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0063B - 卡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卡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340063B CN102340063B CN201110205043.XA CN201110205043A CN102340063B CN 102340063 B CN102340063 B CN 102340063B CN 201110205043 A CN201110205043 A CN 201110205043A CN 102340063 B CN102340063 B CN 10234006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card
- baffle plate
- axial region
- card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卡连接器。可确保卡介质具备的垫片部与卡连接器具备的触头接触。卡连接器(101)的壳体(102)具有插入口(105),在内部形成与该插入口(105)连通的容纳空间(106)。将大型卡或小型卡从插入口(105)滑动地插入。在容纳空间(106)中设有与大型卡的垫片部接触的第一触头(111)和与小型卡的垫片部接触的第二触头(112)。压紧部(143)在与插入容纳空间(106)中的大型卡的平面部分面对的第一位置和与插入容纳空间(106)中的小型卡的平面部分面对的第二位置之间自由地移动。压紧部(143)若从原来的位置移动,则利用扭簧(136)复位到原来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卡连接器,该卡连接器应用于便携式电话、电话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ce)、便携式音响、游戏机、摄像机、印刷机、信息终端设备等各种电子设备上,并且能够安装多种不同尺寸的卡介质。
背景技术
具备用于安装存储并保持数据的卡介质的卡连接器的各种电子设备(便携式电话、电话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ce)、便携式音响、游戏机、摄像机、印刷机、信息终端设备等)正在普及。作为卡介质例如有搭载CPU及存储器用IC芯片的IC卡及PC卡、以及SD卡及SIM卡等,根据种类其尺寸不同。并且,各种卡介质普及的过程中,对卡连接器不仅有低背化及小型化的要求,还要求能够安装多种卡介质。
能够安装多种卡介质的卡连接器的一个例子是在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卡连接器,该卡连接器可插入外形不同的两种卡。若将小型卡10插入该卡连接器C的插槽105a中,则小型卡10被卡加力弹簧214向上方加力,从而定位在由一对台阶部212夹持的上方位置(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4(a))。另外,若将大型卡20插入到专利文献1所述的卡连接器C的插槽105a中,则大型卡20被卡加力弹簧214向上方加力(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4(b)),从而设在大型卡20的宽度方向两端的一对凸缘部22的上表面分别与设在滑块200的两端的一对台阶部抵接。由此,大型卡20不向上方移动而是定位在下方位置。
能够安装多种卡的卡连接器的另一例子是具备图12(a)~图12(c)所示的卡压紧部902的卡连接器901。图12(a)及图12(b)是从开口903a侧观察现有例的卡连接器901的模式图。图12(c)是图12(a)的P-P线剖视图。卡连接器901具备卡压紧部902与扁平的壳体903。在壳体903的一个侧面设有开口903a。
卡压紧部902折弯薄金属板而形成,具有平坦部904、台阶部905、抵接部906及突出部907,并容纳在壳体903中。平坦部904与构成壳体903的第一扁平部903b及第二扁平部903c平行地延伸。台阶部905从平坦部904的两侧部的任一侧都向第二扁平部903c延伸。抵接部906分别从台阶部905与第二扁平部903c平行地向远离平坦部904的方向延伸。突出部907从抵接部906的远离各个开口903a侧的部位向第一扁平部903b延伸。这种卡压紧部902可在与平坦部904正交的方向上自由地摆动,由板弹等弹性构件909向靠近第一扁平部903b的方向推压。
在壳体903的内侧的两侧部,靠近第二扁平部903c而设置底座部908。另外,在壳体903的内侧上表面上设有挡板910。挡板910是在卡连接器90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板状构件。在挡板910的下方确保小型卡911(后述)能够进入的空间。另外,挡板910被从开口903a插入的大型卡913(后述)推压而旋转并靠近第二扁平部903c。
参照图12(a)及图12(c)。在卡连接器901中,在壳体903的内侧下表面上设有与小型卡911的垫片部(未图示)接触的触头912。小型卡911从开口903a导入,并定位在由平坦部904、台阶部905及第二扁平部903包围的空间内。并且,小型卡911通过挡板910的下方的空间,并推入到垫片部与触头912接触。此时,挡板910与小型卡911的上表面接触,从而抑制小型卡911的浮起。而且,卡压紧部902也抑制小型卡911的浮起。此时,若突出部907与第一扁平部903b接触,则卡压紧部902不再移动。由此,小型卡911被卡压紧部902与壳体903的第二扁平部903c夹住。
参照图12(b)及图12(c)。在卡连接器901中,在壳体903的内侧上表面上设有与大型卡913的垫片部(未图示)接触的触头914。大型卡913从开口903a导入,并定位在由平坦部904、底座部908及第一扁平部903b包围的空间内。并且,大型卡913推压挡板910,并推入到垫片部与触头914接触。在卡连接器901上具有与挡板910联动并且使卡压紧部902向第二扁平部903c的方向移动的机构(未图示),因此,卡压紧部902克服弹性构件909而向第一扁平部903b的方向移动。由此,大型卡913被卡压紧部902与壳体903的第一扁平部903b夹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05926号公报(第0161、0162、0174、0175段,图4(a)、图4(b)、图6、图8)
卡介质形成得薄。例如,SD卡大约是24mm的宽度,而厚度大约是2mm。另外,卡介质的大部分由树脂制造。因此,卡介质存在因弯曲而变形并维持该变形的情况。此时,设在卡介质上的垫片部与设在卡连接器上的触头分离而无法接触。
对于这一点,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卡连接器C中,若安装大型卡20,则卡加力弹簧214上推大型卡20的下表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台阶部212将位于大型卡20的两侧部的凸缘部22向下方压入。因此,无法矫正大型卡20的变形。不仅如此,大型卡20还向上凸起地弯曲。
另外,在图12(a)~图12(c)所示的卡连接器901中,卡压紧部902由薄金属板形成,因而卡压紧部902难以矫正小型卡911及大型卡913的变形。尤其如图12(a)所示,台阶部905并未对矫正小型卡911的变形起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保卡介质具备的垫片部与卡连接器具备的触头接触的卡连接器。
本发明的卡连接器具备:壳体,开设有第一卡介质及第二卡介质滑动地插入的插入口,并且在内部形成与上述插入口连通的容纳空间;第一触头,与插入上述容纳空间的上述第一卡介质的垫片部接触;第二触头,与插入上述容纳空间内的上述第二卡介质的垫片部接触;压紧部,在与插入上述容纳空间的上述第二卡介质的平面部分面对的第一位置和与插入上述容纳空间的上述第一卡介质的平面部分面对的第二位置之间自由移动;以及复位部,使已移动的上述压紧部复位到原来的位置。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通过压紧部矫正卡介质的变形,从而能够确保卡介质具备的垫片部与卡连接器具备的触头接触。
附图说明
图1(a)是卡连接器的立体图。(b)是卡连接器的俯视图。(c)是卡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2(a)是卸下罩的状态的卡连接器的立体图。(b)是卸下罩的状态的卡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a)是插入大型卡的状态的卡连接器的立体图。(b)是插入大型卡的状态的卡连接器的俯视图。(c)是插入大型卡的状态的卡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4(a)是插入小型卡的状态的卡连接器的立体图。(b)是插入小型卡的状态的卡连接器的俯视图。(c)是插入小型卡的状态的卡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5(a)是从背面侧观察挡板的立体图。(b)是挡板的主视图。(c)是挡板的后视图。
图6(a)是联动板的立体图。(b)是联动板的俯视图。(c)是联动板的主视图。(d)是联动板的右视图。
图7是插入小型卡的状态的卡连接器的右剖视图。
图8是表示插入大型卡时的挡板及联动板的状态的卡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9是插入大型卡的状态的卡连接器的右剖视图。
图10(a)是弹簧部进入弹簧接受部之前的状态的连接部的俯视图。(b)是弹簧部进入弹簧接受部后的状态的连接部的俯视图。
图11(a)是轴部进入到孔部的状态的图5(c)的A-A线剖视图。(b)是轴部进入到孔部的状态的图5(c)的B-B线剖视图。(c)是轴部进入到孔部的状态的图5(c)的C-C线剖视图。
图12(a)及(b)是从开口侧观察现有例的卡连接器的模式图。(c)是(a)的P-P线剖视图。
图中:101-卡连接器,102-壳体,105-插入口,106-容纳空间,111-第一触头,112-第二触头,131-挡板,136-扭簧(挡板复位部),142-基部(传动机构),143-压紧部,144-弹簧部,145-轴部,145a-轴部的第一端部(轴部的另一端部),145b-轴部的第二端部(轴部的一端部),147-接触区域,149-复位部,150-传动机构,151-连接部,152-第一面,153-第二面,154-弹簧接受部,155-第一防脱部,156-轴承部,157-第二防脱部,301-大型卡(第一卡),302-大型卡的垫片部,401-小型卡(第二卡),402-小型卡的垫片部,P1-第一位置,P2-第二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a)、图1(b)、图1(c)至图11说明一个实施方式。为了便于说明,将本实施方式称为第一实施方式。图1(a)是卡连接器101的立体图。图1(b)是卡连接器101的俯视图。图1(c)是卡连接器101的主视图。
卡连接器101是作为第一卡介质的宽度宽的大型卡301(参照图3(a)~图3(c))与作为第二卡介质的宽度窄的小型卡401(参照图4(a)~图4(c))中的任一个都能插入的装置。卡连接器101具备壳体102。壳体102将罩104覆盖在由树脂成形的主体103上而构成,形成为在俯视中为大致矩形的平坦的箱型形状。将图1(a)及(b)所示的壳体102的一个平坦部称为第一平坦部102a。另外,将壳体102上位于与第一平坦部102a相反侧的另一个平坦部称为第二平坦部102b。为了便于说明,将第一平坦部102a侧作为上方,将第二平坦部102b侧作为下方。
在壳体102的正面侧的侧面上开有插入口105。在壳体102的内部形成有与插入口105连通的容纳空间106。大型卡301从插入口105靠近上方侧(第一平坦部102a侧),与第一平坦部102a及第二平坦部102b平行地插入并推入,从而容纳在容纳空间106内。小型卡401从插入口105靠近下方侧(第二平坦部102b侧),与第一平坦部102a及第二平坦部102b平行地插入并推入,从而容纳在容纳空间106内。
在主体103上设有台阶部107。台阶部107在插入口105的下侧位于其两侧部分,并且从卡连接器101的正面侧向背面侧延伸。在各个台阶部107的上方形成有导向部108。导向部108形成为向插入口105的内侧敞开的コ字形状。
图2(a)是卸下罩104的状态的卡连接器101的立体图。图2(b)是卸下罩104的状态的卡连接器101的俯视图。
卡连接器101具备第一触头111与第二触头112。第一触头111与插入容纳空间106内的大型卡301的垫片部302(参照图3(a)及图3(b))接触。第二触头112与插入容纳空间106内的小型卡401的垫片部402(参照图4(a)及图4(b))接触。第一触头111及第二触头112全都被压入到在与插入口105相反的一侧从主体103的上表面竖立设置的后壁部103a中,并在卡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从卡连接器101的右侧面朝向左侧面的方向)排列多个。第一触头111从后壁部103a向容纳空间106侧突出,并位于第一平坦部102a(参照图1(a)~(c))附近。第二触头112从后壁部103a向容纳空间106侧突出,并位于第二平坦部102b(参照图1(c))附近且比第一平坦部102a靠下方的位置。
图3(a)是插入大型卡301的状态的卡连接器101的立体图。图3(b)是插入大型卡301的状态的卡连接器101的俯视图。图3(c)是插入大型卡301的状态的卡连接器101的主视图。另外,为了说明,在图3(a)~图3(c)任一个中都省略罩104。
大型卡301是板状,并形成为在长方形的一个角部形成切口部303的五边形形状。在大型卡301中,将从切口部303延伸的短边称为大型卡301的前端侧。在大型卡301的一个面的前端侧,以列状排列有垫片部302。垫片部302与第一触头111接触,从而构成与搭载卡连接器101的电子设备(未图示)之间的电信号的通信路径。这种大型卡301的一个例子是SD存储卡(商品名)。
大型卡301将具有垫片部302的面朝向上方从插入口105插入,并容纳在容纳空间106(也参照图2(a)等)内。此时,大型卡301的两边部301a与台阶部107面对并由导向部108保持。若将大型卡301容纳在容纳空间106内,则垫片部302与第一触头111接触,切口部303与滑块122(根据图2(a)及图2(b)后述)接触。另外,位于容纳空间106的两侧部的位置约束弹簧113与容纳在容纳空间106内的大型卡301的侧面抵接。由此,容纳在容纳空间106内的大型卡301在卡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上不移动。
图4(a)是插入小型卡401的状态的卡连接器101的立体图。图4(b)是插入小型卡401的状态的卡连接器101的俯视图。图4(c)是插入小型卡401的状态的卡连接器101的主视图。另外,图4(a)~图4(c)任一个中都省略罩104。
小型卡401是与大型卡301大致相同厚度的板状,并形成为在比大型卡301小的长方形的一个角部形成切口部43的五边形形状。在小型卡401中将从切口部403延伸的短边称为小型卡401的前端侧。在小型卡401的一个面的前端侧,以列状排列有垫片部402。垫片部402与第二触头112(参照图2(a)及图2(b))接触,从而构成与搭载卡连接器101的电子设备(未图示)之间的电信号的通信路径。这种小型卡401的一个例子是存储棒Duo卡(商品名)。
小型卡401将具有垫片部402的面朝向下方从插入口105插入,并容纳在容纳空间106(也参照图2(a)等)内。此时,小型卡401被台阶部107夹住。若将小型卡401容纳在容纳空间106内,则垫片部402与第二触头112接触,切口部403与滑块122(根据图2(a)及图2(b)后述)接触。另外,小型卡401被从主体103的第二平坦部102b切割立起的板簧部103d向上方推。
再次参照图2(a)~图2(c)。卡连接器101具备弹出机构121。弹出机构121在容纳空间106的侧部,位于后壁部103a附近。弹出机构121具备滑块122、弹簧123与凸轮联杆124。滑块122为俯视L字形状,在从插入口105向后壁部103a的方向上可以往返自由地滑动。在滑块122上形成有心形凸轮125。在心形凸轮125的周围形成有环状的凸轮槽126。心形凸轮125的一端部被后壁部103a约束。凸轮联杆124的另一端部进入凸轮槽126中并以压力与凸轮槽126的底面抵接。凸轮槽126的底面为台阶状,凸轮联杆124的另一端部只能在规定的圆周方向移动。弹簧123将滑块122向插入口105侧推压。
若将大型卡301或小型卡401从插入口105向后壁部103a推入容纳空间106内,则大型卡301的切口部303或小型卡401的切口部403与滑块122接触,大型卡301或小型卡401将滑块122向后壁部103a侧推入。若解除大型卡301或小型卡401的推入,则弹簧123将滑块122推回插入口105侧。此时,凸轮联杆124挂在心形凸轮125上。由此,滑块122在使大型卡301或小型卡401不从插入口105露出的位置停止。在该状态下,若再次将大型卡301或小型卡401向后壁部103a侧推入,则凸轮联杆124与心形凸轮125分离。并且,若解除大型卡301或小型卡401的推入,则弹簧123将滑块122向插入口105侧推压。由此,滑块122将大型卡301或小型卡401从插入口105排出。
在滑块122上安装有大型卡用半锁弹簧127与小型卡用半锁弹簧128。大型卡用半锁弹簧127进入位于容纳在容纳空间106内的大型卡301的侧部的凹部304(参照图3(a)及图3(b))中。小型卡用半锁弹簧128进入位于容纳在容纳空间106内的小型卡401的侧部的凹部404(参照图4(a)及图4(b))中。
图5(a)是从背面侧观察挡板131的立体图。图5(b)是挡板131的主视图。图5(c)是挡板131的后视图。参照图2(a)、图2(b)、图5(a)~图5(c),对挡板131进行说明。卡连接器101具备挡板131。挡板131抑制从插入口105插入的小型卡401的浮起,以免小型卡401与第一触头111接触。
挡板131具有在容纳空间106内在卡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长尺寸的基部132。另外,挡板131具有与基部132平行地延伸并从挡板131的两端部突出的一对挡板轴部133。基部132与挡板轴部133通过轴连接部134连接。由基部132与轴连接部134形成用于使小型卡401滑动插入的コ字型的通过空间135。
挡板轴部133为圆柱状。该挡板轴部133分别旋转自由地支撑于形成在主体103的两侧壁上的轴承部103e。轴承部103e在卡连接器101的厚度方向上,设在与台阶部107大致相同的位置上。
在挡板轴部133的外周,以卷绕的方式配置有作为挡板复位部的扭簧136。扭簧136的一端卡定在挡板131上。扭簧136的另一端卡定在主体103上。挡板131被扭簧136向图2(a)所示的箭头R的方向推压,并朝向与第一平坦部102a及第二平坦部102b(任一个都参照图1(c))正交的方向。由此,挡板131的基部132配置在从插入口105滑动插入的大型卡301的移动轨迹上。
若将大型卡301从插入口105插入,则挡板131的基部132被大型卡301推压而向与箭头R相反的方向旋转。另外,若将大型卡301从收入空间106排出,则扭簧136使被推压的挡板131复位到原来的位置。
若将小型卡401从插入口105滑动插入,则小型卡401通过位于台阶部107之间的空间,接着通过形成在挡板131上的通过空间135,从而进入容纳空间106内。此时,要向上方浮起的小型卡401的上表面(与具有垫片部402的面相反侧的面)与挡板131的基部132接触,从而阻止该小型卡401的浮起。
图6(a)是联动板141的立体图。图6(b)是联动板141的俯视图。图6(c)是联动板141的主视图。图6(d)是联动板141的右视图。卡连接器101具备联动板141。联动板141是与挡板131连接,并在容纳空间106内比挡板131更向后壁部103a侧延伸的板状的构件(参照图2(a))。换言之,挡板131比联动板141更靠近插入口105侧。下面,根据图2(a)、图6(a)~图6(c)对联动板141进行说明。
联动板141具有基部142、压紧部143、弹簧部144、轴部145及轴保持部146。基部142是将卡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作为长边的大致矩形的板状构件。压紧部143是分别从基部142上的在卡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后壁部103a延伸的棒状的突起。压紧部143比基部142的下表面更向下方突出。在压紧部143的正面侧(后壁部103a侧)的下表面上,形成有以接近基部142的下表面的方式倾斜的接触区域147。
弹簧部144从基部142上的在卡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向挡板131突出。该弹簧部144具有弹性。作为一个例子,通过由树脂成形联动板141的整体,从而实现弹簧部144具备弹性。作为另一例子,通过在基部142上安装板簧,并将该板簧作为弹簧部144,从而实现弹簧部144具备弹性。
轴部145是压入轴保持部146的轴安装孔148(下面叙述)中的圆柱状的构件。轴保持部146从基部142上的挡板131侧的侧面突出。轴安装孔148在卡连接器101的宽度方向上贯通轴保持部146。
图7是插入小型卡401的状态的卡连接器101的右剖视图。在该图7之外,还参照图2(a)、图2(b)、图4(a)、图5(a)~图5(c)。这种联动板141安装在挡板131的基部132上的远离挡板轴部133的位置,并可相对于基部132自由地旋转。此时,轴部145成为压紧部143与挡板131的旋转中心。并且,联动板141被扭簧136向上方侧(第一平坦部102a侧)推起。并且,如上所述,若挡板131以挡板轴部133为中心旋转,则伴随该旋转,联动板141上下移动。
如上所述,挡板131朝向与第一平坦部102a及第二平坦部102b(任一个都参照图1(c))正交的方向,小型卡401能够通过形成在挡板131上的通过空间135。通过了通过空间135的小型卡401的前端与接触区域147滑动接触。并且,压紧部143因接触区域147被小型卡401推压,而以靠近第一平坦部102a的方式移动。其结果,压紧部143与插入容纳空间106内的小型卡401的上表面面对。将此时的压紧部143的位置称为第一位置P1。定位在第一位置P1的压紧部143防止小型卡401向上侧(第一平坦部102a侧)移动。在此,在小型卡401产生变形的情况下,压紧部143推压小型卡401的上表面而矫正小型卡401的变形。由此,确保垫片部402与第二触头112之间的接触。
图8是表示插入大型卡301时的挡板131及联动板141的状态的卡连接器101的立体图。图9是插入大型卡301的状态的卡连接器101的右剖视图。另外,为了说明,在图8中,省略罩104及大型卡301。
如上所述,通过扭簧136,挡板131的基部132配置在从插入口105滑动插入的大型卡301的移动轨迹上。并且,若将大型卡301从插入口105插入,则挡板131的基部132被大型卡301推压而向与箭头R(也参照图2(a))相反的箭头R’的方向旋转。伴随着这种挡板131的移动,联动板141的基部142以靠近第二平坦部102b的方式移动。另外,基部142及压紧部143被大型卡301推压而以向第二平坦部102b靠近的方式移动。其结果,压紧部143与插入容纳空间106内的大型卡301的下表面面对。将此时的压紧部143的位置称为第二位置P2。定位在第二位置P2的压紧部143防止大型卡301向下侧(第二平坦部102b侧)移动。在此,在大型卡301产生变形的情况下,压紧部143推压大型卡301的下表面而矫正大型卡301的变形。由此,确保垫片部302与第一触头111之间的接触。
若将大型卡301从容纳空间106排出,则挡板131利用扭簧136的弹性复原力而返回原来的位置。随之,压紧部143也要返回第一位置P1。这样一来,扭簧136还作为使移动了的压紧部143复位到原来的位置的复位部149而发挥作用。另外,联动板141的基部142还作为将挡板131的移动传递给压紧部143的传动机构150而发挥作用。
图10(a)是弹簧部144进入弹簧接受部154前的状态的连接部151的俯视图。图10(b)是弹簧部144进入弹簧接受部154后的状态的连接部151的俯视图。图11(a)是轴部145进入孔部158中的状态的图5(c)的A-A线剖视图。图11(b)是轴部145进入孔部158中的状态的图5(c)的B-B线剖视图。图11(c)是轴部145进入孔部158中的状态的图5(c)的C-C线剖视图。参照图5(a)、图10(a)、图10(b)、图11(a)~图11(c),对连接部151进行说明。该连接部151是卡连接器101具备的结构,旋转自如地连接压紧部143与挡板131。
挡板131的基部132具有第一面152与第二面153。第一面152朝向与挡板轴部133相反的一侧。第二面153与第一面152相连,并朝向后壁部103a侧(参照图2(a)等)。
在挡板131的基部132设有弹簧接受部154。弹簧接受部154位于基部132的大致中央,并与第一面152与第二面153相连而开口。弹簧部144进入该弹簧接受部154。
在挡板131的基部132形成有两个与第一防脱部155、轴承部156、第二防脱部157相连的孔部158。这些孔部158在基部132上,设在夹住弹簧接受部154的位置。
下面,对图10(a)的左侧所示的一个孔部158进行说明。该孔部158在图5(a)中,在右侧表示。另外,由于在图10(a)的右侧所示的另一孔部158与一个孔部158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另一孔部158的说明。
第二防脱部157构成在图10(a)的左侧所示的孔部158的一部分,并位于在该孔部158内最接近弹簧接受部154的部位。第二防脱部157是在第一面152上开口的U字孔。
轴承部156与第一面152和第二面153相连而开口。轴承部156排列在与弹簧接受部154相反的一侧并与第二防脱部157相连。
第一防脱部155是在第二面153上开口的U字孔。第一防脱部155排列在与弹簧接受部154相反的一侧并与轴承部156相连。
孔部158通过第一防脱部155、轴承部156与第二防脱部157相连而构成,在挡板131的基部132上形成曲柄形状的开口。并且,连接部151由这种孔部158与上述轴部145构成。
在连接挡板131与联动板141时,首先,使轴部145及轴保持部146进入轴承部156与第二防脱部157的内部(参照图10(a))。更详细地说,使轴部145的第一端部145a(轴部的另一端部)进入第二防脱部157的内部,使轴保持部146与轴部145的第二端部145b(轴部的一端部)进入轴承部156的内部。由此,轴部145的第一端部145a可以在轴部145的轴心方向自由滑动,但利用第二防脱部157而不向第二面153侧脱落。并且,弹簧部144没有进入弹簧接受部154,如图10(a)所示,与第一面152抵接,并利用弹簧部144自身的弹性而弯曲。
接着,使轴部145及轴保持部146在轴部145的轴心方向上滑动,从而将轴部145的第二端部145b(轴部的一端部)定位在第一防脱部155的内部(参照图10(b))。由此,轴部145的第二端部145b利用第一防脱部155而不向第一面152侧脱落。另外,轴保持部146留在轴承部156的内部。另外,轴部145的第一端部145a(轴部的一端部)的至少一部分留在第二防脱部157的内部。并且,通过使轴部145及轴保持部146在轴部145的轴心方向上滑动,弹簧部144移动到弹簧接受部154。此时,弹簧部144利用其自身的弹性复原力而进入弹簧接受部154的内部。
如上所述,若连接挡板131与联动板141,则弹簧部144进入弹簧接受部154,从而联动板141无法在挡板131的基部132的长度方向上移动。另外,轴部145利用第一防脱部155而不向第一面152侧脱落。另外,轴部145利用第二防脱部157也不向第二面153侧脱落。并且,通过第一防脱部155与第二防脱部157,轴部145在其轴心的轴圆周方向旋转自由地被保持。
通过在卡连接器101上采用如上所述的连接部151,能够简单地组装挡板131与联动板141。另外,通过将轴部145的两端部(第一端部145a及第二端部145b)定位在第一防脱部155及第二防脱部157的内部,从而使联动板141不从挡板131脱落。另外,通过在孔部158的结构上采用连接呈U字孔形状的第一防脱部155、在第一面152及第二面153上开口的轴承部156与呈U字孔形状的第二防脱部157的形状,不凹割而能够形成挡板131,从而能够简化卡连接器101的制造工序。
Claims (6)
1.一种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开设有第一卡介质或者第二卡介质滑动地插入的插入口,并且在内部形成与上述插入口连通的容纳空间;
第一触头,与插入上述容纳空间的上述第一卡介质的垫片部接触;
第二触头,与插入上述容纳空间的上述第二卡介质的垫片部接触;
压紧部,在与插入上述容纳空间的上述第二卡介质的平面部分面对的第一位置和与插入上述容纳空间的上述第一卡介质的平面部分面对的第二位置之间自由移动,在上述第一位置上防止上述第二卡介质朝向被上述第二触头加力的第一方向移动,在上述第二位置上防止上述第一卡介质朝向被上述第一触头加力的第二方向移动,上述第二方向为上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以及
复位部,使已移动的上述压紧部复位到原来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压紧部具有与滑动地移动的卡介质滑动接触的接触区域,并通过上述接触区域被上述卡介质推压而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挡板,比上述压紧部更靠近上述插入口侧,配置在从上述插入口滑动地插入的卡介质的移动轨迹上,并被上述卡介质推压而移动;
挡板复位部,使被推压的上述挡板复位到原来的位置;以及
传动机构,将上述挡板的移动传递给上述压紧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连接部,旋转自如地连接上述压紧部与上述挡板,该连接部具有设在上述压紧部并成为上述压紧部与上述挡板的旋转中心的轴部和设在上述挡板上并防止在上述轴部的轴心方向上滑动地移动的上述轴部的一端部脱落的第一防脱部;
弹簧部,具有弹性并且从上述压紧部向上述挡板突出;以及
弹簧接受部,设在上述挡板上,
在上述轴部的一端部未被上述第一防脱部防止脱落的状态下与上述挡板的外侧面挠性抵接的上述弹簧部,通过上述轴部的一端部滑动地移动而被上述第一防脱部防止脱落,从而进入上述弹簧接受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挡板形成互相连接的第一面与第二面,
具备在上述第一面上开口的第二防脱部,该第二防脱部防止从该开口导入的上述轴部的另一端部向上述第二面侧脱落,
上述第一防脱部防止从上述第二防脱部的开口导入的上述轴部的一端部脱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防脱部在上述第二面上开口并防止向上述第一面脱落,
上述挡板形成有轴承部,该轴承部在上述第一防脱部与上述第二防脱部之间与上述第一面和上述第二面相连地开口,并且与上述第一防脱部的开口和上述第二防脱部的开口相连。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61883A JP5035710B2 (ja) | 2010-07-16 | 2010-07-16 | カードコネクタ |
JP2010-161883 | 2010-07-1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40063A CN102340063A (zh) | 2012-02-01 |
CN102340063B true CN102340063B (zh) | 2014-07-23 |
Family
ID=45515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205043.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40063B (zh) | 2010-07-16 | 2011-07-13 | 卡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035710B2 (zh) |
CN (1) | CN10234006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10681B2 (ja) * | 2012-07-04 | 2014-06-04 | Smk株式会社 | カードコネクタ |
CN103296505B (zh) * | 2013-04-09 | 2016-12-28 |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卡座组件及电子设备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43020A (zh) * | 2003-03-25 | 2004-11-03 | ɽһ�����ʽ���� | 卡用复合连接器 |
CN101350460A (zh) * | 2007-07-18 | 2009-01-21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卡用连接器 |
CN101399406A (zh) * | 2007-09-24 | 2009-04-01 | 泰硕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仅供单卡插入的多合一卡片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108048B2 (ja) * | 2004-02-26 | 2008-06-25 |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ドコネクタ |
JP4204523B2 (ja) * | 2004-07-16 | 2009-01-07 |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ドコネクタ |
JP2007087773A (ja) * | 2005-09-22 | 2007-04-05 | Molex Inc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JP4982408B2 (ja) * | 2008-02-27 | 2012-07-25 |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ドコネクタ |
-
2010
- 2010-07-16 JP JP2010161883A patent/JP503571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07-13 CN CN201110205043.XA patent/CN10234006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43020A (zh) * | 2003-03-25 | 2004-11-03 | ɽһ�����ʽ���� | 卡用复合连接器 |
CN101350460A (zh) * | 2007-07-18 | 2009-01-21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卡用连接器 |
CN101399406A (zh) * | 2007-09-24 | 2009-04-01 | 泰硕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仅供单卡插入的多合一卡片连接器 |
Non-Patent Citations (4)
Title |
---|
JP特开2005-243434A 2005.09.08 |
JP特开2006-32120A 2006.02.02 |
JP特开2007-87773A 2007.04.05 |
JP特开2009-205926A 2009.09.1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035710B2 (ja) | 2012-09-26 |
JP2012022978A (ja) | 2012-02-02 |
CN102340063A (zh) | 2012-02-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633102B2 (ja)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
JP4698360B2 (ja)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
CN100550521C (zh) | Ic卡误插入防止机构及具备其的ic卡用连接器 | |
US7612993B1 (en) | Card connector | |
US7326071B1 (en) | Card connector | |
EP1508874B1 (en) | Memory card connector | |
US6761320B1 (en) | Connector structure for multi-storage media | |
US6896555B1 (en) | Memory card connector | |
CN100370655C (zh) | 存储卡用连接器 | |
CN101242051B (zh) | 卡用连接器 | |
CN102340063B (zh) | 卡连接器 | |
JP4619132B2 (ja) |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
US20060014436A1 (en) | Memory card connector | |
CN100530829C (zh) | 存储卡用连接器 | |
US7566233B2 (en) | Card connector | |
JP4108048B2 (ja) | カードコネクタ | |
US20060046572A1 (en) | Memory card connector with a push-push mechanism | |
US6831698B2 (en) | Card slot door locking mechanism | |
CN102082337A (zh) | 卡用连接器 | |
US7377816B1 (en) | Connector for receiving/protecting electronic card | |
CN102427190B (zh) | 卡连接器 | |
US20090296324A1 (en) | Cover latching mechanism for electronic device | |
JP4046656B2 (ja) | メモリカード用コネクタ | |
CN100364176C (zh) | 卡片插座 | |
CN102738644B (zh) | 托架式的卡片用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23 Termination date: 20160713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