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76128A - 卡用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卡用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76128A
CN1476128A CNA031524729A CN03152472A CN1476128A CN 1476128 A CN1476128 A CN 1476128A CN A031524729 A CNA031524729 A CN A031524729A CN 03152472 A CN03152472 A CN 03152472A CN 1476128 A CN1476128 A CN 14761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ard
clamping member
slider
installation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15247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52876C (zh
Inventor
中村英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761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761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5287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5287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redit Cards Or The Like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不使用辅助构件也能把厚度和宽度不同的2种卡构件安装到卡安装部上的卡用连接装置。本发明的卡用连接装置,其.滑子的设置状态是能够在卡安装部内安装的第1或第2卡构件(19、20)的一边的侧缘部(19d、20d)附近进行滑动;滑子(14)形成以下第1搭接部(14b)和第2搭接部(14g);在离卡插入口(6b)较远的一侧的里侧,安装在第1安装部上的第1卡构件(19)的前端部(19a)侧能搭接到该第1搭接部;在离卡插入口(6b)较近的一侧的外侧插入到第2安装部内的第2卡构件(20)的前端部(20a)侧能搭接到该第2搭接部,第2安装部,在插入到第1安装部内的第1卡构件(19)不与上述第2搭接部(14g)相搭接的方向上进行位置移动。

Description

卡用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卡用连接装置,尤其涉及能对个人计算机等的存储媒体中使用的IC卡以及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中使用的存储卡等写入或读出的卡用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个人计算机(以下简称PC)和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的外部记录装置,例如内部封入了IC(集成电路)的IC卡内,为了写入或读出各种信息,一般采用卡用连接装置。作为这种过去的卡用连接装置的记录媒体,广泛采用PC卡和存储卡等小型卡构件。
能安装这种卡构件的卡用连接装置,能在卡构件上写入或读出必要的信息。但近几年的小型卡构件有许多新开发的品种,其厚度尺寸或宽度尺寸各不相同。
与这些种类的卡构件相对应也开发了许多种卡用连接装置。
这种过去的卡用连接装置只能使用一种卡构件。
[专利文献]
特开2002-75534号公报
上述过去的卡用连接装置存在的问题是:若与尺寸不同的卡构件的种类相对应分别准备各种不同种类的卡用连接装置,则安装卡用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体积很大。
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提出了这样一种卡用连接装置的方案,也就是说,在卡用连接装置中形成一种能安装宽而厚的第1卡构件的卡安装部,对于比第1卡构件窄而薄的第2卡构件能够临时安装在宽度和厚度与第1卡构件相同的辅助构件(转接器),再把该辅助构件安装到卡安装部上。
但是,这种能安装2种卡构件的卡用连接装置,存在的问题是:为临时固定第2卡构件,需要辅助构件,使零件数量增多。并且必须先把第2卡构件临时固定在辅助构件上,然后再安装到卡安装部上,安装第2卡构件时的作业效率低。
发明的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不使用辅助构件也能把厚度和宽度尺寸不同的2种卡构件安装到卡安装部上的卡用连接装置。
解决上述问题用的第1解决方法是:本发明的卡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壳子,其中能插入宽而厚的第1卡构件或窄而薄的第2卡构件;
卡插入口,它形成在该壳子上;
卡安装部,它形成在上述壳子内部,能够从上述卡插入口插入安装上述第1或第2卡构件;以及
滑子,它能与上述第1或第2卡构件向该卡安装部的安装、拆卸相连动,在与上述第1卡构件或第2卡构件的装卸方向相同的方向上进行滑动,
上述卡安装部具有:能安装上述第1卡构件的第1安装部、以及在包含该第1安装部的局部区域的部分上形成的、能安装上述第2卡构件的第2安装部;上述滑子的设置状态是能够在上述卡安装部内安装的上述第1或第2卡构件的一边的侧缘部附近进行前述滑动;
上述滑子形成以下第1搭接部和第2搭接部,在离上述卡插入口较远侧的里侧,安装在上述第1安装部上的上述第1卡构件的前端部侧能够搭接到该第1搭接部;在离上述卡插入口较近侧的外侧插入到上述第2安装部内的上述第2卡构件的前端部侧能搭接到该第2搭接部,使上述第2安装部,在插入到上述第1安装部内的上述第1卡构件不与上述第2搭接部相搭接的方向上位置偏移。
并且,解决上述问题的第2解决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卡构件形成的长度大于上述第2卡构件,在把上述第1或第2卡构件安装到上述卡安装部上的卡安装状态下,在从上述卡插入口向上述壳子的外部突出的突出量基本相等的位置上,形成了上述第1搭接部和上述第2搭接部。
再者,解决上述问题的第3解决方法,其特征在于:卡用连接装置具有:
加力构件,用于在卡排出方向上对上述滑子施加作用力;以及
凸轮机构,它能克服该加力构件的作用力,对上述滑子的动作进行限制,
上述卡安装状态下的上述滑子,利用上述凸轮机构来限制其动作,能锁紧,在上述卡安装状态下,一旦按压第1或第2卡构件,就能解除对上述滑子的上述锁紧,使上述卡安装状态的上述第1或第2卡构件介由上述滑子从上述卡安装部中被排出。
并且,解决上述问题的第4解决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凸轮机构由形成在上述外壳内的心形凸轮槽、以及一个端部由上述滑子支撑,另一端部沿上述凸轮槽进行循环滑动的滑动构件而构成。
再者,解决上述问题用的第5解决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滑动构件是把线材的两端部在同方向上弯曲成直角状,形成上述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
并且,解决上述问题用的第6解决方法,其特征在于:把板簧布置在上述滑子上,该板簧能对上述滑动构件的上述另一端部施加向上述凸轮槽底面的弹性作用力。
再者,解决上述问题用的第7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卡构件的一边的侧缘部上形成第1凹部;在上述第2卡构件的一边的侧缘部上形成第2凹部;在上述滑子上分别形成能在上述里侧与上述第1凹部进行弹性卡合的第1卡合部、以及能在上述外侧与上述第2凹部进行弹性卡合的第2卡合部。
再者,解决上述问题用的第8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卡合部,在插入到上述第1安装部的上述第1卡构件不能搭接的方向位置偏移。
并且,解决上述问题用的第9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和第2卡合部是将对上述滑动构件施加弹性作用力的上述板簧的一部分进行弯曲而形成的。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对本发明的卡用连接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2是对本发明的卡用连接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3是对本发明的卡用连接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4是对涉及本发明的壳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对涉及本发明的壳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对涉及本发明的壳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7是对涉及本发明的壳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对涉及本发明的壳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9是对涉及本发明的壳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10是对涉及本发明的壳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11是对涉及本发明的壳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12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1端子构件进行说明的图。
图13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1端子构件进行说明的图。
图14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1端子构件进行说明的图。
图15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2端子构件进行说明的图。
图16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2端子构件进行说明的图。
图17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2端子构件进行说明的图。
图18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1导向构件进行说明的图。
图19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1导向构件进行说明的图。
图20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1导向构件进行说明的图。
图21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1导向构件进行说明的图。
图22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2导向构件进行说明的图。
图23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2导向构件进行说明的图。
图24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1弹性构件进行说明的图。
图25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1弹性构件进行说明的图。
图26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1弹性构件进行说明的图。
图27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3导向构件进行说明的图。
图28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3导向构件进行说明的图。
图29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3导向构件进行说明的图。
图30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2弹性构件进行说明的图。
图31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2弹性构件进行说明的图。
图32是对涉及本发明的滑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33是对涉及本发明的滑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34是对涉及本发明的滑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35是对涉及本发明的滑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36是对涉及本发明的滑动构件进行说明的图。
图37是对涉及本发明的板簧进行说明的图。
图38是对涉及本发明的板簧进行说明的图。
图39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盖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40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盖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41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1卡构件进行说明的图。
图42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2卡构件进行说明的图。
图43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1卡构件的安装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44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1卡构件的安装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45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1卡构件的安装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46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1卡构件的安装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47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1卡构件的安装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48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1卡构件的安装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49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1卡构件的安装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50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1卡构件的安装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51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1卡构件的安装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52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2卡构件的安装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53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2卡构件的安装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54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2卡构件的安装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55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2卡构件的安装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56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2卡构件的安装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57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2卡构件的安装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58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2卡构件的安装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59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2卡构件的安装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60是对涉及本发明的第2卡构件的安装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发明的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60,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装置。
图1~图3是说明本发明的卡用连接装置的结构的图。图4~图11是说明涉及本发明的壳子的图。图12~图14是说明涉及本发明的第1端子构件的图。图15~图17是说明涉及本发明的第2端子构件的图。图18~图21是说明涉及本发明的第1导向构件的图。图22~图23是说明涉及本发明的第2导向构件的图。图24~图26是说明涉及本发明的第1弹性构件的图。图27~图29是说明涉及本发明的第3导向构件的图。图30~图31是说明涉及本发明的第2弹性构件的图。图32~图35是说明涉及本发明的滑子的图。图36是说明涉及本发明的板簧的图。图37、38是说明涉及本发明的板簧的图。图39、40是说明涉及本发明的盖子的图。图41是说明涉及本发明第1卡构件的图。图42是说明涉及本发明的第2卡构件的图。图43~图51是说明涉及本发明的第1卡构件的安装动作的图。52~图60是说明涉及本发明的第2卡构件的安装动作的图。
首先,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卡用连接装置1,由树脂材料等绝缘材料形成的壳子2,如图1所示,被配设成外形大致为矩形。该壳子2如图5所示,图示上部的里侧形成凹部,设置了预定厚度的后部底壁2a。
在后部底壁2a的图示上端部形成了后侧壁2b,该后侧壁2b的形成状态如图所示,右侧厚、左侧薄。并且,从右侧的后侧壁2b的拐角部向下延伸,形成了右侧壁2c,与该右侧壁2c相对置的图示左侧的后侧壁2b从拐角部向下延伸,形成了左侧壁2d。
并且,后部底壁2a,在图示的下侧构件体的外侧(手前侧),形成了预定形状的开口部2e,局部进行开口。
并且,如图7所示,在左侧壁2d的内侧,沿该左侧壁2d形成了预定深度的第1导向槽2f,在该第1导向槽2f的右边邻接处形成了比第1导向槽2f浅的第2导向槽2g,在该第2导向槽2g的右侧突出形成了导向壁2h。
并且,在第1导向槽2f的图示的下边,形成了图9、图10所示的预定宽度尺寸的大致为心形的凸轮槽3。在该凸轮槽3的中央部如图8所示,突出形成了大致为心形的凸部3a,利用该凸部3a使凸轮槽3分成左右2个,大致形成为心形。
上述凸部3a在图9所示的上部侧形成了能与下述滑动构件15相搭接的锁紧部3b。
再者,在凸轮槽3内形成了高度不同的多个底面,能使下述滑动构件15以弹性接触状态在该底面上滑动。该凸轮槽3的底面如图9、图10所示,在下方形成了平整的A面,在与A面相接的图示上部,凸部3a的左侧形成了从A面徐徐升高的倾斜状的B面。
并且,在与B面相接的图示的上部形成了比A面高度增加的平面状的C面,在与该C面相接的图示上部,形成了比C面高度低的平面状的D面。
并且,在与D面相接的图示下方右侧形成了凸部3a的锁紧部3b的部分上,形成了比D面低的平面状的E面;在与该E面相接的图示右侧,形成了比E面低的平面状的F面。D面、E面、F面依次降低,形成台阶状。
再者,在与F面相接的图示下侧,在凸部3a的右侧,形成了从F面起徐徐升高的倾斜状的G面;在与该G面相接的图示下侧,形成了比F面高的平面状的H面;在与该H面相接的图示的下侧,形成了比H面低的A面。
也就是说,在使下述滑动构件15与作为初始位置的A面弹性接触的状态下,若克服平时向图示下侧施加的作用力,按压滑动构件15,使其向图示上方侧移动,则滑动构件15沿倾斜状的B面上升,从C面移动到D面。
在此状态下,若解除加在滑动构件15上按压力,则滑动构件15从D面向E面移动,与锁紧部3b相搭接,限制滑动构件15的移动,能进行锁紧。
然后,若一旦再次对滑动构件15向图示的上侧进行按压,则滑动构件15在E面上向右移动,到达F面,在此状态下,若解除对滑动构件15的按压,则利用向下的作用力,使滑动构件15沿倾斜状的的G面上升,到达H面,从该H面移动到初始位置A面上。
并且,在壳子2的后部底壁2a上形成了端子导向部4。该端子导向部4,形成能插入下述第1端子构件7的多个窄长的端子插入孔4a,如图11所示,按预定宽度和长度穿通形成在包括后侧壁2b的一部分在内的后部底壁2a上。
再者,图11所示的端子导向部4,在端子插入孔4a的图示的下端部,按预定高度突出形成了的钩状的端子支持部4b。并且,在图11所示的后侧壁2b的端子插入孔4a的上端部,形成了窄的端子支承槽4c。
并且,在图5所示的纵长形状的多个端子插入孔4a所夹持的空间内,充填树脂材料,形成了能埋设下述第2端子构件8的横条部4d。
再者,壳子2,在前侧开口部2e的图示下部,以后部底壁2a和底面作为一个,形成了厚度比后部底壁2a薄的前部底壁2j。并且,在图5所示的前部底壁2j的右侧,形成了能支持可对下述第2卡构件20的横向进行导向的第3导向构件12的导向支持部5,并且,与右侧壁2c相比在图示的右侧按预定量向外突出。
并且,导向支持部5,在比右侧壁2c的与图示下端部相交的部分更靠下侧处形成了R状(ア一ル状)的导向部5a,利用该导向部5a能对插入到壳子2内部的下述第1卡构件19进行导向。
再者,导向支持部5,在与右侧壁2c相比的外侧,形成了L字状的侧壁5b,在该侧壁5b的内侧,形成了由窄的L字形槽构成的板簧导向槽5c。并且,在形成了板簧导向槽5c的图示下侧,形成了能收纳下述第3导向构件12的收纳部5d,该收纳部5d,按预定高度去除了侧壁5b,使右侧形成开口状。
并且,在导向部5a的图示下侧,形成了能支持下述第1导向构件9使其转动自如的第1支持部5e,在收纳部5d的图示下侧,形成了能支持下述第2导向构件10的支承轴10c并使其转动自如的第2支持部5f。
再者,在图5所示的壳子2的下端部,形成了比左右的侧壁2c、2d稍高的前侧壁6。对该前侧壁6的大致中央部进行切口,形成具有底面6a的卡插入口6b。
该卡插入口6b如图6所示,左侧的前侧壁6形成台阶状,图示的下侧,形成了能对下述第1导向构件19进行导向的第1导向壁6c,在该第1导向壁6c的上部以台阶状而形成了能对下述第2导向构件20进行导向的第2导向壁6d。
并且,在图5所示的第1导向面6c上,在开口部2e的下端部附近,按预定深度形成了能对下述第1导向构件9的支承轴9f进行支承的第1支承孔6e;在外侧的底面6a附近,按预定深度形成了能支承第2导向构件10的第2支承孔6f。
并且,在各个侧壁2b、2c、2d、5b上,形成了用于对下述盖子构件17进行快速结合用的多个快速结合凸起2k。
再者,在壳子2的前部底壁2j上,突出地形成了用于安装下述第1弹性构件11的一对安装凸起2m、2m。
并且,在图5所示的前侧壁6的右侧的拐角部内侧,形成了能对下述第3导向构件12的支承轴12d进行支承并使其转动自如的L字形支持部6g。
再者,在外壳2的端子导向部4的端子插入孔4a内,插入由金属板构成的多个第1端子构件7,并使其按等间隔并行排列。
上述第1端子构件7,如图13、图14所示在上部形成了从壳子2的后侧壁2b向外部引出的端子部7a。并且,根据预定值把端部7a大致弯曲成直角,形成比端子部7a宽的图12所示的支承部7b,从该支承部7b向下大致弯曲成直角,延长形成臂部7c。
在该臂部7c的图示下边的前端部7d附近处,形成膨胀的弯曲状接点部7e。
这种第1端子构件7在组装到壳子2的端子导向部4内之前,连接到双点划线所示的金属板7f上,分别形成一体化。
并且,连接在金属板7f上的第1端子构件7,若在把臂部7c、接点部7e插入到壳子2的端子插入孔4a内的同时,把支承部7b压入到端子支承槽4c内,则如图2所示,端子部7a从壳子2的后侧壁2b中向外部引出,前端部7d与钩状的端子支持部4b进行弹性接触,组装到壳子2内。
组装到该壳子2内之后的第1端子构件7,利用切断夹具等对金属板7f的连接部分进行切断,能够以各自分离状态组装到壳子2内。
并且,在壳子2的后部侧壁2a内埋设由金属板构成的多个第2端子构件8。该第2端子部件8如图1所示,埋设在多个第1端子构件7的第1端子部7a之间的横条部4d内,同时在开口部2e内露出,进行延长而形成。
上述第2端子构件8如图15~图17所示,在上端部侧形成窄的端子部8a,从上端部起在预定尺寸图示的下边位置上把端子部8a弯曲成台阶状,延长形成与端子部8a相同的窄的第1埋设部8b。
并且,在第1埋设部8b的下部,形成了向图示左斜下方延伸的第2埋设部8c,从该第2埋设部8c向下延长,形成臂部8d。
该臂部8d形成的宽度大于第1埋设部8b,在图示下方的前端部8e侧,形成了弯曲成圆弧状的接点部8f。
上述臂部8d如图2所示,从开口部2e露出的部分开始向斜上方弯曲,接点部8f和前端部8e从开口部2e按预定量向上升起。
埋设在上述壳子2内之前的多个第2端子构件8,和第1端子构件7一样,与双点划线所示的金属板8g相连接,形成一体化。
与这种金属板8g相连接的第2端子构件8,第1埋设部8b通过镶嵌成形等方法被埋设在壳子2内所形成的多个横条部4d内。
并且,第2埋设部8c如图1所示,埋设在后部底壁2a内,臂部8d延长形成在开口部2e内。
并且,延长形成在开口部2e内的第2端子构件8的多个前端部8e,如图2所示,分别由第1导向构件9进行支承,防止相邻的第2端子构件8之间接触。
以下根据图18~图21,说明上述第1导向构件9。第1导向构件9由树脂材料等形成,从平面看的形状大致上为矩形。
并且,第1导向构件9,表面的第1平面9a和第2平面9b大致上弯曲形成横倒的“V”字形,该第1平面9a和第2平面9b由台阶部9c进行连结。并且,在图18所示的第2平面9b的右端部上从第2平面9b向上延伸形成方柱状的臂部9d;在第2平面9b的左端部上部,按与臂部9d相同的高度形成了支持部9e。
并且,形成了从第1平面9a的图示左右的下端部向外突出的圆柱状的支承轴9f、9f。
并且,第1导向构件9的背面9g形成平面状,在该背面9g的上端部侧,如图21所示按照与多个第2端子构件8相同的间距尺寸,形成了能对第2端子构件8的前端部8e的动作进行限制的多个导向槽9h。
并且,在形成了导向槽9h的部分的第2平面9b侧,与导向槽9h的数量相对应,形成了多个加厚部9j。
这种第1导向构件9,图示左侧的一边的支承轴9f,由壳子2的第1导向壁6c的支持孔6e进行支承,图示的右侧的另一支承轴9f由第1支承部5e进行支承,使其在开口部2e内转动自如。
再者,第1导向构件9由壳子2进行支承,其状态是利用第2端子构件8和下述的第1弹性构件11的弹力,相对于和壳子2的各个底壁2a、2j相平行的线k,按预定角度向上进行转动。
并且,在图1所示的第1导向构件9的下侧,设置了图22、图23所示的第2导向构件10。该第2导向构件10由树脂材料构成,板状的卡滑动接触部10a形成为矩形状,在该卡滑动接触部10a的图示右侧上部的拐角部,按照预定的宽度和深度设置了大致倾斜45°的限制槽10b。
并且,从卡滑动接触部10a的图示下端部的左右向外突出地形成了圆柱状的支承轴10c、10c。
这种第2导向构件10,图示左侧的一边的支承轴10c,由壳子2的第1导向壁6c的第2支承孔6f进行支承,图示右侧另一边的支承轴10c由第2支持部5f进行支承,卡滑动接触部10a在前部底壁2j上转动自如。
并且,第2端子构件10利用下述第1弹性构件11的作用力,如图23b所示,以支承轴10c为支点,能向上转动。
并且,在壳子2内被支承成转动自如状态的第2导向构件10和前部底壁2j之间,设置了对第2端子构件10a施加向上作用力用的板簧所构成的第1弹性构件11。
以下根据图24~图26,说明上述第1弹性构件11。
第1弹性构件11如图24所示,具有横长状的基部11a,在该基部11a的左右两端部,形成了能与壳子2的安装凸起2m相嵌合的一对安装孔11b。
并且,形成了从基部11a的大致中央部起按预定尺寸向上突出的凸部11c,形成了从该凸部11c的根基部分向左右斜上方延长的一对第1杆部11d、11d。
再者,从基部11a的右侧端部向与基部11a直交的图示上方进行延长,形成了第2杆部11e。
并且,第1杆部11d如图26所示,从凸部11c的根基部分按角度α向上弯曲,第2杆部11e,在离开基部11a预定尺寸的上方位置上,如图25所示,按角度β向上弯曲。
这种第1弹性构件11,使安装孔11b嵌合到壳子2的前部底壁2j上所形成的安装凸起2m上,对安装凸起2m进行铆接,以便与壳子2安装成一个整体。
并且,如图2所示,在第1弹性构件11的第2杆部11e上载置第1导向构件9的臂部9d,第1导向构件9受到向上的弹性作用力,能进行转动。
再者,在第1弹性构件11的1对第1杆部11d上,载置卡滑动接触部10a,第2导向构件10受到向上的弹性作用力,能进行转动。
并且,图5所示的壳子2的导向支持部5的收纳部5d对第3导向构件12进行支承使其能转动。以下根据图27~图29,说明该第3导向构件12。第3导向构件12由树脂材料构成,其形成如图27所示,从上面看大体在中间处有拐弯,形成基部12a、以及从该基部12a向左斜上方延长形成臂部12b,还形成该臂部12b的前端部与基部12a平行的平面状的导向面12c。
并且,还形成了从图28所示的下端部的左右向外突出的圆柱状的支承轴12d、12d。
再者,第3导向构件12,其基部12a和臂部12b的一边的面12e形成平面状,基部12a的另一面,形成了平面状的第1平面12f。
再者,臂部12b的另一面,形成了与第1平面12f相连接的倾斜面12h和平面状的第2平面12g,第2平面12g比第1平面12f低。
这种第3导向构件12,其图29所示的下面的支承轴12d由壳子2的L字形支承部6g进行支承;上面的支承轴12d由下述盖子17的切口部17h进行支承,并转动自如。
这种第3导向构件12,把第2导向构件10组装到壳子2内之后,由导向支持部5进行支承,因此位于受到第1弹性构件11的向上的作用力的第2导向构件10的限制槽10b内,动作受到限制。
并且,第3导向构件12,由第2弹性构件13对图27所示的基部12a的右侧面施加弹性作用力,能以支承轴12d为支点按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
上述第2弹性构件13如图30、31所示,由预定厚度的一块板簧构成,大致被弯曲成L字形的基部13a、由该基部13a起向图示下侧延伸的第1臂部13b,从基部13a起向与第1臂部13b相同的方向延伸的、比第1臂13b宽而短的第2臂部13c,由缝隙槽13d进行分离。
并且,在第1臂部13的前端部上,形成了能与第3导向构件12的基部12a的右侧面进行弹性接触的加力部13e,第2臂部13c对下部向左侧弯曲,形成了对第1导向构件9的另一支承轴9f向下按压,能由壳子2进行支承的支承部13f。
这种第2弹性构件13,在把第1、第2、第3导向构件9、10、12组装到壳子2内的状态下,若把基部13a插入到壳子2的板簧导向槽5c内,则悬臂梁状的加力部13e对第3导向构件12的基部12a进行弹性加力。
并且,第3导向构件12在逆时针旋转方向上受力,由于位于第2导向构件10的限制槽10b内,这样,能限制第3导向构件12的动作。
再者,在图5所示的壳子2的左侧壁2d侧形成的第1导向槽2f内,设置了由树脂构成的滑子14并使其能在图示上下方向上滑动。
以下根据图32~图35,说明上述滑子14。该滑子14由树脂材料构成,如图33所示,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截面为方柱状的基部14a,从该基部14a的上端部向右方向突出地形成了能与下述第1导向构件19的前端部19a侧相搭接的第1搭接部14b。
在上述第1搭接部14b突出的根基部分14a上,形成了窄幅的穿通方孔14c。并且,在图33所示的基部14a的下端部侧,形成了按预定深度压延引伸形成的线材支持部14d,在该线材支持部14d内,穿通形成了能支承下述由线材构成的滑动构件15并使其转动自如的支承孔14e。
并且,在线材支持部14d的图示右侧,形成了预定深度和宽度尺寸的缝隙状的板簧支持槽14f,在图示的下侧突出形成了第2搭接部14g,该搭接部14g能与夹持该板簧14f,形成在下述第2导向构件20的背面20b上的搭接部20g相搭接。
并且,在形成了基部14a的线材支持部14d的部分的背面侧,突出地形成了预定高度的导向凸起14j。
在该导向凸起14j上,形成了能与下述螺旋弹簧所构成的加力构件18的端部相搭接的弹簧搭接面14k,总是对滑子14在一个方向上施加弹性作用力。
并且,形成了第2搭接部14g的部分的背面14m,如图35所示,形成台阶状,从该台阶状的第2搭接部14g的背面14m到基部14a的侧面形成尺寸P。
再者,在图33所示的基部14a的右侧面上,形成了预定尺寸的切入部14n。并且,图33所示的第2搭接部14g的右侧面,变成了能对下述第1导向构件19的一边的侧缘部19d进行滑动导向的导向面14p。
也就是说,防止沿导向面14P插入的下述第1卡构件19碰撞从第1搭接部14b向图示左侧偏移而形成的第2搭接部14g。
这种滑子14,导向凸起14j位于第1导向槽2f,背面14m位于第2导向槽2g,尺寸P的部分由壳子2的左侧壁2d和导向壁2h进行导向,能够沿左侧壁2d进行滑动。
并且,在滑子14的支持孔14e内对由钢琴丝等线材构成的滑动构件15进行支承。该滑动构件15,对于由线材构成的纵长形状的基部15a的两端部,按同一方向弯曲成直角形状,形成一个端部15b和另一端部15c。
再者,对一个端部15b用滑子14的支承孔14e进行支承,使另一端部15c位于壳子2的凸轮槽3内,从上面利用下述板簧16来对滑动构件15施加向下的弹性作用力,在此状态下,若使滑子14在上下方向上滑动,则另一端部15c沿凸轮槽3的底面进行循环滑动。利用这种滑动构件15和壳子2上所形成的凸轮槽3,构成一种能限制滑子14移动的凸轮机构。
并且,在滑子14的基部14a上如图37、图38所示安装了弯曲形成的板簧16。该板簧16由不锈钢板等具有弹性的一块金属板构成,其上形成了:能载置在滑子14的基部14a上的平面状载置部16a、以及把该载置部16a的图示上端部侧向一边弯曲成直角状并能与滑子14的方孔14c相嵌合的凸起部16b。
并且,在载置部16a的下侧延长形成了舌片状的线材加力部16c,用于对由滑子14的支持孔14e支承的滑动构件15施加向凸轮槽3的底面的弹性作用力。
再者,在载置部16a的上端部,按照与载置部16a直交的方向进行弯曲,形成上部延展部16d,从该上部延展部16d向图示下侧延长,形成纵长形状的第1臂部16e。
该第1臂部16e的下端部的附近弯曲成钩状,形成一种能与下述第1卡构件19的第1凹部19e相卡合的第1卡合部16f。
并且,在线材加力部16c的右邻处,形成了从载置部16a向下侧延伸的下部延展部16g,对该下部延展部16g按与第1臂部16e相同的方向弯曲成直角状,形成了下方侧比线材加力部16c长的第2臂部16h。
再者,第2臂部16h的下端部附近弯曲成形状大体上与第1卡合部16f相同的钩状,形成了能与下述第2卡构件20的第2凹部20e相卡合的第2卡合部16j。
上述第2卡合部16j如图38所示,其形成的位置离第1卡合部16f向图示左侧的偏移量为尺寸R。因此,插入到壳子2内部的下述第1卡构件19的一边的侧缘部19d不会与第2卡合部16j相搭接。
并且,壳子2的上方,布置了用于遮挡壳子2的上方的盖子17。该盖子17由磷青铜板等具有弹性的金属板构成,如图39、40所示,按照和壳子2的大小大致相同的尺寸,形成平面状的遮挡部17a,把该遮挡部17a的左右弯曲成直角并使其互相对置,形成侧壁17b、17b,在该侧壁上,形成了多个方孔17c,该方孔能与壳子2的多个快速结合凸起2k进行快速结合。
并且,盖子17的遮挡部17a把图示上方的里侧按照与侧壁17b相同的方向进行弯曲,形成里侧壁17d,图示的下方前侧向斜上方弯曲,形成卡导向部17e。
再者,在平面状的遮挡部17a上,形成了在图示上下方向为纵长形的2个第1肋17f。
并且,在被2个第1肋17f夹持的部分上,在与2个第1肋17f相垂直的横向上,形成了2个第2肋17g。利用上述2个第1凸缘11f,使插入到壳子2内部的下述第1和第2卡构件19、20与遮挡部17a的接触面积减小,使插入阻力减小。
并且,利用第2凸缘17g能使第1或第2卡构件19、20和第1、第2端子构件7、8的切实接触。
再者,利用卡导向部17e的图示右侧的切口部17h,能对第3导向构件12的支承轴12d进行支承并使其可转动。并且,从左右侧壁17b分别突出地形成了2个焊脚17j。
利用对上述壳子2的上方进行遮挡的盖子17,如图2所示,对下侧的前侧壁6的底面6a上所形成的卡插入口6b的上方进行遮挡。同时,形成了在内部能安装下述第1、2卡构件19、20的卡安装部(无图示)。该卡安装部由以下两部分构成:能安装下述第1卡构件19的第1安装部(无图示),以及能安装下述第2卡构件20的第2安装部(无图示)。
并且,利用安装在壳子2上的盖子17,使支持板簧16的滑子14如图3所示,能在图示上下方向上滑动。
这时的滑子14使位于第1导向槽2f内的螺旋弹簧所构成的加力构件18与导向凸起14j进行弹性接触,总是被施加向图示下方的卡插入口6b方向的弹性作用力。
并且,同时,由于板簧16与盖子17进行滑动接触,板簧16的线材加力部16c对滑动构件15施加向下的弹力。
再者,安装在卡安装部的第1安装处的第1卡构件19如图41所示,形成的宽度和厚度均大于下述第2卡构件20,长度也大于第2卡构件20。
这种第1卡构件19,其前端部19a侧的背面19b上,形成了能与第1端子构件7的接点部7e相接触的多个接触部19c并且露出在外,排列整齐。再者,在图41c的左侧一边的侧缘部19d的靠近前端部19a处,按预定深度和宽度尺寸形成了能与安装在滑子14上的板簧16的第1卡合部16f相卡合的第1凹部19e。
并且,前端部19a的一边的拐角部19f被斜切成倒角状,前端部19a形成非对称状。因此,能防止在把第1卡构件19插入到卡安装部内时方向颠倒。
再者,在与一边的侧缘部19d相对置的一侧,形成了另一边的侧缘部19g。
并且,安装在卡安装部的第2安装处的第2卡构件20,如图42所示其形成的宽度和厚度均小于第1卡构件19,长度也小于第1卡构件19。
这种第2卡构件20,在前端部20a侧的背面20b上形成了能与第2端子构件8的接点部8f相接触的多个接触部20c,并且向外露出,排列整齐。并且,在图42c左侧一边的靠近侧缘部20d的前端部20a处,按规定深度和宽度尺寸形成了能与安装在滑子14上的板簧16的第2卡合部16j相合的第2凹部20e。
并且,前端部20a的一边的拐角部20f被斜切成倒角状,前端部20a形成非对称状。
因此,能防止在把第2卡构件20插入到卡安装部内时方向颠倒。
并且,在拐角部20f和一边的侧缘部20d相交叉的部分的背面20b一侧,形成了能与滑子14的第2搭接部14g相搭接的搭接部20g。
再者,在与一边的侧缘部20d相对置的一侧,形成了另一侧缘部20h。
这种结构的本发明的卡用连接装置1如图2所示,第1卡构件9由于第1弹性构件11的第2杆部11e和第2端子构件8的作用力而向盖子17侧转动。
并且,第2卡构件10由于第1弹性构件11的第1杆部11d的作用力而向盖子17侧转动。
再者,第3导向构件12如图1所示,受到第2弹性构件13的作用力,臂部12b位于第2导向构件10的限制槽10b内的状态的初始位置上动作受到限制。
并且,本发明的卡用连接装置1中的滑子14,由于螺旋弹簧所构成的加力构件18的作用力,导向凸起14j在与图5所示的壳子2的第1导向槽2f前端部相搭接的初始位置上停止。
以下根据图43~图51,说明在上述本发明的卡用连接装置1中安装第1卡构件19的动作。首先,把第1卡构件19的前端部19a插入到卡插入口6b内。
这时的第1卡构件19,一边的侧缘部19d由壳子2的第1导向壁6c进行导向,另一边的侧缘部19g由图示上方的前侧壁6进行导向,对宽度方向进行导向。
并且,从卡插入口6b插入的第1卡构件19,其背面19b位于底面6a上,上面一边与盖子17的2个肋17f进行滑动接触,一边向箭头方向的壳子2内部的卡安装部方向插入。
随着这样的插入,厚度较厚的第1卡构件19的前端部19a所按压的第2导向构件10,如图44所示,克服第1弹性构件11的作用力而向下转动,变成大致水平状态。
这样,位于第2导向构件10的限制槽10b内,动作受到限制的第3导向构件12从限制槽10b脱开。
于是,第3导向构件12,利用第1卡构件19的另一侧缘部19g来按压臂部12b,克服第2弹性构件12的作用力,以支承轴12d为支点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如图43所示,臂部12b位于形成在壳子2内的收放部5d内。
并且,被插入的第1卡构件19的一边的侧缘部19d,若按压板簧16的第1卡合部16f,则第1卡合部16f使第1臂部16e产生弹性变形,退让到滑子14的切口部14n内。
这时,板簧16的第2卡合部16j,由于从第1卡合部16f向图示下侧位置错开,所以,由第1导向壁6c进行导向而插入的第1卡构件19的一边的侧缘部19d不会接触。因此,能顺利地插入第1卡构件19。
在此状态下,若把第1卡构件19进一步向箭头方向插入,则如图45、46所示,第1卡构件19的背面19b向下按压第1导向构件9左右的臂部9d和支持部9e。
这样,第1导向构件9克服第2端子构件8和第1弹性构件11的作用力,向下转动,变成大致水平状态。因此,在第1导向构件9内被支承前端部8e的第2端子构件8不会接触第1卡构件19的接触部19c。
并且,被一边的侧缘部19d按压,位于切口部14n内的板簧16的第1卡合部16f,当第1卡构件19的前端部19a搭接到位于初始位置上的滑子14的第1搭接部14b上时,与第1凹部19e相结合,使第1卡构件19不能拔出。
若从这一状态进一步把第1卡构件19插入到壳子2的里侧深处,则滑子14的前端部19a搭接到壳子2的后侧壁2b上,停止向第1卡构件19的箭头方向移动。
这时的滑动零件15从图9、10所示的凸轮槽3的底面上所形成的A面经过B面和C面来到D面上。
并且,第1卡构件19停止移动后,若解除加在第1卡构件19上的按压力,则利用由螺旋弹簧构成的加力构件18的作用力,使滑子14返回到卡插入口6b方向。这时的滑动构件15从D面向E面移动,搭接到锁紧部3b上。
因此,滑子14的移动受到限制,被锁紧,如图47、48所示,第1卡构件19变成被安装到卡安装部的第1安装部上的安装状态,同时,第1卡合部16f与第1凹部19e相卡合,所以,不能从第1安装部上拔下来。
若第1卡构件19处于被安装在第1安装部上的状态下,则多个第1端子构件7的接点部7e与第1卡构件19的多个接触部19c相接触,形成导通。
然后,为了取出安装在第1安装部内的第1卡构件19,对图47所示的安装状态的第1卡构件19向箭头方向按压一下,如图49所示使前端部19a抵接到后侧壁2b上。于是,位于锁紧部3b上的滑动构件15从图9、10所示的E面向F面移动,解除滑子14的锁紧。
并且,若解除加在箭头方向上的按压力,则利用加力构件18的作用力使滑子14自动地向卡插入口6b方向移动。利用该滑子14的移动来使第1卡构件19的前端部19a受到第1搭接部14b的按压,使其从卡安装部中排出来。
然后,如图45所示,若滑子14自动恢复到初始位置,则抓住露出在壳子2外部的第1卡构件19的后端部侧将其拔出,这样,能使板簧16的第1卡合部16f产生弹性变形,离开第1凹部19e,从壳子2中取出第1卡构件19。
并且,安装在卡安装部的第1安装部内的第1卡构件19,如图50所示盖子17的2个第1肋17f和第2肋17g与其上面滑动接触,所以,能减小第1卡构件19和盖子17的接触面积,能减小装卸时的第1卡构件19和盖子17的滑动磨擦。
再者,当把第1卡构件19安装到卡安装部内时,如图51所示,第1、第2、第3导向构件9、10、12分别被第1卡构件19按压,进行转动,从正面看不见。
并且,以下根据图52~图60,说明在本发明的卡用连接装置1内安装第2卡构件20的动作。首先,如图52、53所示,把第2卡构件20的前端部20a插入到卡插入口6b内。
上述第2卡构件20形成的厚度小于第1卡构件19,所以,第2卡构件20的背面20b在向斜上方转动的状态下的第2导向构件10上一边滑动一边插入。
这时的第2导向构件10处于向斜上方转动的状态下,所以,第3导向构件12位于限制槽10b内,其动作受到限制。
因此,被插入的第2卡构件20的宽度方向,一边的侧缘部20d由第2导向壁6d进行导向,该导向臂从第1导向壁6c向图示下侧进行位置偏移;另一边的侧缘部20h由第3导向构件12的导向面12c进行导向,该导向面12c的动作由限制槽10b进行限制。
因此,该第2卡构件20的宽度方向能得到高精度的导向,能顺利地插入,不会晃荡。
并且,如图54、55所示,当位于初始位置上的滑子14的第2搭接部14g与第2卡构件20的搭接部20g进行搭接时,第2凹部20e同时与板簧16的第2卡合部16j进行结合,使第2卡构件20不能拔出。
再者,当从图54、55所示的状态对第2卡构件20向箭头方向按压进行插入时,第2卡构件20,靠近前端部20a的另一侧缘部2h由第1导向构件9的臂部9d进行导向。
并且,在第2卡构件20的搭接部20g搭接到滑子14的第2搭接部14g上的状态下,利用进一步插入第2卡构件20的动作来按压滑子14,向里侧进行滑动,形成了第1搭接部14b的部分的滑子14的外面搭接到壳子2的后侧壁2b上,第2卡构件20停止向箭头方向移动。
这时的滑动构件15从图9、10所示的凸轮槽3的A面经过B面和C面来到D面上。
并且,在第2卡构件停止移动后,若解除加在第2卡构件20上的按压力,则利用加力构件18的作用力使滑子14返回到卡插入口6b方向,这时滑动构件15从D面移动到E面上,与锁紧部3b相搭接,滑子14停止移动。
因此,滑子14的移动受到限制,如图56、57所示,第2卡构件20被安装到第2安装部上变成安装状态,同时,第2凹部20e与第2卡合部16j相卡合,所以不能从第2安装部中拔出。
当上述第2卡构件20被安装到第2安装部上不能拔出时,多个第2端子构件8的接点部8f与第2卡构件20的多个接触部20c相接触,形成导通状态。
为了取出这种第2安装部上所安装的第2卡构件20,对图56所示的安装状态的第2卡构件20按箭头方向按压一下,如图58所示,把滑动构件14的第1搭接部14b的外面向后侧壁2b侧进行按压。
于是,位于锁紧部3b上的滑动构件15从图9、10所示的E面移动到F面上,解除对滑子14的锁紧。
在此状态下,若解除加在第2卡构件20上的按压力,则由于加力构件18的作用力,滑子14自动地向卡插入口6b方向移动,如图54所示,滑子14返回到初始位置上。
由于该滑子14返回到初始位置上,所以,第2卡构件20也从卡安装部中排出。
也就是说,本发明的卡用连接装置1,通过对第1或第2卡构件19、20进行推、推操作而能在卡安装部内进行装卸。所以,操作性良好。
并且,抓住露出在壳子2外部的第2卡构件20的后端部侧将其拔出,这样,能使板簧16的第2卡合部16j产生弹性变形,离开第2凹部20e,从壳子2中取出第2卡构件20。
并且,在卡安装部的第2安装部内安装或排出时的第2卡构件20,如图59所示盖子17的2个第1肋17f和外边的第2肋17g与其上面接触,所以,能减小第2卡构件20和盖子17的接触面积,能减小装卸时的第2卡构件20和盖子17的滑动磨擦。
再者,当把第2卡构件20安装到卡安装部内时,如图60所示,第2、第3导向构件10、12分别从正面看得见。
这种本发明卡用连接装置1的、用于安装图60所示的第2卡构件20的第2安装部,在图51所示的第1安装部内所安装的第1卡构件19不与第2搭接部14g相搭接的方向上,产生位置偏移,所以,宽度尺寸和厚度尺寸不同的2种第1、第2卡构件19、20,用一个滑子14就能安装到卡安装部内或者将其排出。
并且,与第2卡构件20的第2凹部20e相卡合的板簧16上所形成的第2卡合部16j,也在第1安装部内所安装的第1卡构件19不进行搭接的方向上进行位置偏移,所以插入到第1安装部内的第1卡构件19不与第2卡合部16j相接触,因此,当插入第1卡构件19时作业性良好。
再者,在把第1或第2卡构件19、20安装到卡安装部内的卡安装状态(图50、图59)下,从卡插入口6b中向壳子2外部突出的突出量R基本相等,以此对第1搭接部14b和第2搭接部14g进行定位。
发明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卡用连接装置,能安装第2卡构件的第2安装部在插入到第1安装部内的第1卡构件不与第2搭接部相搭接的方向上进行位置偏移,所以,能安装宽而厚的第1卡构件和窄而薄的第2卡构件,而且,用一个滑子能排出第1卡构件和第2卡构件两者,能提供操作性良好的卡用连接装置。
并且,在把第1或第2卡构件安装到卡安装部内的卡安装状态下,在从卡插入口向壳子外部突出的突出量基本相同的位置上形成了第1搭接部和第2搭接部,所以,卡安装时外表美观,并且操作性良好。
再者,在卡安装的状态下,一按压第1卡构件或第2卡构件,就能解除滑子的锁紧状态,通过滑子从卡安装部中排出安装状态下的第1或第2卡构件,所以,通过对第1或第2卡构件进行推、推操作,能很容易地把第1或第2卡构件排出,操作性良好。
并且,因为凸轮机构由壳子内形成的心形凸轮槽、以及一个端部由滑子支承另一端部能沿凸轮槽循环滑动的滑动构件而构成,所以,能用在凸轮槽内循环滑动的滑动构件来限制滑子的动作,进行锁紧,并且很容易解除该锁紧状态,能提供这种操作性良好的卡用连接装置。
再者,滑动构件是把线材的两端部按相同方向弯曲成直角状,形成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所以滑动构件容易制作,价格低廉。
并且,因为在滑子上设置了能对滑动构件的另一端部施加向凸轮槽底面的弹力的板簧,所以能提供使滑动构件切实沿凸轮槽滑动的高性能凸轮机构。
再者,在滑子上分别形成了能在里侧与第1凹部弹性卡合的第1卡合部、以及能在外侧与第2凹部弹性卡合的第2卡合部,所以,能防止安装在安装部内的第1或第2卡构件被拔出,操作性良好。
并且,因为第2卡合部在插入到第1安装部内的第1卡构件不搭接的方向上进行位置偏移,所以,安装在第1安装部内的第1卡构件不与第2卡合部相接触,第1卡构件的插入性良好。
再者,因为第1和第2卡合部是把对滑动构件施加弹力的板簧的一部分进行弯曲而形成的,所以,能使第1和第2卡合部在一块板簧上形成一个整体,装配性良好。

Claims (9)

1、一种卡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壳子,其中能插入宽而厚的第1卡构件或窄而薄的第2卡构件;
卡插入口,它形成在该壳子上;
卡安装部,它形成在上述壳子内部,能够从上述卡插入口插入安装上述第1或第2卡构件;以及
滑子,它能与上述第1或第2卡构件向该卡安装部的安装、拆卸相连动,在与上述第1卡构件或第2卡构件的装卸方向相同的方向上进行滑动,
上述卡安装部具有:能安装上述第1卡构件的第1安装部、以及在包含该第1安装部的局部区域的部分上形成的、能安装上述第2卡构件的第2安装部;上述滑子的设置状态是能够在上述卡安装部内安装的上述第1或第2卡构件的一边的侧缘部附近进行前述滑动;
上述滑子形成以下的第1搭接部和第2搭接部,在离上述卡插入口较远侧的里侧,安装在上述第1安装部上的上述第1卡构件的前端部侧能够搭接到该第1搭接部;在离上述卡插入口较近侧的外侧插入到上述第2安装部内的上述第2卡构件的前端部侧能搭接到该第2搭接部,使上述第2安装部,在插入到上述第1安装部内的上述第1卡构件不与上述第2搭接部相搭接的方向上位置偏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卡构件形成的长度大于上述第2卡构件,在把上述第1或第2卡构件安装到上述卡安装部上的卡安装状态下,在从上述卡插入口向上述壳子的外部突出的突出量基本相等的位置上,形成了上述第1搭接部和上述第2搭接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加力构件,用于在卡排出方向上对上述滑子施加作用力;以及,
凸轮机构,它能克服该加力构件的作用力,对上述滑子的动作进行限制,
上述卡安装状态下的上述滑子,利用上述凸轮机构来限制其动作,能锁紧,在上述卡安装状态下,一旦按压第1或第2卡构件,就能解除对上述滑子的上述锁紧,使上述卡安装状态的上述第1或第2卡构件介由上述滑子从上述卡安装部中被排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凸轮机构由形成在上述外壳内的心形凸轮槽、以及一个端部由上述滑子支撑,另一端部沿上述凸轮槽进行循环滑动的滑动构件而构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滑动构件是把线材的两端部在同方向上弯曲成直角状,形成上述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把板簧布置在上述滑子上,该板簧能对上述滑动构件的上述另一端部施加向上述凸轮槽底面的弹性作用力。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卡构件的一边的侧缘部上形成第1凹部;在上述第2卡构件的一边的侧缘部上形成第2凹部;在上述滑子上分别形成能在上述里侧与上述第1凹部进行弹性卡合的第1卡合部、以及能在上述外侧与上述第2凹部进行弹性卡合的第2卡合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卡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使上述第2卡合部,在插入到上述第1安装部的上述第1卡构件不能搭接的方向位置偏移。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卡用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和第2卡合部是将对上述滑动构件施加弹性作用力的上述板簧的一部分进行弯曲而形成的。
CN 03152472 2002-07-31 2003-07-31 卡用连接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287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222665A JP2004062715A (ja) 2002-07-31 2002-07-31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装置
JP2002222665 2002-07-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76128A true CN1476128A (zh) 2004-02-18
CN1252876C CN1252876C (zh) 2006-04-19

Family

ID=314921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3152472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52876C (zh) 2002-07-31 2003-07-31 卡用连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4062715A (zh)
CN (1) CN1252876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27190A (zh) * 2010-08-20 2012-04-25 Smk株式会社 卡连接器
CN103765442A (zh) * 2011-09-02 2014-04-30 安费诺-图赫尔电子有限公司 卡接触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69774B2 (ja) * 2005-11-08 2011-04-13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27190A (zh) * 2010-08-20 2012-04-25 Smk株式会社 卡连接器
CN102427190B (zh) * 2010-08-20 2013-12-18 Smk株式会社 卡连接器
CN103765442A (zh) * 2011-09-02 2014-04-30 安费诺-图赫尔电子有限公司 卡接触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4062715A (ja) 2004-02-26
CN1252876C (zh) 2006-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06660C (zh) 卡连接器
CN1759404A (zh) 用于智能卡且包括供该卡使用的集成屉件/滑板的连接器
CN1276525C (zh) 用于防止将待装器件错误地装入主体侧设备的方法、待装器件以及电池组
CN1633669A (zh) 用于存储卡的连接器
CN1401146A (zh) 用于智能卡的人机工程学电连接件
CN1496534A (zh) 高容量存储卡的电连接器
CN1225821C (zh) 卡用连接装置
CN100345342C (zh) 连接器
CN1383554A (zh) 磁盘驱动装置
CN1176466C (zh) 光学式存储装置
CN1961491A (zh) 用于打开和关闭便携式电话的滑动机构
CN1318173A (zh) 用于同时连接两个电子储存卡的电气连接器
CN1558417A (zh) 录制和/或再现设备
CN1202597C (zh) 具有用于推出卡的杠杆和推板的智能卡的电气连接器
CN1841568A (zh) 倾斜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901250A (zh) 用于防止将待装器件错误地装入主体侧设备的电池组
CN1252876C (zh) 卡用连接装置
CN1236490C (zh) 电子部件装设方法和电子部件装设工具
CN100338822C (zh) 连接器
CN1505798A (zh) 用于卡的电气连接器
CN1154992C (zh) 记录媒体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CN1302068A (zh) 盘驱动系统
CN1258250C (zh) 插座
CN1143243A (zh) 磁盘再生装置
CN1691755A (zh) 电子装置和附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419

Termination date: 201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