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92482A - 形成开口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形成开口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92482A
CN1492482A CNA021465797A CN02146579A CN1492482A CN 1492482 A CN1492482 A CN 1492482A CN A021465797 A CNA021465797 A CN A021465797A CN 02146579 A CN02146579 A CN 02146579A CN 1492482 A CN1492482 A CN 14924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lectric layer
layer
etch
hole
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0214657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明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cronix Internation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cronix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cronix Internation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cronix International Co Ltd
Priority to CNA0214657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492482A/zh
Publication of CN14924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924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des Of Semiconductors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 Drying Of Semi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形成开口的方法,此方法是首先在一基底上形成一第一介电层,并且在第一介电层上形成一第二介电层,其中第一介电层的蚀刻速率小于第二介电层的蚀刻速率。之后在第二介电层上形成一图案化的光阻层,然后以此光阻层为一蚀刻罩幕进行一蚀刻工艺,以在第一介电层与第二介电层中形成一开口,其中所形成的开口底部尺寸小于开口顶部的尺寸。

Description

形成开口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工艺中形成开口的方法,且特别涉及一种形成小尺寸接触洞(Contact Hole)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元件的尺寸也不断地缩小,进入深次微米的领域中。当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增加时,使得芯片的表面无法提供足够的面积来制作所需的内连线(Interconnects),因此为了配合元件缩小后所增加的内连线的需求,两层以上的多层金属内连线的设计,便成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技术所必须采用的方式。此外,不同金属层之间若要导通,则必须在两金属层之间的绝缘层挖一个接触洞并填入导电材料,以形成导通两金属层的接触窗结构。
图1所示,是公知技术在一介电层中形成一接触洞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传统技术在介电层中形成接触洞的方法是首先在一基底100上形成一介电层102,之后在介电层102上形成一图案化的光阻层104。接着,以光阻层104为一蚀刻罩幕进行一蚀刻步骤,以在介电层102中形成一开口106,其中开口106作为一接触洞。
然而,在元件高集成度的要求下,元件尺寸已尽可能得做到最小。因此,在现今微影工艺的限制下,要形成小尺寸的接触洞(小于0.15微米以下)是相当困难的。此外,一般蚀刻工艺所形成的开口,原本开口的下半部的尺寸就会略为缩小,然而,以公知方法所形成的开口,其底部尺寸的缩小程度实在有限。例如倘若以具有0.22微米的开口的光阻层作为蚀刻罩幕,而在其下方的介电层中形成一开口,此开口底部的尺寸大约仅能缩小至0.18微米。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形成开口的方法,以缩小接触洞的尺寸,以因应元件缩小的趋势。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形成开口的方法,以克服现今微影工艺的限制,而使所形成的开口其底部的尺寸可以缩小至0.1微米。
本发明提出一种形成开口的方法,此方法是首先在一基底上形成一第一介电层,并且在第一介电层上形成一第二介电层,其中第一介电层的蚀刻速率小于第二介电层的蚀刻速率。在本发明中,第一介电层例如是一较难蚀刻的氧化硅层(结构较致密的氧化层),而第二介电层例如是一较容易蚀刻的氧化层(结构较松散的氧化层),且第二介电层的厚度较第一介电层的厚度厚。之后,在第二介电层上形成一图案化的光阻层。接着,以此光阻层为一蚀刻罩幕进行一单一蚀刻工艺,以在第一介电层与第二介电层中形成一开口,其中所形成的开口底部的尺寸小于开口顶部的尺寸。由于第一介电层的蚀刻速率较低,当蚀刻工艺进行至第一介电层处时,便会使开口尺寸明显缩小。
本发明提出一种形成接触洞的方法,此方法是首先提供一基底,其中基底上已形成有复数个导电元件。之后在基底上形成一第一介电层,并且在第一介电层上形成一第二介电层,其中第一介电层的蚀刻速率小于第二介电层的蚀刻速率。在本发明中,第一介电层例如是一较难蚀刻的氧化硅层(结构较致密的氧化层),而第二介电层例如是一较容易蚀刻的氧化层(结构较松散的氧化层),且第二介电层的厚度较厚,而第一介电层的厚度较薄,因此第一介电层是共形的覆盖在导电元件上。之后,在第二介电层上形成图案化的一光阻层。然后以此光阻层为一蚀刻罩幕进行一单一蚀刻工艺,以在第一介电层与第二介电层中形成一接触洞,暴露出基底,其中接触洞底部的尺寸小于接触洞顶部的尺寸。由于第一介电层的蚀刻速率较低,当蚀刻工艺进行至第一介电层处时,便会使开口尺寸明显缩小。
由于本发明的形成开口的方法是利用两介电层蚀刻速率的差异,因此本发明仅需以一单一蚀刻步骤,即可使所形成的开口底部的尺寸可以明显的缩小。
在本发明中,倘若利用具有0.22微米开口的光阻层作为一蚀刻罩幕,可使最后所形成的开口的底部尺寸缩小至0.1微米。
本发明利用介电层蚀刻速率的差异而形成开口的方法,可以克服微影工艺的限制,而轻易的形成小尺寸的接触洞。
附图说明
图1是公知技术在一介电层中形成接触洞的剖面示意图;
图2A至图2B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形成小尺寸接触洞的流程剖面示意图;
图3A至图3B是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形成小尺寸接触洞的流程剖面示意图。
图中标记分别是:
100、200、300:基底
102、202、204、304、306:介电层
104、206、308:罩幕层
106、208、310:开口(接触洞)
210:原开口的轮廓
302:导电元件
312:原介电层的轮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2A至图2B,是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形成小尺寸接触洞的流程剖面示意图。
请参照图2A,首先在一基底200上形成一第一介电层202,并且在第一介电层202上形成一第二介电层204,其中第一介电层202的蚀刻速率低于第二介电层204的蚀刻速率。换言之,第一介电层202是一较难蚀刻的介电层,而相对于第一介电层202而言,第二介电层204是一较容易蚀刻的介电层。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介电层202例如是一较难蚀刻的氧化硅层,而第二介电层204例如是一较容易蚀刻的氧化层。因此,第一介电层202可以是以高密度等离子沉积法所形成的氧化层(HDP-oxide)、可防止氢原子侵入的氧化层(HBO)或是未掺杂的硅玻璃(USG)等结构较为致密的氧化硅材质。另外,第二介电层204例如是硅酸乙酯-氧化硅(TEOS-oxide),其相对于第一介电层202是一种结构较为松散的氧化硅材质。
除此之外,第二介电层204的厚度较第一介电层202的厚度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介电层202的厚度例如是500埃至5000埃,而第二介电层204的厚度例如是5000埃至12000埃。
在形成第一介电层202以及第二介电层204之后,接着在第二介电层204上形成一图案化的罩幕层206,暴露出一预定形成开口之处。其中,罩幕层206例如是一图案化的光阻层。
然后,请参照图2B,以罩幕层206为一蚀刻罩幕进行一蚀刻工艺,以在第一介电层202以及第二介电层204中形成一开口208,暴露出基底200。其中,此蚀刻工艺是一单一蚀刻步骤,而且所形成的开口208底部的尺寸会较其顶部的尺寸小许多。
在此,由于第一介电层202的蚀刻速率较第二介电层204的蚀刻速率低,当此蚀刻工艺将第二介电层204蚀刻完而进行至第一介电层202的蚀刻时,蚀刻速率会降低,因此,形成于第一介电层202中的开口208便会缩小。如图2B中所示,倘若第一介电层202与第二介电层204的蚀刻速率相当,则所形成开口208的轮廓如图中虚线210所示,然而,以本发明的方法所形成的开口208,其底部的尺寸较虚线210处缩小许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倘若罩幕层206是使用一图案化的光阻层,当光阻层206中的开口尺寸为0.22微米左右时,最后所形成的开口208其底部的尺寸可缩小至0.1微米左右。
后续,倘若所形成的开口是用来作为接触洞,则再将罩幕层移除之后,便可以在开口中填入一导电层,以形成一接触窗结构。而由于所形成的接触窗结构其底部的尺寸明显缩小,因此对于整个元件的集成度的提升有许多益处。
实施例2
图3A至图3B,是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形成小尺寸接触洞的流程剖面示意图。
请参照图3A,首先提供一基底300,其中基底300上已形成有复数个导电元件302。其中导电元件302例如是栅极结构。之后,在基底300上形成一第一介电层304,共形的覆盖在导电元件302上。接着,在第一介电层304上形成一第二介电层306,其中第一介电层304的蚀刻速率低于第二介电层306的蚀刻速率。换言之,第一介电层304是一较难蚀刻的介电层,而相对于第一介电层304而言,第二介电层306是一较容易蚀刻的介电层。除此之外,第二介电层306的厚度较第一介电层304的厚度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介电层304的厚度例如是500埃至5000埃,而第二介电层306的厚度例如是5000埃至12000埃。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介电层304例如是一较难蚀刻的氧化硅层,而第二介电层306例如是一较容易蚀刻的氧化层。因此,第一介电层304可以是以高密度等离子沉积法所形成的氧化层(HDP-oxide)、可防止氢原子侵入的氧化层(HBO)或是未掺杂的硅玻璃(USG)等结构较为致密的氧化硅材质。另外,第二介电层306例如是硅酸乙酯-氧化硅(TEOS-oxide),其相对于第一介电层304是一种结构较为松散的氧化硅材质。
在形成第一介电层304以及第二介电层306之后,接着在第二介电层306上形成一图案化的罩幕层308,暴露出一预定形成开口之处。其中,罩幕层308例如是一图案化的光阻层。
然后,请参照图3B,以罩幕层308为一蚀刻罩幕进行一蚀刻工艺,以在第一介电层304以及第二介电层306中形成一开口310,暴露出基底300。其中,此蚀刻工艺是一单一蚀刻步骤,而且所形成的开口310其底部的尺寸会较其顶部的尺寸小许多。
在此,由于第一介电层304的蚀刻速率较第二介电层306的蚀刻速率低,当此蚀刻工艺将第二介电层306蚀刻完而进行至第一介电层304的蚀刻时,蚀刻速率会降低,因此,形成于第一介电层304中的开口310便会缩小。
除此之外,在图3B中虚线312是原第一介电层304的轮廓,因为第一介电层304是共形的覆盖在导电元件302上,且第一介电层304的蚀刻速率较第二介电层306的蚀刻速率低,当此蚀刻步骤进行至第一介电层304时,由于开口310中间部分仍为第二介电层306,而开口310两侧才是第一介电层304,因此开口310于此处会明显的缩小。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倘若罩幕层308是使用一图案化的光阻层,当光阻层308中的开口尺寸为0.22微米左右时,最后所形成的开口310底部的尺寸可缩小至0.1微米左右。
后续,倘若所形成的开口310是用来作为接触洞,则再将罩幕层308移除之后,便可以在开口310中填入一导电层,以形成一接触窗结构(图中未绘出)。而由于所形成的接触窗结构其底部的尺寸明显缩小,因此对于整个元件的集成度的提升有许多益处。
综合以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
1.由于本发明的形成开口的方法是利用两介电层蚀刻速率的差异,因此本发明仅需以一单一蚀刻步骤,即可使所形成的开口其底部的尺寸可以明显的缩小。
2.在本发明中,倘若利用具有0.22微米的开口的光阻层作为一蚀刻罩幕,可使最后所形成的开口的底部尺寸缩小至0.1微米。
3.本发明利用介电层蚀刻速率的差异而形成开口的方法,可以克服微影工艺的限制,而轻易的形成小尺寸的接触洞。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该项技术的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所做的更动与润饰,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9)

1.一种形成开口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一基底上形成一第一介电层;
在该第一介电层上形成一第二介电层,其中该第一介电层的蚀刻速率小于该第二介电层的蚀刻速率;
在该第二介电层上形成图案化的一罩幕层;
以该罩幕层为一蚀刻罩幕进行一蚀刻工艺,以在该第一介电层与该第二介电层中形成一开口,其中该开口底部的尺寸小于该开口顶部的尺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开口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蚀刻工艺是一单一蚀刻工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开口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介电层的材质是一第一氧化硅材质,该第二介电层的材质是一第二氧化硅材质,且该第一氧化硅材质的蚀刻速率较该第二氧化硅材质的蚀刻速率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开口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介电层包括以高密度等离子沉积法所形成的一氧化层(HDP-oxide)、可防止氢原子侵入的一氧化层(HBO)或是一未掺杂的硅玻璃(USG)。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开口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介电层的材质包括一硅酸乙酯-氧化硅(TEOS-oxide)。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开口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介电层的厚度小于该第二介电层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开口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介电层的厚度介于500埃至5000埃。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开口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介电层的厚度介于5000埃至12000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开口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罩幕层包括一光阻层。
10.一种形成接触洞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一基底,该基底上已形成有复数个导电元件;
在该基底上形成一第一介电层,该第一介电层是共形的覆盖在该些导电元件上;
在该第一介电层上形成一第二介电层,其中该第一介电层的蚀刻速率小于该第二介电层的蚀刻速率;
在该第二介电层上形成图案化的一罩幕层;
以该罩幕层为一蚀刻罩幕进行一蚀刻工艺,以在该第一介电层与该第二介电层中形成一接触洞,暴露出该基底,其中该接触洞底部的尺寸小于该接触洞顶部的尺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形成接触洞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蚀刻工艺是一单一蚀刻工艺。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形成接触洞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介电层的材质是一第一氧化硅材质,该第二介电层的材质是一第二氧化硅材质,且该第一氧化硅材质的蚀刻速率较该第二氧化硅材质的蚀刻速率低。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形成接触洞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介电层包括以高密度等离子沉积法所形成的一氧化层(HDP-oxide)、可防止氢原子侵入的一氧化层(HBO)或是一未掺杂的硅玻璃(USG)。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形成接触洞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介电层的材质包括一硅酸乙酯-氧化硅(TEOS-oxide)。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形成接触洞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介电层的厚度小于该第二介电层的厚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形成接触洞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介电层的厚度介于500埃至5000埃。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形成接触洞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介电层是共形的覆盖在该些导电元件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形成接触洞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介电层的厚度介于5000埃至12000埃。
19.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形成接触洞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罩幕层包括一光阻层。
CNA021465797A 2002-10-22 2002-10-22 形成开口的方法 Pending CN14924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021465797A CN1492482A (zh) 2002-10-22 2002-10-22 形成开口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A021465797A CN1492482A (zh) 2002-10-22 2002-10-22 形成开口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92482A true CN1492482A (zh) 2004-04-28

Family

ID=342327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021465797A Pending CN1492482A (zh) 2002-10-22 2002-10-22 形成开口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492482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20032A (zh) * 2014-09-30 2016-06-29 矽品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线路结构及其制法
CN110504342A (zh) * 2015-04-22 2019-11-26 新世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1524799A (zh) * 2020-04-01 2020-08-11 华虹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 台阶栅氧化层的制备方法和台阶栅氧化层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20032A (zh) * 2014-09-30 2016-06-29 矽品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线路结构及其制法
CN105720032B (zh) * 2014-09-30 2019-08-16 矽品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线路结构及其制法
CN110504342A (zh) * 2015-04-22 2019-11-26 新世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1524799A (zh) * 2020-04-01 2020-08-11 华虹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 台阶栅氧化层的制备方法和台阶栅氧化层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65458C (zh) 具有形成在多层布线结构中电容器的半导体器件
CN1154018C (zh) 改进的接触和深沟槽构图
CN1123920C (zh) 制造双重镶嵌接触窗的方法
CN1129957C (zh) 一种用于生产具有双重波纹结构的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US20050161824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505833A (zh) 使用虚拟元件来抛光集成电路器件的方法
CN1976002A (zh) 使用双金属镶嵌工艺形成接触结构的方法
US6992392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492482A (zh) 形成开口的方法
CN1154169C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99700C (zh) 形成半导体器件金属布线的方法
CN1144271C (zh) 制造集成电路的方法
CN1286162C (zh) 形成接触窗的方法
CN1447413A (zh) 使用双波纹技术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US6472312B2 (en) Methods for inhibiting microelectronic damascene processing induced low dielectric constant dielectric layer physical degradation
CN1173397C (zh) 一种层间介电层平坦化的方法
CN1649095A (zh) 形成半导体器件接触的方法
EP0652589B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comprising two coplanar electrical conductor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CN1121718C (zh) 用于在集成电路制造中形成亚基本图线尺寸图形的方法
CN1251304C (zh) 整合对准标记与沟槽组件的制程
CN1286164C (zh) 具有自行对准接触窗的存储器元件的制造方法及结构
CN1431680A (zh) 形成微细尺寸结构的方法
CN1171303C (zh) 双金属镶嵌结构开口的制造方法
US8211806B2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integrated circuit with small pitch
US6281092B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metal-to-metal capacitor utilizing only one masking step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