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63241B - 换热组件 - Google Patents

换热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63241B
CN113063241B CN201911402082.1A CN201911402082A CN113063241B CN 113063241 B CN113063241 B CN 113063241B CN 201911402082 A CN201911402082 A CN 201911402082A CN 113063241 B CN113063241 B CN 1130632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liquid storage
cavity
heat exchange
collecting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40208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63241A (zh
Inventor
董军启
刘�东
朱坤军
董海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40208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6324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0632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632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632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632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6Accumu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16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in parallel spaced re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Abstract

一种换热组件,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多根并列排列的换热管和储液组件,换热管连通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储液组件固定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外侧,储液组件的长度方向与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平行;储液组件包括具有管腔的储液筒、单向阀和干燥过滤器,单向阀位于储液筒的筒腔,且单向阀与储液筒周向密封,所述管腔包括分布于单向阀相对两侧的第一储液腔和第二储液腔,第一储液腔与单向阀的进口相连通,第二储液腔与单向阀的出口相连通;第一储液腔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管腔连通;干燥过滤器位于第二储液腔,干燥过滤器与储液筒周向密封以对进入第二储液腔的制冷剂干燥及过滤。本申请提供的换热组件有利于使热泵系统更加紧凑。

Description

换热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领域,尤其是一种结构紧凑的换热组件。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热泵系统包括换热器、储液组件和阀件等元件,热泵系统其系统结构较复杂,各元件之间需通过管路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整个热泵系统占用空间较多,不利于系统小型化。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一种换热组件,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多根并列排列的换热管和储液组件;所述换热管连接于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
所述储液组件固定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外侧,所述储液组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储液组件包括具有管腔的储液筒、单向阀和干燥过滤器,所述单向阀位于储液筒的筒腔,且所述单向阀与所述储液筒周向密封,所述筒腔包括分布于所述单向阀相对两侧的第一储液腔和第二储液腔;
所述第一储液腔与所述单向阀的进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储液腔与所述单向阀的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储液腔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管腔连通;
所述干燥过滤器位于所述第二储液腔以对进入所述第二储液腔的制冷剂干燥及过滤。
本申请另一方面还提供又一种换热组件,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多根并列排列的换热管、储液组件、三通换向阀以及至少两个隔板;所述换热管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之间;第一集流管通过隔板形成至少两个腔室:第一腔和第二腔;第二集流管通过隔板形成至少两个腔室:第三腔和第四腔;多根换热管至少包括两个管组: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第一腔通过第一换热管组与第三腔连通,第二腔通过第二换热管组与第四腔连通;
储液组件和三通换向阀均固定于第二集流管的外侧,储液组件和三通换向阀沿第二集流管的长度方向布置,储液组件包括干燥过滤器和具有筒腔的储液筒,所述筒腔与所述第三腔连通;所述干燥过滤器位于筒腔以用于对进入筒腔的制冷剂干燥及过滤;
三通换向阀包括第四端口、第五端口以及第六端口,储液筒设有与筒腔连通的第二管口,所述第四端口与第二管口对接,第四腔的管壁设有开口,第五端口与开口对接;第六端口用于与外部的系统元件对接;三通换向阀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下,第六端口关闭,三通换向阀具有形成于第四端口和第五端口之间的第一阀体通道,第一阀体通道连通所述筒腔与所述第四腔;在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五端口关闭,所述三通换向阀具有形成于第四端口和第六端口之间的第二阀体通道,所述第二阀体通道与筒腔相连通且与第四腔相隔断。
本申请提供的换热组件有利于节省系统管路元件,使系统更加紧凑,利于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换热组件实施方式一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申请换热组件实施方式一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申请换热组件实施方式一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申请换热组件的三通换向阀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申请换热组件的三通换向阀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申请换热组件实施方式一中第一阀体通道与所述第二储液腔相连通状态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8为图6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9为本申请换热组件实施方式一中第二阀体通道与所述第二储液腔相连通状态的剖视图。
图10为图9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11为本申请换热组件实施方式二的立体组合图。
图12为本申请换热组件实施方式二的立体分解图。
图13为本申请换热组件实施方式二的剖视图,其中导流管未示出。
图14为图13中D部分的放大图。
图15为图13中E部分的放大图。
图16为本申请换热组件实施方式二的另一剖视图,其中导流管亦示出。
图17为本申请换热组件实施方式三的立体分解图。
图18为本申请换热组件实施方式三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19为本申请换热组件实施方式三的剖视图。
图20为图19中F部分的放大图。
图21为第一换热模式下制冷剂在本申请换热组件中的流向示意图。
图22为第二换热模式下制冷剂在本申请换热组件中的流向示意图。
图23为第一换热模式下制冷剂在本申请热管理系统中的流向示意图。
图24为第二换热模式下制冷剂在本申请热管理系统中的流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至图20,本申请涉及一种换热组件100,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多根并列排列的换热管3、储液组件4、三通换向阀5以及至少两个隔板6。
换热管3连接于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之间,换热管3连通第一集流管1和第二集流管2。所述第一集流管1通过隔板6形成至少两个腔室:第一腔11和第二腔12;所述第二集流管2通过隔板6形成至少两个腔室:第三腔21和第四腔22。所述第一腔11的管壁设有第一端口111,所述第二腔12的管壁设有第二端口121。多根换热管3至少包括两个管组:第一换热管组31和第二换热管组32,所述第一腔11通过第一换热管组31与第三腔21连通,所述第二腔12通过第二换热管组32与第四腔22连通。
请参考图2、图3及图6至图10,储液组件4和三通换向阀5均安装于所述第二集流管2的外侧且二者沿第二集流管2长度方向布置。储液组件4包括具有筒腔410的储液筒41、位于筒腔410内的单向阀42和干燥过滤器43,储液筒41沿第二集流管2轴向方向的两端设有与筒腔410连通的第一管口411和第二管口412。本申请提供的实施方式中,单向阀42周向密封固定于储液筒41从而将筒腔410分隔为与所述第一管口411连通的第一储液腔4101和与所述第二管口412连通的第二储液腔4102。也即筒腔410包括分布于单向阀42相对两侧的第一储液腔4101和第二储液腔4102。单向阀42与储液筒41周向密封的一种实现方式是单向阀42可以通过弹性密封圈或者其他相关结构与储液筒41的内筒壁过盈配合实现密封。
单向阀42的进口与第一储液腔4101相连通,单向阀42的出口与第二储液腔4102相连通。干燥过滤器43位于第二储液腔4102,干燥过滤器43周向密封固定于储液筒41。一种实现方式是干燥过滤器43可以通过弹性密封圈或者在其外壁上设置挡片等结构实现与储液筒41的内管壁过盈配合从而实现密封。第三腔21与第一储液腔4101直接相连通或者通过对接元件间接连通,对接元件可以为本申请提供的实施方式中涉及的导流管7。
储液筒41的筒壁上设有第三端口413,单向阀42和所述干燥过滤器43在第二集流管2轴向方向上分布于所述第三端口413的相反两侧,第三端口413与第二储液腔4102连通。
请参考图2、图4、图5及图6至图10,三通换向阀5包括第四端口511、第五端口512以及第六端口513,第四腔22的管壁设有开口220。第四端口511与储液筒41的第二管口412对接,第五端口512与开口220对接,第六端口513用于与外部的系统元件对接。
三通换向阀5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下,第六端口513关闭,三通换向阀5具有形成于第四端口511和第五端口512之间的第一阀体通道5112,第一阀体通道5112与第二储液腔4102相连通且与第四腔22相连通。在第二工作状态下,第五端口512关闭,三通换向阀5具有形成于第四端口511和第六端口513之间的第二阀体通道5113,第二阀体通道5113与第二储液腔4102相连通且与第四腔22相隔断。
单向阀42的作用是使得制冷剂单向流通,在热泵系统的制冷模式下,从导流管7进入储液筒41的制冷剂仅能够通过单向阀42从第一储液腔4101向第二储液腔4102流通。在热泵系统的制热模式下,从第三端口413进入储液筒41的制冷剂直接进入第二储液腔4102单向朝三通换向阀5流通而不能通过单向阀42向第一储液腔4101流通。
干燥过滤器43的作用是将进入第二储液腔4102的制冷剂进行干燥以及过滤,从而去除制冷剂中的水分和杂质,保证制冷剂的品质,提高制冷剂循环的质量。干燥过滤器43可以包括腔体以及填充于腔体内的干燥颗粒结构,干燥过滤器43的腔体外围的壁上可以开设通孔,通孔处覆设有网状结构,该网状结构可以过滤制冷剂的杂质,干燥颗粒结构可以吸收水分,干燥过滤器43为相关已有技术,本申请对此不作过多赘述。
三通换向阀5用于切换制冷剂的流向,即:制冷模式下,制冷剂经第二储液腔4102内的干燥过滤器43干燥过滤后经第二管口412、经过第一阀体通道5112、第二换热管组32、从第二端口121流出;制热模式下,制冷剂经第二储液腔4102内的干燥过滤器43干燥过滤后不经过换热管3而是直接经过第二阀体通道5113从第六端口513流出。
请参考图4及图5,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三通换向阀5是三通球阀。所述三通换向阀5包括阀座51、位于阀座51内的球体52以及与球体52连接的驱动组件53。所述第四、第五、第六端口511、512、513设置于阀座51上,所述球体52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七端口521和第八端口522。驱动组件53带动球体52在阀座51内转动而改变三通球阀在第一阀体通道5112和第二阀体通道5113之间的转换,从而切换换热组件100的工作状态。
所述三通换向阀5的工作原理是: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时,第七、第八端口521、522与第四、第五端口511、512分别重合,也就是说,一种情况下,第七端口521与第四端口511重合,第八端口522与第五端口512重合,或者另一种情况下,第七端口521与第五端口512重合,第八端口522与第四端口511重合,以上两种情况均可。只要能实现将第四端口511和第五端口512导通即可。驱动组件53带动球体52在阀座51内偏转一定角度时,偏转方向可以为顺时针偏转,也可以为逆时针偏转,所述三通换向阀5切换为第二工作状态,第七、第八端口521、522转换为与第四、第六端口511、513分别重合,也就是说,一种情况下,第七端口521与第四端口511重合,第八端口522与第六端口513重合,或者另一种情况下,第七端口521与第六端口513重合,第八端口522与第四端口511重合,以上两种情况均可。只要能实现将第四端口511和第六端口513导通即可。。
请参考图2及图3,所述储液筒41的筒壁一体延伸有用于与第二集流管2配合固定的配合结构8,配合结构8卡位固定所述第二集流管2。配合结构朝向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侧面为与第二集流管的管壁适配的弧面,从而,本申请的储液筒41是通过配合结构8安装固定于第二集流管2,优选实施方案中还需将储液筒41和第二集流管2过炉钎焊。当然,配合结构8也可以为单独的结构,配合结构8连接于储液筒41和第二集流管2之间。
继续参考图2及图3,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一中,配合结构8包括第一配合件81和第二配合件82,第一配合件81比第二配合件82靠近第一管口411,第二集流管2的管壁上设有第一通孔210,储液筒41的筒壁上设有第二通孔4100,第一配合件81设有穿孔810,穿孔8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通孔210和第二通孔4100对接,从而使得第一储液腔4101与第三腔21相连通。即,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集流管2和储液筒41之间通过第一配合件81的穿孔810直接相连通。
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隔板6包括设置于第一集流管1内的第一隔板61、第二隔板62以及设置于第二集流管2内的第三隔板63和第四隔板64。第二隔板62和第四隔板64平齐,第三隔板63和第四隔板64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隔板61和第二隔板62之间的距离。第一端口111设于第一隔板61以下,第二隔板62以上的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上,第二端口121设于第二隔板62以下的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上,第一通孔210设于第三隔板63以上的第二集流管2的管壁上,开口220设于第四隔板64以下的第二集流管2的管壁上。
请参考图6和图7,储液筒41设有一个将储液筒41的第一管口411封住的堵盖44。一种实施方式中,堵盖44设有外螺纹,储液筒41的内筒壁设有内螺纹,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之间的配合,实现堵盖44和储液筒41之间的固定。堵盖44直接拧上去密封第一管口411,不用经过第二次焊接就可以封住储液筒41,并且这种通过螺纹配合固定的方式不会对单向阀42里的塑料零件造成损坏。可选的方式中,堵盖44是塑料件,有利于降低成本和重量,堵盖44也可以是金属件,金属件相对于塑料件对高温制冷剂有较好的耐受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堵盖44与第一管口411的密封性。
请参考图11至图20,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集流管2是一体式的圆管结构,换热组件100还包括导流管7,第三腔21与第一储液腔4101通过导流管7间接连通。导流管7具有彼此连通的第一臂部71和第二臂部72,第一臂部71具有插置于第一储液腔4101内的第一自由末端711,第二臂部72具有插置于第三腔21内的第二自由末端721,导流管7连通第三腔21和第一储液腔4101。
具体的,请参考图11至图16,在本申请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导流管7包括连接第一臂部71和第二臂部72的基部70,第一臂部71和第二臂部72自基部70的两端同向延伸。第三腔21的一端安装有堵帽23,筒腔410内的第一管口411处安装有堵盖44。堵盖44设有第三通孔440,堵帽23开设有第四通孔230。第一臂部71贯穿于第三通孔440,第二臂部72贯穿于第四通孔230,基部70露出于堵帽23和堵盖44的上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第二集流管2是一体形成的圆管结构,导流管7将第二集流管2的制冷剂引入储液筒41,导流管7与堵帽23、堵盖44之间、堵帽23与第二集流管2之间、堵盖44与储液筒41之间的间隙均在钎焊炉内焊接密封。
请参考图14,堵盖44可以选择金属件。储液组件4的组装过程是:在单向阀42和干燥过滤器43推入储液筒的对应位置之后,再第二次焊接把金属材质的堵盖44封住储液筒41的第一管口411。一种实现方式中,因为堵盖44离单向阀42比较近,单向阀42里有一些塑料零件,第二次焊接的温度容易对单向阀42不好,所以如果用金属堵盖44的话,可以选择激光焊,或者将单向阀42的位置设置的距离金属堵盖44较远。
具体的,请参考图17至图20,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集流管2是分体式的半管状结构如需要两半扣和的Half管,即,第二集流管2包括相互扣合的内壁24和外壁25。第一臂部71横向延伸,第二臂部72自第一臂部71竖向弯折延伸。储液筒41的筒壁上设有第五通孔414,外壁25上设有第六通孔250,第五通孔414和第六通孔250对位,第一臂部71贯穿第五通孔414和第六通孔250。该种实施方式中,导流管7的组装过程为:先将第一臂部71自外壁25内侧穿过第六通孔250,再将内、外壁24、25扣合,则第二臂部72位于第二集流管2内,然后将第一臂部71继续穿入第五通孔414,从而导流管7将第二集流管2和储液筒41连通。该方案的好处在于导流管7未向上伸出储液筒41和第二集流管2的顶部而是从侧部伸出,因此从外部看不到导流管7,节省了空间。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隔板6包括设置于第一集流管1内的第一隔板61、第二隔板62以及设置于第二集流管2内的第三隔板63和第四隔板64。第二隔板62和第四隔板64平齐,第三隔板63和第四隔板64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隔板61和第二隔板62之间的距离,第三隔板63设有第七通孔630,第二臂部72穿过第七通孔630,第二臂部72的末端延伸至第三隔板63以下而位于第三隔板63和第四隔板64之间。所述第一端口111设于第一隔板61以上的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上,第二端口121设于第二隔板62以下的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上,开口220设于第四隔板64以下的第二集流管2的管壁上。
隔板6的设置以及第一端口111设置在隔板6的具体位置,与第三腔21、第一储液腔4101之间是直接相连通还是通过导流管7间接连通有密切的关系,在图1、图2、图3、图6、图9所示意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制冷剂从靠近换热器底部的第一端口111流入第一集流管1,再经换热管形成的向上的三个流程后从第二集流管2相对靠上的第三腔21流向第一储液腔4101,就不需要导流管7就可以直接进入第一储液腔4101。在图11、图12、图13、图16、图17、图18、图19示意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制冷剂从靠近换热器顶部的第一端口111流入第一集流管1,再经换热管形成的向下的三个流程后从第二集流管2的第三腔21的底部,就需要用到导流管7将第三腔21的制冷剂引流到第一储液腔4101。
请参考图23及图24,本申请还涉及一种热管理系统,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所述换热组件100,热管理系统还包括压缩机200、室内冷凝器300、第一节流元件400、室内蒸发器500、第二节流元件600、第二蒸发器700以及连接于上述至少两个部件之间的系统管路800。
所述热管理系统包括第一换热模式以及第二换热模式;
在第一换热模式下,换热组件100运行第一工作状态,第一端口111作为冷媒进口,第二端口121作为冷媒出口,其中,压缩机200、换热组件100、第一节流元件400以及室内蒸发器500连通形成回路,换热组件100在热管理系统中充当冷凝器、储液器和过冷器;
在第二换热模式下,换热组件100运行第二工作状态,第三端口413作为冷媒进口,第六端口513作为冷媒出口,其中,压缩机200、室内冷凝器300、换热组件100、第二节流元件600以及第二蒸发器700连通形成回路,换热组件100在热管理系统中充当储液器。
具体的,结合图21、图23所示,第一换热模式(制冷模式)下,制冷剂的回路为:从压缩机200出来的高温高压制冷剂,由第一端口111进入换热组件100冷凝放热、经过第一换热管组31形成的多个流程后自第二集流管2进入储液筒41的第一储液腔4101,然后自单向阀42的进口流至出口,然后自第二储液腔4102从第二管口412进入三通换向阀5,然后经由三通换向阀5的第一阀体通道5112进入第二换热管组32形成的过冷段后进一步冷凝放热,最后由第二端口121流出并经第一节流元件400节流后进入室内蒸发器500蒸发吸热,返回压缩机200,完成一个循环。这种流通方式下,换热组件100在热管理系统中充当冷凝器和过冷器的功能,同时对制冷剂起到干燥、过滤、储存的功能;
第二换热模式(制热模式)下,结合图22、图24所示,制冷剂的回路为:从压缩机200出来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进入室内冷凝器300冷凝放热,从室内冷凝器300流出后由第三端口413进入换热组件100的储液筒41的第二储液腔4102,然后自第二储液腔4102从第二管口412进入三通换向阀5,然后经三通换向阀5的第二阀体通道5113,从三通换向阀5的第六端口513直接流出并经第二节流元件600节流后进入第二蒸发器700蒸发吸热,返回压缩机200,完成一个循环。这种流通方式下,换热组件100在热管理系统中充当储液器的功能,对制冷剂起到干燥、过滤、储存的功能。
本申请将储液筒41、单向阀42、过滤单元43、三通换向阀5集成在室外换热器(未标号)的第二集流管2上组成换热组件100,制冷和制热时均能够对制冷剂进行过干燥过滤和储存,且取消了室外换热器和单向阀、单向阀和储液筒、储液筒和三通换向阀、三通阀和过冷段之间的管路连接,简化了系统结构,系统更加紧凑。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并非限制本申请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描述,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申请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申请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换热组件(100),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多根并列排列的换热管(3)、储液组件(4)和三通换向阀(5);所述换热管(3)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和所述第二集流管(2)之间;
所述储液组件(4)固定于所述第二集流管(2)的外侧,所述储液组件(4)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储液组件(4)包括具有筒腔(410)的储液筒(41)、单向阀(42)和干燥过滤器(43),所述单向阀(42)位于所述储液筒(41)的筒腔(410),且所述单向阀(42)与所述储液筒(41)周向密封,所述筒腔(410)包括分布于所述单向阀(42)相对两侧的第一储液腔(4101)和第二储液腔(4102);所述第一储液腔(4101)与所述单向阀(42)的进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储液腔(4102)与所述单向阀(42)的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一储液腔(4101)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的管腔连通;所述干燥过滤器(43)位于所述第二储液腔(4102)以对进入所述第二储液腔(4102)的制冷剂干燥及过滤,所述储液筒(41)设有将所述第一储液腔(4101)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管腔连通的筒孔,还设有将所述第二储液腔(4102)与所述三通换向阀(5)连通的第二管口(412);所述储液筒(41)的筒壁上设有第三端口(413),所述单向阀(42)和所述干燥过滤器(43)在所述储液组件(4)的长度方向上分布于第三端口(413)的两侧,所述第三端口(413)与所述第二储液腔(4102)连通;所述第三端口(413)是制热模式下的储液筒进口,所述筒孔是制冷模式下的储液筒进口,所述第二管口(412)是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下储液筒共用的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换热组件(100)还包括至少两个隔板(6),第一集流管(1)通过隔板(6)形成至少两个腔室:第一腔(11)和第二腔(12);第二集流管(2)通过隔板(6)形成至少两个腔室:第三腔(21)和第四腔(22),第一腔(11)的管壁设有第一端口(111),第二腔(12)的管壁设有第二端口(121);多根换热管(3)至少包括两个管组:第一换热管组(31)和第二换热管组(32),第一腔(11)通过第一换热管组(31)与第三腔(21)连通,第二腔(12)通过第二换热管组(32)与第四腔(22)连通;
三通换向阀(5)固定于第二集流管(2)的外侧,储液组件(4)和三通换向阀(5)沿第二集流管(2)的长度方向布置;
三通换向阀(5)包括第四端口(511)、第五端口(512)以及第六端口(513),第四端口(511)与储液筒(41)的第二管口(412)对接,第四腔(22)的管壁设有开口(220),第五端口(512)与开口(220)对接;第六端口(513)用于与外部的系统元件对接;
三通换向阀(5)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下,第六端口(513)关闭,三通换向阀(5)具有形成于第四端口(511)和第五端口(512)之间的第一阀体通道(5112),所述第一阀体通道(5112)连通所述第二储液腔(4102)与所述第四腔(22);在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五端口(512)关闭,所述三通换向阀(5)具有形成于第四端口(511)和第六端口(513)之间的第二阀体通道(5113),所述第二阀体通道(5113)与所述第二储液腔(4102)相连通且与所述第四腔(22)相隔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换向阀(5)是三通球阀,所述三通球阀包括阀座(51)、位于阀座(51)内的球体(52)以及与球体(52)连接的驱动组件(53),所述第四、第五、第六端口(511、512、513)设置于阀座(51)上,所述球体(52)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七端口(521)和第八端口(522),驱动组件(53)带动球体(52)在阀座(51)内转动而改变三通球阀在第一阀体通道(5112)和第二阀体通道(5113)之间的转换,从而切换换热组件(100)的工作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时,第七、第八端口(521、522)与第四、第五端口(511、512)分别重合,驱动组件(53)带动球体(52)在阀座(51)内偏转一定角度时,所述三通换向阀(5)切换为第二工作状态,第七、第八端口(521、522)转换为与第四、第六端口(511、513)分别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筒(41)的筒壁一体延伸有用于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配合固定的配合结构(8),所述配合结构(8)朝向所述第二集流管(2)的侧面为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的管壁适配的弧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结构(8)至少包括第一配合件(81),所述第二集流管(2)的管壁上设有第一通孔(210),所述筒孔是设置在所述储液筒(41)筒壁上的第二通孔(4100),所述第一配合件(81)设有穿孔(810),所述穿孔(8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通孔(210)和第二通孔(4100)对接,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储液腔(4101)与所述第三腔(21)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所述的换热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隔板(6)包括设置于第一集流管(1)内的第一隔板(61)、第二隔板(62)以及设置于第二集流管(2)内的第三隔板(63)和第四隔板(64),第二隔板(62)和第四隔板(64)平齐,第三隔板(63)和第四隔板(64)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隔板(61)和第二隔板(62)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一端口(111)设于第一隔板(61)以下且第二隔板(62)以上的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上,第二端口(121)设于第二隔板(62)以下的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上,第一通孔(210)设于第三隔板(63)以上的第二集流管(2)的管壁上,开口(220)设于第四隔板(64)以下的第二集流管(2)的管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所述的换热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100)还包括导流管(7),所述导流管(7)具有彼此连通的第一臂部(71)和第二臂部(72),所述第一臂部(71)具有插置于第一储液腔(4101)的第一自由末端(711),所述第二臂部(72)具有插置于第三腔(21)的第二自由末端(721),所述导流管(7)连通第三腔(21)和第一储液腔(410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7)包括连接第一臂部(71)和第二臂部(72)的基部(70),所述第一臂部(71)和第二臂部(72)自基部(70)的两端同向延伸,所述第三腔(21)内的一端安装有堵帽(23),所述筒腔(410)安装有堵盖(44),所述筒孔是设置在所述堵盖(44)上的第三通孔(440),堵帽(23)开设有第四通孔(230),所述第一臂部(71)贯穿于第三通孔(440),第二臂部(72)贯穿于第四通孔(230),所述基部(70)露出于堵帽(23)和堵盖(44)的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部(71)横向延伸,所述第二臂部(72)自第一臂部(71)竖向弯折延伸,所述第二集流管(2)包括相互扣合的内壁(24)和外壁(25),所述筒孔是设置在所述储液筒(41)筒壁上的第五通孔(414),所述外壁(25)上设有第六通孔(250),第五通孔(414)和第六通孔(250)对位,所述第一臂部(71)贯穿第五通孔(414)和第六通孔(250)。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组件(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隔板(6)包括设置于第一集流管(1)内的第一隔板(61)、第二隔板(62)以及设置于第二集流管(2)内的第三隔板(63)和第四隔板(64),所述第二隔板(62)和第四隔板(64)平齐,第三隔板(63)和第四隔板(64)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隔板(61)和第二隔板(62)之间的距离,第三隔板(63)设有第七通孔(630),第二臂部(72)穿过第七通孔(630),第二臂部(72)的末端延伸至第三隔板(63)以下而位于第三隔板(63)和第四隔板(64)之间;
所述第一端口(111)设于第一隔板(61)以上的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上,第二端口(121)设于第二隔板(62)以下的第一集流管(1)的管壁上,开口(220)设于第四隔板(64)以下的第二集流管(2)的管壁上。
12.一种换热组件(100),包括第一集流管(1)、第二集流管(2)、多根并列排列的换热管(3)、储液组件(4)、三通换向阀以及至少两个隔板;所述换热管(3)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和所述第二集流管(2)之间;第一集流管(1)通过隔板(6)形成至少两个腔室:第一腔(11)和第二腔(12);第二集流管(2)通过隔板(6)形成至少两个腔室:第三腔(21)和第四腔(22);多根换热管(3)至少包括两个管组:第一换热管组(31)和第二换热管组(32),第一腔(11)通过第一换热管组(31)与第三腔(21)连通,第二腔(12)通过第二换热管组(32)与第四腔(22)连通;
储液组件(4)和三通换向阀(5)均固定于第二集流管(2)的外侧,储液组件(4)和三通换向阀(5)沿第二集流管(2)的长度方向布置,储液组件(4)包括干燥过滤器(43)和具有筒腔(410)的储液筒(41),所述筒腔(410)与所述第三腔(21)连通;所述干燥过滤器(43)位于筒腔(410)以对进入筒腔(410)的制冷剂干燥及过滤;
三通换向阀(5)包括第四端口(511)、第五端口(512)以及第六端口(513),储液筒(41)设有与筒腔(410)连通的第二管口(412),所述第四端口(511)与第二管口(412)对接,第四腔(22)的管壁设有开口(220),第五端口(512)与开口(220)对接;第六端口(513)用于与外部的系统元件对接;
三通换向阀(5)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下,第六端口(513)关闭,三通换向阀(5)具有形成于第四端口(511)和第五端口(512)之间的第一阀体通道(5112),所述第一阀体通道(5112)连通所述筒腔(410)与所述第四腔(22);在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第五端口(512)关闭,所述三通换向阀(5)具有形成于第四端口(511)和第六端口(513)之间的第二阀体通道(5113),所述第二阀体通道(5113)与筒腔(410)相连通且与第四腔(22)相隔断。
CN201911402082.1A 2019-12-30 2019-12-30 换热组件 Active CN1130632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402082.1A CN113063241B (zh) 2019-12-30 2019-12-30 换热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402082.1A CN113063241B (zh) 2019-12-30 2019-12-30 换热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63241A CN113063241A (zh) 2021-07-02
CN113063241B true CN113063241B (zh) 2022-06-21

Family

ID=765582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402082.1A Active CN113063241B (zh) 2019-12-30 2019-12-30 换热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0632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19914B (zh) * 2021-09-06 2024-03-29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模块机构、空调器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6306A (zh) * 2000-08-11 2003-10-01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用贮罐、带贮罐的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用冷凝装置
CN201233137Y (zh) * 2008-06-26 2009-05-06 季章良 一种平行流过冷式冷凝器
CN104457037A (zh) * 2013-09-12 2015-03-25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蒸发器集成组件
CN105674631A (zh) * 2014-11-20 2016-06-15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过冷式平行流冷凝器
CN206618146U (zh) * 2017-03-17 2017-11-07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WO2018020654A1 (ja) * 2016-07-29 2018-02-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209600211U (zh) * 2019-03-28 2019-11-08 空调国际(上海)有限公司 具有储液功能的双向热交换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00045B2 (ja) * 2010-03-15 2013-05-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6306A (zh) * 2000-08-11 2003-10-01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用贮罐、带贮罐的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用冷凝装置
CN201233137Y (zh) * 2008-06-26 2009-05-06 季章良 一种平行流过冷式冷凝器
CN104457037A (zh) * 2013-09-12 2015-03-25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蒸发器集成组件
CN105674631A (zh) * 2014-11-20 2016-06-15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过冷式平行流冷凝器
WO2018020654A1 (ja) * 2016-07-29 2018-02-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206618146U (zh) * 2017-03-17 2017-11-07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
CN209600211U (zh) * 2019-03-28 2019-11-08 空调国际(上海)有限公司 具有储液功能的双向热交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63241A (zh) 2021-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76873B2 (en) Heat exchanger
WO2017063613A1 (zh) 气液分离器、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运行方法
KR101951050B1 (ko) 증발기 및 공기 조절방법
CN113063241B (zh) 换热组件
US10302319B2 (en) Storage tank with condenser
CN112432400A (zh) 气液分离器及热管理系统
EP3086070B1 (en) Subcooler and air conditioner including the same
WO2016047506A1 (ja) 気液分離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2432518A (zh) 换热器及换热组件
CN108692489B (zh) 热交换器用连接装置
US20190024954A1 (en) Heat Exchange System
CN114562832A (zh) 一种蒸发单元及热管理系统
KR102224118B1 (ko) 일체형 커넥터가 구비된 이중관 열교환기
CN211526778U (zh) 一种气液分离器及采用上述气液分离器的空调系统
CN112432538B (zh) 换热组件及热管理系统
EP3730872B1 (en) Liquid collector and heat exchange device having liquid collector
CN112856860B (zh) 换热器组件和热管理系统
CN112431945A (zh) 三通换向装置及换热组件
CN109931728B (zh) 一种集液器以及具有该集液器的换热装置
CN215980946U (zh) 换向阀及制冷系统
JP2004045012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凝縮器
CN112460864B (zh) 气液分离器及热管理系统
CN117168024A (zh) 一种换向阀及一种空调器
CN107421154B (zh) 一种空气源冷热一体机组的室外机
CN111879030A (zh) 一种二级经济器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