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47745A - 盘状记录媒体的运送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盘状记录媒体的运送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547745A CN1547745A CNA028036476A CN02803647A CN1547745A CN 1547745 A CN1547745 A CN 1547745A CN A028036476 A CNA028036476 A CN A028036476A CN 02803647 A CN02803647 A CN 02803647A CN 1547745 A CN1547745 A CN 154774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disc
- recording medium
- shaped recording
- conve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22—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 G11B17/26—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the magazine having a cylindrical shape with vertical axi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51—Direct insertion, i.e. without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401—Details
- G11B17/0402—Servo control
- G11B17/0404—Servo control with parallel drive roller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22—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22—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 G11B17/3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wherein the playing unit is moved 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 of the selected record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 Holding Or Fastening Of Disk On Rotational Shaf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盘状记录媒体(2)的运送装置,具有将第一盘(2L)和比第一盘(2L)直径小的第二盘(2S)从装填位置运送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第一运送机构(9a)、配设在从运送到了再生或记录位置的小直径的第二盘(2S)离开的位置的、将由第一运送机构(9a)运送到了再生或记录位置的第一盘运送到收容位置侧的、并限制第二盘(2S)的运送的第二运送机构(9b)。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运送直径不同的多种类的盘状记录媒体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运送装置及使用该运送装置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本申请是以在日本国于2001年11月13日申请的申请号为2001-347398的发明专利申请为基础主张优先权的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引用于本申请。
背景技术
过去,在使用光盘等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装置中,设有用于将作为信息记录媒体的盘安装在装置本体内的再生部或记录部中的装载机构。设在记录再生装置中的装载机构使用托盘式或槽口插入方式。
采用托盘方式的装载机构是使用沿装置本体的内外移动的托盘进行盘的装载的。该装置机构将盘载置在拉出到装置本体的外方的插脱位置的托盘上,将该托盘拉入到装置本体内,被载置在托盘上的盘移动到再生部或记录部上被进行安装。
采用了托盘方式的装载机构需要进行将载置了盘的托盘跨越装置本体的内外移动的操作、和使托盘上的盘沿与托盘的移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使其装卡在再生部或记录部的回转操作机构上的操作这两阶段的操作。
与此相对,采用了槽口插入方式的载置机构,由于通过设在记录再生装置的装置本体上的盘插入口插入操作盘,由设在装置本体内的运送机构将盘运送到再生部或记录部,进行向再生部或记录部的旋转操作机构装卡。采用了槽口插入方式的装载机构由于不需要使用托盘,因此有助于记录及/或再生装置自身的薄形化,而且,用于装载盘的动作少,因此,盘的装载操作容易。
对于记录媒体使用光盘等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记录及/或再生装置,提出了具有预先在收容部中收容着多张盘,从收容在收容部中的盘选择所需的盘进行信息信号的再生或记录的盘交换功能的记录及/或再生装置。作为这种具有盘交换功能的记录及/或再生装置有记载于日本特开平11-203761号公报中的装置。
记载于该公报中的记录及/或再生装置具有收容部,该收容部收容着多张直径为12cm的光盘、即激光唱盘(Compact Disc)。该记录及/或再生装置具有运送机构,该运送机构用于通过设在装置本体上的作为盘的插入口的槽口插入到装置本体内的盘运送到再生部。而且,记录及/或再生装置具有使不使用的盘移送到装置本体内的收容部使其待机用的机构。使盘移送到装置本体内的收容部内的机构具有由使用者的选择将收纳在收容部内的盘移送到再生部进行安装的功能。
在盘状记录媒体、例如光盘特别是激光唱盘中,使用的是直径为12cm和8cm的盘。在同一记录和/或再生装置中操作将这样的盘径不同的盘时,在例如采用槽口插入方式时,具有如下的问题。
(1)用于使盘相对于再生部装卡待机位置中的定位困难。
(2)在再生部与收容部之间的装载困难。
(3)向盘的收容部收容时的排列困难。
首先,在(1)的为了使盘装卡在再生部中而定位在待机的位置时,在没有盘交换功能的装置、即只收纳一张盘、安装在记录部或再生部进行信息信号或再生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中没有特别的困难。
对于上述的第二项的盘移送,同样其自身单独不成为问题,但是在将上述的(1)和(2)项合在一起时其困难性显著,难以同时实现两种功能。例如,为了操作直径不同的两种盘,需要用于将各盘从插入口移送到再生部的机构、和用于从装置内的盘收容位置将盘移送到再生部的机构,对于两种盘,用于把持各盘来进行各盘的定位的机构变复杂。
关于上述(3),需要与直径不同的两种盘对应地设置用于在收容部内分别使直径为12cm的盘和直径为8cm的盘排列的排列机构。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不得已采用机构复杂的设计,其结果造成了零件数量和成本的上升。
因此,在使用直径为8cm的盘时,通过安装在直径为12cm的适配器上实现与直径为12cm的盘直径统一化,由此只要设有直径为12cm的盘用的收容部或运送机构等即可。使用用于改变盘的外径的适配不仅难以保证盘确实地安装到适配器,而且使使用者担负盘向适配器的安装作业,而使操作变复杂。在这种记录和/或再生装置中,需要研究用于防止虽然是直径为8cm的盘但由于失误没有安装在适配器上就从插入口插入了时所产生的不良现象的对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消除上述那样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所具有的问题的新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运送装置及使用该运送装置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可以同时使用直径不同的装置中可以实现机构的简化及低成本化和提高可靠性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运送装置及使用该运送装置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本发明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运送装置具有第一运送机构和第二运送机构,该第一运送机构将第一盘状记录媒体和比该第一盘状记录媒体直径小的第二盘状记录媒体从装填位置运送到再生或记录位置,上述第二运送机构配设在从运送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第二盘离开的位置,将由第一运送机构运送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第一盘状记录媒体运送到收纳位置侧。
构成该运送装置的第二运送机构配置在与运送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第一盘状记录媒体结合的位置。第一运送机构和第二运送机构间隔比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直径大的距离、且间隔比第一盘状记录媒体的直径短的距离地被配设着。
本发明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具有第一运送机构、第二运送机构、再生或记录部、收容部;该第一运送机构将第一盘状记录媒体和比该第一盘状记录媒体直径小的第二盘状记录媒体从装填位置运送到再生或记录位置;上述第二运送机构配设在从运送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第二盘离开的位置,将由第一运送机构运送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第一盘状记录媒体运送的收纳位置侧;上述再生或记录部对由第一运送机构运送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盘状记录媒体进行再生或记录;上述收容部收容由第二运送机构运送的第一盘状记录媒体。
在该记录和/或再生装置中,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第二盘状记录媒体被第一运送机构或第二运送机构在装填位置与再生或记录位置与收容位置之间大致水平地运送。
本发明的其它的目的、由本发明获得的具体的优点可以在以下从参照附图说明的实施例的说明中更加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使用于具有盘交换功能的盘装置的例子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盘状记录媒体从插入口插入到装置本体内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盘状记录媒体被运送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的回路构成的方框图。
图5是表示运送机构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运送机构的另一例子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使用圆柱状的辊的运送机构的俯视图,是表示直径不同的第一及第二盘与两组辊对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8是表示将大直径的第一盘运送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将大直径的第一盘运送到收纳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将比第一盘直径小的第二盘运送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二盘从再生或记录位置向收纳位置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使用了可移动的旋转辊的运送机构的俯视图,是表示直径不同的第一及第二盘与两组辊对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3是表示将大直径的第一盘运送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将大直径的第一盘运送到收纳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5是将比第一盘直径小的第二盘运送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二盘从再生或记录位置向收纳位置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使用旋转辊及皮带的运送机构的俯视图,是表示直径不同的第一及第二盘与驱动部及导引部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8是表示将大直径的第一盘运送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将大直径的第一盘运送到收纳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0是将比第一盘直径小的第二盘运送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1是表示将小直径的第二盘运送到收纳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2是表示使用了具有进给部的旋转构件的运送机构的俯视图,是表示直径不同的第一及第二盘与旋转构件及进给部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23是表示将大直径的第一盘运送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将大直径的第一盘运送到收纳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5是将比第一盘直径小的第二盘运送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6是表示第二盘的从再生或记录位置向收纳位置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7是表示盘状记录媒体的定位机构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28是表示在直径不同的盘状记录媒体定位中各盘状记录媒体的中心偏移的了状态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可使用直径不同的多种盘状记录媒体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装载装置及使用该装载装置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盘交换机构、即转换机构的盘装置,可适用于音响机器或影像机器、计算机机器等。特别是,本发明是不使用用于使外径不同的盘状记录媒体的大小统一的转换器等的辅助构件就可以在维持了盘状记录媒体具有的形态原样不变的状态下安装在记录部、再生部或记录再生部进行记录或再生的装置。
本发明的记录再生装置构成为将具有特定直径的第一盘运送到收容位置,但比第一盘直径小的第二盘不会被运送到收容位置,在实现其构成时,通过相对于第二盘设置机构性的限制,可以实现机构的简化。
图1~图3是用于说明具有本发明的装载装置的记录再生装置1的图,表示适用于具有转换机构的盘装置的例子。
在此,在“记录再生装置”中包括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或再生的任何一方的装置、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及再生双方的装置。图中所示的盘状记录媒体2例如是再生专用的光盘、可进行信息信号的再记录的光磁盘、可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的相变形光盘等,但可以是任何的记录方式或形态。
图1是使用了本发明的记录再生装置1的概略俯视图,用实线表示盘状记录媒体2处于排出位置的状态,用点划线表示处于再生或记录位置的状态,用双点划线表示处于收容位置的状态。在图示的例子中,由于适用于具有转换机构的盘装置,设有与盘状记录媒体2对应的收容部3。适用发明的记录再生装置不限定于具有这样的收容部3的形式,只要是在构成装置本体的壳体1a的内部设有盘状记录媒体2的收容场所、且其收容位置与对于盘状记录媒体2的再生位置及记录位置不同即可,不一定只限定于可收容多个盘状记录媒体2的形式。
图2及图3是概略地表示从侧面看到的记录再生装置1的内部构造的样子,图2表示将盘状记录媒体2从壳体1a的插入口(槽口)1b插入到装置中时的状态,图3表示的是盘状记录媒体2被运送到了再生或记录装置中的状态。图2和图3中的虚线P1表示的是盘记录媒体2的运送基准线。
在框体1a中设有再生或记录部4,该再生或记录部4进行记录在盘状记录媒体2上的信息信号的再生或对盘状记录媒体2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再生或记录部4具有旋转驱动部和头部7,该旋转驱动部具有安装盘状记录媒体2的转台6和与转台6一起旋转操作盘状记录媒体2的主轴电动机5,上述头部7进行记录在由旋转驱动部旋转操作的盘状记录媒体2上的信息信号的再生或对盘状记录媒体2进行信息信号的记录。
构成旋转驱动部的主轴电动机5以一定线速度使载置保持在转台6上的盘状记录媒体2旋转。在旋转驱动部上设有夹紧装置8,该夹紧装置8以将载置在转台6的盘状记录媒体2与转台6一体地进行旋转的方式夹紧盘状记录媒体2。
使用了本发明的盘装置在采用记录媒体使用光盘的光学记录再生方式时,头部7使用光拾取器。光拾取器具有射出光束的光源、将从光源射出的光束聚光后照射到盘状记录媒体上的物镜、检测从盘状记录媒体反射回来的光束的光检测器等。光拾取器具有电磁作动器,该电磁作动器根据调焦误差信号及跟踪误差信号驱动物镜而使物镜沿与光轴平行的对焦方向及与物镜的光轴垂直的平面方向的跟踪方向位移。光拾取器被进给机构沿由旋转驱动部旋转操作的盘状记录媒体的半径方向移动操作。
图1~图3所示的记录再生装置1具有使旋转驱动部、头部7、夹紧装置8相对于被运送的盘状记录媒体2接近离开的机构,但由于该机构可以原样不变地使用公知的机构,因此,省略其图示和详细说明。
使用了本发明的记录再生装置1具有将盘状记录媒体2从壳体1a的外部运送到壳体1a内的收容部3的装载装置9。装载装置9具有第一运送机构9a、第二运送机构9b。图示的例子,装载装置9的第一及第二运送机构9a、9b使用的是运送辊,但像后述的那样地对于运送形态可以采用各种构成。
第一运送机构9a被设置在框体1a内的与插入口1b接近的位置。第一运送机构9a从插入口1b插入到壳体1a内的盘状记录媒体2从插入口1b运送到再生或记录位置。
图3表示被运送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盘状记录媒体2被载置在转台6上并由夹紧装置8与转台6一起夹持其中央部分的状态。这时,盘状记录媒体2处于被第一及第二运送机构9a、9b夹持其周缘部分的状态,这些第一及第二运送机构9a、9b在盘状记录媒体2旋转时从盘状记录媒体2离开而退避到对其旋转不产生障碍的位置。
第二运送机构9b设在再生或记录位置与收容位置的中间的位置,用于将盘状记录媒体2从再生或记录位置运送到收容位置侧。在图2中用双点划线表示运送到收容部3中的盘状记录媒体2。在图2或图3中,为了方便说明,省略了盘状记录媒体2的运送所需要的导引构件等的图示,但是,当然是适当地配设了这些辅助性的机构。
在收容部3内设置着升降机构等,该升降机构为了使多张盘状记录媒体2位于分别收容该盘状记录媒体2的收容部而移动操作该盘状记录媒体2。升降机构由于可以使用在具有盘交换机构的记录再生装置中使用的已知的机构,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即,本发明的记录再生装置对于盘状记录媒体相对于收容部3的收容状态可以是所需要的任何形式,在图中都省略一切机构只概念性地表示。
接着,参照图4说明使用了本发明的记录再生装置1的信号处理系统和控制系统。
如图4所示,使用了本发明的记录再生装置1设有信号处理部10,该信号处理部10包括编码器、译码器等,用于进行由光束扫描盘状记录媒体2的信号记录区域的头部产生的信息信号的记录,和用于进行记录在盘状记录媒体2上的信息信号的再生,该盘状记录媒体2由夹紧装置8夹持在转台6上并由主轴电动机5的旋转与转台6一体地以一定的线速度旋转。信息处理部10被含有CPU(Central ProcessingUnit)和存储器等的控制部11控制。
构成装载装置9的第一运送机构9a、第二运送机构9b由来自控制部11的控制信号将盘状记录媒体2从插入到了壳体1a的插入口1b中的装填位置运送到记录或再生位置、从记录或再生位置运送到收容位置、从收容位置运送到记录或再生位置、从记录或再生位置运送到装填位置。
设有伺服回路部12,该伺服回路部12控制以一定的线速度旋转操作盘状记录媒体2的主轴电动机5、由光速扫描由主轴电动机5旋转操作的盘状记录媒体2的信息记录区域的头部7的驱动、进行构成第一、第二运送机构9a、9b的机构的驱动源、例如驱动电动机的控制。伺服回路部12接受来自控制部11的控制指令,进行头部7的由电磁作动器产生的调焦控制和跟踪控制、进给控制,而且还进行旋转操作盘状记录媒体2的主轴电动机5的旋转控制,还担当着由第一及第二运送机构9a、9b产生的盘记录媒体2的运送控制等。
本发明的记录再生装置1还设有检测部13,该检测部13用于检测盘状记录媒体2的安装状态、即安装的有无,检测插入到壳体1a内的盘状记录媒体2的直径的不同。检测部13由光传感器等构成。从检测部13输出的检测信号供给到伺服回路部12再从伺服回路部12送出到控制部11。伺服回路部12根据来自检测部13的检测信号控制第一、第二运送机构9a、9b的驱动,控制盘记录媒体2的运送。对于该动作的详细情况在后叙述。
省略了移动操作设在收纳了被输送的盘状记录媒体2的收容部3内的盘状记录媒体2、或将盘状记录媒体运送到收容部3的盘收纳位置的机构部、控制该机构部的动作的控制部的图示。而且,还省略了本发明的记录再生装置1的操作部、显示部、接口电路部、电源电路部等装置的使用所需要的构成的图示。
如上所述,使用了本发明的装载装置9、具有该装载装置9的记录再生装置是以使用不同的直径的盘状记录媒体作为前提的,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举使用直径不同的两种盘的例子进行说明。
将两种盘状记录媒体中的一方作为“第一盘”,将比第一盘直径小的另一方盘定义为“第二盘”。即,在对第一及第二盘的直径进行比较时,第一盘是直径大的盘,第二盘是直径小的盘。在盘状记录媒体是激光唱盘时,第一盘是直径为12cm的盘,第二盘是直径为8cm的盘。
在本发明的装载装置9中,由第一运送机构9a在再生或记录位置与装载或排出位置之间运送第一及第二盘。其运送形态在夹持了第一及第二盘、即直径不同的各盘状记录媒体2的状态下进行运送时,可以举出如图5所示地在用多个辊14从上下方向夹住盘状记录媒体2的各面的状态下进行运送的形态、和如图6所示地在由多个辊15从左右两侧夹住盘状记录媒体2的外周缘的状态下进行运送的形态。
在此,图5所示的形态,各辊14将其旋转轴与盘状记录媒体2的上下面平行地配置,在图6所示的形态中,各辊将其旋转轴与盘状记录媒体2的面垂直地配置。
即,在图5所示的形态中,长棒状的多个辊14在盘状记录媒体2的上下面上成对地被配置,在成对的各辊14间夹入盘状记录媒体2地进行运送,例如成对的两个辊14、14中的一方为驱动辊、另一方为从动辊。
在图6所示的形态中,使用成对的多个辊15,形成在其大径部15a之间的小径部15b与盘状记录媒体2的外周缘接触,并且由各旋转辊15的旋转夹入盘状记录媒体2的盘周缘部地进行运送。另外,成对的旋转辊15、15中的一方为驱动辊,其另一方为从动辊。夹持盘状记录媒体2的外周缘进行运送的形态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是如后所述地使用皮带构件的形态或使用在旋转构件上形成立起部的进给部的形态等。
总之,在第一及第二运送机构9a、9b使用上述的图5所示那样的使用辊14的机构、或图6所示那样的使用旋转辊15的机构时,对于其驱动力,可以采用在每个运送机构9a、9b上分别设置驱动源独立地进行驱动的构成和从共同的驱动源分支出驱动力后传递到各运送机构9a、9b进行驱动的构成。为了实现使用第一及第二运送机构9a、9b的装载装置及使用该装载装置9的记录再生装置1的小型化和构造的简化,最好是由共同的驱动源驱动第一及第二运送机构9a、9b。
在本发明中,第一盘由第二运送机构9b在再生或记录位置与收容位置之间进行运送,但是设有比第一盘直径小的第二盘不在再生或记录位置与收容位置之间进行运送的机构性的限制。在此,第二运送机构9b通过设置在从配置于再生或记录位置的状态的第二盘机构性地离开的位置,限制由第二运送机构9b误将第二盘运送到收容位置。
如果是只限制第二盘不由第二运送机构9b进行运送,则只要在设置检测第一盘和第二盘的不同的装置来判别出作为对象的盘是第二盘时禁止第二运送机构9b的动作即可。在该方法中由于相互不同直径的第一盘和第二盘的误判别和误动作等的原因,在第二盘被运送到收容位置时不能对付。该进行盘直径的判别的方法不能确实地防止由盘直径的判别错误引起的误运送。
因此,在本发明中,由第一运送机构9a在再生或记录位置与装填或排出位置之间运送第一及第二盘,同时由第二运送机构9b在再生或记录位置与收容位置之间只运送大直径的第一盘。由此,对于第一盘进行再生或记录和向设在装置内的收容部3的收容。但对于第二盘只进行再生或记录,该盘被禁止向收容部3移送。因此,可以未然地防止在收容部3中误移送来预定外的第二盘而收容在收容部3的收容位置所引起的不良现象。
以下,分别说明第一及第二运送机构9a、9b的各构成形态。
(I)各运送机构使用上下一对的圆柱状辊夹持盘状记录媒体的上下面进行运送的形态。
(II)各运送机构使用旋转辊(进给辊)夹持盘状记录媒体的外周缘运送盘状记录媒体的形态。
(III)各运送机构使用辊及皮带,从外周缘夹住盘状记录媒体进行运送的形态。
(IV)各运送机构使用具有进给部的旋转构件,从外周缘夹住盘状记录媒体进行运送的形态。
参照图7~图11对上述的形态(I)进行说明。
在图7中,隔着规定的间隔配置着在纸面内具有旋转轴的一对辊对16、16和另一对辊17、17。
图7中所示的用朝上的箭头F表示的方向表示盘状记录媒体向收容部3收容的收容方向,用向下的箭头E表示的方向表示盘状记录媒体的排出方向。一对辊16、16构成第一运送机构9a,另一对辊17、17构成第二运送机构9b。在成对的辊16、16和另外成对的辊17、17上分别通过动力传递机构19、20传递来自共同的动力源18的驱动力。由于图示的关系,对于成对的辊16、16中的位于盘状记录媒体2的下面侧的辊没有被图示,对于另外的成对的辊17、17也同样。
图7中的“D1”表示第一盘2L的直径,“D2”表示第二盘2S的直径,(“D1>D2”),“L”表示辊对16与辊17的中心间隔。
如上所述,大直径的第一盘2L需要沿图中的箭头F方向在装填或排出位置与再生或记录位置间被运送,同时沿图中箭头F方向在再生或记录位置与收容位置之间被运送,因此,“D1>D2”成立。
与此相对,小直径的第二盘2S沿图中的箭头F方向在装填或排出位置与再生或记录位置之间被运送,但被禁止在再生或记录位置与收容位置之间运送,因此,如果忽略辊16、17的直径,则“D2<L”成立。即,第二盘2S中的靠近外周缘的部分,其一端侧的部分在被一方成对的辊16、17夹持的状态中,位于其相反侧的另一端侧的部分不到达另一方的成对的辊17、17。因此,即使由成对的辊16、16将第二盘2S朝向图中箭头F方向最大地运送了时,第二盘2S的外周缘也不会到达位于收容部3侧的另外的成对的辊17、17。因此,即使使另外的成对的辊17、17以其中心轴为中心旋转,第二盘2S也不会被运到收容位置,另外的成对的辊17、17只是进行空转。在实际中,由于构成各对的辊16、17的直径不能忽视,因此与考虑它后从间隔L减去辊16、17的直径的距离相比,第二盘2S的直径D2小,重要的条件是、在将第二盘2S最向图7中的箭头F侧运送了的状态中,第二盘2S不到达另外的成对的辊17、17。
图8及图9概略地表示第一盘2L被运送的情形。图8表示从装填或排出位置向再生或收容位置运送第一盘2L的情形,图9表示从再生或记录位置朝向收容位置运送第一盘2L的情形。在这些图中,箭头F的方向与图7的相同。
在是大直径的盘、即第一盘2L时,在第一盘2L到达由成对的一方辊16、16的旋转驱动力可向图8中箭头F方向运送的运送距离、即运送极限距离前,第一盘2L的图8中的箭头F方向侧的外周缘到达另一方成对的辊17、17,因此,由这些辊17、17的旋转可以将第一盘2L运送到收容位置。换言之,第一盘2L可以由一方成对的辊16、16和另一方成对的辊17、17进行装填或排出位置、再生或记录位置、收容位置间的运送。
与此相对,图10及图11概略地表示第二盘2S被运送的情形。图10表示从装填或排出位置朝向再生或记录位置运送第二盘2S的情形,图11表示即使想要从再生或记录位置朝向收容位置运送第二盘2S也不能的情形。在这些图中,箭头F的意义与图7的情况相同。
在是小直径的盘、即第二盘2S时,即使第二盘2S到达了由成对的一方辊16、16的旋转驱动力可向图10中箭头F方向运送的运送极限距离,第二盘2S的箭头F方侧的外周缘也不到达成对的另一方辊17、17。即,在第二盘2S与另一方的辊17、17之间产生了图11中的用箭头M表示的间隙,限制了与由一方辊16、16的运送连续的由另一方的辊17、17进行的运送操作。其结果,防止了比第一盘2L直径小的第二盘2S误被送到收容位置。
在本形态中,由于由成对的两个辊夹持盘状记录媒体2即第一盘2L和第二盘2S的表里面地进行运送,只要具有一定间隔地配设两组成对的辊即可,不需要根据进行运送的盘直径运送机构的位置移动,因此获得了机构简单的优点。另外,虽然举出了追加用于运送小直径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辊、或配置了导引用辊等的各种构成,当考虑到成本或零件数量的减少时,最好是以运送所需要的最小限度的要素来构成。
图12~图16是表示实现上述(II)所示的形态的图。在这些图中,箭头F、E的意义是与上述图7~图11的相同,另外,图12所示的“D1”、“D2”的意义像图7的说明中所表示的那样。
在本例子中,是如下的构造,即,使用多个旋转辊,并且其侧面成为与盘状记录媒体的外周端面接触的部分,该旋转辊以夹入第一盘2L的状态和夹入第二盘2S的状态使其移动。该运送装置,配置着以相对于图12的纸面垂直的旋转轴为中心的被旋转的多个旋转辊21a、21b及22a、22b,旋转辊21a、21b成对而构成一方辊对21,旋转辊22a、22b成对而构成另一方辊对22。各旋转辊21a、21b及22a、22b可以由未图示的移动控制机构使其相互的间隔变化。即,各旋转辊21a、21b及22a、22b构成为可以沿分别的导向用的长孔23a、23b和23c、23d(图中的“H”表示可动范围)移动。用于此的移动控制机构例如有,积极地设置用于使成对的旋转辊的间隔变化的驱动机构和进给机构等、和使用螺旋弹簧等的弹性构件对成对的旋转辊之间经常向接近方向或远离方向赋予弹力,为了使该旋转辊的间隔变化而给予反抗弹力的力的形态等,但在本发明中由于其构成可以是任何所需形式,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示,另一方辊对22位于盘状记录媒体和收容部3收容的收容方向即箭头F方向侧,一方辊对21位于作为盘状记录媒体的排出方向的箭头F方向侧,另一方辊对22构成第二运送机构9b,一方辊对21构成第一运送机构9a。来自共同的动力源的驱动力经过未图示的动力传递机构分别供给到各辊对21、22。图示的各旋转辊21a~22b中的位于盘状记录媒体的图12~图16中左侧的、即旋转辊21a、22a为驱动辊,位于盘状记录媒体的图示右侧的、即旋转辊21b、22b是从动辊。
大直径的盘、即第一盘2由于需要沿图中的箭头的F方向在装填或排出位置与再生或记录位置之间被运送,同时沿图中的箭头F方向在再生或记录位置与收容位置之间被运送,因此,如图12所示,第一盘2L的直径D1设定得比两辊对21、22的配置间隔大,使全部的旋转辊21a~22b移动到第一盘2L侧、即各旋转辊21a~22b使之向与第一盘2L接近的方向移动,从而可以使其与第二盘2S的外周缘接触。
与此相对,与第一盘2L相比直径小的盘即第二盘2S,通过使一方辊对21中的各旋转辊21a、21b的间隔变窄而在装填或排出位置与再生或记录位置之间向图12中的箭头F方向被运送,但是,在再生或记录位置与收容位置之间的运送被禁止地规定一方及另一方的各辊对21、22的位置关系。即,形成为在将第二盘2S中的靠近外周缘的一端侧的部分被一方辊对21夹住的状态中,第二盘2S的位于与图12中的箭头F方向侧相反侧的另一端侧的部分不达到另一方辊对22的构造。因此,即使由一方辊对21将第二盘2S朝向图12中箭头F方向侧最大限度运送了,第二盘2S的外周缘也不会到达另一方辊对22。因此,即使沿长孔23c、23d使构成另一方辊对22的各旋转辊22a、22b彼此移动而接近,使各旋转辊22、22b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小直径的第二盘2S也不会被运到收容位置,只是旋转辊22、22b空转。
图13及图14概略地表示第一盘2L被运送的情形。图13表示由与第一盘2L的外周缘的端面接触的旋转辊21a、21b向从装填位置或排出位置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图中箭头F方向运送第一盘2L的情形。图14表示由另一方辊对22向从再生或记录位置朝向收容位置的图中箭头F方向运送第一盘的情形。
在是大直径的盘、即第一盘2L时,在由一方辊对21的旋转驱动力,第一盘2L到达可以向图13及图14的箭头F方向侧运送的运送极限距离前,第一盘2L的图14中箭头F方向侧的外周缘到达另一方辊对22,因此,第一盘2L由于该辊对22的旋转驱动力而沿箭头F方向被运送到收容位置为止。
图15及图16概略地表示第二盘2S被运送的情形。图15表示从装填或排出位置朝向再生或记录位置运送盘的情形,图16表示即使想要将盘从再生或记录位置朝向收容位置运送也不能的状态。
在是小直径的盘、即第二盘2S时,即使第二盘2S到达了由成对的一方辊21的旋转驱动力可向图15中箭头F方向运送的运送极限距离,如图16所示,由于第二盘2S的外周缘不到达成对的另一方辊22。因此防止了第二盘2S误被送到收容位置。
在本形态中,由于由辊对21、22从侧方夹持盘状记录媒体外周缘地进行运送,因此,需要用于使构成辊对21、22的旋转辊21a、22b及22a、22b间的间隔变化的移动控制,但具有可以高精度地规定盘状记录媒体2的运送方向的优点。
参照图17~图21说明上述的形态(III)。
在图17~图21中,箭头F、E的意义与上述的图7~图11的相同,而且,图17中所示的“D1”、“D2”的意义是像图7中所说明的那样。
在本例子中,作为与盘状记录媒体2的外周端面接触的接触部分的运送用皮带及其辊对在夹入了第一盘2L的状态和夹入了第二盘2S的状态之间移动。
即,具有由以相对于图的纸面垂直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辊24a、24b和跨架在两辊24a、24b间的皮带构件25a构成的驱动部26、将该驱动部26和成对的导引部27作为一组的第一运输部28a。导引部27与驱动部26同样地由一对从动辊24c、24d和架在两辊24c、24d之间的皮带25b构成。
同样,具有由以相对于图的纸面垂直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一对辊29a、29b和架在两辊29a、29b两辊间的皮带构件30a构成的驱动部31、将该驱动部31和成对的导引部32作为一组的第二运输部28b。导引部32与驱动部26同样地由一对从动辊29c、29d和架在两辊29c、29d之间的皮带构件30b构成。
第一运送部28a,可以由未图示的移动控制机构使驱动部26与导引部27的间隔变化。即,驱动部26与导引部27构成为可以沿导引用的长孔33a、33b及33c、33d移动,因此,可以与盘状记录媒体的直径吻合地调整驱动部26与导引部27的间隔。另外,移动控制机构可以举出积极地设有用于使驱动部26与导引部27的间隔变化的驱动机构和进给机构等的形态、和使用螺旋弹簧等的弹簧构件对于驱动部26与导引部27常施加接近方向或远离方向的弹力,为了使两者的间隔变化施加反抗弹力的形态等,由于只要是关于本发明的构成无论任何形式都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第二运送部28b,不设有用于使用驱动部31和导引部32的间隔变化的机构,驱动部31和导引部32的间隔设定或被调整为与第一盘2L的直径D1对应的长度、间隔。即,为了将被运送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第一盘2L运送到收纳位置,驱动部31和导引部32被设定为可以夹持第一盘2L的间隔、即比第一盘2L若干窄的间隔。
如图17所示,由于第二运送部28b位于箭头F侧的盘状记录媒体2的收容方向侧、第一运送部28a位于盘状记录媒体2被排出的方向的箭头E方向侧,因此,第二运送部28b构成第二运送机构9b,第一运送部28a构成第一运送机构9a。来自共同的驱动源的驱动力分别经过未图示的动力传递机构供向各驱动部26、31。
第一盘2L,需要跨越装填或排出位置与再生或记录位置沿图中箭头F方向被运送、并在再生或记录位置与收容位置之间沿图中箭头F方向被运送。因此,为了使第一运送部28a中的驱动部26与导引部27的间隔与第一盘2L的直径D1对应而使驱动部26与导引部27沿长孔33a~33d移动。由第一运送部28a在从侧方夹入了第一盘2L的外周缘的状态下沿图中箭头F方向运送到再生或记录位置。如上所述,在第二运送部28b中,驱动部31与导引部32的间隔被设定为相当于第一盘2L的直径D1,可以由驱动部31和导引部32从侧方夹入第一盘2L的外周缘并使驱动部31和导引部32接触了第一盘2L的外周缘的状态下朝向收容位置沿图中箭头F方向运送。
与此相对,第二盘2S,在第一运送部28a中,通过由未图示的移动控制机构使驱动部26与导引部27的间隔变窄,由该运送部28a跨越装填或排出位置与再生或记录位置地沿箭头F方向被运送,但沿再生或记录位置与收容位置地的运送被禁止地规定一方运送部28a和另一方运送部28b的运送关系。即,即使由第一运送部28a将第二盘2S朝向图中箭头F方向侧最大运送后,第二盘2S的图中箭头F方向侧的外周缘也不会到达第二运送部28b,因此,第二盘2S不会被运送到收容位置。
图18和图19概略地表示运送第一盘2L的情形。图18表示由与第一盘2L的外周缘接触的第一运送部28a的皮带构件25a、25b将第一盘2L从装填或排出位置运送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情形。图19表示由第二运送部28b从再生或记录位置朝向收容位置运送第一盘2L的情形。
在是大直径的盘、即第一盘2L时,在第一盘2L到达可由第一运送部28a的旋转驱动力沿图中箭头F方向运送的运送极限距离时或之前,由于第一盘2L的图中箭头F方向侧的外周缘到达第二运送部28b,因此可以由驱动部31的皮带构件30a和导引部32的皮带构件30b的驱动力将第一盘2L沿图中箭头F方向运送到收容位置。
图20和图21概略地表示第二盘2S被运送的情形。图20表示将第二盘2S从装填或排出位置朝向再生或记录位置沿图中箭头F方向运送的情形,图21表示即使想要将第二盘2S从再生或记录位置朝向收容位置运送也不能的状态。
在是小盘、即第二盘2S时,即使第二盘2S到达了可由第一运送部28a的旋转驱动力向图中箭头F方向侧运送的运送极限距离,第二盘2S的图中箭头F方向侧的外周缘也不到达第二运送部28b,不会误将第二盘2S送到收容位置。
在本形态中,由于需要由运送部28a、28b从侧方夹住盘状记录媒体的外周缘进行运送,因此,需要用于使第一运送部28a中的驱动部26与导引部27的间隔变化的移动控制,但具有在盘状记录媒体的运送方向可以精度良好地确定的优点。
图22~图26表示上述的形态(IV)。在这些图中,箭头F、箭头E的意义与上述的图7~图11的相同,而且,图22中所示的“D1”、“D2”的意义是像图7中所说明的那样。
在本例子中,是如下的构成,使用多个旋转构件的同时、做成为设在各旋转构件进给部与盘状记录媒体的外周侧的端面接触的接触部分,各进给部分成为夹入第一盘2L或第二盘2S进行旋转的构成。即,使用以相对于图的纸面垂直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轴的多个旋转构件、例如旋转轮,但参照图12~图16说明的形态不是像(II)那样将多个旋转辊接触于盘状记录媒体的外周侧的端面地进行运送,而是将设在各旋转构件上的进给部与盘状记录媒体的外周缘接触地进行运送。
即,在圆板状的两个旋转构件34a、34b上,在从各个旋转中心OA、OB隔开一定距离的位置植立由进给销和进给辊构成的进给部35a、35b。两个旋转构件34a、34b作为一组构成第一运送部36a。
同样,在圆板状的两个旋转构件37a、37b上,在从各个旋转中心OC、OD隔开一定距离、即比到运送部35a、37b与旋转构件34a、34b的旋转中心的距离短的距离的位置分别植立进给部38a、38b。两个旋转构件37a、37b作为一组构成第二运送部36b。
在本例子中,如图22~图26所示,由于第二运送部36b位于盘状记录媒体的收容方向侧、即图中箭头F方向侧,第一运送部36a位于盘状记录媒体的排出方向侧即图中箭头E方向侧,因此,第二运送部36b构成第二运送机构9b、第一运送部36a构成第一运送机构9a。各旋转构件34a、34b及37a、37b分别经过图中未示的动力传递机构被供给来自共同的动力源的驱动力。
对于大直径的第一盘2L,需要在装填或排出位置与再生或记录位置间沿图中箭头F方向被运送,并且在再生或记录位置与收容位置之间沿图中箭头F方向被运送。因此,在由旋转构件34a、34b的进给部35b、35b从侧方夹入了第一盘2L的外周缘的状态下进行使各旋转构件34a、34b相互向相反方向旋转来进行向再生或记录位置的运送。对于处于再生或记录位置的第一盘2L,在由旋转构件37a、37b的运送部38a、38b从侧方夹入了第一盘2L的外周缘状态下使各旋转构件38a、38b相互向相反的方向旋转而沿图中箭头F方向朝向收容位置运送。
与此相对,关于第二盘2S,通过使构成第一运送部36a的各进给部35a、35b与第二盘2S的外周缘部接触后使各旋转构件34a、34b相互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在装填或排出位置与再生或记录位置间被向图中箭头F方向运送,但禁止了在再生或记录位置与收容位置间的运送,如此地规定了一方运送部36a和另一方运送部36b的位置关系。即,即使将第二盘2S由第一运送部36a朝向图中箭头F方向侧最大运送了,但是,第二盘2S的外周缘也不会到达构成第二运送部36b的旋转构件37a、37b的运送部38a、38b,因此,限制了第二盘2S被运送到收容位置。
图23及图24概略地表示第一盘2L被运送的情形。图23表示由与第一盘2L的外周缘接触的第一运送部36a的进给部35a、35b将第一盘2L从装填或排出位置运送到了再生或记录位置的情形。图24表示由第二运送部36b从再生或记录位置朝向收容位置运送了第一盘2L的情形。
在是大直径的盘、即第二盘2S时,在到达由给予第一运送部36a的各旋转构件34a、34b的旋转力可以向图中箭头F方向侧运送的运送极限距离之前,第一盘2L的外周缘到达第二运送部36b、同时到达由旋转构件34a、34b的旋转力可以将第一盘2L运送到收容位置侧的位置。
图25和图26概略地表示运送小直径的第二盘2S的情形。图25表示将第二盘2S从装填或排出位置朝向再生或记录位置运送的情形。图26表示将第二盘2S从再生或记录位置朝向收容位置的运送被限制了的状态。
在是小盘、即第二盘2S时,即使到达由第一运送部36a产生的旋转驱动力可以向图中箭头F方向侧运送的运送极限距离,由于不到达可由第二运送部36b将第二盘2S运送到收容位置侧的位置,因此,不会误将第二盘2S送到收容位置。
在本形态中,需要用各进给部35a、35b及38a、38b夹入盘状记录媒体的外周缘进行运送,但是,由于不需要使成对的旋转构件34a、34b及37a、37b彼此的中心间隔变化,因此有适合于机构简化等的优点。
在将直径不同的盘状记录媒体使其旋转中心与转台的旋转中心一致地对中心后装卡在构成再生或记录部4的转台上时,需要直径不同的各盘状记录媒体的定位机构。其一个例子表示在图27中。
在本例子中,由使用定位用杆39的机构使第一盘2L及第二盘2S共同使其旋转中心一致地进行对中心。即,定位用杆39在其一端部以绕由点C表示的转动支点可转动的状态被支承,在与转动支点C相反侧的另一端部设有与第一盘2L或第二盘2S的周缘抵接用的抵接部40。在此,被移动或运送到再生或记录部4上的第一或第二盘2L、2S由检测部13检测。检测部13检测被移动或运送到再生或记录部4上的盘状记录媒体2的直径的不同,判别被移动或运送的盘状记录媒体2是第一盘2L还是第二盘2S。
检测部13在检测出被移动或运送到再生部或记录部4上的盘状记录媒体2是第一盘2L时,定位用杆39被转动到图27中用实线表示的位置,由其抵接部40限制第一盘2L向收容方向的移动。
检测部13在检测出被移动或运送到再生部或记录部4上的盘状记录媒体2是小直径的第二盘2S时,定位用杆39转动到图27中用点划线表示的位置,由其抵接部40限制第二盘2S向收容方向的移动。
关于定位用杆39的移动控制,它是与盘装卡的动作连动地进行的,在盘装卡完毕后,当然移动到从第一盘2L或第二盘2S离开的退避位置。
为了检测移动或运送到再生部或记录部4上的盘状记录媒体2的直径不同,通过将构成检测部13的光传感器或接近式传感器等配置在第一盘2L的运送轨迹的范围内而且在第二盘2S的运送轨迹的范围外,可以根据来自检测部13的检测信号判别被运送到再生部或记录部4上的盘状记录媒体2的直径的不同。关于被运送的第一或第二盘2L、2S的向再生或记录部4的安装或未安装的检测,只要在图27中用“RB”表示的范围即第一及第二盘2L、2S各自的运送轨迹的共同的范围中配置构成检测部13的光传感器或接近式传感器等即可。
在第一及第二盘2L、2S的相对于再生或记录部4对中心结束位置中,由于两者的中心一致,由于第一盘2L的中心与第二盘2S的中心一致,即使是直径不同的盘2L、2S,也可以由转台6和夹紧器8在相同的场所来进行装卡盘,可以使构成再生或记录部的机构变简单,例如,也可以如图28所示,第一盘2L和第二盘2S其靠近外周缘的一端部由进给辊等支承,使定位用杆41与另一端侧的部分接触而进行位置限制。在这时,第一盘2L的旋转中心与第二盘2S的旋转中心不是相同的位置、即在运送方向上表示第一及第二盘2L、2S的中心孔错开,因此,与第一及第二盘2L、2S直径不同对应,必须另外进行盘装卡,从而使机构构成复杂化。因此,希望有一种不被第一及第二盘2L、2S的直径不同左右的、可以将各盘2L、2S的中心设定在相同位置上进行装卡的构成。
根据上述的构成,可以获得下面所述的优点。
在不需要复杂的结构情况下,可以对直径不同的多个盘状记录媒体进行再生等的处理,适合于装置自身的小型化或低成本化。
不会由于误动作等将具有设计上预定外的直径的盘状记录媒体运送到收容部。
由于不使用用于使盘状记录媒体的直径统一化的适配器就可以对直径不同的盘状记录媒体进行再生等,因此,提高了可靠性。
由于对于用于构成一方的盘状记录媒体、例如大直径盘状记录媒体的装载所需要的机构的零件数量追加机构性的零件的数量少,因此在成本方面有利,并且适合于装置的轻量化,而且通过采取槽口插入式而可以实现装置的薄形化。
本发明不限定于参照附图说明的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权利要求及其要旨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改变、置换或其等同的改变换,这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清楚的。
如上所述,本发明具有将盘状记录媒体从装填位置运送到再生或记录位置,再从再生或记录位置运送到收容位置的构成,对于比相互直径不同盘状记录媒体中的一方的盘状记录媒体直径小的盘状记录媒体,由于限制了从再生或记录位置再向收纳位置方向运送,因此,可以确实地防止在记录和/或再生装置内的收纳部中与大直径的盘状记录媒体一起混合收容小直径的盘状记录媒体,可以确实地防止收纳在收容位置中的盘状记录媒体的取出运送产生不良现象。
小直径的盘状记录媒体的从再生或记录位置再向收纳位置方向的运送的限制由于由构成运送机构的机构的一部分构成,因此,其机构被简化,并且不仅可以确实地防止小直径盘状记录媒体由于误操作而被运送到收容位置,而且,可以实现装置的薄形、轻量化和低价格化。
Claims (27)
1.盘状记录媒体的运送装置,具有第一运送机构和第二运送机构,该第一运送机构将第一盘状记录媒体和比该第一盘状记录媒体直径小的第二盘状记录媒体从装填位置运送到再生或记录位置,上述第二运送机构配设在从被运送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第二盘离开的位置,将由第一运送机构运送到了上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运送到收纳位置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运送装置,上述第二运送机构配设在与被运送到上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结合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运送装置,上述第一运送机构和上述第二运送机构隔着比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直径大的距离、且隔着比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的直径短的小的距离被配设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运送装置,上述第一运送机构和上述第二运送机构是夹持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地进行运送的机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运送装置,上述第一运送机构具有从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上下方向进行夹持的第一辊和第二辊,上述第二运送机构具有从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上下方向进行夹持的第三辊和第四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运送装置,上述第一运送机构的上述第一、第二辊和上述第二运送机构的上述第三、第四辊隔着比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直径大的距离、且隔着比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的直径短的小的距离被配设着。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运送装置,上述第一运送机构具有夹着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中心从从装填位置到上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运送方向的两侧与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外周端面接触的第一旋转辊和第二旋转辊,上述第二运送机构具有夹着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中心从从装填位置到上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运送方向的两侧与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外周端面接触的第三旋转辊和第四旋转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运送装置,上述第一运送机构的上述第一、第二旋转辊和上述第2运送机构的上述第三、第四旋转辊隔着比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直径大的距离、且隔着比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的直径小的距离被配设着。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运送装置,上述第一运送机构具有夹着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中心从从上述装填位置到上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运送方向的两侧与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外周端面接触的第一皮带构件和第二皮带构件、和驱动上述第一皮带构件与上述第二皮带构件的任何一方皮带构件的第一驱动部,上述第二运送机构具有夹着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中心从从装填位置到上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运送方向的两侧与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外周端面接触的第三皮带构件和第四皮带构件、和驱动上述第三皮带构件和第四皮带构件中的任何一方皮带构件中的第二驱动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运送装置,上述第一运送机构还具有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将上述第一皮带构件和上述第二皮带构件相应于从上述装填位置朝向上述再生或记录位置运送的盘状记录媒体的直径向与上述盘状记录媒体的运送方向垂直方向移动,上述第二运送机构的上述第三皮带构件与上述第四皮带构件之间的间隔设定为与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的直径对应的距离。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运送装置,上述第一运送机构具有夹着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中心从从上述装填位置到上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运送方向的两侧与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外周端面接触的第一进给部和第二进给部,上述第二运送机构具有夹着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中心从从上述装填位置到上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运送方向的两侧与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外周端面接触的第三进给部和第四进给部。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运送装置,上述第一运送机构还具有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上述第一进给部设在从上述第一旋转体的旋转中心偏离的位置,上述第二进给部设在从上述第二旋转体的旋转中心偏离的位置,上述第二运送机构还具有第三旋转体和第四旋转体,上述第三进给部设在从上述第三旋转体的旋转中心偏离的位置,上述第四进给部设在从上述第四旋转体的旋转中心偏离的位置,上述第三或第四进给部与上述第三或第四旋转体的旋转中心的距离比上述第一或第二进给部与上述第一或第二旋转体的旋转中心的距离短。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运送装置,上述第一运送机构的第一、第二进给部和上述第二运送机构的上述第三、第四进给部隔着比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直径大的距离、且隔着比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的直径小的距离地被配设着。
14.盘状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具有第一运送机构、第二运送机构、再生或记录部、收容部;该第一运送机构将第一盘状记录媒体和比该第一盘状记录媒体直径小的第二盘状记录媒体从装填位置运送到再生或记录位置;上述第二运送机构配设在被运送到了再生或记录位置的第二盘离开的位置,将由上述第一运送机构运送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第一盘状记录媒体运送到收纳位置侧;上述再生或记录部对由第一运送机构运送到上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盘状记录媒体进行再生或记录;上述收容部收容由上述第二运送机构运送的第一盘状记录媒体。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第二盘状记录媒体被上述第一运送机构或上述第二运送机构在上述装填位置与上述再生或记录位置与上述收容位置之间大致水平地运送。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上述第二运送机构配设在与被运送到上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结合的位置。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上述第一运送机构和上述第二运送机构隔着比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直径大的距离、且隔着比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的直径小的距离地被配设着。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上述第一运送机构和上述第二运送机构是夹持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地进行运送的机构。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上述第一运送机构具有从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上下方向进行夹持的第一辊和第二辊,上述第二运送机构具有从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上下方向进行夹持的第三辊和第四辊。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上述第一运送机构的上述第一、第二辊和上述第二运送机构的上述第三、第四辊隔着比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直径大的距离、且隔着比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的直径小的距离地被配设着。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上述第一运送机构具有夹着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中心从从上述装填位置到上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运送方向的两侧与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外周端面接触的第一旋转辊和第二旋转辊,上述第二运送机构具有夹着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中心从从装填位置到上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运送方向的两侧与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外周端面接触的第三旋转辊和第四旋转辊。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上述第一运送机构的上述第一、第二旋转辊和上述第二运送机构的上述第三、第四旋转辊隔着比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直径大的距离、且隔着比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的直径小的距离地被配设着。
23.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上述第一运送机构具有夹着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中心从从上述装填位置到上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运送方向的两侧与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外周端面接触的第一皮带构件和第二皮带构件、和驱动上述第一皮带构件与上述第二皮带构件中的任何一方皮带构件的第一驱动部,上述第二运送机构具有夹着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中心从上述装填位置到上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运送方向的两侧与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外周端面接触的第三皮带构件和第四皮带构件、和驱动上述第三皮带构件中和第四皮带构件中的任何一方皮带构件的第二驱动部。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上述第一运送机构还具有移动机构,该移动机构将上述第一皮带构件和上述第二皮带构件相应于从上述装填位置朝向上述再生或记录位置运送的盘状记录媒体的直径向与上述盘状记录媒体的运送方向垂直方向移动,上述第二运送机构的上述第三皮带构件与上述第四皮带构件之间的间隔设定为与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的直径对应的距离。
25.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上述第一运送机构具有夹着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中心从上述装填位置到上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运送方向的两侧与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外周端面接触的第一进给部和第二进给部,上述第二运送机构具有夹着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中心从上述装填位置到上述再生或记录位置的运送方向的两侧与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或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外周端面接触的第三进给部和第四进给部。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上述第一运送机构还具有第一旋转体和第二旋转体,上述第一进给部设在从上述第一旋转体的旋转中心偏离的位置,上述第二进给部设在从上述第二旋转体的旋转中心偏离的位置,上述第二运送机构还具有第三旋转体和第四旋转体,上述第三进给部设在从上述第三旋转体的旋转中心偏离的位置,上述第四进给部设在从上述第四旋转体的旋转中心偏离的位置,上述第三或第四进给部与上述第三或第四旋转体的旋转中心的距离比上述第一或第二进给部与上述第一或第二旋转体的旋转中心的距离短。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盘状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再生装置,上述第一运送机构的第一、第二进给部和上述第二运送机构的上述第三、第四进给部隔着比上述第二盘状记录媒体的直径大的距离、且隔着比上述第一盘状记录媒体的直径小的距离地被配设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1347398 | 2001-11-13 | ||
JP347398/2001 | 2001-11-13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0940968A Division CN100452212C (zh) | 2001-11-13 | 2002-11-13 | 盘状记录媒体的运送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47745A true CN1547745A (zh) | 2004-11-17 |
CN1270313C CN1270313C (zh) | 2006-08-16 |
Family
ID=1916040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2803647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0313C (zh) | 2001-11-13 | 2002-11-13 | 盘状记录媒体的运送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
CNB20061009409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2212C (zh) | 2001-11-13 | 2002-11-13 | 盘状记录媒体的运送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09409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2212C (zh) | 2001-11-13 | 2002-11-13 | 盘状记录媒体的运送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385877B2 (zh) |
JP (1) | JP4193695B2 (zh) |
KR (1) | KR20040052466A (zh) |
CN (2) | CN1270313C (zh) |
WO (1) | WO2003042998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44375A (zh) * | 2009-07-07 | 2011-01-12 | 索尼公司 | 盘片装置 |
CN102436829A (zh) * | 2010-09-29 | 2012-05-02 | 日立民用电子株式会社 | 光盘收纳盒及盘片更换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80017185A (ko) * | 2006-08-21 | 2008-02-2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광디스크 드라이브 및 그 제어방법 |
CN102396028B (zh) * | 2009-04-24 | 2015-01-14 | 日本先锋公司 | 记录介质再生装置 |
US9953677B1 (en) | 2017-01-06 | 2018-04-24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Device for multiple disc load and unload with a plurality of telescopic section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108842B1 (en) * | 1982-11-10 | 1987-03-18 | Ciba Specialty Chemicals Water Treatments Limited | Calcium carbonate dispersions |
JPH0624033Y2 (ja) * | 1988-09-05 | 1994-06-22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フロントローディングディスクプレーヤ |
JPH05234226A (ja) * | 1992-02-25 | 1993-09-10 | Sony Corp | カセット・オートチェンジャー |
CA2139373C (en) * | 1994-05-12 | 2002-06-25 | Therese A. Espinoza | Ready-mixed, setting type joint compound |
EP0708441B1 (en) * | 1994-08-26 | 2001-11-07 | Nakamichi Corporation | Disk playback device |
JPH08180560A (ja) * | 1994-12-28 | 1996-07-12 | Aiwa Co Ltd | オートチェンジャ |
DE19516733A1 (de) * | 1995-05-06 | 1996-11-07 | Philips Patentverwaltung | Lademechanismus |
DE19724543A1 (de) * | 1997-06-11 | 1998-12-17 | Philips Patentverwaltung | Wechsler-Gerät für Informationsplatten |
JPH11203762A (ja) * | 1997-12-27 | 1999-07-30 | Nakamichi Corp | チェンジャ−型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
JPH11259945A (ja) * | 1998-03-16 | 1999-09-24 | Alps Electric Co Ltd | ディスク装置 |
DE19935392A1 (de) * | 1998-07-29 | 2000-04-06 | Nakamichi Corp | Kompaktdisk-Wiedergabeeinrichtung vom Wechslertyp |
US6466524B1 (en) * | 1998-07-30 | 2002-10-15 | Fujitsu Ten Limited | Recording media playback apparatus including a playback mechanism that transfers media |
US6880160B1 (en) * | 1999-07-14 | 2005-04-12 | Lg Electronics Inc. | Device for transferring a disk in a disk drive |
US6402824B1 (en) * | 2000-05-26 | 2002-06-11 | J. M. Huber Corporation |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precipitated calcium carbonate compositions and the products thereof |
-
2002
- 2002-11-13 CN CNB028036476A patent/CN127031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11-13 JP JP2003544741A patent/JP419369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11-13 KR KR10-2003-7009186A patent/KR20040052466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2-11-13 US US10/451,783 patent/US738587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11-13 WO PCT/JP2002/011852 patent/WO200304299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2-11-13 CN CNB2006100940968A patent/CN10045221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44375A (zh) * | 2009-07-07 | 2011-01-12 | 索尼公司 | 盘片装置 |
CN101944375B (zh) * | 2009-07-07 | 2012-09-05 | 索尼公司 | 盘片装置 |
CN102436829A (zh) * | 2010-09-29 | 2012-05-02 | 日立民用电子株式会社 | 光盘收纳盒及盘片更换器 |
CN102436829B (zh) * | 2010-09-29 | 2014-11-26 | 日立民用电子株式会社 | 光盘收纳盒及盘片更换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81443A (zh) | 2006-12-20 |
US7385877B2 (en) | 2008-06-10 |
JPWO2003042998A1 (ja) | 2005-03-10 |
CN100452212C (zh) | 2009-01-14 |
KR20040052466A (ko) | 2004-06-23 |
WO2003042998A1 (fr) | 2003-05-22 |
CN1270313C (zh) | 2006-08-16 |
US20040057345A1 (en) | 2004-03-25 |
JP4193695B2 (ja) | 2008-12-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4208C (zh) | 光盘装置 | |
CN1251236C (zh) | 盘驱动器及其转台 | |
CN1725322A (zh) | 光学头、用于装配透镜的设备和方法 | |
CN1088536C (zh) | 光盘装置 | |
CN1205101A (zh) | 光拾取装置及光盘的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 |
CN1270313C (zh) | 盘状记录媒体的运送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 |
CN1897130A (zh) | 光拾取装置及光学信息处理装置 | |
CN1734656A (zh) | 盘驱动装置、盘驱动单元和光头装置 | |
CN1101041C (zh) | 光盘装置 | |
CN1092378C (zh) | 光盘装置 | |
CN1961364A (zh) | 光学拾取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使用这种设备的光盘装置 | |
CN1085375C (zh) | 记录媒体的装载装置及记录和/或再生装置 | |
CN1783280A (zh) | 盘驱动设备 | |
CN1697040A (zh) | 盘驱动单元以及盘记录和/或复制设备 | |
CN1095156C (zh) | 光盘装置 | |
CN1801356A (zh) | 光拾取器和光盘装置 | |
CN1117360C (zh) | 光盘装置及其介质的载体和转台 | |
CN1135548C (zh) | 记录光盘的重放系统 | |
CN1265392C (zh) | 磁盘驱动器和光盘驱动器 | |
CN1174411C (zh) | 盘记录和/或重放装置以及盘记录介质的更换装置 | |
CN1717729A (zh) | 盘式记录和/或再现装置及判别其盘形记录媒介的方法 | |
CN1122274C (zh) | 可从单面和双面盘重放视频/音频信号的重放设备 | |
CN1691169A (zh) | 盘驱动装置及信息记录再生装置 | |
CN1860541A (zh) | 盘片驱动装置 | |
CN1783948A (zh) | 光盘摄像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816 Termination date: 2009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