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86177A - 恒温器以及该恒温器的安装构造 - Google Patents

恒温器以及该恒温器的安装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86177A
CN1386177A CN01802152A CN01802152A CN1386177A CN 1386177 A CN1386177 A CN 1386177A CN 01802152 A CN01802152 A CN 01802152A CN 01802152 A CN01802152 A CN 01802152A CN 1386177 A CN1386177 A CN 13861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valve body
thermostat
cooling liquid
open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18021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93179C (zh
Inventor
岩城孝弘
浜野正久
挂水贤一郎
黑坂齐
佐藤一彦
柳沼忠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Nippon Thermosta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Nippon Thermosta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Nippon Thermosta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861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861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9317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317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7/00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 F01P7/14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 F01P7/16Controlling of coolant flow the coolant being liquid by thermostatic control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23/00Control of temperature
    • G05D23/01Control of temperature without auxiliary power
    • G05D23/13Control of temperature without auxiliary power by varying the mixing ratio of two fluids having different temperatures
    • G05D23/1306Control of temperature without auxiliary power by varying the mixing ratio of two fluids having different temperatures for liquids
    • G05D23/132Control of temperature without auxiliary power by varying the mixing ratio of two fluids having different temperatures for liquids with temperature sensing element
    • G05D23/1333Control of temperature without auxiliary power by varying the mixing ratio of two fluids having different temperatures for liquids with temperature sensing element measuring the temperature of incoming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2070/00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Temperature-Responsive Valv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恒温器以及恒温器的安装构造,能够防止冷却液通过阀主体与嵌合孔的间隙而泄漏流动,并且由于使得发动机前部(发动机座)的加工极少,所以能够减少加工费用。在该恒温器中,在入口开口部与出口开口部间的阀主体周面沿着阀主体(17)的轴线设有橡胶部件(17g),将前述阀主体嵌入横穿冷却液通路而形成的嵌合孔(5a)。嵌入前述嵌合孔(5a)的阀主体(17)与前述嵌合孔(5a)通过前述橡胶部件(17g)而紧密接触。

Description

恒温器以及该恒温器的安装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恒温器以及该恒温器的安装构造,上述恒温器配置在内燃机内、并通过隔断、连通冷却液流路而控制冷却液的流动。
技术背景
现在市场所售的车辆内燃机的冷却系统,大半都是通过用水介质做为冷却液的水冷方式来冷却发动机,这种水冷方式的冷却系统用于四轮车辆用的发动机,也广泛用于两轮车辆用的发动机。
前述通过水冷方式的车辆内燃机的冷却系统是由散热器、水泵、恒温器以及橡皮软管等构成;散热器配置在发动机主体的外部,利用橡皮软管等将该散热器和发动机主体连接,使冷却液循环而起到热交换器的作用;水泵是强制性地将冷却液从发动机压送至该散热器;恒温器是控制从散热器流出或是流向散热器的冷却液的流动并将其保持为适当的温度;橡皮软管形成冷却液的循环流路。
这样,防止了由于发动机发热而引起的过热,另外还防止了在寒冷期间的过冷,起到了将发动机总是保持为适宜温度的作用。
参照图10及图11来说明这种水冷方式所使用的一般的恒温器以及该恒温器的安装构造。图10是表示在内燃机的冷却液流路中安装从前的恒温器状态的模式图,图11是图10中的恒温器的安装部的放大图。
如图10所示,恒温器100配置在发动机E主体和散热器R之间形成的冷却液流路110的所定位置。而且如图11所示,在该恒温器100设有由于部件101的作用而进退动作的活塞102,使前述恒温器100其活塞102的进退方向与冷却液的流路方向平行地将前述恒温器100配置在冷却液流路110。
而且,在前述恒温器100,通过活塞102的进退动作来进行阀体103与阀座104的相接、相离,进行冷却液流路的隔断、连通。
另外,图11中的符号105是引导活塞102进退动作的导向部件,符号106是装放蜡的蜡盒,符号107是隔断、连通旁路通路110A的第2阀体。另外,图10的符号P是水泵,符号R是散热器。
这里说明前述恒温器100的动作,如图10(a)所示,在从发动机开始动作至发动机E内达到适宜温度为止的期间,恒温器100关闭冷却液流路110。
即,因为从发动机E的冷却液不流向散热器R,而是通过旁路通路110A向发动机E循环(参见同图(a)的箭头),所以发动机E先达到适宜温度。
另外,发动机E内达到适宜温度后,如图10(b)所示,恒温器100的阀体103打开,打开了散热器R侧的冷却液流路110。结果,冷却液通过散热器R向发动机E循环(参见同图(b)的箭头),使发动机E内冷却而保持适宜温度。
但是,因为前述的从前的恒温器是设置在冷却液流路内部,所以为了保持冷却液流路的流量为一定量,必须将配置恒温器100的冷却液流路110的管径做得粗些。其结果,冷却液流路110的管径变大,不能进行高效率的设计。而且,配置恒温器的位置也有很多限制,进而造成恒温器的安装作业也有困难。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提案(特愿平11-17923号)提出了埋入式恒温器122,如图12所示,该埋入式恒温器是埋入配置在横穿发动机前部(head)120的冷却液流路121所形成的嵌合孔120c。
该埋入式恒温器122是由阀主体123、热敏阀124、盖体126以及螺旋弹簧125组成;阀主体123为中空筒状,并在对应于前述冷却液流路121的位置处设置有入口开口部123a和出口开口部123b;热敏阀124安装在该阀主体123内;盖体126与发动机前部120螺合而固定阀主体123,螺旋弹簧125安装在热敏阀124和盖体126之间、并将热敏阀124向上方按压。
而且,前述热敏阀124是由蜡盒124b、隔膜124d、橡皮活塞124e、支撑片124g、活塞124f以及部件(阀体)124h等构成;蜡盒124b内装有膨胀体的蜡124a;隔膜124d将前述蜡124a的膨胀收缩传递至上层的半流动体124c;上层的橡皮活塞124e通过前述半流动体124c而传递前述隔膜124d的相应动作;支撑片124g传递前述橡皮活塞124e的相应动作;活塞124f传递前述支撑片124g的相应动作、并按压端盖部件123d的配件123e;上述零件层叠装入在部件(阀体)124h内。
将这种结构的埋入式恒温器122埋入配置在横穿发动机前部120的冷却液流路121所形成的嵌合孔120c。
其次,概略说明埋入式恒温器122的动作,暖机运转前的冷却液流路121内的冷却液为低温,该温度通过部件124h的外周面和蜡盒124b传递至蜡盒124b内的蜡124a。
此时,部件(阀体)124h由螺旋弹簧125向上方压,闭塞了阀主体123的入口开口部123a和出口开口部123b。结果,冷却液流路121被部件(阀体)124h隔断,冷却液不流通。
然后,随着时间的经过,冷却液流路121内的冷却液的温度上升,蜡盒124b内的蜡124a膨胀、体积增加,随着该体积的增加,隔膜124d向上方鼓起,通过上层的半流动体124c而作用了将橡皮活塞124e、支撑片124g、活塞124f压向上方的力。
但是,因为活塞16的前端总是与前述端盖部件123f的配件123e的内面相接触,所以,实际上部件124h自身由于相对活塞124f的相对运动而被向下压。
结果,部件(阀体)124h打开阀主体123的入口开口部123a和出口开口部123b,冷却液流路12 1的冷却液流通。
另外,在前述埋入式恒温器122的阀主体123的周面设有突起部123c、123d,可嵌入发动机前部的引导槽120a、120b。
该状态在图13所示。图13(a)是图12的X-X剖面图,同图(b)是说明其作用的模式图,是以同图(a)为基础。附带说明,在同图(a)的状态中,流路领域FA处于连通状态,冷却液的流动如带箭头所示。
如该图13(b)所示,在阀主体123嵌合于嵌合孔120c的状态时,在嵌合孔120c形成的引导槽120a、120b与在阀主体123形成的突起部123c、123d之间产生了若干间隙S。结果,存在下述的技术问题,即,如图13(b)的点划线箭头所示,即使部件(阀体)124闭塞入口开口部123a和出口开口部123b、冷却液通路处于关闭的状态,冷却液也会通过前述间隙S流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考虑的方法有:如图13(b)所示,将阀主体123稍微旋转(参见箭头a),使前述突起部123c、123d与引导槽120a、120b的侧壁相接并紧密接触,但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振动等原因,紧密接触状态会不充分,特别是当长期使用时,紧密状态会不充分。
而且,在发动机前部除了要形成为了嵌合阀主体123的嵌合孔,而且必须形成前述引导槽120a、120b,存在着加工费用增大的技术问题。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为了解决前述问题的恒温器以及恒温器安装构造,能够防止冷却液通过阀本体与嵌合孔的间隙而泄漏流动,而且通过尽力减少发动机前部(发动机座(block))的加工,因此可以降低加工费用。
为了解决前述问题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恒温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周面形成入口开口部与出口开口部的筒状的阀主体、在前述阀主体内连通前述入口开口部和前述出口开口部的流路领域、以及阀体,该阀体根据在前述流路领域流动的冷却液的温度变化而进退动作横断前述流路领域、由此进退动作来进行前述流路领域的隔断、连通,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恒温器中,在前述入口开口部与出口开口部间的阀主体周面,沿着阀主体的轴线设有橡胶部件。
这样,因为在阀主体周面的前述入口开口部与出口开口部之间、沿着阀主体的轴线设有橡胶部件,所以该阀主体组装在发动机前部的状态时,前述橡胶部件与嵌合孔紧密相触,冷却液不会通过阀主体周面与嵌合孔之间的间隙泄漏流动。
因此,在恒温器隔断流路领域时,能够减少散热器侧的冷却液漏向发动机侧的不利之处,可以迅速地起动发动机的暖机。
而且,因为发动机前部等处不需要形成以前那样的引导槽,所以能够实现减少加工费用。
此处,最好是利用烧接而将前述橡胶部件形成在阀主体周面的相对位置。
这样,由于橡胶部件烧接在阀主体周面、与阀主体成为一体,因此不必担心剥离,可以长期得到上述的效果。
而且,具有:根据前述流路领域流动的冷却液的温度变化而使阀体移动的活塞、从前述阀主体的上端面突出所形成的并且前述活塞与其内壁相接触的端盖,前述橡胶部件最好是设在前述阀主体的周面以及端盖部的上端面。
这样,因为前述橡胶部件设在前述阀主体的周面以及端盖部的上端面,所以,冷却液不仅不会从阀主体周面与嵌合孔间的间隙泄漏,也不会从端盖部的上端面与嵌合孔之间的间隙泄漏流动。
因此,在恒温器隔断流路领域时,能够减少散热器侧的冷却液漏向发动机侧的不利之处,可以迅速起动发动机的暖机。
而且,本发明所涉及的恒温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根据前述流路领域流动的冷却液的温度变化而使阀体移动的活塞、从前述阀主体的上端面突出形成的并且前述活塞与其内壁相接触的端盖部、将前述阀主体的上端面与端盖部连接的连结部、在前述阀主体的周面与连结部棱线部及端盖部的上端面形成的槽;前述橡胶部件与前述槽嵌合。
这样,因为设置了槽,因此可以不利用烧接等方式,利用将橡胶部件嵌合在前述槽而能够容易地进行设置。
特别是在前述橡胶部件具有环状形状的情况时,通过将环状形状的橡胶部件嵌在前述阀主体的周面、连结部棱线部、端盖的上端面所形成的槽,可以容易地使其嵌合。
而且,为解决前述问题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恒温器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将前述阀主体嵌入横穿前述冷却液通路而形成的嵌合孔,嵌入前述嵌合孔的阀主体通过前述橡胶部件与前述嵌合孔紧密相触。
这样,因为通过前述橡胶部件使阀主体与前述嵌合孔紧密相触,所以,在恒温器隔断流路领域时,能够减少散热器侧的冷却液漏向发动机侧的不利之处,可以迅速地起动发动机的暖机。
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第1实施形式恒温器的分解斜视图。
图2是表示在内燃机内设置第1实施形式恒温器的状态的纵剖面图,表示的是隔断流路领域的状态。
图3是表示在内燃机内设置第1实施形式恒温器的状态的纵剖面图,表示的是连通流路领域的状态。
图4是第2实施形式恒温器的平面图。
图5是第2实施形式恒温器的正面图。
图6是第2实施形式恒温器的侧面图。
图7是第2实施形式恒温器的纵剖面图。
图8是表示在内燃机内设置第2实施形式恒温器的状态的纵剖面图,表示的是隔断流路领域的状态。
图9是表示在内燃机内设置第2实施形式恒温器的状态的纵剖面图,表示的是连通流路领域的状态。
图10是表示在一般的内燃机的冷却液流路中安装以前的恒温器的状态的模式图。
图11是图10中的恒温器的安装部的放大图。
图12是在内燃机的冷却液流路中安装以前的恒温器的分解图。
图13是表示冷却水在恒温器与配合孔的间隙流动状态的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式
根据实施形式,参照图纸具体说明本发明。另外,下面作为第1、第2实施形式所说明的以下的恒温器虽是适用于发动机前部的冷却液流路的埋入式恒温器,但其配置位置并不限于发动机前部(head),在冷却液流路内例如也可以是发动机座、散热器的内部、旁路通路的分支部位等处。
首先,根据图1至图3说明第1实施形式。图1是第1实施形式涉及的埋入式恒温器的分解斜视图。图2、图3是表示在内燃机内设置埋入式恒温器状态的纵剖面图,图2表示的是隔断流路领域的状态,图3表示的是连通流路领域的状态。另外,该图1、前述图2、图3是从散热器一侧所示的埋入式恒温器的图。
该埋入式恒温器1与前述所提案的埋入式恒温器122同样是由下述部件构成:在与前述冷却液流路3相对应位置处设有入口开口部17a和出口开口部17b的中空筒状的阀主体17、内装在该阀主体17内的热敏阀7、与发动机前部2螺合而固定阀主体17的盖体19、安装在热敏阀7与盖体19之间并将热敏阀7向上方压的螺旋弹簧6。
前述阀主体17是由中空形状的部件构成,该筒状的外径能够插入在发动机前部2形成的上部嵌合孔4a与下部嵌合孔5a,在前述入口开口部17a与出口开口部17b之间的阀主体周面17e,沿着阀主体17的轴线设有橡胶部件17g。
如图1所示,在该实施形式中,在前述入口开口部17a与出口开口部17b间的阀主体周面17e,沿着阀主体17的轴线设有从阀主体17的下端至上端连续的橡胶部件。而且,前述橡胶部件17g设在前述阀主体周面17的两侧,因此,在把阀主体17插入(嵌入)上部嵌合孔4a与下部嵌合孔5a而处于组装状态时,前述橡胶部件17g与上部嵌合孔4a和下部嵌合孔5a紧密相触。
所以,在提案的埋入式恒温器的情况下,冷却液不会通过嵌合孔与阀主体的突起部间的若干间隙而流动,而且也没有必要形成相对下部嵌合孔5a的引导槽。
前述橡胶部件17g只要是具有耐热性、耐寒性的材料,则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由NBR、EPDM、硅酮橡胶等材料构成。
而且,利用烧接将该橡胶部件17g烧接连接在阀主体周面17e而使得与阀主体一体化。因为在用粘接剂粘接的情况时担心会有剥离,所以最好是烧接连接。
而且,前述阀主体17的上下两端是开放的,上端颈缩而形成端部外周面17f,在该端部外周面17f固定端盖部件18(参见图1至图3)。形成的前述端部外周面17f是与上部嵌合孔4a的阶梯壁面4b的形状相配合,前述端盖部件18由橡胶材料构成,与前述橡胶部件相同是利用烧接等处理而固定连接。
另外,关于阀主体17的材料,要考虑到其设置的环境,即:要考虑到从发动机前部2热传导特性以及机械加工特性等,只要是适合这些条件的材料,则什么样的材料均可。
而且,热敏阀7是由下述部件构成:内装有膨胀体的蜡15a的蜡盒15、将蜡15a的膨胀收缩传递到上层的半流动体15c的隔膜15b、将隔膜15b的响应动作传递到上层的橡皮活塞15d的半流动体15c、将半流动体15c的响应动作传递到上层的活塞15f的支撑片15e、按压端盖部件18的配件18a的活塞15f、以及叠层状地内装有这些零件的部件(阀体)15h。
前述部件(阀体)15h沿阀主体17的内壁面17c可自由滑动,可打开关闭入口开口部17a与出口开口部17b。
而且,通过铆接等处理将装入蜡15a的蜡盒15固着在部件(阀体)15h的底部一侧。另外,在与该底部一侧相对的上部一侧形成作为活塞15f的引导部的导向部15g。该导向部15g的外周形成与端盖部件18的内壁面18h相对应的形状并相对该内壁面18h可滑动。而且,在导向部15g的外周面、沿周面形成了多个环状槽15g1、15g2,可与在端盖部件18的内壁面18h上所设置的多个凸缘18e、18f相配合。
结果,导向部15g和端盖部件18的保持更确切,而且,防止了从导向部15g与活塞15f之间产生的间隙而进入的冷却液的侵入。而且,因为导向部15g由端盖部件18而保持在其外周面,所以能够防止随着活塞15f的伸长而移动的导向部15的倾斜。
而且,前述端盖部件18形成帽子形状,由烧接等处理包住配件18a,并且固定在阀主体17的端部外周面17f。而且,在阀主体17与端盖部件18的接触面设有相互配合的槽部17j与凸缘部位18i,防止了冷却液以及灰尘等的侵入。
而且,在端盖部件18的边缘与外周面分别突设有环状鼓起的凸缘部位18b、18c、18d,这些凸缘18b、18c、18d与上部嵌合孔4a以及顶部嵌合孔4c滑动接触而防止了冷却液等的侵入。
而且,安装在盖体19和热敏阀7的空隙处的螺旋弹簧6总是对热敏阀7主体作用向上方向的作用力(参见图1至图3)。另外,通过变化螺旋弹簧6的弹性以及螺旋弹簧6的整体高度,即使是在埋入式恒温器1的动作设定温度、流量等条件变化的情况时,也能够很好地适应。
而且,在前述盖体19的外周面形成了阳螺纹19e,另外,在穿设发动机前部2的下部嵌合孔5a的开口部2a一侧形成了与该阳螺纹19e相对应的阴螺纹2c。因此,通过该阳螺纹19e与阴螺纹2c的螺合而固定了盖体19。而且,进入下部嵌合孔5a内部的盖体19的前端面19a与阀主体17相接触。所以,当拧入盖体19时,前端面19a按压阀主体17的底面17i,在上部嵌合孔4a以及阶梯壁面4b之间按压支持阀主体17。
进而,在前述盖体19的前述前端面19a的中央部位形成突出面19b。该突出面19b的直径能够嵌入阀主体17的内径,起到支持螺旋弹簧6的作用(参见图1至图3)。
接着说明埋入式恒温器1的安装构造以及具体的安装方法。
如上所述,在发动机前部2预先形成了上部嵌合孔4a、下部嵌合孔5a。在该上部嵌合孔4a、下部嵌合孔5a没有必要形成原提案的埋入式恒温器那样的引导槽120a、120b。因此,能够容易地加工发动机前部2。
而且,在形成的上部嵌合孔4a、下部嵌合孔5a嵌入阀主体17。另外,在嵌入时,为使入口开口部17a和出口开口部17b与冷却液流路3连通,必须方向要配合、位置配合(参见图2、图3)。
在该阀主体17内,内装有热敏阀7和螺旋弹簧6,将盖体19向着该阀主体17拧入。结果,盖体19的前端面19a与阀主体17的底面17i相接触,一边压入阀主体17,一边使前述阀主体17移动。然后,入口开口部17a与出口开口部17b被嵌入至与冷却液流路3连通的位置,恒温器的安装完毕。
该阀主体17组装在发动机前部2的状态时,因为前述橡胶部件与上部嵌合孔4a、嵌合孔5a紧密相触,所以,冷却液不会通过阀主体17的周面17e与上部嵌合孔4a、嵌合孔5a的间隙而泄漏流动。
因此,在热敏阀7隔断流路领域FA时,能够减少散热器侧的冷却液漏向发动机侧的不利之处,能够迅速起动发动机的暖机。
其次,说明本实施形式所涉及的埋入式恒温器1的作用。
(参见图2、图3)
首先说明埋入式恒温器1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的作用。暖机运转前的冷却液流路3内的冷却液为低温,该温度通过部件(阀体)15h的外周面与蜡盒15而传递至蜡盒15内的蜡15a(参见图1)。
然后,经过时间而当冷却液流路3内的冷却液的温度上升时,蜡盒15内的蜡15a膨胀、体积增加,随着该体积增加,隔膜15b上方鼓起。结果,通过上层的半流动体15c而作用了将橡皮活塞15d向上方压的作用力。此力通过支撑片15e而传递到活塞15f,使活塞15f从导向部15g突出。但是,因为活塞15f的前端总是与被固定的端盖部件18上的配件18a相触,所以,实际上部件(阀体)15h自身一边抵抗螺旋弹簧6的反力,一边由于对于活塞15f的相对移动而被下压(参见图3)。
此时,与端盖部件18的凸缘部位18e配合的导向部15g的环状槽15g1,沿着端盖部件18的内壁面18h下降,最后与端盖部件18的凸缘部位18f配合。
虽然突出形成该凸缘部位18f的位置大致是在部件(阀体)15h的最下降的位置处,但也可以在凸缘部位18e和凸缘部位18f的途中位置形成其它的凸缘。由于形成该凸缘或其它的凸缘,能够实现防止冷却液向导向部15g与活塞15f间隙部位的侵入。
而且,当热敏阀7下降滑动时,由部件(阀体)15h的外周面而成为关闭状态的阀主体17的入口开口部17a与出口开口部17b被打开,流路领域FA连通。结果,冷却液如图3的带箭头所示,从散热器侧流向发动机侧。
其次,说明埋入式恒温器1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的作用。当停止发动机运转时,水泵的动作停止,冷却液流路3内的冷却液的循环停止。经过时间冷却液的温度降低,该温度变化也通过部件(阀体)15h与蜡盒15而传递至蜡盒15内的蜡15a。然后,随着温度下降,膨胀的蜡15a收缩,由于对热敏阀7总是向上方施加力的螺旋弹簧6的作用力,热敏阀7向上方滑动。
结果,部件(阀体)15h的外周面最终使阀主体17的入口开口部17a与出口开口部17b处于关闭状态,隔断流路领域FA(参见图1)。
其次,根据图4至图9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埋入式恒温器的第2实施形式。另外,图4是第2实施形式涉及的埋入式恒温器的平面图,图5是图4所示的埋入式恒温器的正面图,图6是前述埋入式恒温器的侧面图,图7是埋入式恒温器的纵剖面图,图8、图9是表示图4所示的埋入式恒温器的安装状态、动作状态的纵剖面图。
该第2实施形式涉及的埋入式恒温器其基本构造与第1实施形式的埋入式恒温器相同,对于和前述埋入式恒温器1相同的部件、起到相同作用的部位,在图上标上相同符号,省略详细说明。
该第2实施形式涉及的埋入式恒温器20是在阀主体21的周面21h的冷却液流路3的出口开口部17b的下方形成旁路通路用的出口开口部21a。而且,阀主体21的底面开放,如图7、图8所示,在部件(阀体)15h闭塞入口开口部17a、出口开口部17b时,阀主体21的内部空间与旁路通路的出口开口部21a连通。
即,开放阀主体21的底面,形成旁路通路用的入口开口部21b。而且,在阀主体21的下端部内壁的凹部21c嵌合有支持螺旋弹簧6的金属制的弹黄22。
而且,在前述阀主体21的上部21d,有与周面21h为同心圆、而且比周面21h直径小的端盖部21e,该端盖部与阀主体21形成为一体。不使用在前述第1实施形式中使用的由橡胶材料构成的端盖部,而是构成与阀主体21一体的端盖部21e。
在第1实施形式中,端盖部由橡胶材料构成,虽然使用烧接而固着在阀主体21,但存在着由于阀主体的材质原因而变形的危险。但是,第2实施形式中,因为将端盖部21e与阀主体21构成为一体,所以能够防止阀主体的变形。
而且,在阀主体21的上部21d设有把阀主体21的上面与端盖部21e相连接的连结部21f。如图5所示,该连结部21f设在冷却液流路3的入口开口部17a与出口开口部17b的中间位置。即,构成了将冷却液流路的入口开口侧17a与出口开口侧17b隔开。
在前述阀主体21的周面21h、连结部21f的棱线部21f1、端盖部21的上端面21e1,形成连为直线状的槽21g,在前述槽21g嵌合环状的橡胶部件23。另外,在阀主体21的周面底部也形成槽21g,环状的橡胶部件23要适当突出。
这样,通过将环状的橡胶部件23嵌合于在阀主体21的周面、连结部棱线部、端盖部的上端面所形成的槽21g,能够容易地设置与第1实施形式中的橡胶部件具有同样功能的橡胶部件。即,不需要进行在第1实施形式中的橡胶部件形成时的烧接连接,而且,在安装恒温器时,也不会引起前述橡胶部件的位置偏移。而且,在第1实施形式中,在烧接连接橡胶部件时,存在由于阀主体的材质原因而变形的危险,而在环状橡胶部件23的情况时,可以防止阀主体的变形。
另外,该环状橡胶部件23的材料最好是NBR、EPDM、硅酮橡胶。
而且,在前述阀主体21的冷却液流路3的入口开口部17a的下方位置(下端部)设有确定位置用的突起部24。而且,对应于该突起部24,在嵌合孔5a的侧壁设有凹部2a1,前述突起部卡止在凹部2a1。另外,在该突起部24的上侧(冷却液流路的入口开口部侧)形成倾斜部24a。因此,容易插入嵌合孔5a,插入时,阀主体21稍许变形,在突起部24与前述凹部2a1嵌合时,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而且,前述阀主体21的底面由盖体27闭塞,该盖体27是通过密封部件25而形成旁路通路26的盖体。
另外,图4至图9虽未图示,但和第1实施形式相同,最好是在引导部15g的外周面沿着周面形成多个环状槽15g1、15g2,与在端盖部(阀主体21)的内壁面所突设的多个凸缘部位相配合。
接着说明埋入式恒温器20的安装构造以及具体的安装方法。
与第1实施形式相同,在发动机前部2形成上部嵌合孔4a、下部嵌合孔5a,并且形成凹部2a1。
而且,与第1实施形式相同,如图4至图7所示,将组装的恒温器20嵌入下部嵌合孔5a。
在嵌入时,为使突起部24嵌入凹部2a1,要使方向相合而嵌入。而且,突起部24嵌入凹部2a1时,将入口开口部17a与出口开口部17b置于同冷却液流路3连通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前述橡胶部件23与嵌合孔4a、4c、5a紧密相触。
这样,该阀主体17在组装在发动机前部2的状态下,因为前述橡胶部件23与嵌合孔4a、4c、5a紧密相触,所以,冷却液不会通过阀主体21的周面21h与嵌合孔4a、4c、5a的间隙而泄漏流动。
因此,在热敏阀7隔断流路领域FA的情况时,可以减少散热器侧的冷却液漏向发动机侧的不利之处,能够迅速起动发动机的暖机。
说明本实施形式涉及的埋入式恒温器1的作用(参见图8、图9)。
首先,说明埋入式恒温器1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的作用。暖机运转前的冷却液流路3内的冷却液为低温,该温度通过部件(阀体)15h的外周面与蜡盒15而传递至蜡盒15内的蜡15a。
冷却液流路3内的冷却液的温度为低温时,旁路出口开口部21a在部件(阀体15h)隔断流路领域FA时是打开的,与出口开口部17b侧的冷却液流路3连通。即,在旁路通路处于开放状态时,因为从发动机的冷却水通过盖体27的旁路通路26、旁路通路用的入口开口部21b、出口开口部21a再次返回至发动机,所以,能够迅速起动发动机的暖机。
然后,经过时间当冷却液流路3内的冷却液的温度上升时,蜡盒15内的蜡15a膨胀而体积增加,随着该体积增加,隔膜15b向上方鼓起。结果,通过上层的半流动体15c,作用了将橡胶活塞15d向上方压的力。此力通过支撑片15e传递到活塞15f,使活塞15f从导向部15g突出。但是,因为活塞15f的前端总是与端盖部21e的内面接触,所以,实际上部件(阀体)15h自身一边抵抗螺旋弹簧6的反力,一边相对活塞15f相对移动而被向下压(参见图9)。
而且,当热敏阀7下降滑动时,由部件(阀体)15h的外周面而成为关闭状态的阀主体17的入口开口部17a与出口开口部17b被打开,流路领域FA连通。另外,当热敏阀7被压下、流路领域FA连通时,部件(阀体)15h的外周面12关闭旁路开口部21a。
结果,冷却液如图9的带箭头所示,从散热器侧流向发动机侧。
其次,说明图9所示的埋入式恒温器1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的作用。当发动机停止运转时,水泵的动作停止,冷却液流路3内的冷却液的循环停止。经过时间冷却液的温度下降,该温度变化通过部件(阀体)15h与蜡盒15也传递至蜡15a。然后,随着温度降低,膨胀的蜡15a收缩,由于总是将热敏阀7向上方施加力的螺旋弹簧6的作用力,热敏阀7向上方滑动。结果,部件(阀体)15h的外周面最终使阀主体17a与出口开口部17b处于关闭状态,隔断流路领域FA。而且,旁路出口开口部21a成为打开状态。(参见图8)。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恒温器以及恒温器的安装构造,可以防止冷却液通过阀主体与嵌合孔的间隙而流动。而且,恒温器在安装部件上不需要形成引导阀主体的引导槽,所以能够实现减少加工费用。

Claims (7)

1.一种恒温器,具备:周面形成入口开口部与出口开口部的筒状的阀主体、在前述阀主体内连通前述入口开口部及前述出口开口部的流路领域、以及阀体,该阀体根据在前述流路领域流动的冷却液的温度变化而进退动作横断前述流路领域、由此进退动作来进行前述流路领域的隔断、连通;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入口开口部与出口开口部间的阀主体周面、沿着阀主体的轴线设有橡胶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器,其特征在于:前述橡胶部件是通过烧接而形成在阀主体周面的相对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根据前述流路领域流动的冷却液的温度变化而使阀体移动的活塞、从前述阀主体的上端面突出而形成并且前述活塞与其内壁相接触的端盖部;前述橡胶部件是设在前述阀主体的周面以及端盖部的上端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恒温器,其特征在于:具备:根据前述流路领域流动的冷却液的温度变化而使阀体移动的活塞、从前述阀主体的上端面突出形成并且前述活塞与其内壁相接触的端盖部、将前述阀主体的上端面与端盖部连接的连结部、在前述阀主体的周面、连结部棱线部、端盖的上端面形成的槽;
前述橡胶部件与前述槽嵌合。
5.如权利要求1、3、4任一项所述的恒温器,其特征在于:前述橡胶部件具有环状形状。
6.一种如前述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恒温器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将前述阀主体嵌入横穿前述冷却液通路而形成的嵌合孔,嵌入前述嵌合孔的阀主体与前述嵌合孔通过前述橡胶部件而紧密接触。
7.一种如前述权利要求5所述的恒温器的安装构造,其特征在于:将前述阀主体嵌入横穿前述冷却液通路而形成的嵌合孔,嵌入前述嵌合孔的阀主体与前述嵌合孔通过前述橡胶部件而紧密接触。
CNB018021522A 2000-07-25 2001-07-09 恒温器以及该恒温器的安装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9317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23309/00 2000-07-25
JP223309/2000 2000-07-25
JP2000223309A JP4558901B2 (ja) 2000-07-25 2000-07-25 サーモスタット及び該サーモスタットの取付け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86177A true CN1386177A (zh) 2002-12-18
CN1193179C CN1193179C (zh) 2005-03-16

Family

ID=18717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802152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93179C (zh) 2000-07-25 2001-07-09 恒温器以及该恒温器的安装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1304517B1 (zh)
JP (1) JP4558901B2 (zh)
CN (1) CN1193179C (zh)
WO (1) WO200200864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93506B (zh) * 2008-01-24 2013-01-30 英国西门子公司 用于限制低温恒温器中组件的运动的限制器
DE112021004679T5 (de) 2020-11-20 2023-08-10 Kirpart Otomotiv Parcalari Sanayi Ve Ticaret Anonim Sirketi Thermostatanordnung, die eine einfache installation zwischen thermoelement und ventilstruktur bereitstellt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79903B2 (ja) 2003-03-11 2008-11-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サーモスタットの取付構造
JP4212388B2 (ja) * 2003-03-11 2009-01-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サーモスタットの取付構造
JP2008095918A (ja) * 2006-10-16 2008-04-24 Yamaha Marine Co Ltd サーモエレメント及びこのサーモエレメントを用いたサーモスタット装置
JP6572537B2 (ja) * 2014-12-15 2019-09-11 富士通コネクテッド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認証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90195375A1 (en) * 2017-12-21 2019-06-27 Caltherm Corporation Cartridge assembly for a thermally responsive by-pass valv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82380A (en) * 1970-09-10 1972-08-08 Ahmad Aziz Temperature control in fluid systems
JPS5016244Y2 (zh) * 1971-11-08 1975-05-21
DE2657512C2 (de) * 1976-12-18 1986-02-27 Gustav Wahler Gmbh U. Co, 7300 Esslingen Thermostatventil
JPS5932767Y2 (ja) * 1979-08-11 1984-09-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エンジン冷却水用サ−モスタット
SE8000552L (sv) * 1980-01-23 1981-07-24 Mecman Ab Tetningsanordning for ventilhus
JPS5725114U (zh) * 1980-07-18 1982-02-09
JPS5727571U (zh) * 1980-07-22 1982-02-13
JPS6021593Y2 (ja) * 1981-06-30 1985-06-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感温制御弁
JPS6041772U (ja) * 1983-08-31 1985-03-25 株式会社 不二工機製作所 膨張弁
JPH02118126U (zh) * 1989-03-09 1990-09-21
JP3126724B2 (ja) * 1990-10-08 2001-01-22 オサメ工業株式会社 ボールバルブ
JP2600188Y2 (ja) * 1993-05-20 1999-10-04 日本サーモスタット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補助空気調整バルブ
JP3156451B2 (ja) * 1993-07-12 2001-04-16 東陶機器株式会社 水栓ケーシングとその通水路のシール方法
JP2932348B2 (ja) * 1994-03-14 1999-08-09 日本サーモスタット株式会社 サーモスタット
JPH08121134A (ja) * 1994-10-26 1996-05-14 Nippon Thermostat Kk オイルバルブ
JPH1117923A (ja) 1997-06-27 1999-01-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JP3284407B2 (ja) * 1999-01-27 2002-05-20 日本サーモスタット株式会社 冷却媒体の流れ制御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93506B (zh) * 2008-01-24 2013-01-30 英国西门子公司 用于限制低温恒温器中组件的运动的限制器
DE112021004679T5 (de) 2020-11-20 2023-08-10 Kirpart Otomotiv Parcalari Sanayi Ve Ticaret Anonim Sirketi Thermostatanordnung, die eine einfache installation zwischen thermoelement und ventilstruktur bereitstell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304517B1 (en) 2011-12-21
CN1193179C (zh) 2005-03-16
EP1304517A4 (en) 2010-01-20
EP1304517A1 (en) 2003-04-23
WO2002008647A1 (fr) 2002-01-31
JP2002039433A (ja) 2002-02-06
JP4558901B2 (ja) 2010-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809C (zh) 恒温器
CN1110623C (zh) 冷却介质流的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CN1193179C (zh) 恒温器以及该恒温器的安装构造
CN1288344C (zh) 隔膜泵
CN1242474C (zh) 电源模块及空调机
US20100126703A1 (en) Motor device with heat dissipating capability
CN1077237C (zh) 密封式压缩机的吸气噪音消声器
CN103362626A (zh) 电子恒温器
JP6236301B2 (ja) 電動ポンプ
CN107559064A (zh) 发动机的油冷却结构
CN105114919B (zh) 一种采用石蜡及水冷的散热装置
CN1231381A (zh) 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CN1109808C (zh) 恒温器的安装结构
CN1530525A (zh) 恒温器的安装结构
CN1789722A (zh) 绕动叶片压缩机的容量改变装置
CN1922426A (zh) 恒温装置
CN1756898A (zh) 恒温器安装结构
JP6402646B2 (ja) 電動過給器
CN1666017A (zh) 旋转阀密封机构
CN101193527B (zh) 液冷散热装置
CN1235363A (zh) 液压操作装置
JP4239933B2 (ja) 二槽式オイルパン
CN1637244A (zh) 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386178A (zh) 恒温器的外壳结构
CN209244656U (zh) 用于控制冷却液流动路径的节温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316

Termination date: 201607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