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39117A - 变焦透镜及使用该变焦透镜的摄像机 - Google Patents

变焦透镜及使用该变焦透镜的摄像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39117A
CN1339117A CN00803537A CN00803537A CN1339117A CN 1339117 A CN1339117 A CN 1339117A CN 00803537 A CN00803537 A CN 00803537A CN 00803537 A CN00803537 A CN 00803537A CN 1339117 A CN1339117 A CN 13391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mentioned
combination
lens combination
z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08035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7622C (zh
Inventor
朴一武
小野周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391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391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762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62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5/00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 G02B15/1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 G02B15/144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 G02B15/1441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 G02B15/144113Optical objectives with means for varying the magnification by axial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lenses or groups of lenses relative to the image plane for continuously varying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of the objective having four groups only the first group being positive arranged +-++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第二~第四透镜组(12、13、14)各自的至少一面是非球面,假设第一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1、第二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2、第三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3、第四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4、广角端的全系统的复合焦距为fw,满足以下关系:9.0<f1/fw<10.5 2<|f2/fw|<1.6 4.5<f3/fw<6.0 4.0<f4/fw<5.5,因此,能良好地调整像差性能,紧凑地构成20倍以上高放大率的变焦透镜。

Description

变焦透镜及使用该变焦透镜的摄像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焦透镜,特别是涉及适合于摄像机的、变焦比为20~23倍高放大率、F数为1.6的明亮、且成本低、后焦距长的高放大率非球面变焦透镜。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变焦透镜的开发中,由于该市场的竞争激烈,强烈希望以小型、低成本实现高放大率、且具有高分辨率的变焦透镜。即,有必要尽可能用少量的透镜实现高放大率、高分辨率的变焦透镜。例如在特开平8-106046号公报、特开平9-311272号公报中提出了高放大率变焦。在特开平8-106046号公报中记载了在10个透镜结构中使用4个塑料透镜的变焦透镜,因此能达到12倍的变焦比。另外,在特开平9-311272号公报中记载了在10个透镜结构中使用5个塑料透镜的变焦透镜,因此能达到18倍左右的变焦比。
可是,在变焦比为20倍以上的变焦透镜中,如果采用塑料透镜,则为了修正塑料材料随温度变化而发生的折射率的变化,存在全部长度增大的问题。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的现有的问题,通过适当的功率配置、以及使透镜面具有非球面效果,提供一种F数为1.6的明亮的、变焦比为20倍以上的高放大率、而且能达到小型、高功能的变焦透镜及应用它的摄像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种变焦透镜备有: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固定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通过沿光轴移动进行变焦动作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固定的第三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光焦度、使伴随上述第二透镜组及作为被拍摄体的物体的移动而变动的像面沿光轴移动,以便保持在距基准面一定的位置上的第四透镜组,该变焦透镜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透镜组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负透镜、正透镜、以及使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正透镜构成,上述第二透镜组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负透镜、以及物体侧为负透镜的负透镜和正透镜的胶接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是非球面,上述第三透镜组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正透镜、以及使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负凹凸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是非球面,上述第四透镜组由物体侧为负透镜的负透镜和正透镜的胶接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是非球面,假设上述第一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1、上述第二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2、上述第三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3、上述第四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4、广角端的全系统的复合焦距为fw,满足以下关系:
9.0<f1/fw<10.5
1.2<|f2/fw|<1.6
4.5<f3/fw<6.0
4.0<f4/fw<5.5
如果采用上述的变焦透镜,则能良好地调整像差性能,紧凑地构成20倍以上高放大率的变焦透镜。另外,由于能抑制第二透镜组变焦时的移动量,所以能抑制消耗功率,能防止电池驱动时间变短。
在上述第一种变焦透镜中,假设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2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29,上述第二透镜组的非球面透镜最好满足以下关系:
0.6<r21/r29<1.3
如果采用上述的变焦透镜,则由于能实现高分辨率,所以能获得充分的像差性能。
另外,假设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3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39,上述第三透镜组的非球面透镜最好满足以下关系:
0.3<r31/r39<1.9
如果采用上述的变焦透镜,则由于能实现高分辨率,所以能获得充分的像差性能。
另外,假设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4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49,上述第四透镜组的非球面透镜最好满足以下关系:
0.5<r41/r49<1.1
如果采用上述的变焦透镜,则由于能实现高分辨率,所以能获得充分的像差性能。
另外,假设广角端的全系统的复合焦距为fw,空气中从透镜的最后表面至像面的间隔为BF,最好满足以下关系:
0.8<BF/fw<1.7
如果采用上述的变焦透镜,则能确保插入红外截止滤光器或石英等的低通滤光器用的足够的后焦距。另外,由于必要以上的后焦距并不大,所以能实现小型的变焦透镜。
另外,上述第一透镜组最靠近像面一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和上述第二透镜组最靠近物体一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最好相同。如果采用上述的变焦透镜,则随着第一透镜组最靠近像面一侧的面和第二透镜组最靠近物体一侧的面向透镜周边部靠近,能防止面间隔变小,所以能容易地制作镜筒。
另外,假设上述第二透镜组的胶接透镜的负透镜的入射面上从透镜中心到上述入射面和上述第二透镜组最靠近物体一侧的负透镜的出射面的接触位置的下降量为sag(r1),在出射面上从透镜中心到最周边部分的下降量为sag(r2),透镜厚度为d8,最好满足以下关系:
|{sag(r1)-sag(r2)-d8}/d8|<4.5
如果采用上述的变焦透镜,则由于能容易地形成双凹透镜,所以适合提高合格率。
其次,本发明的第二种变焦透镜备有: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固定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通过沿光轴移动进行变焦动作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固定的第三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光焦度、使伴随上述第二透镜组及作为被拍摄体的物体的移动而变动的像面沿光轴移动,以便保持在距基准面一定的位置上的第四透镜组,该变焦透镜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透镜组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负透镜、正透镜、以及使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正透镜构成,上述第二透镜组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负透镜、以及物体侧为负透镜的负透镜和正透镜的胶接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是非球面,上述第三透镜组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正透镜、以及使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负凹凸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是非球面,上述第四透镜组由物体侧为正透镜的正透镜和负透镜的胶接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是非球面,假设上述第一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1、上述第二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2、上述第三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3、上述第四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4、广角端的全系统的复合焦距为fw,满足以下关系:
9.0<f1/fw<10.5
1.2<|f2/fw|<1.6
4.5<f3/fw<6.0
4.0<f4/fw<5.5
如果采用上述的变焦透镜,则能良好地调整像差性能,紧凑地构成20倍以上高放大率的变焦透镜。另外,由于能抑制第二透镜组变焦时的移动量,所以能抑制消耗功率,能防止电池驱动时间变短。
在上述第二种变焦透镜中,假设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2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29,上述第二透镜组的非球面透镜最好满足以下关系:
0.6<r21/r29<1.3
如果采用上述的变焦透镜,则由于能实现变焦透镜的高分辨率,所以能获得充分的像差性能。
另外,假设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3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39,上述第三透镜组的非球面透镜最好满足以下关系:
0.3<r31/r39<1.9
如果采用上述的变焦透镜,则由于能实现变焦透镜的高分辨率,所以能获得充分的像差性能。
另外,假设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4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49,上述第四透镜组的非球面透镜最好满足以下关系:
0.5<r41/r49<1.1
如果采用上述的变焦透镜,则由于能实现变焦透镜的高分辨率,所以能获得充分的像差性能。
另外,假设广角端的全系统的复合焦距为fw,空气中从透镜的最后表面至像面的间隔为BF,最好满足以下关系:
0.8<BF/fw<1.7
如果采用上述的变焦透镜,则能确保插入红外截止滤光器或石英等的低通滤光器用的足够的后焦距。另外,由于必要以上的后焦距并不大,所以能实现小型的变焦透镜。
另外,上述第一透镜组最靠近像面一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和上述第二透镜组最靠近物体一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最好相同。如果采用上述的变焦透镜,则随着第一透镜组最靠近像面一侧的面和第二透镜组最靠近物体一侧的面向透镜周边部靠近,能防止面间隔变小,所以能容易地制作镜筒。
另外,假设上述第二透镜组的胶接透镜的负透镜的入射面上从透镜中心到上述入射面和上述第二透镜组最靠近物体一侧的负透镜的出射面的接触位置的下降量为sag(r1),在出射面上从透镜中心到最周边部分的下降量为sag(r2),透镜厚度为d8,最好满足以下关系:
|{sag(r1)-sag(r2)-d8}/d8|<4.5
如果采用上述的变焦透镜,则由于能容易地形成双凹透镜,所以适合提高合格率。
其次,本发明的第三种变焦透镜备有: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固定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通过沿光轴移动进行变焦动作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固定的第三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光焦度、使伴随上述第二透镜组及作为被拍摄体的物体的移动而变动的像面沿光轴移动,以便保持在距基准面一定的位置上的第四透镜组,该变焦透镜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透镜组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负透镜、正透镜、以及使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正透镜构成,上述第二透镜组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负透镜、以及物体侧为负透镜的负透镜和正透镜的胶接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是非球面,上述第三透镜组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正透镜、以及使凹面朝向物体一侧的负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是非球面,上述第四透镜组由物体侧为负透镜的负透镜和正透镜的胶接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是非球面,假设上述第一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1、上述第二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2、上述第三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3、上述第四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4、广角端的全系统的复合焦距为fw,满足以下关系:
9.0<f1/fw<10.5
1.2<|f2/fw|<1.6
4.5<f3/fw<6.0
4.0<f4/fw<5.5
如果采用上述的变焦透镜,则能良好地调整像差性能,紧凑地构成20倍以上高放大率的变焦透镜。另外,由于能抑制第二透镜组变焦时的移动量,所以能抑制消耗功率,能防止电池驱动时间变短。
在上述第三种变焦透镜中,假设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2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29,上述第二透镜组的非球面透镜最好满足以下关系:
0.6<r21/r29<1.3
如果采用上述的变焦透镜,则由于能实现变焦透镜的高分辨率,所以能获得充分的像差性能。
另外,假设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3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39,上述第三透镜组的非球面透镜最好满足以下关系:
0.3<r31/r39<1.9
如果采用上述的变焦透镜,则由于能实现变焦透镜的高分辨率,所以能获得充分的像差性能。
另外,假设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4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49,上述第四透镜组的非球面透镜最好满足以下关系:
0.5<r41/r49<1.1
如果采用上述的变焦透镜,则由于能实现变焦透镜的高分辨率,所以能获得充分的像差性能。
另外,假设广角端的全系统的复合焦距为fw,空气中从透镜的最后表面至像面的间隔为BF,最好满足以下关系:
0.8<BF/fw<1.7
如果采用上述的变焦透镜,则能确保插入红外截止滤光器或石英等的低通滤光器用的足够的后焦距。另外,由于必要以上的后焦距并不大,所以能实现小型的变焦透镜。
另外,上述第一透镜组最靠近像面一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和上述第二透镜组最靠近物体一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最好相同。如果采用上述的变焦透镜,则随着第一透镜组最靠近像面一侧的面和第二透镜组最靠近物体一侧的面向透镜周边部靠近,能防止面间隔变小,所以能容易地制作镜筒。
另外,假设上述第二透镜组的胶接透镜的负透镜的入射面上从透镜中心到上述入射面和上述第二透镜组最靠近物体一侧的负透镜的出射面的接触位置的下降量为sag(r1),在出射面上从透镜中心到最周边部分的下降量为sag(r2),透镜厚度为d8,最好满足以下关系:
|{sag(r1)-sag(r2)-d8}/d8|<4.5
如果采用上述的变焦透镜,则由于能容易地形成双凹透镜,所以适合提高合格率。
其次,本发明的第四种变焦透镜备有: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固定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通过沿光轴移动进行变焦动作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固定的第三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光焦度、使伴随上述第二透镜组及作为被拍摄体的物体的移动而变动的像面沿光轴移动,以便保持在距基准面一定的位置上的第四透镜组,该变焦透镜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透镜组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负透镜、正透镜、以及使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正透镜构成,上述第二透镜组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负透镜、以及物体侧为负透镜的负透镜和正透镜的胶接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是非球面,上述第三透镜组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使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正透镜、正透镜、以及使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负凹凸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是非球面,上述第四透镜组由物体侧为负透镜的负透镜和正透镜的胶接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是非球面,假设上述第一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1、上述第二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2、上述第三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3、上述第四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4、广角端的全系统的复合焦距为fw,满足以下关系:
9.0<f1/fw<10.5
1.2<|f2/fw|<1.6
4.5<f3/fw<6.0
4.0<f4/fw<5.5
如果采用上述的变焦透镜,则能良好地调整像差性能,紧凑地构成20倍以上高放大率的变焦透镜。另外,由于能抑制第二透镜组变焦时的移动量,所以能抑制消耗功率,能防止电池驱动时间变短。
在上述第四种变焦透镜中,假设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2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29,上述第二透镜组的非球面透镜最好满足以下关系:
0.6<r21/r29<1.3
如果采用上述的变焦透镜,则由于能实现变焦透镜的高分辨率,所以能获得充分的像差性能。
另外,假设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3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39,上述第三透镜组的非球面透镜最好满足以下关系:
0.3<r31/r39<1.9
如果采用上述的变焦透镜,则由于能实现变焦透镜的高分辨率,所以能获得充分的像差性能。
另外,假设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4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49,上述第四透镜组的非球面透镜最好满足以下关系:
0.5<r41/r49<1.1
如果采用上述的变焦透镜,则由于能实现变焦透镜的高分辨率,所以能获得充分的像差性能。
另外,假设广角端的全系统的复合焦距为fw,空气中从透镜的最后表面至像面的间隔为BF,最好满足以下关系:
0.8<BF/fw<1.7
如果采用上述的变焦透镜,则能确保插入红外截止滤光器或石英等的低通滤光器用的足够的后焦距。另外,由于必要以上的后焦距并不大,所以能实现小型的变焦透镜。
另外,上述第一透镜组最靠近像面一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和上述第二透镜组最靠近物体一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最好相同。如果采用上述的变焦透镜,则随着第一透镜组最靠近像面一侧的面和第二透镜组最靠近物体一侧的面向透镜周边部靠近,能防止面间隔变小,所以能容易地制作镜筒。
另外,假设上述第二透镜组的胶接透镜的负透镜的入射面上从透镜中心到上述入射面和上述第二透镜组最靠近物体一侧的负透镜的出射面的接触位置的下降量为sag(r1),在出射面上从透镜中心到最周边部分的下降量为sag(r2),透镜厚度为d8,最好满足以下关系:
|{sag(r1)-sag(r2)-d8}/d8|<4.5
如果采用上述的变焦透镜,则由于能容易地形成双凹透镜,所以适合提高合格率。
其次,本发明的摄像机的特征在于使用上述各变焦透镜。如果采用上述的摄像机,则能实现小型化、轻量化优异的、而且成本低的摄像机。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焦透镜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性能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焦透镜的标准位置的像差性能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性能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焦透镜的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性能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焦透镜的标准位置的像差性能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性能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变焦透镜的结构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性能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变焦透镜的标准位置的像差性能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性能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变焦透镜的结构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像差性能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变焦透镜的标准位置的像差性能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变焦透镜的望远端的像差性能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摄像机的结构的配置图。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具体地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形态1的变焦透镜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从物体一侧(图1中的左侧)开始向像面16一侧(图1中的右侧)依次排列着第一透镜组11、第二透镜组12、第三透镜组13、第四透镜组14、平板玻璃15,通过该配置构成变焦透镜。平板玻璃15在光学上等效于石英滤光器或摄像装置的面板等。
第一透镜组11有正光焦度,变焦时,甚至在聚焦时,相对于像面16处于固定状态。第二透镜组12有负光焦度,通过沿光轴移动进行变焦动作。第三透镜组13有正光焦度,变焦时,甚至在聚焦时,相对于像面16处于固定状态。第四透镜组14有正光焦度,通过沿光轴移动,同时进行由变焦引起的像的移动和聚焦调整,以便使伴随第二透镜组12及成为被拍摄体的物体的移动而变动的像面16保持在距离基准面为一定的位置上。
第一透镜组11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负透镜1a、正透镜1b、以及使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正透镜1c构成。第二透镜组12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负透镜2a、以及双凹透镜2b和正透镜2c的胶接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为非球面。第三透镜组13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正透镜3a、以及使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负凹凸透镜3b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为非球面。第四透镜组14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负透镜4a和正透镜4b的胶接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为非球面。
另外,假设本实施形态的变焦透镜的第一透镜组11的复合焦距为f1、第二透镜组12的复合焦距为f2、第三透镜组13的复合焦距为f3、第四透镜组14的复合焦距为f4、广角端的全系统的复合焦距为fw,则满足下式(1)~(4):
(1)9.0<f1/fw<10.5
(2)1.2<|f2/fw|<1.6
(3)4.5<f3/fw<6.0
(4)4.0<f4/fw<5.5
式(1)是第一透镜组11的光焦度的条件式。如果低于式(1)的下限,则第一透镜组11的光焦度增大,长焦距一侧的、特别是18倍以上的焦距的球面像差、以及轴外的彗形像差难以修正,不能达到高性能化。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1)的上限,则透镜的全长不必要地变大,不能达到变焦透镜的紧凑化,同时第二透镜组12变焦时的移动量也大,消耗功率增大,所以其结果,电池的驱动时间变短。
式(2)是第二透镜组12的光焦度的条件式。如果低于式(2)的下限,则全系统的珀兹伐和变大,所以不能修正像面弯曲,由于径向像面和弧矢像面的焦点位置不同,所以不能达到高性能化。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2)的上限,则珀兹伐和变小,虽然能获得良好的性能,但透镜的全长不必要地变大,不能达到变焦透镜的紧凑化,同时第二透镜组12变焦时的移动量也大,消耗功率增大,所以其结果,电池的驱动时间变短。
式(3)是第三透镜组13的光焦度的条件式。如果低于式(3)的下限,则第三透镜组13的光焦度增大,不能确保插入石英滤光器等用的后焦距,同时难以修正球面像差。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3)的上限,则由于珀兹伐和变大,所以不能修正像面弯曲,由于径向像面和弧矢像面的焦点位置不同,所以不能达到高性能化。
式(4)是第四透镜组14的光焦度的条件式。如果低于式(4)的下限,则难以同时良好地修正近距离摄像时和远距离摄像时的轴外像差。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4)的上限,则后焦距不必要地变大,不能达到紧凑化。
另外,假设本实施形态的变焦透镜在第二透镜组12的非球面透镜中,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2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29,在第三透镜组13的非球面透镜中,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3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39,在第四透镜组14的非球面透镜中,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4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49,则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式(5)0.6<r21/r29<1.3
式(6)0.3<r31/r39<1.9
式(7)0.5<r41/r49<1.1
通过满足这些条件式,能实现变焦透镜的高分辨率,所以能获得充分的像差性能。
式(5)是第二透镜组12的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量的条件式。如果低于式(5)的下限,则球面像差修正不足。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5)的上限,则球面像差、特别是近距离摄像时的球面像差修正不足,不能获得充分的像差性能。
式(6)是第三透镜组13的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量的条件式。如果低于式(6)的下限,则球面像差修正不足,不能获得充分的像差性能。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6)的上限,则球面像差修正过剩,同时容易发生彗形寄生光斑。
式(7)是第四透镜组14的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量的条件式。如果超过式(7)的条件式的下限、上限,则从广角端加在远距离端上的总的像差平衡被破坏,不能获得充分的像差性能。
另外,假设本实施形态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全系统的复合焦距为fw,空气中从透镜的最后表面至像面16的间隔为BF,则满足以下的式(8):
(8)0.8<BF/fw<1.7
由于满足该式(8),所以能确保插入红外截止滤光器或石英等的低通滤光器用的足够的后焦距。如果低于式(8)的下限,则不能确保插入红外截止滤光器或石英等的低通滤光器用的足够的间隔。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8)的上限,则后焦距变得大于必要以上,不能实现小型的变焦透镜。
另外,本实施形态的变焦透镜的第一透镜组11位于最靠近像面一侧的面的曲率半径和第二透镜组12位于最靠近物体一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相同。因此,随着第一透镜组11最靠近像面一侧的面和第二透镜组12最靠近物体一侧的面向透镜周边部靠近,能防止面间隔变小,所以能容易地制作镜筒。
另外,假设本实施形态的变焦透镜的第二透镜组12的胶接透镜的负透镜的入射面上从透镜中心到入射面和第二透镜组12最靠近物体一侧的负透镜的出射面的接触位置的下降量为sag(r1),在出射面上从透镜中心到最周边部分的下降量为sag(r2),透镜厚度为d8,则满足以下的式(9):
式(9)|{sag(r1)-sag(r2)-d8}/d8|<4.5
通过满足该式(9),能容易地形成双凹透镜,所以适合提高合格率。式(9)是双凹透镜的厚度偏差比的条件式。如果超过式(9)的条件式的上限,则透镜中心的厚度和周边部分的可伐铁镍钴合金厚度的比变大,难以形成透镜,合格率下降,难以低成本化。
(实施例1)
在下面的表1中示出了实施形态1的变焦透镜的实施例。表1中,rd(mm)是透镜的曲率半径,th(mm)是透镜的厚度或透镜的空气间隔,nd是各透镜对d线的折射率,v是透镜对d线的阿贝数。另外,由下式(10)规定具有非球面的面(表1中在面编号的旁边用*号表示)。该情况在以下的实施例2~4中也一样。
式(10)Z=[cy2/[1+{1-(1+k)c2y2}1/2]]+Dy4+Ey6+Fy8+Gy10
式中
Z:从光轴算起的高度y到非球面形状的非球面顶点的切面的距离
y:从光轴算起的高度
c:非球面顶点的曲率
k:圆锥常数
D、E、F、G:非球面系数
                            表1
  组     面     rd     th     nd     ν
1     1     39.11     0.80   1.80518     25.4
    2     20.45     5.00   1.58913     61.2
    3     -195.14     0.15
    4     18.87     2.80   1.60311     60.7
    5     51.40     可变
2     6     51.40     0.60   1.80500     39.6
    7     4.32     2.62
    8*     -9.02     0.80   1.60602     57.8
    9     5.30     2.10   1.80518     25.5
    10     55.17     可变
3     11*     7.44     3.45   1.60602     57.8
    12*     -17.74     0.45
    13     25.09     0.60   1.80518     25.5
    14     8.03     可变
4     15     9.86     0.60   1.68893     31.2
    16     5.19     2.55   1.60602     57.8
    17*     -30.85     可变
5     18     ∞     2.80   1.51633     64.1
    19     ∞     -
在下面的表2中示出了表1所示的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表2
  面        k          D            E     F    G
  8   -5.60320 -8.42949×10-4   -6.22297×10-6   0.0   0.0
  11   0.16411 -3.65163×10-4   8.68619×10-7   0.0   0.0
  12   2.79962 3.13877×10-4   6.21387×10-6   0.0   0.0
  17   -70.38210 -1.39134×10-4   4.91233×10-6   0.0   0.0
在下面的表3中示出了物点位于2m的位置时,通过变焦能改变的空气间隔(mm)。标准位置是第三透镜组13和第四透镜组14最接近的位置。FNo.是F数,ω(度)入射半像角。在表3中示出了变焦透镜的广角端、标准位置、望远端情况下的焦距(mm)、FNo.、像角(2ω)。这些说明在下面的表6、9、12中也一样。
                     表3
    广角端     标准     望远端
  焦距     3.010     31.416     66.285
  FNo.     1.668     2.425     2.996
  像角(2ω)     64.740     6.463     3.118
  th5     0.700     17.518     20.448
  th10     21.740     4.922     1.992
  th12     8.3148     2.178     6.026
  th17     2.005     8.172     4.294
另外,以下给出前面的式(1)~(9)的值。
f1/fw=9.987
|f2/fw|=1.420
f3/fw=5.422
f4/fw=4.629
r21/r29=1.041
r31/r39=0.53
r41/r49=0.878
BF/fw=1.2
|{sag(r1)-sag(r2)-d8}/d8|=3.41
图2~图4中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图2)、标准位置(图3)、望远端(图4)的各像差。在图2~图4的各像差图中,(a)、(b)、(c)、(d)、(e)分别表示球面像差(mm)、像散(mm)、弯曲像差(%)、近轴色像差(mm)、放大率色像差(mm)。在图2(a)所示的球面像差图中,实线是球面像差,虚线是正弦条件。在图2(b)所示的像散图中,实线是弧矢像面弯曲,虚线是径向像面弯曲。在图2(d)所示的近轴色像差图中,实线是对应于d线的值,虚线是对应于F线的值,点划线是对应于C线的值。从这些像差图可知,本实施例的变焦透镜表现出了良好的像差性能。
另外,以上关于图(a)~(e)的说明在以下的图6~8、图10~12、图14~16也一样。
(实施方式2)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形态2的变焦透镜的结构图。如图5所示,从物体一侧(图5中的左侧)开始向像面26一侧(图5中的右侧)依次排列着第一透镜组21、第二透镜组22、第三透镜组23、第四透镜组24、平板玻璃25,通过该配置构成变焦透镜。平板玻璃25在光学上等效于石英滤光器或摄像装置的面板等。
第一透镜组21有正光焦度,变焦时,甚至在聚焦时,相对于像面26处于固定状态。第二透镜组22有负光焦度,通过沿光轴移动进行变焦动作。第三透镜组23有正光焦度,变焦时,甚至在聚焦时,相对于像面26处于固定状态。第四透镜组24有正光焦度,通过沿光轴移动,同时进行由变焦引起的像的移动和聚焦调整,以便使伴随第二透镜组22及成为被拍摄体的物体的移动而变动的像面26保持在距离基准面为一定的位置上。
第一透镜组21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负透镜5a、正透镜5b、以及使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正透镜5c构成。第二透镜组22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负透镜6a、以及双凹透镜6b和正透镜6c的胶接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组23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正透镜7a、以及使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负凹凸透镜7b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为非球面。第四透镜组24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正透镜8a和负透镜8b的胶接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为非球面。
另外,假设本实施形态的变焦透镜的第一透镜组21的复合焦距为f1、第二透镜组22的复合焦距为f2、第三透镜组23的复合焦距为f3、第四透镜组24的复合焦距为f4、广角端的全系统的复合焦距为fw,则满足下式(11)~(14):
(11)9.0<f1/fw<10.5
(12)1.2<|f2/fw|<1.6
(13)4.5<f3/fw<6.0
(14)4.0<f4/fw<5.5
式(11)是第一透镜组21的光焦度的条件式。如果低于式(11)的下限,则第一透镜组21的光焦度增大,长焦距一侧的、特别是18倍以上的焦距的球面像差、以及轴外的彗形像差难以修正,不能达到高性能化。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11)的上限,则透镜的全长不必要地变大,不能达到变焦透镜的紧凑化,同时第二透镜组22变焦时的移动量也大,消耗功率增大,所以其结果,电池的驱动时间变短。
式(12)是第二透镜组22的光焦度的条件式。如果低于式(12)的下限,则全系统的珀兹伐和变大,所以不能修正像面弯曲,由于径向像面和弧矢像面的焦点位置不同,所以不能达到高性能化。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12)的上限,则珀兹伐和变小,虽然能获得良好的性能,但透镜的全长不必要地变大,不能达到变焦透镜的紧凑化,同时第二透镜组22变焦时的移动量也大,消耗功率增大,所以其结果,电池的驱动时间变短。
式(13)是第三透镜组23的光焦度的条件式。如果低于式(13)的下限,则第三透镜组23的光焦度增大,不能确保插入石英滤光器等用的后焦距,同时难以修正球面像差。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13)的上限,则由于珀兹伐和变大,所以不能修正像面弯曲,由于径向像面和弧矢像面的焦点位置不同,所以不能达到高性能化。
式(14)是第四透镜组24的光焦度的条件式。如果低于式(14)的下限,则难以同时良好地修正近距离摄像时和远距离摄像时的轴外像差。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14)的上限,则后焦距不必要地变大,不能达到紧凑化。
另外,假设本实施形态的变焦透镜在第二透镜组22的非球面透镜中,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2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29,在第三透镜组23的非球面透镜中,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3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39,在第四透镜组24的非球面透镜中,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4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49,则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式(15)0.6<r21/r29<1.3
式(16)0.3<r31/r39<1.9
式(17)0.5<r41/r49<1.1
通过满足这些条件式,能实现变焦透镜的高分辨率,所以能获得充分的像差性能。式(15)是第二透镜组22的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量的条件式。如果低于式(15)的下限,则球面像差修正不足。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15)的上限,则球面像差、特别是近距离摄像时的球面像差修正不足,不能获得充分的像差性能。
式(16)是第三透镜组23的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量的条件式。如果低于式(16)的下限,则球面像差修正不足,不能获得充分的像差性能。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16)的上限,则球面像差修正过剩,同时容易发生彗形寄生光斑。式(17)是第四透镜组24的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量的条件式。如果超过式(17)的条件式的下限、上限,则从广角端加在远距离端上的总的像差平衡被破坏,不能获得充分的像差性能。
另外,假设本实施形态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全系统的复合焦距为fw,空气中从透镜的最后表面至像面26的间隔为BF,则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8)0.8<BF/fw<1.7
由于满足该条件式,所以能确保插入红外截止滤光器或石英等的低通滤光器用的足够的后焦距。如果低于式(18)的下限,则不能确保插入红外截止滤光器或石英等的低通滤光器用的足够的间隔。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18)的上限,则后焦距变得大于必要以上,不能实现小型的变焦透镜。
另外,本实施形态的变焦透镜的第一透镜组21位于最靠近像面一侧的面的曲率半径和第二透镜组22位于最靠近物体一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相同。因此,随着第一透镜组21最靠近像面一侧的面和第二透镜组22最靠近物体一侧的面向透镜周边部靠近,能防止面间隔变小,所以能容易地制作镜筒。
另外,假设本实施形态的变焦透镜的第二透镜组22的胶接透镜的负透镜的入射面上从透镜中心到入射面和第二透镜组22最靠近物体一侧的负透镜的出射面的接触位置的下降量为sag(r1),在出射面上从透镜中心到最周边部分的下降量为sag(r2),上述透镜厚度为d8,则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9):
式(19)|{sag(r1)-sag(r2)-d8}/d8|<4.5
通过满足该条件式(19),能容易地形成双凹透镜,所以适合提高合格率。式(19)是双凹透镜的厚度偏差比的条件式。如果超过式(19)的条件式的上限,则透镜中心的厚度和周边部分的可伐铁镍钴合金厚度的比变大,难以形成透镜,合格率下降,难以低成本化。
(实施例2)
在下面的表4中示出了本实施形态2的变焦透镜的实施例。
                       表4
  组    面       rd     th     nd     ν
1     1     34.72     0.75   1.80518     25.4
    2     19.74     4.98   1.58913     61.2
    3     -602.11     0.15
    4     19.52     2.83   1.60311     60.7
    5     55.40     可变
2     6     55.40     0.62   1.80500     39.6
    7     4.49     2.62
    8*     -8.59     0.80   1.60602     57.8
    9     5.56     2.00   1.80518     25.5
    10     61.57     可变
3     11*     8.46     3.20   1.66546     55.4
    12*     -16.89     0.15
    13     99.80     0.60   1.80518     25.5
    14     10.29     可变
4     15*     14.88     2.60   1.60602     57.8
    16     -7.68     0.70   1.68893     31.2
    17     -15.27     可变
5     18     ∞     2.80   1.51633     64.1
    19     ∞     -
在下面的表5中示出了表4所示的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表5
  面       k          D          E    F    G
  8 -5.45138   -9.83644×10-4 -5.46488×10-6  0.0   0.0
  11 0.22679   -2.80073×10-4 3.58391×10-6  0.0   0.0
  12 2.53793   3.17578×10-4 5.70393×10-6  0.0   0.0
  15 -7.76520   1.50745×10-4 -2.00892×10-6  0.0   0.0
另外,在下面的表6中示出了物点位于2m的位置时,通过变焦能改变的空气间隔(mm)。
                       表6
    广角端     标准     望远端
  焦距     3.010     30.385     65.577
  FNo.     1.722     2.745     2.923
  像角(2ω)     65.549     6.702     3.115
  th5     0.700     17.330     20.298
  th10     21.740     5.110     2.142
  th12     8.310     2.616     6.307
  th17     2.010     7.704     4.013
另外,以下给出前面的式(11)~(19)的值。
f1/fw=10.034
|f2/fw|=1.433
f3/fw=5.853
f4/fw=4.600
r21/r29=1.057
r31/r39=0.58
r41/r49=0.938
BF/fw=1.58
|{sag(r1)-sag(r2)-d8}/d8|=3.37
图6~图8中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图6)、标准位置(图7)、望远端(图8)的各像差。从这些像差图可知,本实施例的变焦透镜表现出了良好的像差性能。
(实施方式3)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形态3的变焦透镜的结构图。如图9所示,从物体一侧(图9中的左侧)开始向像面36一侧(图9中的右侧)依次排列着第一透镜组31、第二透镜组32、第三透镜组33、第四透镜组34、平板玻璃35,通过该配置构成变焦透镜。平板玻璃35在光学上等效于石英滤光器或摄像装置的面板等。
第一透镜组31有正光焦度,变焦时,甚至在聚焦时,相对于像面36处于固定状态。第二透镜组32有负光焦度,通过沿光轴移动进行变焦动作。第三透镜组33有正光焦度,变焦时,甚至在聚焦时,相对于像面36处于固定状态。
第四透镜组34有正光焦度,通过沿光轴移动,同时进行由变焦引起的像的移动和聚焦调整,以便使伴随第二透镜组32及成为被拍摄体的物体的移动而变动的像面36保持在距离基准面为一定的位置上。
第一透镜组31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负透镜9a、正透镜9b、以及使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正透镜9c构成。第二透镜组32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负透镜10a、以及双凹透镜10b和正透镜10c的胶接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为非球面。第三透镜组33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正透镜11a、以及使凹面朝向物体一侧的负透镜11b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组34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负透镜12a和正透镜12b的胶接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为非球面。
另外,假设本实施形态的变焦透镜的第一透镜组31的复合焦距为f1、第二透镜组32的复合焦距为f2、第三透镜组33的复合焦距为f3、第四透镜组34的复合焦距为f4、广角端的全系统的复合焦距为fw,则满足下式(20)~(23)的条件式:
(20)9.0<f1/fw<10.5
(21)1.2<|f2/fw|<1.6
(22)4.5<f3/fw<6.0
(23)4.0<f4/fw<5.5
式(20)是第一透镜组31的光焦度的条件式。如果低于式(20)的下限,则第一透镜组31的光焦度增大,长焦距一侧的、特别是18倍以上的焦距的球面像差、以及轴外的彗形像差难以修正,不能达到高性能化。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20)的上限,则透镜的全长不必要地变大,不能达到变焦透镜的紧凑化,同时第二透镜组32变焦时的移动量也大,消耗功率增大,所以其结果,电池的驱动时间变短。
式(21)是第二透镜组32的光焦度的条件式。如果低于式(21)的下限,则全系统的珀兹伐和变大,所以不能修正像面弯曲,由于径向像面和弧矢像面的焦点位置不同,所以不能达到高性能化。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21)的上限,则珀兹伐和变小,虽然能获得良好的性能,但透镜的全长不必要地变大,不能达到变焦透镜的紧凑化,同时第二透镜组32变焦时的移动量也大,消耗功率增大,所以其结果,电池的驱动时间变短。
式(22)是第三透镜组33的光焦度的条件式。如果低于式(22)的下限,则第三透镜组33的光焦度增大,不能确保插入石英滤光器等用的后焦距,同时难以修正球面像差。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22)的上限,则由于珀兹伐和变大,所以不能修正像面弯曲,由于径向像面和弧矢像面的焦点位置不同,所以不能达到高性能化。
式(23)是第四透镜组34的光焦度的条件式。如果低于式(23)的下限,则难以同时良好地修正近距离摄像时和远距离摄像时的轴外像差。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23)的上限,则后焦距不必要地变大,不能达到紧凑化。
另外,假设本实施形态的变焦透镜在第二透镜组32的非球面透镜中,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2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29,在第三透镜组33的非球面透镜中,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3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39,在第四透镜组34的非球面透镜中,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4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49,则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式(24)0.6<r21/r29<1.3
式(25)0.3<r31/r39<1.9
式(26)0.5<r41/r49<1.1
通过满足这些条件式,能实现变焦透镜的高分辨率,所以能获得充分的像差性能。式(24)是第二透镜组32的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量的条件式。如果低于式(24)的下限,则球面像差修正不足。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24)的上限,则球面像差、特别是近距离摄像时的球面像差修正不足,不能获得充分的像差性能。
式(25)是第三透镜组33的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量的条件式。如果低于式(25)的下限,则球面像差修正不足,不能获得充分的像差性能。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25)的上限,则球面像差修正过剩,同时容易发生彗形寄生光斑。
式(26)是第四透镜组34的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量的条件式。如果超过式(26)的下限、上限,则从广角端加在远距离端上的总的像差平衡被破坏,不能获得充分的像差性能。
另外,假设本实施形态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全系统的复合焦距为fw,空气中从透镜的最后表面至像面36的间隔为BF,则满足下式(27):
(27)0.8<BF/fw<1.7
由于满足该式(27),所以能确保插入红外截止滤光器或石英等的低通滤光器用的足够的后焦距。如果低于式(27)的下限,则不能确保插入红外截止滤光器或石英等的低通滤光器用的足够的间隔。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27)的上限,则后焦距变得大于必要以上,不能实现小型的变焦透镜。
另外,本实施形态的变焦透镜的第一透镜组31位于最靠近像面一侧的面的曲率半径和第二透镜组32位于最靠近物体一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相同。因此,随着第一透镜组31最靠近像面一侧的面和第二透镜组32最靠近物体一侧的面向透镜周边部靠近,能防止面间隔变小,所以能容易地制作镜筒。
另外,假设本实施形态的变焦透镜的第二透镜组32的胶接透镜的负透镜的入射面上从透镜中心到入射面和第二透镜组32最靠近物体一侧的负透镜的出射面的接触位置的下降量为sag(r1),在出射面上从透镜中心到最周边部分的下降量为sag(r2),上述透镜厚度为d8,则满足下式(28):
式(28)|{sag(r1)-sag(r2)-d8}/d8|<4.5
通过满足该式(28),能容易地形成双凹透镜,所以适合提高合格率。式(28)是双凹透镜的厚度偏差比的条件式。如果超过式(28)的条件式的上限,则透镜中心的厚度和周边部分的可伐铁镍估合金厚度的比变大,难以形成透镜,合格率下降,难以低成本化。
(实施例3)
在下面的表7中示出了本实施形态的变焦透镜的实施例。
                             表7
  组     面      rd     th     nd     ν
1     1     37.31     0.80   1.80518     25.4
    2     20.08     5.05   1.58913     61.2
    3     -277.05     0.15
    4     18.82     2.75   1.60311     60.7
    5     51.75     可变
2     6     51.75     0.60   1.80500     39.6
    7     4.37     2.71
    8*     -8.59     0.80   1.60602     57.8
    9     5.51     2.20   1.80518     25.5
    10     71.99     可变
3     11*     8.87     3.30   1.60602     57.8
    12*     -14.19     0.52
    13     -67.93     0.6   1.80518     25.5
    14     18.75     可变
4     15     12.07     0.60   1.68893     31.2
    16     5.27     2.45   1.60602     57.8
    17*     -23.43     可变
5     18     ∞     2.80   1.51633     64.1
    19     ∞     -
在下面的表8中示出了表7所示的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表8
  面        k         D         E          F          G
  8   -11.79950 -2.20951×10-3  1.33194×10-4   -1.25908×10-5 5.36379×10-7
  11   0.80692 -3.04534×10-4  1.27418×10-6   5.26870×10-8 1.29449×10-9
  12   4.34112 5.06034×10-4  7.15827×10-6   1.66320×10-7 4.22176×10-9
  17   -62.27250 -3.96005×10-4  6.66167×10-6   1.40428×10-6 -8.96960×10-8
在下面的表9中示出了物点位于2m的位置时,通过变焦改变的空气间隔(mm)。
                       表9
    广角端     标准     望远端
   焦距     3.022     29.770     64.980
  FNo.     1.671     2.651     2.930
  像角(2ω)     64.843     6.840     3.134
  th5     0.700     17.347     20.298
  th10     21.740     5.093     2.142
  th12     8.3148     2.551     6.232
  th17     2.005     7.769     4.088
另外,以下给出前面的式(20)~(28)的值。
f1/fw=9.981
|f2/fw|=1.424
f3/fw=5.334
f4/fw=5.083
r21/r29=1.036
r31/r39=0.51
r41/r49=0.923
BF/fw=1.32
|{sag(r1)-sag(r2)-d8}/d8|=3.37
图10~图12中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图10)、标准位置(图11)、望远端(图12)的各像差。从这些像差图可知,本实施例的变焦透镜表现出了良好的像差性能。
(实施方式4)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形态4的变焦透镜的结构图。如图13所示,从物体一侧(图13中的左侧)开始向像面46一侧(图13中的右侧)依次排列着第一透镜组41、第二透镜组42、第三透镜组43、第四透镜组44、平板玻璃45,通过该配置构成变焦透镜。平板玻璃45在光学上等效于石英滤光器或摄像装置的面板等。
第一透镜组41有正光焦度,变焦时,甚至在聚焦时,相对于像面46处于固定状态。第二透镜组42有负光焦度,通过沿光轴移动进行变焦动作。第三透镜组43有正光焦度,变焦时,甚至在聚焦时,相对于像面46处于固定状态。
第四透镜组44有正光焦度,通过沿光轴移动,同时进行由变焦引起的像的移动和聚焦调整,以便使伴随第二透镜组42及成为被拍摄体的物体的移动而变动的像面46保持在距离基准面为一定的位置上。第一透镜组41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负透镜13a、正透镜13b、以及使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正透镜13c构成。
第二透镜组42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负透镜14a、以及双凹透镜14b和正透镜14c的胶接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为非球面。第三透镜组43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正透镜15a、以及使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负凹凸透镜15b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为非球面。第四透镜组44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负透镜16a和正透镜16b的胶接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为非球面。
另外,假设本实施形态的变焦透镜的第一透镜组41的复合焦距为f1、第二透镜组42的复合焦距为f2、第三透镜组43的复合焦距为f3、第四透镜组44的复合焦距为f4、广角端的全系统的复合焦距为fw,则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29)9.0<f1/fw<10.5
(30)1.2<|f2/fw|<1.6
(31)4.5<f3/fw<6.0
(32)4.0<f4/fw<5.5
式(29)是第一透镜组41的光焦度的条件式。如果低于式(29)的下限,则第一透镜组41的光焦度增大,长焦距一侧的、特别是18倍以上的焦距的球面像差、以及轴外的彗形像差难以修正,不能达到高性能化。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29)的上限,则透镜的全长不必要地变大,不能达到变焦透镜的紧凑化,同时第二透镜组42变焦时的移动量也大,消耗功率增大,所以其结果,电池的驱动时间变短。
式(30)是第二透镜组42的光焦度的条件式。如果低于式(30)的下限,则全系统的珀兹伐和变大,所以不能修正像面弯曲,由于径向像面和弧矢像面的焦点位置不同,所以不能达到高性能化。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30)的上限,则珀兹伐和变小,虽然能获得良好的性能,但透镜的全长不必要地变大,不能达到变焦透镜的紧凑化,同时第二透镜组42变焦时的移动量也大,消耗功率增大,所以其结果,电池的驱动时间变短。
式(31)是第三透镜组43的光焦度的条件式。如果低于式(31)的下限,则第三透镜组43的光焦度增大,不能确保插入石英滤光器等用的后焦距,同时难以修正球面像差。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31)的上限,则由于珀兹伐和变大,所以不能修正像面弯曲,由于径向像面和弧矢像面的焦点位置不同,所以不能达到高性能化。
式(32)是第四透镜组44的光焦度的条件式。如果低于式(32)的下限,则难以同时良好地修正近距离摄像时和远距离摄像时的轴外像差。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32)的上限,则后焦距不必要地变大,不能达到紧凑化。
另外,假设本实施形态的变焦透镜在第二透镜组42的非球面透镜中,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2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29,在第三透镜组43的非球面透镜中,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3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39,在第四透镜组44的非球面透镜中,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4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49,则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式(33)0.6<r21/r29<1.3
式(34)0.3<r31/r39<1.9
式(35)0.5<r41/r49<1.1
通过满足这些条件式,能实现变焦透镜的高分辨率,所以能获得充分的像差性能。式(33)是第二透镜组42的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量的条件式。如果低于式(33)的下限,则球面像差修正不足。
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33)的上限,则球面像差、特别是近距离摄像时的球面像差修正不足,不能获得充分的像差性能。
式(34)是第三透镜组43的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量的条件式。如果低于式(34)的下限,则球面像差修正不足,不能获得充分的像差性能。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34)的上限,则球面像差修正过剩,同时容易发生彗形寄生光斑。
式(35)是第四透镜组44的非球面透镜的非球面量的条件式。如果超过式(35)的下限、上限,则从广角端加在远距离端上的总的像差平衡被破坏,不能获得充分的像差性能。
另外,假设本实施形态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的全系统的复合焦距为fw,空气中从透镜的最后表面至像面46的间隔为BF,则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36)0.8<BF/fw<1.7
由于满足该条件式,所以能确保插入红外截止滤光器或石英等的低通滤光器用的足够的后焦距。如果低于式(36)的下限,则不能确保插入红外截止滤光器或石英等的低通滤光器用的足够的间隔。另一方面,如果超过式(36)的上限,则后焦距变得大于必要以上,不能实现小型的变焦透镜。
另外,本实施形态的变焦透镜的第一透镜组41位于最靠近像面一侧的面的曲率半径和第二透镜组42位于最靠近物体一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相同。因此,随着第一透镜组41最靠近像面一侧的面和第二透镜组42最靠近物体一侧的面向透镜周边部靠近,能防止面间隔变小,所以能容易地制作镜筒。
另外,假设本实施形态的变焦透镜的第二透镜组42的胶接透镜的负透镜的入射面上从透镜中心到入射面和第二透镜组42最靠近物体一侧的负透镜的出射面的接触位置的下降量为sag(r1),在出射面上从透镜中心到最周边部分的下降量为sag(r2),上述透镜厚度为d8,则满足下式(37):
式(37)|{sag(r1)-sag(r2)-d8}/d8|<4.5
通过满足该式(37),能容易地形成双凹透镜,所以适合提高合格率。式(37)是双凹透镜的厚度偏差比的条件式。如果超过式(37)的条件式的上限,则透镜中心的厚度和周边部分的可伐铁镍钴合金厚度的比变大,难以形成透镜,合格率下降,难以低成本化。
(实施例4)
在下面的表10中示出了本实施形态的变焦透镜的实施例。
                             表10
  组    面       rd     th     nd     ν
1     1     37.65     0.80   1.80518     25.4
    2     20.17     5.00   1.58913     61.2
    3     -178.03     0.15
    4     19.50     2.80   1.60311     60.7
    5     52.80     可变
2     6     52.80     0.60   1.80500     39.6
    7     4.06     2.62
    8*     -10.74     0.80   1.60602     57.8
    9     5.30     2.10   1.80518     25.5
    10     59.61     可变
3     11*     8.92     2.20   1.60602     57.8
    12*     23.47     0.50
    13     14.02     1.80   1.60602     57.8
    14     -27.64     0.45
    15     23.84     0.60   1.84666     23.9
    16     9.11     可变
4     17     8.85     0.60   1.68893     31.2
    18     4.52     2.55   1.60602     57.8
    19*     -45.02     可变
5     20     ∞     2.80   1.51633     64.1
    21     ∞     -
在下面的表11中示出了表7所示的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表11
  面         k          D          E         F           G
  8   -2.17323 -3.00532×10-6  1.80852×10-5   0.0     0.0
  11   0.34951 -1.30368×10-4  2.30684×10-6   0.0     0.0
  12   0.0 2.86442×10-4  5.29233×10-6   6.19535×10-8     -7.62238×10-11
  15  -154.29300 -1.12885×10-5  3.07635×10-6   0.0     0.0
在下面的表12中示出了物点位于2m的位置时,通过变焦改变的空气间隔(mm)。
                    表12
    广角端     标准     望远端
  焦距     3.010     25.700     63.339
  FNo.     1.658     2.243     2.815
  像角(2ω)     62.623     7.910     3.277
  th5     0.700     16.844     20.271
  th10     21.740     5.596     2.1 70
  th16     8.310     2.833     6.224
  th19     2.005     7.482     4.091
另外,以下给出前面的式(29)~(37)的值。
f1/fw=9.938
|f2/fw|=1.445
f3/fw=5.439
f4/fw=4.625
r21/r29=0.838
r31/r39=1.76
r41/r49=0.764
BF/fw=1.09
|{sag(r1)-sag(r2)-d8}/d8|=3.17
图14~图16中示出了本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广角端(图14)、标准位置(图15)、望远端(图16)的各像差。从这些像差图可知,本实施例的变焦透镜表现出了良好的像差性能。
(实施方式5)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5的摄像机的结构的配置图。如图17所示,本实施形态的摄像机备有:变焦透镜100、低通滤光器101、摄像元件102、信号处理电路103、寻像器104、以及记录系统105。
这里,作为变焦透镜100采用实施形态1的变焦透镜。另外,在本摄像机中,也能增加液晶面板等附加功能。这样,如果构成使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的摄像机,则能实现变焦比达20倍以上的高放大率、小型、高功能的摄像机。
另外,即使在使用实施形态2~4的变焦透镜的情况下,同样能实现变焦比达20倍以上的高放大率、小型、高功能的摄像机。
工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本发明的变焦透镜,则在4组结构的变焦透镜中,通过选择适当的功率配置和最佳的非球面形状,能实现F数为1.6的明亮的、变焦比达20倍以上的高放大率、小型、高功能的变焦透镜,所以能作为摄像机等的变焦透镜使用。

Claims (29)

1.一种变焦透镜,具有: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固定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通过沿光轴移动进行变焦动作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固定的第三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光焦度、使伴随上述第二透镜组及作为被拍摄体的物体的移动而变动的像面沿光轴移动,以便保持在距基准面一定的位置上的第四透镜组,该变焦透镜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透镜组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负透镜、正透镜、以及使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正透镜构成,上述第二透镜组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负透镜、以及物体侧为负透镜的负透镜和正透镜的胶接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是非球面,上述第三透镜组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正透镜、以及使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负凹凸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是非球面,上述第四透镜组由物体侧为负透镜的负透镜和正透镜的胶接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是非球面,假设上述第一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1、上述第二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2、上述第三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3、上述第四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4、广角端的全系统的复合焦距为fw,满足以下关系:
9.0<f1/fw<10.5
1.2<|f2/fw|<1.6
4.5<f3/fw<6.0
4.0<f4/fw<5.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假设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2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29,上述第二透镜组的非球面透镜满足以下关系:
0.6<r21/r29<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假设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3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39,上述第三透镜组的非球面透镜满足以下关系:
0.3<r31/r39<1.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假设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4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49,上述第四透镜组的非球面透镜满足以下关系:
0.5<r41/r49<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假设广角端的全系统的复合焦距为fw,空气中从透镜的最后表面至像面的间隔为BF,满足以下关系:
0.8<BF/fw<1.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透镜组最靠近像面一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和上述第二透镜组最靠近物体一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假设上述第二透镜组的胶接透镜的负透镜的入射面上从透镜中心到上述入射面和上述第二透镜组最靠近物体一侧的负透镜的出射面的接触位置的下降量为sag(r1),在出射面上从透镜中心到最周边部分的下降量为sag(r2),透镜厚度为d8,满足以下关系:
|{sag(r1)-sag(r2)-d8}/d8|<4.5。
8.一种变焦透镜,它备有: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固定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通过沿光轴移动进行变焦动作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固定的第三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光焦度、使伴随上述第二透镜组及作为被拍摄体的物体的移动而变动的像面沿光轴移动,以便保持在距基准面一定的位置上的第四透镜组,该变焦透镜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透镜组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负透镜、正透镜、以及使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正透镜构成,上述第二透镜组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负透镜、以及物体侧为负透镜的负透镜和正透镜的胶接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是非球面,上述第三透镜组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正透镜、以及使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负凹凸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是非球面,上述第四透镜组由物体侧为正透镜的正透镜和负透镜的胶接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是非球面,假设上述第一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1、上述第二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2、上述第三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4、广角端的全系统的复合焦距为fw,满足以下关系:
9.0<f1/fw<10.5
1.2<|f2/fw|<1.6
4.5<f3/fw<6.0
4.0<f4/fw<5.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假设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2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29,上述第二透镜组的非球面透镜满足以下关系:
0.6<r21/r29<1.3。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假设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3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39,上述第三透镜组的非球面透镜满足以下关系:
0.3<r31/r39<1.9。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假设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4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49,上述第四透镜组的非球面透镜满足以下关系:
0.5<r41/r49<1.1。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假设广角端的全系统的复合焦距为fw,空气中从透镜的最后表面至像面的间隔为BF,满足以下关系:
0.8<BF/fw<1.7。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透镜组最靠近像面一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和上述第二透镜组最靠近物体一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相同。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假设上述第二透镜组的胶接透镜的负透镜的入射面上从透镜中心到上述入射面和上述第二透镜组最靠近物体一侧的负透镜的出射面的接触位置的下降量为sag(r1),在出射面上从透镜中心到最周边部分的下降量为sag(r2),透镜厚度为d8,满足以下关系:
|{sag(r1)-sag(r2)-d8}/d8|<4.5。
15.一种变焦透镜,它备有: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固定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通过沿光轴移动进行变焦动作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固定的第三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光焦度、使伴随上述第二透镜组及作为被拍摄体的物体的移动而变动的像面沿光轴移动,以便保持在距基准面一定的位置上的第四透镜组,该变焦透镜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透镜组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负透镜、正透镜、以及使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正透镜构成,上述第二透镜组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负透镜、以及物体侧为负透镜的负透镜和正透镜的胶接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是非球面,上述第三透镜组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正透镜、以及使凹面朝向物体一侧的负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是非球面,上述第四透镜组由物体侧为负透镜的负透镜和正透镜的胶接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是非球面,假设上述第一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1、上述第二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2、上述第三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3、上述第四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4、广角端的全系统的复合焦距为fw,满足以下关系:
9.0<f1/fw<10.5
1.2<|f2/fw|<1.6
4.5<f3/fw<6.0
4.0<f4/fw<5.5。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假设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2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29,上述第二透镜组的非球面透镜满足以下关系:
0.6<r21/r29<1.3。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假设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3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39,上述第三透镜组的非球面透镜满足以下关系:
0.3<r31/r39<1.9。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假设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4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49,上述第四透镜组的非球面透镜满足以下关系:
0.5<r41/r49<1.1。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假设广角端的全系统的复合焦距为fw,空气中从透镜的最后表面至像面的间隔为BF,满足以下关系:
0.8<BF/fw<1.7。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透镜组最靠近像面一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和上述第二透镜组最靠近物体一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相同。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假设上述第二透镜组的胶接透镜的负透镜的入射面上从透镜中心到上述入射面和上述第二透镜组最靠近物体一侧的负透镜的出射面的接触位置的下降量为sag(r1),在出射面上从透镜中心到最周边部分的下降量为sag(r2),透镜厚度为d8,满足以下关系:
|{sag(r1)-sag(r2)-d8}/d8|<4.5。
22.一种变焦透镜,它备有: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固定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通过沿光轴移动进行变焦动作的第二透镜组;具有正光焦度的固定的第三透镜组;以及具有正光焦度、使伴随上述第二透镜组及作为被拍摄体的物体的移动而变动的像面沿光轴移动,以便保持在距基准面一定的位置上的第四透镜组,该变焦透镜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透镜组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负透镜、正透镜、以及使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正透镜构成,上述第二透镜组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负透镜、以及物体侧为负透镜的负透镜和正透镜的胶接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是非球面,上述第三透镜组由从物体一侧开始依次配置的使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正透镜、正透镜、以及使凸面朝向物体一侧的负凹凸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是非球面,上述第四透镜组由物体侧为负透镜的负透镜和正透镜的胶接透镜构成,上述透镜的至少一面是非球面,假设上述第一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1、上述第二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2、上述第三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3、上述第四透镜组的复合焦距为f4、广角端的全系统的复合焦距为fw,满足以下关系:
9.0<f1/fw<10.5
1.2<|f2/fw|<1.6
4.5<f3/fw<6.0
4.0<f4/fw<5.5。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假设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2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29,上述第二透镜组的非球面透镜满足以下关系:
0.6<r21/r29<1.3。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假设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3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39,上述第三透镜组的非球面透镜满足以下关系:
0.3<r31/r39<1.9。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假设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一成的曲率半径为r41,透镜的有效直径的九成的曲率半径为r49,上述第四透镜组的非球面透镜满足以下关系:
0.5<r41/r49<1.1。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假设广角端的全系统的复合焦距为fw,空气中从透镜的最后表面至像面的间隔为BF,满足以下关系:
0.8<BF/fw<1.7。
2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透镜组最靠近像面一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和上述第二透镜组最靠近物体一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相同。
28.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假设上述第二透镜组的胶接透镜的负透镜的入射面上从透镜中心到上述入射面和上述第二透镜组最靠近物体一侧的负透镜的出射面的接触位置的下降量为sag(r1),在出射面上从透镜中心到最周边部分的下降量为sag(r2),透镜厚度为d8,满足以下关系:
|{sag(r1)-sag(r2)-d8}/d8|<4.5。
29.一种摄像机,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1至2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焦透镜。
CNB008035377A 1999-10-07 2000-10-05 变焦透镜及使用该变焦透镜的摄像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5762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8713999 1999-10-07
JP287139/1999 1999-10-07
JP287139/99 1999-10-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39117A true CN1339117A (zh) 2002-03-06
CN1157622C CN1157622C (zh) 2004-07-14

Family

ID=17713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803537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57622C (zh) 1999-10-07 2000-10-05 变焦透镜及使用该变焦透镜的摄像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6519094B1 (zh)
EP (1) EP1152274A4 (zh)
CN (1) CN1157622C (zh)
WO (1) WO2001025833A1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5959C (zh) * 2002-10-15 2007-07-1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
CN100422787C (zh) * 2003-05-30 2008-10-01 索尼株式会社 变焦镜头和成像设备
CN101311767B (zh) * 2007-05-24 2010-06-02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系统以及具有该变焦透镜系统的摄像机
CN101726841B (zh) * 2008-10-23 2011-03-16 富士能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2131054A (zh) * 2011-03-24 2011-07-20 深圳市保千里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摄像时同步变焦聚焦的补光方法及其装置
CN101592774B (zh) * 2008-05-30 2011-08-17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和包括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设备
CN102621674A (zh) * 2011-01-27 2012-08-01 株式会社理光 变焦镜头、照相机以及携带型信息终端装置
CN103105667A (zh) * 2011-10-05 2013-05-15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和具有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03154800A (zh) * 2010-10-08 2013-06-1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和图像拾取设备
CN104122659A (zh) * 2013-04-23 2014-10-29 张梅 变焦光学系统、内窥镜物镜系统及电子内窥镜
CN104777598A (zh) * 2007-12-25 2015-07-15 株式会社尼康 变倍光学系统及具有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
CN109952523A (zh) * 2016-11-21 2019-06-28 株式会社尼康 变倍光学系统、使用了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和摄像设备、以及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65689C (zh) * 2004-09-21 2009-03-04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系统、成像装置和拍摄设备
JP2006184416A (ja) * 2004-12-27 2006-07-13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撮影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6184413A (ja) * 2004-12-27 2006-07-13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撮影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CN100437192C (zh) * 2005-06-24 2008-11-26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机的变焦镜头
JP4612524B2 (ja) * 2005-10-19 2011-01-12 Hoya株式会社 広角ズームレンズ系
JP4654114B2 (ja) * 2005-11-07 2011-03-16 Hoya株式会社 大口径ズームレンズ系
TWI276831B (en) * 2006-01-25 2007-03-21 Young Optics Inc Zoom lens
JP2007233045A (ja) * 2006-03-01 2007-09-13 Sony Corp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CN100465688C (zh) * 2006-04-05 2009-03-04 扬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变焦镜头
JP5532402B2 (ja) * 2010-01-14 2014-06-25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光学機器
TWI476440B (zh) * 2012-01-06 2015-03-11 Optronics Technology Inc A 望遠變焦鏡頭
US10247683B2 (en) 2016-12-03 2019-04-02 Sigray, Inc. Material measurement techniques using multiple X-ray micro-bea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42707A (ja) 1990-12-28 1992-08-31 Sony Corp ズームレンズ
JP3264949B2 (ja) 1991-09-02 2002-03-11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全長の短い変倍レンズ
JP3026130B2 (ja) 1992-04-17 2000-03-2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非球面ズームレンズとそれを用いたビデオカメラ
EP0566073B1 (en) 1992-04-17 1996-12-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Zoom lens assembly
JPH05323193A (ja) 1992-05-15 1993-12-07 Casio Comput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
JPH06138389A (ja) 1992-10-26 1994-05-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ワイドコンバージョンレンズとそれを用いたズームレンズ
US5530592A (en) * 1993-04-30 1996-06-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of rear focus type
JPH08106046A (ja) 1994-10-04 1996-04-23 Konica Corp ズームレンズ
JP2746155B2 (ja) 1994-11-14 1998-04-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JPH08201695A (ja) * 1995-01-31 1996-08-09 Canon Inc リヤーフォーカス式のズームレンズ
JP3368099B2 (ja) 1995-04-28 2003-01-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リヤーフォーカス式のズームレンズ
JPH09311272A (ja) 1996-03-18 1997-12-02 Konica Corp ズームレンズ
JP3814336B2 (ja) 1996-04-15 2006-08-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JPH10282414A (ja) * 1997-04-09 1998-10-23 Canon Inc ズームレンズ
US6084722A (en) * 1997-07-02 2000-07-0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of rear focus type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H1152241A (ja) 1997-08-07 1999-02-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ビデオカメラと電子スチルカメラ
US6101043A (en) * 1998-02-26 2000-08-08 Minolta Co., Ltd. Zoom lens system
JP4161406B2 (ja) 1998-05-29 2008-10-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
JP2000171711A (ja) 1998-12-04 2000-06-23 Sony Corp ズームレンズ
JP2000171712A (ja) 1998-12-07 2000-06-23 Ricoh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
JP2000221400A (ja) 1999-02-02 2000-08-11 Canon Inc リヤフォーカス式のズームレンズ
JP2000227552A (ja) 1999-02-08 2000-08-15 Sony Corp ズームレンズ
JP2000249900A (ja) 1999-03-01 2000-09-14 Ricoh Co Ltd ズームレンズ
JP2000314838A (ja) 1999-04-30 2000-11-14 Sony Corp ズームレンズ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5959C (zh) * 2002-10-15 2007-07-1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
CN100422787C (zh) * 2003-05-30 2008-10-01 索尼株式会社 变焦镜头和成像设备
CN101311767B (zh) * 2007-05-24 2010-06-02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系统以及具有该变焦透镜系统的摄像机
CN104777598A (zh) * 2007-12-25 2015-07-15 株式会社尼康 变倍光学系统及具有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
CN101592774B (zh) * 2008-05-30 2011-08-17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和包括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设备
CN101726841B (zh) * 2008-10-23 2011-03-16 富士能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03154800A (zh) * 2010-10-08 2013-06-1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和图像拾取设备
CN103154800B (zh) * 2010-10-08 2015-05-27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和图像拾取设备
CN102621674A (zh) * 2011-01-27 2012-08-01 株式会社理光 变焦镜头、照相机以及携带型信息终端装置
CN102621674B (zh) * 2011-01-27 2014-12-31 株式会社理光 变焦镜头、照相机以及携带型信息终端装置
CN102131054A (zh) * 2011-03-24 2011-07-20 深圳市保千里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摄像时同步变焦聚焦的补光方法及其装置
CN103105667A (zh) * 2011-10-05 2013-05-15 佳能株式会社 变焦透镜和具有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CN104122659A (zh) * 2013-04-23 2014-10-29 张梅 变焦光学系统、内窥镜物镜系统及电子内窥镜
CN109952523A (zh) * 2016-11-21 2019-06-28 株式会社尼康 变倍光学系统、使用了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和摄像设备、以及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CN109952523B (zh) * 2016-11-21 2021-10-29 株式会社尼康 变倍光学系统以及使用了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和摄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152274A4 (en) 2005-06-08
CN1157622C (zh) 2004-07-14
US6519094B1 (en) 2003-02-11
EP1152274A1 (en) 2001-11-07
WO2001025833A1 (fr) 2001-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7622C (zh) 变焦透镜及使用该变焦透镜的摄像机
CN1185517C (zh) 变焦透镜系统
CN1098464C (zh) 具有大的后焦距与焦距之比的投影透镜
CN1189773C (zh) 摄影透镜系统
CN1841111A (zh) 变焦透镜系统
CN1942803A (zh) 变焦透镜和成像设备
CN1841117A (zh) 变焦透镜系统
CN1273849C (zh) 变焦镜头系统
CN1769942A (zh) 透镜镜筒、成像装置以及摄像机
CN1157621C (zh) 调焦镜头与使用调焦镜头的拍摄装置
CN1320384C (zh) 变焦距透镜及摄影装置
CN101029960A (zh) 变焦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CN1265745A (zh) 内窥镜的物镜系统
CN1603876A (zh) 变焦透镜系统
CN1877387A (zh) 变焦透镜及包含变焦透镜的摄像设备
CN1475828A (zh) 图像拾取透镜,图像拾取装置和便携式终端设备
CN1900755A (zh) 变焦透镜和图像拾取装置
CN1758084A (zh) 变焦镜头系统
CN1591074A (zh) 变焦透镜以及具有该变焦透镜的图像投射系统
CN1967312A (zh) 变焦透镜系统、成像装置、以及拍摄设备
CN1727936A (zh) 变焦透镜系统
CN1922529A (zh) 变焦透镜及摄像装置
CN1881000A (zh) 变焦透镜系统和具有该系统的透镜镜筒
CN1704790A (zh) 摄像镜头
CN1258853A (zh) 摄像透镜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