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30179A - Ic卡及其数据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Ic卡及其数据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30179A
CN1430179A CN02154252A CN02154252A CN1430179A CN 1430179 A CN1430179 A CN 1430179A CN 02154252 A CN02154252 A CN 02154252A CN 02154252 A CN02154252 A CN 02154252A CN 1430179 A CN1430179 A CN 14301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address
district
write
r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021542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屋光功
德光伸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3769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3178281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2196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92016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301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301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7CHECKING-DEVICES
    • G07FCOIN-FREED OR LIKE APPARATUS
    • G07F7/00Mechanisms actuated by objects other than coins to free or to actuate vending, hiring, coin or paper currency dispensing or refunding apparatus
    • G07F7/08Mechanisms actuated by objects other than coins to free or to actuate vending, hiring, coin or paper currency dispensing or refunding apparatus by coded identity card or credit card or other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means
    • G07F7/10Mechanisms actuated by objects other than coins to free or to actuate vending, hiring, coin or paper currency dispensing or refunding apparatus by coded identity card or credit card or other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means together with a coded signal, e.g. in the form of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like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number [PIN] or biometric data
    • G07F7/1008Active credit-cards provided with means to personalise their use, e.g. with PIN-introduction/comparison syste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70Protecting specific internal or peripheral components, in which the protection of a component leads to protection of the entire computer
    • G06F21/71Protecting specific internal or peripheral components, in which the protection of a component leads to protection of the entire computer to assure secure computing or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 G06F21/77Protecting specific internal or peripheral components, in which the protection of a component leads to protection of the entire computer to assure secure computing or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in smart car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70Protecting specific internal or peripheral components, in which the protection of a component leads to protection of the entire computer
    • G06F21/78Protecting specific internal or peripheral components, in which the protection of a component leads to protection of the entire computer to assure secure storage of data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 G06Q20/34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using cards, e.g. integrated circuit [IC] cards or magnetic cards
    • G06Q20/341Active cards, i.e. cards including their own processing means, e.g. including an IC or chip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20/0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 G06Q20/30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 G06Q20/34Payment architectures, schemes or protoc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devices or networks using cards, e.g. integrated circuit [IC] cards or magnetic cards
    • G06Q20/357Cards having a plurality of specified features
    • G06Q20/3576Multiple memory zones on car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echniques For Improving Reliability Of Storages (AREA)
  • Credit Cards Or The Like (AREA)
  • Storage Device Security (AREA)

Abstract

在IC卡的一非易失性存储器内提供:一数据块区域201,用于存储要保留的数据;一预留块区202,用于在写操作或读操作过程中存储目标数据;以及一地址管理区203,用于存储将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联系起来的地址数据,该物理地址与上述数据块区201和预留块区202相关。在写操作过程中,要写入的数据将存放在预留块区202中,而为了更新,对应于地址管理区203中的预留块区202的地址数据以及对应于一个命令指定的数据块区201的地址数据被改写。

Description

IC卡及其数据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作电子钱包或ID卡的IC卡及其数据处理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处理存储在IC卡内一非易失性存储器中的数据的技术。
背景技术
当前可供使用的IC卡系统,其中读/写器结合包含于IC卡中的存储器以读出和写入数据,可以用作使用休闲设施的票券和用作金融机构的电子钱包。这种系统使用的IC卡为一接触式IC卡和非接触式IC卡,当把接触式IC卡插入读/写器中时,该卡与读/写器交换信号,而非接触式IC卡通过无线电同读/写器通信。
在接触式IC卡集成一种接口接触点,从而实现从读/写器获得包括电源信号、地信号、时钟信号、数据信号和复位信号的信号和稳定电源供应。而非接触式IC卡中集成一天线线圈和电容器,从而从读/写器接收信号和载波,在IC卡中对载波检波以为其提供电源。
如果在写数据过程中,插入读/写器的接触式IC卡发生拔出或者非接触式IC卡由于离开通信区而导致接收到不足的电源,那么已经存储在IC卡的存储器中的数据将遭到破坏。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数据形成具有预定长度的块结构,例如16字节,而读取和写入一系列数据块是通过一命令程序来实现的。无论如何,对数据的保护都必须得到保证。
作为第一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提供一种旧数据备份、数据保护的方法,当指定的块数据要被写入时,在写操作开始之前有效的旧的块数据将被暂时存放在另一非易失性存储器区域里,然后才写入指定的块数据。当要将多个块数据组同时写入一个由多个数据块组成的数据块区时,首先,将指定块编号的块数据存储在预留块区的预留数据块中,然后将其写入数据块区。这样,即使在写入数据时切断了电源,由于在写操作之前获得的块数据已经被保存在预留块区中,因此数据可以返回初始状态,这样数据保护得到了保证。
作为第二种解决方式,提供一种数据保护方法,包括有效数据的保持,其中至少获得两个存储器区域,并将用于指示有效存储器区域的有效数据存储起来。具体而言,获得两个存储器,一数据块区A和一数据块区B,并存储数据有效性判断数据,以指示由块编号标示的哪个块数据是有效的。然后,为了写入块数据,检测数据有效性判断数据,将新的块数据写入无效存储器区域中的数据块内,重新写入有效/无效性数据。这样数据写操作得以执行。而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电源被切断,由于在写操作前有效块数据已经被保存起来,而且由于可以使用有效性判断数据以返回写操作执行前的存在状态,因此初始数据可得以恢复。
通过如在所述块数据管理系统中那样保存旧的数据和执行写操作,使得当电源被切断时数据保护得到保证。
然而,依照第一种解决方式,即,备份和保存旧数据的数据保护方法,需要额外的时间来执行将旧数据存储到另一个非易失性存储器区域的操作。特别是在同一时间进行多个数据块的写操作过程中,操作时间大大增加,而且当这一方法用于检查一运输通道时,除非有一个月票旅客通过检票口并有故障发生,否则该操作过程无法结束。此外,对于作为第二解决方式的保存有效性数据的数据保护方法,必须获得两个或更多的存储器区域,而且因为芯片尺寸的增加,这种方法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IC卡及其数据处理方法,该IC卡在当电源被切断时保证保护数据的同时,能够快速高效地执行处理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一种IC卡包括:
一存储器,具有一用于保存将被保存的数据的数据存储区,一用于在写操作过程中存储目标数据的缓冲区,以及一用于存储将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联系起来的地址数据的地址管理区,该物理地址与数据存储区和缓冲区相联系;和
存储器控制装置,在存储器的数据写操作的过程中,用于在缓冲区中存储与一命令一起传输的写数据,和用于改写存储在地址管理区中并对应于缓冲区的地址数据以及对应于由上述命令指定的数据存储区的地址数据,从而更新地址管理区。
根据第二个方面,该存储器包括:
一地址保存区,用于保存存储在地址管理区并要更新的目标地址数据;和
一用于存储指示写操作当前正在执行的写入进行信息的参数区。在一写操作过程中,根据由所述命令指定的一逻辑地址,存储器控制装置将对应于缓冲区的物理地址和存储在地址管理区中并对应于由该命令指定的数据存储区中的逻辑地址的物理地址暂时存储在地址保存区中;并将写入进行信息置入参数区中;执行更新操作,以改写对应于缓冲区的物理地址和对应于地址管理区中的数据存储区的物理地址;并使写入进行信息返回初始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在所述写操作中,所述存储器控制装置将要更新的物理地址的总数和当前更新的块数都存入所述参数区,这两个都作为写入进行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存储器控制装置检测写入进行信息来判断写操作是否已经完成了。当写操作没有正常执行时,存储器控制装置根据对于存储在参数区的物理地址的要更新的块总数和更新完的块总数和保存在地址保存区的地址数据,继续和完成未处理过的物理地址的更新。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个方面,在所述写操作中,在数据传输操作的同时,所述存储器控制装置在缓冲区中存储被加入一命令信息包中的写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个方面,在所述写操作中,所述存储器控制装置计算对应所述写数据的错误检查数据,该操作基本上与在所述缓冲区中存储所述写数据的操作同时进行,并且存储与所述写数据相关的错误检查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个方面,一种IC卡包括:
一存储器,具有一用于保存将被保存的数据的数据存储区,一用于在写操作过程中存储目标数据的缓冲区,以及一用于存储将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联系起来的地址数据的地址管理区,该物理地址与数据存储区和缓冲区相联系;和
存储器控制装置,用于在存储器的读操作中,改写对应于缓冲区的地址数据,和对应于由用于地址管理区的命令指定的数据存储区的地址数据,并更新地址管理区,用于读出已经更新的存储在缓冲区的读数据,以及用于使地址管理区恢复到初始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个方面,该存储器包括:
一用于保存存储在地址管理区和要更新的地址数据的地址保存区,和
一用于存储指示读操作正在执行的读出进行信息的参数区。在读操作过程中,该存储器控制装置将存储在地址管理区且对应于缓冲区的物理地址暂时存储在地址保存区中;将读出进行信息置于参数区中;执行更新操作,以将对应于由用于地址管理区的命令指定的数据存储区的逻辑地址的物理地址改写为对应于缓冲区的物理地址;从已经更新的缓冲区读出读数据,返回已经存储的对应于缓冲区的物理地址;将读出进行信息返回初始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个方面,在所述读操作中,所述存储器控制装置将用作读出进行信息的要恢复的物理地址的总数和当前恢复的块数都存储在所述参数区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个方面,该存储器控制装置使用读出进行信息来判断读操作是否已经完成。当读操作没有正常执行时,存储器控制装置根据对于存储在参数区的物理地址的要恢复的块总数和已恢复的块总数和保存在地址保存区的地址数据,继续并完成未处理过的物理地址的恢复。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个方面,在所述读操作中,在数据传输操作的同时,所述存储器控制装置从所述缓冲区读出读数据,并将所述读数据加入到一命令信息包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个方面,在所述读操作中,所述存储器控制装置判断对所述读数据的错误检查数据,这基本上与从所述缓冲区内读出所述读数据的操作同时进行,而且当发现一个数据错误时,将所述错误检查数据作为异常数据加入到响应信息包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个方面,对于上述第一个方面或第七个方面的IC卡,当要从所述数据存储区和所述缓冲区中读出数据或要将数据写入到这两个区中时,所述存储器控制装置在直接指定一物理地址和访问数据的方法和使用上述地址管理区来将指定的逻辑地址转换为一物理地址和访问数据的方法之间实现切换。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个方面,一种用于IC卡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写数据到一个IC卡的存储器的过程中,将从一命令获得的写数据存储到该存储器的一个缓冲区中;和
在一个用于存储上述存储器的地址数据的地址管理区中,改写对应于缓冲区的地址数据和对应于由一命令指定的数据存储区的地址数据,并更新该地址管理区。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个方面,该数据处理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在写操作中,将对应于缓冲区的物理地址和与由用于地址管理区的命令指定的数据存储区中的逻辑地址相对应的物理地址暂时存储在地址保存区中;
设置用于指示当前写操作在执行的写入进行信息;
改写对应于缓冲区的物理地址和对应于地址管理区中的数据存储区的物理地址;以及更新该地址管理区;和
在完成更新后,恢复写入进行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个方面,一种用于IC卡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从一个IC卡的存储器中读数据的操作中,通过改写对应于一缓冲区的地址数据和对应于用于一个用于存储地址数据的存储器中的地址管理区的命令指定的数据存储区的地址数据,对地址管理区进行更新;和
从已经更新的缓冲区读出读数据,以及将地址管理区恢复到初始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个方面,该数据处理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在读操作中,将存储在地址管理区且对应于缓冲区的物理地址暂时存储在地址保存区中;
设置指示读操作正在进行的读出进行信息;
通过将存储在地址管理区且对应于由所述命令指定的数据存储区中的逻辑地址的物理地址改写为对应于缓冲区的物理地址,执行更新操作;
执行恢复操作,在此期间,从已经更新的缓冲区和被保存且对应于缓冲区的物理地址中得到读数据;和
当恢复过程完成后,使读入进行信息返回到初始状态。
根据本发明,在对存储器的写操作中,把要同一写命令一同传输的数据存储在缓冲区内,通过改写地址数据——这些地址数据存储在地址管理区中并对应于缓冲区——和由命令指定的数据存储器的地址数据,地址管理区得到更新。结果,不再需要暂时在缓冲区中存储写数据以及将该数据复制到数据存储区的操作,而且仅通过把写数据存储到缓冲区和更新地址数据,就可以完成写操作。因此,由于将加到一命令信息包中的写数据存储在缓冲区的操作基本上是同数据传输同时进行的,因此写操作可以得到快速高效的执行。而且,即使电源被切断,当电源恢复时,写操作可以从该操作中断的点重新开始并完成。这样,可以防止数据错误和丢失,并保证了对数据的持续保护。
此外,在从存储器读取数据的过程中,通过改写存储在地址管理区且对应于由命令指定的数据存储器的地址数据,可以将地址管理区和对应于缓冲区的地址区进行更新。当从已经更新的缓冲区中得到读数据后,地址管理区将返回到初始状态。因此,不再需要从数据存储区复制读数据到缓冲区并读出该数据的过程,而只通过更新地址数据,从已经更新的缓冲区提取读数据和恢复地址数据来完成读操作。这样,由于将读操作和加入存储在缓冲区中的读数据的响应信息包中的操作可以与数据传输过程同时进行,读操作可以得到高效快速的执行。而且,即使电源被切断,当电源恢复时,读操作可以从该操作中断的点重新开始并完成。这样,可以防止数据错误和丢失,并保证了对数据的持续保护。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IC卡及其数据处理方法,即使在使用大容量数据块区的时候,IC卡可以在电源被切断时保证保护数据的同时,快速高效地执行数据处理任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个方面,一种IC卡包括:
一存储器,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存储要保存数据的数据存储区,一个或多个用于在写操作中存储目标数据的缓冲区,以及一个或多个用于存储地址数据的地址管理区,该地址数据用于将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联系起来,该物理地址同数据存储区和缓冲区相联系;和
存储器控制装置,在对存储器进行数据写操作过程中,用于在缓冲区存储与一命令一起传输的写数据,以及用于改写存储在地址管理区中且对应于缓冲区的地址数据以及对应于由上述命令指定的数据存储区的地址数据,从而更新地址管理区。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个方面,该存储器包括:
用于保存存储在地址管理区且要更新的目标地址数据的多个地址保存区;
一缓冲判断标记区,用于存储指示哪个缓冲区有效的缓冲区有效性数据;和
一用于存储指示写操作正在执行的写入进行信息的参数区。在写操作过程中,根据由该命令指定的一逻辑地址,存储器控制装置选择一个目标数据存储区和一个数据将写入的目标缓冲区;在缓冲判断标记区内存储指定目标区的有效性数据;将对应于缓冲区的物理地址和存储在地址管理区中且对应于由命令指定的数据存储区中的逻辑地址的物理地址暂时存储在地址保存区中;并将写入进行信息置入参数区中;根据存储在缓冲判断标记区的有效性数据来执行更新操作,用于改写有效目标区的对应于缓冲区的物理地址和对应于地址管理区中的数据存储区的物理地址;以及使写入进行信息返回初始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个方面,存储器控制装置检测写入进行信息以判断写操作是否完成。当写操作没有正常执行时,根据对于存储在参数区的物理地址和保存在地址保存区的地址数据以及存储在缓冲判断标记区中的有效性数据的要更新的块总数和更新完的块总数,存储器控制装置继续和完成未处理过的物理地址的更新。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一个方面,一种IC卡包括:
一存储器,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存储要保存数据的数据存储区,一个或多个用于在写操作中存储目标数据的缓冲区,以及一个或多个用于存储地址数据的地址管理区,该地址数据用于将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联系起来,该物理地址同数据存储区和缓冲区相联系;和
存储器控制装置,用于改写在对存储器进行数据读操作过程中对应于缓冲区的地址数据和对应于用于地址管理区的命令指定的数据存储区的地址数据,并更新地址管理区,用于读出存储在已经更新的缓冲区中的读数据,以及用于使地址管理区返回初始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二个方面,该存储器包括:
用于保存存储在地址管理区中且要更新的地址数据的多个地址保存区,
一个缓冲判断标记区,用于存储指示哪个缓冲区有效的缓冲区有效性数据,和
一个用于存储指示读操作正在执行的读出进行信息的参数区。在读操作中,存储器控制装置使用由命令指定的逻辑地址,来选择数据将从其中读出的一目标存储区和一目标缓冲区;在缓冲判断标记区中存储指定目标区的有效性数据;将存储在地址管理区且对应于缓冲区的物理地址暂时存储在地址保存区中;将读出进行信息置入参数区中;根据缓冲判断标记区中的有效性数据执行更新操作,以将由用于有效目标区的地址管理区的命令指定的数据存储区的逻辑地址相对应的物理地址改写为对应于缓冲区的物理地址;从已经更新的缓冲区中读出读数据,并恢复已经被存储的和对应于缓冲区的物理地址;使读出进行信息返回初始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三个方面,存储器控制装置使用读出进行信息来判断读操作是否完成。当读操作没有正常执行时,根据对于存储在参数区的物理地址的要恢复的块总数和已恢复的块总数和保存在地址保存区的地址数据以及在缓冲判断标记区的有效性数据,存储器控制装置继续并完成未处理过的物理地址的恢复。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四个方面,用于IC卡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对一IC卡的存储器进行写数据的操作过程中,将同一命令一起接收的写数据存储到存储器的缓冲区中;
使用由该命令指定的一逻辑地址,从一个或多个存储区和一个或多个缓冲区中选择数据将写入其中的一个目标存储区和一个目标缓冲区;以及在一缓冲判断标记区中存储用于指定目标区的有效性数据;
将对应于缓冲区的物理地址和存储在用来存储存储器地址的数据的地址管理区中、且对应于由该命令指定的数据存储区的逻辑地址的物理地址暂时存储在地址保存区中;
设置指示写操作正在执行的写入进行信息;
根据在缓冲判断标记区中的有效性数据,对与缓冲区相对应的物理地址和用于有效目标区的存储在地址管理区中且对应于数据存储区的物理地址进行改写,并更新地址管理区;和
在完成更新后恢复写入进行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五个方面,用于IC卡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从IC卡的存储器读数据的过程中,使用由一命令指定的逻辑地址,来从一个和多个数据存储区以及一个或多个缓冲区中选择数据从这其中读出的一个目标数据存储区和一个目标缓冲区,并在缓冲判断标记区存储指定该目标区的有效性数据;
将存储在用于存储地址数据的存储器中的地址管理区且对应于目标缓冲区的物理地址暂时存储在地址保存区中;
设置用于指示读操作正在执行的读入进行信息;
根据在缓冲判断标记区的有效性数据,通过将存储在地址管理区且对应于由该命令指定的数据存储区中的逻辑地址的物理地址改写为对应于缓冲区的物理地址,更新用于有效目标区的地址管理区;
执行一恢复操作,在这期间从已经更新的缓冲区和被保存的且对应于缓冲区的物理地址中获得读数据;和
在该恢复完成后将读出进行信息返回到初始状态。
根据本发明,在对存储器的写操作过程中,把与写命令一起传输的数据存储在缓冲区中,并通过改写存储在地址管理区且对应于缓冲区的地址数据和由该命令指定的数据存储区的地址数据,更新地址管理区。这时,从一个或多个数据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缓冲区中选择出要将数据写入的一个数据存储区和一个缓冲区,将指示这些目标区域的有效性数据存储在缓冲判断标记区中,根据在缓冲判断标记区的该有效性数据,更新用于有效区的地址管理区,结果,不再需要暂时将写数据存储在缓冲区和把该数据复制到数据存储区的操作,而是仅通过在缓冲区存储写数据和更新地址数据,就可以完成写操作。这样,由于将加到一命令信息包中的写数据存储在缓冲区的操作是同数据传输同时进行的,因此写操作可以得到快速高效的执行。而且,即使电源被切断,当电源恢复时,写操作可以从该操作中断的点重新开始并完成。这样,可以防止数据错误和丢失,并保证了对数据的持续保护。此外,对于包括大容量数据区的存储器,可以防止例如用于写操作的地址管理区这样用于系统控制的存储区的显著增加。
另外,在从存储器读取数据的过程中,通过改写存储在地址管理区且对应于由命令指定的数据存储器的地址数据,可以将地址管理区和对应于缓冲区的地址区进行更新。当从已经更新的缓冲区中得到读数据后,地址管理区将返回到初始状态,而这时,从一个或多个数据存储区以及一个或多个缓冲区中选择出要从中读取数据的一个数据存储区和一个缓冲区,并将指示目标区的有效性数据存储在缓冲判断标记区中,同时根据存储在缓冲判断标记区中的有效性数据,用于有效区的地址管理区得到更新。因此,不再需要从数据存储区复制读数据到缓冲区并读该数据的过程,而是通过更新地址数据,从已经更新的缓冲区提取读数据和恢复地址数据来完成读操作。这样,由于将读操作和把存储在缓冲区中的读数据加到相应信息包中的操作可以与数据传输过程同时进行,读操作可以得到高效快速的执行。而且,即使电源被切断,当电源恢复时,读操作可以从该操作中断的点重新开始并完成。这样,可以防止数据错误和丢失,并保证了对数据的持续保护。此外,对于大容量的数据存储器,可以防止例如用于写操作的地址管理区这样用于系统控制的存储区的显著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IC卡系统结构方框图。
图2是依照该实施例的逻辑存储器空间的存储器结构图。
图3是依照该实施例的物理存储器空间的存储器结构图。
图4是依照该实施例的物理存储器空间中地址管理区的图。
图5是该实施例的数据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依照该实施例的更新地址管理区过程的流程图。
图7是依照该实施例的完成写操作后物理存储器空间中地址管理区的结构图。
图8是该实施例的完成写操作后物理存储器空间的存储器结构图。
图9是当电源被恢复时依照该实施例执行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0是依照该实施例执行的恢复地址管理区的流程图。
图11是该实施例执行的错误检查数据判断操作的操作流程图。
图12是依照第一常规示例的物理存储器空间的存储器结构图。
图13是依照第二常规示例的物理存储器空间的存储器结构图。
图14是依照该实施例的逻辑存储器空间的存储器结构图。
图15是通过在该逻辑存储器空间进行区域分隔获得的存储器结构图。
图16是依照该实施例的物理存储器空间的存储器结构图。
图17是依照该实施例的物理存储器空间中的地址管理区的示意图。
图18是该实施例的数据处理流程图。
图19是依照该实施例的更新缓冲判断标记区的操作流程图。
图20是依照该实施例的更新地址管理区的操作流程图。
图21是依照该实施例的在完成写操作后物理存储器空间中地址管理区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一种非接触式IC卡系统的结构方框图,其中应用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由IC卡101和读/写器102进行交换的数据通过使用电磁感应天线103和104来传输,读/写器102从IC卡101读出数据和向IC卡101写入数据。内置读/写器102在内部准备要作为调制信号通过天线104传输到IC卡101的数据。处于通信区的IC卡101的天线103,接收该调制信号,把接收的数据通过解调器105进行解调并传送到控制器106。
包括例如CPU的处理器的控制器106,根据作为控制存储器的ROM107中存储的控制程序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或是将获得的数据存储在一非易失性存储器109中,如一种EEPROM(电擦除可编程ROM)或一种FeRAM(铁电RAM)。当使用写入速度快的存储器,例如FeRAM,作为非易失性存储器109时,将接收到的数据直接写入非易失性存储器109。接收到的数据也可以暂时写入到RAM108的发射/接收缓冲区内。
其后,利用对非易失性存储器109的数据读操作和数据写操作,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准备好作为响应的传输数据。当经过控制器106后,传输数据由调制器110调制,获得的调制信号被通过天线103传送到读/写器102。
图2中所示的由读/写器102观察的逻辑存储器空间的文件结构被用于图1中IC卡101的非易失性存储器109中。即,非易失性存储器109具有:一个用于存储用户所需数据的数据块区201(对应于一个数据存储区);一个用于存储用于与IC卡101有关数据的读写的由读/写器102指定的数据的预留块区202(对应于缓冲区);一个用于存储地址数据的地址管理区203,这些地址数据用于将IC卡101的非易失性存储器109的逻辑存储空间和物理存储空间联系起来;以及一个参数区204,用于存储包括用于数据更新的写入进行信息和读出进行信息的多种参数。
数据块区201和预留块区202的设计使得多个数据块——其中每一个都有例如16字节的预定的数据长度——使用逻辑块编号作为参考而被存储。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的非易失性存储器109中,把由逻辑块编号00,01,02,......和6F表示的96个逻辑数据块存储在数据块区201中,把由逻辑块编号70,71,72,......和7F表示的16个预留数据块存储在预留块区202中。
读/写器102可以对IC卡101中的非易失性存储器109的数据块区201中读出或写入数据。此时,指定了要进行数据读/写的逻辑数据块的逻辑块编号,这样数据读/写可得以执行。一条信号命令可以指定多个逻辑块编号,而且通过指定逻辑块编号,00和01,可以同时执行多个数据块的数据读写。
在本实施例中,在数据传输的同时执行的数据写操作过程中,将加到写命令中的且被指定要写入的块数据,依次存储到预留块区202中的从预留数据块0到预留数据块F处。就是说,当在同一时间要写入两组块数据时,第一指定的数据块存储到预留数据块0中,而将第二指定数据块存储到预留数据块1中。
在数据读操作过程中,由读命令指定的逻辑块编号表示的块数据被依次存储到预留块区202中的从预留数据块0到预留数据块F处。当有一个读响应返回时,在执行数据传输操作的同时,控制器106从预留块0中读出块数据并将其加入到读响应中。
在物理存储器空间中的非易失性存储器109具有图3所示的文件结构,即实际的存储器结构。在该物理存储器空间中,包括一个地址管理区301和一个数据区302。在地址管理区301中,有一个用于管理逻辑数据块的块编号的数据块地址管理区311,一个管理预留数据块的块编号的预留块地址管理区312,以及当执行块数据的写操作或读操作时用于记录块编号的块编号保存区313。而且,对于非易失性存储器109,还提供了一个用于存储各种参数的参数区303,参数包括用于数据更新的写入进行信息和读出进行信息。
在图3的物理存储器空间中,图2的逻辑存储器空间的数据块区201和预留块区203的数据块通过地址管理区301中的块编号被联系起来,这些数据块被存储在数据区302中,其中它们共存。在图3的物理存储器空间中,数据块区201中的逻辑数据块通过在地址管理区301的数据块地址管理区311中的块编号被联系起来,这些数据块被存储在数据区302中。类似地,图2的逻辑存储器空间的预留块区202中的预留数据块,在图3的物理存储器空间中,被通过使用地址管理区301的预留块地址管理区312中的块编号而联系起来,这些数据块被存储在数据区302中。
块编号保存区313包括一个用于保存块数据读/写操作命令指定的逻辑块编号的逻辑块编号保存区321,一个用于保存与指定的逻辑块编号对应的物理块编号的物理块编号保存区322,以及一个用于保存预留块编号的预留块编号保存区323,那里存储着加到写操作响应信息包中的写数据和要加到读操作响应信息包中的读数据。而且为了判断和确定非易失性存储器109中块数据的值是否正确,还存储了各数据块的错误检查数据(奇偶数据)304。
参照图4,现在对地址管理区301的结构以及控制过程的内容进行说明。
在图4中,在数据块地址管理区311中,按指定顺序存储着与逻辑块编号00,01......6F相对应的物理块编号。图4中,由于物理块编号00与逻辑块编号00对应存储在数据块地址管理区311中,因此存储在逻辑存储器空间的逻辑块编号00的逻辑数据块00,在物理存储器空间中存储在物理块编号00处。类似地,由于物理块编号71与逻辑块编号01对应存储,因此存储在逻辑存储器空间中的逻辑块编号01的逻辑数据块01,在物理存储器空间中存储在物理块编号71处。
而且,以对于数据块地址管理区311所述的相同方式将对应于逻辑块编号70的物理块编号02存储在预留块地址管理区312中。因此,在逻辑存储器空间中存储在逻辑块编号70的预留块0,在物理存储器空间中存储在物理块编号02处。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把16个逻辑块编号存储在逻辑块保存区321中,并根据要读或写的数据块的数量和数据的读或写顺序将指定的逻辑块编号进行存储。应当注意,可以存储在逻辑块编号保存区321中的块数量可以不限于16个。
类似地,可以把16个物理块编号存储在物理块编号保存区322中。按照要读或写的数据块的数量和读或写的顺序,地址管理区301中相互关联的物理块编号被存储在物理块编号保存区322中。应当注意,可以存储在物理块编号保存区322中的块数量可以不限于16个。
而且,可以把16个预留块编号存储在预留块编号保存区323中。根据要读或写的数据块的数量和按读或写的顺序,可以把物理块编号从第一个编号开始,与在逻辑存储器空间的预留块区202中的逻辑块编号相关联地顺序存储在预留块编号保存区323中,其中存储加到写命令中的块数据或要加到读响应中的块数据。也应当注意,可以存储在预留块编号保存区323中的块数量可以不局限于16个。
由于逻辑块编号、物理块编号和预留块编号,都按照这种方法保存,因此即使当电源被切断时数据写操作或数据读操作被中断的时候,在中断点上的数据状态或初始状态,可以轻松得到恢复,从而避免了数据错误的发生。
现在将参照图5的流程图,对本实施例的命令操作进行说明。
当开始从读/写器102接收命令时(步骤S501),IC卡101检测所接收命令的类型(步骤S502)。在命令接收的同时,如果是写命令,将加在该命令上的块数据存储在一个预留块区(步骤S503)。这时,把要写入的块数据存储在由预留块地址管理区中指示的物理块编号的块数据中。如果接收的命令不是写命令,就跳过在步骤S503的操作。然后,命令接收完成(步骤S504),执行对应一命令的操作(步骤S505)。当作为对接收的数据执行的另一次确认的结果(步骤S506),发现由于传输失败或在指定参数中出现异常导致的一个错误的时候,则要么传输一个错误响应(步骤S507)并将程序控制切换到命令等待状态,要么在不传输错误响应的情况下将程序控制切换到命令等待状态。
当独立的处理可以被正常执行时,接收的命令类型得到确定(步骤S508),而当接收的命令即不是写命令也不是读命令时,开始传输一个响应(步骤S510)。然后当该响应已经被传输时(步骤S513),将程序控制切换到一个命令等待状态。当接收的命令是写命令时,与写命令对应的地址管理区得到更新(步骤S509)。其后,开始传输一个响应(步骤S510),当完成该响应的传输后(步骤S513),将程序控制切换到命令等待状态。当接收到的命令是读命令时,与该读命令相应的地址管理区得到更新(步骤S509)。其后,开始传输一个响应(步骤S510),从已经通过更新步骤改写的预留块中读取块数据,并传输一个响应(步骤S511和步骤S512)。当完成响应传输后(步骤S513),地址管理区得到恢复(步骤S514和步骤S515),将程序控制切换到命令等待状态。
参照图4和图6的流程图,现在说明本实施例中在图5的步骤S509,当接收到以逻辑块编号01和00在图3的物理存储器结构中的布置顺序写入两个数据块的写命令时,对地址管理区的更新操作。
如图3所示,在执行写操作之前,02和01是在预留块地址管理区312中第一和第二块的物理块编号。因此,当在步骤S503将数据存入预留块时,由逻辑块编号01指定的第一块的块数据存储在物理块编号02上,而由逻辑块编号00指定的第二块的块数据存储在物理块编号01上。
在步骤S509用于更新地址管理区的操作中,首先,如图6所示,执行检查以判断是否是一个写命令或读命令的操作(步骤S601)。当该操作是用于写命令的时候,逻辑块编号得到保存(步骤S602)。在本实施例中,将指定的逻辑块编号01和00,按照指定的顺序记录在图4的逻辑块编号保存区321中。其后,保存物理块编号(步骤S603)。将对应于指定的逻辑块编号01和00的物理块编号71和00以指定的顺序记录在物理块编号保存区322中。此外,预留块编号得到保存(步骤S604)。如上所述,由于02和01是预留块地址管理区312中的物理编号,因此将这些物理块编号存储在图4的预留块编号保存区323中。而且,将“写”块的数目(N=2)(对应于写入块的数目和更新块的总数)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109的参数区303中(步骤S605)。
接着,写操作的计数值(M=0)(对应于更新块的数目)加一,并将获得的值(M=1)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109的参数区303中(步骤S606)。然后,更新对应于第M个(M=1)写操作的物理块编号(步骤S607)。在本实施例中,对应于图4中数据块地址管理区311中的第一逻辑块编号01的物理块编号71,通过向那里写入对应的第一预留块的物理块编号02而得到更新。此外,将对应于第M个(M=1)写操作的预留块编号更新(步骤S608)。这样,将用于第一数据块的物理块编号71取代预留块地址管理区312的相对应的第一物理块编号02而被写入,并改写和相互交换数据块和预留块的物理块编号。
其后,检测根据“写”块的数目和写操作计数值获得的写进行信息,以判断该写操作是否已经完成(N=M)(步骤S609)。当该写操作还没有完成时,程序控制返回步骤S606,并且写操作计数值加一。此外,第二数据块和第二预留块的物理块编号被改写和相互交换(步骤S606和步骤S608)。当写操作已经完成时,写操作的计数值被清零(M=0)(步骤S610),并终止对地址管理区301的更新。在写操作已经被完成的这种状态下的存储器结构如图7和8所示。
在步骤S509执行的用于更新地址管理区的操作与写块数据操作相对应。具体上,将要通过写命令写入的块数据暂时存储在预留块中,并改写逻辑块编号以在地址管理区中在写命令和预留块指定的逻辑块编号之间被交换。结果,块数据的写操作得以完成,而对地址管理区的块编号的更新操作与常规块数据写操作所可能达到的相比,更快地得到执行。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70-7F固定的用于预留块区的逻辑块编号,其中存储有用于写操作的指定块数据。因此,由于对相同的逻辑块编号重复执行写操作和读操作,且由于在预留块区的块数据的存储与接收数据的传输基本同步进行,因此不再需要写块数据的时间,而写操作的速度得以增快。
当在写操作的过程中电源被切断时,因为写操作还没有完成,因此在非易失性存储器109的参数区303中的写操作计数值(M)没有清零(≠0)。因此,电源恢复时可以检测写操作计数值(M),因此可以判断在写操作过程中电源是否被切断。
参照图9的流程图,将对本实施例写操作执行过程中电源在被切断后又恢复的操作进行说明。
首先,提供一个适合操作的电源电压,并在操作开始后迅速从参数区303中读取一个写操作计数值(M)(步骤S901)。执行检测以判断写操作计数值(M)是否已经被清零(M=0)(步骤S902)。当该计数值已经清零时,可以认为在写操作过程中没有发生电源的切断,并读出读操作计数值(M)(步骤S903)。接着,执行检测以判断读操作计数值(M)是否已经被清零(M=0)(步骤S904)。当该计数值已经清零时,可以认为在读操作过程中没有发生电源的切断,并将程序控制切换到正常操作。
当作为在步骤S902中执行对写操作计数值(M)的判断结果,发现在写操作过程中电源曾被切断的时候,就读出指定将被写入的块的数目即“写”块的数目(M)(步骤S509)。这样,可以通过参考写操作计数值(M)来识别一个物理块编号被更新过的块。因此,根据在正常写操作过程中对数据块地址管理区311的物理块编号的更新程序,将第M个预留块的物理块编号写入第M个被指定的逻辑块编号保存区321的逻辑块编号所对应的物理块编号(步骤S906)。此外,根据在正常写操作过程中用于对预留块地址管理区312的物理块编号的更新程序,将第M个数据块的物理块编号写入到被指定的预留块地址管理区312的第M个物理块编号中,改写和相互交换数据块和预留块中的物理块编号(步骤S907)。
其后,写操作计数值(M)加一,并将获得的值保存在非易失性存储器109的参数区303中(步骤S908)。然后,将更新的写操作计数值(M)同“写”块的数目(N)进行比较。当写操作计数值(M)等于或小于“写”块的数目时(N≥M),即当写操作和更新操作还没有完成时,程序控制返回步骤S906,改写和相互交换第二数据块和预留块的物理块编号,并且写操作计数值(M)加一(步骤S906和步骤S908)。当写操作已经完成(N<M)时,写操作的计数值被清零(M=0)(步骤S910),并将程序控制切换到正常程序中。
通过这些操作,当电源被切断时数据的保护得到保证。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代替了返回到初始状态,存储器的状态可以总是处在一个其中写命令完成的状态,提高了操作效率。在本实施例中,在电源切断后,一旦电源恢复,写操作可以从写操作中断的块编号执行到最后一个块编号。虽然写操作可以从第一个块编号开始执行到最后一个块编号,但最好是从写中断的块开始执行,因为这样可以缩短操作时间。
参照图4和图6的流程图,将说明本实施例在图5所示的步骤S509执行的当接收到用于以在图3的物理存储器结构中假定的逻辑块编号01和00的顺序读出两个数据块的读命令时,对地址管理区的更新操作。
如图6所示,在执行步骤S509用于更新地址管理区的操作中,执行一个检测以判断是否应执行一个写命令操作或一个读命令操作(步骤S601)。当要执行一个读命令操作时,预留块编号得以保存(步骤S611)。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预留块地址管理区中02和01为物理块编号,因此这些块编号被存储在图4的预留块编号保存区323中。此外,“读”块的数目(N=2)(对应于要读出块的数目或要恢复的块的总数)被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109的参数区303中(步骤S612)。
其后,读操作计数值(M=0)(对应于恢复的块的数目)加一,并将获得的值(M=1)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109的参数区303中(步骤S613)。此外,更新对应于第M个(M=1)读操作的预留块编号(步骤S614)。然后将第一数据块区的物理块编号71取代图4预留块地址管理区312的对应的第一物理块编号02而写入,并更新地址管理区312。其后,检测通过参考“读”块的数目和读操作计数值获得的读出进行信息,来判断该读操作是否已经完成(N=M)(步骤S615)。当该读操作还没有完成时,程序控制返回到步骤S613,此时读操作计数值加一,并重复执行改写第二预留块的物理块编号的过程(步骤S613和步骤S614)。然而,当读操作已经完成时(步骤S615),则终止对地址管理区的更新。
写操作计数值(M)也可以作为读操作计数值(M),而“写”块的数目(N)也可以作为“读”块的数目(N),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独立的数目。
在对地址管理区的更新完成后就开始了读响应的传输。加入到读响应的要读出的块数据,是具有在预留块地址管理区312中指定的物理块编号的块数据,而从预留数据块0开始读出与“读”块数目相同的数据块,并随读响应一起传输。
参照图10的流程图,现在将对在本实施例中,在图5步骤S515中用于在响应被传输后恢复地址管理区的操作的执行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在步骤S515的用于恢复地址管理区的操作执行过程中,首先,读出读操作计数值(M)(步骤S1001),并读出由一读命令指定的“读”块数目(N)(步骤S1002)。在本例中,M=2,N=2。然后,通过使用在预留块编号保存区323中第M个物理块编号,对在预留块地址管理区312中对应于第M个读操作的物理块编号进行更新(步骤S1003)。然后,读操作计数值(M=2)减一,并将获得的值存储到非易失性存储器109的参数区303中(步骤S1004)。
其后,执行检查以判断对地址管理区的恢复是否已经完成(M=0)(步骤S1005)。当恢复操作还没有完成时,程序控制返回步骤S1003,此时对第二预留块的物理块编号进行改写,并将读操作计数值(M)减一(步骤S1004)。当读操作已经完成时,中断对地址管理区的恢复操作。通过这种操作,预留块地址管理区312的物理块编号被恢复到接收读命令之前的存在状态。
在步骤509用于更新地址管理区的操作和在步骤S515用于恢复地址管理区的操作对应于读块数据的操作。具体上,在地址管理区,将块编号改写以交换一个由读命令指定的逻辑块和一预留块,并从预留块中读出块数据。其后,通过改写它们的块编号,将预留块和逻辑块恢复到它们初始的状态,并完成对块数据的读操作。与可以执行的常规块数据读操作相比,可以更快速地完成对地址管理区的块编号的更新操作和将它们恢复的操作。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因为7O-7F是固定的用于预留块区的逻辑块编号并且其中存储用于读操作的指定块数据,因此总是对同一个逻辑块编号进行数据的写和读。而且,由于从预留块区读块数据的执行与数据传输操作基本同时进行,因此基本上不再需要读块数据的时间,读操作的速度可以得以提高。
当在读操作过程中电源被切断时,读操作未完成,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109的参数区303中的读操作计数值(M)没有清零(≠0)。因此,当电源恢复时,可以通过检查读操作计数值(M)来确认在读操作过程中是否发生过电源切断。
参照图9的流程图,现在将对本实施例读操作执行过程中电源在被切断后又恢复的操作进行说明。
首先,提供一个适合操作的电源电压,并在操作启动之后马上从参数区303中读取一个写操作计数值(M)(步骤S901)。然后执行检测以判断写操作计数值(M)是否已经被清除(M=0)(步骤S902)。当该计数值(M)已经清零时,可以认为在写操作过程中没有发生电源的切断并读出读操作计数值(M)(步骤S903)。接着,执行检测以判断读操作计数值(M)是否已经被清零(M=0)(步骤S904)。当该计数值(M)已经清零时,可以认为在读操作过程中没有发生电源的切断,并将程序控制切换到正常操作。
当根据在步骤S903中对读操作计数值(M)的判断结果,确认在读操作过程中电源曾被切断的时候,就读出“读”块的数目(N),该数目为用于读出的指定块的数目(步骤S911)。这时,可以通过参考读操作计数值(M)和“读”块的数目(N)来识别一个物理块编号被更新过的预留块区。因此,通过使用在正常读操作中更新在预留块地址管理区312中的物理块编号的操作,可以利用在预留块编号保存区323中的第M个物理块编号对指定的第M个预留块地址管理区312的物理块编号进行更新(步骤S912)。然后,读操作计数值(M)减一,并将获得的该值存储到非易失性存储器109的参数区303中(步骤S913)。
其后,执行一个检查以判断恢复地址管理区的操作是否已经完成(M=0)(步骤S914)。当该恢复操作还没有完成时,程序控制返回到步骤S912,此时改写下一个预留块的地址管理区312的物理块编号,并将读操作计数值(M)减一(步骤S913)。而当读操作已经完成时,将程序控制切换到正常操作。
通过这样的操作,当电源被切断时的数据保护得到了保证。在本实施例中,在电源切断后,一旦电源恢复,读操作和恢复操作可以从读操作中断的块编号执行到第一个块编号。虽然读操作和恢复操作可以从最后一个块编号开始执行到第一个块编号,但最好是从读操作中断的块开始执行,因为这样可以缩短操作时间。
如图3所示,将错误检查数据304加到每个数据块,并且在写操作过程中,必须计算和更新错误检查数据以对要写入的数据块进行存储。在本实施例中,当接收写命令时,在数据传输操作的基本同时,进行对要在预留块区作为预留块数据写和存储的块数据的存储操作,此时该数据被作为块数据。因此,在命令接收操作过程中,预留块数据的存储和错误检查数据的计算和更新同时进行时,可以将块数据存储到非易失性存储器109中。即,由于对块数据的错误检查数据的更新也可以在命令接收操作所需的时间内进行,而不同于常规情况,因此错误检查数据的更新不是一个必须在命令接收操作之外执行的单独操作,可以缩短操作时间。
此外,在读操作过程中,为了判断要读取的块数据是否正确,必须为读取的块数据进行错误检查数据的计算,并将获得的错误检查数据同在写操作中存储的错误检查数据进行比较。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数据传输操作中,要读取的块数据是作为预留块数据存储在预留块区的,因此在读响应传输过程中可以在读取预留块的时候对错误检查数据进行计算,并可以将获得的错误检查数据同在写操作中存储的错误检查数据进行比较。
参照图11的流程图,现在将对本实施例在读操作过程中数据错误判断操作的执行进行说明。
首先,在读操作过程中,从非易失性存储器109的参数区303中读取一个存储器异常判断标记(步骤S1101),并检查以判断以前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是否发生过异常(步骤S1102)。当确认有异常发生过时,将传输一个包括错误信息的错误响应(步骤S1103)。
当没有异常发生过时,则执行正常读操作,并开始传输一个响应(步骤S1104)。从预留块区读出块数据(步骤S1105),与此同时,计算错误检查数据(步骤S1106)。其后,使用计算错误检查数据的结果来判断在非易失性存储器109中是否有异常(步骤S1107)。当在非易失性存储器109中发现异常时,就设置一个存储器异常判断标记(步骤S1108),并传输一个响应,该响应中已经加入作为异常数据的传输错误检查数据,如CRC码(步骤S1109)。当在步骤S1107中没有在非易失性存储器109中发现异常时,就传输一个正常的响应。
当在非易失性存储器109中发现异常时,并且已经完成了对加入作为异常数据的传输错误检查数据的向应的传输时(步骤S1110),当接收响应时,读/写器102认为传输错误已经发生,通常会重复之前的传输。
当IC卡101再次接收到一个读命令时,且当在步骤S1101中读取了一个存储器异常判断标记时,在步骤S1102中,可以确认以前发生过异常。这样,在步骤S1103中,将传输一个包括错误信息的错误响应。
通过这样的操作,当在非易失性存储器109中已经发生异常时,因为必须重复传输,操作负担会增加。然而,对于非易失性存储器也正常的正常操作来说,可以在传输响应的同时,执行对要读的块数据的错误检查。与常规情况不同,除了用于传输响应所需的时间之外不需要错误检查的时间,可以迅速地执行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当通过读/写器102要从IC卡101中读出或向IC卡101写入数据时,读/写器102指定一个逻辑块编号,且在IC卡101中利用地址管理区将该逻辑块编号转换为物理块编号。然而,也通过在使用的存取控制方法之间进行切换而直接指定一个物理块编号,从而执行数据的读写操作。
对于存取控制方法的切换,可通过读/写器102将一个存取控制切换命令传输到IC卡101中,当接收倒存取控制切换命令时,IC卡101的控制器106将存取方法改变为非易失性存储器109的指定的存取方法。这样,由于可以在直接指定物理块编号的情况下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因此可以容易地在存储器检查中识别发生失误的块编号,从而增加检查效率。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即使在块数据读出或写入操作过程中电源被切断时,因为在读或写操作开始之前获取的地址数据可以得到保存,因此可以很容易地恢复原始状态,从而通过存储器提供的保护来确保数据的安全。此外,当电源恢复时,对数据的读或写操作可以完成到数据的末端。
在写操作中,在执行命令接收操作并且其中传输一命令包的同时,可以将块数据和错误检查数据写入到存储器中,这样加快了操作速度。此外,由于一旦将块数据写入到非易失性存储器的预留块区,并可以作为真实数据来直接使用块数据,就不再需要将接收到的数据暂时写入到预留块区然后写入到数据块区了。因此,由于作为写操作时间仅需要对地址数据进行更新的时间,因此可以缩短操作时间。在本实施例中,当将接收数据写入到例如写速度非常快的FeRAM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中时,操作速度得到提高。
此外,由于在读操作过程中——在用于传输响应信息包的响应传输操作的同时执行,因此可以从存储器中读取块数据,并利用错误检查数据执行数据错误判断,因此可以增加操作速度。而且,通过改变地址数据,可以直接将存储在预留块区的块数据作为真实数据读出,随后使地址数据返回初始状态。这样,就不再需要将已经读出的数据在被传输前暂时写入到预留块区,从而缩短了操作时间。
此外,由于使用了使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相联系的地址管理方法,因此不再需要将大量的数据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为了提高存储器管理效率,仅需要一个很小的记录区。此外,由于数据被接收和写入的位置在变化,因此每当新写入数据时,就使用一个不同位置。同时,由于在物理存储器空间中实际写入的数据的逻辑地址是随机分布的,因此在相邻数据间没有稳定的联系,从而提高了安全性。
根据将一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联系起来的地址管理方法,只要在数据块区和预留块区中的块的总数不超过256个,则在地址管理区仅需要一个块去管理所有块编号。而如果超过256个块,将需要例如2到3个的多个字节去管理块编号。为此,芯片尺寸将增加,用于地址管理区的存储器容量会扩展为例如两倍或三倍。
现在将参照附图对解决了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返回到图1,提供了一个使用本发明的数据处理方法的非接触式IC卡系统的结构方框图。
在这个实施例中,图14所示的文件结构被用于在由读/写器102查看的逻辑存储空间中在图1的IC卡101的非易失性存储器109。
在本实施例中,当使用块来管理在IC卡的非易失性存储器109中的数据时,提供了具有大容量的存储器本地结构——其中块总数超过了256个——及其数据处理方法。在本例中,在数据块区1401和预留块区1402中的块总数超过了256个。对于本实施例,数据块区1401中的块数是408个,而在预留块区1402中的块数是32个。然而没有强制限制的块数。
数据块区1401和预留块区1402的设计使得将每个都具有例如16字节的预定数据长度的一系列数据块同供参考的逻辑块编号一起存储起来。在图14的例子中,将由逻辑块编号00,01,02,......和1DF表示的480个逻辑块编号存储在数据块区1401,将由逻辑块编号1E0,1E1,......和1EF表示的32个预留数据块存储在预留块区1402中。在对本实施例的解释中,用十六进制编号来表示用于指示存储器中的块地址的如逻辑块的数目和物理块的数目的值,以及存储在这些区中的数据内容和标记值。
由于在图14的块结构中,在数据块区1401和在预留块区1402中的块数超过了256个,因此在该结构下无法使用一个字节来管理在地址管理区中的块编号。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如图15所示,在数据块区1401和在预留块区1402中的块数等于或小于256×2,因此在逻辑存储器空间中将一个数据块区分为两个区。即非易失性存储器109包括两个数据块区A1501和B1502,两个预留块区A1503和B1504,两个用于存储将独立区域的逻辑存储器空间和物理存储器空间联系起来的地址数据的地址管理区A1505和B1506,一个参数区1507和一个缓冲判断标记区1508。在图15中,将每个数据块区和预留块划分为两个区;但这些区也可以分为三个或更多的区,或者根据数据块区和预留块区的总数被分为合适数目的区。
在其中管理数据块的图15的块结构中,代替使用图14中的逻辑块编号,通过对各多区段定义的区,管理逻辑块编号。即,将由逻辑块编号00,01,02,......和EF表示的240个逻辑数据块存储在数据块区A1501和B1502中,并将由逻辑块编号F0,F1,......和FF表示的16个预留数据块存储在预留块区A1503和B1504中。
读/写器102可以对保存在IC卡101的非易失性存储器109的数据块区A1501和B1502中读出或写入数据。此时,根据缓冲判断标记区1508的标记选择一个要更新的地址管理区,并在对应的数据块区A1501或B1502中指定在要执行数据读/写操作的逻辑数据块中的逻辑块编号,这样可以执行该数据的读/写操作。可以用一个命令指定多个逻辑块编号,通过按照区指定逻辑块编号00和01,可以在同一时间执行对多数据块的数据读/写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在数据写操作期间——在数据的传输操作的基本同时执行,从预留数据块0开始到预留数据块F,把被加到一写命令中、且被指定要写入的块数据依次存储到预留块区A1503或B1504中。即,当在同一时间写入两组块数据时,将第一指定数据块存储到预留数据块0,而将第二指定数据块存储到预留数据块1中。
在数据读操作过程中,将由用一个读命令指定的区的逻辑块编号表示的块数据依次存储到预留块区A1503或B1504中的从预留数据块0开始到预留数据块F的位置。当一个读响应返回时,在执行数据传输操作的同时,控制器106从预留数据块0中读取块数据,并将该块数据加到一读响应中。
在物理存储器空间中,非易失性存储器109具有如图16所示的文件结构,即实际存储器结构。在物理存储器空间中包括地址管理区A1601和B1602,以及数据区A1603和B1604。而在地址管理区A1601中,有一个用于管理逻辑数据块的块编号的数据块地址管理区A1611,一个用于管理预留数据块的块编号的预留块地址管理区A1612,和一个在执行写或读块数据操作时用于记录块编号的块编号保存区A1613。类似地,地址管理区B1602包括一个数据块地址管理区B1614,预留块地址管理区B1615和一个块编号保存区B1616。
此外,非易失性存储器109还有用于存储各种参数的参数区1605——这些参数中包括用于数据更新的写入进行信息和读出进行信息——和用于存储标记的缓冲判断标记区1606,该标记在对地址管理区B1602的更新操作时指定要更新的地址管理区。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将数据区分为多个区段,又由于在数据区A1603的块数量和在数据区B1604的块数量被设置为等于或小于256,可以用一个字节的块编号来管理对应地址管理区A1601和地址管理区B1602中的块数据。
在图16中的物理存储空间中,通过在地址管理区A1601中的块编号将图15的逻辑存储器空间中的数据块区A1501和预留块区A1503中的数据块彼此联系,且这些数据块一起存储在数据区A1603中。类似地,通过使用在地址管理区B1602中的块编号,在图16的物理存储器空间中,在图15的逻辑存储器空间的数据块区B1502和预留块区B1504中的数据块相联系,且这些数据块一起存储在数据区B1604中。
在图16所示的物理存储器空间中,当利用地址管理区A1601中的数据块地址管理区A1611中的块编号被联系起来的同时,在图15的逻辑存储器空间的数据块区A1501中的逻辑数据块被记录在数据区A1603中。而且,在图16的物理存储器空间中,当与地址管理区A1601的预留块地址管理区A1612的块编号被联系起来的同时,在图15的逻辑存储器空间中的预留块区A1503中的预留数据块被记录在数据区A1603中。此外,在图16的物理存储器空间中,当利用地址管理区B1602的数据块地址管理区B1614中的块编号被联系起来时,在图15的逻辑存储器空间的数据块区B1502中的逻辑数据块被记录在数据区B1604中。此外,在图16的物理存储器空间中,当利用地址管理区B1602的预留块地址管理区B1615的块编号被联系起来时,在图15的逻辑存储器空间的预留块区B1504中的预留数据块被记录在数据区B1604中。
在地址管理区A1601中的块编号保存区A1613具有一个用于保存由块数据读/写操作命令指定的逻辑块编号的逻辑块编号保存区A1621,一个用于保存对应于指定的逻辑块编号的物理块编号的物理块编号保存区A1623,以及一个用于保存预留块编号的预留块编号保存区A1625,其中存储将要加到写操作响应信息包的写数据和要加到读操作响应信息包的读数据。类似地,在地址管理区B1602的块编号保存区B1616具有一个逻辑块编号保存区B1622,一个物理块编号保存区B1624和一个预留块编号保存区B1626。同时,为了判断或确认在非易失性存储器109的块数据值是否正确,将存储每个数据块的错误检查数据(奇偶数据)1607。
参照图17,现在将对地址管理区A1601和B1602以及缓冲判断标记区1606的结构,和控制操作的内容进行说明。
将对应于逻辑块编号00,01,......0F的物理块编号以指定的顺序存储在数据块地址管理区A1611中。图17中,由于物理块编号00对应于逻辑块编号00存储在数据块地址管理区A1611中,因此存储在逻辑存储器空间的逻辑块编号00的逻辑数据块00存储在物理存储器空间中的物理块编号00处。类似地,由于物理块编号F1对应于逻辑块编号01存储,因此存储在逻辑存储器空间的逻辑块编号01处的逻辑数据块01存储在物理存储器空间的物理块编号F1处。对于数据块地址管理区B1614,与逻辑块编号00到0F对应的物理块编号的存储也是类似的。
将对应于逻辑块编号F0到FF的物理块编号存储在预留块地址管理区A1612和B1615和数据块地址管理区A1611和B1614。由于把物理编号02对应于逻辑块编号F0存储在预留块地址管理区A1612中,因此存储在逻辑存储器空间的逻辑块编号F0处的预留数据块0存储在物理存储器空间中的物理块编号02处。
在本实施例中,将一个字节的物理块编号存储在数据块地址管理区A1611和预留块地址管理区A1622,以及数据块地址管理区B1614和预留块地址管理区B1615中。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数据块区A1501和数据块区B1502中的块总数大于256而小于或等于512,所以将两字节的逻辑块编号保存在逻辑块编号保存区A1621中。可以将16个逻辑块编号存储在逻辑块保存区A1621中,将指定的逻辑块编号根据要写或读的数据块编号和数据读或写的顺序进行存储。这时,由于相同的数据被存储在逻辑块编号保存区B1622中,因此可以不提供这个区域。此外,可以将逻辑块编号转换为小于或等于256块的编号,可以将这样获得的编号存储在逻辑块编号保存区A1621和B1622中,这样,可以独立地指定对应的数据区A1604和B1604。要注意的是,可以存储在逻辑块编号保存区A1621和逻辑块编号保存区B1622中的块数不限于16个。
可以将16个一个字节物理块编号分别存储在物理块编号保存区A1623和B1624中。根据要写或读的数据块的数目和写或读的顺序,可以自第一个编号开始,从地址管理区A1601或B1602依次提取物理块编号,并与指定的逻辑块编号相关地将其存储到物理块编号保存区A1623和B1624中。同样要注意的是,可以存储在物理块编号保存区A1623和物理块编号保存区B1624中的块数不限于16个。
可以将16个一个字节预留块编号分别存储在预留块编号保存区A1625和B1622中。根据要写或读的数据块的数目和写或读的顺序,可以自第一个编号开始,与存储在逻辑存储器空间的预留块区A1503和B1504的逻辑块编号相关地将物理块编号依次存储到预留块编号保存区A1625和B1626中,其中在逻辑存储器空间存储着要加到一个写命令和要加到一个读响应的块数据。同样要注意的是,可以保存在预留块编号保存区A1625和预留块编号保存区B1626中的块数不限于16个。
由于按这种方式保存逻辑块编号、物理块编号和预留块编号,因此即使当电源被切断时数据写操作或数据读操作被中断的时候,也可以很容易地恢复在中断点的数据状态或初始状态,从而避免了数据错误的发生。
现在将参照图18的流程图,对本实施例的命令操作进行说明。
当开始从读/写器102接收一个命令(步骤S1701)时,IC卡101将检查接收命令的类型(步骤S1702)。如果是一个写命令,在命令接收进行的同时,将要加到命令的块数据存储到一个预留块中(步骤S1703)。这时,将要写入的块数据存储到预留块管理区中指定的物理块编号的块数据中。这时,相同的数据被写入到预留块区A1603和预留块区B1504中。
如果接收的命令不是一个写命令,就跳过步骤S1703的操作。然后,完成命令的接收(步骤S1704)并执行一个对应一命令的操作(步骤S1705)。当作为对接收数据执行的另一个确认的结果(步骤S1706)、发现由于传输失败或一个指定参数中出现的异常导致的错误时,则或者传输一个错误响应(步骤S1707)并将程序控制切换到一命令等待状态,或者在不传输错误响应的情况下将程序控制切换到所述命令等待状态。
当可正常执行一单独操作时,判断出接收命令的类型(步骤S1708),并当接收命令即不是写命令也不是读命令时,开始一个响应的传输(步骤S1711)。然后,当该响应已经传输后(步骤S1714),将程序控制切换到一命令等待状态。当接收命令是写命令时,开始一个用于更新缓冲判断标记区的操作(步骤S1709)——随后将对其进行说明,并更新与写命令对应的地址管理区(步骤S1710)。其后,开始传输一个响应(步骤S1711),在该响应已经被传输后(步骤S1714),将程序控制切换到命令等待状态。
当接收命令是读命令时,更新缓冲判断标记区(步骤S1709),并更新与读命令对应的地址管理区(步骤S1711)。其后,开始传输一个响应(步骤S1711),从已经通过更新操作改写过的预留块中读取块数据,并传输一个响应(步骤S1712和步骤S1713)。当完成对响应的传输(步骤S1714)并恢复地址管理区(步骤S1715和步骤S1716)时,将程序控制切换到命令等待状态。
现在将参照图19的流程图,对图18的步骤S1709中对缓冲判断标记区的更新操作进行说明。
首先,从第一个开始,提取一个由命令指定的逻辑块编号(步骤S1801),并检查以判断第M个(M=1,2,......)逻辑块编号是否等于或大于F0(步骤S1802)。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将每个数据块区段的块数量限定为F0,通过使用在步骤S1802中确定逻辑块数目的操作,进行一个检查来判断一个指定写入的数据块是否与数据块区A1501或数据块区B1502有关。
当指定的逻辑块数量小于F0时,将00写入到相应的第M个缓冲判断标记处(步骤S1803),或者当逻辑块数目等于或大于F0时,将01写入到相应的第M个缓冲判断标记处(步骤S1804)。然后,进行检查以判断是否所有指定块已经处理过(步骤S1805)。除非所有命令指定的块的操作已经完成,否则重复在步骤S1801和步骤S1804中的将数据写入到缓冲判断标记处的操作。
在图17的例子中,为了按0001,00F2,0000和00F3的顺序写数据,在命令中指定逻辑块。在该例中,通过执行对缓冲判断标记区的更新操作,按00,01,00和01的顺序将标记值存储在缓冲判断标记区1606中。
现在将参照图20的流程图,对图18中步骤S1710的用于更新地址管理区的操作进行说明。首先,作为当接收写命令时执行的操作,将对该操作作一个说明,该操作按指定的顺序指定逻辑块编号0001、00F2、0000和00F3,并将其一个接一个地交替写入到数据块区A1501和数据块区B1502中,以便将两个数据块的总和存储到每个数据块区。需要注意地是,图17中的存储器结构处于接收到用于写操作的写命令之前的存在状态。
在更新地址管理区的过程中,首先,进行检查以判断该操作是否是用于一个写命令或一个读命令的(步骤S1901)。当是用于一个写命令的操作时,将逻辑块编号保存起来(步骤S1902)。在本实施例中,将指定的逻辑块编号0001,00F2,0000和00F3按指定的顺序记录在图17的逻辑块编号保存区A1621中。可以以同样的方法将逻辑块编号存储在逻辑块编号保存区B1622中。
接着,根据由缓冲判断标记区1606的缓冲判断标记保存的值,选择地址管理区A1601或地址管理区B1602作为用于对各个块编号执行保存或更新操作的区(步骤S1903)。其后,将物理块编号保存在所选区的物理块编号保存区A1623或B1624中(步骤S1904)。对应于指定的逻辑块编号0001,00F2,0000以及00F3的物理块编号为F1,F0,00以及13,由图17的数据块地址管理区A1611和B1614中的厚的围框表示。并将这些物理块编号按顺序交替记录在物理块编号保存区A1623和B1624中。
此外,将预留块编号存储到所选区的预留块编号保存区A1625和B1626(步骤S1905)。在图17的本例中,在该操作执行前,由厚的围框表示的02和05,是在预留块地址管理区A1612中的第一和第三个块的物理块编号,而也由厚的围框表示的11和F3,是预留块地址管理区B1615中的第二和第四个块的物理块编号。因此,这些物理块编号被分别存储在预留块编号保存区A1625和B1626中。此外,将“写”块的数目(N=4)(对应于写入块数目和更新块的总数)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109的参数区1605中(步骤S1906)。
接着,将写操作计数值(M=0)(对应于更新块的数目)加一,并将获得的值(M=1)存储到非易失性存储器109的参数区1605中(步骤S1907)。然后,将对应于第M个(M=1)写操作的物理块编号更新(步骤S1908)。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写入对应的第一预留块的物理块编号02,把对应于在数据块地址管理区A1611中的第一逻辑块编号01的物理块编号F1更新。此外,将对应于第M个(M=1)写操作的预留块编号更新(步骤S1909),而这时,将用于第一数据块的物理块编号F1取代在预留块地址管理区A1612的对应的第一物理块编号02而写入,并改写和相互交换数据块和预留块的物理块编号。
其后,检查根据“写”块的数目和写操作计数值得到的写入进行信息,以判断该写操作是否已经完成(N=M)(步骤S1910)。当写操作还没有完成时,程序控制返回到步骤S1907,并将写操作计数值加一。此外,将改写和相互交换在目标区的第二数据块和第二预留块的物理块编号(步骤S1907和步骤S1909)。当写操作已经完成时,将写操作计数值清零(M=0)(步骤S1911)并终止对地址管理区A1601和B1602的更新。图21显示了在写操作已经完成的状态下存储器的结构。而且,当对地址管理区的更新完成后,将传输对写命令的响应。
所执行的用于更新地址管理区的操作对应于用于写块数据的操作。具体而言,在由一个命令从多个数据区中指定的目标数据区中,通过写命令要写入的块数据暂时存储到预留块中,并改写块编号以在地址管理区中交换由写命令和预留块指定的逻辑块编号。由此可以完成块数据的写操作,而对在地址管理区的块编号的更新操作可以比常规块数据写操作可能达到的进行得更快。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各个数据区中,F0-FF是固定的用于预留块区的逻辑块编号,其中预留块区存储对写操作指定的块数据。因此,由于相同逻辑块编号的读操作和写操作被重复执行,且由于在接收的数据传输的基本同时,执行在预留块区的块数据的存储,所以不再需要写块数据的时间,从而加快了写操作的速度。
当在写操作过程中电源被切断时,由于写操作还没有完成,在非易失性存储器109的参数区1605中的写操作计数值(M)没有清零(≠0)。因此,当电源恢复时将检查写操作计数值(M),这样可以判断在写操作过程中电源是否被切断过。
当继续开始一个没有完成的写操作时,根据存储在参数区1605的“写”块的数目和写操作计数值,保存在块编号保存区A1613和B1616的块编号和存储在缓冲判断标记区1606中的标记值,对没有处理过的块编号进行更新,这样就可以完成该写操作。
现在,将对以下当接收一读命令时执行的操作进行说明,其中逻辑块编号0001,00F2,0000和00F3按指定的顺序被指定,且其中的数据块是一个接一个从数据块区A1501和B1502中交替读出的,即从每个数据块区读出总共两个数据块。
当作为在图20的步骤S1901处执行的命令判断的结果而发现该操作是用于一个读命令的时候,与写命令处理中的方法一样,使用存储在缓冲判断标记区1606的缓冲判断标记值来选择地址管理区A1601或地址管理区B1602来作为保存或更新每个块编号的区(步骤S1912)。
随后,将预留块编号保存在目标区的预留块编号保存区A1625或B1626(步骤S1913)。在图17的例子中,在该操作执行前,把由厚的围框表示的02和05设置为在预留块编号地址管理区A1612中的第一和第三物理块编号,同时,把由厚的围框表示的11和F3设置为在预留块编号地址管理区B1615中的第二和第四物理块编号。由此,将这些物理块编号存储在了预留块编号保存区A1625和B1626中。此外,将“读”块的数目(N=4)(对应于要读的块数或要恢复的块总数)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109的参数区1605中(步骤S1914)。
接着,将读操作计数值(M=0)(对应于恢复的块数)加一,并将该值(M=1)存储到非易失性存储器109的参数区1605中(步骤S1915)。然后,更新与第M个(M=1)读操作对应的预留块编号(步骤S1916)。此时,通过写入对应的第一数据块的物理块编号F1,更新在预留块地址管理区A1612中的第一块编号02。
随后,检查根据“读”块的数目和读操作计数值得到的读出进行信息,以判断该读操作是否已经完成(N=M)(步骤S1917)。当读操作还没有完成时,程序控制返回到步骤S1915。然后将读操作计数值加一,并改写在目标区的第二预留块的物理块编号(步骤S1915和步骤S1916)。当写操作已经完成时,终止对地址管理区A1601和B1602的更新。
写操作计数值(M)也可以作为读操作计数值(M),而“写”块的数目(N)也可以作为“读”块的数目(N),或者,也可以提供独立的上述数目。
在对地址管理区的更新完成后就开始了读命令的响应的传输。加入到读命令的响应中的要读出的块数据,是在预留块地址管理区A1612或B1615中指定的物理块编号的块数据,而从预留数据块0开始读出并传输与“读”块数目相同的数据块。然后,当完成该响应的传输时,恢复地址管理区,这样,预留块地址管理区A1612和B1615中的物理块编号得以返回到接收读命令之前的存在状态。
地址管理区的更新和恢复对应于读块数据的操作。具体上,在通过命令从多个数据区中指定的目标数据区中,改写块编号以在该目标区的地址管理区中交换由读命令指定的逻辑块和预留块。然后,从预留块中读取块数据,随后,为了恢复到初始状态,对预留块和逻辑块的块编号进行改写。由此完成读块数据的操作,与常规块数据的读操作可能达到的相比,对地址管理区中的块编号的更新和恢复操作得到更快的执行。
而且,由于在本实施例中F0-FF是固定的在预留块区中的逻辑块编号并且其中在预留块区中在各数据区存储对读操作所指定的块数据,因此读操作总是对相同的逻辑块编号执行。此外,由于在数据传输的同时进行从预留块区读取块数据的操作,所以基本上不需要读块数据的时间,从而加快了读操作的速度。
此外,当在读操作中电源被切断时,由于读操作还没有完成,在非易失性存储器109的参数区1605中的读操作计数值(M)没有清零(≠0)。因此,由于当电源恢复时将检查读操作计数值(M),这样可以判断在读操作过程中电源是否被切断过。
当继续一个没有完成的读操作时,将根据存储在参数区1605的“读”块的数目和读操作计数值、保存在块编号保存区A1613和B1616的块编号、存储在缓冲判断标记区1606中的标记值,对没有处理过的块编号进行更新,这样就可以完成该读操作。
如上所述,当在对多个数据区的每一个的地址管理区进行更新的过程中要保存或更新块编号时,将缓冲判断标记值读出来。当缓冲标记值是00时,只更新地址管理区A1601,而当缓冲标记值是01时,则只更新地址管理区B1602。
此时,地址管理区A1505的逻辑块编号同从读/写器102中看到的逻辑存储器空间的逻辑块编号相匹配。将从由读/写器102中看到的逻辑存储器空间的逻辑块编号减去F0得到的值作为地址管理区B1506的逻辑块编号。当00F2被写命令指定为第二块时,将检查逻辑块编号和F0,并确定地址管理区B1602已经更新过,并将00F2-00F0=0002获得的结果用作目标区的逻辑块编号。因此,将作为写数据到地址管理区B1602中的逻辑块02来处理该操作。
在该操作的说明中,将相同的数据写入到预留块区A1503和预留块区B1504中,就像是当接收一写命令时,在预留块中存储块数据的操作中所使用的一样。然而,存储操作不限于此。例如,通过执行对目标区的判断操作来更新缓冲判断标记区,可以使用加到命令中的逻辑块编号来判断要写的指定块是否与数据块区A或数据块区B有关,并且可以只向相关预留块区写入数据。
通过本实施例中执行的操作,即使当管理数据块的总块数超过256个,例如,当在存储器空间中数据块区的逻辑块编号扩展到1DF,也可以在没有大量增加用于地址管理区的存储器容量的情况下,高效率地执行数据的写操作和读操作。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即使对于具有很大数据区的非易失性存储器,系统控制也不再需要大量的存储器容量,并且当在块数据读操作或块数据写操作过程中电源被切断时,数据的保护得到保证。此外,操作的执行会快速而高效。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以快速高效地执行操作,即使当电源被切断时,记录在IC卡上数据的保护得到了保证。
同样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即使当IC卡使用一个很大的数据块区时,也能快速高效地执行操作,即使在电源被切断的时候,数据的保护也能有保证。

Claims (25)

1.一种IC卡,包括:
一存储器,具有一用于保存要保存数据的数据存储区,一用于在写操作过程中存储写数据的缓冲区,以及一用于存放把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关联的地址数据的地址管理区,所述物理地址同所述数据存储区和所述缓冲区相关;和
存储器控制装置,在对所述存储器进行数据写操作过程中,用于在所述缓冲区存储与一命令一起进行传输的写数据,以及用于在所述地址管理区中改写对应于所述缓冲区的地址数据以及对应于由所述命令指定的所述数据存储区的地址数据,这样就可以更新所述地址管理区。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IC卡,其中所述存储器包括:
一个地址保存区,用于保存存储在所述地址管理区中且要更新的目标地址数据;和
一个参数区,用于存储指示写操作正在执行的写入进行信息,其中,在所述写操作过程中,根据由所述命令指定的一逻辑地址,所述存储器控制装置将存储在所述地址管理区中并对应于所述缓冲区的物理地址和存储在所述地址管理区中且对应于由所述命令指定的所述数据存储区中的逻辑地址的物理地址暂时存储在所述地址保存区中;并将所述写入进行信息置入所述参数区中;执行更新操作,以改写对应于所述缓冲区的所述物理地址和对应于在所述地址管理区的所述数据存储区的物理地址;并使所述写入进行信息返回初始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的一种IC卡,其中,在所述写操作过程中,所述存储器控制装置将用作所述写入进行信息的在物理地址中要更新的快总数和当前更新的块数都存入所述参数区。
4.根据权利要求3的一种IC卡,其中所述存储器控制装置检查所述写入进行信息以判断所述写操作是否已经完成;其中,当所述写操作没有正常执行时,根据对于存储在所述参数区的物理地址和保存在所述地址保存区的在物理地址中要更新的块总数和更新完的块总数,所述存储器控制装置继续和完成未处理过的物理地址的更新。
5.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IC卡,其中,在所述写操作过程中,所述存储器控制装置在数据传输操作的同时,将加到一个命令信息包里的写数据存储到所述缓冲区中。
6.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IC卡,其中,在所述写操作过程中,在基本上与在所述缓冲区内对所述写数据的存储操作的同时,所述存储器控制装置计算对所述写数据的错误检查数据,并且将所述错误检查数据同所述写数据相关地存储。
7.一种IC卡,包括:
一存储器,具有一用于保存要保存数据的数据存储区,一用于在写操作过程中存储写数据的缓冲区,以及一用于存放把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关联的地址数据的地址管理区,所述物理地址同所述数据存储区和所述缓冲区相关;和
存储器控制装置,用于在对所述存储器执行一数据读操作的过程中,在所述地址管理区中改写对应于所述缓冲区的地址数据和对应于由所述地址管理区的命令指定的所述数据存储区的地址数据,并更新所述地址管理区,还用于读出存储在已经更新的所述缓冲区的读数据,以及用于使所述地址管理区恢复到初始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的一种IC卡,其中所述存储器包括:
一地址保存区,用于保存存储在所述地址管理区且要更新的地址数据,和
一参数区,用于存储指示读操作正在执行的读出进行信息,和
其中,在所述读操作过程中,该存储器控制装置将存储在地址管理区且对应于缓冲区的物理地址暂时存储在所述地址保存区中;将所述读出进行信息置于所述参数区中;执行更新操作,以将用对应于由用于地址管理区的命令指定的所述数据存储区的所述逻辑地址的物理地址改写对应于缓冲区的所述物理地址;从已经更新的缓冲区读出所述读数据,返回已经存储并对应于所述缓冲区的物理地址;将所述读出进行信息返回初始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的一种IC卡,其中,在所述读操作中,所述存储器控制装置将用作所述读出进行信息的物理地址的要恢复的块的总数和当前恢复的块数都存储在所述参数区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一种IC卡,其中所述存储器控制装置使用所述读出进行信息来判断所述读操作是否已经完成;其中,当所述读操作没有正常执行时,根据对于存储在所述参数区的物理地址和保存在所述地址保存区的地址数据的要恢复的块总数和已恢复的块总数的物理地址,所述存储器控制装置继续并完成未处理过的恢复操作。
11.根据权利要求7的一种IC卡,其中,在所述读操作中,所述存储器控制装置从所述缓冲区读出读数据,并在数据传输操作的同时将所述读数据加入到一命令信息包中。
12.根据权利要求7的一种IC卡,其中,在所述读操作中,所述存储器控制装置判断对所述读数据的错误检查数据,这基本上与从所述缓冲区内读出所述读数据的操作同时进行,而且当发现一个数据错误时,将所述错误检查数据作为异常数据加入到一个响应信息包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7的一种IC卡,其中,当要从所述数据存储区和所述缓冲区中读出数据或要将数据写入到这两个区中时,所述存储器控制装置可以在直接指定一物理地址和访问数据的方法和使用所述地址管理区来将指定的逻辑地址转换为一物理地址和访问数据的方法之间实现切换。
14.一种IC卡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写数据到一个IC卡的存储器的过程中,将从一命令获得的写数据存储到所述存储器的一个缓冲区中;和
在一个用于存储所述存储器的地址数据的地址管理区中,改写对应于所述缓冲区的地址数据和对应于由一命令指定的所述数据存储区的地址数据,因此更新所述地址管理区。
15.根据权利要求14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写操作中,将对应于所述缓冲区的物理地址和与在所述地址管理区中由所述命令指定的所述数据存储区中的逻辑地址相对应的物理地址暂时存储在一个地址保存区中;
设置用于指示写操作当前正在执行的写入进行信息;
改写对应于所述缓冲区的物理地址和对应于所述地址管理区中的所述数据存储区的物理地址;因此更新所述地址管理区;和
在完成更新操作后,恢复所述写入进行信息。
16.一种IC卡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从一个IC卡的存储器中读数据的操作中,通过改写对应于一缓冲区的地址数据和对应于由一个命令指定的数据存储区的地址数据,对地址管理区进行更新,所述存储器地址管理区被提供在用于存储地址数据的所述存储器中;和
用于一个的
从已经更新的所述缓冲区读出读数据,并将所述地址管理区恢复到初始状态。
17.根据权利要求16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在所述读操作中,将存储在所述地址管理区且对应于所述缓冲区的物理地址暂时存储在所述地址保存区中;
设置指示读操作当前在执行的读出进行信息;
通过用存储在所述地址管理区且对应于由所述命令指定的所述数据存储区的逻辑地址的物理地址改写对应于所述缓冲区的物理地址,执行更新操作;
在已经从已更新的所述缓冲区获得读数据之后,利用被保存且对应于所述缓冲区的所述物理地址执行恢复操作;和
当恢复过程完成后,使所述读出进行信息返回到初始状态。
18.一种IC卡,包括:
一存储器,包含多个用于存储要保存数据的数据存储区,多个用于在写操作中存储写数据的缓冲区,以及多个用于存储地址数据的地址管理区,该地址数据用于将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联系起来,该物理地址与所述数据存储区和所述缓冲区相关;和
存储器控制装置,在对所述存储器进行数据写操作过程中,用于在所述多个缓冲区存储与一命令一起传输的写数据,以及用于在所述多个地址管理区中改写对应于所述多个缓冲区的地址数据,以及对应于由上述命令指定的所述多个数据存储区的地址数据,从而更新所述多个地址管理区。
19.根据权利要求18的一种IC卡,其中所述存储器包括:
用于保存存储在所述多个地址管理区且要更新的地址数据的多个地址保存区;
一缓冲判断标记区,用于存储指示所述多个缓冲区中之一有效的缓冲区有效性数据;和
一用于存储指示写操作正在执行的写入进行信息的参数区;和
其中,在写操作过程中,根据由所述命令指定的一逻辑地址,所述存储器控制装置选择一个目标数据存储区和一个目标缓冲区,数据将写入该目标缓冲区;在所述缓冲判断标记区内存储指定所述目标区的有效性数据;将对应于所述缓冲区的物理地址和存储在所述多个地址管理区且对应于由所述命令指定的所述多个数据存储区中的逻辑地址的物理地址暂时存储在所述地址保存区中;并将所述写入进行信息置入所述参数区中;根据在所述缓冲判断标记区的有效性数据来执行更新操作,以改写对应于所述多个缓冲区的物理地址和有效的所述目标区域的所述多个地址管理区中的多个数据存储区相对应的物理地址;并使所述写入进行信息返回初始状态。
20.根据权利要求19的一种IC卡,其中所述存储器控制装置检测所述写入进行信息以判断所述写操作是否完成;其中,当所述写操作没有正常执行时,根据存储在所述参数区的在物理地址中的要更新的块总数和更新完的块总数、保存在所述地址保存区的地址数据以及存储在所述缓冲判断标记区中的所述有效性数据,所述存储器控制装置继续并完成未处理过的物理地址的更新。
21.一种IC卡,包括:
一存储器,包含多个用于存储要保存数据的数据存储区,多个用于在写操作中存储写数据的缓冲区,以及多个用于存储地址数据的地址管理区,该地址数据用于将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联系起来,该物理地址与所述多个数据存储区和所述多个缓冲区相关;和
存储器控制装置,用于在对所述存储器进行数据读操作过程中,在所述多个地址管理区中改写对应于所述多个缓冲区的地址数据和对应于由一个命令指定的所述多个数据存储区的地址数据,并更新所述多个地址管理区,用于读出存储在已经更新的所述多个缓冲区中的读数据,并用于使所述多个地址管理区返回初始状态。
22.根据权利要求21的一种IC卡,其中所述存储器包括:
用于保存存储在所述多个地址管理区中且要更新的地址数据的多个地址保存区,
一个缓冲判断标记区,用于存储指示所述多个缓冲区中之一有效的缓冲区有效性数据,和
一个用于存储指示读操作正在执行的读出进行信息的参数区;和
其中,在所述读操作中,所述存储器控制装置使用由所述命令指定的逻辑地址,来选择一目标存储区和一目标缓冲区,数据将从其中读出;在所述缓冲判断标记区存储指定所述目标区的有效性数据;将存储在所述多个地址管理区且对应于所述多个缓冲区的物理地址暂时存储在所述地址保存区中;将所述读出进行信息置入所述参数区中;根据所述缓冲判断标记区中的所述有效性数据执行更新操作,以在用于有效目标区的一个地址管理区中用与由所述命令指定的所述数据存储区的所述逻辑地址相对应的物理地址改写对应于所述多个缓冲区的所述物理地址;从已经更新的所述多个缓冲区中读出所述读数据,返回已经被存储的且对应于所述多个缓冲区的所述物理地址;使所述读出进行信息返回初始状态。
23.根据权利要求22的一种IC卡,其中所述存储控制器使用所述读出进行信息来判断是否完成所述读操作;其中,当还没有正常执行所述读操作时,根据存储在所述参数区的物理地址要恢复的块总数和已恢复的块总数,和保存在所述地址保存区的地址数据以及在所述缓冲判断标记区的所述有效性数据,所述存储器控制装置继续并完成未处理过的所述物理地址的恢复。
24.一种IC卡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对一IC卡的存储器进行写数据的操作过程中,将同一命令一起接收的写数据存储到所述存储器的缓冲区中;
使用由所述命令指定的一逻辑地址,从多个存储区和多个缓冲区中选择出数据将写入其中的一个目标区和一个目标缓冲区,以及在一缓冲判断标记区中存储用于指定所述多个目标区的有效性数据;
将在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用来存储地址数据的地址管理区中的对应于所述多个缓冲区的物理地址和对应于由所述命令指定的所述数据存储区的逻辑地址的物理地址暂时存储在地址保存区中;
设置指示当前在执行写操作的写入进行信息;
根据在所述缓冲判断标记区中的有效性数据,在用于所述有效目标区的所述地址管理区中,对与所述多个缓冲区相对应的物理地址和对应于所述多个数据存储区的物理地址进行改写,因此更新所述地址管理区;
在完成更新后恢复所述写入进行信息。
25.一种IC卡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从一个IC卡的存储器读数据的过程中,使用由一命令指定的逻辑地址,来从多个数据存储区以及多个缓冲区中选择要从其中读取数据的一个目标数据存储区和一个目标缓冲区,并在缓冲判断标记区存储指定所述目标区的有效性数据;
将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用于存储地址数据的地址管理区中且对应于所述目标缓冲区的物理地址暂时存储在地址保存区中;
设置用于指示当前执行读操作的读入进度信息;
根据在所述缓冲判断标记区的所述有效性数据,通过用存储在所述地址管理区且对应于由所述命令指定的所述多个数据存储区中的逻辑地址的物理地址改写对应于所述多个缓冲区的物理地址来更新用于所述有效目标区的所述地址管理区;
在已经从已更新的所述缓冲区获得读数据之后,利用被保存且对应于所述缓冲区的所述物理地址执行恢复操作;和
在该恢复完成后,将所述读出进行信息返回到初始状态。
CN02154252A 2001-12-11 2002-12-11 Ic卡及其数据处理方法 Pending CN14301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76991/2001 2001-12-11
JP2001376991A JP2003178281A (ja) 2001-12-11 2001-12-11 Icカード及びその情報処理方法
JP219629/2002 2002-07-29
JP2002219629A JP3920166B2 (ja) 2002-07-29 2002-07-29 Icカード及びその情報処理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30179A true CN1430179A (zh) 2003-07-16

Family

ID=26624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2154252A Pending CN1430179A (zh) 2001-12-11 2002-12-11 Ic卡及其数据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017825B2 (zh)
EP (1) EP1324207B1 (zh)
CN (1) CN1430179A (zh)
DE (1) DE60218121T2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79933A (zh) * 2010-06-10 2011-12-14 索尼公司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CN111881440A (zh) * 2020-07-31 2020-11-03 珠海优特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权限管理方法和集成电路卡
CN114253364A (zh) * 2020-09-25 2022-03-29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卡组件、其监控装置及其画面输出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37456C (zh) * 2003-12-09 2008-11-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主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2005182525A (ja) * 2003-12-19 2005-07-07 Fujitsu Ltd 記憶装置
JP2008146184A (ja) * 2006-12-06 2008-06-26 Fujitsu Ltd リーダライタ装置、リーダライタ制御プログラム、データアクセスシステムおよびデータアクセス制御方法
KR20090043823A (ko) * 2007-10-30 2009-05-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외부 공격을 감지할 수 있는 메모리 시스템
US7963443B2 (en) * 2007-12-31 2011-06-21 Vivotech, Inc. Systems, method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mitigating signal noise at a wireless smart device reader
JP4758518B2 (ja) * 2009-06-18 2011-08-3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不揮発性記憶装置、アクセス装置、不揮発性記憶システム及びメモリコントローラ
FR2963128B1 (fr) 2010-07-21 2012-08-31 St Microelectronics Rousset Procédé de détection d'une attaque par injection de faute dans un dispositif de mémoire, et système de détection correspondant
US10642795B2 (en) * 2013-04-30 2020-05-05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efficiently duplicating data in a storage system, eliminating the need to read the source data or write the target data
US9070426B2 (en) * 2013-09-09 2015-06-3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capable of setting an internal state of a NAND flash memory in response to a set feature command
CN103761549A (zh) * 2014-01-13 2014-04-30 刘鹏 一种高可靠性rfid标签识别方法
JP6833364B2 (ja) * 2016-07-01 2021-02-24 株式会社東芝 Icカード、および、icカード処理装置
CN106328059B (zh) * 2016-09-07 2017-10-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电学补偿的存储器中数据更新的方法和装置
CN107729260A (zh) * 2017-09-30 2018-02-23 捷德(中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智能卡的存储空间回收方法
US10795771B2 (en) * 2018-02-28 2020-10-06 Dell Products, L.P.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with reduced data loss in block mode
US20200388242A1 (en) * 2019-06-05 2020-12-10 Novatek Microelectronics Corp. Timing controller device and data reading-writing method
TWI763054B (zh) * 2020-09-25 2022-05-01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卡組件、其監控裝置及其畫面輸出方法
US11573853B2 (en) * 2021-03-31 2023-02-07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Error checking data used in offloaded operatio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7756B2 (ja) * 1987-04-13 1996-03-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Icカード
EP0618535B1 (en) 1989-04-13 1999-08-25 SanDisk Corporation EEPROM card with defective cell substitution and cache memory
JP2794043B2 (ja) 1989-12-22 1998-09-03 株式会社東芝 携帯可能電子装置
JP2675429B2 (ja) * 1990-10-08 1997-11-12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メモリカードにおけるデータ管理方式
JPH04263386A (ja) * 1991-02-18 1992-09-1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Icメモリカード
EP0772358A1 (en) * 1991-08-09 1997-05-0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Memory card apparatus
US5590306A (en) * 1992-09-08 1996-12-3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Memory card management system for writing data with usage and recording codes made significant
CN2154252Y (zh) 1993-02-23 1994-01-26 黄运新 少齿差式行星齿轮传动绞车
JPH09223203A (ja) 1996-02-20 1997-08-26 Shinko Electric Co Ltd 非接触icカード
JP3702923B2 (ja) 1997-02-28 2005-10-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GB2349242A (en) 1999-04-20 2000-10-25 Inventec Corp Flash memory architecture and rewrite method
JP2001005928A (ja) 1999-06-17 2001-01-12 Hitachi Maxell Ltd Icカード
JP2001051883A (ja) 1999-08-12 2001-02-23 Nec Corp 不揮発性メモリにおける自己修復方法および不揮発性メモリ装置
JP2001243110A (ja) * 1999-12-20 2001-09-07 Tdk Corp メモリコントローラ、フラッシュメモリシステム及びフラッシュメモリへのアクセス方法
JP2001297316A (ja) * 2000-04-14 2001-10-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メモリカード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79933A (zh) * 2010-06-10 2011-12-14 索尼公司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CN102279933B (zh) * 2010-06-10 2016-02-03 索尼公司 通信设备和通信方法
CN111881440A (zh) * 2020-07-31 2020-11-03 珠海优特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权限管理方法和集成电路卡
CN114253364A (zh) * 2020-09-25 2022-03-29 技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卡组件、其监控装置及其画面输出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0218121D1 (de) 2007-03-29
EP1324207A3 (en) 2004-12-08
US7017825B2 (en) 2006-03-28
EP1324207A2 (en) 2003-07-02
EP1324207B1 (en) 2007-02-14
US20030106942A1 (en) 2003-06-12
DE60218121T2 (de) 2007-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430179A (zh) Ic卡及其数据处理方法
CN1229724C (zh) 外部存储设备和数据处理方法
CN1203395C (zh) 半导体存储卡的访问装置、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初始化方法和半导体存储卡
CN1207681C (zh) 电子钱包间安全操作的电子钱包系统
CN1437110A (zh) 用于断点设定的装置和方法
CN1596401A (zh) 非易失性存储器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892599A (zh) 车载数据重写控制系统
CN1619456A (zh) 打印装置、打印系统、作业处理方法、存储介质、程序
CN1410876A (zh) 微处理机
CN1171584A (zh) 进度管理装置
CN1794261A (zh) 接触型数据通信设备、发送和接收设备及方法
CN1698035A (zh) 数据存储装置、更新数据存储装置中的管理信息的方法和计算机程序
CN1722166A (zh) 电子信息备份系统
CN1722140A (zh) 信息处理设备及信息处理方法
US7757025B2 (en)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peripheral device and program creation method thereof
CN109472577A (zh) 账户入账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906623A (zh) 非接触式卡
CN1666474A (zh) 管理节点设备、节点设备、网络配置管理系统、网络配置管理方法、节点设备控制方法、和管理节点设备控制方法
CN1745393A (zh) 数字内容分发系统
CN1532755A (zh) 联合指示信息生成装置及联合指示信息生成方法
CN1301362A (zh) 软件生成装置和软件生成方法
CN1625759A (zh) 存储器中的编码数据的更新管理
CN1296583A (zh) 数字数据记录再生方法和数字数据记录再生装置
JP4064561B2 (ja) 製品ライフサイクル計画支援装置および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媒体装置
CN101894024B (zh) 一种基于模型库的模型元素一致性保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