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82127A - 喹吖啶酮衍生物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喹吖啶酮衍生物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482127A CN1482127A CNA031276172A CN03127617A CN1482127A CN 1482127 A CN1482127 A CN 1482127A CN A031276172 A CNA031276172 A CN A031276172A CN 03127617 A CN03127617 A CN 03127617A CN 1482127 A CN1482127 A CN 148212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quinacridone
- synthetic
- layer
- compound
- produ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Nitrogen Condensed Heterocyclic 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具体涉及一种喹吖啶酮衍生物及其作为电致发光材料的应用。本发明提供一系列的新型电致发光材料,即六取代喹吖叮酮。这些材料可以用于制备高性能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本发明制备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由玻璃衬底(1)、正极(2)[由ITO组成]、负极(7)[由活泼金属如Al、Mg∶Ag合金等构成]以及正负极之间的载流子注入层(空穴注入层3和电子注入层6)、载流子传输层(4)及发光层(5)构成。本发明的化合物在发光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发明化合物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制成的发光器件发光亮度高、效率高、效率受掺杂浓度影响小、开起电压低、寿命长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具体涉及一种喹吖啶酮衍生物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现象被发现已有三十多年的时间,1987年以前,由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存在的巨大缺陷(开启电压>200V),限制了其应用。近十年以来由于材料及器件工艺的不断突破,使有机电致发光已达到或接近实用化阶段。
1965年Gurnee等首次发表了关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专利(U.S.Pat.No.3,172,862,3,173,050)。1973年Dresner也发表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方面的专利(U.S.Pat.No.3,170,167)。在这些发明中多芳环有机化合物如蒽、四并苯、五并苯等被用于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早期的器件主要结构特征为单层结构,有机发光层的厚度大于1mm,器件的开启电压在200v以上。
80年代美国Kodak公司的Tang等首先发现超薄多层器件结构,使器件的开启电压大大降低(U.S.Pat.No.4,356,429)。其器件的基本特征是以导电玻璃为衬底,先蒸镀上一层空穴注入层(100nm),同时也是传输层,然后旋涂上一层有机电子传输层,同时也是电致发光层,最后镀上一层金属作为负极,该器件开启电压为20v,亮度为5cd/m2。之后Kodak公司VanSlyke等采用芳香多胺为空穴传输层进行器件制备,使器件性能大大提高,亮度可达340cd/m2。
美国Kodak公司的VanSlyke和Tang首先发现Alq3(8-羟基喹啉铝)具有良好的电致发光性能以后,人们相继用8-羟基喹啉及其衍生物与Al3+、Zn2+、Ga3+、Be2+等合成出了一系列电致发光材料,这些材料大部分发黄绿光,有些发蓝光(见U.S.Pat.No.4,720,432;U.S.Pat.No.4,539,507;C.W.Tang,S.A.VanSlyke,Appl.Phys.1987,51,913;U.S.Pat.No.5,151,629;Hamada,Jpn.J.Appl.Phys.,Part2.,1992,32,L 514;Matsumura,Jpn.J.Appl.Phys.,1996,35,5357;Burrows,J.Appys.,1996,79,7991)。日本Sanyo公司的Sano等在U.S.Pat.5,432,014中用西弗碱-锌配合物作为发光层制备了蓝光器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Sanyo公司的Hamada等合成出10-羟基苯并喹啉化合物,其电致发光性能超过了Alq3(HamadadengChem.lett.,1993,950)。
由于一些性能优良的电致发光材料的发现和器件结构的不断优化,使有机电致发光已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见U.S.Pat.Nos.5,151,629;5,150,006;5,141,671;5,073,446;5,061,569;5,059,862;5,059,861;5,047,687;4,950,950;5,104,740;5,227,252;5,256,945;5,069,957;5,122,711;5,554,450;5,683,823;5,593,788;5,645,948;5,451,343;5,623,080;5,395,862)。
日本先锋电子公司的Murayama等首先用喹吖啶酮及其衍生物制备了电致发光器件(见U.S.Pat.No.5,227,252),由于Murayama等所用的喹吖啶酮衍生物很容易形成分子间强氢键,导致器件的稳定性存在一定问题。之后美国柯达公司的Shi Jianmin等用改进的喹吖啶酮衍生物制备了电致发光器件(见U.S.Pat.No.5,593,788),其效率是7.31cd/A,这类改进的喹吖啶酮衍生物可以避免分子间强氢键的形成,使器件的稳定性得到了明显提高。Murayama等和Shi Jianmin等所用的喹吖啶酮衍生物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获得了性能很好的器件,但是由于所用的喹吖啶酮衍生物发光化合物分子均比较容易聚集,因此必须在很低掺杂浓度(小于1%)下才能实现较高的效率,浓度较高时会导致荧光淬灭,这样使器件蒸镀工艺要求非常严格,当进行批量生产时对器件工艺要求非常苛刻,因此寻找能够在较宽浓度范围实现高效电致发光的材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Murayama等和Shi Jianmin等所用的喹吖啶酮衍生物的电致发光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些可以在较宽浓度范围实现高发光效率、稳定性好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和器件,使器件工艺变得更容易重复,更适合器件的批量工业化生产。
经研究发现,喹吖啶酮衍生物具有优良的电致发光特性。本发明的对象是式(I)的化合物:
通式(I)代表以喹吖啶酮为基本结构骨架的喹吖啶酮衍生物,R1和R2是相互独立的C1-C11的烷基、C1-C11的烷氧基,C1-C11的取代烷基、芳香基、取代芳香基、芳香稠环、取代芳香稠环。R3,R4,R5和R6为相互独立的C1-C11的烷基,C1-C11的烷氧基,C1-C11的取代烷基、芳香基、取代芳香基、芳香稠环、取代芳香稠环、卤素。
本发明式(I)为新喹吖啶酮衍生物。按本发明式(I)的化合物适用于制备高性能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按本发明优点是电致发光效率高,电致发光效率在较宽的掺杂范围内(0.5-5%)保持在很高水平,使器件工艺变的很容易重复,有利于器件批量工业化生产。
为制备喹吖啶酮衍生物按如下反应模式1进行:反应模式1:
由于按反应模式1所合成的喹吖啶酮衍生物具有较多的取代基团,因此分子间不容易产生聚集,因此在较高的掺杂浓度条件下具有很高的发光效率,因此以这些材料制备的器件的电致发光效率对于掺杂浓度的变化并不敏感,可以在较高的掺杂浓度下获得高的电致发光效率。
按反应模式1采用的原料为2,5-二羟基-1,4-环己二烯-1,4-二甲酸二乙酯和双取代苯胺,这两种原料以乙醇为溶剂,在盐酸存在条件下发生缩合反应生成化合物(A),化合物(A)于氯萘中,在260℃条件下发生环化反应生成化合物(B),化合物(B)在硝基苯、氢氧化钾、乙醇、乙酸及乙二醇独甲醚混合溶剂中反应获得化合物(C),化合物(C)在四氢呋喃溶液中(在NaH存在条件下)与溴代烷或溴、碘代芳香化合物反应及可获得目标化合物(I)。
本发明的化合物可以作为电致发光材料制备电致发光器件,尤其可用于电致发光器件的活性层。所谓活性层就是在一定驱动电压下能发光或具有电荷注入、传输性能的有机薄膜层。
因此本发明的对象也是本发明的式(I)化合物作为电致发光材料的应用以及含有式(I)化合物的混合物作为电致发光材料的应用。
通过电致发光光谱、亮度、电流/电压特性分析方法测试材料及器件性能,应用本发明式(I)化合物的电致发光器件其特性如下:开启电压5V左右,最高亮度可达到60000cd/m2以上,发光效率可达20cd/A以上,在掺杂浓度为0.5-5%范围内效率保持在10cd/A以上。由此可见,本发明式(I)的化合物合成方法简单、提纯方便、应用于电致发光材料具有开启电压低、亮度高、发光效率高、稳定性好等特点。
附图说明
图1:应用本发明所述有机材料的电致发光器件结构示意图。
现结合附图来说明本发明式(I)化合物在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本发明的对象可用于制备带有一个或多个活性层的电致发光器件,而且这些活性层中至少一层含有一种或多种本发明的化合物。活性层可以是一个光发射层和/或一迁移层和/或一电荷注射层。此类发光器件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该图为一多层结构的电致发光器件,其由附着在透光玻璃1上的ITO(氧化铟锡)导电层(正极)2和金属(Al,Mg∶Ag合金,Ca,Na,K)层(负极)7以及夹在两极之间的两个载流子注入层(空穴注入层3和电子注入层6)和两个活性层构成,这两个活性层分别由空穴传输材料(如NPB)4和发光材料同时也是电子传输材料5构成,5中所用材料为本发明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或包含本发明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空穴和电子分别从正负两极注入,分别在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也是发光层)中传输,在两层的界面附近区域电子和空穴复合,并产生激子,激子通过辐射跃迁回到基态,就有光发出。这种发射光的颜色可通过更换作为发光层应用的化合物加以改变,应用本发明的材料可以制备绿色发光器件。在电致发光层和阴极之间可附加装入一层电子注射层和/或电子迁移层、电致发光层和阳极之间可装入一层孔穴注射层和/或孔穴迁移层是为了提高器件性能。
这些电致发光装置可应用作自身发光的指示元件如信号灯、字母数字显示器、指示牌、光电偶合器上、各种平板显示器(手机、数码摄像机、数码照像机、掌上电脑等的显示屏)中的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例来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化合物的制备及应用,而不是要用这些实例来限制本发明。实例1:HMQA的合成
用120ml无水乙醇作溶剂,加入化合物2,5-二羟基-1,4-环己二烯-1,4-二甲酸二乙酯10.0克,3,5-二甲基苯氨20ml,盐酸1ml,加热回流6小时。冷却过滤,用乙醇洗沉淀即得粉红色产物2,5-二(3,5-二甲基苯氨基)-1,4-环己二烯-1,4-二甲酸二乙酯16.3克,产率90.3%。
将化合物2,5-二(3,5-二甲基苯氨基)-1,4-环己二烯-1,4-二甲酸二乙酯10.0克和1-氯萘在260℃加热回流2小时,过滤,用氯仿洗,即得产物1,3,8,10-四甲基-6,13-二氢-喹吖啶酮6.5克,产率81.2%。
将化合物1,3,8,10-四甲基-6,13-二氢-喹吖啶酮5.0克加入硝基苯、氢氧化钾、乙二醇独甲醚,加热回流2小时,再加入乙醇100ml、乙酸150ml加热回流2小时,产物过滤由水洗、乙醇洗、氯仿洗即得红色产物。1,3,8,10-四甲基喹吖啶酮(TMQA)4.2克产率84.5%。
让4.0克TMQA与过量的氢化钠反应,一小时,再加入过量的碘甲烷,反应二十四小时。加入100ml甲醇充分搅拌后减压蒸馏蒸去四氢呋喃、甲醇、和过量的碘甲烷。加入50ml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将固体部分水洗、醇洗、氯仿洗即得产物1,3,5,8,10,12-四甲基喹吖啶酮(HMQA)4.0克。产率:93.0%。质谱分子离子峰:396。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26H24N2O2计算:C:78.8%;H:6.1%;N:7.1%;实验值:C:78.6%;H:6.2%;N:7.0%。
1,3,5,8,10,12-Hexamethyl-quinacridone
HMQA实例2:TMDEQA的合成
TMDEQA的合成与实例1一样。只是用的是溴乙烷代替碘甲烷。产物1,3,8,10-四甲基-5,12-二乙基喹吖啶酮(TMDEQA)。质谱分子离子峰:425。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28H28N2O2计算:C:79.2%;H:6.6%;N:6.6%;实验值:C:79.1%;H:6.8%;N:6.5%。
5,12-Diethyl-1,3,8,10-tetramethyl-quinacridone
TMDEQA实例3:TMDPQA的合成
TMDPQA的合成与实例1一样。只是用的是1-溴丙烷代替碘甲烷。产物1,3,8,10-四甲基-5,12-二丙基喹吖啶酮(TMDBA)。质谱分子离子峰:453。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30H32N2O2计算:C:79.6%;H:7.1%;N:6.2%;实验值:C:79.3%;H:7.3%;N:6.0%。
1,3,8,10-Tetramethyl-5,12-dipropyl-quinacridone
TMDPQA实例4:TMDBQA的合成
TMDBQA的合成与实例1一样。只是用的是1-溴丁烷代替碘甲烷。粗产物用氯仿为洗脱剂三氧化二铝为固定相柱层析,即得产物1,3,8,10-四甲基-5,12-二丁基喹吖啶酮(TMDBQA)。质谱分子离子峰:481。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32H36N2O2计算:C:80.0%;H:7.5%;N:5.8%;实验值:C:79.8%;H:7.6%;N:5.6%
5,12-Dibutyl-1,3,8,10-tetramethyl-quinacridone
TMDBQA实例5:TMDPHQ的合成
TMDPHQ的合成与实例1一样,只是用的是碘苯代替碘甲烷,即得产物1,3,8,10-四甲基-5,12-二苯基喹吖啶酮(TMDPHQ)。质谱分子离子峰:521。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36H28N2O2计算:C:83.1%;H:5.4%;N:5.4%;实验值:C:82.8%;H:5.7%;N:5.2%。
1,3,8,10-Tetramethyl-5,12-diphenyl-quinacridone
TMDPHQ实例6:TMDTQ的合成
TMDTQ的合成与实例1一样,只是用4-碘甲苯代替碘甲烷,即得产物1,3,8,10-四甲基-5,12-二(4-甲基苯基)喹吖啶酮(TMDTQ)。质谱分子离子峰:549。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38H32N2O2计算:C:83.2%;H:5.9%;N:5.1%;实验值:C:82.9%;H:6.2%;N:5.0%。
1,3,8,10-Tetramethyl-5,12-di-p-tolyl-quinacridone
TMDTQ实例7:TMBFQA的合成
TMBFQA的合成与实例1一样。只是用4-氟-碘苯代替碘甲烷。产物1,3,8,10-四甲基-5,12-二(4-氟苯基)喹吖啶酮(TMBFQA)。质谱分子离子峰:556。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36H26N2O2F2计算:C:77.7%;H:4.7%;N:5.0%;实验值:C:77.6%;H:4.8%;N:4.9%。
5,12-Bis-(4-fluoro-phenyl)-1,3,8,10-tetramethyl-quinacridone
TMBFQA实例8:TMBCQA的合成
TMBCQA的合成与实例1一样。只是用4-氯-碘苯代替碘甲烷。产物1,3,8,10-四甲基-5,12-二(4-氯苯基)喹吖啶酮(TMBCQA)。质谱分子离子峰:590。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36H26N2O2Cl2计算:C:73.3%;H:4.4%;N:4.8%;实验值:C:73.3%;H:4..4%;N:4.7%。
5,12-Bis-(4-chloro-phenyl)-1,3,8,10-tetramethyl-quinacridone
TMBCQA实例9:TMBBQA的合成
TMBBQA的合成与实例1一样,只是用1,4-二溴丁烷代替碘甲烷。产物1,3,8,10-四甲基-5,12-二(4-溴丁基)喹吖啶酮(TMBCQA)。质谱分子离子峰:638。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32H34N2O2Br2计算:C:60.2%;H:5.4%;N:4.4%;实验值:C:60.1%;H:5.6%;N:4.1%。
5,12-Bis-(4-bromo-butyl)-1,3,8,10-tetramethyl-quinacridone
TMBBQA实例10:TMBTQA的合成
TMBTQA的合成与实例1一样,只是用1,1,1-三氟-5-溴戊烷代替碘甲烷。产物1,3,8,10-四甲基-5,12-二(5,5,5-三氟戊基)喹吖啶酮(TMBTQA)。质谱分子离子峰:617。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34H34F6N2O2计算:C:66.2%;H:5.6%;N:4.5%;实验值:C:66.0%;H:5.6%;N:4.4%。
1,3,8,10-Tetramethyl-5,12-bis-(5,5,5-trifluoro-pentyl)-quinacridone
TMBTQA实例11:TMODMQ的合成
TMODMQ的合成与实例1中TMQA合成类似,用3,5-二甲氧基苯胺代替3,5-二甲基苯胺。产物5,12-二甲基-1,3,8,10-四甲氧基-喹吖啶酮(TMODMQ)。质谱分子离子峰:461。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26H24N2O6计算:C:67.8%;H:5.3%;N:6.1%;实验值:C:67.5%;H:5.8%;N:6.0%。
1,3,8,10-Tetramethoxy-5,12-dimethyl-quinacridone
TMODMQ实例12:DETMOQ的合成
DETMOQ的合成与实例2中TMQA合成类似,用3,5-二甲氧基苯胺代替3,5-二甲基苯胺。产物5,12-二乙基-1,3,8,10-四甲氧基-喹吖啶酮(DETMOQ)。质谱分子离子峰:489。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28H28N2O6计算:C:68.8%;H:5.8%;N:5.7%;实验值:C:68.5%;H:6.1%;N:5.5%。
5,12-Diethyl-1,3,8,10-tetramethoxy-quinacridone
DETMOQ实例13:TMODPQ的合成
TMODPQ的合成与实例3中TMQA合成类似,用3,5-二甲氧基苯胺代替3,5-二甲基苯胺。产物5,12-二丙基-1,3,8,10-四甲氧基-喹吖啶酮(TMODPQ)。质谱分子离子峰:517。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30H32N2O6计算:C:69.8%;H:6.2%;N:5.4%;实验值:C:69.5%;H:6.5%;N:5.3%。
1,3,8,10-Tetramethoxy-5,12-dipropyl-quinacridone
TMODPQ实例14:TMODBQ的合成
TMODBQ的合成与实例4中TMQA合成类似,用3,5-二甲氧基苯胺代替3,5-二甲基苯胺。产物5,12-二丁基-1,3,8,10-四甲氧基-喹吖啶酮(TMODBQ)。质谱分子离子峰:517。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32H36N2O6计算:C:70.6%;H:6.7%;N:5.1%;实验值:C:70.3%;H:6.9%;N:5.0%。
5,12-Dibutyl-1,3,8,10-tetramethoxy-quinacridone
TMODBQ实例15:DMTPOQ的合成
DMTPOQ的合成与实例1中合成类似,用3,5-二苯氧基苯胺代替3,5-二甲基苯胺。接着的反应与实例4相似。产物5,12-二甲基-1,3,8,10-四苯氧基-喹吖啶酮(DMTPOQ)。质谱分子离子峰:709。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46H32N2O6计算:C:78.0%;H:4.6%;N:4.0%;实验值:C:77.7%;H:4.7%;N:3.7%。
5,12-Dimethyl-1,3,8,10-tetraphenoxy-quinacridone
DMTPOQ实例16:DETPOQ的合成
DETPOQ的合成与实例2中合成类似,用3,5-二苯氧基苯胺代替3,5-二甲基苯胺。产物5,12-二乙基-1,3,8,10-四苯氧基-喹吖啶酮(DETPOQ)。质谱分子离子峰:737。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46H32N2O6计算:C:78.2%;H:4.9%;N:3.8%;实验值:C:78.0%;H:5.1%;N:3.8%。
5,12-Diethyl-1,3,8,10-tetraphenoxy-quinacridone
DETPOQ实例17.DPTPOQ的合成
DPTPOQ的合成与实例3中合成类似,用3,5-二苯氧基苯胺代替3,5-二甲基苯胺。产物5,12-二丙基-1,3,8,10-四苯氧基-喹吖啶酮(DPTPOQ)。质谱分子离子峰:765。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50H40N2O6计算:C:78.5%;H:5.3%;N:3.7%;实验值:C:78.6%;H:5.4%;N:3.8%。
1,3,8,10-Tetraphenoxy-5,12-dipropyl-quinacridone
DPTPOQ实例18:DBTPOQ的合成
DBTPOQ的合成与实例4中合成类似,用3,5-二苯氧基苯胺代替3,5-二甲基苯胺。产物5,12-二丁基-1,3,8,10-四苯氧基-喹吖啶酮(DBTPOQ)。质谱分子离子峰:765。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50H40N2O6计算:C:78.8%;H:5.6%;N:3.5%;实验值:C:78.6%;H:5.4%;N:3.4%。
5,12-Dibutyl-1,3,8,10-tetraphenoxy-quinacridone
DBTPOQ实例19:TFDMQA的合成
TFDMQA的合成与实例1中合成类似,用3,5-二氟苯胺代替3,5-二甲基苯胺。产物1,3,8,10-四氟-5,12-二甲基-喹吖啶酮(TFDMQA)。质谱分子离子峰:412。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22H12F4N2O2计算:C:64.1%;H:2.9%;N:6.8%;实验值:C:64.2%;H:3.2%;N:6.5%。
1,3,8,10-Tetrafluoro-5,12-dimethyl-quinacridone
TFDMQA实例20:TCDMQA的合成
TCDMQA的合成与实例1中合成类似,用3,5-二氯苯胺代替3,5-二甲基苯胺。产物1,3,8,10-四氟-5,12-二甲基-喹吖啶酮(TCDMQA)。质谱分子离子峰:478。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22H12Cl4N2O2计算:C:55.3%;H:2.5%;N:5.9%;实验值:C:55.1%;H:2.6%;N:5.9%。
1,3,8,10-Tetrachloro-5,12-dimethyl-quinacridone
TCDMQA实例21:TFDPQA的合成
TFDPQA的合成与实例5中合成类似,用3,5-二氟苯胺代替3,5-二甲基苯胺。产物1,3,8,10-四氟-5,12-二苯基-喹吖啶酮(TFDPQA)。质谱分子离子峰:536。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32H16F4N2O2计算:C:71.6%;H:3.0%;N:5.2%;实验值:C:71.8%;H:3.2%;N:5.0%。
1,3,8,10-Tetrafluoro-5,12-diphenyl-quinacridone
TFDPQA实例22:TCDPQA的合成
TCDPQA的合成与实例5中合成类似,用3,5-二氯苯胺代替3,5-二甲基苯胺。产物1,3,8,10-四氯-5,12-二苯基-喹吖啶酮(TCDPQA)。质谱分子离子峰:602。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22H12Cl4N2O2计算:C:63.8%;H:2.7%;N:4.7%;实验值:C:63.9%;H:2.8%;N:4.5%。
1,3,8,10-Tetrachloro-5,12-diphenyl-quinacridone
TCDPQA实例23:TFDTQA的合成
TFDTQA的合成与实例6中合成类似,用3,5-二氟苯胺代替3,5-二甲基苯胺。产物1,3,8,10-四氟-5,12-二甲基-喹吖啶酮(TFDTQA)。质谱分子离子峰:565。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34H20F4N2O2计算:C:72.3%;H:3.6%;N:5.0%;实验值:C:72.2%;H:3.5%;N:5.2%。
1,3,8,10-Tetrafluoro-5,12-di-p-tolyl-quinacridone
TFDTQA实例24:TCDTQA的合成
TCDTQA的合成与实例6中合成类似,用3,5-二氯苯胺代替3,5-二甲基苯胺。产物1,3,8,10-四氟-5,12-二甲基-喹吖啶酮(TCDTQA)。质谱分子离子峰:630。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34H20Cl4N2O2计算:C:64.8%;H:3.2%;N:4.4%;实验值:C:64.7%;H:3.4%;N:4.3%。
1,3,8,10-Tetrachloro-5,12-di-p-tolyl-quinacridone
TCDTQA实例25:DMTNQA的合成
DMTNQA的合成与实例1中合成类似,用3,5-二(1-萘氧基)苯胺代替3,5-二甲基苯胺。产物1,3,8,10-四氟-5,12-二(1-萘氧基)-喹吖啶酮(DMTNQA)。质谱分子离子峰:845。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62H40N2O6计算:C:88.1%;H:4.8%;N:3.3%;实验值:C:88.3%;H:4.5%;N:3.4%。
5,12-Dimethyl-1,3,8,10-tetrakis-(naphthalen-1-yloxy)-quinacridone
DMTNQA实例26:TMODNQ的合成
TMODNQ的合成与实例6中合成类似,用3,5-二甲氧基苯胺代替3,5-二甲基苯胺,1-碘萘代替碘苯。产物1,3,8,10-甲氧基-5,12-二(1-萘基)-喹吖啶酮(TMODNQ)。质谱分子离子峰:685。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44H32N2O6计算:C:77.2%;H:4.7%;N:4.1%;实验值:C:77.0%;H:4.8%;N:3.9%。
1,3,8,10-Tetramethoxy-5,12-di-naphthalen-1-yl-quinacridone
TMODNQ实例27:TMDNQA的合成
TMDNQA的合成与实例6中合成类似,用1-碘萘代替碘苯。产物1,3,8,10-甲基-5,12-二(1-萘基)-喹吖啶酮(TMDNQA)。质谱分子离子峰:621。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44H32N2O2计算:C:85.1%;H:5.2%;N:4.5%;实验值:C:85.3%;H:5.0%:N:4.4%。
1,3,8,10-Tetramethyl-5,12-di-naphthalen-1-yl-quinacridione
TMDNQA实例28:TMBMNQ的合成
TMBMNQ的合成与实例6中合成类似,用2-溴-6-甲氧基萘代替碘苯。产物1,3,8,10-甲基-5,12-二(6-甲氧基-2-萘基)-喹吖啶酮(TMBMNQ)。质谱分子离子峰:695。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46H36N2O4计算:C:79.5%;H:5.2%;N:6.0%;实验值:C:79.6%;H:5.4%;N:5.8%。
5,12-Bis-(6-methoxy-naphthalen-2-yl)-1,3,8,10-tetramethyl-quinacridone
TMBMNQ实例29:DMTTQA的合成
DMTTQA的合成与实例1中合成类似,用3,5-二苯基苯胺代替3,5-二甲基苯胺。产物5,12-二甲基-1,3,8,10-四苯基-喹吖啶酮(DMTTQA)。质谱分子离子峰:644.8。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46H32N2O2计算:C:85.7%;H:5.0%;N:4.3%;实验值:C:85.5%;H:5.3%;N:4.2%。
5,12-Dimethyl-1,3,8,10-tetraphenyl-quinacridone
DMTTQA实例30:DMTTQA的合成
DMTTQA的合成与实例1中合成类似,用3,5-二苯基苯胺代替3,5-二甲基苯胺。产物5,12-二甲基-1,3,8,10-四(4-甲基苯基)-喹吖啶酮(DMTTQA)。质谱分子离子峰:701。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50H40N2O2计算:C:85.7%;H:5.8%;N:4.0%;实验值:C:85.5%;H:5.6%;N:5.2%。
5,12-Dimethyl-1,3,8,10-tetra-p-tolyl-quinacridone
DMTTQA实例31:DBTPQA的合成
DBTPQA的合成与实例4中合成类似,用3,5-二苯基苯胺代替3,5-二甲基苯胺。产物5,12-二丁基-1,3,8,10-四苯基-喹吖啶酮(DBTPQA)。质谱分子离子峰:729。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52H44N2O2计算:C:85.7%;H:6.1%;N:3.8%;实验值:C:85.5%;H:6.3%;N:3.9%。
5,12-Dibutyl-1,3,8,10-tetraphenyl-quinacridone
DBTPQA实例32:DBTTQA的合成
DBTTQA的合成与实例4中合成类似,用3,5-二(4-甲基苯基)苯胺代替3,5-二甲基苯胺。产物5,12-二丁基-1,3,8,10-四(4-甲基苯基)-喹吖啶酮(DBTTQA)。质谱分子离子峰:729。元素分析按化学式C56H52N2O2计算:C:85.7%;H:6.7%;N:3.6%;实验值:C:85.5%;H:6.9%;N:3.4%。
5,12-Dibutyl-1,3,8,10-tetra-p-tolyl-quinacridone
DBTTQA实例33:发光器件[ITO/Cu-Pc/NPB/Alq:(I)/LiF/Al]
在镀有ITO(氧化铟锡,正极)的玻璃基片上先镀一层Cu-Pc(150),之后依次蒸镀上空穴传输层NPB(500)、发光层Alq:(I)(600)(其中(I)的浓度为0.5-5wt%)、电子注入层LiF(15)及金属电极Al(2000)。在蒸镀过程中保持真空度为4×10-6乇。
实例34:以TMDBQA为发光层的发光器件
发光器件结构为[ITO/Cu-Pc(150)/NPB(500)/Alq:TMDBQA(600)/LiF(15)/Al(2000)],发光材料TMDBQA在Alq中的掺杂浓度范围为0.5-5wt%,表1中给出了不同TMDBQA浓度下的器件性能参数。从表1中可以看出,器件效率在较宽的浓度范围内具有很高的效率。器件的发光峰位在532nm,为绿色发光。
5,12-Dibutyl-1,3,8,10-tetramethyl-quinacridone
TMDBQA
表1.不同掺杂浓度下的器件效率
实例35:以HMQA为发光层的发光器件
掺杂浓度(wt%) 0.5 1.0 2.0 3.0 4.0 5.0 |
效率(cd/A) 21.5 19.7 19.4 17.5 13.4 12.0 |
发光器件结构为[ITO/Cu-Pc(150)/NPB(500)/Alq:HMQA(600)/LiF(15)/Al(2000)],发光材料HMQA在Alq中的掺杂浓度范围为0.5-5wt%,表2中给出了不同HMQA浓度下的器件性能参数。从表2中可以看出,器件效率在较宽的浓度范围内具有很高的效率。器件的发光峰位在537nm,为绿色发光。
1,3,5,8,10,12-Hexamethyl-quinacridone
HMQA
表2.不同掺杂浓度下的器件效率
实例36:以TMDEQA为发光层的发光器件
掺杂浓度(wt%) 0.5 1.0 2.0 3.0 4.0 5.0 |
效率(cd/A) 20.8 19.5 19.0 17.2 13.1 12.2 |
发光器件结构为[ITO/Cu-Pc(150)/NPB(500)/Alq:TMDEQA(600)/LiF(15)/Al(2000)],发光材料TMDEQA在Alq中的掺杂浓度范围为0.5-5wt%,表1中给出了不同TMDEQA浓度下的器件性能参数。从表3中可以看出,器件效率在较宽的浓度范围内具有很高的效率。器件的发光峰位在534nm,为绿色发光。
5,12-Diethyl-1,3,8,10-tetramethyl-quinacridone
TMDEQA
表3.不同掺杂浓度下的器件效率
实例37:以TMDPQA为发光层的发光器件
掺杂浓度(wt%) 0.5 1.0 2.0 3.0 4.0 5.0 |
效率(cd/A) 21.8 20.5 19.8 17.9 13.7 12.5 |
发光器件结构为[ITO/Cu-Pc(150)/NPB(500)/Alq:TMDPQA(600)/LiF(15)/Al(2000)],发光材料TMDPQA在Alq中的掺杂浓度范围为0.5-5wt%,表1中给出了不同TMDPQA浓度下的器件性能参数。从表4中可以看出,器件效率在较宽的浓度范围内具有很高的效率。器件的发光峰位在535nm,为绿色发光。
1,3,8,10-Tetramethyl-5,12-dipropyl-quinacridone
TMDPQA
表4.不同掺杂浓度下的器件效率
掺杂浓度(wt%) 0.5 1.0 2.0 3.0 4.0 5.0 |
效率(cd/A) 20.9 19.7 19.3 17.5 13.3 11.6 |
Claims (4)
1、通式(I)所示的喹吖啶酮衍生物
通式(I)代表以喹吖啶酮为基本结构骨架的喹吖啶酮衍生物,其中R1和R2是相互独立的C1-C11的烷基、C1-C11的烷氧基、C1-C11的取代烷基、芳香基、取代芳香基、芳香稠环、取代芳香稠环;R3,R4,R5和R6为相互独立的C1-C11的烷基、C1-C11的烷氧基、C1-C11的取代烷基、芳香基、取代芳香基、芳香稠环、取代芳香稠环、卤素。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喹吖啶酮衍生物(I)可用于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电致发光器件带有一个或多个活性层,在这些活性层中至少有一层含有一种或多种本发明的化合物。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化合物(I)可用于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活性层可以是一个光发射层和/或一迁移层和/或一电荷注入层。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化合物(I)可用于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活性层中含有式(I)代表的化合物,其中R1和R2为C1-C6的烷基,R3、R4、R5和R6为C1-C6的烷基、C1-C6的烷氧基、苯基、苯基衍生物、苯酚基、苯酚基衍生物。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3127617 CN1219778C (zh) | 2003-07-08 | 2003-07-08 | 喹吖啶酮衍生物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3127617 CN1219778C (zh) | 2003-07-08 | 2003-07-08 | 喹吖啶酮衍生物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82127A true CN1482127A (zh) | 2004-03-17 |
CN1219778C CN1219778C (zh) | 2005-09-21 |
Family
ID=34153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03127617 Expired - Lifetime CN1219778C (zh) | 2003-07-08 | 2003-07-08 | 喹吖啶酮衍生物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219778C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00140C (zh) * | 2004-12-10 | 2007-02-14 | 吉林大学 | 喹吖啶酮-咔唑类化合物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
CN102060854A (zh) * | 2010-11-25 | 2011-05-18 | 吉林大学 | 腈取代喹吖啶酮类化合物及其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
CN101562236B (zh) * | 2004-08-04 | 2011-11-16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发光元件、显示器件及电子器具 |
CN101747332B (zh) * | 2009-12-23 | 2012-02-01 | 吉林奥来德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含脲键的喹吖啶酮衍生物及其凝胶 |
CN102850348A (zh) * | 2012-10-08 | 2013-01-02 | 吉林大学 | 五苯基苯基喹吖啶酮衍生物及其在作为荧光材料方面应用 |
CN103694173A (zh) * | 2013-12-24 | 2014-04-02 | 郑州西格玛化工有限公司 | 吖啶酮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 |
US20190140189A1 (en) * | 2016-07-27 | 2019-05-09 | Fujifilm Corporation |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imaging element, optical sensor, and compound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684908B2 (ja) * | 2016-07-27 | 2020-04-22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光電変換素子、撮像素子、光センサ、化合物 |
-
2003
- 2003-07-08 CN CN 03127617 patent/CN1219778C/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62236B (zh) * | 2004-08-04 | 2011-11-16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发光元件、显示器件及电子器具 |
CN1300140C (zh) * | 2004-12-10 | 2007-02-14 | 吉林大学 | 喹吖啶酮-咔唑类化合物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
CN101747332B (zh) * | 2009-12-23 | 2012-02-01 | 吉林奥来德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含脲键的喹吖啶酮衍生物及其凝胶 |
CN102060854A (zh) * | 2010-11-25 | 2011-05-18 | 吉林大学 | 腈取代喹吖啶酮类化合物及其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
CN102850348A (zh) * | 2012-10-08 | 2013-01-02 | 吉林大学 | 五苯基苯基喹吖啶酮衍生物及其在作为荧光材料方面应用 |
CN103694173A (zh) * | 2013-12-24 | 2014-04-02 | 郑州西格玛化工有限公司 | 吖啶酮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 |
US20190140189A1 (en) * | 2016-07-27 | 2019-05-09 | Fujifilm Corporation |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element, imaging element, optical sensor, and compound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219778C (zh) | 2005-09-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39447C (zh) |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 |
CN1255365C (zh) | 芴化合物和使用该化合物的有机发光装置 | |
CN1208422C (zh) |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和有机发光介质 | |
CN1302087C (zh) | 发光设备和芳香化合物 | |
CN1271168C (zh) | 有机电场发光元件 | |
CN1231096C (zh) | 有机场致发光器件 | |
CN1152607C (zh) |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有机薄膜和三胺化合物 | |
CN1881649A (zh) | 有机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157461C (zh) | 双螺环衍生物及其作为电致发光材料的应用 | |
CN101068041A (zh) |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和有机发光介质 | |
CN1252034C (zh) | 胺化合物和使用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 |
CN1366792A (zh) |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和有机发光介质 | |
CN1918946A (zh) |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 |
CN1735301A (zh)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
CN1610468A (zh) | 白色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 |
CN1397148A (zh) | 发光元件材料和使用该材料的发光元件 | |
CN1487778A (zh) | 1,3,6,8-四取代的芘化合物,使用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 | |
CN1807396A (zh) | 蒽衍生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显示装置 | |
CN1911898A (zh) | 三芳胺基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和使用该三芳胺基化合物的有机发光器件 | |
CN1977568A (zh) | 有机el显示装置 | |
CN1861567A (zh) | 三芳基胺型化合物和应用该化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
CN1829702A (zh) | 喹喔啉衍生物及使用该喹喔啉衍生物的发光元件 | |
CN1900092A (zh) |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应用 | |
CN1674743A (zh) |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 |
CN1394835A (zh) | 苝衍生物的合成方法、苝衍生物以及有机el元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