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57946A - 信号线接头的制造方法及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信号线接头的制造方法及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57946A
CN1357946A CN00130797A CN00130797A CN1357946A CN 1357946 A CN1357946 A CN 1357946A CN 00130797 A CN00130797 A CN 00130797A CN 00130797 A CN00130797 A CN 00130797A CN 1357946 A CN1357946 A CN 13579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skirt
signal wire
wire joint
joint device
insertion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01307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16445C (zh
Inventor
黄英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HUANG ENTERPRIS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NGHUANG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HUANG ENTERPRISE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NGHUANG ENTERPRISE CO Ltd
Priority to CN0013079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216445C/zh
Publication of CN13579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579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1644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1644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原本分开的信号线线接头元件形成一体的制造方法及其装置,而非以繁多分开的元件间接结合,所述信号线接头至少具有一绝缘主体、至少一插接壳体及一金属护罩,绝缘主体内具有数个导电端子,以插接壳体与金属护罩的直接结合将绝缘主体保护于内,以减少零件数来改善制作流程,进而省时省工,并且提供一机械强度极高及对于电磁波的屏蔽效果(EMI)极佳的信号线接头制造方法及其装置。

Description

信号线接头的制造方法及其装置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信号线接头的制造方法及其装置。
如图1所示,以往的信号线接头基本上均是将一内具有数个端子111的绝缘主体11组装于前金属壳12及后金属壳13间,所述前金属壳12往前凸伸有一插接槽121,所述后金属壳13往后凸伸有一组装槽131,插接槽121与组装槽131互相对应,绝缘主体11往后凸伸有一卡缘112,且前、后金属壳12、13分别以其两旁的定位孔14互相对应铆接,铆接后如图2所示,绝缘主体11内的数个端子111的一端插入插接槽121内,其后端卡缘112凸伸于后金属壳13的组装槽131后方。
请参见图1、2和3,图中示出第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现有装置,此种装置还包括有一金属护罩15,所述金属护罩15一端具有一夹持套合所述组装槽131的开口151,另一端则具有供信号线路(图中未示)通过的穿孔153,组装时先将信号线由穿孔153穿入并使信号线中的每一线路(图中未示)与绝缘主体11内的端子111连接,再推送所述金属护罩15,使其开口151与组装槽131以紧配合的方式将原本分开的元件的套合,或是于开口151周缘于套合后在开口151处施以密压加工,也就是说于开口151周缘向套合于内部的组装槽131压入,使周缘产生一凹痕155进而迫紧夹住内部的组装槽131(如图4所示),此种密压加工时常会使后金属壳13及内部绝缘主体11受压变形破裂,或常使前、后金属壳12、13的铆合处变形开口而导致往后于壳体外部注射成形加工时造成冲胶,以及失去或降低电磁波的屏蔽效果(EMI),甚至会被压坏而致使整个或部分的金属护罩15分离掉落,或是使得绝缘主体11内部端子111互相接触短路,或是端子111与金属护罩15互相接触短路或尚未接触但是因金属护罩15变形被压扁而形成绝缘阻抗不足等次品产生,因此施以密压加工后必须再进行仔细的检测,或是需再次用焊接或其他方式加工固定增加其强度以避免信号线接头的元件与元件分开、掉落,即便如此次品率非常高的问题仍是无法有效解决。
请参见图1、2、5和6,图中示出第二种现有装置,此种装置还包括有一上金属壳16及一下金属壳17,借由上金属壳16与下金属壳17的配合而形成一两端均具有开口的中空保护罩18,而所述保护罩18与组装槽131的配合完全是跨接在绝缘主体11后端卡缘112上,并经由金属壳13以紧配合的方式将分开的元件间接组装,即是于组装时是先将信号线中的每一线路(图中未示)与绝缘主体11内的端子111连接,再以上金属壳16及下金属壳17配合盖住信号线与端子111连接处,此时的上金属壳16及下金属壳17是以其两侧的卡扣装置161、171(或是以焊接的方式)的配合而形成保护内部的保护罩18,并使得保护罩18一端包覆绝缘主体11上的后端卡缘112的四周,再施以360度环绕焊接的方式使本保护罩18与组装槽131互相连接固定并产生电磁波屏蔽效果(EMI),另一端则包覆信号线的接出端(图中未示),此种装置的缺点为元件多、元件的加工烦琐,而且采用360度环绕焊接方式进行固接,不但是成本高昂,而且还须清洗锡油、锡渣等后续工续,因此更加费时费工,并由于焊接时的高温致使绝缘主体11产生融化等不良现象,且如果360度焊接不良时则会造成空洞,从而使电磁波屏蔽效果(EMI)较差,且容易造成松动和脱落。
请参见图1、2和7,图中示出第三种现有的装置,此种装置与上述第二种现有装置类似,也包括有一上金属壳21及一下金属壳23,而本装置与前述现有装置不同的是于组装槽131的上、下缘分别设有一组装孔133,而于上金属壳21及一下金属壳23对应于所述等组装孔133处设有一倒勾25,组装时将倒勾25穿入组装孔133内,使其勾住组装孔133内壁,及将上金属壳21与下金属壳23相互卡扣盖合,并使上金属壳21后端凸出的片体211扣合包覆于下金属壳23后端的开口231而间接经由后金属壳13形成一完整的固结和保护,但其缺点在于组装槽的后金属壳13及绝缘主体11的装置需重新开模具作变更设计、元件增加且单价甚高而无法统一使用使组装、加工步骤增加且烦复,仍是一种经由后金属壳13间接组装的一种方式。
请参见图1、2和8,图中示出第四种现有的装置,此种装置与上述第三种现有装置类似,也包括有一上金属壳22及一下金属壳24,但是于后金属壳13上并没有设组装孔133(如图7所示),而是于上金属壳22及下金属壳24上分别冲压出一勾扣件26,利用所述勾扣件26使上金属壳22及下金属壳24扣合于前、后金属壳12、13上,形成一种间接结合,其缺点与上述第三种现有装置几乎相同。综合以上所述的现有技术可知,现行信号线接头装置所包含的基本构件均较为繁多,以至于组装过程较为繁琐,而且无论哪一现有技术,其金属护罩或是上、下金属壳大部分是以冲压成型,以至于在成型后的厚度都较薄,一般是为0.4毫米,因此于金属护罩或是上、下金属壳于间接组装前都必须再以绝缘胶质灌入金属护罩或壳体内,使信号线接头元件再度加强结合避免掉落,并用以增加护罩的强度,以便于外部注射成型加工时不致变形而导致内部端子111产生短路等不良现象,制造过程则更为麻烦不便;另一方面,由于现有的构件繁多,组装较为烦杂,也使现今行业界所特别注重的提高电磁波屏蔽(EMI)效果的要求受到影响,因组装构件多,组装后的接缝也就随之增加,而电磁波也就借着这些接缝漏泄而出对外产生影响,甚至必须在信号线路上增加使用消磁铁芯(图中未示)等,使成本大大增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信号线接头的制造方法及其装置,该装置构件少、加工简单、结构强度高而电磁波屏蔽效果理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包括有至少一绝缘主体、至少一插接壳体及一金属护罩,其特征是在于所述金属护罩是以压铸或其他适当的方式成型,使金属护罩的厚度适度增加,插接壳体与所述金属护罩两者直接铆接并将绝缘主体包覆于它们两者间。
采用上述方案,本发明构件少,加工过程简单,并使得接合缝隙少,具有理想的电磁波屏蔽(EMI)的效果;由于所述金属护罩是以压铸或其他适当的方式成型,其厚度可达到0.6毫米~1.0毫米左右或更厚,其机械强度极高,以至于插接壳体与所述金属护罩直接互相连接完成后,无须再以绝缘胶质灌入金属护罩内来增加其强度,而外部也可不用再次加工即为一完整的成品,或于所述金属护罩外部电镀、喷漆各式颜色或采用其它各种加工方法以增加美观,简化制造过程、节省制造时间,并大幅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从而增加使用者对产品的信赖度;而所述信号线接头的组装制造方法是直接将绝缘主体内的数个端子分别与信号线路对应连接,且将绝缘主体组装于所述金属护罩上,再将插接壳体与金属护罩互相铆接,并于所述信号线穿出金属护罩处将所述金属护罩压合于信号线上即可完成,或可于完成后的外部再增设一绝缘胶壳,防止触电等,整个制造过程中无需于所述金属护罩上靠近插接壳体处施以密压加工,以至于制造后的合格率大为提高。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点和优点。
图1为现有的信号线接头的绝缘主体、前金属壳及后金属壳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绝缘主体、前金属壳及后金属壳的组合后的立体图;
图3为现有技术的第一种信号线接头的分解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第一种信号线接头的组合后的立体图;
图5为现有技术的第二种信号线接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的第二种信号线接头的组合后的立体图;
图7为现有技术的第三种信号线接头的分解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现有技术的第四种信号线接头的组合立体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制造过程的流程图;
图20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于外表增设有绝缘壳体的俯视示意图。
请参见图9及图10,图中示出本发明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信号线接头,它包括一第一绝缘主体3、一第一插接壳体5及一金属护罩7。所述第一绝缘主体3,具有一第一面31及一相对于所述第一面31的第二面33,第一面31比第二面33的面积大,两者间具有一第一阶层34,第一绝缘主体3于本实施例中大致呈等腰梯形,于等腰梯形的四个角为圆弧形角,第一绝缘主体3内部设有数个对齐排列的第一端子35,端子35均具有一插接端351及一相对于所述插接端351的连接端353,所述插接端351与连接端353均穿出于所述绝缘主体3,且插接端351外露于所述第一面31,而连接端353外露于所述第二面33。所述第一插接壳体5由金属材质制成,于本实施例中具有一有一定厚度的呈长方形的本体50,本体50的一面为第一插接面51,而另一与第一插接面51相对的为第一组装面53,及于所述第一插接面51往前延伸有一第一插接槽口55,所述第一插接槽口55的形状是与所述第一绝缘主体3的第一面31相似,但是其截面积略小于所述第一面31,于第一插接槽口55的上、下缘分别设有三个往槽内凸出的卡制凸块551,卡制凸块551除了提高所述第一插接槽口55的强度外,可于所述信号线接头对接另一连接器或另一接头(图中未示)时具有辅助夹持的效用,另于所述第一插接壳体5上设有两第一定位孔57,所述两第一定位孔57贯穿所述本体50且分别位于所述插接槽口55的两侧,两第一定位孔57的作用将在下面予以进一步说明。所述金属护罩7,于本实施例中是以压铸(或其他方式)一体成型,其厚度可达到0.6毫米~1.0毫米左右或更厚,其强度极高,并具有一面对上述第一组装面53的第二组装面71,第二组装面71的大小是与第一组装面53大致相同,于所述第二组装面71上设有一第一开口75,并于所述第一开口75的周缘往背离所述第二组装面71的方向上延伸有一容置槽73,而于所述容置槽73相对于所述第一开口75的一端开设有一第二开口76,于本实施例中容置槽73的外型是由一方形端731及一圆柱端733所构成,靠近第一开口75处为方形端731,靠近第二开口76处为圆柱端733,于所述容置槽73内靠近第一开口75处设有一第二阶层77,所述第二阶层77对应于所述第一阶层34,而所述第一开口75的大小恰可容设所述绝缘主体3,另于所述第二组装面71上开设有两第二定位孔711,所述两第二定位孔711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开口75的两侧,且分别对应前述的两第一定位孔57,其作用将在下面进一步予以说明。
在组装第一实施例时,先将一信号线8由第二开口76穿入,并使信号线8内的各个线路81对应地与每一第一端子外露于第二面33的连接端353连接,再将所述第一绝缘壳体3以其第二面33朝向第一开口75而组装于所述第一开口75处,并使其第一面31露出于第一开口75,再将所述第一插接壳体5以其第一组装面53朝向所述金属护罩的第二组装面71而相互连接,将所述第一绝缘主体3夹置于两者间,使所述第一端子35的插接端351位于所述第一插接槽口55内,最后,再将所述两第二定位孔711分别对应前述的两第一定位孔57而相互铆接完成组装。由于空气为极佳的绝缘材质,因此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护罩7是以压铸(或其他方式)一体成型,其厚度可达到0.6毫米~1.0毫米左右或更厚,强度极高,因此,于组装时并无需再灌注绝缘胶质作为增强装置及绝缘用,因此借由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金属护罩7内充满空气可获得良好的绝缘。
请参见图11及图12,图中示出本发明的第二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为一具有转换功能的信号线接头,所述金属护罩7的第二开口76′是与第一开口75的外型相似,只是开口的尺寸较第一开口75小,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主要是用于规格不符的两信号线(图中未示)的连接,即必须将其一的规格转换成相符合的规格后进行连接。本实施例于所述金属护罩7的第二开口76′处向周缘延伸有一第三组装面761′,于所述第三组装面761′上穿设有两第三定位孔763′,所述两第三定位孔763′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开口76′的两侧,且另以一第二绝缘主体4及一金属材质的第二插接壳体6组装于所述第三组装面761′,所述第二绝缘主体4具有一第三面41及一相对于所述第三面41的第四面43,且所述第二绝缘主体4上穿设有数个第二端子45,第二端子45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三面41及所述第四面43,而所述等第一端子35的插接端353端所对应连接的信号是指第二端子45延伸至所述第四面43端部。所述第二插接壳体6同样具有一有一定厚度且呈长方形的本体60,所述本体60具有一第四组装面61及一相对于所述第四组装面61的第二插接面63,于所述第二插接面63上往前延伸有一第二插接槽口65,分别于第二插接槽口65的上、下缘同样设有三个往槽内凸出的卡制凸块651,卡制凸块651的作用与前述卡制凸块551相同,所述第二插接壳体6上设有两第四定位孔67,所述两第四定位孔67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插接槽口65的两侧,而每一第二端子45与每一对应的第一端子35电性连接后,以与所述第一绝缘主体3的相同的组装方式将所述第二绝缘主体4其组装于所述金属护罩7的第二开口76′处,再以所述第二插接壳体6的第四组装面61对应所述第三组装面761′而将所述第二绝缘主体4盖合于所述第二开口76′处,所述第二插接壳体6与所述金属护罩7相互间以两第四定位孔67与两第三定位孔763′铆接连接。
请参见图13及图14,图中示出本发明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其与上述第二较佳实施例不同处是在于第一、第二插接壳体5、6与金属护罩7的连接方式有所改变。本实施例分别于金属护罩7第二、第三组装面71、761′上、下缘的两侧各设有一槽口713,使第二、第三组装面71、761′分别设有四个槽口713、765′,槽口713、765′分别对称地设于每一第二、第三定位孔711、763′的上、下方,而所述第一、第二插接壳体5、6上、下缘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凸片513、613,每一凸片513、613对应一槽口713、765′,所以于第一、第二插接壳体5、6上分别设有四个凸片513、613;第一、第二插接壳体5、6与金属护罩7连接时,是将每一凸片513、613朝其对应的槽口713、765′弯折卡扣,以使得两者固接,请配合图14所示,每一凸片513、613往后弯曲嵌入与对应的槽口713、765′中,待所述等凸片513、613与对应的槽口713、765′相互扣合后,第一、第二插接壳体5、6与金属护罩7两者即互相连接。
请参见图15及图16,图中示出本发明的第四较佳实施例,其与上述第二、第三较佳实施例所不同处也是在于第一、第二插接壳体5、6与金属护罩7的连接方式有所不同,本实施例于金属护罩7第二、第三组装面71、761′上的四角处分别设有一凸块712、766′,第二、第三组装面71、761′上分别设有四个凸块712、766′,凸块712、766′分别对称地设于每一第二、第三定位孔711、763′的上、下方,以及于第二、第三组装面71、761′的周缘分别延伸环设有围壁718、767′,围壁718、767′分别于第二、第三组装面71、761′上形成有一嵌设槽719、768′,嵌设槽719、768′恰可供第一、第二插接壳体5、6嵌入,而在所述第一、第二插接壳体5、6上对应的四个角处则分别设有一配合孔512、612,每一配合孔512、612分别对应一凸块712、766′,所以于第一、第二插接壳体5、6上分别设有四个配合孔512、612;于第一、第二插接壳体5、6与金属护罩7连接时,是直接将第一、第二插接壳体5、6嵌入金属护罩7第二、第三组装面71、761′上所形成的嵌设槽719、768′内,且每一凸块712、766′分别穿入其对应的配合孔512、612,再以铆接的方式将每一凸块712、766′铆合于对应的配合孔512、612上,使得第一、第二插接壳体5、6与金属护罩7两者固接,第一、第二插接壳体5、6与金属护罩7以四个角互相连接,以获得两者更为稳固的连接,本实施例使信号线接头具有一极佳的电磁波屏蔽效果,因其内部与外部于第一、第二插接壳体5、6与金属护罩7连接处均具有转折,使电磁波的影响更为微小;然而,所述凸块712、7663与配合孔512、612的设置位置也可相互对调,也就是说凸块712、766′设于第一、第二插接壳体5、6上,而配合孔512、612则相对的设于金属护罩7上,也可达到相同的功效,不同形式的设计变化只是不同的实施方式,并不限于上述所揭示的型式;且此处及上述的各实施例中所提及的功效中都具有较佳的电磁波屏蔽效果,然而同样也具有防止无线电波干扰(PФI)的效果,因为电磁波与无线电波均可被金属所阻隔。另外,于第一端子35与其对应连接的第二端子45间增设有一转接传输线87,而这种方式亦可适用于其他实施例中,并非单只适用于本实施例,因为这只是不同形式的实施方式。
另外,请参见图17及图18,图中示出本发明的第五较佳实施例,其与上述第二较佳实施例所不同处在于所述金属护罩7包括有一上护罩70及一下护罩72,于上、下护罩70、72结合后即形成与第二实施例相似的外形,且内部也形成有一容置槽73,而于上、下护罩70、72的侧缘分别设有配合卡扣组74,所述卡扣组74可以凹槽与凸缘相互配合或另以其他适当的设计取代;且本实施例于第一端子35与第二端子45间电性连接有一转接电路板85,所述电路板85可用以增加其功效;然而,所述金属护罩7分为上、下护罩70、72的式样,以及于所述等第一端子35与其应连接的第二端子45间增设有一转接电路板85的形式均可适用于前述的实施例中,并非单只适用于本实施例。
再以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信号线接头的组装制造方法来加以说明,至于其他实施例的制造与组装,凡熟悉所述项技艺的人均能根据说明而加以应用,所以对于其他实施例的制造方法在此不再赘述;请配合参见图19,图中示出为第一较佳实施例信号线接头组装制造过程的流程,具有下列步骤:
a.将信号线8由所述金属护罩7的第二开口76穿入,再由所述第一开口75穿出一适合施以加工连接的长度,并且把所述第一绝缘主体3内部的数个第一端子35的连接端353分别对应地与所述信号线8的线路81连接,使其电气相接,于此处第一端子35与线路81的电气相接,也可先将每一第一端子35连接于对应的线路81,再将每一第一端子35分别插入第一绝缘主体3内部;
b.于每一第一端子35与其对应的线路81相互搭接后,将所述信号线8由第二开口76处拉出,拉出至所述第一绝缘主体3卡制于所述金属护罩7的第一开口75处,其卡制方式是以其第一阶层34与第二阶层77对应卡合,使第一端子35与线路81的搭接处位于容置槽73中,并使所述第一绝缘主体3的第一面31外露于所述第一开口75;
c.将所述第一插接壳体5以其第一组装面53对应所述金属护罩7的第二组装面71而盖合于所述金属护罩7的第一开口75处,使两第一定位孔57与两第二定位孔711相互对应重叠(于其他较佳实施例中有其对应的设计),且使第一绝缘主体3的第一面31朝向所述插接槽口55,而第一绝缘主体3内的每一第一端子35的插接端351凸伸于所述第一插接槽口55内,再把相互对应重叠的第一定位孔57与第二定位孔711互相铆接,或是于其他较佳实施例中各有不同的连接方式;
d.最后,把所述金属护罩7的第二开口76以压合的方式密接于穿过此处的信号线8上,即可完成。
请再配合参见图19、20所示,本第一实施例于制造组装完成后,即图19所示的压合金属护罩7密接于信号线8步骤后,可将金属护罩7外表上施以注射成型,成型一绝缘胶壳9,所述绝缘胶壳9是由信号线8靠近第二开口76处开始包覆,而至与所述第一插接壳体5的第一面51切齐,且于两第一定位孔57与第二定位孔711铆接处分别留有一穿孔91,所述穿孔91是用以穿设锁固信号线接头的螺丝(图中未示),而绝缘胶壳9主要是为了绝缘及美观等功能,或是在组装前金属护罩7可以先行电镀或喷漆各式颜色以同样可达到绝缘及美观的功用,而不用注射成型绝缘胶壳9即为一成品。然而,此一步骤同时也适用于上述其他的较佳实施例。
综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上述的装置可达到本发明的目的与功效:
1.借由与现有技术构件数的比较,可知本发明的组装构件较现有技术为少,并无需使用如同现有技术后金属壳,因而使得组装后的接缝少,所以对于电磁波屏蔽(EMI)的效果极佳,且组装过程较现有技术的方式更为简单方便,不但是使得组装的人工成本降低,提高合格品率,并且插接壳体与金属护罩7间无需施以焊接加工,使污染减少,降低清洁的成本。
2.本发明的金属护罩是以压铸或其他方式成型,厚度可达到0.6毫米~1.0毫米左右或更厚,比现有技术0.4毫米来的厚,因此其机械装置强度高,以至于制造过程无需再灌入绝缘胶质来增强其装置,节省工时及成本。
3.本发明由于金属护罩于开口处无需施以密压加工而压坏绝缘主体或其他部分,以及损坏电气连接的接点,以至于不合格率大大降低。
4.由于大大的降低了不合格率,使得测试所需的次数随之减少,降低了这方面的成本。

Claims (25)

1.一种信号线接头装置的制造方法,所述接头包括有一第一绝缘主体、一金属材质的第一插接壳体及一金属护罩,所述第一绝缘主体穿设有数个第一端子,且所述第一端子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绝缘主体相对的两侧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将所述第一绝缘主体上的数个第一端子的一端与其对应的信号电性连接;
(2).将所述第一绝缘主体置于所述金属护罩的一端部,并使所述的第一端子未与其对应的信号电性连接的一端露出于所述金属护罩;
(3).再以所述第一插接壳体对应地将所述第一绝缘主体盖阖于所述金属护罩上,所述第一插接壳体与所述金属护罩相互间直接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线接头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壳体与所述金属护罩是以铆接的方式互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线接头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等第一端子以其一端与其对应的信号电性连接前,先将所述等第一端子的一端电性连接于一转接电路板,再使所述转接电路板与其对应的信号电性连接。
4.如权利要求1至3之任一项所述的信号线接头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护罩是以压铸一体成型。
5.如权利要求1至3之任一项所述的信号线接头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护罩包括一上护罩及一下护罩。
6.如权利要求1至3之任一项所述的信号线接头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于所述金属护罩外表面上射成型有一绝缘胶壳。
7.如权利要求1至3之任一项所述的信号线接头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于组装前所述金属护罩外表面上先行电镀。
8.如权利要求1至3之任一项所述的信号线接头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于组装前所述金属护罩外表面上先行喷漆各式颜色。
9.一种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线接头装置的制造方法所制成的信号线接头,它包括一第一绝缘主体、一第一插接壳体及一金属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主体具有一第一面及一相对于所述第一面的第二面,内部具有数个并排配置的第一端子,所述等第一端子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面及所述第二面,而所述等第一端子延伸至所述第二面的端部与其对应的信号电性连接;
所述第一插接壳体是由金属材质所制成,它具有一第一插接面、一与所述第一插接面相对的第一组装面以及于所述第一插接面上往其前方延伸有一第一插接槽口,所述第一插接壳体上设有两第一定位孔,所述两第一定位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插接槽口的两侧;
所述金属护罩具有一面对所述第一组装面的第二组装面,所述第二组装面上设有一第一开口,并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周缘往背离所述第二组装面的方向上延伸有一容置槽,而于所述容置槽相对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开设有一第二开口,于所述第二组装面上另设有两第二定位孔,所述两第二定位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两侧,所述金属护罩以其第一开口对应所述第一绝缘主体的第二面,所述第一绝缘壳体组装于所述第一开口处,所述第一插接壳体的第一组装面朝向所述金属护罩的第二组装面而相互连接,第一绝缘主体夹置于两者间,所述第一绝缘主体的第一面朝向所述第一插接槽口。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信号线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等第一端子一端与其对应的信号电性连接,而所述对应的信号是指一信号线,所述信号线内具有数个对应所述等第一端子的线路,而所述信号线与所述等第一端子电性连接后,由所述金属护罩相对于所述第一绝缘主体的一端部延伸而出,并于所述端部处所述金属护罩与所述信号线密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信号线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等第一端子与所述信号线内对应的线路间电性连接有一转接电路板。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信号线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等第一端子与所述信号线内对应的线路间电性连接有一转接传输线。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信号线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护罩是以压合的方式与所述信号线密接。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信号线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金属护罩的第二开口处向周缘延伸有一第三组装面,于所述第三组装面上穿设有两第三定位孔,所述两第三定位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开口的两侧,一第二绝缘主体及一金属材质的第二插接壳体组装于所述第三组装面,所述第二绝缘主体具有一第三面及一相对于所述第三面的第四面,且所述第二绝缘主体上穿设有数个第二端子,所述等第二端子的两端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三面及所述第四面,而所述等第一端子一端所对应的信号是指所述等第二端子延伸至所述第四面端部,所述第二插接壳体具有一第四组装面及一相对于所述第四组装面的第二插接面,于所述第二插接面上往前延伸有一第二插接槽口,所述第二插接壳体上设有两第四定位孔,所述两第四定位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插接槽口的两侧,而每一第二端子与一第一端子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绝缘主体组装于所述金属护罩的第二开口处,所述第二插接壳体的第四组装面对应所述第三组装面,所述第二绝缘主体盖合于所述第二开口处,所述第二插接壳体与所述金属护罩相互间直接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信号线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等第一端子与所述等第二端子间电性连接有一转接电路板。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信号线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等第一端子与所述等第二端子间电性连接有一转接传输线。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信号线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接壳体与所述金属护罩是以铆接的方式互相连接。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信号线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壳体与所述第二插接壳体上设有数个凸片,而于所述金属护罩上则设有数个对应所述等凸片的槽口,以所述等凸片与所述等槽口相互配合嵌接,所述第一插接壳体及所述第二插接壳体分别与所述金属护罩互相连接。
19.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信号线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护罩的第二组装面面对所述第一插接壳体的第一组装面而相互连接,所述两第一定位孔与所述两第二定位孔互相对应并互相铆接。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信号线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壳体与所述第二插接壳体上设有数个配合孔,而于所述金属护罩上则设有数个对应所述等配合孔的凸块,将所述等凸块对应穿入所述等配合孔并铆合,所述第一插接壳体及所述第二插接壳体分别与所述金属护罩互相连接。
21.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信号线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金属护罩的第二组装面及第三组装面周缘分别环设有围壁,且分别形成有一嵌设槽,于所述第二组装面的嵌设槽恰可供所述第一插接壳体嵌入,而于第三组装面的嵌设槽则恰可供所述第二插接壳体嵌入。
22.如权利要求9至21之任一项所述的信号线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护罩是以压铸一体成型。
23.如权利要求9至21之任一项所述的信号线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护罩包括有一上护罩及一下护罩。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信号线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金属护罩外增设有一绝缘胶壳。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信号线接头装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金属护罩外增设有一绝缘胶壳。
CN001307975A 2000-12-13 2000-12-13 信号线接头的制造方法及其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1216445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001307975A CN1216445C (zh) 2000-12-13 2000-12-13 信号线接头的制造方法及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001307975A CN1216445C (zh) 2000-12-13 2000-12-13 信号线接头的制造方法及其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57946A true CN1357946A (zh) 2002-07-10
CN1216445C CN1216445C (zh) 2005-08-24

Family

ID=4594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01307975A Expired - Lifetime CN1216445C (zh) 2000-12-13 2000-12-13 信号线接头的制造方法及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216445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2557B (zh) * 2009-06-17 2011-01-12 江门市高翔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接线端子用接线柱的自动分料机构
CN107774839A (zh) * 2016-08-24 2018-03-09 神讯电脑(昆山)有限公司 线材理平拉直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2557B (zh) * 2009-06-17 2011-01-12 江门市高翔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接线端子用接线柱的自动分料机构
CN107774839A (zh) * 2016-08-24 2018-03-09 神讯电脑(昆山)有限公司 线材理平拉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16445C (zh) 2005-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84281B2 (en) Ground terminal for shielded cables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it
KR101211405B1 (ko) 압착 단자 구조와 단자 압착 장치 및, 압착 단자의 제조 방법
EP0649191B1 (en) Shielded connector with hermaphroditic shell
US9577364B2 (en) Cable connector component, board connector component, and electric connector assembly thereof
JP3435052B2 (ja) 被覆電線の接続構造
CN1677763A (zh) 屏蔽的电插座连接件
CN106233544A (zh) 直角连接器组件
CN88102478A (zh) 具有装配部分的电连接器屏蔽件
JP3311645B2 (ja) 電線と端子との接続方法
US4842529A (en) Connector with two-piece ground strap
US5046967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shell including plastic and metal portions, and method of assembly
CN107910711B (zh) 插座连接器
CN1216445C (zh) 信号线接头的制造方法及其装置
JP3082068B2 (ja) 電気ピンフィールドコネクタ装置
JP5567356B2 (ja)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で用いられるボディ
US6077118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metal shell
CN1193467C (zh) 电连接线接头的制造方法及其装置
JP3504541B2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US6402551B1 (en) End structure for coaxi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treating end thereof
JP3311620B2 (ja) 電線接続構造
CN113036539B (zh) 一种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JP7518016B2 (ja) コネクタ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及び、コネクタ付き電線
CN215184839U (zh) 一种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JP3235510U (ja) 突き刺し式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とケーブルとの接合用治具
US20230163536A1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shielded terminal and shielded electrical wi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824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