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62818A - 通过获得可用的质量值进行的连接接受控制方案 - Google Patents

通过获得可用的质量值进行的连接接受控制方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62818A
CN1362818A CN01138676A CN01138676A CN1362818A CN 1362818 A CN1362818 A CN 1362818A CN 01138676 A CN01138676 A CN 01138676A CN 01138676 A CN01138676 A CN 01138676A CN 1362818 A CN1362818 A CN 13628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quality
value
terminal
quality value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11386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3528C (zh
Inventor
北泽大介
佐藤嬉珍
梅田成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NTT Kore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TT Kore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Korea Co Ltd filed Critical NTT Kore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628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628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352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52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15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in relation to multipoint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70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70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L47/78Architecture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L47/788Autonomous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70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L47/80Actions related to the user profile or the type of traffic
    • H04L47/805QOS or priority awa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70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L47/82Miscellaneous aspects
    • H04L47/822Collecting or measuring resource availability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70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L47/82Miscellaneous aspects
    • H04L47/824Applicable to portable or mobil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70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L47/83Admission control;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usage predi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2Processing of mobility data, e.g.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at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or 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Transfer of mobility data, e.g. between HLR, VLR or external networks
    • H04W8/04Registration at HLR or HSS [Home Subscriber Ser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确定部分从目前正连接终端的所需的通信质量值和根据无线电通信系统的设计确定的最大可允许的通信质量值获得可用的通信质量值,并且当可用的通信质量值满足新终端所需的通信质量值时,确定部分接受新终端的连接。

Description

通过获得可用的质量值进行的连接接受控制方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组交换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连接接受控制方案,特别是涉及一种接受控制装置和一种新连接的接受控制方法,用于根据请求连接的每个终端/会话的所需通信质量确定接受/拒绝一个终端/会话的新连接。
背景技术
主要利用声音应用的无线电通信系统被称为电路交换型系统。现在将参照图1描述此系统。
图1表示电路交换型无线电通信系统的信道结构略图。在电路交换型系统中,一个终端(或一个会话)占用一条信道,如图所示。例如,当终端A利用信道1进行连接时,如图所示,其它终端无法使用该信道1。
此方案对终端A有利,因为在其通信期间没有其它终端可以使用该信道,可以确保固定的通信质量。
另一方面,近年来分组交换型系统也具有广泛的用途。现在将参照图2描述此系统。图2表示根据分组交换型无线电通信系统的信道结构略图。
在分组交换型系统中,信息数据以称为分组的数据集合形式处理以用于传输。根据此系统,与上述电路交换型系统的区别在于只有当数据出现时才传输包含信息的分组。
尽管分组交换型系统对时延要求严格的话音通信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要传输的数据间歇出现的数据通信中可以实现较高的效率。而且,因为每个终端利用空闲信道传输分组,所以有可能由多个终端占用一条信道,因此如图所示可以有效的利用每条信道的空闲时间。
尽管分组交换型系统对信道使用效率有利并改进了通信效率,但是当整个系统的通信数据过度增加时通信质量可能会降级。现在将参照图3A、3B、4A和4B描述该问题。
图3A和3B表示分组交换型系统的信道结构的略图。首先,终端A、B和C利用一条特定信道进行通信(参见图3A)。然后,假设终端D和E利用同一信道开始分组通信(参见图3B)。因为当多个终端同时利用一条信道传输分组时,分组可能会冲突和丢失,所以应当精细地控制每个分组的传输定时以避免同时传输,如图3B所示。
在只剩余很少无线电资源,并由此出现拥塞状态的情况下,当新近要求连接的终端D和E开始使用同一信道时,应当减少分配给已经处于连接的终端(或分组)的资源,如此得到的资源可以分配给新加入的终端D和E。也就是说,已经进行分组传输的终端A、B和C的通过量降低,由此可以传送的分组数也相应降低。由此,对于终端D和E来说,用于数据传输的分组数也相应受到限制。
因此,根据现有技术,应当根据新连接的终端数目改变分配的资源。由此,每个终端为数据传输所使用的时间(或分组数)也相应地改变,因此,就无法为处于连接的每一个终端的保证通信质量(例如通过量)。
因此,根据现有技术,不仅不能为连接中的终端保证通信质量,而且也不能为新接受连接的终端保证通信质量。相应的,无法满足各个终端所需的通信质量。
在现有技术的分组交换型系统(或电路交换型系统)中,在终端已经做出伴有通信质量(例如通过量、允许的时延等等)的连接请求的情况下,该系统根据例如剩余资源量、干扰功率幅度等等确定是否可以满足要求的质量,即该连接是否可以被接受。因此,该系统控制接受新连接以防止比特差错率或分组差错率从预定的水平下降。
图4A和4B说明这样一种基于干扰功率执行的接受控制方案。图4A和4B典型的示出在根据现有技术的分组交换型系统中基于干扰电功率执行的接受控制的概况。
在此例中,单个无线电基站与多个无线电终端通信,每个终端有一个缓存器。假设在终端A和B与基站连接的状态下,终端C请求具有所需可允许时延的连接(参见图4A)。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现有技术,系统测量终端A、B和C的干扰电功率。然后,根据测量结果,当已经确定所有终端的通信质量满足时,系统向终端C给出连接接受(参见图4B)。
但是,当终端C要求的通信质量是上述的可允许时延时,即使已经根据干扰电功率确定了连接接受,也不能为终端C保证所要求的可允许时延。因此,当只根据一个因素(干扰电功率、剩余资源量等等)而不是所需的通信质量因素(通过量、可允许的时延等等)进行接受控制时,无法满足每个终端所需的通信质量。
总之,出现上面参照图3A和3B所述的问题是因为作出连接接受的结果并没有预先设定一条信道可以连接的最大终端数和没有考虑到每个终端所需的通信质量。另外,出现上面参照图4A和4B所述的问题是因为作出连接接受的结果并不是基于与每个终端所需的通信质量相同的参数。
相比之下,假设这样一种分组交换系统,即预先设置一条信道可以连接的最大终端数目来进行分组通信。在这种系统中,因为包含在一条信道中的终端数目不超过预定的数目,所以可以为每个终端确保通信质量。但是,因为一条信道可以包含的终端数目被预先设置,在接受预定数目的终端后,就不能接受新的连接,甚至在并不实际使用该信道时。因此,通信信道的使用效率被降级。
本发明的综述
本发明已经被设计成解决上述的问题、保证新要求连接的终端所需的通信质量,而不降低无线资源,例如通信信道的使用效率和不降低已经处于连接的各个终端的通信质量。
根据本发明,一种用于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接受控制方案,包括:
从一个新要求与系统连接的新终端接收连接请求信号和所需的通信质量值;
只保持已经接受连接的每个终端所需的通信质量值;和
确定接受/拒绝新终端的连接;
其中:
确定部分从目前正连接终端的所需的通信质量值和一个根据无线电通信系统的设计确定的最大可允许的通信质量值获得一个可用的通信质量值,并且当可用的通信质量值满足新终端所需的通信质量值时,确定部分接受新终端的连接。
由此,如图15所示,只有在新终端所需的质量值小于(在通信质量类型是时延等的情况下,长于)目前已连接终端所需的质量值之和使用资源之后剩余的可用质量值的情况下,可以接受新终端连接到该系统。因此,甚至在已经连接新终端以后,目前正连接的每个终端的通信质量也不会低于各自所需的质量值。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一种用于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接受控制方案,包括:
从一个新要求与系统连接的新终端接收连接请求信号和所需的通信质量值;
获得如此收到的所需的通信质量的通信质量类型,针对如此获得的通信质量类型测量目前正连接终端的通信质量值,和保持测量值;和
确定接受/拒绝新终端的连接;
其中:
从上述保持的通信质量类型的测量值和该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最大可允许的通信质量值计算可用的通信质量值,当可用的通信质量值满足新终端所需的通信质量值时,接受新终端的连接。
由此,如图16所示,只有在新终端所需的质量值小于(在通信质量类型是时延等的情况下,长于)目前已连接终端的测量质量值之和使用资源之后剩余的可用质量值的情况下,可以接受新终端连接到该系统。因此,甚至在已经连接新终端以后,目前正连接的每个终端的通信质量也不会低于各自当前测量的质量值。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一种用于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接受控制方案,包括:
从一个新要求与系统连接的新终端接收连接请求信号和所需的通信质量值;
只保持已经接受连接的每个终端所需的通信质量值;
获得上述收到的新终端所需通信质量的通信质量类型,针对如此获得的通信质量类型测量目前正连接终端的通信质量值,和保持如此获得的测量值;和
确定接受/拒绝新终端的连接;
其中:
从上述保持的目前正连接的其测量值优于所需值的每个终端所需的通信质量值,上述保持的其测量值差于所需值的每个终端的通信质量类型的测量值,和该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最大可允许的通信质量值,计算可用的通信质量值。
当可用的通信质量值满足新终端所需的通信质量值时,接受新终端的连接。
由此,如图17所示,只有目前正连接的且测量值优于(在通信质量类型是通过量等的情况下,大于;在通信质量类型是时延等的情况下,短于)所需值的每个终端的所需质量值,和目前正连接的且测量值差于所需值的每个终端的测量质量值之和使用资源之后剩余的可用质量值可以满足(在通信质量类型是通过量等的情况下,大于;在通信质量类型是时延等的情况下,短于)新终端所需质量值的情况下,可以接受新终端连接到该系统。
因此,甚至在已经连接新终端以后,目前正连接的且测量值超过所需值的每个终端的通信质量不会低于各自所需的质量值,而且目前正连接的且测量值低于所需值的每个终端的通信质量不会低于各自当前的测量值。
相应的,根据本发明,可以考虑处于连接的每个终端可以接收的通信质量执行连接接受控制的平衡和有效地利用通信资源。
附图说明
当结合下面的附图阅读时,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进一步的特征将从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变得更加明显。
图1表示现有技术中电路交换型无线电通信系统的信道结构略图;
图2表示现有技术中分组交换型无线电通信系统的信道结构略图;
图3A和3B表示现有技术中分组交换型系统在处于连接的终端数目增加的状态下的信道结构略图;
图4A和4B说明在现有技术的分组交换型系统中基于干扰功率控制接受的略图;
图5表示可以应用本发明的普通无线电通信系统的略图;
图6是表示在图5所示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中基站装置的一般结构的方框图;
图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接受控制部分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8是表示图7所示接受控制部分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9说明图7所示连接请求接受确定部分进行比较处理的通信质量水平的变化;
图10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接受控制部分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接受控制部分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2说明图10所示通信质量测量部分执行的测量处理;
图1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接受控制部分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4是表示图13所示接受控制部分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15说明本发明一个方面的一般概念;
图16说明本发明另一个方面的一般概念;和
图17说明本发明再一个方面的一般概念。
优选实施例的描述
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整个附图相同的部分/组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根据本发明的接受控制装置是一种控制新连接的接受的装置,不需要处于无线电通信系统的一个特定位置。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的接受控制装置可以提供在基站装置或无线电通信终端中,或者可以单独提供。换句话说,根据本发明的接受控制装置可以是任何形式,即固定站装置或移动站装置。
尽管将要描述根据本发明的接受控制装置被包含在固定站的基站装置中的情形,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样一种形式。
首先,将参照图5和6描述作为本发明实施例例子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概况。这是一般性的结构,可以用于将要描述的所有实施例中。
图5表示普通无线电通信系统概况的一个例子。在此例中,一个无线电基站覆盖多个无线电终端。也就是说,这些终端的每一个在基站提供的服务区内与同一基站进行通信。在这种系统中,基站具有的无线资源被与其连接的无线电终端使用。
如图所示,无线电终端可以是各种类型,而且不限制数目。
图6是表示在例如图5所示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中基站装置一般结构的方框图。基站装置200包括天线201、执行无线发射和接收(通信)的发射/接收部分202、充当与外部交换站的接口的传输部分203、和控制每个部分的控制部分204。
此后,将假设应用上述的普通无线电通信系统及其基站装置来描述本发明的每个实施例。在每个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接受控制装置包含在上述的控制部分204中。另外,稍后以总结的形式进一步描述每个实施例的“该系统可以实现的具体计算可用通信质量的方法”。
现在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现在将参照图7、8和9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接受控制装置300的结构和操作。
图7是表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接受控制装置300的结构方框图,图8是表示接受控制装置300的操作的流程图,和图9说明图7所示连接请求接受确定部分304所进行比较处理的通信质量水平的变化。
首先,将参照图7描述结构。图7中,连接请求接收部分301接收从一个新请求连接的终端(或会话,以下称为“终端/会话”)传送的连接请求信号和所需的通信质量值,并将它们传递到连接请求接受确定部分304。所需的通信质量值也传递到新请求质量保持部分302。
新请求质量保持部分302接收和保持/保存从连接请求接收部分301传送的新要求连接的终端/会话的所需通信质量值(新的所需通信质量)。然后,当从控制请求接受确定部分304收到表示已经接受连接相关终端/会话的消息时,新请求质量保持部分302将如此保存的新的所需通信质量值传递到请求质量保持部分303,而当收到被拒绝的消息时,删除该质量值。
当已经接受连接时,请求质量保持部分303接收并保持/保存从新请求质量保持部分302传递的终端/会话所需的通信质量值。也就是说,请求质量保持部分303保持/保存目前处于连接的所有终端/会话所需的通信质量值。
连接请求接受确定部分304求和请求质量保持部分303所保持/保存的目前处于连接的终端/会话所需的通信质量值,并从中计算可以获得的可用通信质量。然后,如此把获得的可用通信质量值与连接请求接收部分301收到的新的所需通信质量值相比。
根据比较结果,当可用的通信质量值高于新的所需通信质量值时,确定接受相关的连接。但是,当得到相反的比较结果时,拒绝该连接。然后连接请求接受确定部分304将此确定结果传递到新请求质量保持部分302、资源分配部分305和确定结果产生部分306。
当收到来自连接请求接受确定部分304的表示接受连接的消息时,资源分配部分305为此连接分配资源,并向确定结果产生部分306报告此资源。
确定结果产生部分306产生包含确定结果的消息(即连接请求接受确定部分304确定接受该连接),并将它传递到要求连接的终端/会话。当确定结果是连接接受时,  关于资源分配部分305所分配资源的信息也包含在此消息中。
另外,处于连接的终端/会话处理的通信质量类型(或参数)与新要求连接的终端/会话所需的通信质量值的通信质量类型相同。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例,只根据处于连接的终端/会话所需的通信质量值确定新终端/会话的接受。
随后,将利用图8描述处理和操作的流程。当开始连接请求接受确定处理(在步骤S401)时,连接请求信号从具有所需的通信质量值的终端/会话出现,在步骤S402首先被连接请求接收部分301接收。
随后,在步骤S403,由连接请求接受确定部分304从目前处于连接的终端/会话具有的所需通信质量值的总和计算可用的通信质量。
随后,在步骤S404,由连接请求接受确定部分304确定可用的通信质量值是否等于或高于请求新连接的终端/会话的所需值。在可用的通信质量值高于新的所需通信质量值的情况下,接受所请求的连接(S405)并在步骤S406由资源分配部分305将资源分配给此连接。
但是,当可用的通信质量不能满足请求新连接的终端/会话的所需值时,拒绝所要求的连接(S407)。
随后,在步骤S408,由确定结果产生部分306产生一个包含连接请求的结果(接受或拒绝)和如果答复是接受的情况下所分配资源的消息,并传递给要求连接的终端。因此,结束连接请求接受确定处理(S409)。
随后,将利用图9描述连接请求接受确定部分304进行的上述比较处理。图9表示处于连接的各个终端/会话的通信质量测量值的总和大于所需值总和的情况。然后,假设上述测量值的总和加上新要求连接的终端/会话的所需值之和超过该系统的最大可用通信质量值。
在此状态下,如果接受上述终端/会话连接的新请求,则处于连接的各个终端/会话的当前实际通信质量值的总和变得小于上述插入新连接之前测量值的总和。但是,当各自实际质量值的总和不小于各个终端/会话所需值的总和时,可以满足处于连接的每个终端/会话的所需的通信质量,即使各自质量值的总和小于先前测量值的总和。相应的,不是根据测量值而是根据处于连接的各个终端/会话所需值确定接受控制的结果,就是接受一个新终端/会话,甚至是在图9所示的情况下。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对新要求连接的终端/会话的接受控制采用一个满足处于连接的所有终端/会话的所需通信质量的条件,如图15所示。
现在将参照图10到12描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图10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接受控制装置600的结构的方框图,图11是表示接受控制装置600的操作的流程图,图12说明图10所示通信质量测量部分602所执行的测量处理。
首先,现在将利用图10描述该结构。在图10中,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组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描述。
连接请求接收部分601接收从一个终端/会话传送的新请求连接的连接请求信号和所需的通信质量值,并将它们传递到稍候将要描述的连接请求接受确定部分604。而且,所需通信质量的通信质量类型(或参数)被通知给也将稍候描述的通信质量测量部分602。
通信质量测量部分602测量处于连接的具有所需通信质量的终端/会话的通信质量值,如此测量的通信质量值的通信质量类型(参数)与上述已经要求新连接的终端/会话的通信质量类型相同。
测量结果保持单元603保持通信质量测量部分602的上述测量结果。
连接请求接受确定部分604对测量结果保持部分603保持的目前处于连接的终端/会话的通信质量测量值求和,并从如此得到的总和计算可用的通信质量值。把如此得到的可用通信质量值与连接请求接收部分601接收的上述新的所需通信质量值进行比较。作为比较的结果,当可用的通信质量值大于新的所需通信质量值时,接受该连接。然后,连接请求接受确定部分304将此确定结果通知给资源分配部分305和确定结果产生部分306。
因此,根据此实施例,根据处于连接的具有所需通信质量值的终端/会话的通信质量测量值进行接受控制,以便至少保持已经处于连接的终端/会话的通信质量。这里,测量的通信质量类型(或参数)与新要求连接的终端/会话具有的所需通信质量类型(或参数)相同。
相应的,只接受新终端/会话的新连接,因此处于连接的所有终端/会话的测量值的总和没有超过系统的最大可用的通信质量。
现在将利用图11描述处理的操作流程。当开始连接请求接受确定处理(在步骤S701)时,一个连接请求从具有所需的通信质量值的终端/会话出现,在步骤S702首先被连接请求接收部分601接收。
然后,在步骤S703,由连接请求接受确定部分604从目前处于连接的终端/会话的通信质量测量值的总和计算可用的通信质量值。
随后,在步骤S704,由连接请求接受确定部分604确定可用的通信质量值是否等于或大于请求新连接的终端/会话的所需通信质量值。在可用的通信质量值高于新的所需通信质量值时,接受终端/会话的相关连接(在步骤S705)并在S706由资源分配部分305将资源分配给如此接受的连接。
另一方面,当可用的通信质量值不能满足新终端/会话所需的通信质量值时,拒绝相关的连接(在步骤S707)。
随后,在步骤S708,由确定结果产生部分304产生一个包含相关连接请求的答复(接受或拒绝)和如果答复是接受的情况下所分配的资源的消息,并传递给要求连接的终端。因此,结束连接请求接受确定处理(在步骤S709)。
参见图12,现在将描述通信质量测量部分602执行的上述测量处理。
具有所需通信质量值的终端/会话的当前通信质量值被计算成某一固定观察时段(称为时间段T)的通信质量值,每过去一个时间段T就更新该值。
更新的通信质量值用于确定在下一时段出现的连接请求。例如,在时段2出现连接请求A和B时,如图所示,时段1中测量的通信质量值用于时段2的接受控制。同样在时段3出现连接请求C和D时,时段2中测量的通信质量值用于时段3的接受控制。因此,在每个时段结束时,必须测量和保持处于连接的终端/会话在相关时段的通信质量值。
上述的观察时段T的实际时间段可以任意确定。但是,时间段越短,处于连接的终端/会话的通信质量值就能以更高的精度反映到接受控制,并且可以更可靠的满足所需的通信质量值。因此,时间段越短越好。但是时间段T越短,基站进行的处理越多。因此,应当在考虑到特定系统的基站的通过量以后选择最佳的时间段。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新要求连接的终端/会话的接受控制可以在这样一种条件下执行,即目前处于连接的终端/会话的通信质量值不会因为相关新终端/会话的插入而降级。
现在将参照图13和14描述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
图1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接受控制装置900的结构的方框图,图14是表示接受控制装置900的操作的流程图。
首先,现在将利用图13描述该结构。与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相同的部分/组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描述。
连接请求接收部分901接收从一个终端/会话传送的一个新请求连接的连接请求信号和一个所需的通信质量值,并将它们传递到连接请求接受确定部分903。而且,所需的通信质量值还被传递给新请求质量保持部分302。此外,把其所需的通信质量类型(或参数)通知给通信质量测量部分602。
在查询并因此从所需质量保持部分303获得各个终端/会话的通信质量所需值以后,终端分类部分902将目前处于连接的终端/会话分成通信质量的测量值超过所需值的终端/会话和通信质量测量值没有超过所需值的终端/会话。
连接请求接受确定部分903求和①各个处于连接的并且其测量值都超过所需值的终端/会话的由所需质量保持部分303保持的所需通信质量值,和②处于连接的并且其测量值不超过所需值的终端/会话的由测量结果保持部分603目前保持的通信质量测量值。
然后,连接请求接受确定部分903从如此得到的总和中计算可用的通信质量值。然后,把如此得到的可用通信质量值与连接请求接收部分301接收的新的所需通信质量进行比较。这里,对于测量值等于所需值的终端/会话,它们可以被划分为上述类别①和②的任意一个。
然后,作为比较的结果,连接请求接受确定部分903在可用的通信质量值大于新终端/会话所需的值量值时,确定接受相关的连接,而在可用的通信质量值小于所需质量值时,确定拒绝相关的连接。然后,连接请求接受确定部分903将确定结果传送到新请求质量保持部分302、资源分配部分305和确定结果产生部分306。
因此,此实施例根据其测量的通信质量值超过所需的通信质量值的每个终端/会话的所需值,如同上述的第一实施例,和其测量的通信质量值没有超过所需的通信质量值的每个终端/会话的测量通信质量值,如同上述的第二实施例,来计算可用的通信质量值。
参见图14,现在描述第三实施例的操作流程。当开始连接请求接受确定处理(在步骤S1001)时,一个连接请求从具有所需的通信质量值的终端/会话出现,首先在步骤S1002被连接请求接受部分302接收。
随后,在步骤S1003,终端均等分类部分902把在相关连接请求信号到达之前的时段中测量和存储的处于连接的终端/会话的通信质量测量值分成那些相关测量值超过各自所需值的终端/会话和那些相关测量值没有超过各自所需值的终端/会话。
随后,在步骤S1004,求和①处于连接且每个测量的通信质量值超过所需值的终端/会话的由所需质量保持部分303保持的所需通信质量值,和②处于连接且每个测量的通信质量值没有超过所需值的终端/会话的测量通信质量值,由连接请求接受确定部分903从如此得到的总和计算可用的通信质量值。
随后,在步骤S1005,连接请求接受确定部分903确定如此计算的可用通信质量值是否大于相关新的所需通信质量值。在可用的通信质量值等于或大于相关新的所需通信质量值时,接受相关连接(在步骤S1006)并在S1007由资源分配部分305将资源分配给此连接。
另一方面,当可用的通信质量值小于相关新的所需通信质量值时,拒绝相关的连接(在步骤S1008)。
随后,在步骤S1009,由确定结果产生部分304产生一个包含相关连接请求的答复(接受或拒绝)和如果答复是接受的情况下表示分配的资源的消息,并传递给要求相关连接的终端。因此,结束连接请求接受确定处理(在步骤S1010)。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对于其测量通信质量值超过所需值的每个终端/会话和其测量通信质量值没有超过所需值的每个终端/会话,在这样一种条件下进行请求新连接的终端/会话的接受控制,即至少可以保证每个测量值已经超过所需值的终端/会话的所需通信质量,并且,至少可以保证每个测量值没有超过所需值的终端/会话的测量通信质量。
现在将描述根据每一个上述实施例的可用通信质量值的计算方法的具体例子。
关于终端/会话的所需通信质量类型(或参数),例如,现在将描述质量类型是通过量的情况①和质量类型是可允许时延的情况②。
现在先描述终端/会话的所需通信质量是通过量的情况①。通过量S定义如下:
S=(一次会话传送的信息量)/(观察时间段T)
这里,上述信息量的单位是比特或分组,时间段T的单位是秒。
在分组通信中,在未正确收到信息时重发信息也使用一条信道。因此在测量处于连接的终端/会话的通过量以将测量的通过量用于接受控制时,应当测量通过通信信道实际传送的信息量。也就是说,测量的通过量应当包括分组出现的接收差错,并且所需的通过量应当把重发的信息考虑在内。
上述通过量的定义公式表示终端/会话连接期间所有要传送的数据的平均传输速率。分组交换型系统的传输速率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因此上述的平均传输速率意味着上述时段(时间段T)期间或连接开始和连接结束之间的间隔期间发生的平均传输速率。
这种要求通常由对连接的传输时延有严格要求并且需要恒定信息传输速率的应用做出,例如传输语音/话音、运动图像等等。
根据上述的定义,现在首先描述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计算方法。
根据第一实施例,根据处于连接的终端/会话的所需通信质量值计算可用的通信质量值。假设使用的无线电资源例如是通信信道。
以下,R表示由通信带宽确定的通信信道传输速率(bps);Ru表示通信信道占用率;S表示新请求连接的终端/会话所需的通过量(bps);Sdi表示目前处于连接的具有所需通信质量值的每个终端/会话(i)的所需通过量(bps);和K表示目前处于连接的具有所需通信质量值的终端/会话的数目。
通过将对于所有终端/会话的平均传输速率除以信道传输速率R得到通信信道占用率Ru。关于所有终端/会话的平均传输速率通过从i=1到K求和处于连接的每个终端/会话应当使用的平均传输速率Sdi获得。相应的,Ru从下面的公式(1)得出 Ru = Σ i = 1 K Sdi R . . . . . . ( 1 )
这里,因为新要求连接的终端/会话期望的可用通过量可以表示成R·(1-Ru),此终端/会话可以接受的要求可表示成如下:
R·(1-Ru)≥S
现在将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计算方法的具体例子。在第二实施例中,根据处于连接的终端/会话的通信质量测量值计算可用的通信质量值。
以下,Ru′表示通信信道占用率,它是一个时段中发射/接收信息平均传输速率与R的比;Smi表示目前处于连接的具有所需通信质量值的终端/会话(i)的测量通过量;Ci表示处于连接的具有所需通信质量值的终端/会话(i)在一个时段内传送的所有信息量,包括重发的信息。
在利用测量值确定可用的通信质量值的情况下,为目前处于连接的具有所需通信质量值的每个终端/会话在每个时段(T秒)测量Ci。因为Ci是一个时段(T秒)期间收到的信息总量,此终端/会话在该时段的平均传输速率Smi,即通过量,从下面的公式得到:
Smi=Ci/T
通过将此信道在一个时段(T秒)期间传输信息的平均传输速率除以信道传输速率R得到通信信道占用率Ru′。通过求和Smi(i=1到K)可以得到此信道在一个时段(T秒)期间传输信息的平均传输速率。相应的,Ru′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2)得到: R u ′ = Σ i = 1 K Smi R = Σ i = 1 K Ci RT . . . . . ( 2 )
这里,因为新要求连接的终端/会话的估计可用通过量可以表示成R·(1-Ru′),此终端/会话可以接受的要求可表示成下面的公式:
R·(1-Ru′)≥S
对于任何在一个新要求连接的终端/会话发送一个连接请求的时段期间已经终止的终端/会话,不对其进行上述测量。
现在将描述根据上述第三实施例的计算方法的具体例子。根据第三实施例,根据处于连接的并且其测量的通信质量值超过所需值的每个终端/会话的所需值和处于连接的并且其测量的通信质量值没有超过所需值的每个终端/会话的测量值,计算可用的通信质量值。其测量值等于所需值(Sdi=Smi)的每个终端/会话可以归为任何一类。此例中,这种终端/会话归为测量值超过所需值的一类。
以下,Sdi表示目前处于连接的其测量值超过或等于所需值的终端/会话(i)的所需通信质量值;L表示目前处于连接的其测量值超过或等于所需值的终端/会话的数目;Smj表示目前处于连接的其测量值小于所需值的终端/会话(j)的测量通信质量值;M表示目前处于连接的其测量值小于所需值的终端/会话的数目。
然后,可用的通信信道占用率Ru从下面的公式3得出: Ru = Σ i = 1 L Sdi + Σ j = 1 M Smj R = . . . . ( 3 )
这里,因为新要求连接的终端/会话的估计可用通过量可以表示成R·(1-Ru),此终端/会话可以接受的要求可表示成下面的公式:
R·(1-Ru)≥S
因此,已经针对把通过量用作所需通信质量类型(或参数)的情况描述了具体的计算方法。通过量可以定义成正确接收数据的概率。
现在将描述把可允许的时延用作终端/会话的所需通信质量类型的情况。这里考虑的是主要由于无线电链路部分(无线电基站和无线电终端之间)引起的时延,时延D定义为如下:
D=(正确收到分组的时间)-(开始传输分组的时间)
通过测量已经在接收端被正确接收的分组的传输时延来得到时延D。以这样一种方式执行测量,即把一个无线资源预先分配给分组,开始传输分组的时间被记录在首部,从在接收端正确收到该分组的时间减去该时间。
此外,时延D是在进行重发的情况下直到分组被最终正确收到所经历的时间。没有正确收到分组但没进行重发的情况下的时延不包括在测量中。
在利用可允许时延的情况下,首先计算资源使用率,即分组传输实际使用的资源量与该系统具有的所有资源的比。随后,测量处于连接的终端/会话的时延,根据这些结果估计新终端/会话的可用传输延迟。
资源使用率U定义为如下:
U=(一个时段(T秒)期间收到的总信息量)/(利用系统具有的所有资源可以传输的最大信息量)
上述信息总量和最大信息量的单位是比特或分组。最大信息量(上述定义公式的分母)是由系统设计确定的一个时段(T秒)内利用所有资源可以传输的最大信息量值。与上述所需的通信质量类型是通过量的上述情况类似,重发信息(如果有的话)被包含在信息总量(上述定义公式的分子)中。
因此,为每个观察时间段T期间收到的每个分组测量分组的传输时延D。
根据上述的定义,现在将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计算方法的具体例子。
根据第一实施例,根据处于连接的终端/会话所需的通信质量值计算可用的通信质量值。在此例中,假设所用的无线资源是通信信道。
Ct表示在一段时间(T秒)期间该系统具有的所有资源可以传输的最大信息量(比特或分组);Dai表示目前处于连接的具有所需通信质量值的终端/会话(i)要求的可允许时延(秒);Da表示目前处于连接的每个具有所需通信质量值的终端/会话要求的可允许时延的平均值(秒);De(秒)表示新要求连接的终端/会话的估计可用时延;和D(秒)表示新要求连接的终端/会话要求的可允许时延。
通过求和从目前处于连接的终端/会话收到的信息Ci(i=1到K)的总量计算从所有终端/会话收到的信息总量。相应的,资源使用率U通过下面的公式(4)可以得到: U = Σ i = 1 K Ci Ct . . . ( 4 )
通过求和目前处于连接的终端/会话(i)(i=1到K)要求的可允许时延Dai,并除以K,得到所有终端/会话要求的可允许时延的平均值Da。相应的,Da通过下面的公式(5)可以得到: Da = Σ i = 1 K Dai K . . . . . ( 5 )
假设一个终端/会话的资源使用率与时延成反比。也就是说,例如,随着终端/会话对资源的使用率加倍,则传输时延减半。此外,可以分配给新要求连接的终端/会话的剩余资源率可以表示成1-U,每个终端/会话的平均资源使用率可以表示成U/K。然后当使用资源U/K时出现的时延Da和当新要求连接的终端/会话使用1-U资源时出现的估计时延De都与资源使用率成反比。相应的,得到下面的公式(6),从中得到下面的公式(7):
(U/K)·Da=(1-U)·De      ...(6)
De=(U/(1-U))·(Da/K)     ...(7)
De是当接受和插入新终端/会话时出现的估计时延。相应的,把估计时延De和可允许的时延D进行比较。然后在De≤D的情况下,确定满足所需的通信质量。然后,接受相关的终端/会话。
尽管在U=1的情况下,De变成无限,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确定没有资源剩下用来被新使用,确定无法接受新终端/会话。
因此,当所需的通信质量是时延时,与通过量的情况不同,应当从一个时段(T秒)期间总共收到的信息量计算资源使用率。
然后,现在将描述根据上述第二实施例的计算方法的具体例子。根据第二实施例,根据处于连接的终端/会话的通信质量测量值计算可用的通信质量。
以下,Dti表示目前处于连接的具有所需通信质量值的终端/会话(i)在一个时段(T秒)期间正确收到的分组的总时延。
因为Dti是一个时段(T秒)期间正确收到的所有分组的总测量时延,则相关终端/会话(i)的平均时延Dai通过Dai=Dti/Ci得到。然后,得到所有目前处于连接的终端/会话的平均时延,从上述的公式(5),得到下面的公式(8): Da = Σ i = 1 K Dai K = Σ i = 1 K Dti Ci K . . . . ( 8 )
这里,U可以类似的表示成上述的公式(4)。另外,也假设利用资源U/K时出现的时延Da和新要求连接的终端/会话使用资源1-U时出现的估计时延De都与资源使用率成反比,得到下面的公式(9),从中,得到下面的公式(10):
(U/K)·Da=(1-U)·De     ...(9)
De=(U/(1-U))·(Da/K)    ...(10)
De表示当接受和插入新终端/会话时出现的估计时延。相应的,比较估计时延De和可允许的时延D,然后当De≤D时,确定满足所需的通信质量,并接受此终端/会话。
现在将描述根据上述第三实施例的计算方法的具体例子。根据第三实施例,根据处于连接的其测量的通信质量值超过所需值的每个终端/会话的所需值和其测量的通信质量值小于所需值的每个终端/会话的测量值计算可用的通信质量值。类似于上述的情况,测量值(Dai)等于所需值Ddi(Ddi=Dai)的每个终端/会话可以归为任何一类。此例中,这种终端/会话归为测量值超过所需值的一类。
以下,Ddi表示目前处于连接的其测量值超过或等于所需值的终端/会话(i)要求的可允许时延;L表示目前处于连接的其测量值超过或等于所需值的终端/会话的数目;Daj表示目前处于连接的其测量值小于所需值的终端/会话(j)的测量平均时延;M表示目前处于连接的其测量值小于所需值的终端/会话的数目。
然后,平均时延Da从下面的公式(11)得出: Da = Σ i = 1 L Ddi + Σ j = 1 M Daj R = . . . . ( 11 )
这里,U可以类似的表示成上述的公式(4)。另外,也假设利用资源U/K时出现的时延Da和新要求连接的终端/会话使用资源1-U时出现的估计时延De都与资源使用率成反比,得到下面的公式(12),从中,得到下面的公式(13):
(U/K)·Da=(1-U)·De      ...(12)
De=(U/(1-U))·(Da/K)     ...(13)
De表示当接受和插入新终端/会话时出现的估计时延。相应的,比较估计时延De和可允许的时延D,然后当De≤D时,确定满足所需的通信质量,并接受此终端/会话。
因此,已经描述了将可允许的时延用作通信质量类型(或参数)的计算方法。
尽管已经描述了新要求连接的终端/会话的所需通信质量是①通过量或②可允许的时延的情况,但也可以将其他的参数用于所有的实施例。
另外,在上面对每个实施例的描述中,尽管已经描述了包含根据本发明的接受控制装置的固定基站装置,但例如是基站装置的通信装置可以是一个在通信系统中充当基站的装置,它并不局限于这种固定站中的装置。
而且,如上所述,只要根据本发明的接受控制装置用来控制新连接,它就可以提供在无线电通信系统的任何位置,而没有必要局限于上述提供在固定基站装置中的情况。显然,即使根据本发明的接受控制装置提供在任何站和任何装置中,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大致相同的方案实现。
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可以进行变化和修改而没有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本发明是基于2000年12月28日提交的日本优先权申请2000-402957,这里并如其全文作为参考。

Claims (18)

1.一种用于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接受控制装置,包括:
接收部分,从一个新要求连接的新终端接收连接请求信号和所需的通信质量值;
请求质量保持部分,只保持已经接受连接的每个终端所需的通信质量值;和
确定部分,确定接受/拒绝新终端的连接;
其中:
所述确定部分从所述请求质量保持部分保持的目前正连接终端所需的通信质量值和所述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最大可允许的通信质量值,获得可用的通信质量值,并且当所述可用的通信质量值满足新终端所需的通信质量值时,所述确定部分接受所述新终端的连接。
2.一种用于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接受控制装置,包括:
接收部分,从一个新要求连接的新终端接收连接请求信号和所需的通信质量值;
质量测量和保持部分,获得所述接收部分收到的新终端所需通信质量的通信质量类型,针对如此获得的通信质量类型测量目前正连接的终端的通信质量值,和保持测量值;和
确定部分,确定接受/拒绝新终端的连接;
其中:
所述确定部分,从所述质量测量和保持部分保持的通信质量类型的测量值和所述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最大可允许的通信质量值,计算可用的通信质量值,并且当所述可用的通信质量值满足新终端所需的通信质量值时,所述确定部分接受所述新终端的连接。
3.一种用于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接受控制装置,包括:
接收部分,从一个新要求连接的新终端接收连接请求信号和所需的通信质量值;
请求质量保持部分,只保持已经接受连接的每个终端所需的通信质量值;和
质量测量和保持部分,获得所述接收部分收到的新终端所需通信质量的通信质量类型,针对如此获得的通信质量类型测量目前正连接的终端的通信质量值,和保持测量值;和
确定部分,确定接受/拒绝新终端的连接;
其中:
所述确定部分从所述请求质量保持部分保持的、当前正连接的其测量值优于所需值的每个终端的所需通信质量值,所述质量测量和保持部分保持的、其测量值不优于所需值的每个终端的通信质量类型的测量值,和所述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最大可允许的通信质量值,来计算可用通信质量值;和
当所述可用的通信质量值满足新终端所需的通信质量值时,所述确定部分接受所述新终端的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受控制装置,其中:
把通过量值用作通信质量值来确定接受/拒绝新终端的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受控制装置,其中:
把延时值用作通信质量值来确定接受/拒绝新终端的连接。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受控制装置,其中:
把通过量值用作通信质量值来确定接受/拒绝新终端的连接。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受控制装置,其中:
把延时值用作通信质量值来确定接受/拒绝新终端的连接。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受控制装置,其中:
把通过量值用作通信质量值来确定接受/拒绝新终端的连接。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受控制装置,其中:
把延时值用作通信质量值来确定接受/拒绝新终端的连接。
10.一种用于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接受控制方法,包括步骤:
a)从一个新要求连接的新终端接收连接请求信号和所需的通信质量值;
b)只保持已经接受连接的每个终端所需的通信质量值;和
c)确定接受/拒绝新终端的连接;
其中:
所述步骤c)从所述请求质量保持部分保持的目前正连接终端所需的通信质量值和所述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最大可允许的通信质量值,获得可用的通信质量值,并且当所述可用的通信质量值满足新终端所需的通信质量值时,所述步骤c)接受所述新终端的连接。
11.一种用于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接受控制方法,包括步骤:
a)从一个新要求连接的新终端接收连接请求信号和所需的通信质量值;
b)获得所述步骤a)接收的新终端所需通信质量的通信质量类型,针对如此获得的通信质量类型测量目前正连接的终端的通信质量值,和保持如此获得的测量值;和
c)确定接受/拒绝新终端的连接;
其中:
所述步骤c)从所述步骤b)保持的通信质量类型的测量值和所述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最大可允许的通信质量值,计算可用的通信质量值,并且所述可用的通信质量值满足新终端所需的通信质量值时,所述步骤c)接受所述新终端的连接。
12.一种用于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接受控制方法,包括:
a)从一个新要求连接的新终端接收连接请求信号和所需的通信质量值;
b)只保持已经接受连接的每个终端所需的通信质量值;
c)获得所述步骤a)接收的新终端所需通信质量的通信质量类型,针对如此获得的通信质量类型测量目前正连接的终端的通信质量值,和保持如此获得的测量值;和
d)确定接受/拒绝新终端的连接;
其中:
所述步骤d)从所述步骤b)保持的、当前正连接的其测量值优于所需值的每个终端的所需通信质量值,所述步骤c)保持的、其测量值不优于所需值的每个终端的通信质量类型的测量值,和所述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最大可允许的通信质量值,来计算可用通信质量值;和
当所述可用的通信质量值满足新终端所需的通信质量值时,所述步骤d)接受所述新终端的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受控制方法,其中:
把通过量值用作通信质量值来确定接受/拒绝新终端的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接受控制方法,其中:
把延时值用作通信质量值来确定接受/拒绝新终端的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受控制方法,其中:
把通过量值用作通信质量值来确定接受/拒绝新终端的连接。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受控制方法,其中:
把延时值用作通信质量值来确定接受/拒绝新终端的连接。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受控制方法,其中:
把通过量值用作通信质量值来确定接受/拒绝新终端的连接。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受控制方法,其中:
把延时值用作通信质量值来确定接受/拒绝新终端的连接。
CNB011386762A 2000-12-28 2001-12-28 用于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接受控制方法和接受控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7352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0402957A JP3788908B2 (ja) 2000-12-28 2000-12-28 受付制御装置及びその新規接続受付制御方法
JP402957/2000 2000-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62818A true CN1362818A (zh) 2002-08-07
CN1173528C CN1173528C (zh) 2004-10-27

Family

ID=18867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138676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73528C (zh) 2000-12-28 2001-12-28 用于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接受控制方法和接受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155234B2 (zh)
EP (1) EP1220561B1 (zh)
JP (1) JP3788908B2 (zh)
KR (1) KR100411982B1 (zh)
CN (1) CN1173528C (zh)
DE (1) DE60107374T2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8180C (zh) * 2004-01-30 2007-01-3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系统、无线控制装置及移动站
CN1298193C (zh) * 2004-02-12 2007-01-3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站和基站
CN101765165A (zh) * 2008-12-22 2010-06-30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无线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3787A (zh) * 2002-08-23 2005-06-2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
US6985439B2 (en) * 2002-10-25 2006-01-1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network admission control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JP4084639B2 (ja) 2002-11-19 2008-04-30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における受付制御方法、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受付制御装置及び受付制御用プログラム
US7747255B2 (en) * 2003-03-26 2010-06-29 Sony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bandwidth estimation of network links
CN100508437C (zh) * 2003-12-22 2009-07-01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高速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信道码动态管理方法
CN100401834C (zh) * 2004-10-13 2008-07-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下行分组接入系统的呼叫接纳控制方法
JP4502778B2 (ja) * 2004-10-27 2010-07-1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KR101228288B1 (ko) * 2005-02-07 2013-01-30 브리티쉬 텔리커뮤니케이션즈 파블릭 리미티드 캄퍼니 네트워크 감시 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01248695B (zh) * 2005-08-29 2013-03-27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网络中的接入节点选择
BRPI0717271A2 (pt) 2006-09-28 2013-10-22 Qualcomm Inc União de sinais de comunicação para eficiência
KR101311258B1 (ko) 2006-09-28 2013-09-25 퀄컴 인코포레이티드 신속한 세션 설정을 위한 예측 QoS 자원 할당
CN101197766B (zh) * 2006-12-06 2010-11-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分组接入系统的接纳控制方法及装置
EP2124468B1 (en) * 2007-01-19 2019-03-13 NTT DoCoMo, Inc. Base station device
CN101119524B (zh) * 2007-09-12 2010-07-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讯系统中过载控制的方法及装置
US8014280B2 (en) * 2007-09-28 2011-09-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Admission control based on QoS performa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8693408B2 (en) * 2008-02-01 2014-04-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subscriber station-based admission control
US8565683B2 (en) * 2009-12-18 2013-10-22 Anseok Lee Adaptive collision avoidance apparatus and method in channel-hopping based wireless AD-HOC networks
US8780744B2 (en) 2010-01-25 2014-07-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lective allocation of dedicated channel (DCH) resources with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GB2484101A (en) 2010-09-29 2012-04-04 Nec Corp Adjusting a load threshold for use in call admission control at a node based on blocking and outage rates
SG11201402610QA (en) 2011-12-09 2014-10-30 Metavention Inc Therapeutic neuromodulation of the hepatic system
JP5733449B1 (ja) * 2014-05-07 2015-06-1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ノード、マスタ装置、ならびに通信制御システム、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KR20190119448A (ko) * 2018-04-12 2019-10-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27193A (ja) 1992-02-17 1993-09-03 Kokusai Denshin Denwa Co Ltd <Kdd> Atm呼受付制御方式
TW253088B (zh) * 1992-10-02 1995-08-01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KR0138820B1 (ko) * 1995-05-12 1998-07-01 양승택 Cdma 시스템에서의 무선채널 할당방법 및 그 장치
US5838671A (en) * 1995-06-23 1998-11-17 Nt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ll admission control in CDM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5826169A (en) * 1995-09-25 1998-10-20 Motorola, Inc. Admission control system and method in space-based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US5884174A (en) * 1996-06-07 1999-03-16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Call admission control for wireless networks
US6014556A (en) * 1997-07-15 2000-01-11 Ericsson Inc. Method for priority in terminating call setup
JP2991167B2 (ja) 1997-08-27 1999-12-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Tdma可変スロット割当方法
US6377548B1 (en) 1997-10-14 2002-04-23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admitting new connections based on measured quantities in a multiple access system for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FI980229A (fi) * 1998-02-02 1999-08-03 Nokia Networks Oy Menetelmä liikennekanavapyynnön käsittelemiseksi
US6400954B1 (en) * 1998-05-15 2002-06-04 Tl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mode selection based on access network capacity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8180C (zh) * 2004-01-30 2007-01-3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系统、无线控制装置及移动站
US7532591B2 (en) 2004-01-30 2009-05-12 Ntt Docomo, Inc.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radio controller and mobile station
CN1298193C (zh) * 2004-02-12 2007-01-3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站和基站
CN101765165A (zh) * 2008-12-22 2010-06-30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无线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系统
CN101765165B (zh) * 2008-12-22 2013-08-2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无线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528C (zh) 2004-10-27
US20020123314A1 (en) 2002-09-05
US7155234B2 (en) 2006-12-26
DE60107374T2 (de) 2005-05-12
KR100411982B1 (ko) 2003-12-24
DE60107374D1 (de) 2004-12-30
KR20020055390A (ko) 2002-07-08
EP1220561B1 (en) 2004-11-24
JP2002204481A (ja) 2002-07-19
EP1220561A3 (en) 2002-08-14
JP3788908B2 (ja) 2006-06-21
EP1220561A2 (en) 2002-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3528C (zh) 用于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接受控制方法和接受控制装置
CN1310537C (zh) 移动通信方法、移动站和无线控制装置
CN1226892C (zh) 基站、控制装置、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CN1144435C (zh) 在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进行呼叫许可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CN1311655C (zh) 改善可靠性和吞吐量的无线通信系统及重发超时确定方法
CN1220344C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媒体业务传输装置和方法
CN1198473C (zh) 资源控制系统、方法及使用该系统、方法的基站和移动站
CN1185807C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脉冲串信号发送方法及其装置并信息配送方法以及信息配送控制装置
CN1791274A (zh)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系统
CN101061675A (zh) 通信系统和通信装置
CN1949899A (zh) 无线通信系统和基站
CN1929424A (zh) 评估信道带宽利用率的方法、无线通信系统
CN1879440A (zh) 移动台、通信系统、通信控制方法
CN1771752A (zh) 基站装置和移动通信系统
CN1829121A (zh) 分组发送控制装置、分组发送控制方法
CN1723452A (zh) 传输和下载流数据的方法
CN1360444A (zh) 移动站共享的无线电信道上调度分组数据发送许可的过程
CN1879363A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协议语境传送
CN1647421A (zh) 移动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及它们所用的通信路径质量估算方法
CN1381114A (zh)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373580A (zh) 无线电信道设定方法与无线电网络控制装置并基地台与移动通信系统
CN1717107A (zh) 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基站及无线通信终端
CN1643951A (zh) 基站装置及上行链路分组发送方法
CN1662074A (zh) 数据包发送控制装置及数据包发送控制方法
CN1883138A (zh)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用于高速分组数据业务的资源管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1027

Termination date: 2012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