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69377A - 图像转印方法和该方法使用的被转印体及色带 - Google Patents

图像转印方法和该方法使用的被转印体及色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69377A
CN1369377A CN02102807A CN02102807A CN1369377A CN 1369377 A CN1369377 A CN 1369377A CN 02102807 A CN02102807 A CN 02102807A CN 02102807 A CN02102807 A CN 02102807A CN 1369377 A CN1369377 A CN 13693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terial layer
bearing material
resin
transfer
transfer pri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021028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竹内弘
冈本吉广
船山英彦
富田诚次郎
中村聪
荻原光明
荻原浩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70087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H08197858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369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693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4DECORATIVE ARTS
    • B44CPRODUCING DECORATIVE EFFECTS; MOSAICS; TARSIA WORK; PAPERHANGING
    • B44C1/00Process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producing decorative surface effects
    • B44C1/16Process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producing decorative surface effects for applying transfer pictures or the like
    • B44C1/165Process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producing decorative surface effects for applying transfer pictures or the like for decalcomanias; sheet material therefor
    • B44C1/17Dry transfer
    • B44C1/1712Decalcomanias applied under heat and pressure, e.g. provided with a heat activable adhesi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3/00Printing processes to produce particular kinds of printed work, e.g. patterns
    • B41M3/12Transfer pictures or the like, e.g. decalcomania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1/00Ink ribbons; Renovating or testing ink ribb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1/00Inking and printing with a printer's forme
    • B41M1/26Printing on other surfaces than ordinary paper
    • B41M1/34Printing on other surfaces than ordinary paper on glass or ceramic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025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by transferring ink from the master sheet
    • B41M5/0256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by transferring ink from the master sheet the transferable ink pattern being obtained by means of a computer driven printer, e.g. an ink jet or laser printer, or by electrographic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S428/913Material designed to be responsive to temperature, light, mois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S428/914Transfer or decalcomani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802Discontinuous or differential coating, impregnation or bond [e.g., artwork, printing, retouched photograph,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942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components having sam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in differing degre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Transfer Or Thermal Recording In General (AREA)
  • Decoration By Transfer Pictures (AREA)
  • Printing Meth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将由图像打印机输出到打印纸上的染料图像热转印到如陶瓷杯之类的热转印基体上的图像热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热转印基体的表面上涂敷一层树脂形成承料层。在电炉内将该承料层干燥形成被转印体。将具有升华性染料图像的印象薄膜重叠到上述被转印体的承料层上并加热加压。作为承料的树脂层,可以单独使用环氧系列树脂或丙烯酰系列树脂或两者一起使用。若使用以丙烯酰树脂为主的树脂,则树脂粘度设定为福特杯粘度43到52秒,从喷枪中喷出树脂的压力设定为35kg/m2±0.01kg/m2。喷枪与被热转印基体的距离设定为100mm±5mm,而干燥温度为170-180℃。承料层厚度为10-50mm。在把热升华染料的图像转印到承料层上之后,粘贴上透明薄膜,如果需要,还可以在承料层上粘贴保护膜。

Description

图像转印方法和该方法使用的被转印体及色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从图像打印机等输出的图像热转印到转印体上的图像转印方法,进而,涉及该方法使用的转印体和色带。
背景技术
例如,将图像扫描仪或电视摄像机等摄取的图像输入热升华方式的图像打印机,将其打印在印像纸上,可以和银盐照相一样进行处理,通过普及便可轻松愉快地获得各种各样的图像。
其中,还尝试了与银盐照相不同的有趣的方法,开发了将图像打印机的输出图像转印到任意的转印体例如陶瓷制的杯子(所谓的陶瓷杯)上的新的商品。如果在比赛现场等能将利用电子静像摄像机等拍摄的静止电视图像当场转印到陶瓷杯等上进行出售,商品价值将是非常大的。
如上述那样将图像打印机的输出图像转印到转印体上时,在转印体的表面上需要有用于固定染料的承料层,即使只想单纯地将染料转印到陶瓷杯的表面,染料也不会固定在上面。
对承料层要求具有优异的耐侯性等,迄今主要是使用环氧系列树脂。
环氧系列树脂是热硬化性的树脂,通过将其涂敷并烧结到例如陶瓷杯的表面,可以形成耐侯性优异的承料层。
然而,在上述图像转印方法中,承料层的特性对得到的图像的品质等有很大的影响,迫切要求进行改良。
例如,使用各种树脂涂敷形成承料层时,迄今都是利用热风干燥炉等进行干燥工序,但是,由于温度控制的难度等原因,存在承料层变色的问题。
或者,利用环氧系列树脂形成承料层时,而转印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又长。
例如,对于具有由环氧系列树脂构成的承料层的陶瓷杯,若想根据图像打印机的输出图像转印升华性染料,在印刷机温度170℃下需要约3分钟的转印时间。
若考虑大量生产,则转印时间越短生产效率越高,但是,3分钟的转印时间不能说是短的。特别是在比赛现场等,将利用电子静像摄像机等拍摄的静止电视图像当场转印到陶瓷杯等上出售时,由于由转印时间决定所能处理的数量,所以,转印需要3分钟的长时间是非常不利的。
另外,例如由环氧系列树脂构成的承料层虽然其本身的耐久性和耐侯性是优异的,但是,转印到其上的染料只是附着在承料层上,其耐侯性不能说是充分的,有可能发生退色或变色。此外,在耐溶剂性及耐药品性方面也不够,例如,当接触到有机溶剂等时,染料图像很简单地就会消失了。
另外,为了提高转印效率,上述承料层通常是使其表面成为平滑,只能得到反射外光的表面。因此,由于外观上的制约,用途受到限制,例如,当要求象建材等那样各种各样的外观时,就不能适应这种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的。即,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可以获得高品质的转印图像的图像转印方法。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可以在短时间内转印升华性染料图像的图像转印方法和转印体。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要提供不限于反射表面、可以实现各种表面状态从而可以适应外观上的各种要求的图像转印方法。
在本发明的图像转印方法中,首先,将树脂涂敷到转印基体的表面,形成承料层,利用电炉对该承料层进行干燥处理形成转印体后,将具有升华性染料图像的印像薄膜(例如,印像纸)重叠到上述转印体的承料层上,通过加热加压将上述升华性染料图像转印到上述承料层上。
这样,使用电炉进行承料层的干燥处理,可以进行精密的温度控制,从而可以抑制承料层的变色,获得品质高的转印图像。另外,同时还可以解决利用热风干燥炉进行干燥处理时成为问题的异物的混入,从而可以抑制由于这一原因引起的品质降低。
当涂装承料层、使用陶瓷器制杯子作为转印基体时,将其倒扣,利用涂装用喷枪喷涂树脂,形成承料层。
特别是使用以丙烯酰基树脂为主体的树脂作为形成承料层的树脂时,干燥处理温度采用170~180℃、使树脂的粘度为福特杯43秒~52秒、涂装用喷枪喷出的树脂压力为35kg/m2±0.01kg/m2、涂装用喷枪与转印基体保持100mm±5mm。使上述那样形成的承料层的厚度为10~50μm。这样,便可形成均匀的承料层。
按上述那样将升华性染料图像转印到承料层上后,还可以将透明薄膜粘贴到承料层上。
作为透明薄膜,例如可以使用丙烯酰基薄膜。另外,该透明薄膜也可以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特别是通过对透明薄膜进行凹凸加工,可以实现各种表面状态。
例如,将从图像打印机输出的升华性染料图像转印到转印体上时,由于染料图像只是附着到在转印体的表面上形成的承料层上,所以,耐侯性及耐溶剂性、耐药品性差,从而会发生退色和变色。
通过将丙烯酰基树脂薄膜等透明薄膜作为覆盖层叠层粘贴到承料层上,起保护层的功能,便可大幅度改善耐侯性及耐溶剂性、耐药品性。
构成承料层的树脂虽然是任意的,例如在转印基体的表面形成同时用环氧系列树脂和丙烯酰基树脂的承料层,构成图像转印用转印体。
这时,可以在以环氧系列树脂为主体的第1承料层上叠层形成以丙烯酰基树脂为主体的第2承料层,也可以形成含有环氧系列树脂和丙烯酰基树脂的承料层。
环氧系列树脂在耐久性及耐侯性方面发挥优异的特性,但是,将其形成承料层时,转印速度不高。
丙烯酰基树脂虽然转印速度快,但是,在耐侯性方面不足。
与此相反,通过同时用环氧系列树脂和丙烯酰基树脂,以它们互补的形式发挥两者的优点,可以满足对转印速度和耐侯性两方面的要求。
另一方面,作为用于对印像薄膜形成升华性染料图像的色带,可以使用在带状基体上按指定的顺序并排形成颜色不同的含多种色素层的色带,但是,这时最好在最后印刷的含色素层中含有硅油等润滑剂或在最后印刷的含色素层上形成润滑剂含有层。
在按指定的顺序在带状基体上并排形成颜色不同的含多种色素层的色带中,如果使在最后印刷的含色素层中含有润滑剂或在最后印刷的含色素层上形成润滑剂含有层,将该色带在印像薄膜上加热加压印刷图像时,色素含有层或润滑剂含有层中含有的润滑剂就会转移到印像薄膜表面附着到其上。
这样,附着了润滑剂的印像薄膜由于润滑剂而具有良好的光滑性,重叠到陶瓷杯等转印体上转印图像时,进入该印像薄膜与转印体之间的气泡容易向外逸出,从而不易发生褶皱。因此,即使不在印像薄膜上用刮板进行刮刷操作,用可以在转印体上转印出没有未转印部分的良好的图像。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图像转印方法的工序顺序的流程图。
图2是表示图像打印机的图像输出系统的一例的概略立体图。
图3是表示叠印字幕的图像输出系统的一例的概略立体图。
图4是图像打印机的一例的框图。
图5是色带的一个结构例的剖面图。
图6是图5所示的色带的平面图。
图7是利用色带印刷图像的印像薄膜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色素转印到印像薄膜上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色带的其他结构例的平面图。
图10是表示装入了色带的色带盒的概略立体图。
图11是装入到色带盒内的色带的平面图。
图12是表示承料层的喷涂工序的概略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热印刷机的转印工序的概略立体图。
图14是表示转印了升华性染料图像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各种承料层的转印时间与转印浓度的关系的特性图。
图16是表示热粘贴透明薄膜的工序的概略斜视图。
图17是表示形成使用形成了缩皱模纹的防止再转印薄膜的图像转印体的概略斜视图。
图18是表示形成使用形成了网眼模纹的防止再转印薄膜的图像转印体的概略斜视图。
实施例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图像转印方法大致包括由对转印基体涂敷承料层树脂的工序(步骤J1)和利用电炉对涂敷的树脂进行干燥处理形成转印体的工序(步骤J2)构成的承料层形成工序、输入静止图像(步骤P1)利用图像打印机向印像薄膜输出升华性染料图像(步骤P2)的打印输出工序、将印像薄膜重合到转印体上(步骤T1)进行热印刷(步骤T2)的转印工序和进而根据需要在承料层的表面粘贴透明薄膜(步骤L)的透明薄膜粘贴工序。
下面,说明各工序。
形成承料层
首先,以使用以丙烯酰基树脂为主体的特殊树脂(美浓粘土公司制,商品名M-II型)作为承料层树脂的情况为例说明承料层的形成方法。
这里,使用的特殊树脂是以丙烯酰基树脂为主体,辅以赋质颜料、粘接促进剂和消泡剂而成的。
作为赋质颜料,有二氧化硅、氧化铝、铝硅酸盐、碳酸钙、云母和石英粉等。其使用量只要是调整组成物的流动性所需要的量就可以了,不特别限定,但是,对于100份重量的丙烯酰基树脂,通常是2~20份的重量(最好是2~4份重量左右)。
作为粘接促进剂,有γ-环氧丙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β(氨乙基)-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β-(3,4-环氧环已基)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γ-氯丁二烯三乙氧基硅烷等硅烷系列耦合剂。其使用量不特别限定,但是,对于100份重量的丙烯酰基树脂,通常是0.05~5份的重量(最好是0.07~3份重量左右)。
作为消泡剂,有聚酯变性甲基烷基聚硅氧烷和聚酯变性聚二甲基硅氧烷等众所周知的硅氧烷系列消泡剂。其使用量不特别限定,但是,对于100份重量的丙烯酰基树脂,通常是0.05~5份的重量(最好是0.07~3份重量左右)。
将上述特殊树脂与稀释用有机溶剂(例如二甲苯等)混合,将粘度调整到福特杯(JIS标准)43秒~52秒的范围内,例如福特杯48秒。树脂的粘度低于该数值时,承料层将变薄,转印性变坏。另外,黏度太大时,承料层表面的均匀性将变坏。
这样,调整好混合比后,使用例如ノ-ドソン公司制的真空式涂装机在正方向以0.12秒钟、接着翻转后在反方向以0.29秒钟将陶瓷杯旋转着对其进行喷涂。
这时,如果涂敷的时间太长,涂敷厚度就会太厚,树脂将以悬挂的状态固化,相反,如果涂敷的时间太短,承料层的膜厚就会太薄,从而转印性变坏。
涂装时将陶瓷杯翻转的理由是为了消除涂层斑点。(该条件是在气温25℃下的条件,如果气温改变,条件也要改变。)
利用ノ-ドソン公司制的真空式涂装机进行涂装时使用的喷嘴是#4型的,#3型或#5型的都难于进行良好的喷涂。
另外,这时的涂装用喷枪的树脂喷出压采用35kg/m2±0.01kg/m2、使涂装用喷枪与转印基体之间的距离为100mm±5mm。
喷涂后经过180秒以上的间隔之后,在170~180℃的干燥炉中进行40分钟以上的干燥处理。干燥炉是电炉,如果干燥时间太短,树脂不能固化。如果干燥时间太长,虽然对性能没有影响,但是浪费电力。
通过进行上述处理,便可在陶瓷杯上将用于再转印升华性热转印方式的图像的承料层涂敷成10~50μm的厚度。这里,如果承料层的厚度不足10μm,则转印的图像比较薄。另外,如果厚度大于50μm,则树脂将以下垂的状态固化,从而表面显得脏污。
通过上述处理,便可形成表面硬度达到以铅笔划的强度(按JIS标准)约为1H、表面的白色度及其他状态无异常的承料层。
承料层的形成材料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同时用环氧系列树脂和丙烯酰基树脂。作为同时用的形态,大致有两种方式。
首先,第1种形态是将由环氧系列树脂构成的层与由丙烯酰基树脂构成的层相互重叠,将其作为承料层。
这时,叠层数和叠层顺序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若考虑转印效率等,最好还是在转印基体上涂敷烧结环氧系列树脂后再在其上涂敷烧结丙烯酰基树脂。
采用上述叠层结构时,最好使整个承料层的厚度(环氧系列树脂层的厚度+丙烯酰树脂层的厚度)为10~50μm,另外,最好使丙烯酰基树脂层的厚度为整个厚度的10~90%,特别最好为10~70%。不论丙烯酰基树脂层的厚度太薄还太厚,都有可能使与环氧系列树脂同时用的意义减弱。
上述环氧系列树脂层及丙烯酰树脂层可以分别是以环氧系列树脂或丙烯酰树脂为主体的树脂,例如,也可以同时用聚酯系列树脂等、环氧系列及丙烯酰系列以外的树脂。另外,例如,还可以叠层形成由聚酯系列树脂等的环氧系列及丙烯酰系列以外的树脂构成的层。
另一方面,第2种形态是将环氧系列树脂和丙烯酰树脂混合后涂敷烧结到转印基体上作为承料层。
这时,承料层的厚度最好仍然是10~50μm。另外,在承料层中包含的丙烯酰树脂的比例最好为10~90重量%,10~70重量%则更好。
这样将环氧系列树脂和丙烯酰树脂混合形成承料层时,也可以例如将聚酯系列树脂等、环氧系列及丙烯酰系列以外的树脂混合到承料层中。另外,还可以将例如由聚酯系列树脂等的环氧系列及丙烯酰系列以外的树脂构成的层叠加到该承料层上。
在本发明中,作为转印基体可以使用任意的物品,但是,陶瓷器制品例如陶瓷器制的饮用杯(所谓的陶瓷杯)等最合适。当然,除了陶瓷杯以外,也可以应用于各种瓷砖及饮食器具等上。
转印方法
首先,说明将图像打印机的输出图像转印到陶瓷杯上的方法。
如图2所示,转印时例如将摄像机2或图像扫描仪3与热升华方式的图像打印机1连接,输入任意的图像,通过将升华性染料转印到印像薄膜4上,打印输出图像。
图3是利用叠加字幕将被拍摄体的图像与叠加字幕画合成输出的系统。
即,在该系统中,利用摄像机2拍摄屏幕5前面的被摄体6。并且,从准备好的几种叠加字幕画8中选择任意的一种,利用叠加字幕装置9将选择的叠加字幕画8叠加到摄像机2的图像上输给图像打印机1。这时,可以利用监视器10确认输出图像,从而可以将喜欢的图像打印输出到印像薄膜4上。
上述图像打印机1具有图4所示的结构。在该图像打印机1中,供给模拟输入端子30的模拟输入信号由A/D变换器31变换为数字信号。从该A/D变换器31输出的数字输入信号供给切换器33一侧的触点。另外,供给数字输入端子32的数字输入信号供给切换器33的另一侧的触点。这样,切换器33便可切换供给模拟输入端子30的模拟输入信号和供给数字输入端子32的数字信号。
模拟输入信号或数字输入信号从摄像机供给该模拟输入端子30或数字输入端子32。
在侧面反射光的反射体35设置在彩色热转印色带34上,与此对应地在图像打印机上配置具有发光部和受光部的反射式的光传感器36。
并且,当将该彩色热转印色带34装到图像打印机上时,光传感器36从发光部向反射体35照射光,由受光部接收由反射体35反射回来的反射光。
这样,光传感器36就成为开通状态,将彩色热转印色带34和印像薄膜4是转印媒体的数据供给控制器37。这时,当彩色热转印色带34和印像薄膜4是非转印用印刷媒体时,由于在彩色热转印色带34侧面未设置反射体35,所以,光传感器36仍然保持关闭状态,从而可以判定是非转印用印刷媒体。
另一方面,存储器38存储由切换器33切换的数字输入信号,在指定的时刻进行读出。
控制器37进行该热转印打印机的控制,由CPU构成。控制器37从存储器38读出数据,由D/A变换器40将数字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后供给监视器41。
在监视器41上以图像和叠加了文字信息的形式显示输入的信号,用于利用视觉判断是否为需要将其左右反转的信号。
键盘39与控制器37连接,输入指示利用监视器41判断的数字输入信号是否为需要左右反转的信号。
控制器37根据光传感器36的是否为转印用印刷媒体的判断数据和键盘39的输入信号是否为需要左右反转的信号的输入数据控制γ修正电路42的修正动作。
γ修正电路42在利用加热头对热转印色带34进行热压向印像薄膜4上进行印刷时,为了使转印后的转印图像的浓度合适,进行γ修正,以使之不影响由彩色热转印色带34和印像薄膜4构成的转印用印刷媒体的发色特性等。这里,特别是根据彩色热转印色带34和印像薄膜4是转印用印刷媒体或非转印用印刷媒体以及输入信号是否为需要左右反转的信号来改变γ修正的特性。
数字输入信号在由该γ修正电路42进行与印刷媒体对应的适当的γ修正后,通过加热头驱动器43供给加热头44。加热头44将彩色热转印色带34加热后,将图像印刷到印像薄膜4上。
图像打印机1使用的色带是任意的,但是,为了使转印性更好,也可以使用如图5所示的那样在带状基体51上在颜色不同的多个含色素层52按指定的顺序排列形成的色带中在最后印刷的含色素层中含有润滑剂的色带。
上述多个含色素层52是在任意的树脂材料中含有黄色、品红色或青绿色而成的,例如,如图6所示的那样,按含黄色素层Y、含品红色素层M、青绿色含有层C的顺序在带状基体51上反复排列而形成。并且,在该色带中,在3种含色素层中特别是在最后印刷的含青绿色素层C中含有用于使印像薄膜表面更光滑的润滑剂。
即,在该色带53中,将各含色素层Y、M、C按其排列顺序顺次重叠到印像薄膜上,通过对该重叠的含色素层和印像薄膜进行部分的热压,印刷图像,以使根据输入图像打印机的图像信息将黄色素、品红色素或青绿色素转印到印像薄膜上的需要的部位。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在利用该色带53转印图像的印像薄膜56是在基板54上具有转印色素的承料层55而构成。
对该印像薄膜56和色带53的含色素层热压时,如图8所示,含色素层的各色素Y、M、C就重叠地转印到该承料层55上。
这里,当在最后印刷的含青绿色素层C中含有润滑剂时,该含青绿色素层C重叠到印像薄膜56上进行热压时,含有的润滑剂也转移并附着到印像薄膜56上,从而,赋予印像薄膜56表面以良好的光滑度。
使用该赋予了良好的光滑度的印像薄膜56与陶瓷杯等转印体相互重叠再转印图像时,进入该印像薄膜56和转印体之间的气泡容易逸出到外面,从而难于产生褶皱。因此,即使用刮板在印像薄膜56上进行刮刷操作,也可以在被转印体上再转印出没有未转印部分的良好的图像。
另外,也可以考虑将润滑剂直接涂敷到印像薄膜表面或转印体表面上亦能赋予良好的光滑度,但是,这样将增加工序数,同时作业者的手也容易被润滑剂污染。在本发明中,既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又可以得到上述优点,可以说是非常有利的方法。
作为润滑剂,在通常使用的润滑剂中选择对色素的转印及发色没有坏影响的,例如,硅油就是合适的。此外,例如可以使用肉豆蔻醚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等高级脂肪酸和这些高级脂肪酸类的金属盐及胺盐类、脂肪酸与醇类的酯化合物、烷基磷酸酯、过乙酰基聚醚及其转化物等。
另外,在该色带55和印像薄膜56上,在与形成基体51、54的含色素层52或承料层55的一侧相对的一侧的面上,还可以设置用于保护基体免受热头的热影响的保护层57、58。
另外,作为色带,也可以如图9所示的那样,与含色素层独立地在最后印刷的含色素层之后(这时,在青绿色素含有层C之后)形成润滑剂含有层59,取代在最后印刷的含色素层中含有润滑剂。
使用设有该含润滑剂层59的色带53顺序使含黄色素层Y、含品红色素层M、含青绿色素层C重叠到印像薄膜上,进行加热加压后,最后将含润滑剂层59重叠到印像薄膜上进行加热加压。这时,在含润滑剂层59中含有的润滑剂就转移并附着到印像薄膜56表面,赋予印像薄膜56表面以良好的光滑度。在含色素层中含有润滑剂时,由于加热加压根据图像信息是部分地进行的,所以,转移到印像薄膜56上的润滑剂的量可能多少会发生不均匀现象,这样,如果另外设置含润滑剂层59,就可以全面均匀地进行加热加压,从而可以将润滑剂均匀地转移到印像薄膜56上。
作为在含该润滑剂层59中含有的润滑剂,根据从与上述相同的观点进行选择,仍然是硅油较合适的。
上述色带内装到色带盒内,如图10所示,色带盒由色带61跨越的卷出轮62和卷取轮63组装到带盒壳64内而构成。
上述色带61是在带状基体上在任意的树脂内含有黄色、品红色或青绿色的各升华性色素而成的,如图11所示,含黄色素层Y、含品红色素层M、含青绿色素层C按该顺序反复并列形成。并且,在3种含色素层中,在最后印刷的含青绿色素层C中含有硅油。另外,在色带61上,在最初印刷的含黄色素层Y之前赋予条形出头标志65,另外,在黄色素含有层Y与品红色素含有层M之间和品红色素含有层M与青绿色素含有层C之间分别赋予色头标志66。
上述带盒壳64在具有窗部67的板体的相对的两端部,设置大致呈圆筒状的一对滚轮容纳部68。在该一对滚轮容纳部68上,在相互相对的的两侧形成用于通过色带61的狭缝68a。色带61跨越的上述卷出轮62和卷取轮63分别容纳在上述一对滚轮容纳部68内,以使色带61的含色素层一侧从带盒壳64的窗部露出。
组装到带盒壳64内的色带61顺序以条形出头标志65为指标运行,直至最初的含黄色素层Y从带盒壳的窗部67全面顺序露出。并且,从窗部67露出的含黄色素层Y与该窗部67对准后,就与设定的印像薄膜相互重叠,加热头与色带61的背面一侧接触,将含黄色素层Y的黄色素热转印到印像薄膜的需要部分上。
这样,转印好黄色素之后,这次就以色头标志66为指标使色带61运行,直至从窗部全面露出位于第2位置的含品红色素层M,与印像薄膜相互重叠。并且,同样利用加热头将含品红色素层M的品红色素热转印到印像薄膜的需要部分上。
最后,以色头标志66为指标使色带61运行,直至含青绿色素层C从窗部67全面露出,与印像薄膜相互重叠。并且,利用加热头将含青绿色素层C的青绿色素热转印到印像薄膜的需要部分上,从而完成图像转印。
这里,在该色带61中,由于在含青绿色素层C中含有硅油,所以,热转印含青绿色素层C时所含有的硅油也转移到印像薄膜上,从而赋予印像薄膜表面以良好的光滑度。
另一方面,在被转印基体即陶瓷杯11的表面上,如图12所示的那样,预先利用喷枪12喷涂上将环氧系列树脂和丙烯酰系列树脂混合的树脂,进行烧结后形成承料层。
或者,也可以通过利用喷枪12将环氧系列树脂喷涂到陶瓷杯11的表面上进行烧结后,接着再利用喷枪12喷涂并烧结丙烯酰系列树脂,使承料层成为环氧系列树脂层和丙烯酰系列树脂层的双层结构。
接着,如图13所示,将经过打印输出的印像薄膜4使升华性染料形成的图像与承料层相互重叠地粘贴在陶瓷杯11表面,利用热压机13(エックスプレス公司制,商品名マグプレス300X)进行加热加压,转印升华性染料。
热压机13具有与陶瓷杯11的外周面形状对应的将圆筒一分为二的形状的陶瓷杯支持部13a,通过操作操作控制杆13b,进行该陶瓷杯支持部13a对陶瓷杯11的压紧操作。另外,陶瓷杯支持部13a具有加热机构,可以加热到任意的温度。另外,在该热压机13上组装着定时器,可以任意设定上述陶瓷杯支持部13a的加热加压时间。
将陶瓷杯11装入到上述热压机13中加上指定的压力和热量时,如图14所示,通过加压和加热,印像薄膜4上的升华性染料就转移到陶瓷杯11表面的承料层上。
关于承料层的研究:
在陶瓷杯上形成以下4种承料层,研究其转印效率。转印效率利用转印浓度和转印时间进行评价。形成的承料层如下所示,转印效率的测量结果示于表1和图15。
承料层A:环氧树脂
承料层B:环氧树脂层+丙烯酰树脂层(涂2层)
承料层C:环氧树脂和丙烯酰树脂层的混合层(环氧树脂∶丙烯酰树脂=5∶5)
承料层D:丙烯酰树脂
另外,使用的环氧树脂是旭电化工业公司制的产品序号EP-4100。承料层的厚度都是约30μm(但是,承料层B是环氧树脂层15μm+丙烯酰树脂层15μm)。
【表1】
    1.5分×2     1分×2     0.5×2
    承料层A     1.81     1.48     1.30
    承料层B     1.77     1.62     1.39
    承料层C     1.79     1.57     1.33
    承料层D     1.78     1.60     1.40
由表1和图15可知,承料层中使用丙烯酰树脂时(承料层B、承料层C、承料层D)转印效率优异,即使加压加热2分钟,转印浓度1.55以上也可以充分地进行(利用麦克贝斯浓度计测量的Dmax)转印。与此相反,只使用环氧树脂时(承料层A),2分钟的加压加热,转印浓度不足,为了进行充分的转印,需要3分钟以上。
其次,研究各承料层的耐候性。耐候性是通过将陶瓷杯打碎成适当的大小后将其分别在纯水中和99%的酒精中各进行10分钟的超声波清洗,并在酒精中浸泡1小时观察承料层的变化进行研究的。结果示于表2。
【表2】
    承料层A     如果不用刀子刮,不会剥落。
    承料层B     用刀子刮,产生若干细的破片。
    承料层C     有一点粘性,如果不用刀子刮,不会剥落。
    承料层D     发生褶皱,确认有发生剥落的部分。
只使用丙烯酰树脂时(承料层D),发生褶皱和剥落,耐候性不足。与此相反,使用环氧树脂时,经过上述试验后变化很小,充分确保耐候性。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知,为了使转印速度和耐候性同时满足,必须同时使用环氧树脂和丙烯酰树脂。
透明薄膜的粘贴:
如上所述,在进行图像转印之后,根据需要,可以在承料层表面粘贴透明薄膜。这时,作为透明薄膜,可以使用丙烯酰树脂薄膜等,其厚度最好为5~100μm(最理想的是5~20μm)。
这里,如图16所示,将透明薄膜14粘贴到承料层上后,进行加热加压将其粘合。在本例中,透明薄膜14使用加入紫外线吸收剂的丙烯酰薄膜(钟渊化学工业公司制,商品名サンデュレン),在约140℃下加热加压2秒钟进行热熔接。
进行上述透明薄膜14的热熔接时,就将透明薄膜14重叠并粘贴到表面已转印上升华性染料图像的陶瓷杯11上,此时,为了使染料再次向用于热熔接的印刷机一侧转移,或者不附着印刷机一侧的灰尘等,最好在透明薄膜14上贴上防止再转印薄膜15。
按上述方式制作的图像转印陶瓷杯大幅度地强化了耐候性、耐溶剂性和耐药品性,例如,可以抑制紫外线引起的退色和脱色。另外,即使用洗涤剂进行清洗,也不会变色和脱色。
另外,为了提高升华性染料图像的转印效率,总是将陶瓷杯11的表面加工得较为平滑,但是,通过使用设置凹凸的防止再转印薄膜15,就可以将透明薄膜14的表面加工成凹凸的。
例如,如图17所示,在陶瓷杯11上形成具有缩皱模纹的图像转印体时,可以使用形成与所希望的缩皱模纹对应的凹凸的防止再转印薄膜15a并通过该薄膜对透明薄膜14进行热熔接。或者,如图18所示,在瓷砖16上形成具有网眼模纹的图像转印体时,可以使用形成与所希望的网眼模纹对应的凹凸的防止再转印薄膜15a并通过该薄膜对透明薄膜14进行热熔接。

Claims (9)

1.图像转印用被转印体,其特征在于:在被转印基体的表面上同时用环氧系列树脂和丙烯酰系列树脂形成承料层。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转印用被转印体,其特征在于:上述承料层由以环氧系列树脂为主体的第1承料层和在该第1承料层上覆盖以丙烯酰系列树脂为主体的第2承料层形成。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转印用被转印体,其特征在于:上述承料层由含有环氧系列树脂和丙烯酰系列树脂这两种树脂的单一承料层形成。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转印用转印体,其特征在于:上述被转印基体由陶器或瓷器构成。
5.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转印用转印体,其特征在于:上述被转印基体是陶瓷制杯子。
6.一种在带状基体上按指定的顺序并列形成颜色不同的多个含色素层而成的图像转印用色带,其特征在于:在最后印刷的含色素层中含有润滑剂。
7.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转印用色带,其特征在于:上述润滑剂是硅油。
8.一种在带状基体上按指定的顺序并列形成颜色不同的多个含色素层而成的图像转印用色带,其特征在于:在最后印刷的含色素层上形成含有润滑剂的含滑剂层。
9.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转印用色带,其特征在于:上述润滑剂是硅油。
CN02102807A 1994-07-26 2002-01-21 图像转印方法和该方法使用的被转印体及色带 Pending CN136937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74195/94 1994-07-26
JP17419594 1994-07-26
JP008797/95 1995-01-24
JP7008797A JPH08197858A (ja) 1995-01-24 1995-01-24 インクリボン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5190859A Division CN1088656C (zh) 1994-07-26 1995-07-25 图像转印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69377A true CN1369377A (zh) 2002-09-18

Family

ID=2634339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5190859A Expired - Lifetime CN1088656C (zh) 1994-07-26 1995-07-25 图像转印方法
CN02102807A Pending CN1369377A (zh) 1994-07-26 2002-01-21 图像转印方法和该方法使用的被转印体及色带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5190859A Expired - Lifetime CN1088656C (zh) 1994-07-26 1995-07-25 图像转印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3) US6417138B1 (zh)
EP (1) EP0721848B1 (zh)
KR (1) KR100378965B1 (zh)
CN (2) CN1088656C (zh)
DE (1) DE69527266T2 (zh)
WO (1) WO199600328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4354B (zh) * 2007-03-29 2010-07-07 李剑平 一种热升华打印介质
CN106634403A (zh) * 2016-09-28 2017-05-10 苏州吉谷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型热升华胶粉固化剂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67200A (ja) * 1996-06-19 1998-03-10 Ricoh Co Ltd 転写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転写画像形成体
GB0016724D0 (en) * 2000-07-08 2000-08-30 Bass Machine Holdings Ltd Dispensing a beverage
ES2192922B1 (es) * 2001-01-26 2005-02-16 Desarrollos De Impresion S.L. Procedimiento de impresion sobre superficies no porosas.
GB0113332D0 (en) 2001-06-01 2001-07-25 Ici Plc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hermal transfer printing
WO2004039607A1 (en) * 2002-10-31 2004-05-13 Seiview Australia Pty Limited Panel and method of creation
CN100418789C (zh) * 2004-06-07 2008-09-17 吴云峰 陶瓷影像盘烤制方法
JP5151826B2 (ja) * 2008-09-02 2013-02-27 ソニー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N101961965B (zh) * 2010-08-26 2012-03-07 成都大前门业有限公司 一种热转印印刷工艺
CN102602187B (zh) * 2012-02-22 2013-11-13 河南卓立膜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热升华转印膜进行转印的方法
PL2841510T3 (pl) 2012-04-24 2022-01-10 At Promotions Ltd Przeciwdrobnoustrojowe naczynie do picia lub jedzenia
CN103171039B (zh) * 2013-03-20 2015-04-08 广东蒙娜丽莎新型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使喷墨图案与模具纹理完全吻合的瓷砖制备方法及系统
GB2525624A (en) 2014-04-29 2015-11-04 At Promotions Ltd Drinking or eating vessel
US10947011B2 (en) 2014-12-22 2021-03-16 At Promotions Ltd Drinking or eating vessel
GB201700408D0 (en) 2017-01-10 2017-02-22 A T Promotions Ltd Vacuum decoration of a drinking or eating vessel
CN110978838A (zh) * 2019-12-06 2020-04-10 李岩 一种用于圆柱形状物体表面的热转印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24109A (en) * 1977-07-21 1979-02-23 Sumitomo Chemical Co Method of thermal copying
JPS6310307Y2 (zh) * 1979-03-24 1988-03-28
JPS58149048A (ja) 1982-03-02 1983-09-05 Sony Corp 昇華性染料の転写によるカラーハードコピー印画紙の形成方法
DE3332068A1 (de) * 1983-09-06 1985-03-21 Hoechst Ag, 6230 Frankfurt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nukleosidalkyl-, aralkyl- und arylphosphoniten und -phosphonaten
JPS6073899A (ja) 1983-09-30 1985-04-26 ラムダ美工株式会社 ガラス等の硬質表面を有する物品に模様を転写する方法
JPS6083881A (ja) * 1983-10-14 1985-05-13 Hidehiro Todaka 手描き転写紙の製法
JPS6139197A (ja) 1984-07-31 1986-02-25 セコム株式会社 警備システム
JPS6151391A (ja) * 1984-08-20 1986-03-13 Toshiba Corp 熱転写記録媒体と熱転写装置
JPS6157392A (ja) * 1984-08-29 1986-03-24 Nec Corp 熱転写用記録紙のカバ−フイルム
US4740496A (en) 1985-12-24 1988-04-26 Eastman Kodak Company Release agent for thermal dye transfer
US4966815A (en) * 1986-01-17 1990-10-30 Foto-Wear, Inc. Transfer sheet for applying a creative design to a fabric
JPS62214990A (ja) 1986-03-17 1987-09-21 Olympus Optical Co Ltd 熱昇華プリントの退色防止方法
JPS6310307A (ja) 1986-07-02 1988-01-16 Hitachi Ltd 磁気ヘツド
JPS6372583A (ja) * 1986-09-16 1988-04-02 Air-Seru:Kk 印刷・複写物の転写方法
JPS63166737A (ja) 1986-12-26 1988-07-09 Asai Glass Kk 転写印刷装飾ガラス板及びその製造法
JP2615759B2 (ja) * 1988-02-15 1997-06-04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方法
US4943684A (en) * 1988-03-21 1990-07-24 First Eastern Equities, Inc. Ceramic article, process for imprinting ceramic articles and apparatus
DE3824012A1 (de) 1988-07-15 1990-01-18 Nortech Chemie Mit sublimierbaren dispersionsfarbstoffen bedruckten lackbeschichtung, beschichtungsmittel hierfue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bedruckter gegenstaende
CA1335329C (en) * 1988-09-06 1995-04-25 Donald C. Berghauser Color sublimation dye transfer from color video prints to ceramic mugs and the like
US5244234A (en) * 1988-09-12 1993-09-14 Dai Nippon Insatsu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ceiving medium
IT1235474B (it) 1989-04-13 1992-08-19 Zincor Italia S P A Varzi Pavi Procedimento ed impianto per la verniciatura e decorazione in continuo di laminati metallici e laminato metallico cosi' ottenuto
JP2504574B2 (ja) 1989-08-11 1996-06-0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無段変速機駆動系統の制御装置
JP3003938B2 (ja) * 1989-08-25 2000-01-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昇華型熱転写体
JPH0386588A (ja) * 1989-08-30 1991-04-11 Ricoh Co Ltd 昇華型熱転写体
US4993987A (en) * 1989-09-01 1991-02-19 Hull Harold L Doll with photo image face
US5286706A (en) * 1990-05-08 1994-02-15 Ricoh Company, Ltd. Sublimation-type thermal image transfer recording medium
US5246518A (en) * 1990-07-09 1993-09-21 Nathan Hale Permanent sublimation printing process
US5260256A (en) * 1990-07-27 1993-11-09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Receptor layer transfer sheet, thermal transfer sheet, thermal transfer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for
DE4116994A1 (de) 1991-05-24 1992-11-26 Schoeller Felix Jun Papier Mehrschichtiges bildempfangsmaterial fuer thermische farbstoffuebertragungsverfahren und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JPH0569677A (ja) * 1991-09-12 1993-03-23 Konica Corp 感熱転写記録用受像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344808A (en) * 1992-09-09 1994-09-06 Toppan Printing Co., Ltd.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dium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image-recorded article making use of the same
AU660852B2 (en) * 1992-11-25 1995-07-06 Elan Pharma International Limited Method of grinding pharmaceutical substances
EP0672542B1 (en) * 1994-03-18 1999-02-10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Method for forming an image on an object
US6818199B1 (en) * 1994-07-29 2004-11-16 James F. Hainfeld Media and methods for enhanced medical imaging
US5665330A (en) * 1995-02-08 1997-09-09 Nano Systems Llc Dual purposed diagnostic/therapeutic agent having a tri-iodinated benzoyl group linked to a coumarin
US5718793A (en) * 1995-02-28 1998-02-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process and printed article
JP3781383B2 (ja) 1995-04-28 2006-05-31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リッドロック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24354B (zh) * 2007-03-29 2010-07-07 李剑平 一种热升华打印介质
CN106634403A (zh) * 2016-09-28 2017-05-10 苏州吉谷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环保型热升华胶粉固化剂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30008121A1 (en) 2003-01-09
CN1088656C (zh) 2002-08-07
WO1996003284A1 (fr) 1996-02-08
CN1135197A (zh) 1996-11-06
EP0721848A4 (en) 1997-11-05
KR100378965B1 (ko) 2003-08-21
EP0721848B1 (en) 2002-07-03
US6417138B1 (en) 2002-07-09
KR960704718A (ko) 1996-10-09
DE69527266T2 (de) 2003-03-06
US6793988B2 (en) 2004-09-21
EP0721848A1 (en) 1996-07-17
DE69527266D1 (de) 2002-08-08
US20030003279A1 (en) 2003-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656C (zh) 图像转印方法
CN1305686C (zh) 数字打印的产品和方法
CN1277672C (zh) 丝网印刷版及其制造方法和装置
CN1099041C (zh) 滤色器、其修复方法及设备及采用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79538C (zh) 制造滤色器的方法及设备,滤色器,液晶显示装置,具有液晶显示装置的设备
CN1178186C (zh) 标签及包含所述标签的容器
CN104723553A (zh) 图案制造方法及制造设备、结构体制造方法及制造设备
CN1091883C (zh) 减少了色彩不规则性的彩色滤光器的制造方法
CN1161438C (zh) 使用粘合剂的制品和使用粘合剂作为储存来保护薄膜或隔膜的方法
CN1134713C (zh) 图像形成方法及其装置
CN1571730A (zh) 无模铺箔
CN1915676A (zh) 喷墨打印机及使用喷墨打印机的打印方法
CN1454140A (zh) 用于生产防水耐用的水性喷墨接受介质的材料和方法
WO2012111242A1 (ja) 金属調印刷物の印刷方法及び金属調印刷物
CN1894105A (zh) 热打印和清洁组件
CN208052859U (zh) 用于玻璃盖板的喷印设备
TWI374811B (en) Plateless transfer printing film, appliance with colorful pattern and the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CN1257449A (zh) 玻璃处理工艺和装置
CN1715081A (zh) 表面印有图案的钢板及其转印方法和彩色电梯用板
CN1829607A (zh) 带式打印设备和带盒
JP3455886B2 (ja) 水圧転写印刷装置
GB2376918A (en) Ceramic powder transfer process
JPH10278493A (ja) スライド転写材の製造方法
CN1064103C (zh) 金属装饰板及其制造方法
KR102604696B1 (ko) 저심도홈부가 형성된 그라비아롤을 이용한 유해물질을 저감하는 포장재 제조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