区;610…个人计算机;620…移动式电话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看附图就涉及本发明的滤色片基板、滤色片基板的制造方法、电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的实施例予以说明。在本实施例中,以构成液晶装置作为电光装置为例作以下说明。
图1为内装有涉及本发明实施例1的滤色片基板(详细构造见后述)的作为电光装置的液晶装置的剖视简图。
图1所示的液晶装置100具有半透射反射方式的矩阵型构造。液晶装置100具有液晶板60、和与其相邻设置的背光源40。液晶板60具有对向基板10、滤色片基板20、将该2张基板贴合在一起的密封材料53、夹持在2张基板10和20之间的液晶层55、以及将2张基板10和20夹持在其内的方式设置的偏振板51和52。
背光源40具有光源43、导光板44、扩散板41、和反射板42。导光板44将从光源43发出的光导向整个液晶板60的整个面上,扩散板41将导至导光板44的光均匀地发散至液晶板60。反射板42将从导光板44向液晶板60的相反侧照明的光反射至液晶板60侧。在此,光源43通常是不点亮的,在外界光几乎没有的那种环境中使用的场合下,根据来自用户的指令或来自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开灯,转变成用其进行透射显示的状态。
如图1所示,对向基板10具有玻璃基板1、配置在该玻璃基板1上的带状的ITO等的透明电极构成的第1电极2、以及覆盖在其上的取向膜4。取向膜4为聚酰亚胺等的有机薄膜经磨擦处理而制成的。
另一方面,滤色片基板20是在玻璃基板21上将反射层22、格子状的遮光层24、作为透明层的堤岸层23、着色层25、覆盖层26、和ITO等的透明电极构成的第2电极27以及取向膜28等顺次叠层而构成的。反射层22是由Al膜等的反射膜构成的,反射层22具有由开口形成的透射部22a和反射部22b。滤色片基板20的详细构造见后述。
在本实施例中的液晶装置100中,点部是由与第1电极2和第2电极27以及与其交叉部对应的液晶层55构成的,并通过使各点部的液晶层55发生光学变化实现显示。在液晶装置100中,当外界光的光通量充足时,进行反射显示;当外界光的光通量不充足时,利用来自电源的光进行透射显示。
在本实施例中,当从与基板垂直的方向观看液晶装置100时,构成第1电极2和第2电极27在平面上重叠的交叉部分的周端部位于遮光层24上的形状。各点部100D为由遮光层24区划的区域,在本实施例中,实际参与显示的区域相当于点部。各点部100D具有透射区域30a和反射区域30b,反射区域30b具有配置有着色层的着色层区域30c和配置有透明的堤岸层的堤岸层区域30d。透射区域30a与反射层22的透射部22a相对应,反射区域30b与反射层22的反射部22b相对应。
如图1所示,在液晶装置100中,在进行反射显示的场合,向液晶装置100射入的自然光或室内照明等的外界光155或255,穿过对向基板10、液晶层55、和着色层25或堤岸层23,在反射层22的反射部22b处得到反射;该反射光156或256将再次穿过着色层25或堤岸层23、液晶层55、和对向基板10,射出至液晶装置100的外部。反射光156作为着色的反射光射至液晶装置100的外部。另一方面,反射光256作为无色明亮的反射光射至液晶装置100的外部。这样,在点部100D中,通过以使与反射层22的反射部22b的一部分在平面上重合的方式设置透明的堤岸层23,使无色明亮的反射光256射出,可利用该反射光256补充作为整个反射区域的反射光的亮度不足。
另一方面,在进行透射显示的场合,由背光源40射出的光154,以穿过液晶板60方式由着色层25着色,再射出至液晶装置100的外部。
以下,就有关装在上述液晶装置100内的滤色片基板予以说明。
[实施例1]
以下,利用图2和图3,就有关装在上述液晶装置100内的实施例1的滤色片基板20予以说明。
图2为构成液晶装置100的一部分的滤色片基板20的部分的平面简图。图3(a)为图2的部分的平面简图,为对应1个像素的平面图。图3(b)为由图3(a)的剖面线A-A剖开的剖视图,其中省略了取向膜的图示。
如图2所示,滤色片基板20含有多个点部100D。各点部100D,在内装于液晶装置100的状态下,是与第2电极27和与其相对的对向基板10上的第1电极2在平面上重叠的位置上对应形成的。各点部100D与R(红)、G(绿)、B(蓝)的任一颜色对应,在图2的实施例中,同一颜色的点部100D按纵向排列配置。图中,由在横向反复排列配置的R、G、B的3个点部100D构成1个像素。
如图2和图3所示,反射层22具有反射部22b和透射部22a,透射部22a的区域为没有形成Al膜等反射膜的开口部,构成该透射部22a的开口部是以每1点部100D一个的比例形成的。遮光层24由黑色树脂等构成,以将各点部100D大致区划的方式形成格子状。堤岸层23是以覆盖遮光层24的方式将各点部100D区划而形成的。在由彼此相邻的堤岸层23合围成的区域内,如后述,采用喷墨方式形成任意一R、G、B的着色层25。堤岸层23由具有透明防墨性的丙烯酸类感光树脂等形成,当用喷墨方式(用液滴材料喷出成膜的方式)形成着色层25时,它具有防止构成相邻的着色层25的墨汁(液滴材料)混杂的作用。
覆盖层(保护膜)26是由丙烯酸类树脂等的透明树脂构成的。由于本实施例的液晶装置100采用了多间隙构造,因此,在与反射层22的透射部22a对应的区域中,未在着色层25上形成覆盖层26。这样,在透射显示区域和反射部显示区域中调整液晶层的厚度,可达到提高显示的亮度和色调的目的。
如上所述,在内装入液晶装置100时的本实施例的滤色片基板20中,实际参与显示的区域相当于点部100D。在图2和图3(a)中,被向右上倾斜的斜线遮盖的区域为形成遮光层24的区域,堤岸层23在被向右上倾斜的斜线遮盖的区域和空白区域内形成。堤岸层23是以比遮光层24的宽度更宽的宽度覆盖遮光层24的方式形成的。在堤岸层23形成的区域中,不形成着色层25。这样,如图2和图3所示,各点部100D具有作为由框缘状的堤岸层23构成的透明层区域的堤岸层区域31a、和在该堤岸层区域31a内配置有着色层25的着色层区域31b。与着色层区域31b的透射部22a对应的区域为在透射显示时用的透射区域30a,着色层区域31b的其余部分和堤岸层区域31a,与反射显示时用的反射区域30b对应。即:在透射区域30a中仅配置有着色层25,而在反射区域30b中则配置有着色层25和堤岸层23。
在本实施例中,与各颜色对应的各点部100D的平面形成面积及透射区域30a(即:反射层22的透射部22a)的平面形成面积各自相同,而堤岸层区域31a的平面形成面积相应于着色层25的每种颜色不同。换言之,在由遮光层24区划的点部100D中的与每种颜色的着色层对应的堤岸层23的平面的形成面积彼此不同。具体地说,在各点部100D中,堤岸层23的形成面积比为红色∶绿色∶蓝色=1.1~1.3∶1.3~2.5∶1。
在本实施例的滤色片基板中,着色层25的色素浓度,按使通过透射区域的透射光154(参见图1)显示出最佳色度来设定。因此,反射光156两次通过相对透射光为最佳设定的着色层25时,有亮度不足的倾向。然而,在反射区域中的堤岸层23形成的区域内的遮光层24以外的区域中,外界光255未通过着色层25便被反射层22反射了,由于是作为无着色的明亮的反射光256射出的,因此,能由该反射光256补充作为整个反射区域的反射光亮度的不足。
堤岸层区域31a的平面面积要考虑在整个反射区域内需要多大的亮度来决定,该面积根据各种不同颜色其最佳值不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上述方法设定与反射部22b对应的堤岸层区域31a的平面形成面积,能得到各颜色各自的最佳亮度,从而能获得具有白平衡良好的色度特性的滤色片基板。配备这种滤色片基板的半透射反射型液晶装置,具有色度特性良好的明亮的反射显示特性。
以下,利用图10和图11,就有关上述实施例1所示的滤色片基板的制造方法加以说明。
图10和图11为滤色片基板的制造工艺流程图。
首先,用溅射法在玻璃基板21上按期望的厚度由金属材料例如Al(铝)形成膜。然后,用光刻法将Al(铝)膜制成一定的图形形状,形成从观察方向看构成格子状的图形的反射层22(工序P1)。反射层22具有构成透射部的开口22a。
接着,形成遮光层24(工序P2)。由于该遮光层24是为改善画面显示的对比度而设置的,因此,形成与各点部对应的部分开口的格子状的图形。该遮光层24也可用Cr(铬)等的金属膜形成,此外,还可用添加了黑色或与黑色相近的颜色的颜料的树脂形成。
接着,形成堤岸层23。具体地说,优选用例如旋转涂敷法按规定的厚度涂布防墨性树脂,用适宜的图形化方法例如光刻法图形化成规定的格子状(工序P3)。此时,要使堤岸层23的宽度比反射层22的宽度小。
此后,在由堤岸层23区划的各区域内用喷墨法形成红色着色层25R(工序P4)。具体地说,一面用喷墨头71R扫描基板21的表面,一面在与排列图形对应的规定的位置处、将来自设置在喷墨头71R上的喷嘴72R的作为液滴材料的红色着色层材料73R喷射出成为墨滴,并使其附着在基板21和反射层22上。接着,用烧结处理、紫外线照明处理以及真空干燥处理使红色着色层材料固化,以形成红色着色层25R。
其后,在由堤岸层23区划的各区域内用喷墨法形成绿色着色层25G(工序P5)。具体地说,一面用喷墨头71G扫描基板21的表面,一面在与排列图形对应的规定的位置处、将来自设置在喷墨头71G上的喷嘴72G作为液滴材料的绿色着色层材料73G喷射出成为墨滴,并使其附着在基板21和反射层22上。接着,用烧结处理、紫外线照明处理以及真空干燥处理使绿色着色层材料固化,以形成绿色着色层25G。
此后,在由堤岸层23区划的各区域内用喷墨法形成蓝色着色层25B(工序P6)。具体地说,一面用喷墨头71B扫描基板21的表面,一面在与排列图形对应的规定的位置处、将来自设置在喷墨头71B上的喷嘴72B作为液滴材料的蓝色着色层材料73B喷射出成为墨滴,并使其附着在基板21和反射层22上。接着,用烧结处理、紫外线照明处理以及真空干燥处理使蓝色着色层材料固化,以形成蓝色着色层25B。
此后,在由堤岸层23区划的各区域内用喷墨法形成覆盖层26(工序P7)。具体地说,与着色层形成工序一样,在规定的位置处、将来自设置在喷墨头74上的喷嘴75的覆盖材料76喷射出,并使其附着在基板21上的各着色层25上。接着,用例如200℃、30~60分钟的烧结处理使覆盖材料76固化,以形成覆盖层26。
该覆盖层26,在光刻工序中进行图形形成,并以比设有反射层22的反射区域中的液晶层厚度和透射区域中的液晶层厚度小的厚度形成,能制成所谓的多间隙式液晶装置。
接着,在覆盖层26上,用溅射法形成由ITO等构成的透明导电膜,并以光刻法进行图形形成的方式形成第2透明电极27。此后,在第2透明电极27上形成由聚酰亚胺构成的取向膜28,再进行磨擦处理。这样滤色片基板20就制造成了。
接着,利用由上述方法得到的滤色片基板,就有关制造图1所示的液晶装置的制造方法予以说明。
首先,用上述方法,准备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滤色片基板20。另一方面,在制作液晶装置100时在与滤色片基板对向配置的基板1上,采用了与形成上述第2透明电极27和取向膜28同样的方法形成第1透明电极2和取向膜4,并制造对向基板10。
此外,通过具有开口部的密封材料53,将滤色片基板20与对向基板10贴合,以构成面板构造。用在基板间分散配置的图中未示的衬垫,使滤色片基板20和对向基板10按规定的基板间隙贴合。
接着,从密封材料53的开口部处注入液晶,再用紫外线硬化性树脂等的封堵材料将密封材料的开口部封堵。用此来制造液晶板60。接着,将偏振板51和52贴附在液晶板60的外表面上,再配置背光源40,即完成图1所示的液晶装置100。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中的滤色片基板20中,设有遮光层,如以下说明的实施例2那样,也可做成无遮光层的构造。以下,用图4和图5予以说明,而与实施例1相同的构成,不再赘述。
图4为实施例2的滤色片基板的部分的平面简图。图5(a)为图4的部分的平面简图,为对应1个像素的平面图。图5(b)为由图5(a)的B-B′剖面线剖开的剖视图。
如图4所示,滤色片基板220包含有多个点部200D。在本实施例的滤色片基板220中,在将其装入液晶装置200内时,实际参与显示的区域为相当于点部200D。即:各点部200D,在装入液晶装置200内的状态下,是与第1电极2与第2电极27在平面上重叠的位置对应的。各点部200D与R(红)、G(绿)、B(蓝)的任一种分别对应,在图4的实施例中,同一颜色的点部200D按纵向排列配置。图中,由在横向重复排列配置的R、G、B的3个点部200D构成1个像素。
如图4和图5所示,滤色片基板220是在玻璃基板221上将由反射层222、作为透明层的堤岸层223、着色层225、覆盖层226、ITO等的透明电极构成的第2电极27以及取向膜(图中未示)等顺次叠层而构成的。反射层222是由Al膜等的反射膜构成。
与实施例1相同,反射层222具有反射部222b和透射部222a,透射部222a的区域为没有形成Al膜等反射膜的开口部,构成该透射部222a的开口部是每1点部200D1个的比例形成的。堤岸层223是将各点部200D经区划而形成的。在由彼此相邻的堤岸层223合围成的区域内,如下所述,采用喷墨方式形成R、G、B中任一颜色的着色层225。
各点部200D具有,由框缘状的堤岸层23构成的作为透明层区域的堤岸层区域231a、和位于该堤岸层区域231a内的配置有着色层225的着色层区域231b。再有,各点部200D具有,透射显示用的透射区域230a,和反射显示用的反射区域230b;反射区域230b具有,配置有着色层的着色层区域230c、和配置有透明层的透明层区域230d。在各点部200D中,在透射区域230a仅配置有着色层225,而在反射区域230b则配置有着色层225和堤岸层223。
在本实施例中,与各颜色对应的各点部200D的平面形成面积及透射区域230a(即:反射层222的透射部222a)的平面形成面积各自相同,而与每种颜色相对应的各点部200D中的堤岸层区域231a的平面形成面积却不同。具体数值因与实施例1同,故此处不再赘述。
像本实施例那样,也可构成为不设置遮光层的构造,与实施例1一样,也能获得具有白平衡良好的色度特性的滤色片基板。此外,具备这种滤色片基板的半透射反射型液晶装置,具有明亮的反射显示特性。
在实施例2中所示的滤色片基板的制造中,同样能采用上述实施例1所示的滤色片基板的制造方法。即:在实施例2中的滤色片基板的制造方法中,可省略遮光层的形成工序。再者,采用与实施例1所示的液晶装置的制造方法同样的制造方法,能获得内装有实施例2的滤色片基板20的液晶装置。
[实施例3]
在上述实施例中,点部中的堤岸层区域的平面形状为框缘形状,如下述的实施例3中滤色片基板那样,也可将点部中的堤岸区域的平面形状制成为岛状。以下,利用图6和图7予以说明,而与实施例1相同的构成,则不再赘述。
图6为实施例3的滤色片基板的部分平面简图。图7(a)为图6的部分平面简图,为对应1个像素的平面图。图7(b)为由图7(a)的剖面线C-C′剖开的剖视图,图7(c)为由图7(a)的剖面线D-D′剖开的剖视图。
如图6所示,滤色片基板320包含有多个点部300D。在本实施例中,从与基板垂直的方向观看内装有本实施例的滤色片基板320的液晶装置时,构成第1电极2和第2电极27在平面上重叠的交叉部分的端部位于遮光层324上的形状。因此,在各个点部300D中,实际参与显示的区域为由遮光层324区划的区域,在本实施例中,实际参与显示的区域相当于点部300D。
各点部300D具有透射区域330a和反射区域330b,反射区域330b有,配置有着色层的着色层区域330c、和配置有透明的堤岸层的堤岸层区域330d。透射区域330a与反射层322的透射部322a相对应,反射区域330b与反射层322的反射部322b相对应。各点部300D分别与R(红)、G(绿)、B(蓝)三色对应;在图6的实施例中,同一颜色的点部300D按纵向排列配置。图中,由在横向重复排列配置的R、G、B的3个点部300D构成1个像素。
如图6和图7所示,滤色片基板320是在玻璃基板321上将由反射层322、遮光层324、作为透明层的堤岸层323、着色层325、覆盖层326、ITO等的透明电极构成的第2电极27以及取向膜(图中未示)等顺次叠层而构成的。反射层322由Al等的反射膜构成。遮光层324像将点部区划那样形成格子状。
反射层322具有反射部322b和透射部322a,透射部322a的区域为没有形成Al膜等反射膜的开口部,构成该透射部322a的开口部是以每1点部300D1个的比例形成的。堤岸层323是以在平面上与遮光层324完全重合的方式在遮光层324上形成为格子状,此外,还是与各点部300D的反射区域330b(堤岸层区域330d)相对应而形成的。换言之,堤岸层323像区划点部300那样形成格子状,此外,各点部的每一个都形成岛状。在由配置在遮光层324上的堤岸层223合围成的区域内,采用喷墨方式形成R、G、B各自的着色层325。与着色层区域331b的透射部322a对应的区域为在透射显示时用的透射区域330a,着色层区域331b的其余部分和堤岸层区域331a,与反射显示时用的反射区域330b对应。即:在透射区域330a中仅配置有着色层325,而在反射区域330b中则配置有着色层325和堤岸层323。在本实施例中,与各颜色对应的各点部300D的平面形成面积及透射区域330a(即:反射层322的透射部322a)的平面形成面积各自相同,而与每种颜色对应的各点部300D中的堤岸层区域331a的平面形成面积却不同。具体数值因与实施例1相同,故此处不再赘述。
如本实施例那样,也可将点部中的堤岸层区域的平面形状形成为岛状,与实施例1同样能获得具有白平衡良好的色度特性的滤色片基板。此外,具备这种滤色片基板的半透射反射型液晶装置,具有明亮的反射显示特性。
再有,堤岸层区域的平面形状不局限于上述本实施例那种,可任意变化其形状。
在实施例3所示的滤色片基板的制造中,也能采用上述实施例1所示的滤色片基板的制造方法。即:在实施例3中的滤色片基板的制造方法中,可改变堤岸层图形形状。再者,采用与实施例1所示的液晶装置的制造方法同样的制造方法,也能获得内装有实施例3的滤色片基板的液晶装置。
[实施例4]
在上述实施例中,与各颜色对应的透射部的平面面积是彼此相同的,如下述实施例4中的滤色片基板那样,也可使与每种颜色的着色层对应的反射层的透射部的平面面积不同。以下,用图8予以说明,而有关与实施例1同样的构成,则不再赘述。
图8(a)为实施例4中的滤色片基板的部分的平面简图,是对应1个像素的平面图。图8(b)为由图8(a)的E-E′剖面线剖开的剖视图。
如图8所示,滤色片基板420含有多个点部400D。在本实施例中,从与基板垂直的方向观看内装有本实施例的滤色片基板420的液晶装置时,构成第1电极2和第2电极27在平面上彼此重叠在一起的交叉部分的端部位于遮光层424上的形状。因此,在各点部400D中,实际参与显示的区域为由遮光层424区划的区域,在本实施例中,实际参与显示的区域相当于点部400D。各点部400D具有透射区域430a和反射区域430b,反射区域430b有配置有着色层的着色层区域430c、和配置有透明堤岸层成为无着色区域的堤岸层区域430d。透射区域430a与反射层422的透射部422a相对应,反射区域430b与反射层422的反射部422b相对应。各点部400D与R(红)、G(绿)、B(蓝)各色分别对应,由R、G、B的3个点部400D构成1个像素。
滤色片基板420是在玻璃基板421上将由反射层422、遮光层424、作为透明层的堤岸层423、着色层425、覆盖层426、ITO等的透明电极构成的第2电极27以及取向膜(图中未示)等顺次叠层而构成的。反射层422由Al等的反射膜构成。遮光层424像将点部400D区划那样形成格子状。
反射层422具有反射部422b和透射部422a,透射部422a的区域为未形成Al膜等的反射膜的开口部,构成该透射部422a的开口部是以每1点部400D处一个的比例形成的。堤岸层423具有比遮光层424的宽度还宽的宽度,且像覆盖遮光层424那样设置;在由该堤岸层423合围成的区域内,采用喷墨方式形成R、G、B三色各自的着色层425。与着色层区域431b的透射部422a对应的区域,为在透射显示时用的透射区域430a;着色层区域431b的其余部分和堤岸层区域431a,为反射显示时用的反射区域430b。即:在透射区域430a中仅配置有着色层425,而在反射区域430b中则配置有着色层425和堤岸层423。
在本实施例中,与各颜色对应的各点部400D的平面形成面积分别相同,与每种颜色对应的反射层422的透射部422a(即:透射区域330a)的平面形成面积和各点部400D中的堤岸层区域431a的平面形成面积不同。具体地说,在各点部中,各点部400D的透射部422a的形成面积比为红色∶绿色∶蓝色=1.1~1.2∶1∶1.1~1.5,而堤岸层区域431a的形成面积比为红色∶绿色∶蓝色=1.1~1.3∶1.3~2.5∶1。
像本实施例那样,通过使与各颜色对应的反射部422b的堤岸层区域431a和着色层区域431b的平面面积比不同,能使反射显示中的色平衡变化。此外,通过采用像上述那样设定与反射部422b对应的堤岸区域431a和着色层区域431b的平面面积比,能在反射显示中得到各颜色各自的最佳亮度,并能获得具有白平衡良好的色度特性的滤色片基板20。此外,具备这种滤色片基板的半透射反射型液晶装置,具有明亮的反射显示特性。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使与每种颜色对应的反射层的透射部422a的平面面积不同,能按与每种颜色调整透射显示中的来自背光源40的光通量,并能使透射显示中的色平衡变化。此外,通过采用上述方法设定透射部422a的平面面积,能获得在透射显示中具有最佳色平衡的滤色片基板。此外,具备这种滤色片基板的半透射反射型液晶装置,将具有色平衡优秀的透射显示特性。
如上所述,通过按每种颜色使与反射部422b对应的堤岸层区域431a和着色层区域431b的平面面积比不同,并使与每种颜色对应的透射部422a的平面面积不同,能使透射显示和反射显示中的色平衡变化。这样,在透射显示和反射显示中最佳色平衡不同的场合,可使透射显示和反射显示的色平衡各自变化,并能使在两种显示中达到最佳色平衡那样进行设定。
在实施例4中所示的滤色片基板的制造中,能采用上述实施例1所示的滤色片基板的制造方法。即:在实施例4中,可改变反射层图形形状和堤岸层图形形状。再者,采用与实施例1所示的液晶装置的制造方法同样的制造方法,能获得内装有实施例4的滤色片基板的液晶装置。
[实施例5]
在实施例4中,在无着色区域中配置有堤岸层,并用喷墨法形成着色层,而像本实施例那样不设堤岸层,也可用例如:光刻法形成着色层。此外,本实施例也与实施例4同样,透射部的平面面积和无着色区域的平面面积按各自颜色是不同的,有关与实施例4同样的构成将不再赘述。以下,用图9予以说明。
图9(a)为实施例5中的滤色片基板的部分的平面简图,是对应1个像素的平面图。图9(b)为由图9(a)的F-F′剖面线剖开的剖视图。
如图9所示,滤色片基板520含有多个点部500D。在本实施例中,从与基板垂直的方向观看内装有在本实施例的滤色片基板520的液晶装置500时,构成第1电极2和第2电极27在平面上彼此重叠在一起的交叉部分的端部位于遮光层524上的形状。因此,在各点部500D中,实际参与显示的区域为由遮光层524区划的区域,在本实施例中,实际参与显示的区域相当于点部500D。
各点部500D具有透射区域530a和反射区域530b,反射区域530b具有配置有着色层的着色层区域530c和无着色区域530d。透射区域530a与反射层522的透射部522a相对应,反射区域530b与反射层522的反射部522b相对应。各点部500D与R(红)、G(绿)、B(蓝)分别对应,由R、G、B的3个点部500D构成1个像素。
滤色片基板520是在玻璃基板521上将由反射层522、遮光层524、着色层525、覆盖层526、ITO等的透明电极构成的第2电极27以及取向膜(图中未示)等顺次叠层而构成的。
反射层522由Al等的反射膜构成。反射层522有反射部522b和透射部522a,透射部522a的区域为未形成Al等的反射膜的开口部,构成该透射部522a的开口部是以每1点部500D处1个的比例形成的。
遮光层524像将点部500D区划那样形成格子状。着色层525在距遮光层524一定的距离内以岛状配置。着色层525可用例如已知的光刻法形成。点部500D具有设置有着色层525的着色层区域531b、和未设置着色层525的无着色层区域531a。此外,以将该无着色层区域531a埋设的方式形成覆盖层526。
与着色层区域531b的透射部522a对应的区域为在透射显示时用的透射区域530a,着色层区域531b的其余部分和无着色层区域531a,与反射显示时用的反射区域530b对应。即:在透射区域530a仅配置有着色层525,而在反射区域530b则配置有着色层525和覆盖层526。
在本实施例中,与各颜色对应的各点部500D的平面形成面积彼此相同,而与每种颜色对应的反射层522的透射部522a(即:透射区域530a)的平面形成面积和各点部500D中的无着色层区域531a的平面形成面积不同。具体数值因与实施例4相同,故此处不再赘述。
这样,对于未设堤岸层的构造、即:采用喷墨法形成着色层的场合也能适用。此外,与实施例4相同,通过使与各颜色对应的在反射部522b中的无着色层区域531a的平面面积不同,并使与各颜色对应的透射部530a的平面面积也不同,能使透射显示和反射显示中各自的色平衡变化。这样,在透射显示和反射显示中最佳色平衡不同的场合,可使透射显示和反射显示的色平衡各自变化,从而能按在两种显示中达到最佳色平衡那样进行设定。
接着,就有关采用本发明的滤色片基板的液晶板作为电子设备的显示装置的场合的实施例予以说明。图12为表示本实施例的全体构成的构成简图。此处所表示的电子设备有上述液晶板60、和对其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510。此处,从概念的角度将液晶板60分为液晶板的构造体60A、和由半导体IC等构成驱动电路60B。此外,控制装置510有显示信息输出源511、显示信息处理电路512、电源电路513、和定时发生器514等。
显示信息输出源511配备有由ROM(只读存储器)和RAM(随机存取存储器)等构成的存储器、和由磁盘和光盘等构成的存储单元、以及对数字图像信号进行调谐输出的调谐输电路;并以根据由定时发生器514生成的各种时钟信号、和以规定格式的图像信号形式将显示信息提供给显示信息处理电路512的方式构成。
显示信息处理电路512配备有由串联并联转换电路、放大·反转电路、旋转电路、灰度系数修正电路、以及箝位电路等众所周知的各种电路,并对已输入的显示信息进行处理,以及将该图像信息与时钟信号CLK一起提供给驱动电路60B。驱动电路60B包括驱动液晶板60内的各配线的驱动电路和检查电路。还有,电源电路513向上述各构成要素按各自规定的电压供电。
以下,就有关将涉及本发明的液晶装置应用于便携式个人计算机(或笔记本式电脑)的显示部为例予以说明。图13(a)为表示该个人计算机的构成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个人计算机610配备有具备键盘611的主体部612、和采用涉及本发明的液晶装置的显示部613。
接着,就有关将涉及本发明的液晶装置应用于移动式电话机的显示部为例予以说明。图13(b)为表示该移动式电话机的构成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移动式电话机620配备有数个扫描按钮621、受话口、送话口623以及采用涉及本发明的液晶装置的显示部624。
还有,作为能适用涉及本发明的液晶装置的电子设备可列举出:液晶板、取景器式·监视器直观式磁带摄像机、汽车驾驶导向装置、寻呼机、电子笔记本、台式电子计算机、文字处理机、工作站、可视电话、POS终端、以及数码相机等。
再者,涉及本发明的液晶装置不仅可适用于单纯矩阵型液晶装置,而且同样适用于有源矩阵型液晶装置(例如:配备有将TFT和TFD作为开关器件的液晶装置面板)。例如:在采用TFT的半透射反射型液晶装置中,贴附有形成反射层和TFT的半透射反射基板、形成着色层的滤色片电极基板、并在半透射反射基板侧配置被投射灯。这样,即使在使反射层和着色层分别在各自的基板上形成的场合,本发明也能适用,并且通过使滤色片电极基板上的与各颜色对应的堤岸层形成区域和无着色区域的平面面积各个不相同,能获得色彩特性良好的电光装置。

Claims (13)

1.一种电光装置,具有与多个点部对应设置的多种颜色的着色层和与上述着色层平面重叠的反射层,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多个点部中设有透明层和将由该透明层区划的区域填埋地配置的上述着色层,
使上述各点部中的上述透明层的形成面积不同,从而上述各点部中的上述着色层的形成面积在每种颜色中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着色层是由液滴材料形成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每个点部中具有透射部和由上述反射层形成的反射部,
在上述透射部中对应配置有上述着色层,在上述反射部中对应配置有上述透明层及上述着色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着色层着色为红色、绿色、蓝色,
在上述各点部中,上述透明层的形成面积比为红色∶绿色∶蓝色=1.1~1.3∶1.3~2.5∶1。
5.一种电光装置,具有,
与多个点部对应设置的多种颜色的着色层,
与上述着色层平面重叠的反射层,以及
在上述每个点部中的透射部和由上述反射层形成的反射部,
其特征在于,
上述点部具有设有上述着色层的着色层区域和未设上述着色层的无着色区域,
在上述点部中,上述透射部中对应配置有上述着色层区域,上述反射部中对应配置有上述无着色区域和上述着色层区域,
上述各点部中的上述无着色区域的面积在上述着色层的每种颜色中分别不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透射部的面积在上述着色层的每种颜色中分别不同。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着色层着色为红色、绿色、蓝色,
上述透射部的形成面积比为红色∶绿色∶蓝色=1~1.2∶1∶1~1.5。
8.一种滤色片基板,具有,
与多个点部对应设置的多种颜色的着色层和与上述着色层平面重叠的反射层,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多个点部中,设有透明层和将由该透明层区划的区域填埋地配置的上述着色层,
使上述各点部中的上述透明层的形成面积不同,从而上述各点部中的上述着色层的形成面积在每种颜色中不同。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滤色片基板,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与上述着色层平面重叠的反射层。
10.一种滤色片基板,具有,
与多个点部对应设置的多种颜色的着色层,
与上述着色层平面重叠的反射层,以及
在上述每个点部中的透射部和由上述反射层形成的反射部,
其特征在于,
上述点部具有设有上述着色层的着色层区域和未设上述着色层的无着色区域,
在上述点部中,上述透射部中对应配置有上述着色层区域,上述反射部中对应配置有上述无着色区域和上述着色层区域。
上述各点部中的上述无着色区域的面积在上述着色层的每种颜色中不同。
11.一种电光装置的制造方法,是具备与多个点部对应设置的多种颜色的着色层的电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基板上,使每种颜色中上述多个点部中的其面积不同地形成区划上述点部的至少一部分的透明层的工序,以及
在由上述透明层区划的各区域中形成上述着色层的工序。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光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在上述基板上与各上述点部对应形成具有透射部和反射部的反射层的工序,以及
使上述透射部的平面面积在每种颜色中不同地形成上述反射层。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如权利要求1至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光装置。
CNB2004100743975A 2003-09-10 2004-09-10 电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滤色片基板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0038363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318428 2003-09-10
JP318428/2003 2003-09-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95253A true CN1595253A (zh) 2005-03-16
CN100383631C CN100383631C (zh) 2008-04-23

Family

ID=34509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743975A Active CN100383631C (zh) 2003-09-10 2004-09-10 电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滤色片基板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215392B2 (zh)
JP (1) JP4259435B2 (zh)
KR (1) KR100750013B1 (zh)
CN (1) CN100383631C (zh)
TW (1) TWI24792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16005B (zh) * 2006-03-20 2012-05-23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9507824A (zh) * 2017-09-15 2019-03-22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007719B1 (ko) * 2003-07-31 2011-01-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컬러필터기판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US20060132678A1 (en) * 2004-12-17 2006-06-2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olor filter substr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7554623B2 (en) * 2005-02-18 2009-06-30 Infocus Corporation Optical assembly to provide complementary illumination of subpixels of a light valve pixel
KR101112553B1 (ko) * 2005-02-24 2012-03-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4색 액정 표시 장치
JP4127272B2 (ja) * 2005-03-02 2008-07-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用基板、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4950480B2 (ja) * 2005-11-22 2012-06-13 東芝モバイルディスプレイ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4572837B2 (ja) * 2006-02-01 2010-11-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07108195A1 (ja) * 2006-03-20 2007-09-2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表示装置
TWI341399B (en) * 2006-12-15 2011-05-01 Chimei Innolux Corp Liquid crystal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20080070419A (ko) 2007-01-26 2008-07-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투과형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5078653B2 (ja) * 2008-02-13 2012-11-21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液晶表示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TW201017273A (en) * 2008-07-16 2010-05-01 Pixel Qi Corp Transflective display
US8264646B2 (en) * 2008-07-28 2012-09-11 Pixel Qi Corporation Transflective display with white tuning
US8314907B2 (en) * 2009-07-28 2012-11-20 Pixel Qi Corporation Transflective display sub-pixel structures with transmissive area having different sizes and reflective area having equal sizes
US8576360B2 (en) * 2009-09-09 2013-11-0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olor filter substrat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5420632B2 (ja) * 2011-12-28 2014-02-1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カラー表示装置,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半透過液晶表示装置
KR102237135B1 (ko) * 2014-07-14 2021-04-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CN105607338B (zh) * 2016-03-24 2018-12-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6129093A (zh) * 2016-07-26 2016-11-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置光源及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20220352481A1 (en) * 2019-10-08 2022-11-0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emitt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24909A (en) * 1996-12-25 2000-09-26 Casio Computer Co., Ltd. Col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plurality of pixel areas which emit non-colored light
US6195140B1 (en) * 1997-07-28 2001-02-2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 which at least one pixel includes both a transmissive region and a reflective region
US6215538B1 (en) * 1998-01-26 2001-04-1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cluding both color filter and non-color filter regions for increasing brightness
US6999139B2 (en) * 2000-02-29 2006-02-14 Lg.Philips Lcd Co., Lt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ransflective color LCD device and the transflective color LCD device
JP3941481B2 (ja) * 2000-12-22 2007-07-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3711024B2 (ja) 2001-01-23 2005-10-2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ガス燃焼器監視装置
CN1206566C (zh) * 2001-03-07 2005-06-15 夏普株式会社 反射透过两用型彩色液晶显示装置
KR100858297B1 (ko) * 2001-11-02 2008-09-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사-투과형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I227354B (en) * 2001-12-12 2005-02-01 Seiko Epson Cor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substrate assembly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3674582B2 (ja) 2001-12-12 2005-07-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089219B2 (ja) 2001-12-17 2008-05-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用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電気光学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JP3642051B2 (ja) * 2002-01-23 2005-04-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US7528908B2 (en) * 2002-06-04 2009-05-05 Toray Industries, Inc. Color filter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semitransmiss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2004295090A (ja) * 2003-03-11 2004-10-21 Seiko Instruments Inc カラー液晶表示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の製造方法
JP3918765B2 (ja) * 2003-04-21 2007-05-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5092180A (ja) * 2003-09-12 2005-04-07 Giantplus Technology Co Ltd デュアル表示モードの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16005B (zh) * 2006-03-20 2012-05-23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1916004B (zh) * 2006-03-20 2013-08-14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9507824A (zh) * 2017-09-15 2019-03-22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CN109507824B (zh) * 2017-09-15 2021-07-20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521496A (en) 2005-07-01
TWI247921B (en) 2006-01-21
JP2005107513A (ja) 2005-04-21
KR100750013B1 (ko) 2007-08-16
US20050083453A1 (en) 2005-04-21
CN100383631C (zh) 2008-04-23
KR20050026888A (ko) 2005-03-16
US7215392B2 (en) 2007-05-08
JP4259435B2 (ja) 2009-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595253A (zh) 电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滤色片基板及电子设备
CN1258113C (zh) 照明装置、液晶装置和电子设备
US8520164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 guide plate
CN2582025Y (zh) 电光装置用基板、电光装置和电子设备
US8414173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216312C (zh) 电光学装置
EP1708285A2 (en) Light-emitting diode device and backlight apparatus and liquid-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 device
CN1392964A (zh) 半透射型液晶显示器件
CN1743915A (zh) 液晶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US20100238648A1 (e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display apparatus
KR20050107033A (ko) 발광 다이오드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CN1538235A (zh) 光源装置和使用该光源装置的投射型显示装置
TWI463222B (zh) 背光單元及包含背光單元之液晶顯示器
CN1825171A (zh) 液晶显示装置和用于该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方法
CN1228672C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882802A (zh) 面光源装置和使用该装置的设备
JP2006236701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EP2365384A1 (en) A backlight unit for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a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N1758114A (zh) 背光模块
CN1400497A (zh) 光导板及其液晶显示装置,以及用此装置显示图像的方法
CN1220100C (zh) 电光屏用基片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光屏
WO2010004797A1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690801A (zh) 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5045029B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472574A (zh) 滤色器衬底及其制造方法、光电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531

Address after: 100015 Jiuxianqiao Road, Beijing, No. 10, No.

Patentee after: BOE TECHNOLOGY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Hongkong, China

Patentee before: BOE Technology (Hongkong) Co.,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531

Address after: Hongkong, China

Patentee after: BOE Technology (Hongkong)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Seiko Epson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