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46306A - 制冷循环用贮罐、带贮罐的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用冷凝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循环用贮罐、带贮罐的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用冷凝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46306A
CN1446306A CN01814046A CN01814046A CN1446306A CN 1446306 A CN1446306 A CN 1446306A CN 01814046 A CN01814046 A CN 01814046A CN 01814046 A CN01814046 A CN 01814046A CN 1446306 A CN1446306 A CN 14463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asin
cold
producing medium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18140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93351C (zh
Inventor
山崎启司
瀬野善彦
鸭志田理
高桥康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hle Behr Thermal Systems Japan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Denk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Denko KK filed Critical Showa Denko KK
Publication of CN14463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463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9335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9335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B60H1/3229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housings, mountings, conversion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B60H1/3227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r the type of heat exchanger, e.g. condenser,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3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4Condensers with an integrated receiver
    • F25B2339/0441Condensers with an integrated receiver containing a drier or a filt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4Condensers with an integrated receiver
    • F25B2339/0446Condensers with an integrated receive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tubes connecting the header of the condenser to the receiver; Inlet or outlet connections to receiv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01Geometry problems, e.g. for reducing siz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0/00Subcoolers, desuperheaters or superheaters
    • F25B40/02Subcoolers

Abstract

本发明的贮罐具备纵型罐主体(140)。在作为罐主体(140)的底壁的进出口部件(150)上,设置有入口(131)和出口(132)。在罐主体(140)的下部,设置有作为阻挡层的干燥剂填充层(135),在干燥剂填充层(135)的上方,形成有上部侧空间。在罐主体(140)的内部,设置有吸入管(133),该吸入管(133)的下端与上述出口(132)连通,并且其上端开口于上部侧空间。从上述入口(131)流入到罐主体(140)内部的制冷剂向上透过干燥剂填充层(135),由此使流速充分地降低,同时在上部侧空间,稳定地生成滞留液体(R),该滞留液体(R)的液体制冷剂通过吸入管(133),从上述出口(132)流出。由此,可供给稳定状态的液体制冷剂。

Description

制冷循环用贮罐、带贮罐的 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用冷凝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于汽车用、家庭用、工作用空调系统等的制冷循环用贮罐、带贮罐的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用冷凝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作为制冷循环的代表性的一种方式的膨胀阀方式的制冷循环中,如图22所示的那样,从压缩机CP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进入冷凝器CD,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冷却,冷凝液化,主要以液相状态流入贮罐RT,在实现完全的气液分离后,仅仅将液体制冷剂导出,通过膨胀阀EV急速地减压膨胀,以低压低温的雾状的制冷剂形式被导入蒸发器EP,在该蒸发器EP的内部流动的过程中,从外部气体夺取潜热,蒸发,作为气体制冷剂从蒸发器EP排出,被压缩机CP吸收。图中的梨皮状的部分表示液体制冷剂。另外,制冷剂流量的控制是通过根据来自设置于蒸发器EP的出口侧的热敏筒SC的信号调整膨胀阀EV的开度而进行的。
但是,在近年的汽车用等的制冷循环中,人们提出将在冷凝器CD内经冷凝的制冷剂进行过冷处理到进一步低几度的温度,使放热量增加后,导入膨胀阀EV,蒸发器EP,谋求制冷能力的提高的技术。作为该提出技术采用,设置过冷却部,该过冷却部对经过冷凝器CD冷凝的制冷剂进行过冷处理达到比冷凝温度进一步低几度的温度,在作为液体制冷剂稳定的状态,送向蒸发器侧的方式。通常,该过冷却部设置于贮罐RT的下游侧,但是,从空间效率方面来说,人们大多采用与冷凝器CD成整体装配的结构(过冷却系统冷凝器)。
另一方面,作为上述的贮罐RT,多采用所谓的贮存干燥器(receiverdrier),该贮存干燥器(receiver drier)通过在其内部设置干燥剂填充层,而提供吸附去除制冷剂中的混入水分的功能。在这样的贮罐中,具有如图23A~图23C所示那样的,在设置于纵型罐31的内部的干燥剂填充层32的上下具有空间33,34的夹层型,或如图23D所示的在纵型罐31内的一侧设置有干燥剂填充层32的袋型。
图23A表示上吸管方式的贮罐,从顶部的制冷剂入口35流入上部侧空间33内部的制冷剂,透过干燥剂填充层32进入下部侧空间34,在这里实现了气液分离的液体制冷剂通过上吸管36从顶部的制冷剂出口37被导出。另外,图23B表示供给管方式的贮罐,从底部的制冷剂入口35导入的制冷剂,通过供给管38流入上部侧空间33的内部,透过干燥剂填充层32进入下部侧空间34,在这里实现了气液分离的液体制冷剂从底部的制冷剂出口37被导出。另外,图23C表示进出口面对型的贮罐,从顶部的制冷剂入口35流入上部侧空间33内部的制冷剂,透过干燥剂填充层32进入下部侧空间34,在这里实现了气液分离的液体制冷剂从底部的制冷剂出口37被导出。
在图23D中的袋型贮罐中,从侧面的制冷剂入口35流入的制冷剂,与干燥剂填充层32接触,并且在下部实现了气液分离的液体制冷剂从底部的制冷剂出口37被导出。
在过去,在空调系统中,提高空间效率与提高性能经常成为课题。特别是在汽车用空调机中,人们希望不但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车体中的有限空间,而且使整个系统的尺寸进一步减小,为此,必须减小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封入量,另一方面,要求提高对负荷变化的性能的稳定性(超负荷韧性),并且要求抑制伴随连续行驶产生的,伴随时间的性能降低(泄漏韧性的降低)。由此,人们希望尽可能较宽地确保稳定区域,即相对于制冷剂封入量的制冷剂的过冷状态的稳定区域。
但是,在进行汽车用空调机的负荷试验(循环实验台(cycle bench))的场合,在图8的冷凝制冷剂的过冷却度与制冷剂封入量之间的相关特性图中,最好从过冷却度上升开始起,如图中的假想线所示的曲线X2那样,突然抬起,形成较宽的稳定区域,但是,在采用过去的过冷却系统冷凝器的汽车用空调机中,确认为如图中实线所示的曲线Y那样,到达稳定区域为止的曲线抬起是缓和的,因此,稳定开始点偏向制冷剂封入量较大的一侧,伴随该情况,制冷剂密封点变晚,并且稳定区域的宽度也变窄。该情况意味着在过去的汽车用空调机中,难于通过制冷剂封入量的减少而实现小型化,另外,针对负荷变化的性能的稳定性变差,容易产生伴随连续行驶的,伴随时间的性能降低。
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本发明人为实现汽车用空调机等的空调系统的小型化和高性能化,首先从各种角度,对过去的汽车用空调机中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结果判明,上述问题的1个原因在于过去通用的贮罐RT的结构,由于其制冷剂出口34附近的气液界面,即,制冷剂液面难于稳定,故不能够将液体制冷剂稳定地供给到下一循环部位,并且大量的气体制冷剂混入到导出的液体制冷剂中,由于这些情况导致上述稳定区域变窄,并且稳定开始点偏向制冷剂封入量较大的一侧。
即,人们认为,由于一般从冷凝器CD侧流入贮罐RT的制冷剂的流速较大,故在夹层型(sandwich type)贮罐中,在制冷剂流入的上部侧空间33内部,产生液体制冷剂较大的紊流区域,其结果是,由于液体制冷剂滞留在该上部侧空间33的内部,无法充分地将液体制冷剂供给到下部侧空间34,透过干燥剂填充层32的高速液流使下部侧空间34内的微量的滞留液体紊乱,同时产生气体制冷剂的气泡,由于较大的液面的变化导致气体制冷剂从曝露于气相中的制冷剂出口37流出,或大量的气泡卷入到导出的液体制冷剂中。另一方面,在袋型的贮罐中,人们认为,由于其内部的制冷剂流速比在夹层型(sandwich type)的贮罐中还大,并且流体的紊乱程度较大,故制冷剂出口37附近的制冷剂液面更加不稳定,更加容易产生气体制冷剂的混入流出。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这样的技术背景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制冷循环用贮罐,该制冷循环用贮罐可减小整体尺寸和重量,节省制冷剂,并且可扩大相对于制冷剂封入量的制冷剂的稳定区域,可将稳定的液体制冷剂供给到下一循环部位。
根据下面给出的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会容易明白本发明的其它的目的。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的第1项发明(在下面,在该项中称为“第1项发明”)涉及一种使冷凝的制冷剂流入其内,将其贮存,仅仅使液体制冷剂流出的制冷循环用贮罐,其特征在于,被构成为具备罐主体,在该罐主体的底壁上,设置有制冷剂流入用入口和制冷剂流出用出口,在上述罐主体的内部,按照在其上侧形成上部侧空间的方式设置有阻挡层,该阻挡层通过制冷剂的透过使制冷剂的流速降低,在上述罐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吸入管,该吸入管的上端开口于上述上部侧空间,并且其下端与上述制冷剂流出用出口连通,从上述制冷剂流入用入口流入上述罐主体的内部的制冷剂,向上透过上述阻挡层,在上述上部侧空间产生滞留液体的同时,该滞留液体中的液体制冷剂,通过上述吸入管,从上述制冷剂流出用出口流出。
如果按照该第1项发明,经冷凝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从制冷剂流入用入口流入罐主体的内部后,立即在罐主体的底部急剧地在较宽区域中扩散,由此使流速降低,接着,上升通过阻挡层,进一步使流速降低。因此,与气体制冷剂相比较,流速较慢的液体制冷剂,穿透该阻挡层到达上部侧空间时,由于使其流速充分地降低,因此,在上部侧空间不产生紊乱的情况下产生滞留液体。另一方面,气体制冷剂与液体制冷剂相同,由于在上升透过阻挡层的过程中使流速降低,因此,在到达到上部侧空间产生的滞留液体处时,形成稳定的气泡,在液体中上升,不使液面紊乱,在气液界面处,气泡顺利地破灭,朝向上方排出,作为气体制冷剂而被贮存。
另外,由于吸入管的上端开口于上部侧空间中的稳定的滞留液体中,故仅仅滞留液体中的液体制冷剂通过吸入管,从制冷剂流出用出口流出。
象这样,在本发明的贮罐中,由于可仅仅使稳定的液体制冷剂流出,故可在较早的阶段,使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封入量达到适合的封入量,可将贮罐内的剩余空间作为缓冲空间,可扩大从最适制冷点到过剩点之间的稳定区域,故可在稳定的状态进行制冷循环整体的运转。
在该第1项发明中,作为上述阻挡层,可适当采用具有多个分散流路结构的层,该多个分散流路用于沿上述罐主体的扩径方向将制冷剂分散。例如,作为阻挡层,可适当采用填充了大量颗粒状物的层,或采用由对多个丝状物进行编织甚至粘接的织布或无纺布构成的层,或者将多孔部件或多孔板构成的层单独地或层压而形成的层,另外还可采用将上述2种或以上的这些层进行组合而形成的层等。
另外,在该第1项发明中,上述阻挡层也可采用由填充有许多颗粒状干燥剂的干燥剂填充层构成的层。
即,为了去除制冷剂中的水分,在制冷循环用贮罐中,内装有干燥剂,但在采用上述结构的场合,可将阻挡层同时用作干燥剂。
此外,在该第1项发明中,优选采用在上述罐主体内的阻挡层的下侧,设置下部侧空间的结构,该下部侧空间用于沿直径方向将从上述制冷剂流入用入口流入的制冷剂扩散。
即,在采用该结构的场合,由于从制冷剂流入用入口流入的制冷剂,可在下部侧空间,在较宽区域扩散,使流速进一步降低,可更加确实地防止紊流的产生,可在上部侧空间顺利地产生稳定的滞留液体。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采用上述下部侧空间的上下长度被设定为相对于上述阻挡层的上下长度为25%或以下的结构。
即,在采用该结构的场合,不但可确保上述的下部侧空间的流速降低的作用,而且由于可减小下部侧空间,故难于产生紊乱区域,可充分地将液体制冷剂供给上部侧空间。
另外,在第1项发明中,优选采用上述吸入管的上端的直径扩大,形成有扩径部的结构。
即,在采用该结构的场合,由于吸入管的入口侧在阻挡层的上部中形成凹部,故液体制冷剂容易流入吸入管,同时在该扩径部的液体制冷剂的流速慢于内部深处侧的非扩径部,故即使在气体制冷剂的气泡混入到扩径部的情况下,该气泡仍可在扩径部朝向上方排出。
再有,为了有效地实现上述扩径部的作用,在该第1项发明,优选采用下述的结构。
即,在第1项发明中,最好采用当上述流入管的中间区域的非扩径部的内径由d1表示,上述扩径部的开口直径由d2表示时,d1<d2≤3d1,并且d1<h1≤5d1的关系成立的结构。
另外,在该第1项发明中,可采用在上述流入管的上端开口部周缘,形成沿向上延伸的气泡卷入防止壁的结构。
即,采用该结构的场合,在上部侧空间内的滞留液体中上升的气体制冷剂的气泡,由于存在气泡卷入防止壁,而难于卷入到朝向吸入管的液体制冷剂中,由此,可防止气体制冷剂混入到吸入管中。
另外,为了有效地实现该气泡卷入防止壁的作用,在该第1项发明中,最好采用下述结构。
即,在该第1项发明中,最好采用当上述流入管的中间区域的内径由d1表示,上述气泡卷入防止壁的高度由h2表示时,h2≤2d1的关系成立的结构。
此外,在该第1项发明中,优选采用当上述制冷剂流出用出口的中心与上述制冷剂流入用入口的中心之间的,从平面看的距离由L1表示,上述罐主体的内径由D表示,上述制冷剂用入口的流出侧端部的开口直径由φ表示时,1.5φ≤L1≤0.8D的关系成立的结构。
即,在采用该结构的场合,由于制冷剂流入用入口与制冷剂流出用出口可确保适合的距离,故可防止从制冷剂流入用入口流入的制冷剂的上升流偏到制冷剂流出用出口侧,即,吸入管侧,可产生更加稳定的滞留液体。
还有,在该第1项发明中,可采用当上述干燥剂填充层的上下长度由Ld表示,上述罐主体的有效上下长度由Le表示时,Ld≤0.7Le的关系成立的结构。
即,在采用该结构的场合,由于虽然在罐主体内部的上部贮存液体制冷剂和气体制冷剂,但可确保足够的空间,因此可供给更加稳定的液体制冷剂。
再有,在该第1项发明中,优选采用在上述干燥剂填充层中的至少上面设置有过滤层的结构,或,优选采用在上述干燥剂填充层的上下两面上设置有多孔压板的结构。
即,在采用该结构的场合,由于通过过滤层或多孔压板,向通过它们的制冷剂提供整流作用,在局部的高速流消失的同时,将液体制冷剂和气体精细地分离,故可在更加稳定的状态产生上部侧空间的滞留液体。
另外,在该第1项发明中,可采用上述制冷剂流出用出口设置于上述罐主体的底壁的中心,多个上述制冷剂流入用出口设置于上述制冷剂流出用出口的外周的结构。
即,在采用该结构的场合,可从罐主体底壁的周围使制冷剂分散,将其导入罐主体的内部,可有效地防止制冷剂的偏流、紊流等造成的气泡的产生等情况,可形成更进一步稳定状态的滞留液体。
此外,在该第1项发明中,优选采用上述制冷剂流入用出口沿周向按照规定间距设置的结构。
即,在采用该结构的场合,可从罐主体的底壁周围均匀地将制冷剂导入到罐主体的内部,可更加确实地防止制冷剂的偏流、紊流等造成的气泡的产生等情况,可更加进一步确实地形成稳定状态的滞留液体。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第2项发明(在下面,在该项中称为“第2项发明”)涉及一种使冷凝的制冷剂流入其内,将其贮存,仅仅使液体制冷剂流出的制冷循环用贮罐,其特征在于,被构成为具备罐主体,在该罐主体的底壁上设置有制冷剂流入用入口和制冷剂流出用出口;在上述罐主体的内部,按照在其上侧形成上部侧空间的方式设置有阻挡层,该阻挡层通过制冷剂的透过使制冷剂的流速降低;在上述罐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吸入管,该吸入管的上端开口于上述上部侧空间,并且其下端与上述制冷剂流出用出口连通,在上述上部空间的内部,按照与上述阻挡层分离的方式设置有装填了干燥剂的干燥剂装填部件,从上述制冷剂流入用入口流入上述罐主体内的制冷剂,向上透过上述阻挡层,在上述上部侧空间产生滞留液体的同时,该滞留液体中的液体制冷剂通过上述吸入管从上述制冷剂流出用出口流出。
按照该第2项发明,与上述第1项发明相同,由于可仅仅使稳定的液体制冷剂流出,故可使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封入量在较早的阶段达到适合的封入量,由于可将贮罐内的剩余空间作为缓冲空间,扩大从最适制冷剂点到过剩点之间的稳定区域,故可在稳定的状态进行制冷循环整体的运转。
另外,由于在罐主体的上部侧空间设置有填充了干燥剂的干燥剂装填部件,故通过干燥剂,去除在罐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中的水分,可使不包含水分的良好的制冷剂流出,可在更加稳定的状态进行制冷循环整体的运转。
再有,在该第2项发明中,作为上述阻挡层,可适当采用填充了大量颗粒状物的层,或采用由对多个丝状物进行编织甚至粘接的织布或无纺布构成的层,或者由多孔部件或多孔板构成的层单独地或层压而形成的层,另外还可采用将上述2种或以上的这些层进行组合而形成的层等,具有多个分散流路的结构,该多个分散流路用于沿罐主体的扩径方向将制冷剂分散。
另外,在该第2项发明中,可采用上述阻挡层由填充有许多颗粒状干燥剂的干燥剂填充层构成的层。
即,在采用该结构的场合,可通过作为阻挡层的干燥剂,以及干燥剂装填部件,确实获得充分量的干燥剂。
此外,在该第2项发明中,可适当采用上述干燥剂装填部件以固定方式设置于上述上部侧空间的结构,或可采用上述干燥剂装填部件以游离方式设置于上部侧空间的结构。
另外,在该第2项发明中,优选采用当上述干燥剂填充层的上下长度由Ld表示,上述罐主体的内径由D表示时,Ld<D的关系成立的结构。
即,在采用该结构的场合,由于在罐主体内的上部贮存液体制冷剂和气体制冷剂,故可确保充分的空间,可供给更加稳定的液体制冷剂。
再有,在该第2项发明中,可采用在上述罐主体内的阻挡层的下侧,设置有下部侧空间,该下部侧空间用于沿直径方向使从上述制冷剂流入用入口流入的制冷剂扩散的结构。
即,在采用该结构的场合,由于从制冷剂流入用入口流入的制冷剂在下部侧空间在较宽区域扩散,可使流速进一步降低,由此可更加确实地防止产生紊流,可在上部侧空间,顺利地产生稳定的滞留液体。
另外,在该第2项发明中,最好采用,多个上述制冷剂流入用出口设置于上述制冷剂流出用出口的外周的结构。
即,在采用该结构的场合,可将制冷剂从罐主体底壁的周围分散,将其导入罐主体内部,可有效地防止制冷剂的偏流、紊流等造成的气泡的发生等情况,可形成更进一步稳定状态的滞留液体。
此外,在该第2项发明中,更优选采用上述制冷剂流入用出口沿周向以规定间距设置的结构。
即,在采用该结构的场合,可将制冷剂从罐主体底壁的周围均匀地导入罐主体内部,可更加确实地防止制冷剂的偏流、紊流等造成的气泡的发生等情况,可更进一步确实地形成稳定状态的滞留液体。
另一方面,上述的第1项发明的贮罐可成整体装配于冷凝器等的热交换器中,构成带贮罐的热交换器。
即,本发明的第3项发明(在下面,在该项中称为“第3项发明”)的特征在于构成为具备热交换器主体,该热交换器主体具有一对集流管,多个热交换管和冷凝部出口,该对集流管间隔开地平行设置,该多个热交换管的相应两端与上述两个集流管连通,该冷凝部出口用于使通过上述热交换管而冷凝的制冷剂流出;贮罐,在该贮罐的底壁上具有贮罐入口和贮罐出口,该贮罐贮存从上述贮罐入口流入的制冷剂,仅仅使液体制冷剂从上述贮罐出口流出;制冷剂通路,该制冷剂通路用于将从上述冷凝部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导入到上述贮罐入口,在上述贮罐的内部,按照在其上侧形成上部侧空间的方式设置有阻挡层,该阻挡层通过制冷剂的透过使制冷剂的流速降低,在上述贮罐的内部,设置有吸入管,该吸入管的上端开口于上述上部侧空间,并且其下端与上述贮罐出口连通,从上述贮罐入口流入上述罐内部的制冷剂向上透过上述阻挡层,在上述上部侧空间生成滞留液体的同时,该滞留液体中的液体制冷剂通过上述吸入管从上述贮罐出口流出。
在该第3项发明中,最好采用上述阻挡层由填充有许多颗粒状干燥剂的干燥剂填充层构成,或在上述贮罐内部的上述阻挡层的下侧,设置有下部侧空间,该下部侧空间用于沿直径方向将从上述贮罐入口流入的制冷剂扩散。
此外,上述第1项发明的贮罐,可成整体装配于具有冷凝部和过冷部的热交换器上,构成过冷却系统冷凝器等的带贮罐的热交换器。
即,本发明的第4项发明(在下面,在该项中称为“第4项发明”)的特征在于构成为,具有热交换器主体,该热交换器主体具有一对集流管,多个热交换管,分隔部件,冷凝部出口,过冷部入口,该对集流管间隔开地平行设置,该多个热交换管的相应两端与上述两个集流管连通,该分隔部件将上述两集流管的内部分隔开,将多个热交换管划分为冷凝部和过冷部,该冷凝部出口用于使通过上述冷凝部而冷凝的制冷剂流出,该过冷部入口用于使制冷剂流入上述过冷部;贮罐,在该贮罐的底壁上具有贮罐入口和贮罐出口,该贮罐贮存从上述贮罐入口流入的制冷剂,仅仅使液体制冷剂从上述贮罐出口流出;制冷剂通路,该制冷剂通路用于将从上述冷凝部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导入到上述贮罐入口的同时,将从上述贮罐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导入到上述过冷部入口,在上述贮罐的内部,按照在其上侧形成上部侧空间的方式设置有阻挡层,该阻挡层通过制冷剂的透过使制冷剂的流速降低,在上述贮罐的内部,设置有吸入管,该吸入管的上端开口于上述上部侧空间,并且其下端与上述贮罐出口连通,从上述贮罐入口流入上述罐内部的制冷剂向上透过上述阻挡层,在上述上部侧空间生成滞留液体的同时,该滞留液体中的液体制冷剂通过上述吸入管,从上述贮罐出口流出。
在该第4项发明中,最好采用上述阻挡层是由填充有许多颗粒状干燥剂的干燥剂填充层构成的层。
上述第2项发明的贮罐可成整体装配于冷凝器等的热交换器上,构成带贮罐的热交换器。
即,本发明的第5项发明(在下面,在该项中称为“第5项发明”)的特征在于,构成为具有热交换器主体,该热交换器主体具有一对集流管,多个热交换管和冷凝部出口,该对集流管间隔开地平行设置,该多个热交换管的相应两端与上述两个集流管连通,该冷凝部出口用于使通过上述热交换管而冷凝的制冷剂流出;贮罐,在该贮罐的底壁上具有贮罐入口和贮罐出口,该贮罐贮存从上述贮罐入口流入的制冷剂,仅仅使液体制冷剂从上述贮罐出口流出;制冷剂通路,该制冷剂通路用于将从上述冷凝部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导入到上述贮罐入口,在上述贮罐的内部,按照在其上侧形成上部侧空间的方式设置有阻挡层,该阻挡层通过制冷剂的透过使制冷剂的流速降低,在上述贮罐的内部,设置有吸入管,该吸入管的上端开口于上述上部侧空间,并且其下端与上述贮罐出口连通,在上述上部侧空间内部,按照与上述阻挡层分离的方式设置有装填了干燥剂的干燥剂装填部件,从上述贮罐入口流入上述罐内部的制冷剂,向上透过上述阻挡层,在上述上部侧空间生产滞留液体的同时,该滞留液体中的液体制冷剂通过上述吸入管,从上述贮罐出口流出。
在该第5项发明中,可采用下述方案,其中,上述阻挡层由填充有许多颗粒状干燥剂的干燥剂填充层构成。
另外,在该第5项发明中,可采用上述干燥剂装填部件以固定方式设置于上述上部侧空间,或,上述干燥剂装填部件以游离方式设置在上述上部侧空间的结构。
此外,上述第2项发明的贮罐可成整体装配于具有冷凝部和过冷部的热交换器,构成过冷却系统冷凝器等的带贮罐的热交换器。
即,本发明的第6项发明(在下面,在该项中称为“第6项发明”)的特征在于,构成为具有热交换器主体,该热交换器主体具有一对集流管,多个热交换管,分隔部件,冷凝部出口,过冷部入口,该对集流管间隔开地平行设置,该多个热交换管的相应两端与上述两个集流管连通,该分隔部件将上述两个集流管的内部分隔,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划分为冷凝部和过冷部,该冷凝部出口用于使通过上述冷凝部而冷凝的制冷剂流出,该过冷部入口用于使制冷剂流入上述过冷部;贮罐,在该贮罐的底壁上具有贮罐入口和贮罐出口,该贮罐贮存从上述贮罐入口流入的制冷剂,仅仅使液体制冷剂从上述贮罐出口流出;制冷剂通路,该制冷剂通路用于将从上述冷凝部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导入到上述贮罐入口的同时,将从上述贮罐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导入上述过冷部入口,在上述贮罐的内部,按照在其上侧形成上部侧空间的方式设置有阻挡层,该阻挡层通过制冷剂的透过使制冷剂的流速降低;在上述贮罐的内部,设置有吸入管,该吸入管的上端开口于上述上部侧空间,并且其下端与上述贮罐出口连通,在上述上部侧空间内部,按照与上述阻挡层分离的方式设置有装填了干燥剂的干燥剂装填部件,从上述贮罐入口流入上述罐内部的制冷剂向上透过上述阻挡层,在上述上部侧空间生成滞留液体的同时,该滞留液体中的液体制冷剂通过上述吸入管,从上述贮罐出口流出。
在该第6项发明中,最好采用下述方案,其中,上述阻挡层由填充有许多颗粒状干燥剂的干燥剂填充层构成。
另一方面,上述第1项发明的贮罐可与集流管型的冷凝器,蛇型冷凝器等的冷凝器一起,构成制冷循环用冷凝装置。
即,本发明的第7项发明(在下面,在该项中称为“第7项发明”)的特征在于,构成为具备冷凝器,该冷凝器具有用于对制冷剂进行冷凝的冷凝部,以及冷凝部出口,该冷凝部出口用于使经冷凝部冷凝的制冷剂流出;贮罐,在该贮罐的底壁上具有贮罐入口和贮罐出口,该贮罐贮存从上述贮罐入口流入的制冷剂,仅仅使液体制冷剂从上述贮罐出口流出;制冷剂通路,该制冷剂通路用于将从上述冷凝部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导入到上述贮罐入口,在上述贮罐的内部,按照在其上侧形成上部侧空间的方式设置有阻挡层,该阻挡层通过制冷剂的透过使制冷剂的流速降低,在上述贮罐的内部,设置有吸入管,该吸入管的上端开口于上述上部侧空间,并且其下端与上述贮罐出口连通,从上述贮罐入口流入上述罐内部的制冷剂向上透过上述阻挡层,在上述上部侧空间生成滞留液体的同时,该滞留液体中的液体制冷剂通过上述吸入管,从上述贮罐出口流出。
在该第7项发明中,最好采用下述方案,其中,上述阻挡层由填充有许多颗粒状干燥剂的干燥剂填充层构成。
还有,上述第2项发明的贮罐可与集流管型的冷凝器,蛇型冷凝器等的冷凝器一起,构成制冷循环用冷凝装置。
即,本发明的第8项发明(在下面,在该项中称为“第8项发明”)的特征在于,构成为具有冷凝器,该冷凝器具有用于对制冷剂进行冷凝的冷凝部,以及冷凝部出口,该冷凝部出口用于使经冷凝部冷凝的制冷剂流出;贮罐,在该贮罐的底壁上具有贮罐入口和贮罐出口,该贮罐贮存从上述贮罐入口流入的制冷剂,仅仅使液体制冷剂从上述贮罐出口流出;制冷剂通路,该制冷剂通路用于将从上述冷凝部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导入到上述贮罐入口,在上述贮罐的内部,按照在其上侧形成上部侧空间的方式设置有阻挡层,该阻挡层通过制冷剂的透过使制冷剂的流速降低,在上述贮罐的内部,设置有吸入管,该吸入管的上端开口于上述上部侧空间,并且其下端与上述贮罐出口连通,在上述上部侧空间内部,按照与上述阻挡层分离的方式设置有装填了干燥剂的干燥剂装填部件,从上述贮罐入口流入上述罐内部的制冷剂向上透过上述阻挡层,在上述上部侧空间生成滞留液体的同时,该滞留液体中的液体制冷剂通过上述吸入管,从上述贮罐出口流出。
在该第8项发明中,最好采用下述方案,其中,上述阻挡层由填充有许多颗粒状干燥剂的干燥剂填充层构成。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为以示意方式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案的带贮罐的热交换器的正视图;
图2为以示意方式表示适合用于第1实施方案的贮罐的正面剖视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案的带贮罐的热交换器的正视图;
图4为以示意方式表示第2实施方案的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正面剖视图;
图5为表示适合用于第2实施方案的贮罐的剖视图;
图6为以示意方式表示第2实施方案的贮罐的剖视图;
图7A为第2实施方案的第1变换实例的贮罐的中间部的剖视图;
图7B为第2实施方案的第2变换实例的贮罐的中间部的剖视图;
图8为表示制冷循环中的冷凝制冷剂的过冷却度与制冷剂封入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案的带贮罐的热交换器的一侧部的正视图;
图10为以放大方式表示第3实施方案的热交换器中的凸缘块(blockflange)周边的正面剖视图;
图11为以分解方式表示第3实施方案的热交换器的凸缘块(blockflange)周边的正面剖视图;
图12为表示适合用于第3实施方案的热交换器的贮罐的进出口部件的底视图;
图13为以示意方式表示第3实施方案的贮罐的剖视图;
图14为以放大方式表示第3实施方案的下部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5为表示第3实施方案的热交换器中的托架周边的水平剖视图;
图16为表示适合用于第3实施方案的托架的主体的平面图;
图17为表示适合用于第3实施方案的托架的一侧包围片的平面图;
图18为以示意方式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案的制冷系统用贮罐的正面剖视图;
图19为以示意方式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案的制冷系统用贮罐的下部的正面剖视图;
图20A为表示第5实施方案的第1变换实例的贮罐的干燥剂填充层上部周边的剖视图;
图20B为表示第5实施方案的第2变换实例的贮罐的干燥剂填充层上周边的剖视图;
图21为表示制冷循环中的负荷试验的冷凝制冷剂的过冷却度与制冷剂封入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22为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3A为以示意方式表示第1已有实例的贮罐的剖视图;
图23B为以示意方式表示第2已有实例的贮罐的剖视图;
图23C为以示意方式表示第3已有实例的贮罐的剖视图;
图23D为以示意方式表示第4已有实例的贮罐的剖视图。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案
(第1实施方案)
图1为以示意方式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案的带贮罐的热交换器的正视图。如该图所示的那样,该热交换器包括多流(multiflow)型热交换器主体100,以及贮罐130。
在该热交换器主体101中,设置有离开而面对的左右一对的沿垂直方向的集流管101,101。在该对集流管101,101之间,在作为热交换管的多根沿水平方向的扁平管按照它们的两端与两个集流管101,101连通的方式,沿上下方向以规定间隔并列地设置。另外,在集流管101内的规定位置,设置有分隔部件102,通过这些分隔部件102,将热交换管分为多个通路P1~P5。这些通路中,通过通路P1~P3构成冷凝部110,同时通过通路P4,P5构成独立于冷凝部110的过冷部120。
在集流管101中的冷凝部110的上下位置,设置有冷凝部入口111和冷凝部出口112的同时,在其中一个集流管101中的过冷部120的上下位置,形成有过冷部入口121和过冷部出口122。
如图2所示,贮罐130具备呈纵长的圆筒形状的罐主体140,作为该罐主体140的底壁设置有进出口部件150。
在进出口部件150上形成有贮罐入口131和出口132。
此外,在罐主体140内的下半部,填充有分子筛等的球状颗粒形的干燥剂,从而形成干燥剂填充层135,同时在罐主体140内的干燥剂填充层135的上方,形成有上部侧空间160。
另外,在罐主体140的内部,沿罐主体140的轴心设置有制冷剂吸入管133,该管133的下端以连通方式与贮罐出口132连接,并且该管133的上端开口于干燥剂填充层135上面的上部侧空间160处。
该贮罐130中的贮罐入口131以连通方式与热交换器主体100中的冷凝部出口112连接,并且贮罐出口132以连通方式与过冷部入口121连接。
该带贮罐的热交换器与上述已有实例相同,与压缩机、膨胀阀等的减压装置和蒸发器一起,用作汽车的空调用制冷系统中的冷凝器。另外,在该制冷循环中,通过压缩机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交换器主体100的冷凝部入口111流入冷凝部110。
此外,从冷凝部入口111流入冷凝部110的气体制冷剂在依次流过冷凝部110的各通路P1~P3期间,与外部气体之间发生热交换,被冷凝。还有,这样冷凝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通过冷凝部出口112被导入到贮罐130的内部。
导入到贮罐130内部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从贮罐入口132急剧地在罐主体140内部的底部在较宽的区域扩散,由此降低流速,同时,在干燥剂填充层135中上升,并且干燥剂填充层135作为使制冷剂的上升速度降低的阻挡层发挥作用。因此,在与气体制冷剂相比流速较慢的液体制冷剂,在以较低速度透过干燥剂填充层135,到达上部侧空间160时,由于其流速充分地降低,因此,在上述上部侧空间160中不紊乱的情况下生成滞留液体R。
还有,由于气体制冷剂在干燥剂填充层135中上升的过程中,其流速急剧降低,故在到达到上部侧空间160的滞留液体R处时,以稳定的气泡在液体中上升,不使液面紊乱,在气液界面处,气泡顺利地破灭,朝向上方排出,作为气体制冷剂贮存起来。
象这样,在干燥剂填充层135上方,形成稳定的滞留液体R,由于贮罐出口132的流入侧端部开口于该滞留液体R的底面,因此,仅仅滞留液体R中的稳定的液体制冷剂从出口132流出,流入热交换器主体100的过冷部120。
象这样,流入过冷部120中的液体制冷剂流过第4和第5通路P4,P5,在此期间,通过外部气体进行过冷处理后,从过冷部出口122流出,依次流过减压装置,蒸发器和压缩机,象这样,制冷剂在制冷循环内部进行循环。
如果象上述那样,采用本实施方案的带贮罐的热交换器,则导入到贮罐130内部的冷凝制冷剂以较低速度,稳定地形成滞留液体R的同时,有效稳定地使气泡破灭,因此,可扩大制冷剂封入量的稳定区域,可确实仅仅抽出稳定的液体制冷剂。由此,可将该液体制冷剂稳定地供给过冷部120,这样,在过冷部120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过冷却功能,可获得充分的过冷却度。于是,可在稳定的状态,实现制冷循环运转,可使制冷性能提高。
另外,由于能够稳定地提供液体制冷剂,故可减小贮罐130的整体尺寸,减小直径,提高性能,进而减小制冷系统整体的尺寸重量,提高性能,可节省制冷剂。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案中,虽然通过干燥剂填充层135构成阻挡层,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此,阻挡层可以由填充有大量颗粒状物的层,或由对许多丝状物进行编织甚至粘接的织布或无纺布形成的层,或者将多孔部件或多孔板形成的层单独地或层压而形成的层构成,另外还可由将上述2种或以上的这些层进行组合而形成的层构成。在以下的实施方案和变换实例中,作为阻挡层可采用同样构成的层。
(第2实施方案)
图3~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案的带贮罐的热交换器的图。如这些图所示的那样,该带贮罐的热交换器具备热交换器主体210和贮罐RD。
热交换器主体210为过冷却系统冷凝器,其中冷凝部C和过冷部S成整体形成,在离开而面对的左右一对的沿垂直方向的集流管211a,211b之间,多根沿水平方向的扁平的热交换管212…按照它们的相应两端与两个集流管211a,211b连通的方式,沿上下方向以规定间隔并列地设置。另外,在热交换管212之间,以及最外侧的热交换管212的外侧,设置有波纹状散热片(corrugate fin)231,另外在最外侧的热交换管212的外侧,设置有用于对波纹状散热片(corrugate fin)231进行保护的侧板214。
在两个集流管211a,211b的下侧部的相同高度位置,设置有对集流管的内部进行分隔的分隔部件216,以该分隔部件216为边界,集流管的上侧构成冷凝部C,其下侧形成过冷部S。另外,在冷凝部C中,通过设置于两个集流管211a,211b的规定位置的多个分隔部件215,将多根热交换管212…划分为第1~第3流路C1~C3。
此外,在右侧集流管211b的上端部,设置有冷凝部入口217a,在其下端部,设置有过冷却部出口218b,在左侧集流管211a中的与冷凝部C相对应的下端部,设置有冷凝部出口217b,在与该过冷部S相对应的下端部,设置有过冷部入口218a。
贮罐RD在纵型圆筒状的罐主体201的内部,设置有作为阻挡层的干燥剂填充层202,在其上部侧和下部侧具有空间203,204,作为罐主体201的底壁,与进出口部件201a的中心离开的位置,穿设有贮罐入口205的同时形成有贮罐出口206b,该贮罐入口205面对下部侧空间204,在流出侧端部205a处开口,该贮罐出口206b在进出口部件201a的中心处沿轴心方向贯通。在进出口部件201a中的贮罐出口206b处,以连通方式固定有吸气管260的下端。在这里,在本实施方案中,通过贮罐出口206b和吸气管260,构成制冷剂流出通路206。
该吸气管260在干燥剂填充层202的上端中间部,从面对上部侧空间203开口的流入侧端部206a,沿罐主体201的中心线垂下,延伸到进出口部件201a的贮罐出口206b的同时,形成流入侧端部206a侧由朝向上部侧空间203呈喇叭状开口的扩径部261。另外,干燥剂填充层202,在上下多孔板221a,221b之间,填充有球状颗粒形状的干燥剂202a…。另外,在干燥剂填充层202的上部的多孔板221a与已填充的干燥剂202a…的顶部之间,存在有由微小多孔材料形成的过滤层207。
上述贮罐RD的入口205的流入侧端部205b与热交换器主体210中的冷凝部出口217b连接。另外,贮罐出口206b通过L字管219,以连通方式与过冷部入口218a连接。
如果采用上述结构的带贮罐的热交换器,则从制冷循环的压缩机CP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如图4所示的那样,从热交换器主体210的冷凝部入口217a流入到冷凝部C,在依次通过第1~第3流路C1~C3的过程中,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实现冷凝,以气液混合状态从冷凝部出口217b流入贮罐RD,在该贮罐RD的内部,进行气液分离,其液体制冷剂通过制冷剂流出通路206,从过冷部入口218a进入过冷部S,在该过冷部S,进一步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以过冷状态通过过冷部出口218b,将其送到下一循环部位(蒸发器侧)。
于是,在贮罐RD中,通过热交换器主体210中的冷凝部C送来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虽然当初为较大的流速,但是,在通过贮罐入口205流入下部侧空间204时,在较宽的区域扩散,伴随该情况,使流速降低,接着,在干燥剂填充层202的内部上升,由于该填充层202相对于流体作为阻挡层发挥作用,故使其上升速度进一步地显著降低,然后流入上部侧空间203。特别是,在本实施方案的场合,在干燥剂填充层202中上升的制冷剂在通过球状颗粒形状的干燥剂202a…之间的过程中,频繁地改变方向,通过较长的通路,由此其流速显著降低的同时,受到整流作用,局部的高速流也消失,转换为从整体上均匀的上升流。另外,在通过过滤层207的过程中,对液体制冷剂和气体制冷剂进行精细地分离处理。
然后,与气体相比流速较慢的液体从该填充层202中排出,到达上部侧空间203时,流速充分地降低,由此,在上部侧空间203中不紊乱的情况下,生成滞留液体R。另外,由于还在气体于干燥剂填充层202的内部上升的过程中,急剧地使其流速降低,故在到达在上部侧空间203中产生的滞留液体时,以稳定的气泡B在液体中上升,在不使液面紊乱的情况下,气泡顺利地破灭,朝向气液界面的上方排出,以气体制冷剂形式留下。于是,所产生的滞留液体R的液面F变化很少,非常稳定。
另一方面,由于制冷剂流出通路206的流入侧端部206a在上部侧空间203内部稳定地存在的滞留液体R的底部开口,故仅仅该滞留液体R的液体制冷剂从端部206a流入制冷剂流出通路206的内部,稳定地供给过冷部S。此时,由于制冷剂流出通路206的流入侧端部206a侧的扩大部261在干燥剂填充层202上形成凹部,故液体制冷剂容易流入制冷剂流出通路206,并且由于在该扩径部261处的流速比制冷剂流出通路206的内部深处侧(非扩径部)慢,故即使在气体制冷剂的气泡B混杂于流入侧端部206a的情况下,其在位于扩径部261的期间,仍容易朝向上方排出,因此,在从制冷剂流出通路206导出的液体制冷剂中,气泡B的卷入非常少。
因此,可在过冷部S,最大限度地发挥过冷功能,由此,可确保充分的过冷区域。另外,在具有这样的贮罐RD的制冷循环中,可在较早阶段,将制冷剂封入量设定在适合量,并且可将罐主体201内的剩余空间用作缓冲空间,扩大从最适的制冷剂点到过剩点之间的稳定区域,因此,可进行非常稳定的运转,还可将制冷循环的工作压力抑制在低值,由此,使必须要求的动力减小,可期待系统的制冷系数的改善。
上述的作用是指上述的图8的负荷试验的冷凝制冷剂的过冷却度与制冷剂封入量的相关关系而言,过冷却度在开始上升后,突然地抬起,在制冷剂封入量很少一侧到达稳定开始点,稳定区域的宽度变大,接近图中的假想线所示的理想的曲线X2。于是,在采用该热交换器的汽车用空调机中,容易通过削减制冷剂封入量而减小整体尺寸,此外,在相对于负荷变化的性能的稳定性提高的同时,可有效地抑制伴随连续行驶而产生的随时间变化的性能降低。
另外,本实施方案的热交换器,与过去的制冷循环中的热交换器相比较,由于仅仅贮罐的制冷剂导入导出通路的结构不同,故可照原样使用包括过冷部在内的已有的冷凝器。另外,对于贮罐,不必对已有的贮存干燥器(receiver drier)型的贮罐的基本结构进行大幅度地改变,而且由于干燥剂填充层202本身将发挥整流功能,由此,可省略整流板等的特殊的整流装置,从成本方面来说是有利的。
此外,上述实施方案中的贮罐RD的制冷剂流出通路206的扩径部为朝向上方呈喇叭状开口的形状,但是,也可如图7A所示的变换实例的扩径部262那样,采用相对制冷剂流出通路206的内部深处侧(非扩径部)不连续扩径的结构。于是,有效地发挥这样的制冷剂流出通路206的流入侧端部206a侧的扩径的作用,并且如图6和图7A所示的那样,当制冷剂流出通路206的非扩径部的内径由d1表示,扩径的流入侧端部206a的开口直径由d2表示,扩径部261,262的深度由h1表示时,则建议按照满足下述公式的方式进行设定,该公式为:
d1<d2≤3d1,并且d1<h1≤5d1。
另外,最好上述扩径部261,262的深度h1小于等于干燥剂填充层202的上下长度Ld,即,h1≤Ld。
图7B表示贮罐RD的另一变换实例。在该贮罐RD中,由于在制冷剂流出通路206的扩径的流入侧端部206a的开口周缘形成有气泡卷入防止壁208,故在上部侧空间203内的滞留液体R中上升的气体制冷剂的气泡B难于卷入到朝向流入侧端部206a的液体制冷剂中,因此,在从制冷剂流出通路206导出的液体制冷剂中,气泡B的卷入更少。
于是,这样的气泡卷入防止壁208,在不妨碍液体制冷剂向流出通路206流入的情况下,发挥防止气泡卷入的作用,并且当该防止壁208的高度由h2表示,制冷剂流出通路206的内径由d1表示时,可按照h2≤2d1的方式进行设定。
另外,在本发明的贮罐中,各部分的尺寸比例或配置方案可任意地设定,但是,当贮罐入口205的进入侧的中心与制冷剂流出通路206的流入侧端部206a的中心之间的,从平面看的距离由L1表示,罐主体201的内径由D表示,贮罐入口205的排出侧的开口直径由φ表示(参照图6)时,则建议按照1.5φ≤L1≤0.8D的方式进行设定。即,如果将距离L1设定在上述范围,由于贮罐入口通路205的排出侧中心与制冷剂流出通路206的流入侧端部206a中心适当地离开,故从贮罐入口205导入的制冷剂的上升流不集中于制冷剂流出通路206的流入侧端部206a侧,通过制冷剂流速充分地降低,可形成更加稳定的制冷剂液面。
与此相对,在上述距离L1过近,或贮罐入口205呈包围制冷剂流出通路206的环状的结构中,从贮罐入口205导入的制冷剂的上升流集中于制冷剂流出通路206的流入侧端部206a侧,不使制冷剂流出通路206附近的制冷剂流速充分地降低,上部侧空间203的滞留液体R不能够形成稳定的制冷剂液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案中,罐主体201内的干燥填充层202的下方形成有下部侧空间204,但是,也可采用下述方案,其中,不设置该下部侧空间204,干燥剂填充层202到达罐主体201的内底处,来自贮罐入口205的制冷剂直接流入到该填充层202中。但是,如果存在下部侧空间204,则具有下述优点,即,从贮罐入口205流入的制冷剂的扩散顺利,该扩散产生的制冷剂流速的降低作用变得更大。此外,如果将该下部侧空间204的上下宽度设定在干燥剂填充层202的上下长度的25%或以下,则难于产生紊流区域,并且由于没有生成较大的滞留液体的余地,故可充分地确保将液体制冷剂供给上部侧空间203。另外,还可将液体制冷剂和气体制冷剂可通过的阻碍体填充于下部侧空间204。
另一方面,最好,罐主体201内的上部侧空间203为足以滞留液体制冷剂和气体制冷剂的尺寸,并且当干燥剂填充层202的上下长度由Ld表示,罐主体201的有效上下长度由Le表示时,则Ld≤0.7Le。另外,在以倾斜的方式使用贮罐的场合,制冷剂流出通路206可按照下述方式设定,该方式为:流入侧端部206a位于倾斜状态的罐主体201内的中心的下方。
本发明的热交换器,虽然特别适合用于象上述实施方案那样,具有过冷部的制冷循环,但是,也可用于没有过冷部的各种制冷循环。另外,对于过冷部,不限于象上述实施方案的过冷却系统冷凝器那样,与热交换器主体形成整体的结构,也可作为独立的热交换器,装配于制冷循环中。另外,同样对于冷凝器,除了可采用在图3和图4中作为实例而给出的所谓的平行流(parallel flow)型热交换器以外,作为热交换管通路也可采用蛇形状的蛇形管等的各种结构形式。
(第3实施方案)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案的带贮罐的热交换器的一侧部的正视图,图10为以放大方式表示该热交换器的凸缘块(block flange)周边的局部剖开的剖视图,图11为以分解方式表示凸缘块(block flange)周边的局部剖开的剖视图。
如这些图所示的那样,该热交换器具备多流(multiflow)型的热交换器主体310,贮罐303,以及凸缘块(block flange)304,该凸缘块(blockflange)304用于将贮罐303与热交换器主体310连接。
在热交换器主体310中,设置有离开而相对的左右一对的沿垂直方向的集流管311。在该对集流管311之间,作为热交换管的多根沿水平方向的扁平管312按照将它们的相应两端与两个集流管311连通的方式,沿上下方向以规定间距并列地设置。另外,在扁平管312之间,以及最外侧的扁平管312的外侧,设置有波纹状散热片(corrugate fin)313,在最外侧的波纹状散热片(corrugate fin)313的外侧,设置有带板状侧板314。
在热交换器主体310的两集流管311的相同高度位置,设置有分隔部件316b,以该分隔部件316b为边界,上侧的扁平管312构成冷凝部301的同时,下侧的扁平管312构成独立于上述冷凝部301的过冷部302。
另外,在各集流管311中,设置有分隔部件316a,该分隔部件316a将冷凝部301和过冷部302的相应扁平管312组划分为多个通路,由此,在本实施方案的热交换器主体310中,与上述图1所示的第1实施方案相同,将冷凝部301划分为第1~第3通路这3个通路,并且将过冷部302划分为第4和第5通路这2个通路。
在热交换器主体310中的1个集流管311的冷凝部301的下端位置,形成冷凝部出口301b,并且在图中未示出的另一侧的集流管的上端部,形成冷凝部入口。此外,在上述一个集流管的过冷部302的上下两端位置,分别形成过冷部入口302a和过冷部出口302b,在过冷部出口302b处,连接固定有出口管321的一端。
将其构成为从该热交换器主体310的冷凝部入口(图中未示出)流入的气体制冷剂呈蛇形状流过冷凝部301,从其中一个集流管11的冷凝部出口301b流出,另一方面,在该流动的期间,制冷剂与外部气体进行热交换,实现冷凝。
此外,将其构成为从过冷部入口302a流入的液体制冷剂呈蛇形状流过过冷部302,通过过冷部出口302b和出口管321流出,另一方面,在该流动的期间,通过外部气体,对制冷剂进行过冷处理。
贮罐303由纵长的罐主体331构成,该罐主体331的底壁由进出口部件332构成。
在罐主体331的上部外周,通过卷边加工,形成朝向外周突出的向外凸缘状的按压凸部331a(参照图9)。
如图10~图12所示的那样,在进出口部件332的下面侧,形成有呈向下方突出状的入口用凸台部335。该凸台部335具有圆形水平截面,被构成为轴心与贮罐303的轴心保持一致。
另外,在入口凸台部335的下面中间处,形成有呈向下方突出状的出口用凸台部336。该凸台部336也具有圆形水平截面,被构成为轴心与贮罐303的轴心保持一致。
此外,在进出口部件332的入口用凸台部335处,在出口用凸台部336的外周,沿上下方向贯通而形成有与罐主体331的内部连通的4个贮罐入口33a,该入口沿周向以一定间隔形成。此外,在出口用凸台部336的中间处,沿轴线,按照上下方向贯通而形成与罐主体331的内部连通的贮罐出口303b。
在这里,4个贮罐入口303a的总开口面积按照大于贮罐出口303b的开口面积的方式形成。
如图9~图14所示的那样,在罐主体331的内部,制冷剂吸入管330按照其下端与贮罐出口303b的内端连通的方式,沿上下方式设置。此外,制冷剂吸入管330的上端位置设定在稍高于在下面将要描述的下部干燥剂填充层351的上面的位置。
在罐主体331内部的下端,在制冷剂吸入管330的外周,通过多孔板356,填充规定量的分子筛等的球状颗粒形的干燥剂5,形成作为阻挡层的下部干燥剂填充层351,在该干燥剂填充层351的上面,隔着过滤层355,设置多孔板357。
此外,在罐主体331的内部的下部干燥剂填充层351的上方,形成有上部侧空间354,在该上部侧空间354的上部,固定有多孔板358,并且在该多孔板358的上方,填充规定量的分子筛等的球状颗粒形的干燥剂305,形成作为干燥剂填充部件的上部干燥剂填充层352。另外,上部干燥剂填充层352与本发明的阻挡层不同。
该贮罐303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从入口303a流入到罐主体331的内部的制冷剂从底部干燥剂填充层351中透过而上升,然后,在上部侧空间354中形成滞留液体R,仅仅将液体制冷剂从制冷剂吸入管330的上端吸入,在制冷剂吸入管330中下降,从贮罐出口303b流出。
另一方面,如图10和图11所示的那样,凸缘块(block flange)304成整体包括第1块341,该第1块341设置于冷凝部出口301b的周边;第2块343,该第2块343设置于过冷部入口302a的周边;第3块343,该第3块343设置于贮罐303的下端,第1块341的侧面(接合面)与其中一个集流管311中的冷凝部出口301b周边接合固定,并且第2块342的侧面(接合面)与其中一个集流管311的过冷部入口302a的周边接合固定。
第3块343的上面位置低于冷凝部出口301b的形成位置,设定在与过冷部302的上部相对应的高度。在该第3块43的上面,形成有水平截面呈圆形的入口用凹口部345,该入口用凹口部345可配合上述贮罐3的入口用凸台部335。另外,在入口用凹口部345的底面,形成水平截面呈圆形的出口用凹口部346,该出口用凹口部346可配合上述贮罐303的入口用凸台部336。
在凸缘块(block flange)304上,设置有流入通路304a,该流入通路304a用于将冷凝部出口301b和贮罐入口303a之间连通;流出通路304b,该流出通路304b用于将贮罐出口303b和过冷部入口303a之间连通。
在上述流入通路304a中,其流入侧端部开口于第1块341的接合面处,与冷凝部出口301b连通的同时,其中间区域向下方延伸,其流出侧端部开口于第3块343中的入口用凹口部345的内周侧面下端。另外,该流入通路304a的流出侧端部开口位于入口用凹状台阶部345的下端,其位置低于冷凝部出口301b的形成位置,相当于过冷部302的上部位置。
另外,在流出通路304b中,其流入侧端部开口于第3块343中的出口用凹口部346的底面,并且其流出侧端部开口于第2块342的接合面,与过冷部入口302a连通。
贮罐303中的进出口用凸台部335,336以配合方式嵌入上述凸缘块(block flange)304中的进出口用凹口部345,346中。此时,构成为在进出口用凸台部335,336的外周,嵌有密封环等的密封环335a,336a,通过该密封环336a,使出口用凹口部346的内部,以及入口用凹口部345的内部之间实现气体密封,并且通过密封环335a,使入口用凹口部345的内部,与外部之间实现气体密封。
还有,在入口用凹口部345的底部,在其底面与贮罐入口303a的下端之间,形成间隙,通过该间隙形成滞留液体部340。
另一方面,托架306包括托架主体361和一侧包围片362,该托架306用于将贮罐303的上部安装于其中一个集流管311上。
如图15~图17所示的那样,上述托架主体361包括从平面呈半圆弧状的一侧包围部361a,该一侧包围部361a可沿贮罐303的罐主体331的一侧半周延伸,在该一侧包围部361a的一端,设置有接合部361b,该接合部361b可沿热交换器主体310的其中一个集流管311的外面延伸。另外,在接合部361b的端部,形成有接合台阶部361c,并且在接合部361b的端面,形成有螺纹切削孔361d。此外,在上述一侧包围部361a的另一端,形成有槽形的轴安装孔361e,该轴安装孔361e沿贮罐303的长度方向,在上下保持连续。还有,在上述一侧包围部361a的另一端,形成有朝向侧方延伸的固定片361f,并且在该固定片361f的前端部,形成车体装配孔361g。
该托架主体361中的一侧包围部361a按照贮罐303中的罐主体331的凸缘状按压凸部331a的上面位置,覆盖罐主体331的后侧半周的方式设置,在此状态,通过将接合部361b焊接于热交换器主体310中的其中一个集流管311的外面上,便将托架主体361固定于其中一个集流管311上。
此外,一侧包围片362包括从平面看呈半圆弧状的另一侧包围部362a,该另一侧包围部362a可相对托架主体361的一侧包围部361a,沿罐主体331的剩余的半周延伸。在该另一侧包围部362a的一端,形成接合突起362c,该接合突起362c可与上述托架主体361的接合台阶部361c接合,并且如图9和图15所示的那样,对应托架主体361的螺纹切削孔361d,形成沿上下方向较长的长孔状的螺钉插孔362d。此外,在一侧包围片362的另一端,形成有轴部362e,该轴部362e沿上下方向连续,并且可以旋转的方式插入托架主体361的轴安装孔361e中。
通过从其端部,将该一侧包围片362的轴部362e插入托架主体361的轴安装孔361e中,则将一侧包围片362按照可沿上下滑动,并且可以轴部362e为支点而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托架主体361上。另外,使一侧包围片362以轴部362e为支点而旋转,按照沿罐主体331的前侧半周部的方式设置该一侧包围片362,在此状态,将螺钉365插入螺钉插孔362d,将其紧固于螺纹切削孔361d中,由此,将一侧包围片362固定托架主体361上。
象这样安装的托架306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如图9所示的那样,其包围部361a,362a与罐主体331的凸缘状按压凸部331a的上面系止,将罐主体331压制在下侧。
上述结构的带贮罐的热交换器与压缩机、减压机构和蒸发器一起,用作汽车的空调用制冷系统的冷凝器。另外,在制冷循环中,通过压缩机压缩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从冷凝器入口(图中未示出)流入冷凝部301,实现流通,在此期间,与外部气体之间发生热交换被冷凝后,从冷凝部出口301b流出。
从冷凝部出口301b流出的制冷剂通过凸缘块(block flange)304的流入通路304a,导入入口用凹口部345,在该凹口部345的底部的滞留液体部340处形成滞留液体。
象这样,贮存于滞留液体部304中的液体制冷剂如图13和图14所示的那样,通过贮罐入口303a,送到罐主体331的内部,沿水平方向在较宽区域扩散,使上升速度降低,同时,从下部干燥剂填充层351透过而上升。在该上升的场合,由于下部干燥剂填充层351用作制冷剂的流动的阻挡层发挥作用,故使制冷剂的上升速度显著降低,并且制冷剂从多个颗粒状干燥剂305之间通过,在较长的通路中改变方向的同时上升,由此,受到整流作用,局部的高速流也消失,可防止偏流,形成从整体上均匀的上升流,流入到上部侧空间354。
象这样导入上部侧空间354的液体制冷剂在不产生紊乱的情况下,形成滞留液体R。另外,混入或发生于在下部干燥剂填充层351中上升的液体制冷剂的气体(气体制冷剂)的流速在于干燥剂填充层351中上升时,急剧地降低,该气体到达滞留液体R处后,在液体中上升,在不使液面紊乱的情况下,气泡顺利破灭,朝向气液界面的上方排出,作为气体制冷剂而滞留。
另一方面,在滞留液体R中所贮存的液体制冷剂中,仅仅贮存于底部的稳定状态的液体制冷剂流入制冷剂吸入管330而实现下降,通过凸缘块(block flange)304的流出通路304b,导入到过冷却部302中。
在导入到过冷部302内部的液体制冷剂通过过冷部302的同时,由外部气体对其进行过冷处理,然后,该液体制冷剂通过过冷部出口302b和出口管321而流出,依次流过减压装置,蒸发器和压缩机,这样,制冷剂在制冷循环中进行循环。
如果象上述那样,采用本实施方案的带贮罐的热交换器,由于导入到贮罐303中的冷凝制冷剂以低速而稳定地形成滞留液体R,并且气泡以良好的效率顺利地破灭,故可扩大制冷剂封入量的稳定区域,可确实仅仅抽出稳定的液体制冷剂。于是,由于可稳定地将该液体制冷剂供给过冷部302,故可在稳定的状态实现制冷循环的运转,可获得优良的制冷性能。还有,由于可通过稳定区域的扩大,稳定地供给液体制冷剂,故可实现贮罐303整体尺寸和直径的减小,性能的提高,进而可实现制冷系统的整体尺寸和重量的减小,性能的提高。
在这里,本实施方案最好采用下述方案,其中构成为,当底部干燥剂填充层351的高度由Ld表示,罐主体331的内径由D表示时,则Ld<D的关系成立。
即,在高度Ld过高的场合,具有下述危险,即,制冷剂的液体滞留开始位置变高,由此,制冷剂封入量少的一侧的稳定区域开始点变高,稳定区域变窄,故最好不采用该方式。反之,在高度Ld过低的场合,具有下述危险,即,不能够充分地获得下部干燥剂填充层351产生的阻碍功能或整流作用等,不能够充分地抽出稳定的液体制冷剂,故最好不采用该方式。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由于干燥剂305按照分割为下部干燥剂填充层351和上部干燥剂填充层352的方式设置,故可确实获得规定量的干燥剂305,可充分地进行制冷剂的干燥处理。
此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当罐主体331的内径由D表示,贮罐入口303a的中心与出口303b的中心之间的平面距离由L1表示,贮罐入口303a的开口直径由φ表示时,则最好,1.5φ≤L1≤0.8D的关系成立。即,在将距离L1设定在上述范围内的场合,由于贮罐出口303b的中心,与入口303a的中心适当地间隔开,故从贮罐入口303a导入的制冷剂的上升流在罐内的整个区域会均匀地分散,可防止其偏向中心侧(贮罐出口侧),使制冷剂流速充分地降低,可抽出更加稳定的液体制冷剂。与此相对,在距离L1过近,或过远的场合,具有下述危险,即,从贮罐入口303a导入的制冷剂不偏向罐中心,内周壁面而分散,不能够抽出稳定的液体制冷剂,故最好不采用该方式。
还有,在本实施方案中,由于在凸缘块(block flange)304内部的流入通路304a的流出侧端部,形成有滞留液体部340,故制冷剂暂时贮存于滞留液体部340处,仅仅液体制冷剂通过贮罐入口303a导入到罐主体331的内部。由此,可更加确实地防止气体制冷剂混入到罐主体330的内部,可通过贮罐330,更加稳定地抽出液体制冷剂,可使制冷性能进一步提高。
再有,在本实施方案中,由于贮罐入口303a的开口面积大于出口303b的相应面积,故在贮罐入口303a的内部,可使制冷剂的流速降低,可防止在制冷剂中产生气体,由此,同样就此方面来说,可使气泡破灭性提高,可使制冷性能进一步提高。
另外,由于多个贮罐入口303a沿周向,以规定间距而形成于进出口部件332上,故使制冷剂从进出口部件332的周围分散,可均匀地将制冷剂导入到罐主体331的内部,还可有效地防止制冷剂的偏流、紊流等造成的气泡的产生等情况,可使制冷性能更进一步地提高。
图18为以示意方式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案的制冷系统用贮罐。如该图所示的那样,在本实施方案的贮罐303中,将下述包装件型的干燥剂装填部件353放置于罐主体331的上部侧空间354中,其以浮游,或游离方式容纳于滞留液体R中,以代替上述图13中的上部干燥剂填充层352,在该干燥剂装填部件353中,通过网制袋部件等装填有分子筛等的颗粒状干燥剂305。
其它的结构与上述第3实施方案相同。
同样在该第4实施方案的贮罐303中,与上述情况相同,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图19为以示意方式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案的制冷系统用贮罐底部的剖视图。如图所示的那样,在本实施方案的贮罐303中,制冷剂吸入管330的进入侧端部(上端部)由扩径部330a形成,该扩径部330a按照在上方呈喇叭状开口的方式形成,上述扩径部330a的上端缘设定在下述位置,该位置指与设在下部干燥剂填充层51的上侧的多孔板357的上面相同的高度的位置。
其它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案相同。
如果采用该第5实施方案的贮罐303,不仅可获得与上述相同的效果,而且,由于制冷剂吸入管330的上端扩径部330a在下部干燥剂填充层351处形成凹部,故液体制冷剂容易流入吸入管330,并且由于扩径部330a的流速慢于吸入管330的非扩径部,故即使在例如气体制冷剂混杂于吸入管330中的情况下,在以低速流过扩径部330a期间,气体制冷剂朝向上方排出,由此,可更加进一步确实地稳定供给液体制冷剂。
此外,制冷剂吸入管330的扩径部330a不必为象呈喇叭状直径逐渐地扩大的那样的形状,其也可如图20A所示的那样,为直径非连续地扩大的结构。
在这里,除了有效地发挥制冷剂吸入管330的扩径部330a产生的上述作用,如图19和图20A所示的那样,在制冷剂吸入管330的非扩径部的内径由d1表示,扩径部330a的开口直径由d2表示,扩径部330a的深度由h1表示时,则建议按照满足下述关系的方式进行设定,该公式为:d1<d2≤3d1,并且d1<h1≤5d1。
图20B表示另一变换实例。在该贮罐303中在制冷剂吸入管330的上端扩径部330a的开口周缘,形成有气泡卷入防止壁330b。
按照该变换实例,可有效地防止在滞留液体R中上升的气体制冷剂的气泡,从制冷剂吸入管330的上端卷入到液体制冷剂中,可更加进一步确实地实现液体制冷剂的稳定供给。
在这里,气泡卷入防止壁330b不妨碍液体制冷剂流入贮罐入口303b,发挥防止气泡卷入的作用,并且当防止壁330b的高度由h2表示,制冷剂吸入管330的内径由d1表示时,则可按照h2≤2d1的关系成立的方式设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案中,以下述场合为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在该场合,适合用于在热交换器主体上形成有过冷部的带贮罐的热交换器,即过冷却系统冷凝器,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还可适合用于在热交换器主体上没有过冷部的带贮罐的热交换器,例如,带贮罐的冷凝器等的其它的,独立于热交换器而设置的贮罐。
(实施例)
将采用了图9~图13所示的带贮罐的热交换器的制冷系统作为实施例X3,与该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相对,将除了贮罐采用图2所示的形式以外构成相同的制冷系统作为实例X1,测定通过负荷试验的冷凝制冷剂的过冷却度(℃)与制冷剂封入量(g)之间的关系。其结果由图21中的曲线图表示。
如该曲线图所示的那样,实例X3与实例X1相比较,过冷却度从开始上升起,突然抬起,在制冷剂封入量少的一侧到达稳定区域开始点(气泡破灭点),判明实例X3的稳定区域CA明显地宽于实例X1的稳定区域CB。
具体来说,实例X3的气泡破灭点约为970g,与实例X1的气泡破灭点(约为1000g)相比较,减少30g。
另外,在图18所示的第4实施方案的采用贮罐的制冷系统中,按照与上述相同的方式,进行负荷试验,获得基本与上述实例X3相同的结果。
本申请要求于2000年8月11日申请的,日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为2000-244199号的申请的优先权,其公开内容照原样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
在这里所采用的术语和说明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描述而使用的,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若在请求保护的范围内,则只要不脱离其实质,任意的设计上的变更均允许。
产业上的使用可能性
如上述那样,本发明的制冷循环用贮罐、带贮罐的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用冷凝装置不但可减小整体尺寸重量,节省制冷剂,而且可扩大相对于制冷剂封入量的制冷剂的稳定区域,可将稳定的液体制冷剂供给下一循环部位,由此,特别是适合用于汽车空调机用制冷循环的制冷系统。

Claims (39)

1.一种制冷循环用贮罐,该贮罐使冷凝的制冷剂流入其内,将其贮存,可仅仅使液体制冷剂流出,其特征在于,被构成为,
具备罐主体,在该罐主体的底壁上设置有制冷剂流入用入口和制冷剂流出用出口;
在上述罐主体的内部,按照在其上形成上部侧空间的方式,设置有阻挡层,该阻挡层通过制冷剂的透过使制冷剂的流速降低;
在上述罐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吸入管,该吸入管的上端开口于上述上部侧空间,并且其下端与上述制冷剂流出用出口连通;
从上述制冷剂流入用入口流入上述罐主体内部的制冷剂,向上透过上述阻挡层,在上述上部侧空间生成滞留液体的同时,该滞留液体中的液体制冷剂通过上述吸入管从上述制冷剂流出用出口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用贮罐,其中,上述阻挡层具有多个分散流路,该多个分散流路用于沿上述罐主体的扩径方向将制冷剂分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用贮罐,其中,上述阻挡层由干燥剂填充层构成,该干燥剂填充层中填充有许多颗粒状干燥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用贮罐,其中,在上述罐主体内的阻挡层的下侧,设置有下部侧空间,该下部侧空间用于沿直径方向将从上述制冷剂流入用入口流入的制冷剂扩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循环用贮罐,其中,上述下部侧空间的上下长度设定为相对于上述阻挡层的上下长度为25%或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用贮罐,其中,上述吸入管的上端的直径扩大,形成扩径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循环用贮罐,其中,当上述流入管的中间区域的非扩径部的内径由d1表示,上述扩径部的开口直径由d2表示时,则d1<d2≤3d1,并且d1<h1≤5d1的关系成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用贮罐,其中,在上述流入管的上端开口部周缘,形成有沿向上延伸的气泡卷入防止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循环用贮罐,其中,当上述流入管的中间区域的内径由d1表示,上述气泡卷入防止壁的高度由h2表示时,则h2≤2d1的关系成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用贮罐,其中,当上述制冷剂流出用出口的中心与上述制冷剂流入用入口的中心之间的,从平面看的距离由L1表示,上述罐主体的内径由D表示,上述制冷剂流入用入口的流出侧端部的开口直径由φ表示时,则1.5φ≤L1≤0.8D的关系成立。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循环用贮罐,其中,当上述干燥剂填充层的上下长度由Ld表示,上述罐主体的有效上下长度由Le表示时,则Ld≤0.7Le的关系成立。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循环用贮罐,其中,在上述干燥剂填充层中的至少上面设置有过滤层。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循环用贮罐,其中,在上述干燥剂填充层的上下两面上设置有多孔压板。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用贮罐,其中,上述制冷剂流出用入口设置于上述罐主体的底壁的中心,多个上述制冷剂流入用出口设置于上述制冷剂流出用出口的外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冷循环用贮罐,其中,上述制冷剂流入用出口沿周向以规定间距设置。
16.一种制冷循环用贮罐,该贮罐使冷凝的制冷剂流入其内,将其贮存,仅仅使液体制冷剂流出,其特征在于,被构成为:
具备罐主体,在该罐主体的底壁上设置有制冷剂流入用入口和制冷剂流出用出口;
在上述罐主体的内部,按照在其上侧形成上部侧空间的方式设置有阻挡层,该阻挡层通过制冷剂的透过使制冷剂的流速降低;
在上述罐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吸入管,该吸入管的上端开口于上述上部侧空间,并且其下端与上述制冷剂流出用出口连通;
在上述上部侧空间的内部,按照与上述阻挡层分离的方式设置有装填了干燥剂的干燥剂装填部件;
从上述制冷剂流入用入口流入上述罐主体内部的制冷剂,向上透过上述阻挡层中,在上述上部侧空间生成滞留液体的同时,该滞留液体中的液体制冷剂通过上述吸入管,从上述制冷剂流出用出口流出。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冷循环用贮罐,其中,上述阻挡层具有多个分散通路,该多个分散通路用于沿上述罐主体的扩径方向将制冷剂分散。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冷循环用贮罐,其中,上述阻挡层由干燥剂填充层构成,该干燥剂填充层中填充有许多颗粒状干燥剂。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冷循环用贮罐,其中,上述干燥剂装填部件以固定方式设置于上述上部侧空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冷循环用贮罐,其中,上述干燥剂装填部件以游离方式设置于上述上部侧空间。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制冷循环用贮罐,其中,当上述干燥剂填充层的上下长度由Ld表示,上述罐主体的内径由D表示时,则Ld<D的关系成立。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冷循环用贮罐,其中,在上述罐主体内的上述阻挡层的下侧,设置有下部侧空间,该下部侧空间用于沿直径方向使从上述制冷剂流入用入口流入的制冷剂扩散。
23.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冷循环用贮罐,其中,上述制冷剂流出用出口设置于上述罐主体的底壁的中心,多个上述制冷剂流入用出口设置于上述制冷剂流出用出口的外周。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制冷循环用贮罐,其中,上述制冷剂流入用出口沿周向以规定间距设置。
25.一种带贮罐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该带贮罐的热交换器具有:
热交换器主体,该热交换器主体具有一对集流管,多个热交换管和冷凝部出口,该对集流管间隔开地平行设置,该多个热交换管的相应两端与上述两个集流管连通,该冷凝部出口用于使通过上述热交换管被冷凝的制冷剂流出;
贮罐,在该贮罐的底壁上具有贮罐入口和贮罐出口,该贮罐贮存从上述贮罐入口流入的制冷剂,仅仅使液体制冷剂从上述贮罐出口流出;
制冷剂通路,该制冷剂通路用于将从上述冷凝部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导入到上述贮罐入口;
在上述贮罐的内部,按照在其上侧形成上部侧空间的方式设置有阻挡层,该阻挡层通过制冷剂的透过使制冷剂的流速降低;
在上述贮罐的内部,设置有吸入管,该吸入管的上端开口于上述上部侧空间,并且其下端与上述贮罐出口连通;
从上述贮罐入口流入上述罐内部的制冷剂向上透过上述阻挡层,在上述上部侧空间生成滞留液体的同时,该滞留液体中的液体制冷剂通过上述吸入管,从上述贮罐出口流出。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带贮罐的热交换器,其中,上述阻挡层是由填充有许多颗粒状干燥剂的干燥剂填充层构成的。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带贮罐的热交换器,其中,在上述贮罐内部的上述阻挡层的下侧,设置有下部侧空间,该下部侧空间用于沿直径方向将从上述贮罐入口流入的制冷剂扩散。
28.一种带贮罐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该带贮罐的热交换器具备:
热交换器主体,该热交换器主体具有一对集流管,多个热交换管,分隔部件,冷凝部出口,过冷部入口,该对集流管间隔开地平行设置,该多个热交换管的相应两端与上述两个集流管连通,该分隔部件将上述集流管的内部分隔开,将多个热交换管划分为冷凝部和过冷部,该冷凝部出口用于使通过上述冷凝部而冷凝的制冷剂流出,该过冷部入口用于使制冷剂流入上述过冷部;
贮罐,在该贮罐的底壁上具有贮罐入口和贮罐出口,该贮罐贮存从上述贮罐入口流入的制冷剂,仅仅使液体制冷剂从上述贮罐出口流出;
制冷剂通路,该制冷剂通路用于将从上述冷凝部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导入到上述贮罐入口的同时,将从上述贮罐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导入到上述过冷部入口;
在上述贮罐的内部,按照在其上侧形成上部侧空间的方式设置有阻挡层,该阻挡层通过制冷剂的透过使制冷剂的流速降低;
在上述贮罐的内部,设置有吸入管,该吸入管的上端开口于上述上部侧空间,并且其下端与上述贮罐出口连通;
从上述贮罐入口流入上述罐内部的制冷剂向上透过上述阻挡层,在上述上部侧空间生成滞留液体的同时,该滞留液体中的液体制冷剂通过上述吸入管,从上述贮罐出口流出。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带贮罐的热交换器,其中,上述阻挡层由干燥剂填充层构成,在该干燥剂填充层中填充有许多颗粒状干燥剂。
30.一种带贮罐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该带贮罐的热交换器具备:
热交换器主体,该热交换器主体具有一对集流管,多个热交换管和冷凝部出口,该对集流管间隔开地平行设置,该多个热交换管的相应两端与上述两个集流管连通,该冷凝部出口用于使通过上述热交换管被冷凝的制冷剂流出;
贮罐,在该贮罐的底壁上具有贮罐入口和贮罐出口,该贮罐贮存从上述贮罐入口流入的制冷剂,仅仅使液体制冷剂从上述贮罐出口流出;
制冷剂通路,该制冷剂通路用于将从上述冷凝部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导入到上述贮罐入口;
在上述贮罐的内部,按照在其上侧形成上部侧空间的方式设置有阻挡层,该阻挡层通过制冷剂的透过使制冷剂的流速降低;
在上述贮罐的内部,设置有吸入管,该吸入管的上端开口于上述上部侧空间,并且其下端与上述贮罐出口连通;
在上述贮罐的内部,按照与上述阻挡层分离的方式设置有装填了干燥剂的干燥剂装填部件;
从上述贮罐入口流入上述罐内部的制冷剂向上透过上述阻挡层,在上述上部侧空间生成滞留液体的同时,该滞留液体中的液体制冷剂通过上述吸入管,从上述贮罐出口流出。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带贮罐的热交换器,其中,上述阻挡层由有填充许多颗粒状干燥剂的干燥剂填充层构成。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带贮罐的贮罐,其中,上述干燥剂装填部件以固定方式设置于上述上部侧空间。
33.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带贮罐的贮罐,其中,上述干燥剂装填部件以游离方式设置于上述上部侧空间。
34.一种带贮罐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该带贮罐的热交换器具备:
热交换器主体,该热交换器主体具有一对集流管,多个热交换管,分隔部件,冷凝部出口,过冷部入口,该对集流管间隔开地平行设置,该多个热交换管的相应两端与上述两个集流管连通,该分隔部件将上述两个集流管的内部分隔,将上述多个热交换管划分为冷凝部和过冷部,该冷凝部出口用于使通过上述冷凝部被冷凝的制冷剂流出,该过冷部入口用于使制冷剂流入上述过冷部;
贮罐,在该贮罐的底壁上具有贮罐入口和贮罐出口,该贮罐贮存从上述贮罐入口流入的制冷剂,仅仅使液体制冷剂从上述贮罐出口流出;
制冷剂通路,该制冷剂通路用于将从上述冷凝部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导入到上述贮罐入口的同时,将从上述贮罐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导入上述过冷部入口;
在上述贮罐的内部,按照在其上侧形成上部侧空间的方式设置有阻挡层,该阻挡层通过制冷剂的透过使制冷剂的流速降低;
在上述贮罐的内部,设置有吸入管,该吸入管的上端开口于上述上部侧空间,并且其下端与上述贮罐出口连通;
在上述贮罐的内部,按照与上述阻挡层分离的方式设置有装填了干燥剂的干燥剂装填部件;
从上述贮罐入口流入上述罐内部的制冷剂向上透过上述阻挡层,在上述上部侧空间生成滞留液体的同时,该滞留液体中的液体制冷剂通过上述吸入管,从上述贮罐出口流出。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带贮罐的热交换器,其中,上述阻挡层由填充有许多颗粒状干燥剂的干燥剂填充层构成。
36.一种制冷循环用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制冷循环用冷凝装置具备:
冷凝器,该冷凝器包括用于对制冷剂进行冷凝的冷凝部,以及冷凝部出口,该冷凝部出口用于使经冷凝部冷凝的制冷剂流出;
贮罐,在该贮罐的底壁上具有贮罐入口和贮罐出口,该贮罐贮存从上述贮罐入口流入的制冷剂,仅仅使液体制冷剂从上述贮罐出口流出;
制冷剂通路,该制冷剂通路用于将从上述冷凝部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导入到上述贮罐入口;
在上述贮罐的内部,按照在其上侧形成上部侧空间的方式设置有阻挡层,该阻挡层通过制冷剂的透过使制冷剂的流速降低;
在上述贮罐的内部,设置有吸入管,该吸入管的上端开口于上述上部侧空间,并且其下端与上述贮罐出口连通;
从上述贮罐入口流入上述罐内部的制冷剂向上透过上述阻挡层,在上述上部侧空间生成滞留液体的同时,该滞留液体中的液体制冷剂通过上述吸入管,从上述贮罐出口流出。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制冷循环用冷凝装置,其中,上述阻挡层由填充有许多颗粒状干燥剂的干燥剂填充层构成。
38.一种制冷循环用冷凝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制冷循环用冷凝装置具备:
冷凝器,该冷凝器包括用于对制冷剂进行冷凝的冷凝部,以及冷凝部出口,该冷凝部出口用于使经冷凝部冷凝的制冷剂流出;
贮罐,在该贮罐的底壁上具有贮罐入口和贮罐出口,该贮罐贮存从上述贮罐入口流入的制冷剂,仅仅使液体制冷剂从上述贮罐出口流出;
制冷剂通路,该制冷剂通路用于将从上述冷凝部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导入到上述贮罐入口;
在上述贮罐的内部,按照在其上侧形成上部侧空间的方式设置有阻挡层,该阻挡层通过制冷剂的透过使制冷剂的流速降低;
在上述贮罐的内部,设置有吸入管,该吸入管的上端开口于上述上部侧空间,并且其下端与上述贮罐出口连通;
在上述贮罐的内部,按照与上述阻挡层分离的方式设置有装填干燥剂的干燥剂装填部件;
从上述贮罐入口流入上述罐内部的制冷剂向上透过上述阻挡层,在上述上部侧空间生成滞留液体的同时,该滞留液体中的液体制冷剂通过上述吸入管,从上述贮罐出口流出。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制冷循环用冷凝装置,其中,上述阻挡层由填充有许多颗粒状干燥剂的干燥剂填充层构成。
CNB018140467A 2000-08-11 2001-08-10 制冷循环用贮罐、带贮罐的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用冷凝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9335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44199/2000 2000-08-11
JP2000244199 2000-08-11
JP244199/00 2000-08-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46306A true CN1446306A (zh) 2003-10-01
CN1293351C CN1293351C (zh) 2007-01-03

Family

ID=18734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814046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93351C (zh) 2000-08-11 2001-08-10 制冷循环用贮罐、带贮罐的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用冷凝装置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6330810B1 (zh)
EP (1) EP1310749A4 (zh)
JP (1) JP4519403B2 (zh)
KR (1) KR100791715B1 (zh)
CN (1) CN1293351C (zh)
AU (2) AU7776001A (zh)
BR (1) BR0113181B1 (zh)
CZ (1) CZ2003401A3 (zh)
MX (1) MXPA03001246A (zh)
WO (1) WO2002014756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3657A (zh) * 2012-12-29 2014-03-26 摩尔动力(北京)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回冷避霜冷却单元
CN105473959A (zh) * 2013-08-27 2016-04-06 马勒国际公司 具有颗粒材料填充物的设备
CN107255381A (zh) * 2017-07-31 2017-10-17 清华大学 干燥过滤器和具有其的制冷与热泵系统
CN108266925A (zh) * 2016-12-30 2018-07-10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13063241A (zh) * 2019-12-30 2021-07-02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组件
CN113339905A (zh) * 2021-05-27 2021-09-03 五邑大学 基于分子筛的空气调节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08522B2 (en) * 2000-08-11 2004-03-23 Showa Denko K.K. Receiver tank for use in refrigeration cycle, heat exchanger with said receiver tank, and condensing apparatus for use in refrigeration cycle
US6494059B2 (en) * 2000-08-11 2002-12-17 Showa Denko K.K. Receiver tank for use in refrigeration cycle, heat exchanger with said receiver tank, and condensing apparatus for use in refrigeration cycle
EP1363759A4 (en) * 2001-03-02 2006-10-04 Showa Denko Kk HEAT EXCHANGER WITH RECOVERY TANK, AND REFRIGERATING SYSTEM
KR100654178B1 (ko) * 2001-12-19 2006-12-05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리시버 드라이어 체적결정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에 의하여결정된 체적을 가지는 리시버 드라이어 일체형 응축기
US6742355B2 (en) * 2001-12-28 2004-06-01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Receiver-drier for use in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TWI280340B (en) * 2002-02-20 2007-05-01 Showa Denko Kk Heat exchanger with receiver tank, receiver tank connecting member, receiver tank mounting structure of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
DE10213194A1 (de) * 2002-03-25 2003-10-16 Behr Gmbh & Co Gelöteter Kältemittelkondensator
US6578371B1 (en) 2002-09-26 2003-06-17 Calsonickansei North America, Inc. Receiver dryer mounting bracket for a condenser system
US6612122B1 (en) * 2002-12-31 2003-09-02 Kuo-Chuan Wu Expansion valve
US6865905B2 (en) * 2003-03-11 2005-03-15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Refrigerator methods and apparatus
DE102005009191B3 (de) * 2005-03-01 2006-09-07 Eaton Fluid Power Gmbh Kältemittelsammler mit Filter/Trockner-Einheit
DE102005023103B4 (de) * 2005-05-13 2009-02-26 Jahn Gmbh Umform- Und Zerspanungstechnik Trockner für ein Kühlmedium in einem Kühlmedienkreislauf, insbesondere für eine Klimaanlage eines Fahrzeugs
DE102005033168B4 (de) * 2005-07-13 2009-04-16 Jahn Gmbh Umform- Und Zerspanungstechnik Trockner für ein Kühlmedium in einem Kühlmediumkreislauf, insbesondere für eine Klimaanlage eines Fahrzeugs
US7971441B2 (en) * 2007-10-26 2011-07-0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Receiver/dryer-accumulator-internal heat exchanger for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DE102010040025A1 (de) * 2010-08-31 2012-03-01 Behr Gmbh & Co. Kg Kältemittelkondensatorbaugruppe
CN201852383U (zh) 2010-11-17 2011-06-01 浙江三花汽车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热交换器及其贮液器
JP6049722B2 (ja) * 2011-08-16 2016-12-21 マーレ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レシーバ/脱水機上入口を持ち、注入量のプラトーを安定できるコンデンサ
JP5849909B2 (ja) * 2012-09-07 2016-02-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アキュムレータ
CN104006586B (zh) * 2014-05-19 2016-03-23 苏州金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贮液干燥器
US11555660B2 (en) * 2017-08-03 2023-01-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distributor,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11566826B2 (en) 2019-11-20 2023-01-31 Denso International America, Inc. Modular refrigerant cap
CN115235148B (zh) * 2022-08-03 2023-06-23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微通道冷凝器及其工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07999A (en) * 1985-02-25 1987-11-24 Nippondenso Co., Ltd. Receiver for refrigerant apparatus
JP3314237B2 (ja) * 1990-09-12 2002-08-12 株式会社ゼクセル レシーバタンク
AU7590094A (en) * 1993-10-18 1995-05-04 Shiro Takechi Air conditioning receiver/drier
DE4421834A1 (de) * 1994-06-22 1996-01-04 Behr Gmbh & Co Einsatz für einen Kondensator einer Klimaanlage eines Fahrzeuges
JPH08324229A (ja) * 1995-05-30 1996-12-10 Suzuki Motor Corp 冷房装置
JPH102637A (ja) * 1996-06-14 1998-01-06 Calsonic Corp リキッドタンク付きコンデンサ
JPH1096570A (ja) * 1996-07-29 1998-04-14 Showa Alum Corp 受液器一体型凝縮器
US5910165A (en) * 1996-07-31 1999-06-08 Parker-Hannifin Corporation Receiver/dryer and method of assembly
EP0849549B1 (en) * 1996-12-18 2002-04-24 Showa Denko Kabushiki Kaisha Accumulator
DE19712714A1 (de) * 1997-03-26 1998-10-01 Behr Gmbh & Co Einsatz für ein Sammlerprofil eines Kondensators
US5755113A (en) * 1997-07-03 1998-05-26 Ford Motor Company Heat exchanger with receiver dryer
FR2770629B1 (fr) * 1997-11-05 2000-02-11 Valeo Thermique Moteur Sa Condenseur de climatisation muni d'un reservoir de fluide interchangeable
US6196019B1 (en) * 1997-12-16 2001-03-06 Showa Aluminum Corporation Accumulator
JPH11304301A (ja) * 1998-04-17 1999-11-05 Sanden Corp 受液器およびその受液器組込凝縮器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3657A (zh) * 2012-12-29 2014-03-26 摩尔动力(北京)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回冷避霜冷却单元
CN103673657B (zh) * 2012-12-29 2015-09-16 摩尔动力(北京)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回冷避霜冷却单元
CN105473959A (zh) * 2013-08-27 2016-04-06 马勒国际公司 具有颗粒材料填充物的设备
CN108266925A (zh) * 2016-12-30 2018-07-10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08266925B (zh) * 2016-12-30 2021-05-18 杭州三花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07255381A (zh) * 2017-07-31 2017-10-17 清华大学 干燥过滤器和具有其的制冷与热泵系统
CN107255381B (zh) * 2017-07-31 2022-07-08 清华大学 干燥过滤器和具有其的制冷与热泵系统
CN113063241A (zh) * 2019-12-30 2021-07-02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组件
CN113063241B (zh) * 2019-12-30 2022-06-21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组件
CN113339905A (zh) * 2021-05-27 2021-09-03 五邑大学 基于分子筛的空气调节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2014756A1 (en) 2002-02-21
EP1310749A4 (en) 2005-07-27
JPWO2002014756A1 (ja) 2004-01-15
JP4519403B2 (ja) 2010-08-04
BR0113181A (pt) 2003-07-08
BR0113181B1 (pt) 2011-04-05
KR100791715B1 (ko) 2008-01-03
AU2001277760B2 (en) 2005-05-26
MXPA03001246A (es) 2004-03-10
CN1293351C (zh) 2007-01-03
KR20030028565A (ko) 2003-04-08
EP1310749A1 (en) 2003-05-14
US6330810B1 (en) 2001-12-18
AU7776001A (en) 2002-02-25
CZ2003401A3 (cs) 2004-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446306A (zh) 制冷循环用贮罐、带贮罐的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用冷凝装置
CN1291196C (zh) 具有多蒸发器的喷射循环
CN1207526C (zh) 板式热交换器
CN1181301C (zh) 制冷剂循环系统
CN1223815C (zh) 贮液器以及贮液器的加工方法
CN1103898C (zh) 分体式空调器
CN1149364C (zh) 冷冻装置
CN1173132C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及该室内机的安装结构
CN101074794A (zh) 使用地热的空调系统
CN1796904A (zh) 蒸发器
WO2016063400A1 (ja) 油分離器
CN1934393A (zh) 调湿装置
CN1710352A (zh) 冷冻装置及中间压接收器
CN1227334A (zh) 空调机
CN1620590A (zh) 用于汽车的热交换器
CN1287607A (zh) 用于凝结汽车空调装置的内冷却剂的方法和冷凝器
CN101029786A (zh) 冷冻循环装置
CN1821680A (zh) 具有喷射器的蒸汽压缩循环
CN1869551A (zh) 喷射器和喷射循环装置
CN1840988A (zh) 喷射器型制冷循环
CN1912481A (zh) 储热式空调机
CN1910409A (zh) 空调装置
CN1842680A (zh) 过冷却装置
CN1500198A (zh) 热交换器
CN1498331A (zh) 冷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KEIHIN COOL WARM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HOWA DENKO K.K.

Effective date: 2012072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723

Address after: Japan Tochigi

Patentee after: Keihin Therm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Showa Denko K. 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103

Termination date: 201908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