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垂疣的缓解
发明背景
本申请要求2001年2月9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系列第60/267,978的优先权。
1.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去除和预防软垂疣的安全有效的局部组合物。
2.现有技术描述
软垂疣患者所受的痛苦已经持续了几千年,这是由于缺少一种安全,方便的去除和预防软垂疣的治疗方法。长久以来,医学从业者们都在寻找一种解决软垂疣问题的方法。然而,甚至直到今天,从业者们通常都是建议不进行治疗,除非有特殊的软垂疣会导致问题的出现,例如,由于蒂绞窄。对追溯到450B.C.的医学文献的调查没有证据显示医学从业者已经提供了预防软垂疣的方法。
软垂疣一词从没在美国专利文献中出现过。据信先前缺少去除和预防软垂疣的方法,这是因为迄今为止所用方法没有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先前去除软垂疣的方法可产生出血,斑痕形成,感染,疼痛,恢复时间较长,污染,低色素沉着,及高色素沉着。先前,医学从业者去除软垂疣的已知方法包括扭转,夹,拔,猛拉,阻塞,烧灼,冷冻,电击,切割和微波。目前,医学从业者去除软垂疣的多种方法可能会导致患者和医学人员感染乙肝病毒,人乳头瘤病毒,和人免疫缺陷病毒。
被认为是医学之父的希腊医生Hippocrates,c.460-c.370 B.C.最初创造了“akrochordon”这个名称,它是指“像索一样”,污秽,可憎,讨厌,毁损外形的皮肤组织有蒂赘疣,患者发现从皮肤长出。Hi ppocrates努力多年仍未找到一个安全,方便,可靠的去除和预防软垂疣的治疗方法。Hippocrates很可能最终认识到,为了避免患者不满或去除软垂疣所需费用的增加,应推迟软垂疣的治疗,而是仅向最迫切需要去除软垂疣的患者提供治疗,当前的医学从业者也是这样做的。
被认为是罗马最伟大医学作家的Aulus Cornelius Celsus,c.A.D.3-c.A.D.6,建议用抗菌物质如醋清洁和洗涤伤口,而且论及软垂疣是类似疣的肿瘤。根据Celsus,“希腊人称作akrochordon的一类,其中皮肤下面长出某些坚硬不平的东西,后者保留它的天然颜色”。Aulus Cornelius Celsus所用去除软垂疣的方法大部分与医学之父Hippocrates创造的方法类似。
Paulus AEgineta,700A.D.,将细胞组织息肉称为软垂疣:“软垂疣是指表面的小突起,不疼痛,坚硬,绝大部分是圆形而且较重,基底狭窄,从而下垂,因此根据它与索末端的相似而命名”。无疑,PaulusAegineta所用的软垂疣去除技术与伟大的医学家如Hippocrates,Galen,Celsus,Dioskurides和Orebiasis所用的软垂疣去除方法没有什么不同。
软垂疣的疾病分类学是用称为软垂疣的皮肤组织有蒂赘疣的分类和描述方面的争论充实的。1777年公开的Plenck′s分类的第九类包括excrescentice cutanece,在这个标题下面还包括疣,他将疣分为9类,第2类是悬垂疣(hagende,warze,stengelwarze),包括软垂疣,它依靠短茎从皮肤悬垂下来。
Erasmus Wilson,19世纪卓越的皮肤病学家,在1868年费城出版的权威皮肤病学书籍皮肤疾病第7版有关发育和营养疾病的章节中,他认为皮肤的这些悬垂生长是“赘生物(ecphyma)”,与疣有关。Dr.Wilson将赘生物分为两类:赘生物mollusciforme(ecphymamollusciforme)和赘生物软垂疣。
第一类赘生物mollusciforme,是皮肤生长所产生的皮肤突出物,或多或少有蒂,有时无蒂,大小在豌豆和胡桃之间。去除这种类型软纤维瘤的常规方法与去除软垂疣所用的常规方法在任何可评估程度方面都不相同。特别配制本发明的组合物,从而令人满意地去除这种类型的皮肤损害。
第二类赘生物软垂疣,Dr.Wilson认为它是赘生物mollusciforme的较小形式,目前最普遍,而且是本发明最重要的主题。
1905年,Dr.Samuel M.Brickner在对New York Academy of Medicine的产科部分做报告时描述了一种新的临床实体,“妊娠纤维软疣”。
软垂疣的疾病地理学显示,全球气候较寒冷地区的软垂疣发病率较高,在那里软垂疣患者高度闭塞,而且北欧家系还会消耗大量的碳水化合物。
在Institute of Dermatological Clinic and the Department ofCellular&Developmental Biology in the‘La Sapienza’Universityof Rome,已经通过使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定法在软垂疣中检测到了人乳头瘤病毒的DNA。人乳头瘤病毒是一种与良性皮肤和粘膜病变(皮肤疣,生殖器湿疣和喉乳头瘤)有关的嗜上皮病毒,而且很少会发展成恶性肿瘤。
大多数软垂疣活检样品中都存在HPV 6/11的事实说明,该病毒可能与这些皮肤病变的发病机理有关。软垂疣中HPV DNA的存在和它们的定位与患者的性别或年龄之间没有显著的关系;它们仅仅共有明显的肥胖状况。在Institut Pasteur/Fondazione Cenci Bolognetti基金部分支持下工作的医生C.Dianzini,S.Calvieri,A.Pierangeli,M.Imperi,M.Bucci和A.M.Degener认为软垂疣的临床行为使得它们在同一患者中局部传播,但很少会传播给其它个体。软垂疣中少量HPVDNA的存在可由HPV基因组的突变或缺失解释,而且可能与这些病变的临床进展有关。尽管软垂疣中HPV序列的存在不能被认为是病因学的证据,早期病毒基因的表达可促进细胞循环的失调。在HPV DNA存在情况下,细胞分化和机械摩擦的程度似乎是软垂疣发病机理中的重要辅助因素。HPV DNA与软垂疣之间几乎恒定的关联确实表明了HPV在这些皮肤病变发病机理中的作用。使用本发明治疗软垂疣,使HPV死亡可解释为什么在用本发明去除和预防软垂疣后很少会复发的原因。
电烙术,如炽热的烙铁在中世纪比较流行,但会产生大量的烟,而且在烧灼软垂疣时,有刺激性的气味产生。常常是当其它患者在候诊室等待时,使用电烙铁产生的气味随风飘散,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是否进行治疗。
高频电外科为皮肤病学和医学其它区域的组织破坏和止血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当把电外科用于简单的诊所过程时,很少会注意到污染的危险。继发于高频电外科位点机械作用的血滴烟雾化可导致间接的污染。乙肝或人免疫缺陷疾病可通过烟雾化的血液微滴和电外科的烟雾而传播。进行高频电外科的每位医学从业者和皮肤病学家都应当佩戴外科手术面罩和眼罩,并对所有暴露的表面消毒。
电凝法利用分散性电极板使患者置于电路中。所述分散性电极板可使机器传递大量的电流给患者。当把电外科电流施加于组织时,电凝发生,电阻(欧姆)产生的热将组织加热。加热的组织产生烟雾化的血液微滴和电外科烟雾。输入组织的电外科电流的机械作用可以产生非常小的血滴,其可移动一段较长的距离。这些小滴扩散到几乎全部手术区域。更值得注意的问题在于看不到的微滴可能会被结膜表面吸入或接收。
电干燥法是指通过高频电流使组织表面脱水。用电干燥法去除软垂疣还未被证明非常成功。
激光手术产生的烟可以携带活病毒颗粒。使用皮肤病学通常所用的各种激光,如二氧化碳,铒:YAG,和ND:YAG去除软垂疣的尝试令人十分失望,在对照临床研究中,没有一篇文章报道激光治疗软垂疣取得成功。
人们发现使用液氮和二氧化碳的软垂疣冷冻手术会产生dischromic斑,这是由于蒂基底周围皮肤的冷冻造成的。Monfrecola等提出了一个解决软垂疣冷冻手术所产生的dischromic斑的方法,即再次用钳压碎软垂疣,这次将钳冷冻代替悬挂15分钟。压碎且冷冻的软垂疣在4天后膨胀,然后在7-10天后死亡。与使用本发明较短的恢复期相比,患者的恢复期为3周。
最新的去除软垂疣的方法由Germaine D.Strother在医学杂志中描述。在线杂志Clinician Reviews中,Strother医生详细描述了使用手术钳压碎软垂疣基底15分钟的过程。然后撤去手术钳,用剪子剪断软垂疣,敷上绷带。Strother医生没有描述当患者有多个软垂疣时她是怎么做的,而有多个软垂疣又是非常常见的。例如,如果患者有超过30个软垂疣,那么Strother医生的过程将耗时8小时,而且还不包括清洁和准备病变处和周围区域的时间或处理后进行包扎的时间。另一方面,如果Strother医生使用超过30个手术钳,每个软垂疣的基底使用一个,那么患者的耐受性肯定要损失。因此,Strother强调了对使用本发明去除和预防软垂疣的需要。
根据Scottsdale,Arizona的Mayo诊所的首席皮肤病学家HenryH.Roenigk,Jr.M.D.所述,软垂疣是寻求皮肤病学家帮助的第5主要原因。从Dr.Roenigk开始皮肤病学的实践起,但还没有适宜的软垂疣治疗方法治疗他的患者。这些患者常常不耐碳水化合物,患有肥胖,糖尿病,结肠息肉,肢端肥大症,Birt-Hogg-Dube综合征,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多囊卵巢疾病和/或抑郁,这些全部与软垂疣有关。
1987年,Banik和Lubach发现46%的受检人患有软垂疣。Banik和Lubach还指出了相关皮肤病学文献中不含有关皮肤附属物出现的频率与年龄和性别有关的任何描述,但我们可推测世界上有数以百万计的人患有软垂疣。软垂疣患者较高的百分比更强调了对本发明缓解软垂疣的需要。
对25名在大城市执业的皮肤病学家和医生就软垂疣去除方法,副作用,定价,保险赔付,和计划的交付周期进行了调查。有52%的所调查皮肤病学家使用注射,切割,烧灼,包扎的方法去除软垂疣,但没有预防软垂疣的形式。48%的所调查皮肤病学家和医生使用冷冻,切割,融化和包扎技术。在他们特定类型的处理之后,所有调查的皮肤病学家和医生都报告有瘢痕形成。没有皮肤病学家或医生报告使用任一类型的局部治疗,从而清楚地指出需要使用本发明缓解软垂疣。
发明概述
本发明通过提供改进的用于缓解软垂疣的治疗而克服了本领域这些和其它的缺点。更具体而言,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去除患者身上任何处,甚至大量软垂疣的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了为软垂疣患者设计的产品的各种实施方案,这些产品可在家施用以去除不需要的软垂疣。由软垂疣的类型和位置决定使用哪种具体的软垂疣产品和方法。
可利用活性氧,如超氧化物阴离子,过氧化氢和羟基去除软垂疣。更具体而言,施用远远高于哺乳动物新陈代谢水平的浓度的过氧化氢,直到去除皮肤上令人不适的软垂疣。
本发明其中一方面提供一种去除软垂疣的方法,包括:(a)得到含有浓度未至少23%的过氧化氢的组合物;(b)把所述组合物施用在患软垂疣的人或家养动物的软垂疣上。在本发明的某些实施方案中,所用过氧化氢的浓度至少为23%,27%,30%,35%,40%,43%至少48%,还可以为约23%-60%;约35%-60%;约35%-40%,约40%-50%和约43%-48%。
在本发明另一方面中,本发明方法所用的组合物还可含有除过氧化氢外的成分,例如至少一种维生素。在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方案中,维生素选自维生素C,维生素PP,维生素B1,维生素B2,还可以是L-维生素C。所述组合物还可含有至少一种氨基酸,包括,例如,酪氨酸,苯丙氨酸,肉碱,精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半胱氨酸,胱氨酸,甲硫氨酸,天门冬酰胺,谷氨酰胺,赖氨酸,5-羟赖氨酸,组氨酸,色氨酸,脯氨酸,鸟氨酸,和肌肽。在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氨基酸是L-肉碱。
在本发明另一方面中,本发明方法所用的组合物可含有至少一种黑色素抑制剂。这种黑色素抑制剂的例子包括氢醌,烟酰亚胺,肉桂酸,γ-L-谷氨酰-L-胱氨酸,γ-L-半胱氨酸,氧化型谷胱甘肽,酚,多元酚,亚油酸,鞣花酸,甘草酸,烷基水杨酸,曲酸,曲酸糖苷,曲酸琥珀酰亚胺酯,曲酸二聚物,噻唑,丙酸,硫,葛根,lavanol,咖啡酸,二咖啡酰奎宁酸,三咖啡酰奎宁酸,维生素K,乙内酰脲,凝血酸,色酮衍生物,indomethicin methacin,erthorbic acid,糖苷,贝壳硬蛋白水解物,甘草提取物,洋苏木提取物,紫草种子提取物,熊果苷,脱乙酰壳多糖,超氧化物歧化酶,促黑素抑制素,S-乳酰谷胱甘肽,和氢醌糖苷。在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黑色素抑制剂是曲酸。
在本发明另一方面中,本发明方法所用的组合物可含有至少一种有机酸。这种有机酸的例子包括乳酸,柠檬酸,异柠檬酸,乙醇酸,苹果酸,羟基丙二酸,酒石酸,glucoronic acid,丙酮酸,乙酰丙酮酸,β-氟丙酮酸,2-羟基异丁酸,半乳糖醛酸,水杨酸,琥珀酸,苦杏仁酸,β-苯基乳酸,葡糖二酸,β-苯基丙酮酸,α-羟基丁酸,α-羟基异丁酸,粘酸,阿卓乳酸,葡庚糖酸,葡糖酸,甘油酸,奎尼酸,glyceruric acid,threuric acid,erythreuric acid,xyluric acid,lyxuric acid,arabinuric acid,riburic acid,iduric acid,guluric acid,mannuric acid,altruric acid,alluric acid,taluric acid,xylaricacid,lyxaric acid,三羟基丁酸,五羟基己酸和六羟基庚酸。在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有机酸是L-乳酸。
在本发明另一方面中,本发明方法所用的组合物可含有至少一种激素。这种激素的例子包括脱氢表雄酮,孕酮,雌激素,褪黑激素,睾酮,孕烯醇酮,甲状腺激素,胸腺激素,人生长激素和褪黑激素。本发明所用的组合物还可含有至少一种亚砜。这种亚砜的例子包括二甲亚砜和癸甲亚砜。在本发明其中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亚砜是二甲亚砜。
在本发明另一方面中,本发明方法所用的组合物可含有至少一种醇,包括乙醇,丙醇,丁醇,戊醇,己醇,辛醇,壬醇,癸醇,2-丁醇,2-戊醇,苯甲醇和乙醇。所述组合物还可含有至少一种脂肪酸,包括戊酸,庚酸,壬酸,己酸,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硬脂酸,油酸,辛酸和肉豆蔻酸。所述组合物还可含有至少一种脂肪酸酯,包括肉豆蔻酸异丙酯,软脂酸异丙酯,肉豆蔻酸辛基十二醇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甲酯,戊酸甲酯,丙酸甲酯,癸二酸二乙酯,油酸乙酯和软脂酸异丙酯。所述组合物还可含有至少一种多元醇,包括丙二醇,聚乙二醇,乙二醇,二甘醇,三甘醇,一缩二丙二醇,丙三醇和丙二醇。所述组合物还可含有至少一种酰胺,包括尿素,二甲基乙酰胺,二乙基甲苯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辛酰胺,二甲基癸酰胺,六亚甲基月桂酰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和二甲基甲酰胺。
在本发明另一方面中,本发明所用的组合物可用刷子,滴管,雾化器,注射器,喷雾器或移液管施用。
在本发明另一方面中,本发明所用组合物可含有至少一种表面活性剂,包括月桂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溴化十四烷基三甲铵,苯扎氯铵,氯化十八烷基三甲铵,氯化十六烷基吡啶鎓,氯化十二烷基三甲铵,氯化十六烷基三甲铵,泊洛沙姆(231,182,184),Brij(30,93,96,99),Span(20,40,60,80),Myrj(45,51,52),Miglyol 840,胆酸钠,牛磺胆酸,glycholic酸,脱氧胆酸的钠盐和卵磷脂。所用组合物还可含有至少一种萜烯,包括D-苧烯,α-蒎烯,β-蒈烯,α-萜品醇,萜品-4-醇,香芹醇,香芹酮,长叶薄荷酮,胡椒酮,薄荷酮,环己烯化氧,氧化苧烯,氧化α-蒎烯,环戊烯化氧,1,8-桉树脑,依兰,茴香,藜和桉。所述组合物还可含有至少一种烷,包括N-庚烷,N-辛烷,N-壬烷,N-癸烷,N-十一烷,N-十二烷,N-十三烷,N-十四烷和N-十六烷。所述组合物还可进一步含有芦荟。在本发明另一方面中,本发明所用组合物可含有至少一种γ-亚麻酸前体,包括琉璃苣油,红醋栗油,和月见草油。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去除软垂疣的方法,包括:(a)得到含有浓度为至少23%的过氧化氢和至少一种化合物的组合物,其中所述化合物选自维生素,氨基酸,黑色素抑制剂,有机酸,激素,亚砜,醇,脂肪酸,脂肪酸酯,多元醇,酰胺,表面活性剂,萜烯,烷,芦荟和γ-亚麻酸前体;并(b)把所述组合物施用在患有软垂疣的人或家养动物的软垂疣上。在本发明的某些实施方案中,过氧化氢的浓度至少为23%,27%,30%,35%,40%,43%或50%,包括约23%-60%,约35%-60%,约35%-40%,约40%-50%,约43%-48%。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组合物还可含有曲酸,二甲亚砜,褪黑激素,L-维生素C和乙醇;包括约26%过氧化氢,2%曲酸,12%二甲亚砜,0.5%褪黑激素,1%L-维生素C和15%乙醇。在本发明另一实施方案中,所述组合物还可含有乳酸,维生素PP,睾酮,甘草提取物和β-苯基丙酮酸;包括47%过氧化氢,14%乳酸,2%维生素PP,2%睾酮,1%甘草提取物和0.5%苯基丙酮酸的组合物。在本发明另一实施方案中,所述组合物还可含有L-酪氨酸,苯丙氨酸,三咖啡酰奎宁酸和乙醇,包括23%过氧化氢,2%L-酪氨酸,2%苯丙氨酸,1%三咖啡酰奎宁酸,和18%乙醇的组合物。
在所述方法中,该组合物还可含有乳酸,乙醇酸,水杨酸,柠檬酸和乙醇;包括约23%过氧化氢,4%乳酸,4%乙醇酸,4%水杨酸,4%柠檬酸,和20%乙醇的组合物。所述组合物还可含有二甲亚砜;包括约35%过氧化氢和35%二甲亚砜的组合物。所述组合物可进一步含有L-维生素C,维生素PP,甘氨酸,氢醌,超氧化物歧化酶,半乳糖醛酸和乙醇;包括约35%过氧化氢,0.5%L-维生素C,0.5%维生素PP,0.5%甘氨酸,0.5%氢醌,0.5%超氧化物歧化酶,0.5%半乳糖醛酸和14%乙醇的组合物。在本发明另一实施方案中,所述组合物还可含有癸甲亚砜;包括60%过氧化氢和6%癸甲亚砜的组合物。
发明详述
本发明提供一种去除和治疗不雅观的软垂疣,同时避免目前已知技术伴有的疼痛和瘢痕形成的有效方法。本发明人发现,施用含有浓度为至少23%的过氧化氢的组合物一次或多次可出乎意料地完全去除软垂疣和其它不雅观或不良的皮肤疾病,而且不会导致瘢痕形成。本发明的方法包括直接将所述组合物准确地局部施用在选定的软垂疣上。还可使所述组合物留在所要治疗的软垂疣上而不必去除,或在每次施用后进一步处理。
去除和预防软垂疣的优选组合物和方法可高度有效地,成功地去除和预防皮肤任何处,包括眼睑,腹股沟和腋下的软垂疣。本发明软垂疣的去除和预防治疗可包括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的成分,如哺乳动物代谢产物,电子传递链的成分,而且可含有过氧化氢,氨基酸,维生素,有机和/或无机矿物质;α羟基,β羟基,羧酸或酮酸,激素,酶,辅酶和各种渗透增强剂。还可使用本领域那些技术人员已知的其它成分,如植物活性成分和/或有机氧化物和还原剂。这种化合物可包含在溶剂,如水或其它与过氧化氢相容的溶剂中。此外,还可选择生理上可接受的佐剂,例如,pH调节剂,抗氧化剂,防腐剂,色素和着色剂,润肤剂,消泡剂,植物或动物油或蜡,硅氧烷,香料,表面活性剂,增塑剂,增稠聚合物和其它化合物。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认真选择任何一种这样的任选地附加化合物以及它们的量,而且过氧化氢的活性基本上不会被附加化合物降低。
在施用所述组合物后,特别是当使用较高浓度的过氧化氢时,有些患者可能会有烧灼或刺痛感。如果不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所述组合物就会残留在软垂疣上,产生烧灼或刺激感,因此可能需要使用中和组分,如水或洗剂或乳膏进一步处理患处。
为使软垂疣全部脱蒂,通常需要不止一次地在软垂疣上施用所述组合物。对于某些较小的,基底较窄的1型软垂疣而言,使用含有较高浓度,例如大约38%-55%过氧化氢的组合物施用一次即可去除。然而,为把可使用本发明方法进行治疗的软垂疣全部去除,通常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多次施用所述组合物。每次施用可间隔几分钟或几小时或几天。虽然可间隔一周或两周,但优选后来的治疗在前次治疗的两天或三天内进行。治疗的间隔可根据患者的敏感性,和软垂疣患者的软垂疣类型决定。
在描述去除软垂疣时,本发明还可有效去除其它皮肤疾病。这些疾病包括鸡眼,疣,光化性角化,皮脂溢角化,疱疹,痤疮,酒渣鼻,基底细胞癌,鳞状上皮细胞癌,甲癣,色素沉着过度,rhytides,牛皮癣和黑素瘤。
当使用含有浓度高于约23%,包括至少约27%,30%,35%,40%,43%或48%过氧化氢的组合物时,本发明的方法令人吃惊而且意想不到的有效。此处所用术语“百分比”是重量百分比(w/w)。用于本发明方法的组合物还可含有其它帮助渗透的物质,以提高皮肤的光泽,帮助湿润或调理皮肤,根据所公开的内容,这对于本领域那些技术人员是已知的。例如,还可加入其它成分,以改善皮肤状况或提高所述组合物的有效性。可在组合物中加入维生素以帮助改善皮肤状况,由此在原始状况治疗之后,抑制随后皮肤异常的产生。
下面提供使用本发明方法成功去除各种类型病变的患者的病历。这些病历和下面的实施例仅仅是为了举例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范围的任何限制。
病历
1号病历
一名女性软垂疣患者,具有可能的长时间妊娠期纤维软疣症状,这种症状是由在63个软垂疣治疗中心中存在的起作用的因素的多样性所导致。软垂疣病史由软垂疣患者完成,并使用软垂疣的阳性证据进行检查,其中在颈部前面和侧面发现的软垂疣较多。完成软垂疣的数字文件,然后把使用本发明所述方法进行治疗的可能性提供给软垂疣患者,并使其积极地接受。
由于皮肤敏感的因素以及软垂疣患者的遗传组成,采用了保守疗法。多步生物相容性脱蒂治疗方案是使用45%过氧化氢进行的,为软垂疣患者提供的是适宜的软垂疣本地产品,并描述了软垂疣的预防方法。返回进行第二次的每周软垂疣治疗阶段的受试者,在高百分比软垂疣的脱蒂反面报道了极高的满意度。第三次的每周软垂疣治疗阶段与第二次每周软垂疣治疗阶段相同,进一步使软垂疣脱蒂。第四次的每周软垂疣治疗阶段暴露了剩余的软垂疣,它们在软垂疣治疗开始时最顽固,治疗之后脱去外层,并露出可使用柔和去除方法进行治疗的粉红色核心。完成更多的数字文件记录。第五次和最后的软垂疣去除治疗阶段完全、成功地去除了所有软垂疣,得到完全的数字文件记录。为患者提供软垂疣的预防方案,长期观察,并监测长期的结果。进一步随访显示软垂疣没有复发,而且没有瘢痕形成或色素沉着异常。
2号病历
57岁的男性患者,患有7种类型的多个软垂疣,绝大部分属于有蒂型,一小部分无蒂。最近他娶了一名比他小很多的年轻女子,一些时候她表现出对患者软垂疣的厌恶,因而促使这位软垂疣患者去寻找缓解的疗法。病史显示大量碳水化合物的消耗可能是软垂疣发生的原因。检查显示,在颈部周围有23个2-4毫米长,直径2-3毫米的软垂疣。两侧腋下大约各有一打软垂疣,大小为4-7毫米长,直径2-4毫米。腋下的软垂疣非常顽固,并且因为带有轻微粉红色而很突出。腋下的某些软垂疣具有比通常所见还要粗壮的蒂,需要施用高于45%浓度的过氧化氢。
3号病历
虽然这位28岁的患者只有一个软垂疣,但它直接位于左侧乳房下方文胸带的下面,长时间会引起显著的不适和刺激。由她的医生去除软垂疣要花费90美元。而对于I I型软垂疣而言,使用35%过氧化氢软垂疣缓解溶液简单施用2次就可完全去除软垂疣。3个月时随访没有发现再生长,也没有瘢痕形成。
软垂疣缓解研究的结果
使用本发明治疗21名软垂疣患者。其中有2个人由于其它原因而没有完成治疗计划。继续治疗的19个人全部有所好转,即使用本发明治疗1-5次后,他们软垂疣的一些或全部被完全去除。绝大多数情况下,在软垂疣脱蒂之后,几乎都无法知道它原来的位置。在少数患者,特别是有黑色素沉着而且皮肤白皙的那些中,软垂疣脱蒂之后会留下一个小点,但可随时间消退。该过程可被除2名患者之外的所有患者良好耐受,那2名患者表现出罕见的敏感,需要预先施用中和组分。绝大多数治疗过的软垂疣患者都没有再生长。其中只有1名患者继续生长出新的软垂疣,但他表示愿意继续治疗,而且声明不会使用外科手术去除方法替代本发明的局部施用来治疗软垂疣。
下列实施例用于证实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本领域那些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实施例中公开的技术代表了本发明人发现的技术,可在本发明的实践中很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它被认为是本发明实践的优选模式。然而,按照本发明的公开,本领域那些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条件下,可在具体实施方案中进行多种改变,而且仍然可获得相同或相似的结果。
实施例1 1型软垂疣的去除
下列是为了去除纤细,蒂-样的1型软垂疣,施用所选药剂和组合物的一般过程或方法:
a.完成病历,并与软垂疣患者讨论过程
b.测量并记录皮肤的pH值
c.进行全身体检,找出患者没有注意到的任何软垂疣,并发现任何刚刚形成的软垂疣
d.用1X,30X和50X的放大率给软垂疣拍照
e.使用丙酮使软垂疣脱脂
f.在软垂疣周围的皮肤施用中和组分
g.施用由42%过氧化氢组成的脱蒂组合物
h.用微型热迫风干器加速干燥
i.观察变白的外观
j.如果需要,第二次施用脱蒂组合物
k.用1X,30X和50X的放大率给软垂疣拍照
l.为软垂疣患者提供Physician′s Choice pHaze 17再平衡乳膏,在脱蒂治疗后施用8小时
m.告知患者软垂疣会在该过程之后3-6天自发脱蒂
n.软垂疣脱蒂后,在软垂疣皮肤附着位点再次施用Physician′sChoice pHaze 17再平衡乳膏
o.每周为患者检查,以确保不会再生长
实施例2 纤维滤泡瘤(fibrofolliculoma)的治疗
下列是缓解圆顶形丘疹的一般方法,所述圆顶形丘疹也被称为纤维滤泡瘤和毛盘状瘤(trichodiscomas),其通常涉及头部,颈部,胸部,背部和手臂,而且常常与软垂疣有关:
a.完成病历,并与纤维滤泡瘤和毛盘状瘤患者讨论过程
b.测量并记录皮肤pH值
c.进行全身体检,找出所有纤维滤泡瘤和毛盘状瘤
d.用1X,30X和50X的放大率给纤维滤泡瘤和毛盘状瘤拍照
e.用pHazel清洁组合物清洁纤维滤泡瘤和毛盘状瘤
f.在纤维滤泡瘤和毛盘状瘤周围的皮肤施用pHaze 17中和乳膏
g.施用由43%过氧化氢组成的纤维滤泡瘤和毛盘状瘤凋亡诱导制剂
h.用微型热迫风干器加速蒸发
i.观察变白的外观
j.如果需要,第二次施用纤维滤泡瘤和毛盘状瘤凋亡诱导制剂
k.用1X,30X和50X的放大率给纤维滤泡瘤和毛盘状瘤拍照
l.为纤维滤泡瘤和毛盘状瘤患者提供pHaze 17再平衡乳膏,在凋亡诱导治疗后,施用8小时
m.告知纤维滤泡瘤和毛盘状瘤患者,1天后应当形成凋亡痂,大约3天后,痂应当分离
n.在痂分离后,在纤维滤泡瘤和毛盘状瘤损害处再次施用pHaze 17再平衡乳膏
o.痂分离后2天,再次治疗纤维滤泡瘤和毛盘状瘤,直到病变完全去除
实施例3 III型软垂疣的脱蒂
也被称为皮脂瘤软垂疣的III型脂肪填充的软垂疣需要一个改进的过程和专门的脱蒂制剂,如下:
a.完成病历,并与皮脂瘤软垂疣患者讨论过程
b.测量并记录皮肤pH值
c.进行全身体检,找出全部III型软垂疣
d.以规定的放大率完成数字文件记录
e.用丙酮脱脂后,用热吹风机使皮脂瘤表面脱水
f.施用35%过氧化氢
g.如果需要适当变白,再次施用35%过氧化氢
h.3-5天后,皮脂瘤分离
由于个体软垂疣和疾病的不同,可对本发明去除和预防软垂疣的方法进行改变和改进,在不背离本发明基本概念的条件下,可由软垂疣去除和预防领域的那些技术人员很容易地进行,用于去除和预防软垂疣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限定。
***
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这里公开和要求保护的所有治疗和/或方法都可进行并实施,而且不需要过多的实验。本发明的治疗和方法已经在优选实施方案中描述,它对于本领域那些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在不背离本发明概念,精神和范围的条件下,还可对治疗和/或方法以及这里所述方法的步骤和步骤的顺序进行改变。更具体而言,用某些化学和生理相关的软垂疣去除和预防剂替代此处描述的试剂,并获得相同或相似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软垂疣去除和预防领域的那些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所有这种相似的替换和改变也落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精神,范围和概念之内。
参考文献
在某种意义上,下列参考文献是为这里提出的那些示例性程序或其它详细描述提供的补充,它们特别引入此处作为参考:
美国专利
美国专利第3,954,974,1976年5月,Herzog
美国专利第4,438,102,1984年3月,Ganci
美国专利第4,485,091,1984年11月,Fitton
美国专利第4,826,681,1989年5月,Jacquet等
美国专利第5,380,764,1995年1月,Herzog
美国专利第5,376,582,1998年4月,Devillez
美国专利第5,958,984,1999年9月,Devillez
其它出版物
书籍
Fitzpatrick,Thomas B.;Eisen,Arthur Z.;Wolff Klaus;Freedurg,Irwin M.;and Austen,K.Frank,editors.In:Dermatology in General Medicine,3th edition,New York:McGraw-Hill,page 1036;1991.
Graham-Brown,R.;Burns,T.:Benign and Malignant Skin Tumors.In:Lecture Notes onDermatology 7th edition,Oxford UK:Blackwell Science Ltd.,pages 121-123;1996.
King,L.E.;Stoscheck,C.M.;Gates,R.;and Nanney,L.B.:Epidermal growth factorand related growth factors.In:Goldsmith,Lowell A.editor.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of theSki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pages 329-350;1991.
Lever,Walter F.:Tumors ofFibrous Tissue.In:Histopathology of the Skin,7th edition,Philadelphia:Lippincott,pages 664-665;1947.
Macleod,J.M.H.:Practical Handbook of the Pathology of the Skin.London:H.K.Lewis,91,132;1903.
Pinkus,H.;Mehregan,A.H.:In:A Guide to Dermatohistopathology 3rd edition,NewYork:Appleton Century Crofts,page 481;1981.
Sanderson K.V.;and MacKie,R.:Epidermal Skin Tumors:In:Rook,J.N.;Wilkinson,S.A.;and Ebling,T.M.,editors.Textbook of Dermatology 5th edition.Oxford:Blackwell,page1468;1992.
Sutton,R.L.;and Sutton,R.L.Jr.:Handbook of Diseases of the Skin.St.Louis:C.V.Moseby Company,589;1949.
Wilson,E.:Developmental and Nutritive Affections.In:Diseases of the Skin 7th edition,Philadelphia,328-329;1868.
期刊文章
Agarwal,Jugal K.;and Nigam,Pramod K.:Acrochordon:A Cutaneous Sign ofCarbohydrate Intolerance.Australasian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8(3):132-133;1987.
Banik,R.;and Lubach,D.:Skin Tags:Localization and Frequencird According to Sexand Age.Dermatologica 174(4):180-183;1987.
Becker,S.W.:Benign Epidermal Neoplasms.Archives of Dermatology and 26:838-;1932.
Beitler,Martin;Eng,Angie;Kilgour,Marta;and Lebwohl,Mark:Association BetweenAcrochordons and Colonic Polyp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14(6):1042-1044;1986.
Bilotta,Jeffrey;and Waye,Jerome D.:Hydrogen Peroxide Enteritis:the“Snow White”Sign.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35:428-430;1989.
Birt,Arthur R.;Hogg,Georgina R.;and Dube,W.James:Hereditary MultipleFibrofolliculomas with Trichodiscomas and Acrochordons.Archives of Dermatology 113(12):1674-1677;1977.
Brendler,Sarah J.;Watson,Randy D.;Katon,Ronald M.;Parson,Mark E.;and Howatt,Janis L.:Skin Tags are not a Risk Factor for Colorectal Polyps.Journal of ClinicalGastroenterology 11(3):299-302;1989.
Brickner,Samuel M.:Fibroma Molluscum Gravidarum.American Journal ofDermatology and Genito-Urinary Disease 16:240-243;1912.
Brickner,S.M.:Fibroma Molluscum Gravidarum:A New Clinical Entity.American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53:191-199;1906.
Christensen,David W.;Faught,William E.;Black,Richard E.;Woodward,George A.;and Timmons,Otwell D.:Fatal Oxygen Embolization after Hydrogen Peroxide Ingestion.Critical Care Medicine 20(4):543-544;1992.
Danis,Richard K.;and Brodeur,Armand E.:The Danger of Hydrogen Peroxide as aColonic Irrigating Solution.Journal of Pediatric Surgery 2(2):131-133;1967.
Dianzani,C.;Calvieri S.;Pierangeli A.;Imperi M.;Bucci M.;and Degener A.M.:TheDetect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DNA in Skin Tags.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138(4):649-651;1998.
Dickson,Kurt F.;and Caravati,E.Martin:Hydrogen Peroxide Exposure-325Exposures Reported to a Regional Poison Control Center.Clinical Toxicology 32(6):705-714;1994.
Errickson,Carla V.;and Matus,Nancy R.:Skin Disorders of Pregnancy.AmericanFamily Physician 49(3):610;1994.
Giberson,Thomas P.;Kern,Joseph D.;Pettigrew,D.W.III;Eaves,Charles C.;andHaynes,John F.Jr.:Near-Fatal Hydrogen Peroxide Ingestion.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18(7):778-779;1989.
Gniadecka,Monika;Wulf,Hans C.;Nielsen,Ole F.;Christensen,Daniel H.;andHercogova,Jana:Distinctive Molecular Abnormalities in Benign and Malignant Skin Lesions:Studies by Raman Spectroscopy.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66(4):418-423;1997.
Goette,Dettef K.;Odom,Richard B.:Skin Blanching Induced by Hydrogen Peroxide.Southern Medical Journal 70(5):620-622;1977.
Gruber, Ronald P.;Vistnes,Lars;and Pardoe,Russel:The Effect of Commonly UsedAntiseptics on Wound Healing.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55(4):476;1975.
Henry,Mark C.;Wheeler,Jeffrey;Mofenson,Howard C.;Caraccio,Thomas R.;Marsh,Marylin;Comer,Gail M.;and Singer,Adam J.:Hydrogen Peroxide 3% Exposures.ClinicalToxicology 34(3):323-327;1996.
Humberston,C.Lynn;Dean,Bonnie S.;and Krenzelok,Edward P.:Ingestion of 35%Hydrogen Peroxide.Clinical Toxicology 28(1):95-100;1990.
Klein-Szanto,A.J.P.;and Slaga,T.J.:Effects of Peroxides on Rodent Skin:EpidermalHyperplasia and Tumor Promotion.The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79:30-34;1982.
Mathur,S.K.;and Bhargava,P.:Insulin Resistance and Skin Tags. Dermatology 195(2):184;1997.
Morgolis,J.;Morgolis,L.S.:Skin Tags-A Frequent Sign of Diabetes Mellitus.New EnglandJournal of Medicine 294:1184;1976.
Nanney,Lillian B.;Ellis,Darrell L.;Levine,Jeff;and King,Lloyd E.: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s in Idiopathic and Virally Induced Skin Diseases. American Journal ofPathology 140(4):915-925;1992.
Nanney,Lillian B.;Gates,Ronald E.;Todderud,Gordon;King,Lloyd E.Jr.;andCarpenter,Graham:Altered Distribution of Phospholipase C-γ1 in Benign HyperproliferativeEpidermal Diseases.Cell 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3(4):233-239;1992.
Norris,P.G.;Mc Fadden,J.;Gale,E.;and Griffiths,W.A.:Skin Tags are More CloselyRelated to Fasting Insulin Than Fasting Glucose Levels.Acta-Dermato Venereologica 68(4):367-368;1988.
Oliver,T.H.;and Murphy,D.V.:Influenzal Pneumonia:The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Hydrogen Peroxide.The Lancet:432-433;1920.
O’Toole,Edel A.;Goel,Mimi;and Woodley,David T.:Hydrogen Peroxide InhibitsHuman Keratinocyte Migration. Dermatologic Surgery 22:525-529;1996.
Pennys,Neal S.:Skin Tags do not Contain Cutaneous Nerves. Archives of Dermatology126(12):1654-1655;1990.
Potter,Thomas S.;Sharata,Harry H.;Su,W.P.Daniel;and Hashimoto,Ken:Pedunculated Proliferative Papillomatosis.Cutis 57(6):451-452;1996.
Pujol,R.M.;Llistosella,E.;Taberner,R.;Matias-Guiu X.;Alomar A.:Acrochordons inBirt-Hogg-Dube Syndome,Histopathological Study.American Journal of Dermatopathology20:587;1998.
Pumphrey,R.E.:Hydrogen Peroxide Proctitis.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 81:60-68;1951.
Rathbun,Edwin D.:A Method for Removing the Acrochordon(Skin Tag).KansasMedicine 91(1):11-12;1990.
Sebben,Jack E.:Contamination Risks Associated with Electrosurgery.Archives ofDermatology 126(6):805-808;1990.
Sebben,Jack E.:Fire Hazards and Electrosurgery.Journal of Dermatologic Surgeryand Oncology 16(5):421-424;1990.
Sebben,Jack E.:The Hazards of Electrosurger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Dermatology 16(4):869-872;1987.
Segal,Alan;Liquid Nitrogen Therapy.Australian Family Physician 13(5):356-357;1984.
Snow,Stephen N.;Stiff,Mark A.;and Lambert,David R.:Scapel SculpturingTechniques and Dermatologic Surgery.Journal of Dermatologic Surgery and Oncology 20(2):120-126;1994.
Spiller,William F.;and Spiller,Rachel F.:Cryoanesthesia and ElectrosurgicalTreatment of Benign Skin Tumors. Cutis 35(6):551-552;1985.
Strohmer,Heinz;ztürk,Dilek;and Egarter,Christian:Use of Hydrogen Peroxide forVaginal Contraception.Human Reproduction 12(7):1599-1604;1997.
Strother,Germaine D.:Acrochordonectomy Made Easy.Clinician Reviews 8(3):154-155;1998.
Taylor,R.W.:On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and Course of Molluscum Fibrosum andon the Question of Its Relationship to Acrochordon and Other Cutaneous Outshoots.Journal ofCutaneous and Genito-Urinary Disease 5:41-51;(Feb.)1887.
Tegner,Eva:Induction of Skin Blanching by Hydrogen Peroxide.Acta DermatologicaVenereologica (Stockholm)74:474-475;1994.
Tegner,Eva;and Bjmberg,Alf:Hydrogen Peroxide Cream for the Prevention ofWhite Pressure Areas in UVA Sunbeds.Acta Dermatologica Venereologica (Stockholm)70:75-76;1990.
Templeton,H.J.:Cutaneous Tags of the Neck.Archives of Dermatology andSyphilology 33:495-505;1936.
Tomkins,Robert R.:Skin Tags and Diabetes.Archives of Dermatology 113(10):1463;1977.
Tur,Ethel;Bolton,Laura;and Constantine,Barry E.:Topical Hydrogen PeroxideTreatment of Ischemic Ulcers in the Guinea Pig:Blood Recruitment in Multiple Skin Site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33:217-221;1995.
Waisman,Morris:Cutaneous Papillomas of the Neck.Southern Medical Journal 50:725-732;1957.
Weigand,Dennis A.:Microscopic Features of Lichen Sclerosus et Atrophicus inAcrochordons:A Clue to the Cause of Lichen Sclerosus et Atrophicus?Journal of the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8(5 pt 1):751-754;1993.
Wilson,E.:The Dermal Pathology of Hippocrates.Journal of Cutaneous Medicine 2:17-;1868.
Wilson,E.:The Dermal Pathology of Paulus AEgineta.
Wilson,E:The Dermal Pathology of Celsus. Appendix to Journal of CutaneousMedicine 2:12-;186?.
Zuber,Thomas J.:The Price Tag for Skin Tags.Hospital Practice(Office Edition)32(3):221-222;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