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27190A - 卡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卡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27190A
CN102427190A CN2011102254973A CN201110225497A CN102427190A CN 102427190 A CN102427190 A CN 102427190A CN 2011102254973 A CN2011102254973 A CN 2011102254973A CN 201110225497 A CN201110225497 A CN 201110225497A CN 102427190 A CN102427190 A CN 1024271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d
mentioned
scale
small
motion tr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2549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27190B (zh
Inventor
延与笃志
镰谷裕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M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M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MK Corp filed Critical SM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271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71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271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2719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卡连接器,使在能安装宽度窄且在插入方向上短的第一卡介质(小型卡)与宽且在插入方向上长的第二卡介质(大型卡)的卡连接器中的卡介质的突出量相同。限制部(109)使壳体的扁平的容纳空间的小型卡(401)的第一移动轨迹(401A)靠近壳体的第一平坦部(102a)侧,使大型卡(301)的第二移动轨迹(301A)靠近壳体的第二平坦部(102b)侧。第一移动轨迹与第二移动轨迹相比更位于宽度方向的内侧。在滑块(201)及可动挡块(251)上形成的小型卡抵接部(210、253)在与大型卡相比更靠插入方向的跟前侧处阻止小型卡。大型卡与滑块及可动挡块的倾斜部(211、252)接触,使小型卡抵接部移动。

Description

卡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卡连接器,该卡连接器应用于便携式电话、电话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ce)、便携式音响、游戏机、摄像机、印刷机、信息终端设备等各种电子设备上,并且能够安装多种不同尺寸的卡介质。
背景技术
具备用于安装存储并保持数据的卡介质的卡连接器的各种电子设备(便携式电话、电话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ce)、便携式音响、游戏机、摄像机、印刷机、信息终端设备等)正在普及。在卡介质中例如有搭载CPU及存储器用的IC芯片的IC卡及PC卡、以及SD卡及SIM卡等,根据种类其尺寸不同。并且,各种卡介质在普及的过程中,对卡连接器不仅有低背化及小型化的要求,还要求能够安装多种卡介质。另外,还设置成如下结构:在电子设备的壳体上设置盖部,在壳体的内部且盖部的附近配置卡连接器,使卡介质的一部分从卡连接器突出,并利用盖部按压该突出的部分。
图15是表示卡连接器的现有例的模式图。以往,有如图15所示的具备在卡介质的插入方向上滑动自由的滑块单元902的卡连接器901。在该卡连接器901上能够安装宽度窄且在插入方向上短的第一卡介质CC1和在插入方向上比第一卡介质CC1长数毫米左右且宽的第二卡介质CC2中的任一种。滑块单元902具有第一卡介质CC1的前端部CCa1与第二卡介质CC2的前端部CCa2的任一种都碰撞的抵接部903。
另一种卡连接器的现有例是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36404号公报(尤其图9、图16))中记载的卡连接器20。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图9。该卡连接器20具备在卡介质的插入方向上滑动自由的滑块40。在滑块40上转动自由地安装有可动部件50。在可动部件50上,限制长卡(第一卡C1)的前端部的位置的第一抵接部42及第一限制部43、以及限制短卡(第二卡C2)的前端部的位置的第二抵接部44及第二限制部45设置为,在卡介质的插入方向上位置不同且在卡介质的厚度方向上位置不同。
将图15所示的卡连接器901容纳在电子设备的壳体内,若要利用电子设备的壳体的盖部904按压从卡连接器901突出的卡介质的一部分,则盖部904无法保持安装在卡连接器901上的第一卡介质CC1。这是由于第一卡介质CC1与第二卡介质CC2长度不同。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卡连接器20是安装宽度窄且在插入方向上长的卡与宽且在插入方向上短的卡的卡连接器。因此,在安装第一卡介质CC1(宽度窄且在插入方向上短)与第二卡介质CC2(宽且在插入方向上长)的如图15所示的卡连接器901上,无法应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滑块40及可动部件50。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能够安装宽度窄且在插入方向上短的第一卡与宽且在插入方向上长的第二卡的卡连接器中使卡介质的突出量相同。
本发明的卡连接器具备:壳体,确保第一卡介质及比上述第一卡介质宽且长的第二卡介质中的任一种都能够滑动插入的扁平的容纳空间,并且形成与滑动插入的卡介质的平面部对向的第一对向部及第二对向部;限制部,使第一卡介质在上述容纳空间内通过时的第一移动轨迹靠近上述第一对向部侧,使上述第二卡介质在上述容纳空间内通过时的第二移动轨迹比上述第一移动轨迹更靠近上述第二对向部侧,并使上述第一移动轨迹比上述第二移动轨迹更位于宽度方向的内侧;里侧挡块部,滑动插入到上述容纳空间的上述第二卡介质的前端部与该里侧挡块部抵接;跟前侧挡块部,比上述里侧挡块部更位于卡介质的插入方向的跟前侧,滑动插入到上述容纳空间的上述第一卡介质的前端部与该跟前侧挡块部抵接;以及倾斜部,具有弹性复原力,并且在比上述第一移动轨迹更靠宽度方向外侧且比上述第二移动轨迹更靠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随着从一端部朝向卡介质的插入方向的里侧而向上述第二对向部倾斜而延伸,并在另一端部与上述跟前侧挡块部连接。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宽度窄且短的第一卡介质的前端部与跟前侧挡块部抵接。另外,就宽且长的第二卡介质而言,在第二卡介质与倾斜部接触且跟前侧挡块部后退到第一对向部侧后,第二卡介质的前端部与里侧挡块部抵接。这样一来,通过里侧挡块部及跟前侧挡块部的位置关系,能够使在能够安装宽度窄且在插入方向上短的第一卡与宽且在插入方向上长的第二卡的卡连接器中的卡介质的突出量相同。并且,在本发明中,由于跟前侧挡块部通过倾斜部的弹性复原力而在卡连接器的厚度方向上位移,因此能够实现卡连接器的低背化及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a)是卡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b)是卡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2(a)是卸下罩的状态的卡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b)是卸下罩的状态的卡连接器的俯视图。图2(c)是卸下罩的状态的卡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3是大型卡的立体图。
图4是小型卡的立体图。
图5(a)是从俯视侧观察滑块的立体图。图5(b)是从底面侧观察滑块的立体图。图5(c)是滑块的俯视图。
图6是可动挡块的立体图。
图7是插入大型卡的状态的卡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8是插入小型卡的状态的卡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9(a)是插入大型卡的途中的状态的滑块的立体图。图9(b)是插入大型卡的途中的状态的滑块的右视图。
图10(a)是插入小型卡的途中的状态的滑块的立体图。图10(b)是插入小型卡的途中的状态的滑块的右视图。
图11是大型卡将要与可动挡块接触之前的状态的卡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2(a)是插入小型卡的途中的状态的可动挡块的立体图。图12(b)是插入小型卡的途中的状态的可动挡块的右视图。
图13是大型卡将要被后壁部阻止之前的状态的卡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小型卡被小型卡抵接部阻止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卡连接器的现有例的模式图。
图中:101-卡连接器,102-壳体,102a-第一平坦部(第一对向部),102b-第二平坦部(第二对向部),103a-后壁部(里侧挡块部),106-容纳空间,109-限制部,201-滑块,204-滑块基部(第一部件),205-半锁部件(第二部件),206-大型卡抵接部(里侧挡块部),210-小型卡抵接部(跟前侧挡块部),211-倾斜部,251-可动挡块,252-倾斜部,253-小型卡抵接部(跟前侧挡块部),301-大型卡(第二卡介质),301A-第二移动轨迹,401-小型卡(第一卡介质),401A-第一移动轨迹,T1-里侧挡块部,T2-跟前侧挡块部。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a)、图1(b)至图14说明一个实施方式。图1(a)、图1(b)分别是卡连接器101的立体图、主视图。图2(a)、图2(b)、图2(c)分别是卸下罩104的状态的卡连接器101的立体图、俯视图、主视图。卡连接器101是可安装宽且长的大型卡301(第二卡介质,参照图3)与宽度窄且短的小型卡401(第一卡介质,参照图4)中的任一种的卡连接器。卡连接器101具备壳体102。壳体102将冲压加工金属板而形成的罩104覆盖在由树脂成形的主体103上而构成,形成俯视为大致矩形的平坦的箱型形状。为了便于说明,将在图1(a)中表示的壳体102的一个平坦部称为第二平坦部102b。另外,将位于与第二平坦部102b相反的一侧的壳体102的另一平坦部称为第一平坦部102a。并且,将第二平坦部102b侧作为上方,将第一平坦部102a侧作为下方。另外,第一平坦部102a相当于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第一对向部。另外,第二平坦部102b相当于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第二对向部。
在壳体102的正面侧的侧面上开有插入口105。在壳体102的内部形成有与插入口105连通的容纳空间106。该容纳空间106是滑动插入大型卡301及小型卡401的扁平的空间。第一平坦部102a及第二平坦部102b分别规定容纳空间106的下限与上限,并与滑动插入到容纳空间106中的卡介质(大型卡301,小型卡401)的平面部相对。
在主体103上设有卡支撑台阶部107。卡支撑台阶部107位于插入口105的两侧部分的下侧,并从卡连接器101的正面侧向背面侧延伸。在各个卡支撑台阶部107的上方形成有引导部108。引导部108为コ字形状,在插入口105的内侧开口。
大型卡301使其两端部进入引导部108中,从插入口105靠近上方侧(第二平坦部102b侧),并与第一平坦部102a及第二平坦部102b平行地被推入容纳空间106中。另外,小型卡401从插入口105被定位在两个卡支撑台阶部107之间,比大型卡301的移动轨迹(第二移动轨迹301A)更靠近下方侧(第一平坦部102a侧),并与第一平坦部102a及第二平坦部102b平行地被推入容纳空间106中。由此,小型卡401的移动轨迹(第一移动轨迹401A)与大型卡301的移动轨迹(第二移动轨迹301A)相比更位于第一平坦部102a侧。并且,第一移动轨迹401A相对于第二移动轨迹301A位于卡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从卡连接器101的右侧面朝向左侧面的方向)的内侧。另外,如图2(c)所示,第一移动轨迹401A与第二移动轨迹301A在卡连接器101的厚度方向上重合。
卡连接器101具备第一触头111与第二触头112。第一触头111与插入容纳空间106内的大型卡301的垫片部302(参照图3)接触。第二触头112与插入容纳空间106内的小型卡401的垫片部402(参照图4)接触。第一触头111及第二触头112任一个都被压入到在与插入口105相反的一侧从主体103的上表面竖立设置的后壁部103a中,并在卡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上排列有多个。第一触头111从后壁部103a向容纳空间106侧突出,并位于第二平坦部102b(参照图1(a)及图1(b))的附近。第二触头112从后壁部103a向容纳空间106侧突出,并位于第一平坦部102a(参照图1(b))的附近且比第二平坦部102b更靠下方的位置。
图3是大型卡301的立体图。大型卡301比小型卡401(参照图4)长且宽,构成为在长方形的一个角部形成切口部303的五边形的板状。切口部303相对于大型卡301的长边及短边的任一边都倾斜。在大型卡301中,将从切口部303延伸的短边称为大型卡301的前端侧。在大型卡301的一个面的前端侧,以列状排列有垫片部302。垫片部302与第一触头111(参照图2(a)及图2(b))接触,从而构成与搭载有卡连接器101的电子设备(未图示)之间的电信号的通信路径。在大型卡301中,在从切口部303延伸的长边上形成有使大型卡配合部207(参照图5(a)及图5(c))进入的配合槽304。这种大型卡301的一个例子是SD存储卡(商品名)。
图4是小型卡401的立体图。小型卡401与大型卡301是大致相同的厚度,构成为在比大型卡301短且宽度窄的长方形的一个角部形成切口部403的大致五边形的板状。该切口部403严格地说在俯视时呈圆弧形,且向外侧凸出。在小型卡401中,将从切口部403延伸的短边称为小型卡401的前端部。在小型卡401的一个面401a的前端侧,十个垫片部402靠近位于与切口部403相反的一侧的长边侧且以列状排列。各垫片部402任一个都设在从小型卡401的平面部凹下的部位。在各垫片部402之间,窄分隔部404在小型卡401的插入方向上以梳齿状延伸。垫片部402与第二触头112(参照图2(a)及图2(b))接触,从而构成与搭载有卡连接器101的电子设备(未图示)之间的电信号的通信路径。这种小型卡401的一个例子是存储棒Duo卡(商品名)。
由十个垫片部402构成的组被第一宽分隔部405a及第二宽分隔部405b夹住。第一宽分隔部405a及第二宽分隔部405b任一个都比窄分隔部404宽,并在小型卡401的插入方向上延伸。第一宽分隔部405a沿着位于与切口部403相反的一侧的长边。第二宽分隔部405b位于离开从切口部403延伸的长边的位置。在第二宽分隔部405b与从切口部403延伸的长边之间设有槽部406。槽部406从小型卡401的前端向小型卡401的插入方向延伸。由于切口部403与槽部406,从切口部403延伸的长边的前端与窄分隔部404的前端、第一宽分隔部405a的前端及第二宽分隔部405b的前端的任一个相比都更位于插入方向的跟前侧。由此,在小型卡401上的从切口部403延伸的长边的前端上,形成有位于插入方向的跟前侧的台阶部407。另外,在小型卡401上,在从切口部403延伸的长边上形成有使小型卡配合部208(参照图5(a)~图5(c))进入的配合槽408。
在小型卡401的厚度方向上详细地叙述台阶部407的前端部分的形状。台阶部407在从形成槽部406的槽部底面406a至小型卡401的一个面401a的方向上大致垂直地竖立。并且,在台阶部407的前端部分,从槽部底面406a到面401a的厚度方向的距离的大致一半由与小型卡401的面401a正交的面构成。台阶部407的前端部分的剩余的大致一半向小型卡401的面401a进行了倒角。
再次参照图2(a)及图2(b)。卡连接器101具备弹出机构121。从容纳空间106的插入口105观察,弹出机构121位于左侧的侧部且后壁部103a的附近。弹出机构121支撑大型卡301及小型卡401的前端部的切口部303、403侧的角部,保持卡介质(大型卡301、小型卡401),或将该角部向插入口105侧推回而排出卡介质(大型卡301、小型卡401)。弹出机构121具备滑块201、凸轮联杆122与弹簧123。滑块201的详细结构根据图5(a)~图5(c)后述。滑块201在从插入口105朝向后壁部103a的方向(卡介质的插入方向)上自由地往复滑动。引导突起209(参照图5(b))从滑块201突出,该引导突起209进入设在主体103上的引导槽103b(也参照图14)中。引导槽103b的后壁部103a侧的宽度与引导突起209的宽度大致一致,随着朝向插入口105,引导槽103b的宽度变宽。由此,若滑块201向后壁部103a侧移动,则宽度方向的移动被限制,若向插入口105侧移动,则也能够在卡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上移动。
在滑块201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心形凸轮202与凸轮槽203。凸轮槽203在心形凸轮202的周围以环状设置。凸轮联杆122的一端部被后壁部103a约束。凸轮联杆122的另一端部进入凸轮槽203中并以压力与凸轮槽203的底面接触。凸轮槽203的底面为台阶状。由此,若滑块201在卡介质的插入方向上往复滑动,则凸轮联杆122的另一端部只在规定的圆周方向上移动。弹簧123在卡介质的插入方向上延伸,并连接后壁部103a与滑块201。
卡连接器101具备限制部109。限制部109使第一移动轨迹401A(小型卡401的移动轨迹)靠近第一平坦部102a侧,使第二移动轨迹301A(大型卡301的移动轨迹)比第一移动轨迹401A更靠近第二平坦部102b侧,并且,使第一移动轨迹401A与第二移动轨迹301A相比更位于卡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限制部109包括卡支撑台阶部107(前述)、引导部108(前述)、挡板131、扭簧131d(参照图7及图8)及联动板132。对于通过卡支撑台阶部107及引导部108,第一移动轨迹401A与第二移动轨迹301A相比更位于卡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的内侧这一点,前面已经叙述。下面,对限制部109使第一移动轨迹401A靠近第一平坦部102a侧,且使第二移动轨迹301A靠近第二平坦部102b侧这一点进行叙述。
挡板131抑制所插入的小型卡401的浮起,以避免小型卡401与第一触头111接触。挡板131具有长尺寸的板状部131a。在容纳空间106内,板状部131a在卡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挡板脚部131b从板状部131a的两端部向下方延伸。挡板131通过板状部131a与挡板脚部131b而使整体形成为门形状,从而形成使小型卡401通过的コ字型的通过空间131c。挡板轴部131e(参照图7及图8)分别从挡板脚部131b延伸。挡板轴部131e与板状部131a平行地延伸。挡板131将挡板轴部131e分别保持在主体103的左内侧壁103c及右内侧壁103d上,并且能够绕挡板轴部131e的轴自由地旋转。
扭簧131d以在挡板轴部131e的外周卷绕的方式配置。扭簧131d向图2(a)所示的箭头R的方向推压挡板131,从而使挡板131朝向与第一平坦部102a及第二平坦部102b(任一个都参照图1(b))正交的方向。由此,挡板131的板状部131a被配置在第二移动轨迹301A(大型卡301的移动轨迹)中。
联动板302是比挡板131更向后壁部103a侧延伸,且旋转自由地连接在挡板131的板状部131a的上方部分的板状部件。棒状的压紧部132a从联动板132向后壁部103a突出。若扭簧131d使挡板131向箭头R的方向旋转,则联动板132被提升到上方侧(第二平坦部102b侧)。若联动板132提升到上方侧,则压紧部132a与通过了通过空间131c的小型卡401的上表面面对,从而防止小型卡401向上方侧移动。若挡板131被大型卡301推压而向与箭头R相反的方向旋转,则联动板132向下方侧(第一平坦部102a侧)移动。若联动板132向下方侧移动,则压紧部132a与大型卡301的下表面面对,从而防止大型卡301向下方侧移动。压紧部132a按压小型卡401及大型卡301的平面部,从而矫正在小型卡401及大型卡301上产生的变形。
卡连接器101还具备大型卡夹持部137、上推部138。大型卡夹持部137是在与引导部108相同高度的位置向容纳空间106突出的弹簧体。大型卡夹持部137在宽度方向上夹入从插入口105插入的大型卡301,从而防止大型卡301在宽度方向上晃动。上推部138是将主体103的底面上的两个卡支撑台阶部107之间的部分向上方切割立起而形成的。上推部138将从插入口105插入的小型卡401向上方推。
在本实施方式的卡连接器101中,大型卡301使其两端部进入引导部108,从插入口105靠近上方侧(第二平坦部102b侧),并与第一平坦部102a及第二平坦部102b平行地插入,从而将挡板131推到插入方向的里侧。挡板131的板状部131a被大型卡301推压而向与箭头R相反的方向旋转。并且,大型卡301以利用引导部108及联动板132而靠近上方侧(第二平坦部102b侧)的状态容纳在容纳空间106内。也就是说,第二移动轨迹301A(大型卡301的移动轨迹)通过限制部109而靠近第二平坦部102b侧。若将大型卡301从容纳空间106中排出,则扭簧131d使被推压的挡板131返回原来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卡连接器101中,小型卡401从插入口105定位在两个卡支撑台阶部107之间,靠近下方侧(第一平坦部102a侧),并与第一平坦部102a及第二平坦部102b平行地插入,从而通过通过空间131c。小型卡401利用挡板131的板状部131a及联动板132而不浮起,从而以靠近下方侧(第一平坦部102a侧)的状态容纳在容纳空间106内。也就是说,第一移动轨迹401A(小型卡401的移动轨迹)利用限制部109而靠近第一平坦部102a侧。
图5(a)是从俯视侧观察滑块201的立体图。图5(b)是从底面侧观察滑块201的立体图。图5(c)是滑块201的俯视图。参照图2(a)及图2(b)、以及图5(a)~图5(c)。滑块201通过将冲压加工金属板而形成且具有弹性复原力的作为第二部件的半锁部件205组装在由树脂成形且具有刚性的作为第一部件的滑块基部204上而成。
滑块基部204具有在卡介质的插入方向上延伸的基础部分201A、和从该基础部分201A的后壁部103a侧的端部向容纳空间106的内侧方向突出的突出部201AA,整体为大致L字状。基础部分201A由矩形的板部201B和在该板部201B的上表面从在从插入口105观察时的左侧的区域竖立的底座部201C构成。在底座部201C的上表面且后壁部103a侧的端部侧,设有心形凸轮202及凸轮槽203(任一个都前述)。另外,压紧部201D在板部201B的上表面且从插入口105观察时的右侧从靠近后壁部103a侧的端部的区域向上方延伸。压紧部201D防止所组装的半锁部件205向上方脱落。突出部201AA从压紧部201D向容纳空间106的内侧方向延伸。
滑块基部204具有大型卡抵接部206、大型卡配合部207、小型卡配合部208与引导突起209。突出部201AA的插入口105侧的侧面作为大型卡抵接部206发挥功能。滑动插入的大型卡301(参照图3)的前端部与大型卡抵接部206抵接。也就是说,大型卡抵接部206作为滑动插入到容纳空间106中的大型卡301的前端部抵接的里侧挡块部T1发挥功能。在大型卡抵接部206的一部分形成有倾斜区域206a。大型卡301的切口部303(参照图3)与倾斜区域206a接触。与板部201B的上表面拉平的大型卡支撑部206b在比倾斜区域206a更靠插入口105侧延伸。
大型卡配合部207是在底座部201C的插入口105侧的端部向容纳空间106的内侧方向延伸的突起。大型卡配合部207进入大型卡301的配合槽304中。
小型卡配合部208是在板部201B的插入口105侧的端部向容纳空间106的内侧方向延伸的突起。小型卡配合部208进入小型卡401的配合槽408中。
引导突起209在板部201B的下表面从小型卡配合部208的附近的部位向下方突出。引导突起209进入引导槽103b(参照图2(b)及图14)中。
半锁部件205具有小型卡抵接部210、倾斜部211、U字配合部212、内侧壁接触部213、防脱部214与滑动部215。小型卡抵接部210与大型卡抵接部206相比更位于卡介质的插入方向的跟前侧,从板部201B的上方比该板部201B更向容纳空间106的内侧方向突出,并从此处下降到下方侧(第一平坦部102a侧)。小型卡抵接部210的插入口105侧的部分向上方侧(第二平坦部102b侧)折弯。在此,该折弯部分通过倾斜部211的倾斜而比板部201B的上表面更位于上方,但没有比倾斜部211的第二端部211b(后述)更向上方突出。并且,滑动插入的小型卡401(参照图4)的前端部、尤其是形成于小型卡401上的台阶部407(参照图4)与该折弯部分抵接。也就是说,小型卡抵接部210作为滑动插入到容纳空间106中的小型卡401的前端部抵接的跟前侧挡块部T2发挥功能。
倾斜部211是在卡介质的插入方向上延伸的长尺寸的部分。倾斜部211位于板部201B的上方,并相对于板部201B的上表面倾斜。倾斜部211的插入口105侧的端部(第一端部211a)通过卡爪部212a(后述)挂在底座部201C上,从而不会相对于滑块基部204移动。倾斜部211随着从第一端部211a朝向后壁部103a而向上方侧(第二平坦部102b侧)倾斜。倾斜部211的后壁部103a侧的端部(第二端部211b)与上述小型卡抵接部210连接。在此,如图2(b)所示,重要的是倾斜部211配置在与第一移动轨迹401A(小型卡401的移动轨迹)相比更位于宽度方向的外侧,并且,与第二移动轨迹301A(大型卡301的移动轨迹)相比更位于宽度方向的内侧这一点。由此,只有大型卡301能够与倾斜部211接触。
U字配合部212比倾斜部211的第一端部211a更位于主体103的左内侧壁103c侧,并与该第一端部211a连接。U字配合部212以正交的方式折弯,在俯视时呈向插入口105侧开口的U字形状。U字配合部212嵌入到形成于底座部201C的插入口105侧的上表面上的U字槽201CC中。在U字槽201CC的内侧面上形成有卡爪接受部(未图示)。从U字配合部212切割立起的卡爪部212a挂在卡爪接受部上,从而防止半锁部件205向上方脱落。
内侧壁接触部213是折弯U字配合部212上的主体103的左内侧壁103c侧的端部而形成的。内侧壁接触部213通过U字配合部212的U字形状与左内侧壁103c弹性接触。并且,在底座部201C的左内侧壁103c侧的侧面上形成有:沿着该左内侧壁103c的平行侧面201Ca;在比滑块201更靠插入口105侧以离开左内侧壁103c的方式倾斜的倾斜侧面201Cb。另外,如上所述,若滑块201利用引导槽103b的形状向插入口105侧移动,则也能够在卡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上移动。由此,若滑块201向插入口105侧移动,则能够以平行侧面201Ca与倾斜侧面201Cb的边界线201Cc为支点旋转。因此,内侧壁接触部213在大型卡301或小型卡401将大型卡配合部207或小型卡配合部208向左内侧壁103c侧推压而使滑块201旋转时,将该滑块201向容纳空间106的内侧方向推回。
防脱部214从倾斜部211的第二端部211b向后壁部103a侧突出,并朝上方。防脱部214挂在压紧部201D上。由此,防止半锁部件205向上方脱落。
滑动部215从倾斜部211的第二端部211b向左内侧壁103c侧突出,并朝上方。滑动部215与底座部201C的容纳空间106侧的侧面接触,并伴随倾斜部211的第二端部211b的上下位移而滑动。
图6是可动挡块251的立体图。参照图2(a)、图2(b)及图6。卡连接器101具备可动挡块251。可动挡块251从容纳空间106的插入口105观察在右侧的侧部位于后壁部103a附近,且嵌入主体103中。可动挡块251在小型卡401的前端部支撑与切口部403相反的一侧的角部并对小型卡401进行定位,从而抑制小型卡401在容纳空间106内的晃动。
可动挡块251通过冲压加工金属板而形成,并具有弹性复原力。可动挡块251在俯视时呈大致T字形状,主体103的右内侧壁103d的端部向上方且后壁部103a侧延伸。可动挡块251具有倾斜部252、小型卡抵接部253、滑动部254与卡爪部255。
倾斜部252是在卡介质的插入方向上延伸的长尺寸的部分。倾斜部252相对于主体103的底面103e倾斜。倾斜部252的插入口105侧的端部(第一端部252a)通过卡爪部255(后述)挂在主体103上,以压力与主体103的底面103e接触。倾斜部252随着从第一端部252a朝向后壁部103a而向上方侧(第二平坦部102b侧)倾斜。倾斜部211的后壁部103a侧的端部(第二端部252b)与小型卡抵接部253(后述)连接。
舌状部256从倾斜部252的第二端部252b向容纳空间106的内侧方向延伸。舌状部256的前端部向下方侧(第一平坦部102a侧)折弯。舌状部256的前端部未与主体103的底面103e接触,从而能够向下方位移。
小型卡抵接部253是舌状部256的插入口侧的端面。小型卡抵接部253比后壁部103a更位于卡介质的插入方向的跟前侧,并从主体103的底面103e向上方突出。滑动插入的小型卡401(参照图4)的前端部上与切口部403相反的一侧的角部与小型卡抵接部253抵接。也就是说,小型卡抵接部253作为滑动插入到容纳空间106内的小型卡401的前端部抵接的跟前侧挡块部T2发挥功能。
支撑部257从第二端部252b向右内侧壁103d侧延伸。支撑部257随着朝向右内侧壁103d而向下方侧(第一平坦部102a侧)倾斜,在其中途形成有向上方弯曲的弯曲部257a。弯曲部257a通过卡爪部255(后述)挂在主体103上,从而以压力与主体103的底面103e接触。
滑动部254在舌状部256中从后壁部103a侧的边缘部向上方延伸。滑动部254与后壁部103a的插入口105侧的侧面接触,并伴随倾斜部252的第二端部252b的上下位移而滑动。
垂直平板部255a与弯曲部257a连接。垂直平板部252a位于从弯曲部257a向上方且后壁部103a侧。卡爪部255向后壁部103a切割立起该垂直平板部255a的一部分而形成。卡爪部255挂在形成于后壁部103a上的卡爪接受部(未图示)。由此,可防止可动挡块251向上方脱落。
在此,如图2(b)所示,重要的是可动挡块251的倾斜部252也与滑块201的半锁部件205的倾斜部211相同,配置在与第一移动轨迹401A(小型卡401的移动轨迹)相比更位于宽度方向的外侧,并且,与第二移动轨迹301A(大型卡301的移动轨迹)相比更位于宽度方向的内侧这一点。因此,只有大型卡301能与倾斜部252接触。
图7是插入大型卡301的状态的卡连接器101的俯视图。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7中,省略了罩104。大型卡301将具有垫片部302的面朝上,将大型卡301的两边缘部301a定位在引导部108内并从插入口105滑动插入。若将大型卡301从插入口105插入,则在利用限制部109靠近上方侧(第二平坦部102b侧)的状态下向后壁部103a滑动移动。之后,大型卡301推压挡板131的板状部131a,并与滑块201接触。
大型卡301首先与滑块201的大型卡配合部207接触。由此,滑块201以边界线201Cc为中心旋转,滑块201的插入口105侧的端部向左内侧壁103c侧移动。之后,若大型卡301进一步向插入方向的里侧进入且配合槽304到达大型卡配合部207的位置,则通过滑块201的在U字配合部212的弹性复原力,滑块201的插入口105侧的端部向容纳空间106的内侧方向移动,从而大型卡配合部207进入配合槽304中。由此,大型卡301难以从插入口105中脱落。
并且,若大型卡301在容纳空间106内向插入方向的里侧前进,则大型卡301的前端部与滑块201的大型卡抵接部206抵接。尤其是,大型卡301的切口部303与倾斜区域206a抵接。滑块201被大型卡301推压而向插入方向的里侧前进。
之后,若解除对大型卡301的推入,则弹簧123将滑块201向插入口105侧推压,从而凸轮联杆122挂在心形凸轮202上。由此,滑块201在使大型卡301从插入口105露出规定长度的位置停止。另外,利用位于大型卡301的下面侧的联动板132,大型卡301不会向下方沉下。另外,大型卡301的两侧面被滑块201与大型卡夹持部137夹住,从而减少大型卡301的晃动。
在该状态下,若再次将大型卡301向后壁部103a侧推入,则凸轮联杆122与心形凸轮202分离。并且,若解除对大型卡301的推入,则弹簧123将滑块201向插入口105侧推压。由此,滑块201将大型卡301从插入口105排出。
图8是插入小型卡401的状态的卡连接器101的俯视图。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8中,省略了罩104。小型卡401将具有垫片部402(参照图4)的面朝下,定位在两个卡支撑台阶部107之间并从插入口105滑动插入。若小型卡401从插入口105插入,则在利用限制部109靠近下方侧(第一平坦部102a侧)的状态下向后壁部103a滑动移动。之后,小型卡401通过由挡板131形成的通过空间131c,并与滑块201接触。
小型卡401首先与滑块201的小型卡配合部208接触。由此,滑块201以边界线201Cc为中心旋转,滑块201的插入口105侧的端部向左内侧壁103c侧移动。之后,若小型卡401进一步向插入方向的里侧前进且配合槽408到达小型卡配合部208的位置,则通过滑块201的在U字配合部212的弹性复原力,滑块201的插入口105侧的端部向容纳空间106的内侧方向移动,从而小型卡配合部208进入配合槽408中。由此,小型卡401难以从插入口105中脱落。
滑块201被小型卡401推压而向后壁部103a侧移动。解除小型卡401的推入后及再次推入小型卡401时的凸轮联杆122、弹簧123及滑块201的移动与大型卡301的情况相同,因而省略说明。小型卡401其平面部被上推部138(参照图2(a)及图2(b))与挡板131夹住,从而抑制晃动。
下面,说明大型卡301与小型卡401插入到卡连接器101时的滑块201的移动。图9(a)、图9(b)分别是插入大型卡301的途中的状态的滑块201的立体图、右视图。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9(a)及图9(b)中,以点划线表示大型卡301的形状。参照图7、图9(a)及图9(b)。从插入口105插入的大型卡301利用限制部109,通过与滑块201的底座部201C相比位于容纳空间106的内侧方向且位于板部201B的上方的空间。在此,倾斜部211在板部201B的上表面,随着朝向插入方向的里侧而向上方侧(第二平坦部102b侧)倾斜。大型卡301的前端部与该倾斜部211接触,从而使倾斜部211的插入方向的里侧的端部(第二端部211b)向下方侧(第一平坦部102a侧)移动。由此,小型卡抵接部210也向下方侧移动。其结果,小型卡抵接部210不与大型卡301相互干扰,大型卡301顺利地向插入方向的里侧前进,并与大型卡抵接部206抵接。
图10(a)、图10(b)分别是插入小型卡401的途中的状态的滑块201的立体图、右视图。另外,在图10(a)及图10(b)中,以点划线表示小型卡401的形状。参照图8、图10(a)及图10(b)。从插入口105插入的小型卡401利用限制部109,比滑块201的板部201B更靠容纳空间106的内侧方向,在容纳空间106内向插入方向的里侧前进。此时,小型卡401的下表面与板部201B的上表面相比更位于下方侧(第一平坦部102a侧)。另外,小型卡401的上表面与板部201B的上表面相比更位于上方侧(第二平坦部102b侧)。
下面,说明将大型卡301与小型卡401插入卡连接器101时的可动挡块251的移动。图11是大型卡301将要与可动挡块251接触之前的状态的卡连接器101的立体图。图12(a)是插入大型卡301的途中的状态的可动挡块251的右视图。图12(b)是插入小型卡401的途中的状态的可动挡块251的右视图。从插入口105(参照图2(a)等)插入的大型卡301在被限制部109(参照图2(a)等)限制行进位置的状态下在容纳空间106内向插入方向的里侧前进。此时,大型卡301的前端部的与切口部303(参照图3等)相反的一侧的角部的下表面与可动挡块251的倾斜部252接触,并将可动挡块251向下方侧(第一平坦部102a侧)推压。由此,在可动挡块251中,倾斜部252的第一端部252a仍旧被主体103的底面103e支撑,倾斜部252的第二端部252b向下方侧下降,因而小型卡抵接部253也向下方侧移动。其结果,小型卡抵接部253不与大型卡301相互干扰,大型卡301顺利地向插入方向的里侧前进,并与后壁部103a的插入口105侧的侧面抵接。也就是说,后壁部103a的插入口105侧的侧面作为滑动插入到容纳空间106中的大型卡301的前端部抵接的里侧挡块部T1发挥功能。
与此相对,从插入口105插入的小型卡401在被限制部109限制行进位置的状态下在容纳空间106内向插入方向的里侧前进。此时,小型卡401不与可动挡块251的倾斜部252接触,而是在该倾斜部252的容纳空间106的内侧方向的区域前进,并被小型卡抵接部253阻止。
图13是大型卡301将要被后壁部103a阻止之前的状态的卡连接器101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小型卡401被小型卡抵接部210、253阻止的状态的立体图。参照图13、图14及图7。另外,在图7中,表示大型卡301被后壁部103a阻止后的状态。如上所述,若将大型卡301从插入口105插入,则与滑块201的倾斜部211接触而使小型卡抵接部210向下方侧(第一平坦部102a侧)退避,从而与大型卡抵接部206碰撞并使滑块201向插入方向的里侧移动。另外,所插入的大型卡301与可动挡块251的倾斜部252接触而使小型卡抵接部253向下方侧退避,从而与后壁部103a碰撞。之后,滑块201通过构成弹出机构121的弹簧123的弹性复原力,将大型卡301稍稍向插入方向的跟前侧推回。
另一方面,小型卡401若从插入口105插入,则与滑块201的小型卡抵接部210和可动挡块251的小型卡抵接部253的任一个都接触。之后,滑块201利用弹簧123的弹性复原力将小型卡401稍稍向插入方向的跟前侧推回。
在此,在滑块201中,小型卡抵接部210与大型卡抵接部206相比更位于插入方向的跟前侧,因此,能够抑制由大型卡301与小型卡401的长度不同所引起的大型卡301从卡连接器101的突出量与小型卡401从卡连接器101的突出量的不同,能够使在可安装宽度窄且在插入方向上短的小型卡401(第一卡)与宽且在插入方向上长的大型卡301(第二卡)的卡连接器101中的卡介质的突出量相同。
并且,因为可动挡块251的小型卡抵接部253与后壁部103a(跟前侧挡块部T2)相比更位于插入方向的跟前侧,因此,即使大型卡301与小型卡401的大小(长度、宽度)不同,也能够抑制卡介质在容纳空间106内的晃动。
由于大型卡301与小型卡401的宽度不同,因此,小型卡抵接部201、253只在插入大型卡301时向下方侧(第一平坦部102a侧)移动。并且,在排出大型卡301时,利用倾斜部211、252的复原力,小型卡抵接部210、253返回上方侧(第二平坦部102b侧)。这样一来,小型卡抵接部210、253在卡连接器101的厚度方向上位移。因此,如根据图2(c)所述,第二移动轨迹301A(大型卡301的移动轨迹)与第一移动轨迹401A(小型卡401的移动轨迹)在卡连接器101的厚度方向上重合,从而能够有助于卡连接器101的低背化及小型化。

Claims (4)

1.一种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确保第一卡介质及比上述第一卡介质宽且长的第二卡介质中的任一种都能够滑动插入的扁平的容纳空间,并且形成与滑动插入的卡介质的平面部对向的第一对向部及第二对向部;
限制部,使第一卡介质在上述容纳空间内通过时的第一移动轨迹靠近上述第一对向部侧,使上述第二卡介质在上述容纳空间内通过时的第二移动轨迹比上述第一移动轨迹更靠近上述第二对向部侧,并使上述第一移动轨迹比上述第二移动轨迹更位于宽度方向的内侧;
里侧挡块部,滑动插入到上述容纳空间的上述第二卡介质的前端部与该里侧挡块部抵接;
跟前侧挡块部,比上述里侧挡块部更位于卡介质的插入方向的跟前侧,滑动插入到上述容纳空间的上述第一卡介质的前端部与该跟前侧挡块部抵接;以及
倾斜部,具有弹性复原力,并且在比上述第一移动轨迹更靠宽度方向外侧且比上述第二移动轨迹更靠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随着从一端部朝向卡介质的插入方向的里侧而向上述第二对向部倾斜而延伸,并在另一端部与上述跟前侧挡块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跟前侧挡块部被上述壳体约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滑块,该滑块靠近上述容纳空间的一侧部而配置,并且在卡介质的插入方向上自由滑动,
上述里侧挡块部、上述跟前侧挡块部和上述倾斜部设在上述滑块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滑块由具有刚性的第一部件和具有弹性复原力的第二部件组装而成,
上述里侧挡块部设在上述第一部件上,
上述跟前侧挡块部和上述倾斜部设在上述第二部件上。
CN 201110225497 2010-08-20 2011-08-02 卡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271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85613 2010-08-20
JP2010185613A JP5030005B2 (ja) 2010-08-20 2010-08-20 カード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27190A true CN102427190A (zh) 2012-04-25
CN102427190B CN102427190B (zh) 2013-12-18

Family

ID=45899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110225497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27190B (zh) 2010-08-20 2011-08-02 卡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030005B2 (zh)
CN (1) CN1024271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78109B2 (ja) * 2011-02-24 2014-08-27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カードコネクタ
JP5952162B2 (ja) * 2012-10-24 2016-07-13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JP6319760B2 (ja) * 2013-04-30 2018-05-09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カードコネクタ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6128A (zh) * 2002-07-31 2004-02-18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卡用连接装置
JP2007242527A (ja) * 2006-03-10 2007-09-20 Alps Electric Co Ltd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装置
JP2008218337A (ja) * 2007-03-07 2008-09-18 Alps Electric Co Ltd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装置
JP2009181902A (ja) * 2008-01-31 2009-08-13 Alps Electric Co Ltd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装置
JP2009181703A (ja) * 2008-01-29 2009-08-13 Alps Electric Co Ltd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36404B2 (ja) * 2007-11-19 2010-03-2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カードコネクタ
TWM351537U (en) * 2008-07-04 2009-02-21 Kingconn Technology Co Ltd Connector for receiving multiple card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76128A (zh) * 2002-07-31 2004-02-18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卡用连接装置
JP2007242527A (ja) * 2006-03-10 2007-09-20 Alps Electric Co Ltd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装置
JP2008218337A (ja) * 2007-03-07 2008-09-18 Alps Electric Co Ltd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装置
JP2009181703A (ja) * 2008-01-29 2009-08-13 Alps Electric Co Ltd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装置
JP2009181902A (ja) * 2008-01-31 2009-08-13 Alps Electric Co Ltd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43715A (ja) 2012-03-01
JP5030005B2 (ja) 2012-09-19
CN102427190B (zh) 2013-1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12102B (zh) 卡用连接器
US7976327B2 (en) Card connector for receiving multiple cards
CN102414932B (zh) 卡连接器
CN100472892C (zh) 存储卡连接器
CN102074820B (zh) 基板连接用连接器
CN100550521C (zh) Ic卡误插入防止机构及具备其的ic卡用连接器
JP4630204B2 (ja) カードコネクタ
CN101305384A (zh) 卡连接器
CN101662085A (zh) 存储卡连接器
CN102842808A (zh) 卡连接器
CN102113178A (zh) Ic卡用连接器
CN203013979U (zh) 连接器
CN102544793A (zh) Ic卡安装单元、卡连接器、卡适配器
CN102427190B (zh) 卡连接器
US7077671B2 (en) Memory card connector with a push-push mechanism
CN100574012C (zh) Ic卡用连接器
CN102347561B (zh) 卡连接器
CN102340063B (zh) 卡连接器
CN204668623U (zh) 卡托及卡连接器
CN102856703B (zh) 卡连接器
CN100364176C (zh) 卡片插座
CN102738644B (zh) 托架式的卡片用连接器
CN102683998A (zh) 卡用连接器
CN102280751B (zh) 卡连接器
CN102142629B (zh) 存储卡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18

Termination date: 201608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