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83612A - 机动车辆使用者防护设备 - Google Patents
机动车辆使用者防护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483612A CN1483612A CNA031526551A CN03152655A CN1483612A CN 1483612 A CN1483612 A CN 1483612A CN A031526551 A CNA031526551 A CN A031526551A CN 03152655 A CN03152655 A CN 03152655A CN 1483612 A CN1483612 A CN 148361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stening belt
- equipment described
- protective element
- air bag
- safety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2—Curtain-type airbags deploying mainly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from their top edg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 B60R2021/23386—External tether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2/195—Anchoring devices with means to tensi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e.g. means of the through-anchor or splitted reel 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一种机动车辆使用者的防护设备,具有一个可展开防护元件,展开后形成一个保护使用者、特别是头部/胸部区域的屏蔽物。并且具有一根拉紧带,当防护元件展开时,拉紧带在第一车辆点和第二车辆点之间拉紧,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一个障碍物,展开的防护元件通过其指向外部的后侧支撑在拉紧带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辆使用者防护设备。
相关技术介绍
当车辆发生倾翻时,车辆的侧窗可能具有使使用者或者使用者身体的某一部分抛出车辆的潜在危险。US 6 312 009B1(作为参考并入此处)中公开了一种头部安全气囊系统,在该系统中安全气囊沿其下边缘缩短,因而可以在两个固定点之间拉紧,从而降低了使用者被抛出车外的危险。
DE 100 21 577 A1 DE 199 26 269 A1(这两个专利都作为参考完全并入此处)公开了车辆使用者的头部和肩部的防护装置,在这些装置中,对展开的安全气囊进行拉紧,特别是通过一条柔性带子或者一根拉紧绳沿其下边缘拉紧。在DE 101 29 581 A1、DE 199 22 994 A1和DE 196 54 490 A1的公开专利(这三个专利都作为参考完全并入此处)中也描述了类似的相关工艺。
现有技术中所知的观念的目标是,当安全气囊展开后或者至少固定在位置上后,提供一种拉紧的安全气囊。由于安全气囊具有空腔,因而具有弹性,已知的夹紧系统的不足在于必需施加大的预拉伸以抵消安全气囊的弹性。特别是,需要防止安全气囊能够从车窗中挤出去。在这种情况下,存在车辆使用者被抛出车辆的危险。
因此,需要将安全气囊或者通常所称的防护元件装入车辆的可靠而简单的解决方案,通过以这种方式装入车辆,可以可靠地防止车辆使用者被抛出车辆之外。
发明内容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一种防护设备包括:一个防护元件和一根拉紧带。拉紧带的设计应便于当防护元件展开后,带子在一个第一车辆点和一个第二车辆点之间拉紧,并且在拉紧的过程中形成一个障碍物,展开的防护元件通过其指向外部的后侧支撑在障碍物上。从而拉紧带位于防护元件和车辆结构之间或者位于防护元件和车辆的车窗区域之间。
防护设备为防护元件提供一个障碍物,如果存在一个指向外部的力,防护元件可以支撑在障碍物上。原则上,障碍物的提供与安全气囊展开的方式无关,由于这个原因,设备可以用于任何希望的防护元件和安全气囊设计。按照本发明的某些特定实施例,与传统的系统不同,拉紧带不会在防护元件上施加任何拉紧力。它只影响支撑防护元件的装置。
该设备包括少量的简单部件,亦即一根拉紧带和用于固定并引导拉紧带的装置。因此其安装可以简单地实现具有成本效益和节省空间的优点。在设备中避免了坚硬的可移动部件。拉紧带能够脱离防护元件而单独作用的功能使得安全气囊具有柔性并且设计简单,可以用作防护元件。
第一和第二车辆点,在它们之间对拉紧带拉紧,特别地,是一个车辆前点和一个车辆后点。因而提供了一个侧向碰撞的防护设备。然而原则上,拉紧带可能在其它车辆点之间拉紧,例如在车辆前部区域或者后部区域,例如为了支撑在挡风玻璃或者后部车窗区域处展开的防护元件。
一个车辆前点和一个车辆后点,在它们之间将拉紧带拉紧,优选情况下是一个前支柱和一个后支柱。拉紧元件可以拉紧,例如,在A支柱和B支柱之间,在B支柱和C支柱之间,或者在A支柱和C支柱之间。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种结构,为拉紧带提供的装置只具有很小的弹性,如果有一点的话。这种弹性是非常不希望存在的,因为如果具有弹性,拉紧带所提供的障碍物将具有柔性。
拉紧带按照在长度方向上可移动的方式连接在防护元件上,优选情况下借助于导向元件的引导,该导向元件配置在防护元件的指向外部的后侧上。导向元件是,例如固定在防护元件上的圆环,拉紧带在圆环内移动。这里特别要强调拉紧带在防护元件上的连接不会导致在防护元件上施加任何拉紧力。这只有在拉紧带沿纵向与防护元件固定连接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在防护元件上的连接只用来将防护元件固定在拉紧带上。这在设计成安全气囊的防护元件受到破坏时特别有好处。尽管安全气囊受到破坏变得松弛,所述安全气囊仍然固定在拉紧了的拉紧带上,从而可以使车窗开口保持安全的封闭。
在另一种结构中,拉紧带位于防护元件的后侧和连接在防护元件上的织物层之间。因此将防护元件固定在拉紧带上不是由分离的导向元件提供的,而是由另外的织物层实现的,拉紧带位于防护元件指向外部的后侧和织物层之间。在这种情况下,拉紧带实际上可以相对于防护元件自由地移动。在防护元件上不会施加弹性力。织物层和防护元件的后侧一起形成包围拉紧带的一种袋状物,可以设想,按照拉紧带在拉紧时所需的空间,该袋状物具有织物软管的形式。由于实际上拉紧带被织物包围着,使用者受伤的危险被降到最低。
按照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对拉紧带拉紧的装置通过防护元件的展开来实现,拉紧带至少有一点连接在防护元件上。防护元件自动置于起始位置,因而导致防护元件的拉紧。这样可以去掉拉紧带拉紧时所需的另外的触发设备,因此这种解决办法特别有利而简单。然而,原则上这种办法同样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以完全解除拉紧带拉紧与防护元件展开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例如,提供分离的触发设备,该设备按照类似于气体发生器的方式在给定的时间导致拉紧带拉紧。在这种情况下拉紧带的拉紧与防护元件的展开同时发生,或者在时间上稍后于防护元件的展开。
为了将拉紧带拉紧,优选情况下拉紧带通过至少一个转向装置从第一固定点延伸到第二固定点。固定点可能固定在车体上,或者可能是可移动的。拉紧带的精确定位可以按照相反的方式进行。
在第一种示范实施例中,拉紧带通过在一个车辆支柱的区域内的第一转向设备和在车顶结构区域内的第二转向设备,从另一个车辆支柱的区域内的第一固定点连接到防护元件的较低区域上。在这种情况下,当防护元件展开时,拉紧元件在第一固定点和第一转向设备之间拉紧。
在第二示范实施例中,拉紧带通过在一个车辆支柱的区域内的第一转向设备、在车顶结构区域内的第二转向设备和在防护元件上提供的第三转向设备,从另一个车辆支柱的区域内的第一固定点连接到车顶结构区域内的固定点上。在这种情况下,拉紧元件在第一固定点和第一转向设备之间拉紧。
在第三示范实施例中,拉紧带位于在一个车辆支柱的区域内的、位置固定的第一固定点和在另一个车辆支柱的区域内的实质上垂直的滑动导向器之间,安全气囊展开时,拉紧带沿着垂直的导向器向下移动。
在第四示范实施例中,拉紧带位于在车辆前支柱的区域内的、实际上垂直的第一滑动导向器和在车辆后支柱的区域内的、实际上垂直的第二滑动导向器之间。当防护元件折叠时,所述的拉紧带位于车顶结构的区域内,当防护元件展开后,防护元件在两个导向器之间相对于车顶结构移动进入向下滑动的位置。于第三种结构变化相比,两个固定点或者拉紧带的端部按照可以移动的方式配置。
在第三和第四示范实施例中,优选地,导向器由实质上垂直滑动的绳索形成,绳索在两个位置固定的固定点之间延伸。然而,导向器可能由另外的方式形成,例如由导向杆或者类似物形成。
优选地,防护设备具有一个回程锁,用来阻止拉紧带松开。特别是在本发明的改进结构中,拉紧带的拉紧是通过防护设备实现的,这就确保了拉紧带保持拉紧状态,即使防护元件或者安全气囊变得松弛。
优选地,防护设备具有一个松开装置,以便车辆使用者手动松开拉紧带。这样,如果发生事故后松开拉紧带可以适当地钻出车窗的话,使用者就可以离开车辆。松开装置具有,例如一个用来切断拉紧带的切割元件或者用来松开回程锁的装置。如果拉紧带包括通过连接装置相互连接的两段,那么当松开装置启用时,可以将两段之间的连接分开。在另一种改进结构中,松开装置是一个焊接或者粘结连接元件。松开装置可能进一步包括可以松开拉紧带的固定点或者转向点的装置。最后,也可以设想松开装置采用拉紧带的时间控制松开方式。例如,当防护装置展开一定时间段后,通过回程锁的一个电子触发松开装置来松开拉紧带。
展开元件可能或者是一个可膨胀安全气囊,或者是一个不可膨胀的帆状物。
当使用安全气囊作为防护元件时,优选地,安全气囊具有至少一个实质上垂直的滑动空腔,特别优选的是至少在拉紧带连接在安全气囊上的区域具有一个空腔。它所产生的影响是,空气可以从上方或者下方迅速流入,并迅速充满对应的空腔和拉紧带在安全气囊上的连接点,在高压的作用下产生一个垂直的平移运动,以便拉紧带拉紧。对应的空腔越是垂直,空腔越是能够充满,拉紧带越是能够拉紧,因此优选情况下空腔是垂直的,或者是近乎垂直的。
优选地,安全气囊具有多个平行的垂直空腔。每个平行的垂直空腔都增加了展开的安全气囊的稳定性并起到某种弯曲梁的作用。因此,当安全气囊碰到水平滑动的已拉紧的拉紧带时,不会沿着与拉紧带的接触线发生皱褶,这是具有很高的可靠性的。
应当理解前面的总体叙述和下文中的详细描述都只是示例性的和说明性的,不对本发明所要求的权利形成限制。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特征、状况和优点将在下文中的描述、所附权利要求和显示在附图中的附加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变得清楚,以下将
简单描述附图:
图1显示的侧面碰撞防护设备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该设备具有支撑安全气囊的拉紧带;
图2显示安全气囊展开、拉紧带拉紧后的图1中的防护设备;
图3显示图1中防护设备回程锁的详细视图;
图4在车辆外侧的视图中显示安全气囊展开拉紧带拉紧后图1中的防护设备;
图5显示防护设备的第二种示范实施例,该设备具有支撑安全气囊的拉紧带;
图6显示图5中的防护设备,该设备对一个矩形车窗进行防护;
图7显示防护设备的第三种示范实施例,该设备具有支撑安全气囊的拉紧带;
图8显示图7中的防护设备,该设备中安全气囊已经展开,拉紧带已经拉紧。
图9显示防护设备的第四种示范实施例,该设备具有支撑安全气囊的拉紧带;
图10显示图9中的防护设备,该设备中安全气囊已经展开,拉紧带已经拉紧。
图11显示防护设备的第五种示范实施例,该设备具有支撑安全气囊的拉紧带;
图12显示图11中的防护设备,该设备中安全气囊已经展开,拉紧带已经拉紧。
图13显示侧向碰撞防护设备的一种示范性实施例,该设备具有支撑安全气囊的拉紧带;防护设备具有一个用来松开已经拉紧的拉紧带的松开装置(示意性显示);
图14显示松开装置的第一示范性实施例,该松开装置具有一个切断元件,用来切断拉紧带;
图15显示松开装置的第二示范性实施例,该松开装置具有一个按钮,按钮包括一个集成在一起的切割元件;
图16显示松开装置的第三示范性实施例,该松开装置形成一个逐渐变细的切割元件;
图17显示松开装置的第四示范性实施例,该松开装置包括一个保护套,用来保护拉紧带的相互连接的两端;
图18显示松开装置的第五示范性实施例,该松开装置包括一个安全销,用来松开拉紧带的相互连接的两部分;
图19显示松开装置的第六示范性实施例,该松开装置具有一个安全销,用来松开位于车辆车体上的拉紧带的固定点或者转向点;
图20显示松开装置的第七示范性实施例,该松开装置具有用来从螺纹中取出固定螺栓的装置;
图21显示松开装置的第八示范性实施例,该松开装置具有松开两个塑性零件之间的连接的装置,两个塑性零件相互连接,将拉紧带的两部分连接在一起;
图22显示松开装置的第九示范性实施例,该松开装置具有一个松开拉环,用来打开一个连接拉紧带两端的连接零件;和
图23显示松开装置的第十示范性实施例,该松开装置具有包括一个薄片,用来松开一个焊接连接或者一个接触连接。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显示激动车辆前方右手侧车窗10,它位于车辆的A支柱8和B支柱9之间。折叠的安全气囊1位于通常的安全气囊罩2之内,在车辆的A支柱和B支柱之间沿着车顶结构3延伸。安全气囊1通过固定片5固定在车顶结构3上。进一步,提供一根拉紧带4,拉紧带的前端在A支柱8的区域内固定连接在车辆车体的固定点A上。在未启用状态下,如图所示,拉紧带4开始时沿着车顶结构3延伸,然后被引导向下,并且在布置在B支柱的区域内的下转向点B处转向。然后再向上延伸,进一步在车顶结构3的区域内布置的转向点C处转向,最终其另一端在D点连接在安全气囊1上。
转向点B、C由固定在车体上的转向装置形成,每个转向装置都具有一个转向辊。
进一步,安全气囊系统的元件,例如气体产生器,都同样包含在设备中,但是为了更清楚起见而没有显示在图中。这些涉及安全气囊系统的常用和普通元件,都为专家所熟知。
图2显示图1中的防护设备处于启用状态,安全气囊1已经展开。如果由于相关的气体产生器的作用而使得安全气囊1处于折叠状态,那么拉紧带4和安全气囊1之间的连接点D实际上垂直向下移动。其结果是拉紧带在A支柱8处的固定点A和B支柱10处的固定点B之间拉紧。即使在安全气囊有可能变得松弛的情况下,在下转向点B处形成的回程锁6也能确保拉紧带4保持拉紧状态。
拉紧带4现在位于展开的安全气囊指向外部的后侧和车辆的车窗之间。由于拉紧带由只具有很小的弹性的材料组成,如果不是完全没有弹性的话,它实际上形成刚性锁紧的障碍物,展开的安全气囊1可以通过其后侧支撑在障碍物的上面。如参照附图2中所显示,在这里拉紧带4由导向器7固定,导向器由安全气囊后侧上指向外部的圆环形成。然而,拉紧带4可以在导向器7中自由移动,特别是可以在纵向移动,其结果是由于拉紧带4和圆环7,使得弹性力不会施加在安全气囊上。
相反,拉紧后的拉紧带4只向安全气囊提供支撑,阻止后者发生向外的弹性变形,甚至当在安全气囊向外的方向上有作用力的情况下,组织安全气囊被完全压出窗外。拉紧带4包括一个用于安全气囊1的障碍或一个阻止元件。尽管它被展开的安全气囊1拉紧,其发挥功能的能力与安全气囊并无关系,特别是不会在安全气囊上施加任何拉紧力以拉紧后者。它并不影响安全气囊的展开,而仅仅是在特定的方向上阻止展开的安全气囊,在这种意义上讲,其功能只是被动的。
拉紧带4通过在安全气囊指向外部的后侧上提供的圆环7在安全气囊1上的连接,尽管是有利的,但不是绝对必要的。即使安全气囊受到破坏而变空,圆环7提供的效果也与车窗开口保持关闭相同,因为安全气囊是固定在拉紧带4上的。因此,即使是一个安全气囊被破坏了,仍然能够对车辆使用者或者使用者肢体的某部分被抛出车辆提供有效的防护。
例如,在安全气囊被折叠起来后、放入安全气囊罩中之前,拉紧带4被穿入安全气囊的圆环7中。
除了通过圆环,拉紧带4还可以通过一层织物连接在安全气囊上。在这种情况下,拉紧带在安全气囊指向外部的后侧和织物层之间延伸,亦即,位于某种袋状物之中。
拉紧带是,例如图1所示的实质上由多段构成圆圈形的绳索。然而,为了提供更宽的接触面用来支撑展开的安全气囊,拉紧带可能还至少在某些局部区域设计成与背包的背带相似的相对较宽的带子,当拉紧带拉紧后,这些区域位于车窗部位。拉紧带相对较宽的设计还有另外一个优点就是,由于具有扩大的支撑表面,其被切断和可能导致安全气囊破坏的危险得以降低。
如上所述,拉紧带具有尽可能低的弹性,因为,与以前工艺中所用的绳索或者带子不同,拉紧带无需实现在安全气囊上施加弹性应力的目标,而是形成一个尽可能柔软的障碍物。可以设想许多种材料,例如由布或者塑料,例如聚酰胺构成的设计方案。
安全气囊1具有多个相互平行的实际上垂直的滑动空腔101、102、103、104、105,这些空腔增加了展开的安全气囊1的稳定性。特别是,由于它们提供了增加的稳定性,当安全气囊与水平拉紧的拉紧带4接触时,这些空腔可靠地防止了安全气囊在与拉紧带4的接触线上发生皱褶。进一步,所具有的一个特别的优点是在拉紧带4和安全气囊1之间的连接点D也位于垂直的滑动空腔101的区域之内。空腔101的垂直对齐保证了空腔101在高压的作用下能够迅速充满气体,而且空腔101能够迅速垂直向下膨胀,这样连接点D能够在高压的作用下迅速垂直向下移动并且拉紧带在较大拉力的作用下迅速拉紧。
图3以详细图示的形式显示配置在邻近下转向点B处的回程锁6。回程锁6尽可能配置在靠近转向点B的地方,这样在前固定点A和回程锁之间的拉紧带4的长度将尽可能地短,并且相应地,点A和B之间的拉紧带4的柔性尽可能的小。回程锁6固定连接在固定区域61内的B支柱9上。例如,通过两个可转动的部件提供实际的锁紧机构62,拉紧带4在这两个部件之间滑动,当在方向X上施加一个力(没有分别图示)时,这两个部件将后者夹在它们之间。回程锁本身为内行们所熟知。
在图3中,在拉紧带4和安全气囊1之间的连接点D可以很容易看到。例如,通过将拉紧带4的端部在安全气囊1的圆环上扎紧,就可以实现连接。
图4显示从车辆的外部(车门是打开的)来看时,具有安全气囊1和拉紧带4的防护设备拉紧的情况。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拉紧带4通过圆环7以纵向可以移动的方式连接在安全气囊1指向外部的后侧上,形成一个障碍物,以防止安全气囊移动到车窗开口外。
在图5和6中,图示了另一种示范性实施例,其中拉紧带4的端部不是连接在安全气囊1的点D上,而是仅仅在安全气囊1的切口11上形成一个新的转向。拉紧带4的端部固定在车顶结构的区域内的另一个固定点E上。这种配置与倒置的滑轮相似。它具有更紧地拉紧带子4的效果。这使得有可能将在点A和B之间的水平滑动的拉紧线放置在更下方的点上。这样做的优点是,在安全气囊受到破坏的情况下,整个车窗区域都受到拉紧带4的保护,至少在安全气囊通过在指向外部的后侧上的圆环连接到拉紧带上的情况下是如此。图6显示在保护一个实际上是矩形的车窗时的图5中的防护设备,例如在B支柱和C支柱之间。
在图7和8中显示的示范性实施例实际上对应于图1到4中的改进结构,是拉紧带4的一种相对于图1到4所提供的配置的镜像配置。因此拉紧带4从固定在B’支柱上的固定点A’开始,通过车顶结构到达固定在A’支柱上的转向点B’,然后从所述转向点到配置在车顶结构的区域内的第二转向点C’,然后将其端部固定在安全气囊1的点D’上。图8显示具有展开的安全气囊和拉紧的拉紧带的防护设备。所施加的力的方向由箭头表示。其功能与参照图1到4所描述的功能相同。
图9和10显示另一种示范性实施例,其区别在于特别简单的改进。这里拉紧带4’设计成其一端A固定在A支柱的区域内或者固定在车辆车体的车顶结构的前端。拉紧带4’的另一端F连接在实际上垂直的滑动导向器8的B支柱的区域内。连接是通过圆环实现的。同时,拉紧带4’在固定点F上或者临近固定点F的地方连接在安全气囊1上,例如通过圆环或者通过孔眼。按照图10,当安全气囊1展开后,拉紧带4’通过展开的安全气囊1沿着导向器8向下移动。这导致拉紧带4’的拉紧。在这种情况下,提供一个回程锁6(示意性显示),用来阻止拉紧带4’再次沿着导向器8向上移动。
回程锁可能也粘接连接在圆环F而不是车体上。
在图9和图10的示范性实施例中,导向器设计成在两个固定点12、13之间垂直滑动的带子。然而在原理上,也可以使用其它导向装置,例如一个一个导向杆。
优选地,拉紧带4’的前固定点A近似位于车窗10的中部,这样拉紧的拉紧带4’横向通过车窗开口。在这种实施例中,拉紧带4’不是通过圆环连接到安全气囊上。由于拉紧带倾斜覆盖在所要保护的车窗上,它构成了安全气囊的一个防护障碍物,安全气囊通过其指向外部的后侧支撑在拉紧带4’上。
图11和12中的示范性实施例组成图9和图10中的示范性实施例的改进,这样拉紧带4”的两个端部F、G现在可以沿着导向器8、8’在垂直方向上移动。垂直的导向器8、8’,例如,沿着一个中部B支柱和一个后部C支柱滑动。在图示的这种示范性实施例中,导向器8、8’再次设计成垂直滑动的带子,在固定在车体上的两点12、13、12’、13’之间拉紧。然而在原理上,导向器也可能设计成另外一种方式。在安全气囊处于未展开的状态下,拉紧带4”配置在车顶结构3之上。其两端F、G一方面在每种情况下通过圆环连接在垂直的导向器8、8’上。进一步,拉紧带通过圆环或者孔眼14连接在安全气囊的多个点上。
一旦被触发,在展开的安全气囊1的作用下,拉紧带4”和它可移动的端点F、G一起沿着导向器向下移动。在这种情况下,拉紧带4”通过孔眼14松散地连接在安全气囊1上。
在所披露的示范性实施例的另一种变化中,导向器8、8’在每种情况下都是倾斜滑动的,特别是以这样一种方式,使得导向器之间的距离略有增加。这样做所取得的效果是拉紧元件4”开始时可以相对松散地安装在车顶结构上,然后当它逐渐向下移动时,逐渐拉紧。
图13显示按照图1的一种防护设备,另外示意性显示一种松开装置14。特别是,松开装置14连接在靠近固定点A和B的地方,使得使用者可以松开拉紧的拉紧带4,以便在发生紧急情况下时能够通过车窗开口离开车辆。
优选地,松开装置具有一个符号和/或标记(例如压,拉),以便让人注意具有松开的可能性。松开装置还是固定的,这样它可以通过展开的安全气囊而显示出来。另外,它最好以这种方式放置以便能够从车辆的内部和外部都可以看到。松开装置可能在设计上具有很大的变化。它可以直接作用在拉紧带上或者导致回程锁失去作用,在前一种情况下通常是绳索被切断,在第二种情况下绳索可以再次松开。
这种松开装置的一个第一示范性实施例在图14中得以图示。按照该图,松开装置设计成一个具有两个集成的切割元件102的滑块101。滑块101在松开方向103上的移动导致带子4被切割元件102切断。
在图15种所披露的实施例中,松开装置具有一个保持元件111,它固定在拉紧带4之上,具有一个包括一个集成的切割元件的按钮112,当按钮112在松开方向113上驱动时,拉紧带4被再次切断。
按照图16,提供一个切割元件121用来切断拉紧带,所述切割元件具有一个第一切口123,它具有一个切割边缘122;和一个第二切口124,使得更容易掌握。提供在切割边缘122上的切口123具有一个逐渐变细的区域,这样当拉紧带4在松开方向125上拉动时,将被切割元件122切断。
图17显示一种示范性实施例,其中拉紧带具有相互连接在一起的两部分41和42。每部分都连接在一个位置锁定元件131和132上,这两个元件固定在保护套133中。保护套133在松开方向134上的移动将使得两个位置锁定元件131、132分开,从而使两部分41、42分开。
在图18所示的示范性实施例中,同样具有相互连接在一起的两部分41、42,每种情况下通过内部相互接触的结构141、142连接,该结构通过固定销143固定在一起。在松开方向144上去掉固定销144,可以使两部分41、42彼此分开。
在图19所示的松开装置的一种示范性实施例中,拉紧带4通过将要松开的带子4的一个转向点或者固定点来松开。转向点由塞子153上的凹槽151形成,塞子153固定在车辆车体152上。塞子153通过固定销154进行固定,固定销154穿过塞子153的中心并具有一个圆柱区域154a。当在松开方向155上拉动固定销154时,塞子153的插入车辆车体的端部可以从对应的车辆车体的开口中拉出来,这样就松开了固定点或者转向点。
图20中所示的松开装置同样是用于将要被松开的拉紧带4的固定或者转向点。固定点161具有一个插入车辆车体上对应的开孔的螺栓162。从开孔163向外突出的固定点的区域首先具有拉紧带4的转向或者固定点164。进一步,提供一个具有缠绕在它上面的松开索166的辊子165。拖动松开索166的绳圈167,就可以从车体上的开孔163中解开螺栓162,以松开固定点161。
在图21所示的松开装置的一个示范性实施例中,拉紧带还是具有两部分41、42。这两部分分别连接在两个塑性零件171、172之上,这两个零件形成一个传统的扣紧型锁,在使用中,例如在背包的情况中。在松开方向173上按下塑性零件会导致两个塑性零件分开,从而导致两部分41、42的分开。
图22显示一个基于和易拉罐同样的原理的松开装置。两个绳索部分41和42的端部分别连接在连接零件183的孔眼中。连接零件具有一个薄弱点184。使用一个突出的撕开片185来沿着其薄弱点撕开连接零件184,这样连接零件就分成两个元件。
最后,图23显示另一个示范性实施例,其中拉紧带不是设计成绳索,而是具有一定宽度的带子。拉紧带还形成两个分开的部分41、42。后者在其端部通过一个焊接连接件或者一个接触连接扣件191相互连接。焊接连接件或者接触连接扣件在纵向具有极强的抗撕裂能力。如果推动一个撕开片192,在这种情况下力相对于纵向横着施加在焊接连接件和接触扣件191上,这样现有的连接很容易分开。
在本发明进一步的示范性实施例中,拉紧带的两部分之间的连接可能以接缝的形式产生,这可以通过一个拉动元件按照与一对密封件中的梯状物相同的方式拉开。
在2002年8月2日提出的号为DE 102 36 374.9和2002年8月15日提出的号为DE 102 37 697.2的优先权申请和德国专利申请通过参照全部并入此处。
按照本发明所披露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范围之内可能存在其它的实施例和修改形式。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从本发明精神和实质范围之内的本披露内容中获得的所有修改,都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实施例而包含在内。本发明的范围在所附权利要求中进行限定和阐述。
Claims (27)
1.一种机动车辆使用者的侧面碰撞防护设备,该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可展开防护元件,展开后形成一个保护使用者头部和胸部的屏蔽物;以及一根拉紧带,其结构便于在防护元件展开后拉紧带在第一车辆点和第二车辆点之间拉紧,展开的防护元件的指向外部的后侧支撑在拉紧带上。
2.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拉紧带是无弹性的。
3.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拉紧带通过导向元件以纵向可以移动的方式连接在防护元件上,导向元件配置在防护元件指向外部的后侧上。
4.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导向元件包括固定在防护元件上的圆环,拉紧带通过它滑动。
5.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拉紧带在织物形成的管子中滑动,该管子在防护元件的后侧和连接在防护元件上的织物层之间形成。
6.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拉紧带的结构便于通过防护元件的展开而导致拉紧带拉紧,拉紧带至少连接在防护元件的一点上。
7.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拉紧带通过至少一个转向装置从第一固定点延伸到第二固定点。
8.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拉紧带通过一个在一个车辆支柱的区域内的第一转向装置和在车顶结构的区域内的第二转向装置从另一个车辆支柱的区域内的第一固定点连接到防护元件的下端区域。
9.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拉紧带通过一个在一个车辆支柱的区域内的第一转向装置、在车顶结构的区域那的第二转向装置以及在防护元件上的第三转向装置从另一个车辆支柱的区域内的第一固定点连接到车顶结构的区域内的固定点上。
10.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拉紧带在一个车辆支柱的区域内的第一位置固定的固定点和一个另一个车辆的区域内的实际上垂直滑动的导向器之间滑动,防护元件展开时,拉紧带沿着垂直导向器向下移动。
11.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拉紧带在前车辆支柱的区域内的实际上垂直滑动的第一导向器和在后车辆支柱的区域内的实际上垂直滑动的第二导向器之间滑动,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当防护元件折叠时,在车顶结构的区域内滑动;当防护元件展开后,在两个导向器之间相对于它在向下移动的位置上滑动。
12.权利要求10中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导向器由实际上垂直滑动的绳索或者一个导向杆形成。
13.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设备,进一步包括一个回程锁,用来阻止拉紧的拉紧带松开或松弛。
14.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拉紧带包括一根绳索。
15.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拉紧带至少在某些局部区域由具有一定宽度的带子形成。
16.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设备,进一步包括一个松开装置,用来由使用者手动松开拉紧的拉紧带。
17.权利要求16中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松开装置具有一个切断元件,用来切断拉紧的拉紧带。
18.权利要求16中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松开装置具有用来解除回程锁的装置。
19.权利要求16中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拉紧带包括两部分,这两部分通过一个连接装置相互连接在一起,当松开装置启用时,将两部分之间的连接松开。
20.权利要求16中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松开装置具有一个固定销,通过它松开连接装置。
21.权利要求16中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松开装置是焊接或者粘结连接的一个元件。
22.权利要求16中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松开装置具有用来松开拉紧带的一个固定点或者一个转向点的装置。
23.权利要求16中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松开装置由拉紧带进行时间控制而松开。
24.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展开元件是一个安全气囊或者杆件。
25.权利要求24中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安全气囊具有至少一个实际上垂直的空腔。
26.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安全气囊至少在某些区域具有一个实际上垂直的空腔,在此处拉紧带连接在安全气囊上。
27.权利要求25中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安全气囊具有多个平行的垂直空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36374 | 2002-08-02 | ||
DE10236374.9 | 2002-08-02 | ||
DE10237697A DE10237697A1 (de) | 2002-08-02 | 2002-08-15 | Insassen-Schutzvorrichtung für Fahrzeuge |
DE10237697.2 | 2002-08-1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83612A true CN1483612A (zh) | 2004-03-24 |
CN100372706C CN100372706C (zh) | 2008-03-05 |
Family
ID=301166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3152655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72706C (zh) | 2002-08-02 | 2003-08-04 | 机动车辆使用者防护设备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125039B2 (zh) |
EP (1) | EP1386792B1 (zh) |
JP (1) | JP4195843B2 (zh) |
CN (1) | CN100372706C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06005B (zh) * | 2006-08-14 | 2012-10-31 | 戴姆勒股份公司 | 约束系统 |
CN104139757A (zh) * | 2014-07-31 | 2014-11-12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侧气帘及具有侧气帘的汽车安全装置 |
CN105835825A (zh) * | 2010-10-27 | 2016-08-10 | 天合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帮助保护车辆乘员的设备 |
CN111071195A (zh) * | 2018-10-02 | 2020-04-28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用于机动车的乘客保护装置以及机动车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62940A (en) * | 1987-12-11 | 1988-08-09 | Dow Corning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preparation of alkylhalosilanes |
GB2387150B (en) * | 2002-04-05 | 2005-08-24 | Autoliv Dev |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motor vehicle safety devices |
JP2006008060A (ja) * | 2004-06-29 | 2006-01-12 | Takata Corp |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
WO2006083246A1 (en) * | 2005-02-03 | 2006-08-10 | Autoliv Asp, Inc. | Curtain air bag unit |
JP2006248436A (ja) * | 2005-03-11 | 2006-09-21 | Takata Corp |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
US7377548B2 (en) * | 2005-05-06 | 2008-05-27 | Tk Holdings Inc. | Adaptive depth airbag |
JP4923743B2 (ja) * | 2005-08-23 | 2012-04-25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4851155B2 (ja) * | 2005-10-20 | 2012-01-11 |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 乗員保護システム |
JP2007145308A (ja) * | 2005-11-07 | 2007-06-14 | Toyoda Gosei Co Ltd | 乗員保護装置 |
US7416211B2 (en) * | 2006-03-15 | 2008-08-26 | Chrysler Llc | Safety system for an automobile |
DE202006008373U1 (de) * | 2006-05-19 | 2006-09-14 | Takata-Petri (Ulm) Gmbh | Gassack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DE202006010362U1 (de) * | 2006-06-29 | 2006-09-14 | Takata-Petri Ag | Seitengassackanordnung |
JP4710747B2 (ja) * | 2006-07-26 | 2011-06-29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
US7712774B2 (en) * | 2006-11-06 | 2010-05-11 | Autoliv Asp, Inc. | Tension-based airbag mounting system |
US7748741B2 (en) * | 2006-11-06 | 2010-07-06 | Autoliv Asp, Inc. | Spool tensioning device for airbag installation |
KR20080042612A (ko) * | 2006-11-10 | 2008-05-15 |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 자동차용 커튼에어백의 전개 유도장치 |
GB2473608B (en) * | 2009-09-14 | 2014-11-26 | Ford Global Tech Llc | An airbag tether connector assembly and a curtain airbag assembly |
US8596673B2 (en) * | 2011-01-31 | 2013-12-03 |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 Anti-ejection inflatable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
DE102011005549A1 (de) * | 2011-03-15 | 2011-07-21 | Takata-Petri Ag, 63743 | Seitengassack für ein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 eines Kraftfahrzeuges |
CN106364444B (zh) * | 2016-10-18 | 2018-06-29 | 苏州机甲龙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车辆乘员防甩出装置及汽车 |
US11318907B2 (en) * | 2019-09-24 | 2022-05-03 | Autoliv Asp, Inc. | Curtain airbag assembly |
US11148631B2 (en) * | 2019-10-02 | 2021-10-19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Vehicle airbag |
US11148632B2 (en) * | 2019-11-26 | 2021-10-19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Roof rail airbag including a variable-length tether attaching an edge of the roof rail airbag to a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US11958430B1 (en) | 2022-10-12 | 2024-04-16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Body-mounted airbag above door opening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226672A (en) * | 1991-04-11 | 1993-07-13 | Husted Royce Hill | Web restraint system |
JPH06344841A (ja) * | 1993-06-11 | 1994-12-20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
GB2326385B (en) | 1995-02-20 | 1999-08-25 | Autoliv Dev |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 safety device |
US5660414A (en) * | 1995-11-02 | 1997-08-26 | Takata Inc. | Side impact head restraint system |
DE19707347C2 (de) * | 1996-12-17 | 2001-03-01 | Petri Ag | Airbag, insbesondere Seitenairbag |
DE19654490C2 (de) | 1996-12-17 | 2000-01-05 | Petri Ag | Airbag, insbesondere Seitenairbag |
DE29903778U1 (de) * | 1999-03-02 | 1999-07-01 | Trw Repa Gmbh | Seitenaufprall-Schutzeinrichtung |
DE29907912U1 (de) | 1999-05-04 | 1999-09-16 | Trw Repa Gmbh | Seitengassack-Rückhaltesystem |
DE19922994B4 (de) * | 1999-05-12 | 2004-07-15 | Takata-Petri Ag | Aufblasbarer Gassack für eine Airbageinheit |
US6308982B1 (en) * | 1999-06-08 | 2001-10-30 |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 Inflatable curtain with tensioning device |
DE19926269B4 (de) * | 1999-06-10 | 2004-07-15 | Daimlerchrysler Ag | Schutzvorrichtung für den Kopf- und Schulterbereich von Fahrzeuginsassen |
US6176515B1 (en) * | 1999-10-07 | 2001-01-23 |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 Inflatable curtain with positioning device |
US6422593B1 (en) * | 1999-12-30 | 2002-07-23 |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 Supplemental restraint assembly for an automobile |
US6464250B1 (en) * | 2000-07-05 | 2002-10-15 |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 Inflatable curtain with slidable tether |
US6431588B1 (en) * | 2000-09-07 | 2002-08-13 |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 Inflatable side curtain with tensioning device |
DE20016126U1 (de) | 2000-09-18 | 2001-01-25 | Trw Repa Gmbh | Seiten-Gassack mit Spannvorrichtung |
DE20016471U1 (de) | 2000-09-22 | 2001-02-22 | Trw Repa Gmbh | Seitengassack-Rückhaltesystem |
DE20018091U1 (de) * | 2000-10-23 | 2001-03-08 | Trw Repa Gmbh | Fahrzeuginsassen-Schutzsystem |
US6505853B2 (en) * | 2001-03-07 | 2003-01-14 | Trw Inc. | Inflatable curtain with positioning device |
-
2003
- 2003-07-18 EP EP03090225A patent/EP1386792B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07-22 US US10/623,703 patent/US712503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7-31 JP JP2003205202A patent/JP419584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08-04 CN CNB031526551A patent/CN100372706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06005B (zh) * | 2006-08-14 | 2012-10-31 | 戴姆勒股份公司 | 约束系统 |
CN105835825A (zh) * | 2010-10-27 | 2016-08-10 | 天合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帮助保护车辆乘员的设备 |
CN105835825B (zh) * | 2010-10-27 | 2018-11-20 | 天合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帮助保护车辆乘员的设备 |
CN104139757A (zh) * | 2014-07-31 | 2014-11-12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侧气帘及具有侧气帘的汽车安全装置 |
CN111071195A (zh) * | 2018-10-02 | 2020-04-28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用于机动车的乘客保护装置以及机动车 |
CN111071195B (zh) * | 2018-10-02 | 2022-07-15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用于机动车的乘客保护装置以及机动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40140653A1 (en) | 2004-07-22 |
JP4195843B2 (ja) | 2008-12-17 |
CN100372706C (zh) | 2008-03-05 |
EP1386792B1 (de) | 2008-12-03 |
JP2004067086A (ja) | 2004-03-04 |
EP1386792A1 (de) | 2004-02-04 |
US7125039B2 (en) | 2006-10-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483612A (zh) | 机动车辆使用者防护设备 | |
US5938233A (en) | Air bag device | |
CN100335316C (zh) | 用于乘客保护设备的安全气囊 | |
US7758068B2 (en) | Curtain airbag device | |
US6709008B2 (en) | Retractable tethering device for curtain airbag | |
CN1191952C (zh) | 气囊及气囊的展开方法 | |
CZ117094A3 (en) | Safety device | |
JPH09183348A (ja) | 展開可能なカーテン抑制装置 | |
EP0827879A1 (de) | Rückhaltesystem für Fahrzeuginsassen | |
EP0895903A1 (de) | Verkleidungsbauteil für Fahrzeuge | |
EP1700754A1 (en) | Curtain airbag device | |
US6347807B1 (en) | Protecting arrangement for the head and shoulder region of vehicle occupants | |
EP1827917B1 (de) | Airbagmodul | |
DE10022078A1 (de) | Seitenaufprall-Schutzeinrichtung für Fahrzeuge | |
DE19654490A1 (de) | Airbag, insbesondere Seitenairbag | |
CN1475388A (zh) | 用于机动车辆乘员的乘员保护装置 | |
US7004498B2 (en) | Compact tether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an inflatable curtain | |
US7559572B2 (en) | Motor vehicle safety device | |
US6964431B2 (en) | Loop cord slide device for airbag | |
DE19738728A1 (de) | Seitenairbagvorrichtung, Betätigungsverfahren dafür und Kraftfahrzeugsitz damit | |
US20060113757A1 (en) | Headliner restraint systems | |
DE102005002463B4 (de) | Sicherheitseinrichtung | |
DE102009005900A1 (de) | Fahrzeuginsassenschutzvorrichtung | |
WO2003059700A1 (en) | Airbag with energetic tensioning device | |
ES2433924T3 (es) | Mejoras en, y relacionadas con, envolturas de airbag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305 Termination date: 201308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