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80669A - 对车辆的两轴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 - Google Patents

对车辆的两轴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80669A
CN1480669A CNA031465293A CN03146529A CN1480669A CN 1480669 A CN1480669 A CN 1480669A CN A031465293 A CNA031465293 A CN A031465293A CN 03146529 A CN03146529 A CN 03146529A CN 1480669 A CN1480669 A CN 14806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riable part
friction element
arrival
speed
duty fa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14652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74981C (zh
Inventor
�����ձ���
权赫彬
张在德
李景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undai Motor Co
Original Assignee
Hyundai Motor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2-00534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0471255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2-00534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0471257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2-006517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0488711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2-00689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0471272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Hyundai Motor Co filed Critical Hyundai Motor Co
Publication of CN14806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806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7498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7498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04Smoothing ratio shift
    • F16H61/06Smoothing ratio shift by controlling rate of change of fluid pressure
    • F16H61/061Smoothing ratio shift by controlling rate of change of fluid pressure using electric control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04Smoothing ratio shift
    • F16H61/06Smoothing ratio shift by controlling rate of change of fluid pressure
    • F16H61/061Smoothing ratio shift by controlling rate of change of fluid pressure using electric control means
    • F16H2061/062Smoothing ratio shift by controlling rate of change of fluid pressure using electric control means for controlling filling of clutches or brake servos, e.g. fill time, fill level or pressure during fil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306/00Shifting
    • F16H2306/40Shifting activities
    • F16H2306/44Removing torque from current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306/00Shifting
    • F16H2306/40Shifting activities
    • F16H2306/52Applying torque to new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68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epped gearings
    • F16H61/684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epped gearings without interruption of drive
    • F16H61/686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stepped gearings without interruption of drive with orbital ge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Device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对于带有初级变速部分和次级变速部分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如果输出一个变速信号,则开始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并且随后开始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进行对于初级变速部分的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目的在于使初级变速部分的输入速度与输出速度之差的变化速率接近第一目标速度变化速率,并且同时进行对于次级变速部分的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目的在于使涡轮速度的变化速率接近第二目标速度变化速率;及完成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并且然后完成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

Description

对车辆的两轴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两轴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借助于通过两轴的同步变速控制提高变速响应可以提高变速性能的、用于两轴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车辆中采用的自动变速器响应诸如车辆驱动速度、油门位置等之类的各种条件通过调节多个电磁阀经液压压力控制而自动变速到希望齿轮。电磁阀使用液压压力控制各种摩擦元件。
如果驾驶员把选择杆运动到一个希望的变速范围,则发生手动阀的阀口变化,并且随后变速机构的各种操作元件由根据电磁阀的负载比控制从油泵供给的液压压力选择性地操作。
这样一种自动变速器包括多个摩擦元件。当把自动变速器变速到一个目标档时,一些摩擦元件(离去(off-going)摩擦元件)从啮合状态释放,而另一些摩擦元件(到来(on-coming)摩擦元件)则从释放状态啮合。自动变速器的变速质量主要由摩擦元件的释放开始计时和啮合开始计时确定。一直在进行用来提高变速质量的各种研究。
一个常规的四前进档自动变速器只包括一个变速部分(初级变速部分),并且其足以控制用来变速的初级变速部分。在带有包括两个变速部分(初级变速部分和次级变速部分)的两根轴的常规五前进档自动变速器中,经初级变速部分和次级变速部分的独立控制,可以实现五个前进档。
然而,在用于五前进档自动变速器的这样一种常规控制方法中,初级变速部分和次级变速部分的同时控制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在常规的五前进档自动变速器中实现六个前进档。
在本发明背景部分中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增强对发明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将其看作是某种确认或是任何形式的建议而使得上述信息构成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为公知的先有技术。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速控制方法,其使用设置有两个变速部分的5速自动变速器,通过同时控制初级变速部分和次级变速部分而实现六个换档速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一种变速控制方法用于一自动变速器,该自动变速器设置有处于第一轴上的初级变速部分和处于第二轴上的次级变速部分,所述变速控制方法包括:(a)如果输出一个变速信号,则在该变速信号的输出点处,通过根据车辆操作条件来确定对于第一和第二轴的摩擦元件的控制开始计时,开始对于第二轴的变速控制,并且如果检测到对于第二轴的变速控制,则开始对于第一轴的变速控制,且随后确定用于第一轴的反馈控制的第一轴目标变化速率和用于第二轴的反馈控制的第二轴目标变化速率;(b)根据初级变速部分的输入速度与输出速度之差的变化速率,以及上述第一轴目标变化速率,进行第一轴的反馈控制,并且根据涡轮速度的变化速率和上述第二轴目标变化速率进行第二轴的反馈控制;及(c)完成第一轴的变速,然后完成第二轴的变速。
步骤(a)优选包括:根据在变速信号的输出点的液压压力排出时间和初始加负荷时间,确定第一和第二轴的每个电磁阀的控制开始计时;根据所确定的控制开始计时而输出对于第二轴的变速开始负载;如果通过对于第二轴的变速开始负载的输出,确定了在第二轴中所进行的变速控制,则确定用于第二轴的反馈控制的第二轴目标变化速度;如果确定已经开始第二轴的变速控制,则输出对于第一轴的变速开始负载;及如果通过对于第一轴的变速开始负载的输出,确定了在第一轴中所进行的变速控制,则确定用于第一轴的反馈控制的第一轴目标变化速率。
而且步骤(b)优选包括:分别输出对于第一轴的初始变速负载和对于第二轴的初始变速负载;通过根据初级变速部分的输入速度与输出速度之差的变化速率与所确定的第一轴目标变化速率之差确定第一轴校准负载比,并且随后通过根据所确定的第一轴校准负载比输出第一轴控制负载比,进行第一轴的反馈控制;而且在进行对于第一轴的反馈控制的同时,通过根据涡轮速度与所确定的第二轴目标变化速率之差确定第二轴校准负载比,并且随后通过根据所确定的第二轴校准负载比输出第二轴控制负载比,进行第二轴的反馈控制。
步骤(c)优选进一步包括:估计对第一轴的变速完成的第一时间段和对第二轴的变速完成的第二时间段,并且随后确定第一时间段是否小于第二时间段;如果确定第一时间段小于第二时间段,则确定是否已经完成第一轴的变速;如果确定还没有完成第一轴的变速,则返回步骤(b);如果确定已经完成第一轴的变速,则确定是否已经完成第二轴的变速;如果确定还没有完成第二轴的变速,则返回步骤(b);及如果确定已经完成第二轴的变速,则完成变速控制。
优选的是,如果确定第一时间段不小于第二时间段,则把第一轴目标变化速率重设到这样一个值:对第一轴的变速完成的时间段变得小于对第二轴的变速完成的时间段,并且控制过程返回步骤(b)。
在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一种用于设置有初级变速部分和次级变速部分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方法包括:(a)如果输出一个变速信号,则开始在次级变速部分中的变速,并且随后开始在初级变速部分中的变速;(b)对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进行输出负载比的反馈控制,目的在于实现预定的第一输入速度变化速率,并且同时对于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进行输出负载比的反馈控制,目的在于实现预定的第二输入速度变化速率;及(c)完成在初级变速部分中的变速,而且随后完成在次级变速部分中的变速。
变速信号优选是在通电状态下的一个加速信号,并且步骤(a)包括:把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0%;把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0%;通过把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在一个特定时间段设置到100%,进行对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及把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为在完成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时的点的初始耦合负载,并且同时重复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工作(100%负载比)和占空(0%负载比),直到检测到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为止,从而把初级变速部分的额定转矩保持为1。
而且优选的是,根据在输出变速信号的一个点处计算出的液压压力排放时间和初始加负荷时间,确定把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0%的点。
优选确定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的开始点,使得初始加负荷的完成点晚于液压压力从离去摩擦元件释放的点。
进一步优选的是,变速信号是在通电状态下的一个加速信号,并且步骤(b)包括:把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为初始负载比,并且把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为初始负载比;进行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并且同时进行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以及进行对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
优选根据由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引起的输入扭矩下降,确定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初始负载比。
优选的是,根据目标输入速度变化速率与真实输入速度变化速率之差,基于校准值的学习,而确定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初始负载比。
优选确定对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的开始计时,使得初始加负荷的完成点与估计出的同步计时重合。
优选的是,根据当前活塞行程值与以前活塞行程值之差,基于校准值的学习,确定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的一个时间段。
变速信号优选是在通电状态下的加速信号,并且步骤(c)包括:如果检测到初级变速部分的同步,则进行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使得初级变速部分的输入速度稍高于同步速度;在完成对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之后,输出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耦合负载比;把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初始耦合负载比保持一个特定时间段,并且随后以特定速率增大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停止对于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并且由此把该负载比逐渐减小到0%;停止对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并且随后把一个特定负载比保持一个预定时间段;通过把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100%,完成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以及通过把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100%,完成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
变速信号优选是在断电状态下的一个减速信号,并且步骤(a)包括:把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0%;把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0%;重复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工作(100%负载比)和占空(0%负载比),从而把额定扭矩比保持为1;把对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进行一个特定时间段,并且随后输出对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初始耦合负载;以及输出对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负载。
优选确定把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0%的一个点,从而把次级变速部分的额定扭矩比保持为高于1。
优选的是,确定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的开始点,使得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点尽可能紧密地靠近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点。
进一步优选的是,根据在目标速度变化速率与当前速度变化速率之间的差,通过校准值的学习,确定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初始耦合负载比。
优选根据在目标速度变化速率与当前速度变化速率之间的差,通过校准值的学习,确定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初始负载比。
优选的是,变速信号是在通电状态下的一个减速信号,并且步骤(b)包括:把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0%;输出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初始负载比率;输出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作为考虑到在初级变速部分中的变速开始、通过把校准负载添加到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初始负载比上而得到的一个值;进行对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和对于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以及停止对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并且随后把一个特定负载比保持一个特定时间段。
优选根据目标速度变化速率与当前速度变化速率之差,通过校准值的学习,确定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初始负载比。
变速信号优选是在通电状态下的一个减速信号,并且步骤(c)包括:停止对于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并且由此把该负载比逐渐减小到0%;通过把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100%,完成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以及通过把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100%,完成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
变速信号优选是在断电状态下的一个加速信号,并且步骤(a)包括:把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0%;把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0%;进行对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一个特定时间段,并且随后输出其初始耦合负载;进行对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一个特定时间段,并且随后输出其初始耦合负载;输出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保持工作比;及如果检测到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则输出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初始负载。
优选确定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的开始点,使得初始加负荷的完成点与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液压压力释放点重合。
优选的是,根据在初始加负荷完成点的活塞行程值与在以前阶段的活塞行程值之差,通过校准值的学习,确定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的特定时间段。
优选确定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的开始点,使得初始加负荷的完成点与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液压压力释放点重合。
优选的是,根据一个在初始加负荷完成点的活塞行程值与在以前阶段的一个活塞行程值之差,通过校准值的学习,确定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的特定时间段。
还优选根据涡轮扭矩来确定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初始耦合负载比。
优选的是,根据涡轮扭矩确定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初始耦合负载比。
优选确定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保持负载比,使得额定扭矩比保持为0。
进一步优选的是,变速信号是在断电状态下的加速信号,并且步骤(b)包括:如果检测到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则输出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初始负载比和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负载比;和分别进行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及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
同样优选的是,变速信号是在断电状态下的加速信号,并且步骤(c)包括:如果检测到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同步,则进行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从而初级变速部分的输入速度稍高于同步速度;如果检测到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同步,则停止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然后保持其特定负载比一个特定时间段,并且随后以一个特定速率增大其负载比;如果检测到次级变速部分的同步,则停止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然后保持其特定负载比一个特定时间段,并且随后以一个特定速率增大其负载比;停止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并且随后把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0%;通过按100%输出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完成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及通过按100%输出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完成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
变速信号优选是在断电状态下的一个减速信号,并且步骤(a)包括:把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0%;把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0%;把对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进行一个特定时间段,并且随后输出其初始耦合负载;把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进行一个特定时间段,并且随后输出其初始耦合负载;输出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一个保持负载比;在把对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进行一个特定时间段之后,输出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电磁阀的初始耦合负载比;如果检测到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则输出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初始负载比;以及如果检测到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则输出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初始负载比。
优选确定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的开始点,使得初始加负荷的完成点与次级变速部分的液压压力释放点重合。
优选根据在初始加负荷完成点的活塞行程值与在以前阶段的活塞行程值之差,通过校准值的学习,确定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的特定时间段。
优选的是,确定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的一个开始点,使得初始加负荷的完成点与液压压力释放点重合。
优选根据在初始加负荷完成点的活塞行程值与在以前阶段的活塞行程值之差,通过校准值的学习,确定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的特定时间段。
同样优选的是确定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保持负载比,从而把额定扭矩比保持为0。
进一步优选的是,变速信号是在断电状态下的一个减速信号,并且步骤(b)包括:如果检测到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则输出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初始负载比;进行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进行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及进行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
同样优选的是,变速信号是在断电状态下的一个减速信号,并且步骤(c)包括:如果检测到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同步,则停止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并且随后把一个特定负载比保持一个特定时间段;如果检测到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同步,则进行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使得输入速度稍高于同步速度;如果检测到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同步,则停止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并且随后把一个特定负载比保持一个特定时间段;以一个特定速率把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增大一个特定时间段;以一个特定速率把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增大一个特定时间段;通过把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100%,完成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及在完成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之后,停止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并且随后通过把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100%,完成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
附图说明
并入说明书且构成其一部分的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与说明部分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其中:
图1是可以对其应用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变速控制方法的自动变速器的动力传动系的示意图;
图2是对其可以应用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变速控制方法的系统;
图3A和3B是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变速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变速控制方法的通电加速的变速图形;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变速控制方法的通电减速的变速图形;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变速控制方法的断电加速的变速图形;及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变速控制方法的断电减速的变速图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可以对其应用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变速控制方法的两轴自动变速器包括:初级变速部分,其在图中由附图标记“M”表示;以及次级变速部分,其在图中由附图标记“S”表示。初级变速部分M带有两个行星齿轮组,即第一单小齿轮行星齿轮组4和第二单小齿轮行星齿轮组6,而次级变速部分S带有第三单小齿轮行星齿轮组40。
初级变速部分M的输入轴2从一个变矩器(其在图中以“TC”表示)的涡轮42接收动力,并且把动力传递到第一单小齿轮行星齿轮组4和第二单小齿轮行星齿轮组6。通过第一和第二单小齿轮行星齿轮组4和6的互补操作而换档。动力然后经联接到第一行星齿轮架8上的一个传递驱动齿轮10输出。
第一行星齿轮架8,其起到初级变速部分M的输出元件作用,固定联接到第二齿圈20上,而第一齿圈14固定联接到第二行星齿轮架18上。第一恒星齿轮12、第二行星齿轮架18、和第二恒星齿轮16分别经第一离合器C1、第二离合器C2、和第三离合器C3联接到输入轴2上。因而,提供三条输入路线。
把第一齿圈14和第二行星齿轮架18连接在一起的连接件22经第一制动器B1和第一单向离合器F1可变地联接到壳体24上,并且第二恒星齿轮16经第二制动器B2可变地联接到壳体24上。因而,提供两个制动元件。
第三齿圈32起到次级变速部分S的输入元件的作用,而第三行星齿轮架30起到次级变速部分S的输出元件的作用。初级变速部分M的动力经一个与传递驱动齿轮10啮合的传递从动齿轮36传递到第三齿圈32。第三恒星齿轮28经第四离合器C4联接到第三行星齿轮架30上,并且同时经第三制动器B3和第二单向离合器F2联接到壳体24上。次级行星部分S的动力经联接到第三行星齿轮架30的输出齿轮34输出。
在图1的自动变速器中,第一前向驱动比(第一档)通过啮合第一离合器C1、第三制动器B3、第一单向离合器F1、和第二单向离合器F2建立。第二前向驱动比(第二档)通过啮合第一离合器C1、第二制动器B2、和第二单向离合器F2建立。第三前向驱动比(第三档)通过啮合第一离合器C1、第四离合器C4、和第一单向离合器F1建立。第四前向驱动比(第四档)通过啮合第一离合器C1、第四离合器C4、和第二制动器B2建立。第五前向驱动比(第五档)通过啮合第一离合器C1、第二离合器C2、和第四离合器C4建立。第六前向驱动比(第六档)通过啮合第二离合器C2、第四离合器C4、和第二制动器B2建立。反向驱动(倒车档)通过啮合第三离合器C3、第一制动器B1、和第三制动器B3建立。
图2的一种系统用来控制图1所示自动变速器的离合器和制动器的选择性操作。
如果把代表各种车辆驱动状态的多个信号从一个发动机状态监视部件100供给到一个发动机控制单元(ECU)200,则ECU 200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和基准数据控制发动机驱动部件300,从而在最佳状态下操作发动机。
ECU 200也把变速控制所需的数据发送到一个变速器控制单元(TCU)400,并且TCU 400使用从ECU 200输入的数据和从变速状态监视部件500供给的数据控制变速驱动部件600。
TCU 400优选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其它必需的硬件和软件组件,以允许控制单元与传感器通信并且执行这里所描述的控制功能。
发动机状态监视部件100可以包括各种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被配置成采集用于发动机控制的数据,如车辆速度传感器、曲柄角度传感器、发动机转速传感器、冷却剂温度传感器、涡轮转速传感器、油门位置传感器等。变速状态监视部件500可以包括各种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被配置成采集用于变速控制的数据,如输入轴转速传感器、输出轴转速传感器、液压油温度传感器、自动变速器手动换档限制换档器开关、制动器开关等。输入轴转速传感器510、次级变速部分输入轴转速传感器520、和输出轴转速传感器530表示在图1中。
发动机驱动部件300可以包括用来控制发动机的各种执行元件,而变速驱动部件600可以包括用来控制自动变速器的液压压力的各种电磁阀。
ECU 200可以经CAN(控制器区域网络)通信系统把数据发送到TCU 400。
CAN通信系统可以经一条CAN总线传输数据,并且各种控制器可以经CAN通信系统彼此传送数据。在CAN通信系统中,当对于一个特定控制器需要另外的信息时,有可能仅通过改变软件而不改变硬件来响应这种需要。
以下同时参照图3A和3B来解释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变速控制方法。如图3A和3B中所示,所述变速控制方法包括三个过程I、II、和III。
在过程I中,变速过程分别在初级变速部分(第一轴)和次级变速部分(第二轴)中启动,使得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点处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点之前。
在过程II中,同时执行作用在初级和次级变速部分的摩擦元件上的液压压力的供给的反馈控制。
在过程III中,完成初级和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过程,使得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完成点处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完成点之前。
如果在步骤S100输出一个变速指令信号,则TCU 400在步骤S110和S120启动在初级和次级变速部分中变速的准备,且随后在步骤S130输出一个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负载比信号。
TCU 400在步骤S140确定是否已经开始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如果是,则TCU 400在步骤S150确定一个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反馈控制的目标输入速度变速速率。否则,重复进行步骤S140,直到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为止。
在步骤S160,输出一个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负载比信号。TCU 400然后在步骤S170确定是否已经开始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如果是,则TCU 400在步骤S180确定初级变速部分的输入速度与输出速度之差的目标变化速率。否则,重复进行步骤S170,直到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为止。
如图3B所示,在步骤S190,输出用于初级变速部分和次级变速部分的初始负载,并且初级和次级变速部分的反馈控制分别开始(步骤S200)。
对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反馈控制按在步骤S211、S212、和S213中表示的那样进行。
在步骤S211,TCU 400根据输入轴转速传感器510和次级变速部分输入轴转速传感器520的信号计算初级变速部分的输入速度与输出速度之差的变化速率,并且把计算出的变化速率与目标变化速率相比较,该目标变化速率为初级变速部分的输入速度与输出速度之差。
然后在步骤S212,TCU 400根据在计算出的变化速率与目标变化速率——该目标变化速率为初级变速部分的输入速度与输出速度之差——之间的差,计算出校准负载比,并且在步骤S213,输出一个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对应负载比。
在进行初级变速部分的反馈控制的同时,对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反馈控制如步骤S221、S222、和S223中所示的那样进行。
在步骤S221,TCU 400计算涡轮速度的变化速率,并且将计算出的涡轮速度的变化速率与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反馈控制的目标输入速度变化速率相比较。然后,在步骤S222,TCU 400根据计算出的在涡轮速度的变化速率与目标输入速度变化速率——该目标输入速度变化速率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反馈控制——之间的差,计算出校准负载比,并且在步骤S223,输出一个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对应负载比,由此进行变速控制。
然后在步骤S230,TCU 400估计在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完成之前的第一时间段T1、和在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完成之前的第二时间段T2。
TCU 400然后在步骤S240确定第一时段T1是否小于第二时段T2。如果是,则TCU 400在步骤S250确定是否已经完成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否则的话,TCU 400在步骤S270重设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目标变化速率,使得第一时段T1小于第二时段T2。
在步骤S270重设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目标变化速率之后,过程返回步骤S211,由此进行对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反馈控制。
如果步骤S250的确定是肯定的,则TCU 400在步骤S260确定是否已经完成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如果步骤S250的确定是否定的,则程序返回步骤S211。
如果步骤S260的确定是肯定的,则程序结束,否则的话,程序返回步骤S221。
简而言之,如果由ECU 200产生一个变速信号,则在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之前开始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并且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在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之前完成。
具体地说,在图3A的控制过程I中,TCU 400根据来自摩擦元件的液压压力排出时间和初级变速部分和次级变速部分的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时间,确定每个电磁阀的变速控制开始计时。按照所确定的变速控制开始计时来启动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控制,并且在检测到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之后立即开始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
在图3B的控制过程II中,分别进行初级和次级变速部分的每个摩擦元件的液压压力的反馈控制。在初级变速部分的反馈控制中,控制输入速度与输出速度之差以接近目标值,而在次级变速部分的反馈控制中,控制涡轮速度以接近目标值。
在次级变速部分的反馈控制中,把涡轮速度确定为控制目标以便保证良好的变速操作,并且次级变速部分的反馈控制的目标值可以被优选地确定,而使得涡轮速度以恒定速率减小。
根据在变速开始检测点的目标变速时间、和在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点与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点之间的时间差,确定初级变速部分的反馈控制的目标值,并且响应变速状态而修正该目标值。
优选根据目标变速时段、变速器的输出速度、和齿轮传动比,确定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反馈控制的目标输入速度变化速率。该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反馈控制的目标变化速率可以根据变速状态而改变。
优选根据目标变速时段、在初级和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点之间的时间间隔、和齿轮传动比,确定初级变速部分的输入速度与输出速度之差的目标变化速率。保持初级变速部分的反馈控制的目标变化速率,直到完成变速为止。
图3B的控制过程III保证在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之前完成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
参照图4,下文将解释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用于在通电状态下的加速的变速控制。
如果在车辆的通电状态下产生一个加速信号(SS),则通过把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负载比设置到0%,开始对于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释放控制(①),并且通过把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负载比设置到0%,开始对于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释放控制(②)。
然后,开始对于次级变速部分的一个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③)。随着一个特定时间段之后的初始加负荷的完成,输出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耦合负载比(④)。
同时,在初级变速部分中,重复离去摩擦元件的工作(100%)和占空(0%),从而可以把额定扭矩比保持为1(④)。
优选根据在输出变速信号的点(点SS)处计算的液压压力排出时间和初始加负荷时间,确定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液压压力在过程①中的释放计时。
优选的是,可以这样确定在过程③中对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开始计时,使得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完成点晚于来自离去摩擦元件的液压压力排出点。根据在目标时段与从初始加负荷完成到变速开始点的真实时段之间的差,通过学习校准值来确定初始加负荷时间。
在过程④中,优选的是可以根据在变速期间的目标速度变化速率与真实速度变化速率之间的差通过学习校准值,确定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耦合负载比。
如果检测到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SSS),则停止对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控制④(工作比和占空比的重复),并且随后输出0%的负载比(⑤)。然后,如果检测到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SBM),则输出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负载比,并且输出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初始负载比(⑥)。
在控制⑥中,优选的是可以根据由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引起的输入扭矩下降来确定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负载比,并且优选的是可以按照在目标输入速度变化速率与真实输入速度变化速率间的差,通过学习校准值来确定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初始负载比。
在输出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和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初始负载之后,开始对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输出负载比的反馈控制,目的在于实现预定的恒定输入速度变化速率(⑦),并且同时,开始对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输出负载比的反馈控制,目的在于根据次级变速部分的估计出的变速完成时间而实现一个预定的输入速度变化速率(⑦)。
然后估计初级变速部分的同步计时,并且开始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使得初始加负荷的完成点与估计的同步计时重合(⑧)。
按照在初始加负荷完成点的当前活塞行程值与以前时间的活塞行程值之间的差,通过学习校准值,确定初始加负荷时间。
如果第一次检测到初级变速部分的同步(IF),则进行反馈控制,使得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输入速度稍高于同步速度(⑨),并且停止对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当完成在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中的初始加负荷之后,输出对应输入负载比的初始耦合负载比(⑩),并且把负载比逐渐增大一个特定时间段()。
如果第二次检测到初级变速部分的同步(FFM),则停止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反馈控制,并且把该负载比逐渐减小到0%()。
如果检测到次级变速部分的同步,则停止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反馈控制,并且把特定的负载比保持一个特定时间段()。然后,通过输出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100%负载比完成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并且通过输出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100%负载比完成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
在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通电加速中,有可能允许涡轮速度逐渐增大而不用增大范围,并且在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完成、及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完成的过程中进行变速。
参照图5,下文将解释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对于通电状态下的减速的变速控制。
如果在车辆的通电状态下产生一个减速信号(SS),则通过把设置在第一轴中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电磁阀的负载比设置到0%(①),并且随后通过把设置在第二轴中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电磁阀的负载比设置到0%(②),开始释放控制。在这种控制期间,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电磁阀的负载比不会立即降到0,而是以一个预定速率减小某一时段,并且随后降到0,如图5中所示。
在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中,在①的控制之后,重复工作(100%负载比)和占空(0%负载比),使得额定扭矩比保持为1(③)。①和③的控制是用来准备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的过程,该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略晚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
在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工作/占空的重复期间,开始对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④)。在把初始加负荷保持一个预定时间段之后,输出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电磁阀的初始耦合负载比(⑤)。
然后,如果检测到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SBS),则输出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初始负载比(⑥)。
在控制过程④中,确定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开始计时,使得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计时尽可能紧密地接近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计时。通过学习对应于目标速度变化速率与真实速度变化速率之差的校准值,确定在过程⑤和⑥中的初始负载。
然后,如果检测到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SBM),则输出并保持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电磁阀的0%负载比(⑦),由此完全释放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并且输出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负载比(⑦)。同时,根据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补偿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负载比(⑦)。
然后,分别进行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和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反馈控制,目的在于实现一个预定的输入速度变化速率(⑧)。如果在反馈控制的过程期间检测到初级变速部分的同步(IF),则停止初级变速部分的反馈控制,并且把一个预定的负载比保持预定时间段(⑨)。
然后,如果检测到次级变速部分的同步(FFM),则停止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反馈控制,并且把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负载比逐渐减小到0%(⑩)。在这个过程期间,通过输出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100%负载比来完成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
在过程之后,如果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电磁阀的负载比达到0%,则把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负载比设置到100%(FFS,)。
控制变速过程,其目的在于在0.8秒内完成变速过程,并且确定目标涡轮速度变化速率为在变速的早期阶段较高以减小变速时段,而在接近于同步的完成时则较低,以防止变速冲击。
在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通电减速中,在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完成、及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完成的过程中进行变速。因此,使用带有两轴的常规5速度自动变速器能实现六种速度。
参照图6,下文将解释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用于在断电状态下的加速的变速控制。
如果在车辆的断电状态下输出一个加速信号(SS),则通过把用于初级和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负载比分别设置到0%来开始释放控制(①)。然后,在从释放控制的开始点起的一个预定的时段之后,开始对于初级和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②)。
在过程②中,确定初级和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的开始点,使得初始加负荷的完成点与离去摩擦元件的液压压力释放点重合。根据在初始加负荷完成点的活塞行程值与以前阶段的行程值之间的差,通过学习校准值来补偿初始加负荷时间。
在完成初始加负荷之后,输出初始耦合负载比,并且同时输出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负载比,从而把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额定扭矩比保持为0(③)。
在过程③期间,如果检测到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SBS),则输出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负载比(④)。然后,如果检测到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SBM),则分别输出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负载比(⑤)。
在过程④和⑤中,根据涡轮扭矩确定初始负载。在输出初始负载后的一个预定时段之后,分别开始对于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和到来摩擦元件以及对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反馈控制(⑥)。
在进行反馈控制的同时,如果检测到初级变速部分的同步(FFM),则进行对于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反馈控制,使得输入轴速度稍高于同步转速。同时,停止对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反馈控制,并且把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负载比在一个特定值下保持一个特定时间段(⑦)。
如果检测到次级变速部分的同步(FFS),则停止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并且把负载比保持恒定一个特定时间段(⑧)。然后把用于初级和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负载比以特定速率增大特定时间段(⑨、⑩)。然后停止对于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并且把负载比设置到0%。同时,把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负载比设置到100%(),并且随后把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负载比设置到100%()。
在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断电加速控制中,没有涡轮速度于其中增大的范围,并且在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完成、及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完成的过程中进行变速。
参照图7,下文将解释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用于在断电状态下的减速的变速控制。
如果在车辆的断电状态下输出一个减速信号(SS),则通过把用于初级和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负载比分别设置到0%来开始释放控制(①)。在始自该释放控制的一个特定时间段之后,分别开始对初级和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②)。
在过程②中,确定用于初级和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的开始点,使得初始加负荷的完成点与离去摩擦元件的液压压力释放点重合。根据在初始加负荷完成点的活塞行程值与以前阶段的行程值之间的差,通过学习校准值来补偿初始加负荷时间。
在完成对初级和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一个特定时间段之后,分别输出用于初级和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耦合负载比(③),并且输出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负载比,从而把额定扭矩比保持为0以防止活塞返回(③)。
在该过程期间,如果检测到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SBS),则分别开始对于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和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负载比控制(④)。然后,如果检测到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SBM),则输出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负载比(⑤)。
根据涡轮扭矩确定过程④和⑤的初始负载比。
然后,分别开始对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和对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和离去摩擦元件的反馈控制(⑥)。
在反馈控制期间,如果检测到初级变速部分的同步(FFM),则终止对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反馈控制,并且把其负载比作为一个特定值而保持一个预定时间段(⑦)。
然后,如果检测到次级变速部分的同步(FFS),则终止对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反馈控制,并且把其负载比在一个特定值下保持一个特定时间段(⑧)。同时,进行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使得输入转速稍高于同步转速(⑧)。
然后,以一个特定速率增大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负载比(⑨),并且也以一个特定速率增大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负载比(⑩)。
然后,通过把用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负载比设置到100%,完成对于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变速控制(()。
然后,停止对于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反馈控制,并且把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负载比设置到0%(),并且同时,把用于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负载比设置到100%,由此完成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
在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断电减速中,在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完成、及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完成的过程中进行变速。
优选把变速过程控制成在0.8秒内完成。进行反馈控制而使得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在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之前完成。
为了同时控制初级变速部分和次级变速部分,使用布置在次级变速部分的输入轴处的输入轴速度传感器520、以及常规输入轴速度传感器510和常规输出轴速度传感器530。
如上文所述,在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变速控制中,在次级变速部分中的变速操作在初级变速部分之前开始,而在初级变速部分中的变速操作在次级变速部分之前完成,并且由此就能使用2轴自动变速器产生六种速度。
尽管在上文中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应该清楚地理解,这里讲授的基本发明概念的多种变更和/或修改——它们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能是显而易见的——仍然落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如在附属权利要求书中定义的那样。
贯穿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除非明确地做了相反描述,“包括”一词应理解成意味着包含所述元件而不是排除任何其它元件。

Claims (41)

1.一种用于设置有处于第一轴上的初级变速部分和处于第二轴上的次级变速部分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方法,包括:
(a)如果输出一个变速信号,则在该变速信号的输出点处,通过根据车辆操作条件来确定对于所述的第一和第二轴的摩擦元件的控制开始计时,而开始对于所述第二轴的变速控制,并且如果检测到对于所述第二轴的变速控制,则开始对于所述第一轴的变速控制,并且随后确定用于所述第一轴的反馈控制的第一轴目标变化速率和用于所述第二轴的反馈控制的第二轴目标变化速率;
(b)根据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输入速度与输出速度之差的变化速率和所述第一轴目标变化速率,进行所述第一轴的反馈控制,并且根据涡轮速度的变化速率和所述第二轴目标变化速率,进行所述第二轴的反馈控制;及
(c)完成所述第一轴的变速,然后完成所述第二轴的变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进一步包括:
根据在所述变速信号的输出点的液压压力排出时间和初始加负荷时间,确定所述的第一和第二轴的每个电磁阀的控制开始计时;
根据所确定的控制开始计时,输出对于所述第二轴的变速开始负载;
如果确定通过对于所述第二轴的变速开始负载的输出而在所述第二轴中进行变速控制,则确定用于所述第二轴的反馈控制的第二轴目标变化速度;
如果确定已经开始所述第二轴的变速控制,则输出对于所述第一轴的变速开始负载;及
如果确定通过对于所述第一轴的变速开始负载的输出而在所述第一轴中进行变速控制,则确定用于所述第一轴的反馈控制的第一轴目标变化速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进一步包括:
分别输出对于所述第一轴的初始变速负载和对于所述第二轴的初始变速负载;
通过根据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输入速度与输出速度之差的变化速率与所确定的所述第一轴目标变化速率之差而确定第一轴校准负载比,并且随后通过根据所确定的该第一轴校准负载比而输出第一轴控制负载比,进行所述第一轴的反馈控制;及
在进行对于所述第一轴的反馈控制的同时,通过根据所述涡轮速度与所确定的第二轴目标变化速率之差而确定第二轴校准负载比,并且随后通过根据所确定的该第二轴校准负载比而输出第二轴控制负载比,进行所述第二轴的反馈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进一步包括:
估计用于所述第一轴的变速完成的第一时间段和用于所述第二轴的变速完成的第二时间段,并且然后确定所述第一时间段是否小于所述第二时间段;
如果确定所述第一时间段小于所述第二时间段,则确定是否已经完成所述第一轴的变速;
如果确定还没有完成所述第一轴的变速,则返回步骤(b);
如果确定已经完成所述第一轴的变速,则确定是否已经完成所述第二轴的变速;
如果确定还没有完成所述第二轴的变速,则返回步骤(b);及
如果确定已经完成所述第二轴的变速,则完成变速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确定所述第一时间段不小于所述第二时间段,则把所述第一轴目标变化速率重设到这样一个值,使得用于所述第一轴的变速完成的时间段变得小于用于所述第二轴的变速完成的时间段,并且控制过程返回步骤(b)。
6.一种用于设置有初级变速部分和次级变速部分的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方法,包括:
(a)如果输出一个变速信号,则开始在所述次级变速部分中的变速,并且随后开始在所述初级变速部分中的变速;
(b)对于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进行输出负载比的反馈控制,目的在于实现预定的第一输入速度变化速率,并且同时对于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进行输出负载比的反馈控制,目的在于实现预定的第二输入速度变化速率;及
(c)完成在所述初级变速部分中的变速,而且随后完成在所述次级变速部分中的变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信号是在通电状态下的加速信号,并且步骤(a)进一步包括:
把用于所述的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0%;
把用于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0%;
通过把用于所述的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100%一个特定时间段,进行对于所述的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及
把用于所述的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为在完成对于所述的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时的点的初始耦合负载,并且同时重复用于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工作(100%负载比)和占空(0%负载比),直到检测到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从而把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额定转矩保持为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在输出所述变速信号的一个点处计算的液压压力排放时间和初始加负荷时间,确定把所述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0%的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用于所述的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的开始点,使得所述初始加负荷的完成点晚于液压压力从所述离去摩擦元件释放的点。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信号是在通电状态下的一个加速信号,并且步骤(b)进一步包括:
把所述的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为初始负载比,并且把所述的初级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为初始负载比;
进行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并且同时进行所述的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及
进行对于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由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所引起的输入扭矩下降,确定所述的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初始负载比。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目标输入速度变化速率与真实输入速度变化速率之差,基于校准值的学习,确定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初始负载比。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对于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的开始计时,使得所述初始加负荷的完成点与估计的同步计时重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当前活塞行程值与以前活塞行程值之差,基于校准值的学习,确定用于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的时间段。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信号是在通电状态下的一个加速信号,并且步骤(c)进一步包括:
如果检测到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同步,则进行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使得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输入速度稍高于同步速度;
在完成对于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之后,输出用于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耦合负载比;
把用于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该初始耦合负载比保持一个特定时间段,并且随后以特定速率增大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
停止对于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并且由此把该负载比逐渐减小到0%;
停止对于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并且随后把一个特定负载比保持一个预定时间段;
通过把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100%,完成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及
通过把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100%,完成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
1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信号是在断电状态下的一个减速信号,并且步骤(a)进一步包括:
把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0%;
把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0%;
重复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工作(100%负载比)和占空(0%负载比),从而把额定扭矩比保持为1;
把对于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进行一个特定时间段,并且随后输出用于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初始耦合负载;及
输出对于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负载。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把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0%的一个点,从而把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额定扭矩比保持为高于1。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用于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的开始点,使得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点尽可能紧密地靠近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点。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目标速度变化速率与当前速度变化速率之差,通过校准值的学习,确定用于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初始耦合负载比。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目标速度变化速率与当前速度变化速率之差,通过校准值的学习,确定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初始负载比。
2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信号是在通电状态下的一个减速信号,并且步骤(b)进一步包括:
把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0%;
输出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初始负载比;
输出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作为考虑到在所述初级变速部分中的变速开始、通过把校准负载添加到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初始负载比上而得到的一个值;
进行对于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和对于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及
停止对于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并且随后把一个特定负载比保持一个特定时间段。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目标速度变化速率与当前速度变化速率之差,通过校准值的学习,确定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初始负载比。
2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信号是在通电状态下的一个减速信号,并且步骤(c)进一步包括:
停止对于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并且由此把该负载比逐渐减小到0%;
通过把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100%,完成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及
通过把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100%,完成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
2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信号是在断电状态下的一个加速信号,并且步骤(a)进一步包括:
把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0%;
把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0%;
进行对于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一个特定时间段,并且随后输出其初始耦合负载;
进行对于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一个特定时间段,并且随后输出其初始耦合负载;
输出用于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保持工作比;及
如果检测到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则输出对于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初始负载。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用于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的开始点,使得所述初始加负荷的完成点与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液压压力释放点重合。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在所述初始加负荷完成点的活塞行程值与在以前阶段的活塞行程值之差,通过校准值的学习,确定用于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的特定时间段。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用于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的开始点,使得所述初始加负荷的完成点与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液压压力释放点重合。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在所述初始加负荷完成点的活塞行程值与在以前阶段的活塞行程值之差,通过校准值的学习,确定用于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的特定时间段。
29.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涡轮扭矩确定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初始耦合负载比。
30.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涡轮扭矩确定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初始耦合负载比。
31.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保持负载比,从而把额定扭矩比保持为0。
3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信号是在断电状态下的一个加速信号,并且步骤(b)进一步包括:
如果检测到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则输出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初始负载比和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负载比;和
分别进行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及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
3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信号是在断电状态下的一个加速信号,并且步骤(c)进一步包括:
如果检测到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同步,则进行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使得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输入速度稍高于同步速度;
如果检测到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同步,则停止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然后由此保持一特定负载比一个特定时间段,并且随后以一个特定速率增大其负载比;
如果检测到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同步,则停止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然后由此保持一特定负载比一个特定时间段,并且随后以一个特定速率增大其负载比;
停止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并且随后把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0%;
通过按100%输出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完成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及
通过按100%输出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完成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
3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信号是在断电状态下的一个减速信号,并且步骤(a)进一步包括:
把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0%;
把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0%;
把对于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进行一个特定时间段,并且随后输出其初始耦合负载;
把对于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进行一个特定时间段,并且随后输出其初始耦合负载;
输出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保持负载比;
在把对于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进行一个特定时间段之后,输出用于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电磁阀的初始耦合负载比;
如果检测到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则输出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初始负载比;及
如果检测到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则输出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初始负载比。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用于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的开始点,使得所述初始加负荷的完成点与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液压压力释放点重合。
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在所述初始加负荷的完成点的活塞行程值与在以前阶段的活塞行程值之差,通过校准值的学习,确定用于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的特定时间段。
37.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用于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的开始点,使得所述初始加负荷的完成点与液压压力释放点重合。
38.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在所述初始加负荷的完成点的活塞行程值与在以前阶段的活塞行程值之差,通过校准值的学习,确定用于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的初始加负荷的特定时间段。
39.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保持负载比,从而把额定扭矩比保持为0。
4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信号是在断电状态下的一个减速信号,并且步骤(b)进一步包括:
如果检测到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开始,则输出用于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初始负载比;
进行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
进行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及
进行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
4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信号是在断电状态下的一个减速信号,并且步骤(c)进一步包括:
如果检测到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同步,则停止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并且随后把一个特定负载比保持一个特定时间段;
如果检测到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同步,则进行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使得输入速度稍高于同步速度;
如果检测到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同步,则停止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控制,并且随后把一个特定负载比保持一个特定时间段;
把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以一个特定速率增大一个特定时间段;
把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以一个特定速率增大一个特定时间段;
通过把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100%,完成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及
在完成所述初级变速部分的变速之后,停止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离去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的反馈,并且随后通过把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到来摩擦元件螺线管的负载比设置到100%,完成所述次级变速部分的变速。
CN03146529.3A 2002-09-05 2003-07-03 对车辆的两轴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498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2-0053489A KR100471255B1 (ko) 2002-09-05 2002-09-05 차량용 2축 자동 변속기의 파워 온 업 시프트시 변속제어방법
KR1020020053495 2002-09-05
KR10-2002-0053495A KR100471257B1 (ko) 2002-09-05 2002-09-05 차량용 2축 자동 변속기의 파워 온 다운 시프트시 변속제어방법
KR1020020053489 2002-09-05
KR10-2002-0065171A KR100488711B1 (ko) 2002-10-24 2002-10-24 차량용 2축 자동 변속기의 파워 오프 업 시프트시 변속제어방법
KR1020020065171 2002-10-24
KR1020020068992 2002-11-08
KR10-2002-0068992A KR100471272B1 (ko) 2002-11-08 2002-11-08 차량용 2축 자동 변속기의 파워 오프 다운 시프트시 변속제어방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80669A true CN1480669A (zh) 2004-03-10
CN1274981C CN1274981C (zh) 2006-09-13

Family

ID=320343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314652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74981C (zh) 2002-09-05 2003-07-03 对车辆的两轴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6966861B2 (zh)
JP (1) JP4203921B2 (zh)
CN (1) CN1274981C (zh)
DE (1) DE10327543B4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4823A (zh) * 2009-08-25 2011-03-30 加特可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
CN102235493A (zh) * 2010-04-21 2011-11-09 加特可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30812B2 (ja) * 2004-03-30 2008-08-06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における油圧制御装置
JP4661131B2 (ja) * 2004-08-18 2011-03-3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の変速制御装置
US7497799B2 (en) * 2006-01-27 2009-03-03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Torque transmitting mechanism engagement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US8255130B2 (en) * 2009-04-09 2012-08-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losed-loop torque phase control for shifting automatic transmission gear ratios based on friction element load sensing
US8489297B2 (en) * 2009-04-15 2013-07-16 Caterpillar Inc. Clutch hold level as a function of torque
WO2019049583A1 (ja) * 2017-09-11 2019-03-14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の制御装置及び無段変速機の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931025A1 (de) * 1989-09-16 1991-03-28 Porsche Ag Automatikgetriebe fuer ein kraftfahrzeug
JP2697223B2 (ja) * 1990-02-05 1998-01-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の変速制御装置
JP2900734B2 (ja) * 1992-01-17 1999-06-02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の変速制御装置
JP3269333B2 (ja) * 1995-06-13 2002-03-25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の変速制御装置
US5809442A (en) * 1995-10-27 1998-09-1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Multiple ratio transmission having swap-shift controls with optimum ratio upshifts
JP4012582B2 (ja) * 1996-01-08 2007-11-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の変速制御方法
DE19754726B4 (de) * 1997-12-10 2005-08-25 Zf Friedrichshafen Ag Verfahren zum Wechseln der Gänge eines vielgängigen manuell geschalteten Zahnradwechselgetriebes für Nutzfahrzeuge
DE19809464C2 (de) * 1998-03-06 2000-05-25 Voith Turbo Kg Hydrodynamisch-mechanisches Mehrgangverbundgetriebe, insbesondere 6-Gang-Wandlerautomatgetriebe
KR100398215B1 (ko) * 2000-12-28 2003-09-1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자동 변속기의 변속 제어 장치 및 그 방법
JP3692058B2 (ja) * 2001-08-01 2005-09-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変速制御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4823A (zh) * 2009-08-25 2011-03-30 加特可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
CN101994823B (zh) * 2009-08-25 2015-03-11 加特可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
CN102235493A (zh) * 2010-04-21 2011-11-09 加特可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2235493B (zh) * 2010-04-21 2015-09-23 加特可株式会社 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203921B2 (ja) 2009-01-07
DE10327543B4 (de) 2012-11-15
JP2004100947A (ja) 2004-04-02
CN1274981C (zh) 2006-09-13
DE10327543A1 (de) 2004-05-19
US6966861B2 (en) 2005-11-22
US20040092365A1 (en) 2004-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09604C (zh) 在变速器换档过程中可操作的车辆控制设备
JP4155287B2 (ja)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の変速制御装置
US7740559B2 (en) Shift control device of vehicula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N1282569C (zh) 车辆的起步控制设备
CN1264712C (zh) 用于车辆的驱动控制装置和用于车辆的驱动控制方法
CN1134600C (zh) 汽车自动变速器的液压控制系统
CN101040135A (zh) 用于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
CN1945066A (zh) 用于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CN1781789A (zh) 混合车辆的控制系统
CN1304771C (zh) 车辆自动变速器的换档控制装置和换档控制方法
CN1896566A (zh) 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
CN1831384A (zh) 用于跨越空档进行动力降档的自适应控制的方法和设备
WO2011122115A1 (ja) 車両用変速装置
CN1862062A (zh) 用于自动变速器的液压控制装置和液压控制方法
CN1670405A (zh) 用于自动变速器的液压控制设备
EP1939499A3 (en) Vehicle drive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199015C (zh) 用于自动变速箱的换档控制方法
CN1274981C (zh) 对车辆的两轴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控制
CN1521429A (zh) 控制自动变速装置的系统及方法
CN1637324A (zh) 自动变速器的换档控制的方法及装置
CN1320285C (zh) 用于车辆的六速自动变速器的液压控制系统
CN1760571A (zh) 用于自动变速器的液压控制装置
US20090318264A1 (en) Control system fo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N1629519A (zh) 车辆自动变速器的加档控制方法
JP2007170524A (ja) 自動変速機のライン圧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913

Termination date: 2013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