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45601A - 一种用于治疗嗜肝性病毒病的中药组合物、其制剂以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治疗嗜肝性病毒病的中药组合物、其制剂以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45601A
CN1345601A CN 00129023 CN00129023A CN1345601A CN 1345601 A CN1345601 A CN 1345601A CN 00129023 CN00129023 CN 00129023 CN 00129023 A CN00129023 A CN 00129023A CN 1345601 A CN1345601 A CN 13456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chinese medicine
radix
medicine composition
li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0012902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国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gkong Research Cent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For Hepatit
Original Assignee
Hongkong Research Cent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For Hepati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gkong Research Cent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For Hepatit filed Critical Hongkong Research Cent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paration For Hepatit
Priority to CN 0012902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345601A/zh
Publication of CN13456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456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嗜肝性病毒病的中药组合物,特别是用于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以及由病毒引起的肝外系统疾病的中药组合物、这些中药组合物的药学上可接受的各种剂型,特别是汤剂、以及这些中药组合物及其剂型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的特征在于,它包含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茵陈蒿12-18份,柴胡9-15份,连翘9-15份,栀子10-15份,丹参9-15份,桃仁9-15份,黄芪12-18份,郁金10-15份,黄岑10-15份,生地/熟地12-18份,白芍/赤芍10-15份,枳实10-15份,青皮10-15份,葛根12-18份。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治疗嗜肝性病毒病的中药 组合物、其制剂以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嗜肝性病毒病的中药组合物,特别是用于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以及由病毒引起的肝外系统疾病的中药组合物、这些中药组合物的药学上可接受的剂型——特别是汤剂、以及这些中药组合物及其剂型的制备方法。
嗜肝性病毒病,是指能引起肝脏炎症的有关病毒而致的临床上产生肝炎及其引起的肝外系统疾病。它的特征是临床上可以通过体格检查而发现肝区浊音界异常。过去认为能引起临床表现以肝炎为主者才是肝炎病毒。目前已经确定的有7种。而除肝炎病毒外,实际很多其他病毒均可引起肝脏炎症,计有腮腺炎病毒、单纯性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黄热病病毒、风疹病毒等等。但这些病毒各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故不属于肝炎病毒。虽然不称为肝炎病毒,并不代表这类病毒急或慢性感染不引起宿主的肝脏炎症反应而导致肝肿大,有肝炎症状及肝外表现及并发症。如果按照过去诊断肝炎的依据,将使大量早期、轻型和以肝外症状为主的肝病患者得不到诊治。也就是说,“嗜肝性病毒病”应包括数种肝炎病毒和一切能令肝脏炎症的有关病毒。而“嗜肝性病毒病”就是患者伴发有肝浊音界异常。临床上常有缠绵难愈的反复、交替、多系统因急、慢性肝脏机能损害而引起的各种临床疾病的表现。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是临床上最普遍而又最典型的病毒病。
目前大量研究资料和临床资料已经显示病毒的多种特性,特别是感染宿主后能产生持续性病毒感染,是很多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根源,是一切人类机体内各系统功能衰竭、导致人类衰老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嗜肝性病毒病是百病之源。
随着人们对病毒的认识增加,“嗜肝性病毒病”这一概念就会把人们从目前只局限于甲、乙、丙型肝炎的诊断范围中解放出来,病毒性肝炎的意念应更为宽广。现代医学对肝脏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范围越来越扩大,已形成一个以肝病与全身性疾病相互关联的纵横体系。只有熟悉“嗜肝性病毒”导致肝脏疾病后引起肝脏机能失调与全身性疾病的联系,才能提高诊断水准,及早“标本兼治”。因为,只要承认嗜肝性病毒病的存在,就不用确定肝炎病毒的品种和受慢性肝炎诊断标准的限制。只要有肝区浊音界异常、有中医慢性肝炎分型的临床典型症状及肝外并发症,便应疑疹或确诊为嗜肝性病毒病。
近数年来,通过不懈的努力,人类对病毒病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可惜的是目前仍有三脱节的现象:即科研、西医、中医三脱节。不把三者有机结合,相互取长补短用之于临床,100%的人类仍然会坠入嗜肝性病毒反复感染的恶性循环当中,而最终步向死亡。
为了寻找能够有效地治疗嗜肝性病毒病的药物,以解除患者的痛苦,本申请发明人在积累了多年的临床诊治经验及研究心得的基础上,从古方中筛选并组合出一种用于治疗嗜肝性病毒病的中药组合物,特别是用于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以及由病毒引起的肝外系统疾病的中药组合物。该中药组合物能令肝浊音界异常能迅速地恢复正常,患者病情能明显好转,不同系统的临床症状能逐步明显改善或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临床效果十分令人满意,是目前所用药物所不能比拟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嗜肝性病毒病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通过了一种用于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以及由病毒引起的肝外系统疾病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上述用于治疗嗜肝性病毒病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剂。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上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上述中药组合物制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的用于治疗嗜肝性病毒病的中药组合物,特别是用于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以及由病毒引起的肝外系统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包含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本发明的基本中药组合物):
茵陈蒿12-18份,  柴胡9-15份,   连翘9-15份,
栀子10-15份,    丹参9-15份,   桃仁9-15份,
黄芪12-18份,    郁金10-15份,  黄岑10-15份,
生地/熟地12-18份,白芍/赤芍10-15份,枳实10-15份,
青皮10-15份,葛根12-18份。
优选其中各原料的重量配比为:
茵陈蒿15份,  柴胡12份,  连翘12份,
栀子10份,    丹参12份,  桃仁12份,
黄芪15份,    郁金10份,  黄岑10份,
生地/熟地15份,白芍/赤芍10份,枳实10份,
青皮10份,葛根15份。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还可以包含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
云苓10-15份,瓜蒌仁10-15份。
优选其中云苓和瓜蒌仁的重量配比均为10份。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还可以不含葛根,但还含包含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
云苓10-15份,全归一片10-15份,
川芎10-15份,香附10-15份。
优选其中所述的各种成分的重量配比如下:
云苓10份,全归一片10份,
川芎10份,香附10份。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还可以包含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
瓜蒌仁10-15份,天冬10-15份,
杏仁10-15份,牛蒡子10-15份。
优选其中所述的各种成分的重量配比如下:
瓜蒌仁10份,天冬10份,
杏仁10份,牛蒡子10份。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还含包含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
云苓10-15份,厚朴10-15份,大腹皮10-15份。
优选其中所述的各种成分的重量配比如下:
云苓10份,厚朴10份,大腹皮10份。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还可以包含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
云苓10-15份,瓜蒌仁10-15份,
白藓皮9-15份,防风10-15份。
优选其中所述的各种成分的重量配比如下:
云苓10份,瓜蒌仁10份,
白藓皮12份,防风10份。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还可以不含有黄岑,但还含包含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
云苓10-15份,黄连10-15份,大黄10-15份。
优选其中所述的各种成分的重量配比如下:
云苓10份,黄连10份,大黄10份。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还可以不含有郁金、枳实、青皮和葛根,但还含包含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
云苓10-15份,全归一片10-15份,
川芎10-15份,香附10-15份,
杜仲9-15份,桑寄生9-15份,川续断9-15份。
优选其中所述的各种成分的重量配比如下:
云苓10份,全归一片10份,
川芎10份,香附10份,
杜仲12份,桑寄生12份,川续断12份。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还可以不含有枳实、青皮,但还含包含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
云苓10-15份,全归一片10-15份,
川芎10-15份,何首乌9-15份,五味子10-15份。
优选其中所述的各种成分的重量配比如下:
云苓10份,全归一片10份,
川芎10份,何首乌12份,五味子10份。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中还可以不含有枳实,但还含包含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
云苓10-15份,丹皮9-15份,
萸肉10-15份,淮山10-15份。
优选其中所述的各种成分的重量配比如下:
云苓10份,丹皮12份,
萸肉10份,淮山10份。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可以制成各种药学上可接受的剂型,优选以汤剂、片剂、冲剂、袋泡剂、口服液剂、胶囊剂、滴丸剂、合剂、酊剂、气雾剂、灌肠剂、薄膜剂、针剂、饮料剂、颗粒剂等形式存在。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可以如下制备:将上述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的各种成分进行混合。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的成分产地来源如下:
  成分   产地来源
  1   茵陈蒿,   山西
  2   柴胡,   陕西,天津
  3   连翘,   山西
  4   栀子,   湖南
  5   丹参,   四川
  6   桃仁,   贵州,上海
  7   黄芪,   山西
  8   郁金,   四川
  9   黄岑,   天津
  10   生地/(熟地)   河南
  11   白芍/(赤芍)   中江(内蒙)
  12   枳实   四川,江西
  13   青皮,   江西,湖南
  14   葛根,   广东
  15   云芩,   四川,云南
  16   瓜蒌仁,   上海
  17   全归一片   陕西
  18   川芎,   四川
  19   香附,   广东
  20   天冬,   四川
  21   杏仁,   河北
  22   牛蒡子,   湖北,安徽
  23   厚朴,   上海,福州
  24   大腹皮,   海南
  25   白癣皮,   吉林
  26   防风,   天津,大连
  27   黄连,   四川
  28   大黄,   四川
  29   杜仲,   湖北
  30   桑寄生,   广东,梧州
  31   川续断,   湖北,汉口
  32   何首乌,   德兴
    33     五味子,     黑龙江,吉林,东北
    34     丹皮,     浙江,安徽
    35     萸肉,     安徽
    36     淮山     河南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的汤剂可以制备如下:将上述中药组合物中的各种成分放入煲内,加入清水适量,一般四碗半。稍浸泡后,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其体积减小到原来的1/4,滤渣后即得到所需汤剂。
中药水提方法和疗效:
煎煮中药这种方式虽然表面是落后、麻烦、费时、气味不良,但不能否认煎煮这种中药水提有效成份的传统方法,仍然是保留有效成份最多而又是最易于使用的一种方法,这方法不但节省资源,而且灵活;能按病人情况随意进行更改方剂组成而达到辨证论治的目的。这方式数千年来传统使用,在未有研究出该方的确实有效成份而予以提取之前,至今仍应公认是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它仍被人乐于采用而暂时未能被其他方式加以取代。
中药水提有效成份与煎煮时间按中药性质有关,最初我们并未提出具体要求,但随着临床观察发现,本方煎煮时间不应过长,系统比较煎煮水提的时间(半小时、一小时、一小时以上)与疗效的关系,以半小时效果最佳。近年来软缩肝脏时间明显缩短与煎药时间缩短明显有关。估计本方著重清热解毒、疏肝解郁、活血祛瘀、化湿渗湿为主的中药有效成份易于水提、故不适宜过度煎煮使药性偏燥,更不宜翻煎内服导致燥热反应引起临床不适,翻煎药物的药液虽仍具有色、香、味、但其以糊精、淀粉、树脂质、木质纤维等为主要内容的话,内服徒然无益。
一般使用本发明的基本中药组合物3剂,就能将肿大的肝脏软缩回正常位置(即肋缘上一公分半),再因患者的不同体质和临床症状,选用本发明的其他中药组合物,并持续使用4-6星期,作为一个系统中药疗程,患者便能达到临床治愈。
该中药组合物能令肝浊音界异常迅速地恢复正常,患者病情能明显好转或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临床效果十分令人满意,是目前所用药物所不能比拟的。
附图1是1022复诊病例的复发人次统计图。
附图2是2000例肝界异常患者初诊年龄分布图。
附图3是2000例肝界异常患者年龄组别统计。
附图4是94-99年度肝界恢复正常天数比较图。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通过下述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但是这些实施例仅是说明性的,而不是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下述实施例中的本发明的各汤剂是以下述方法制备的:
将各实施例中所述的全部材料以前述的重量配比放入煲内,加入清水4碗半,稍浸泡后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成1碗,滤渣后得到所需的汤剂,命名为“驱肝毒”中药饮片制剂。
按照上述方法,制备了下述实施例的汤剂。
实施例1:“驱肝毒”中药饮片制剂系列之一复方茵陈蒿汤
【成份】茵陈蒿、柴胡、连翘、栀子、郁金、白芍、黄岑、丹参、桃仁、青皮、瓜蒌仁、枳实、云苓、葛根、黄芪、生地。
【适应症】本系列方剂以本方为基本方。如临床症状表现以某系统为主,可按适应症的不同,选本系列合适的一种方剂煎服。本方适用于疑诊或确诊的一切嗜肝性病毒病患者。
(1)凡验血为各型肝炎病毒带原者或有肝功能异常的患者。
(2)验血有各型病毒性肝炎抗体阳性而反复有嗜肝性病毒病临床症状者。
(3)临床上反复出现有嗜肝性病毒而引起的各系统症状或导致的肝外疾患,且伴有既往肝病史者。不论体格检查有否肝脏浊音界异常,均适宜服用本方治疗。
(4)临床反复出现嗜肝性病毒病各系统症状或伴有肝病导致之肝外疾患症状,体查有肝浊音界异常者。
(5)有直系亲属和密切接触者(特别是父、母亲、配偶)确诊有肝癌,肝硬化,急、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或为肝炎病毒带原者时,临床上体检如发现肝浊音区异常(肝肿大或缩小)而无明显临床病症者,均应早期治疗。
实施例2:“驱肝毒”中药饮片制剂系列之二四物茵陈蒿汤
【成份】全归一片、川芎、香附、茵陈蒿、柴胡、连翘、栀子、郁金、白芍、黄岑、丹参、桃仁、青皮、枳实、云苓、黄芪、熟地。
【适应症】适用于疑诊或确诊急、慢性嗜肝性病毒病之气血两虚及络阻血瘀型患者;
(1)本方常用于嗜肝性病毒病之女性患者,尤以因嗜肝性病毒病而引起营养、发育不良,贫血、消瘦或长期低旦白血症所致之肝性浮肿或继发性肥胖患者。患者常心悸气短、萎糜嗜睡、怔忡失眠、手足冰冷、肢体麻木、肢端浮肿、明显疲倦、头晕目眩、腰膝无力、周身酸痛,经前后不适。来经后易外感或血虚头痛。
(2)本方能疏肝解郁、活血祛瘀、理气通经,止血补血,预防和减轻(治疗)痛经,月经不调和经闭。治疗女性嗜肝性病毒病期间,在经期及其前后(常于经前三天开始使用)常规使用本方常能使来经畅顺、经色鲜红,月经量减少,暖宫祛瘀、缩短来经时间,缓解和消除经痛。
(3)如为不孕而欲妊娠女性患者,完成4至6星期之系统治疗后,每次经前三天使用本方7~10天,持续数月,以便暖宫散寒,疏肝解郁,理气养血,增加受孕机会(但必需确定基础体温有双相及输卵管通畅)。
(4)本方常用于血虚生风的患者,特别是风疹(荨麻疹)和因血虚而阵发性眩晕患者。
(5)本方亦常用于45岁以后更年期女性嗜肝性病毒病患者。更年期症状实际上是肝郁症状如颜面潮红、心悸、燥热、多汗、易怒、烦燥、耳鸣、失眠、头晕、头痛、倦怠、情绪不稳、周身酸痛、浮肿、虚胖、血压升高、月经规律改变等症状,使用本方既能使慢性肝病临床治愈,又可消除妇女更年期症侯群。
(6)本方能改善微循环以清除体内湿热,改善肝脏凝血机制及肝脏吸收营养功能。且能活血通络、去瘀生新,改善抗原抗体复合物长期潴留和淤塞于各脏腑中,对多种肝外疾患,如嗜肝性病毒病合并有偏头痛,肝性心肌病,肝心综合症,栓塞性脉管炎,紫癜、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嗜肝性病毒病合并良性肿瘤(宫肌瘤、卵巢囊肿、乳房肿物等)均有帮助。
实施例3:“驱肝毒”中药饮片制剂系列之三天冬三仁茵陈蒿汤
【成份】天冬、杏仁、瓜蒌仁、桃仁、牛蒡子、栀子、茵陈蒿、柴胡、连翘、郁金、赤芍、黄岑、丹参、青皮、枳实、黄芪、葛根、生地。
【适应症】适用于疑诊或确诊急、慢性嗜肝性病毒病之肝郁肺燥、肝炎上亢型患者;
(1)本方适用于有反复肝火上炎症状如;面红耳赤,眼多红筋,口干舌燥,咽喉干涸,烦渴夜饮,倦怠无力,燥热失眠,脾气暴燥,多汗自汗,头痛眩晕,心悸脉快,周身酸痛,胸翳烦热及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反复发作之偏头痛患者。
(2)本方适用于肝郁肺燥型之诸般症状;如长期而顽固的鼻敏感、反复发作性感冒症状(特别是过度疲劳和月经期出血后),常有周身酸痛,喷嚏流涕、鼻塞多痰、喉痛声嘶、喉痒咳嗽、头晕头痛、畏寒发热、烦燥失眠、部份病人有喉中异物感不上不下(中医称为梅核气)。
(3)肝郁肺燥严重时,可有反复长期顽固性咳嗽,呛咳剧烈,痰不易咳出,或有血丝痰和咯血,病程反复,可数周、数月、数年而对止咳药及消炎药疗效欠理想者(患者常易被诊为哮喘、肺病、支气管扩张,经胸部照片、验痰或支气管镜检均正常)。
(4)肝郁肺燥、大肠结热时引起之口臭、舌苔黄厚或焦黑,舌质红绛,反复痤疮,牙龈肿痛、便秘、痔疮、肛裂、便血等。儿童患者易鼻出血、反复扁桃腺炎。
实施例4:“驱肝毒”中药饮片制剂系列之四厚朴腹皮茵陈蒿汤
【成份】厚朴、大腹皮、葛根、茵陈蒿、柴胡、连翘、栀子、郁金、白芍、黄岑、丹参、桃仁、青皮、枳实、云苓、黄芪、生地。
【适应症】适用于疑诊或确诊急、慢性嗜肝性病毒病之湿热蒸腾型患者;湿热蒸腾主要分为胃肠湿热、皮肤湿热、下焦湿热、肝性浮肿、迷路水肿等数类。
(1)反复口腔溃疡(包括唇、舌、颊粘膜口疮)、唇干、皲裂、脱屑、糜烂。
(2)胃肠湿热;常用于病毒性胃肠病和肝源性腹泻患者,如湿热导致胃、肠敏感,急、慢性胃肠炎,反复消化不良者。患者常纳呆、恶心、晨吐、鼓肠腹胀、或顽固性嗳气、呃逆、多屁,湿热肚痛、有大便而解不出的“里急后重”现象、肛门灼热、排湿热便。且易食后胃胀、气顶欲吐、食后即解大便、有交替性腹泻和便秘的现象。
(3)本方亦用于腰围短期内明显增大,腹胀而坚实,常进食后即有明显腹胀,便意,肚脐扁平,或伴多屁,俗语称“中年发福”者。此等腹部膨隆为长期湿热瘀积而致肠管麻痹、蠕动减慢、肠腔扩张、肠内细菌发酵而产生气体过度引致鼓肠,治疗后腹胀减轻能使腹围减少,且气短及活动时气促症状能得到改善。
(4)本方亦可用于肝性溃疡病(胃或十二指肠)患者。可消除胃脘疼痛,嗳气,吞酸,厌食,恶心,呕吐、食后腹胀或消化不良等症状。
(5)本方常用脾虚困湿而导致肝性浮肿(继发性肥胖)患者。多见于儿童期感染已影响内分泌失调导致之体型肥胖。患者常伴明显怠倦,肤色苍黄,小便黄赤或清长,夜尿频数,胸肋胀痛,脘腹胀满,下肢浮肿而有指压痕。部份虚寒体质因湿重而引起阵发性眩晕(耳水不平行)。
(6)本方可用于膀胱湿热患者。因湿热囤积下焦而长期小便色黄、尿液混浊、或伴尿频、尿痛、排尿困难、尿后反滴、甚者有血尿。老年男性患者易被诊前列腺疾患。女性常被诊为急性膀胱炎或泌尿系感染。
(7)本方亦可用于体虚或下焦湿热引起女性虚带(白带色白、稀薄、透明、量多、外阴多无搔痒)或阴道异常性出血及盆腔炎症患者。
实施例5:“驱肝毒”中药饮片制剂系列之五白癣皮茵陈蒿汤
【成份】白癣皮、防风、瓜蒌仁、茵陈蒿、柴胡、连翘、栀子、郁金、赤芍、黄岑、丹参、云苓、葛根、黄芪、桃仁、青皮、枳实、生地。
【适应症】适用于疑诊或确诊急、慢性嗜肝性病毒病之湿热蒸腾型皮肤疾患患者。
(1)本方可用于嗜肝性病毒病并发“皮肤干燥综合症”幼儿患者,患儿皮肤干燥,甚至呈鳞片状脱屑,搔痒剧,可伴皮肤靡烂、出血。
(2)本方亦可用于嗜肝性病毒病患者伴有不明原因皮肤搔痒和反复发生之痤疮,湿疹,风疹,牛皮癣或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
(3)本方亦可应用于嗜肝性病毒病引起之免疫功能失调而致皮肤真菌泛发感染,如汗斑、体癣等皮肤疾患。
(4)本方可用于多种嗜肝性病毒导致之皮肤损害,如单纯性疱疹病毒、EB病毒、风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ECHO)病毒等等。
实施例6:“驱肝毒”中药饮片制剂系列之六川连大黄茵陈蒿汤
【成份】川连、大黄、茵陈蒿、柴胡、连翘、栀子、郁金、白芍、丹参、桃仁、青皮、枳实、云苓、葛根、黄芪、生地。
【适应症】适用于疑诊或确诊急、慢性嗜肝性病毒病之肝郁肺燥、大肠炽热患者;
(1)本方可用于因嗜肝性病毒病引起之肺燥、大肠热、中气虚弱而长期顽固性便秘、习惯性便秘患者。
(2)本方可用于嗜肝性病毒病引起之反复发作性肛裂、便血、外痔发炎疼痛之患者。
(3)因嗜肝性病毒病络阻血瘀而导致门脉高压,形成顽固痔疮、常伴反复便血之患者。
(4)嗜肝性病毒病患者如肺燥、大肠结热严重时,有畏寒、恶风、全身酸痛、发热、头痛、喉痛、声嘶、呛咳、便秘、尿黄赤、亦可选用本方。俟症状好转再用本系列之三「天冬三仁茵陈蒿汤」继续治疗。
实施例7:“驱肝毒”中药饮片制剂系列之七暖宫安胎茵陈蒿汤
【成份】杜仲、桑寄生、川续断、全归一片、川芎、茵陈蒿、柴胡、连翘、栀子、黄岑、黄芪、云苓、白芍、丹参、香附、桃仁、熟地。
【适应症】适用于疑诊或确诊急、慢性嗜肝性病毒病之络阻血瘀、气血两虚引起宫冷难孕或习惯性流产之女性患者;
(1)本方适用于嗜肝性病毒病合并早期妊娠患者,能安胎又可系统治疗嗜肝性病毒病。
(2)不孕症患者如体查发现肝浊音界异常时(慢性肝炎合并不孕症),常为嗜肝性病毒病引起宫冷不孕。欲妊娠患者应先系统治疗嗜肝性病毒病后,需先确定其基础体温双相(即有排卵)及输卵管畅通(妇科检查或X光输卵管造影可确定),排卵期同房后服本方至月经来潮即可停止。如未来月经并已证实受孕,应服至妊娠90天后停止。
(3)确诊为慢性嗜肝性病毒病导致子宫厥冷而引起之习惯性流产患者。应先系统治疗嗜肝性病毒病后,证实怀孕时应服本方至孕90天作安胎治疗。防止再次流产。
(4)年龄较大女性因血虚、肾虚而导致骨营养不良引致肝性浮肿、继发性肥胖、反复筋、骨、关节疼痛、肿胀、下肢静脉曲张或有痛风、类风湿、关节畸形、腰背酸痛等均可使用本方。
实施例8:“驱肝毒”中药饮片制剂系列之八宁心茵陈蒿汤
【成份】五味子、云苓、全归一片、川芎、何首乌、茵陈蒿、柴胡、连翘、栀子、黄岑、葛根、郁金、桃仁、丹参、黄芪、白芍、熟地。
【适应症】适用于疑诊或确诊急、慢性嗜肝性病毒病之气血两虚型之心血虚、心火盛之神经衰弱症状为主之患者。亦可用于肝阳上亢引致之精神、神经症状。
(1)本方适用于嗜肝性病毒病导致营养发育不良、面色皓白、胸满气短、消瘦虚弱,倦怠无力、肢体麻痹、手足冰冷、心悸眩晕、长期脱发患者。
(2)本方适用于嗜肝性病毒病导致心血虚、心火盛而引起之五心烦热、多梦、心绪不宁、记忆力差、怔忡失眠之神经衰弱及轻型精神分裂等早期精神病患者。
(3)本方适用于嗜肝性病毒病导致之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因血虚而反复下肢浮肿患者。
(4)本方适用于嗜肝性病毒病导致血虚而伴反复发作之阵发性眩晕(耳水不平行即美尼尔氏综合征)患者。
实施例9:“驱肝毒”中药饮片制剂系列之九滋阴茵陈蒿汤
【成份】萸肉、丹皮、淮山、云苓、白芍、葛根、茵陈蒿、柴胡、连翘、栀子、黄岑、黄芪、青皮、郁金、桃仁、丹参、熟地。
【适应症】适用于疑诊或确诊急、慢性嗜肝性病毒病之肝肾二虚型患者;
(1)本方适用于较晚期慢性嗜肝性病毒病引起之肾水亏损患者。肾水消耗过度可致济火功能失调,阴虚火旺。因而肝阳上亢、面色潮红、眩晕、血压偏高、偏头痛、记忆力及思维减退,口臭、唇红舌绛、苔厚色黄白甚至灰黑、口咽干涸、烦渴夜饮、反复喉痛、牙龈肿痛,便秘便血之患者。
(2)本方适用于肾气早衰,肤色黧黑、脱发、秃头或早年白发,多色素斑、老人斑患者。
(3)本方常适用于肾水枯缺,不能滋润筋骨做成骨营养不良,骨质疏松、骨刺之患者。患者常感周身酸痛、腰膝酸软、举步维艰、关节肿痛(尤以小关节如指、趾、胸肋关节)。亦易做成骨关节疾患如痛风、类风湿、五十肩、网球肘、腰肌劳损、脊椎痛疾。
(4)本方适用于嗜肝性病毒病合并男性更年期征象;较晚期嗜肝性病毒病患者或早期肝硬化常导致内分泌失调,男性激素不足引起精力明显减退、情绪不稳、神经质、倦怠、悲观,易激动、多疑、暴燥、失眠、早泄、阳萎和性无能等症状。
(5)本方常适用于患者下焦湿热而引起夜尿多,前列腺肥大增生,尿少、尿频、尿痛、排尿困难、尿后反滴、尿失禁、尿储留等反复出现。
驱肝毒中药饮片是用以治疗「嗜肝性病毒病」。嗜肝性病毒病患者的病症是复杂及多样化,除肝脏肿大外,一般伴有肝外系统的症状。我们总结近20年临床中药诊疗的经验,统计了二千病例,发现很多患者是可以按照西医诊断而被诊断为多种常见的多发病。按照一般临床表现,可诊断为:
□病毒性胃肠炎(1031;2000)、
□肝性上呼吸道炎(951;2000)、
□肝性浮肿(539;2000)、
□肝性神经衰弱(331;2000)、
□肝性贫血(263;2000)、
□肝性骨营养不良(204;2000)、
□继发性肥胖(96;2000)、
□肝性营养发育不良(83;2000)、
□美尼尔氏综合征(79;2000)、
□偏头痛(84;2000)等。
同样的二千病例,按中医理论来分型,可归为以下六个类型:
(一)肝郁肺燥型
(二)湿热蒸腾型
(三)络阻血瘀型
(四)血虚气弱型
(五)肝阳上亢型
(六)肝肾二虚型
嗜肝性病毒病中医分型;
数千年来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始终贯彻著“整体观念”。利用中医对疾病整体观念和辨症论治的方法去解释嗜肝性病毒病病程如何发展,去解释嗜肝性病毒病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症状和嗜肝性病毒病对不同脏腑损害而做成了同时并存的多脏腑损害的特征,是十分恰当的。为了方便介绍,我们准备从中医分型的理论角度来分类述;它包括肝郁肺燥型、湿热蒸腾型、气血两虚型、络阻血瘀型和肝阳上亢型(包括由肝阳上亢所产生的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和阴阳二虚三种结果)。但这种所谓分型,仅是人为的为了描述方便而拟定,实际上,病人不同阶段和时间,均可以有不同症侯或同时拥有两型以上的症状。不同分型之间其实是并无界限,而且在治疗过程中;治本的法则是绝对相同的。
(一)肝郁肺燥型
主要临床表现是反复鼻敏感、伤风、扁桃腺炎、气管炎、哮喘等病具有的喷嚏、鼻塞、流涕、鼻出血、口干、烦渴、夜饮、咽喉乾涸、喉痒、喉痛、多痰、容易声嘶、顽固性咳嗽、血痰、咯血、梅核气(喉中异物感)、胁痛、气短、气促、尿黄、顽固性便秘、便血等症状。
肝炎病毒作为疫毒病邪进入人体后,阻遏气机,因而肝郁气滞,郁久化热,热邪燔灼不但潜藏于肝脏难以清除,亦因肝脏血时刻与血液相通而使热邪伏于血分,肝热即血热,上炙于肺脏常可导致肺燥,早期就可以产生一系列的反复鼻敏感和伤风的病毒病前驱症状,即上呼吸道卡他的症状。肺燥亦往往见于慢性嗜肝性病毒病后期已产生肝肾二虚时,由于体内肾水不足导致肺阴虚而反复产生口干舌燥、喉中异物感或喉痒、常易于产生陈发性呛咳、痰少、气促、气喘、掌心灼热、多汗、盗汗等症状。虽然上呼吸道感染可由不同的细菌和病毒导致,但肝炎病毒侵入体内而引起肝郁肺燥的症状,常显示肝炎病毒复制频繁,往往表示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有明显活动迹象,它的特点是不同于普通一般的伤风或普通的扁桃腺炎、气管炎。亦可因咳嗽、气促、多痰甚至反复咯血而误诊为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疾患。
但慢性嗜肝性病毒病的肝郁肺燥而导致的临床症状,往往有如下的特征:
1.全身症状持续时间长而明显,多有头痛、周身酸痛、软弱无力、心烦、失眠、多梦、目涩、睛红、唇红而干、舌质红绛、舌苔黄白、常伴食欲不振、口臭、恶心、腹胀、食后泄泻、湿热肚痛,亦可有交替性腹泻或便秘、右肋胁部作痛,脉弦细而稍数,但一般并无明显高热,恶寒。症状往往于过度疲劳、女性月经失血后而加重或反复复发。
2.对按“外感”的中西药治疗反应,一般并不理想;如以伤风或气管炎之中西医方法治疗,效果亦不佳。往往病程反复,不断复发。直到能针对嗜肝性病毒病的治疗,彻底清理湿热才能霍然而愈。如不慎使用伤肝之消炎药及止痛药,病情反而加重。故部份病人或家人,常在外感急性期先用西医方法控制症状(如退热),继用中药治疗,疏肝解郁,清除湿热,则效果更佳。复发的机会明显减少。
3.一般实验室检查和X光检查常无明显阳性反应,但如作肝病血液检验,只有部份可发现有该型抗原、抗体甚至肝功能阳性改变或超声波查出肝大及有肝炎波,但常有大部份病人经验血,超声波等检查而并无支持慢性肝炎之结论。
4.按照西医的体格检查方法进行腹部检查,常发现肝局部检查的阳性体征,如发现肤色苍黄,胸,腹壁皮下静脉显露,双肋胁畸形而不对称,肝区叩击痛和叩诊发现肝脏浊音界异常(肿大或缩小)。临床上肝区浊音界的异常,往往决定慢性嗜肝性病毒病的诊断是否存在,故必需仔细进行。但需紧记的是体格检查未发现肝大,并不能完全肯定病人就不是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患者,因为已进入肝硬化阶段肝脏体积是可以缩少,也可能由于病人明显鼓肠,腹内含气肠腔妨碍叩诊的准确性。所以有必要的时候需要反复检查观察和考虑先试用中药治疗进行观察治疗结果,才能决定诊断。
5.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是一种全身性,传染性的疾病。患者的既往史和家族史,往往对诊断有很大帮助,既往身体健康情况,曾出现的症状或疾病是否与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有关,配偶和直系亲属中有否肝炎及肝癌和嗜肝性病毒有关病史,均对协助诊断有重要的意义。故凭借直系亲属肝病史、既往病史、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发现有否肝区叩击痛、肝脏肿大。验血有否发现抗原、抗体、肝功能改变等来全面进行分析,就不容易误诊使病人错失了诊治的机会。
(二)湿热蒸腾
嗜肝性病毒作为疫毒病邪进入人体后,从中医角度来看它是一种湿邪(阴邪),由于湿易困脾,且肝郁又易横克脾土,容易造成脾虚,内湿由是而生,郁久化热,以致湿热蕴结体内,缠绵难祛,抑制机体阳气,且深入营血,脏腑和络脉,做成明显湿热蒸腾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湿热蒸腾在临床上常表现于胃肠湿热及因湿热而致热邪盘据肺、胃,可使热传阳明,再从肌肤透发而成各种皮肤疾患。亦由于湿热比较隐蔽而难于发现和祛除,故病程往往漫长而反复,迁延数年甚至数十年,时好时坏。往往亦有因婴幼儿已被感染而一直错过治疗,以至成年后才被诊治。故患慢性嗜肝性病毒病的患者,湿热征象往往是患者自己会发现属于湿热体质,多有明显倦怠、嗜睡、失眠、虚浮、眩晕、气短、消瘦、下肢或周身浮肿,舌胖齿印,双腿酸软无力或酸痛。
而湿热主要临床表现多为以下六类:
1.长期食欲不振、恶心、嗳气、进食后不适、胃饱满或胀痛、口苦、口臭、唇,舌,牙龈溃烂、口舌干涸、烦渴、夜饮、多屁、腹胀(进食更明显)、腹围明显增大。少数病例青年时期即曾有胃、肠道出血。舌苔黄腻或厚白、舌胖、舌边缘有锯齿状牙齿印,胃肠内湿热拥积,亦易致口腔内粘膜水肿导致咬伤形成口腔溃疡。
2.容易阵发性腹痛,食后如厕交替性便秘或腹泻。间有大便湿热而量少,有里急后重(有便意但解不清),有时便后肛门灼热。亦容易胃肠敏感,进食某些食物即易腹胀、腹痛、伴腹泻和消化不良。亦有部份患者虽无大便性状改变,但容易发生反复阵发性腹狡痛、腹胀。部份病例亦可右侧肋胁部长期钝痛,尤以疲倦或过劳时加剧。
3.大肠如有结热可致长期便秘,大便粒状、坚实、肛门灼热,可伴有痔疮或肛裂,甚至反复出血。慢性、长期而又反复的便血往往是做成血、气虚弱的病程发展主要诱因。
4.湿热蕴郁,或热邪盘据肺、胃,可使热传阳明,再从肌肤透发而成各种皮肤疾患。不论男、女患者,头、面部多会皮脂旺盛,脱发,容易面部、胸前或背部皮肤痤疮。婴、幼儿常见为皮肤干燥、脱屑、搔痒,甚至呈鱼鳞状粗糙改变。诱发小儿尿布性皮炎或婴儿湿疹、鹅口疮。成人湿热蕴郁往往成为致敏源而导致风疹、湿疹、神经性皮炎、口腔多发性溃疡。青年人的顽固性痤疮常与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有密切相关。
5.脾虚困湿、肝邪不能疏泄、乘风化热上升于脑扰动肝火或痰火之邪上逼,清明之气为之扰乱以致化为眩晕。而劳倦过度、七情六欲之伤、久病之后、气血二虚或短期内大量摄取大量水份、服用过度寒凉汤水、均可诱使发作,发作时头晕、目眩,如坐舟中,脑为之转,耳为之鸣或如天旋地转、恶心、呕吐,虚者常止作有时,常被诊断为耳水不平行。
6.湿热向下流注亦易做成下焦湿热,湿浊内生而成淋、带和大、小便不利。膀胱湿热在临床极为常见。如尿频、尿痛、小便灼热、淋沥不清,尿后反滴、排尿困难、甚者血尿,尿闭。妇女白带亦为湿热所幻化,常造成妇科疾患的重要原因。
(三)血虚气弱型
嗜肝性病毒作为疫毒病邪进入人体后,若患者的体质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邪就能隐伏血份,侵犯五脏六腑。邪不仅伤正,且能扰乱气血,使患者出现气、血虚损,而逐渐发生气血失调的病理改变。
临床上观察所见,气、血两虚往往是疫毒病邪侵犯人体时间较为悠久或五脏六腑被损害时间较长所做成的后果(特别是婴、幼儿或儿童时期就被感染)。当一般患者的症状仅表现为肝郁肺燥或胃肠湿热时,病变程度还较为轻、浅。但湿为阴邪,易损阳气,感染人体后,患者脾阳首受其害,湿邪困于脾、胃,先是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困脾日久可以引起脾胃功能失调,继能出现脾虚。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减退,容易做成营养不良,贫血,迁延日久就全身各脏腑功能均受影响,逐渐发生机能衰退,均能使气、血化生不足而做成气、血两虚的严重后果。
此外,气血虚弱亦常为继发于有形的失血。因时疫之邪进入机体,湿热初则蕴结中焦脾胃,蒸于肝胆,郁积于胃肠中,继而热毒可乘虚流注下焦,影响膀胱、大肠和女性宫胞。而肝藏血、肝热即血热,当热邪伏于血份,做成肝阴亏损,血中阴液被耗,如肾中水火交旺、血份热甚。冲任气虚、不能摄血。则女性常月经不调,引起经水先期,来必甚多,经水一月再来,甚至经水不止。除女性经期长期、大量、反复出血外,儿童期反复鼻出血,青年期便发生胃出血,或因肝郁血逆肛门引起痔核而合并反复便血,这些慢性而又量不算少的失血,往往并不为患者重视。但由于得不到及时治疗或治疗失当(特别是使用了伤肝药物),极容易加速气血两虚出现。
气血两虚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患者消瘦,面色晃白,气弱懒言,身倦无力,四肢不温,心悸,眩晕,失眠,多梦或嗜睡。如已伴阳虚,则患者可发生虚胖(继发性肥胖)。除具上述症状以外,常有全身酸痛,关节欠灵活,倦动,易疲劳,自汗,多汗,盗汗,气促。体查可见舌体胖胀,舌边有明显齿印,舌质色淡如水浸,脉弱而频数,下肢浮肿,胫骨前皮肤按压常可发现明显指压痕。
化验检查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连红血球、血色素、白血球、血小板值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四)络阻血淤型
肝炎病毒作为湿热疫毒侵犯人体后能隐伏血分,常会血热伤阴,使阴血亏损,由于血中阴液不足则血变稠滞、滞则失活,这种阴亏血稠做成患者血呈高粘高凝状态,于是血滞血瘀渐次明显,且能阻塞经络,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这种络阻血瘀的病理、病机,亦可理解为现代免疫复合物堆积患者体内而做成机体各种病理改变,亦可以解释嗜肝性病毒病病情发展后所做成的各种不同转归。因络阻血淤的病机总的特点是偏于血份,故病情也较深而重。
络阻血淤的病机,最典型的莫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这一种重型肝炎的凝血功能障碍,常在急性黄胆型肝炎,特别是重症肝炎时促使患者死亡。但慢性肝炎病人中,因不同程度的络阻血瘀而做成了各种不同症状的病例,是极为多见。特别是妇女患者因感染嗜肝性病毒而致血热伤阴、热伤血海、气血失调以致浊血不行,新血不生,血行失常而做成月经不调。如肾中水火交旺、血份热甚,则经水先期,来必甚多。如合并冲、任气虚不能摄血则经水不止,血液妄行。这种大量而反复的以月经形式做成失血,往往是女性做成血虚的一个主要的原因。亦是做成女性继发性肥胖的常见原因。
亦因冲、任二脉或血气虚弱而经络不利,可致肝郁化瘀或气滞血瘀而做成瘀血阻滞,如果热极火化、长期湿滞交阻、气血两亏、均可做成妇女经前或经期腹痛,患者常伴头痛、乳房胀实、触痛、下腹痛、腰痛、肋胁和膈胸不舒。经量过多或减少,经血色深,甚者呈啡红或瘀黑。往往带有点状、片状瘀血块,引起经痛绵绵。
如长期络阻血瘀形成频发月经,月经过多,当导致患者气血虚弱,肝肾俱郁,临床可见经水前、后无定期或数月一行(但定期则肾气内藏真阳不损即谓季经),甚者肝气久郁可致经闭。
若女子持续络阻血瘀、气血虚弱、使心肾二火俱衰,则易形成胞中虚寒,以致子宫不能聚血,胞中寒冷常不能成孕。此类患者若用中药使慢性肝炎临床治愈并暖宫活血,常能轻易恢复生育功能。
络组血瘀的这种病理机制,除能引起不少慢性肝炎妇女患者有月经不调、经痛、经闭、不育症外,亦是做成凝血机制障碍导致各种失血疾病(鼻出血、胃出血、皮下出血、便血、血尿等等)的主因。络阻血瘀也是形成心、血管病理改变的诱因,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和栓塞性脉管炎等。早期临床治愈嗜肝性病毒病而改善络阻血瘀,往往能预防或减轻上述疾患的进展,但上述疾患在临床上多就诊较迟,已伴阴阳二虚的表症,录于下节肝阳上亢章节中。
此外,络阻血瘀尚与临床上常见的良性肿瘤形成有密切关系,在人体里不同的部位(如甲状腺、乳房、卵巢、输卵管、子宫等)产生囊肿、腺瘤、肌瘤、腺体增生、部分病例可因慢性嗜肝性病毒病的临床治愈而肿物停止增大、甚至消失。有些病例即使没有完全消失,亦会因慢性嗜肝性病毒病临床治愈而缩少或未有继续增大。故像子宫肌瘤等做成长期、大量月经引起失血性贫血,将因慢性嗜肝性病毒病临床治愈而得以缓解。
络阻血瘀病机进行的最后结果,往往是做成了肝硬化及肝癌,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目前肝硬化和肝癌患者逐渐年轻化,说明了人类感染嗜肝性病毒这些湿热疫邪的普遍性,也说明了预防和治疗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的嗜肝性病毒病患者的重要性。
络阻血瘀的主要临床症状多为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胸闷腹胀,胁肋刺痛或胀痛,肋下包块(肝脾肿大),小便黄赤,大便不利,或干或溏,舌质红或黯紫,或有瘀斑,舌苔白或白腻,或呈黄腻,两手鱼际发红(肝掌),可有血痣(蜘蛛痣)。脉象弦涩或沉弦。腹壁静脉显露、增粗、屈曲。
(五)肝阳上亢和由它导致的肝肾阴虚、阴虚阳亢、阴阳二虚
肝为刚脏,内寄相火,五行属木,喜润恶燥,最忌热邪燔灼,如热邪已藏于肝内则较难于清除,患者体质如为肾虚则肾水不足更易肝阴受灼,造成肝阴亏损、肝阳失潜致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结果往往造成了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和阴阳二虚。临床上按照患者对嗜肝性病毒病而引起本身五脏六腑损害程度,能导致机体反应,出现不同的临床征象。但由于临床征象在慢性嗜肝性病毒病例中不同时期往往交错存在,很难完全确诊其病机的深度,幸好从肝阳上亢逐渐发展而成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到阴阳二虚这个过程,治疗原则基本相同,故在治本的基础上,观察临床治疗反应的效果而决定如何调理阴虚、阳虚或阴阳二虚。肝肾开始二虚,肾虚表证早期即可显示:萎糜、虚弱、肤色苍黄、黧黑、色素异常沉(雀斑、老人斑)、早年白发、脱发、秃头、提早出现老花、耳鸣、听力下降、牙周病、性欲下降、性无能、阳萎、只有少数阴虚阳亢患者有异常的性欲亢进。
肝阳上亢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头晕、头胀、头痛、发作性偏头痛、烦燥、易怒、焦虑、忧郁、记忆力减退、喜冷、怕热、失眠、多梦、难入睡、易惊醒、舌质红绛、舌苔黄燥或苔少而干、面红、两目红丝、血压升高、甚者出现蜘蛛痣、肝掌、脉洪数、尿短、尿赤、大便干结。已入更年期之患者(男性通常55~65岁,女性多为45~55岁)的肝阳上亢证侯多会加剧。
肝肾阴虚则主要表现为五心烦热、头重脚轻、头晕、耳鸣、听力减退、失眠、心悸、腰膝痛软、口噪、夜饮、咽干、喉涸、牙龈肿痛、齿龈红肿溢血、口有腥臭味、舌红少苔、甚至龟裂、易出现口腔粘膜溃疡、毛发不荣、面色发暗、脉弦细而稍数。
阴虚阳亢则兼有上述两者征象。
阴阳二虚时,除肝肾阴虚证外,尚出现全身浮肿(短时间内体重明显增加)、面目虚浮、下肢肿胀、精神不振、易疲倦、气短、嗜睡、周身酸痛、关节肿痛退化性关节炎(如顽固腰痛、五十肩、网球肘、甚至反复发作性痛风、进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畸形),严重者行动困难、夜尿多、阳萎、性无能、舌质嫩、舌胖(宽阔而厚),舌边有齿印、脉沉细。肾气衰微可出现“黑疸”,患者面色黧黑、面部及前臂多色素沉著(年纪大为老人班、迅速增多及扩大),病情进入阴阳二虚后易转化为肝硬化及肝癌。
(六)肝肾二虚
中医症状分型中已达肝肾二虚者,实为嗜肝性病毒病较晚的阶段。这是由于嗜肝性病毒病患者长期的心火、肝火、肺火、大肠炽热、消耗肾水的结果。但其症状出现并不以年龄作为主要因素,估计患者个体素质、侵入的病毒品种、毒性与数量均有影响。因而临床上,肝肾二虚症状往往很年青的阶段即可出现。
肝肾二虚的临床症状:肝肾开始二虚时,肾虚表征早期即可显示:萎糜、虚弱,肤色苍黄、黧黑、色素异常沉著(雀斑、老人斑),早年白毛、脱发、秃头,提早出现老花、耳鸣、听力下降、反复牙周病、性欲下降、性无能、阳萎,只有少数阴虚阳亢患者有异常的性欲亢进。由于嗜肝性病毒感染,幼年期患者已能呈现肾水不足以涵养筋骨,常使营养发育不良,佝偻畸形,临床上可出现肝源性骨营养不良。
成年后,随着嗜肝性病毒病的发展,肝脏机能失调,引起肠钙吸收障碍、血钙降低、破骨细胞活性增高、骨质溶化、钙从骨质中游离出来以维持血钙平行,同时骨质又得不到钙的补充,因而骨质疏松,可发生肝性骨营养不良的各种临床症状和并发各种骨关节疾患。
这些患者按嗜肝性病毒病的诊断而单纯采用本发明中药治疗,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临床症状均能缓解及消除。分别按上述六种中医类型而选用不同的驱肝毒饮片:
□「复方茵陈蒿汤」适宜嗜肝性病毒病患者第一型-肝郁肺燥型、
□「四物茵陈蒿汤」适宜第三型-络阻血瘀型及第四型-血虚气弱型、
□「天冬三仁茵陈蒿汤」适宜第一型-肝郁肺燥型及第五型-肝阳上亢型。
驱肝毒中药饮片的功能
「驱肝毒」中药饮片制剂系列(一至九系列)能清热解毒泄肝火,活血祛瘀通经络,疏肝解郁消积结,利湿排毒固肝元。临床上使用,已证实本系列方剂中药饮片煎服液,能迅速消除嗜肝性疫毒病邪所致之肝区浊音界异常(肝肿大或缩小),亦可迅速改善以致消除因体内湿热郁积导致各系统的临床症状,并能清理上、中、下三焦湿热,祛除心火、肝火、肺火、大肠热和肝外各系统疾病引起的诸般症状。
驱肝毒中药饮片的制备方法与特点
本系列饮片经精选地道优质药材,改用科学微型加工方法,使有效成份容易析出,节省煎煮时间。饮片经洁净干燥、杀菌、消毒、防霉,防虫,并真空处理包装,能延长其保存期限保障疗效。
在下列实验例中,使各患者均服用「驱肝毒」一系列的中药复方,并按中医辨证论之理论进行治疗,效果良好。
                        实验例
实验例一;程×莲(电脑编号2036),女,79岁。初诊日期2000年1月12日,主诉十多年来反复腰痛,行动障碍,自更年期停经后,数年来有反复阴道出血。近半年来阴道出血频密、量多、经常便秘,曾西医检查切除子宫颈息肉,并曾施行诊断性刮宫,亦未寻找到原因。由于出血量较多,西医建议子宫切除术。但家人以患者年老体弱拒绝手术。长期服用止血药及高织利大便药物,仍反复出血。体查苍老,消瘦,舌色绛红,舌胖而乾,肋胁明显畸形不对称,肝区有叩击痛,肝肋下1.5cm。
服本发明中药后湿热腹痛、腹泻、多屁、尿痛。服本发明中药2剂后,体查叩诊肝已正常。再服本发明中药5剂后精神好,大便日3次,仍有阴道出血。12剂后出血量减,色淡,共服中药2周血止。已系统治疗完成7周临床治愈。停药观察,至今未见出血。
实验例二;黄×文(电脑号14),男,64岁。五金工模工人。1998年10月18日初诊。自诉四年来全身四肢关节(除脊柱外)渐进性肿胀、脾痛,关节逐渐疆硬,功能受限,伸屈障碍以致手不能握拳,膝不能下蹲,手足无力,提重只约正常的1/2。且皮肤受凉后颜色变紫,肢体冰凉。发病后指、趾关节夜间疼痛剧,影响睡眠,内服止痛药物效果亦不著。伴气短、失眠、易醒、尿色黄,极度疲乏,不能持续肢体活动。曾3次血液检查未发现有肝病血液生化改变。已在威尔斯亲王医院X光检查证实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体格检查;患者高度消瘦,肤色黧黑,步履欠畅,舌边红,舌心有灰白色薄苔,齿龈根部未见铅线。腹舟状,肝浊音界下缘于肋下4.5cm,肝区叩击痛,各指关节肿胀,微压痛,手功能受限不能伸直,亦未能握拳握物,四肢冰冷,下肢浮肿(+)。疑诊为慢性肝炎致肝肾二虚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故按慢性肝炎中药治疗。
服本发明中药3剂期间有腹泻,大便日1~2次,睡眠好,指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屈曲幅度改善,但仍倦,自觉仍气短。检查见舌质红减,苔已剥落,肝浊音界缩少至肋缘,仍叩痛。指端仍冰冷,可握两指。
再服本发明中药3剂,大便湿热,稀烂、量多、日2~3次,指尖疼痛已止,仍未能握紧拳,肝已缩至正常,下肢无浮肿。第2周仍气短,但倦止,睡好,大便正常,尿黄减,指关节已明显松解,手指伸屈功能明显好转,脾痛已止,但冰冻程度如旧,下蹲幅度明显增加,下肢浮肿亦减轻。第3周后已能逐渐握拳,执笔,提重物,自觉除四肢体位时间长时有麻痹感外,已无不适。续共服本发明中药六周,临床治愈停中药观察。
实验例三;刁×云(电脑编号023),女,65岁。素有慢性咳嗽,反复有血丝痰及咯血现象,曾在1973年诊断为肺结核病,因咯血严重且发现性质不明阴影,在1985年施行左侧部份肺叶切除手术,但据称术后活检未发现异常。术后至今十余年来仍反复慢性剧烈咳嗽,间咳至有血丝痰和较多量咯血。曾服中西医药物,疗效不佳。现每年均有X光胸部照片检查复核,最近于1997年8月检查,结果亦未发现异常。
初诊日期1998年6月14日,自诉长期咳嗽、多痰、气短、咳嗽剧烈时常带血丝,血色鲜红。腹部亦常有鸣响,多屁,交替性便秘、腹泻,常口干、口苦、口咽干涸而夜饮。近三年来又左膝关节反复红肿痛,功能障碍。体格检查:极度消瘦,舌苔厚白,肝浊间界达肋缘下4.5cm,无明显肝区叩击痛。左膝关节轻度肿胀,膝关节内侧明显压痛。下肢浮肿,指压痕(+)。
服本发明中药3剂后咳嗽减少,痰量已减,无血丝咳出。舌苔变薄,肝已缩至肋缘。再服本发明中药三剂后第二次复诊,仍间咳、痰白、量少,但肝已正常,浊音界下缘已位于肋上1.5cm。
第三次复诊如上,但复诊后第二天有咯血数口,色鲜红,量不多而急再复诊,嘱续服原来中药,患者曾自行往医院复查X光照片,结果仍正常。续服中药及止血药2天后,咯血亦自动停止。以后续服中药至6周完成中药疗程,停药时咳止,无痰,膝关节正常,仅蹲下起身时,间觉膝关节有微痛。
半年后复诊亦未见异常,已无咳嗽、咯血。
追踪至今,除因外感4次复诊外,未有咳嗽、咯血,每次外感距离时间约3~6月(88年8月、99年3月、99年9月、99年11月、2000年3月)。但肝亦均未见复发肿大。膝关节炎症亦未见复发。
实验例四;王×华(电脑编号0487),男,39岁。1992年5月间曾因全家(夫妇及两子)均有慢性肝炎,在本诊所经中药治疗已临床治愈。但因公干调职外国大都市后,反复因倦、失眠、胃纳差、腹胀满、湿热肚痛、里急后重、长期大便日数次、食后即解。在当地医院检查谓有胆石,故在当地医院于一年前激光手术下取出胆石。但手术后,上述临床症状并无改善,疑为肝病复发。故回港中药治疗。
98年1月21日体查;肝区叩击痛不显著,肝于肋缘,深吸气可达肋缘下1.5cm,服本发明中药三剂,食后即解症状已缓解,睡眠好,腹胀、腹痛减轻,大便正常,日一次,多屁。肝下缘于肋上1.5cm,共服中药24剂后停中药观察。
申请人在香港地区已经治疗的2000案例中,能观察到肝浊音界恢复正常的有1022例。大部分患者在3-6天内肝恢复正常。
再从每年临床治愈率统计来看本发明系列中药对嗜肝性病毒病的疗效,结果更令人鼓舞;为了明确中药处方改进对临床治愈率的影响特意选择94年度至99年度患者资料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诊治年度 初诊人数 复诊人数 临床治愈人数 治愈比率(%)
01.12.94-30.11.95  155  101  86  85.14%
01.12.95-30.11.96  183  105  95  90.47%
01.12.96-30.11.97  172  109  95  87.15%
01.12.97-30.11.98  263  173  168  97.10%
01.12.98-30.11.99  334  212  200  94.33%*
*(部份新患者仍未达临床治愈时间,故百分比值偏低!)
从以上近五年临床治愈率中观察,亦足以相信能使人们对中药治疗嗜肝性病毒的临床疗效产生信心,能使人们了解中医药对病毒病的治疗抱有希望。本组案例虽然没有足够的化验室资料和严格的病例对比研究,但作为临床工作者,病人能减轻痛苦、疾病得以痊愈就是最大的安慰。
中药处方
能符合治疗嗜肝性病毒病证侯的中药种类繁多,但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嗜肝性病毒病的中医治疗原则,我们筛选出疗效最快的近60种药材,基本上已能满足嗜肝性病毒病各系统症状治疗需要。经过了反复的临床验证、已把其中约30多种中药,组织成定型的基本方和其衍生的九种方剂(该系列九方另文叙述),拟进行生产推广。
寻找出的中药包括:
  1   解表清热药   牛子、柴胡、葛根、枝子、黄岑、黄柏、黄连、地黄、赤芍、连翘、白癣皮。
  2   祛湿药   厚朴、茯苓、茵陈、大腹皮、云苓、车前子、木通。
  3   活血祛瘀药   川芎、郁金、丹参、三棱、莪术、红花、桃仁、炮山甲、全归。
  4   理气药   青皮、积实、枳壳、木香、香附。
  5   补益药   黄芪、四君子汤、杜仲、续断、补骨脂、冬虫草、蛤蚧、菟丝子、首乌、全归、四物汤、白芍、阿胶、天冬、五味子。
  6   系统症状药物   清肺止咳(天冬、瓜蒌仁、北杏仁),温化寒痰(白芥子),清化热痰(瓜蒌仁),止咳平喘(苦杏仁、苏子),安神药(酸枣仁、柏子仁),攻下药(大黄),止血药(白芨)。
(1)中药系统治疗和疗效;
坊间广泛流传中药疗效很慢,但其实这只是一种错觉。嗜肝性病毒病的中药治疗效果迅速,而且不少是经反复西药治疗无效的患者,均能服用中药后而迅速奏效。但中药治疗嗜肝性病毒病必需坚持系统用药,每日服用一剂,使沉积患者五脏六腑的“湿热”能持续排出。本组患者早期未了解持续服药的重要性,时服时停,因而缩肝时间漫长。明确要持续服药的重要性而建立疗程制度后,一般确诊嗜肝性病毒病后,持续用药至肝界正常,才再开始计算时间,再连续服4~6周作为完成一个疗程。部份案例因故未能持续服用中药,往往数月甚至数年,异常肝界仍然没有改善。亦有部份患者服用中药三数剂后肝界本已恢复正常,但因故停药数天后再复诊,肝又重新肿大,使中药治疗需要重新开始。
(2)嗜肝性病毒病的复发机会比较高,但复发后本发明中药治疗效果仍然良好:
在本组案例中,部份经系统治疗观察的患者电脑资料显示,嗜肝性病毒病因复发或重复感染而重新发现肝区异常的患者极为普遍。占29.94%(306;1022),其中有一名较严重痔疮的嗜肝性病毒病女性患者,十一年来肝肿大竟达十三次。但复发性肝大患者重复用本发明中药治疗预后良好,一般服本发明中药三数剂即可使肝界恢复正常(当然仍需4周系统疗程)见附图1。
(3)慢性嗜肝性病毒病复发原因
按照临床观察,能造成慢性嗜肝性病毒病复发往往与下列因素有关:
1.使用中药治疗时停药过早,服药的疗程时间未足够:
2.临床治愈后被病毒重新进入体内,包括:第一,与带菌者有亲密接触,体液交流,如配偶或家庭内其他成员同为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患者而未有同时治疗,继续交叉传染导致病毒重新进入体内引起复发。第二,进食有可能带毒而又未经彻底煮熟的贝壳类食物,未经煮沸而未被杀减病毒的食物和水或可能已受污染而带有嗜肝性病毒的食物和饮料,这是病毒进入人体的最常见途径。最多是进食生蚝、鱼生、火锅、烧烤、自助餐食品。由于嗜肝性病毒种类繁多,重复感染的机会很大,近30%复发率中应认为有相当多是新感染而得病。
3.有毒物质进入体内伤害肝脏功能,特别是酒精类饮品、消炎药、止痛药、安眠药、血癌化疗等。
4.慢性肝病恢复期未能注意营养、注意休息、情绪力求稳定。中医有谓:“怒伤肝”之说。说明七情六欲对肝均有影响,临床案例亦可见有些已临床治愈的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患者,因亲人有病入院、家庭内有人死亡后办理后事、离婚后忧伤、老婆、子女离家出走等等原因做成了患者精神打击,均可导致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患者肝病复发。
5.失血、产后、大手术后亦容易造成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患者病情复发。而“失血”是最常见于患慢性嗜肝性病毒病的年轻女性患者,她们往往由于慢性肝病导致凝血机制不正常,每因月经失调而致较大量月经,排出较多量瘀血块导致失血。有个别案例,甚至每次月经后均重新查出肝脏肿大,需调理身体至月经量被控制(除服用中药外可适当考虑请专科医师使用止血药甚至避孕药以减少月经的血量),临床症状及肝肿大才能消失。而妊娠分娩和做手术亦是对患者身体较明显的创伤,增加肝脏功能的负担,如产后及术后能常规检查肝脏有否重复肿大,如已有复发肿大能及时再使用中药治疗,当然会事半功倍。
6.注意“戒口”和改变饮食习惯:这都是防止肝病复发的一个重要因素。饮食在治疗嗜肝性病毒病中极为重要,所谓第一;营养。第二休息。第三才是服用中药。故每个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患者都应该采取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低脂肪的饮食原则。“新鲜,有营养,均衡”的饮食在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患者康复过程中是极为重要,更不能因为肝性浮肿而误会为肥胖而刻意进行减肥。在选择食品的同时,亦应注意防止食物内有毒性物质损害肝脏,特别是腐败了的肉类释放的尸毒(蛋白质分解含氨基的毒素)。食物添加了的防腐剂、色素。不合理贮存而自体分解或细菌孽生后析出的有毒物质等。目前了解,对肝影响最明确的是花生类食品含有的黄曲毒素,已证实对肝产生伤害并可引致肝癌。
(4)中药治疗嗜肝性病毒病并无明显特异性:
本组嗜肝性病毒病患者的中药治疗观察过程中发现;患者肝区异常而临床上诊断为甲肝、乙肝、丙肝、EB病毒、流感、疱疹、带状疱疹、小儿麻疹、水痘、风疹、尖锐湿疣(椰菜花)、流行性胸痛等等病毒病,均经本发明同方中药进行系统治疗而愈。
(5)嗜肝性病毒病中药疗效体会:
从嗜肝性病毒病临床中药疗效来看,中药治疗能明显提高人体免疫力,由于扶正驱邪而改善患者正常机能,故可防止或减慢肝细胞继续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活跃身体内各器官的组织细胞正常机能,减少病毒复制。而且,中药有效成份有改善微循环作用,有选择性的清除了患者体内长期潴留已复制的病毒(包括完整病毒颗粒和大量过剩的病毒外壳),免疫复合物(抗原抗体复合物)和因它们而导致潴留的炎症体液。故短期内能因肝细胞“湿热”清除,就能明显缩少肝脏肿大,这实在是清除病毒的最有效途径。
此外,采用中药治疗,亦可迅速排出体内因嗜肝性病毒导致各系统功能障碍而影响新陈代谢失调所产生的废物,特别是过多的尿酸、胆固醇等等。从而消除慢性嗜肝性病毒能引致的各系统疾患所产生的临床症状,达到临床疾病治愈目的。本组病例的初步临床观察,由于不能为科研而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故未刻意要求辅助诊断的检查数据,仅根据临床结果而进行临床研究。
(6)嗜肝性病毒病中药治疗反应,毒性与副作用:
本组嗜肝性病毒病中药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有毒性表现,但在治疗过程中可见因湿热清除,会有少数患者产生外感(多见口咽干涸、喉痛)及湿热腹痛、腹泻、口疮、痤疮等治疗反应及副作用。但症状一般均较轻微,不需特殊处理,如在治疗前予以解释,大部份患者均可接受。少数患者经十数年反复服药治疗,并无不良反应。
(7)嗜肝性病毒病临床治愈标准:
慢性嗜肝性病毒病的中药治疗虽然不能证实能消减病毒而达到根治的效果,但临床观察中药治疗对改善临床症状效果极快,软缩肝脏效果甚佳。短期内就能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临床治愈;就是“肝脏肿大消失,肝浊音界下缘已能正常的位于肋缘上1.5cm,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或已消失,部份病人或仅留下部份之肝病后遗症状如肾虚、血虚等等,需继续使用食疗或药疗调养生息”。
只要达到了临床治愈,就可以消除了大部份因嗜肝性病毒病导致之临床疾病所产生的症状,也防止了嗜肝性病毒对人体组织进一步的损害,延缓或避免了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因而可以减轻慢性嗜肝性病毒病而导致的并发症如肝性心,肝性溃疡病,肝性糖尿病,肝性高血压,偏头痛,月经不调,顽固性经痛,低血糖,低蛋白血症,贫血,耳水不平衡,肾虚,继发性肥胖,肝性骨营养不良导致的骨、关节疾患(特别是类风湿、痛风)等等诸如此类嗜肝性病毒病引致的肝外各系统疾病继续进行。亦可能因嗜肝性病毒病得以治疗,意外地使一些平时难以断根的如湿疹,风疹,痛风,痤疮,痔疮,鼻敏感,胃肠敏感,哮喘等等疾病不致复发或减少复发机会。
(8)慢性嗜肝性病毒病的诊断依据;
确诊慢性嗜肝性病毒病的依据;
(一);曾验血发现有各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阳性,或肝功能异常。曾超声波、电脑扫描,病毒D.N.A检查,肝活检检查确定诊断者。
(二);有确诊为急、慢性肝炎的既往史者。
(三);有典型嗜肝性病毒病病史合并肝浊音界异常而临床上有慢性嗜肝性病毒病症状者。
疑诊慢性嗜肝性病毒病的依据:
(一);有与嗜肝性病毒病患者密切接触史。如直系亲属或有密切接触者已经确诊为各型肝炎带菌者、确定诊断患有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等病的密切接触史而体查发现肝浊音界异常者。
(二);有典型嗜肝性病毒病临床症状或有关嗜肝性病毒病而引致的肝外疾患病史和现在症,在体查中发现有肝浊音界异常者。
(三);体格检查有嗜肝性病毒病常见体型改变;如贫血、消瘦、营养发育不良或继发性肥胖、脂肪肝体型改变。且患者有肝病湿热囤积而引起之舌象、脉象、腹胀、和肋胁畸形、肝脏浊音区异常者、肝区叩击痛、肝性浮肿而导致不同程度的下肢胫骨前指压痕合并肝浊音界异常者。
有上述三项其中一项者,均应疑诊为慢性嗜肝性病毒病。但临床医生接触慢性嗜肝性病毒病初诊患者,时间常很短暂,且患者对家族史和既往病史记忆不清或因故而有意隐瞒常引起记录不详。就诊时的现在症和体格检查结果;将会成为唯一的诊断依据,幸好是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患者的体征经常是稳定的存在,如肝脏浊音界叩诊异常和肝区叩击痛等,如未经适当的治疗,常不能自行消失,并在治疗好转时逐步缩少,复发时又肿大,在临床治疗观察过程中,极为灵敏。故作为慢性嗜肝性病毒病的诊断上是有重要的价值。
但由于临床体格检查肝浊音界叩诊时患者浊音界的程度不同,常按初次体查所得结果标准可分为肝大待查和肝小侍查及未排除嗜肝性病毒病等三类;
1.肝大待查:
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患者在体查肝脏局部叩诊时,大部份患者被发现为肝脏肿大。以一般肝浊音下界标准为肋缘上1.5cm(即肋缘上一横指)作为正常。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患者常测得肝大肋缘(即肝肿大一横指),肝大肋下1.5cm(肝肿大二横指即比正常大3cm),肝大肋下3cm或以上(肝肿大三横指即比正常大4.5cm或以上)。当每日服用中药治疗过程中,三数剂(或以上、要视乎病情)常可使肝肿大缩少而肝浊音界正常。一般肝下界正常后应持续服用4~6周作为一疗程,以巩固疗效防止短期内复发。
2.肝小待查:
少数疑诊慢性肝炎患者初次体格检查;可能会发现肝区浊音界缩少,多见肝浊音下界位于肋上3~4.5cm或以上,如无肝硬化临床症状、无脾区浊音和扪及肿大之脾脏而排除了肝硬化的诊断时,应考虑为患者腹胀、鼓肠所致。服用中药三数剂(或以上),经过驱风、清湿热治疗后,肝浊音下界常可恢复其实际肿大程度。
3.未排除嗜肝性病毒病:
极少数疑诊嗜肝性病毒病患者体查未能发现肝区浊音界异常,如具备上述疑诊慢性肝炎的依据且有临床较典型病史、症状时,肝浊音界下缘即使在初诊时位于肋缘上1.5cm的正常位置,也应必要时动员患者试验性内服中药治疗。部份患者在治疗观察期中,或可发现肝脏浊音区变化而证实有肝脏肿大。或通过系统服用中药治疗,临床症状常能明显好转甚至消失。
注:少数确诊为早期肝硬化患者已缩少之肝区浊音区,通过系统中药治疗,亦常可逐渐恢复至肝下缘位于肋上1.5cm的正常位置。但根据临床观察;已有脾肿大者,肿大之脾脏多不能通过中药治疗而缩小。
(9)用嗜肝性病毒病诊断代替慢性肝炎的原因;
申请人认为用“慢性嗜肝性病毒病”的诊断代替目前常用之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迁延性肝炎”的诊断更为帖切。
原因之一:按照“90年第6次全国肝炎会议”对慢性迁延性肝炎(CPH)和慢性活动性肝炎(CAH)的诊断依据(见附表一),可能使大量早期的慢性肝炎患者得不到正确诊断。
病毒性传染性肝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前者发病急,病情较为重笃,危险性高,暴发型和重症者死亡率亦高。极易引起患者和家人,医护人员重视。但慢性传染性肝炎却由于绝大部份是发病极为隐蔽,临床上症状极不显著,往往并不引起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警惕。以常见的乙型肝炎为例,有资料指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能出现肝炎临床症状者大约只是1∶40,也就是说;四十个已经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中,只有一个人有较明显的临床症状,而绝大多数受感染者却常经历沉默的过程。既然这沉默过程往往被患者或医生所忽略,根本不可能寻找出初感染的时间。
过去一直认为慢性肝炎一般分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慢性迁延性肝炎两类,如按其经典诊断标准的依据;需“乙型或丙型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未愈者”“只有确诊急肝的病史”和“实验室结果阳性”(轻度肝功能损害或血清转氨酶升高)才能诊断为慢性肝炎,这是不切合实际的说法,实有商量的必要。故王勤环、郭雁宾著的“传染病学”(1995年12月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亦提及;“经大量病理与临床资料对照证明、以上经典诊断标准是典型的慢性活动性肝炎表现,符合以上标准者大多已属慢性活动性肝炎晚期”。故1990年第6次全国肝炎会议修改的防治方案提及的诊断依据对于早期诊治慢性肝炎是设下了人为的障碍。为了能及早确诊早期嗜肝性病毒病,必需从所谓无症状肝炎这些轻型的嗜肝性病毒病来着眼,其实,无症状肝炎并不是真的毫无症状,只是临床症状轻微,又似是常见的其他系统疾病所致的临床症状而被忽略为无症状性肝类。
临床上慢性肝炎患者绝大多数起病隐匿,除极少数典型急性黄疸肝炎患者了解其发病时间外,绝大多数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及慢性肝炎患者因临床症状轻微而不典型,较难以确定其发病时间。虽说CAH的诊断需全面综合考虑。具有上述4项中两项阳性或活体组织学检查符合CAH的组织学改变者,皆可诊断为CAH。但由于临床上实验室检查并未能大量开展甲、乙型以外其他型肝炎的抗原、抗体检验。即是说:甲、乙型肝炎的抗原、抗体“阴性”是不能排除其他肝炎病毒和其他嗜肝性病毒的存在。而肝功能检查,在诊断早期慢性肝炎的价值并不大,临床上绝多数慢性肝炎早期患者仍处于代偿阶段,验血结果多无明显异常。甚至有些外科病例因结肠癌手术,要剖腹后才发现是肝癌转移至结肠。而手术前这些肝癌患者的肝功能及超声波、电脑扫描仍为正常。亦常听到一些肝癌病例仅发现不久即告死亡,不难想象这些病例肯定是错过了早期的诊断。诊断依据中的“肝脏活体组织检查”作为临床慢性肝炎的诊断手段,更不实用,对患者又具有危险性,更未能作为大量使用于常规诊断早期慢性肝炎患者。有关肝炎病毒DNA检定,更暂时是只能作为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而未能普及于临床。而且根据文献报导;临床上实验室检查的多种项目均存在有“假阴性”的结果,常使真正的早期肝炎患者亦不易获得确实诊断。
近二十年来,有意识的在临床使用中药治疗慢性肝炎的病例,目的是研究中药治疗慢性肝炎的规律、找出最有效的中药方剂组成,在最短时间内达到临床治愈慢肝的目的。但在临床实践工作过程中,首先就发现临床病例中能符合传统的慢性肝炎诊断标准并不容易。我们发现仍有大量患者是具有典型的肝癌、肝硬化、急、慢性肝炎接触史、家族史。典型的慢性肝炎经过、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发现有肝脏肿大和肝区叩击痛。但由于患者因验血查不到有甲或乙型抗原、抗体“阳性”,所以,按照传统肝炎诊断标准,已经使绝大多数怀疑是慢性肝炎患者,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只能冠以“肝大待查”“肝小待查”“待排除慢性肝炎”的诊断。如能使用“嗜肝性病毒病”的诊断,临床发现的肝肿大的患者就能得到正确诊断。避免患有慢性嗜肝性病毒病患者的漏诊机会。我们认为有必要强调;根据过去对慢性肝炎诊断依据的标准,将会使大量早期慢性嗜肝性病毒病的病人得不到正确的诊断。
原因之二,能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目前已经发现七种,分别命名为甲、乙、丙、丁、戊、己、庚七型。某些型中仍有亚型、分型。这七种肝炎病毒只是指其临床表现是以肝炎为主。发病时会有肝细胞坏死和炎症反应的特点。但实际上,从病原学上来看;各型肝炎都应是各自独立不同的疾病,因为,不同型的肝炎,都有不同的传染途径、有不同的潜伏期和不同的疾病转归。但因各型的肝炎病的临床症状表现都很相似,故仍然保留“病毒性肝炎”这一个名称。实际上,除肝炎病毒外,很多其他已知病毒均可引起肝脏炎症,计有腮腺炎病毒、单纯性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黄热病病毒、风疹病毒等。但这些病毒各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故不属于肝炎病毒。虽然不称肝炎病毒,并不代表这类病毒急或慢性感染不引起宿主的肝脏炎症反应而导致肝肿大。
临床上,肝肿大的患者极为普遍,除了甲型肝炎、乙型和丙型肝炎病人有可能发现甲、乙型和丙型“阳性”的抗原、抗体的检查结果而能确定病毒品种的诊断外,其他患有各型肝炎病的患者和所有嗜肝性病毒引起的肝脏损害的患者,实际验血检查中,只要患者的肝已经不能代偿,才能引起肝功能异常的结果。其实,100%的人在一生中均会反复感染嗜肝性病毒,只不过人类在以前,只在发现急性黄疸型这部份肝炎病人,才注意到肝炎病的存在,也只知道肝癌和肝硬化是部份肝病患者的最后结果。但实际上最重要的是忽略了绝大部份慢性嗜肝性病毒病的病人是以慢性嗜肝性病毒病的型式存在,而这些病人在临床上表现的,却是不同系统的不同疾病。这类嗜肝性病毒病患者必具备体格检查有明显肝区叩击痛和肝浊音区改变(肝肿大或缩少),有典型嗜肝性病毒病引起之临床症状及嗜肝性病毒导致之肝外器官特征而引起的各系统疾患的症状。只有承认“嗜肝性病毒病”在临床上普遍存在这个事实,才可以使临床医生摆脱了依赖化验室检验结果来确定诊断有关的肝炎病患者。使人类知道,只有重视嗜肝性病毒病的彻底治疗,才不会被嗜肝性病毒主宰了自己一生的健康。
原因之三,是中医对肝病的病机的整体观念,不单解释了病毒感染后在宿主做成比较复杂各系统症状的原因,还可以指导临床使用中药,在疾病不同阶段实行标本兼治。按照中医辩证论治的法则予以分型,从病程的不同阶段,对机体不同系统影响而决定采用中药何种方剂。故中药治疗肝脏疾患所引起的症状治疗,效果极为显著而且迅速。
而更重要的是;应用中医对慢性肝病病机的整体观念,来解释目前不少的临床上多发病和常见慢性病的病因,从而强调进行慢性嗜肝性病毒病的治本方法,来消除这些病人继续被这些疾病折磨,才能达到真正治本的效果。使这些患者不要继续在不知不觉中持续病程发展。这些湿热(抗原抗体复合物)堆积在患者体内,在不同时期中,可使患者产生不同的临床疾病,有不同的临床症状,例如:肝源性肺病,肝源性心血管病,肝源性胃肠疾病,肝源性肾病,肝病源性血液病,……这些,都是严重危害人体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甚至是主宰被感染者的一生健康状态。但是,固有的治疗方式过去往往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失眠就用安眠药,高血压用降压药,糖尿就用糖尿丸,……
其实,这只可能是发现了肝炎病毒以来,部份医者仍未了解肝炎病毒其实是目前多种常见疾病多发病的根本原因。或者,是到目前为止,以为未寻找到有效治疗慢性肝病的方法。因而使慢性肝炎患者失去了及时的治本机会,使慢性肝炎仍能隐蔽的持续发展,最后造成了患者脏腑出现严重功能失调或者出现了肝硬化和肝癌等不易治疗的绝症道上。现在,能初步了解慢性嗜肝性病毒的病因和病机,结合中医对疾病整体观念来理解,就可以在临床上针对慢性嗜肝性病毒病引起复杂的多系统疾患和不同系统的临床症状,用中药较彻底治疗以求临床治愈。由于治本能够取得效果,因而嗜肝性病毒所能引致的不同病症,亦轻易得以缓解,因此,申请人认为“嗜肝性病毒是百病之源”。
(10)2000例嗜肝性病毒病患者资料统计
1.性别:男714例占35.7%    女1286例占64.3%    合共2000例。
2.婚姻状况:单身:756例37.8%。已婚1235例61.8%。离婚9例0.5%。
3.肝区浊音界异常情况统计:
A.肝浊音界正常      ;107∶2000=5.35%
B.肝浊音界>1.5cm   ;622∶2000=31.10%
C.肝浊音界>3cm      ;905∶2000=45.25%
D.肝浊音界>4.5cm    ;125∶2000=6.25%
E.肝浊音界缩少       ;240∶2000=12%
F.脾大               ;1∶2000=0.05%
4.中医症状分型:
A.肝郁肺燥           ;933∶2000=49.65%
B.湿热蒸腾           ;1384∶2000=69.2%
C.络阻血瘀           ;893∶2000=44.65%
D.血虚气弱           ;339∶2000=16.96%
E.肝阳上亢           ;117∶2000=5.85%
F.肝肾二虚           ;369∶2000=18.45%
G.湿热+络阻          ;619∶2000=30.95%
H.湿热+肺燥          ;603∶2000=30.15%
I.肺燥+络阻          ;385∶2000=19.25%
J.湿热+肺燥+络阻     ;247∶2000=12.7%
5.肋胁畸形:149∶2000=7.45%。指双肋胁部左右不对称,有程度不同畸形,多见为左侧下陷,右侧膨隆,部份病例从中线比较,可见明显右大于左。
6.完成疗程状况:
本统计2000例中
有未复诊共978例占48.9%。
其余1022例中,有687例能按医嘱每日内服本发明中药,完成4~6周作一疗程中药治疗,687∶1022=67.23%。
即复诊人数中有近70%病例愿意彻底完成中药疗程。
7.复发次数:
其中一次者为146例,即146;2000,为7.3%。二次为59;2000即2.95%。三次40;2000即2%。四次26;2000即1.3%。五次18;2000即0.9%。六次8;2000即0.4%。七次1;2000即0.05%。八次3;2000即0.15%。九至十三次各有一人,合计306例。
故患者其后有复发肝肿大情况,占复诊人数1022例中29.94%。即近三成患者会复发。
8.肝脏恢复天数:
2000例中未复诊978例占48.9%。已复诊1022例中,服中药后肝脏正常时间为;2天18例0.9%,3天226例11.3%,四天15例0.75%,五天25例1.25%,六天114例5.7%,七天47例2.35%,8天54例2.7%,9天60例3%,10天44例2.2%,天23例1.15%,12天30例1.5%,13天36例1.8%,14天33例1.65%。
即肝界3天内恢复正常有244例,占1022例中23.8%。
6天内 ............398例,  ............38.94%。
9天内 ............559例,  ............54.69%。
14天内............725例,  ............70.93%。
本组1022例接受中药治疗案例中,可以看出七成病例均能于2周内使肝大小恢复正常。因本统计为平均数值,未显示近期经中药处方组成改变,使多数案例均能使缩肝时间明显缩至3~6天。
9.94-99年临床治愈率(疗效):
临床治愈标准;就是“肝脏肿大消失,肝浊音界下缘已能正常的位于肋缘上1.5cm,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或已消失,部份病人或仅留下部份之肝病后遗症状如肾虚、血虚等症状,需继续使用食疗或药疗调养生息”。
试把最近五年统计详列于后:94,12,1~95,11,30;未知54;155,好转15;155,无效0,临床治愈86;101(155-54)即85.14%。95,12,1~96,11,30;未知78;183,好转10;183,无效0,临床治愈95;105(183-78)即  90.47%。96,12,1~97,11,30;未知63;172,好转12;172,无效2,临床治愈95;109(172-63)即  87.15%。97,12,1~98,11,30;未知90;263,好转4;263,无效1,临床治愈168;173(263-90)即  97.10%。98,12,1~99,11,30;未知122;334,好转12;334,无效0,临床治愈200;212(334-112)即  94.33%(见附图4)。10.肝病诊断分类统计;本组2000案例中:
肝病诊断分类 详细内容 病例数目 百分比
急性肝炎 (急黄53∶2000=2.65%,急无黄6∶2000=0.3%) 59  2.95
慢性肝炎 (慢活肝444;2000=22.2%,慢迁肝13;2000=0.65%,慢性无症状肝炎2;2000=0.1%,其中141;2000=7.05%例为超声波检查而确诊。) 459  22.95
早期肝硬化 11  0.55
肝硬化 7  0.35
肝癌 10  0.5
肝浊音界异常 (其中肝大1260例63%,肝小170例8.5%,治疗期中可有肝脏大小互相转化,则双重统计。) 1430  71.5
未排迁肝患者 (肝界正常而症状典型被诊,其中亦有治疗期中才发现少数患者有肝区异常)。 106  5.3
(注:本统计因部份案例有急肝史,现又慢性肝炎,或肝界正常而症状典型,内服本发明中药后少数患者肝区异常发现肿大或缩少,均予以统计,故百分率有超值现象。累加实际总数为2082例。)11.西医部分常见症状统计
病例 总数 百分比
1 肝病性上呼吸道炎 951  2000  47.55%
2 病毒性胃肠病 1031  2000  51.55%
3 肝性浮肿 539  2000  26.95%
4 继发性肥胖 96  2000  4.80%
5 肝性贫血 263  2000  13.15%
6 肝性营养发育不良 83  2000  4.15%
7 性激素紊乱 65  2000  3.25%
8 肝性骨营养不良 204  2000  10.20%
9 肝性神经衰弱 331  2000  16.55%
10 偏头痛 84  2000  4.20%
11 耳水不平行(美尼尔氏综合征) 79  2000  3.95%
12 痛经 247  1286  19.21%
13 月经不调 574  1286  44.63%
14 不孕症 70  1286  5.44%
15 死胎 15  1286  1.17%
16 子宫内膜异位 2  1286  0.16%
12.每年初诊人数统计:
1982年15人
1983年32人
1984年10人
1985年34人
1986年32人
1987年35人
1988年54人
1989年55人
1990年54人
1991年83人
1992年121人
1993年178人
1994年197人
1995年164人
1996年174人
1997年170人
1998年281人
1999年311人
13.初诊时按年龄的人数统计(见附图2):0~1岁16人
1岁8人 11岁12人 21岁26人 31岁57人 41岁31人 51岁17人 61岁13人 71岁8人
2岁18人 12岁9人 22岁29人 32岁72人 42岁33人 52岁14人 62岁9人 72岁2人
3岁21人 13岁10人 23岁32人 33岁57人 43岁31人 53岁12人 63岁14人 73岁8人
4岁27人 14岁10人 24岁39人 34岁74人 44岁17人 54岁17人 64岁9人 74岁3人
5岁24人 15岁8人 25岁40人 35岁68人 45岁29人 55岁16人 65岁20人 75岁2人
6岁11人 16岁15人 26岁49人 36岁57人 46岁27人 56岁10人 66岁9人 76岁4人
7岁18人 17岁15人 27岁55人 37岁58人 47岁30人 57岁15人 67岁2人 77岁4人
8岁18人 18岁22人 28岁72人 38岁53人 48岁29人 58岁11人 68岁4人 78岁5人
9岁11人 19岁21人 29岁61人 39岁62人 49岁21人 59岁13人 69岁5人 79岁1人
10岁19人 20岁29人 30岁94人 40岁65人 50岁28人 60岁8人 70岁1人 80岁2人
80以上4人
按年龄组分组统计(见附图3)
年龄组 人数 百分比 年龄组 人数 百分比
5岁及以下  114  5.7% 41-45  141  7.05%
5-10  77  3.85% 46-50  135  6.75%
11-15  49  2.45% 51-55  76  3.80%
16-20  102  5.10% 56-60  57  2.85%
21-25  166  8.30% 61-65  65  3.25%
26-30  331  16.55% 66-70  21  1.05%
31-35  328  16.40% 71-75  23  1.15%
36-40  295  14.75%
附表一:
1990年第6次全国肝炎会议修改的防治方案,订出慢性肝炎的诊断依据;
(一)慢性迁延性肝炎(chronic persistent hepatitis,简称CPH)诊断依据;
1.有确诊或可疑的急性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病史,病程超过半年未愈者;
2.病程较轻,可有肝区痛和乏力,并有轻度肝功能损害或血清转氨酶升高。
3.不能诊断为慢性活动型肝炎或经肝活检符合慢性肝炎迁肝的组织学变化者,皆可断为CPH。
(二)慢性活动性肝炎(chronic active hepatitis,简称CAH)诊断依据;
1.急性肝炎病情超过半年以上,仍有明显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差、腹胀等。
2.有慢性肝炎病面容、蜘蛛痣和肝掌等;有肝肿大或脾肿大等慢性肝病体征而排除其他原因者。
3.实验室检查中血清ALT活性反复或持续升高,或血清胆红素反复异常或急性期后残余黄疸不褪,或血浆白蛋白降低,日/球蛋白比例异常,或丙种球蛋白升高。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循环免疫复合物若阳性,有助于诊断慢活肝。
亦可伴有关节炎、肾炎、脉管炎及皮肤损害等肝外器官特征,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者。
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上修订的病毒性肝炎病理诊断标准:
新的分型标准除了强调病原学诊断之外,在病理上又特别强调了病变中炎症的活动程度及纤维化的程度,不再诊断慢迁肝及慢活肝。而是在慢性肝炎的诊断下分别注明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把慢性肝炎区分为轻度慢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及重度慢性肝炎。把HBV引起的肝硬化分为活动性及非活动性肝硬化。

Claims (26)

1.一种用于治疗嗜肝性病毒病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包含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
茵陈蒿12-18份,  柴胡9-15份,   连翘9-15份,
栀子10-15份,    丹参9-15份,   桃仁9-15份,
黄芪12-18份,    郁金10-15份,  黄岑10-15份,
生地/熟地12-18份,白芍/赤芍10-15份,枳实10-15份,
青皮10-15份,葛根12-18份。
2.按照权利要求1的中药组合物,其中所述的各种成分的重量配比如下:
茵陈蒿15份,  柴胡12份,  连翘12份,
栀子10份,    丹参12份,  桃仁12份,
黄芪15份,    郁金10份,  黄岑10份,
生地/熟地15份,白芍/赤芍10份,枳实10份,
青皮10份,葛根15份。
3.按照权利要求1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该中药组合物还含包含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
云苓10-15份,瓜蒌仁10-15份。
4.按照权利要求3的中药组合物,其中云苓和瓜蒌仁的重量配比均为10份。
5.根据权利要求1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该中药组合物不合葛根,但还含包含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
云苓10-15份,全归一片10-15份,
川芎10-15份,香附10-15份。
6.按照权利要求5的中药组合物,其中所述的各种成分的重量配比如下:
云苓10份,全归一片10份,
川芎10份,香附10份。
7.按照权利要求1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该中药组合物还含包含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
瓜蒌仁10-15份,天冬10-15份,
杏仁10-15份,牛蒡子10-15份。
8.按照权利要求7的中药组合物,其中所述的各种成分的重量配比如下:
瓜蒌仁10份,天冬10份,
杏仁10份,牛蒡子10份。
9.按照权利要求1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该中药组合物还含包含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
云苓10-15份,厚朴10-15份,大腹皮10-15份。
10.按照权利要求9的中药组合物,其中所述的各种成分的重量配比如下:
云苓10份,厚朴10份,大腹皮10份。
11.按照权利要求1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该中药组合物还含包含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
云苓10-15份,瓜蒌仁10-15份,
白藓皮9-15份,防风10-15份。
12.按照权利要求11的中药组合物,其中所述的各种成分的重量配比如下:
云苓10份,瓜蒌仁10份,
白藓皮12份,防风10份。
13.按照权利要求1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该中药组合物不含有黄岑,但还含包含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
云苓10-15份,黄连10-15份,大黄10-15份。
14.按照权利要求13的中药组合物,其中所述的各种成分的重量配比如下:
云苓10份,黄连10份,大黄10份。
15.按照权利要求1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该中药组合物不含有郁金、枳实、青皮和葛根,但还含包含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
云苓10-15份,全归一片10-15份,
川芎10-15份,香附10-15份,
杜仲9-15份,桑寄生9-15份,川续断9-15份。
16.按照权利要求15的中药组合物,其中所述的各种成分的重量配比如下:
云苓10份,全归一片10份,
川芎10份,香附10份,
杜仲12份,桑寄生12份,川续断12份。
17.按照权利要求1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该中药组合物不含有枳实、青皮,但还含包含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
云苓10-15份,全归一片10-15份,
川芎10-15份,何首乌9-15份,五味子10-15份。
18.按照权利要求17的中药组合物,其中所述的各种成分的重量配比如下:
云苓10份,全归一片10份,
川芎10份,何首乌12份,五味子10份。
19.按照权利要求1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该中药组合物不含有枳实,但还含包含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
云苓10-15份,丹皮9-15份,
萸肉10-15份,淮山10-15份。
20.按照权利要求19的中药组合物,其中所述的各种成分的重量配比如下:
云苓10份,丹皮12份,
萸肉10份,淮山10份。
21.按照权利要求1-20中任何一项的中药组合物,其中所述的中药组合物是任何一种药学上可接受的剂型。
22.按照权利要求21的中药组合物,其中所述的药学上可接受的剂型是汤剂、片剂、冲剂、袋泡剂、口服液剂、胶囊剂、滴丸剂、合剂、酊剂、气雾剂、灌肠剂、薄膜剂、针剂、饮料剂、颗粒剂等。
23.按照权利要求1-20中任何一项的中药组合物,其中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用于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以及由病毒引起的肝外系统疾病。
24.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20中任何一项的中药组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包含将权利要求1-20中任何一项中所述的各种成分进行混合。
25.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20中任何一项的中药组合物的汤剂的方法,该方法包含将权利要求1-20中任何一项中的各种成分放入煲内,加入清水适量,稍浸泡后,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其体积减小到原来的1/4,滤渣后即得到所需汤剂。
26.一种“驱肝毒”中药饮片的科学微型加工方法,该方法包括将药材经过洁净干燥、杀菌、消毒、防霉、防虫处理,并真空包装。
CN 00129023 2000-09-25 2000-09-25 一种用于治疗嗜肝性病毒病的中药组合物、其制剂以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34560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0129023 CN1345601A (zh) 2000-09-25 2000-09-25 一种用于治疗嗜肝性病毒病的中药组合物、其制剂以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0129023 CN1345601A (zh) 2000-09-25 2000-09-25 一种用于治疗嗜肝性病毒病的中药组合物、其制剂以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45601A true CN1345601A (zh) 2002-04-24

Family

ID=45932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0129023 Pending CN1345601A (zh) 2000-09-25 2000-09-25 一种用于治疗嗜肝性病毒病的中药组合物、其制剂以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345601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56975C (zh) * 2004-12-01 2007-12-26 王君 一种治疗慢性肝炎的药物组合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74858A (zh) * 2010-07-12 2010-11-03 吕建楠 一种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1574426B (zh) * 2009-03-13 2011-04-13 淮安市楚州医院 一种治疗肝病的中成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48873A (zh) * 2010-12-24 2011-05-11 北京绿源求证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治疗慢性肝炎的中药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56975C (zh) * 2004-12-01 2007-12-26 王君 一种治疗慢性肝炎的药物组合及其制备方法
CN101574426B (zh) * 2009-03-13 2011-04-13 淮安市楚州医院 一种治疗肝病的中成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74858A (zh) * 2010-07-12 2010-11-03 吕建楠 一种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74858B (zh) * 2010-07-12 2011-12-07 吕建楠 一种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48873A (zh) * 2010-12-24 2011-05-11 北京绿源求证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治疗慢性肝炎的中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46819C (zh) 一种治疗前列腺疾病的中药制剂及其生产方法
CN100337662C (zh) 一种治疗高血脂症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457829A (zh) 一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法
CN1660355A (zh) 一种治疗跌打损伤、风湿骨痛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263494C (zh) 一种治疗产后缺乳的颗粒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709376A (zh) 治疗气滞型胃脘痛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212134C (zh) 一种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和前列腺炎的中药复方制剂
CN1203872C (zh) 一种治疗慢性结肠炎的药物
CN1345601A (zh) 一种用于治疗嗜肝性病毒病的中药组合物、其制剂以及其制备方法
CN1660386A (zh) 一种保健酒及制备方法
CN1559495A (zh) 鹿胎颗粒中药制剂及生产工艺
CN1299731C (zh) 一种治疗眼疾近视、消除视疲劳症状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706435A (zh) 一种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073655A (zh) 一种用于治疗银屑病、玫瑰糠疹、药疹的中药
CN1857495A (zh) 一种治疗痛证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923270A (zh) 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314418C (zh) 一种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507352A (zh) 植物药复方及其应用
CN1803162A (zh) 一种治疗鼻科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579455A (zh) 一种治疗大肠湿热证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742845A (zh) 一种治疗呼吸系统疾患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59033C (zh) 一种妇科中药组合物
CN1745808A (zh) 一种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582981A (zh) 抗病毒的中药复方制剂
CN1546125A (zh) 一种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04581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