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93846A - 弦乐器用颤音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弦乐器用颤音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393846A CN1393846A CN01142489A CN01142489A CN1393846A CN 1393846 A CN1393846 A CN 1393846A CN 01142489 A CN01142489 A CN 01142489A CN 01142489 A CN01142489 A CN 01142489A CN 1393846 A CN1393846 A CN 139384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lock
- mentioned
- tremolo
- spring
- slide blo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D—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WIND MUSICAL INSTRUMENTS; ACCORDIONS OR CONCERTINAS; 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AEOLIAN HARPS; SINGING-FLAME MUSICAL INSTRUMENTS; MUSICAL INSTRU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D3/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e.g. slide-bars
- G10D3/14—Tuning devices, e.g. pegs, pins, friction discs or worm gears
- G10D3/147—Devices for altering the string tension during playing
- G10D3/153—Tremolo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弦乐器用颤音装置,可将颤音操作之后等的调谐失常现象抑制到最小限度。该弦乐器用颤音装置1包括:具有颤音块(40)的颤音体(10);臂(50);背面机构底座(61);第一轴承部(62)和第二轴承部(63);滑动轴部(70);定位挡块(71);滑块(75);可动挡块(80),其具有可与滑块接触或脱离的前部(81)、和可与定位挡块接触或脱离的后部(82);将颤音块和滑块连接起来的连接杆(85);张设在背面机构和滑块之间的第一弹簧(90);张设在可动挡块的前部和第二轴承部之间的第二弹簧(95)。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弦乐器用颤间装置。
现有技术
弦乐器用颤音装置一般都很熟悉,尤其是电吉它使用很广泛。所谓颤音装置,系指同时加大或减小弦乐器全弦的张力从而获得印象性音色效果的装置。现有的颤音装置如图14所示,一般包括:颤音体(琴马)130,其摆动自如地安装在弦乐器(图中为吉它)的主体B上,表面侧配设有支承弦S用的琴马鞍之类的弦支承部件131,而且在背面侧突设有颤音块132;操作颤音体130摆动用的臂135,其安装在该颤音体130的表面侧上;弹簧140,张设在上述颤音块132和主体B之间,通过和张设在主体B表面侧的弦S的张力一同发挥作用来保持上述颤音体130的平衡状态。
在上述结构的颤音体装置120上,当全弦S的张力和作用于与该张力相反方向上的上述弹簧140的施力平衡时,上述颤音体130静止且处于平衡状态,通过使上述臂135动作,从而使颤音体130摆动,增减全弦S的张力,于是各弦S的音程升高或降低,另一方面,离开臂135而使颤音体130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即平衡状态位置,则各弦S的音程回到原来的音程。
但是,在现实中上述弦S的张力与弹簧140的力构成的颤音体130的平衡系统是非常敏感的系统,因颤音体130的摆动支点处存在摩擦力、或弹簧140的复原力不充足、或在演奏中演奏者的手触及颤音体130和臂135等,或演奏中弦弯曲、颤动(手急速离开臂135时产生的惯性力引起的音失真、弦S切断等原因,颤音体130摆动后,该颤音体130不能完全回到原来的平衡状态位置(成为中立点的平衡状态位置),往往会使调谐失常。上述颤音装置120的另一大缺点是调谐非常困难。这是因为将一根弦S调至目标音程时,例如在将某根弦S的张力增大而提高音程时,全弦S的张力之和也增大,颤音体130的平衡状态位置向琴颈方向(前方)移动,弦间距离(从螺母至颤音体的弦支承部的距离)缩短,其他弦S的张力也减小,结果其他的弦S的音程降低。而且,当某根弦S的张力减小时,相反其他的弦S的音程会升高。因此,全部的弦S完全调谐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要想达到与其接近的区域也是很费力的。
此外,对于各弦S来说,目标音程与弦的线密度和弦长之间规定的关系式成立,如上述现有结构的颤音装置120那样,在弦S的端部的一侧动作的结构中,根据弹簧140的强度,即使是在现有弦乐器的音阶长以外,在开放弦的调谐中,存在着无数的与调谐相吻合的中立点。因此,当颤音体130在设计上的平衡状态位置(中立点)的前侧、或后侧平衡而达到平衡状态时,即使按压琴颈上的档子,也弹不出原来的音程。
上述颤音装置120的缺点早就引起人们的很大关心,近年来,提出了多件特开平1-93793号和特公开2-48120号等中所述的,使用了比弦的张力更大的弹簧的颤音装置。但是,特开平1-93793号等中的机构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即在增加弦的张力来提高音程时,操作臂需要很大的力量。另外,特公开2-48120号中所述的颤音装置中,由于颤音块与一个弹簧直接接触,故在颤音体摆动时弹簧会倾斜,或向伸缩方向之外的方向变形,这样,往往会影响弹簧的复原力。而且,在该颤音装置上,使颤音体静止用的挡块与颤音体的接触噪音大,在为了抑制该噪音而在两者之间设橡胶之类的缓冲部件的情况下,因接触面积小故缓冲部件的变形量大,容易使调谐失常。另外,该颤音装置还存着调整位置多,使用者不容易掌握要调整的位置和调整方法的缺点。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状况而开发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弦乐器用颤音装置,这种颤音装置可将调谐失常抑制到最小程度,同时还可简单地,非常准确地进行这种调谐,而且还可降低颤音体摆动时的接触噪音,调整位置也少。
发明内容
即,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是一种通过臂的操作使颤音体摆动而改变弦的张力,从而使音程变化的颤音装置,其特征是,这种颤音装置包括以下几部分:颤音体,其摆动自如地安装在弦乐器的主体上,表面侧配设有支承弦的弦支承部件,并且里面侧突设有颤音块;安装在该颤音体上,用于操作颤音体的摆动的臂;配置在上述主体背面侧上的背面机构底座;设在上述背面机构底座或主体上的定位挡块;进退自如地构成的滑块;可动挡块,其进退自如,可与上述滑块及定位挡块接触和脱离;用于将上述滑块连接起来的连接杆;第一弹簧,其张设在上述背面机构底座和上述滑块之间,将滑块向前方推压;第二弹簧,其张设在上述可动挡块和上述背面机构底座之间,将可动挡块向前方推压。不操作上述臂时,由于张设在主体表面侧的弦的张力、和第一弹簧及第二弹簧的施力作用,滑块与可动挡块以及可动挡块与定位挡块相互接触,颤音体处于平衡状态。通过操作上述臂使颤音体摆动成向前方倾斜时,颤音块向后方回转,随之通过连接杆使滑块和可动挡块向后方滑移,该可动挡块离开定位挡块,另外,在解除上述臂的操作时,由于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施力作用,使滑块和可动挡块回到该可动挡块与定位挡块相接触的原来位置,使颤音体恢复到平衡状态。通过对上述臂的操作而使颤音体摆动成向后方倾斜时,颤音块向前方回转,随之通过连接杆使滑块向前方滑移,该滑块离开可动挡块,另外,解除了上述臂的操作时,由于弦的张力作用,使滑块回到与可动挡块接触的原来位置,使颤音体恢复到了平衡状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1中,在设于背面机构底座上的第一轴承部及第二轴承部之间架设滑动轴部,滑块和可动挡块沿着该滑动轴部进退自如,而且还在上述背面机构底座的第一轴承部和第二轴承部之间设有定位挡块。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中,可动挡块具有可与滑块接触及脱离的前部、和可与上述定位挡块接触及脱离的后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3中,第二弹簧张设在可动挡块的前部与第二轴承部之间。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1~4的任一项中,第一弹簧张设在第一弹簧前侧安装块和第一弹簧后侧安装块之间,其中前侧安装块设在背面机构底座的前部,后侧安装块设在上述滑块上。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1~5的任一项中,颤音块和连接杆的回转支点位于颤音体的摆动轴的大致正下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5或6中,第一弹簧前侧安装块位置可调地安装在背面机构底座上。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1~7的任一项中,在滑块与可动挡块之间设有缓冲部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1~8的任一项中,在可动挡块与定位挡块之间设有缓冲部件。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1~9的任一项中,将颤音块和滑块连接起来的连接杆是可伸缩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1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1~10的任一项中,第一弹簧的施力的作用方向和第二弹簧的施力的作用方向都是与弦的张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同时,上述第一弹簧的施力比全弦张力小,且第一弹簧的施力和第二弹簧的施力之和比全弦张力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2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1~11的任一项中,在滑块和可动挡块之间设有可以卡合和解除卡合的卡合机构,利用该卡合机构使滑块与可动挡块卡合,这样便可限制滑块向前方移动。
如以上图示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颤音操作之后,颤音体通过由定位挡块、滑块、可动挡块、连接杆、第一弹簧及第二弹簧等构成的复原机构的动作,始终回到原来的平衡状态,故可将颤音操作后的调谐失常现象抑制在最小程度。又因上述颤音体始终保持平衡状态,故在不操作颤音的平时,也可极力防止弦弯曲、颤动、和断弦等引起的调谐失常现象。而且,该颤音装置的调整部位比较少,故使用者容易搞清要调整的部位和调整方法,容易进行调谐。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的电吉它之轴测图。
图2是表示该实施例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及其周边的正视图。
图3是表示去除一部分部件后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及其周边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该实施例的弦乐器颤音装置的背面机构之后视图。
图5是沿图3的5-5线的剖面图。
图6是沿图4的6-6线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音程降低时去除了一部分部件后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及其周边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音程降低时弦乐器用颤音装置的背面机构之后视图;
图9是表示音程升高时去除了一部分部件后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及其周边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音程升高时弦乐器用颤音装置的背面机构之后视图。
图11是表示另一实施例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12是表示又一实施例的去除一部分部件后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及其周边的剖面图。
图13是表示该实施例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的背面机构之后视图。
图14是表示现有的普通弦乐器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及其周边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的电吉它之轴测图,图2是表示该实施例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及其周边的正视图,图3是表示去掉一部分部件后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及其周边的剖面图,图4是表示该实施例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的背面机构之图,图5是沿图3的5-5线的剖面图,图6是沿图4的6-6线的剖面图,图7是表示音程降低时去掉了一部分部件后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及其周边的剖面图,图8是表示音程降低时弦乐器用颤音装置的背面机构之后视图,图9是表示音程升高时去掉了一部分部件后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及其周边的剖面图,图10是表示音程升高时弦乐器用颤音装置的背面机构之后视图,而且,图11是表示另外的实施例之弦乐器用颤音装置主要部分的图,图11(A)为弦乐器用颤音装置的背面机构的部分后视图,图11(B)是该背面机构的部分侧视图。图12是表示又一实施例的去掉了一部分部件后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及其周边的剖面图,图13是表示该实施例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的背面机构之后视图。
图1所示的弦乐器系电吉它G,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它具有琴颈N和主体B。上述琴颈N的前端设有头部H,在该头部H部分上各弦S的一端由弦柱Nb保持固定住。在上述主体B上,作为调弦装置和音程变化装置安装有构成琴马的颤音装置1,在该颤音装置1的部分上保持固定着备弦S的一端(与上述头部H侧相对一侧的一端)。另外,图中的符号Na是设在琴颈N前端侧的支承各弦的头部侧端的螺母,符号Nc与上述弦柱Nb连接,是调谐(调弦)用的弦轴装置。
从图2~图6可知,上述颤音装置1包括:颤音体10;臂50,它装卸自如地安装在该颤音体10上,用于操作颤音体10的摆动;构成颤音体复原机构的背面机构60,它的作用是在上述颤音体10摆动之后使该颤音体10恢复到平衡状态位置(成为平衡状态的中立位置)。在图示的例子中,上述背面机构60配设在形成于主体B的背面侧上的凹部Bb内。
该实施例中,上述颤音体10包括:底板11,它安装在主体B上,可相对于其表面Ba自由摆动;弦支承部件(这里系指琴马鞍)20,它配置在该底板11上,支承着弦S;颤音块40,其突设在上述底板11的背面侧上。
该实施例中,上述底板11上配置有数个(图中为6个)与各弦S对应的各自独立的弦支承部件20,可调整每根弦S的音色。图3是表示不演奏颤音的、颤音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颤音装置1及其周边的剖面图,图4是表示该平衡状态时的背面机构的后视图。为了方便,图3是省略了第一弹簧表示的(图7、图9也一样)。
该实施例中的上述底板11,在其前部(琴颈N侧部)的两端上形成的刃形支承部12、12上,用双头螺栓Bs、Bs可摆动地固定住。另外,该实施例中,在该底板11的大致中央形成有数个开口槽13,这些开口槽与各弦支承部件20的位置一致。
实施例的各弦支承部件20包括鞍保持部件21、鞍主体25及回转调节棒31。上述鞍保持部件21可前后调节地固定在上述底板11上。上述鞍主体25经由垂直于弦的张设方向的轴部26支承在上述鞍保持部件21上,可在前后方向上回转调节。该鞍主体25的前部具有呈曲面状地形成的弦支承部27。而且,后部还形成有弦固定用凹部28,由该弦固定用凹部28的内壁和弦固定块29夹住弦S的末端,于是将弦S固定住。上述弦固定块29由拧入上述弦固定用凹部28内的后述回转调节棒31的前端部分保持固定住。
在上述各鞍主体25的后部上,向后方突设有回转调节棒31,其用于自如地调节该鞍主体25向前后方向的回转。该回转调节棒31插穿在上述底板11的开口槽31内。与该回转调节棒31相对应,在上述底板11的背面侧上设有板簧35,该板簧始终使上述各回转调节棒31向鞍主体25的前方回转方向依附,而且,还在底板11的后部表面上设有调节螺钉部件(微调螺栓)36,该部件与用上述板簧35推压的各回转调节棒31接触,通过其前进后退运动(图中为上下运动)使上述各鞍主体25回转而进行张弦。将上述调节螺钉部件36向顺时针方向回转时,回转调节棒31下降(向后方回转方向转动),鞍主体25与其连动向后方向回转,于是弦的张力(音程)升高。反之,将上述调节螺钉部件36向逆时针方向回转时,回转调节棒31上升(向前方回转方向转动),鞍主体25与其连动向前方回转,于是弦的张力(音程)降低。
该实施例中,各弦支承部件20采用具有鞍保持部件21和鞍主体25的摇摆型,但是,当然不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各弦支承部件也可采用普通的非摇摆型的。另外,实施例中,在底板11上与各弦S相对应各自独立地配置有数个弦支承部件20,可调整每根弦S的音色,但不局限于此,也可在底板上设一块型的弦支承部件。
突设在上述底板11背而侧上的颤音块40位于连通主体B的表里的开口部Bc内。该颤音块40的前端(自由端)两侧设有联杆安装部(图中为球状的联杆安装部)41、41,该联杆安装部回转自如地与连接杆85、85卡合。
下面,对构成颤音体复原机构的背面机构60进行说明。在实施例中该背面机构60包括:背面机构底座61;第一轴承部62及第二轴承部63;滑动轴部70;定位挡块71、71;滑块75;可动挡块80;连接杆85、85;第一弹簧90、90;第二弹簧95。
上述背面机构底座61,是成为背面机构60往主体B上安装的安装部的部分,用螺钉部件等适宜固定部件固定在上述主体B的背面侧、这里是指背面机构配置用凹部Bb内。实施例中,在该背面机构底座61的中央稍靠前侧形成有与上述主体B的开口部Bc相对应的开口部61o,使上述颤音块40的前端部分位于该开口部61o内。另外,在上述背面机构底座61的大致中央部(上述开口部61o的后侧周缘)设有第一轴承部62,后部设有第二轴承部63,在该第一轴承部62和第二轴承部63之间架设有滑动轴部70。
实施例中,在上述背面机构底座61的前部设有第一弹簧前侧安装块64、64,用于卡住第一弹簧90的前端侧。另外,在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弹簧前侧安装块64、64的本发明技术方案7规定的那样,位置可调地安装在背面机构底座61上。图示的例子中,上述安装块64、64拧在调节螺钉部件66上,该调节螺钉部件与突设在背面机构底座61的前端上的托架65的螺钉孔进行螺纹配合,通过调节螺钉部件66的操作,可调节该安装块64、64的位置。这样,通过上述安装块64、64的位置调节,便可使第一弹簧90、90的施力与所使用的各种弦直径的弦S的张力相匹配。另外,在上述背面机构底座61的第一轴承部62和第二轴承部63之间配设有定位挡块71、71,用于限制可动挡块80的前进(移动)。
在上述滑动轴部70上,前侧可滑动地安装有滑块75,其后侧可滑动地安装有可动挡块80,如本发明技术方案2规定的那样,各自沿着该滑动轴70进退自如。另外,图5、图6中的符号76是滑块75的轴孔,符号83是可动挡块80的轴孔。实施例中的上述滑块75上,如本发明技术方案5规定的那样,设有卡合第一弹簧90、90的后端侧用的第一弹簧后侧安装块77、77,同时还设有联杆安装部(图中为球状联杆安装部)78、78,其回转自如地与后述的连接杆85卡合。
上述可动滑块80如本发明技术方案3规定的那样,具有可与滑块75的后面(严格说来,通过后述缓冲部件M1)接触和脱离的前部81、以及具有可与上述定位挡块71、71的后面(严格说来,通过后述缓冲部件M2、M2)接触和脱离的后部82、82。实施例的可动挡块80是由这种形状组成的,即从图中可知,其2个后部82、82与定位挡块71、71平行地突设在大致呈U字形的前部81的两端上。当然,可动挡块80的形状和与其相对应的定位挡块71、71的数量不受上述的限制。
在该实施例中,如本发明技术方案8规定的那样,在上述滑块75和可动档块80的前部81之间设有由像胶等形成的缓冲部件M1。这样,后述的滑块75与可动挡块80的前部81接触时的冲击便可由缓冲部件M1吸收,可减小接触噪音等异音的产生。在图示的例子中,上述缓冲部件M1固定在可动挡块80的前部81的前面。当然,上述缓冲部件M1也可固定在滑块75的后面。
在该实施例中,如本发明技术方案9规定的那样,在上述可动挡块80的后部82、82和定位挡块71、71之间也设有由像胶等形成的缓冲部件M2、M2,后述的可动挡块80的后部82、82与定位挡块71、71接触时的冲击可由缓冲部件M2、M2吸收,可减小接触噪音等异音的产生。在图示的例子中,上述缓冲部件M2、M2固定在定位挡块71、71的后面。当然,也可将上述缓冲部件M2、M2固定在可动挡块80的后部82、82的后面。而且,上述滑块75与可动挡块80的前部81的接触,以及可动挡块80的后部82、82与定位挡块71、71的接触是面接触,又因这些接触面积较大,故它们的面压力变小,不容易产生对调弦有影响的缓冲部件M1、M2的变形。
连接杆85、85用于将上述颤音块40的前端侧和上述滑块75连接起来,将颤音块40的回转(摆动)运动变换成直线运动,使上述滑块75滑移。实施例的连接杆85、85通过颤音块侧卡合孔86、86可回转自如地卡合在上述颤音块40的前端两侧的联杆安装部41、41上,同时,还通过滑块侧卡合孔87、87回转自如地卡合在上述滑块75的联杆安装部78、78上。另外,连接杆85、85与颤音块40或滑块75的连接若采用图示的球接头方式,则在用上述双头螺栓Bs、Bs调整颤音体10的斜度时,可容易地颤音体10前后左右的斜度相对应。
最好,如发明技术方案6规定的那样,使上述颤音块40和连接杆85、85的回转支点(这里系指颤音块40的联杆安装部41、41)位于颤音体10的摆动轴(这里系指摆动自如地将底板11固定的连接2个双头螺栓Bs、Bs的线)的大致正下方。这样,就具有可有效地将颤音体10的摆动变成滑块75和可动挡块80的滑移运动的优点。
在该实施例中,如本发明技术方案10规定的那样,上述连接杆85、85的结构是可伸缩的。这种结构,通过连接杆85、85的伸缩便可调整颤音体10(底板11)的初期设定角度(不演奏颤音时的角度),而且,还具有可与上述双头螺栓Bs、Bs的斜度相对应的优点。作为伸缩自如地构成各连接杆85的一个例子,将各连接杆85设成如图所示的拉线螺丝结构。图示例子中的连接杆85由以下部分构成:联杆主体85a,其外周刻有螺纹;颤音块侧卡合部85b,它具有上述颤音块侧卡合孔86,其上刻有与上述联杆主体85a的外螺纹进行螺纹配合的内螺纹;滑块侧卡合部85c,它具有滑块侧卡合孔87,其上刻有与上述联杆主体85a的外螺纹进行螺纹配合的内螺纹,使上述联杆主体85a相对于颤音块侧卡合部85b和滑块侧卡合部85c回转和进退,这样,便可使该连接杆85伸缩。当然,使各连接杆85自由伸缩的结构不局限于上述例示。
第一弹簧90、90和第二弹簧95用于利用它们的施力(弹簧力)和张设在主体表面Ba-侧上的弦S的张力来保持上述颤音体10(底板11)的平衡状态,更具体地说,是用于使颤音体10摆动而引起移动后的滑块75和可动档块80回到移动前的原来位置。实施例中的第一弹簧90、90如本发明技术方案5规定的那样,它张设在设于上述背面机构底座61的前部上的第一弹簧前侧安装块64、64和设于上述滑块75上的第一弹簧后侧安装块77、77之间。实施例中的第二弹簧95如本发明技术方案4规定的那样,它张设在上述可动挡块80的前部81的和第二轴承部63之间。该实施例中,从图示可知上述第二弹簧95外嵌在上述滑动轴部70上。
这里,上述第一弹簧90、90,在颤音体10处于平衡状态的平时,在比自然长度伸长的状态下张设在上述第一弹簧前侧安装块64、64和上述滑块75的第一弹簧后侧安装块77、77之间,将滑块75向前方(第一弹簧前侧安装块方向)推压。另一方面,上述第二弹簧95,在颤音体10处于平衡状态的平时,在比自然长度缩短了的状态下,张设在上述可动挡块80的前部81和第二轴承部63之间,始终将可动挡块80向前方(滑块方向)推压。从以上说明可知,在该颤音装置1上,第一弹簧90、90的施力和第二弹簧95的施力都是向着相同方向(前方)作用。另外,也可这样构成,将上述第二轴承部63位置可调地安装在背面机构61上,通过对该第二轴承部63的位置调节来改变第一弹簧90、90的施力。
上述结构的颤音装置1,在上述臂50不操作时,利用张设在主体B表面侧上的弦S的张力、和上述第一弹簧90、90及第二弹簧95的施力,滑块75位于第一滑块位置P1上,同时,可动挡块80位于第一可动挡块位置Q1上,滑块75与可动挡块80的前部81、以及可动挡块80的后部82、82与定位挡块71、71分别相互接触,于是颤音体10成为平衡状态。弦S不张紧时,滑块75因第一弹簧90、90的施力而位于上述第一滑块位置P1前侧,各弦S固定在上述弦支承部件20上,调谐(调弦)时,使弦S的张力与第一弹簧90、90的施力平衡,滑块75慢慢向后方(可动挡块80一侧)移动。
在该实施例(在6弦吉它的情况下)中,假设调谐后的全弦张力为T。时,第一弹簧90、90的合计施力设定为[5/6×To-α]相当值,同时,第二弹簧95的施力设定为[1/6×To+β]相当值。上述α及β设定为下述值,即假设弦的变化不产生张力差,弦弯曲时或手扶臂时弦的张力不变,而且是不引起颤动的值。另外,设定α、β的关系为β>α>0.
在该实施例中,在调谐中全弦张力达到上述[5/6×To-α]相当值时,滑块75位于上述第一滑块位置P1,与可动挡块80的前部81接触。而且,上述第一弹簧90、90的施力和第二弹簧95的施力之和为[5/6×To-α]+[1/6×To-β]=To+β-α,如本发明技术方案11规定的那样,大于调谐后的全弦张力To,故上述滑块75与可动挡块80的前部81接触后直至调谐完毕,即使弦的张力增大,滑块75和可动挡块80也不移动。
如上述,设定第一弹簧90、90和第二弹簧95的施力,例如,当6根弦中的1根弦断了时,其余的弦张力变成约5/6×To,上述第一弹簧90、90的施力为[5/6×To-α],由于其余的弦张力比该施力大,故上述滑块75不会移动到与可动滑块80的前部81接触的第一滑块位置P1。也就是说,6根弦中的1根断了时,也可维持颤音体10的平衡状态,可保持其余的弦的调音状态,可防止该剩下的弦的音程变化。
在上述结构的颤音装置1上,将臂50降下、即将臂50向主体表面Ba方向推压时,如图7所示,颤音体10(底板11)以上述双头螺栓Bs、Bs为支点摆动成向前方(琴颈N方向)倾斜的姿势。这样,各弦S的张力减小,各弦的音程降低(降音)。这里,从图7和图8可知,突设在上述底板11的背面侧上的颤音块40向后方(图中向逆时针方向)回转,随之滑块75和可动挡块80通过连接杆85、85沿滑动轴部70向后方滑移,上述可动挡块80的后部82、82离开定位挡块71、71。
上述臂下降后,解除作用在臂50上的力、即解除对臂50的操作后,由于第一弹簧90、90和第二弹簧95的施力,滑块75和可动挡块80接触并向前方滑移,当可动挡块80的后部82、82与定位挡块71、71接触时,上述移动终止,该滑块75和可动挡块80回到原来位置(第一滑块位置,第一可动挡块位置),颤音体10恢复平衡状态(复归)。
将上述臂50抬起,即将臂向主体表面Ba的相反方向拉时,如图9所示,颤音体10(底板11)摆动成以上述双头螺栓Bs、Bs为支点向后方(琴颈N的相反方向)倾斜的姿势。于是,各弦S的张力增大,各弦的音程升高(Sharp)。这时,从图9、图10可知,突设在上述底板11的背面侧上的颤音块40向前方(图中向顺时针方向)回转,随之只有滑块75通过连接杆85、85沿滑块轴部70向前方滑移,该滑块75离开可动挡块80的前部81。
这里,假设颤音体10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全弦张力为To、第一弹簧90、90的施力(初期设定值)显U1,则上述抬高臂(臂操作)所需要的力为[T0-U1]。即,这种结构的颤音装置1与特开平1-93793号所述的颤音装置相比,可用小相当于第一弹簧90、90的施力U1那么大的力量来抬高臂50(升高音程)。
上述抬高臂之后,解除作用于臂50上的力,即解除该臂50的操作,利用各弦S的张力使滑块75向后方滑移,该滑块75与可动挡块80的前部81接触时停止滑移而回到原来位置(第一滑块位置),颤音体10恢复平衡状态(复归)。另外,如本发明技术方案11规定的那样,通过将上述第一弹簧90、90的施力设定得比全弦张力小,则上述臂50的操作解除后滑块75可顺畅地向后方滑移(复归移动)。
这样,在具有该颤音装置1的弦乐器(这里为6弦吉它)上,颤音操作后颤音体10始终回到原来的平衡状态,故可消除象现在这样的所谓调谐(调弦)失常的不良现象。而且,上述颤音体10恢复到平衡状态时,构成使颤音体复原的复原机构的部件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噪音的产生。由于上述缓冲部件M1、M2的作用可得到抑制。该颤音装置1不进行颤音操作时,由于由滑动轴70,定位挡块71和71、滑块75、可动挡块80、连接杆85和85、第一弹簧90和90、第二弹簧95构成的复原机构80的复原作用,使颤音体10始终保持在平衡状态,故可极力防止弦弯曲、降音和断弦等引起的调谐失常现象,可简单地进行调谐。
下面,用图11就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颤音装置1A加以说明。该颤音装置1A,除部分部件外大体和前面的实施例的颤音装置1相同,故在以下的说明和图中与上述颤音装置1相同的部件用同一符号表示,并省略其说明。以下,就该实施例的颤音装置1A的特征部分加以说明。
在该颤音装置1A上,如本发明技术方案12所规定的那样,在背面机构60A的滑块75和可动滑块80之间设有可进行卡合和解除卡合的卡合机构100,利用该卡合机构100使滑块75与可动挡块80卡合,这样,可限制滑块75向前方移动。上述卡合机构100,在图示的例子中由回转自如地安装在滑块75上、前端侧(自由端侧)具有弯曲片部102的大致呈L字形的回转部件101、和在可动挡块80的前部81向背面侧(背面机构底座61的相对一侧)突设的突部110构成。如图11(A)和图11(B)所示,使上述回转部件101前端侧的弯曲片部102位于上述突部110的后侧,通过使两者卡合(接触)来限制滑块75向前方移动。另一方面,如图11(A)中的点划线所示,使上述回转部件101向前侧(图中向逆时针方向)回转,解除该回转部件101和突部110的卡合,从而可使滑块75向前方移动。图示的符号103是用于将上述回转部件101回转自如地安装在滑块75上的轴部件,符号104是为了使上述回转部件101顺畅地回转而配置的,用橡胶等制成的提高回转性能的部件,符号105是为了容易对上述回转部件101进行回转操作而设在回转部件101的前端侧上的操作用凸部。在图示的卡合机构100上,上述回转部件101设在滑块75上,上述突部110设在可动挡块80上,但是,也可与此相反,将上述回转部件设在可动挡块上,将上述突部设在滑块上。而且,卡合机构不局限于上述例示的结构。
如上所述,设置限制上述滑块75向前方移动的卡合机构100,利用该卡合机构100来限制滑块75向前方移动,使滑块75在位于上述第一滑块位置的状态,也就是说使颤音体10在处于初期设定的平衡状态的状态下,可进行各弦的张设和调谐,故在对1根弦进行调谐时,可防止调谐完毕的其他弦的音程升降,易进行该弦的张设及调谐作业。另外,还具有可减小上述弦的张设、调谐时所需要的力(施加在弦上的力),而且卸弦也简单的优点。
接着,用图12和图13,对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颤音装置1B进行说明。该颤音装置1B,除一部分外与前面的实施例的颤音装置1、1A大致是同样的结构,故在以下的说明和图中与上述颤音装置1、1A相同的部件用同一符号表示。图12中,是为了方便而将后述的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省略后图示的。下面,就该实施例的颤音装置1B的特征部分加以说明。
该颤音装置1B的背面机构60B包括:配设在主体B背面侧的背面机构底座61B,设在该背面机构底座61B后部的定位挡块71B、71B;进退自如地构成的滑块75B;可动挡块80B,它位于该滑块75B的后侧,进退自如地构成,而且可与上述滑块75B和定位挡块71B、71B接触或脱离;连接杆85B、85B,用于将颤音块40和滑块75B连接起来;第一弹簧90B、90B,它张设在设于上述背面机构底座61B前部的第一弹簧前侧安装块64、64和设在滑块75B上的第一弹簧后侧安装块77B、77B之间,将滑块75B向前方推压;第二弹簧95B、95B,它设在立设于上述背面机构底座61B的大致中央的第二弹簧前侧安装块68B、68B和设于可动挡块80B上的第二弹簧后侧安装块80a、80a之间,将可动挡块80B向前方推压。
在该实施例中,定位挡块71B、71B相互对向、且平行地立设在背面机构底座61B的后部。图示的例子中,在该定位挡块71B、71B的前部形成有可插通滑块75B的第一弹簧后侧安装块77B、77B的前窗部71X、71X,同时,在后部形成有可插通可动挡块80B的第二弹簧后侧安装块80a、80a的后侧窗部71y、71y。通过使滑块75B的第一弹簧后侧安装块77B、77B或可动挡块80B的第二弹簧后侧安装块80a、80a与上述前侧窗部71x、71x或与后侧窗部71y、71y的前端周缘及后端周缘接触来限制上述滑块75B或可动挡块80B的进退动作。
上述滑块75B的第一弹簧后侧安装块77B、77B兼作与连接杆85B、85B卡合的联杆安装部。在该实施例中,可动挡块用轴部79B突设在上述滑块75B的后面上,上述可动挡块80B可沿着该可动挡块用轴部79B进退自如。而且,在上述滑块75B的后面和可动挡块80B的前面之间设有由像胶等形成的缓冲部件M3,用于吸收两者接触时的冲击,减少接触噪音等异音的产生。图示的例子中,上述缓冲部件M3虽固定在上述滑块75B的后面,但也可将上述缓冲部件M3固定在可动挡块80B的前面。
上述结构的颤音装置1B和前面实施例的颤音装置1、1A一样,安装在颤音体10上的臂50不操作时,利用张设在主体表面Ba的侧的弦S的张力、和上述第一弹簧90B、90B及第二弹簧95B、95B的施力,使滑块75B与可动挡块80B、以及可动挡块80B(严格地说,是第二弹簧后侧安装块80a、80a)与定位挡块71B、71B(严格地说,是后侧窗部71y、71y的前端周缘)相互接触,从而使颤音体10成为平衡状态。
通过上述臂50的操作使颤音体10摆动成向前方倾斜的姿势时,颤音块40向后方回转,随之通过连接杆85B、85B使滑块75B和可动挡块80B向后方滑移,该可动挡块80B(严格地说,是第二弹簧后侧安装块80a、80a)离开定位挡块71B、71B(严格地说,是后侧窗部71y、71y的前端周缘)。另外,在解除了上述臂50的操作时,通过第一弹簧90B、90B和第二弹簧95B、95B的施力,使滑块75B及可动挡块80B回到该可动挡块80B与定位挡块71B、71B接触的原来位置,从而使颤音体10恢复到平衡状态。
通过上述臂50的操作,使颤音体10摆动并向后方倾斜时,颤音块40向前方回转,随之通过连接杆85B、85B使滑块75B向前方滑移,该滑块75B离开可动挡块80B。另外,在解除上述臂50的操作时,利用弦S的张力使滑块75B回到与可动挡块80B接触的原来位置,从而使颤音体10恢复平衡状态。从以上说明可知,上述颤音装置1B和前面的实施例的颤音装置1、1A起着大致相同的作用(动作),可获得和该颤音装置1、1A同样的效果。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各实施例的形式,在不脱离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可适宜地改变一部分结构进行实施。例如,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弹簧和连接杆各设有2个,但不局限于这个数,也可设1个或3个以上的上述第一弹簧和连接杆等,可设成适宜的数量。另外,上述各实施例中设1个或2个以上的第二弹簧,但也可设3个以上的第二弹簧。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限制可动挡块进退的定位挡块设在背面机构底座上,但不局限于这种形式,也可将该定位挡块直接设在主体背面侧上。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虽提到了安装在6弦吉它上的颤音装置,但本发明也可用于低音吉它等其他乐器上。
该颤音装置的复原机构中,因通过连接杆将颤音体摆动时的颤音块的回转运动变成直线运动,使滑块及可动挡块滑移,故可防止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倾斜,可防止向伸缩方向以外的方向变形,可消除影响这些弹簧复原力的不良情况。其结果,可望获得稳定的颤音体的复原作用。
尤其是如本发明技术方案2所述,在设于背面机构底座上的第一轴承部和第二轴承部之间架设有滑动轴部,滑块和可动挡块可沿着该滑动轴部自由进退,这样构成可使滑块和可动挡块的进退动作顺畅,而且,还可使颤音体的摆动和复原动作顺畅。另外,若在上述背面机构底座的第一轴承部和第二轴承部之间设置定位挡块,则可使背面机构紧凑,在设置上有利。另外,如本发明技术方案3所述,若将可动挡块设成具有可与滑块接触及脱离的前部、和可与定位挡块接触或脱离的后部的结构,则可用简单而紧凑的构造使可动挡块与滑块及定位挡块接触和脱离。
如本发明技术方案4所述,若将第二弹簧张设在可动挡块的前部和第二轴承部之间,或如本发明技术方案5所述,将第一弹簧设在设于背面机构底座的前部上的第一弹簧前侧安装块和设于上述滑块上的第一弹簧后侧安装块之间,则可将各弹簧的安装结构设计得既简单又紧凑。
如本发明技术方案6所述,若使颤音块和连接杆的回转支点位于颤音体的摆动轴大致正下方,则可有效地将上述颤音块的转动变换成滑块和可动挡块的滑移运动,可使颤音体的复原作用更稳定。
如本发明技术方案7所述,若将安装第一弹簧的前端侧用的第一滑块前侧安装块以位置可调方式安装在背面机构底座上,则通过上述第一弹簧前侧安装块的位置调节,便可使第一弹簧的施力与使用的各种弦规格的弦的张力相匹配,故可适应各演奏者的多种爱好。
如本发明技术方案8或9所述,若在上述滑块和可动挡块之间,或在可动挡块和定位挡块之间设置缓冲部件,则上述颤音体恢复平衡状态时各部件之间接触时的冲击可被上述缓冲部件吸收,可减少接触噪音的产生。另外,在上述颤音装置上,因上述滑块与可动挡块的接触、及可动挡块与定位挡块的接触为面接触,而且这些接触面积较大,故可减小它们的面压力,使得对调谐有影响的缓冲部件不容易产生变形。
如本发明技术方案10所述,若将连接上述颤音块和滑块的连接杆设成可伸缩的,则通过该连接杆的伸缩可对不操作颤音时的颤音体的初期设定角进行调整,可适应各演奏者的多种爱好。
如本发明技术方案11所述,若第一弹簧的施力和第二弹簧的施力两者作用在与弦的张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同时,上述第一弹簧的施力比全弦张力小、且第一弹簧的施力和第二弹簧的施力之和比全弦张力大,则在调谐时,从上述滑块与可动挡块的前部接触之后直至调谐完毕,即使加大弦的张力,滑块和可动挡块也不移动,颤音体保持平衡状态,故可简单并且精确地进行该调弦动作。又因上述第一弹簧的施力比全弦张力小,故颤音操作后的滑块的复归动作和颤音体恢复到平衡状态的动作可顺畅地进行。
如本发明技术方案12所述,若在滑块和可动挡块之间设置限制滑块向前方移动的卡合机构,则利用该卡合机构可限制滑块向前方移动,可使颤音体在保持设计上的平衡状态的情况下进行各弦的调谐,于是,可更简单并且更加精确地调谐。
Claims (12)
1.一种弦乐器用颤音装置,它是一种通过臂的操作使颤音体摆动而改变弦的张力,从而使音程变化的颤音装置,其特征在于,
它包括以下几部分:颤音体,其摆动自如地安装在弦乐器的主体上,表面侧配设有支承弦的弦支承部件,且里面侧突设有颤音块;
臂,其安装在该颤音体上,操作颤音体的摆动;
配置在上述主体背面侧上的背面机构底座;
设在上述背面机构底座或主体上的定位挡块;
进退自如地构成的滑块;
可动挡块,其进退自如,可与上述滑块及定位挡块接触和脱离;
连接杆,用于将上述颤音块和上述滑块连接起来;
第一弹簧,其张设在上述背面机构底座和上述滑块之间,将滑块向前方推压;
第二弹簧,其张设在上述可动挡块和上述背面机构底座之间,将可动挡块向前方推压,
不操作上述臂时,由于张设在主体表面侧的弦的张力、和第一弹簧及第二弹簧的施力作用,滑块与可动挡块以及可动挡块与定位挡块相互接触,颤音体处于平衡状态,
通过操作上述臂使颤音体摆动成向前方倾斜的姿势时,颤音块向后方回转,随之通过连接杆使滑块和可动挡块向后方滑移,该可动挡块离开定位挡块,另外,在解除上述臂的操作时,由于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施力作用,使滑块和可动挡块回到该可动挡块与定位挡块相接触的原来位置,使颤音体恢复到平衡状态。
通过对上述臂的操作而使颤音体摆动成向后方倾斜的姿势时,颤音块向前方回转,随之通过连接杆使滑块向前方滑移,该滑块离开可动挡块,另外,解除了上述臂的操作时,由于弦的张力作用,使滑块回到与可动挡块接触的原来位置,使颤音体恢复到平衡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设于背面机构底座上的第一轴承部及第二轴承部之间架设滑动轴部,滑块和可动挡块沿着该滑动轴部进退自如,而且还在上述背面机构底座的第一轴承部和第二轴承部之间设有定位挡块。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可动挡块具有可与滑块接触及脱离的前部、和可与上述定位挡块接触及脱离的后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第二弹簧张设在可动挡块的前部与第二轴承部之间。
5.如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第一弹簧张设在第一弹簧前侧安装块和第一弹簧后侧安装块之间,其中,前侧安装块设在背面机构底座的前部,后侧安装块设在上述滑块上。
6.如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所述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颤音块和连接杆的回转支点位于颤音体的摆动轴的大致正下方。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第一弹簧前侧安装块位置可调地安装在背面机构底座上。
8.如权利要求1~7的任一项所述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在滑块与可动挡块之间设有缓冲部件。
9.如权利要求1~8的任一项所述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在可动挡块与定位挡块之间设有缓冲部件。
10.如权利要求1~9的任一项所述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将颤音块和滑块连接起来的连接杆是可伸缩的。
11.如权利要求1~10的任一项所述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第一弹簧的施力的作用方向和第二弹簧的施力的作用方向都是与弦的张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同时,上述第一弹簧的施力比全弦张力小,且第一弹簧的施力和第二弹簧的施力之和比全弦张力大。
12.如权利要求1~11的任一项所述的弦乐器用颤音装置,在滑块和可动挡块之间设有可动卡合和解除卡合的卡合机构,利用该卡合机构使滑块与可动挡块卡合,这样,便可限制滑块向前方移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92870/2001 | 2001-06-26 | ||
JP2001192870A JP3655218B2 (ja) | 2001-06-26 | 2001-06-26 | 弦楽器用トレモロ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93846A true CN1393846A (zh) | 2003-01-29 |
CN1169113C CN1169113C (zh) | 2004-09-29 |
Family
ID=19031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114248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69113C (zh) | 2001-06-26 | 2001-11-30 | 弦乐器用颤音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552252B2 (zh) |
JP (1) | JP3655218B2 (zh) |
KR (1) | KR20030001243A (zh) |
CN (1) | CN1169113C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76144B (zh) * | 2005-03-17 | 2011-01-26 | 特科特斯有限公司 | 用于调整弦乐器的琴弦的张力的装置和方法以及自动调音装置 |
CN109243417A (zh) * | 2018-11-27 | 2019-01-18 | 李志枫 | 一种电子弦乐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017872A1 (de) * | 2000-04-11 | 2001-10-25 | Harald Hoentsch | Vorrichtung zum Erzeugen einer Rückstellkraft bei einem Tremolo für ein Saiteninstrument |
JP2003186465A (ja) * | 2001-12-19 | 2003-07-04 | Yamaha Corp | 弦楽器の弦張設機構 |
US6875911B2 (en) * | 2002-03-28 | 2005-04-05 | Thomas G. Schryer | Tremolo device for a 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 |
US7053287B2 (en) * | 2002-11-14 | 2006-05-30 | Dirckson C.V. | Compensator for a tremolo and a musical instrument |
JP3830909B2 (ja) | 2003-02-27 | 2006-10-11 | 星野楽器株式会社 | トレモロ装置及びトレモロ装置を備えた電気ギター |
US6920966B2 (en) * | 2003-03-24 | 2005-07-26 |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 Remotely releasable support strut |
US7145065B2 (en) * | 2003-06-18 | 2006-12-05 | Geier Kevan J | Releasable tremolo lock device |
US7427703B2 (en) | 2003-06-18 | 2008-09-23 | Kevan J. Geier | Releasable tremolo lock device |
US8546670B2 (en) * | 2011-03-18 | 2013-10-01 | Scott Finkle | Stringed instrument system |
ITCL20110006A1 (it) * | 2011-03-28 | 2012-09-29 | Giuseppe Nicotra | Oggetto che evita la scordatura della chitarra elettrica, tipo strato caster fender, made in usa e copie, con l'uso della leva vibrato. |
WO2013006976A1 (en) | 2011-07-12 | 2013-01-17 | Lionello Scott Nicholas Dante | Stabilizing apparatus for tremolo system for string instrument |
SE536709C2 (sv) * | 2012-10-24 | 2014-06-10 | Truetremolo Scandinavia Ab | Strängfäste för en elgitarr |
KR101433507B1 (ko) * | 2013-01-30 | 2014-08-22 | 이재원 | 현악기용 전음장치 |
ES2510966B1 (es) * | 2014-02-07 | 2015-08-11 | Llevinac, S.L. | Dispositivo para alterar la tensión de las cuerdas en un instrumento musical con cuerdas |
US9502010B1 (en) * | 2014-08-22 | 2016-11-22 | William Cardozo | Guitar tremolo bridge |
US9484007B1 (en) | 2015-11-18 | 2016-11-01 | Geoffrey Lee McCabe | Tremolo stop tuner and tremolo stabilizer |
US9847076B1 (en) | 2016-10-18 | 2017-12-19 | Geoffrey Lee McCabe | Tremolo spring and stabilizer tune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55970A (en) | 1983-06-15 | 1985-12-03 | Rose Floyd D | Tremolo apparatus capable of increasing tension on the strings of a musical instrument |
JPS61248120A (ja) | 1985-04-26 | 1986-11-05 | Ricoh Co Ltd | 記録ペン |
JPH0716917B2 (ja) | 1986-02-18 | 1995-03-01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電動調理器 |
US4763555A (en) | 1986-04-25 | 1988-08-16 | Nippon Gakki Seizo Kabushiki Kaisha | Tremolo unit mechanism for electric guitar |
JPH0193793A (ja) | 1987-10-06 | 1989-04-12 | Hiroaki Sato | ギター用トレモロ装置 |
US4869145A (en) | 1987-11-23 | 1989-09-26 | Evans John A | Convertible tremolo apparatus for 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 |
US4823669A (en) | 1988-06-21 | 1989-04-25 | Sarricola Jr William | Tremolo device for an electric guitar |
US4928564A (en) | 1988-08-22 | 1990-05-29 | Borisoff David J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tabilizing a tremolo on a musical instrument such as a guitar |
US4864909A (en) | 1988-11-23 | 1989-09-12 | Toney William L | Stringed instrument and tremolo apparatus |
US4903568A (en) | 1989-02-02 | 1990-02-27 | Meister Technology Co., Ltd. | Tremolo device for a guitar |
US4984493A (en) * | 1990-05-11 | 1991-01-15 | Schaller Helmut F K | Adjustable counter-tensioning mechanism for stringed instrument tremolo device |
US5127298A (en) | 1991-01-15 | 1992-07-07 | Snape Anthony P | Guitar tremolo stabilizer |
US5880383A (en) * | 1994-08-08 | 1999-03-09 | Huff; Richard E. | Vibrato assembly and acoustic coupling system for stringed instruments |
US5672835A (en) | 1995-08-25 | 1997-09-30 | Doughty; Colin David | Tremolo devices |
US5959224A (en) * | 1997-09-22 | 1999-09-28 | Mccune; Scott D. | Guitar tremolo stabilizing device |
US6084166A (en) * | 1999-02-09 | 2000-07-04 | Lee; David G. | Tremolo device |
-
2001
- 2001-06-26 JP JP2001192870A patent/JP365521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1-11-30 CN CNB011424893A patent/CN116911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
- 2002-04-16 US US10/125,368 patent/US655225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05-18 KR KR1020020027637A patent/KR20030001243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76144B (zh) * | 2005-03-17 | 2011-01-26 | 特科特斯有限公司 | 用于调整弦乐器的琴弦的张力的装置和方法以及自动调音装置 |
CN109243417A (zh) * | 2018-11-27 | 2019-01-18 | 李志枫 | 一种电子弦乐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20194977A1 (en) | 2002-12-26 |
CN1169113C (zh) | 2004-09-29 |
JP3655218B2 (ja) | 2005-06-02 |
JP2003005751A (ja) | 2003-01-08 |
US6552252B2 (en) | 2003-04-22 |
KR20030001243A (ko) | 2003-01-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69113C (zh) | 弦乐器用颤音装置 | |
US7326839B2 (en) | Stringed instrument bridge and stringed instrument | |
US5600078A (en) | Adjustable bridge for a string instrument | |
US7563968B2 (en) | Bridge system for improved acoustic coupling in stringed instruments | |
JPH03100598A (ja) | トレモロおよびチューニング装置 | |
KR100485493B1 (ko) | 현악기용 트레몰로 장치 | |
JPH0756558A (ja) | ギター用トレモロ装置 | |
CN1221935C (zh) | 电吉他的颤音单元 | |
CN1211776C (zh) | 带颤音单元的电吉他 | |
US7009096B2 (en) | Tremolo unit and electric guitar having the same | |
CN1475986A (zh) | 鼓用踏板 | |
CN1722224A (zh) | 弦线更换辅助装置 | |
US9508327B2 (en) | Pitch adjustment device for 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 |
US5277094A (en) | Device for inserting strings | |
JP4753883B2 (ja) | 調節可能なトレモロブリッジ | |
WO2023149986A1 (en) | Vibrato mechanism | |
US8642862B1 (en) | Mechanical pitch shifter | |
CN1469341A (zh) | 音响装置 | |
US20170323623A1 (en) | Attachment device for stringed instrument and coupling system for use with the same | |
GB2581949A (en) | Strumming device for conditioning stringed instruments | |
CN217333611U (zh) | 一种快速切换悬浮状态的无头琴琴桥 | |
CN1202505C (zh) | 双铙钹的安装装置 | |
CN218333103U (zh) | 一种嗵鼓架 | |
JP2001272972A (ja) | 弦楽器用ブリッジの構造 | |
JPH026471Y2 (zh)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