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32262A - 干熄焦设备的排气通道部分的结构 - Google Patents

干熄焦设备的排气通道部分的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32262A
CN1532262A CNA200410001434XA CN200410001434A CN1532262A CN 1532262 A CN1532262 A CN 1532262A CN A200410001434X A CNA200410001434X A CN A200410001434XA CN 200410001434 A CN200410001434 A CN 200410001434A CN 1532262 A CN1532262 A CN 15322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viding plate
coke quenching
quenching equipment
dry coke
protuber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0143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32262B (zh
Inventor
增井政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Steel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te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teel Corp filed Critical Nippon Stee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32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322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5322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32262B/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B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OF CARBONACEOUS MATERIALS FOR PRODUCTION OF GAS, COKE, TAR, OR SIMILAR MATERIALS
    • C10B39/00Cooling or quenching coke
    • C10B39/02Dry cooling outside the ove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ke Industry (AREA)
  • Solid Fuels And Fuel-Associated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干熄焦设备中至少一个排气孔由一个隔板分成一个上部和一个下部。隔板的一个底边向着干熄焦设备的内侧突出,超出排气孔的开口端平面。该平面在构成预燃室的壁的底边与构成冷却室的壁的顶边之间延伸。在此干熄焦设备中,能够减少通过排气孔的气流中被捕获的许多的颗粒和灰尘。

Description

干熄焦设备的排气通道部分的结构
相关的申请
此申请要求2003年3月19日在日本申请的2002-074758的优先权,其全文在此引入供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干熄焦设备的排气通道的结构。特别是本发明涉及干熄焦设备的排气通道的结构,该结构有助于减少包含在排出的气流中的颗粒和灰尘的量。在供给到干熄焦设备的一个热交换器例如热水器(boiler)之前,在干熄焦设备的冷却室中,排出的气体采用炽热红焦通过热交换而被加热。
背景技术
干熄焦设备用于冷却从焦炭炉中排出的炽热红焦,而恢复炽热红焦的显热是公知的。特别是,炽热红焦经过一个加料料斗成批地装料,储存在预燃室(pre-chamber)中,然后连续地下落到冷却室中。
根据背景技术的干熄焦设备以从顶部到底部的顺序包括一个加料料斗、一个预燃室、一个排气孔、一个冷却室、一个气体吹入口和一个焦炭排出口。从焦炭炉中排出的炽热红焦经过加料料斗被装入预燃室,料斗位于干熄焦设备的顶部。然后焦炭连续地下落到预燃室下面的冷却室,通过与从气体吹入口吹入的惰性气体的热交换被冷却到约200℃。被冷却的焦炭由一个冷却的焦炭排出装置从一个冷却的焦炭排出口排出。惰性气体流通过与炽热红焦的热交换而被加热到约800℃。惰性气体流在通过一个排气开口以及排气通道以后,到达一个圆形的管道,然后经管道引入一个热水器。水经一个供水管送到热水器中,通过吸收由管道供给的惰性气体的热量而被加热或者转变成蒸汽。热水或者蒸汽经一个输送管而被输送。
惰性气体流包括悬浮在其中的一定量的颗粒和灰尘。颗粒和灰尘随惰性气体流动,通过管道流向热水器。被供给到热水器的惰性气体能够引起热交换器管的腐蚀,导致热交换器管的损坏和/或形成颗粒和灰尘的沉淀。这会造成热交换器管的故障。鉴于此,一个灰尘分离器能够安装在管道路径的中间,以分离惰性气体中的颗粒和灰尘。被分离的颗粒和灰尘经一个排出管而被排出到外面。管道中使用的灰尘分离器包括一个突出到流动路径中的撞击板,其能够捕捉撞击到撞击板上的惰性气体中的颗粒和灰尘。灰尘分离器是有利的,因为结构简单,降低了保养的负担。然而,当从排气孔中供给的惰性气体中悬浮的颗粒和灰尘的量增加时,灰尘分离器很难完全地捕捉颗粒和灰尘。因此,部分颗粒和灰尘允许到达热水器。
因此,对一个排气孔和排气通道的结构进行了改进和改善,从而防止大量的颗粒和灰尘被惰性气体流捕获,气流在干熄焦设备中上升,从排气孔中排出,并且穿过排气通道到达管道。
根据背景技术,关于排气孔和排气通道的结构的改进已经公开,用于防止大量的颗粒和灰尘被惰性气体流捕获,经达排气通道到达管道。背景技术公开了:(1)一个开口端平面,向内面对排气孔,该排气孔相对于朝向炉中央的水平线倾斜一个60°-80°的角度;(2)排气孔由隔板分成上排气孔和下排气孔;(3)下排气孔的一个壁相对于水平线向外倾斜一个45°-80°角度;(4)隔板设置成平行于下排气孔的壁;和(5)倾斜的隔板的高度设置成高于排气孔的焦炭堆的高度。
背景技术中公开了另一种改进的技术,其中多个通风槽形成在耐火材料的表面上,在排气通道的入口处形成一个排气孔的上部。槽的宽度小于焦炭的颗粒尺寸。
因此,通过用一个隔板将排气孔分成一个上孔和一个下孔,排气孔中排气的速度分布能够稍稍均匀。这导致气体中捕获的颗粒和灰尘的减少。然而,即使隔板固定在排气孔中,由于焦炭仍然保持为由一个静止角限定的堆,因此冷却惰性气体流经焦炭堆,经排气通道到达上面的圆形管道时,捕获颗粒和灰尘。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以减少惰性气体流捕获颗粒和灰尘的量。
能够希望通过降低冷却惰性气体流经堆在排气通道靠近排气孔的焦炭堆的速度来减少气流中捕获的颗粒和灰尘的量。通过允许冷却惰性气体通过通风槽而降低速度,该槽形成在耐火材料的表面上,形成一个在排气通道入口处的排气孔上表面部分。槽的宽度小于焦炭的颗粒尺寸。然而实际上,炽热红焦在干熄焦设备的通风槽的入口处堆成一堆。焦炭堆用作一个通风的阻力。因此大部分气体仍然通过排气孔排出,而不是通过通风槽排出。而且,槽会被颗粒和灰尘阻塞,降低通气的作用。
如上所述,尽管已经提出上述的围绕排气孔和排气通道的结构,以防止大量的颗粒和灰尘被捕获在流经排气通道流向圆形管道的惰性气体流中,仍然需要作出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干熄焦设备的将排出气体冷却的结构,以克服上述缺陷。此目的通过干熄焦设备的下述结构实现。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干熄焦设备,包括:一个预燃室;多个排气孔,所述多个排气孔的每一个由一个柱状砖在周向相互分开;和一个冷却室定位在所述预燃室下面,所述多个排气孔的开口定位在所述冷却室和所述预燃室之间,其中由柱状砖分开的所述多个排气孔的至少一对分别由左右隔板分成一个上孔和一个下孔,每个左右隔板的底边向着干熄焦设备的内侧突出,超出该对排气孔的开口的平面,所述平面从构成所述预燃室的一个壁的底边延伸到构成所述冷却室的一个壁的顶边,以及一个表面形成在该对排气孔之间,所述表面一般被定位在与所述左右隔板的突出部分相同的位置,该突出部分向着干熄焦设备的内侧突出,超出所述平面。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干熄焦设备,还包括:一个突出部固定在形成预燃室的壁的下端,所述突出部定位在该对排气孔的至少一个的正上方,所述突出部向着预燃室的内侧突出。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干熄焦设备,其中所述表面由一个柱状砖区域隔板形成,所述左右隔板由所述柱状砖区域隔板相互连接。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涉及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干熄焦设备,其中一个突出部形成在柱状砖上以形成所述表面,其中突出部的一个上表面一般地定位在与左右隔板的突出部分相同的位置,该突出部分向着干熄焦设备的内侧突出,超出所述平面。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涉及干熄焦设备,包括:一个预燃室,由一个内周壁限定;多个排气孔,限定在所述内周壁与一个外周壁之间,所述多个排气孔的每一个由一个柱状砖相互分开,柱状砖延伸在所述内周壁和所述外周壁之间;和一个冷却室由所述外周壁的一个下部形成并且定位在所述预燃室下面,所述多个排气孔的开口定位在所述冷却室和所述预燃室之间,其中由柱状砖分开的所述多个排气孔的至少一对分别由左右隔板分成一个上孔和一个下孔,各左右隔板的底边超出该对排气孔的开口,所述开口由所述冷却室的所述内周壁的内表面的底边和所述外周壁的一个内表面的顶边限定,所述左右隔板由柱状砖区域隔板相互连接。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涉及干熄焦设备,包括:一个预燃室,由一个内周壁限定;多个排气孔,限定在所述内周壁与一个外周壁之间,所述多个排气孔的每一个由一个柱状砖相互分开,柱状砖延伸在所述内周壁和所述外周壁之间;和一个冷却室由所述外周壁的一个下部形成并且定位在所述预燃室下面,所述多个排气孔的开口定位在所述冷却室和所述预燃室之间,其中由柱状砖分开的所述多个排气孔的至少一对分别由左右隔板分成一个上孔和一个下孔,隔板的一个底边超出该对排气孔的开口,所述开口由所述冷却室的所述内周壁的内表面的底边和所述外周壁的一个内表面的顶边限定,一个突出部形成在柱状砖上,其中突出部的上表面被定位成一般与所述左右隔板的突出部分相同的位置,该突出部分超出该对排气孔的开口。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涉及干熄焦设备,包括:一个预燃室;多个排气孔;和一个冷却室定位在所述预燃室下面,所述多个排气孔的开口定位在所述冷却室和所述预燃室之间,其中由柱状砖相互分开的所述多个排气孔的至少一对分别由左右隔板分成一个上孔和一个下孔,所述柱状砖具有一个下表面,其在构成所述预燃室的一个壁与构成所述冷却室的一个壁之间延伸,每个左右隔板的一个底边向着干熄焦设备的内侧突出,超出所述柱状砖的下表面,以及一个表面形成在该对排气孔之间,所述表面一般被定位在与所述左右隔板的突出部分相同的位置,该突出部分向着干熄焦设备的内侧突出,超出所述柱状砖的所述下表面。
通过下面给出的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应用范围会更清楚。然而,应当理解,详细的描述和具体的示例只是示例性的表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因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详细的描述,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作出各种改变和改进是很明显的。
附图说明
从下面给出的详细的描述,本发明会更充分地理解,附图只是示例性的,因此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其中:
图1是侧面剖视图,表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排气孔和一个排气通道;
图2是图1的II-II线视图;
图3是一个从干熄焦设备的内部看到的示意图,表示一个构成预燃室的壁、一个由柱状的砖分离的排气孔和一个形成冷却室的上部的壁;
图4表示固定在一个柱状砖上的一个突出部的例子;
图5是本发明第二例的侧剖图,其中一个突出部固定在一个形成预燃室的壁的下端,该预燃室刚好位于排气孔的上方,突出部向着预燃室的内侧突出;
图6表示靠近排气孔的气体速度的分布,本发明的隔板被安装在那里;
图7表示靠近排气孔的气体速度的分布,本发明的隔板被安装在那里,并且一个突出部刚好固定在排气孔的上方;
图8表示靠近排气孔的气体速度的分布,背景技术的隔板被安装在那里;和
图9表示靠近根据背景技术的干熄焦设备的排气孔的气体速度的分布,没有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描述。应当注意,相同的标号在几个图中表示相同或者类似的元件。
如图1所示,一个预燃室由一个环形的内壁1形成。一个用于排出冷却的惰性气体的排气通道3由内壁1和干熄焦设备的一个壁2在干熄焦设备主体的上部形成。排气通道3的周向由多个柱状的砖8(见图2)分成多个部分。排气通道3还被连接到一个位于上方的环形的输送管15。隔板4被安装在排气通道3中,将排气通道3和一个排气孔9分成上下部分。在本发明的此例中,安装在排气通道3中的隔板4被放置并且固定在一个隔板纵向肋5上,肋5的上端连接到一个隔板支承件7,隔板支承件7放置在左右柱状砖8的顶部。换言之,隔板4、隔板纵向肋5和隔板支承件7被悬挂在相邻的左右柱状砖8上。隔板4、隔板纵向肋5和隔板支承件7优选由金属制造,例如耐热合金钢,如不锈钢或者耐热陶瓷。隔板4、隔板纵向肋5和隔板支承件7能够通过焊接或者销连接而相互连接。但是,应当注意,隔板4还能够以其它方式连接。例如,隔板4能够在其左右两端直接连接到用于分隔开排气通道3的相邻的左右柱状砖8。
隔板4的底边向着干熄焦设备的中心向内突出,超出排气孔9的开口端的一个平面(ab),即该平面在构成预燃室的壁1的底边(a)与构成冷却室的壁2a的顶边(b)之间延伸。此轮廓使得焦炭堆的脊线11a的底端位置比构成冷却室的壁2a的顶边(b)低一些。应当理解,焦炭堆被堆有一个静止角/休止角,形成在隔板4的底边下面的区域,以形成脊线11a。隔板4的底边能够延伸直到到达一个平面14。平面14是构成预燃室的内壁1的内表面的一个延伸平面。另外,焦炭堆的一个脊线10a还形成在形成预燃室的壁1的底边下面的区域。
图2是沿图1的线II-II的视图。能够理解,各排气孔9和排气通道3形成有隔板4,隔板4分别定位在中央柱状砖8的左侧和右侧。隔板4被定位和固定在隔板纵向肋5上。隔板纵向肋5的上端连接到隔板支承件7。另外,隔板支承件7被放置在柱状砖8的顶端,柱状砖位于排气通道3的左侧和右侧。另外,在图2中,各隔板4被安装在排气孔9和排气通道3中,位于中央的柱状砖8的左侧和右侧。各隔板4经一个柱状砖区域隔板6相互连接,该隔板6在相邻的排气孔9之间形成一个表面。柱状砖区域隔板6被定位在通常是与隔板4的部分相同的位置,向着干熄焦设备突出,超出排气孔的开口端平面。
柱状砖区域隔板6能够由与隔板4相同的材料制造。隔板4能够通过焊接或者销连接而与柱状砖区域隔板6连接。经柱状砖区域隔板6连接隔板有助于制造一个由在隔板下面形成的一个静止角限定的焦炭堆的表面,在周向连续和平滑。这导致一个在排气孔9的一般是均匀的气体流。
图3是一个从干熄焦设备内侧观察的排气孔区域的透视图,本发明的隔板4安装在排气孔区域,相应于图2的实施例。从此图中清楚地明白,一个隔板4包括一个柱状砖区域隔板6,其连接隔板4在中央柱状砖8的相对的两侧的两个部分。
图4是侧面的剖视图,表示一个突出部16能够固定在图4的柱状砖8上,取代图3中的柱状砖区域隔板6,该突出部16一般地形成与隔板4的顶表面的相同的表面。形成在柱状砖8上的突出部16具有与图3中的柱状砖区域隔板6相同的效果。突出部16与柱状砖8一体地形成,通过延伸柱状砖8或者通过在柱状砖8的表面上施加一个浇灌耐火材料。在柱状砖8上的突出部16在相邻的排气孔9之间形成一个表面。
突出部16的上表面和柱状砖区域隔板6的上表面分别如图3和4所示,它们一般是共面的并且平行于隔板4。虽然这是一种有利的布置,以形成焦炭堆的一个连续的平滑的静止角,其还有利于突出部16和柱状砖区域隔板6的突出长度与隔板4的突出部分相同,该突出部分向着干熄焦设备内侧突出,超出相邻的排气孔9的开口端的平面。在相邻的排气孔9之间提供一个同延的表面防止焦炭颗粒进入排气孔的下部。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例的侧面的剖视图,其中隔板4被安装在排气孔9和排气通道3内,一个突出部17被固定在形成预燃室的壁1的下端,预燃室定位在排气孔9的上方。
图8表示靠近排气孔9的气体速度分布,其中隔板4根据现有技术安装。当排气孔9由隔板4分成一个上部和一个下部时,焦炭根据从排气孔9到排气通道3内侧的区域的静止角堆放,形成堆表面10b和11b。排气通道3中焦炭堆的厚度小于图9中示出的焦炭堆的厚度,图9中没有隔板4。排气通道3中靠近排气孔9的气体速度由排气通道3中的焦炭堆的厚度决定。当排气孔9由隔板4分成一个上孔和一个下孔时,排气通道3中的气体流被分成两个流。这导致速度分布均匀到某一程度,如标号12b和13b所示。由于安装隔板4时的最大的气流速度小于没有隔板4的情况(见图9),气流中捕获的颗粒和灰尘的量能够减少。但是,由于排气通道3的上部和下部由隔板形成,在靠近排气孔9处仍然具有焦炭堆,因此,漂流和气流速度分布被改善得比所需要的少。本发明的焦点集中在排气通道3靠近排气孔9的焦炭堆,并且已经研究了一种方式,使得排气通道3靠近排气孔9处的焦炭堆的量减少。
图6表示本发明的发明人的研究结果。通过图6所示的下列结构,背景技术存在的缺陷能够解决。特别是,向着干熄焦设备的中心突出的隔板4的底边超出排气孔9的开口端的平面,能够完成本发明的任务。该平面限定为在构成预燃室的壁1的底边(a)与构成冷却室的壁2a的顶边(b)之间延伸的一个平面。通过采取此结构,可以防止焦炭堆到排气通道3的下部(用脊线11a表示)。这导致排气通道3靠近排气孔9处的均匀的气流分布13a。气流分布均匀的原因是因为在排气通道3的下部的焦炭堆的缺少,在排气孔9的整个开口上没有气流阻力的差别。
由于排气通道3下部靠近排气孔9处的来自焦炭堆的气流阻力被消除,气体从干熄焦设备下部上升,更容易经其排气孔流入排气通道3的下部,而不易流入排气通道3的上部。排气通道3的上部减少的气流量使得到达圆形管道的气流捕获的颗粒和灰尘的量能够彻底减少。彻底减少的原因是,颗粒和灰尘基本上由排气通道3上部的焦炭堆引起,而不是排气通道3的下部。因此,减少排气通道3的上部的气流量彻底减少颗粒和灰尘的流动。
图7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一个向着预燃室中心突出的突出部17,固定在形成预燃室的壁1的下端。突出部17位于排气孔9的上方。另外隔板4向着干熄焦设备的内侧突出,超出排气孔9的开口端的平面。该平面从构成预燃室的壁1的底边(a)延伸到构成冷却室的壁2a的顶边(b)。形成突出部17与不形成突出部17相比,排气通道3的上部靠近排气孔9的焦炭堆的量减少。
图9表示根据背景技术没有隔板4的干熄焦设备的靠近排气孔9的气体速度分布。一个由静止角限定的焦炭堆形成一个焦炭堆表面18。焦炭堆用作流动阻力,其提供气流速度分布,在图9中以虚线表示。图8表示靠近排气孔9的气体速度分布,其中安装有根据背景技术的隔板。由于排气孔9由隔板4分成上孔和下孔,因此排气通道3中的焦炭堆的量也被分开。焦炭堆的量的分离使得上排气孔和下排气孔中气流阻力减小。假设气流的压力降不变,带有隔板4的气流量是没有隔板4的1.4倍。假设气体流速不变,流动速度能够减小大约30%。流速的减小能够减小气流中捕获的颗粒和灰尘的量,导致到达圆形管道的颗粒和灰尘的量的减少。
图6所示的一个隔板4包括隔板4的一个底边,向着干熄焦设备的中心突出,超出排气孔9的开口端的平面,该平面限定为在构成预燃室的壁1的底边(a)与构成冷却室的壁的顶边(b)之间延伸的一个平面。通过采取隔板4的此结构,可以防止焦炭堆在排气通道3的下部靠近排气孔9堆积。因此,与上排气通道相比,气体流速由于没有流动阻力而增加。但是,气流分布13a在下排气孔开口处一般是均匀的。结果是,在排气通道3的下部的最大的流速小于图8的流速,这导致气流中捕获的颗粒和灰尘的量以及到达圆形管道的颗粒和灰尘的量减少。如上面所描述的,增加通过排气通道3下部的气体排出量减少了增加通过排气通道3上部的气体排出量。因此,图6的排气通道3的上部与图8相比,颗粒和灰尘到达圆形管道15的量也减少,因为图6中的排气通道3的上部的气体流量较小。即使排气通道3靠近排气孔9处的焦炭堆的量在图6和图8中相同时,此减小也会发生
如图7所示,一个突出部17固定在排气孔9上方的预燃室的壁1的下端。突出部17向着预燃室的中心突出。突出部17和隔板4的设置,使得排气通道3的上部靠近排气孔9处的焦炭堆的量能够减少。这允许流速分布峰值的减小,如排气通道3的上部靠近排气孔9处的12a所示。因此,到达排气通道3的上部的圆形管道的颗粒和灰尘量也减少。
根据本发明,隔板4的底边向着干熄焦设备的内侧突出,超出排气孔9的开口端的平面。该平面在构成预燃室的壁1的底边(a)与构成冷却室的壁2a的顶边(b)之间延伸。这可以防止焦炭堆积在排气通道3接近排气孔9的下部。因此,实现排气通道3的下部靠近排气孔9处的气流均匀分布,增加通过排气通道3的下部的气体排出量。结果是,气流捕捉的颗粒和灰尘量减少。增加通过排气通道3的下部的气体排出量,减小了排气通道3上部的排量,即减小了气流速度。
因此,到达圆形管道的颗粒和灰尘的量也减少,并且粗颗粒能够容易下落到排气通道3的下部。由于在排气通道3的下部没有焦炭堆,下落的粗颗粒与干熄焦设备内侧的焦炭一起下降。下落的粗颗粒不到达圆形管道。
本发明这样进行了描述,很明显,其可以有多种改变方式。这样的改变不被认为是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并且所有这些改进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包括在下面的本发明的要求保护范围中。

Claims (24)

1.干熄焦设备,包括:
一个预燃室;
多个排气孔,所述多个排气孔的每一个由一个柱状砖在周向彼此分隔开;和
一个冷却室定位在所述预燃室下面,所述多个排气孔的开口定位在所述冷却室和所述预燃室之间,
其中由柱状砖分隔开的所述多个排气孔的至少一对分别由左右隔板分成一个上孔和一个下孔,每个左右隔板的底边向着干熄焦设备的内侧突出,超出该对排气孔的开口的平面,所述平面从构成所述预燃室的一个壁的底边延伸到构成所述冷却室的一个壁的顶边,以及一个表面形成在该对排气孔之间,所述表面一般被定位在与所述左右隔板的突出部分相同的位置,所述突出部分向着干熄焦设备的内侧突出并超出所述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干熄焦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突出部,该突出部固定在形成预燃室的壁的下端,所述突出部定位在该对排气孔的至少一个的上方,所述突出部向着预燃室的内侧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干熄焦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表面由一个柱状砖区域隔板形成,所述左右隔板由所述柱状砖区域隔板相互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干熄焦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突出部形成在柱状砖上以形成所述表面,其中突出部的一个上表面一般地定位在与左右隔板的突出部分相同的位置,该突出部分向着干熄焦设备的内侧突出并超出所述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1的干熄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由至少一个纵向肋和一个支承件支承,所述至少一个纵向肋从所述排气孔的一个外壁的内表面延伸到所述隔板的一个内表面,并且所述支承件被支承在相邻的一对柱状砖的顶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1的干熄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隔板向着干熄焦设备突出到一个位置,该位置与构成所述预燃室的壁的内侧表面的突出线平齐。
7.根据权利要求1的干熄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与所述左右隔板平行并且共面,所述表面向着干熄焦设备的内侧延伸,超出所述平面,基本延伸到与所述左右隔板相同的程度。
8.干熄焦设备,包括:
一个预燃室,由一个内周壁限定;
多个排气孔,被限定在所述内周壁与一个外周壁之间,所述多个排气孔的每一个由一个柱状砖相互分隔开,柱状砖延伸在所述内周壁和所述外周壁之间;和
一个冷却室,其由所述外周壁的一个下部形成并且定位在所述预燃室下面,所述多个排气孔的开口定位在所述冷却室和所述预燃室之间,
其中由柱状砖分开的所述多个排气孔的至少一对分别由左右隔板分成一个上孔和一个下孔,各左右隔板的底边超出该对排气孔的开口,所述开口由所述冷却室的所述内周壁的内表面的底边和所述外周壁的一个内表面的顶边限定,所述左右隔板由柱状砖区域隔板相互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的干熄焦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突出部,其向着所述内周壁的内表面向内延伸,所述突出部被定位成在该对排气孔的至少一个的紧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8的干熄焦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各所述隔板由至少一个纵向肋和一个支承件支承,所述至少一个纵向肋分别从所述外周壁的上部的一个内表面延伸到所述左右隔板的一个内表面,并且所述支承件被支承在相邻的一对柱状砖的顶部上。
11.根据权利要求8的干熄焦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左右隔板向着干熄焦设备突出到一个位置,该位置一般与构成所述预燃室的内周壁的内侧表面的突出线平齐。
12.根据权利要求8的干熄焦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柱状砖区域隔板一般与所述左右隔板平行并且共面,所述柱状砖区域隔板向着干熄焦设备的内侧延伸,超出该对排气孔的开口,延伸到基本与所述左右隔板相同的程度。
13.干熄焦设备,包括:
一个预燃室,由一个内周壁限定;
多个排气孔,限定在所述内周壁与一个外周壁之间,所述多个排气孔的每一个由一个柱状砖相互分开,柱状砖延伸在所述内周壁和所述外周壁之间;和
一个冷却室,其由所述外周壁的一个下部形成并且定位在所述预燃室下面,所述多个排气孔的开口定位在所述冷却室和所述预燃室之间,
其中由柱状砖分开的所述多个排气孔的至少一对分别由左右隔板分成一个上孔和一个下孔,隔板的一个底边超出该对排气孔的开口,所述开口由所述冷却室的所述内周壁的内表面的底边和所述外周壁的一个内表面的顶边限定,一个突出部形成在柱状砖上,其中突出部的上表面被定位成一般与所述左右隔板相同的位置,超出该对排气孔的开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3的干熄焦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突出部,其向着所述内周壁的内表面向内延伸,所述突出部被定位成在该对排气孔的至少一个的紧上方。
15.根据权利要求13的干熄焦设备,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左右隔板由至少一个纵向肋和一个支承件支承,所述至少一个纵向肋分别从所述外周壁的上部的一个内表面延伸到所述左右隔板的一个内表面,并且所述支承件支承在一对相邻的柱状砖的顶部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3的干熄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隔板向着干熄焦设备突出到一个位置,该位置一般与构成所述预燃室的内周壁的内侧表面的突出线平齐。
17.根据权利要求13的干熄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砖突出部的上表面一般与所述左右隔板平行并且共面,所述柱状砖突出部向着干熄焦设备的内侧延伸,超出该对排气孔的开口,一般延伸到与所述左右隔板相同的程度。
18.干熄焦设备,包括:
一个预燃室;
多个排气孔;和
一个冷却室,其定位在所述预燃室下面,所述多个排气孔的开口定位在所述冷却室和所述预燃室之间,
其中由柱状砖相互分开的所述多个排气孔的至少一对分别由左右隔板分成一个上孔和一个下孔,所述柱状砖具有一个下表面,其在构成所述预燃室的一个壁与构成所述冷却室的一个壁之间延伸,每个左右隔板的一个底边向着干熄焦设备的内侧突出,超出所述柱状砖的下表面,以及一个表面形成在该对排气孔之间,所述表面一般被定位在与所述左右隔板的突出部分相同的位置,该突出部分向着干熄焦设备的内侧突出,超出所述柱状砖的所述下表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8的干熄焦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突出部,固定在形成预燃室的壁的下端,所述突出部定位在该对排气孔的至少一个的正上方,所述突出部向着预燃室的内侧突出。
20.根据权利要求18的干熄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由一个柱状砖区域隔板形成,所述左右隔板由所述柱状砖区域隔板相互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18的干熄焦设备,其特征在于,一个突出部形成在柱状砖上以形成所述表面,其中突出部的一个上表面一般地定位在与左右隔板的突出部分相同的位置,该突出部分超出所述柱状砖的所述下表面。
22.根据权利要求18的干熄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由至少一个纵向肋和一个支承件支承,所述至少一个纵向肋从所述排气孔的一个外壁的内表面延伸到所述隔板的一个内表面,并且所述支承件支承在一对相邻的柱状砖的顶部上。
23.根据权利要求18的干熄焦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左右隔板向着干熄焦设备突出到一个位置,该位置一般与构成所述预燃室的壁的内侧表面的突出线平齐。
24.根据权利要求18的干熄焦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一般与所述左右隔板平行并且共面,所述表面延伸超出所述柱状砖的下表面,一般延伸到与所述左右隔板相同的程度。
CN200410001434XA 2003-03-19 2004-01-08 干熄焦设备的排气通道部分的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5322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074758 2003-03-19
JP2003074758 2003-03-19
JP2003074758A JP4137676B2 (ja) 2003-03-19 2003-03-19 コークス乾式消火設備のガス出口フリュー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32262A true CN1532262A (zh) 2004-09-29
CN1532262B CN1532262B (zh) 2011-08-10

Family

ID=33290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410001434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532262B (zh) 2003-03-19 2004-01-08 干熄焦设备的排气通道部分的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4137676B2 (zh)
KR (1) KR100536877B1 (zh)
CN (1) CN1532262B (zh)
TW (1) TWI2785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61346B1 (ko) 2008-08-21 2010-06-04 주식회사 포스코 코크스 건식소화설비의 순환가스 유도장치
JP5416101B2 (ja) * 2008-10-14 2014-02-12 新日鉄住金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コークス乾式消火設備
WO2010044137A1 (ja) * 2008-10-14 2010-04-22 新日鉄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コークス乾式消火設備
FR3054698B1 (fr) 2016-07-29 2018-09-28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Et Aux Energies Alternatives Capteur de motif thermique actif comprenant une matrice passive de pixels
KR20200127236A (ko) 2018-05-18 2020-11-10 가부시키가이샤 아이에이치아이 폴워스 코크스 건식 소화 설비
WO2019221282A1 (ja) 2018-05-18 2019-11-21 株式会社Ihiポールワース コークス乾式消火設備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047145A (ja) * 2016-09-23 2018-03-29 株式会社三共 スロットマシ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536877B1 (ko) 2005-12-16
CN1532262B (zh) 2011-08-10
JP2004277665A (ja) 2004-10-07
KR20040082952A (ko) 2004-09-30
TW200418973A (en) 2004-10-01
TWI278510B (en) 2007-04-11
JP4137676B2 (ja) 2008-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97339C (zh) 用于流化床反应器的格栅结构和从流化床反应器中除去粗粒材料的方法
CN1076326C (zh) 预热制备玻璃的颗粒或颗粒的方法以及制备玻璃的设备
US4416325A (en) Heat exchanger
CN1042499C (zh) 在流化床反应器内回收热能的方法和设备
CN1105597C (zh) 用于在流化床反应器中循环固体材料的方法和装置
CN102215949B (zh) 循环流化床锅炉
CN106568331B (zh) 一种大型悬浮窑及其生产工艺
CN1532262A (zh) 干熄焦设备的排气通道部分的结构
JP2007147119A (ja) 多数の整流板を備えた反転式ダスト除去装置
PT102386A (pt) Disposicao de reactor ou camara de combustao de leito fluidificado com circulacao,com separador primario de particulas pavimentado internamente
CN1076981C (zh) 用于处理流化床反应器中的床物料的方法和设备
US4123850A (en) Apparatus for pyroprocessing and cooling particles
CN1088480A (zh) 用于操纵循环的流化床反应系统的方法和设备
CN1436984A (zh) 热交换机
GB2515463A (en) A fuel cell system
US9557115B2 (en) Orifice plate for controlling solids flow, methods of use thereof and articles comprising the same
CN1854660A (zh) 一种流化床炉的浮阀塔盘的优化实现
CN207196480U (zh) 一种风冷循环流化床锅炉排渣装置
CN111964460B (zh) 一种水泥熟料篦式颗粒分级冷却机
JPH0357396B2 (zh)
CN113804007A (zh) 一种烟气颗粒捕集装置
JPH09310801A (ja) 汚泥溶融炉用ボイラーの廃熱回収方法およびボイラー構造
CN114838372A (zh) 选择性排渣装置和tfb气化焚烧炉
CN116221722A (zh) 循环流化床
CN107754551A (zh) 活性焦烟气净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ORATION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HIN NIPPON STEEL LTD.

Effective date: 2013041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41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IPPON STEEL ENGINEERING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ORATION

Effective date: 2015052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52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Nippon Steel E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10

Termination date: 201701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